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百家讲坛:《从文化视角看几首唐诗宋词》

百家讲坛:《从文化视角看几首唐诗宋词》

百家讲坛:《从文化视角看几首唐诗宋词》
百家讲坛:《从文化视角看几首唐诗宋词》

百家讲坛:《从文化视角看几首唐诗宋词》

《从文化视角看几首唐诗宋词》冷成金央视国际2004年07月09日14:45

主讲人简介:冷成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为韩国韩瑞大学客座教授,主持并完成了国家“九五”社科项目

“中唐至北宋文学的嬗变”。

个人主要专着:《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文学与文化的张力》、《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部分)》、《隐士与解脱》、《古道酣歌》等。

内容简介:唐诗宋词可以说是臻于我们中国文学之美的极致,但是唐诗宋词何以为美?我们一直不甚了然,中国古代的很多选本以及无数的点评,只告诉了我们哪些诗是美的,但是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它为什么是美的?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古台》。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人传诵着,它为什么会成为永不过时的经典?我们说因为陈子昂的《登幽州古台》已经超越了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每当你吟诵起来的时候,你都会产生一种价值的空没感,无所依靠,孤苦无助。当你正视直面你的生命的真相的时候,你就产生了悲剧感,这就是悲剧意识的觉醒。而悲剧意识的觉醒,恰恰是价值建立的一个前提。

像陈子昂这样的诗,在中国古典诗词里是经常出现的,如果你翻开《唐诗三百首》,翻开《宋词选》,随便翻一翻都会遇到类似的句子。这些句子它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象,不同的语境表达了同一个基本的母体,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母体。这样的诗它直奔你心灵当中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使你最为感动。所以它能成为永远的经典。

还有杜甫的《登高》和《秋兴八首》之一。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东西。当你读完了这些诗,你的心理就被抚慰了一遍,为什么呢?你的整个价值建构的精神历程,就走了一遍。

我们大家更熟悉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千古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从本质上讲,它有消极的味道,同时也有对悲剧意识的超越。它在破灭你英雄梦的同时,又告诉你一条超越的道路,这就表现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这首词之所以被大家被一般的读者,不是被专门研究家所喜爱,而是在一般的读者当中广泛流传,主要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这一层心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其实它也是描绘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心理结构,一种情绪的流程。人的心灵经过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的心灵洗礼,这样的情感洗礼,使你的心灵变得新鲜而开放。所以当你再回到人间的

时候,你这个“起舞弄清影”就有了新的意义,就有了新的感觉。

(全文)

唐诗宋词可以说是臻于我们中国文学之美的极致,但是至于唐诗宋词何以为美?应该说我们一直不甚了然,中国古代的很多选本以及无数的点评,它告诉了我们哪些诗是美的,但是从来没有告诉我们,它为什么是美的?今天有一些观点认为诗词或者文学作品是一种形式美,它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美。我对这个观点并不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但是我认为如果说它是形式美的话,那它也应该是我们民族心灵的外化,也就是是我们文化的一种形式美,是文化外化以后的一种形式美。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下面我就要选取几个与唐诗宋词有关的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从文化的视角,从我们民族心灵结构的这样的一个视角,来赏析我们大家最为熟知的耳熟能详的一些诗词。

第一个问题就是悲剧意识的觉醒与精神家园的追求。陈子昂的《登幽州古台》的文化赏析。任何一个成熟的民族,任何一种成熟的文化,它必然都有成熟的悲剧意识,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我们的文化当中也含有浓厚的丰富的悲剧意识,没有悲剧意识的文化应该说是没有韧性的。历史上真正流传千古的经典,它有着跨时代的意义,什么是经典?经典

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古台》就超越了时空,我们今天不讲陈子昂怎么样随武攸宜北征来到了冀县这个地方,来到了今天的涿州这个地方,想起了古代的也就是燕赵王高筑黄金台,求贤纳士的那样一段历史,想起了自己怎样不得志,然后又写出了《登幽州古台》等等这些。我们不谈这个问题,即使不谈这些,我们吟诵的时候照样会感受到强烈的震撼。甚至说如果我们详细地了解到了陈子昂写这首诗当时的历史背景,反而对我们的艺术感受能力是一种很大的局限。为什么呢?因为陈子昂的这一首《登幽州古台》已经超越了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什么意思?每当你吟诵起来的时候,你都会产生一种价值的空没感,无所依靠,孤苦无助。西方经常讲人是孤苦无助的,其实最孤苦无助的应该是中国人,我是从文化上讲,因为什么呢?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对你的价值建立丝毫没有帮助,后人对你的价值建立也没有丝毫的帮助,那么这就是价值的空没感。这就是直视正视你的生命的真相,当你正视直面你的生命的真相的时候,你就产生了悲剧感,这就是悲剧意识的觉醒。而悲剧意识的觉醒,恰恰是价值建立的一个前提,你对你的价值进行了追询,这就是价值建立的开端,所以这是悲剧意识的觉醒。这样的话,在中国古典诗词里是经常出现的,你如果翻开《唐诗三百首》,翻开《宋词选》,随便翻一翻都会遇到类似的句

子。这些句子它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象,不同的语境表达了同一个基本的母体,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母体。像这样的诗就直奔你心灵当中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使你最为感动。那么接下来下面的两句是什么呢?那就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刚才我讲了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它除了暴露人的生存困境以外,它一个最大的特点它要弥合人的生存困境,所谓弥合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解决,当鸿沟把你分到此岸以后,让你无法达到彼岸的时候,它又给你架起了一座桥梁,也就是给你指出了一条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这就叫弥合。再把这个鸿沟给你弥合上,那么这就叫我们所说的执着与超越的统一,此岸与彼岸的统一,它是怎样来统一的呢?你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个人生命是短暂的,也许没有希望了,但是不是因此就彻底绝望了呢?不,他马上给你指出了一条出路,“念天地之悠悠”。“悠悠”是什么呢?悠悠就是永恒,就是绵延不断,“念天地之悠悠”是由此我想到了,由此我又感悟到了,在我这个也许没有希望的生命之外,还有一个永恒的天地。天地是什么?天地就是天道,天道是什么?天道就是由人道升华而上的一种基本的道理。可以简单这么讲,我个人是没有希望的,我个人是有限的,但是外在于我的那种天道,那种人道,它是无限的。我只要把我这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天道当中去,那么我就可以和这无限的天道同时获得永恒。我们有一

句话叫做“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它表现的就是这种意识,但这里要指出的是这个向永恒天道的融入,它实际上是以牺牲自我,牺牲个人或者说以付出为代价的一种超越。它是一条现实出路,但这个现实出路,它不是简单的前面的那种个人感性生活或者说个体的一种简

单继续。它是对个体的一种超越。什么叫做个体的一种超越呢?比如说你很小的时候,你不懂的事情,这个时候你没有超越的价值。当你懂得自己拿一块糖,给你的爸爸妈妈,给你的爷爷奶奶吃的时候,这时候你自己就牺牲了一块糖。而牺牲了你自己的一块糖,付出了一块糖的代价,那么就是一块糖的超越。这就是对个体的超越,这就是你获得了超越的价值。这就是我们中国主流文化当中价值建构的一个基本的起点。所以“念天地之悠悠”。向悠悠天地的融入,实际上就是自我的个体的,可以说是一种消失,也同时在这个消失当中,它又获得了一种更高的升华。

至于我们现在的人,是不是同意这个观点,我不强求,但我们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它肯定是如此的。其实在我们今天大喊个人主义的时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必然蕴藏着这些东西,否则你读这首诗的时候,就不会有这种感动。为什么?这就是人性的高贵,我经常讲人是生而高贵的,他高贵就高贵在他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内在的天然的冲动。那么最后一句是什么呢?独怆然而涕下,说他为什么哭了呢?就

是他找到价值以后的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是富有悲剧意识这个味道的。为什么?他明白了,哎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个人也许是没有希望的,但是只要是牺牲我自己,把我自己的生命奉献给悠悠的天道,我就可以获得永恒。但是他毕竟是一种奉献,这意味着自己的付出。所以这种付出就是一种我刚才说的,这种具有悲剧意味的眼泪,独怆然而涕下,他是人获得了价值觉醒以后的一种感动,但这种感动绝不是廉价的。所以我说《登幽州古台》这一首诗,你不要看它只有四句,它实际上表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母体,也就是表现了我们每一个人心灵当中最深层的东西,你平时是感觉不到的,你只有通过吟诵这个,才能使你觉醒。第二个问题,在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之间,杜甫的《登高》和《秋兴八首》之一。什么叫在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之间呢?我们中国人没有外在的上帝,但是我们有一个天道,天道是什么呢?天道一点都不神秘,天道就是人的基本伦理道德,基本社会秩序的强化,把它强化到了上升到了一个天道的这样一个高度上。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当中,天道永远高于人道,人道永远不可能达至天道,也就是说不可能和天道重合,或者超越天道。而天道又给人道提供了一种指向,它是指引人道发展的一种力量,那么这就是疏离。这个疏离你不要以为它没有意义,它的意义恰恰就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高于人道

的天道,让我们不断去追求。同时人道与天道还有亲合的一面。这种亲合的一面就是说天道来源于人道,同时它又要还于人道。但这个还于人道它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种超越性的回归,这就是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在整个传统文化当中,包括我们现在每一位中国人当中,我仍然指的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如果你还心里面还存着传统文化,那么我们指的就可能包括你,包括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

那么杜甫的这两首诗,他是怎样表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疏离与亲合呢?我们看他的《登高》,《登高》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你看首联,起句突兀,可以说如狂飙来自天外,一下子就将全诗笼罩在一种沉郁悲壮的气氛当中,同时又透显出儒家所说的,那种刚健不息的大化流行,当然它的基本情调是扩大而深沉的。自从宋代的严羽以来,我们对诗圣杜甫的诗,一直用四个字来概括他的艺术特点,就是沉郁顿挫。但是历来没有人解释沉郁顿挫,到底在文化上是什么含义?我们通过从传统文化,从文化的视角来赏析我们就可以看出,沉郁就是指他的浓烈的悲剧意识。而顿挫就是在这个浓烈的悲剧意识的基础上,经过这种艰难的过程,来对这种悲剧意识进行了超越,这就是顿挫。从文化意义上讲,沉郁顿挫,它指的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颔联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家最喜欢的我想是这句诗。那么这句诗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古台》其实它的精神内涵是一样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其实也不过是长江岸边的一棵树一片树叶,一棵树能有多长的寿命?一片树叶能有多长的寿命?那么对于滚滚的

长江,对于无尽的长江来说,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应该说是没有希望没有价值的。但是你只要把无边的落木融入到滚滚的长江当中,从精神上和滚滚的长江融为一体,那么你就获得了永恒。你不要只想到你自己是一片落叶,是没有价值的,你还要看到这滚滚的长江,这无尽的长江。这就是在给我们指出了悲剧困境的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出路。下面两句是下面的两联,实际上是对上面两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联的一种解释。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四句现在的读者觉得好像是没有味道的。但是如果你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长,尤其你曾经经历过沉浮,经历过艰难的时事,你再深入杜甫的心灵,你就会感觉到杜甫这四句诗确实是非常沉郁,沉痛。但是在沉郁和沉痛之中,有什么呢?又透显着一种豪迈,为什么呢?因为下面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一个基调。后面的四句它其实还是一种超越,而这个超越它不是廉价的,为什么呢?艰难苦恨,这个艰难苦恨是成为超度的梯航,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了

什么呢?主要表现了人道与天道的疏离。这里边并不是没有亲合,我已经说过,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国悲剧意识的一个最大特点,它讲究的是此岸与彼岸的统一,执着与超越的统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也就是说具体到这首诗当中,既有疏离也有亲合。但是这首诗最重要的是人道和天道的疏离,你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就是表现了这种天道高高在上,而人很难企及。当然还有一句“不尽长江滚滚来”,这表现的是以疏离为主的一种亲合。那么是不是他的诗当中就没有以表现亲合为主的呢?有,那就是着名的《秋兴八首》的第一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是我最喜欢的杜甫的一句诗。在这句诗里,你可以看到秋霜化为玉露,你秋天不是来了嘛,你不是要凋零万物嘛,你不是要令万物肃杀嘛,可是在德配天地的仁者的眼中,这种美就是一种爽利之美,你看秋霜都化为玉露了。所以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话我就可以证明刚才我说的那个,人道与天道的亲合,你要想人道和天道合为一体,你的人格就必须达到很高的境界,达到怎样的境界呢?达到一种能够包容天地的境界。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什么?耳顺就是我听见什么话都顺耳。说可能吗?可

能。也就是说人格境界到了可以包揽一切外事外物的这样一个程度,任何一种语言,任何一件事情,在他来看,都是丰富他发展他的一种精神资源,而对他没有任何损害,这就叫耳顺,这就叫德配天地。所以在德配天地仁者的眼中,秋霜化为玉露,至于下面说“巫山巫峡气萧森”,至于下面说“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不仅没有像李贺的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那样厚重那样凝重,不仅没有那种感觉,反而使人感觉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为什么呢?已经有了第一句“玉露凋伤枫树林”,你再困难再萧瑟的秋天,再艰险的自然环境,都是可以被包容的。所以这两句黑沉沉的阴森森的诗,在这里一点都不显得沉重,只能显出抒情主体的这种宏大的气魄,这就是人道与天道的亲合。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丛菊两开”当时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巫峡,他又想到了成都,他从成都来到了巫峡,两开,在成都开,在巫峡开。“他日泪”,将来的某一天,将来的某一时刻,我想到今天的情景的时候,我会为此而感动得感伤得流泪,这就叫“丛菊两开他日泪”。问题是下面一句,“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个时候出现了孤舟,孤舟是系在哪里呢?是系在故园的心灵上,也就是说游子是思念故园的,关键是最后一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一联诗是万家灯火的感觉,“寒衣处处催刀尺”,秋天来了,要做寒衣了,催动了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晚上打布的声音在响起,这是一片人间焰火的情景。你不要小看这人间的情景,它恰恰是由上面的“玉露凋伤枫树林”的那种由情感而包容的天道,回到了人间的人道。以天道始,以人道终。天道和人道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这样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种超越性的循环,是一种超越性的亲合。我们在现实当中,实现了由天道回到人道或者说由人道升华到天道,再由天道回到人道的这样一种亲合。等你读完了这首诗,你的心理就被抚慰了一遍,为什么呢?你的整个价值建构的精神历程,就走了一遍。这就是我要说的人道与天道的疏离与亲合,这也就是杜甫诗的沉郁和顿挫。

第三个问题,彰显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任何一首优秀的诗词,它都是我们民族情感的最凝练的表达形式。你只有把它背后的民族情感给它开掘出来,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这首诗词的真正意义。你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词如果让同学们说实话好不好?他有顾虑,说它好吧,实在觉得别扭。说它不好

吧,又怕别人笑话水平低。事实上从真正的,所谓语言的这个角度来讲,是很难接受的。你让孩子背,背什么呢?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他很容易背,你要让他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还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他就会问你是不是让我将来说相声?这么绕口,没有意思。“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都是些什么呀,确实没有多少诗意,但是为什么它是千古名词?就是因为它暗合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心理流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这一句话就概括了我们民族从英雄梦的兴起到英雄梦的破灭的,这样的一个历程。为什么这么讲?我们中国人没有外在的超越的价值观念,也就说没有上帝。但是有内在的超越的价值观念,而这个内在的超越价值观念,一般来讲,它除了纯粹的心静修养以外。还要通过做英雄对社会来建功立业,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英雄梦。

但是面对着滚滚的长江,你会看到,英雄在这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到底又有多少价值呢?当你面对长江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英雄的渺小和英雄的无奈,为什么呢?后面你看说“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即使面对周瑜这样的少年英雄,我们和长江相比,也会觉得微不足道。所以你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长江当中,你才能获得价值。

什么意思呢?也就说千古风流人物,你个体的风流,每一个单个的个体,几乎是没有价值的,是没有意义的。你只有奉献出了个体,你把个体融入到这个长江的洪流当中,你才能够获得永恒。这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淘尽的意思。那么多风流人物,有什么意思?你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想,我即使当很大的官,即使赚很多钱,我今世怎么怎么样,也会被长江淘尽。你那个简单的浮浅的英雄梦,面对着这首诗你不觉得它非常苍白吗?你多少年为之奋斗的东西,你一读这首诗你就会马上动摇,为什么呢?“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古风流人物尚且都被淘尽,何况你还入不了风流人物之列?何况千古。所以立刻就把你原来的那个没有经过询问的,没有经过悲剧意识的觉醒的那种自然建立起来的那种价值观念给推倒了。所以这就是英雄梦的破灭,但是同时又告诉了你另一条出路,这条出路就是你一定要相信“不尽长江滚滚来”,你一定要相信“念天地”,你一定要“念天地之悠悠”,一定要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这个长江当中去,这是我们的主流文化的精髓。至于说后面的一些诗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你看说故垒西边,人家说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有什么诗意?没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有什么诗意?很多吃这碗饭的人,老是把它写得多么美,其实他自己也没觉得美,他是为了写文章才说它美。我告诉你,它其实不美,美就美在“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美就美在这首诗的神理,它的神理不在说“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而在于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相首尾相接的最后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什么呢?这是叫消解悲剧意识,中国人消解悲剧意识的因素或者说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有这样几种,仙、酒、自然、梦、女人,我是说的传统文化里面。你看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主要有这五种,这几句话里面,就占了三种,故国神游,有梦。多情应笑我,有女人。早生华发,人生如梦,有梦。一樽还酹江月,有酒。

所以这首词从本质上讲,它有消极的味道,为什么呢?就是对悲剧意识的消解,同时也有对悲剧意识的超越。它在破灭你英雄梦的同时,又告诉你一条超越的道路,但是这是隐含着的。那么这就表现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这首词之所以被大家被一般的读者,不是被专门研究家所喜爱,而是在一般的读者当中广泛流传,主要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这一层心理。

我们看第二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大家如果喜欢,我倒不反对。为什么?从文词上来讲它非常漂亮,当然仅仅从外在形式上讲,绝不足以来说明这首词的价值与意义,这首词其实它也是描绘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心理结构,一种情绪的流程。你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是代表了从屈原的《天问》以来,人对自己价值的一种追询。仅仅是把酒问天吗?其实不是,他是追询我从何处来?我到哪里去?我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但是这个追询有没

有结果呢?其实它不可能有明确的答案。所以最后“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一个心理过渡,你注意,开始是一种心灵追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的同学问,为什么不把茶问青天?不把可乐问青天?不把醋问青天?我刚才已经

说了,酒它是消解悲剧意识的一种重要因素。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当你在辘辘红尘之中,你还想着去追询自己的价值意义吗?不,你只有喝上酒,一切都破除以后,你的本真的情感才会流露出来。所以才会把酒问青天。

所以第一句是一种心灵的追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接下来是心理过渡。这种追询是不是有答案呢?没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欲乘风归去”。归去,好像是回家一样,天好像是天堂。天上宫阙好像是他家一样。但他不知道自己家里是不是适合自己居住,高处不胜寒。这是从心理过渡,那么接下来就是现实答案,这个现实答案很简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又回来了,用我们的俗话说,“夜晚千条路,白天卖豆腐”。还是要回到现实当中来,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着这样的一个过程。但是苏轼的词绝不仅仅如此,这个过程它不是

一个简单重复,它是一种超越。什么样的超越呢?这个超越就是心灵经过洗礼以后的超越。人的心灵经过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的心灵洗礼,这样的情感洗礼,使你的心灵变得新鲜而开放。所以当你再回到人间的时候,你这个“起舞弄清影”就有了新的意义,就有了新的感觉。

下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看他对现实是多么敏感,这种感情是多么新鲜,而对现实的感性生命又是如何重视,这都是经过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种心灵追询和过渡的这样的一个结果。

读王立群《历史从未走远》有感,读史的意义

读王立群《历史从未走远》有感,读史的意 义 导读:本文是关于读王立群《历史从未走远》有感,读史的意义,希望能帮助到您! 读史的意义 ——读王立群《历史从未走远》有感 原创:王端 初次拜读王立群先生的大作,大概是十年前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刚刚兴起的那阵儿吧。如果没记错的话,所读的王老的第一本书当是他在《百家讲坛》的扛鼎之作——品读《史记》系列中的品读汉武帝。 相比于有些玩世不恭的易中天和有故作深沉之嫌的于丹,在当年那批"爆红"的"学术明星"中,朴实谦逊的王立群先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位。那时正在上高中的我,可以说正是通过王老的品读史记系列丛书,才终于逃出了历史教科书的桎梏和各种小说演义的忽悠,初次窥见了真正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 光阴似箭,作为日前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点评嘉宾,王老在时隔多年之后终于又再次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之中。恰巧,我在某日闲逛书店时突然发现了一本王老的新作——《历史从未走远》。于是便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 说是新作,其实也是旧文。本书正是王老在2006年担任《百家讲坛》主讲以来,将十年间重读《史记》《宋史》的八十余篇读

史心得汇编而成的一部读史札记。在本书中,王老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他朴实平易,而又不乏独到见解的讲史风格,他用浅近的白话将史书上文言记载的一个个晦涩难懂的故事活灵活现的重现在我等后学末进面前,最后再来上一两句轻松诙谐却又一语中的的评述,让我等读者在将历史故事一目了然的同时,也留有深思的余韵。 作为一个三脚猫的历史爱好者,我也曾不知多少次思考过我们今人再去品读历史,学习历史的意义。 记得在很多年前,大概是中学时当历史课代表那阵儿吧。那时觉得了解历史,说起哪个朝代,哪个人物总是自己知道的,仿佛是件很牛逼的事情:譬如倒背如流地跟好友们说着刘玄德的五虎上将的时候,譬如洋洋得意地告知小伙伴们梁山好汉第一百零八位乃是金毛犬段景柱的时候……如果每次历史考试还总是名列前茅的话,更觉得是一件值得骄傲和炫耀的事情。 后来,读书稍多一点了,我开始渐渐发现真正的历史和教科书上所讲的以及故事书上所说的原来并不一样。那时,探寻历史的真相,由其是机缘巧合之下读到一些被当局刻意隐瞒的真相的时候仿佛如获至宝一般。于是,满足人类发自本能的偷窥欲又成了我不断阅读和了解历史新的动力。譬如看到陈独秀曾经竟然因为嫖妓被北大开除过,得知原来抗日战争期间我D不过是在"七分发展,两分应付,一分抗日"的时候,便好似得窥贵妃出浴的那般满足和窃喜。 再后来,终于开始渐渐发现,原来历史上各个时代所发生的

少年传承中华美德小小百家讲坛:最是读书滋味长

少年传承中华美德之小小百家讲坛—— 最是读书滋味长(演讲稿) 陕西省宜君县彭镇中学八年级(1)班王艳妮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曾被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与同时代的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曾在《送东阳马生序》里详细描述自己求学经历,借以勉励同乡后辈马君则: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yà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 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勤奋艰苦的读书经历,不仅磨练了宋濂的意志和品德,更让他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 读书之乐苦中求。所有好读书的人深谙此理,所以他们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条件,挤出时间,认真读书。 孔子阅读《易经》,多次翻断了编连竹简的皮绳。他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是一个多么爱好智慧的人。 经学家匡衡,小时候凿穿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晋朝车胤恭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 孙康家贫,曾经在夜晚用雪光照着读书。 东汉孙敬,年轻时勤奋好学,常常是废寝忘食。劳累了,打瞌睡了。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的苏秦,年轻时苦于学问浅薄,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每到困倦打盹时就用一把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隋朝时的李密热爱学习,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骑着牛去一个比较远的地方,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就把要阅读的书

王立群读宋史10

十、请君入彀 赵匡胤虽然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后周政权,但是当时后周地方上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都处在观望之中,其中,心怀异志的不少,昭义军节度使李筠的造反,就是其中的一个。由于赵匡胤部署得当,李筠的造反很快被镇压下去。而与李筠同时,还有一个人也蠢蠢欲动,他还派遣自己的心腹秘密联合李筠,意欲对大宋形成南北夹攻之势。但是与李筠不同的是,李筠是主动站出来挑战大宋王朝的,这个人的起兵有点被赵匡胤逼迫的意味,那么这个人是谁?他与赵匡胤之间发生了什么呢? 李筠在北方叛乱时,南方有一个人,这人就是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李筠叛乱是因为他有五条资本。 李重进的资本呢? 四个:一是身份,他是后周开国皇帝太祖郭威的妹妹的长公子,这是外甥,是特殊身份,说明他的血缘近,超过柴荣,这个身份导致郭威传位时,做过一番专门的安排。因为李重进比柴荣年纪大。郭威在正式场合搞了一个仪式,把李重进与柴荣叫来,把大臣叫来,让年长的李重进向新皇帝磕头。这是周密的安排,这意味着李重进承认传位给柴荣,李重进做了,认了周世宗柴荣。 二是忠诚,认了柴荣后,李重进对柴荣忠心耿耿,然后立下赫赫战功。

三是职务,李重进在柴荣为国君时,担任的是后周禁军中的侍卫司最高长官,指挥使。周世宗任命李重进为侍卫亲军的总指挥,与赵匡胤平起平坐,二人同时掌管禁军。 四是影响,这人战功卓著,忠心可鉴,身居要职,所以粉丝众多,这四条决定了李重进不是等闲之辈。他的绰号是黑大王,脸黑,能打仗,在周世宗三征淮南时,南唐时的人取了这个外号。李重进有自己的优势,是这四点,但是他在关键时,出了点问题。周世宗柴荣早逝后,由七岁的柴宗训继位,下了一道奇怪的诏令,让李重进兼任了淮南节度使,官府在扬州,平时不在开封,在扬州办公。这跟赵匡胤差得远了,侍卫亲军的指挥使,怎么安排到扬州办公呢?历史没有记载。 当赵匡胤陈桥兵变时,掌握侍卫亲军的李重进远在扬州镇守,虽然掌握重兵,但鞭长莫及,这当然给赵匡胤坐上天子的宝座提供了良机。所以很显然,李重进并不是赵匡胤集团的人,那么对于这样一位有身份、有影响、又手握重兵的李重进,坐上天子宝座的赵匡胤会如何处理与他的关系呢? 赵匡胤一当皇帝,第一道命令就是免去李重进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官职。殿前司的人跟着赵匡胤进了领导班子,侍卫司的人不幸,一把手李重进在扬州,二把手韩通是唯一被杀的,侍卫司遭到重创,全部换成自己的人。李重进得了个中书令的虚衔,李重进上了表,要求进京拜见新皇帝。二人相当熟,按当时的规矩,地方节度使进京,表明承认新君。一般情况下是高兴的。最怕的是不来的。

小小百家讲坛方案

九疑完小经典诵读演讲比赛活动方案 黄俊忠 一、活动意义 诵读经典美文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我们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增厚学生文化底蕴、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种策略。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帮助孩子用最轻松、最快捷的方式熟悉大量优秀的经典名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总体目标 1.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2.诵读经典,提升个人修养和健全的人格。 3.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增强文化积淀,增加其它学科以及艺术审美等各方面的素养。 三、诵读演讲内容及形式 诵读内容为义务教育阶段课本、小学生必读、新课程标准所列必读书目及其它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优秀书籍。以班级为单位参加比赛。演讲内容围绕“传承舜帝文化,弘扬德孝文化”这一主题,结合以上书目阅读,有感而发,切入点小,联系实际。可以是书评,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叙述读书过程中发生的小故事等等。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参加比赛。 四、时间安排和活动措施 各班利用语文课或业余时间进行朗读训练,由语文老师或班主任负责组织,本2015年4月17日星期五放学前需交演讲稿或诵读稿(注:参赛

人名字写在稿件的右上角)于政工处。 五、比赛规则 1.以班为单位,每班1-2人,演讲内容要紧扣主题。 2.指定诵读时间不超过3分钟,演讲时间不超过5分钟。 六、评分标准 1.演讲内容:主题鲜明,内容生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结构精巧,立意新颖,有真情实感。(40分) 2.语言表达:普通话标准,语调自然优美,表达流畅,语言生动,语速适中,正确把握演讲节奏,能够脱稿。(30分) 3.表情仪态:感情充沛,精神饱满,着装得体,仪态端庄、自然大方。(20分) 4.整体效果:时间控制适当,结构紧凑完整,富有韵味和表现力,引发听众共鸣。(10分) 七、奖项设置 1.本次诵读演讲比赛设个人和集体一等奖各3名、二等奖各5名、三等奖各7名。 2.一等奖加班分10分,二等奖加班分5分,三等奖加班分3分,并在集会上由政工处颁发荣誉奖状。 八、赛程安排: 1.比赛时间:2015年4月22日下午第三节课 2.比赛地点:多媒体教室 2015年4月14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打造校园文化育人品牌,促进学生核心价值成长

打造校园文化育人品牌,促进学生核心价值成长遵循思想教育和文化濡染的规律,结合大学生的认知兴趣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从聆听讲解、对话交流、情境体验到实践参与等相互衔接的育人环节,打造承载核心价值内蕴的一系列校园文化育人品牌,构建教师精心引导与学生自我塑造相结合的立体化育人格局。 第一,博之以文,“主题教育讲坛”传递价值规范力。高校文化育人工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反映了教育者高度自觉的文化价值选择。而“课堂外的讲堂”,就是进一步向学生传达主流文化规范力的重要途径。学校设立“主题教育讲坛”,分为八个重点主题:“大学导行”,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追逐个人梦、东林梦、中国梦;“感恩诚信”引导学生以诚修身,以信律己,真诚回报社会、家庭和母校;“文明修身”引导学生树立文明新风,弘扬先进文化,抵制不良风气;“生态文明”引导学生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争做绿色先锋;“责任担当”引导学生明确责任使命,强化责任意识,乐于奉献社会,勇担社会责任;“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明确职业方向,规划未来生涯,设计人生轨迹,实现美好理想;“励志成才”引导学生探寻成功人士成长轨迹,掌握优秀人才成功规律,激发人生潜能,励志走向成功;“荣校兴国”引导学生树立荣校意识,浓厚母校情怀,勇担历史责任,致力民族振兴。主题教育讲坛兼容学术底蕴与价值取向,由本校教师和校外名家主讲,带领学生品味精神、品读经典和品评人物,使学生更加自觉的接受、吸纳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第二,好之乐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彰显价值感召力。学校以

关照校园现实,又昭示价值理想的文化情境进行设计,打造“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统一的思想要求和引领力量。(1)大道理与小故事:师生对话渗透主题。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首推“与东林学人对话”。院士、知名学者、杰出校友和校领导不定期地与学生群体面对面平等交流、真诚沟通。学生从名师学长真情讲述的成长成才、求学治学的经历中,感悟人生哲理。无为而为,润物无声,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微观渗透”。因材施教,分类型重点引导,为心理障碍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和艺术特长生,举办了题为“寻找生命智慧”、“励志照亮人生”、“成功在路上”和“与高雅同行”的多场恳谈会。对话的直接性,让学生分享教师的切身经验,在相互理解中调整价值坐标;对话的互动性,让学生参与真理的探究,在自主思考中增进价值认同。(2)大文化与小文化:榜样示范凸显主题。图文并茂地展出毛泽东、东北抗联烈士等凝聚着丰富核心价值的杰出人物事迹;聚焦抗震救灾、百年奥运、载人航天等重大历史事件和国庆、建党、环保等重大纪念日,透视其体现的核心价值。弘扬“发挥优势、争创一流”的东林传统,秉承和发扬“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东林校训。举办“东林学子讲坛”,获得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黑龙江省道德模范等称号的学生榜样走上讲坛,以身示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有效地融入校园学习生活的全过程。(3)大家风采与小众参与:艺术氛围烘托主题。《音乐欣赏》、《美术鉴赏》、《摄影技术与艺术》等“艺术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与艺术真谛。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 《王立群读宋史》将评述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等五位北宋皇帝的生平故事,通过五位皇帝将北宋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大事贯穿起来,力图重新再现一千年前北宋的繁华风采。《宋太祖》既不同于正史的严肃晦涩,也不同于演义、影视作品的杜撰戏说、漫无边际;它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做到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完美结合。王立群读宋史(一)陈桥兵变王立群读宋史(二)皇 业肇基王立群读宋史(三)关键先生王立群读宋史(四)木牌蹊跷王立群读宋史(五)世宗托孤王立群读宋史(六)疑窦丛生王立群读宋史(七)百炼成真王立群读宋史(八)开国大事王立群读宋史(九)玩火自焚王立群读宋史(十)请君入毂王立群读宋史(十一)杯酒释兵权王立群读宋史(十二)煞费苦心王立群读宋史(十三)集 权集权王立群读宋史(十四)雪夜定策王立群读宋史(十五)一箭双雕王立群读宋史(十六)锦城烟雨王立群读宋史(十七)兵发两川王立群读宋史(十八)平定蜀乱王立群读宋史(十九)孟昶之死王立群读宋史(二十)平蜀总结王立群读宋史(二十一)百官读书王立群 读宋史(二十二)可乘之机王立群读宋史(二十三)挥师河东王立群读宋史(二十四)巫宦之国王立群读宋史(二

十五)势如破竹王立群读宋史(二十六)风花雪月王立群读宋史(二十七)进退失据王立群读宋史(二十八)万事俱备王立群读宋史(二十九)六路并进王立群读宋史(三十)李煜进京王立群读宋史(三十一)迁都之争王立群读宋史(三十二)斧声烛影王立群读宋史(三十三)非常事件王立群读宋史(三十四)匪夷所思王立群读宋史(三十五)太祖誓约王立群读宋史(三十六)反贪倡廉王立群读宋史(三十七)为国守财王立群读宋史(三十八)双面胶皇帝王立群读宋史(三十九)千里送京娘王立群读宋史(四十)任人评说

人文讲坛核心价值观的本色与力量

核心价值观的本色与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武士碰到一个和尚。武士拦住和尚,很不礼貌地说:“唉,告诉我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和尚没理他,继续往前走。武士拔出佩剑再次拦住和尚说:“你对我这么无礼,不怕我杀了你吗?”和尚看了武士一眼,平静地回答:“阿弥陀佛,这就是地狱”。那武士一愣。他虽然有些粗蛮,但悟性挺高,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么,赶忙向和尚道歉并表示感谢。这时候,和尚微微一笑,又说话了:“阿弥陀佛,这就是天堂”!有时候,天堂和地狱只是一念之差。这一念是什么呢?主要是善恶之念、美丑之念。而善于恶、美与丑是两者截然相反的价值理念。当善和美的价值理念落户灵魂的时候,人间就会像天堂,当恶与丑的价值理念困扰人心的时候,人间就会更像地狱。 党的十八大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写进大会报告,并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什么是核心价值观?它有何作用?怎样把“三个倡导”落到实处?……这些问题是本次讲座将要与大家讨论的内容。 一、价值观的本色 (一)价值观是什么?它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从学术角度来看,可以说“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通俗的解释就是: 1、价值观是一种认识和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对某些事物或对象发表看法,评论他们是否重要、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可取、是否真善美、是否符合我们的意愿和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对我们是否有用,等等。我们作出这方面评价时所采用的内在的价值标尺,就是价值观。比如,当一个过路的青年义无反顾地跳入池塘去抢救失足落水的儿童时,有人说他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举动很傻;也有人说他很勇敢、很善良,也很美,值得赞扬;还有人不置可否,悄悄躲开不加评论。三种不同的态度或对待方式,就隐含了三种不同的价值观。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拿外在的事物、对象和行为与自己内心的价值标准作比较,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不管他们站在哪种立场上,都运用了自己内心的个人价值观。 2、价值观是指路的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人们的行为受自己内心的价值观的指引。著名组织行为学家罗宾斯说过:“价值观通常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通俗地说,价值观就像是指引个人和群体行动的明灯,照亮人们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道路;也像一架天平,是人们用以衡量某种对象、事件、人物或行为的价值是大是小、是对是错的衡器。按照价值观的指引,当面对某种选择时,人们从内心深处就知道该怎样做和不该怎样做,知道

2012年百家讲坛

2012年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 10.0 主演:王立群 开始播放时间:2012-8-24 状态:第20集 剧情:主讲人简介:王立群:1945年生,山东新泰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称“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著名学者、《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秉承一贯的个人讲史风格,在吸收宋史专家学者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浩如烟海的大量文献中提要钩玄,以通俗易读、条分缕析的方式呈现给听众、读者。《宋太祖》既不同于正史的典重严肃、晦涩遮掩,也不同于演义、影视的杜撰戏说、漫无边际;它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它既能登入大雅之堂,亦能进入百姓之家,做到了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完美嫁接。从历史的杂乱中拂去尘埃迷雾,《宋太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通俗的语言形式,带您重温一段被曲解的历史,正视一个“被委屈”的帝王。 历史是过去,但历史从来都不会“过去”,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就是现实。历史至少给后人提供两种资源:一,历史是有规则的,有规律的,历史一直在重复,在很多方面不断重复,鉴往知来,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明理;二,历史本身就是现实的资源,她完全可以成为现实生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汤因比的愿望在距宋代一千余年后的今天完全有可能会变成现实。因为作为一国之国民,必须对本国之历史略有所知,必须对本民族之历史,保持一种温情与敬意(钱穆观点),只有这样,才不会失去了自己的根,才能够站在历史的最高点。《王立群读宋史》系列,恰逢开封市委、市政府此项盛举,是此项盛举的先声,必定对打造开封市大宋文化产业等产生重要的推动意义。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观后感心得5篇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观后感心得5篇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观后感心得有哪些?作为法律工作者的律师要把学习和掌握民法典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学好、用好民法典。一起来看看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观后感心得5篇,欢迎查阅!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观后感心得1 从民法典中看立法为民。立法不公,是最大的不公。《史记·商君列传》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在封建王朝统治的两千多年里,这一直是句空话,并且这句话本身就表示出在立法层面上有“王子”和“庶民”两个完全不平等的对象,这就是在立法层面上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极大侵害。故这句话的用途只能是掩饰封建统治者自身特权,以及安抚不断被剥削的人民群众,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们的“法律遮羞布”。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则不一样,它在基本规定第四条中提到: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这就能看出,它对于法人、非法人组织、自然人等民事主体,一视同仁地给予保护,同等保护,平等保护。 从民法典中看司法为民。群众在司法方面最怕什么?最怕法律规定不清不楚,导致司法裁定浮动巨大。有可能滋生出面对有钱、有地位的人“唯唯诺诺”,面对普通百姓却“重拳出击”的恶性

案例。所以,一部法律规定得越细致,思考得越全面,对普通群众就越有利。从民法典宣传图册中“小明的一生”就不难看出,这部法律为了群众真的是“操碎了心”,从出生到成长再到离去,从偶然事件到必然事件,对群众的保护可谓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这部法律就好比群众的一道“长效护身符”,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无时无刻地庇护着我们。 从民法典中看执法为民。执法,是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类,尤其是群众之间发生小型冲突。在法律不是特别完善的时期,很多群众之间的细微冲突都是通过执法人员的协调来解决。其中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碰瓷。碰瓷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催生了行车记录仪这个产业,可见影响有多大。碰瓷的现象也反映出,现代社会确实存在少数“老赖”,他们以“耍赖皮”为生存的资本,或利用人们的善心,或利用法律盲区来讹诈人们。而民法典中有许多“除赖”的法律法规,比如对于确定为霸座的人就可以直接拒载。这些针对性的法律规定,让执法人员在处理这些“无赖”时有法可依、依法处置。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观后感心得2 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着“人民至上”,我们不仅要细细体会和思考背后的含义,更要时时去领悟和践行其中的真谛。 《民法典》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意愿。因为它完全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无论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抛物、房屋价

王立群读宋史6疑窦丛生

王立群读宋史6疑窦丛生 公元959年6月,周世宗在病重之中仓促安排了后事,规划了后周未来的天下,给他年仅7岁的儿子安排了一个三方辅政的格局,然后无奈地走了。在这个辅政格局中,赵匡胤成为殿前都点检,掌管军事大权,第二年的正月初四,陈桥兵变,赵匡胤从后周的殿前都点检就变成了大宋的开国之君。令人费解的是,陈桥兵变中,赵匡胤是完全被动接受黄袍,还是他准备充分、自编自演了这部贺岁大剧呢?虽然赵匡胤本人和宋代的史书里都再三声称,他是稀里糊涂地当上皇帝的,然而,这次兵变却疑窦丛生。这次兵变更像是一次蓄谋已久、准备周密的闹剧。 陈桥兵变的八大疑点:第一:一是想想陈桥兵变怎么发生的。北汉与契丹要来攻,初二副都点检出发了,初三赵匡胤也出发了,初四就回来了,转了一圈,好像是把部队拉出去一下,初五改了年号,所有的事办完了。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契丹与北汉到底有没有入侵后周一事。这事诡异。可靠的文献记载的有,但也有记载的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赵匡胤拉练一下,是为了去对付人家,人家入侵的军队没打,怎么办?“契丹与北汉军皆遁”,这是《宋史》记载。《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说没打,就遁去。气势汹汹地来了,一仗都没打,赵匡胤一披黄袍,就遁去了。目前看法两派,认为有的,根据是《旧五代史》等,记载了这次入侵。这几个重要文献来源是哪儿,史源的问题。《旧五代史》北宋初年修的,是赵匡胤下令修的,不可靠。《宋史》《续

资治通鉴长编》依据的是《国史》是北宋第三个皇帝真宗时修的。<国史>依据的又是《太祖实录》,这就麻烦了,分《旧录》《新录》。赵匡胤及后来弟弟继位,把历史改了两次,儿子修时,老人故去了,当事人没了,所以现在看到的东西不太可靠。《契丹国志》是南宋编的,是根据《旧五代史》《通鉴》《续资治通鉴》这些材料来编,更不可靠了,这是第一个问题。《辽史》应该相对可靠,是契丹人写的,不必考虑忌讳,记载的是辽国出现惊天大案,王子谋反,平定,审查,祭拜天地,忙得一塌糊涂,别说来打,自己都忙不过来,根本没记出兵后周的事,后人对此就有了疑问。这到底怎么回事?一种说法是边疆谎报了军情,一查不对,是镇州定州守将传的信息,这人不是赵匡胤的人。从开封到陈桥驿四十里,这四十里,来回拉练一次,根本没北去,所以有人认为没有谎报。镇州守将常感念周世宗,跟赵匡胤不一心了,定州甚至企图谋反。他们谎报,不太可能。不过也有其他人谎报的可能,赵匡胤可以从其他途径来,制造一个困难,制造一个出兵的机会,拉出军队才行。必须有人来报,得找人报才行。所以可以认定入侵这事是虚构的。再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谎报?简单,在殿前司与侍卫司相当时,不能发动政变。调兵权在韩通手中,只有有军情,才能带出军队。所以北汉与契丹的入侵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够聪明的了。 根据王立群老师的分析,关于北汉和契丹的入侵是赵匡胤谎报军情,为自己发动政变创造条件。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就连发动政变前的流言和赵匡胤的醉酒都让人生疑。

教师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教师核心价值观演讲稿 【教师核心价值观演讲稿(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德”为美,崇尚礼仪,是个拥有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下所留存的美德教育一直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继承和发展并在新时期形 成了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三个层次精辟的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即是: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 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下面我从爱岗敬业的层面,谈谈 自己在工作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追求卓越是我司一个永无止境的目标,目标不止,卓越无限。企业要追求卓越的管理、卓越的产品、卓越的服务、卓越的环境、卓越的效益、卓越的员工;员工要追求卓越的才能、卓越的素质、卓越的生活、卓越的事业、卓越的人生、卓越的价值。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 文《心田上的百合花》。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信念,竟是如此的执 著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何尝没有这样的“百合花”呢?冰心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我们的孩子,就像花园里的花朵,无论是雍容的牡丹,还是平淡无奇的茉莉花,只要适时地给它浇水、施肥,每一朵花都会 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等待我们去浇灌。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体育却很棒;不爱善言谈的孩子,思维很独特;思 维比较迟钝的孩子,在绘画方面竟是一个天才……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自由绽放属于自己 的美。在我们将过多精力用来关注尖子生和活跃分子时,那些默默无闻的孩子逐渐成为被 忽视的小草,其实他们内心也有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渴望爱的浇灌。 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个孩子-----赵胡燕,不善言辞,是属于一说话就脸红的孩子。她 不喜欢在老师面前过多地显示自己,和老师的交往几乎是微乎其微的。但我惊奇地发现, 这个孩子很爱看书,课间十分钟时,当别人都在大吵大闹时,她竟然能够旁若无人地看书。从那以后,我对他的关注多一些,事实证明,她的 1 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在期中考试中,孩子取得了很大进步,当 我把奖状递到她手中的那一刻,我分明看到她的眼睛湿润了。第二天,在她的日记中我看 到了这样一段话:老师,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我以前语文成绩很差,是您给了我自信,我以后一定更加努力,不辜负您的期望。看到这里,我除了感动外,更多的是惭愧。 其实,我所做的,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但却带给孩子永远的感动和学习的动力。更重要

《宋史十讲》一书的评价

一本经典宋论——评邓广铭先生《宋史十讲》 近日,我读完了邓广铭先生的《宋史十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虽然我只是并不细致的看了一遍,对许多内容还有不解之处,但我仍能从中感受到大师的魅力与历史的精彩。邓广铭先生字恭三,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历史学家。邓教授1907年出生于山东省临邑县。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此后倾毕生精力从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辽金史的教学与研究。1945年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1950年起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文革”后,出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曾经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并曾先后当选为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被学界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 《宋史十讲》为邓先生宋史论文的选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按专题课的形式编排。作者不仅对宋代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如赵匡胤、太宗即位之谜、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岳飞、辛弃疾等进行了考查与评价,而且对北宋的开国和皇位继承、北宋的家法和政治改革运动、北宋的募兵制度与当时积贫积弱和农业生产的关系、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南宋初年对金斗争中的问题等作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作者不但从宏观上对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和文化政策的关系以及宋学予以论述,并对宋学和理学加以辨析,纠正了自己以前的提法,而且对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周敦颐的师承与传授以及朱熹和陈亮关于王霸义利的争论等具体问题详加阐释。另外,作者还对北宋中叶一群失意官僚的聚会餐以及王安石与蔡京的饮食进行描述,再

罗援戴旭演讲视频

罗援、戴旭演讲视频 98:54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戴旭 twinslk 28,18525 10:43军事战略专家戴旭谈中国海军发展. 陈宝会888 59,804100 21:30张召忠对戴旭观点的评论 天之水神 445,9711,148 58:10戴旭新任国防大学教授最新宣言:歼灭南海来... 乾坤正道01 173,738874

113:49【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全)》】 东-回归线 169,8831,935 01:52戴旭-盛世狼烟顾 曾经是北大荒人 83,27091 38:25戴旭文化战课程 ccc8356 19,90231 01:32空军上校戴旭被传卸甲归田言论尖锐风靡一... nmwshps 141,473143 08:08戴旭论国防与中美关系及驳斥汉奸谬论精彩演... 春分杨柳万千条

129,158336 01:36戴旭国防大学教授:1400亿!中国建造航... 顾樾教授助教 60,97735 13:20戴旭教授演讲 木晨 431,355820 06:42展现中国力量为万世开太平-戴旭 土豆用户_423643552 14,22234 01:40中国军力“被强大”——戴旭 41109024 45,82537

44:44毛泽东长篇讲话让当代人依然热血沸腾! 顾樾教授助教 29,60543 56:00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下) qq93713549 10,95019 57:02震撼所有中国人的台湾校长的免费演讲 pa42 196,335175 117:52乔良讲座—《中日钓鱼岛之争与中美大战略博... 抚顺市图书馆 44,58036 57:49戴旭:锻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上)

各地深化推广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各地深化推广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就在你身边 本报记者张贺 《人民日报》( 2015年12月28日 09 版) 人人知晓、人人理解、人人认同,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三部曲”,也是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前提。一年来,各地探索创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地推广普及核心价值观。一支支宣讲团队答疑解惑,一篇篇媒体报道感人至深,一部部文艺作品传唱开来……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宣讲团遍及全国,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海港区东环路街道东环里社区在河北秦皇岛市很有名,是大家公认的环境整洁优美、邻里关系紧密和谐的文明社区。在这里,诗友、歌友、舞友会聚切磋,弦歌不辍;市民学校、社区党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社区微博微信等活动丰富,吸引力强;空巢老人、低收入居民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3年来社区从未发生一起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居民们用生活舒心、暖心、放心来评价自己的生活。 而这一切离不开社区“百姓宣讲团”的努力。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秀丽介绍,“百姓宣讲团”现有宣讲骨干40余名,义务宣讲员100余名,每年开展各种类型的微宣讲活动100余场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的诗词创作会、歌舞演出常年不断。“百姓宣讲团”坚持官话土讲、老话新说,把抽象的理论融于浅显形象的语言,融于鲜活生动的典型事例,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

目前,类似东环里社区“百姓宣讲团”的宣讲队伍已遍及全国,其中既有专家学者组成的,通过讲坛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宣讲核心价值观的“正规军”,也有由基层群众组成的,通过文艺演出、兴趣小组等形式宣讲核心价值观的“小分队”。深入浅出的讲解、朴实亲切的话语、来自身边的案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变成老百姓看得见、感受得到、理解得了的鲜活教材。 浙江杭州市以“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等为典型,将“最美”宣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各行各业开展“最美”系列宣讲活动。湖北省宜昌市近年来涌现出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李广佳、孝老爱亲模范罗必严、全国优秀志愿者王秀英等道德模范,宜昌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基层宣讲”活动,营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马善祥是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老马工作室”负责人,“老马工作室”是一个覆盖20个社区,包括200多名基层干部,专业从事基层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团队。针对当前一些群众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认识不足、心态失衡,埋怨多、指责多的状况,老马工作室坚持“有情有义、通顺思想,公平正义、依法调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基层群众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位工人与单位发生冲突,扬言报复,老马上门一边为他按摩受伤的腰部,一边开导,防止了事态的激化……20多年间,观音桥街道从一个城乡结合部,发展成为了年商品销售总额超过2000亿元的著名商圈,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双丰收。 全媒体立体传播,同时策划实施公益项目 推广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媒体。目前,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及各地主要媒体普遍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设专题专栏,运用报道、评论、图片、互动等形式,大力宣传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附答案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 《中国诗词大会》嘉宾王立群教授在谈到李白与苏轼的比较时说,宋代诗人群体的学问胜于唐代,下列各项中对这一现象的出现影响最大的是() A.科举制的创立 B.印刷术的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政权的并立 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段史料反映的是() A.造纸术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3.“北宋时,有人在黏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这里介绍的是() A.雕版印刷术 B.火药的使用 C.指南针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 4.“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 A.战国 B.汉朝 C.北宋 D.明朝 5.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下列中国古代发明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罗盘针 6.《宋史》记载:“……有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子

弹),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五十余步。”它描绘的是下列哪一重大发明的应用()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7.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其成果的逐渐发展与推广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其中火药在军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是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8.中国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庆典、庙会等场合,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燃放物的使用得特别多,在中国古代,对这种燃放物的生产起了直接促进作用的是() ①造纸术的发明②印刷术的发明③指南针的发明④火药的发明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9.如果给“汉字与日本文字、印刷术与文艺复兴、指南针与新航路开辟”拟一个主题,下面哪一个最合适() A.中华文明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B.领先世界的中国文化C.中华文明与西方的现代化 D.科技发明引领社会发展10.以下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印刷术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火药将欧洲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有关小小主持人的演讲稿

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幼儿园*班的***。我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坚强勇敢的小女孩。平时我非常喜欢笑,因为灿烂的笑容能带给我好运气。我的兴趣很广泛,唱歌、跳舞、讲故事都是我的强项。能参加这次比赛我非常高兴。各位老师、小伙伴们请你们拍拍手、鼓鼓掌给我增加点勇气和信心,希望我能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一个好成绩。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诗歌《春天的颜色》。 春天的颜色 小草探出头来,一眼就看见了蓝天。他高兴地说:“我看见了,春天是蓝色的。” 小羊跑出圈来,一眼就看见了青草。他高兴地说:“我看见了,春天是绿色的。” 蜜蜂飞出屋子,一眼就看见了迎春花。她高兴地说:“我看见了,春天是金黄色的。” 燕子掠过蓝天,飞过草地,看着春天的景色,高兴地说:“春天的颜色很美,像小朋友的水彩盒一样??”篇二:小主持人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们: 你们好! 我是解琳的家长,在此首先感谢学校提供这样一个平台,给予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能让我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怎样做好孩子的成长教育,我感到十分荣幸。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老师是一个非常高尚的,受人尊敬的职业。老师们朴实的生活作风,勤奋好学的的精神,时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她们即学会了读书,又学会了做人,让孩子们在这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此我代表与会的各位家长,对老师的辛勤教育表示由衷感谢! 其实,说起家庭教育经验,与在座的各位家长相比,我做的还远远不够,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的许多好品质,好习惯,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督促。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和老师的辛勤努力分不开。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没有什么很好的经验,今天主要是抱着一个学习的态度,把平时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说出来,目的是与大家一起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下面我就孩子的读书习惯简单谈谈几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二课堂,环境影响个人习惯,我平时总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即使是不想看书,也要拿本书做做样子,让孩子感觉家长也在跟她一起学习。另外我在家中每个孩子可以接触到的地方都放上书,让书在家中每个角落触手可及。我的女儿现在已经读完了儿童版《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三字经》《百家姓》《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海底两万里》《昆虫记》等世界名著,我觉 得他是一个十足的小书迷,就包括蹲厕所的时间她也不肯放过。当然这种做法我不是很赞成。但是没有好的办法帮助她改正。 从孩子两周岁的时候,我就每天坚持给他讲《婴儿画报》《嘟嘟熊》,那个时候孩子小,开始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图画上,我总是用手指指着字读,念到哪里,手指就指到哪里,当时并没有强制他认字,只是让她感受到文字的存在。慢慢的她认识了一些字,我就开始和她玩“游戏”,比如说“闪点的闪”字,我就说:“妈妈从门里面快速的走过,一闪就进来了”因为汉字是象形字,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她逐渐认识了大量的汉字。到她两周岁半时候,有一次,我念书念到一半,我就告诉他明天再讲,也许是故事太精彩了,她竟然拿起书自己念了起来,从那以后我就知道她可以自己简单的阅读了,不过我还是坚持和她一起阅读,有时候扮演一下书里面的角色,让孩子在快乐中阅读。 一直到她升入小学,我基本放手让她自己去阅读了,这个时期是孩子真正自我阅读的时期,理解能力的提高和前期阅读打下的基础。使孩子对读书的喜爱越来越明显,每天回到家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就挤出时间来看书。记得有一次我给她买来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女儿抱着书对我说:“妈妈我觉得我就像饥饿的人趴在面包上一样了”。由

小小百家讲坛 总结

“小小百家讲坛”活动方案总结 中华国学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取得了不斐的成绩。通过开展演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2)初步建立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学习管理,办人民更满意的学校。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孟村小学今后的工作思路: 1、总体目标

为什么要树立核心价值观

为什么要树立核心价值观 林式其 为什么要树立核心价值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戴嘉宝上周六做客本报雪君工作室公益道德讲坛,深入浅出讲解“践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讲座当天,正处于雨前的闷热。因为条件所限,雪君工作室公益道德讲坛场地并未安装空调,讲座尚未开始,戴嘉宝的衬衫便汗湿一片。他的开场白却是感谢:“谢谢各位朋友在这么大热天来听这场讲座。”他在台上旁征博引,每一个相对枯燥的理论背后总配上几个比喻来说明,深入浅出。 记者摘录他的经典语录与生动例子,与读者一起学习《践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精神空虚、精神迷茫 每年,我们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自杀案例,甚至有人将之形容为“海陆空”,跳海、跳

河、上吊、开煤气自杀,还有跳楼等等。想不开的理由很多,有的仅仅是因为几门课没考好,有的却是因为情感纠葛,等等。为什么?他们缺少一种核心价值观。 “富”了不一定就“贵”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家庭富裕了,可“富裕”了就一定会“高贵”吗?不一定。很多富起来的中国人去法国“老佛爷”购物,提着一堆奢侈品却无法让人感受到“贵”的气息——在店门口抽烟,在通道里喧哗,在飞机上颐指气使。然而,下飞机的时候,空姐微笑地向他们道别,有几个人会回一个笑容,回一声感谢? 价值是因人而异的 这也就是说,一切价值是以主体为主。有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穿42码的鞋子,这时有一双38码的鞋子摆在你的眼前,就算再贵、再好看,不适合你又有什么用呢?还有我们

小时候听过的小马过河,那条河小牛说浅,小松鼠说深,到底是深是浅,还得小马自己试了才知道。 很多价值是在变化的 就像文成铜铃山,山一直存在,但价值在发生着变化,它是随着我们的能力和需要在发生变化。最初,它是人类栖息的地方,也是提供食物的地方。后来,我们需要火了,它又成了提供能源的地方。再然后,它又提供木材。如今,森林成为我们旅游、休假的“氧吧”。 还有个小故事,一次洪水中,老农和地主一起避难到树上,老农带了麦饼,地主带了金子。地主肚子饿了,想用金子换麦饼,老农却拒绝了。为什么?因为这时候麦饼可以救命,金子的价值却发生了变化,它一文不值。 优秀价值观支撑平凡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