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分,5个单词)

1、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包括主观反映、客观刺激

2、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3、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4、人际距离:一般人与人接触时,两者之间都要保持着一定的领域范围。这种领域是看不见的,一旦他人进入该领域,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避开对方,或离开,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这种领域称之为人际距离,也称移动式领域

5、拥挤: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6、空间:是指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7、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1 4 10

8、小群生态:一般情况下,人总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交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

9、领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拥有或占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某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1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亦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12、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积的比值

13、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16、认知(cognition):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

17、图式: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

18、意象:人们头脑中的地图,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路。

19、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20、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21、负载:人们在单位时间内感到来自环境中的刺激量就是信息量,也就是负载。

22、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

23、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

24、行为场合:任何空间或场合只要被其使用者意识到最适合某种活动,不管是不是建筑师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都可称之为行为场合。

25、最优唤醒水平即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时(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最优唤醒水平。

二、填空题(共20分,20个空)

1、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等人首创,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苛勒、考夫卡。他们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则有一套心理规律(七定律)(包括图形与背景原则、接近原则、类似原则、连续原则、求简原则、闭合原则和大小恒常性。

2、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是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3、噪音对人行为的影响起决定作用的三个重要的变量是音量、可预测性、知觉的可控制性

4、人看人、从众习性、围观、安静与凝思是体验性行为习性的几种类型。

5、认知性行为习性包括靠右(左)侧通行、归巢性与兜圈子行为、探索性行为三种类型

6、动作性行为习性包括抄近路、逆时针转向、依靠性三种。抄近路逆时针转向依靠性

7、人在城市中的活动类型包括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三种。对对环境设计、物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

8、一个完整的空间由三部分构成:即水平面、垂直面、顶平面。

9、霍尔(Hall)将人际距离划分为四类,即亲密距离、个人间的距离、社交距离、公共空间。

10、防卫与个性化是领域性的两项行为标准。

11、按照Lynch(林奇)的观点,城市意象有路径、边界、区域、中心与节点、标志物五种要素构成。

12、造成人们乱扔垃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垃圾产生垃圾。

13、对人类认知地图的研究源于凯文·林奇对“城市的表象”研究。

14、环境体验的特点有综合性、指向性与选择性、差异性和直觉性。

15、环境问题可分为三类,包括资源问题、环境美化问题和健康问题。

16、人类对聚居地的基本需要包括安全和选择与多样性。

17、在较大的公共空间中,人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中逗留。

18、影响个人空间大小的个体因素除了文化和种族因素之外,还有性别因素、年龄因素和人格因素。

19、领域性有认同感、安定和家的感觉和自我认同三方面的作用。

20、人类的领域行为有安全(窝,家)、相互刺激、自我认同和管辖范围四种作用。

21、知觉有四个基本特征是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22、环境行为学的特点有整体性、交互性、真实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23、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为物质世界与人类感知经验之间架起了桥梁,为人类科学的研究提供了起点,是“精神”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即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和内部道路系统。

27、易识别环境的特征有三点:即同一性、结构、意义。

28、“家”的特征有个性化、安全防卫、特色和刺激。

29、造成人们乱扔垃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垃圾产生垃圾。

30、根据马斯洛的层级论观点,人的基本需要从低级的需要到高级的需要排成梯级可分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学习与美学的需要六个等级。

三、单选题(共10分,10个单选)

1、人们以既往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赋予一定的意义。这体现(③)知觉特点。

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2、两人在同一空间各干各的工作时一般选择以下(③)种空间关系

①感觉②知觉③认知④幻觉

4、据统计,小群在多数情况下是很小的,大部分由(①)人组成。

①2 ②3 ③4 ④5

5、“城市让人感觉美好,有时是因为具有风光绮丽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反映了环境体验的(①)特点。①综合性②指向性与选择性③差异性④直觉性

6、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体现(②)的知觉特点。

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7、领域性的作用之一是(④)

①刺激性②复杂性③一致性④认同感

8、经研究证明,人在对数目判断中(③)是个临界值。

①5 ②6 ③7 ④8

9、人们在单位时间内感到来自环境中的刺激量就是信息量,也就是(④)。

①感觉②知觉③认知④负载

11、人在纷繁众多的环境刺激作用下,只能对部分事物清晰感知,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人的知觉对象受注意指向和知觉定势的影响。这体现(①)的知觉特点。

①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12、两人合作时一般选择以下(①)种空间关系

13、人类对聚居地的基本需要是(④)和选择与多样性:。

①一致性②清晰度③复杂度④安全

14、(②)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①触觉②感觉③知觉④认知

15、(③)指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的想象。

①触觉②感觉③联觉④幻觉

16、(③)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①私密性②个人空间③领域性④群体性

17、(①)是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

①归属感②认同感③幸福感④责任感

18、按照霍尔(Hall)对人际距离的划分,亲密距离是(①)。

①0-45 ②45-122cm ③122-366cm ④366-762cm

19、按照霍尔(Hall)对人际距离的划分,122-366 cm是(③)。

①亲密距离②个人距离③交往距离④公共距离

20、按照霍尔(Hall)对人际距离的划分,45-122cm是(②)。

①亲密距离②个人距离③交往距离④公共距离

21、按照霍尔(Hall)对人际距离的划分,交往距离是(③)。

①0-45 ②45-122cm ③122-366cm ④366-762cm

22、按照霍尔(Hall)对人际距离的划分,0-45cm是(①)。

①亲密距离②个人距离③交往距离④公共距离

23、建筑师对城市的体验重在建筑空间,美食家体验重在地方美食,这体现了环境体验的(②)特点。

①综合性②指向性与选择性③差异性④直觉性

24、噪音对人行为的影响起决定作用的三个重要的变量中不包括(②)。

①音量②声音的复杂性③可预测性④知觉的可控制性

25、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知觉条件发生一定范围变化时,知觉映像会保持相对不变。这体现知觉的(④)特点。

选择性②整体性③理解性:④恒常性

26、周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②)作为中介变量的。

①拥挤②情绪③噪音④空气污染

27、(③)的心理物理学为物质世界与人类感知经验之间架起了桥梁,为人类科学的研究提供了起点,是“精神”与“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

①林奇②皮亚杰③费希纳④柯勒

28、下列四个人中,(②)不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①惠太海默②林奇③考夫卡④苛勒

29、为了整治城市生态环境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898年,英国着名的社会活动家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有针对性地提出了(②)的理论。

①邻里单元②田园城市③生态城市④园林城市

30、、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①)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

①环境设计研究协会②环境与行为③环境研究国际协会④环境研究协会

31、“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概念由(①)最先提出的。

①霍华德②佩里③费希纳④柯勒

四、判断题(共10分,10个判断)

1、环境行为学研究目的之一是了解“人-环境”的相互作用。√

2、唤醒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3、刺激物的强度越强越会引人注意。×

4、靠右(左)侧通行是人的认知性行为习性之一。√

5、微光刺激会降低听觉的感受性。×

6、微痛刺激或某些嗅觉刺激都可能使视觉感受性有所提高。√

7、人偏爱“靠窗而坐”是人偏爱复杂刺激的体现。√

8、探索性行为是人的体验性行为习性之一。×

9、感觉过载与被剥夺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被试验者宁可过载的刺激而不愿被剥夺。√

10、在大城市的中心区,由于人很多,人们常把其他人当成一种“物”来看待。√

11、一个有特色的区域,可使住在这里的居民更易形成认同感、归属感√

12、人在真实世界里的任何行为,不仅取决于这一环境的客观性质,更取决于他主观上对环境的认识。√

13、微痛刺激可使视觉感受性有所降低。×

14、某些嗅觉刺激可使视觉感受性有所降低。×

15、高密度对人的影响可分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现象。×

16、人在城市中的社会性活动对环境设计、物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7、围观是人的体验性行为习性之一。√

18、抄近路是人的动作性行为习性之一√

19、环境行为学释义是直观表述一种客观存在的行为关系,并通过其内容进行理论分析√

20、Argyle认为,个人空间是把两个人之间的交流维持在最佳水平上的一种机制,√

21、—般来说,性格内向的个体所需个人空间比外向的个体小。×

22、现代环境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一切设计都要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23、人在真实世界里的任何行为,不仅取决于这一环境的客观性质,更取决于他主观上对环境的认识。√

24、人“偏爱复杂刺激”就是刺激“越多越好”,“靠窗而坐”就是很好的体现。×

25、人看人是人的动作性行为习性之一。×

26、感觉剥夺实验结果说明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漫不经心”地接受的刺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觉是多么重要。√

27、归属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

28、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

2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31、吉布森是格式塔知觉理论的代表及创始人×

32、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是行为发生的前提,而环境本身又是行为发生的场所。√

33、环境就是指客观世界本身。√

34、“家”的特征之一是具有领域性。×

35、环境刺激对人产生的直接效果是提高唤醒水平,唤醒水平决定了情绪的强度√

五、简答题(共30分,共4题)

1、环境行为学研究内容和目的是什么(5分)

研究内容: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研究目的:一是了解“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二是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复杂;三是多样的环境问题

2、个人空间和领域的区别:(5分)

个人空间与领域的区别:个人空间是无形的、不见边界的、可移动的、以个人为中心的、调整与自己进行交互对象的远近距离;领域是可见的、划分好的、相对静止、以家为中心或居住地为中心、调整与自己进行交互作用对象是谁。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3、人类有哪些基本需要马斯洛的层级论观点:(10分)

人的基本需要可分为若干等级,从低级的需要到高级的需要,排成梯级如下;

①生理的需要:如饥、渴、寒、暖等

②安全的需要:安全感.领域感.私密性等

③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情感.归属某小团体.家属.家庭.朋友等

④尊重的需要:威信、自尊、受到人们的尊重等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⑥学习与美学的需要

4、人类对聚居地的基本需要(5分)

①安全:安全是使人类能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人要有土地,空气,水源,适当的气候,地形等,以适合人类抵御来自大自然与其他人类的袭击。

②选择与多样性:在满足了基本生存条件的前提下,就要满足人们得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与意愿进行选择的可能。“钟爱多样性”(物质与精神需要)

5、简述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

答案:即最优唤醒水平: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时(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最优唤醒水平。

6、简述人类领域性的种类。(10分)

⑴主要领域是指被个体或群体完全拥有和控制,并受使用者和他人共同确认的领域,它是建立在长期使用的基础之上,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

⑵次要领域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对它的控制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归属。如酒吧、教室里的座位等。

⑶公共领域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极为临时的领域,人一旦离开就对它失去了控制。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占用而采取强硬措施。如电话亭、公共汽车座位等。人类通过使用的物品或自己的行为,使领域个人化或保护自己的领域,这称为给领域注上标记。主要领域的标记形式多为物理标记,次要领域和公共领域的标记形式,比较多的表现为一些精细的行为或简单直接的方式,如放置一些物品等。

7、简述城市意象中心的涵义(5分)

城市意象中心是城市里道路的汇聚点;是不同层次空间的焦点;是交通的转换地;是城市人类活动集中、人群集聚的地点;人能够进入,并被吸引来参加活动;象征意义的中心(布达拉宫、北京天安门、莫斯科的红场…)

8、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异同。(10分)

共同点: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一旦客观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不同点: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介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活动。知觉是对物体整体的反映,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主观因素的参与。但是,若没有对物体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事物整体的知觉。

9、从改变行为入手,有哪些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减少乱扔垃圾的行为(10分)

答:1)。造成人们乱扔垃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垃圾产生垃圾”。就是说,在一个有垃圾的地方容易产生更多的垃圾。

2)。先行干预的方法包括提示、呈现榜样和适当设置垃圾箱。在适当的地方呈现垃圾箱,乱扔垃圾行为会有所减少,垃圾箱作用的大小在于它是否引人注意和有特点。

3)。随后策略在短期内的效果比先行干预显着。如安装会说”谢谢”的垃圾桶。

10、环境体验与环境认知的根本区别在于(5分)

,环境体验是刺激在场or紧接刺激之后发生的。认知对环境体验当然有所影响,但体验程度主要取决于实际刺激的性质,反应者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11、简述主要领域的涵义(5)

是使用者使用时间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包括住宅、办公室等。主要领域为个人或群体独占和专用,并得到明确公认和法律的保护,外人未经允许闯入这一领域被认为是侵犯行为,会对使用者构成严重威胁,必要时使用武力保卫也被认为是无可非议的。

12、试述拥挤与密度的关系(10分)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去考虑,Rapaport认为拥挤与密度是密切关联的:拥挤从来被认为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过载,密度似乎是一种客观描述性的尺度,但是实际上人对不同密度地区所真正感觉到的密度很不一样。人在环境中所接收到的信息刺激的多寡对人的密度感有重要影响.

Rapaport也十分强调,不同文化对密度要求的标准区别甚大。对最佳密度状况的期望与对高密度不可容忍的程度相差悬殊。密度过高引起拥挤感,但密度过低也引起冷落感,同样不可取。不同的行为场合,要有不同恰当的密度。.

13、简述环境体验有哪些特点(10分)

综合性:现场的即时反应和过去经验的综合;城市让人感觉美好,有时是因为具有风光绮丽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城市让人感觉美好,或许因为特定关系:城市环境的不少特色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指向性与选择性:接收何种环境信息还取决于个人的感觉机制和状态。因此体验带有强烈的指向性和选择性。

差异性:是指向性和选择性的直接结果。

——性别不同体验侧重不同

——常住居民和外来游客体验差异

直觉性:对城市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是感知者加以选择和综合的结果,即时反应,有感而发,具有直接性,快速性和对判断结果正确性的坚信等特征。一般较难用推理过程解释。

14、环境设计中利用小群生态应注意哪几个问题(5分)

(1)小群中人的数量

(2)两人面对面接触中的空间关系

(3)人愿意逗留的地点

15、环境信息有什么特点(10分)

①环境信息在时空方面没有固定的范围限制,人所感知到的信息范围是由个人的感觉机制、过去的经验和当时的状态决定的。

②环境通过所有感觉渠道向人提供信息。

③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比人能处理得更多。行人:交通信号、街头招牌、过往车辆行人,而可能忽略橱窗、铺装、建筑细部。

④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是行为发生的前提,而环境本身又是行为发生的场所。

⑤环境的象征、审美意义。

16、简述述人类的领域行为有哪些作用(10分)

(1)安全(窝,家)一般动物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其领域以外的地域内活动,夜晚才回到领域内的“窝里”睡觉,“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为其同类所公认。动物的窝好比人的家,人们不会随便让不认识的人进入家门。

(2)相互刺激刺激是机体生存的基本要素,一般常从其同类中寻找刺激。个体如果完全失去刺激,会出现行为与心理失常,无论动物或人类均如此。一般在领域中心有安全感,领域的边界是提供刺激的场所。

(3)自我认同自我认同即维持各自具有的特色,表现他在群体中的角色地位。地区文化与建筑特点:着眼于技术→消灭特色;着眼于文化→维护特色。

(4)管辖范围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单位、个人:封建割据是领域性体现;同一层次不同管辖的边界上会产生矛盾、刺激、竞争。

17、简述拥挤和密度的区别。(10分)

答: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因素:(1)个体的人格因素

(2)人际关系

(3)各种情境因素

(4)个人过去的经验和容忍性

(5)最主要影响因素是密度。

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面积的比值。密度可以在任何单位面积里进行度量。

18、城市设计中如何利用差异显着元素(10分)

①视觉感知的物质因素(大部与体形有关):

建筑和其他对象的形状、高度、色彩、材料、质感和细部,空间的性质、大小、形状、通畅和关联程度,光影的性质:光照的亮度、光线的时间变化,绿化与植被(种类、大小、形状、季相、色彩)

所感到的密度(如行人、建筑和符号的密度变化),维护和管理的良好程度,街道模式、形式和高宽比,占有支配地位的关键位置(山上、滨水、交叉口、交汇处、转折点等)。

②其他感觉知觉的物质因素

动觉——高差/弯道/地面质感/运动的节奏和速度;听觉——吆喝/号子/歌声、噪声/工业响声、鸟声/水声/风声;嗅觉——食物/烟尘/化妆品、花香/草木/空气/海风;触觉——步行/碰触和抚摸时的质感

热觉——体温/气温/其他物体温度。

③天体天象、自然灾害和气候因素

春城、三大火炉、雾都、泉城、花城、风城

④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

⑤时间因素

19、知觉的特点(5分)

知觉有四个基本特征:

(1)选择性:人在纷繁众多的环境刺激作用下,只能对部分事物清晰感知,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人的知觉对象受注意指向和知觉定势的影响。

(2)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3)理解性:人们以既往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赋予一定的意义。

(4)恒常性: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知觉条件发生一定范围变化时,知觉映像会保持相对不变

20、人的行为习性有哪些

一、人看人动作性行为习性

1、抄近路

2、逆时针转向

3、依靠性

二、体验性行为习性

1、

2、从众习性

3、围观

4、安静与凝思

三、认知性行为习性

1、靠右(左)侧通行

2、归巢性与兜圈子行为

3、探索性行为

六、论述题(共20分)一道大题

1、试述人类领域性及其功能。

人类领域性应该指建立在对物理空间的拥有权知觉上,由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表现出的一套行为系统,它是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要求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一套行为习性。

人类领域性的种类分为三种: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和公共领域。

⑴主要领域是指被个体或群体完全拥有和控制,并受使用者和他人共同确认的领域,它是建立在长期使用的基础之上,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

⑵次要领域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对它的控制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归属。如酒吧、教室里的座位等。

⑶公共领域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极为临时的领域,人一旦离开就对它失去了控制。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占用而采取强硬措施。如电话亭、公共汽车上的座位等。

人类领域性的功能:

①保护、调整私密性。个体能够拥有一个可以调节私密性和自由控制支配的地方,对维持身心健康和正常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个体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领地,可能产生压力和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领域性强的人对未经允许入侵的人极为敏感,以致于他们对门铃的反应要更快。

②组织功能。与动物不同,人类领域性的主要功能不在于维持生存,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组织的作用。这里的组织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日常生活,使生活可预测、有条理和更稳定;提供稳定的社会组织,维持和发展社会组织;此外,领域还是地位的象征。对群体而言,人类的领域性行为也有与动物领域性行为相同的一个作用,就是社会组织功能。

③优先居住效应类似于动物减少冲突的防卫功能。在体育比赛上也体现出优先居住效应,它可以称为“主场优势”,在自己的运动场或国家进行比赛,要比在其他地方比赛发挥更好,在主场赢的机会更多。

领域性对人类和动物的作用不尽相同,在动物主要是关系到生存和繁殖;在人类,主要是组织的功能,当然,它还能增加个体的安全感。除了领域性,个体还有个人空间和私密性的需求。

2、什么是拥挤短期拥挤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当人口密度达到某种标准,个人空间的需要遭到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阻碍时,就出现了拥挤感。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最主要因素可能是密度。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拥挤带来的是:混浊的空气,烦恼的嘈杂,紧张的情绪,这将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和危害。

短期拥挤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①对生理的影响:在高密度条件下的人血压偏高,个体患病的机率更高。长期在高密度环境中生活,可能引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

②拥挤导致人际吸引降低,男性的反应比女性强烈。

③拥挤导致攻击或退缩行为(在拥挤的车上人们常会避免视线的接触,如阅读、闭目养神、把头扭向一边,或者保持较远的人际距离,以缓解这种应激)和利他行为减少

④拥挤表现为焦虑等负性的情感。男性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比女性更强。由于女性在社会交往中有更高的合群动机,所以在近距离内有更大的亲和力,男性的竞争动机更强,因而和他人距离过近会产生威胁感。总之,高密度对个人的情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但对男性的影响大于对女性的影响。

⑤拥挤对任务完成的影响:高密度会阻碍被试对环境的认知,可能会阻碍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导致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3、按照Lynch(林奇)的观点,试述城市意象的内容。

Lynch(林奇)从大量不断重复的要素、模式中归纳出五个方面的内容,包括路径、边界、区域、中心与节点和标志物。

路径:道路是移动的通道,如街道、铁路与步行道等。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意象都是在路上形成

的。路是人类最早、最伟大的标志之一,辨识路的方向对人来说最重要。——路是形成意象的最重要的要素。路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含义:对道路交通工程师,路有交通功能;对公众。路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更注重生活功能与环境质量;对城市设计,交通道路能够体现城市个性,组织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活等。城市道路具有连续性特色和网络特色,连续性特色即交通性、交往空间(购物、交往)功能;展示的是街道空间,非两旁孤立的一幢幢建筑。街道空间由鳞次栉比、立面形式多样,但有认同感的建筑形成;网络特色即道路经常彼此相通,构成或多或少均匀一致的网络,形成城市的主要骨架。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交通工具形成不同的道路模式,从而形成特色。如桥梁可体现出一种特别有表现力的路,动态平衡感。

边界:也是线性要素有以下两种:一是自然要素:河流、山、海、沙漠、森林、沼泽、半岛…一二是人工要素:城墙、铁路、高速路、港口、码头。. 边界也许是一种屏障,当然多少会有些贯通,使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以此为联系,良好地利用边界可加强城市的可意向能力和可识别性。

区域:区域是城市中的一些地域,地域内的环境有某种共同的性格可被识别。如同“马赛克”拼镶的图画,在人们的记忆中能留下显明印象的是那些有特色的、非同一般的地域。城市的物质环境既要丰富多样,又不杂乱,就要因势利导地将有相似性的要素相对集中,从整体着想,加强各个区域的固有特色,避免“大杂烩”。一个有特色的区域,可使住在这里的居民更易形成认同感、归属感。

中心与节点:中心是城市里道路的汇聚点;是不同层次空间的焦点;是交通的转换地;是城市人类活动集中、人群集聚的地点;能够进入,并被吸引来参加活动。象征意义的中心(布达拉宫、北京天安门、莫斯科的红场…)。人对某一“环境意向”的建立,往往是以某中心为参考点,把各种要素与这一中心联系起来,找出其中的关系,犹如蜘蛛编网一样,把各种关系编织成网格,形成完整的“意象”。而节点简单地说就是集中。①这类集中的节点也许就是某一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它的影响波及整个区域,成为区域的象征,故称之为“核”。②节点是观察者借此进入城市的战略点,如广场、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十字路口、道路汇集处及结构变换处。节点——场所、地点——广场。Lynch说广场是“城市景观中,一个在人们心理上能让人逗留的地点”。“鲜明而有特色,令人难忘的地点”

标志物:标志物是城市空间中的外部参考点。标志物是“物”而非空间,与“节点”不同,人不能进入其内部。作用是“积极的城市建筑”。体量可大可小,如建筑物、山丘、塔、牌楼等。

4、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关注环境设计中的哪些方面

答:环境设计指,运用行为科学去解决设计和建筑中的问题。环境设计的要素有以下几点:

⑴私我。建筑内部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私密性的保护。私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私我的保障可以是个体与其他人分隔开,或有可能退回到自我保护状态;二是私我可以使个体把自己的空间装饰得个人化,传达给其他人一些必要的信息。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建筑对个体或团体私密性的保护。利用环境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私密性感受的一个方法是,减少或增加被别人看到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就是控制信息的视觉闯入。缺乏听觉上的私密性给个体带来的不适远远大于视觉带来的影响。所以,在建筑设计中不能忽略听觉上的私密性保护,可以用隔音或吸音材料来减少声音的传播。

⑵材料和颜色。因为颜色会影响人的行为和感受。在设计过程中若不考虑,会给人的健康、情绪、行为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一些建筑缺陷或特殊效果可以通过颜色来改变,并且颜色的改变比重新改造的建筑本身所需成本要低得多。颜色和温度的关系是建筑设计中研究最多的一个方面。红色和橙色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蓝色和绿色则给人凉爽的感觉。不同用途的房间可以使用不同颜色。不同的建筑材料给人的感觉和印象也不同。

⑶照明。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个体的行为和情绪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低照明条件下,亲密水平增加,说话声减小。自己是否可以调节和控制光线的明暗,是影响对环境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场合,照明强度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⑷窗户。不同用途的房间需要不同类型的窗户,大窗户适合用在住宅、宿舍和图书馆,需要窗户带来的自然光线。如浴室的房间,就不能用大窗户,玻

璃要用不透明的,私密性的保护十分重要。

⑸家具。家具陈设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原有建筑设计已经不能改变的情况下。⑹建筑美感。一些研究者认为建筑美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美学,它包括建筑的形状、比例、复杂性、新颖性和照明等维度;另一种称为象征性美学,不同用途的建筑在设计上需要体现的意图不同。纳萨认为,常规美学包含的维度可以细分为建筑的封闭性、建筑的复杂性以及建筑的统一性。象征性美学应该强调建筑的自然、可维修、实用性和风格独特等特点.

5、噪音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哪些影响

⑴听力损伤。包括两种情况:暂时阈限改变和永久性阈限改变。

听力损伤为暂时阈限改变的患者能够在噪音消除后的16小时内恢复到正常阈限;当听力损伤为永久性阈限改变时,则在噪音消除后的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听力都还不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⑵噪音对健康的影响。高水平的噪音可能会导致生理唤醒和一系列应激反应。使血压升高、影响神经系统和肠胃功能。对人类和动物的免疫系统都有影响,以及导致失眠等症状。

噪音不仅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而且还会通过改变某些行为,对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由于噪音人们会喝更多的咖啡或酒、抽更多的香烟。

⑶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不利影响。如会引起头痛、恶心、易怒、焦虑和情绪变化无常等。高噪音区域患精神病的机率更高。

噪音是通过一些中介变量引发心理疾病的。在噪音环境中,会使个体知觉到的控制感减弱,以及产生无助感;这些心理反应会更容易引发心理疾病。长期生活在充满噪音的环境中,容易患类精神官能症的职业病。譬如在飞机场附近居民,神经紧绷度明显偏高,听力不佳,情绪管理不良,血压偏高。

平和的乐风具有安定效果,晚上聆听柔美乐曲,具有助眠效果;早上听听虫鸣鸟叫的心灵音乐,有助提振士气。如音乐疗法

(4)干扰操作行为

在噪音环境中,人的操作行为会受到影响,出错率增加。影响程度如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噪音的变量(强度、可预测性、可控制性),任务的类型,个体的忍受性(敏感程度)和人格特点等。

研究表明,与强噪音有关的生理唤起会干扰工作,但是人们也能很快适应不致引起身体损害的噪音,一旦适应了,噪音就不再干扰工作。

(5)对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

噪音不仅造成听觉的损伤、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干扰操作行为,而且还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关系,例如人际吸引、利他行为和攻击性。

《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指导.doc

1. 2. 3. 考试题型 判断改错题(先判断对错,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后的括号内)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1分,共6分)6个题共12分。在备选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并将题号填入题 6个题 共18分。在备选答案中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并将 6个题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案例选择题(每个小题 4分,共16分。根据每个案例讲述的内容,对题后所列的每道选择题,按题屮具体要求选出一个正确答案)4个题简答题(每小题 9分,共36分。根据所学组织行为学理论简明扼要地回答题中所提问题) 3个题案例分析(每小问 6分,共12分。根据题后指定的组织行为学理论來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2个题 考试说明1.木课程的考试命题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hl 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新编组织行 为学》文字教材范伟I 之内。按照重分析推理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考杳对基木知识的识 记能力,乂考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期末考试命题的覆盖而理应尽町能广一些,但耍突出课程学习重点。 3.试港将尽可能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屮,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人致为: 了解10%左右,一般掌握40%左右,重点掌握50%左右。试卷耍合理安排题F1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 等级。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 大致为:易20%,较易30%,较难30%,难4. 5. 6.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指导 (统设必修本科) 20% o 试题的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屮,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 不同的题目。命题时要两者兼顾,在一份试卷中保持合理结构。三、复习重点 笫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一、考核知识点 1.组织和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4.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考核要求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试题A-B卷及答案要点

A卷 一、名词解释:(4*8=32分) 1、组织 2、正式组织 3、激励 4、团队情商 二、简答题;(4*12=48分)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2、简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3、晕轮效应及启示 4、简述组织文化 三、论述题:20分 试述优势动机理论及其对管理工作的意义。 B卷 一、名词解释 非正式组织 第一印象效应 从众 组织文化 二、简答题 组织存在的条件 设计有效激励机制的原则 高效团队的特征 公平理论的启示 三、论述题 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组织行为学考试A卷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4*8=32分) 1、组织 一群人的集合、有机系统、共同的明确的目标、整合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为完成某一共同的目标,正式组织起来的人群集合体。正式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沟通。这三个要素是正式组织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之间保持着形式上的协作关系,以完成组织目标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们经

常将“正式”与“不变”、“稳定”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正式组织在保持其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发现和使用人才,并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调整正式组织的结构。 3、激励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 4、团队情商 团队情商是指一个团体的综合情绪控制调节能力。团队是由个体结合而成的,但它不是简单的人群组合,它是由一群心理上相互认知;行为上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目标上有共同向往的人们结合在一起的人群集合体。由此,我们可以将团队情商理解为团队的共同价值观、荣誉感和使命感。现代组织中的许多工作都是由各种团队去完成的。为此,团队的工作气氛以及凝聚力对工作绩效有着深刻的影响。团队能否和谐,不仅取决于其中每个成员的情商,更取决于团队整体的情商。高情商的团队,成员之间往往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团队显示出高涨的士气;低情商的团队,士气低落,人心涣散,缺乏战斗力,因而所在单位也不会有好的发展。 二、简答题;(4*12=48分)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就构成通常所说的组织环境。 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不同组织对环境要素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组织(系统)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与组织直接作用的其他组织和个人称为利益相关者。组织必须正视环境存在,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改革,才能获得发展。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的感知环境变化,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组织也会影响环境,组织的存在本身就为了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组织活动的结果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组织要为优化社会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尽其“社会责任”。 2、简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属于不同层次,构成一个需要的“金字塔”。马斯洛指出,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也就是说,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具有连续性。五个层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即物质需求,这是直接与生存有关的需要。它具有自我保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在人类各种基本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正是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人们才会不断的寻求更舒适的物质享受,物质社会的发展才会日新月异。只有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安全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出现安全需要。安全需求是人们对于周围环境

环境行为学笔记

1996年创立了中国环境行为学学会 绪论 一、研究内容 1、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2、环境行为学更多的作用于人的外显行为 人类的行为:经验行为 二、研究学派 1、格式塔心理学 核心:人的大脑中天生存在一些法则,对整个图形的原则有一定的心理规律片面性:忽略人的后天经验 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 2、构造论 观点:人对图形的认知并不取决于人类的先天心理,而是取决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加到感觉中去 3、皮亚杰学派 观点:人的心理发展是幼儿一直到成年都是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发展原则:组织、平衡、适应 1、组织 ①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关系本质上是物与物的关系,人的认识就是发现不同物质之间的关系。 ②不同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总结概括为不同的“模式”。 ③不同的模式反应到人的头脑中会形成不同的图式。 ④图式是人头脑中的一种“意象”,而意象与事物本身有本质的区别。 ----图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2、平衡 被趋使的行为(习惯),力争增加自己新的观点和行为。体现出人的整个动机(动力学说),动机有些是生理学的,有些是非生理(创新性)的。 3、适应 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交往的过程。 ①同化:任何有机体只吸收外部世界中与其有机结合的东西,是一个保守的过程,企图保持心理状态。 ②调节:是同化的一个补充,其产生标志着新图式的形成。 三、心理学原理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 ㈠建筑家和规划家的研究 设计方法方面 ①从管理科学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模型,使设计过程科学化,信息化,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把社会化信息、科学数据综合进去。 ②把各种设计设想转化为各种模型,设计设想体现为多种模型的组合。 ㈡心理学家的应用 1、感知理论 ①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行为是最主要的。(实践学习) ②收集信息都是由一定目的性的。(动机作用)

组织行为学 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09秋行管专科《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提示 米久奇2010-11-29 前言: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提示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有关说明 第二部分《组织行为学》(专科)期末复习题(201010市电大) 第三部分《组织行为学》(专科)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012市电大) 第一部分有关说明 1、行管专科《组织行为学》为开卷考试。 2、复习主要材料:教材《新编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专科)期末复习参考范围及题型(201012市电大)。 3、考试试题共有5种:判断、单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4、答题时,客观题,必须准确回答,否则不得分;主观题,在准确回答要点的基础上,一定要适当阐述发挥,否则会扣分。不要留空白。 5、复习如遇到难题,可上网提问,我将解答。 6、形成性考核分占30%。网上课程讨论学习记录或平时书面作业、到课情况、自学文字教材情况是形成性考核成绩的组织部分。 7、请大家认真准备复习,考试时可以带教材和资料,但不得传递资料! 8、考试时间:2010年12月11日15:00—16:30,开卷考试。 第二部分《组织行为学》(专科)期末复习题(201012市电大) 一、名词解释:第3页 1、组织行为学 2、个性 3、工作团队 4、激励 5、激励因素 6、保健因素 7、人际关系 8、群体规范 9、领导 10、组织 11、和谐组织 12、工作生活质量 13、组织设计 14、组织文化 15、组织变革 16、组织发展 二、简答题第4页 1.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把组织分为哪几种类型? 2、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是什么? 3.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特征有哪些? 4、增强工作满意感的方法有哪些? 5、期望理论在管理中的有何应用? 6、公平理论在管理中的有何应用? 7、工作生活质量与生产率的关系 8、什么是内聚力?影响内聚力的因素有哪些?内聚力有何作用? 9.什么是气质?简述气质差异的应用。

2020年新编《组织行为学》(第二版)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名师精品资料

《组织行为学》(第二版)2011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辨析题练习 1.产生了行为上的改变或具有了改变的潜能,就是发生了学习。 2.工作满意度测量的单一整体评估法不如综合评价法有效。 3.群体凝聚力越高,生产率就越高。 4.工作绩效的评价越高,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连续承诺的水平就越高。 5.在员工非常成熟的情况下,采取参与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 6.组织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强调简化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使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二个阶段强调高度分工。 7.特质论在解释领导行为方面并不成功。 8.高成就需要者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9.领导效能是由领导者决定的。 10.行为与动机是一对一的关系。 11.工作设计的理念由最初的工作专业化转变为现在的工作丰富化。 12.气质决定了一个人成就的高低。 13.越是没有本领和威望的领导者,越是爱用奖惩。 14.每个人只有一种气质类型。 辨析题参考答案: 1. 产生了行为上的改变或具有了改变的潜能,就是发生了学习。 解答: 错误。 学习是指通过练习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上的改变或改变的潜能。它有三方面的特点:①学习是通过练习而发生的,不是与生俱来的;②我们无法看到学习本身,但我们可以看到行为的改变,行为改变是学习的结果;③学习的效果是相对持久的,而不是暂时的变化。因此,仅仅是产生了行为上的改变或具有了改变的潜能不能叫发生了学习,生理成熟、疲劳、药物等因素也可以引起行为的变化或使人具有行为变化的潜能,因此该判断是错误的。 2. 工作满意度测量的单一整体评估法不如综合评价法有效。 解答: 错误。 单一整体评估法,只要求个体回答一个问题,直接询问总体满意程度。综合评价法是由大量工作要素组合而成,询问员工对于工作中的每一项关键要素的感受,通过标准化的量表来评估这些要素,数据累加起来就得到工作满意度的总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同样有效。因此,该判断错误。 3. 群体凝聚力越高,生产率就越高。 解答: 错误。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着重对人的个别差异研究的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人事心理学D.劳动心理学 2.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A.四个步骤B.五个步骤C.六个步骤D.七个步骤 4.人们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事物,而对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投射效应D.首因效应 5.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 A.需要B.动机C.态度D.信念 6.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麦克里兰B.史布兰格C.海德D.特尔曼 7.创造性行为的主要特点是【】 A.系统性B.有用性C.社会性D.差异性 8.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 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是【】 A.事业生涯开发B.事业生涯设计C.事业生涯决策D.事业生涯管理 9.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命令群体D.任务群体 10.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是群体任务的复杂性和【】 A.群体结构B.群体规范C.性格特点D.相互依赖性 11.最能集中体现民主或参与管理的沟通网络形式是【】 A.轮式B.全方位式C.链式D.Y式 12.小道消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是【】 A.流言式B.偶然式C.单线式D.集束式 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莫里诺B.霍曼斯C.韦伯D.阿西 14.最简单、花费最低的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是【】 A.运用层次等级B.设立特别工作组C.构建规则与程序D.成立工作团队 15.对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分配权称为领导的【】 A.奖罚权B.专长权C.资源控制权D.决策权 16.衡量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工作绩效B.工作计划C.德才兼备D.工作目标 17.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被领导者的特点C.领导的情景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组织行为学 第六章思考题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思考题 2、你所处群体中的气氛如何?对群体成员产生着怎样的影响? 答:群体气氛主要包括:群体的风气、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中成员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等方面。群体的风气会对群体中的成员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群体风气对行为有规范作用。在我所处的群体中整体的风气很好,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大家互相帮助,在物质方面不相互攀比,同学之间很友好,能够耐心倾听别人的建议。群体的领导方式主要有:沟通、支持下属、尊重下属、公正无偏、行为一贯及展示能力等特点。在我所处的群体中并无明确的领导者,同学之间都很平等,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大家互相支持、相互尊重,解决问题是大家各施所长。群体中成员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主要分为:工作任务型和人际关系型这两类。在我所处的群体中大家团结互助,相处的很和谐、没有紧张感,相互谅解、真诚的提供和接受有益的建议,细致耐心的交流问题。生活在这样的群体之中,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很融洽、每个人都向外传递着一种正能量。 3、目前我国企业中奖金是激励因素还是保健因素?除奖金外是否还可以采用一些其他的奖励措施? 答: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即只能防御疾病、治疗创伤,但不能提高体质。激励因素能够激励职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率。对于奖金来说既可以成为保健因素满足人的个人生活,也可以成为激励因素满足人的成就感。除奖金外企业还应注重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适当的给人一些发展、晋升的机会。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中的一些重要决策,提高员工的自我满足感,对员工自身来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奖励。 5、请评价公平理论,兼评中国企业的公平问题 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并且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这种比较分为两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即为将自己获得的报酬和自己的投入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做社会比较。纵向比较即为把自己目前所获报酬与目前投入的努力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所获报酬与过去投入的努力的比值进行比较。公平的评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很多人总是对自己的投入估计过高,对别人估计过低;它与个人所持的公平标准有关,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衡量标准,大多数人会把标准偏向对自己有优势的一方;它与绩效的评定有关,在评定绩效时,如何评定成为了主要问题,在中国企业中个人资历被看做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多数情况只因某位员工的资历老,就会忽视其工作的复杂、困难程度及工作质量和付出的劳动量;它与评定人也有关,在目前中国的企业中大多数绩效的评定都是由领导者或专门人员进行评定的,从而评定的结果就会严重的受到评定人的主观影响,就可能会出现松紧不一、回避矛盾、姑息迁就、抱有成见等现象。

教育组织行为学

教育组织行为学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教育)组织行为学 实施细则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教育)组织行为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必修课程。 (教育)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和实用性是它的学科性质。综合性体现在这要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来解释人在学校组织中的行为。两重性是指它一方面具有与组织中人的行为生物特征相联系的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属性即阶级性。实用性是指(教育)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而言,它属于应用性科学。 (二)课程任务 (教育)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组织中人的行为及其规律的学科,重点阐述了(教育)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及教育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为其管理活动提供心理依据和新的视角,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二、教学资源的配置与使用 (一)教材及辅助教材 本课程的基础教材为《组织行为学》,孙成志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新编教材为《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导》何立婴主编,中

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约15万字,《学习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的教育视角,是这一门课程的主教材。该教材中增加了“人性假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教师管理中的知觉效应、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教师的需要及其管理、教师的心理挫折及其管理、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师工作群体-教研组的建设、学校领导者应具备的个性品质、权变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学校组织的基本问题、学校组织的设计、学校组织中的工作压力、学校组织的文化建设、学校组织的内部、外部环境、学校组织冲突、学校组织行为的合理化、学校组织变革”等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学校组织中个人及群体的行为规律。两本文字教材相辅相成,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 (二)网上教学资源 网上教学资源包括中央电大资源和省电大自建资源,共分文本资源和音像教学资源两类。文本资源有各章节的教学大纲、教学辅导、考试大纲、自测自检题库、往届试卷、作业练习等、模拟试题、中央电大直播课堂脚本等;音像教学资源有中央电大辅导、期末复习的直播课堂以及省电大直播课堂。 1、文本资源 中央电大网上辅导分为“专题研究、案例库、试题透析、热身练习、新书推介、分章辅导”等板块。 A、专题研究 主要围绕本课程的重点专题,介绍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推荐研究的精品文章,提示继续做深入研究的着眼点。 B、案例库

【强力推荐】组织行为学练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组织行为学》练习题 第一单元总论 1、定义组织行为学 答: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当管理者通过他人完成他的工作时,组织行为学提供了指导他人的生产率,预测人在工作的行为的工具,并且提供了管理来自不同领域的个体所需要的洞察力。 2、组织行为学模型中3个分析水平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这三中分析水平是:个体水平,群体水平和组织系统水平。这三个基本的分析水平好像建筑砖块--每一个水平都建立在前一个水平之上。群体水平建立在个体水平之上,组织系统水平建立在群体水平之上。 3、组织行为学的权变观念意味着什么? 答:组织行为学的权变观念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 组织行为学告诉人怎样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键性变量。然后找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针对一定的情景,使用一定的对策。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倾向于人力资源学派,可是对其他学派也兼收并蓄,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体系。 埃德加·沙因(E·H·Schein)的人性假设 科学管理的人性观:理性——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man) 人群关系学派的人性观:"社会人"

人力资源学派的人性观:"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man) 沙因的结论: 人的心理状态是复杂的,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时期也会有差别。因此人不是单纯的"理性一经济人"、"社会人"或者"自我实现人",而是“复杂人”。管理者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管理,而是要洞察他们的特点,对症下药。 4、描述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文化分析方法 答:在分析文化差异方面被广泛参考的方法之一就是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构架。它确定了6个基本的文化层面:天人观、时间观、人性观、作为观、责任观以及空间观。 天人观人们是屈服于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是征服自然?在许多中东国家,人们相信命中注定。他们认为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神的旨意。相反,美国人和加拿大相信人类能控制自然。他们愿意每年花费几十亿美元用于癌症研究,因为他们相信癌症病因是可以找到的,癌症是可以被治愈的,并且是会被根除的。 处于以上这两种极端观点之间有一种适度的观念、一种强调天人和谐关系的观点。在许多远东国家,人们应对环境的方法是改造它。 时间观一种文化是着眼于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同社会对时间的理解不同。例如,西方文化认为时间是一种稀有的资源。时间就是金钱,而且时间必须得到有效利用。美国人关注时间的现在和不远的将来。美国企业的绩效评估具有短期性就是一个证明。在典型的北美组织中,员工每6个月或1年接受1次评估。相反,日本人则具有长期的时间观,他们的绩效评估方法体现了这一点。日本工人通常可以用10年

基于环境行为学

基于環境行為學的醫院庭院環境規劃設計謝偉華 環境行為學的環境行為理論及其拓展李斌 小城鎮周邊農村地區居住環境變化研究——以上海市川沙鎮為例李斌范佳純李華 江南自然村落公共空間和居住空間的環境行為研究任燕;秦丹尼;李斌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研究,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 3.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5.俞国良王青兰杨志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8 6.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师,2000.02 7.李增道.环境行为学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90 8.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3页9.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园林与景观设计》重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0.戴志中、褚冬竹、肖晓丽著,高校校前空间,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08 11.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12.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3.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著/周先庚、林传鼎、张述祖等译,心理学纲要14.岳庆平、吕斌,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3 15.株式会社建筑画报社编,日本绿色校园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16.包小枫,理想空间——中国高校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2 17.江浩波,理想空间——个性化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04 18.景观设计——景观与建筑的和谐交融,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1 1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城市中国——中国式造城,动感杂志社,2005.09 20.景观设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09 21.王文友,空间·文化·个性·情趣——关于高等学校校园环境的思考,规划 师,2000.02 22.满红、孙王琦,大学新校园景观的特色设计,房材与应用,2004.03 23.李晓艳,浅谈校园标识导向 系统设计,标识24.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造,华中建筑,2006.6 25.靳路明,现代校园空间意象研 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3 26.郭金菊,高晓霞,浅谈校园环境景观形态设计,河北工业科 技,2002.5 2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28.郑章毅,地面铺装更具人性化若干要 素,福建建筑,2004.5 29.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报,2004.12 30.韩凌云、宋力,环境行为研 究与当代中国景观学教育,景观教育的发展与创新—2005 31.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6.09 32.宋刚,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环境行为调查与使用评价,2005.08 33.杨滔、姜娓娓,清华大学理学 院北院院落环境行为调查,环境设计·室内布置及装修,2001 34.李媛琴,深圳大学中心广场环境和使用行为 调查,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03 35.赵玫、高巍,呼唤积极参与的人性户外空间——清华大学校园广场空 间环境行为调查与评价,华中建筑,2005.05 36.王丽方、谭朝霞,清华大学北院景观设计随笔,中国园林,2001.02 37.徐苏宁,大学的理念与大学校园的设计,新建筑,2004.02 38.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 报,2005.06 39.韩俊泰,浅谈和谐校园的构建,太原大学学报,2006.09 40.杨欢、王竹,大学校园人性化场所的创 造——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户外空间评析,华中建筑, 41.王一,从几何空间到校园场所——浙江大学紫金港 校区中心岛解读,时代建筑,2005.03 4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张昕、张鹏译,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5 43.[美]C.威廉姆·布鲁贝克著/邢雪莹、孙玉丹、张玉玲译,学校规划 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06 44.[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08 45.[丹麦]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著/汤羽扬、王兵、戚军译,公共空 间·公共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4 46.[日]高桥鹰志+EBS组/陶新中译,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8 47.[美]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著/王求是、高峰译,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北京:中

最新《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

《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行为一般是可以预测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定义组织行为学,说明它的特点。 3.确认并比较三种一般的管理角色。 4.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对组织行为学有什么贡献? 5.“因为行为一般是可以预测的,因此没有必要正式地研究组织行为学。”你认为这种说 法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6.结合你的工作,分析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的关系及重要性。 7.“看待组织行为学最好的方式是权变观”。请你找出证据来支持这个命题。 8.结合实际,谈谈组织行为学对管理者的有效管理有何帮助。 9.结合X理论、Y理论的学习,你认为我国现阶段员工更倾向于哪一类型?管理者应如 何管理? 第二章知觉差异与管理 1.定义知觉,举例说明影响知觉的各种因素。 2.什么是归因理论,举一例子说明。学习归因理论对管理者有何意义? 3.选择性知觉是怎样造成知觉失真的?请举一例说明。 4.什么是刻析印象?举例说明刻板印象是怎样造成知觉失真的? 5.在判断他人时使用捷径(先入为主、选择性知觉、对比效应等)有何利弊? 第三章个性差异与管理 1.定义个性,说明它的特点。 2.你认为是遗传决定人格,还是后天环境决定人格?用事实论证你的观点。 3.结合实际说明人格特征与工作匹配的重要性。 4.学习气质理论有何意义?你是否认为多血质、胆汁的人比粘液质、抑郁质的人具有更多的优点、工作更有效率?在运用气质理论的过程中应把握什么原则? 5.什么是性格?它与个性、气质有何区别?多样化的性格特征有哪些表现方式?性格理论对管理者有何帮助? 第四章态度与管理 1.定义态度,对比态度的三种组成成份。 2.什么是认知失调理论?个体减少不协调的愿望取决于哪三种因素?请举例说明。3.“快乐的工人是高生产率的工人”。认为这一结论正确与否?为什么? 4.工作满意度与缺勤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与流动率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关程度如何?它们之间是否受其它因素影响?请详细分析。 5.你认为管理人员应如何改变令其不喜欢的员工的态度?结合实际谈谈态度改变的技巧。6.“管理人员应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去提高雇员的工作满意度”。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 7.海德的平衡理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对于管理者有何帮助?该理论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新编组织行为学思考题

《新编组织行为学》思考题 第一章 1、试述组织及其分类? 答:组织就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3页) 组织的分类: ⑴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分类观点有:(4页) ①帕森斯社会功能分类说:组织可分为:以经济生产为导向的组织;以政治为导向的组织;整合组织;模型维持组织等四种类型。 ②艾桑尼人员分类说:组织可分为:强制型组织;功利型组织;正规组织三种类型。 ③布劳的实惠分类说:组织可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公益组织等四种类型。 ⑵国内学术界对组织的分类有以下观点:(5页) ①按组织的性质分类,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五种类型。 ②按组织是否自发形成,可以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2、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其有何特点? 答: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7页)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是: ⑴边缘性、综合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⑵两重性。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这种两重性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多学科性;二是来自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本身的两重性;三是来自管理的两重性。 ⑶实用性。组织行为学在研究和掌握了组织中人的规律性后,还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技术。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所以说它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8页)。 3、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13页) 答: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⑴研究程序的公开性;⑵收集资料的客观性;⑶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⑷分析方法的系统性;⑸所得结论的再现性;⑹对未来的预见性。 4、试分析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21页) 答: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⑴观察法;⑵调查法:包括谈话法、电话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⑶实验法;⑷测验法;⑸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1、什么叫个性?主要的个性理论有哪些? 答:个性是指个体特有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51页) 主要的个性理论有:个性的特质理论、个性的类型理论、个性的成熟与发展理论、社会学习

【最新】组织行为学思考题解答

组织行为学思考题解答 一.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在管理工作中如何做到知人善任? 答:所谓知人善任就是了解和掌握员工的特点,并将其合理的安排到相应岗位上工作,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知人善任,是领导者在使用人时的基本原则。知人,就是说必须对被使用的人要了解;善任,就是合理的使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要做到善任,就必须先知人。只有知人善任,领导者才能合理地使用人。 1.知人知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知人,就是要做到对将要使用的人心中有数:在医院,院长就要对自己所属的人员做到心中有数。不仅对医学专业人员要心中有数,对医院管理人员也要心中有数;不但应该对机关领导心中有数,对科室领导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只对人才要心中有数,对人也要心中有数。 (2)知人,也要知道要做到对哪些方面心中有数:在医院,就应该对将要使用的人的德、性、勤、绩、能有一个了解评价。德是思想政治、医德医风;性是个性特征、敬业精神;勤是劳动纪律、工作作风;绩是工作成绩、科研成果;能是工作能力、学识水平。 (3)知人,还要知道怎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医院,要做到心中有数的方法很多。对于医学专业人员,主要是通过机关的观察、病人的评价、理论上考试、实际中测评、成果的份量、会诊时思维、考勤登记及领导评议等方法得出结论。对于医院管理人员,主要是通

过领导的感受、科室的评价、外界的影响、办事的能力、服务的意识、文字的功夫、管理的思路等方法得出结论。 2.善任善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善任,就是以“岗”选人:在医院的“岗”,是指医学专业或医院管理上对人的需要。可以是一个学科专业,也可能是一个职位;这里所说的人,就是指所有工作人员。可以是一般工作人员,也可能是领导干部。医院的工作就好像是一盘象棋,既需要横冲直撞的“车”,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卒”。通过知人,明确是“车”还是“卒”,再以“岗”的需要去选择相应的人。 (2)善任,还可以以人选“岗”:在医院的人,既包括医学专业人才和医院管理人才,又包括一般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这就像一盘象棋上的各个棋子,有的像坚韧不拔的“马”,有些像雷厉风行的“炮”。各有各自的特点,各有各自的道路,这就是所谓“马走日字,炮翻山”。通过知人,明确其是走哪条“道”的,再将其安排到相应的“岗”上去发挥作用。 二.组织管理中常见的知觉偏差有哪些?这些偏差对组织管理会产生什么影响?应如何克服这些偏差的消极影响? 答:由于社会知觉受到知觉对象的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的影响,知觉者在知觉他人或自己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偏差。 常见的知觉偏差有六种: (1)首印效应(第一印象)——第一次的印象对以后会产生重要影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 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二、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 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

自考组织行为学串讲新编XXXX

自考组织行为学串讲2010。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由此提高管理人员对组织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从而促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一门学科。是行为科学的分支,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 组织行为学有以下特点:1)多层次的思维方式 2)多学科交叉 3)人本主义倾向 4)绩效导向。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包含了三个基本分析单元---个体、群体和组织。 3、1911年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对其“科学管理”理论进行了总结,标志着管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4、亨利~法约尔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标志着管理理论的形成。 5、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对组织发展与变革的重视;提高对人力资源系统的重视;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对生活质量的关注。 6、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研究程序要公开;收集资料要客观;观察与实现条件要可控;分析方法要系统;所得结论要能再现;对未来要能预见。(就像写论文) 7、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l 观察法按照被观察者所处的情境可分为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 l调查法调查法常用的步骤:明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程序;对调查结果进行提炼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常用的调查法包括: 访谈法:访谈与一般谈话的区别在于,访谈往往带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谈话,它的针对性很强。而一般的谈话多为非正式的,通常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性较强。 电话调查法:优点是经济实惠、不受空间的限制缺点是真实性容易遭到质疑 问卷调查法:按照问卷传递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报刊杂志问卷调查、邮寄问卷调查、送发问卷调查以及网上问卷调查等等。 按照问题回答的方式,可以分为开放型问卷(论述题)、封闭型问卷和混合型问卷(考试题)。实验法:根据场所不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验。 测验法:量表 个案研究法: 8、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理论-----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Y理论”。X理论阐述了独裁式的管理风格,而Y理论则阐述了民主式的管理风格。 X理论假定人性丑恶: l 一般人对工作具有天生的厌恶,只要可能,便会逃避责任。 l 一般人都宁愿被人监督,喜欢规避责任,胸无大志,但求生活安宁 l 要使一般人为实现组织目标出力,必须严密的控制、强迫、惩罚和威逼利诱的手段 Y理论假定人性本善 l 工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因而自愿去执行;而对另外的一些人来说,工作可能是一种惩罚,因而只要可能就想逃避 l 外力的控制及惩罚的威胁并非是促使人朝向组织目标去努力的唯一方法。 l 报酬中最有意义的是自我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l 一般人不但能学会承担责任,而且能学会争取责任,常见的规避责任、缺乏志向等现象,乃是后天习得的结果,而非先天的本性。 l 一般人都具有以丰富的想象和较强的创造性解决组织中各种问题的潜能。 l 在现在的产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仅仅被利用了一部分。 9、摩尔斯的超Y理论该理论认为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或是普遍使用的最佳的管理方式,需要根据组织的内外环境自变量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10、沙因的人性假设理论------提出了四种人性假设理论 l 经济人假设: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诱因,在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l 社会人假设:在梅约的人际关系学说理论基础上建立的 l 自我实现的人主要是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 l 复杂人的假设人的需要与动机甚是复杂 11、对人性假设理论的比较:“自我实现的人”、“Y理论”与“性善论”有类似之处;“经济人”、“X理论”的假设与“性恶论”比较接近。

《组织行为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B.一切人的行为 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2.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 ) A.面谈法 B.电话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案例研究法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4.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 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D.按人的行为模式 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 A.角色知觉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 D.角色定式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 A.群体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效应 C.协同效应 D.责任分摊效应 7.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的研究表明,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 ) A.集束式 B.流言式 C.偶然式 D.链式 8.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在人的诸多个性品质之中,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性因素是( ) A.聪明能干 B.热情 C.刻苦认真 D.有责任心 9.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为( )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10.不同层次领导者所需能力结构是有差异的。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 ) A.技术能力 B.交际能力 C.行政管理能力 D.沟通能力 11.按照管理方格理论的观点,对工作和人都高度关心的领导行为类型是( ) A.乡村俱乐部式管理 B.任务式管理 C.中间型管理 D.团队式管理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被领导者群体已经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工作成熟度时,最适宜的领导方式是( ) A.指令型领导 B.说服式领导

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10分,5个单词) 1、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反应,包括主观反映、客观刺激 2、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3、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4、人际距离:一般人与人接触时,两者之间都要保持着一定的领域围。这种领域是看不见的,一旦他人进入该领域,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避开对方,或离开,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这种领域称之为人际距离,也称移动式领域 5、拥挤: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6、空间:是指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7、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现场地图的模型。1 4 10 8、小群生态:一般情况下,人总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交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 9、领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拥有或占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某个人或群体的领域 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1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亦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12、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积的比值 13、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16、认知(cognition):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 17、图式: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 18、意象:人们头脑中的地图,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路。 19、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20、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21、负载:人们在单位时间感到来自环境中的刺激量就是信息量,也就是负载。 22、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状态; 23、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的判断和评估 24、行为场合:任何空间或场合只要被其使用者意识到最适合某种活动,不管是不是建筑师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都可称之为行为场合。 25、最优唤醒水平即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人都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能获得理想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时(环境刺激适中时)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一最适宜的唤醒水平称最优唤醒水平。 二、填空题(共20分,20个空) 1、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特海默等人首创,主要代表人物还有苛勒、考夫卡。他们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则有一套心理规律(七定律)(包括图形与背景原则、接近原则、类似原则、连续原则、求简原则、闭合原则和大小恒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