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吸虫

吸虫

吸虫
吸虫

吸虫

一.概论:

1.分目:单殖目、盾殖目、复殖目。(寄生人体的都为复殖目)

2.形态:身体扁平、两侧对称,叶状;

3.吸盘:口吸盘、腹吸盘。

4.体壁:1)皮层2)皮层下细胞体(合胞体):A.外质膜B.基质(感觉器)C.基质膜。

5.系统:

1)消化系统:消化道不完全。有口无肛门。

2)排泄系统:排泄液借焰细胞上的纤毛振动入排泄管。

3)神经系统:不发达。

4)生殖系统:除裂体科外,均为雌雄同体。

6.生活史:虫卵--(必要条件:水)--毛蚴---(入中间宿主)---胞蚴---雷蚴---尾蚴---

囊蚴(裂体科吸虫无囊蚴期)---童虫---成虫。

特点:

a)虫卵必须入水、才能进一步发育。

b)需要1—2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多为淡水螺。

c)世代交替:既有无性生殖,又有有性生殖。宿主转换: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d)感染阶段多为囊蚴,经口感染。

e)多数种类有保虫宿主。

二.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1.形态:

1)成虫:狭长,背腹扁平。一对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后1/3。

2)虫卵:最小的虫卵、有卵盖、内含毛蚴。卵盖周围有肩峰,卵后端有小疣。

2.生活史:

成虫排卵—→卵入水,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毛蚴—→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尾蚴从第一中间宿主逸出,进入第二中间宿主,发育成囊蚴—→囊蚴被终宿主吞食,发育为童虫,成虫

A.感染阶段:囊蚴。

B.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淡水虾。

C.感染途径:经口食入含活囊蚴的淡水鱼或淡水虾。

D.正常寄生部位:肝胆管。

3.致病:

肝脏受损

4.实验诊断:

最常用方法:集卵法。

5.流行与防治:

传染源:排出华支睾吸虫卵的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预防:防止粪便入水、不吃生鱼虾。

用药:吡喹酮、阿苯达唑。

三.布氏姜片吸虫

1.形态:

3)成虫:最大的吸虫;两吸盘很近,腹吸盘大而明显。

4)虫卵:最大的虫卵;有卵盖(小、不明显);内含1卵细胞和几十个卵黄细胞。

2.生活史:

A.感染阶段:囊蚴

B.宿主:中间宿主:扁卷螺。终宿主:人、猪(或野猪)。

C.传播媒介:菱角、荸荠、茭白、浮萍等水生植物。

D.感染途径:经口感染

E.正常寄生部位:小肠上段。

3.致病:

A.机械性损伤;

B.变态反应。

4.实验诊断:

粪-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5.流行与防治:

药物:吡喹酮。

四.并殖吸虫(肺吸虫)

{1}卫氏并殖吸虫:

1.形态:

1)成虫:

2)虫卵:椭圆形,金黄色,不对称。有卵盖,卵壳薄厚不均,内含有一个卵细胞和许多卵黄细胞。

2.生活史:

成虫于肺产卵;卵经气管排出或随痰吞咽再随粪便排出;卵入水,孵出毛蚴;毛蚴入川卷螺类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发育为尾蚴;尾蚴入淡水蟹或蝲蛄发育为囊蚴;囊蚴被终宿主吞食后脱囊,钻过肠壁,形成童虫;童虫在体内移行,入肺,发育为成虫。

A.感染阶段:囊蚴

B.宿主:第一中间宿主:川卷螺类;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蝲蛄。

保虫宿主:家畜、食肉哺乳动物。转续宿主:多种野兽。

C.感染途径:经口感染,食入含活囊蚴的淡水蟹和蝲蛄。

D.正常寄生部位:肺

3.致病:

1)致病机制:

A.脓肿期:虫体移行致组织破坏。病变处窟穴状、隧道状,有血液、虫体、四周肉芽肿。

B.囊肿期:囊肿壁增厚、镜检见坏死组织,夏科雷登结晶、大量虫卵。

C.纤维瘢痕期:囊内容物排出,纤维化、形成疤痕。

2)临床表现:

A.急性期:童虫移行引起。

B.慢性期:1.胸肺型:咯血、血痰;2.腹肝型;3.皮下型:包块多游走性;4)脑脊髓型。

4.实验诊断:

1)粪、痰直接涂片法;2)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

5.流行与防治:

传染源:能排出虫卵的人和肉食哺乳动物。药物:吡喹酮

防治:最有效方法: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及其制品,不饮生水。

{2}斯氏狸殖吸虫:

第一中间宿主:圆口螺科的小型及微型螺类。第二中间宿主:溪蟹、石蟹。

终宿主:猫科、犬科等,如果子狸。人非终宿主,虫体在人体内处于童虫阶段。

人体致病:幼虫移行症,分皮肤型和内脏型。

实验诊断:粪、痰中找不到虫卵。有皮下包块时,可切除并作活组织检查。

五.裂体吸虫(血吸虫)

1.形态:

1)成虫:雌雄异体。

雄:圆柱状、白色;口腹吸盘明显;有抱雌沟;7个睾丸。

雌:线状、灰褐色;口腹吸盘不明显;长椭圆形卵巢位于虫体中部。

2)虫卵:淡黄色、椭圆形;无卵盖;卵壳外有分泌物;可见侧棘;卵内有一毛蚴。

3)尾蚴:分体、尾两部,外有糖萼。钻入人体后,尾部、糖萼脱落。

2.生活史: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成虫。

1)成虫寄生于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卵多数沉积在宿主(死亡),少数排出(入水孵化出毛蚴);

2)毛蚴有向光性、向上性,入钉螺后无性繁殖生成母胞蚴、子胞蚴、尾蚴。

3)尾蚴逸出(必要条件:水),与宿主皮肤接触,钻入宿主皮肤。

A.感染阶段:尾蚴

B.宿主:中间宿主:钉螺;终宿主:人;储蓄宿主:多种哺乳动物。

C.感染途径:人接触疫水,尾蚴侵入皮肤

D.正常寄生部位: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3.致病:

1)尾蚴性皮炎:尾蚴穿透皮肤所致,为速发I型或迟发IV型超敏态反应。表现为瘙痒和丘疹

2)童虫移行性损害:童虫性肺炎

3)成虫所致损害: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

4)虫卵所致损害:引起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是慢性血吸虫病肝肠病变的根本原因虫卵肉芽肿机制:IV型变态反应。作用:害大于利。

害:肝脏硬变和肠壁纤维化

利:破坏清除虫卵;隔离和清除SEA;减少血中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临床表现:

1)急性血吸虫病:发热、咳嗽、粘液血便、肝脾肿大。

2)慢性血吸虫病:见于反复感染者。轻者可无症状,重者腹痛、腹泻、粘液血便、肝脾肿大

3)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腹水型、侏儒型。

4)异位血吸虫病:肺型或脑型血吸虫病。

4.实验诊断:

1)粪便直接涂片法2)尼龙袋集卵法(大规模检查)3)毛蚴孵化法。

4)定量透明法。5)直肠镜活组织检查。

5.流行与防治:

药物:

复口吸虫病

1简介 复口吸虫病过去被称为“寄生性白内障病”(parasitic cataract),这种病的病原体敏认为是复口吸虫的后囊蚴。后囊蚴一般寄生在鱼晶状体内,由于后囊蚴的长期寄生,使鱼的晶状体逐渐变混浊,呈现乳白色,因而有“白内障”之称,严重的使鱼眼角膜破裂,水晶体脱落。 复口吸虫是水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寄生虫,它们的第二中间寄生阶段是在色体中完成,在这个阶段,复口吸虫的寄生往往导致鱼产生很多病症,如突眼、溢血、自内障,鱼停止生长并消瘦和脊椎变形。在大规模的人工养殖中,复口吸虫病的爆发能导致鱼大量死亡,特别是在育苗和育种阶段。 2病理分析 复口吸虫病病原体是复口吸虫,复口吸虫的成虫是寄生在红嘴鸥的肠道内。虫卵随同鸟的粪便落入水中发育成为毛蚴,然后钻入第一中间寄主推实螺内发育成胞蚴和足蚴,尾蚴逸出螺体到水中再钻入第二中间寄主-鱼体内,在鱼的水晶体内发育成囊蚴,当病鱼被终寄主红嘴鸥吞食后,在红嘴鸥肠道内发育成为成虫,从复口吸虫周期生活史中可以看到对鱼类直接侵袭的是复口吸虫尾蚴,复口吸中尾蚴有趋光性,集中在水的上层。这就是为什么上层的类花白鲢受危害严重的原因所在,但当水中复口吸虫尾数量多时,也危害底层鱼类,该

病流行广泛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感染类型有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急性感染是指在短时间内大量尾蚴侵入鱼体,若是鱼被“湖北尾蚴”感染时,尾蚴经血管到眼睛,则病鱼眼眶周围充血,若鱼被“倪氏尾蚴”感染时,尾蚴经神经到眼睛,则引起鱼体弯曲,病鱼在水中急游,有时头朝下尾朝上在水面旋转,最后游动缓慢而死。急性感染可以引起大批死亡,主要危害一龄鱼苗、鱼种,对二龄以上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慢性感染,慢性感染为尾蚴每次侵入鱼体数量不多,故不呈现急性感染症状。但是时间久后,侵入鱼体的寄生虫也可积累很多(病鱼一只肉眼有80多个),引起鱼的眼睛局部或全部变白或呈白内障症状,甚至致使水晶体脱落。鱼生长缓慢,但一般慢性感染的鱼类不会死亡。 3流行病学 复口吸虫病是淡水鱼中一种广泛分布和非常流行的寄生虫病。这主要是由于在复口吸虫生活史期间具有范围广泛的寄主,特别是通过食鱼鸟类的活动和迁移,使其卵能广为散布,而螺类和鱼类作为中间寄主在传播上扮演着次要角色。Chappell, Hardie和Sccombcs对匙形复口吸虫生活史进行的数年研究表明,在自然或养殖条件下,复口吸虫对鱼类种群的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发生频率和丰度.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在夏季和秋季最高,虽然感染率稳定在95~ 100%之间,但这与取样时间是否在鱼苗被其感染前有关。复口吸虫能在同一个奇主种群中迅速传播,很快达到100%的感染率。和其它寄生虫一样,在复口吸虫感染没有造成寄主人量死亡的情况下,复口吸虫将保持稳定的感染数量,并呈聚集分布,表现为少量的宿主具有较高的感染强度.另外,个体寄主可以容纳大量的后囊蚴,且不随着寄主年龄的增加而明显递减:寄主的大小以及晶状体的大小直接限制后囊蚴的数量。养殖条件下的鱼体内的后囊蚴数量比在野

吸虫复习题

寄生虫学复习题吸虫部分 一、A型题:每道试题下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从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并按要求答在答卷上。每题: 0.50分 01、并殖吸虫卵的颜色通常是( ) A.淡黄色 B.棕黄色 C.金黄色 D.黄褐色 E.无颜色 02、布氏姜片虫的保虫宿主主要是( ) A.牛 B.猪 C.猫 D.犬 E.羊 03、在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中,野猪、猪、兔等可作为( ) A.终宿主 B.中间宿主 C.保虫宿主 D.转续宿主 E.第二中间宿主 04、土源性蠕虫生活史的特点是( ) A.卵在外界环境中发育 B.幼虫在外界环境中发育 C.卵和(或)幼虫在外界环境中发育 D.仅转换宿主1次 E.需要转换宿主2次以上 05、人体寄生吸虫的繁殖方式是( ) A.幼虫行有性生殖,成虫行无性生殖 B.幼虫行无性生殖,成虫行有性生殖 C.幼虫和成虫均行无性生殖 D.幼虫和成虫均行有性生殖 E.幼虫行幼体增殖,成虫行孤雌生殖 06、生物源性蠕虫的生活史特点是( ) A.需要转换宿主在2 次以上 B.幼虫均需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才能感染人体 C.虫卵必须入水才能继续发育

D.人经口而感染 E.虫体在人体内均能发育为成虫 07、寄生人体的吸虫繁殖方式( ) A.幼虫进行有性生殖,成虫进行无性生殖 B.幼虫进行无性生殖,成虫进行有性生殖 C.幼虫和成虫均进行无性生殖 D.幼虫和成虫均进行有性生殖 E.幼虫不繁殖,成虫进行有性生殖 08、关于吸虫生活史的特征,错误的描述是( ) A.有终宿主和保虫宿主 B.幼虫发育过程在水生动物或植物进行 幼虫发育至成虫需蜕皮C. D.更换宿主生活史才能完成 E.生活史中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交替 09、日本血吸虫卵外壳的超微结构( ) A.表面光滑 B.有微管贯通壳内外 C.由卵黄膜、壳质层和脂层组成 D.表面有点状花纹 E.外被一层蛋白质膜 10、环卵沉淀试验是检查( ) A.血清中的血吸虫抗原 B.循环的抗血吸虫抗体 C.循环的血吸虫特异性免疫复合物 D.粪便中的虫卵 E.虫卵中孵出的毛蚴 11、直肠粘膜压片法用于诊断( ) A.旋毛虫病 B.血吸虫病 C.猪带绦虫病 D.弓形虫病 E.蛲虫病 12、日本血吸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免疫力能杀伤再进入人体内的( ) A.雌虫 B.雄虫 C.童虫 D.虫卵 E.以上均不是 13、布氏姜片吸虫寄生在( ) A.胆囊 B.小肠 C.结肠 D.胃 E.直肠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91169知识分享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实验原理 许多土壤动物(如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各种昆虫)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采集罐、吸虫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二.方法步骤 1.提出问题: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或通过调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2.制定计划 3.实施计划 (1)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提出安全注意事项。 (2)取样:在野外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采集,并标明样品的取样地点和时间,在实验室进行观察。 (3)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取样比较方便,且效果较好,但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发现体

三.注意事项 1.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①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②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 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2.尽可能多地采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种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应由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四、典型例题 1.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探究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可以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B.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将其放入 70%的酒精溶液中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都是 相同的 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动物较多 2.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身体,不

人体寄生虫线虫 绦虫 吸虫部分总结

寄生虫: 一、致病性 (一)线虫 1、似蚓蛔线虫:成虫钻孔习性导致系列并发症。虫体运动损伤肠黏膜,掠夺 营养导致宿主营养不良,蛔虫喜欢钻孔,容易引发相应的胆道蛔虫症,蛔 虫体大,量多扭结引起肠梗阻。(成虫>幼虫) 2、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成虫吸血特性引起贫血。消化道出血 和影响营养吸收,缺铁性贫血。(成虫>幼虫) 3、丝虫:成虫阻塞淋巴回流导致象皮肿或乳糜尿。引起淋巴系统增生和阻塞, 象皮肿或(和)乳糜尿(可带血)。(成虫>幼虫) 4、旋毛虫:新生蚴侵入肌组织引起血管炎和肌炎。发热及四肢、腰、背部肌 肉酸痛。(幼虫>成虫) 5、鞭虫:成虫机械性破坏肠道(成>幼) 6、蛲虫:成虫在肛周产卵,肛门瘙痒、异位寄生。(成虫>幼虫) 7、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体内移行,侵犯重要器官(中枢神经)。(幼>成) (二)绦虫 1、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腹部不适,饥痛、消化不良、腹泻。 2、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囊尾蚴占位、炎症、过敏。成虫夺取肠内营养、 机械刺激、虫体毒素和代谢产物。(幼虫>成虫) 3、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机械损害和囊液的过敏性及毒性刺激。(幼>成) 4、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寄生人体导致眼、皮下、内脏、脑和口腔颌面部。(幼

>成) 5、微小膜壳绦虫:机械损伤和毒性作用,引起肠粘膜坏死、溃疡。(幼虫>成 虫) (三)吸虫 1、华支睾吸虫:虫体机械刺激及分泌的抗原和代谢产物引起变态反应 2、卫氏并殖吸虫:童虫或成虫具有游走特点,引起多部位出血和渗出性炎症, 形成囊肿。 3、斯氏狸吸虫:幼虫移行游走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理损害(幼虫>成虫) 4、日本血吸虫:寄生在肠系膜静脉内,虫卵肉芽肿形成,引起严重的肝肠纤 维化。 5、姜片吸虫:吸附力强,机械性损害肠道黏膜 二、相应症状对应可能的寄生虫 1、肠腔阻塞:牛带绦虫、蛔虫、日本血吸虫姜片吸虫 2、营养不良/体重减轻:牛带绦虫、猪带绦虫、蛔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 线虫布氏姜片吸虫 3、水肿:旋毛虫、钩虫(积液)、棘球蚴囊(血管神经性水肿)、华支睾吸虫(腹水)、 布氏姜片吸虫 4、淋巴结肿大:丝虫 5、肝脾肿大:棘球蚴华支睾吸虫 6、贫血:钩虫、鞭虫、似囊尾蚴、长膜壳绦虫布氏姜片吸虫日本血吸虫 7、肌肉酸痛无力:旋毛虫、囊尾蚴(猪带绦虫)、 8、肛门瘙痒:蛲虫、孕节

寄生虫之吸虫

吸虫(trematode) 扁形动物门Phylum Platyhelminthes 吸虫纲Class Trematoda 复殖目Order Digenea 吸虫形态 背腹扁平,两侧对称 具口、腹吸盘 无体腔 雌雄同体 消化道:肠盲管 吸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特殊的附着器官:吸盘等 消化系统退化 高度发达的生殖能力 有无性增殖世代 吸虫的雌性生殖系统 卵巢(1个)→输卵管(卵黄腺通过卵黄总管,受精囊注入)→卵模(梅氏腺)→子宫(盘曲)→生殖腔→生殖孔 吸虫的雄性生殖系统 睾丸(1-2个)→输出管(2根)→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阴茎(阴茎袋)→生殖腔→生殖孔 吸虫卵特点 卵圆形,大小差异大 多数具卵盖 卵内含卵细胞+卵黄细胞 或毛蚴 吸虫生活史阶段 虫卵(Egg)毛蚴(Miracidium)胞蚴(Sporocyst) 雷蚴(Redia) 尾蚴(Cercaria) 囊蚴(Metacercaria)童虫(Preadult) 成虫(Adult worm) 吸虫的无性世代 虫卵(水中或螺内孵化)→毛蚴(螺宿主淋巴系统内发育)→胞蚴(螺内无性增殖)→雷蚴(螺内无性增殖)→尾蚴(逸出螺体)→囊蚴(第二中间宿主)→ 常见医学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概述 寄生肝胆管 致肝吸虫病,主要分布远东地区 人体感染与饮食习惯有关 人体首例1874;国内1908上海 成虫形态 为吸虫的模式形态大小、体形似葵花子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睾丸分支,卵巢分叶虫卵形态 蠕虫卵中之最小者形似芝麻,具卵盖、肩峰,另一端有小棘,内含毛蚴

寄生虫学吸虫部分复习题复习进程

寄生虫学吸虫部分复 习题

寄生虫学吸虫部分复习题 一、A型题:每道试题下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从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并按要求答在答卷上。每题: 0.50分 01、并殖吸虫卵的颜色通常是( ) A.淡黄色 B.棕黄色 C.金黄色 D.黄褐色 E.无颜色 02、布氏姜片虫的保虫宿主主要是( ) A.牛 B.猪 C.猫 D.犬 E.羊 03、在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中,野猪、猪、兔等可作为( ) A.终宿主 B.中间宿主 C.保虫宿主 D.转续宿主 E.第二中间宿主 04、土源性蠕虫生活史的特点是( ) A.卵在外界环境中发育 B.幼虫在外界环境中发育 C.卵和(或)幼虫在外界环境中发育 D.仅转换宿主1次 E.需要转换宿主2次以上 05、人体寄生吸虫的繁殖方式是( ) A.幼虫行有性生殖,成虫行无性生殖 B.幼虫行无性生殖,成虫行有性生殖 C.幼虫和成虫均行无性生殖 D.幼虫和成虫均行有性生殖 E.幼虫行幼体增殖,成虫行孤雌生殖 06、生物源性蠕虫的生活史特点是( ) A.需要转换宿主在2 次以上 B.幼虫均需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才能感染人体 C.虫卵必须入水才能继续发育 D.人经口而感染 E.虫体在人体内均能发育为成虫 07、寄生人体的吸虫繁殖方式( ) A.幼虫进行有性生殖,成虫进行无性生殖 B.幼虫进行无性生殖,成虫进行有性生殖 C.幼虫和成虫均进行无性生殖

D.幼虫和成虫均进行有性生殖 E.幼虫不繁殖,成虫进行有性生殖 08、关于吸虫生活史的特征,错误的描述是( ) A.有终宿主和保虫宿主 B.幼虫发育过程在水生动物或植物进行 C.幼虫发育至成虫需蜕皮 D.更换宿主生活史才能完成 E.生活史中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交替 09、日本血吸虫卵外壳的超微结构( ) A.表面光滑 B.有微管贯通壳内外 C.由卵黄膜、壳质层和脂层组成 D.表面有点状花纹 E.外被一层蛋白质膜 10、环卵沉淀试验是检查( ) A.血清中的血吸虫抗原 B.循环的抗血吸虫抗体 C.循环的血吸虫特异性免疫复合物 D.粪便中的虫卵 E.虫卵中孵出的毛蚴 11、直肠粘膜压片法用于诊断( ) A.旋毛虫病 B.血吸虫病 C.猪带绦虫病 D.弓形虫病 E.蛲虫病 12、日本血吸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免疫力能杀伤再进入人体内的( ) A.雌虫 B.雄虫 C.童虫 D.虫卵 E.以上均不是 13、布氏姜片吸虫寄生在( ) A.胆囊 B.小肠 C.结肠 D.胃 E.直肠 14、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 ) A.肝脏 B.小肠 C.肠系膜动脉 D.肠系膜静脉 E.直肠、乙状结肠 15、血吸虫毛蚴最显著的向性之一是( ) A.向湿性 B.向光性 C.向上性 D.向触性

华支睾吸虫病

疾病名:华支睾吸虫病 英文名:clonorchiasis 缩写: 别名:clonorchiasis sinensis;肝双盘吸虫病;支睾吸虫病 ICD号:B66 分类:消化科 概述: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轻感染者可无症状,重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显著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国内流行于广东、山东、河南等24个省、市、自治区。 Mc Connel 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尸体的肝胆管内查见此虫,1875年在日本也发现此虫,以后国外各地,如越南、毛里求斯、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埃及、波兰等陆续报告有华侨感染此虫。我国于1908年首次发现本病患者。1956年在广州明代古尸、1973年湖南省衡阳北宋古尸和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西汉古尸内分别检出华支睾吸虫卵,可以确定本病早在500多年前、700多年前和2300多年前即已存在,且分布范围较广。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多见于中国、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我国除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内蒙古、西藏等尚未有报道外,其余25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已有本病的流行报道或病例报告,估计受感染人口 约为3000多万。各地流行情况包括感染率及感染程度颇有差异。人群感染情况较重的地区除广东外,尚有山东、河南、辽宁等省。有些地区淡水鱼的感染率较高,而人群的感染率却很低或仅有零星发现,如江苏、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 1.传染源 主要是被华支睾吸虫感染的人和哺乳动物,如猫、狗,鼠、猪等。华支睾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对此种吸虫均易感。因此能排出华支睾吸虫卵的人和动物均是本病的传染源。人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虫体寿命很长,可长C D D C D D C D D C D D

我国单殖吸虫分布

我国单殖吸虫分布: 在中国,自尹文英和Sproston于1948年在华东地区首次进行调查后,从50年代至70年代,对各地单殖吸虫进行较为系统的调查的有郎所、陈启鎏、张剑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室及苏联学者等.他们的调查结果已由纪国良等人[1]作了初步汇总.80年代后,又有郎所[2~4]、张剑英[5~7]、王伟俊[8~10],马成伦[11]、陈致和[12]、吴宝华[13]、黄少涛[14]、金燮理[15]、梁瑞刚[16]等报道了全国各地单殖吸虫的调查情况.此外还有不少零星的调查报告和新种或新记录的报道. 纪国良等[1]在1982年列举中国的海水和淡水中的单殖吸虫种类总共达376种,此后十多年来,除了有大量新种报道之外,原有的单殖吸虫种类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宿主记录和地理记录.因此笔者重新整理了资料,对中国内陆水体单殖吸虫种类组成进行了总结.根据笔者的统计,截至1997年7月止,中国内陆水体中已发现的单殖吸虫种类达46属575种,分别隶属于锚首虫科、指环虫科、八铗虫科、双沟盘虫科、双身虫科、三代虫科、钩铗虫科、多盘虫科和四钩虫科. 各科属中种类分布数目见表1.指环虫科在内陆水体单殖吸虫中占绝对优势的地位,多达360种,占单殖吸虫总种数的62.61%;锚首虫科次之,共计111种,占19.30%;三代虫科有39种,占6.78%;双身虫科36种,占6.26%;其他5科共29种,占5.05%.锚首虫科虽包含17个属,但数量最多的锚首虫属和似鲶盘虫属所占的比例很大,两者合计77种,占全部锚首虫的69.37%.在指环虫科中,绝大部分种类属于指环虫属,达341

种,占94.72%.三代虫科仅发现了三代虫属和薄片吸虫属两个属的虫种,除薄片吸虫属有1个种外,其余38个种均属于三代虫属.中国的双身虫科的单殖吸虫经姜乃澄等人[17]整理,分归于真双身虫属、前侧孔虫属、副双身虫属和华双身虫属这4个属中,其中以副双身虫属的种类占优势,为27种,所占比例为75%.八铗虫科、双沟盘虫科、钩铗虫科、多盘虫科和四钩虫科均只有少数的种属报道. 自1982年以来所报道的新种与新记录达199种之多(表2),这一方面说明科研工作者对单殖吸虫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调查与研究,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内陆水体中单殖吸虫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新种与新记录大多分布在锚首虫科和指环虫科中,两科分别为50种和120种;双身虫科中又发现了23个新种与新记录,而三代虫科中仅发现1个新种,显然这与过去对双身虫研究较少有关.此外,还有铗钩虫科1个种,两栖类中的多盘虫科也发现4个新种.没有科的新记录.八铗虫科、双沟盘虫科和四钩虫科均没有新种和新记录报道,这可能与其种类较少、宿主谱较窄有关,但也可能是由于宿主分布地区不广,缺少调查的缘故.新种和新记录的发现多在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而在江河平原和东北地区较少,这反映了过去对全国各地调查研究的不均衡.考虑到新疆、西藏、内蒙这些在地理条件上很有特殊性的地区还缺少调查,可以预计将来还会有较多的新种和新记录报道. 在Bychowsky [1]的分类系统中,单殖吸虫(Monogenean)隶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单殖吸虫纲(Monogenoidea);Yamaguti [2]则将其定

课外拓展:捕捉昆虫的方法

昆虫的捕捉技巧 一、直接观察法 每个物种都占有不同的生态位,采集昆虫时,首先要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找到昆虫的生活场所,因而就需要多多观察。细心和耐心是运用直接观察法的基本内涵,对于采集而言,也是一个采集经验积累的过程。 二、跟踪搜索法 很多昆虫的活动都很隐蔽,加之一般昆虫个体较小,采集时不仅要仔细观察,更要跟踪搜索。 秋末、春初及冬季,用跟踪搜索法采集越冬昆虫更为有效。 三、网捕法 最基本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灌木及杂草的上下左右来回扫网,同时不断移动;扫几网后,可将网底放入毒瓶进行熏杀,倒出挑选清理后再开始新一轮捕扫。 所需工具: 1.捕网,网袋多用珠罗纱制成,轻便、通风、阻力小;专门用来采集蝶、蛾、蜂、蜻蜓等善飞昆虫。 2.扫网,网袋多用结实的白布或者亚麻布制成。网框和网柄都要选择坚固的;专门用来扫捕隐藏在杂草、树木枝叶下的昆虫。 3.高网,网柄可伸长,3-10米,特殊材料;专门用来捕捉树冠等高处的昆虫,如天牛。 4.水网,通常用铜纱、铝纱制成;专门用于采集水生、半水生昆虫。 5.刮网,适用于在树皮、朽木、墙壁上采集昆虫。 马来氏网(Malaise Traps) 是一种有效地全天候采集飞行昆虫的工具。与一般帐篷的结构和材料相似,棚顶白色,顶下黑色。 主要放置在林间空地、溪流边或河谷等昆虫自然的飞行路线处。 优点:取样量大,采集效果明显既可以用于昆虫种群、迁飞等生态学研究,也可为分类学采集调查提供便利。 四、振击法

振击法是利用许多昆虫具有假死性的特点,突然振击植物,使其自行落下的采集办法。 五、陷阱法 主要用来捕捉步甲、拟步甲等地表昆虫,通常与引诱法配合使用。 六、引诱法 许多昆虫具有趋化性、趋光性、趋异性、趋色性。利用昆虫的这些习性,配合相应的工具能诱集到许多昆虫。常用的引诱法如下: 1.灯诱法(Light Trap)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来设计的诱捕工具。 设备:高压汞灯(或黑光灯)、白色幕布、小型家用发电机 注意事项:严防雨水;灯诱地点的选择 2.引诱剂法 (1)糖醋酒精引诱法 白糖、白醋、白酒,比例1:1:1调和放置野外能诱集一些地表昆虫,如地老虎的幼虫、蝼蛄、金针虫等。 (2)性诱剂引诱法 主要利用雌虫的性激素成分来诱集同性雄虫,主要用于鳞翅目昆虫中。 缺点:诱集到的昆虫种类相对单一,用在害虫防治多于野外采集。 3.腐烂物诱集法 一些昆虫对腐烂的水果、肉类,甚至有着趋食性。利用这些腐物做诱饵,可以采集到鞘翅目的埋葬甲、隐翅甲、阎甲、蜣螂等,当然还有一些双翅目昆虫。 七、器械分离采集法 贝-杜氏漏斗(烤虫筒) 是一种附加有驱赶作用的分离集虫器,由漏斗和无盖圆筒组成,用灯泡作为热源烘烤,主要采集土壤、枯枝落叶中的昆虫。 八、吸虫器法 用人工或者电动的方式,将地表或其他物体表面的昆虫吸入吸虫或较大的电动吸虫器中。 其他常用试剂和工具:

第十章吸虫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 蠕虫(helminth)指借助肌肉收缩而使身体作蠕形运动的一类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在分类史上曾被认为是独立的、特殊的一类动物。随着分类学发展,发现蠕虫实际上包括扁形动物门(Phylum Platyminthes)、线形动物门(Phylum Nemathelminthes)和棘头动物门(Phylum Acanthocephala)所属各种动物,与医学密切的蠕虫种类几乎都属于前两门。尽管在分类学上蠕虫一词已没有实际意义,但习惯上仍然沿用,由蠕虫引起的疾病仍称蠕虫病。 第十章吸虫 第一节概论 吸虫(trematoda)属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Class Trematoda)。在人体中寄生的吸虫均隶属于复殖目(Order Digenea),称为复殖吸虫(digenetic trematode),其基本结构(见图10-1)及发育过程略同。 图10-1 复殖吸虫成虫形态构造示意图 【形态与机能】 大多数复殖吸虫成虫外观呈叶状、长舌状。背腹扁平,两侧对称;通常具口吸盘(oral sucker)及腹吸盘(acetabulum),内部结构

如下: 体壁组织吸虫成虫体表有皱褶、凸起、陷窝、体棘、感觉乳突等,其形态、数量、分布等因不同虫种、不同部位而异。体壁由体被(tegument)与肌肉层构成。中间为实质组织(parenchymal tissue),消化、生殖、排泄、神经系统等分布于其中,缺体腔。体被曾被认为是无活力的,只是保护作用的“角皮”(cuticle)。实际上,它是具有代谢活力的合胞体(syncytium)(见图10-2)。从外到内由外质膜(external plasma membrane)、远端胞浆(distal cytoplasm)区、基质膜(basal plasmamembrane)组成。与外质膜联合在一起的是表面外膜(furface coat),也称糖萼(glycocalyx),它是糖蛋白与糖脂上的糖残支。远端胞浆区内布满基质,感觉器位于其中,它的纤毛伸出体表,另一端有神经突(nerve process)与神经系统相通。在远端胞浆区中还有线粒体(mitochondrion)及分泌颗粒(secretory granule)体棘位于基质膜之上,基质膜之下为基层(basement layer)及肌肉层。肌肉层由外环肌(circular muscle)与内纵肌(longitudinal muscle)组成。肌肉层之下为近端胞浆区(proximal cytoplasm),也即细胞体区(cyton region),内有核、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es)、线粒体、分泌颗粒、各种小泡(vesicles)。修复和维持远端区的物质都在此合成并通过窄小的胞浆连结部(cytoplasmic connective)输送到远端胞质区。各种虫及不同发育阶段的体被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其功能是保护虫体、吸收营养及感觉。

实用新型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模版 发明人信息: 发明人姓名:单位: 发明人手机:138******** 发明人身份证:****************** “市长杯”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赛区:**** 实用新型专利内容: 一、名称 应当用简洁、确切的语言描述发明或实用新型的主题名称。 二、技术领域 写明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所属的技术领域,这一部分直接指出发明或实用新型属于的或应用的技术领域。 三、现有技术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写明对发明或实用新型的理解、检索、审查有用的背景技术;有可能的,并引证反映这些背景技术的文献、资料。这部分是对最相近的已有技术的说明,同时还应说明已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之处,它是作出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便于理解下面引出的实用新型技术内容。 四、技术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接着详细描述解决该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以及该技术

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技术或经济效果。机械领域的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结合产品的结构特征和作用进行说明。 五、附图及附图说明 CAD格式的图纸。附图说明主要对附图的名称、图示内容作出简要说明,可列出图中零部件的名称表,这部分内容应另行附纸说明,图面上只能有阿拉伯数字,不得有文字。 六、具体实施方式 应详细写明申请人认为实现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必要时举例说明;有附图的,应当对照附图进行说明。这部分内容对于充分公开技术方案,理解和再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支持和解释保护范围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尽可能清楚、完整地说明实用新型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另外,具体实施方式的描写应当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一致。对公知的技术内容可简单加以描述,但对与公知技术相区别的技术特征则应当详细描述,而且还必须从功能上或者对工作过程加以说明。 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资料:1.发明人信息 2.权利要求书 3.说明书 4.说明书摘要 5.说明书附图(CAD格式,白底黑线线条图)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书写格式: 一、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吸虫器,包括主体(10),所述主体(10)包括手柄(9),主体(10)上设置有开关(7)和电源线插孔(8),主体(10)的内部中间处设置有风机(6),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

2020年高考生物模拟试题及答案:基础知识(1)

2020年高考生物模拟试题及答案:基础知识(1) 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思维激活 判断正误 (1)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将取样器来回旋转按入土中实行取样( )。 (2)调查时既可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能够通过调 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 (3)在同一地块不同时间或不同深度土层,调查结果应一致( )。 (4)吸虫器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大的小动物( )。 (5)采集的小动物应一律放于70%的酒精中( )。 (6)统计时,若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则应忽略不记( )。 答案(1)√(2)√(3)×(4)×(5)×(6)× [典例透析] 【典例】 (宁夏理综卷改编题)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因为跳虫和甲螨活动水平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适合用 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实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

保存,选择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 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4)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 装置,下列相关叙述不准确的是( )。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 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实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能够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1)跳虫和甲螨活动水平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 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实行采集。 (2)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线虫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跳虫与甲螨属于竞争 关系,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4)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 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 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实行采集,用 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能够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以固定防腐。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16个实验原理

1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反应方程式:葡萄糖+ Cu(OH)2 葡萄糖酸+ Cu2O↓(砖红色)+ H2O,即Cu (OH) 2被还原成Cu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3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4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吸虫

寄生虫学吸虫部分复习题 一、A型题:每道试题下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从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并按要求答在答卷上。每题: 0.50分 01、并殖吸虫卵的颜色通常是( ) A.淡黄色 B.棕黄色 C.金黄色 D.黄褐色 E.无颜色 02、布氏姜片虫的保虫宿主主要是( ) A.牛 B.猪 C.猫 D.犬 E.羊 03、在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中,野猪、猪、兔等可作为( ) A.终宿主 B.中间宿主 C.保虫宿主 D.转续宿主 E.第二中间宿主 04、土源性蠕虫生活史的特点是( ) A.卵在 外界环境中发育 B.幼虫在外界环境中发育 C.卵和(或)幼虫在外界环境中发育 D.仅转换宿主1次 E.需要转换宿主2次以上 05、人体寄生吸虫的繁殖方式是( ) A.幼虫行有性生殖,成虫行无性生殖 B.幼虫行无性生殖,成虫行有性生殖 C.幼虫和成虫均行无性生殖 D.幼虫和成虫均行有性生殖 E.幼虫行幼体增殖,成虫行孤雌生殖 06、生物源性蠕虫的生活史特点是( ) A.需要转换宿主在2 次以上 B.幼虫均需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才能感染人体 C.虫卵必须入水才能继续发育 D.人经口而感染 E.虫体在人体内均能发育为成虫 07、寄生人体的吸虫繁殖方式( ) A.幼虫进行有性生殖,成虫进行无性生殖 B.幼虫进行无性生殖,成虫进行有性生殖

C.幼虫和成虫均进行无性生殖 D.幼虫和成虫均进行有性生殖 E.幼虫不繁殖,成虫进行有性生殖 08、关于吸虫生活史的特征,错误的描述是( ) A.有终宿主和保虫宿主 B.幼虫发育过程在水生动物或植物进行 C.幼虫发育至成虫需蜕皮 D.更换宿主生活史才能完成 E.生活史中有性世代与无性世代交替 09、日本血吸虫卵外壳的超微结构( ) A.表面光滑 B.有微管贯通壳内外 C.由卵黄膜、壳质层和脂层组成 D.表面有点状花纹 E.外被一层蛋白质膜 10、环卵沉淀试验是检查( ) A.血清中的血吸虫抗原 B.循环的抗血吸虫抗体 C.循环的血吸虫特异性免疫复合物 D.粪便中的虫卵 E.虫卵中孵出的毛蚴 11、直肠粘膜压片法用于诊断( ) A.旋毛虫病 B.血吸虫病 C.猪带绦虫病 D.弓形虫病 E.蛲虫病 12、日本血吸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免疫力能杀伤再进入人体内的( ) A.雌虫 B.雄虫 C.童虫 D.虫卵 E.以上均不是 13、布氏姜片吸虫寄生在( ) A.胆囊 B.小肠 C.结肠 D.胃 E.直肠 14、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 ) A.肝脏 B.小肠 C.肠系膜动脉 D.肠系膜静脉 E.直肠、乙状结肠 15、血吸虫毛蚴最显著的向性之一是( )

高考生物必考教材实验(十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高考必考教材实验(十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国考5年未考) 【师说考问】 考问1 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考问2 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 ↓ 制订计划 ↓ 实施计划????????? 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 ↓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 ↓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观察与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统计和分析:设计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 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名师点睛 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的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对于不认识的动物也应作好记录,并记为“待鉴定××”并记下其特征。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题组跟进】 高考题组——研考向 考向一 实验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 1.[经典高考]下列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 .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土壤中的动物因食物来源和栖息条件不同,在土壤中也存在分层现象;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竞争、捕食、共生等;土壤盐碱度不同,导致植物在水平分布上有差异,土壤中的动物群落结构也会因此存在差异;表层土中含有的动物种类较少,不能准确反映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2.[经典高考]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解析:(1)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的环境,利于跳虫存活。(3)跳虫与甲螨、线虫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跳虫与甲螨属于竞争关系,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答案:(1)较强微小 (2)B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的环境,利于跳虫存活D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捕食 [实验理论归纳]调查类实验的步骤及方法 (1)调查类实验的一般步骤:选定调查课题→确定调查方法→选择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设计记录表→进行结果分析。 (2)常用的调查方法:询问法、问卷调查法、取样调查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野外观察法、社会调查法、实验法等。如调查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病率用询问法或问卷调查法;调查土壤中螨虫的种群密度用取样器取样法。 模拟题组——预趋势 预测一实验过程及结果的分析处理 1.[2019·河北唐山模拟]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解析: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切记不可

治疗肺吸虫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肺吸虫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是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虫体主要寄生于肺部,也可异位寄生于脑、脊髓、胃肠道、皮下组织等,可分为胸肺型(以咳嗽、胸痛、咳棕红色果酱样黏痰为主要症状)、皮肤肌肉型(以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及肌肉结节为主要表现)、腹型(以腹痛、腹泻、棕褐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脑型(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癫痫、视神经受损等)四型,故临床表现多变化复杂。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急性肺吸虫病WBC增多,可为类白血病样反应;嗜酸性粒细胞(E) 明显升高,一般为20%~40%,高者可达80%。 (2)病原体检查:痰、胸水、脑脊液(CSF)涂片镜检,或皮下结节、包块组织活检,发现虫卵,即可确诊。 肺吸虫病检查项: 1.白细胞(WBC或LEU) 2.白细胞分类(DC) 3.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 4.脑脊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 (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前置吸虫病的防治.doc

前置吸虫病的防治 概述:前殖吸虫病是由前置属的多种吸虫寄生于鸡的输卵管和法氏囊中而引起的,虫体也可在直肠和泄殖腔中寄生,偶见于蛋内。常引起输卵管发炎,使卵的形成和产卵功能发生紊乱,患鸡产无壳蛋和软壳蛋,有时继发腹膜炎而死亡。除鸡外,火鸡、鸭、鹅等也可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多发生于春、夏两季。(一)病原前置吸虫的虫体扁平,外观呈梨形,新鲜虫体呈鲜红色。长约5毫米,宽2毫米,较透明,内部器官清晰可见。有口吸盘、咽及食道。腹吸盘在虫体前半部。睾丸水平排列腹吸盘之后,卵巢位于腹吸盘和睾丸之间或腹吸盘背面。两性生殖孔开口在口吸盘左侧,子宫大部分在虫体后部。虫卵比较小,椭圆形,棕褐色,前端有一卵盖,后端有一小突起,大小平均26~32×10~15微米,内含一毛蚴。生活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蜻蜓。鸡啄食含有囊蚴的蜻蜓幼虫或成虫而感染,囊蚴在消化道内脱囊发育为童虫,经肠进入泄殖腔,再转入输卵管或法氏囊,经1~2周发育为成虫。(二)临床症状鸡病初食欲减退,产蛋仍正常,但蛋壳软而薄易破,继而产蛋量下降,逐渐产出畸形蛋,有时仅排出卵黄或少量蛋白。随着病程发展,患鸡进行性消瘦,食欲降低,羽毛粗乱、脱落,产蛋停止,少活动,常停留在鸡窝内。有时从泄殖腔排出卵壳碎片或流出类似石灰水样的液体。有些患鸡腹部膨大,泄殖腔突出,肛门边缘潮红,重症鸡可发生死亡。发生腹膜炎时,体温升高。 (三)病理变化主要病理变化是输卵管炎,输卵管粘膜充血、肥厚,粘

液增多,在管壁上可找到虫体。发生腹膜炎时,在腹腔内有大量黄色混浊的渗出液,有时出现干性腹膜炎。(四)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粪便检查有无虫卵进行综合判断。(五)防治选用下列药物进行早期治疗,效果较好。①四氯化碳2~3毫升/只,用细胶管插入食道灌服,或作嗉囊注射,投药后18~20小时,可见虫体排出,并可持续3~5天,但对重症鸡疗效不大。②六氯乙烷0.2~0.5克/只,混入饲料中喂给,每天一次,连用3天。③丙硫苯咪唑100毫克/千克饲料,混入饲料中一次口服。④吡喹酮60毫克/千克饲料,混入饲料中一次口服。预防可在5~7月份进行本病的普查,及时隔离和治疗病鸡,平时对粪便进行无害处理,防止鸡啄食蜻蜓或蜻蜓幼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