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论语》英译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从《论语》英译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从《论语》英译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从《论语》英译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从《论语》英译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王冰昕、朱文亭、隋时、李颖、赵一蔚、段然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最早在十六世纪被译为西方语言。它是西方人了解东方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众多中西译者致力于《论语》的英译工作,不同的翻译作品具有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特色,受到不同读者的喜爱。由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无意识的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因而造成了英译版本的差异性。每一个翻译作品中都带有译者文化的声音,接受并欣赏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对翻译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论语》的各英译作品分析了产生差异性的原因,并探讨了不同文化对翻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旨在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为分析《论语》译本提供借鉴。

关键词:《论语》,翻译,文化影响

A Study of the Culture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un Yu Translation Versions

WANG Bingxin, ZHU Wengting, SUI Shi, LI Ying, ZHAO Yiwei, DUAN R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As one of the brightest sta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un Yu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many translators both from China and abroad and continuously introduced to the world. Tremendous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translation editions between Chinese ones and English ones. Each of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reflects the translators’ culture background s, including national cultures, religious cultures, geographical cultures and conventional cultures. Every translation work should be accepted and appreciated. A detailed research of the culture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 is beneficial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ous versions and the translat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books. By a detailed study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Lun Yu,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translation differences and then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s on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process.

Key word: Lun Yu, Translation, Culture influence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灿烂文化的载体——《论语》,深刻反映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及精髓。《论语》由孔子的弟子所著,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在儒学史以及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虽写自千年之前,《论语》所传递的思想始终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它是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主要纽带。自十六世纪起,《论语》被陆续翻译到西方,其中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译本出自英国传教士理雅各,此后较著名的有韦利(Arthur Waley)、庞德(Ezra Pound)和辜鸿铭等的译作。众多翻译版本因深受译者文化背景的影响,虽差异较大却各具特色。

一、《论语》英译的多样性和可接受性

我国学者辜鸿铭,英国传教士理雅各,英国汉学家韦利、庞德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风格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论语》进行了英译。他们的译本文风各有特色,互见长短,有许多经典译句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例如,对于“君子坦荡荡”这句话,他们就译出了不同的味道。庞德的译文是:“the proper man: sun rises over the land, level, grass, sun, shade, flowing out.”庞德对于这句话的翻译标新立异,处处思变,融入了他的非凡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许多人认为他通过拆字而造成了意象的流失,是对原文的误译。然而,他通过对“坦”(土地,日出与地平在线)、“荡”(草,水,太阳,阴影)二字的拆解也同时造成了大量意象的并置,简直就是一首意象派诗歌。而韦利将此句译为:“a true gentleman is calm and at ease.”他的翻译很现代化,句子简明扼要且具有韵律感。理雅各翻译为:“the superior man is satisfied and composed.”相比之下,由于理雅各对于《论语》和中国文化有较深入的理解,因此他的翻译更符合原文之意也不失诗歌之美。

这三个版本各有所长。在我们眼中对论语很固定的翻译却被他们译出了不同的味道,这种不同翻译风格的形成与译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姑且不管他们的翻译是否忠于原著,他们的翻译充满了新意,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惊喜,都值得欣赏与深入研究。

二、《论语》译本差异性的原因

(一)语言学中的英汉差异

从语言学的分类上来看,英语与汉语是分别属于两种功能性的语言。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给综合语定义为:A synthe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and systematic use of inflected forms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连淑能,1993:1)古英语属于综合性语言,而现代英语是从古英语发展出来的,仍然保留着综合语的

某些特征,但也具有分析语的特征。有形态变化,但不像典型的综合语那么复杂。词序比汉语灵活,但相对固定;虚词很多,用得也相当频繁。现代英语运用遗留下来的形态变化形式、相对固定的词序及丰富的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因此属于综合—分析语。而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The 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给分析语法定义为:An analy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 latively frequent use if function words, auxiliary verbs, and changes in word order to express syntactic relations, rather than of inflected forms”。(连淑能,1993:1)《论语》作为古代汉语的代表,在其转化为白话文的过程中已经存在着其意义的模糊性,更不必说它们两者在语言学上的定义也存在差异。从这一点已经决定了《论语》英译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译者理解的多样性。其次,我们现在所见的《论语》翻译版本,多是译者在传统的汉语语法框架下,运用对等翻译模式翻译的结果。这些版本的译者要么过多关注字、词对应的“信”,而忽略了语言是一个具有社会功能的系统;要么不自觉地按照自己所处文化语境去理解《论语》,而忽略了语言所具有的开放的、与语言运用的社会环境相联系的、可供选择的“意义潜势”,从而脱离了当时的情景语境,造成了理解上的多样性,进而译出了不同的作品。

(二)译者的主体性

翻译是一个理解,思想孕育,文化移植和再现的过程。译者架起了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其对原文做出的判断与选择对于读者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因为自身文化背景和审美观的影响而加入自己的声音,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因此读者往往不能得到最“忠实”的原文。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当译文所蕴含的思想与译者的历史、政治或文化意识相冲突时,译者会对构成文化障碍的部分进行改造,进而达到意义传递的目的。译者对于读者所接受到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决定权,他们根据自己的“文化顺应观”决定译文的文化“归化”或“异化”,选择相应的文化翻译策略,例如解析汉字、以西方文化解释东方思想等。

辜鸿铭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受过西方系统的教育,深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熏陶。然而,有着多年国外生活经历的他意识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并没有被西方人所熟知,由此产生了辜版的《论语》译本,旨在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为了便于西方读者接受,他的译文中运用了很多西方文化元素来阐释中国特有的文化特征,如在提到颜回时,他特别注释:“The St. John of the Confucian gospel —a pure, heroic, ideal character, the disciple whom the Master Loved”。辜

鸿铭注重了中西文化差异,其表达符合英文习惯的同时又兼顾《论语》自身的语言特色和包涵的东方哲学思想,译文也在西方广为流传。

以理雅各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英译版本则更重视中西文化的结合,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努力寻求基督教与儒家文化的共性。但是理雅各等传教士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使他们不可能真正理解儒家哲学思想,所以在翻译时不可避免的采用西方神学思想解释《论语》中的某些概念词,如赋予“天”等更偏重自然特性的概念以神的色彩。

三、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中英两种不同语言的差异以及译者的主体性直接导致了不同翻译版本的差异性。然而,追根溯源,其本质原因仍植根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而语言正是反映一个民族特征的最佳典范,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重要作用。因此,关于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过程的影响的一个深入探讨也是极其必要的。

(一)民族文化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沉淀都是由语言来记载,相传于世。因此,一个民族的语言和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是指由历史发展和社会遗产所形成的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同的民族都有其自成体系的文化,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它记录文化的语言上。

西方文化以个人主义为主线,强调人们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圣经》故事中,亚当和夏娃不听上帝的劝告偷吃了禁果,被赶出了伊甸园。从此,人类便有了灾难和罪恶,开始了艰辛的生活。该隐杀了其弟亚伯后,人类犯下了原罪,由此而得到更多的惩罚。所以,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探索大自然,不得不求知进取。这样,大自然就被对象化了,人与自然有了距离。因此,西方人的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天人相分”,强调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而在人际关系中,西方人崇尚个人独立,大胆追求,直面挑战,缺乏集体意识和整体观念,而这些正对西方人刚硬,豁达的文化品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文化品格又铸就了西方人在语言表达上的逻辑性和紧密性。

相反的,中国文化的主线是集体主义,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直到现在,“和谐”仍旧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中国文化自古都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提倡群体观念和顺从意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的人们的不思进取和安于现

状的惰性。中国人普遍信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历史观念,从而形成了谨慎含蓄的文化品格,在文学作品上则体现为对思想、语义表达的重视。

例:1 在翻译《论语》中经常出现的词“不惑”时,理雅各把它译成“have no doubt”,而王福林译为“make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benevolence and non-benevolence”。

2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吾非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理译:The head of Chi family was richer than the duke of Chau had been, and yet Chiu collected his imports for him, and increased his wealth. The Master said: “He is no disciple of mine. My little children beat the drum and assail him.”

辜译:The head of a powerful family of nobles in Confucius’s native State had amassed immense wealth. A disciple of Confucius, who was in that nobleman’s service, was very exciting in collecting imposts for him from the people on his estate, thus increasing his master’s already great wealth. “He is no disciple of mine,”exclaimed Confucius, referring to the disciple mentioned above, and speaking to his other disciples, “Proclaim it aloud, my children, and assail him!”

通过比较理雅各和辜鸿铭不同的译本,可以看出理雅各的翻译是完全忠实于原文的,条理清楚,富有逻辑性。而辜鸿铭的译本则通过添加适当的注释而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所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即是中国文学作品重思想、语义表达的充分体现。

(二)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的特殊的文化形态,从古至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中西方宗教信仰截然不同,在西方,基督教流传甚广,教徒甚众;而在中国,佛教和道教则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问题上宗教文化的作用不容小觑。在对《论语》翻译的历史进程中,充分体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力。明清之际,《论语》由来中国传教的西方耶稣会士翻译成西方语言。在众多传教士的翻译作品中,最具有广泛力并且为大众所接受的当属伦敦传教士理雅阁和英国新教传教士苏慧廉。他们尊崇孔子和儒家思想,承袭孔子的基本思想形成各自的《论语》译本。但是,作为传教士,他们深受基督教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其身份决定了他们的《论语》中暗含着西方基督教思想。比如在对“仁”的翻译上,理雅阁

在译本中多将其译为benevolence。在英语中benevolence被理解为仁爱、慈爱,同时代表着一种无私奉献的意思。在宗教哲学上,benevolence同时也是一个宗教词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理雅阁作为一个传教士的基督教思想和教义色彩。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苏慧廉在“神”的翻译上,例如: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此例中“山川”指的是山川之神,苏慧廉将它译为“the gods of the hills and streams”,直接用gods来表示中国的神灵。但是,God是基督教的信仰,并不存在于中国,此处的翻译便带有明显的基督教义色彩。所以无论是苏慧廉还是理雅阁,无论用何种办法去翻译《论语》,其自身作为传教士的独特视角对其翻译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充重视宗教文化的影响作用,从而对译本有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三)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就中国的地理环境而言,只有东南方面向大海,其他部分都与陆地相连,这使得中国人处于一个相对封闭、与世隔绝的状态。受这种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多数形成了含蓄、内敛等性格特点,而这种特点反映到文学作品上,就形成了规矩、谨慎、含蓄的文风。然而,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均处于多面临海的半岛之上,这种开放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方人开放的性格特点和充满想象力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和中国人在思维方式和思想上的不同反映到《论语》英译上,便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西方人的翻译版本相对赋予想象,而中国人的翻译版本更忠于原著。

例如,庞德把“学而时习之”翻译为“study with the seasons winging past”。显然他并没有只就字面意思进行直译,而是通过将古文中繁体的“习”字拆成几个偏旁部首,解释为“学习,而时间随着白色翅膀飞走了”。庞德作为一位美国诗人,在翻译《论语》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他非凡的想象力,赋予其诗情画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这里便不一一例举。

例如,庞德对“信”字的翻译是“man standing by his word”,解释为“人站在他的话语旁边,守住承诺”。同样地,他把“信”字拆开,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含义。而中国学者刘殿爵将“学而时习之”翻译为“try it out at due intervals”,即是根据原文的意义进行的翻译。

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学者在对论语的英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其生活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也正是这里提到的地域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四)习俗文化

习俗文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自身的习惯和风俗的文化形态。在古代或者旧社会,中国存在着许多“四世同堂”式的庞大家族,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并逐渐形成了中国人待人友好、尊敬长辈等特点。而在西方国家的教育里,学会独立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与中国的习俗不同,西方人很少有几代人一起生活的大家族,他们的生活相对独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较少,这样的生活方式塑造了他们相对以个人为中心的习俗文化。所以,当外国学者翻译到《论语》中一些关于“孝”的部分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同翻译版本。

例如,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韦利对此的翻译是“The Master said,‘It is always better for a man to know the age of his parents. In the one case such knowledge will be a comfort to him; in the other case, it will fill him with a salutary dread.’”事实上,原文中“喜”指的是子女因父母年寿而喜,“惧”指的是因父母年迈,日渐老态龙钟而惧。显然韦利的译本并没有将文中子女对父母的情谊表达清楚,这与他长期的生活方式所造就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

中国学者何刚强对此句的翻译是“The Master said ,‘One has to always keep in mind the ages of his parents. On the one hand, this is a source of joy (as his parents enjoy longevity); on the other hand , this is a cause of trepidation(as his parents are going steadily senile).’”(何刚强,2005:18)

因为中西方习俗文化上的不同,使得中西方的译本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说明了习俗文化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

四、结束语

不可否认,文化对翻译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译者的不同文化背景使得其在翻译文学作品尤其是典籍时对作品的理解有所不同,从而使译文的文体风格和表达的意义与原作有一定的差异,也由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译本。通过探究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有助于分析译者怎样传递源语中蕴含的思想,同时为产生译本多样性原因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在研究文学翻译作品的过程中,只有将译者的主体文化与其译文特点紧密联系,才能更好的理解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体会译文中所体现的译者的思想与文化身份。

参考文献:

[1]Ezra Pound. Confucian Analects [M].New York: New Direction, 1953.

[2]Arthur Waley. The Analect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3]何刚强.“瑕瑜分明,得失可鉴”[J].上海翻译,2005(4):18-20.

[4]黄建.论文化对翻译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0(1):58-62.

[5]兰宁鸽.汉英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以《红楼梦》两种译本为例[J].宁夏社会科学,

2007(5):118-122.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7]刘响慧.从中西方民族文化心里的差异看英汉翻译[J].江南大学学报,2006(5):100-103.

[8]刘阳春.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翻译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66-6.

[9]儒风.《论语》的文化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翻译,2008(5):50-54.

[10]施晓盛.论宗教文化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及其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3):63-65.

[11]孙丹枫.浅析庞德《论语》之特色[J].翻译研究.

[12]王芳.阐释的多元化与《论语》的复译,对外经贸大学.

[13]王红.论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J].科技资讯,2006 (7):183-191.

[14]韦汇余、张新.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论语》[J],翻译研究,2006(2).

[15]夏兴华.《论语》两种英语版本部分译文的比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96-99.

[16]徐王君.《儒林外史》英汉语对比研究,语言与文化[J].外语教学,2003(2).

[17]钟明.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自我东方化倾向及其对翻译目的的消解[J].外国语文,2009(4):

135-139.

致谢:

本文历时一个月,终于草成,但对于从《论语》英译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这一话题,以我们现有的翻译学知识,尚不能做出详尽深刻、令人满意的论述。文中不足之处,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予以深化和改进。在文章草成之际,感谢给予我们悉心指导的黄宇老师和王勤玲老师。她们在文章的选题、思考角度等问题上给了我们悉心的指导与重要的启迪,在此对老师们的支持与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论语》英译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作者:王冰昕、朱文亭、隋时、

李颖、赵一蔚、段然

专业:英语

年级:2008级

《论语》选段翻译(中英文对照)教学内容

《论语》选段翻译(中英文对照)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Confucius said,“A man with lofty ideals or humane man never gives up humanity to save his life, but may sacrifice his life to achieve humanity.”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Confucius said,“The wise enjoy water, the humane enjoy mountains. The wise are active, the humane are quiet. The wise are happy; the humane live long lives. ”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Lin Fang asked about the essence of the rites. Confucius said, “A very significant question! The rites should be performed in a frugal way rather than in an extravagant way. Funerals should be held with grief rather than with pomposity.”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Confucius said,“One should worry not about having no official position, but about having no prope r qualifications. “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One should not seek to be known to others, but seek to acquire the qualities worthy of being known.”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Confucius said,“He who does not think of the future is certain to have immediate worries.”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远怨矣。” Confucius said,“One can keep hatred and grievance away by putting more blame on oneself and less on others for any fault.”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onfucius said,“A fault that is not amended is a real fault.”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乎,如礼何?” Confucius said,“What difficulties would there be if a state was governed with the rites and decorum? What use would the rites have if a state was not governed with the rites and decorum?”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Confucius said,“What is there for me to observe of a man if he is not broad-minded when he is in high position, not reverent when he is performing the rites, and not sad when he is in mourning?”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Confucius said,“A gentleman who studies the classics extensively and restrains himself with the

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文章中包括:求学篇、立志篇、品德篇、处世篇,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求学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 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 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 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 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 (1-30为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内容,31-55为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内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过之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吗?人家一时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恼怒,这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为别人办事时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去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注释】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患,担忧、害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有:同“又”。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而不会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翻译(字词+译文)

必修四古文部分 季氏将伐颛臾(字词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对···用兵)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这)颛臾,昔者先王以为(把他当作)东蒙主(祭祀的人),且在邦域之中矣,是(他)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却)不持,颠(跌倒)而不扶,则将焉(哪里)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错)矣,虎兕(sì)出于(从)柙(xiá),龟玉毁于(被毁坏)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成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诸侯国的封地)有家(士大夫的封地)者,不患(担忧)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少),安无倾。夫如是(依照这个道理),故远人不服(归服),则修文德以来(使···归服)之。既来(使···来)之,则安(使···安定)之。今由与求也,相(辅佐)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以上备注:1.红字+加粗+下划线为原文重点字 2.蓝字+加粗+下划线为重点字解释 3.天蓝字+加粗+下划线为重点翻译句子。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将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那颛臾,从前先代的国君曾把他当作主管蒙山祭祀的人(或:任命他做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他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想。”孔子“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如果不行,就不要去(当那个官)。’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还哪里用得着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那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氏的封地很近,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回避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无论诸侯还是大夫,不担忧人口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社会不安定。(如果)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如果)上下和睦,就不会人口少;(如果)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所以,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们来了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国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担忧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论语》十则英文翻译

《论语》十则英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 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 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 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 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Master Tseng said, Every day I examine myself on these three points: in acting on behalf of others, have I always been loyal to their interests In intercourse with my friends, have I always been true to my word Have I failed to repeat the precepts that have been handed down to me?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 节之,亦不可行也。 Master Yu said, In the usages of ritual it is harmony that is prized; the Way of the Former Kings from this got its beauty. Both small matters and great depend upon it. If things go amiss, he who knows the harmony will be able to attune them. But if harmony itself is not modulated by ritual, things will still go amiss.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The Master said, At fifteen I set my heart upon learning. At thirty, I had planted my feet firm upon the ground. At forty, I no longer suffered from perplexities. At fifty, I knew what were the biddings of Heaven. At sixty, I heard them with docile ear.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the dictates of my own heart; for what I desired no longer overstepped the boundaries of right.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The Master said, If the ruler himself is upright all will go well even though he does not give orders. But if he himself is not upright, even though he gives orders, they will not be obeyed.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The Master said, Even when walking in a party of no more than three I can always be certain of learning from those I am with. There will be good qualities that I can select for imitation and bad ones that will teach me what requires correction in myself.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Confucius said,“When yo u go out of your home, behave as is you were meeting important guests; when you are using the common people’s labor, behave as if you were conducting a solemn sacrificial ceremony. Do not impose on others what you do not

论语名句和翻译

《论语》名句及其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一无所成。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名言名句)《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

(名言名句)《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 01.言必信,行必果。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02.不怨天,不尤人。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0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0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0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0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07.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0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0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10.当仁,不让于师。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2.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名句及其翻译教育

论语名句及其翻译[ 教育] 论语》名句及其翻译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译文: 孔子说: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 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吗 ,” 2 、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译文: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 ,交友是否守信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 “《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 : ‘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 ;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 ;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 ; 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 ; 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 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 、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 译文 : 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 ;思考却不读书,就一无所 成。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1、举直错诸枉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选用正直的人,让他们居于邪曲之人的上位,这样百姓好会服从了。如果选用邪曲之人,让他们居于正直之人的上位,百姓就不会服从。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译文: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佾y 1古代乐舞的行列)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评价《韶》乐:“美极了,也好极了。”评价《武》乐:“美极了,却还不够好。(有武力)”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100_论语经典名句翻译 3篇精选(最新)

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 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译文: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哀乐相生〗成语典故: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 西汉·戴圣《礼记·孔子闲居》 〖兵不逼好〗成语典故: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孔子家语·相鲁》 〖拔萃出类〗成语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拔萃出群〗成语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百福具臻〗成语典故:伏望陛下每以汉文孔子之意为准,则百福具臻。 《旧唐书·李藩传》 〖博古通今〗成语典故: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孔子家语·观周》 〖拔类超群〗成语典故: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不劳而获〗成语典故: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孔子家语·入官》 〖不能赞一词〗成语典故: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不能赞一辞〗成语典故: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史记·孔子世家》 〖不切实际〗成语典故: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 〖不请自来〗成语典故:老聃迎着说道:‘刚正想来访你,你已不请自来,省却我们许多脚步。 ’丁寅生《孔子演义》第五回 〖辨日炎凉〗成语典故: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列子·汤问》 〖不识东家〗成语典故:“不识东家丘”的略语。 相传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称之为“东家丘”。 〖抱痛西河〗成语典故: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电子版本

《季氏将伐颛臾》全 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 编辑本段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论语名句及其翻译[教育]

论语名句及其翻译[教育] 《论语》名句及其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 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一无所成。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选用正直的人,让他们居于邪曲之人的上位,这样百姓好会服从了。如果选用邪曲之人,让他们居于正直之人的上位,百姓就不会服从。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佾yì古代乐舞的行列)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评价《韶》乐:“美极了,也好极了。”评价《武》乐:“美极了,却还不够好。(有武力)”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国学经典必背100句论语

《论语》 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舒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0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意,居处不求恬静,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0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0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0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把握了知识而不致疑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0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0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索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0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0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1、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1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倦怠,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15、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译文】子夏说:“普天下的人都应是兄弟。” 16、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译文】孔子说:“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犹如浮云一样。”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18、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19、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阔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论语》 【译文】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 2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2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在下者也不会服从。” 2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重视和谐而不强求完全相同,小人强求完全相同而不重视和谐。” 25、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 26、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实。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言过其实为耻辱。 27、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 2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29、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端庄而不争执,会群而不拉帮结伙。” 3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31、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假如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 (zhuān)臾(yú)。”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 编辑本段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国学经典名句100条附译文

国学经典名句100条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

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1、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1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

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及翻译文章中包括:求学篇、立志篇、品德篇、处世篇,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求学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