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人教高考生物回归教材必记知识点填涂(必修加选修)

新人教高考生物回归教材必记知识点填涂(必修加选修)

必修1必记知识点填涂

第一章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生命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即使病毒,也只有依赖活细胞生活。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和变异。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一棵松树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一只草履虫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个体(细胞)→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3、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安放→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高倍镜使用步骤:移→转→调(记p8高倍镜使用)

使用高倍物镜时应注意哪些:

只有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才能转至高倍镜;高倍镜观察时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4、

DNA或RNA 和蛋白质

蓝藻是原核生物,因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无叶绿体。如念珠藻、颤藻、蓝球藻、发菜等都属于蓝藻。

植物细胞和蓝藻或细菌等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壁,但植物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原核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组成的化合物(肽聚糖)。

5、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蘑菇、衣藻、链霉菌、噬菌体、菟丝子、草履虫分别属于哪一类生物?

病毒:噬菌体;原核生物: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链霉菌(放线菌的一种)真核生物:酵母菌、霉菌、蘑菇、衣藻、菟丝子、草履虫;植物:衣藻、菟丝子;动物:草履虫;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

第二章

6、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

性,含量不同(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7、★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Ca、Mg、K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④基本元素:C、H、O、N;最基本元素(生命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 C ,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8、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哪些?含量分别为多少?

包括无机化合物:水(85-90%)、无机盐;和有机化合物:蛋白质(7-10%)、脂质、糖类和核酸

★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9、(1)还原糖(如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成橘红色);淀粉(多糖)遇碘液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溶液。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因为甘蔗中主要含有非还原糖——蔗糖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0、★三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三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为,叫肽键。

11、★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 氨基酸数—肽链数

蛋白质的分子量=氨基酸的数目×氨基酸的分子量—水分子数目×18(水分子分子量)

n条肽链上至少含有 n个氨基和n个羧基;所有氨基= n(肽链数)+R基上的氨基数

12、★蛋白质多样性原因:①氨基酸的数目成百上千②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③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④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13、★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

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14、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

图:

15、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一条或几条肽链盘曲、折叠形成蛋白质

16、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④信息传递,调节作用,如胰岛素和生长激素⑤免疫作用,如抗体。

因此说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直接体现生物的性状。

注:蛋白质也是能源物质,但不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17、★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18、DNA初步水解产物:脱氧核苷酸 DNA彻底水解产物: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

19、DNA和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植物细胞储能物:淀粉

直接能源物质:ATP最终能量来源:太阳能

21、糖类:①单糖:葡萄糖、果糖、脱氧核糖、核糖、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糖类: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

动物细胞所特有的糖类:乳糖、糖原

动植物共有的糖类:葡萄糖、果糖、脱氧核糖、核糖、

22、脂质:

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

维生素D: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判断:所有的激素都是蛋白质吗?不是,如性激素是固醇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生物大分子以若干个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24、几种有机物的化学元素组成。

糖类C、H、O,核酸C、H、O、N、P,蛋白质C、H、O、N等

脂肪C、H、O,磷脂C、H、O、N、P

25、水存在形式:自由水(含量:95.5%)和结合水(含量:4.5%)

自由水功能①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②参与生化反应

③为细胞提供水环境④运送营养物质,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26、★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无机盐的作用:①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镁是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铁是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③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酸碱平衡④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平衡

第三章

27、实验:制备细胞膜。选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为①无细胞壁②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处理方法(吸水涨破,血红蛋白流出)

28、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特点)和选择透过性(功能特性)。

29、细胞膜的功能: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0、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31、细胞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器有(8种)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液泡、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

★叶绿体功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别名:养料制造车间、能量转换站)

★线粒体功能: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别名:动力车间)观察线粒体用健那绿活体染色剂染色

★核糖体功能: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别名: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中心体功能: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液泡:功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内质网功能: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功能:主要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与动物的分泌物形成有关,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溶酶体功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2、高等植物细胞具有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核糖体

高等动物细胞具有的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体、核糖体

高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

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

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与细胞的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

与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含有遗传物质DNA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含有RNA的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高尔基体、中心体、核糖体、线粒体

结构上能够彼此直接相连的细胞器:内质网与核糖体、内质网与线粒体

含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线粒体

33、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相同点:①都具有两层膜②都与能量转换有关③都含有少量的DNA、RNA

34、细胞壁、液泡、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染色体、核糖体、核膜:

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结构):细胞壁、液泡、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染色体

亚显微结构(光镜下观察不到,电镜下能观察到的结构):核糖体、核膜等

35、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生物膜系统功能①给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在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②为多种酶提供了附着位点③将各种细胞器隔开

36、能合成分泌蛋白的细胞有内分泌腺细胞(产生激素)、消化腺细胞(产生消化酶)、产生抗体的免疫细胞;

合成场所: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加工场所:内质网、高尔基体

37、细胞核的结构包括

①核膜(两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蛋白质和RNA通过)

②染色体(概念: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DNA

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区别: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

③核仁(功能:与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38、P52资料1说明了什么?资料2说明了什么?

资料1说明了美西螈皮肤颜色遗传是由细胞核控制的,细胞核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

资料2说明了蝾螈的细胞分裂、分化是由细胞核控制的,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

P53资料3和资料4分别说明了什么?

资料3说明了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资料4说明了生物形态结构建成与细胞核有关

39、细胞核的功能:①是遗传信息库,

②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40、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p46 图3-7 p49图3-8)

41、什么是模型?模型形式包括哪些?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约的概括性的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模型形式包括:

物理模型(实物或照片)、概念模型(文字+箭头)、数学模型(公式或曲线)

第四章

41、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具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42、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现象及原理?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水分进出平衡,细胞维持正常形态。

原理: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可进行渗透作用

43、★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为成熟的植物细胞。

44、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发生质壁分离的外因:细胞外界浓度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45、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有哪些应用?

(1)判断植物细胞的生活状况(死活)(2)判断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3)农业生产中的水肥管理(4)生活中杀菌、防腐、腌制食品

4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是指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自由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47、能证明细胞膜具流动性的现象有:

白细胞吞噬作用、变形虫的变形运动、人和小鼠细胞的融合实验等。

48、★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自由扩散特点:高浓度→低浓度(举例:H

O,O2,CO2,甘油,乙醇,苯等)

2

协助扩散特点:载体蛋白协助,高浓度→低浓度(举例: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特点: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举例:氨基酸、核苷酸、离子,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

49、自由扩散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

主动运输取决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呼吸作用提供的能量

50、胞吞、胞吐特点: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需要能量,不需载体

1、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有的嵌入、有的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3、膜在结构特性上具有流动性

第五章

53、酶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作用:催化作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产生场所:活细胞内的核糖体上;作用场所:细胞内外

酶特点:①高效性②专一性③作用条件温和

5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哪些?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

影响酶促反应反应的因素:温度、pH、酶浓度、反应物浓度(绘制、分析酶促反应曲线图)

55、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失去活性。

56、★ATP的全称:三磷酸腺苷

结构简式:A—P~P~P ,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57、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ADP+Pi+能量→ ATP(p89图5-5)

①ATP水解能量来源: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

能量去向: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主动运输,生物发电、发光,肌细胞收缩,细胞内各种吸能反应,大脑思考等)②ATP合成能量来源:(动物)呼吸作用中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化学能、磷酸肌酸水解释放的化学能

(植物)呼吸作用中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化学能、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太阳能

能量去向:储存在A TP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中

58、《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中二氧化碳、酒精的检测方法:(p92 实验装置图)

CO2检测: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蓝)

酒精检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59、什么是对比实验?

设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的实验。

60、细胞呼吸是指:

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61

62

63、★★有氧呼吸的反应式: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① (举例: 大多数植物、酵母菌缺氧时 )

② (举例:高等动物、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等)细胞、乳酸菌缺氧时等)

64、影响细胞呼吸的外界条件:温度、氧气浓度等。①影响原理②影响曲线③结合现实生活举例(如酵母菌酿酒、制酸菜、松土的意义、水淹对植物的危害、潮湿的种子堆为什么发热等)

温度:原理: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呼吸。最适温度时,细胞呼吸最强,超过最适温度呼吸酶活性降低,甚至变性失活,呼吸受抑制;低于最适温度酶活性下降,呼吸受抑制。

应用举例:低温下贮存蔬菜、水果;大棚蔬菜的栽培中夜间适当降温,降低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

O 2:原理:作为有氧呼吸的原料,同时也会抑制无氧呼吸的进行。O2浓度为零时,无氧呼吸最强,有氧呼吸速率为零。随O2浓度的增大,无氧呼吸逐渐被抑制,有氧呼吸不断加强,当O2浓度达到一定值后,随O2浓度增大,有氧呼吸不再增强(受呼吸酶数量的影响)。

应用举例:种子、蔬菜、水果低氧保存 65、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其目的是 抑制厌氧细菌的无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先通气,后密封。其原理是先让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 无氧呼吸 产生 酒精 。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 有氧呼吸 ,有利于吸收 矿质离子 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 无氧呼吸 产生 酒精,防止 酒精 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 慢 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 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

无氧 呼吸 66、《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

提取原理: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

分离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不只一种,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②各种材料的用途(二氧化硅、碳酸钙、无水乙醇、层析液等)

二氧化硅:使研磨充分 碳酸钙:防止叶绿体中的色素被破坏 无水乙醇:溶解色素 层析液:分离色素 67、叶绿体中的色素存在于(基粒的)类囊体薄膜上 ,作用是 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叶绿素主要吸收 红光和蓝紫光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 蓝紫光

68、光合作用是指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69胡萝卜素:橙黄色(最少)

叶黄素:黄色(较少) 叶绿素a :蓝绿色(含量最多,)

叶绿素b :黄绿色(较多)

条件: 光、色素、酶

场所: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

光反应阶段 产物: [H]、O 2、ATP

过程:(1) 水的光解 2H 2O → 4[H]+O 2 ;(2)ATP 的形成:ADP+Pi+光能 → A TP

条件: 酶(有无光均可) 场所: 叶绿体的基质

暗反应阶段 产物: 糖类等有机物 过程:(1)CO 2的固定: C 5+CO 2 → 2 C 3

(2)C 3的还原:

7172、光合作用总反应式: 6CO 2+12H 2O → C 6H 12O 6+6H 2O+6O 2 或 CO 2+H 2O → (CH 2O )+O 2 73、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

光照强弱,空气中CO 2浓度,温度高低,土壤中水分多少及光的成分等

74光合作用测量值(净产量) = 实际值(总产量)-呼吸作用消耗值

752、H 2O 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生物

2、H 2O 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 病毒、乳酸菌、酵母菌、变形虫、动物、植物 等生物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的异同:

不同点:能源不同:光合作用来源于太阳能;化能合成作用来源于体外被氧化时释放的化学能 相同点:都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且碳源相同。

第六章

76、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②受细胞核所能控制的范围制约。

77、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 、 发育 、 繁殖 、 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 体 细胞增殖

78、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 有性生殖 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 染色体 和 纺锤体 变化

79、★ 分裂间期:完成 DNA 复制 及有关 蛋白质合成 (染色体数目 不变 ,DNA 加倍 )

前期: 核仁、核膜 逐渐消失,出现 染色体 及 纺锤体 ,染色体 散乱 排列。 叶绿体 叶绿体

合作用的过程

有丝分裂 中期: 染色体的着丝点 排列在 赤道板 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p112图6-2, 分裂期 较清晰便于观察)

6-3,6-4)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80

81、★54、有丝分裂特征:染色体经过 复制 , 精确地平均分配 到两个子细胞中意义: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的意义 82、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 数目变化规律(绘制、分析曲线图)

83、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

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特点:普遍性、持久性、不可逆性 实质: 基因选择性表达

84

、★细胞全能性:指

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 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 85、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与死亡=个体衰老与死亡

多细胞生物,细胞衰老与死亡≠个体衰老与死亡,时刻都有细胞衰老,细胞普遍衰老时表现为个体衰老 86、细胞衰老特征

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多种酶活性降低。

色素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

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87、细胞凋亡指 基因 决定的细胞 自动结束生命 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 自然生理 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 ,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88、癌细胞概念: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89、★癌细胞特征

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90、癌症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被激活

外因: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91、癌症如何防治:预防:远离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诊断:病理切片的显微观察、CT 、核磁共振以及癌基因检测等;治疗: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 92.识图:

1、下面是几种生物的细胞图,请据图回答:

(1)科学家依据 将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图中属原核细胞的是 ,属真核细胞的是 .B 、D 具相似的结构或物质: 、 和 (2)图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 (填标号)。B 、C 都具有的细胞器是 。

2、下列是某化合物的结构简图,据图回答:

(1)此化合物的名称是_________。 (2)图中④的名称是_________ _;图中表示R 基的代号是______。 (3)形成该化合物的生物化学反应叫做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相对

分子质量减少了____________。

(4)组成这类化合物的基本单位的结构通式是

3、下图表示的是细胞中含有的4种有机物的结构与功能。请据图回答:

(1)a的结构通式可为________;a →A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反应。

(2)A可分为A1…A4…,其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其根本原

因是由于__________。

(3)C的主要功能是 _ __ ,C1是___。

(4)B在动物体内主要是_____________,在植物体内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

4、右图表示

物质跨膜运

输的几种方

式,请据图回

答:(请在[ ]内填入图中的序号或字母)

(1)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 ]_________ __ _;A代表__________ ___分子;

(2)如果甲图代表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则葡萄糖和甘油出入此细胞膜的方式依次是、,而葡萄糖进出红细胞膜的方式是,该运输方式的特点是 ______ ,Na+进入人体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图中编号。

(3)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这种膜结构能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污水中的有毒重金属离子对水的污染,这是模拟生物膜的性。

5、右图是某生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请在[ ]内填入序号)

(1)若该细胞是西瓜的红色果肉细胞,则色素主要存在于[]________ 。

(2)据图可以判断该细胞是_______(动物或植物)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

(3)图中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该细胞放入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将会出现细胞壁与

[ ]________________分离的现象。

(5)假设此细胞可以合成分泌蛋白,则从分泌蛋白的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经过细胞器或细胞结构的途径依次为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

6、右图表示动物、植物细胞二合一显微结构模式图。(符号与文字全对才给分)

(1)图中结构1是;

(2)提供细胞能量的“动力车间”为[ ] ;

(3)结构5为,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与的形成有关;

(4)细胞内有双层膜的结构又是细胞控制中心的是;

(5)如果B图为大葱根细胞,则应该没有[ ] ;

(6)B图细胞中没有,且与A图所示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结构是[ ] ;

(7)12所示的结构的化学组成为和,它与染色体的关系为同一物质在不同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8)合成酶的场所是[ ] 。

(9)若某细胞同时有AB图中各种细胞器,则为细胞。

7、抗体是参与人体特异性免疫的一种免疫球蛋白,是由人体内的效应B细胞合成分泌的。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1)抗体的合成场所是[ ] ,对其进行加工和包装的场所是[ ] 和[ ] 。

(2)⑤是由[②] 上产生的具膜囊泡,当它移至细胞膜处,通过方式将抗体分泌出细胞。

(3)上述过程说明细胞内各种生物膜在和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

8、如图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试回答:

(1)图中对核内物质起屏障作用的是[ ] ,它是由层膜构成的,细胞质合成的组蛋白等

蛋白质是通过其上的[ ] 进入细胞核的。

(2)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 ] ,遗传信息存在于其组分的上。

(3)结构[②]的功能是。

9、下图为光合作用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A阶段叫做,是在叶绿体中的上

进行的。

(2)如果突然停止光照,而CO2充足,则C3的量将。

(3)请写②→③的化学反应

式。

(4)请根据上图分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两个重要的外界因素是和。

10、图中是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2)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

(3)如果氧气供应充足,酵母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11、对许多动、植物的细胞核中的DNA含量进行连续的测定,得出如下曲线:

(1)图甲中a~b段相当于乙图的图______;

这个过程在_________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原料是_______。结构通式是______。

(2)DNA复制是指甲图中___段;染色体形态

数量最清晰的时期是乙图中的图___。染色

体数目加倍是在乙图中的图_____。

(3)甲图中c点处表示______期,此时细胞将消失的是______和_______。

(4)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和____有关,此外,在植物细胞中参与有丝分裂的细胞器还有___、____、____。

12、如图表示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生命活动,请据图回答:

(1)对于人体来说,在A、B、C、D、E五项生命活动中,有积极意义的是

___________。(填字母)

(2)B过程表示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________的过程。

(3)在高等真核生物中,A过程的方式可能有__________。

(4)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前者受到严格的由_______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后者则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________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记知识点填涂

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p5 图1-5、p7图1-6)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举例: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用大写字母表示。用D 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用小写字母表示,用d 表示。

(2)纯合子:相同基因(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不同基因(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

离现象。

(3)杂交:DD×dd 后代全为显杂回交:DD×Dd 后代1/2显纯,1/2显杂自交:DD×DD后代全显纯;dd ×dd后代全隐

Dd×Dd 后代1/4显纯,2/4显杂,1/4 隐;显性个体中:1/3纯,2/3杂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后代1/2显杂,1/2隐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常用测交方法。自交方法较省力,但时间长(动物不能用自交方法)。

4.常见问题解题

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即为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或DD×Dd 或DD×dd

第2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

1. 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p10 图1-8、1-9)

(1) 分离定律:F2中有3种基因型,比例1:2:1;2种表现型,比例2:1(2)自由组合定律: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9Y--R-- 3Y-- rr 3yyR-- 1 yyrr

1YYRR 1YYrr 1yyRR 1yyrr

2YyRR 2Yyrr 2yyRr

2YYRr 4YyRr

实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2. 常见组合问题(碰到多对相对性状时:先分开计算,再相乘) (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 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如:AaBbCc ×AaBBCc ,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种?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 ×Aa 后代3种基因型(1AA :2Aa :1aa );Bb ×BB 后代2种基因型(1BB :1Bb ) Cc ×Cc 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 :1cc )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 如:AaBbCc ×AabbCc ,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 ×Aa 后代2种表现型;Bb ×bb 后代2种表现型;Cc ×Cc 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1.正确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

(1)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经过复制成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此时染色体数目要根据着丝点判断。 (2)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且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以两两

配对的一对染色体。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一对同源染色体= 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 分子。 2.减数分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概念: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交叉互换:指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的现象。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3.减数分裂 (p17 图2-2 p20图2-5、图2-6)

特点:复制一次, 分裂

两次(减

半)。

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且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场所:生殖器官内

5.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异同点

6.识别细胞分裂图形(区分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1)、方法(点数目、找同源、看行为)

第1步:如果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则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

第2步:看细胞内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有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第3步:在有同源染色体的情况下,若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为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无以上行为,则为有丝分裂的某一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7.受精作用:指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绘制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受精卵有丝分裂的染色体、DNA 、染色单体曲线图)

意义: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受精卵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更强的生活力。

第二、三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

1. 萨顿的假说: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原因(类比

推理法)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成对的染色体也只有一个。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2.实验证据:(p29 图2-10)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比较项目 减数分裂 染色体复制次数及时间 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细胞分裂次数 二次 联会四分体是否出现 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着丝点分裂 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子细胞的名称及数目 精细胞4个或卵1个、极体子细胞中染色体变化 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

一对遗传因子即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即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

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伴性遗传的概念

(1). 人类红绿色盲症(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特点: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⑵交叉遗传。一般为隔代遗传。⑶女病父必病,母病子必病 (2)抗维生素D 佝偻病(伴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特点: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⑵代代相传。⑶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5、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

① 题目中已告知的遗传病或课本上讲过的某些遗传病,如白化病、多指、色盲或血友病等可直接确定。

② 题目未说明,则可用假设法判断显隐性,判断常/性染色体遗传。先假设伴X 隐性性遗传,不对时再假设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若题问:

此病为 常/ X 染色体 显 / 隐 性遗传

注:如果家系图中男性患者后代男性全病(女全正常),即传男不传女,应首先考虑伴Y 遗传,无显隐之分。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 ①实验过程

结论:在S 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2)、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寻找转化因子)

①实验过程

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过程 ①标记噬菌体

含35S 的培养基???

→培养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35S 含32P 的培养基???

→培养

噬菌体的内部DNA 含32P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

含35S 的噬菌体????

→侵染细菌

子代噬菌体内没有放射性35S

含32P 的噬菌体????

→侵染细菌

子代噬菌体内有放射线32P 结论:进一步确立DNA 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结论:RN A 是它的遗传物质。 4、生物的遗传物质总结

结论: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只有RN 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 A ,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

1. DNA 分子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

2、DNA 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⑴DNA 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

⑵DNA 分子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基本骨架。

⑶DNA 分子两条链的内侧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并以氢键互相连接。 4.相关计算

(1)A=T C=G A+ C= T+G=50% (2)(A+ C )/ (T+G )= 1或A+G / T+C = 1 (A+T)总=(A+T)1=(A+T)2=(A+U)mRNA; (C+G) 总=(C+G)1=(C+G)2=(C+G) mRNA (3)如果(A1+C1 ) / ( T1+G1 )=b 那么(A2+C2 ) / (T2+G2 ) =1/b 判断核酸种类:

(1)如有U 无T ,则此核酸为RNA ; (2)如有T 且A=T C=G ,则为双链DNA ; (3)如有T 且A ≠ T C ≠ G ,则为单链DNA ; (4)U 和T 都有,则处于转录阶段。

第3节 DNA 的复制

一、DNA 分子复制的过程

1、概念:以亲代DNA 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 的过程

2、复制时间: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3. 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4、复制条件 (1)模板:亲代DNA 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

DNA DNA (2)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 (3)能量:ATP (4)解旋酶、 DNA 聚合酶等 5、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6、复制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存在。

7、复制意义: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二、与DNA 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

1.一个DNA 连续复制n 次后,DNA 分子总数为:2n

2.第n 代的DNA 分子中,含原DNA 母链的有2个,占1/(2n-1)

3.若某DNA 分子中含碱基T 为a ,

则连续复制n 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 -1)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一、.基因的相关关系 1、与DNA 的关系 ①基因的实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②每个DNA 分子包含许多个基因。

2、与染色体的关系

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②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此外,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基因分布。 3、与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①四种脱氧核苷酸是构成基因的单位。②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4、与性状的关系 ①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合成来实现。 二、DNA 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 分子的 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异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 分子的特异性。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⑴信使RNA (mRNA ) ⑵转运RNA (tRNA ) ⑶核糖体RNA (rRNA ) 二、遗传信息的转录 (DNA mRNA )

⑴转录的概念: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 的过程。 ⑵转录的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⑶转录的模板 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 ⑷转录的原料 4种核糖核苷酸 ⑸转录的产物 一条单链的mRNA ⑹转录的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 A=U;T =A ;G=C 三、遗传信息的翻译 (mRNA →蛋白质)

⑴定义: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 为模板,以转运RNA 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⑵翻译的场所 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⑶翻译的模板 mRNA

⑷翻译的原料 20种氨基酸 ⑸翻译的产物 多肽链(蛋白质) ⑹翻译的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 A=U G=C

⑴DNA →DNA :DNA 的自我复制; ⑵DNA →RNA :转录; ⑶RNA →蛋白质:翻译;

⑷RNA →RNA :RNA 的自我复制; ⑸RNA →DNA :逆转录。

6: 3: 1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一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病因:基因中的碱基替换 ; 时间:DNA 复制时分裂间期; 原理:基因突变 B、基因突变的特点:⑴普遍性 ⑵随机性 ⑶不定向性 ⑷低频性 ⑸多害少利性 C、基因突变的时间: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D. 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 ② 基因重组:导致后代具多样性(如龙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第二节 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如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上某片段缺失)

变异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染色体组的概念及特点 :体细胞中所有非同源染色体的集合。特点:不含同源染色体(互异);具有本物种全套遗传信息

2.常见的一些关于单倍体与多倍体的问题

⑴单倍体: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图解单倍体育种方法培育矮杆抗病小麦)

单倍体中可以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如二倍体的单倍体),但也可以有多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的单倍体)

⑵多倍体:体细胞中含三个及其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图解三倍体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

第三节 人类遗传病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2、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可能是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也可能由隐性基因引起。

3、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主要包括一些先天性发育异常和一些常见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

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如21三体综合症又叫先天性愚型,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是由于减数分裂时21号染色体不能正常分离而形成。

5、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于1990年,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 序列,解读其中包含遗传信息。

第6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一、杂交育种

1.概念: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从而产生新的优良性状。

3.优点: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4.缺点:不会创造新基因,且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育种过程缓慢,过程复杂。 二、诱变育种

1.概念:指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产生基因突变,利用这些变异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2.诱变原理:基因突变

3.诱变因素:(1)物理:X 射线,紫外线,γ射线等。(2)化学: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

4.优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性状。

5.缺点: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有利的突变很少,需要处理大量的生物材料,再进行选择培育。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 ---- 选择的基础

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 ---- 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

(1)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 (2)种内斗争 (3)种间斗争 3.遗传变异 ---- 进化的内因

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 ---- 选择的结果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 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用达尔文观点图解长颈鹿的进化)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2、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

基因频率=An

......A3A2A1A1+++

基因型频率=该种群个体总数

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目

两者联系:

(1)种群众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2

杂合子的频率。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的概念

1、物种的概念: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地理隔离 量变 一般形成亚种(还是同一物种)

2、隔离 生殖隔离 质变 形成物种

注:地理隔离,不一定就变成了两个物种,一个新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

殖隔离新物种形成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必修3 必记知识点填涂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活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3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成正比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

温度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在37℃左右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二、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控下,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生理意义:稳态是人体是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是人体细胞正常代谢必需的,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的必要条件

3、稳态的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赖于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形式。

4、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激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被破坏。

三、体温调节

1、3种体温表示方式: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2、体温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3、人的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在代谢过程中释放出的热量

4、皮肤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

5、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无减少产热的途径)→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6、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四、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

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五、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无机盐的动态平衡是靠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需要的无机盐有多种,如Na+、K+、Ca2+、Zn2+、Fe3+、I- 等

3、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

4、无机盐调节:

过程:血钾升高、血钠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钠、增加排钾→血钾降低、血钠升高

总结:无机盐调节主要是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醛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吸钠排钾

六、血糖调节

1、血糖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

2、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多种,发挥主要作用的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别由胰岛B细胞分泌和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为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为升高血糖,

两者调节血糖的作用相反,同时,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调节。

3、血糖调节的过程: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4、糖尿病:血糖代谢失去平衡时,血糖浓度高于10.0mmol/L时会形成糖尿。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一、结构基础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和处理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

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

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构成(特点是有神经节)

组成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纤维构成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二、调节过程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

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Na+、K+

内流,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

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 人脑的高级功能 1、 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

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书觉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第二、三节人体的激素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 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第四节 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1、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等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2、 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体液免疫:主要由B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过程:抗原刺激 ↓

B 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 效应B 细胞

→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B 细胞

效应B 细胞分泌抗体

抗体清除抗原

4、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过程: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细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细胞刺激

T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同一靶细胞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效应T细胞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

被释放至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清除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

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第三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

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

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

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3)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

3个试验结论小结: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

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

补充:

2、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

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

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

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

浓度为标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

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见右图)

;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

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控制性别分化(促进花芽向雌花分化,从而提高产量) ◆ 其他植物激素 1、

2、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 ◆ 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 直接影响种群数量

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动 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预测未来种群动态变化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 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遗传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N (该种群的个体数量)= n (重捕个体数)* M (标记个体数)/m (重捕中标记的个体数) ◆ 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 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后减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 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 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 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

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在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充裕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J ”型增长 第2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

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生物群落的结构 (1)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 结构和水平结构。

(2) 垂直结构:指群落的分层现象。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

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意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显著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实际上是生物生态位分化的结果 (3) 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 第3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1、 初生演替:

(1) 定义: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2) 过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 次生演替

(1) 定义: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

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2) 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灾、洪水、病虫害、严寒 人类活动(主要因素):过度砍伐、放牧、垦荒、开矿;完全被砍伐或火烧后的森林、弃耕后的农田

3、 群落演替的过程:植物的入侵(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的传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第4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温度、水 等

生产者:是最基本、最关键的、必不可少的成分。主要指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指某些细菌和真菌,和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而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过程

二、特点:

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2、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使其朝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进行。

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第3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的循环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第4节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4)营养信息:食物的数量、种类等。如食物链、食物网。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

花提前开花;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需要有足够的持续稳定的能量(太阳光能)输入、具有一定营养关系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且各生物成分之间还应保持一定的相对稳定比例等条件。生物多样性也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

第5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

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生态系

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的物质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

(4)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