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怎样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怎样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怎样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怎样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

因为每天、每时、每刻都可能会碰到需要班主任处理、解决、不愉快的事,所以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时多一份爱心就多一份平静。才不妨碍自己与学生之间正常的交流。相信,学生的品质远比成人纯洁,我们没有资格去“提升”他们,我们只能去发现他们。上课一定要带着笑容去上,学生如果受到了感染,就不会对你过分挑剔,无论是处理各种小事还是上课,要充分地信任学生。

对于原则上的事不要迁就学生。必须告诉学生自己的原则,做人的原则,管理班级的原则。个性鲜明的老师更容易赢得学生的尊重。当学生应该受到批评的时候千万不要手软,这些时候包括,考试作弊,逃避劳动,不道德的行为习惯等等,一定要让他们受到批评,让他们懂得,要为什么样的行为负责,这一点很重要。处理事情一定要公平。老师会喜欢一部分学生,其实我也一样,人都一样。但无论如何,要学会把感情与理智分清楚,千万不要过分地偏向某一个或者某一部分学生。比如上课提问,比如经常性的表扬等等。做老师的技巧就在于,要把更多的表扬给内向的学生,学困学生。要更多地让这些学生感受到老师关注的目光。这不仅仅是为了教育他们,也是为了班级的稳定。

一定学会不用体罚学生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需要批评,但要以合理的方式。体罚是万万不可的。不可打学生,不可骂学生,不可讥讽学生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下意识。这一条原则是来自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如果教育不建立在爱与尊重的基础之上,那么这种教育就是专制的教育,不是我们在学校里学习时希望见到的那种教育,不是我们理想之中的教育。必须明白,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我纠正错误,需要技巧,需要耐心,需要爱心,但首先必须控制在原则内。得学会告诉自己,你不可能摆平一切,得承认有自己应付不了的时候,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去强制学生接受,那会有损于自己的形象,无益于事件的解决。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多用爱心对学生,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你关心学生,他们能够感觉到,一定能够感觉到,并且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而且用爱心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生,对你的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亲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哪几个基本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哪几个基本关系“动态生成、自主探究、联系生活”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已经被中小学教师广泛接受和重视。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对此,笔者认为,在当前新课改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正确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一、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新课改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这是完全正确的。不过,我们也必须指出,在现实教学中,如果抛弃了应有的“预设”,而一味地强调所谓的动态生成,开无轨电车,这也是背离新课改精神的。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 (1)必须坚持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那种不讲科学预设只求动态生成,或者不顾即时教学情景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必须指出,当前,在有些学校的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过分强调“生成性”而否认“预设性”的倾向。以前,教学中存在着因过分强调“预设”而使教学呈现出机械刻板的景象,这是必须改变的。但是,对于教学中的“预设”,不能轻易否定,要作具体分析。实际上,甚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许多“机械刻板”之类的缺点恰恰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前缺乏精心准备和科学的预设造成的。我们认为,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认知、情意态度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这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实际教学的复杂情况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事前预料的,因此,最终实际的教学活动和程序安排还必须根据即时的教学情景在“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这里,“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自然。那种片面强调“动态生成”甚至用“动态生成”否定必要“预设”的做法是错误的,它在实际教学中会造成“自由生成”和“开无轨电车”的可怕后果。对此,钟启泉教授早就指出,教材和教案只是个剧本,教学如同实际的演出,若要把戏演得精彩,则需要导演对剧本独具匠心的诠释和演员对所演角色的创造。所以,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根据具体情境作必要的调整、修正,甚至大胆的创造。[①]这一精辟论述充分说明了教学过程中预设性和生成性的辩证统一。 (2)必须摒弃以生成为时尚的随意生成现象。动态生成并非盲目生成,它

课程内容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东十里小学赵许宽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1.关于过程与结果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习惯把数学课程内容视为一系列事实性的结论。它们是静态的、客观的,也是内涵确定的,边界明晰的。这些事实性结论成为“双基”的主体,也成为课程内容的知识点,它们当然成为课程及教学的重点。但这同时又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即不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与发展。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只关注数学结论,老师上课时也总是让课程内容的展开尽快进入运用结论去解题的操练过程。这样的状况在数学课程的现实中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 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应该重视过程。其实,在数学教育领域,很早就有这样的观点:数学教学与其说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不如说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这里的活动就是指最终得到数学结论的数学活动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体会感悟到这些知识技能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积累起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通过这一过程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整体上促进自己数学素养的提高。

正是因为如此,过程本身就成为数学课程的目标,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达到知识技能目标的辅助性手段。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两位数加减法进位加法27+36时,前面的不进位加法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列竖式计算,学生也会想到列竖式计算,在列竖式计算中如果我们只注重结果,教给学生满十进一,学生也就会计算了,但是学生理解不了为什么要进位。因此,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进位的缘由,我们可以借助小棒,利用摆小棒的形式加深理解,27就是2捆零7根,36就是3捆零6根,7根加6根就是13根,而13根可以看作是一捆和3根,很明显加起来是6捆零3根,这样借助学具再来教学列竖式中的进位,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些。 我们在强调过程的同时,也不应形成忽视结果的倾向。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过程与结果的有机关联,还要根据素材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实际状况、并考虑到课时的有效利用,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2.关于直观与抽象 数学抽象性是数学的本质特征之一。符号、公式以及必要的形式化的处理等成为数学内容组织呈现的基本方式,也是数学课程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内容的特点所在。但是,作为课程的数学内容在充分展示它独有的抽象性特征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可接受性和心理适应性,因此,采用恰当的直观性手段就显得很有必要。 其实就数学而言,直观与抽象不是对立的,它们从来都是它的两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之二 数学09-1 骆小琴07 新课程倡导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从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这要求我们牢牢树立新课程理念,坚持以学为中心,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不同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选择正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一、接受与探究的关系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的教学同样要求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社会素质上来,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合作探究式学习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接受性学习的优势:接受性学习是意义学习中获得该概念的主要途径。它是通过新旧学习材料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旧知识得到变化,获得新的意义。以这样方式获得的数学概念,不但容易贮存、巩固,也便于日后应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途径。只要使用得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能在有限的学习时期内缩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接受式学习的特点:(1)以掌握学科知识为基本任务;(2)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学习活动的预设性;(4)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接受性学习的不足:首先,接受式学习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其次,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还存在很大成份被动性,教师往往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学生没有主体性可言,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最后,接受的学习方式还存在一定的封闭性。 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点:(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基本任务;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要经历产生问题、分析问题、得出解答、检验与修正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并且常常要用到不同学科的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创造力的目的。(2)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在探究是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展对问题本质的研究。(3)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探究式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导不是直接的、明确的而是围绕主题,知道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探究活动。(4)注重探究过程;强调探究的过程,强调独立思考,注重在过程中获得创造性思维的体验,在这样的学习中,不仅注重逻辑推理的使用,要培养思维的概括性、严谨性、逻辑性,而且注重合情推理的使用,要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 探究性学习的不足:探究式学习虽然有助于学生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但是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过度干预学生的探索过程的弊端,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实效性也有待加强,在学生的小组学习合作过程中出现了学生无效参与的现象,有的探究学习还存在形式化的倾向,缺乏时效性等不良倾向 两种方式的结合:从传统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各自主要的特点我发现: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把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就可以避免课堂时间和资源的浪费,调节课堂的气氛,丰富教学

怎样处理好教学中的四个关系

怎样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四个关系(教学建议) 小学语文教材总体介绍之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这里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何创造性,而不是单指一个方面。首先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在以往的接受学习中往往被老师剥夺了,那么,我们老师就应该一一的还给学生。 哪些条件呢?一个是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使这种兴趣长久的保持,学生就一定爱学语文。第二个条件是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如果能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就一定能学好语文。第三个条件是学习语文的方法和习惯。学生如果在大量的语文自主实践中,渐渐地领悟、习得、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语文,那么,学生就真的做到会学语文了,就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带老师讲;自能习作,不带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除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外,老师要发挥自己教学当中的积极性。要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来指导学生爱学语文,学好语文,会学语文。这就要求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你只要热爱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必然热爱你,必然喜爱你所教的语文课程。如果你能不断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不断地用自己对祖国语文的热爱来影响学生,那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定会越来越浓。那么,我们老师还要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使学生在学校当中,在教室里面随时都能置身于良好的语文学习的环境之中。老师在课上还有营造融洽的语文学习的氛围,做到宽松、愉悦,这样,师生之间就具有了亲和力。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同学之间进行无拘无束的交流,人人都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要不断地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展示课内学习所得,展示课外学习的收获。这样,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愉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最好的动力。如果学生个个都是成功者,个个都期盼获得更多的、更大的成功,还愁学生的语文学不好吗?

教师要处理好的六种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的六种关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在思考,在今天这个开放式的社会中,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社会认可,家长接受,学生喜爱,领导赞誉,同事佩服的好教师,这个标准听起来有些高,但细想起来每一方面又是教师所不能回避的,所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我认为一个教师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 作为一个教师要赢得社会的认可,首先要做好自己。一要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爱岗敬业,维护领导,团结同事,善待学生,尊重家长。用自己良好的品德赢得领导同事的好评,赢得学生和家长的赞誉。这也好比是执业,执业前,先修德,也就是说先把人做好。 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吃的是专业饭,靠的是技术活。有句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用在老师的专业水平上也很恰当。一个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老师,不管身处何地他的才能是永远不会被埋没的,不管在什么境遇下他一样能够脱颖而出,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自吹自擂出来的,他凭的是一种实力,一种内涵,一种内功。一个单位的教师,不用个人陈述,其他老师心里都有一杆秤,都能称量出学校那些老师业务棒,那些老师教学水平高。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终生学习的习惯,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思想,不断改革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年龄一年年变大,而我们所面临的学生和家长群体永远在一个年龄段上,要想让学生和家长认可和接纳我们的教学,我们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挖空心思的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认真备课,精心上课,专心批改,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展示,我能胜任我的工作,在本学科领域内,我的教学是优秀的。 可以说师德就是做人,教学就是做事。做人和做事都做好了,那就把自己做好了,这时作为一个教师就处好了和自己的关系。 第二,要处理好和同事的关系 台湾作家伯杨有一本书叫《丑陋的中国人》,里面把中国人的窝里斗刻画的淋漓尽致,中国有句老话也经常说:“买卖好做,伙计难处”这些讲的都是团队里的人际交往问题。一个学校是一个团队,一个级部是一个团队,一个班级是一个团队,如果这些团队合作成功,那么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成功的,五个指头长短不一,但握起来就是一个拳头。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必须保持一颗平常心,感觉自己就是这个大家庭中普通的一员,相互尊重,彼此欣赏,既能够看到自己的好,更能够看到别人好,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做,损人又不利己的事更不做。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闪光的东西。同事之间要多包容,多理解。在这个开放式的社会,我们赞同自我展现,但反对相互贬低。如果在这个群体中过分强调个人的力量,那么教师个体无论多么强大,都不会有持久发展的空间。 第三、要处理好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很多单位一进大门都写着这样的标语:厂荣我荣,厂耻我耻。这时候个体和群体实际上就是一个唇亡齿寒的关系。一个教师只有明确了个人和学校的关系,才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调好自己的心态,健康自己的发展。一个老师成了名师,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其实背后站的一定是学校,是学生。没有了学校这

师德的核心是处理好“三个关系”

——访师德教育专家、北京教育学院陈爱苾教授“不要再对我们讲空话!”这是继续教育师德必修课上教师学员的呼声。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教管系主任陈爱苾教授多年从事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通过大量调研,对师德课的教学方式、教材和评价进行彻底变革,受到了教师们的欢迎。4月13日表彰会后,陈爱苾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A 核心是“三个关系”记者:封建社会里,人们对师德也有要求。但教师或师傅体罚、责骂学生,却不被视为有悖师德,而在今天大家则会认为这是不尊重学生。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陈爱苾:师德和道德的含义是有紧密联系的。时代变了,人们对道德的看法自然会发生改变。比如古人在婚姻、金钱方面的道德规范和现在的差异很大。同样对师德的看法也会产生变化。封建社会重宗法,不太尊重个体权利。于是,那个时代的老师不太尊重学生是很正常的,大家都能接受。现在就不同了,师德也会“与时俱进”,具体的细节会变,但其中还是有许多永恒的内容,比如要忠于教育事业,一心为学生着想等。记者:那么如何从整体上认识师德这一理念呢?陈爱苾:师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忠于教育,关爱学生,遵守学术规范,不抄袭、剽窃他人知识成果等。广义的师德则是对教师的道德有全面的要求,要教师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责任,为人师表,人格高尚。师德的核心是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是处理好与教师职业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敬业精神。第二,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第三,要处理好与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为人师表,人格高尚,克制私心。一位优秀的、受人尊敬的教师一定是处理好了这三个关系。B 有尊严才有师德记者:媒体经常报道当今的许多师德问题,比如教师收红包、礼物等,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陈爱苾: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热爱这个职业,认识到自己所特有的职业尊严。过去,教师常被当作社会培养人才的“工具”,甚至可以称作“知识的搬运工”。这一职业常被认为没有什么特殊性,教师自身也没有多少尊严感和自豪感。这样的情况下,师德问题也就容易产生,尤其在城市学校中比较严重。其实,教师的待遇水平并不是师德问题的重要原因,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能否体会到职业的尊严感及神圣性。如今提倡的教师资格证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尊严——教师不是随便可以做的,教师也像科学家、艺术家一样有职业特殊性。新课改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体现教师的自主。所以,教师的职业尊严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试想一下,对自身评价很低的小偷之流还会有什么“职业道德”吗?记者:教师头上似乎有很多“光环”,但他们也是普通的人,也会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也会心情烦躁、情绪不好等,如何使这些现实的问题不影响到自身的师德呢?陈爱苾:这就关系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不正常的人很难上保持品德。教师的心理健康值得重视。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经常进行些休闲活动,或写些小文章放松、散心等。学校管理者要注意倾听教师的意见,关注教师的情绪,不能让教师的某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产生不良心态。此外,师德水平的高低,和教师平常接受到的师德教育也有很大关系。过去,有许多教师抱怨师德教育课太空洞,总讲大道理,不切实际。这次,我们几位老师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结合一些教学中的小事来讨论师德问题,引起教师的兴趣。比如,我们讨论教师节时学生送的礼物该不该收时,教师对此都积极地表达看法:一部分教师认为不收会伤害师生感情,一年也只有一个教师节;另一些教师认为收了会使学生争相送礼。最后大家讨论后认为,要以教师行为的影响好坏为标准,灵活处理。我想,这样的师德教育应该是有良好效果的。C 师德源于师爱记者:我们古代就有许多杰出的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虽然生前不很得志,屡遭困境,但他的很多学生却总是追随着他,他去世后,也受到

教学中应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

教学中应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体差异的关系 面向全体学生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既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在教学活动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都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参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有效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突出。出现差异是客观事实,那么如何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呢?一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于这些学生进行及时鼓励,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评价时,可以对这些学生采用“推迟判断”的做法。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二是采用小组教学方式,关注差异,促进发展。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使层次不同的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在小组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定的策略引导,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避免出现少数反应灵敏,基础较好的学生积极主动,而反应较慢,基础薄弱的学生消极被动的局面。 (二)“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所设计的教学方案。一般而言,为此而做的主要工作包括:以《标准》为依据,领会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准备,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状态;等等。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就形成了一个“预设”方案。“生成”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所出现的有一定教学价值的新目标、新问题等未含在预设中的新的教学资源。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境:由于教师恰当的启发和引导,学

正确处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三种关系

正确处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三种关系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数学概念不仅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内容。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准确把握概念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然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准确把握概念教学,笔者认为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处理好概念本质属性与外在形式的关系 概念的本质是对现实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的本 质属性是某一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根本特征。在数学中, 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做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对小学生而言,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他们要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而且经历各种感性材料在脑子里的来回往复,从模糊到逐渐分明,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逐步建立起表象。但是,在概念的形成之初,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很容易停留在概念的外在形式,而无法抓 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准

确地解读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而不能把对概念的认识只停留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如《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生在逛商场购物,或者买一些学习用品时都已经见过小数,所以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都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明白象2.6、0.3等这样的数就是小数。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仅停留在小数的外在形式上,只感受到含有小数点的数就是小数。如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数其实就是十进分数这一本质属性呢?特级教师徐斌在教学这一课时,先组织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长和宽,由不满1米想到了用分米做单位,并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进而引出零点几米的小数。这一学习过程,直观地利用长度单位测量和转化,从数学知识的源头出发:1分米――米――0.1米,即整数、分数、小数,使学生在对小数的首次感知时,就了解了小数的来源和含义。由具体的长度单位转化过渡到一般的十进分数,让学生在经历有序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感知到小数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突破对外在形式的简单认识,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准确到位。 又如:教学“倒数”这一概念时,有些学生根据×=1、×=1、×=1,得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对调。分子、分母对调是倒数概念的外在形式,其呈现形式并不能准确表示倒数的本质属性。要正确理解倒数,必须抓住“乘积为1

教师备课应处理好三大关系

教师备课应处理好三大关系 2014.3.11 (一)个人教案与成品教案的关系 所谓成品教案主要是指现成的书本教案或网上可查阅的电子教案。毋庸置疑,它是作者领会和理解教材的智慧之果,但其毕竟是作者从自身研究的实际出发的。因此,要创造自己的教学特色,我们就必须首先闭门独立思考,以排除成品教案对自己思维的干扰,并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和想象。待个人教案初稿完成后,再去借鉴、学习他人的教案及其相关信息,以检测自己的定位是否科学、精当,为此再进行二次、三次的备课,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二)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 优秀的、高效率的课堂来自于集体的智慧,因此备课中应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加强集体备课,但必须先进行个人备课,找出疑点,再进行集体备课,寻求突破点,最后再回到个人备课,整理知识点,突出能力点。 (三)整体备课和要素备课的关系 个人备课时,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把握教材体系。教师首先既要看到本堂课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看到它在本章节、乃至在全书中的地位;其次在要素备课时,目标上应始终围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等素质教育方面的教学要求进行设计,方法上尽管教无定法,但心中应始终想着学生这个主体,更多地思考学生是否参与了,最难点的突破上应充分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要使这40分钟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师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时间和精力。一位教师在成功执教了一堂课之后,当别人问及他准备了多久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用我的一生来准备我的教学,而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只花了15分钟。”寥寥数语,道出了备课的真谛。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中要把握好的几种关系 [摘要]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是课堂的主导。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掌握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就决定教与学的关系密切,所以把握好教与学中诸方面的关系非常重要,只有两者处理好,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师;学生;教学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优化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提高授课技巧,处理好教学中各种关系是提高课堂授课质量的主要途径。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意识到,要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就必须把握好教与学中各种关系。 一、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增强教学主动性 这主要是指教员的主导作用与学员学习的能动作用相互统一的关系。教员主导作用与学员能动作用的统一是教学过程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首先教员要树立三个意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法规意识,课程标准是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备课和讲课的依据,只有严格执行课程标,才能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主动性和目的性。二是整体意识,主要指教员对教学环节的整体把握和总体设计,只有体设计才能从宏观上掌握主动性。三

是课堂意识,课堂教学是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只有严密组织,精心设计,教员才能发挥主导作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能动作用的统一。一是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和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学员的内在动力。三是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员学得生动活泼。四是要教会学员“会学”,发展学员的智力和能力。 二、把握好师与生的关系,增强相互信任感 教学是指师生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的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正确对待和处理师与生的关系,对课堂教学极为重要。首先要给学员留下一个好印象。其次,要上好第一堂课。三是建立信任关系。 三、把握好主与次的关系,把握好教学重点 主要是指教学重点的确立和把握。教学内容就教的方面看,有一般内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就学的方面看,有了解内容和掌握内容。一般来说,重点内容即是学员要掌握的内容,其他皆为了解内容。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和体现重点内容,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觉得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教员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重点;二是在教学设计上应有一条主线贯穿于教学始终,在时间分配上应有所侧重,在讲授技巧上应采取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

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发表时间:2014-12-10T12:59:37.1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1月总第193期供稿作者:王文 [导读] 新课改对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明确定位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王文甘肃省武威第十一中学733000 摘要:课堂教学要处理好设计教学与组织教学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处理好四个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词:教学设计学生合作学习三维目标关系 一、设计教学与组织教学的关系 教学设计即指备课。新课改要求,备课要依据课标,心中有标准、有核心,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点,既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备学法,要灵活运用教材,且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充分使用教材的同时还要开发教材、拓展教材,致力于对教材内容的合理重组,注重应用和有机补充,让教材“立”起来、“活”起来、“动”起来,将教材内容、教学层次步骤、教学策略方法等组合设计,从而形成教案。凡事预则立,只有充分备课,教学成功才有把握。但设计教学只是制定了课堂教学的预设方案,教学成功的关键还在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通常的情况,我们都是依据教学设计落实课堂教学,但也可以说,差不多每节课都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设计,增删内容,调适方法,重点难点需更多用时,新生问题不能弃之不顾,延伸拓展不能蜻蜓点水,提升深化不能浅尝辄止。新课改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捕捉能够有更多生成的机会,趁热打铁加以引领引导。可见,“教案”非“定案”,充分设计教学是必须的,组织教学中对教学设计进行适时再设计又是必要的。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设计教学的能力,还要有良好的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师会教,表现为学生会学;教师活教,表现为学生活学;教师善教,表现为学生善学。设计教学是前提,组织教学是关键,只有将教学设计处于动态之中的组织教学,方为更加有效的教学。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新课改对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明确定位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重引导而不是灌输,改变单向刻板的传授知识的方法,致力于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思维、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引领反思,有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大脑封存的记忆,“把学生推到前台唱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人人都有使自己才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得到认可的需要,人人都有取得成就自我实现的欲望。学生主体,就是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给学生以“自我实现”的机会,让学生有“成功体验”,在课堂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积极交流,敢于质疑,善于提问,踊跃回答问题,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快乐学习。新课改的课堂要求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既要表现为师生互动、关系民主、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更要有切实而不表面,用心而非随意的教学效果的追求,教师主导地位的充分体现,正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平衡一致、和谐统一。 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新课改的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取代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落实,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致力于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与之相对应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自主学习不能简单理解为自己学习,而是指打破传统的“灌输”,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就在于组织、指导、引领学生恰当运用好三种学习方式。 四、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新课改确立的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简单而言,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意义价值就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训练能力,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陶冶情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设计教学时,首要的就是三维目标的确立,必须准确而恰当。课堂教学中,所有教学活动都以追求三维目标的达成为旨归,新课改取消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重复记忆的学习方式,代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方式的选择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切实的保障。课堂上知识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获得的,获取知识于用脑思维的活动过程中,积极主动而记忆深刻;获取知识的过程又是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探索创新能力训练和形成的过程,其间自然而然渗透进关于情感态度方面的穿插引伸、熏陶感染,也便在自然间涵养着学生情感,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增强学生的精神营养。打造高效课堂,三种方式综合运用,三维目标立体生成,方式与目标相映成趣、效应谐振,定能实现课堂效率与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贺玉龙丰富课堂教学的几种教学方法的探讨. 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8,08。 [2]邵仲庆郭俊风论课堂教学关系的协调.教学与管理,2010,04。 [3]陈飞鸿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扬州大学学报,2013,04。 [4]张耀佳创新评价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研究.中学教学参考,2014,06。

教学中应处理好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关系

教学中应处理好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目标,并力求将人的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科知识三者达到有机的辨证统一与整合。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来调整教学导向,使政治课能够适应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每个老师都在着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同时也出现了滥用、误用探究学习或不能正确处理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关系的倾向。下面我就以在实际工作中的实例,来谈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关系。 一、消除错误认识,正确理解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价值含义 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价值含义认识有误,存在着重探究学习、轻接受学习,甚至以探究学习否定接受学习的倾向。为了突出从接受学习到研究性学习转变的重要性,常常对接受学习进行丑化性的定义,同时对探究又百般美化,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完全自主独立的学习活动,它不受教材和大纲的限制,研究内容五花八门,学生确定内容,教师提出建议。却丝毫没有提及它的不足和适用条件。这种做法在实践中容易导致从接受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极端化,无助于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事实上,真正有效的探究性教学都有着明确的认识、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目的要求,因而必定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它不可能完全是不受教材和大纲限制的、学生完全自主独立的学习活动。比如,在分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时,学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点出发,结合书本知识,对我国当前的GDP值、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现状、社会生态问题、资源的开发状况与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经历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在教师及时提供的“支架”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围绕科学发展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产生富有个性的见解,并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的总结达成共识。这种探究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确理解探究学习的价值含义。如果教师只懂得要“开放和自主”,而不精心设计出好的探究活动让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动手动脑动心,其结果就只能是“放羊”。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认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进行课堂讨论和探究,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要安排讨论和动手,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形式主义的探究学习状态之中。其实,强调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并不是要否定知识传授的独特作用,也不是说每节课的所有知识都必须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前人的科学知识都靠学生主动探究、自我构建是不现实的。接受学习运用得好,也可以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效,而探究学习运用不当也可能使课堂杂乱无章,离题万里。因此,为了提高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消除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各种错误认识,正确理解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价值含义。 二、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有机地整合各类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正确处理三个关系,加强德育工作时效性 莒县第三实验小学刘林军李洪荣 德育能否取得实效,标志着素质教育的成败。近几年,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理论指导下,为培养适应国际竞争机制的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围绕如何提高德育时效,进行了改革和探索。笔者认为要使学校德育工作避免形式主义,提高时效性,就必须科学、合理、有效的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科学的处理学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主导作用。 谈到德育,很多教师感叹“五小于二”的现象,意思是说学生在学校五天所受的教育,还不如在社会的影响力大。这说明复杂的社会消极因素,日益增强的学生自主意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挑战不容忽视,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社会思想变的更加纷繁复杂。在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价值观是多元的;社会上不正之风,渗透了各行各业;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并与教师同步接受信息。这样,学校教育与社会长期保持的静态被打破了,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与社会的所见所闻不一样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果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仍然片面的用简单说教、正面灌输的“主导作用”的“导法”,其效果时不言而喻的,所谓教师的权威也只能越来越低。 学校德育,必须把片面强调教师单向式的说理教育、正面引导变

为重视思想品德能力的培养,真正确立生为主题,师为主导的地位。把教师的“主导”从“教导”变为“引导”。引导学生分析判断社会的不同信息、不同观点,在学生自我教育、内化教育上下功夫;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其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能动性;以学校教师为主导来指导家庭教育,争取社会力量促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人格局。 二、合理的处理好德育时效性的长期性和近期效应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围绕中心的作用。 “合理的处理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指明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三项基础性教育,即爱国、集体主义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文明养成教育。基础教育贯彻于整个小学阶段,具有长期性。这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既要注意形式的近期效应,又要重视与长期性的结合。不可以把时效简单的理解为每项活动要“立竿见影”,否则便认为少“实效”,而思想教育又是“虚招”,忽视思想教育的长期性。 提高德育实效关键是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拓宽德育工作渠道。把德育工作变成常规性、长期性的活动。例如:(1)搞好升旗、运动会、夏令营、雷锋月以及元旦、清明节、植树节、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传统的有关活动。(2)开展围绕某一主题的多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今年在庆“七一”时,各校征文、演讲、千人绘长卷、图片展示等系列性活动。(3)建设校内外德育基地,开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