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析国际海洋秩序的演变

简析国际海洋秩序的演变

简析国际海洋秩序的演变
简析国际海洋秩序的演变

法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设计)

授课学期:第3期

课程名称:国际法

授课教师:欧阳安

论文题目:简析国际海洋秩序的演变

专业:国际政治

姓名:张展

学号: 12009020610

2010年12月

简析国际海洋秩序的演变

摘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所有的问题都互相关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作为一揽子交易来谈判的,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许多规定中,可以看到它们是妥协的结果。为了获得最大程度上的一致和最多数量国家的参加,这些调解和妥协,是一个普遍性的海洋公约能够制订出来所必需的。《公约》受国际历史现状和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及其利益、矛盾所局限,是第三世界国家与海洋大国妥协的产物,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国际海底区域、公海及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已取得许多实质性的进展,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最完整的国际海洋法典。

关键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研究;国际法;领海;国际海洋秩序

Abstract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 is a complex whole with the interconnectedness from all problems. It is used as a package deal to talks, it is also a transient result which is necessary in order to win the most consent from all members. That is just necessary a condition to draw up a general sea convention. But, accept the limits of international history status and benefits, conflict from all kinds of social politics,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is a transient result comes from third world countries and bid ocean countries, the parts of territorial waters, contiguous zon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rea , international waters , marine environment and science study in it have won substantive progress.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systematic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de.

Keyword: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Study; International law; territorial waters ;International Sea order

国际海洋秩序是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国家间海洋关系的原则、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海洋权益结构。国际海洋秩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产生并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的趋势和轨迹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发展及其变化。海洋作为与人类活动和发展最紧密相关的领域,其经由各国实践从而体现在条约中的原则、规则和制度,较之其他领域(如陆地或空间)形成得更早,也更成熟。条约从法律方面加强了国家间的海洋关系,同时又为新的国际海洋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正如有学者所说:“法律是秩序的工具,但同时秩序又被期望在法律的框架内变化。”国际海洋秩序的变化与维持体现了国际政治关系和国际法律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国际社会逐步构建并完善的海洋秩序,是具有一定原则、准则和规范,总体上趋于稳定、和平有序的状态。

一、二战前有关的国际海洋公约

“自有国际社会以来,即有条约,条约产生于国际社会的实际需要,因为国家,恰如个人,不能遗世而独立。”国家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冲突,在合作与冲突的过程中,必然形成某些被共同接受和遵守的行为规则,而这些规则的表现形式,或称渊源之一,就是条约。

在古罗马时期,海洋被视为“共有物”,如同空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海洋可以共同使用但不能占有,因为当时罗马控制了整个地中海,所以“共同使用”的实质是指罗马市民的共同使用,而排除了其他的使用者。但“共有物”这个观念一直得以延续并用来说明海洋的法律地位。到了中世纪,随着商业和航海的发展,一些国家对其附近海域进行控制。到了15世纪,对海洋的占据发展到高峰。地理大发现之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围绕海洋控制权开始了激烈的竞争,为了确认其“发现”并调整这种竞争,1494年,在罗马教皇主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规定在大西洋佛得角群岛以西370公里处,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该线以西所发现的土地归西班牙所有,以东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1529年,葡萄牙与西班牙又订立了《隆拉戈萨条约》,进一步规定以摩鹿加群岛东部的17度线为界,将全球海域划分为两部分,以东部分归属西班牙,以西部分归属葡萄牙。至此,两国完全分割占有了世界的海洋,罗马时期建立在“共有物”之上的海洋秩序已被“分而治之”的海洋秩序所取代。海洋的分割占有,阻碍了海上自由贸易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控制海洋和维护海洋自由之间的尖锐斗争不断激化。以1609年格劳秀斯的《论海洋自由》和1635年塞尔顿的《闭锁海论》的论战为代表,从此掀起了一场沿海国控制邻近海域和海洋自由之间的斗争,这场斗争持续了近二百年,最终以确立了领海主权和公海自由两

分体制的海洋秩序而告终。期间,为了争夺海洋霸权,1588年英国与西班牙进行了英西大海战,挫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国与荷兰进行了22年海上战争,最终将荷兰赶下了海上霸主的位置;1756—1763年英国依靠强大海军及其他海上力量优势打败了法国,成为新的海洋霸主。由此可知,从16世纪到19世纪,有关确立海洋秩序的条约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一类是关于领海制度,主要是领海宽度问题;另一类是关于海战的规则。领海制度的形成始于最早对沿海海域的政治关切,涉及的是统治者对特许权的分配,这些特许权包括:对浅海渔场以及湖沼盐床的专属权利、港口税的豁免、狭窄海峡的无碍通行、海岸地形作为疆界的标志。相比较领海观念的确立,对领海宽度的争议则复杂得多,其代表性主张有航程说、视野说、射程说及3海里说。3海里这一具体距离是为了平衡各国大炮射程的不同通过折衷形成的。这一主张提出后得到了海洋大国的采纳。3海里的领海规则是海洋大国主宰国际海洋秩序的产物。然而,当1930年国际联盟主持的海牙会议第一次尝试通过缔结一个多边条约以便在国际法上牢固确立3海里的领海规则时,事实则证明要达成关于领海宽度的任何协议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对领海宽度分歧在本质上反映了大多数国家对旧的沿海国管辖权界限的严重不满,也体现了海洋强国与其他沿海国的根本矛盾:海洋强国感兴趣的是维护其在海运、捕鱼和航海实践中形成的那种制度,而弱小国家和非海洋国感兴趣的是改变原来那种对它们毫无益处可言,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有损于它们国家利益的海洋制度。由此,领海宽度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问题,而3海里规则也没有成为一项普遍的条约法规则。20世纪以前战争是建立海洋秩序的主要手段,海洋规则主要是关于战争的规则。因此,对海战本身的规制,成为这一时期条约规范的重心。应该说,二战之前海洋秩序中的大部分原则和规则都是来自国际习惯,只是到了19世纪以后,某些海洋规则、制度开始由国际条约体现和确定下来。

二、1958年日内瓦四公约

(一)、《领海与毗连区公约》

该公约于1964年生效,由32条组成,包括许多已确定为国际法惯例的成文规则。公约把领海界定为陆地领土和内水以外邻接其海岸的一带海域,国家对领海享有以外国船舶的无害通过权为限制的主权。公约没有规定争论最大的领海宽度这一重要问题,但规定了领海内侧界限的基线—测算领海宽度的起算线,和领海外侧界限的划分方法,即以基线上的若干点为圆心,以领海宽度为半径划的一系列弧形所形成的外切线。对于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之间的领海划界问题,原则上按“等距离中间线”划定。关于沿海国在领海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在领海内通过的外国船舶的权利和义务,大致是以历来的惯例为基础加以规定的。不论军舰、政府船或商船,都享有无害通过权,且军舰的通过不以事前

经沿海国允许或通知沿海国为条件的制度。关于毗连区是指邻接领海的一带的区域,是为防止违反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规章以及为此进行惩治而设立的,其范围以从基线量起12海里为限。

(二)、《公海公约》

该公约于1962年生效,同日内瓦其他公约一样,该公约是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多年来审议的结果。正如公约前言中所说,公约是“概括宣示国际法上之确定原则”,并正如“无一国反对而获得通过”这一事实所表明的那样,公约明文揭示了长期传统积累起来的有关公海的国际习惯法。公约除最后条款外,由29条组成,采纳和规定了有关公海的各种制度:关于公海上航行船舶的管辖权、船舶国籍与管理、登临权和紧追权及其行使、防止海水的污染等。其中最核心条款是“公海自由”。公约列举了四种自由,即航行自由、捕鱼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线自由;飞越自由。这四种自由并非公海自由的全部内容,公约只是“特别”列举了这四种,同时还提到“国际法一般原则所承认之其他自由”。

(三)、《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

该公约于1966年生效,考虑到现代捕鱼技术的发达带来了对某些海洋生物资源滥捕的危险,该公约企图通过保护渔业资源的共同活动,达到国际合作的目的。公约全文共22条,确定了“养护公海生物资源”的含义,为达到保存这种资源的目的,从事捕鱼的国家必须共同负担养护的义务。由一国公民单独捕鱼的地方应由该国采取养护措施;如果两国以上的公民在同一渔场进行同一鱼种的捕捞活动,则必须由有关国家根据协议采取养护措施。在其他国家采取养护措施的水域刚开始从事捕鱼活动的新参加国,也要遵守已经采取的措施。公约还规定了争端解决办法。由于发达的渔业国家和沿海国家对该公约均表示不满,因此,参加该公约国家为数不多。

(四)、《大陆架公约》

该公约于1964年生效,具有旨在应付战后新的事态发展的国际立法的性质,并通过重新进行上覆水域和海底底土的自上而下的分类,实现了对大陆架制度和公海制度的法律调整。公约规定了大陆架定义:即“邻接海岸但在领海以外之海底区域之海床及底土,其上海水深度不逾200米,或虽逾此限度而其上海水深度仍使该区域天然资源有开发之可能性;邻接岛屿海岸之类似海底区域之海床及底土。”沿海国为了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但在大陆架之上的上覆水域作为公海的法律地位不受影响,大陆架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也不受影响。沿海国对其他国家在大陆架上铺设或维持海底电缆或管道不得加以阻碍。公约还规定了大陆架划界问题,即协议确定原则以及无协议情况下的“等距离中间线”方法。

1958年日内瓦四公约所确定的规则,大部分是传统的海洋习惯规则,它们基本上是当时海洋的性质和制度的体现。其中有些规则,如外国船舶的无害通过权,划分大陆架适用的等距离中间线原则的规定等,是新的规定。但总体上日内瓦四公约完全是以海洋自由为基础的,它们所维护的是符合海洋大国要求和利益的传统海洋秩序。其中最有意义的发展,是《大陆架公约》及大陆架制度的形成与确立。这意味着对于战后围绕开发海底底土资源出现的新情况,也意味着海洋自由的范围进一步缩减,最终以承认沿海国对大陆架资源拥有专属性权利,而把大陆架的上覆水域仍作为公海的方式,进行了国际调整。参加1958年日内瓦会议的80多个国家中,亚非拉国家只占半数左右,会议基本上是在海洋大国的操纵之中,没有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要求。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坚持下,一些海洋大国并不能贯彻它们的主张。应该说,1958年日内瓦四公约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它们不仅是对传统海洋原则、规则的编纂,而且其中有些部分已成为习惯国际法,经后来的国际司法判决适用和发展,对国家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还被采纳到新的1982年海洋法公约之中。

三、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结的历史背景“条约化”是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在联合国的倡导和主持下,各国签订了四部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公约:《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1961年)、《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1963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1969年)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在所有促进国际关系“法典化”的这类国际公约中,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制订最为突出。历史上曾召开过若干次海洋法会议,但全都是为海洋大国所垄断控制。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签订的日内瓦四公约,也是维护海洋大国的利益,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公约一经签订之后,就出现了不少问题,引起许多国家不满。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口增加的压力,以及陆地资源的日渐枯竭,这些新的因素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海洋,迫切要求对旧的海洋秩序进行改革,因此制订新的适应现实并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合理要求的海洋公约已迫在眉睫。《公约》是经过了长期谈判之后产生的:先是6年的准备期,然后经过9年的复杂艰苦谈判。16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先后参加了谈判,还有各种国际政治、法律、经济组织和有关专门机构的代表参加,其范围也是国际关系史上最广泛的。公约内容涉及到海洋的几乎所有方面,包括几乎全部海洋法问题,是条文最长、内容最广泛的国际条约之一。与前两次会议不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会议上成为反对海洋霸权的主要力量:首先是普遍要求建立一个国际机构来管理和开采深海底矿产资源,并作公平分配,以造福于全人类;其次是恢复了活力的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扩大其海域管辖权

的范围,以保卫本国主权与安全,保护本国资源;最后是“七十七国集团”发展中国家将制订新的海洋法公约作为有助于达到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手段。同时,还有各种利益形成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使会议的整个过程进行得异常艰难。应该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的主要目标是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维护民族利益与反对霸权主义控制和垄断,因此,占会议压倒多数的国家,能够从维护人类根本利益出发进行协商,使某些国家作出妥协与让步。《公约》签署时有130个国家投票赞成,7个国家弃权,4个国家反对。《公约》于1982年12月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完成签字仪式,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全面的海洋法公约,开启了当代国际海洋秩序新的一页。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全文包括序言和一整套海洋法条款,连同有关解决争端的规定和最后条款,共十七个部分,三百二十条,九个附件。主要有以前几大方面内容:1,领海和毗连区。2,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3,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4,公海。5,区域。6,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科学研究。7,争端的解决。除上述各要点以外,还有群岛国、内陆国出入海洋的权利等。《公约》同1958年日内瓦四公约相比,无疑是进步的,它对推动国际法的发展和国际新经济秩序的确立起到积极作用。

《公约》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所有的问题都互相关联。《公约》是作为一揽子交易来谈判的,从《公约》的许多规定中,可以看到它们是妥协的结果,如过境通行制度、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划界规定、国际海底区域的平行开发制度等等。也因此,对于《公约》,要作为整体来考虑。每一个国家都可能对某一部分或某一项规定有所不满,但是它不能任意加以取舍,《公约》明文规定“除非本公约其他条款明示许可,对本公约不得作出保留和例外。”《公约》是调解各国利益冲突的结果,是由一系列妥协组成的。为了获得最大程度上的一致和最多数量国家的参加,这些调解和妥协,是一个普遍性的海洋公约能够制订出来所必需的。《公约》受国际历史现状和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及其利益、矛盾所局限,是第三世界国家与海洋大国妥协的产物,但《公约》在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国际海底区域、公海及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已取得许多实质性的进展,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最完整的国际海洋法典。《公约》生效后,将成为世界各国海洋行为和国际海洋关系的指导性文献。它标志着新的国际海洋秩序的确立,为人类和平利用和全面管理海洋提供了法律依据。尽管公约中有不少规定是不完善的,甚至是有缺陷的,但它仍不失为当代外交史上的一项突出成就,是联合国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一个比以往任何国际条约更广泛的多边条约,其深远意义仅次于《联合国宪章》。作为一部真正的海洋宪法,它广泛吸收了传统海洋法的一些原则、规范和制度,同时还提出许多新概念,对各国

的海洋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结束语

海洋关系着一个国家的荣辱兴衰,海洋与一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安全和发展离不开海洋。进入21世纪,海洋已成为人类生存的战略空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走向海洋,是一个国家走上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国际海洋秩序的演变历程体现的是从海洋权力(霸权)政治向海洋权利政治发展的历史趋势。在这一历史趋势中,国际海洋秩序与国际法的互动与碰撞促使二者不断的丰富与完善。一方面,国际海洋秩序的演变对海洋法乃至国际法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国际法包括海洋法也规范和牵制着海洋秩序的运行和发展方向,二者的互动促进了国际海洋社会不断向文明和进步迈进。在国际海洋秩序的演进中,国际法的作用愈益显现,而且已不再是一面倒地为西方强权国家服务。这是文明的进展,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21世纪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实施海洋战略紧密相连,而海洋战略的核心是海洋权益的维护。当前,我国海洋权益面临日趋严峻的挑战,岛屿被侵占,管辖海域被分割,油气资源和渔业资源被掠夺,近海海域环境污染严重,与我国经济发展利害攸关的海运线和能源运输的安全没有保障等等。同时,岛屿和海域争端正影响着我国周边和平环境的维护,影响着我国的和平发展,成为我国与邻国政治关系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和平时期,解决中国面临的海洋权益争端必须依靠国际法,在国际海洋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必须学会法律先行,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蔡拓:《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教研室编:《海洋法资料汇编》,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3]曹振文:《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海洋政治》,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傅崐成编校:《海洋法相关公约及中英文索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高之国、贾宇、张海文主编:《国际海洋法的新发展》,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

[6]韩德培:《国际际私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梁西:《国际组织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8]卢竣:《国际私法公约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9]秦天、霍小勇主编:《中华海权史论》,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威廉.台特雷:《国际海商法》,张永坚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评语:

成绩:

教师签名:

年月日

山西省朔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I)卷

山西省朔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4题;共58分) 1. (4分) (2017高一下·资阳月考) 广州提出到2020年末把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指环境人口容量 B . 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C . 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反比 D . 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 2. (6分) (2014高一下·中江月考) 人口的迁移往往造成的影响有() ①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②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联系 ③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④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3. (4分) (2017高一下·灌云月考) 下表为“某岛国人口容量数据”,下图为“该国不同人口增长方式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2010年供养的人口数量35万 (1) 表中反映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 A . 25万 B . 30万 C . 35万 D . 45万 (2)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 . 居民的膳食结构 B . 当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消费水平 C . 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 D . 以社会的生活习惯与习俗等 4. (4分) (2019高一下·佛山月考) 如图为某市某区域一公共自行车租借服务点多日平均借车和还车数量统计。完成下列各题。

2019高考专项练习: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与大国关系的演变

2019高考专项练习: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与大国关系的演 变 (限时45分钟,总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是( ) A.俄国成为欧洲大陆政治经济的主宰 B.反法同盟最终战胜拿破仑统一欧洲 C.封建势力与资本主义势力的斗争激烈 D.英国霸主地位逐渐被法国所取代 解析: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势力,也遭到欧洲封建君主国的联合抵制,欧洲封建君主国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 答案:C 2.王绳祖在《国际关系史》中说:“由于把反对拿破仑三世的战争蜕化成了一场掠夺法国民族的战争,德国无可挽回地使法国成为尖锐的对立面,而且,法国还将是德国任何敌对力量的潜在盟友。”以下不.能表达上述观点的是( ) A.普奥联军和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 B.德国割占阿尔萨斯和洛林,获赔50亿法郎 C.法德矛盾成为一战前的三对主要矛盾之一 D.在巴黎和会上,法国坚决主张制裁德国,以防其东山再起 解析:学生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这场战争是什么,由“拿破仑三世”可知这场战争应该是普法战争。“蜕化成了一场掠夺法国民族的战争”从B项中可以表达;而“德国无可挽回地使法国成为尖锐的对立面”可以从C、D两项中得到表达。而A项中事件不能表达,因为发生在普法战争之前。 答案:A 3.(精选考题·四川高考)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解析:此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即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正在丧失。一战后欧洲各国遭到削弱,美国和日本实力增强。A与题意无关,C、D不符合史实。 答案:B 4.巴黎和会上,英国既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称霸世界,又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英国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利用法美矛盾,压制法国 B.维护欧洲安全,防止美国介入欧洲事务 C.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 D.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并主宰欧洲 解析:外交政策推行的根本目的是为本国国家利益服务。A是英国对外目的的表现之一,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B项是英国对外目的的表现之一,也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C项迷惑性强,但C项是现象,是根本目的的表现。D项符合英国当时的国家利益,应选D。 答案:D 5.列宁曾经指出:“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却说:“这不是和平,只是二十年的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瓦解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 ) A.1933年德国退出国际联盟 B.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019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维护海洋权益第一节国际海洋新秩序自我小测鲁教版选修2

第一节国际海洋新秩序 自我小测 夯基达标 1?叱斓基线汛亡?领海、门」:汗济可为外浑界限分眦 ■: ) A. 12、24 海里 B. 200、350 海里 C. 24、350 海里 D. 12、200 海里 2. 海洋具有的价值包括( )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3. 下列概念正确的是( ) A. 内水为领海基线向外海一侧的水域 B. 毗连区为领海以内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 C. 领海为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 D. 专属经济区是包括领海在内的从领海基线向外 4. 关于国际海底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①生态价值②资源价值 ③经济价值臼第】讦于讥 ⑤军事价值 ①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②水深一般在 3 000 m 以上 ③多金属结 核、热液矿床等一般分布在这一区域 A.①②③ ④为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350千米的区域

5. 关于领海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领海是指沿海国主权及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②领海主权及于领 海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③《公约》规定,沿海国有权决定本国的领海宽度,并规定领海宽度不能超过12海里④沿海国对其领海享有与领陆、内水一样的主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关于国际海底的原则宣言是哪一年通过的() A. 1958 年 B. 1960 年 C. 1970 年 D. 1982 年 7. 有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确定了海底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 B. 规定从海岸基准线向外延至200海里的范围是该沿海国的专属经济区 C. 沿海各国拥有12海里的管辖海域 D. 各国均有相当于本国陆地面积约1/3的管辖海域 8. 日本斥巨资200 亿日元加固在琉球群岛以东太平洋上一个无人居住的、露出水面不足两米,且即将被海水淹没的小岛的原因是() A. 斥巨资以显示其强劲的经济实力 B. 想在小岛上建一座海上城市 C. 保持小岛作为本国领土的法律地位,保持其占有小岛及其专属经济区的海洋权益 D. 作为海运中转站 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沿海国家拥有200海里领海权 B. 沿海国家的专属经济区,指12海里范围之内 C. 在专属经济区,该国享有勘探、开发、管理海床上覆盖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 D?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相当于国土的1/5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演变 一、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会议);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变动原因 1、第一次原因: 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 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 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 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三、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实质: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四、前两次国际格局的结束: 1、1939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束; 2、199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五、三次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 第一次: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 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

高二地理优秀导学案6.4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

6.4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产生地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掌握新地海洋法制度地主要特点以及国际海洋秩序地现状和问题 3 ?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于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地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 ?回顾并讨论有关海权之争地案例,进一步理解国际海洋权益斗争地复杂性,以及建 立和维护国际海洋新秩序地必要性和艰巨性.b5E2RGbCAP 2 ?讨论和交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了解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3 ?开展“如何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地演讲活动,增强资料收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有关海洋法律制度,增强依法维权地意识 2 ?通过分析纷繁复杂地国际海洋秩序地现状、问题以及产生地原因,进一步确立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plEanqFDPw 3?通过讨论建立国际海洋新秩序地方法和途径,增强国际主义精神和全球观念 [教学重点]如何建立并维护国际海洋新秩序 [教学难点] 如何建立并维护国际海洋新秩序 [教学媒体与教具] 利用网络辅助,运用案例教学、活动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地激增,“向海洋进军”已经成为沿海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地战略重点.与历史上以军事和航海 贸易原因为主地海洋斗争不同,新地国际海洋权益斗争带有浓厚地资源色彩,从领海到公海 都存在着普遍地海洋权益争议;国际海洋秩序错综复杂.建立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地、公平合 理地海洋秩序,让海洋为全人类造福已成为国际社会地良好愿望.DXDiTa9E3d 【板书】第四节建立海洋国际新秩序 【阅读】课本97页阅读材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地颁布 【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搜集有关联合国三次海洋会议地概况以及通过地海洋法公约,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沿海国哪些海洋权益.讨论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地产生背景、意义.RTCrpUDGiT 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产生地背景:第一、二次海洋法会议,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 限,参加会议地国家中,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发展中国家只占其中半数.会议通过地4 项日内瓦海洋法公约,即:《领海和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公海渔业与生物资源养护公约》和《大陆架公约》,其中一些条款不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广大沿海国 家维护主权和海洋权益.5PCzVD7HxA 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地基本内容: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沿海国在管辖海域、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等 诸方面地多项权利,主要表现在:jLBHrnAlLg 1. 《公约》明确规定沿海国有权建立12海里地领海,对其领海、领海地上空、海床及 底土享有等同陆地领土地主权;沿海国可在领海以外建立毗连其领海地、从领海基线量起不 超过24海里地毗连区,并有行使“必要”地管制地权利.XHAQX74J0X 2. 根据《公约》,沿海国可建立200海里地专属经济区和作为其陆地领土自然延伸地 大陆架,对这两个区域内地自然资源享有主权权利,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地人工岛屿、设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知识目标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霸权主义及强权政治的含义。 (3)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 (4)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中国政府提出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2、能力目标 列举国际时事,能够认识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各种“国际新秩序”能够辨真伪。能够深刻领会我国对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3、情感目标 新世纪的建设者应该对中国的命运有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表现。 (2)不同的国家所倡导的国际新秩序有何区别? 创设情境,导入 (1)[典例点评]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写道,他希望在新世纪初的美国人都能实现“美国梦”,能确保美国在一个和平、自由和繁荣的世界继续发挥领导作用。他为“美国梦”作了清楚的注释: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要抓住这个机会去建立起它在全球的霸主地位,使21世纪成为由美国主导和支配的“美国世纪”。上述材料说明(D) A、世界已由美苏两极演变成为美国一极 B、苏联的解体使美国地位提高,实力大增 C、世界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新秩序 D、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严重的障碍 解析: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被打破,第三世界国家崛起,西欧、日本经济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开始形成。可见,A项观点错误。B项与题干无关,C项观点错误,均不能入选。美国所谓“领导世界”,实现“美国梦”,使21世纪成为由美国主导和支配的“美国世纪”,充分暴露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图谋。 新闻分析:美国退出《反导条约》 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根据条约规定,布什的这项决定将在1个月后正式生效。《反弹道导弹条约》的核心是通过禁止双方发展全国性的反导系统来确保对对方的核威慑,即所谓的“核恐怖平衡”,避免核战争。这一条约被视为全球战略稳定的基石,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此举将破坏全球战略稳定,并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 ①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②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一、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当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也是当前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最主要原因。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板书)

选修模块海洋地理的理解与实施

选修模块“海洋地理”的理解与实施 一、“海洋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从而海洋──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选修模块“海洋地理”的设置,正是基于人类对海洋关注的日益加强,其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有关海洋的基础知识,认识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增强海洋意识。 在地理必修模块中,涉及到海洋地理的内容非常少,因此,可以说选修模块“海洋地理”是对地理必修模块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海洋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空间”,因其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来源,且对全球水、热量平衡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海洋对全球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作用;同时,海洋不仅蕴藏有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等各类资源,而且还是广阔的空间资源,所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虽然,本模块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洋资源的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权益等,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了解有关我国海洋方面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对海洋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海洋地理”的主要内容 “海洋地理”包括海洋和海岸带、海洋开发、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海洋权益四部分内容。 “海洋和海岸带”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海底地形,“海-汽”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海水运动的成因及其作用,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使学生对海洋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理解海洋自然地理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 “海洋开发”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及现状,海洋能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前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主要海洋资源的特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前景和主要方式等,以及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海洋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一是要使学生了解海洋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和应对措施,二是要使学生了解海洋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张燕飞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各种力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规模和态势。战后形成的两极政治格局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对峙、动摇,直至终结。 一、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对于协调盟国之间的关系、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在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此后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雅尔塔体制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除在外,甚至无视和公然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一些国家的正当权益与利益,表现出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理所当然地遭到许多国家强烈的抨击与不满。雅尔塔体制是美、英、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它为战后世界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也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开了先河。 二、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结盟的基础不复存在。美、苏、英盟国与德、意、日法西斯之间的矛盾转化为苏联及民族独立、民主革命力量同美、英帝国主义及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进而发展为两大阵营的对抗。 1947年3月,美国政府抛出“杜鲁门主义”,宣称为了“防止共产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七)·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格局。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对20世纪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第一次重大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削弱,但仍企图支配世界;美国和日本崛起,也要分享世界霸权。因此,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①时间:1919年1月-1922年;②构成: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华盛顿体系由《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构成 2、建立过程 (1)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1919年初,巴黎和会召开,美、英、法三大国操纵了会议,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 ①列强参加会议的各自目的 国别主要目的 美国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英国英国希望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竭力主张削弱德国的海军,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要求德国支付战争赔款;为了防止法国势力过分膨胀,又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实际是“势力均衡”政策) 法国法国力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要求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 意大利意大利希望扩大领土 日本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②列强之间的矛盾冲突 由于列强各自的目的不同,因此,在相关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斗争。巴黎和会主要讨论的是欧洲和世界霸权问题,所以,矛盾斗争主要发生在英法美三国之间。其矛盾斗争如下:美国试图夺取世界霸权,遭到英法的反对;法国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遭到英美的反对 ③巴黎和会的结果: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和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了凡尔赛体系 对德和约是巴黎和会讨论德中心问题,经过列强之间的斗争,1919年6月28日,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在凡尔赛宫签字。《凡尔赛和约》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和惩罚德国,其主要内容如下: 重新划分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认波兰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 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其中,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和会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让给日本。 限制德国军 备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只能保留一些轻型水面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准拥有空军。 赔款问题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但对于赔款总额,巴黎和会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仅规定成立赔款委员会,由它在1921年5月以前确定赔款总额,在这以前,德国应交付相当于200亿金马克的 实物或现金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

第五单元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空定位 框架结构 思维导图

经典训练 1.(2019·天津高考·1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答案】A 【解析】二战结束之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再结合题干中“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这体现出国家的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仅是美国对付“冷战”的一种措施,不是其根本国策,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美国就业人数的变化,不能推知军工订单解决了失业问题,排除C项;题干仅是提及了美国政府为了“冷战”需要,与一些国内大企业展开合作,没有提及该措施加剧了战争的危险,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 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 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3.(2019.4·浙江高考·2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 )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结合所学,上述内容指代欧洲一体化的开启,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意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不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排除B项;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由单一经济组织变为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排除D项。4.(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四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四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历史坐标】 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发展线索示意图,其中1919—1921年建立的“体系”是(A)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的体系 C.“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 D.世界多极化格局 2.它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可见,“它”是(C)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珍珠港事件 D.斯大林格勒战役 3.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其中“?”处对应的内容是(B)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两极格局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D)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三幅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是(A) A.美苏的对峙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欧洲的联合 D.世界格局多极化 6.“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具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世界新秩序”指的是(C) A.区域性组织活跃 B.两极格局解体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霸权主义盛行 7.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其他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描述反映的是(C)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形式 C.“一超多强”的局面 D.多极化格局形式 8.图示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是(D) 9.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反映的主题是(C) A.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B.殖民地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10.有人评论冷战时期的联合国:“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可见,他认为联合国(A) A.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加快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C.推进了世界的多极化 D.促进了美、苏两国的联合 二、材料解析 11.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矛盾下的和平】

高三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知识点

“建立国际新秩序、当代国际竞争”知识点及练习 一、知识点 1.__________________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_______是其核心思想,_____________是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_________。 2.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并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每个国家来说,这是维系其_______________的外部条件。我国主张在____________基础上建立________________。 3.世界格局的二极化已被彻底打破,世界出现了若干个__________。 4.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较量。 二、课堂练习 1.“近来国际关系出现了单极趋势,单极世界模式以及文化、价值观和思想的单一模式越来越明显,损害独立国家主权的行为也越来越嚣张。”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开始发生变化B.多极化趋势开始逆转 C.阻碍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因素开始出现 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需努力 2.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但是,全球大大小小的冲突仍然层出不穷,世界仍不安宁。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A.某些地区的恐怖组织活动猖獗B.某些地区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 C.某些国家一贯采取军事对抗D.某些国家坚持冷战思维,推行强权政治 3.国际舆论认为,恐怖主义是世界范围内南北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生成的毒瘤,为此,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就必须() ①彻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缩小南北差距和贫富差距②采取强大的军事措施,彻底消灭恐怖分子③壮大美、英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力量,确保它们在国际上的绝对优势④公正合理地解决地区矛盾和冲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该() 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②加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③避开全球化趋势,保护民族经济④与发达国家结盟,提高开放水平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综合国力竞争应抓住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这个核心。回答5-7题 5.从政治上看,是因为() A.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B.各国综合国力都在增强C.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之一D.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6.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可忽视 C.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7.从经济上看,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D.国有企业要增强控制力和竞争力 8.全世界有13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日平均生活消费不足1美元。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会的86%和出口市场份额的82%,发展中国家仅分别有14%和18%。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障碍在于() A.某些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落后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剧了国际竞争D.联合国对各国经济发展的指导不够. 9.我国代表团与35个国家谈判,终于就加入WTO达成协议,这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国家这几年发展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这说明() A.提高综合国力必须首先提高经济实力 B.国家之间有共同利益是协议达成的基础 C.综合国力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地位 D.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 10.2002年4月12日,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在中国海南省的博鳌开幕,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泰国等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近2000人出席年会。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年会以“新世纪、新挑战、新亚洲”为产题,鲜明体现了论坛立足于亚洲、面向世界、共商发展的创办宗旨,充分反映了亚洲国家加强对话、互利合作、促进繁荣的共同愿望。 运用正常常识的知识回答,博鳌亚洲论坛的成员加强合作的必然性。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热点串讲篇 第2讲 国际政治斗争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学案

第2讲国际政治斗争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考题统计 主题链接 年份·考题分值考查角度知识点 2017·Ⅲ 卷·T41 12分 从近代化的角 度考查近代列 强侵华与中国 人民探索救国 之路 近代西方列强侵 略;洋务运动;戊 戌变法;辛亥革 命;新文化运动等 (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 民主的潮流。 (2)二战后世界两极格 局的形成、特点及影响。 (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 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 解体及多极化趋势的加 强。 (4)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过程中世界大国的外交 政策及大国外交关系。 (5)近代中国屈辱的外 交历程及外交的近代 化。 (6)现代中国的外交历 程及政策的调整2017·Ⅲ 卷·T40 25分 从维护国家统 一角度考查郑 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扩张;清 代台湾治理 2016·Ⅱ 卷·T40 25分 从人口迁移考 查近代以来世 界、中国海外 移民的变化 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的形成;列强侵 略;辛亥革命;抗 日战争、“冷战” 与中国的外交关 系等 2014·Ⅱ 卷·T40 25分 近代中国移 民、开放东北 地区 近代西方列强的 侵略 考向一先进中国人争取民主、独立与富强的“中国梦” 1.近现代“中国梦”的主题的内容 (1)中国梦的主旨:“振兴中华”。此口号最早是孙中山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章程中讲到“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时提出的。 (2)“中国梦”的“两个百年”历程。①从1840年到1949年:特征是找到复兴之路,实现

国家独立、民族解放。②是从1949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特征是完成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中国梦”的“两重任务”。“两重任务”指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4)“中国梦”的启示。“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建党和新中国建立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国家独立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 2.近代中国不同阶层的梦想追求 (1)资产阶级改良思想: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但同时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朝统治。维新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形成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面对中华民族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孙中山、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振兴中华,创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是其思想的主体。(3)民主与科学思想: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打破封建束缚,求得“思想的解放”,在思想文化领域向封建思想文化发起猛攻。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思想,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成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科学救国梦想:是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对中国近百年来各种救国探索努力反思的基础上,倡导以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的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潮。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中,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科学救国思潮难以实现。 (5)实业救国梦想:向西方学习、发展民族工商业,以实业挽救国家于危亡的思潮。在这股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资产阶级以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抵抗外来侵略成了爱国、救国、富国、强国的明智之举。实业救国思潮是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其内涵在近代中国不同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对整个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6)教育救国梦想:教育救国思潮最早出现在洋务运动后期,其代表人物是张之洞,他认为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确立:通过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5、影响: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6、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人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结束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5、主要内容:处置德、日等战败国;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6、维护工具:联合国 7、评价:两极格局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实质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出现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四、重要国际组织 1、国际性政治军事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华约和北约等。 2、经济合作和其他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五、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期中,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 2、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在当今条件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及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及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并呈现以欧洲为中心的关系格局。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而这一体系则是在疾风骤雨般的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帝国之后确立的新型国际格局。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国家实力格局重新洗牌,并以此建立起战胜过主宰战败国命运以及波及全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次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格局,欧洲以外的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这一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格局,多级均势下的和平暂时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凡尔赛体系,这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最终彻底终结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美苏两级对抗下的冷战格局确立,直到苏联解体。多极化成为如今的国际关系主流。 总的说来,国际关系作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中世纪以前的封建经济不足以支撑全球性质的国际关系,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欧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欧各国全球性质的扩张与贸易往来,近代的国际关系由此产生。西欧理所当然的成为主导近代国际关系的核心。纵向比较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看出,国际关系总体呈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近代国际关系是以国家综合实力为主导的。实力强劲的国家或者联盟拥有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主导权。实力至上的原则在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里都有体现,无论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法国和瑞典,还是维也纳体系中的神圣同盟,亦或是凡尔赛体系中的英法美,以及冷战中的超级强国美国和苏联,都拥有压倒其他国家的实力,所以它们围绕自身利益建立起相应的国际关系,以此来维护自身安全与稳定。 第二,近代国际关系体现出均势的外交思想,并成为维系国际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英国长期奉行的孤立主义和分化欧洲大陆的政策是均势外交的典型代表。均势外交要求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在国际关系中形成一种暂时的静止的均衡状态。为此欧洲各大国之间通过各种手段壮大自身,削弱他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松散,脆弱,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 第三,近代国际关系与战争的关系非常紧密。往往一次剧烈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确立都伴随着战争对交战双方实力的重新洗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破坏以及和平的重构是国际关系建立的重要步骤。 第四,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趋势,并且正在向着多极化的趋势前进。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格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土崩瓦解,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在冷战格局下完成,进入多极化世界之后,国际关系的广泛程度和复杂性都将超过之前的国际格局形态。如今的多极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而通过综合国力,尤其是通过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而非战争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会成为今后国际关系演变的基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关系更加复杂,官方和民间的对外态度逐渐分化,都代表了国际关系的新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