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杨建华

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理论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社会状态,而和谐作为一种思想,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最高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自我身心的和谐,中国文化就非常讲求这种和谐,天人合一,神形兼备,道器不离,阴阳、奇偶、刚柔紧密结合,有无、动静、屈伸互相推移。这一和谐精神实质也就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事物矛盾的协调、融合、同一,是对立面存在的相互渗透和统一。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这种和谐,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这种和谐,甚至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是在于这种和谐。

社会是由相当数量的人(群)按照一定的规范,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并发生相互联系的特殊形态的生活共同体。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是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按照这个理解,所谓“社会”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织起来的有机整体。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是将公平正义写在自己旗帜上的一个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一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进步,富裕安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根据这样的定义,和谐社会就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人和自然的和谐。这包括:崇尚自然规律、爱护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大限度合理的利用资源、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层面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不同利益主体的和谐发展、社会自身的和谐;

第三个层次是国家与社会的和谐。这个内涵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三者之间的有效发展;二是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三是社会公平以及政府的管理体现正义。

同时,一个和谐社会还必须有三个要素,即:机会、责任、社会组织。

首先,一个和谐社会应该给这个社会的成员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分享的机会,就是提供平等的机会、公正的机会,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去参与这个社会的发展,参与经济发展、参与社会发展。

其次,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责任的社会。政府应该有政府的社会责任,公民必须有公民的社会责任,企业必须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只有各个组成部门都负责任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最后,和谐社会还是一个社会组织健全发达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作用,如果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全,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比较困难的。

和谐社会是一个过程。因为“和谐”是没有上限的,达到和谐以后还可以再和谐,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和谐社会却有底限,如果社会的不和谐突破了这个底限,社会将发生动荡。因此,理解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找到和谐社会的底限在什么地方,通过构建社会安全网等措施保证社会和谐的底限不被突破,进而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和谐的社会。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属性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开篇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判断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早就说过,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正确理解本质与本质属性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现实课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而“本质属性”,是事物的本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既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又反映基本特征。

这种属性与它所依存的本质之间具有内在、长久、稳定的联系。

属性从属于本质,又体现本质。把社会和谐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意味着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仅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和谐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判断,既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也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完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即“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逐步认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问题。“和谐社会”的提出解决了第三个重大问题:社会义要想巩固,党要继续执政,社会就必须和谐,我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一个利益关系协调的社会,是一个社会成员和睦相处的社会,是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深刻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专制”和“人治”思想根深蒂固,严重制约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发扬民主精神,树立依法治国思想,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够积极投身到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之中。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这也是古代中国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思想,历朝历代爆发的农民起义大多以“均贫富”、“均田免粮”等公平正义思想为口号,但在以往家天下的社会里,公平正义是遥不可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社会主义是以公平正义为自己旗帜的社会,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根本任务。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进一步把它发扬光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诚信友爱、融洽相处的关系。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劳动、知识、人才、技术和资本都是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要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就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自然是人类生命延续的依托,尊重自然、珍爱生命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为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认真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尤为重要。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内容

和谐社会何以可能?这是千百年来人们苦苦思考、探索的一个普遍而永恒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那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和谐社会应当包含哪些内容?我们以为,社会和谐就是社会均衡、社会共享与社会公正。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运行协调,社会公共产品丰富,社会规范健全,社会公平正义。下面结合浙江社会发展来谈这些内容。

1.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要和谐,发展是前提。而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体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促进社会和谐,而构建和谐社会则是从维护社会和谐的角度促进科学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社会经济发展了,才能给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才能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逐步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而社会经济发展在和谐社会建构中应主要体现在有更多的人参与创业,藏富于民和人民收入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要实

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要求。这一目标更加凸现了“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理念。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即人均GDP将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目前水平的前提下达到3500美元左右,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2000年中国人均GDP约为856美元)。之所以用人均GDP翻两番十六大所提出的总量翻两番,就在于这些年我们有了太多的“有增长、无发展”深刻教训。因此,在评估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时,我们需要一种人民的视角,而人均GDP就更能反映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

我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全面小康与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为和谐浙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从1978年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23.72亿元增至18638亿元,年均增长13.6%,经济总量从原来全国第12位跃居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75元增至2007年的3712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883美元,由原来的全国第14位上升到全国省区第一位,年均增长13.6%,比全国同期高出3.8个百分点。

浙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浙江走了一条内生型发展之路,那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创业富民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发展经验证明,创业富民是减少贫困、走向小康、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依赖路径。寓富于民,藏富于民,放手让每一位公民都有机会成为创业的主体,成为市场的主体,从而有机会成长为中等收入群体或富翁群体,使一大部分人走向共同富裕。这样可使社会结构更加合理,进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实现均衡发展。

创业富民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人民收入的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必要条件。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不能只是推动少数人的消费,而是要努力提升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促进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

创业富民、富民优先、藏富于民,还是强省基础的财政收入的不竭源泉和根本保证。这样就可使经济增长与人民收入增长相统一,使经济增长成为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个能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经济成果,一个能改善民生、增进民利,百姓有幸福感的增长。

2.社会结构合理

社会结构由城乡结构、阶层结构、贫富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智力结构、保障结构等组成,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优化社会结构,是改善社会机制、推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提。社会结构是否合理,对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社会结构体现在中等收入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各社会要素布局合理、发展均衡,合理的社会结构还体现在城市不同居民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以及贫富之间的和睦相处与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浙江快速地实现了社会结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

(1)产业结构正向现代转型: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1978年的38.1∶43.33∶18.6转型为5.5∶54.1∶40.4。

(2)就业结构趋于合理: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浙江省的劳动力也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从1978年的1343万减少到2007年的698万,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从1978年的75%下降到2007年的21.5%。在三十年间,浙江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下降了53.5%,其间有1000余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转移到了第二、第三产业。

(3)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1977年浙江城市化水平仅为13.8%,城市个数仅为3个。2007年,浙江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7.2%,比1977年上升了43.4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45个百分点。

(4)社会阶层结构不断改善:社会结构中核心的是社会阶层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状况直接体现了社会关系的状况,是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任务就是让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工人和其他阶层,让更多的百姓成为中等收入群体。

我省农业劳动者阶层迅速减少。在社会分工推进下,大量的农民随着块状经济和二、三产业的发展而转移到城镇或非农产业,以中心城市、城镇和块状特色经济的发展带动产业和农业人口的集聚,农民数量迅速减少。产业工人队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民工已占企业员工总数的60%以上。

现代职业阶层快速形成壮大。现代职业阶层一般形成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过程之中,正是在产业演进的过程中才形成了有规模的中间阶层,如管理层、技术层、商业层、职员层等白领阶层。在现代社会中,现代职业结构取代了传统的职业结构,一个庞大的、不直接操作生产劳动的阶层形成并扩张起来。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经理阶层等一批新的社会阶层迅速形成。截至2007年6月,全省有私营企业43.12万家,投资者97.72万人,约占全国的10%;个体工商户178.07万户,从业人员372.93万人,约占全国的1/8;经理人员阶层接近100万人。截至2006年,浙江全省人才总量达到561万人,其中党政从事社会管理的有24.03万人,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有89.48万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到2004年底已达到239万人1。这三项合计为352.51万人。

1数据来源:浙江省人事厅综合计划处:《200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人才发展主要指标》,载浙江人事编制网。

假如再加上370万个体工商户中的一半和100万私营企业投资者,那我省现代职业阶层至少已达700万左右。这对于我省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社会多数有着重要基础性的建构作用。

中等收入群体占社会多数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形成对社会结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价值:第一,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是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第二,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是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稳定基础,第三、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是现代化的社会支持力量,第四,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第五,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坚实屏障。

3.社会运行协调

社会运行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和基本内涵。通过建立社会激励机制,在合理的社会差别基础上,激发社会活力,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是社会成员能够多赢互利,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处理。

社会运行协调就是要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增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善于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协调利益关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

社会运行协调还包括实现畅通有序的社会流动。这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流动指人的特定的社会地位的变动。社会流动包含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地位的上升和下降,水平流动主要是人口在区域空间上的流动。

和谐社会就是要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向上垂直流动机会,在目前这个阶段尤其是要让更多的农民进入现代职业体系,让更多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出现整体上升。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应当表现为能够为每个成员依据其能力提供向上垂直流动的条件,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能力为人的衡量标准的社会,不以先赋因素而是自致因素来最终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也就是在社会流动中实现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和提升。

目前的社会水平流动还受到身份歧视的障碍,以户籍身份为标志的先赋因素对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得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要打破户籍身份和所有制的限制,使我们这个社会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没有身份歧视、平等的社会。

4.社会公共产品丰富

社会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社会公共产品主要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等社会事业及社会制度安排的内容。科、教、文、卫、体、保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应当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水平提高了,这些社会事业也要相应得到发展,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要建立能够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居民生活需要的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体系。

众所周知,社会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存在和运作基于两个原则:第一个是需求原则,即个人和家庭无法做到但又有迫切、普遍需要的事情,就要通过公共服务提供。第二个是公平原则,也就是说,凡是公共服务和产品,不论什么身份的人,都有权享用。现代化政府应该为所有公民提供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能因身份、种族、性别、宗教和地域而区别对待每个公民,这也是现代国家中每个公民的最基本的权利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民共享发展机会与成果的社会,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共产品丰富的一个基本要求。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民为主的社会,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建设者,又是实现社会现代化而最终为之服务的目标和对象,让人民充分地参与和分享发展的成果是发展的最高尺度。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公共产品丰富,需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综合性社会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保障与服务体系。树立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观念,把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解决共享问题的突破口,在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方面有平等的制度,建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这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如公共交通、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娱乐、公共安全、公共基础教育等都是公共服务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公共服务,对于全体人民特别是弱势群体来说特别迫切和特别需要。

浙江各级政府在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产品作出了巨大努力,社会公共产品日渐丰富。在2005年,省委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增强构成浙江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的决定》中,首次把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作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并提出了建设科技强省、教育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的战略决策,通过四个强省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科技教育文生体育等方面的公共需求。这些发展战略和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变了以往经济发展腿长、社会发展腿短的尴尬态势,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快提升。根据国家法改为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全国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评估,浙江省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已列全国第3位,仅居上海、北京之后,比2000年上升2位,超过广东和天津。

浙江长期坚持了“就业优先”的基本制度安排,一直致力于建设覆盖全民的“大社保”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障

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推动着浙江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向人人享有的目标迈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浙江提前一年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是国内最早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杂费的省份之一。2007年,浙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实现“住者有其屋”,重点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启动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当然,与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比还有距离。主要表现在基层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不强,均等化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在一个多重二元结构的背景下,仍然需要在设施的布局、使用和社会效益的分配方面,从发展规划的角度做出大的改进,以跟上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步伐。

5.社会规范健全

社会规范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本手段,是社会有序运转、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元素。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拥有一套支配其成员行为的规范体系。这里的规范既包括正式规范如法律,也包括非正式规范如道德。法律规范是和谐社会的运行基石,而道德规范则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政府和公民的规范意识(包括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健全完善社会规范,培养全民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

因此,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加大执行力度。用法律惩治越轨和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社会行为的规范。加强宏观协调,注意各项管理措施的综合配套。运用非强制性的手段,如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通过宣传、教育等措施,积极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内化社会规范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检点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预防越轨行为的出现。

6.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社会公正观念源远流长,无论是在西方的文化,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社会公正是一项社会最基础层面的道德,是一种贯通中西的最基本的普适的永恒价值。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公正、社会公平为自己的旗帜的,宽容与自由,民主与参与,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不愉快多数的特别关怀,不断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这些标志着人类进步的里程碑的内容,正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尤其是在全球环境恶化、经济两极分化的条件下,更需要具有社会主义精神的组织来实现这些要求。

社会公正意味着起点平等、规则平等、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结果平等。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公正的现象主要有:发展的起点不公正,发展的机会不公正,发展所承担的风险不公正。如分配不公、两极分化、贫困化、失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社会发展的公正性、公平性都还不高,社会公正的规范体系还不健全。

我国是一个后发的社会主义国家。后发意味着我国不能采用西方发达国家先通过掠夺式发展模式,在很短时间内达到较高发展阶段,然后才去关注社会公正,关注人的生活质量。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西方对发展成果兑现的滞后关注已经造成了许多发展性危机。另外,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也决定了我们不能像早期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只在小范围内体现社会公正,而必须一开始就最大限度地使社会公正在每个社会成员身上得到兑现。这是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本质内容,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和追求。

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当前既要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要注重从制度建设入手,切实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为此,要完善六个方面的制度。一是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二是法律制度,三是司法体制机制,四是公共财政制度,五是收入分配制度,六是社会保障制度。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路经

(一)社会民生建设

社会民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所谓社会民生问题,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用社会学的术语说,就是社会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那里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民生包含着人民的生计、人民的福利和人民的权利。现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更好地解决住、行以及其他新的生活需求,特别是合理地解决社会收入、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

1.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民生】

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现在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十七大报告里关于普通百姓收入讲了三句话:一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三是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强调要“构建科学合理、公平正义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重视和改善民生,就要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着重点是提高低收入群体

的收入水平。为此,改变初次收入分配体制性扭曲,应成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政府再分配政策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节和矫正固然重要,但转型经济中初次分配的起点和过程公平尤为紧迫和重要。离开起点和过程公平,仅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结果公平上,不仅难以根本缓解和抑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而且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效率的提高浙江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问题上作了巨大努力。改革开发三十年,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的就是广大城乡居民。197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6个百分点。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74元,人均收入在全国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9位上升到1997年的第4位,从2001年开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7年高居全国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65元,增至2007年的8265元,增长速度远远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78年,我省农民收入还仅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居全国第8位。从1985年开始,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23年列全国各省区第一位。

但我们也应清醒看到,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仍在拉大。2001-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率相差3.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0年的2.18倍扩大到2007年的2.55倍。城镇20%高收入户与20%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1年为3.88倍,2006年为5.22倍,而且收入等级越高,等级差距越大。农村20%高收入户与20%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时为4.99倍。这些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世界范围看城乡差距严重偏高。根据世行报道,大多数国家城乡收入之比为1.5,极少有超过2的。考虑到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浙江城乡差距近乎是世界平均的两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必须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同时,要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尤其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目前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如果不能够予以正确解决,将挫伤群众的情绪,也会危及社会稳定。

2.解决社会问题普惠民生

着力解决民生大业是社会和谐建设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整体转型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因而,使得关系民生基本问题的一些社会矛盾都特别地突出起来,主要集中表现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着力解决民生大业作为关键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充分就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浙江在发展市场经济进程中,政府长期坚持了“就业优先”的基本制度安排,这包括,劳动者基本生活保障优先,劳动者利益要适度优先于资本利益,促进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降低失业率,促进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政策优先于其他财政支出给予安排,就业岗位的增加优先于社会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优先”还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指标,进而激励了各地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缓解来自于就业不稳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四大群体的就业压力,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障民生,社会就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连创新低。城镇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户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农民工社会权利得到进一步维护,劳动关系有所好转。为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浙江从2004年开始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提出到2010年全省完成1000万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的目标,到目前为止,全省已累计完成498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实现138.7万人转移就业。据《2006年中国农民工满意度报告》的调查,超过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愿意长期工作生活在浙江,明显高于其他省份。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近几年来,浙江一直致力于建设覆盖全民的“大社保”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推动着浙江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向人人享有的目标迈进。2007年浙江大社保体系建设有了新的拓展,社会保障覆盖面得到进一步扩大。截至9月末,全省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上年末净增83.5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比上年净增96.67万人,分别完成年初任务目标的139.3%和161.12%。全省企业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也分别比去年末净增249、59和69.9万人。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人数已达277.4和282.8万人。有271.7万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参加基本社会保障的有227.1万人。启动全省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试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全省8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已全部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省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2902万,参保率达86%。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实现“住者有其屋”。重点解决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浙江率先在200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从2007年开始,各城市人民政府每年要从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5%以上,用于廉租房建设,2007年底前城镇廉租房保障要实现“应保尽保”,“十一五”期末,廉租房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城镇非低保家庭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政策,还启

动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

现在,社会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保障不足:资金保障不足,社会覆盖面太小;责任不清: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不清,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单位责任不清;立法滞后。因此,要尽快建立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体系,并推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全面、正确地实施;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把让更多的人享有保障作为发展目标;要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将社会保障基金落到实处。

3.发展社会事业服务民生

社会总体发展包含经济和社会两方面。浙江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全省社会发展评估综合指数逐步跟上经济发展的步子,并与经济发展日趋协调。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大百亿”工程正在深入实施,与以往侧重经济建设的工程不同,这些工程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生态建设,更加注重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发展。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期待。在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中,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2007年,浙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浙江提前一年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是国内最早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杂费的省份之一。教育持续快速发展,教育公平得到凸显。2007年,浙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3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浙江提前一年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是国内最早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杂费的省份之一。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资助政策,全省有73.7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资助。全省有77所公办民工子弟学校,190所民办民工子弟学校,浙江省流动儿童少年达65万,2007年的入学率达到96%,大大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目前,全省共建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0多家,占应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的72.6%,站6700余个。至2006年,全省有卫生机构13183家;医院拥有床位146650张,每千人口床位3.18张,比全国平均多0.47张;全省有卫生人员24.8万人,比全国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数高出0.99人。

(二)社会和谐机制建设

社会和谐机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社会和谐机制主要包括社会正义机制、社会整合机制和社会安全机制。

1.社会正义机制建设

社会正义,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理念与原则。我们在理论上、理念上、目的上并不缺乏正义,缺乏保障这些目的性正义、理论性正义的一套程序、一套机制、一套工具。而没有这样健全、完整、完善的工具性正义程序与机制,那理论上、理念上、目的上正义也是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和实现的。因此,建立健全社会正义程序机制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程序正义机制主要有:

一是信息公开与政府透明制度。信息公开与政府透明是满足社会公众和公民知情权的需要。在现代社会,没有信息公开与政府透明,社会公众不了解公共事务,不了解与自己生活、生产和消费等有关的各种信息,不要说知政、议政、参政,就是要使自己的生存权、健康权、正常社会交往权得以实现和保障都是困难的。信息公开首先是政务信息公开,除了政务信息外,其他信息,如市场信息、环境信息、食品卫生安全信息、传染病流行信息、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信息等,都应该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公开,让全体社会公众或相应领域的社会公众知晓。

二是公众参与制度。社会治理涉及的领域和涉及的相对人比政府管理要广泛得多。从程序正义的角度讲,政府管理没有公民参与是不公正的,社会治理离开了公众参与就更谈不上正义。在现代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组织NGO、NPO、建立基层或社区自治、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和网上讨论议政和参与社会、政治、经济事务的决策和立法,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和其他媒体参与对公权力行为的监督和对环境、生态的保护,等等。

三是权力制约制度。社会治理除了必须有国家公权力介入外,还必须有各种社会公权力主体的介入,如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基层自治组织等。然而,任何公权力,无论是国家公权力,还是社会公权力,在其运作过程中,如没有相应的监督和制约,都可能被滥用,都可能发生腐败。因此,在社会治理创新机制中,设立相应的权力制约程序是非常必要的。权力制约程序既包括国家公权力的相互制约,也包括社会公权力的相互制约;既包括国家公权力对社会公权力的制约,也包括社会公权力对国家公权力的制约;既包括不同公权力行为(如决策、立法行为、执行行为、纠纷裁决行为等)的相互制约,也包括同一公权力行为不同过程、步骤(如制裁、处罚行为的调查、审理、决定、执行等过程、步骤)间的相互制约。

四是说明理由制度。实施公权力行为,特别是实施影响相对人权益的行为,应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向利害关系人说明理由,这是现代程序正义的重要要求。说明理由的途径、方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如立法和制定政策的说明理由可以通过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或通过政府刊物、新闻媒体发布进行;推行社会和经济规制的说明理由可以通过听证会

或政府网站的途径进行,实施具体行政执法行为或裁决社会争议、纠纷的行为的说明理由可以通过行政决定书、裁决书向相对人作出,也可以直接向相对人进行口头说明。

五是陈述、申辩、申诉与救济制度。根据古老的自然正义(Natural Justice)原则,任何人对他人作出不利行为,均应听取他人的意见,任何人对涉及自己利益的争议,均不能由自己进行裁决。故此,任何人对公权力主体做出的认为侵害自己权益的行为,均应享有向其陈述、申辩的权利,对其行为不服,均应享有申诉与寻求救济的权利,法律应为之提供相应的救济程序制度,使之有可能向与公权力主体有相对独立性的第三者请求救济,如行政复议制度、行政诉讼制度等。

2.社会整合机制建设

社会整合是指各种功能不同、性质不同的社会构成要素和单位在不同纽带联结下形成的一个整体,各部分在整体中根据社会共同需要发挥自己的功能,从而造就社会整体功能,维持社会存在和发展。社会整合是针对社会分化而产生的众多异质性因素超越了原有的社会规范而提出来的,是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整体的过程及结果,社会整合方式是否得当对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当前,中国社会整合的基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前控制社会的基础和机制是在是单位,改革开放后,单位人更多地成了社会人,社会运行的基础更多的是非单位体制,采取聘用制。

以浙江省为例,社会结构快速转型,非传统单位制人员快速增加。200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5060万人,而截至2007年6月,全省登记在册流动人口已达1670余万人,与常住人口比例为1:3,其中外省籍流入的占84.4%2。

2007年,浙江省年末从业人员为3250万人,而在非公有经济公司、部门里从业人员就高达228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0.3%,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857.3万人,年均增加171.5万人。

截至2007年6月底,全省有私营企业43.1万家,投资者97.7万人,雇工616.2万人,个体工商户178.1万户,从业人员372.9万人。

现在浙江有70%以上的人生活、工作在非单位体制中,现在社会运行的基础更多的是非单位体制,采取聘用制。外来人口、社会组织、虚拟社会,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都需要新的整合机制,即社区整合、社会组织整合及法律整合。

第一,社区整合。

社会管理的基础和重心在社区。社区是城乡居民生活的基层单位,是政府社会管理与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自我管理的结合点,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社区的基本特点就是区域性、以民主参与为基础的自治性、规范的认同性与自觉遵守、服务的便捷性与全面性。社区的本质是给每个人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和社会归属,在这里充分发挥个人的社会性。在社区中,人们有着亲密的交往,有着情感和认同的归属,有着参与社会的感受。“大社会、小政府”,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核心特征。要通过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发挥其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在社区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出现的非国有企业组织已不具备大部分社会职能,逐渐变成或者根本就是单纯的社会劳动场所,员工的生活和劳动有明显的分界。党政组织、国有企业组织与国有公共事业团体的单位内社会服务职能也逐渐剥离。单位的整合能力不断弱化,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由此,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趋向社会化与社区化。国家逐渐把原来统管的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等工作分层次、分类别地放开,推向社会化管理。

体制改革和结构转换为整个社会带来了更宽更广的公共空间,在国家政府、单位组织和个人相分离的边缘地带,社区共同体与社团组织一起提供了介乎三者之间、协调各方利益、缓和冲突矛盾、沟通相互联系的组织形式。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社区共同体将从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业中日益发展成为一个中介体和网络组织,并在内部实现非行政的纵向沟通和横向联系。而且社区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未来社会结构整合的模型。

社区是个地区性社会,是外部大社会的缩影。在这里 ,政府、居民、社团、专业性组织等各种主体存在着面对面的接触,因而社区共同体的整合方式无疑表明了社会整合方式的发展趋势。

首先,在社区内加强社区成员的思想交流,转变思想观念以建立一个大家能够适应且与社会转型方向相一致的生活方式。其次,强化社区功能,创造更多让社区居民相互交流、共同参与的机会与活动,让社区居民增强归属感与凝聚力。再次,建立社区文化。使居民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逐步脱离真空状态,减少“模糊感”。最后,完善社区社会规范体系,防止社区居民出现“失范”状态。社区社会控制同样是规范控制,即要用种种社会规范来限制、调整社区居民的行为,维护社区的稳定,同时还要通过社区加强道德教育和法治思想宣传。通过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就会在社会分化与整合的过程中,有效的减少和控制无序行为,朝着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

2数据来源:浙江省公安厅暂住人口在册网,参见杨建华执行主编《2008浙江社会发展蓝皮书.社会卷》,杭州出版社2008年1月版。

积极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当前,我国社区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创新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要从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入手,积极探索新的社区发展和管理模式,健全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企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伙伴关系,把一部分政府可以不直接承担和企事业单位剥离的社会职能、服务职能交由社区承担。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多元化,完善社区就业,社区保障、社区救助、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体育、社区安全等各项公共服务;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和特殊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强化社区服务保障功能,探索建立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的网络化的社会管理机制,把为民服务的工作渗透到社区各个领域。农村社区建设则要把构建社区救助体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各类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要加强城乡社区自治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通过提高居(村)民的自治程度,培养民主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城乡居民自治组织成为协调民众利益、化解民众矛盾、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有效载体。

第二,社会组织整合。

社会组织整合是全社会和谐的社会基础。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环境,更是全社会和谐的基本单元。在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双重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有多种社会整合形式对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进行有效的整合,以理性、合法的方式,满足他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社会利益主体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需要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多元化。社会组织正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的发生发展,社会组织是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参与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帮助政府建立起民主的管理机制,实现社会成员有序的政治参与。同时,社会组织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和利益维护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有助于社会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使得社会安定有序。当前,社会组织建设重点是城市社区、农村新社区及民间组织建设。

社会组织是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巨大的弹性力量,这个力量越强大,社会的抗震荡能力就越强。在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双重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有多种社会整合形式对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进行有效的整合,以理性、合法的方式,满足他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社会利益主体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需要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多元化。

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国政府正在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逐步把一些社会管理职能交给民间组织,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发展社会组织,就在国家与分散的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了一个中介力量。一方面,民间组织能够代表所属群体的利益下情上达;另一方面也能以桥梁纽带身份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上情下达,还能进行不同群体的利益协调和对话。在此,民间组织起到政府和社会成员矛盾缓冲带的作用,为人们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多种渠道与合法的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减少社会成员的失范行为和对抗性的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民间组织代表的是积极的公民精神,强调公民应主动参与社会公益和志愿者的活动,对社会要肩负起码的道德责任并自助、互助和助他。这种正面的价值观将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前,浙江省民间组织总数不到300个,基本都是“官办”性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民间组织的数量快速增长,特别是近几年来,民间组织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006年底,全省有各类社会组织2.3万个,居全国第3位;每10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为47个,居全国第2位;社会组织拥有总资产约150亿元,从业人员约15万人。此外,全省还有在各地基层民政部门备案的近2000个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协会和近700个社区社会组织。我省民营经济发达和特色产业群鲜明的特点,行业协会数量逐年大幅提升,出现了一大批一业一会、一品一会的行业协会。从全国范围看,浙江行业协会总数排在山东、四川、江苏、河南之后,居第5位,每十万人拥有的行业协会数列全国第4位。行业协会民间化进程逐步加快。

我省社会组织尽管我们已经高居全国前列,但是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还相对滞后。社会组织数量少,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不高,无法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目前浙江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仅为4.79,远低于发达国家与地区,也低于印度和罗马尼亚这些发展中国家(见表3)。所以,如何加强我们的社会组织建设,比如我们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比如我们义工建设,比如我们社会志愿者建设,是我省社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省现有311万残疾人,占全省总人口6.36%。2005年全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0.57%,预测2017年全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会达到10%,也就是说,我省提前12年达到全国平均的老龄化程度。这都需要我们社会加以关心,加以关注,仅仅依靠政府是很难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的。

但我省社会工作者队伍严重匮乏。如杭州市,虽然统计上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约有11000人左右,但他们大多数是以行政干部或准行政干部的身份出现,与服务对象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不是一种专门助人的职业。西方发达国家,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比例一般都达到2‰以上,美国约有56万多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2‰,

加拿大和日本分别为2.2‰和5‰,中国香港地区截止2007年4月,社会工作从业人数达到26000多人,占总人口的3.9‰;注册社工就有13018人,占总人口数的1.86‰。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吸纳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政府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因此,应开宗明义地支持和鼓励民众在社会主义制度原则的前提下自组织起来,通过自组织解决自己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实现自己合理的个人利益,比如民众自办的合作银行,农民自办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合作社,社区自办的各种社团等等,在经济自组织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民众政治文化上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国家权利之外,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民众自组织网络,这应该是目前新一轮体制改革以至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目前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一是降低准入的门槛,因地制宜的确定准入条件,不搞“一刀切”。二是逐步实现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彻底“脱钩”。政府过多或不适当的干预,往往会削弱社会组织的自治性,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组织自身能力的发展。三是引导社会组织进行公开、透明化的运作,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四是加强立法,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工作范围、经费来源、管理手段、管理程序等。依法管理和监督各类社会组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第五,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人才工作的支持和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转变方式、提高专业化水平,迫切需要众多的各类社会工作人才。要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要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

第三,法律整合。

法律制度是现代社会关系的基本整合与控制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各社会阶层、团体、个人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均发生了变化。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而形成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公有制产权及其实现形式日益明晰化和多样化,使得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出现了分散化的趋向。单位的专业性、自主性、法团性日益增强,总体性组织的特征明显减少,整合功能不断弱化。社会中各个利益主体间逐渐缺乏可以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在经济市场化和多元化基础上,政治体制改革也在循序推进,公民的自主性逐渐增加,公民与国家之间、公民个人之间、村集体农民成员之间、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农民与城市政府之间、单位与员工之间,单位内部员工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形成的新的关系、矛盾、摩擦和冲突,需要由法律和各种新的社会规范来加强调节。

在这一社会演进过程中,国家应重视利用社会保障法、保险法、继承法、税法、金融法、物价法、物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垄断法、破产法、反洗钱法等法律手段调节各社会团体、阶层的利益。

3.社会安全机制建设

安定安宁安全是百姓的期盼。民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没有民安就不可能有和谐。社会安全机制主要包括社会管理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和应急预警机制。

第一,健全社会管理新机制。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也叫社会公共管理,社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完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形成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

加强社会管理,就是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尽快建立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也正是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这一新格局也就是要: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重点解决“缺位”、“越位”、“错位”等问题,使政府切实担负起应尽的社会管理责任。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切实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明确责任、提高效能,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建立健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社会组织网络;

大力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不断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规范公众参与行为,依靠人民群众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由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共同建设、管理一个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管理模式,也是现阶段社会建设的具体目标。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二,健全利益表达机制。

利益表达机制建设,也称安全阀机制建设。和谐社会决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抓紧建立健全四个机制,即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种开放、灵活、包容的社会状态,通过可控制的、合法的、制度化的机制,各种社会紧张能够得以释放,社会诉求得以回应,社会冲突得以消解。这就需要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弹性,主动建立起有效的“安全阀”机制,为社会和谐与政治体制自身提供持久的活力和生命力。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社会理想,然而,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说,和谐社会是一个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又能够理性对待并妥善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的社会。应当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利益表达的渠道还是太狭窄,合法的利益表达的机制也太少。这样就很容易使得一些利益冲突从忍受和沉默跳到极端的反抗,或是从上访这种温和的抗议方式升级为极端行为。而在一个对利益表达作出有效制度安排的社会中,类似事情发生的几率就会小得多。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采取封闭的单向维度的利益表达机制,这种传统的利益表达机制已经滞后于多样化利益诉求的社会现实,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别显现化的今天,利益表达问题,尤其是困难群体得利益表大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建立健全各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利益表达不畅,沟通失灵必然导致民意堵塞,影响社会稳定。利益表达机制的功能,在于为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群体提供充分反映自己利益要求的常规性途径,让各种不同意见和对立性情绪尽情地发泄出来,避免它们不断累积而造成不可收拾的社会后果。

因此,我们不应当把利益表达看得过于敏感而讳莫如深,需要转变我们看待这些利益表达的思维方式。最基本的、首先的一个前提是,这些利益本身往往都是正当的;人们利用各种方式来追逐自己的利益,只要不违反法律,也都是正当的。可以说,在利益主体已经多元化的今天,利益表达的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问题,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建立起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加强社会建设、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利益表达是一种很好的“安全阀”,通过允许自由表达而防止对抗倾向的堵塞和积累,为社会冲突提供合法的路径与机制。

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要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要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多向维度的利益表达机制,为各社会阶层提供顺畅的利益表达的制度平台,便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具体说来,就是要加强与各个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交流,增强与群众沟通的能力,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形成规范的对话、协商和处理问题的反应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以及社团、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人民代表大会、专家委员会与社会组织三者共同作用的公众参与模式。

第三,健全应急预警机制。

要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预警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要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要建立早期预警机制。早期预警是社会运行的监测机制,通过监测及时发现警情的征兆,准确把握警情的走向与发展速度;其次,是警报机制,当监测结果显示社会出现警情征兆时,立即向政府或公众发出警报;同时也是快速反应机制,即及时采取措施,以消除警源,抑制警情。

要建立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社会领域有种种风险因素,为了便于监控,应设置指标体系。社会风险形成与发生,一般通过若干变量特征表现出来,当这些变量被界定为统计指标,那么,这些指标就成为测定社会风险的指示器。如社会痛苦指数,社会挫折指数,腐败指数,贫富指数,社会不安定指数,社会骚动指数与社会对骚动的反响指数等。

团结友爱互助共建和谐社会

团结友爱互助共建和谐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在校园,就在我们身边,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随处可见。在学校春季运动会中,我们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虽然我们班没有多少“重量级”选手,却奇迹般的夺得了好的成绩,同学们欢呼阿,跳跃阿!靠的是什么?是我们全班同学一颗颗无比团结友爱的心,想为班上争得荣誉。所以在非常紧要的关头,大家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动作协调,终于在那心惊肉跳的一瞬间,拼尽全力取得了胜利。不容易呀!这就是团结合作的力量! 以前学校组织了“帮助贫困学生捐款”的主题活动。让我们小学生多一份爱心,伸出援助的手,让那些贫困的同龄人也和我们一样,在鲜花和快乐中读书,也接受同样的教育。听到这消息后,同学们都踊跃地捐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1元、5元、10元......有的同学甚至捐了100元!虽然我们捐的钱不多,但是滴水成河,表达了我们的一份爱心。我们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真是幸福,可想想在那些偏远山区里的同学,别说读书,有的连吃饭都困难,这对他们多么不公平!也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真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他们! 在我们校园生活中,也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的发生。前不久,我们班的两位同学因为一件芝麻大点儿的事儿而伤感情。一个同学在做操时无心的手碰到了前面的同学,前面的同学以为是后面的同学在逗她,就回打了后面的同学,于是,她们就这样你一下,我一下真的打了起来。要不是同学及时制止,还不知会打成什么样呢。从那以后,他们互不理睬,有时还要找点小事报复,吵架。这件事一直延续了几个星期,其中一位同学还想转学呢!多亏同学把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把这两位同学请进了办公室,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耐心的教育,使这两位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还成了互相帮助的好朋友。要是同学间互相谦让,互相容忍,宽宏大量,就不会有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奏出美妙的交响乐!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的拥抱着,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之善良的互通,频繁的亲情往来让我们激动不已。这种感知时常在我的心中静静的流淌…… 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在呼吁共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的同时,与民族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民族之花开遍祖国每个角落。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我想,就应该从我们自身具体的农业行业的点滴工作做起。这里,我想起了古人说过的两句话:“仓廪实,知礼仪”,“五谷足而道方行”。它的意思是说: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粮食仓库充实起来了,老百姓生活有保障了,那么,知书达理、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才能形成并得到保证。粮食丰收了,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前人的这两句话说明了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

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一、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有关论述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到二0二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二、时政观点解读 1、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展望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后的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美好愿景: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 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④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选题

转变政府职能要做到() A、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B、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C、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D、加强政府部门的专业化建设 标准答案:A,B,C,D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措施和途径有() A、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B、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C、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D、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E、逐步增加国家财政投资规模,不断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标准答案:A,B,C,D,E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活动要按照的“三贴近”的要求是() A、贴近发展 B、贴近生活 C、贴近实际 D、贴近群众 标准答案:B,C,D, 要发展教育,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应该() A、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B、优化教育结构 C、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D、更新教育观念 E、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教育投入等等。 标准答案:A,B,C,D,E 基层党组织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A、基层的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基层 B、社会组织形态的转变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 C、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的作用 D、新的形势和任务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 E、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标准答案:A,B,C,E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是() A、以人为本来决定服务导向 B、以市场竞争来提高服务效能 C、以社会力量来改善服务供给 D、以维护社会公正来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E、以法治化建设来强化服务保障 标准答案:A,B,C,D,E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 A、积极推进城乡统筹 B、发展现代农业 C、深化农村改革 D、促进农村公用事业发展 E、增加农民收入 标准答案:A,B,C,D,E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 A、政策 B、投入 C、科技 D、财政 E、改革 标准答案:A,B,C,E 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总体 目标是() A、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 平 B、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C、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D、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 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基本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 E、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 服务 标准答案:B,C,D,E 以下各项属于传统安全威胁 的是() A、军备竞赛 B、军事威慑 C、经济安全 D、恐怖主义 E、战争乃至核大战的危险 标准答案:A,B,E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四 个尊重”的重大方针包括()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E、尊重创新 标准答案:A,B,C,D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 下几项工作() A、国家集中力量对落后地区 的扶持 B、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C、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 D、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E、完善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标准答案:B,C,D,E 政府实施促进就业的长期战 略和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具 体的措施有() A、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 并举的战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 的经济增长方式 B、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C、不断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促进城乡统筹就业 D、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 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E、加强失业调控及完善境外 就业管理体制 标准答案:A,B,C,D,E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人民 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就应该 () A、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C、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 建设学习型社会 D、建立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 展的机制和制度 E、推进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 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标准答案:A,B,C,D,E 公民“四权”的意义体现在 () A、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 需要 B、是建立健全能够全面表达、 有效平衡、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体 制机制的需要 C、使宪法上的公民民主政治 权利更加明确化、具体化和规范化 D、表明国家充分意识到这些 公民权利对于发展民主、健全法 制,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 E、是我国公民民主权利的一 次重要充实,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 一次重大转折。 标准答案:A,B,C,D,E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括() A、爱国守法,明理诚信 B、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C、积极向上,融洽和谐 D、敬业奉献 标准答案:A,B,D 社会组织的公共性在于() A、合法性 B、自主性 C、自律性 D、服务性 E、多样性 标准答案:A,B,C 在我国,之所以要发挥民间组 织的作用,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A、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 求 B、适应深化体制改革的要求 C、适应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 要求 D、适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 要求 E、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扩 大对外开放的要求 标准答案:B,C,E 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共享改 革发展成果,必须() A、以人为本,加强民主法治 建设 B、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C、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 社会功能 D、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 服务和管理网络 E、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 济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标准答案:A,E 按照比较常见的做法,突发事 件可以氛围四种类型() A、自然灾害 B、事故灾难 C、公共卫生事件 D、社会安全事件 E、涉外突发事件 标准答案:A,B,C,D 从全局出发全面落实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B、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深 化农村改革 C、实行城乡统筹,加大对农 业和农村的发展的支持力度 D、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 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E、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 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 题。 标准答案:A,B,C,D,E 完善司法体制机制的途径有 () A、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 改革 B、完善司法民主程序,加强 司法民主建设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 吴邦国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目前文化发展的现状,增强文化发展的紧迫感。 2、理解先进文化的内涵,明确先进文化的方向。 3、辩证认识精神文明两个建设的关系,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4、能够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重点难点】重点: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难点:如何大发展文化产业【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知识,解决基础问题,围绕重点知识,分组讨论,各组展示,教师点拨指导,提高学生的认识。【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大家看一下时政材料: 1、2009年2月28日上午9时,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 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 3、2009年党 和政府将采取一系列好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补贴;扶贫标准上调;开辟返乡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家电下乡,购全4项补贴近千元;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等。这 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采取的 重要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和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共建 美好和谐社会二、自主学习(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53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文化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2、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_____,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_____,是_______竞争的重要因素。 3、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如何? (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生阅读课本P53下内容,思考回答 以下问题: 1、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有_____的文化,有_____的文化,也有_____的文化。 2、什么是先进文化? 3、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 4、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什么?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知道学生阅读课本P54―55内容,思考

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拿到老师布置的这样一个宽泛的题目,刚开始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于是上网搜索了一些2010年大事件,当回顾过去一年的事情,我们却会看到西南五省市旱灾、玉树地震、煤矿事故等等自然界的、人类社会的不和谐所导致的一个个悲剧,既然这样的矛盾围绕着我们整一年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就更加显得义不容辞。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信大家对它都并不陌生,这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胡锦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也许大家会觉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太多于抽象化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但如果我们认真想想,其实和谐社会的构建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正如,面对金融危机这一个大浪潮时候,中国采取的三个转变的应对政策,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展这就是一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伟大尝试。这是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的向和谐社会迈进的一大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像上述所说的,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归结为下面几大内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也是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各种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的客观需要。当前,尽管人类社会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天下并不太平,引起动荡的因素还很多。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有效地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力量,聚精会神进行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完整版)

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 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 第一篇: 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 加强社会管理共建和谐社区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下午好晚上好)! 与党同心、与民贴心,建和谐社区,是我们街道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更是基层工作永远的主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是居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场所,处在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最前沿,是体现群众利益最直接、联系群众最密切、反映群众呼声最集中的工作领域。 要实现加强社会管理共建和谐社区的目标,就必须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和联系,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认为,要加强社会管理,共建和谐社区,应着力做好 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阵地建设,大力完善社区基础设施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功能、统一标识”,大力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办公用房应设置为“六室、三站、二中心、一学校”,即社区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社区警务室、科普图书阅览室;社区服务站、再就业服务站、医疗计生服务站;法律咨询与援助中心、社区救助中心;市民学校。实现“管理有阵地、服务有载体、活动有依托、工作有平台”的目标。 二、抓好社区服务,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一)以“便民”为中心,完善服务网络。 1.建立社区服务体系。街道办事处要因地制宜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居委会建立一个社区服务站,服务项目不少于10个。社区服务中心人员、经费、制度要落实,管理要规范。 2.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建立医疗、家政、副食、托老托幼、绿化保洁、中介咨询、保安联防等方面的社区服务项目10个以上。设立求助电话,及时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 3.多渠道发展社区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兴办以便民利民为主的、保本微利的社区服务项目。 引导社区服务项目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以“乐业”为重点,推动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社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劳动供求信息网络,街道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社区建立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点,使社区下岗、待业、失业人员都能得到职业培训、指导、介绍等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就业安置率。 (三)以健康教育为主线,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完善社区医疗卫生网络,建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积极开展预防、医疗、康复、保

5.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不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就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在现代社会,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种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提高,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是与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背道而驰的。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二、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文化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不仅发生在国际而且发生在国内。对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协调、妥善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三、建设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体背景的差异,各阶层之间、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调节人们行为、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就能够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能够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共建和谐社会作文(2篇)

共建和谐社会作文(2篇) 共建和谐社会作文(1)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 因为有爱才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朝气和活力。 在当今和平年代,和谐社会已成为新的主题,也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这也是我们党和人民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期里又一工作中心。 如今,在学校中,同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争先恐后,谁都想当第一,谁都想比别人好。 难道,竞争愈激烈,愈不和谐吗?回答是否定的,竞争中就没有合作吗?是有的。 竞争与合作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1。 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无力的竞争;2。 合作离不开竞争,没有合作的竞争是一潭死水;3。 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合作越好,竞争越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列出这样一个公式:i+we=fully1。 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个人价值,绽放出绚丽的人生花朵。 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和才干只有在团结合作中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是所处的这个团体更好的和谐共同发展。

在学校中如此,在社会中呢?当然亦如此,在社会中,甚至比学校中的竞争更为激烈。 那我们如何在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激烈竞争我们比谁都清楚。 我们共处一世,使社会和谐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 我们该怎样做呢?助人为乐可以说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说,一个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将被众人所耻笑,所指责。 做到了助人为乐”这一点,我相信,你将成为众人所学习的榜样和模范。 也许你此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你付出的一点,收获的将是你付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这样,别人快乐,你也快乐,这不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吗?自然,和谐社会离不开秩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说明了社会还离不开安定有序”。 每个人都谦让一下别人,那社会就会安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下去,社会才会和谐。 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活力,没有生气,那这个社会就会马上变

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谈谈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看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一五”期间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历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早就有和谐的思想。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的;“天人合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社会;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这都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美好描绘和追求。 从古至今,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我们的一个伟大目标,可是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要使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与尊重,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我国是一个多人口、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能否把社会各界人士的心凝聚在一起,能否把全民族力量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能否把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与人之间在诚信友爱、融洽互助的社会中和谐相处,有助于凝聚人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全体中国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我们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都紧跟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动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答模拟题:以法制为切入点建设和谐社会 【背景链接】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标准表述】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单选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单选题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网络考试单选题参考答案(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网络考试 二、单选题共20 题 题号: 31 本题分数:2 分 关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关系以下不正确的说法是 ( >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b5E2RGbCAP A、两者是没有内在统一的 B、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 C、没有社会和谐就没有科学发展 D、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在统一中共同发展 标准答案:A 本题得分:2 题号: 32 本题分数:2 分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产业的发展水平,要坚持走的新型发展道路是( >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p1EanqFDPw A、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B、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C、信息化和工业化互相促进 D、信息化和工业化共同发展 标准答案:B 本题得分:2 题号: 33 本题分数:2 分 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切入点是 ( >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DXDiTa9E3d A、科技进步 B、改革开放 C、经济结构调整 D、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标准答案:D 本题得分:2 题号: 34 本题分数:2 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的出发点是<) 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RTCrpUDGiT A、民主执政 B、执政为民

C、依法执政 D、执政为党 标准答案:A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是 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5PCzVD7HxA A、科学发展 B、以人为本 C、改革开放 D、民主法治 标准答案:B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A、科学发展 B、改革开放 C、以人为本 D、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标准答案:B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A、发展现代农业 B、增加农民收入 C、繁荣农村经济 D、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标准答案:A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 A、学校 B、政府 C、教师 D、教育领导 标准答案:C 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它放在首位的是<)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jLBHrnAILg A、经济效益 B、生态效益 C、社会效益 D、获取最大利润 标准答案:C 公共服务的提供的特点是<)QUESTION_TYPE_SINGLE_CHOICE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 设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社会主体——人,人与人之前的和谐也是“和谐”问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社会主体自身的自主与和谐发展,社会各阶段和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的合理实现。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社会各阶层的和谐。 概括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呈现“金字塔”形,它是一种底层大、中层小的分层结构模式,它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下层人士占总人口的多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我国经济状况由来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过去政策倾向与注重效率,进而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像这样的大量农村人口的社会分层结构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也背道而驰。参考西方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说“橄榄”形或“纺锤”形是当前最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层的理论而言,以资本私有化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各阶级具有敌对的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现在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西方阶段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普及化给予下层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新中层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稳定社会的重要平衡机制,这一系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对立。可以说“橄榄”形的社会分层结构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对于“橄榄”形或“纺锤”形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对照我国实际情况,去粗取精,改变我国“金字塔”形分层结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环境。 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间阶层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不难看出我国中间阶层发展非常具有潜力,新中间阶层的崛起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为了能形成更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建立健全顺畅。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2、通过发展教育和科技来壮大中间阶层。3、加快城市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对我国中间阶层的扩大起决定性作用,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创造稳定环境。 阶层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各阶层之间的稳定、和谐对于这个社会的和谐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社会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只是初具雏形且相当脆弱。这就要求党和政府正确引导,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间阶层,建立健全社会流通机制,大力兴办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快又好的发展,使得社会阶层得以和谐共生,整个社会稳定、繁荣、和谐的前进。

高一作文:同心共建和谐社会

高一作文:同心共建和谐社会 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因为有爱才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朝气和活力。在当今和平年代,和谐社会已成为新的主题,也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这也是我们党和人民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期里又一工作中心。 如今,在学校中,同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争先恐后,谁都想当第一,谁都想比别人好。难道,竞争愈激烈,愈不和谐吗?回答是否定的,竞争中就没有合作吗?是有的。竞争与合作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1。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无力的竞争;2。合作离不开竞争,没有合作的竞争是一潭死水;3。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合作越好,竞争越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列出这样一个公式:I+We=Fully1。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个人价值,绽放出绚丽的人生花朵。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和才干只有在团结合作中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是所处的这个团体更好的和谐共同发展。

在学校中如此,在社会中呢?当然亦如此,在社会中,甚至比学校中的竞争更为激烈。那我们如何在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激烈竞争我们比谁都清楚。我们共处一世,使社会和谐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我们该怎样做呢? 助人为乐可以说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说,一个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将被众人所耻笑,所指责。做到了“助人为乐”这一点,我相信,你将成为众人所学习的榜样和模范。也许你此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你付出的一点,收获的将是你付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样,别人快乐,你也快乐,这不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吗? 自然,和谐社会离不开秩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明了社会还离不开“安定有序”。每个人都谦让一下别人,那社会就会安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下去,社会才会和谐。 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活力,没有生气,那这个社会就会马上变得死气沉沉,社会又怎能和谐可持续发展下去呢?一旦一个社会充满了活力,竞争就会变得激烈,人的各方面素质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提升了;反之,大家都会放松自己的工作,没有了竞争,那还谈什么和谐可持续发展呢?

和谐社会试题

和谐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朕即国家”、“君命即法”等语言表达的是一种(C) A.法治思想B.德治思想C.人治思想D.无法判断 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于(D) A.1927年 B. 1931年C.1949年D.1954年 3.国家法治与地方法治的关系是(D) A.各自为政B.互不相容C.时间先后关系D.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4.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追求是(B) A.法治统一B.公平正义C.以人为本D.执法为民5.2000年,中共浙江省委作出了(A) A.《关于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的决定》 B.《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 C.《浙江省党内监督十项制度实施办法(试行)》 D.《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 6.法治政府的核心是(A) A.规范和控制公共行政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建设责任政府 D.打造适度有为政府 7.什么既是法治的政治基础和重要条件,又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C)A.民主法治B.公平正义C.民主政治D.执政为民 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完善(C) A.和谐社会建设B.法治建设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9.最高层次的监督是(D) A.人民群众的监督B.社会舆论的监督C.检察院的监督D.人大的监督 10.司法的基本属性和最终目标是(B) A.独立B.公正C.中立D.公平 11.司法公正是指( C ) A.程序公正B.实体公正C.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D.实质正义12、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重在( B )、贵在落实。 A贯彻B实践C宣传D学习 13、建设资源节约型、( D )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A环境优美B环境保护C环境和谐D环境友好 14、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 ( C )制度。 A就业指导 B公共服务 C就业援助 D企业引导 15、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 A ) A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之间、社会内部之间的关系 B正确处理敌我矛盾 C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D正确处理国际关系 16、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B ) A实现社会和谐 B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