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审美与人生

审美与人生

审美与人生
审美与人生

审美与人生

08级美术学油画(1)班滕林岚08830107

人类有三次区别于动物的精神提升。第一次是认识与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求真的过程,从科学角度认识外部自然环境。第二次是认识与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求善的过程,从伦理的角度认识外部社会环境。第三次是对于自身的认识,这是求美的过程,是从艺术与审美的角度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这样的精神提升,人类终于创造了精神文明的三大明珠,即真、善、美。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对美的追求要求要会审美,因为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他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因为在审美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做的还不是很好的地方,从而也会不断地提升自己。因此,学会审美可以让人过上诗意的生活。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性格,每天都用快乐的心情去度过,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用微笑驱赶内心的烦恼,体验无限生活乐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园。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或者说具有什么样的深层心态和风格。一个有最高人生境界的人,必然追求审美的人生。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能够有意识地追求审美的人生,那么,他同时也在向最高的层面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追求审美的人生,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可见,审美在人生中是非常重

要的,因此,要想生活过得好一点,想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就必须要学会审美。

审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从大的方面讲,审美可以推动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从小的方面讲,审美有助于个体超越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并且可以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审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之所以会有审美活动的存在,是因为人们一直在不停地最求美,追求美固然重要,不过也不能盲目追求,要讲究合适的方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可以理解,不过并不是说可以没有限度地去最求。

人的一生都在永不停止地最求美,人们喜欢最求客观美,即最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从中得到美的创造和被人欣赏的无穷乐趣,人们追求自身的美,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美,例如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梳妆打扮,很多人为了他的外在美而忙碌,然而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内在美,真正会审美的人会注重人的内在美多一点,比如人的思想道德和各方面的素质。其实追求外在美也没有错,可是也没必要为了追求那表面的美而苦了自己,比如说,中国古代的女子为了追求“三寸金莲”奇特的美,心甘情愿去忍受痛苦。英国中世纪的妇女为了最求苗条的身材,竟然吞食条虫来减肥。现在的女人为了追求美,不顾一切去做整形手术。何必要为了那表面的东西去忍受痛苦呢?还不如花多点心机提升自己的内在美,学多一点知识,提升一下自己的综合素质。追求美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可是有多少人会去喜欢那

只有外表美的人呢?而且每个人的审美眼光也不同,比如说中国人认为一个女子很漂亮,可是西方人却不这样认为。也就是说,不管怎样追求,外在美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再美的女人也只是一部分人眼里的美女。既然是这样,那我们还为什么要去苦苦追求那所谓的外在美呢?追求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

在人类精神文明的三大明珠中,“真”在第一位,可见在审美活动中它的重要性。真之"善"美,超然物外,淡泊名利,消解有为之累返朴归真的思想人格,必然获得精神上的适性逍遥,是所有人认可的一种美,它是一种自然美,是一种朴素的美。人类文明的发展不仅仅是获得真知去改变外部世界,也要去完善人本具于有的真性真情,发扬人性之美,人格由此得以不断提升,从而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才是追求美的最初目的。在人类的精神文明的三大明珠中,“善”在第二位,可见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善”也是不可忽略的,对人友善,可以为别人带来心灵的安慰。善不仅带来精神的愉悦美,同时也可带来美好的生活,善有善报,所谓"瑞应善物",善的心灵也就可获得福禄。不仅如此,"承善之家必有余庆",善也可影响子孙后代的幸福。显然,善也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善恶的因果链条时时牵引着人们的行为,道教以此劝化众生,多行善事,广积阴德,造福子孙。千百年来,"承负"的报应理论深深的积淀在中国老百姓的民族心理中,人们以善为价值准则,"善良"成为中国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把“善”也用来做审美的标准。因此,在追求美的时候不妨花多点心思去提升自己的内在美。有的人

总是抱怨生活得很痛苦,可能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在普通情况下是由于名利的眼光遮蔽了有意义、快乐的世界,从而丧失了现在,丧失了自我,不过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去掉这种遮蔽,使世界变得像原来那样明亮。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平时没有过审美活动的经历,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审美活动,审美活动也是日常生活的需要, 在现代生活中,“美”也无处不在,无论在电视上看到的节目还是大街上的广告,甚至我们身边所有的东西,都是经过精细包装的,而我们在选购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进行着审美活动。审美的人生是追求美的人生,也是充满诗意的人生,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不断的提示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实现了审美的真正意义。

论文论美学和人生

论审美与人生 【摘要】米兰?昆德拉说过,生命的时间不是重复循环的圆,而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我们的人生以时间为度量衡,也是如直线般向前延伸。表面上,我们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人生似乎是一条曲线;本质上,一切的欢乐与不幸,得意与失落都将随时间匆匆流去,如直线飞速向后,永不复返。 哲人说,人生三重境界。一位作家将这三重境界用一般充满禅机的语句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关键词】人生,得意与失落,境界 Life with aesthetic theory [Abstracts] Milan kundera, say, of life is not to repeat the cycle time round, but the fast forward in a straight line. Our life in time weights and measures, such as straight line is a straight line. On the surface, we experienced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bumpy, life seems to be a curve; In essence, all the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 proud and loss will be in a hurry to flow over time, such as linear rapid back, never return. A wise man says, life three levels. A writer will the three levels of statements with general full of zen to illustrate: see mountain is mountain, see water is water; See mountain is not a mountain, see water not water; See mountain or mountain, see water or water. [Key words] Life, proud and lost, realm 1.审美的魅力 1.1 审美的理解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这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

2017年6月西南大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1145]《美学与人生》大作业答案

1-5 B A A D D 6-10 A A A A A 11-15 C A C C C 16-20 A B C C A 21-25 C D C B B 26-30 B B A D A 31-35 C D C B C 36-40 B A C D B 41-45 A A B A C 46-50 B B A D B 51-55 D B D B D 56-60 B A D A C 61、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形态有哪些?探讨美的主要形态: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研究美。 从人的主观感受来研究美。 从主客观的关系来研究美。 从客观的精神理念来研究美。 从社会生活来研究美 62、简述美学史上4种关于喜剧性的理论。 喜剧性理论: 无害的丑。 突然的荣耀。 预期失望。 生命的机械化。 63、审美活动产生的前提是什么? 审美活动产生的前提: 审美需要。 审美态度。 审美能力。

事物的审美属性。 审美环境。 64、在关于意境的各种争论中,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65、怎样理解美学上的“优美”范畴,结合一些艺术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66、怎样理解崇高的内涵? 崇高: 外在形式是“大”。 内容与形式之间经过矛盾冲突之后的一种间接的和谐愉悦。 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的情感,由痛到快的转变是标志。 是人对无限性的一种希求。 67、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形象性。 非功利性。 情感性。 个体创造性。 68、结合美的情感性特征,谈谈你认为什么是情感?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情感? 69、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审美现象,谈谈你认为什么是美? 答:个人认为美是从生活开始的。有人说过“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个人觉得美也是如此,它是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充斥着大家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世界。就像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坚持美以及艺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强调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反对纯艺术论。艺术再现生活现实,是生活的代替品。就连哲学家和艺术家们对于美所给的定义都不同,那么我们这些普通人对于美的理解更是多种多样了。从上述的简单罗列可以了解美的定义同样是两种倾向,即唯物的和唯心的。个人认为美是意识的产物,美感是意识对于美的感受,而物质更多的只是审美的对象。由于不同意识的观察美存在着不同的角度,因此对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而觉得这种不同恰恰是美之所以为美的一个重要理由。 总觉得能让人身心愉悦,积极向上的也可以称之为美的。 70、谈谈你对美的非功利性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应当如何处理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关系?

音乐与人生选修课期末试题

音乐与人生测试题 1.音乐对你的学习生活起到哪些作用和帮助? 答:音乐很久之前就已是我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之一。好的音乐可以让我心情愉悦,可以让我看到另一个世界。另外,我在学习生活中也必不可少的学习了音乐知识。学习音乐可以培养我的毅力、注意力、想象力、欣赏力,甚至可以提高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音乐是声音的表现艺术,是声音的美妙表达方式。其音符的表现背后蕴藏着无限的意义。这意义完全可以促进我的学习生活。从小我就习惯边写作业边听音乐。一开始是舒缓的音乐,后来是自己喜欢的音乐。可能有人认为写作业时听音乐不会影响效率吗?这个问题放在我的身上明显是否定的。听音乐时我能忘却周围的嘈杂环境,能更专心的专注于作业与自我学习。除此之外,音乐能激发我对生活的灵感,我能从歌曲中听出许多心情、事情,这也是一种对这个缤纷世界的理解方法之一。我爱听的音乐总能让我感觉心情舒畅,忘却烦恼;抑或能跟我的情感共鸣,让我享受音乐带来的安抚。 2.简析印度音乐家拉维-香卡(Ravi Shankar)的音乐人生及其贡献。答:拉维-香卡1920年4月7日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他师从麦哈流派的创始人Baba Allaudin Khan。他和他的兄弟乌德香卡(Uday Shankar)的舞蹈剧团巡演了很多年。上世纪60年代他和胡斯塔德-阿里-阿卡巴-汉(Ustad Ali Akbar Khan)及胡斯塔德-阿拉-拉卡(Ustad Alla Rakha)一起合作将印度音乐介绍给西方世界。这使他

名声大振。之后他又成功地和许多西方音乐家如披头士的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和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e)合作演出。其中,甲壳虫乐队著名吉他手乔治-哈里森曾是他的爱徒。除了音乐会之外,他还指挥交响乐团以及为许多电影配乐。拉威-香卡的第一个妻子是他的古鲁Baba的女儿Annapoorna Devi--一名隐居的西塔琴大师。香卡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女儿Anoushka Shankar是他的弟子,是一位冉冉上升的西塔琴明星。另一个女儿是2003年获得格莱美奖的流行爵士歌手诺拉-琼斯。拉威-香卡有一群星光熠熠的弟子。在美国呆了数十年后,香卡回到了印度,生活在德里。虽然已经85岁高龄,香卡仍活跃在乐坛。他仍然在为完善拉威香卡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艺术而工作,在德里,他还向学生传授他的宝贵知识。 3.音乐创作的基础 答:音乐是这个世界的灵魂,音乐创作是这个世界精神文化蓬勃发展的摇篮。而音乐创作的基础,更是整个音乐精神世界的奠基石,是音乐创作的起跑线。我认为,音乐的创作基础有三大部分:用心对事物的切身感受;用思维对感受的创意理解;用音乐对理解的塑形表达。首先,用心对事物的切身感受,就是在生活中找到客观事物的美或丑,善或恶,通过了解、熟悉、认识等感性及理性活动,得到深刻的审美感受和体验,触发了创作欲望。能引起这种创作欲望的,不仅是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现实美与现实丑,也可能是其他艺术作品如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浅谈美与生活 为之哀叹和愤怒。那么,试问,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美的事物真的那么少么?我们再不需要美的追求了么?关于美的研究,都是些空中楼阁,与实际的生活毫无关联了吗? 时间追溯到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意思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以羊大为美。且不论这个定义对美的本质的挖掘有多深,它至少证明了美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然而这不等于美的意思就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和功用性上,它应该包含有更高级更广泛的意思。另外,美在平常的概念中,有好处和优点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它意味着不平常的好处和优点,但是是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却是概念模糊的。不过美的作用总应该是,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方面的认识,它应该是化解矛盾问题的原因,是引导和驱使人类走上正路的本来力量。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原则。它肯定的是主体某种特殊的内心感受。但是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伴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

人生与审美。

人生与审美 哲人说,人生三重境界。一位作家将这三重境界用一般充满禅机的语句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一:审美的魅力 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源自人的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它包括对世界与对自身的一种理解,也包括对某种行为方式的认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这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审美需要美感距离。懂得审美的人,总是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需保持一定的距离。好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官能得到极大调动而饱受美感享受,审美态度庄重而不轻佻,审美情趣受到陶冶而不沉湎。好的美感距离,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会保持完美良好的印象,难以忘怀。这种距离,是一种不远不近、不即不离、不轻不重的理想审美距离。在如何把握审美距离方面,我们不妨向英国首相丘吉尔学学。他有一次遇到好莱坞一号美女费雯丽,不禁被她迷人的美貌所吸引,出神地看她。此时,当有人叫他与费雯丽更靠近一些时,他却说:我在欣赏上帝的艺术品,需保持距离。丘吉尔作为政治家政绩卓著,作为军事家战功显赫,但想不到他在审美方面也如此内行,真叫人钦佩。 二:审美人生观 人生价值观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 儒家和道家的审美和人生。儒家美学所具有的宏深的哲学基础,使其践行表达充满自信。从审美语言的运用来说,儒家既不怕形成片面的迂执,也不怕信息传达造成流失,相反,从

2019美学与人生章节答案有答案

第一章 1.美的诞生是从实用性向非实用性转化的。? 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在十八世纪。? 3.殷商时代的()文里就有“美”这个字。A A. 甲骨 B. 金 C. 小篆 D. 隶书 4.()的《说文解字》认为“美”是“羊大,味甘也。” D A. 毛苌 B. 荀子 C. 董仲舒 D. 许慎 5.意大利美学家()认为维科才是真正的“美学之父”。 A. 鲍姆嘉通 B. 克罗齐 C. 柏拉图 D. 维科 6.认为“美”字的意思是羊给中国人的综合感觉为美的是C A.毕达哥拉斯 B.莎夫 C. 笠原仲二 D.苏格拉底 7.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时间是1750年。? 8.下面哪位学者提出了“美是难的”。苏格拉底 9.冯友兰将人生分为哪几重境界?ABCD A功利境界B自然境界C道德境界D天地境界 10.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哪一部著作中提出了“美是生活”?A A《生活与美学》 B《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C《怎么办?》 D《俄国文学果戈理时期概观》

第二章测试 1柏拉图提出了“美的东西”与“美本身”的分别。?2康德的美学代表作是《判断力批判》。? 3休谟认为美的判断标准是人的主观趣味。? 4提出美是“数的和谐”的人是D A高尔吉亚 B苏格拉底 C芝诺 D毕达哥拉斯 5马克思论述美的重要著作是B A《法哲学》 B《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C《私有制的起源》 D《共产党宣言》 6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 7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三原则是高华、匀称、明确X 8一首诗和一篇散文之间的关系属于A A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B个别事物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C事物内部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D事物与人之间的情境关系 9布洛在对实验美学批判的基础上,创立了心理距离说。? 10柏拉图的哪一篇著作集中讨论了美的本质问题?B A《克拉底鲁篇》 B《大希庇阿斯篇》 C《小希庇阿斯篇》 D《曼诺篇》 第三章测试 1儒家强调尽善尽美,注重社会人格之美? 2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是法家X 3具有禅宗意味的诗人是B A屈原 B王维

审美与人生论文—《活着》读后感

审美与人生论文只是为了《活着》

只是为了《活着》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亚里士多德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活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有人为信仰或者,有人为爱情活着,有人为事业活着,有人为别人活着;有人活得很轻松,有人活得很沉重;有人活得洒脱,有人活得笨拙;有人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人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或。活着,体现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活着也昭示着崇高和猥琐,活着是一种累,活着是一种快乐,活着是一种悲哀,活着是一种享受,活着是一种美丽。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我对活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生命与死亡的冷静描述 《活着》其实就是一幅活人观看死亡的全景图:“我”爹被活活气死,龙二阴差阳错做了替死鬼,有庆输血时被抽空而死,风霞生产时大出血而死,家珍得了软骨病安然病死,二喜被水泥压死,苦根饿后吃豆撑死,春生自杀而死,至于战争上的死亡事件却像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平凡而集中,成千上万的伤兵在雪地里被冻死……命运的残酷和无常总是将生命逼向死亡的角落,主要人物的活着和其他人物的死亡成了贯穿文本始终的强大对比法则。 这种生死无常的边缘状态,也正是福贵在目睹了各种各样的死亡,在经历了苦难的人生之旅后的一种活着状态。一方面,从亲人的相继离去中他深深地明白了死亡的突如其来和随时性,所以他预先将五十块钱压在枕头底下,随时等待着死亡的降临;另一方面,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使得他处于阴阳混界的状态中,这可以从他和那条同是福贵的老牛的对话中看出。 其次,这种生死无常的边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消解了生与死之间一贯的对立性。因为这种生死无常的状态归根结底是由命运的无常决定的,在巨大的命运苦难面前,生与死只不过是承载生命的两种不同的形式而已。 也正因此,生与死在余华笔下成了一种自然交替现象,就像白昼和黑夜一样,正如作品的结尾写道:“我看到广阔的大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①土地的召唤容易让人想到死亡的召唤,在这里,死亡卸去了它可憎的面目,而是以土地般的朴实,宽阔呈现,于是,生与死在余华笔下得到了升华和超越。 二、苦难命运的漠然展示 在这里,余华将对人物的关注摆在了突出位置,通过他们的生存状态折射出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人总是活在某种边缘。福贵的家道中落却因而保命;龙二在赌场上使福贵破产,却在大富大贵时被革命政权枪毙;解放后春生春风得意地当上了一县之长,但却在文革中一落千丈,被迫上吊自杀……这一切都深刻孕含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思想。福贵虽然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中,但是在强大的命运面前,任何历史社会背景都是微不足道的,都将黯然消退,人所面对的除了命运还是命运。因此,《活着》中的苦难便成了一种超越历史,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的本原性的苦难。 而余华呢,他的任务好像就是站在非人间的立场,以一种不介入的方式将人间的苦难客观冷静的叙述一通了事,刻意地回避排斥了主体对苦难人生和人生苦难的价值评判和情感渗透,使苦难得以纯粹而透彻的呈现。因此,在《活着》里,在福贵平静地回忆他一生的苦难时,我们无法把握作者甚至是福贵对苦难的感受。 同时,余华所展现的苦难及其对苦难貌似无动于衷的方式,从另一角度而言,

审美与人生

审美与人生 所谓美丽人生,即有意义的人生,而人生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审美而发现的,也是通过审美而得到理解的。生活的审美化,就是对生活的非审美因素加以克服,审美的生活化就是让审美从纯粹艺术走向世俗生活。在我看来,成就美丽人生,就要寓审美于生活,寓生活于审美,以审美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将审美与人生合二为一。 美,咫尺之间 美,是一种主体对于客体的感受,一种愉悦的感受,一种触动心灵深处的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家里面井然有序,窗明几净,各种家什摆放错落有致,这是一种整洁的美;端庄秀丽,静谧可人,这是一种沉静的美;落落大方,清新自然,这是一种自信的美;平和洒脱,超然物外,这是一种闲适的美;粗犷豪放,不拘小节,这是一种大气的美。在多姿多彩的自然美之中,又不乏人性之美。“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荫蔽”,作家冰心用笔尖点出了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衣沾不足惜,但是愿无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山林,追求一种他所崇尚的美。诸如此类叫人忘俗的天然之美,可能谁都会见过,只是大多忘记了欣赏,没有真正感受到那种令人忘怀得失的美。美的感觉存在于心中,很多时候无法用文字表述出来,

很多美好的思绪在脑海中一闪即过,无法捕捉。美不是空谈,而是要去体验、去感受、去欣赏。 所谓审美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夏夫兹薄里认为,心灵是美的根源,人的审美能力是天生的内感觉,审美起自于内在感官。发现美是审美的第一步,追求美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完成最后一步欣赏美其实很简单,如果你对内在世界的美丽漠不关心,那你无论如何也看不见外在世界的美丽,摈弃掉偏见和固执,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就呈现在你眼前了,因为美就在你的心中。因此,我将审美定义为对美的发现、追求、欣赏的过程,生活中的美充斥在各个角落,要的是去学会发现,学会欣赏,当我们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时,人生的意义便在瞬间绽放光彩。人生的意义在于由于美而产生的对美的追求;人生的价值是因为人本身某方面的美得到认可、得到崇拜而获得的社会认同感与成就感;人生的使命在于不断的完善人生的过程中探寻到了美的源泉。因而人生与审美有着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相互融入的一层层深刻的交织。 美丽人生 寓审美于人生,寓人生于审美,当两股力量交织相融时,美丽人生便是他们的结晶。

审美与人生论文

什么是审美?审美需要哪些条件?审美对人生有何意义? 浅论审美与人生 【摘要】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的今天,人们更加渴求对生活与大自然的审美去感悟人生的美好,拂去心里或看到的丑陋。本文正是通过对审美的概念分析,如何对事物进行审美和发现美的所在, 以及审美对于人生的意义所在,去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 [ 关键词] 审美人生美的事物 审美的概念 1.审美的理解 1.1主体是审美活动的人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同时只有处在审美的活动中的人,才称得上是“审美人”。 只有一个人对自己喜欢或是感觉到美的事物进行精神和心理的洗礼,让美的事物陶冶自己的情趣,得到灵魂的更上一层,倘若一个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而无动于衷的人,是怎么也不会发现这个事物的美,也很难进入到审美的状态的。比如,一朵盛开的鲜花,在不同的人眼里,是有着不同的感观,一个喜欢它的人,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妙感受;然而一个不喜欢它的人,甚至会觉得这朵花,影响到他美好心情。 1.2客体是一切美的事物 1.21美的概念 美是纯朴的,是一切的真善美,同时美也是一种精神的超越和非功利性的,否则它就变成了一种“恶”或是“不美”。在阅读老师的的博客时候,我被《和农人们去卖菜》这篇文章深深的感触到了,“打开后尾箱,开始装菜,农人们拿来塑料纸铺在里面,说是怕把我的车弄脏。”,农人们是纯朴和真实,因为怕弄脏别人的车,就把一些塑料纸放上去了,他们这个小细节动作,就体现了他们是美的,是因为他们的善良和美丽,才让这篇文章更加的生动和感人。 1.22审美客体的存在形态 1.大自然 大自然的美是因人而异的,自身是不自觉,不雕塑的,具有天然性和原始性的。大自然的美,美在和谐,让人引发艺术的情怀和人生的感悟。 2.社会美 社会美是存在于社会事物中的,能体现人类的社会情感的美。社会美在普通人老百姓上就可以深刻地体现出来,如《与农人们卖菜》中的农人们就体现出他们的真善美。社会的美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逛街,它成为了人们感性的释放, 也是对美的熏陶与享受,而不只是为了购物而购物。 3.艺术美 一个美丽的建筑、一首动听的音乐、一件漂亮的服饰等等,都能舒缓我们烦躁的心,陶冶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让我们在这个物质的生活中寻找到一些宁静的真实的东西。 2.发现美的条件 2.24具备必要的审美修养 要正确领会艺术作品的精髓、感受其魅力、获得美的享受需要一定的审美修养,必要的审美修养包括知识储备、文化教养及生活阅历等。审美活动包含理解的因素。人的审美活动不只停留在感觉阶段,要用自己所处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阅历以及自己的情感区欣赏美。欣赏世界上的一切美的事物。

认识审美本质及与生活的关系

认识审美本质及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本质的审美价值理性在于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符号性创造,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具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艺术对象包括整个宇宙、人生,自然科学在科幻艺术创作中经常以审美的方式得到某个侧面的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亦普遍地为艺术家所注目:伦理道德的表征也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伴而行的;艺术产品作为物质构成物,表现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语言符号体系。审美价值理性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其他价值属性,须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理性,或者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回到生活,回归自然,深切体验生命的美好与神圣并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出最美的光彩!这是每个人内心所热切追求的根本目的,这是两个过程:发现美和创造美。尽管有些人并不知晓自己此生真正的追求,做着和这个目的相聚或者相离的事情,《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芸芸众生,往往如迷失的羔羊······然而,正如每个人所经历的,这个目的,也就是审美给我们的幸福感往往会在与大自然的邂逅中微妙显现,也往往在一种创造行为完成后呈现。回归自然,是因着人就是来自自然的,本是她的一部分,爱着自然的感觉,这就是审美!没有什么生命群体不依恋大自然,你可以想见在美丽的晨光中鸟儿的心情都无比的好,才有充满灵性的啁啾鸟鸣。这样的感性是天赋的,而通过理性与感性的揉合——审美教育,这种感性才更为自觉,并化作创造的动力,当然也会携带着美。于是生活更

加美好!因为不单在我们环境中处处增加了大自然美的印记,使我们感到大自然的无处不在,它平和着我们的内心,使安全感加分,幸福感也加分。更重要的是,美的体验激发创造的活力,美的创造带来成就感充实感,生命过程的体验由此来得更真切。 只有体验到生命美感的人生才是不枉此生的人生,只有体验过创造的人生才是有力度的人生!当这种幸福感充实感化作进一步热爱生命的动力时,生活与艺术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就此开启。 牵着孩子们的手,让他们在醉人的大自然里嬉戏,回归自然。美术鉴赏,第一步,就是让远离母亲的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爱与审美,是最好的教育。

《美学与人生》作业

《美学与人生》作业 1、当人心境压抑时,去观看喜剧表演,用笑来冲淡郁闷,从而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是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 A. 社会干预功能 B. 心理平衡功能 C. 道德教育功能 D. 娱乐消遣功能 答案:B 2、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 A. 人所改造的自然界 B. 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 C. 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D. 外在的自然界 答案:C 3、“艺”在中国古代被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A. 精神产品 B. 物质产品 C. 自然物 D. 人工制品 4、“粗绢恶扇,败人意兴”这一现象与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的哪一层次有关?() A. 形式符号层 B. 物质实在层 C. 意象世界层 D. 意境超验层 5、“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A. 亚里土多德 B. 席勒 C. 柏拉图 D. 尼采 6、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体现了()。 A. 审美的非功利性 B. 审美的具象性 C. 审美的非自觉性 D. 审美的个 7、意大利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史》一书中认为,美学学科的建立者不是鲍姆嘉通,应该是()。 A. 康德 B. 席勒 C. 鲍桑葵 D. 维柯 8、( )是德育主要依据。 A. 理想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 B. 现实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 C. 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 D. 理想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 9、维特根斯坦通常被认为是以下哪个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A. 格式塔美学 B. 实验美学 C. 接受美学 D. 分析美学 10、古代文论家( )提出了“隐秀”说。 A. 钟嵘 B. 刘勰 C. 陆机 D. 司空图 11、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 )。 A. 创造性的发挥 B. 社会关系的解放 C. 生活方式的变革 D. 思想观念的自由

审美与人生

审美与人生 审美作为一个生存范畴,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描述或界定它。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人生则更是广阔,浩瀚无边。在人的生存世界中,每天都发生着生老病死。在人的情感体验里,到处都是酸甜苦辣。那么当审美撞上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又该怎样? “悲”既可以指悲剧,也可以指悲伤。对悲剧而言,它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形态。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叔本华认为:“如果我们对人生做整体的考察,如果我们只强调它的最基本的方面,那它实际上总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体现喜剧意味。”更多时候,人们会把悲剧置于艺术成就的高度,对它抱有审视的态度,而悲伤则不然。与悲剧相比,悲伤更多的是现实层面的审美。比如你去影剧院流泪,这是悲剧。而殡仪馆死者亲属的哭泣则是悲伤。所以在人生中,我们经历更多的是悲伤,生老病死,哪个不叫人伤心难过呢?可是悲伤同样能产生美感,那便是一种奇异的凄凉之美,这种美感不是之于艺术形象,而是对自我,对全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是一种生存性体验获得的审美的同情和悲痛。这些便是“悲”和审美结合所形成的新的形态。 同“悲”相对,“欢”也有其艺术审美“喜剧”和其现实审美“欢乐”。苏珊-朗格认为喜剧是幸运,是充满生命力的形式,“喜剧情感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它是紧张,迅速,夸张的,生命力的显现形成的一个爆发点,引起欢乐和笑声。”康德则探讨了喜剧的心理特征,认为喜剧的心理特征是笑:“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以上是喜剧之于人生的艺术审美。而欢乐这种现实审美欢则更好理解。我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乐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在我看来,这便是欢乐的最好诠释。欢乐无非就是在开心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随心所欲,把酒言欢,何其幸运。

美学与人生

美学与人生 一、单选题 1、艺术品的直接性物质存在是(A. 物质实在层 ) 2、以下不属于艺术品的基本特征的是( B. 他律性) 3、决定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是( A. 意象) 4、艺术意象是一种(C. 精神的存在 ) 5、当人心境压抑时,去观看喜剧表演,用笑来冲淡郁闷,从而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是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B. 心理平衡功能 ) 6、曾以典型的“无我”创作方式闻名的作家是( D. 梅里美) 7、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将“意境”范畴发展为“境界”的美学家是( A. 王国维) 8 白华 ) 9、被比作“水中盐、蜜中花”的美感心理要素是( B. 理解) 10、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构成的一种( A. 精神关系) 11 12、以下陈述不属于席勒所作出的是(B. “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规律。” ) 13、、决定着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的是以下哪个层面(D. 社会历史层 )。 14、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的( A. 伊安篇 ) 15、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独立,其时间是在( D. 1750年 ) 16、相当于“优美”这一范畴的中国概念是( D. 阴柔之美)。 17、文艺“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 A. 康德)。 18、第一次提出“崇高”这一概念的人是( A. 朗吉弩斯)。 19、提出文艺创作“模仿说”的人是( C. 柏拉图)。

20、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人是( C. 庄子)。 21、提出审美的“第六感官”这一概念的人是( A. 夏夫兹博里)。 22、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现象”的人是( D. 黑格尔)。 23、提出诗可以“兴、观、群、怨”的先秦诸子是( D. 孔子)。 24、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B. 秩序、匀称与明确)。 25、下列著作的作者是康德的是(C. 《判断力批判》)。 26、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认同的文艺起源说是(A. 巫术仪式说)。 27、下列人物属于文艺模仿说代表人物的是(D. 亚里士多德) 28、下列作家属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是(A. 杜甫)。 29、被称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的是(A. 诗言志)。 30、提出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的人是(A. 马克思)。 31、苏珊·朗格提出的文艺本质说是(D. 符号说)。 32、认为文艺是“模仿的模仿”的人是(C. 柏拉图)。 33、强调“尽善尽美”的是(B. 孔子) 34、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 C. 《尚书》》。 35、汉代《说文解字》里“美”字的意思是(D. 羊大为美) 36、认为崇高在于“无形式”的人是(A. 康德) 37、庄子的美学观是(B.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38、提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人是(A. 亚里士多德)。 39、最早区分“美本身”与“美的东西”的人是( D. 柏拉图)。 40、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的是(B. 马克思)。 41、黑格尔的美学观是(A. 美是理念的感性现象)。 42、第一次把优美与崇高并列,将其作为两个主要审美范畴进行论述的是(D. 博克) 43、“美学之父”是( C. 鲍姆嘉通)。

论审美的 意义

论审美的意义 摘要:人生有无意思的判断标准在于自我创造性价值的能否实现。主观自我对人生进行有无意思的价值判定,进而在积极意义上实现自我创造性价值追求。价值追求与实现为人生有意思的认定提供了条件,而人生有意思的认定又作为基础促成价值追求与实现。 关键词:人生价值;审美;追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试想人如果生活在一个没有美的环境中,那将会多么痛苦。也正是审美需求,促使人,哪怕是在原始时代,去追求美,创造艺术。审美需求是与人生的求知欲,功利欲相并列的。生活中,如果只拥有了知识,拥有了金钱,那么这种生活还是不完善的,生存本质地要求在真,善,知识与意志等样式之外表达自己,确证自己,故而,爱美,是人的生存对自己不仅作为一个与它物相对的生命,而且作为一个自为的存在的确证与表达。人的一生是追寻美的人生,而具审美的人生是诗意境界,达到人格的和谐完满。 一:何为审美 丰富多彩的审美现象源自人的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方式,它包括对世界与对自身的一种理解,也包括对某种行为方式的认同。美学从广义上说,不仅是对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内涵的丰富多彩现象的思考,同时也包容在生存方式中,因为审美活动本身就实践,体现着美。审美活动更直接指明了审美现象中主体方面的状况,因为在审美中,主体是动态的,是实践的,同时也是生存性的。审美的目的就是需求的实现,审美的目的就是审美境界,审美活动一旦发生,由于其性质所致,它必然向审美境界发展,审美的活动是在对象之中的活动,是主、客合一的活动。另外,如果对审美经验具体分析,可看出审美是主体的自我超越,是对对象的投入,在理论上,这种超越与投入,就是审美活动与实践的本质的内涵。主体以一个个体,一个与对象相对而立的“我”出现,这种情况,与对象分为现象与实体、材料与实体、材料与形式,意义与基质的情况共生,它和对象合为一体,共同进入一种非功利的状态,当进入这种境界时,可以说人在“美”之中。这种具体的超越它使获得的意义更模糊,更丰富,它使获得的意义虽不明确,但更“痛切”。就获得的意义核心来说,抽象的超越获得的是“本质”,“本质”是对事物的陈述,它分离于事物。但在具体的超越中,人们面对事物直接的感性展示,并不在其“后”寻找“本质”,而是让事物就这样出现,也即“存在。”在审美经验中,事物在如其所展示的那样存在着,同时向主体展示“意味”。“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美总是存在于美的事物中,而美的事物之所以成为美的事物就在于它能给我们精神性的愉快,应合着我们的审美活动。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 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

浅析美学与人生

浅析美学与人生 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美学课的重点是介绍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基本情形,切实培养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大学美育中的基础理论课程,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开放。只要你爱美,它就与你有关 蒙那丽莎的微笑 文里的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传说此女绝色盖世无双,有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席美女-------中华第一美女。女性美的理想标准是什么?整体全面的美应该怎么要求?明张潮的《幽梦录》提到:“以花为貌,以柳为态,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肌肤,以秋水为姿色,以诗词为情肠。”这可谓是美女的最高境界,只是能达到者太少。 可是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我们都没有亲眼所见。虽说黄金有价,美貌无价,但是这也只是对外表的一个片面的标准。西地简单的认为:“美的女性应该脂粉气和书卷气兼而有之。云鬓蓬松,秋水映人,唇红眉黛,容颜娇媚,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翩若惊鸿,袅如春风,外在美固然很重要,这些也都是令人喜爱的,但是如花似玉,还要有智慧灵气,琴心诗韵。作到双绝,才能达到最美。她应该是整体的,多样统一的,内外俱佳才好。一个女人当其容貌.形体.衣着.发型和心灵.思想.才智.谈吐达到和谐统一时,她才是最全的美,即“美是和谐” 那么谁才是最美的女性呢?海伦?东方人不愿意,西施?西方人连连摆手“no!no!no!”有没有共鸣呢?有没有统一呢? 在美学、文艺学领域,人们常用“理性”、“非理性”、“新理性”、“实践理性”、“价值理性”、“交往理性”、“理性主义”等概念表述、阐发某种观念和思想。但问题在于,人们所使用的是否为同一个“理性”概念?答案显然并非如此。实际上,在人们的日常用语和学术语汇中,“理性”既是使用最频的一个概念,同时又是一个最富有歧异性、多义性的范畴。显然,如果不对理性的内涵范式加以仔细甄别、辨析和厘定,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和阐释上的错误,从而影响文艺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对“理性”这一文艺美学关键词的学理内涵加以初步辨析,以使该概念的使用更加规范化、明晰化和学术化,便成了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人的存在无非是在两个基本维度上展开的:一个是自然性的维度,再一个是精神性的维度。这两个维度之间所存在的张力与平衡构成了人类的存在的丰富性。而精神性更能体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真正价值和独特意义。美学从起源上应属哲学,它内涵艺术美学、科学美学、设计美学和哲学美学,它与人生有着诸多不容忽视的潜在的联系。 在人类的精神发展史上,文学艺术、美与人生之间永远抹不掉某种永久性的精神纽带。早在石器时代,史前艺术就以对生存的理解取向而昭示于世人。而据文献记载,从周易开始就表达了富于美学意蕴的人“生”的观念,此后,重“生”、乐“生”的观念俨然已经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基础。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是人生学。 那么,什么样的人生是完美的呢?完美的生活也就是艺术的生活,而艺术的生活即本色的生活。那就是“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又因为他过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超越名利,不做作,不虚

审美论文

当代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 院系:文法学院 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班级:新闻一班 学生姓名:常晓静 学号:201008030111

当代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 【摘要】: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审美群体在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审美活动的各个方面与社会上其他的审美主体或相通,或在某些方面截然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审美理念,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审美样态通过考察这些与大学生们息息相关的独特审美样态,我们可以发现其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审美活动这种最具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并呈现出与美学理论有所偏差的多种特点,如何对当代大学生审美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关键字】:当代大学生、审美样态、审美娱乐化、审美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样态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精英,思想活跃、感情丰富、精力充沛,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出自本能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从主流来看他们是积极向上的新一代,有着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具有一定的审美知识和能力,高校也是美学教育与研究的中心,环境优美的大学校园里每天都在供应形式多样的审美大餐.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当代大学生的各种审美活动中存在着审美兴趣不强,美学知识缺乏,审美能力偏低,审美修养欠缺的现象和问题。 1、不确定性 大学生求知欲强,没有成见,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再加上各种现代传播媒介多元化的导向,使得青年学生的审美样态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但更为主要的是进入大学前长期的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文化压抑感"[2],以及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压力[3],使得部分学生忽视了培育自己作为一个人所应当具有的本质性存在方式,即大学生作为人已经被"异化"了.当被问及有什么兴趣爱好的时候,许多大学生无言以对,或者大而杂,流于空泛. 2、直接功利性 从一些大学生们普遍喜闻乐见的的审美样态中可以发现这一点.这是与审美活动的应然属性偏离最大的一个特点,也是与目前整个社会浮躁、功利的风气密不可分的.[4]流行音乐、美国大片、网络游戏等伴随着麦当劳快餐和快节奏的现代体育运动一起主导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同时,"国粹"、高雅艺术、中外名著与古典

西南大学 《美学与人生》作业4答案

1、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形态有哪些? 答:有两种,一种从客观的属性中去寻找美的根源;另一种从精神中去寻找美的根源。此外,还有游移于上述两者之间的种的各种折衷、含混的说法。马克思主义主张从人地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改造中去寻找美的根源。 2、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客观社会性,就是说,美既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它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同时又不是脱离人的社会生活的纯粹的自然存在的东西。 (2)个别形象性,就是说,一切审美对象必须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的,人们可以通过感觉、知觉、直觉等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直接感受得到的,否则就无法进入人的审美领域。(3)感染性,就是说,美具有诱人的魅力,美的事物作为实践的产物,积淀着人的个性、智慧、才能、理想和情感等;因此,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社会与审美对象相调和而引起感情波动或浓烈的感情向纵横方向扩充,这就是感染性的实质。 (4)社会功利性,美既有非功利性超功利性的一面,又有社会功利性的一面,从个体美感的瞬间心理特点来看,是非功利或超功利;从美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又具有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是隐蔽的、曲折的、往往不为审美主体所察觉。 3、审美活动产生的前提是什么? 答:(1)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存在为前提,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包括 先天的感官感受能力和后天的学习辨识能力。 (2)美感的产生要以人的审美需要的存在为前提,马斯洛需要层次。 (3)必须要有审美的态度。所谓审美的态度就是一种非功利性的非抽象逻辑的非科学式的态度,从功利中解放出来从科学探索中解放出来,从而在自由的心态下只注重事物的整体形式本身,在自己的直觉感知活动和想象、情感活动等心理活动中获得精神的陶醉和快乐愉悦。(4)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 (5)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4、简述美学史上 4种关于喜剧性的理论。 答:①康德是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 ②黑格尔从矛盾冲突的观点出发,在悲剧与喜剧的比较之中揭示喜剧产生的原因,显得更加深刻和切合喜剧的本质。 ③马、恩:认为喜剧本质上是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它是新事物在取得胜利后或即将取得胜利时对旧事物的否定,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④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狂欢化”思想,认为与喜剧文化相关的狂欢文化和怪诞风格,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 5、怎样理解崇高的内涵? 答:崇高的内涵是: ①人与自然的对立与超越。 ②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 ③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