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肺部感染预防方案及控制措施.doc

肺部感染预防方案及控制措施.doc

肺部感染预防方案及控制措施.doc
肺部感染预防方案及控制措施.doc

肺部感染预防方案及控制措施肺部感染的预防方法

1、餐后习惯

很多人在餐后都有马上躺下睡觉的习惯,专家提醒,这个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习惯正是诱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专家提醒,在进食后应该保持半卧位30-60分钟后再恢复体位,同时每次吃东西的数量不能超过300-400ml,并且还要特别注意控制进餐的速度。一般情况下一顿饭吃下来最好是在20-30分钟左右,做到这些便可以帮助你有效的预防肺部感染。

同时还要注意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以免食物残渣存留发生口腔感染,长期如此势必会造成患者支气管或肺部感染。而对于戴假牙的人群而言,则应该定期清洗。

2、呼吸通畅

在平时生活中要想更好的保护呼吸系统,那么首先就要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常,如果呼吸道有异物的话同样容易引起感染。尤其是一些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平时生活中更应该进场进行深呼吸的练习,这样可以伸展肺的不活动部分能最好地预防呼吸道感染。而对于一些有意识障碍、长期卧床的患者而言,则要多采取侧卧位的姿势。

同时还应该每小时翻身、叩背1次,在叩背同时还应该鼓励患者咳嗽。所谓的叩背就是空握掌心,用适当的力度拍打患者背部,最好是从肺底处逐渐向上。

3、开窗通风

养成经常开窗通风的习惯同样有利于预防肺部感染,环境因素对我们的呼吸系统健康非常重要,如果长时间处于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的话,那么我们的呼吸道以及肺部都会受到严重的污染,从而出现各种疾病。因此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不管天气多么的寒冷或者是炎热,每天都应该开窗通风半小时时间,以此来

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调节室内温度,通常情况下最适宜的温度应该是在20-22 c,而湿度也要注意控制,最好是控制在50%~60%左右。

4、防止感冒

可以说感冒是诱发肺部感染的最常见因素,因此在平时生活中广大人群还要注意做好预防以及积极治疗感冒的措施。在平时生活中多运动,便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以及抵抗力,体质增强了自然就可以预防感冒了。

针对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关键是抗感染和祛除痰液,同时加强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抗感染治疗除应遵循一般肺部感染的处理原则外,还应注意合理选择抗生素。

肺部感染预防方案及控制措施

1、减少或消除口咽部和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防止内源性感染的发生。⑴加强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护理,正确掌握吸痰操作。国外采用特殊气管内套管装置阻止口咽部细菌吸入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减少50%。

⑵对患者采取半卧位,特别对使用呼吸机者及长期卧床病人,以控制胃肠反流。有报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仰卧位为23%,半卧位为5%。

⑶重视病人的口、鼻、皮肤和饮食的清洁卫生,对重病人做好口腔护理。

⑷使用呼吸机病人,尽早拔管或改进导管的生物材料,可减少或消除导管表面生物膜的形成。

⑸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药敏指导下针对性用药。

⑹提倡应用硫糖铝防治消化道应激性溃疡。

⑺采用胃肠营养时,操作中尽量减少误吸。如果将导管直

接插入空肠,可避免对胃液的碱化作用。

⑻对高危易感病人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通过应用胃肠道不吸收的抗菌药物杀灭胃肠道条件致病菌,避免其移行或易位。常用抗菌药物为妥布霉素、多黏菌素E、两性霉素B。由于SDD是预防性用药,易产生耐药性,故目前不作为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常规预防用药。

2、切断外源性感染传播途径

⑴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接触病人黏膜或呼吸道分泌物时戴手套,手套一用一换。⑵加强对共用医疗仪器的消毒灭菌,如呼吸机、纤维支气管镜、雾化器等。呼吸机管道每周1~2次更换消毒。

⑶至少每日2次开窗通风30分钟,通风条件不好、人员密度高的地方可安装强力排风设施、循环风紫外线或静电吸附装置,遇特殊感染病人可采用紫外线或臭氧进行空气终末消毒。

⑷对呼吸系统感染病人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3、改善宿主条件、提高免疫力

⑴术前采用各种方法去除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术后指导和协助病人正确翻身、拍背、咳嗽并尽早下床活动,控制影响病人咳嗽的疼痛。

⑵拔除插管或解除气囊前,将插管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干净。

⑶营养支持疗法,对重症病人可使用免疫蛋白、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抗内毒素抗体、促炎细胞因子拮抗剂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⑷对免疫力低下病人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

老年人肺部感染的护理

1病情观察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的减退,对体内外异常刺激的反应性减弱,感受性降低,往往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时也无明显不适或症状、体征不典型。老年人患肺部感染时常无症状,或仅表现出食欲差、全身无力、脱水,或突然意识障碍,而无呼吸系统的症状,因而这种非典型性临床表现,使老年人疾病的诊治容易出现漏、误诊,给护理方面的病情观察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除了注意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摄入量、尿量、痰量及其颜色性状、肝肾功能、血常规、血气等指标进行系统的观察及记录外,还要耐心询问不适,仔细观察患者生活习惯的变化,这有助于病情的及早发现及时治疗,避免病情恶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适宜环境

老年人感觉功能降低,血流缓慢、代谢率及体温调节功能降低,容易受凉感冒,加重肺部感染,应保持室内温度以22℃~24℃,湿度以50%左右为宜。注意房间通风,定期进行空气紫外线消毒。环境尽可能安静,无干扰。

3营养支持

老年人牙齿欠缺,咀嚼能力下降,吞咽困难,对食物的吸收及消化功能下降,营养常低于机体需求量。加之肺部感染时机体消耗较大,营养状况恶化,可造成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导致感染迁延不愈,因而营养支持十分重要。原则上应给予高热量、较高蛋白及较低碳水化合物的营养支持,注意根据个人口味给予适当搭配增进食欲。

4保证休息

老年人肺部感染时因机体消耗较大、缺氧、发热等因素,容易导致患者疲劳,所以应保证充分休息。合理集中安排治疗时间,减少探视。减少探视,还可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5口腔护理

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导致口腔自洁能力下降,易发生口腔感染。加之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及大量抗生素、激素的运用,口腔菌群失调,随吞咽、咳嗽动作,口咽部微生物侵入肺部,易继

发肺部真菌感染,因此应加强口腔护理。

6发热护理

老年患者肺部感染高热更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休克、意识障碍、甚至脑卒中的发生。因此,对高热老年患者,应注意测量体温,并观察患者的面色、血压、心率、意识状态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尽快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并注意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虚脱。

7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住院率高,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但老年人实际收入减少,担心经济承受力,又怕给子女工作、经济方面带来负担,加之对疾病治疗信心不足,易产生抵触情绪,不配合治疗。掌握老年患者易焦虑、烦躁、任性等个性方面特征进行心理疏导。与老年患者交谈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因其听觉、视觉功能都有不同程度衰退。为了促进沟通,护理人员应采用关心、体贴的语气与其对话,语速减慢,语音清晰,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适时注意停顿和重复。耐心倾听,注意观察非语言信息,增进与老年患者的情感交流,促进心理健康的恢复。

8排痰护理措施

8.1湿化呼吸道,保证液体入量老年人由于鼻黏膜萎缩,鼻毛减少,气管、支气管内膜纤毛细胞的化生,纤毛减少,杯状细胞增多,支气管分泌物增多而粘稠; 加之肺部感染患者气喘,呼吸频率快,张口呼吸使呼吸道蒸发过多水分,致痰液粘稠,因此要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合理静脉补液。同时加强呼吸道湿化,通过使用生理盐水、-糜蛋白酶、盐酸氨溴索等药物雾化吸入治疗,效果较好。

8.2定时翻身叩击背部定时给老年患者翻身,除了可以预防褥疮的发生,还可促进痰液的排出,防止肺泡萎缩和肺不张,有利于肺部炎症的吸收好转,翻身时动作宜缓慢,同时配合拍背。对神志不清的患者注意翻身前吸尽口鼻分泌物,防止活动后误

吸。体位引流也是促进排痰的一种较好措施,但应注意对呼吸功能不全,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体弱的老年患者禁用体位引流的方法。

肺部感染的治疗方案

1.清除原发病灶。有吸入性损伤或面颈部严重烧伤者应加强气道管理,有效地清除气道分泌物和坏死脱落的粘膜,促进气道创面愈合。血源性肺炎应控制败血症,清除远隔病灶。

2.根据痰培养或参考创面或血中的细菌检查结果,一般应静脉给药,也可同时雾化吸入抗生素或在灌洗液中加入适量抗生素。

3.并发呼吸功能不全时按呼吸功能不全处理。

4.老年人注意经常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除,减少细菌滋生的场所;二是喂饭时要慢点,防止呛着;三是饭后一定要及时清理下口腔,防止食物等误流入气管。肺部感染的治疗,一是要选准抗生素,可进行痰培养检查以明确到底感染了什么菌,以便对症下药。再者,就是要及时排出痰液,可用拍背、用化痰药、雾化吸入治疗。

肺部感染的检查诊断

1、注意有无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或插管,误吸、肺水肿、肺不张、休克、手术麻醉、创面侵袭性感染、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等。

2、注意有无呼吸困难,体温变化、咳嗽、痰量增多与痰液性状。临床症状应注意与烧伤毒血症或败血症鉴别。

3、体检。严重烧伤病人,胸部多有烧伤,较难获得准确的胸部体征。因此,应注意仔细检查,有无呼吸变化及啰音等。

4、为明确感染细菌,应定期作气道内分泌物培养,最好作支气管肺灌洗液培养,以防止污染。

5、胸部X线检查。烧伤后多数肺部感染的确诊有赖于X 线检查。伤后应常规行胸部摄片,以后定期复查。肺炎的X线表现可分为小病灶性、大病灶性和大叶性三种,小病灶性肺炎最常见。

1.肺炎护理论文

2.骨折急救的主要方法是

3.肺不张的临床表现

4.肺大泡的原因

5.氯气中毒急救方法

6.肺结核产生的原因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组织健全,职责明确。 二、医院的布局、设施及工作流程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建筑布局、人流、物流符合感染控制原则。 三、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四、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消毒。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五、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教育与培训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院感管理重点部门、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及医务人员的培训。 六、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各重点部门的布局与流程合理,制度及措施建全,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相关规范、标准要求。 七、落实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 八、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制度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按规定报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制定合理使用抗菌素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措施。

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管理制度健全,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检查。 十一、做好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制定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报告及处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并进行消毒隔离技术、标准预防、手卫生规范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十二、医疗废物及污水管理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制度,职责明确。对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接收等环节严格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0一0年三月修订

ICU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措施 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 1.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4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12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 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1.13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送供应科集中消毒灭菌,呼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等呼吸道治疗设备应该定期进行更换消毒,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直接接触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干燥保存。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无菌水,24小时彻底更换一次,湿化罐及滤纸应每周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做为污水处理,集水瓶应垂直向下,位于管路最低处,防止冷凝水倒流至气管插管或呼吸机内。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呼吸机使用中根据产品说明定期清洗防尘网垫。 1.14对于气管切开病人,切开部位及其周围应保持清洁干燥,在切开部位的一切操作均应采用无菌技术,吸痰时原则上吸痰管只能提拉一次。 1.15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1.16科室每月对下呼吸道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1.1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定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机械通气(MV) 48h后出现的肺部感染。 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防控措施: 2.1定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范本

标准预防措施 一、标准预防的定义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用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一)手卫生 1、在以下情况下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戴手套 1、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清洁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接触污染物品时。 2、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时;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 3、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双层手套。 (三)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1、一般诊疗活动、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 2、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3、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摘口罩时不要接触口罩前面;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案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预防隔离技术 隔离的技术和措施比较复杂,一般是针对病原体的播散而设置,称为屏障护理。在实施时应根据每种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选择 1、隔离区域划分 为了保证消毒隔离能顺利进行,符合质量管理要求,在隔离区域应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的物品必须严格分开,未经消毒处理者,不得混用。人们在此区域内活动应遵循一定规则。 2、隔离室 设置隔离室的目的是将感染源和易感者从空间上分开,减少病原体经任何途径的传播机会,也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执行隔离常规。有单人隔离室和同室隔离两种。 隔离室要有卫生设施,室外要有缓冲区,有必需的隔离用物。 3、探视者的管理 探视者进入隔离的病人房间之前要报告护士站,医务人员要指导其正确使用口罩、手套及隔离衣,并督促执行其他预防隔离措施。 4、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的使用 各种类型的口罩、帽子、面罩和护目镜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以提供屏蔽保护。戴口罩可以防护口、鼻吸入气溶胶。口罩、面罩和护目镜可阻止感染性血液和体液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口罩应盖住口鼻部,用过的口罩应及时处理,脱口罩后应立即洗手。不可将口罩存放在口袋内或挂在颈上、胸前反复使用。 5、卫生洗手 洗手是重要的预防感染的技术之一。为保护病人、保护自己,必须认真坚持洗手。洗手分为卫生洗手和外科洗手, 洗手目的去除手上污垢和暂居微生物 洗手指征(1)接触病人前后,尤其是在接触有破损的排放、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3)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4)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5)在同一病人身上,当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6)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后。 洗手程序(1)双手掌心相互搓擦;(2)手指掌面与手掌搓擦;(3)一手手掌覆盖于另一手的手背,双手手指、手指两侧及指蹼交叉摩擦,同时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手背,然后交换;(4)双手互握,一手手掌搓擦另一手指背,然后交换;(5)一手的拇指放于握拳状的另一手掌中转动搓擦,然后交换;(6)一手的指尖放于另一手的手掌搓擦,然后交换;(7)一手手指掌面及手掌包绕另一手的腕部转动搓擦,然后交换。 6、手的消毒 目的去除暂居微生物及破坏或抑制部分常居微生物。 指征(1)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2)诊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3)接触每例传染病人和多重耐药菌株定植或感染者之后。(4)接触感染的伤口和血液、体液之后。(5)接触致病微生物污染物品之后。(6)双手需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 施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1、检验科的检验报告单经消毒后方可发放。 2、口腔科、放射科应使用一次性漱口杯。 3、口腔科牙钻等器械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麻醉科可重复使用的螺纹管、呼吸气囊、气管插管、牙垫、舌钳、开口器等,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一次性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5、内窥镜使用后按规定要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定期做细菌培养,检测消毒、灭菌效果,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内窥镜要做特殊消毒处理和登记。 6、可重复使用的各种导管、管道,如供氧管道、导管、湿化瓶、螺纹管等用后应清洗、消毒、干燥后备用,湿化瓶消毒后,干燥保存,用前放置无菌用水。 7、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其管道等,应定期更换消毒,湿化瓶内用水应每日更换。 8、病室及门诊各诊室内的空气应定期消毒,有记录。 9、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必须一桌一布,用后应彻底消毒。 10、患者用具(脸盆、尿壶、便盆等)均使用一次性物品,一人一份。 11、病人的衣服、被褥、床单等定期更换,使用被服袋和被服车收取,密闭运送至洗衣房,不得在病房、走廊内清点。传染病病人的被服按传染病消毒隔离规定进行处置。 12、病人出院、转科、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3、病区的拖布分室使用,用后清洗、消毒、悬挂晾干备用。 14、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置于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内,由专人定时收取,日产日清。 15、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置于双层黄色医疗废物手提袋内,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三管措施 (2)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患者在留置中央管期间或拔除中央导管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1.应严格掌握中央导管留置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管。 2.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3.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4.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5.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6.应保持穿刺点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7.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8.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到关键断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生物检测。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所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小时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1、应每天评估呼吸机及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尽早脱机或拔管。 2、若无禁忌症应将患者头胸部抬高30o~45o,并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及震动排痰。 3、应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每6h-8h一次。

4、在进行与气道相关的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及时操作规程。 5、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 6、应保持气管切开部位的清洁、干燥。 7、宜使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插管,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8、气囊放气或拔出气管插管前应确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已被清除。 9、呼吸机管路湿化液应使用无菌水。 10、呼吸机内外管路应a.呼吸机外壳及面板每天清洁消毒1-2次。B.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C.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的方法做好清洁消毒。 11、应每天评估镇静药使用的必要性,尽早停用。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或拔除导尿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尿路感染。 1.应严格掌握个留置导尿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尿官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2.操作室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置管时间大于3d着,以持续夹闭,定时开放。 4.应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不应常规进行膀胱冲洗。 5.应做好导尿管的日常维护,防止滑落,保持尿道口及会阴部清洁。 6.应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返流。 7.长期留置导尿管宜定期更换,普通导尿管7d—10d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按说明书更换。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守则

精心整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室安置,病房按时开窗通风;特殊呼呼道感染病人,执行标准预防;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 添加灭菌水,每天更换。 (十一)冷凝器应始终保持在最低位,冷凝水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十二)一次性气管插管、吸痰器、呼吸机螺纹管严禁重复使用。

(十三)呼吸机外表面清洁消毒每日一次,包括界面、键盘、万向臂架、电源线、高压气源管路等。污染严重和呼吸机用毕终末消毒时,须用75%医用酒精擦拭触摸屏式操作面板,擦拭时应避免液体进入呼吸机内部。 (十四)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量减少机械通气和插管天数。在拔插管或解除气囊前,需将插管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 膜。 (五)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六)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七)留取尿标本时,以无菌方法从导尿管留取尿液,以保持集尿系统的密闭性。 (八)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九)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四)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六)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做好导管的护理。

新(2014)三管一部位预防措施

医院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主要预防措施有: 1、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患者,应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常用方法有刷牙、擦洗、冲洗等,每4~6小时一次,以减少口咽部微生物的定植。 2、如无禁忌征,应抬高床头30°~45°,以控制胃内容物逆流,减少误吸的风险。 3、.鼓励手术后(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利于痰液引流。 5、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达正常水平。 6、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洗空调系统,严格探视制度,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严禁有呼吸道感染者入内。 7、做好吸入性治疗器具的消毒,阻断吸入感染途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及导管、吸氧面罩及螺纹管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8、加强呼吸道感染病人隔离与治疗,具有传染性及多重耐药菌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应做好隔离。 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预防措施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除执行医院内肺炎的预防措施外,还包括: 1、核心预防控制措施 ①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②每日评估是否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③如无禁忌征,应抬高床头30°~45°,以控制胃内容物逆流,减少误吸的风险。 ④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常用方法有刷牙、擦洗、冲洗等,每4~6小时一次,以减少口咽部微生物的定植。 2、一般预防控制措施 ①操作前、中、后均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②尽量选择经口气管插管,保持气囊压力在25-30cmHO,无明显漏气。 ③呼吸机螺纹管及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作为污水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逆流入患者气道;湿化水应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预防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多重耐药菌菌株。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早 明确病原学诊断,及州发现多重耐药菌,并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三、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须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整理审核后,将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四、各病区主管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或定植病例,须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同时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控医生应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的相应栏目内进行登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时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各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时,应通知全科人员积极采取如下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将患者隔离于单间,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檀患者可安置在同一病房。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病房和“患者~览表”须设黄色隔离标志,并在病历夹封面粘贴黄色隔离标签。 3.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休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妥善处置使用后隔离衣。 4.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 加强医院管 医院环境内大量细菌和易感人群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场所的特殊性[1]。为了减少医院内的各种感染,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1.1 完善接诊、分诊制度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门诊,以预防病人在确诊前与一般门诊混和就诊所引起的交叉感染。 1.2 完善病种管理根据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开设隔离病房、危急病房、温馨病房等,以满足不同病种患者的收治,减少交叉感染。 1.3 完善区域化管理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管理,护理人员不仅要严格律已,还要管好患者及其家属。 1.4 严格执行陪床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减少陪床人员,切断外源性细菌污染的途径,降低感染率。 1.5 妥善处理废用垃圾医用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分类妥善处理,由专职人员收集后并进行处理。 2 严格执行消毒 2.1 加强病房空气环境的管理空气中细菌含量与多种感染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从多个环节减少高危区域的空气微生物的含量。定时开窗,病房湿式清扫,每日完成床单更换,集中查房后用0.5%84消毒液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对高危重点科室、高危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探视,且采取探视者入室更衣、洗手,探视后对室内进行通风、消毒擦拭、喷雾消毒等措施。每月一次做细菌培养,如不合格的,重新消毒后再做培养,以保证病房的清洁。

2.2 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消毒灭菌不严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目前灭菌方法很多,但仍认为高温、高压效果较好。有研究报道,污染的氧气湿化瓶、氧气管、氧气插管、呼吸机、雾化器、导尿管、床旁柜、公用洗涤池等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因素。所以,除了对必须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对易忽视的消毒器械物品应进行认真的消毒。 2.3 手的消毒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都要彻底洗手,因为被污染的手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2]。在上班时间不准戴戒指、手链,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垫一巾一带,在治疗室安装感应水龙头,并配备干手机避免或减少再次污染,每月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采样监测,保证手指带菌数不超过15cfu/cm2。 2.4 终末消毒患者出院及病故后,对床单位进行严格的擦拭并消毒,以达到彻底终末消毒的目的。 3 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切实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有报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3]。在必须导尿时,应选择毒性小、感染率低的硅胶气囊导尿管,严格无菌操作,每日2次尿道口消毒,每日更换引流袋,无菌尿管每周更换一次,留尿管前后和拔尿管前后都应对患者做尿的细菌培养,如发生菌尿症立即停止导尿,并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4 减少开放式治疗 开放性的操作是造成感染的又一诱因。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持续膀胱冲洗是不可避免的。采用3 000ml大袋生理盐水冲洗,因重力缘故不需要排气管及连通管,换袋工作由护士进行,仔细检查每袋生理盐水,避免有混浊及杂质的液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摘要: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关键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由于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医院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分为: (一)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 引起自身感染。 (二)外源性感染指由环境他人处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包括: 1.交叉感染在医院内或他人处(病人、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 2.环境感染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它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 (一)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93115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加强手卫生。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5.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6.加强诊疗环境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7.合理应用抗生素。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医院感染地预防与控制教案设计

第十一章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医院感染概述 医院是各种患者集中的场所,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且耐药性强,大量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导致医院感染不断增多,这不仅使医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因此防治医院感染成为当务之急。 一、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 医院内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受到 感染并出现症状 (二)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1、外源性的感染(交叉感染):病原体由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而形成的感 染 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患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一)机体内在因素 1、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等。 2、病理因素由于疾病使患者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 3、心理因素个体的情绪、主观能动性、暗示性作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其免疫功能和抵抗力。 (二)机体外在因素 1、诊疗活动现代诊疗技术和先进的药物应用对医学的发展具有强大推动作用,在造福人类健康的同时,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1)侵入性诊疗机会增加:现代诊疗技术尤其是各种侵入性诊疗的增加。 (2)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治疗过程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

从而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 3、医院管理机制医院感染制度不健全,或者虽然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但只是形式主义;医院感染管理资源不足,投入缺乏;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缺乏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都会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三个基本条件: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三者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就 导致感染 (一)感染源:医院内感染主要包括以下感染源 1、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原携带者 2、患者自身 3、动物感染源 4、环境储源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外源性感染的主要途径 方式:直接接触、间接接触 2、空气传播:以空气为媒介,有飞沫核传播、菌尘传播 3、注射、输血传播 4、饮水、食物传播 5、生物媒介传播 (三)易感宿主: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因此,医院感染常见的人群主要有:①婴幼儿及老年人;②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③营养不良者;④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⑤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者; ⑥接受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者;⑦手术时间长者;⑧住院时间长者;⑨精神状态差、缺乏主观能动性者。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 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 3. 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 皮肤消毒程序:(1)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2)使用吉尔碘从穿刺中心点环形消毒 2 遍,中间间隔30-60 秒。 5. 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6. **** 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7. 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 或其它耐 药菌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 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 4. 保持导管连接端头清洁,输液或注射药物时,严格消毒,输液完毕,消毒后使用无菌瓶口贴保护接头,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 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及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 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 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 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 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 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定期公布CR-BSI 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 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 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 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 4. 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 院感办 2015-1-1

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 1.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4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12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 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1.13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送供应科集中消毒灭菌,呼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等呼吸道治疗设备应该定期进行更换消毒,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直接接触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

医院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二、置管时: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2)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3)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4)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 三、置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

集尿袋中尿液。 (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疑似导尿管阻塞时,不得冲洗,应立即更换导尿管。 (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水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7)导尿管不慎脱出或无菌、密闭留置导尿装置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8)患者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当先更换导尿管,应做尿培养检查。 (9)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换导尿管,建议更换导尿管频率为2周1次、普通集尿袋1周2次。 (11)评估留置导尿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20200915222135)

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急诊科(室)、儿科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诊室。 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肝炎、肠道门诊等应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挂号、候诊、取药、病历、采血及化验、注射等与普通门诊分开。肠道门诊必须设立专用厕所。 三、应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应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及时消毒,并在规定时间内送疫情报告。 四、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 五、各诊室保持环境清洁、整齐,开窗通风,每日用紫外线灯或动态空气消毒机等进行空气消毒;诊室地面保持清洁,一旦发生污染随时消毒。 六、各诊室要有流动水洗手设备,或备有手消毒设施,并严格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相关要求实施手卫生。 七、体温计应一人一用一消毒;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枕垫(巾)要一人一用一清洁或消毒;血压计袖带、听诊器保持清洁,定时清洗,如有明显污染及时消毒处理;止血带一人一带一消毒。 八、检查床、治疗床的床单、枕套每日更换。有污染或其他传染病病人用过的应立即更换,并进行消毒处理。脉枕应定期清洗,更换消毒。 九、医务人员在岗时应穿好工作服,戴工作帽,进行诊疗、护理、换药等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十、门诊采血室、注射室的管理 l 、采血室和注射室的设置,要有足够的空间和面积。避免高峰期人员密集导致空气品质超标,影响操作质量。 2 、保持门诊采血室、注射室的整洁,每日工作前半小时,除进行开窗通风或进行常规空气消毒外,还应进行室内地面、桌面的清洁工作。 3 、工作人员一律穿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和手套,操作护士禁止戴戒指。 4 、操作前各项物品应按一人、一布、一带、一针、一消毒预先备齐,并放在固定位置上,将浸泡止血带的消毒液按有效浓度配制好备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的小包装应随用随开,严禁预先开包。 5 、工作完毕后要及时清理工作台,用高效消毒剂擦拭,开窗通风半小时或用紫外线照射一小 时。 十一、门诊化验室的管理 l 、室内除了保持干燥整洁外,每日工作前要常规进行空气消毒,工作台面应按常规高效消毒剂擦拭。

医院感染隔离与预防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隔离与预防控制措施 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的重要措施。正确的隔离技术,对 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为此特制定我院医院感染隔离 与预防控制措施。 一、标准预防措施认为患者的血液、所有体液(汗液除外)、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具体要求: 1、预计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操作,要戴手套; 2、接触不同患者时要换手套,脱手套后要洗手; 3、进行任何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要加穿不透水的隔离衣、戴口罩、护目镜或面罩。 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控制措施在感染性疾病科等科室,主要用于预防肠道感染、皮肤感染、多重耐药菌(如MRSAVRE PDR-AB艰难梭菌)等的传播,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还应采用接触传播隔离与预防,要求如下: 1、应用蓝色“接触隔离”标志; 2、尽量隔离于单间,同种病原菌的感染或携带者可共居一室; 3、进入隔离病室或接触患者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资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4、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如预计与患者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5、离开患者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6、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7、脱手套、隔离衣后,均应用抗菌皂液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 9、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10、该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 11、应尽量减少转运,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如需要转运或该患者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环境表面均需清洁消毒;

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基本措施 一、消毒、灭菌原则 1 重复作用的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先清洁,在消毒或灭菌 2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3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在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4 实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对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要求 ·进入人体组织的、无菌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诊断器械以及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应进行消毒 ·审核实用的消毒产品相关证明,以符合国家有关证明 审核证件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 《医疗器械产品经营企业许可证》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消毒剂: 《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 1、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有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 2、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1、口腔护理用具等耐热、耐湿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物品如体温计采用高水平消毒或中水平消毒 2、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 ·耐高温、耐湿的首选湿热消毒 ·呼吸机和麻醉剂的螺纹管采用清洗消毒剂进行清洗与消毒,无条件的医院,可采用高效消毒剂浸泡消毒 三、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1、碘伏消毒液原液:局部擦拭2遍 2、碘酊原液:直接涂擦2遍以上,作用时间~3min,待干后用70﹪~80%乙醇 3、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溶液:局部擦拭2~3遍 4、70%~80%乙醇溶液:擦拭消毒2遍,作用3 min 5、复方季铵盐消毒剂原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5 min 6、其他合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操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