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点评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点评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点评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点评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交流、讨论及答疑学习简案

达成目标:

(1)知道亚里土多德的物体运动与力结论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主要推理过程和理论,知道理想实验的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4) 理解力与运动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5 )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6)会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答生活中的相关惯性的习题

教学谁备:

气垫导轨装置、双斜面演示装置质量不同体相同的两相小球、铁架台、三位科家头像红豆、电吹风,垫块等。

课堂学习形式

学生汇报、老师指导、讨论交流、-展示质疑、老师答疑、拓展延伸

学习程序:

一、教师视频资料导入

二、学生汇报、交流

(人类对运动与力的关系的认识:亚里土多德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的主要观点)

1、亚里土多德观点

2、伽利略观点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主要操作方法

(1)、改变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

(2)减小斜面的倾角,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主要推理方法是:

(1)如果斜面没有摩擦,小球的运动情况是:

(2)如果斜面足够长,小球的运动情况是: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推理结论是:

3、笛卡儿观点:

4、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1)、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理想实验定律还是理论推导出来的

(2)、从三个方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A、明确了惯性的概念,定律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揭示了物体的一个重要属性------惯性。

B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定律的后半名句话,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定律的实际意义: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生活中物体受合外力为零与物体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效果上是等效的,因此定律适应于受合外力为零的情况。此外物体在某个方向所受合外力为零,某个方向上定律适应。

三、老师答疑、演示互动

四、互动练习

五、小组讨论学习---拓展知识(必做1题,任选一题)

1、画出飞机水平匀速飞行每隔相同的时间投一炸弹,地上的人看空中三颗弹的位置关系图。

2、地球自西向东转,地面上人向哪个方向可能跳得远些?发射航天器向哪个方向能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

3、利用惯性知识设计一个简易区分稻谷好坏的风车图和传送区分的简图

4讨论: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定律中“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中描述运动的参考系-------指的是哪个?

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为惯性系,不成立的为非惯性系。

六、板书设计: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土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误)

伽利略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笛卡儿观点:

牛顿第一定律:

应用与练习

七、开启下节

要定量的掌握力和运动的关系,真的实现改变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运动在下一节将要学到牛顿第二定律来解决。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八、作业:

1、长江活页作业十七。

2、网上完成第二节自主学习任务;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交流、讨论及答疑学习简案

学习进度时间分配表(40)

一、教师导入--------------------------------------------------------------------------------------------------2

二、学生汇报、交流----------------------------------------------------------------------------------------15

三、老师答疑、演示互动-----------------------------------------------------------------------------------7

四、互动练习---------------------------------------------------------------------------------------------------8

五、小组讨论学习---拓展知识(必做1题,任选一题)--------------------------------------4

六、自主小结---------------------------------------------------------------------------------------------------3

七、落实目标开启下节--------------------------------------------------------------------------------------1

八、讲课结束、作业:---------------------------------------------------------------------------------------0 教学点评:

1本节教学引入新,

2教学形创新到位适应改革要求

3情景教学到位

4实验器材制作精致,操作方便

5、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高

6、教学媒体应用灵活且恰到好处。

7

8

9

10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 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

物理:4.1《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一)

一、牛顿第一定律 [要点导学] 1.人类研究力与运动间关系的历史过程。要知道伽利略的成功在于把“明明白白的实验事实和清清楚楚的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物理学从此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2.力与运动的关系。(1)历史上错误的认识是“运动必须有力来维持”(2)正确的认识是“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理解。这个实验的事实依据是运动物体撤去推力后没有立即停止运动,而是运动一段距离后再停止的,摩擦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抓住这些事实依据的本质属性,并作出合理化的推理,这就是伽利略的高明之处,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思维方法。 4.对“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理解——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速度的改变,速度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的改变,速度改变就意味着存在加速度。5.维持自己的运动状态不变是一切物体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就是惯性。 揭示物体的这一本质属性是牛顿第一定律的伟大贡献之一。 6.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外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7.任何物理规律都有适用范围,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照系。 8.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范例精析] 例1 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小球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没有惯性 C.乒乓球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是因为乒乓球惯性较小的缘故 D.物体受到的外力越大,其惯性越小,受到的外力越小,惯性越大 解析:物体的惯性仅由其质量决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它是否受力及运动情况均无关.此题正确答案为C.乒乓球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是因为其质量小惯性小的缘故. 拓展:①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车厢内有一个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 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力,使他随与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使他与火车一起向前运动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有由于时间很短,不明显而已 D.从人跳起后仍落到回车上原处,这是由于人有惯性,在水平方向上始终和车具有相同的速度 本题提示:人在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的原因是人有惯性,所以正确答案是D。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东山学校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2010年12月1日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2010.11.18珠海航展中国歼十战机表演,我们前面学习了物体做 怎么的运动,知道歼十在起飞的时候做加速运动,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他会做加速运 动。要讨论这个问题就要讨论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我们把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的 研究叫做动力学。正是动力学使得我们可以将飞船和卫星送上太空,使得我们可以 实现“嫦娥奔月”。那运动与力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18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蒲柏 曾经说过:“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 照亮了!”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和运动的关 系,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我们今天将一起来探秘牛顿第一 定律的提出过程。今天呢我们把几位伟大的科学家请到了我们课堂上,首先邀请亚里 士多德先生。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这个问题,是有一个很显然的结论的,在 我们日常生活中,我用力推,就可能推动一个物体,我放手不推,他就停下来了。只 有我施加了力,物体才会运动,我不施加力,物体就会停下来。因此物体的运动必须 要靠力来维持,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 静止下来。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维持了近两千年,原因有二:一是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符合我们 的日常生活所见,二是亚里士多德是当时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的成就不容忽视。 哈佛大学校训: 让柏拉图与你为友, 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 更重要的,让真理与 你为友!正如哈佛校训所言,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否认。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先生,我承认您在各个领域的成就,但是毕竟现在不同于你 以前的时代,您的观点来源于经验,但是要知道经验是会骗人的,您对于自由落体现 象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今天晚辈不才,又要指出您老的错误了! 亚里士多德:哦,我又错了?可是我的推断完全符合大家的日常体验啊? 伽利略:这点没错,但是您忽略这么一个现象,那就是在我们撤去力的作用时,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并不是因为不受力,而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 故。如果没有摩擦阻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的运动下去。 亚里士多德:哦?怎么这么肯定? 伽利略: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个小球从沿斜面从静止开始向下运动, 小球将冲上另外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减小第二个斜 面的倾角,小球仍然可以到达同一个高度,但这时他要运动的远一些。继续减小第二 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就会运动的更远,如果我们把斜面放到水平,很显然小球永远运 动下去,到无限远处,但这个时候它并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可见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 动的原因。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设计,从对学生的调查询问看,学生对这样处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所采取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相当满意,普遍反映通过探究学习真正深刻地认识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这一节课最突出的亮点和成功之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教师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导演,是顾问。要导的好、导的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备课时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铺设符合其认识规律的思维轨道,使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思维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教学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坚持学生活动互动性,有利于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 反思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反思 第一,在知识处理上: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但他们只是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习,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的、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伟大意义。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

止。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第二,在能力培养上:1.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所以我再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建议抽象思维。 对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学生先观察伽利略实验,然后有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第三,在学习方法的养成上:在教学中我采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猜想后,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把实验方案汇报交流,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再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最后学生动手实验探究。 第四,对重难点的处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想斜面实验的探究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有直观感受,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难点是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在教学中,采用冲突法,让学生的一些感官经验和课堂上的理论相冲突,从而得出印象深刻的正确结论。 反思三: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课标解读及教案说课讲解

《牛顿第一定律》课程标准要求解读: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牛顿第一定律深刻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是人类对世界本质规律认知的成果。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应树立起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二)、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本节内容的难度中等,适合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牛顿第一定律是整个力学的基础,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基本目标 1、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于运动关系的结论。 2、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物理学上思想实验的实质。 3、经历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 4、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理想实验。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形成过程,并运用惯性解决问题。 二、教法设计: 1、课型课时: 本节属科学探究型课。课时:1教时。 2、教学策略: (1)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阶段:采用“矛盾冲突法”,展示生活现象、亚里士多德观点与

生活现象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第二阶段:实验探究。这一阶段要肯花时间,教师仅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第三阶段:主要以教师讲述的形式,指明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通过对定律内容的理解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 除了课本上实验,还安排学生做一做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安全带的作用”由教师利用多媒体系统或制仿真动态投影片予以展示。 三、教具和学具 教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有关网站下载图片资料、羊角锤等。 学具:斜面、木板、透明胶布、棉布、毛巾、玻璃板、小车、刻度尺、长方体窄木块、盛有大半杯水的烧怀、惯性演示仪等。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多媒体播放古代人劳动的漫画:边播放边说,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是这样吗? (二)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师:同学们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初中物理_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探究实验和推理的方法得出的。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难点:转变经验概念,理解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牛顿定律是惯性现象的规律总结。 三、【课堂探究】 (一)、牛顿第一定律 活动1.观察课本P125页图7-1,7-2及相关内容,思考讨论: 力和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 活动2.实验探究: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它将怎样运动? (1)提出问题: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会一直运动下去吗? (2)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小组合作学习)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生分工合作:操作的,测量的,记录的) 你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 活动3.观看实验动画演示,并完成下列题目: “在水平木板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比较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距离”。 (1)三次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即小车应从斜面上的处释放。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最大的是第次,因为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有关。 填一填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它的速度减小的就越。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完全没有摩擦力),则小

车会在水平面上做运动。 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运动状态或_______状态。 (二)、惯性 观看图片: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吗? 初步认识惯性。 1、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汽车加速时,乘客向哪边倾倒?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 根据上面的实验说明:原来静止的物体有保持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有保持 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分组交流讨论: (1)生活中是怎样利用惯性的? (2)哪些惯性有危害? 3、惯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四、【当堂练习】 1.正在运动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则物体将() A.立即停下来 B.逐渐慢下来,最后停下来 C.运动方向或快慢将改变 D.做匀速直线运动 2. 下列事例中,属于防止惯性的危害的是() A.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要助跑 B.汽车严禁超载 C.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D.停止蹬自行车后,车仍能前进一段距离 3.子弹从枪口射出后,它能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是因为() A、子弹受到火药燃气的推力 B、子弹受到了惯力作用 C、子弹有惯性 D、子弹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4.天花板上的吊灯,假如所受的一切外力突然同时消失,那么它() A.沿竖直方向下降 B.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C.静止在空中 D.无法判断运动情况 5.有一气球以25m/s的速度匀速上升到某一高度后,从气球上脱落一物体,这个物体离开气球后,将() A.立即下落 B.以原来的速度继续上升 C.继续上升一段距离后下落 D.静止一段时间后下落 6.高空飞行的飞机要集中地面上的目标,必须提前投弹,这是因为炸弹_________,离开飞机后仍继续__________。所以必须投掷。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为本节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同时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本节的自主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八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4.1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正确理解力跟物体运动的关系,掌握惯性的概念. 2.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长时间的认识过程.通过本节的学习要 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论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物理实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实际问题做出合理的抽象,进行理想实验的研究正是伽利略得到力与 物体运动正确关系的基础.我们要学习这种科学抽象的方法,并把它用到今后的物理研究中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2.生活常识使人们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形成了不正确的认识,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们克服传统观念,形成正 确的认识,需要下一定的功夫. 三、教具 1.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自制导轨和小球. 2.说明物体在不受阻力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气垫导轨和滑块. 3.演示惯性的小车和木块.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介绍本章的地位:在第一章我们学习了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受力问题,这时物体处于平 衡状态,所受的力为平衡力.这部分内容在物理学中叫做静力学. 第二章研究了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包括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在变速运动中重点讨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这部分内容在物体学中属于运动学. 在前边两章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在第三章里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牛顿第一定律和第 二定律.这部分内容在物理中属于动力学. 学习动力学的知识后,可以在知道物体受力情况后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在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情况 下,可以确定它的受力情况.动力学的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研究交通工具 的速度问题,天体的运动问题等.我们从牛顿第一定律开始. (二)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一、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在桌上放着一本物理书,它是静止的,怎样才能让它运动起来呢?要用力去推它.从这个例子可 以看出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 这是一个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对它进行了研究,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一、历史上人类对运动与力的关系的认识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一个观点:必须有 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很自然的.我们从周围的事情出发,如当拉着玩具小车前进的时候,给人的直接体验是:只有用力拉小车,小车才会前进;停止用力了,小车就会停下来;用力大的时候,小车就运动得快些;用力小的时候,小车就运动得慢些;往哪个方向用力,玩具小车就向那个方向运动等等,好像没有力的作用,物体运动不可能维持,力决定着物体运动的快慢,还决定物体运动的方向。人们的直观感觉虽然是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但它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因为它们有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去,然而人们不能毁灭了直觉的观点还是凭直觉来看问题,错误直觉印象在人脑中有很深的潜意识,形成思维定势.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两千多年。 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分析到:运动的车停下来是由于摩擦力 的原因,运动物体减速的原因是摩擦力.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没有 加速和减速的原因,这个速度将保持不变.这里所指的减速的原因就是摩擦力. 为了证实结论的正确,他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 实验:伽利略曾注意到,当一个球从一个斜面上滚下而又滚上第二个斜面时,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所达到的

初中物理8.1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

第八章运动和力 NO1: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重点、 难点)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 学想象能力. 3.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重点、 难点) 4.运用惯性概念,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重点、难点) 【预习生成】 1、提出问题: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4页并看图12.5-1。 ①讨论交流: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 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所发生现象的观察。类似的例子请再举几 个? (2)“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这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 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 质疑。伽利略认为: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新知探究】 (1)阅读课文第45页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为什么小车要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用什么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阻力大小?) ③在实验中要观察哪些现象?记录哪些数据?观察: 记录: (3)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木板),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1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基本目标1、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于运动关系的结论。 2、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物理学上思想实验的实质。 3、经历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 4、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理想实验。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形成过程,并运用惯性解决问题。 二、教法设计:1、课型课时:本节属科学探究型课。 课时:1课时。2、教学策略:(1)牛顿第一定律:第一阶段:采用“矛盾冲突法”,展示生活现象、亚里士多德观点与生活现象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第二阶段:实验探究。这一阶段教师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第三阶段:主要以教师设计问题串的形式,学生思考,加深对定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2)惯性:安排学生做一做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安全带的作用”由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三、教具和学具教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气垫导轨、小球、毛巾、棉布、轨道木板等。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旋转生熟鸡蛋小游戏引入本节教学 进入高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章的内容,前两章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而物体与物体之间又有相互作用,第三章学习了几种基本力。从这章我们开始探究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或那样的运动,即把力与运动联系起来。力与运动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一、历史回顾:(力与运动的关系)

1、亚里士多德观点:根据生活经验观察得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即:力是物体维持运动的原因 视频1、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实验探究一 1)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现象呢?问题出在哪呢? 2)小组讨论与设计实验:让小球从斜面上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轨道平面上,观察小球前进的距离。教师巡回指导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4)小组展示实验结果 思考1、为什么每次都要让同一小球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思考2、为什么小球在三种表面上滑行的距离不同?实验结论:小球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前进的距离就越大 猜想:若没有摩擦力,小球将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引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实验探究二 2、证明猜想,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及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让物体运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要停下来。”对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是不能接受的。知道“惯性”这个词,但并不理解她的物理含义。不少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能用于分析简单的实际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初步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难点是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观点,正确认识没有力物体还能运动,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学案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利用探究实验和推理的方法得出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学时安排 本节用2学时,第一学时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二学时认识惯性、用惯性解释简单的现象。 第一学时 课前准备 1.复习回忆 (1)力的作用效果有和。 (2)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和两个方面。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第二学时 课前准备 1.自带物品 3-5个象棋子塑料尺纸条硬币纸杯硬纸板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二、惯性 活动3: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并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初步认 识惯性 1.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为什么立定跳远不如急行跳远跳的远 (2)参加百米比赛的运动员到达终点为什么很难立即停下来 2.观看老师演示图1和图2实验,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了使实验1的实验效果更明显,应该如何打击硬纸板 (2)在图2中,当小车碰到木块时,小车和车上的木块的 说明 从身边的简单现 象开始,让学 生大胆假设和 分析 在演示的同时注 意提醒学生注意 观察各部分运动 状态的变化

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填一填 填一填 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或的性质。 2.我们把物体保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活动4:学生分组实验,利用自己带来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 来进一步认识惯性 1.利用自己带来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一、 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二、 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活动5:观察下面的图片,增强对惯性的理解和应用,并回答问题1.观察图3中的两幅图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xx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由“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部分组成。内容设置上体现了三方面的课程基本理念。1.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思想实验的观点质疑,引导学生纠正前概念。2.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教材从生活概念为基础,强化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最后又通过“惯性的应用和防止惯性的危害”将物理还原于生活。3.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提供了学生经历实验与数据分析,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自我表述,培养科学方法、实践能力的条件。“惯性小实验”帮助学生学习实验验证方法,并有助于学生对“物理与生活”的认知。 教学目标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了解物理学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2.体会亚里士多德与xx的思想冲突。 3.经历实验过程,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会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表述。 4.在生活中认识惯性,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对学生进行STS教育。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并学会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方法 1.牛顿第一定律第一阶段:尽力展示生活,体验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理想实验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第二阶段:实验探究。这一阶段要肯花时间,教师仅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第三阶段:主要以教师讲述的形式,指明牛顿第一定律

的重要性、理想性,并通过对定律内容的理解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力的作用在运动中只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惯性除了课本上实验,还安排学生做一做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安全带的作用”由教师利用多媒体系统或制作仿真动态投影片予以展示。劳动中利用惯性,教师取羊角锄,小斧头演示分别用不同方法固紧锄(斧)头,以突出惯性的实际意义。最后,需要教师简洁、明快地阐释出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教学用具 1.教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有关网站下载图片资料、羊角锤、木工刨刀等。 2.学具:斜面、木板、透明胶布、棉布、毛巾、玻璃板、小车、刻度尺、长方体窄木块、盛有大半杯水的烧杯、惯性演示仪等。 教学过程 一、xx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 1.激发矛盾 投影出课本中四幅图,让学生观察。然后,要求学生讲述推桌上的木块、小车的感受:推木块,木块就运动;撤去推力,木块停止运动。推小车,小车运动;撤去外力,小车逐渐停下来。 师: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答,教师将学生的例举,xx投影) 启发学生比较上述事例的共同特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撤去物体受的力,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 投影亚里士多德观点: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现象是没有的。师:上述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何其相似!可是,几百年前,著名科学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这是人教社出 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四章的第一节的内容。 本次说课的内容主要为这样几个部分,依次是说学情,说教材, 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流程,说反思,(教学反思效果预测)。由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要由学情来决定定,因此安排此种顺序。 一、学情分析 主要从这样四个方面说: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的兴趣点,知 识掌握程度和欠缺的地方。1,高一学生大多数在15--16岁这个阶段,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生们已经处于了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以上“形式运算”指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因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2,此年龄段的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膨胀的求知欲、乐于探索。3,同时已学习 运动学的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对本节课的 内容有大致的理解,4,但是探究实验的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强,5,所以本节课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研究力与运动 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 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主要讲述的这样几个内容:(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4)难点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一章是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位置以及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做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首先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这里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都体现一个问题就是物体不受力时物体会怎么样运动,在此基础上牛顿又进步的猜想物体受到力会怎么样(这也是牛顿与其他科学家的不同思考之处),进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在笛卡尔与惠更斯的基础上总结出力与物体质量间的定量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因此本节的知识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挑战奠定基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情,我将教材强调的教学目标进行重组,设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A、知识和技能 ①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及其存在的错误。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

(完整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铅山县第一中学陈志峰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

2021届教科版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案+学案:4.1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有答案)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了解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 【学习过程】 一、知识纲要导引 二、基础导学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自学教材“理想实验的魅力”部分)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止运动。 2.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1)理想实验过程 ①让一个小球沿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运动,小球将“冲”上另一个斜面。 ②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到达原来的高度。 ③如果第二个斜面倾角减小,小球仍将到达原来的高度,但是运动的距离更长。 ④当斜面最终变为水平面时,小球要到达原有高度将永远运动下去。

(2)实验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笛卡儿的观点: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其他物体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牛顿第一定律(自学教材“牛顿第一定律”部分)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作惯性。 3.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三)惯性与质量 1.惯性:不同质量的物体,惯性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物体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能力”不同,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它的质量(mass)。 2.质量: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 三、思考判断 (1)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只有当它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2)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4)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停下来,是因为速度大时惯性也大。() (5)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的是速度的改变。() 思考与讨论 从牛顿第一定律得知,物体都要保持它们原有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也可以说,它们都具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能力”,即都具有惯性。那么,怎样描述惯性的大小呢? 问题解答: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能力”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如小轿车比大货车启动时更容易提速;工厂的车床等一些机械,它们的质量很大,目的是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又如战斗机在投入战斗前,为了提高其灵活性而抛掉副油箱。所以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四、启迪思维,突破重点 主题一:理想斜面实验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1 案例反思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本节课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注重以问题引导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在知识处理上: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甚至电学部分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习,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并由此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二、在能力培养上:1.借助伽利略理想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抽

象思维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2.对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学生先观察伽利略实验,然后有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三、在学习方法的养成上:在教学中我采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生产生活实例引出力和运动有密切关系,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猜想后,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把实验方案汇报交流,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再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最后学生动手实验探究。 四、对重难点的处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想斜面实验的探究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有直观感受,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难点是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在教学中,采用“冲突法”,让学生的一些感官经验和课堂上的理论相冲突,从而得出印象深刻的正确结论。 五、本节内容蕴含了大量价值观素材,必须加以充分利用。 几点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