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年高级职称考试温病学考点总结

2013年高级职称考试温病学考点总结

2013年高级职称考试温病学考点总结
2013年高级职称考试温病学考点总结

温病学知识要点总结——能力所限,仅供参考

绪论

1、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一、萌芽阶段(战国~晋唐时期)——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二、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元末·王安道认为温病和伤寒应在概念上严格区分

三、形成阶段(明清时期)

(1)明末·吴又可,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瘟疫论》

(2)温病学在证因脉治方面形成完整的体系则以清代叶、薛、吴、王等医家确立“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辨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为标志。

①叶天士——《温热论》——倡卫气营血辩证纲领

②薛生白——《湿热条辨》——立湿热病专论,丰富了温病理论与证治

③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完善了温病学辩证论治体系

④王孟英——《温热条辨》——集温病之大成

第一章

1、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的命名:(1)以发病季节命名:春温、冬温

(2)以四时主气命名:春季——风温;夏季——暑温;长夏——湿温。

(3)季节与四时主气结合命名:秋季——秋燥

(4)以临床特点命名:伏暑、大头瘟、烂喉痧

(5)根据流行情况命名:温疫-湿热疫、暑燥疫

3、温病的分类:(1)根据病证的性质(是否兼湿)分:温热类、湿热类

(2)依据发病类型可分:新感温病、伏邪温病

(3)依据发病部位分类:A 肺系温病(风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

B 脾胃(肠)(湿温、暑湿、暑温、霍乱)

C 不能单一归属某脏腑的温病有(春温、伏暑、疫疹、疟疾)

4、温疫: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5、温毒:多发生于冬春两季,由温毒病邪所引起,临床上除具温病的基本表现外,还有红肿

热痛、溃烂、肌肤斑疹等局部肿毒表现的一类疾病

第二章

1、温邪的致病特点:①湿热性质显著②温邪外侵,多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且致病迅速③与时令季节密切相关,故称之为时令之邪或时邪④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及转化⑤病位有别:不同湿邪侵入人体的脏器不同

(1)风热病邪:A 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先犯上焦肺卫) B 易化燥伤阴,损伤肺胃阴液

C 变化迅速,既易消退又易逆传内陷

(2)暑热病邪:A 伤人急速,先犯阳明(径入阳明气分) B 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暑热伤津耗气)

C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3)湿热病邪:A 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B 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C 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4)燥热病邪:A 病变以肺为主 B 易致津液干燥 C 易从火化

2、感邪途径:(1)从皮毛而入:接触相染(2)从口鼻而入

3、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新感温病伏邪温病

定义感受时令之邪,感而即发,发病初起呈卫

分见证的温病

感受外邪,伏而后发,发病初起呈里热阴

伤症状的温病

发病感受外邪后随即发病感受外邪,邪伏于里,逾期而发。伏邪自发或新感引发

病机传

或从表解,或由表入里由里达表或内陷深入

初起见

表证(表热证)里证(里热证)无外感引发则无表证病势病位浅、病情轻、病程短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

治则解表透邪为主直清里热为主

预后治疗得当邪不内传随时可愈伏邪必须全部透尽,不尽则不愈

第三章

1、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一类症候类型。涉及范围广,包括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

2、卫气营血辨证表:

病理辨证要点

卫邪郁卫表,肺气失宣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气里热蒸迫,热炽津伤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营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血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身灼热,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首出血,舌质深

3、三焦辨证表

证型病理辨证要点

上焦温邪犯肺

卫气受郁肺气失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邪热壅肺肺气闭

身热,咳喘,苔黄

湿热阻肺肺失清

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湿蒙心包

湿热酿痰蒙蔽包

神志时清时昧,舌苔垢腻

邪陷心包

邪热内陷机窍阻

神昏,肢厥,舌绛

中焦阳明热炽

胃经热盛热炽津

壮热,汗多,渴饮,脉洪大而数阳明邪结

肠道热结传导失

潮热,便秘,苔焦燥,脉沉实有力湿热积滞搏结肠

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腻

湿热中阻

湿热困阻升降失

身热不扬,脘痞,呕恶,苔腻

下焦肾精耗损

邪热久羁耗损肾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舌绛不鲜,干

枯而萎,脉虚

虚风内动肾精虚损肝失涵

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萎,脉虚

第四章

1、发热:卫分热——发热恶寒气分热——寒热往来、壮热、日晡潮热、身热不扬

营分热——身热夜甚、身热肢厥后期——夜热早凉、低热

2、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争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3、斑疹:均为发于肌表的红色皮疹,其形态不同,在温病发展过程中斑和疹可并见,故统称

斑疹

(1)形态不同:斑—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之上,抚之不得碍手,压之不褪色,消退后无糠皮样脱屑

疹—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压之褪色,退后常有皮屑脱落

(2)病机:胃热发斑,肺热发疹陆子贤—“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章虚谷—“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以血络而生属肺”

叶天士—“斑属血着恒多,疹属气者不少”

(3)色泽:雷少逸—“红轻、紫重、黑危”,“红为热,紫为热不及,黑为胃烂”

4、黄苔(主里,属实,属热)

(1)舌苔黄白相兼:表邪未解,邪已传里。卫气同病(邪热初传气分,卫分证未罢;邪热入于少阳亦见)

(2)舌苔薄黄不燥:邪热初入气分,热邪未盛,津伤不重

(3)舌苔薄黄干燥: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温病学

风温诊断要点:(1)多发生于春冬两季(2)发病急,初起以肺卫症候为特征(3)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症候(4)病程中以肺经病变为主,亦可见阳明胃肠病变,后期多损伤肺胃之阴。卫分证:邪袭肺卫证(风热犯卫):【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微咳,口微渴,咽红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病机】风热在表、肺卫郁闭【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方药】银翘散——邪袭肺卫,偏于在卫者(咳不明显)组方:银花30g、连翘30g、竹叶12g、荆芥12g、豆豉15g、薄荷18g、桔梗30g、牛蒡子18g、甘草15g、芦根;桑菊饮——邪袭肺卫,偏于在肺者(但咳,身不甚热)组方:杏仁(二钱)连翘(一钱

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气分证:邪热壅肺证(肺热壅盛):【症状】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或咳吐粘痰不爽,甚则鼻扇,胸痛,舌红,苔黄,脉数【病机】邪热壅肺,肺气不利【治法】清热宣肺平喘【方药】麻杏石甘汤组方:麻黄、杏仁、生石膏各9克,甘草6克。气分证肺热腑实证【症状】身热,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腹满便秘,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病机】痰热阻肺,腑气不通【治法】宣肺化痰,通腑泄热【方药】宣白承气汤组方:杏仁、石膏、瓜蒌皮、大黄。气分证燥热伤肺证【症状】发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胸胁满闷,鼻咽干燥,心烦口渴,乏力,苔薄白干燥或薄黄干燥,舌边尖红赤。【病机】燥热之邪壅肺气阴两伤。【治法】清肺泄热养阴润燥【方药】清燥救肺汤。组方:生石膏桑叶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肺热移肠证(肠热下利):(气分)【症状】身热,口渴,下利稀便,色黄臭秽,肛门灼热,咳嗽,胸脘烦热,苔黄,脉数【病机】肺胃热盛,下移大肠【治法】苦寒清热止利【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组方:葛根15g甘草6g黄芩9g黄连9g。肺热发疹(卫气营)【症状】身热,肌肤发出红疹,咳嗽,胸闷,舌红苔薄白,脉数【病机】肺热及营。即肺热(气分)波及营分【治法】宣肺泄热,凉营透疹【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热炽阳明(邪热犯胃)【症状】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面赤,多汗,渴喜凉饮,舌红,苔黄而燥,脉洪大有力(四大证)【病机】胃热炽盛,里热蒸腾【治法】清热生津【方药】白虎汤组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打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禁忌】“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也”。热结肠腑(气分)【症状】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纯利清水,腹胀满硬痛,时有神昏谵语,舌苔焦燥或起刺,脉沉实有力【病机】热结肠腑,腑气不通【治法】软坚攻下泄热【方药】调胃承气汤组方:大黄(去皮,清酒洗,四两)甘草(炙,二两)芒硝(半升)。营分证热陷心包()【症状】身灼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色鲜绛,脉细数【病机】(1)痰热内陷,阻闭心包(2)热厥(3)热灼营阴【治法】清心开窍【方药】清宫汤送服三宝。(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

“温病三宝”异:(1)安宫牛黄丸──药性最凉,长于清热解毒,用于高热昏迷证。(2)紫雪丹──药性偏凉,长于凉肝息风止痉,用于高热痉厥证。(3)至宝丹──长于芳香辟秽,开窍醒神,多用于窍闭谵语证。

春温

1、诊断要点:(1)发病季节: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交(2)临床特点:发病急骤,热象偏盛,起病即见里热阴伤为主,有发于气分、发于营分、血分之别。若新感引发者,则见恶寒、无汗或少汗等,但为时极短(3)病理特点:里热外发,阴伤突出,后期多伤肝肾之阴

2、风温春温区别

风温春温

类型新感温病伏气温病

病变过

初期为邪袭肺卫,易逆传心包初期为里热实证,易入营血引动肝风

症状初期必见发热恶寒等肺卫表证。咳嗽

为必见之证,舌边尖红赤,苔薄白,

脉浮数

初期即见里热阴伤之证,若为新感引发者

表证也为时极短。咳嗽少有或无,舌红无

苔或苔黄,脉弦数或细数

3、春温的治疗总则——清热兼以养阴透邪

4、热郁少阳(胆腑)(气分)【症状】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病机】为热郁气分胆腑,胆火内扰【治法】清邪里热,宣郁透邪【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组方; 黄芩、白芍、甘草、大枣、玄参、豆豉

5、热在胸膈【症状】身热不甚、心烦懊憹、坐卧不安;甚或身热不已、面红目赤、胸膈灼热如焚、烦躁不安、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病机】(1)热郁胸膈——邪热壅郁胸膈,里热不盛病机特点:①气机壅郁②里热不甚(2)热灼胸膈——热灼胸膈,里热亢盛【治方】热郁胸膈—清宣膈热—栀子豉汤栀子、豆豉。热灼胸膈—清泄膈热—凉膈散栀子、黄芩、连翘、薄荷、竹叶、大黄、芒硝、甘草、白蜜

6、五加减承气汤(1)宣白承气汤: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脏腑合治(2)牛黄承气汤: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两少阴合治(3)增液承气汤: 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一腑中气血合治(4)新加黄龙汤: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邪正合治(5)导赤承气汤: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二肠合治

7、热盛动风证——羚角钩藤汤【症状】高热,头痛头胀、烦闷躁扰,甚则神昏、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甚或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弦数,或舌红,绛脉细弦数【病机】邪热亢盛,引动肝风【治法】清热凉肝息风止痉【方药】羚角钩藤汤:羚羊角、勾藤、桑叶、菊花、生地、白芍、甘草、贝母、竹茹、茯神。热闭心包——清宫汤送服三宝(见热陷心包)【症状】身灼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或痰壅气粗,舌蹇肢厥,脉弦数或弦滑。【病机】痰热闭阻心窍【治法】清心开窍【方药】清宫汤送服三宝。

8、阴虚火炽【症状】身热,心烦躁扰不卧,口干咽燥,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病机】热伤肾阴,心火亢盛,心肾不交【治法】育阴清热,交通心肾【方药】黄连阿胶汤组方:黄芩、黄连、阿胶、芍药、鸡子黄10、真阴耗竭【症状】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齿黑,或心悸,或神疲多眠,耳聋,舌干绛或枯萎,甚则紫晦而干,脉虚细或结代【病机】温病日久,真阴耗伤,邪少虚多【治法】滋阴肝肾阴液【方药】加减复脉汤组方:炙甘草、芍药、干地黄、麦冬、阿胶、麻仁。11、阴虚风动【症状】低热、手足蠕动或瘛疭,心悸或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时时欲脱,形消神倦,咽干齿黑,舌干

绛,脉虚细无力。【病机】阴精亏损,水不涵木,以致虚风内动【治法】滋养阴血柔肝息风。【方药】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组方:加减复脉汤加龟板、鳖甲、牡蛎。

暑温

1、定义:夏天暑热季节,感受暑热病邪而引起,临床上以发病急骤,传变最速,初起即见壮热、汗多、烦渴、脉洪数等气分热盛症候,最易伤津耗气、闭窍动风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2、暑入阳明【症状】壮热、汗多、心烦、头痛且晕、面赤气粗、口渴或背微恶寒,苔黄燥、

脉洪数或大而芤。【病机】暑热亢盛,燔灼阳明,伤津耗气【治法】清泄暑热;若津气受伤者,

兼以益气生津【方药】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组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炙,

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3、暑伤津气【症状】身热、气短而促、心烦溺黄、口渴自汗、

肢倦神疲、脉虚无力、苔黄干燥【病机】暑热内郁,津气两伤【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组方:西洋参、石斛、甘草、粳米、麦冬、黄连、知母、西瓜翠衣、竹叶、荷叶4、津气欲脱【症状】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散大【病机】邪热已退,津气大伤,以致津气欲脱【治法】益气敛津,生脉固脱【方药】生脉散组方:人参、麦冬、五味子

暑入阳明暑伤津气津气欲脱

邪热程

邪热炽盛邪热较盛邪热不盛

病理里热亢盛、蒸腾于外暑热内郁、津气受损津液外亡、正气欲脱治则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

方药白虎汤以大清气热,加人参防止虚脱。王氏清暑益气汤,本方重在生津,清

热之力较弱。

生脉散重在固脱力

求速效。

性质实证虚实夹杂虚证

5白虎汤四禁:吴鞠通“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之;脉沉者不可与之;不渴者不可与之;汗不出者不可也”其中脉浮弦而细者,为邪热未至阳明,表证未解;脉沉者,为病在里,邪热无外达之机;口不渴者,为热未甚,津未伤;汗不出者,虽见里热,恐表邪未尽解。秋燥1定义:是指发生于秋天干燥季节,由燥热病邪引起的,临床上以病情轻、传变少,初起在肺卫时即见津气干燥表现为特征的外感温热性疾病。2、燥伤肺卫【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甚则咳声嘶哑,咽干、鼻干、鼻中燥热,口微渴,舌苔薄白而乏津,舌边尖红,右脉数大【病机】燥热袭肺,肺卫不宣,肺津受伤【治法】辛凉甘润,清透肺卫【方药】桑杏汤组方:桑叶、豆豉、栀子、皮沙参、梨皮、杏仁、贝母3、燥热伤肺【症状】发热,口渴,心烦,干咳气喘,胸满胁痛,咽干,鼻燥,舌边尖红赤,苔薄白而燥或薄黄而燥,

脉数【病机】燥热伤肺,肺气不利,肺津受伤【治法】清泄肺热,养阴润燥【方药】清燥救肺汤组方:生石膏、桑叶、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冬、佐杏仁、枇杷叶。湿温

1、定义:多发生于夏秋雨湿季节,由湿热病邪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程较长、病势缠绵,初期即见恶寒身热而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脾胃症候显著为特征的湿热性疾病

2、治疗总则:分解湿热。(清化湿热)

3、治疗禁忌:吴鞠通——《温病条辨》:“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下之则洞泻不止,润之则病深不解”。禁汗、禁下、禁滋润、禁温补、饮食禁忌。邪遏卫气证:藿朴夏苓汤与三仁汤异同

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组成相同

杏仁、蔻仁、薏仁、川朴、半夏

不同

藿香、豆豉、猪苓、茯苓、泽泻竹叶、滑石、通草、甘澜水

适应症相同

湿温邪遏卫气证

不同

湿邪偏于卫表,热不明显者湿渐化热者

作用开上、运中、渗下,宣化表里之湿

5、邪阻膜原湿浊偏盛(湿重于热)【症状】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或如齑粉,脉缓【病机】邪阻膜原,阻遏气机【治法】疏利透达膜原湿浊【方药】达原饮组方:槟榔、川朴、草果、知母、白芍、黄芩、甘草。适用于营阴不足,且湿遏热伏者,以舌红绛苔垢腻为辨证要点。雷氏宣透膜原法组方:川朴、槟榔、草果、藿香、半夏、生姜、黄芩、甘草。适于舌不红绛,仅苔白腻者

6、湿困中焦(湿重热轻困阻中焦)【症状】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而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泻,小便浑浊,苔白腻,脉濡缓或濡而略数【病机】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治法】燥湿化浊【方药】雷氏芳香化浊法组方:藿香、佩兰、陈皮、半夏、川朴、大腹皮、鲜荷叶。

7、湿热蕴毒(湿热并重)【症状】发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酸倦怠,咽肿溺赤,或身目发黄,苔黄腻,脉滑数【病机】湿热毒邪上攻咽喉【治法】清化湿热,解毒利咽【方药】甘露消毒丹。组方:藿香、蔻仁、菖蒲、茵陈、滑石、木通、射干、川贝、黄芩、连翘、薄荷。

8、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症状】身热不退,朝轻暮重,似清似昧,时有谵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病机】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治法】清化湿热,豁痰开窍【方药】菖蒲郁金汤。组方:鲜

菖蒲、郁金、栀子、连翘、丹皮、木通、竹叶、灯芯草、竹沥、玉枢丹9、余湿留恋(恢复期)证候:身热已退,或有低热,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脉濡缓。宜轻清芳化,清涤余湿——薛氏五叶芦根汤

伏暑1、首见于——明·王肯堂《证治准绳》2、定义:感受夏季暑湿或暑热病邪,伏于体内,后为秋冬时令之邪所引发。临床上以发病急骤、病势深重而缠绵,初期即见暑湿或暑热症候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3、治疗原则:初起-解表清里、气分-清化湿热、营分-清营泄热 4、暑湿郁阻少阳【症状】寒热如疟,午后为重、入暮尤剧,天明得汗稍减,胸腹灼热不除,口渴心烦,脘痞呕吐,舌红苔薄黄而腻、脉弦数【病机】暑湿郁于少阳,气机不利【治法】清泄少阳,调养气机【方药】蒿芩清胆汤组方:青蒿、黄芩、半夏、陈皮、枳壳、竹茹、茯苓、碧玉散5、暑湿积滞,郁结肠道【症状】身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大便溏而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滑数【病机】暑湿郁阻肠腑,气机不畅【治法】导滞通下,清化湿热【方药】枳实导滞汤组方:大黄、枳实、川朴、槟榔、山楂、神曲、甘草、黄连、连翘、紫草、木通

大头瘟

1、定义:发生于冬春季节,由风热时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初起即见卫气同病证憎寒、发热、头面部红肿热痛为特征的外感温热性疾病

2、病因:风热时毒

3、毒盛肺胃【症状】壮热口渴,烦躁不安,头面焮肿疼痛,咽喉疼痛加剧,舌红苔黄,脉数实【病机】肺胃热毒上攻头面【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消肿(或泄卫透营解毒消肿)【方药】普济消毒饮外敷三黄二香散组方:黄芩、黄连、板兰根、连翘、升麻、柴胡、连翘、薄荷、僵蚕、生甘草、马勃、桔梗、牛蒡子、元参

烂喉痧

1、定义:发生于冬春两季,由温热时毒而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病急、传变快、病情重,初起即见咽喉红肿疼痛甚或糜烂及肌肤发出丹痧为特点的,具有较强传染性的温热性疾病

2、病因:温热时毒

3、毒侵肺卫(卫营合邪)【症状】初起憎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隐可见,舌红赤,见珠状突起,苔白而干,脉浮数【病机】温热时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治法】透表泄热,解毒利咽,凉营透疹【方药】清咽栀豉汤;外用:玉钥匙组方:豆豉、薄荷、牛蒡子、蝉蜕、山栀、银花、连翘、僵蚕、马勃、桔梗、甘草

4、毒燔气营(血)(气营血俱燔)【症状】咽喉红肿糜烂(病仙为肺胃热毒上攻咽喉),甚则气道阻塞,声哑气急,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成片,壮热,汗多,口渴,烦躁,舌绛起刺,状如杨梅,脉细数。【病机】邪毒化火,燔灼气营之重证【治法】气营(血)两清,解毒救阴【方药】凉营清气汤组方:栀子、薄荷、连翘、石膏、黄连、甘草、犀角、生地、丹

皮赤芍、金汁、石斛、玄参、芦根。

温病学考试重点

温病学重点 (括号内内容看一下作为了解) 上篇 第一章绪论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萌芽阶段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 二、成长阶段 1.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2.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医家为元代末年的王履(王安道),将温病与伤寒加以明确区分,其《医经溯洄集》中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三、形成阶段 1.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第一部温疫学专著——《瘟疫论》,创立疠气学说 2.明代医家张鹤腾所著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3.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4.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 5.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第一部理论方药具备的集大成之作 6.王孟英——《湿热经纬》。第一部优秀的温病文献汇集之作 以上,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被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此外,需要了解: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霖——《疫疹一得》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戴天章——《广温热论》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 第一节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第二节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温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故有“四时温病”之称;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炎热潮湿,易形成湿热病邪,所以湿热类温病易于发生)

高级职称评审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本人名叫×××,1989年8月参加工作,工作单位是××县公路管理段。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公路工程技术工作,专业工作年限20年。1999年7月取得工程师资格,任路桥工程师资格10年。任职期间先后在××省道改建工程指挥部担任工程科长,在××省道改建工程指挥部担任工程处副主任、指挥助理,目前担任××县公路管理段副段长职务,分管养护工程、机务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等工作。现对担任路桥工程师资格10年以来的主要专业技术工作做如下总结。 1999年11月,××省道改建工程一、二期路基已基本完成,由于资金问题,分三期实施。而三期工程原施工图设计经专家审查无法使用,后委托给浙江省交通设计院设计。而当时省设计院又无法组织人员到场进行外业测量。为此,我们公路段承担了外业测量任务,于11月13日组织12名技术人员进场测量,并就近租住山村简陋民房开展工作。三期工程起点位于××县与××县交界的龙井隧道,终点位于××镇的××村,全长公里,占改建全长的一半。而且三期工程地形复杂,是我县地形条件最为险峻的区域,路线高差达560米,线路所经地带大部分为悬崖峭壁,人迹罕至。要修筑一条二级公路,测量难度非常大。测量中,我们充分发挥每个技术人员的特长,克服寒冷、劳累、危险,坚持每天晚上及时整理内业,发现问题在次日及时进行实地调整修改,确保了测设质量。经过60多天的艰苦测量,保质保量安全

出色地完成了测量任务,测量数据、成果得到省设计院专家的好评,为我单位赢得了荣誉。在此次测量中,我发挥了主要技术骨干作用,期间承担过放坡、实地定线、中线测量等任务。在隧道洞口选址,任意连续3公里路线平均纵坡控制(不大于%),高差大于500米路线平均纵坡控制(不大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提出通过适当降低××隧道出洞口设计标高,和适当抬高××桥设计标高的方法,解决了上述两个路线平均纵坡度大于规范控制指标的问题。此次测量,我们首次采用全站仪测设中线,不但提高了测量精度、速度,同时也使地形加桩和平曲线加桩更容易、更方便、更准确。通过这次测量,大家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发挥,也提高了我对大型测量过程的认识,那就是对待公路测量要不怕苦、不怕累,熟练掌握设计规范,做到认真认真再认真,细心细心再细心。 2000年10月,因工作需要我被派到××省道改建工程指挥部工作,任工程科长。××省道三期工程因大部分路段地形险峻路基开挖量大,挡墙数量多,有隧道4座,大中桥4座,工程投资亿元。为引进施工经验丰富的队伍,同时结合工程实际,合理进行了标段划分,拟定3标段方案,采取资格预审的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施工队伍。通过2个多月的努力工作,于12月份顺利开标,实现了年底进场施工的工作目标。在××省道三期工程施工期间,我严格合同管理,把握重点工程的施工质量,制定监督管理计划。对隧道、大桥、大型挡墙的施工,除了要求监理人员全过程旁站外,指挥部工程科也派出人员蹲点监督,随时掌握情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温病学》学习体会 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2、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 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3、明确温病学的任务以及意义: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研讨防治方法。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二、学习温病学的几点疑惑 1、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角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 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评审高级职称个人总结

个人业务工作总结 广元市昭化区虎跳初级中学苟玉显 苟玉显,男,汉族,中共党员,现年47岁,大专文化。本人1988年9月参加工作,一直在农村山区学校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2000年12月晋升中学一级教师资格。自工作以来,我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各方面表现突出,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现将我的工作表现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加强时事学习,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积极参加各项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准确把握政治方向,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思想和言行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深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发展,科技教育为先,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因而在工作中不断提醒和督促自己,信奉诚信、正派做人,尊重家长,团结同事,关爱学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学校荣辱与共,勤奋工作,勇于创新,无私奉献,把工作做实做细,在积极进取中不断完善自

己。时代的责任促使我更加勤奋和努力地工作,既为教师,便应象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坚信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才能发挥无穷的才华和潜能,才能实现自己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教育上: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以身作则,感化学生,品性优良,诚实守信;教学上:知识广博,方法灵活,注重情景,激发兴趣,提高欲望,顺势利导,有效学习。 (一)教育工作 当好班主任,既教书又育人,把德育工作置于班主任工作首位,寓之于课堂教学中。我从1988年9月参加工作至今,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这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注重用文明的言行感染学生,用高尚的思想引导学生,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导之以行。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尽可能做到及时预见,防患未然。在班级内抓重点,树榜样,坚持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巧妙的与班级活动、学校德育系列活动结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班风班纪。经过这二十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历练,从中学到不少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的经验:那就是教师自己要用心,对待学生献爱心,对待差生有耐心,给中等学生树信心,让优等学生表决心。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无时无刻都在他们身边,在关注他们。无论当哪一个班的班主任,我始终坚持每月与全班的每一个学生交流一次,并且平时随时随刻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谈心、交心,与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的思想,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2、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 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 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一一《温疫论》 4、 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塘(吴鞠通),王土雄 (王孟英) 5、 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 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 《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温热经纬》 (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 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一一温邪 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6、 薛生白蓍 统论述。 7、 吴鞠通蓍 8、 王孟英着 9、 清代喻昌 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 2 、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 4 、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③伏暑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 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 病势缠绵燥热病邪: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 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 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 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 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温病学总结

绪论 温病的发展: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 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 形成阶段——明清时期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又可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着――《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二、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 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 为原则 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3、根据发病初起见证分类: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4、命名:根据季节分:春温、秋燥、冬温;以四时主气分:风温、暑湿、湿温、秋燥:按发病特点:大头瘟、烂喉痧等(可能多选)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 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着;易耗伤阴液 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四、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

温病 温病学考试复习

表证证治叶天士吴鞠通的原文 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的温病表证治疗原则,并进一步

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内外湿合(湿热病邪+饮食内伤),往往阻碍了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临床多见脘痞胸闷、呕恶不食,便溏或秘。湿邪弥漫,湿热合邪,上下表里同时受邪,在上—-首如裹。在下---小便不利,大便溏或秘。在表---周身重痛,白pei出现。在里---脾胃运化失调的症状。 4.病程中多见矛盾性症状: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身热不扬:发热初按皮肤不灼手。发热:脉反濡缓,面色不红反淡黄。口干:不欲饮。神志不烦躁:反呆痴淡漠。大便秘:下之大便反而不燥结。 养阴法的分类、治法(《温病条辨》) 1.甘寒生津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温病初、中期,邪在上、中焦阶段,肺胃津液耗伤之证。常用药物如沙参、麦门冬、生地黄、梨汁等甘寒之品,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等。此类方药,清养肺胃之阴,但又不碍胃,从而获得热减阴复的效果。 2.咸寒甘润法 邪热深入肝肾,真阴亏耗,需用咸寒滋填之品,如玄参、阿胶、熟地黄、龟甲等,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入阴搜邪,透热外达,治疗温病后期热伏阴分,故宜于此方,临床上治虚热广为应用。 3.酸甘化阴法 以酸敛药物,收敛肺气,起到保阴作用。常用于温病特别是暑温津气耗伤之证。主要方剂是生脉散。如连梅汤,此方为酸甘化阴兼酸苦泄热法,用于暑邪深入厥、少二阴,水亏火旺之证。 4.苦甘合化法 将苦寒药与甘寒之品配合运用,取苦甘之性以化阴气,苦寒又能邪热。冬地三黄汤为代表方。热病小便不利,阴气又伤,此方确为对证之治,又春温内陷下痢,阴精欲脱,立法以救阴为主。育阴坚阴为救阴之两大法门,故吴氏化裁仲景之黄连阿胶汤而成加减黄连阿胶汤,以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泄热;阿胶、生地黄、白芍甘寒育阴,而救厥脱。 湿困中焦的治法,代表方 一、治法: 湿重热轻——以芳香化浊为主,佐以淡渗分消——代表方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高级职称评审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单位: 姓名:

本人于2002年7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并于同年应聘于**工作, 2007年11月取得工程师资格并被**公司市政公用工程分公司聘任为工程部副主任,一直从事工程预结算及项目管理工作,2011年3月调入**有限公司成本管理部从事安装工程成本管理工作,2012年11月进入**有限公司商务经营部从事安装造价工作,2014年8月进入**公司从事安装工程成本管理工作。 走上工作岗位,至今已十三年,在十三年的时间中,本人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的体会和学习,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政治思想觉悟、技术水平及管理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各年度专业技术考核均获合格,现将任职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自觉学习政治理论,认真贯彻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牢记“八荣八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创造新业绩、创建新生活。能够持之以恒的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在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公道正派,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竭诚奉献、开拓进取,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业务工作方面 2007年以来主要从事了如下项目的施工与管理工作: 1、2007.3-2008.6任**项目(二期)技术负责人;

2、2008.6-2009.6任***安装工程设备安装负责人; 3、2009.10-2010.11任**安装工程项目经理; 4、2011.3-2012.11在**公司成本管理部负责**广场、**广场以及**商贸城等项目安装工程成本管理工作; 5、2012.11-2014.8在**公司商务经营部,负责安装工程投标报价及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工作; 6、2014.8-至今在**公司负责科**项目机电安装成本管理工作。 施工项目的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五大方面,即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对以上五大方面因素严格控制,是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首先从原材料的合格证、复试报告及外观质量三方面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及收集资料的完整性,避免工程竣工时给工程资料的交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其次是施工质量的控制,做到谁施工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做到当天的活当天验收,并于七天一小评,一个月一大评;同时抓好各班组、各职工之间的相互交接验收,谁的施工质量交验不过关谁就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积极抓好成品的保护工作,这样既节省了班组的劳动力,同时也节约了工程的原材料,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返工和浪费材料,同时也提高观感质量。 安全生产是施工项目重要的控制目标之一,是衡量施工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施工项目中,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监督检查制和责任追究制管理,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楚,措施有力,监督到位。全面贯彻落实《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全面落实"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六元正纪大论》、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1 厉气”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2、晋代《温疫论》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王土雄(王孟英):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4、清代温病四大家辨斑疹白”“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培,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薛生白蓍《湿热病篇》6 辨证论治体系。“三焦”,形成以“卫气营血”和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温热经纬》8、王孟英著详论瘟疫以破大惑》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9、温病的概念第一章 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三焦辨证表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资料

绪论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二、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 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 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 3、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 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 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 四、发病类型: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 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 二、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表

《温病学》复习试题(1-9套,附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 D.易伤肺胃之阴 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D.阳 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 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 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 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 , 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 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 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 平 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 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 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 绛 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伤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是() A.通腑泄热B.导滞通便C.燥湿清热D.清热泻火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温病条辨》 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是哪位医家所说() A.薛雪B.叶桂C.吴鞠通D.王孟英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 ) A.气营两燔B.气血两燔C.卫气同病D.热入血分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A.酸寒B.咸寒C.苦寒D.甘寒 29.陈平伯的代表著作是() A.《温热逢源》B.《外感温病篇》C.《疫疹一得》 D.《时病论》

最新高级工程师任职评审个人工作总结

高级工程师任职评审个人工作总结 本人xxx,大学本科毕业,2003年7月参加工作,2020年12月取得建筑工程专业工程师任职资格。任职以来,通过领导、同事们的支持,加上个人的努力,水平获得较大提高,取得了较大成绩。本人认为,已具备高级工程师任职条件。因此,特申报高级工程师职称任职资格。下面作任现职以来的个人述职,请予评审。 一、政治思想 本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在思想上和党中央保持一,积极参加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关心国家大事,爱国、爱党、爱社会、爱公司,道德品质良好,为人诚朴,团结同志,乐于助人,遵纪守法,工作勤奋、踏实,是一个政治可靠,思想上进的同志。 二、工作经历及工作能力 本人本科毕业,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先是在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从事项目管理工作。从施工员做起,历任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岗位。2020年就职于西安沣东城建开发有限公司,任项目经理岗位。工作期间积极学习,先后于2005年考取了房建专业二级建造师,2020年考取了房建专业一级建造师。工作方面经验较丰富,能独立协调和解决工程方面的关键问题,并不断培养新人,对技术人员(工程师)进行传、帮、带,指导他们开展技术工作。

三、工作业绩 本人2020年来一直致力于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自受聘工程师职务以来的主要工作成果作如下简述: 1、工程技术管理: 2020.12~2020.12,在西安海航大厦项目担任项目经理,该工程为超高层结构,地下室四层,在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该工程基坑埋置较深,地下水位高,且地下室面积大,抗渗漏要求高,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经多方论证决定,采用合成纤维抗裂抗渗混凝土技术,保证该工程地下室防水需要,经过多重分析,深化研究,总结形成企业工法《合成纤维抗裂抗渗混凝土施工工法》进行推广应用,在本企业类似工程中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2020.8~2020.8在西安沣东城建开发有限公司担任启航时代项目经理,该项目是我国当时在建面积最大的安置房工程。本人组织编制、审核上百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并予以技术指导,解决施工难题,包括一些难点分部分项,如钢结构工程。 本工程钢结构重量约900吨,为型钢砼结构体系,焊缝等级为一级,最大的单个构建重45吨,最长的跨度为38米,且砼强度标号为C60。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本人组织参建单位全方位考察、优化、论述、论证等。半个月内就编制了详细的施工专项方案、选取了优质分包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选取了最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终审稿)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 结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着——《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 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伏暑)第三章卫气营血辨证表: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 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 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 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 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 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 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一般无表证。初起以灼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亢盛证为主。(春温,

高级职称评定个人工作总结一

范文:________ 高级职称评定个人工作总结一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7 页

高级职称评定个人工作总结一 时光匆匆,时间的脚步从不停歇,工作的进程又告一段落。不经意间又到了期末,细细回味这一年,那逝去的一点一滴,那收获的一棵一粒,无不渗透着辛苦和酸甜。为评比xx职称,如今在这里对我的工作作自我鉴定。 一:认真学习,修德养身 20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当一个好的幼儿教师,个人的德行是至关重要的。言传身教的作用比任何语言教育来得都直接。为此,从来没有停止过自我学习的脚步,今年亦复如是,业余时间我看完了《和谐拯救危机》和台湾社会教育讲师蔡礼旭老师的《如何落实德行教育》、《弟子规》等精彩视频讲座。 深知厚德载物以及欲得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致其知,欲致其知,先格其物的人生成就道理,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格除所有的丑陋、贪婪、惰性、消极等不良情绪,时时呼唤自己原本的善良,保持自己的品格在孩子面前永远透明新鲜。 要求孩子懂礼貌,自己的言谈举止切不可粗鲁,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实践中也感受到:“身教者从,言教者讼”的道理,因此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 二:踏实工作,平等爱人。 在经济当前的大潮面前,每项工作都和钱挂上钩,心的x开始张婪, 第 2 页共 7 页

若不降服其心,烦躁和焦虑,压力和紧张就会让你郁闷和暴躁,工作何来踏实和安稳,一旦情绪失控,受害的直接是孩子。明白了结果,所以,一方面要求自己看开;另一方面要相信领导的公平,相信领导不会亏待任何一个踏实工作的人。 诸如这样,心就会安稳下来,良好的班级常规也就建立了;活动再多,顺序渐进,有条不紊,孩子们也同时感到安全,有安全感,孩子才会信任我们,和我们沟通,沟通当中,孩子们的创造以及思维火花才会给我们体现。这个学年,我在班级主页和班级博客及个人博客上发了很多表现孩子思想的绘画作品,记录了很多孩子们的童趣故事。我认为它比什么都重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她的可贵的品质,每一个孩子都是每一对父母的,每一个孩子都寄托着其这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厚望……“人之出,性本善”如果我们不能够公平,那么就会出现嫉妒和伤害,将来大到社会就会是挑衅和战争……这和为人师者不能说没有关系。 翼翼调皮,却喜欢交流和绘画;王晨不讲卫生,但是却能够帮助小朋友摆椅子,青青小性子,却学习认真…….所以在我们班上,讲故事一个一个讲,为班级服务一个一个轮流做,评比表扬鼓励皆本着公平原则。张扬每个孩子的长处,忽略他们的短处。让每个孩子都能够进步。 三:长远教育,先德后才 在当今社会,孩子们学习的渠道多了,知识已经随处可得,但是,孩子心里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这是因为社会教育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 第 3 页共 7 页

温病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 一.名解 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除一般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3.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侵犯人体往往不分表里渐次,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 5.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6.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之法。邪留三焦, 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或痰湿阻遏的证侯。 7.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共称为昏谵。 8.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9.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初扪不觉发热,久扪始觉烫手。 二.熟记如下原文: 1)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吴鞠通《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4)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5)陆子贤《六因条辨》“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6)王孟英:“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7)《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温病”。 三.掌握如下问题: 1)叶天士、吴鞠通、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何主要贡献?其代表著作是什么?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个? ①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学说,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 法。 ②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辩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③刘河间,立新论:六经传受,皆是热证;创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制新 方:表里双解剂。 ④王安道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病机:里热自内外达;治则:清泄里热。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