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

关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

关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
关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

关于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2008年7月30日在市十四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王毅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在,我就《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作如下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开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意义及评估方法

(一)“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依据

1.法律依据。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人大常委会监督法》为本次“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提供了法律依据。《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实施的中期阶段,人民政府应当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2.规划依据。为确保《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规划纲要》第三十三章第四条提出,在“十一五”规划实施过程中,要进行中期评估,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意义

《规划纲要》作为中长期规划,战略性、长期性和超前性是它的特点。而中长期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受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不可抗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此及时做出总结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十分必要。《规划纲要》于2006年1月经市第十三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实施。目前,规划实施时间已经过半,经济发展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规划纲要》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保障《规划纲要》目标全面实现的新措施,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规划手段在发展中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推进《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有利于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同时,通过中期评估,还有利于实现从“重规划、轻实施”到“规划与实施并重”的转变,有利于各部门对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保证“十一五”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原则和相关事项设定

《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参照,只能结合实际,对照《规划纲要》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为能对《规划纲要》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估,我们对这次评估原则、评估对象、时间节点和评估内容作如下设定。

1.评估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评估既要全面兼顾,更要做到重点突出,针对《规划纲要》的特点及实施情况有—2—

重点地加以评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对有明确指标的目标,在定量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对无明确指标的目标,采取定性描述与分析。

2.评估对象。“十一五”规划实际是一整套规划体系的总称,《规划纲要》是其中的纲领与核心,也是唯一由市人大批准实施的文件。因此,本次评估的对象是《规划纲要》,我市“十一五”其它区域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不在这次评估的范围之内。

3.时间节点。鉴于2008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没有正式公布,因此数据采用的时间节点以2007年底为准,适量选用一些2008年上半年快报数。在工作内容表述上,时间截止到2008年6月底。

4.评估内容。《规划纲要》具有法定效力,中期评估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内容来进行。特别是评估对照的目标和任务,均围绕《规划纲要》展开,同时将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为适应变化了的发展形势所采取的新举措及取得的新成绩也在总结中加以描述。

二、《规划纲要》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及主要成效

(一)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基本达到时序进度要求

《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有15项,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为约束性指标,城乡居民收入和城市化率为导向性指标,其余均为预期性指标(参见附表一)。“十一五”前半期,我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据统计,《规划纲要》15项主要目标中,进出口总额和财政收入2项指标已经达到《规划

—3—

纲要》终期目标值;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利用内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化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等11项指标达到进度要求;城镇新增就业和利用外资等2项指标完成度相对较低,但如果保持目前增长态势,5年累计目标也可以完成。现分述如下(参见附表二):1.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2006年、2007年分别增长16.1%、15.1%,2008年上半年预计增长15%,均达到《规划纲要》年均增长15—17%的要求;2007年生产总值规模达到286.90亿元,比2005年净增104.85亿元,时序进度良好。2008年上半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8亿元。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7年底已达39847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5%以上,超过《规划纲要》14.8%的要求。

3.财政收入:2007年已达50.28亿元,从数值上已经达到《规划纲要》50—55亿元的目标;2008年上半年财政收入达36.22亿元,扣除海关关税后为26.13亿元,预计全年扣除海关关税后也将超过50亿元。

4.固定资产投资:2006年、200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211亿元,年均增长24.4%,达到《规划纲要》年均增长21—26%的要求,2008年上半年实现投资64.85亿元,增长28.6%。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6年、2007年分别增长15.1%、17.5%,高于《规划纲要》12%的要求。2008年上半年增长23.6%。

—4—

6.进出口总额:2006年、2007年分别达22.01亿美元、29.24亿美元,已经超过《规划纲要》21亿美元的目标。

7.利用外资:2006年、2007年累计利用外资2.15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为1.2亿美元,累计完成目标的33.5%。

8.利用内资:2006年、2007年累计利用内资104.22亿元,2008年上半年为48.5亿元,累计完成目标的50.9%。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2007年分别增长18.5%、17.6%,高于《规划纲要》11—12.3%的要求。2008年上半年增长13%。

10.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2007年分别增长15.4%、19.3%,高于《规划纲要》10.6—12.5%的要求。2008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0%。

11.人口自然增长率:2006年、2007年分别为3.83‰、3.95‰,符合《规划纲要》低于6.5‰的要求。

12.城市化率:2006年、2007年分别为58.0%、58.8%,随着城乡一体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化率70%的目标可以达到。

1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2006年、2007年分别下降5.2%、4.5%,均超过年平均4%的目标任务。

14.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06年、2007年累计已达29778人,2008年上半年为11037人,累计完成目标的40.8%。

15.城镇登记失业率:2006年、2007年分别为4.3%、4.2%,2008年上半年为4.01%,已接近达到《规划纲要》4%的目标。

—5—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附表一)

“十一五”前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附表二)

注:*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正相关,但不完全相同。—6—

(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十一五”规划执行两年多来,我市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工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它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3.5:61.7:34.8转变为2007年的2.7:67.7:29.6(产业发展情况见附表三)。

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21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7.94亿元。其中,有色控股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0.38亿元。2008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数已达225家,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410亿元,超过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2006年和2007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为230.9和247.5,预计2008年上半年达到260左右,比2005年高出80个点左右。大力实施品牌和质量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到2007年底中国名牌产品达4个,中国驰名商标1件。“三三三”产业体系初步成型。铜工业快速发展,电子、纺织产业呈集群化发展。相继建成投产了铜板带、黄铜棒、金隆电解铜改造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了年产25万吨铜线杆、精达公司搬迁改造等铜工业项目,2007年,铜工业产值已达391.17亿元;相继建设了聚酯膜、覆铜板扩建、永创电子、晶赛电子等一批电子项目;建设了纺织服装城,完成了华源公司整体搬迁改造。能源、化工、建材基地不断壮大。钛白粉、苯酐生产能力成倍提高,安纳达钛业成功上市;上峰第二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国电铜陵电厂一期顺利建成,电厂六期项目开工。装备制造、新材

—7—

料等接续产业发展也在加快。有色矿山冶炼装备、三佳模具成套设备、蓝盾环保设备以及阀门制造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开工建设了年产30万台汽车发动机项目;高强合金衬板、铜合金粉、焊接材料等产品技术和产能均有大幅度提高。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建成投产了年产500万瓶脂肪乳项目,但行业发展仍存在较大压力。

服务业实现了较快增长,服务业促进就业作用显现。2006年、2007年服务业增长分别达10.8%、12.2%,如不扣除价格因素,则可达13.1%、15.6%。服务业从业人员由2005年的16.52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7.96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6%,成为就业的主体。两年来,以物流业为重点,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定了现代物流业发展实施方案,颁布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启动了横港物流园建设。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建成铜冠商业广场、铜陵商城、苏果超市、合家福超市等购物中心以及铜陵大市场、井湖大市场、苏宁大卖场、国美电器、宏图三胞等大型专业市场。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新增4A 和3A级景区各1处, 2A级景区4处。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到2008年6月底,已累计实现房屋新开工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竣工住宅130万平方米。到2007年底,我市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28平方米。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2006年、2007年农业总产值分别达11.54亿元、12.77亿元,分别增长7.9%、14.7%。先后完成了江堤加固、45座水库除险加固、骨干排涝泵站改造等水利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通过实施专项

—8—

补贴,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稳定了农业播种面积,促进了生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养殖业稳步发展。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龙头企业规模和数量快速扩张。

县区与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县区3个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铜陵经济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市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成为省级试点。县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的比重逐步提高,2008年上半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5%。铜陵县经济发展进入全省动态十佳县行列。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民营企业素质不断提高。2008年上半年,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74.4亿元,增长20.2%,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十一五”产业发展情况(附表三)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

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先后编制完成了东部、南部城区分区规划,天井湖地区、车站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按照《规划纲要》要求,

—9—

城乡产业和空间布局渐趋合理。

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十一五”以来,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57亿元,全市等级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基本完成了《规划纲要》目标,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建成通车,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以“六纵六横”干线为骨架,村村通水泥路为支网的交通格局。铜九铁路建成通车,沿江城际铁路开工在即,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列入国家铁路建设规划,铜陵港被国家定为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码头、锚地等工程建设进展加快。

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就。“一主两副”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到2008年6月底,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67.25亿元,建成区面积增加到59平方公里。新建和改造了铜都大道、石城大道、学士路、天山大道等城市主干路网,新建改造城市道路57.65公里,人均道路面积增加到10.8平方米。建成了三水厂二期扩建工程,新增城市供水能力10万立方米/日,完成县城及重点镇(乡)区域供水国债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全面实施了天然气改造,城市燃气供气能力增加至2亿立方米/年,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2.3%。公交运营线路增加至16条,年运营里程达1000万公里以上。编制完成了《铜陵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83平方米,绿地率达40.93%。建成了狼尾湖泵站和环天井湖污水截流工程,市新民污水处理厂正常安全运行,西湖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城市污水处理率达57%,2008年底有望达70%。城乡电网改造进一步完善,500KV西通道基本完成。

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光缆和宽带已经覆盖到行政—10—

村,互联网出口带宽已达到10G,数字电视转换基本完成,电子

“数字铜陵”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政务和电子商务有了长足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启动了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了全部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实施了村庄规划整治和建设美好家园活动,农村面貌一新,涌现了一批示范村。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实施了“户户通”工程。农村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杜鹃花”工程稳步推进。在行政村普及村级文化活动室、电教室建设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2007年改(扩)建了20所农村中小学。2008年,将再改(扩)建20所农村中小学。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真正的免费教育。完成县妇保所、顺安血防组和8所乡镇卫生院项目建设,培训农村卫生人员900多人次。2008年还将完成4所乡镇卫生院、35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2008年上半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方案》,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大力推进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农业经济循环试验园区建设,铜冠冶化、方圆化纤、亚星焦化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即将建成,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试点项目和重点攻关课题正在加紧实施,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完善。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严格项目节能审查,出台了

—11—

《铜陵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水资源管理,成立了水务局;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推进节能降耗责任制。实施余热余压利用,海螺水泥公司两台余热发电机组并网发电。加强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推广墙材改革,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全市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扎实开展。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建设,坚决淘汰、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污染重的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实施了有色一冶鼓风炉关闭,钢铁厂、焦化厂搬迁,实施“上大压小”,水泥行业关停了80%以上的小水泥,电力行业关闭了两台12.5万千瓦小机组,重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量均达到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年大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超过320天,已达《规划纲要》目标。

(五)各项改革逐步深入

根据《安徽省“十一五”国有骨干企业改革重组规划》要求,全面完成了我市4户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现代制度的任务。通过资本运作,有色控股公司铜业实现了整体上市,安纳达成功上市,三佳集团、精达集团、铜峰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2007年7月,有色第一冶炼厂等3户第二批政策性关破项目正式进入法律程序。我市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工作进展顺利。公益性企业产权改革取得突破,首创水务、港华燃气挂牌运作。商贸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商业企业和部分中小企业实行属地管理,完成了粮食系统、商业系统企业

—12—

债务整体打捆核呆工作。金融改革稳步推进,4家城市信用社重组成功,顺利融入徽商银行;铜陵县农村信用联社、郊区农村信用联社分别组建成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铜都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挂牌营业。2008年上半年,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改革步伐加快,全面启动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革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行政管理体制“大部门”制改革。

(六)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引进来”水平加速提升。通过改进招商方式、优化投资环境,引进了汽车关键零部件、纺织服装工业城、普莱克斯气体以及新亚星焦化等一批内外资重大项目。全市利用外资2006年突破亿美元大关,2008年上半年达1.2亿美元。2006、2007年实际到位市外内资的年均增长率达43.5%,2008年上半年增长速度提高到76.7%。在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推动下,2008年以来招商引资氛围明显好转,全市成立招商小分队112个。

“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境外设立企业和争取外经权工作取得突破,获取铜陵以外的国际、国内资源成效显现。铜陵有色成功购并池州冶炼厂,与紫金矿业、建发股份共同收购了拥有秘鲁白河铜矿的英国上市公司;六国化工顺利收购颖上鑫泰化工、宿松磷矿和参股宜昌磷矿。

对外经贸不断扩大。在国家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外贸政策影响下,电解铜出口大幅减少,但其它一般加工产品出口仍有明显增加。由于铜精矿进口大幅增加,且铜价高位运行,我市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2007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13—

达50%。

(七)人才强市战略稳步实施

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显现,2007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59%;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2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国家级铜铅锌制品检测中心基本建成。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中科大—铜陵科技创业园一期工程已经发挥作用,二期工程全面展开。产学研合作不断拓展,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全民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得到重视和加强,全市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80%以上,特殊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义务教育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均衡教育成为全国典型。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扩大,2007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达83.7%。成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民办教育得到健康发展。职教园区和实训基地前期工程建设取得进展。

人才工作不断创新。坚持产业聚才,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共引进高层次人才70人,其中博士6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硕士研究生57人。以“1155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带动各类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政策环境,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热情。

—14—

(八)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展开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两年多来,市委、市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工作摆上日程,明确规定每年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建立健全实施民生工程的长效机制。2007年,在省里实施12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实施了20项民生工程。特别是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住房问题,努力扩大经济适用房面积,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廉租住房制度,全面启动了棚户区改造;针对物价上涨较快,制定了低保补助与价格联动制度;针对城市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务工家庭,出台了扶助就业的政策。初步做到了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和残有所助。2008年又在省里实施18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组织实施30项民生工程。到2008年6月末,这些项目进展顺利。

社会保障全面加强。就业再就业水平稳步提高,2008年上半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已经下降为4.01%。截止2008年6月底,全市养老、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居民医保等各项保险覆盖率均达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59%。城乡最低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出台了《城乡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细则》,2007年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人均救助标准达3395元;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35%,居全省第一,供养标准也在全省领先。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及广播电视设施得到改善,成功举办了建市五十周年庆典及第九届青铜文化博览会。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应急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和

—15—

城市社区卫生建设全面加强,血吸虫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得到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6.5‰以内。残疾人事业、老龄服务和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得到加强。社区建设实现“四有”目标,正在向“四优”迈进。

社会事务扎实开展。坚持开门接访、带案下访,信访工作力度持续加大。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基层民主建设有序展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明显加强。平安铜陵建设深入有力,公安“三基”建设全面展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日趋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不断推进。审计、统计、物价、地震、气象、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五城联创”深入推进。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方位地推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全省首批文明城市。获得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政务公开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九)服务型政府建设扎实推进

两年多来,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贯彻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改革政府运行机制,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决策机制。深入组织开展了干部作风教育等活动,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政府机关效能。组织开展了行政执法主体、项目和依据清理工作,将行政审批项目削减到188项,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建设,初步实现了“两集中、两到位”。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

—16—

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按期办结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发挥了市民论坛、行风热线和“881”政府信息频道等的作用,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强目标管理和行政监察、政务督查工作,连续两年在省政府目标考核中取得优秀等次。深入推进勤政廉政建设,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

三、《规划纲要》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环境分析和评估意见

(一)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两年多来,《规划纲要》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少数指标完成有一定压力。在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总量占全省位次较低,服务业发展滞后,先进制造业比重不大,民营经济实力不强。二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突出,节能降耗、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三是就业压力仍然较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需完善,构建和谐铜陵任重而道远。四是缺乏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加快发展的后劲不足。五是公共服务与公益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可用财力增长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公共支出需求。六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较好地适应发展的要求,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消极腐败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发展环境分析

“十一五”后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发展

—17—

面临较好机遇,同时面临严峻挑战。

我市具备全面实现《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有利条件。“十五”及“十一五”前期的发展成果,为《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为《规划纲要》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增添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市委市政府关于“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必将为《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发展正朝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深入推进,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安徽省实施“东向发展”、优先发展沿江经济带等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投资不断增长,有利于我们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有利于我们承接产业转移。

同时,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资源型城市固有的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解决问题的难度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增大,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风险增加;改革面临诸多错综复杂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较多;资源、市场和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应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不多;受美国次贷危机和粮食、能源资源及初级产品价格暴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减缓已现端倪,已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而将给我市的发展带来压力。

总体来看,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仍然大于挑战。

—18—

展望未来,只要我们紧紧把握机遇,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到2010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一定能全面实现。

(三)总体评估意见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规划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实施五大战略,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达到《规划纲要》时序进度要求,加快发展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主要任务完成较好,成效明显。从两年半的实施情况看,《规划纲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有效性和指导性,是一部切合铜陵实际的规划。《规划纲要》与《关于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方案》等重要文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将共同成为我市“十一五”后期乃至今后5年加快发展的行动纲领,必将对我市现代化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措施

为进一步推动《规划纲要》实施,切实保证各项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必须按照新的发展要求,积极适应新形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推进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继续大力实施“531”工程,推进“三三三”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以“千百亿

—19—

工程”为抓手,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着力发展五大工业集中区,培育特色专业园区。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科技咨询、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全面提升现代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培育农业六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扶持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大户。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推进农业循环园、科技园区建设。

(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进一步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功能互补、有机协调的规划体系,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东部新城区、南部新城区和西湖新区建设,全面拉开城市框架。强化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建立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土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置换流转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以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建成城乡一体的水、电、气、通讯等公共服务网络。

—20—

2020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乌额格其牧场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2016.9-2020.8 ) 一、学校概况 乌额格其牧场学校位于扎鲁特旗东部,背靠巍峨的黄花山, 前面是坦荡如砥的大草原,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始建于1959 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园占地面积85000 平方米,有12 个教学班,一所中心幼儿园,在校学生500 余人,住宿生287 人。教职工125 人,教师的专业合格率100%。 自2010 年校安工程以来,乌额格其牧场学校的校园环境和办 学条件得到逐年的改善,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春风,2015 年学校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接受并通过国家教育部的检阅,以此翻 开了乌额格其牧场学校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学校始终遵循“为家长着想,对学生负责,一切为了学生发 展”的原则,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以李森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 子的引领下,反复思辨,在传统中继承和突破,提出了以“争创 全旗农村牧区一流学校,造就未来高素质合格小公民”的办学目 标和“知感恩、讲节俭、学知识、懂礼仪”的育人目标,形成了 “为学生体验健康成长的快乐,让教师感受工作的幸福”的办学 理念。以“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为宗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打造特色教育,努力构建学生健康成长 的精神家园。 二、学校的办学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办学优势 1、学校的校园环境明显改观,尤其是硬件建设得到全面的改善,教学设备齐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得到全面的应用。 2. 学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各项制度完备科学,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内涵的不断发展。 2. 有爱岗敬业、善思创新的教师队伍。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善于思考,精于管理,想大事,有本事,能创新,做实事,干成事。教师队伍中,老教师工作经验丰富,乐于奉献;中青年教师思维新,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3.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以来在全旗的抽测考试中成绩优秀。 4. 办学特色逐步凸现。学校的常规管理和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剪纸和各类兴趣班等特色项目成果初显。 (二)存在问题 1. 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对确立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认识不足,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够强烈。 2、教师的个人业务能力和基本功水平还有待提升。 3. 学校的办学特色虽已形成,但还不够鲜明,特色项目不特别强。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办学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为家长着想,对学生负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思想,培养“知感恩、讲节俭、会学习、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2020年) 到2020年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 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 人才贡献率达到60% 12大重点工程 ●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 ●培育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 ●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人才队伍 ●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培养资助千名“长城学者” ●培养选拔引进100名卫生学科带头人 ●培育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 ●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价体系 ●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8万人 ●开展大规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 ●每年扶持培养千名青年拔尖人才 【目录】 一、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指导方针 (三)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 (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 (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四、重大任务 (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 (四)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 (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六)完善人才投入体制机制 (七)完善人才引进和社会保障制度 (八)优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 (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 五、重点工程 (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 (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总人口2600多万,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著名的“黄金旅游路线”,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就出土自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旅游景点。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尤其是金川的铜镍矿,其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

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89.2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25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水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风能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甘肃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西部的重要工业核心区,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在航天技术、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干旱农业、草原生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各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甘肃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纲要

小学三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发展实际,根据杏花岭区“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总体思路,以“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建家长信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坚持“规范管理提质量、彰显特色求发展、促进均衡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具体行动,以质量效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思想,以“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

人生。”为办学目标。我们深信: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大事,就是成就孩子快乐人生的大事。 总目标------创立省级特色学校、进入市级特色名校。 --- 目标:教育管理精细,教学质量良好,学生行为文明,校园环境优美,形成积极、向上、求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创立区级特色学校。 ---- 目标:学生形成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良好,创立市级特色学校 目标:打造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好,教育质量高、管理有特色,校园文化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学。 第二章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况 xx小学是两规制普通小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约41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400多人。在职公办教师37人,其中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1人,学历合格率100%。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2) 二、形势要求 (3) 三、发展思路...........................................5(一)指导方针.................................................5(二)总体目标. (6) 四、主要任务...........................................7(一)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7(二)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10(三)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17) 五、保障措施..........................................18(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18(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9) (三)开展人才资源统计........................................20(四)强化人才资金保障. (20)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以至今后十年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保障能力,将深刻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和效率。

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人才发展,按照中组部关于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部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工作。 1 一、发展现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随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全行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142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571万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共有技能人员1420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800万人,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38万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能竞赛奖励、享受国务院和各省(市、区)人民政府“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达到14142人;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加大人才评价与发现力度,评选出一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优秀人才。大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已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行业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面对日趋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解决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科技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高 2 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有关目标要求。二是人才的专业与地区分布不够合理。现有人才尤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交通工程科技研发、勘察设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情况简介 香精产业情况: 1988年,岭秀瑶族乡在长洞村和大兴村交界地落富坳首次建成香精生产加工厂,年生产量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也实现过产值上百万的辉煌业绩,其山苍籽精油加工曾一度享誉省内外,前来交易香精的客商云集。90年代是岭秀乡乃至全县鼎鼎有名的加工厂,同时,岭秀香精厂也大大提高了瑶乡人民的人均收入。 油茶产业基地情况: 岭秀乡油茶种植基地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抢抓黄金时节,积极引导农村技术能人、产业大户实施山地开发。广泛发动农户以家庭或联营等形式整理改造林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以“山地入股、集体开发”的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全乡上下掀起种植油茶的热潮。 徐金凡承包了近500亩荒山种植油茶。承包协议签定后,每户村民不仅获得山地租金,而且参与整地、种植、管理,还可得到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们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20万元开发高产优质油茶,三到四年挂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

2010年全乡油茶林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将积极推进岭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 程控电话站情况: 岭秀瑶族乡程控电话站于1996年立项建设,建成后健全了通讯网络,可覆盖8个村,程控电话用户一直上升到1300多户。200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移动、联通基站8个,手机信号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80%的自然村通电话,大大方便了瑶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岭秀至黄草公路砂改砼情况: 为加快与东江旅游的衔接效率,更便捷地服务漂流游客从岭秀进入黄草,发挥岭秀岭秀旅游的服务功能,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岭秀瑶族乡主动进行跨县合作,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立项加宽和改砼了岭秀至黄草的县级公路,公路全长35公路,岭秀境内6公里。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到了5.5米,改砼后从岭秀到黄草的行程将缩小到一小时以内。 教育发展情况: 岭秀瑶族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大力实施了“一乡一校”学校布局调整,成功撤并了长洞、大兴、古桥等十所小学。2006年乡政府投入1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围墙、厕所、球场,添置了课桌。2007年启动了投资50余万元的岭秀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国青少年基会投资20万元。2008年全年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奖励教师、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2009年乡学校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共有103个初中毕业生,其中毕业保送生7人,在全县排名第四。19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占总人数的20%,同比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中的核心要素:“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厘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内涵,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并为教师生涯规划的制定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引导达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凝心聚力,规范管理,使师生、校园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特制定2013——2018年学校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以创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争做人民满意好教师为目标,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提升特色学校创建品味,促进实验小学内涵不断提升和发展。 二、工作思路 总体工作围绕“六个一”开展,即秉承一个思路——传承、创新;弘扬一种精神——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善做善成;追求一种境界——真、善、美;遵循一个原则——精简、节约、低调、高效;树立一个育人理念——健康、习惯、学业;执行一个工作标准——高、严、细、实。 三、发展愿景 我们的愿景就是把实验小学建设成豫西地区有特色的学校,经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彰显以学术素养、专业精神、行动能力、服务意识见长的学校特色,使学校逐步成为精神文明的校园,培养人才的学园,发展个性的乐园,优美整洁的花园;使我们的教师成为有高尚的职业品质,有精湛的业务水平,有科学的创新精神,有崇高的精神追求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团队。使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教学内容

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节约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保障,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现人居环境领先中西部。 第一章强化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创新资源节约利用机制,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强化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2.1万公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末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不低于3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16%。 第一节强化能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做好电、气、油等专项能源发展规划,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做好电煤供应工作,保证

火电平稳生产,解决枯水期电力供需矛盾。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企业的战略合作,形成天然气、成品油增量供应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新能源,推进生物质能源利用。 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优化电网资源配置。实施“有保有压”的天然气有序供应应急预案。探索天然气梯级定价、峰谷定价,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促进能源节约的调控机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全方位推进节能。加强高效节能技术应用,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电、能量系统优化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节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等工程,促进工业节能。加强全过程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妥善推进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促进建筑节能。优化交通模式,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运输装备技术等级,加强道路运输组织管理,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型车辆应用,促进交通节能。 第二节强化土地资源保障和节约利用 优化完善市县乡土地利用规划。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建设基本农田连片保护区,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耕地动态巡查和长效监管机制,调动广大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规范管理各类建设用地,清理和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严格执行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规划控制指标,科学规划开发利用旧城土地、未利用土地、低丘缓坡地。

最新韩宁--十三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

“十三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 青江小学韩宁随着“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对教师自身发展也是一个积极的挑战。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已经发展成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为保证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计划。 一、个人现状分析 了解并认清自我是教师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认识自己很难,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追求教师人格力量的前提。 1.优势 (1)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尊重、信任、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工作之余不忘充实自己,喜欢阅读与研究,包括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能吃苦,有上进心。 (2)善于采集教学资源,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并能熟练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3)能独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并能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保持频繁、有意义的支持性交流。 (4)考虑问题能从多角度去思考,周到细致且能集中注意力深入某个问题或观点,创新意识强。 5)作为班主任,有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对于班级管理有自己的思路与做法,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习惯,形成良好班风。 2、劣势 (1)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对我自身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不好的。 (2)在授课过程中,对教材外延度的把握不够,因而在课堂教学上不能那么得心应手,借鉴他人和外地教学经验不够。 (3)缺乏开拓创新的科研意识,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对于科研还是停留于表面,没有能够深入的实施,还走在科研型教师的起点上。 (4)常规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经验。至今为之,我班主任工作经历较少,因此对学生和班级的常规管理缺乏相关经验。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二)战略目标 (三)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五、重大人才工程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五)文化名家工程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

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为临,北以天山为分水岭,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交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地区边境线长23 5公里。全地区辖8县1市,84个乡镇,56个农林牧场。总人口万(含农一师万)其中,维吾尔族万,占%,汉族万,占%;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阿克苏市总人口万人。由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阿克苏史称“龟兹”、“姑墨”,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就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温宿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唐朝政府在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阿克苏是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所在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在此设置参赞大臣,冠名以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流的水”)。 二、资源现状 水土光热资源:“阿克苏”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共有冰川1298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21 54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其中流量在10000 以内的河流有15条,塔里木河流量的70%以上为阿克苏河下泄水;地表水年径流量133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7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万千瓦,在全疆仅次于伊犁。现有耕地920多万亩,宜垦荒地4000多万亩,森林资源1000多万亩,草场5000多万亩。阿克苏地区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800-3831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183-227天,年平均气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林果业的种植。年产原棉1000万担,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疆的三分之一,开工和已落实纺锭规模200万锭;已建成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林果面积达407万亩,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1 278元,当年增收571元;高效节水面积达169万亩,种植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