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育原理16

德育原理16

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封建社会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著作是( B )1-8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中庸》
2.决定德育社会阶级性质的是( C )5-86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政治经济制度 D.社会意识
3.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D )7-128
A.自我教育 B.学校教育
C.品德情感 D.活动和交往
4.下面属于初中教育阶段德育内容的是( A )6-114
A.社会公德、“五爱”国民公德启蒙教育
B.培养学生初步的社会公德、国民公德的品质
C.共产主义理想的启蒙教育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启蒙教育
5.直接影响德育的根本观点和实施方法的是( C )5-91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哲学观点 D.商品经济
6.德育的实质是( A )2-23
A.育“德” B.育体
C.育美 D.育人
7.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的基本出发点和目标是建立( B )3-51
A.中国现代德育体系 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德育体系
C.中国社会主义德育体系 D.共产主义德育体系
8.“教,是为了不教”,主要反映了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是( A )8-148
A.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C.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9.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阐述思想道德方面的原理、原则和行为规范要求,提高学生品德认识和能力的方法是( A )9-154
A.讲解法 B.陶冶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10.建立在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基础上,通过活动进行的德育组织形式是( B )10-175
A.共青团活动 B.课外校外活动
C.学生会活动 D.少先队活动
11.品德修养最基本、最重要的主观条件是( D )12-211
A.自我品德的涵育性 B.自我品德的内省性
C.自我品德的实践性 D.自我品德评价能力和品德修养的自觉性
12.培养正确集体舆论的关键是( B )11-191
A.形成优良的班风和传统 B.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C.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 D.培养好班集体领导核心
13.现代德育的目标具有( B )3-42
A.全面发展性 B.全面性
C.科学性 D.主体独立性
14.从科学理论出发,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管理决策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D )16-278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B.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D.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5.德育与品德发展的

中间环节是领会和( C )4-69
A.识记 B.运用
C.掌握 D.理解
16.“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应了德育工作者劳动的( B )15-260
A.主体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示范性
17.德育过程中的主要关系是( C )7-116
A.教育者和德育内容及方法的关系
B.受教育者和德育环境的关系
C.教育者施教传道与受教育者受教修道的关系
D.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及方法的关系
18.平行教育原则的提出者是前苏联教育家( C )1-10
A.凯洛夫 B.赞科夫
C.马卡连柯 D.苏霍姆林斯基
19.德育效果检测最主要最经常的检测形式是( D )13-230
A.教师查测 B.集体查测
C.管理者查测 D.自查自测
20.从制度作用角度看,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应健全激励性制度和( A )16-291
A.约束性制度 B.陶冶性制度
C.养成性制度 D.测评性制度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1.简述品德修养的基本过程。12-213
答:
(1)产生品德发展完善的需要和主动进行品德修养的动机。
(2)正确进行自我品德认识和评价。
(3)制订品德修养计划。
(4)进行自我品德激励。
(5)自我品德行为实践和控制。
22.班集体的德育作用有哪些?11-187
答:
(1)班集体是一种重要的德育力量和手段。
(2)班集体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一种基本环境和条件:人的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班集体是满足学生参加社会集体生活和与人交往需要的场所。
(4)班集体是学生个人进行品德比较的基础。
23.简述学校德育的特征。2-26
答:
(1)教育者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
(2)受教育者是学生,他们或是年轻一代,或是成人,主体是年轻一代,都是经过组织的;
(3)德育内容是按照一定目的和标准选定的,并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
(4)德育方法是经过选择,有利于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德活动的;
(5)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活动是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实现的。
24.简述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的贯彻要求。8-138
答:
(1)正面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
(2)树立先进典型,用正面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前进。
(3)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4)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把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25.简述社会精神文化对品德发展的作用。4-62
答:
(1)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精神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品德发展的根本水平和内容。
(2)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人的品德评价原则。
(3)不同的社会精神文化背景影响到品德发展的速度。
(4)大众传播媒介所传递的社会信息、社会意识、大众文化影响到人的品

德形成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试论述如何在把握知、情、意、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实施德育。7-126
答:
(1)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品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品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品德情感和意志又影响着品德认识和调节着品德行为,品德行为又对品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品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品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和谐发展。
(2)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
(3)由于各个人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具体内容和层次水平不同,在主观世界里的地位和组合情况不同,因而形成每一个个体的具有不同性质和特点的品德结构,表现为不同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
(4)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培养人的品德知、情、意、行的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激发品德发展动机的前提下,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开始,或从陶冶品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27.联系实际分析如何把握好德育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2-24
答:
(1)要把握古今中外以至未来各个社会、国家、地区、阶级、民族等德育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特别是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的统一。
德育的社会性既体现了人类社会德育的共同性,又包含着德育的历史、阶级、职业、民族等一系列的社会差异。这种德育的社会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反映了德育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稳定性和可变性、批判性和继承性的统一,表现了德育错综复杂的社会性。这里,偏废、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违背德育发展变化的规律。
(2)要把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等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一般说来,道德教育处于基础性层次上;法纪教育处于较高的基础性层次上;政治教育处于高层次上;而科学世界观教育处于最高层次上。低一层次上的德育要在高一级层次上的德育的指导下进行,并向高于它的层次上的德

育发展和提高;高一级层次上的德育又要以低于它的层次上的德育为基础,在低于它的德育的基础上进行、向上发展和提高。德育四项基本内容的每一项内容又有其具体的亚结构和关系。
(3)要把握年轻一代德育和成人德育,特别是幼儿、儿童、少年、青年德育等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切实克服和防止“一刀切”的弊病。
例如:对大学生来说,重点是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科学世界观教育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同时,道德和法纪教育的内容要加深、加宽,层次水平要提高,并且,所有德育内容都要围绕和紧密结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等来进行,这也是个性。
(4)要把握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不同类型、级别学校德育乃至城乡学校德育等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把学校德育当成德育的全体,忽视、否定家庭德育或社会德育,甚罕把城市学校德育当成德育的全体,忽视、否定不同类型、级别学校德育以及城乡学校德育的特点或个性,这都是不符合德育的实际和德育的实施的,也不利于从多种多样的德育形式中认识和把握德育的共性和个性。在这里,偏废、忽视、否定任何一个方面,都不符合德育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16-291
28.案例材料
1982年,国家教育部、团中央发布通知,在学校里评选“三好学生”以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三好”是指身体好、思想好、学习好,评选学生的比例占学生总数的5%至10%。自此,“三好学生”的评选成了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制度。二十几年来我国进行了数次教改,教育目标在不断更新、丰富和发展,教育观、人才观也发生了巨大转变,而“三好学生”的评比却一成不变。“三好”本是激励学生的一个手段,但在实际中却成了衡量学生表现优劣的硬指标;许多学校在实际操作中,“三好”学生标准却变成了“一好”即学习成绩好。同时,由于“三好学生”这一荣誉往往和择校、升学加分等一些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一些学校对“三好学生”的评选已经变了味,“暗箱”操作时有发生,甚至有家长为孩子当“三好”多方奔走送礼,有的老师公然索贿。这一评选制度所带来的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问题:你如何看待“三好学生”评选制度?试用相关德育原理分析应当如何改革这一制度 16-291
答:
(1)在学校德育及其管理工作中,应建立健全评选、表彰先进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以及“三好”学生、优秀团队员、优秀学生干部、先进团支部和先进班集体、优秀少先队中队的制度。这种评选和表彰先进的制度是一种

激励性的制度,其目的是表彰和激励先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催人进步。
(2)这一类制度运用的方法就是表彰、奖励。在运用时要对先进集体和个人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使人们有一个奋斗目标;要根据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使之具有新时代的特征;要有利于德育工作人员学先进、赶先进、争上游,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并得到集体舆论的支持;要把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并以精神鼓励为主;要领导者带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形成风气。
(3)“三好学生”本是以身体好、思想好、学习好,三方面的好而评价的,但是由于学校选举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三好”变成“一好”——“学习好”。这体现出德育的缺失。三好学生评选出现问题有多方面因素,学校对德育的忽视与社会中利益至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应当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改进。
(4)要规范选举,重新完善选举的方式、标准等问题,在选举中安装规定来进行。学校及其社会加大对德育的重视,不光是口头上的重视,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上的重视,这样可以有利于德育地位的提升,从而,在选举过程中体现道德标准的有效性。要根据现实情况,在不同的环境中灵活的对竞选制度进行调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