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夏商周

夏商周

夏商周
夏商周

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破解点滴体会

柯桥小学:胡建攀

摘要:由于学生个体数学认知结构的差异,教学难点的形成也必然存在,在实际操作时,我们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借助有效地教学资源来突破难点。

关键词:教学难点、多媒体、生活实际。

每堂课都有它自己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再加上学生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教学难点的形成也是必然的。这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天天都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摸索、总结。

一、难点的形成

教师在上课之前没有充分钻研教材,抓住教材中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没能根据数学本身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再者,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没有更深一步地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另外,小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都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继知识的基础。学生认识新知识的过程,就是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产生同化,或者与原有认知结构顺应新知识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如果所学习的内容能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或者说能够同化为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这样的学习内容学生容易理解。但是

如果所学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信息产生冲突,需要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需要通过顺应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学习内容则比较困难。学生只有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会贯通。教学时,教师若是脱离旧知识去进行教学,则会给学生在理解上带来很大的困难。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教学难点。

二、难点的解决

1、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

随着计算机进入课堂,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与多媒体整合,在课堂中引进“现代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的手段,弥补以往数学教学中出现的弊端,使数学内容的呈现更直观,使数学教学更适应社会的发展,更贴近新课标的要求,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执教过程中,发现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现象。在解应用题的时候,小学生总是想当然的要把题目中出现的每个数据用上去。

例:图书馆借出156本童话书之后,还剩78本,现在又还回来45本,图书馆现在有几本童话书?

错解1:156+78=234(本)

234+45=279(本)

答:图书馆现在有279本童话书。

错解2:156-78=78(本)

78+45=123(本)

答:图书馆现在有123本童话书。

小孩子脑子中都有一个思维定势,他们总觉得题目告诉我们的数据就一定有用,就必须的用上去,其实不然。由于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都比较抽象,像这类题目给小学生理解、掌握带来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手段,遇到的最大难题莫过于一些课本的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牵强附会的讲解这些知识点,结果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

多媒体动态演示:

通过动态演示,学生都能够立刻回答图书馆现在有几本童话书,45+78=123(本)。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将计算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出来,一改传统讲解的枯燥、抽象。它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

观显现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

质属性。让教师讲得少、学生思考多,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

2、将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

问题来源于学生,就要再把问题还给学生。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作一种学习的资源和方法。把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探索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自己探索不但可以使获得的知识理解的更深、记得更牢,而且通过探索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例如:图书馆借出245本童话书之后,还剩504本,现在又还回来198本,图书馆现在有几本童话书?

我们可以组织四人小组再现生活中的情景,让其中一人扮演图书管理员,一人扮演借书的同学,一人扮演还书的同学,还有一个就负责读题目、列算式计算。通过具体的情景表演,我们可以很容易知道图书馆现在剩余的童话书:504+198=702(本)。答:图书馆现在有702本童话书。

3、通过比较,扫除难点

两个数相除有两种读法——“除”和“除以”。但凡上过小学的人都知道,数学里“除”和“除以”的区别。其实我觉得“除”和“除以”的区别不是数学问题,而是一个语文问题.a除以b=以b除a,宾语后置的倒装句。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则前数是被除数,后数是除数。一个数“除”另一个数,则前数是除数,后数是被除数。孩子

总是绕不过这个除的陷阱。经常看到谁除谁,仍然是按着数字顺序列式。

其实这个除和除以一直也是我心里的一个结。传统教学中的文字题目中教师没有从文字的意思根本解读两种读法的不同,过于强调两种读法的算式表达形式,但是学生不理解。例如:6÷2读做6除以2。其实“除以”在文言文之中可以看成是一种以动用法,就是“以……除”的意思,以字就是“用”、“拿”的意思。在这个题目中就是以2除6的意思。而2除6,就是把6分成两分,就是以二来分六,也就是等于6除以2。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教学内容更直观的呈现,有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当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数学生活化,有利于突破难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攻破难点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善于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运用有效地教学资源。就会攻破教学中的难点。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早期文明的建筑形态 从远古到汉代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好几千年的跨度,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来说,还有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甚至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我们也还有很多未知的,也还有很多的不能清楚地表述的地方。对于建筑而言更是如。要想很准确地描述上古时期的建筑形态,还有很多的困难。特别是讲到中国历史,可能就会提到夏商周这些早期的著名的王,它们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有很多的研究,但是仍然很难对它们做出确切的描述。也就是说在我们建筑史的特别是早期的部分,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点,对于每一个对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人,都存在着很多可能,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重新描绘这些时代建筑的发展。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早期文明,人类早期文明在西亚开始发展。他们开始有了最早的城市,然后逐渐发展,形成一个影响周边地区的一个大的文明。在此之后,埃及的文明在发展,欧洲的文明在崛起。 中国的文明发展得也很早,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就有了最早的城市,这个是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了的。我们的文明从那个时候,再到公元前21世纪的时候,那个时代是夏的时代。中国的文明在夏代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转入阶级社会时期。 世界建筑发展,在西亚最早出现 城市,大约已经到了公元前将近1万 年的时候最早出现了城市。 西亚早期城市

到了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在欧洲北非等地开始出现了许多,类似巨石阵这样巨大的一些古代遗迹。 巨石阵 这个时期是世界的版图上人类文明逐渐发 展演化走向辉煌的一个时期,中国的文明是在 这个坐标中,在走着自己的道路。 中国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时期开始,就是从公元前1万年往后推,到了新石器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年这样的一个时代,开始有了仰韶文化,有了后来的红山文化,有了大汶口文化,有了河姆渡文化等。总体可以把文化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南方发展的,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一个地区文明。一个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再有就是东北沈阳,包括内蒙的红山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是根据它的环境,根据它能够有的材料,根据它的生活方式来产生的。

夏商周国王列表

商朝国王列表 商朝(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30帝,享国646年。因商朝曾都殷,所以商朝又称殷商。商朝时奴隶制得到了较大的发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商王朝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约四百九十六年。 西周国王列表 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3年。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周成王姬诵(公元前1055年—前1021年)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汉族,姓姬,名诵,是中国西周第二代国王,谥号成王。 周康王姬钊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生卒年不详。汉族,周成王之子,成王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于镐京,葬于毕原。史书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姬钊死后的庙号为康王。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为“成康之治”。 周昭王姬瑕(?—公元前1002年)前995年—前997年在位,3年。中国周朝第四代王,周康王之子。汉族,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人。 周穆王姬满前996年—前992年在位,5年。姬姓,名满,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 周共王姬繄扈前922年—前900年在位,23年。周共王姬繄扈(yīhù),穆王子,西周第六代国王,生卒年不详,穆王死后继位。在位22年,病死,葬于毕原谥号共(gōng)王。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龚王。姬病死后的庙号为共王。 周懿王姬囏前899年—前892年在位,8年。周懿王姬囏(jiān),西周第七代国王,周共王之子,谥号懿王,姬囏生性懦弱,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更加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他被迫将都城迁往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 周孝王姬方(?—前886年)前892年—前886年在位,7年。西周第八代国王,谥号周孝王。周共王弟弟,周懿王叔父。周懿王病死后夺位。在位6

夏商周三代年表-顺序表

夏商周三代年表/顺序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经过众多学者多年的努力,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终于在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给出了一个时间上的标尺,解决了我国争论达两千余年的古代王朝年代问题,使它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 它定夏代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以公元前1600年为界,商周以公元前1046年分界。同时又根据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 据断定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共经历了470年,16个君王;商朝:以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公元前1600年——前1046

年共经历了554年,前期19位,盘庚是第20位君王,后期13位;周朝:从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共经历271年,13位君王。 下面是较清晰的年代表,仅供参考: 夏代年表: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孔甲、皋、发、癸 商前期年表: 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 商后期年表: 盘庚公元前1300年 小辛| 在位50年 小乙前1251年 武丁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59年 祖庚前1191年 祖甲|

廪辛| 在位44年 康丁前1148年 武乙前1147年——前1113年在位35年 文丁前1112年——前1102年在位11年 帝乙前1101年——前1076年在位26年 帝辛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30年 西周年表: 武王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在位4年 成王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22年 康王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25年 昭王前995年——前997年在位19年 穆王前976年——前992年在位55年 共王前922年——前900年在位

夏商周知识总结

一、知识概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夏朝的建立情况,夏桀的暴政,商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的统治,商朝的繁荣,商朝奴隶的悲惨生活。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朝的兴衰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它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6)夏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①夏桀的暴虐无道,夏朝奴隶们的不断反抗,加速了夏桀统治的瓦解。 ②汤任用伊尹等贤人作为灭夏的助手,完成灭夏的准备;商汤以讨伐夏桀暴政为号召,灭亡了夏朝。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商朝建立: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汤建国后一百多年间,政局常发生动荡,同时洪水为灾,商王曾多次迁都。盘庚迁至殷后,商朝的政局由动荡到稳定,国势中兴,进入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3)西周建立:周武王继位并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4)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原因 ①纣残暴失民心 ②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 ③任用贤人 ④联合周边小国

3、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统治 (2)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意义:巩固了周朝统治,而且发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4)西周灭亡: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国人暴动推翻了周厉王的统治,沉重打击了西周王朝,从此西周就开始衰落下去,逐渐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4、夏商周更替表 (二)灿烂的青铜文明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夏朝——青铜器种类增多 (3)商朝——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司母戊鼎----至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三代考古考试答案参考资料

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二里头文化,其文化年代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冈商文化之间,被作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发掘了宫殿遗址等重要遗存,出土了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绿松石饰等珍品。 郑州商文化:遗址在河南郑州。有早商文化和晚商文化。包括二里冈期商文化节和人民公园期商文化,在郑州商场内发现大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郑州商城是商代前期的都城遗址,目前尚有争议,有的认为是仲丁的敖都,有的认为其性质为毫都。 郑州商城遗址:郑州商城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遗址,遗址在河南郑州。现在大多数专家认为郑州商城应为商汤所都之亳都。郑州商城内出土数以万计的文物,出土的遗物以陶器最多,青铜器、石器、骨器次之,并有蚌器、玉器、原始瓷器、印纹硬陶、白陶器、象牙器等。而杜岭铜器窖藏中出土的一件方鼎,高100厘米,重86.4公斤,已成为郑州市的象征。不少学者认为它是商代中期“仲丁迁于”敖的敖都,属商代中期;也有人认为是商汤所都的毫,属商代早期。无论如何,郑州商城的发掘,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和古代城市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郑州小双桥遗址: 偃师商城:位于偃师市城区本部,与二里头遗址东西相对。这座城埋于地下约1-4米,城址内发现宫殿建筑基址、池苑、墓葬等遗迹,出土的遗物有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等。关于其性质,学术界争论异常活跃,有“西亳说”和“郑亳说”两种意见。 商汤:商朝的创建者、开国君主。起兵打败夏桀王于鸣条之野,一举灭夏。灭掉朽败的夏王朝,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 武丁:商朝国君,商王小乙之子。继位后,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中兴”。在位59年而卒,被追谥为高宗。 盘庚:商代第20位国王,根据《夏商周年表修正》,在位28年,于在位的第三年迁都于殷,使殷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此后270多年,商的都城一直在这里,商朝也被称为殷朝殷商。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发展,社会富足繁荣,商王期从此中兴。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病死,葬于殷。 前八后五:商朝在灭夏统一天下前,都城曾八次迁徙,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后又有五次迁都,至到盘庚迁殷之后商朝都城才固定下来。成汤建国后迁徙情况是:汤居亳,仲丁迁隞,河亶甲迁相,祖乙迁耿,南庚迁奄,盘庚迁殷。 九世之乱:商朝中期王室动乱。自仲丁后,王朝中衰,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诸侯离叛。这一动乱历经九王,故名。这一时期不光是儿子、弟弟可以即位,就连堂弟、侄子都跳出来即位过。 简答题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生产与社会变革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2..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世袭制:禹的儿子启在他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知识点二:夏朝的统治 一、统治措施 1.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 2.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等国家机构,这些都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二、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三、灭亡:夏朝经历了400多年,最终在夏王桀的残暴统治中灭亡。 知识点三: 1.商汤灭夏: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2.建立时间:约公允前1600年,汤在亳(bò)建立商朝。 3.盘庚迁殷:商王盘庚时将都城迁到殷。 4.政治统治及社会状况: (1)政治上: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2)经济上:农业是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还有较大规模的畜牧业;商代的青釉器技术日渐成熟;商代的雕刻工艺精湛,青铜器物被广泛使用。 (3)文化上:商朝使用的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同时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知识点四:武王伐纣 1.原因:商朝最后一个王纣,对外征战,对内压迫和残害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过程: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 戈,周军占领商都。 3.结果: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ào)京,史称西周。 知识点五: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1)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淮河流域与中原邻接,夏商周中原发达的古代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形成了本地区善于吸收、融会、发展各种文化因素的优良传统,并使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呈现出南北交汇、东西交融的复杂状态。考古发现揭示出夏商周中原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宏观探讨夏商周中原王朝礼制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辐射和影响,以期从这一侧面透现出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特色。 夏部族在中原地区的活动中心和夏王朝建立后的统治中心地带在现今的豫西和晋南一带。其实,夏王朝的统治区域是相当广阔的。其统治势力已拓展到淮河流域,夏与淮河流域关系密切。 考古发现也证实淮河流域的大面积地区受中原夏文化的影响。在淮河重要支流颖河两岸,二里头早期文化对其有重要影响。程窑遗址二里头文化期的遗物就蕴含有夏文化因素。在登封王城岗遗址中,包含有完整的二里头文化、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晚商文化及周文化,颍河上游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在承袭当地龙山文化晚期因素的基础上,深受豫西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部分陶器器形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嬗变。 河南周口地区1978年的地面调查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16处,商代遗址19处,西周遗址12处。周口地区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中原夏文化对该地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了器物的组合,使二者的文化性质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原夏文化还拓展到江淮地区。目前在安徽江淮之间、霍山以北地区发现了不少夏商文化遗存。如属斗鸡台文化的斗鸡台、薛家岗、含山大城墩、青莲寺等遗址中都包含有二里头文化因素。但仅有中原夏文化晚期的文化因素出现于此,且文化因素的影响仅停留在个别器物的具体形制上,说明夏文化对此地的影响晚且较肤浅。 淮河流域的岳石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但豫东、鲁西的岳石文化中却包含有中原夏文化因素。在最能反映文化特质的陶器遗物中,鸡冠耳盆、觚形杯、舌状足三足罐等具有明显中原二里头文化特征的器物广泛存在于上述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应该是受二里头文化影响所致。豫东、鲁西、鲁北地区正是夏代初年夷羿族团对夏战争失败后东退的活动地区,由于夷羿族团势力的减弱,使得夏及周围其他部族乘虚而入,使这一地区的物质文化受到夏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而在鲁中南、鲁东南及胶东地区,由于东夷集团自身稳定,实力较强,因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7]。这一考古学现象,很可能是夷羿族团对华夏集团征伐失败、夏族大举东进造成的。 由此可知,中原夏文化对淮河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的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地影响到了豫西、鲁东、皖北的淮河下游地区。这种考古学观察反映了夏与东夷、淮夷集团势均力敌,中原夏文化与淮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如岳石文化等基本是同步发展的。夏与东夷、淮夷之间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相邻的两族如夏与淮夷关系密切,而彼此较远的两族如夏与东夷则关系较疏远。 公元前17世纪后期,商代夏而兴。考古发现证明商文化的对外扩张体现了一个明显的动态过程。比较二里岗上、下层文化的分布,可以看出商文化主要是向东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这种扩张态势一直延续到殷墟早期,并成为商王朝最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根据这份年表,我国的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年表还排出了西周10王具体在位年,排出了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纣)的12王大致在位年。 夏商周年表 夏朝(公元前2224年──前1766年) 称谓嫡亲在位时间在位年限 禹鲧子前2224年~前2198年在位27 年 启禹子前2197年~前2189年在位9 年

太康启子前2188年—前2160年在位29年 仲康太康弟前2159年—前2147年在位13年 相仲康子前2146年—前2119年在位28年 少康相子前2079年—前2058年在位22年 杼少康子前2057年—前2041年在位17年 槐杼子前2040年—前2015年在位26年 芒槐子前2014年—前1997年在位18年 泄芒子前1996年—前1981年在位16年 不降泄子前1980年—前1927年在位59年 扃不降弟前1926年—前1901年在位21年 廑扃子前1900年—前1880年在位21年

孔甲不降子前1879年—前1849年在位31年 皋孔甲子前1848年—前1838年在位11年 发皋子前1837年—前1819年在位19年 癸(桀)发子前1818年——前1766年在位53年 先商时期(公元前24世纪——前1767年) 称谓在位时间在位年限 契(帝喾子)?? 昭明?? 相土?? 昌若?? 曹?? 冥?? 王亥(商高祖)?? 王恒?? 上甲微?? 报乙?? 报丙??

圈内人士对夏商周工程和李学勤的评价

圈内人士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和李学勤的评价 (1) 到底是李学勤喜欢给人作序,还是别人凑上去求序,这恐怕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李先生年轻时候是有野心、学术上想往上爬(这些本身是正当的),很多做法按照今天来说有失厚道。但是“历史标准”原则大家都是知道的,必须看到这是“正常”的普遍行为,包括你我的父辈(只要不是只在家种地做工)几乎无一可以避免都参与进去了,只是程度和效果不同而已。毕竟李先生还是在学术上有野心不是害人的纯政治,除非有证据表明他有在当时环境下都过头的行为。 以今天的标准,李学勤先生学问是很好的。当然人无完人,他学术的不足在于系统性研究不是强项、下结论比较随意、还有点过去的老“价值观念”(《古史考》编者则远过之),但是其作品所具有的洞察力合启发性仍然是当代罕见的。作为一个位居高端的学者,想找个突破口在学术史上留地位,这极端正常,没有什么值得诛意的。李先生拿疑古开刀,确实很多地方为了立异而有意贬低疑古再行“归谬”,不算很严谨。我以为李先生的“释古”在学理上是错误的,但是依据新资料很多具体地方说得有道理。抱歉,扯远了。 至于断代工程,确实长官一时心血来潮,但是靠政府资金进行一项极端有价值的研究(怀疑这点的兄弟我都懒得和你说),这很正常。对比之下拿五角大楼、CIA项目的美国学者海了去了。但是在四年(实际上至今未完)时间里,长官早拿这事忘得干干净净,也不存在政府故意压课题组出具体结论的说法,课题领导小组确实有强求一致的地方,但这多半是因为学术观念比较老旧。花了2000多万(追加),多数用在加速器质谱仪、发掘等费钱的玩意上,一百多号(教授博导居多)人剩下能有多少?结果归纳前人居多、创新居少,不过在眼下的学术水准中“良+”是绝对有的,毕竟极端艰难的课题,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此类基础工作,其意义仍然是巨大的,至少值那几十辆进口轿车的钱。 说到底,李学勤仍然是一个纯学者,一个有学问、有想法、有些世故同时也与过去难以割断联系的学者,值得这么刨根问底吗?若他都应该如此追究,估计中国社会上游该有5成人得下狱、处决。倒是《古史考》是在不该还用文革的调调编纂。 (2) 李学勤先生和某些考古学工作者有过节(太多中国考古学家在上古史上的无知骄傲,足以让我蔑视他们),何以见得是李学勤先生的错?我也在考古混饭,要是把考古的底揭一揭,估计大家会一股脑骂中国考古如何如何了。 依靠法规和自身神秘外衣的保护,中国的考古一直是金玉其外。老一辈考古学家的学术功底都很好,俞伟超、邹衡、宿白……考古学本身也是博大精深的。可是现在的考古学已经堕落为什么了? 李学勤先生固然不是田野考古学家,可是谁说考古学家就一定是做田野的?大家知道出土的东西头号重要的是带文字的,这些资料60岁以下的考古学家基本完全没有能力处理。挖、挖,找个技工就成,排队、排队,其实考古学界内部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年表》廓清千古之谜 中国历史纪年上推1200年 中国青年报北京11月9日电(记者邓琮琮)人们盼望已久的《夏商周年表》终于问世了。今天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4位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伯谦、仇士华、席泽宗及众多科学界人士今天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历时5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年表。项目于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在多学科交叉研究和200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实现计划预定的目标,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今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验收。 中华文明是举世公认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是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传流的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遗憾的是,我国传世文献上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之前的历史纪年都湮没在千古尘烟之中,成为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缺憾。李学勤说,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下文物蕴藏,曾先后兴起多种多样的考古文化,逐步形成夏商周三代的灿烂文明。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将我们先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昭示于世界,使中国古代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将巩固和增强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心。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多学科结合,交流合作,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形成有多学科支撑的研究结论。李学勤对记者说,这是我们对现有成果最能够自信的依据,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突出特点。 据了解,鉴于国内与年代学有关的各学科专家年龄偏老,“工程”领导一直重视吸收中青年专家参加研究工作,使他们在“工程”的各个环节做出了很大贡献。 “工程”在坚持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的前提下,自始至终体现了“政府支持,专家负责”的原则,使参加“工程”的200位专家学者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知识和经验。在1999年9月下旬,

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

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 演讲人:李学勤 发布时间: 2007-03-08 05:15光明日报 演讲地点: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至1953 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至2003 年,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 员,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长。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二至四届国务院学位 委员会委员。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夏商周断代工 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1984 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获“九五国家重点 科技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称号,2002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称号和奖章。主要著作有《殷代地理简论》(1959)、《走出疑古时代》(1995)、 《古文献丛论》(1996)、《四海寻珍》(1998)、《夏商周年代学札记》(1999)、《重写学术史》(2001)、《中国古代文明研究》(2005)等二十余部及学术论文约500篇,有的已有英、日、朝文版,多部专著获奖。 ■主持人开场语: 大家都知道:古代世界有四大文明,可是其他三大文明都断裂了,只有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至今,为什么?中华文明到底有多久远,它传播的地方有多广泛,达到过什么样的高度?相信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子孙都会感兴趣。李学勤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他通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考证了中华文明远古时期的状况。现在请他带我们做一次“寻根”,讲一讲那“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 祈求丰收的壁画。过去有人认为中国无岩画,现在已纠正这种说法。 我讲的这个“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实际上是非常大的题目。大家都知道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邃的文化,这是全世界所公认的。中国的文明有5000年之久,要来阐述这样的文明,即使只是它的早期阶段,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任务。所以我想在这里要用我自己所能了解的一些知识,给大家介绍:中国早期文明为什么是辉煌的,它的光辉在于什么地方?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1、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

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中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铜器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历史的秘密,天子的威严、诸侯的荣宠、大夫的勤谨以及工匠艺人的殚精竭虑。统治集团利用青铜器“明贵贱,别上下”,其狰狞、神秘,显示着奴隶主们的权势和威仪。它们是奴隶主狞厉的政治宣言,是奴隶望而生威的神物,是当时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实物证据,更是植根于这块神奇土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艺术上或浑厚凝重,气势磅礴;或工艺高超,精妙绝伦;或铸刻铭文,俨然一卷史书;无论繁缛简朴、狞厉祥和,都给人以历史的沉思与启迪,艺术的审美与人性的观照。回首几千纪,我们不能不感叹贵族们何以如此孜孜以求?我们仅从多数有铭文的青铜器上发现,其铭文结尾无不铭刻着“子子孙孙永宝用”的祈愿,他们期望权力、地位、荣耀能像青铜一样永世长存。遗憾的是商代的青铜器为周的诸侯瓜分刮去了族徽与名号;周的重器被秦人熔铸了“金人”。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铜器相当多的出土于周原的窖藏,从埋藏的杂乱无序可见,贵族们逃跑时的仓惶。那些部族与家族“宝用”的器物,终成为全社会的遗产。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 (一)夏朝 夏朝(约前2070年一约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二)商朝 商朝(约前1600年一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剪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域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师亳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商纣王),此时的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各诸侯国也与商王朝离心离德。公元前1046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五百多年的

夏商周年表 很全的~

《夏商周年表》(载2001年修订版《新华词典》) 一、邵雍的“夏代年表”

邵雍的“夏代年表”列17王,公元前2224-公元前1766,共459年。今《夏商周年表》亦列17王,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共471年。《史记·夏本纪第二》“集解”:“徐广曰: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駰案:《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可见,今表与之合,而邵表则少12年。其中对不降在位年数,邵雍定59年,是取之皇甫謐《世纪》,而不取《竹书纪年》“夏后不降六十九年”之说。南宋罗泌撰《路史》,则以《竹书纪年》为是,而证《世纪》之非。如果邵雍取不降在位69年说,则夏代年数即与471接近(仅少2 年)。然而,邵雍不取《竹书纪年》“用岁四百七十一年”与“夏后不降六十九年”之记,① 却把不降在位年数定为59年,应该说他有更确切的文献依据。今表对应了471年,其中既是以不降在位69年。 邵雍“以运经世”尧甲辰元年为公元前2357年,尧在位72年、舜在位61年,则禹即位于公元前2224年,较“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早154年。今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黄金书屋·历史作品》光碟中的“中国历代纪年表”唐尧即位之年与邵雍所推相同,亦为公元前2357年。是表尧在位100年、舜在位50年,则禹即位于公元前2207年,较“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早137年。依《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集解”:“徐广曰:尧在位凡九十八年”,又依《史记》“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则知尧在位近一世纪、舜在位半世纪之说是源于《史记》。为什么邵雍不依《史记》而定尧、舜在位年数?在夏代开国元年的断代方面,为什么今《黄金书屋》光碟之“中国历代纪年表”与“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夏商周年表》要相差百年之多?今之“中国历代纪年表”为什么能在尧即位年代上与邵雍所推完全相同?这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邵雍的“商代年表”

中国古代坐具发展史简介

题目中国古代坐具发展简述姓名成博文 学号 091023 所在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班级专业建筑学102班 完成时间2013年12月21日

中国古代坐具发展简述 一、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坐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器具必不可少的一种家居形式。历史的发展逐渐影响着坐具的造型、材料以及装饰艺术。 二、前言 中国古典家具的起源是世界家具史上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发展随着社会化的进程经历了多层次的变革。以明清家具作为中国家具的代表,在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无论从实用、鉴赏或者是收藏上,还是象征主人的生活品位与地位上,仍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坐具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的重要成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在长期劳动经验中总结出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是中国古典家具尤其是明清家具的重要代表。 三、正文 1中国家具的起源发展史简述。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大致分为七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第一阶段——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出现的第一个家具被命名为“榻”;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及两汉:此阶段诞生了比较低矮的家具;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高形家具的出现; 第四阶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家具盛典时期,高矮形家具并存

发展; 第五阶段——宋、元:高矮形家具较多、繁杂; 第六阶段——明:中国家具的鼎盛时期(因工具、工艺、材质的 发展与成熟); 第七阶段——清:家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家具是中国家具的最具 影响力的代表。坐具的产生与发展。 2.坐具在古代中国的出现及发展进程的简述。 2.1夏商周时期。 商朝是我国青铜工艺产生以及发达的时期。当时将铜锡合金制成兵器、礼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工艺品等,创造了青铜文化,其中很多用具已具有木器家具的雏形。但此时人们刚从茹毛饮血、穴居等生活状态中脱离出来,没有垂足而作的习惯。因此坐具在此时还未出现。 2.2春秋、战国以及两汉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木工工艺开始提升, 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家具结构。当时人们 的生活仍是坐、跪于地上,垂足坐已经出现但尚未普及,所以家具都比较低。但当时的 家具陈 设已经出现由低矮型向高型 演进的端倪。 独坐板枰:汉代出现新型小坐具,为历代坐具的鼻祖。 图1:独坐板枰 东汉画像石“西王母”拓片

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

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 历史从神话传说时期迈进有文字记载可征的信史时期,首先遇到的就是年代问题。年代是历史的尺度。历史之有年代,犹如地理之有经纬线。必有经纬线,然后知其地之在何处;必有年月日,然后知其事之在何时。对某一历史事件,如果不知其时。也就不能知道它与其他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研究中国古史,也必须搞清它的年代。 我们知道,西周共和以前无纪年,就是说中国古代有确实可靠的纪年是从西周后期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 年开始的。到周的灭亡即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315 年),是五百二二十六年。 共和以前,还有西周初期和中期,从周武王到周厉王,共有十个王。他们的历史,在文献和铜器铭文中大部分可以找到证明,但是他们的在位年数,却难肯定。武王伐纣在哪一年,更是聚讼纷坛。在武王伐纣之前,还有商代,它的后期历史由殷墟发掘中可以得到证实,其前期历史由甲骨卜辞和郑州二里冈中可以得到一些间接的证明,但它的年代,就很难确切知道。至于夏代,更在商代以前,目前出土的地下资料尚难完全证实,它的年代就更难说了。历史年代,要求具体的数字,要求清楚地说出夏代多少年,商代多少年,周代多少年。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学者所拟定的年代,多是根据距今二千年前而又不甚可靠的刘歆的《世经》。《汉书·律历志》引用他的说法,把武王伐纣定在公元前1122 年,因此周的总年数是八百六十七年。加上商的六百二十九年,夏的四百三十二年,那么夏的开始应当就是公元前2183 年了。但是刘歆所说的年数并非是根据某一材料计算出来的,而是依据“三统历”的推算方法勉强求得与历史的历谱的一致,也就是说,他把历史事实推前挪后,加以改变而成,因而是不可靠的。正如《后汉书·律历志》载尚书令陈忠批评刘歆所说:“横断年数,损夏益周,考之表纪,差谬数百。”《晋书·律历志》也说:“刘歆更造三统以说《左传》,辩而非实。”这些批评距离汉代较近,可以看出刘歆的材料不甚可靠,因而《世经》的年数也是不能作为主要根据的。 比较可靠的资料,应该是晋太康二年(公元281 年)发现的《竹书纪年》里的年代。此书在宋代已经佚失,现在通行的是后人编辑起来的,其中的西周年代有错误,武王伐纣在哪一年无法确定。因之,整个年代,仍旧搞不清楚。不过,根据其中的一些材料和古器物铭文,参以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于夏商周三代的年数,我们还能做出一个较为可信的大数。 关于夏年运用新的科学资料,特别是考古发掘资料来研究中国古史纪年,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w·F·利贝发现了用放射性同位C14 测定考古学年代方法以来,世界各国竟相采用这一新的科学方法,测定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学年代,并且取得了很多成果。从六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科学机关和高等学校也相继建立了C14 实验室,运用科学方法对古代文化遗址进行了测定,至少已经发表了近千个测定数据。这些数据,为解决中国古代文化的考古学年代及其发展序列,进而解决中国古史上的疑年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但是,C14 年代测定法本身目前还不很完善,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我们对待C14 测定法所提供的年代数据,不能把它绝对化,更不能只是根据几个数据就来判断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并且以此来确定夏的年代。因为关于二里头文化中的一至四期是完全属于夏文化还是前几期属于夏文化范畴; 三、四期属商前期文化,一、二期属夏文化问题,正在争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当同时参照当时的物质文化和后来的文献资料去分析研究,才能做出比较正确的论断。 关于夏代的积年,在古代文献中历来就有不同的记载。古本《竹书纪年》说: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史记·夏本纪》《集解》和《索隐》并宗此说。《路史·后纪》第十三卷下注云:“十七世,《汲纪年》并穷、寒四百七十二年”,与古本《纪年》相差一年。《汉书·律历志下》引《帝系》

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廓清千古之谜 中国历史纪年上推1200年 本报北京11月9日电(记者邓琮琮)人们盼望已久的《夏商周年表》终于问世了。今天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4位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李伯谦、仇士华、席泽宗及众多科学界人士今天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历时5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代学年表。项目于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在多学科交叉研究和200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实现计划预定的目标,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今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验收。 中华文明是举世公认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是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传流的文明。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历史时期。遗憾的是,我国传世文献上记载的古代确切年代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这之前的历史纪年都湮没在千古尘烟之中,成为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缺憾。李学勤说,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地下文物蕴藏,曾先后兴起多种多样的考古文化,逐步形成夏商周三代的灿烂文明。通过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将我们先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昭示于世界,使中国古代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肯定,将巩固和增强我们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心。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多学科结合,交流合作,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最终形成有多学科支撑的研究结论。李学勤对记者说,这是我们对现有成果最能够自信的依据,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突出特点。 据了解,鉴于国内与年代学有关的各学科专家年龄偏老,“工程”领导一直重视吸收中青年专家参加研究工作,使他们在“工程”的各个环节做出了很大贡献。 “工程”在坚持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的前提下,自始至终体现了“政府支持,专家负责”的原则,使参加“工程”的200位专家学者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知识和经验。在1999年9月下旬,由中国史学会、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科技史学会与“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联合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学术报告会”上,有160位多位包括“工程”以外的专家参加了讨论,所提的各种意见,对“工程”成果的修正改进起了重要作用。这充分说明《夏商周年表》不是任何个人的作品,而是真正的集体成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