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浙江省丽水市景宁自治县畲族民歌的历史文化渊源及特点

浅析浙江省丽水市景宁自治县畲族民歌的历史文化渊源及特点

[转帖]浅析浙江省丽水市景宁自治县畲族民歌的历史文化渊源及特点Post By:2009-7-25 9:29:33

作者:陈思静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09-7-6 摘要: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区是畲族民歌形成与传承的重要区域。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区的畲族民歌为例,介绍了畲族民歌的起源、发展,从调式音阶、演唱形式、歌词形式三个方面对畲族民歌进行了分析,凸显了畲族民歌在我国民族音乐里独特的形式。从历史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角度来看,畲族民歌已经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本色,进一步剖析了畲族民歌音乐的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畲族民歌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与保护。

关键词:畲族;历史渊源;音乐形态;传承;保护

绪论

在我国东南地区有一个少数民族——畲族,他是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以其独特的姿态立于民族之林。

畲族有人口七十余万,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位居十九,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皖五省一百多个县内。丽水市是畲族主要的聚居地,全市共有八万余畲族人民,而丽水的景宁是浙江畲族的发源地,。唐永泰二年(766),雷进裕率家人迁入景宁,这就是景宁畲族的起始,也是畲族入迁浙江最早的一支。1984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景宁畲族自治县,为我国第一个也是惟一的畲族自治县。

景宁畲族在漫长的迁徙和杂居生活中,逐渐养成互帮互助、勤劳节俭、忍耐刻苦、谦让和平的风尚。畲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显示着本民族的素质特点,极具亲和力。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畲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发挥了无穷的智慧,共同开发,创建美丽富饶的家园。在反抗历代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畲、汉两族人民结成了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对于我们伟大祖国的缔造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学艺术宝库十分丰富,文学作品有山歌、民族起源和诸天神传说、民间故事等,音乐、舞蹈绚丽多彩,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中放射着自己的光彩。

第一章畲族族源及音乐概况

第一节畲族族源介绍及分布状况

畲族一直很神秘,打开它的钥匙,就是家族文化。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全部生活,都是历史生活,解读总是令人感到激动。现在,开始进入史料的钩沉,让我们一起了解畲族,解读他们鲜为人知的生活和生命的起落。

畲族同汉族以及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一样,也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古畲族为山地游耕民族,没有本族的文字,民族历史都是靠唱流传承续,不足为凭。畲族的祖先是广东凤凰山土著,还是外来者,史学界向来有争议。主张外来者,观点有三种:其一是,畲族同源武陵蛮,于汉晋时代从长沙一带迁入;其二是畲族是从河南(二三千年前河南一带是最繁华集居地)迁来的,其三是,畲族是东夷,从徐州一带迁来的。主张畲族是土著也有三种观点:一种说,畲族是闽族的后裔;另一种说畲族是古越的后裔;还有一种说,畲族是南蛮的一支。不管是外来还是土著,广东凤凰山是畲族的发祥地,是毫无异议的。当你走进闽、浙、赣、皖等省的任何一个畲族的山区,只要一提起有关畲族的来源时,老人们都会告诉你:他们的祖先从很早的古代起,来自广东凤凰山,他们的始祖名叫盘瓠,死后就葬在那个山上,山上还保存有一座祖坟等等。[1]

畲族始祖的传说接近经典与完美。它完全可以是中国文化重铸神话里的一个选题。对于大众而言,往往以奇幻、神话等类似民间传说的形式而记录的历史,才是许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文化世界。

有一年,外番来攻,高辛帝张榜招贤,谁能杀了番王平了乱,就将三公主嫁给他,还能封王授地。盘瓠揭榜自愿出征,挺身前往敌国,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回国献给高辛帝。于是盘瓠与三公主成了婚,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名叫自能;次子因放在篮子里养,取名蓝光辉;三子生下时因天上响雷,取名叫雷巨祐;女儿生下时刚响起钟声,就姓钟,并嫁给钟智深为妻。畲族四大姓氏就是这样得来的。后来,盘瓠不愿为官,领着妻子儿女到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居住,开荒种田,繁衍子孙。

盘瓠传说把盘瓠描绘成为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推崇为畲族的始祖。这个传说,家喻户晓、口口相传,因为它不是普通的寓言、神话和故事,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族起源的信仰,畲族人民还把这个信仰贯穿到他们的服饰、舞蹈以及宗教仪式中,这正是畲族原始氏族图腾崇拜的反映。畲族人民还编起一支长篇叙事体的“高皇歌”,世世代代传诵着始祖的丰功伟绩,还把盘瓠传说记载于族谱中。[2]

“家族的历史如此近距离地与民族的远古记忆相纽结,在家族的认同中实现民族历史的追溯,目的是以对民族的确认来拓展对家族的承认,同时又以对民族的确认来筑起凝聚本族。畲民的家族话语的逻辑是建立在“民族-家族-家庭”的法则上的。”[①]

畲族在历史上曾经过着迁徙不定“刀耕火种”的游牧生活,因此畲族现在的分布区与历史上的聚居区不同。历史上畲族大规模迁徙的原因,主要还在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政治方面的原因有三:一是受当地统治阶级压迫剥削,难以立足生存;二是为逃避战祸;三是起义斗争的失败。畲民举家搬迁,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点一把火,垦荒,耕种,开启山林,极为艰辛。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惧艰难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潮州凤凰山迁徙,从广东到福建,到浙江,

到江西,到安徽。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民族平等政策下,畲民逐步定居下来,开始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但是分布却很广泛,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广大山区。福建省数量位居全国畲族人口首位,主要分布在福州、三明、宁德、龙岩等地;浙江省主要分布在温州、丽水、金华等地。其余的散居在江西、贵州、广东、安徽等省的县市内。

景宁是畲族迁移浙江生息最早的地区之一。畲族史诗《盘瓠王歌》里有道:“三姓子孙人来多,分居景宁和云和。”在浙江的畲族散居于景宁、云和、遂昌、武义、龙游、衢县、平阳、瑞安、兰溪、泰顺、青田、文成、龙泉、庆元以及桐庐等县的山区和半山区。景宁现也成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3]

第二节畲族音乐概况

畲族的音乐,与其历史发展一样,源远流长。有畲歌云:“水连云来云连天,畲家唱歌几千年”,“歌是山哈[②]传家宝,千古万年世上轮”。但是,畲族历史上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也没有自己的乐谱,其音乐的传承仅仅靠口传心授,但却无不透露出畲族对于音乐生成之理解。

畲族自有自己的民族“记忆”起,就有了歌唱的风俗。“畲族认为歌唱的创造者一为盘古,二为本民族的祖公婆高辛帝的三公主,然而他们的音乐创造均是出自对大自然的模仿。”[③]唱民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最主要的活动形式。畲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歌手。在畲乡,有一句俗话是,肚中无歌出门难。劳动,以歌为乐;喜庆,以歌为贺;恋爱,以歌为媒;社交,以歌代言;祭祖,以歌代词;丧葬,以歌代哭。民歌种类以歌唱形式、场合、内容分为三种:一是欢乐歌,二是哀歌,三是传师学师兵歌。其实,这也是世界上最随意的歌,夹杂“哩”、“啰” “哦”、“哎”、“啊”,多一个字或者少一个字都在你的一时兴起,直到唱得内心畅快时,才得以真正完成。[4]

畲族音乐就是这样:它的进入从来都是直接而有力的,不需要任何铺垫。它响在心头,响在灵魂的旷野,与人的脉搏和心思相呼应。

第二章畲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分析

“ 多年来,民歌是畲民内心的怜惜、安慰和寄托。月滚着月,年滚着年,畲民就这样唱着歌,赶着日子迎来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的季节。因为有歌,漫长的岁月变得不再暗淡,也因此与浪漫结下了不解之缘,日子有了盼头。”[④]畲歌的主题各式各样,包括历史传说歌曲,如追述畲族起源和大迁移过程的《高皇歌》;叙事歌曲,如《白蛇传》;仪式歌曲,如祭祖和丧葬时唱的连段《功德歌》;婚嫁歌曲,如《婚礼歌》等。还有一些即兴随编的劳动歌、情歌、字歌、儿歌、迎客歌等。下面着重从音乐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第一节调式音阶

畲族民歌以山歌为主, 与当地的汉族山歌一样, 数量和曲目很多, 但曲调却迥然不同, 形成了极具独特魅力的民族风格

和音乐形态。浙江的畲族民歌尽管其乐曲风格、旋法特征、结构形式以及歌词衬字大致相同, 但调式却是十分丰富, 包括了我国民族五声调式的所有类别, 学界将畲族民歌的调式分类按曲调的主要流传地进行了命名: 丽水调( 商调式) 、景宁调( 角调式) 、文成调( 徵调式) 、龙泉调( 羽调式) 以及瑞安调( 宫调式) 。而丽水调是浙江省覆盖面最广的一种畲族调式形态, 也是浙江畲族民歌的最早形态, 成为畲族民歌海洋中一朵特别绚丽的浪花。[5]

调式是乐曲的组织基础, 主要反映在乐曲的主音以及构成旋律的调式音阶, 因此, 调式形态往往是民歌的重要特征之一。“ 丽水调在浙江的分布区域最广, 除丽水县( 现为丽水市莲都区) 外, 尚在遂昌、松阳、青田、平阳、泰顺、文成、金华、龙游、兰溪、桐庐、富阳、淳安等十几个县境内流传, 几乎遍布整个浙江畲族聚居地。因此,可以认为是浙江畲族民歌的基础调。”[⑤]这句话充分说明“丽水调”在浙江畲族民歌调式形态的主导地位。丽水调为商调式,音阶排列为商角徴羽宫商, 核心音调为宫羽徴角商,其旋法以“宫羽”大六度上行以及“宫徴”、“ 徴宫” 的纯五度上行或下行跳进间以迂回级进的进行为主要特点, 每个乐句都落在短时值的主音商上, 形成了十分自然而完整的调式运动。[6]

例1: 《高皇歌》

1=F ( 演唱者: 蓝周根, 记录者: 项筱华)

丽水调“是浙江畲族民歌的基础”,还因为其调式与福建闽东畲族民歌的调式( 也是商调式) 、音阶、旋律走向、乐句结构、节拍形式都几乎相同, 而浙江的畲民又是从福建迁入浙江的, 这些都足以说明浙江的畲族民歌源于闽东畲族民歌。

例2: 《拦路情歌》

1=D ( 福建福安演唱者: 钟贺弟, 记谱者: 刘春曙)

从以上例子都可以看出,他们的旋法相同,也都是商调式,可见,商调式是维系浙江与福建畲族民歌的脉搏。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中角调式的歌曲是比较少见到的。因为角调式的主音下方缺少纯四度的属音支持。角调式主要产生并且流行在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毗邻的云和县。它是在商调式的基础上衍变而来的。尽管商调式是丽水乃至浙江畲族民歌的基础调,但是,几乎所有的商调式民歌,其旋律在进入乐句或乐段终止音时,都是经过角音的,而且主音“商”音的时间都很短,因此,在演唱中如果稍微强化主音前面的角音而将本来就时间极为短促的商音予以淡化,调式就会游移在商与角之间,景宁调就是由此形成的以角为主音角调式。[7]

畲族民歌丰富的调式,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珍贵宝藏,它的形态与特点跟区域分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往往一个区域就有一个较为固定的调式形态。因此浙江的畲族民歌就有了“丽水调”、“景宁调”、“龙泉调”、“文成调”[⑥]、“瑞安调”[⑦]

之分。丽水的畲族不仅在分布区域以及畲民的数量上占优势,在民歌调式的种类上也占了多数,“丽水调“、“景宁调”、“龙

泉调”均在丽水地区。所以丽水是整个浙江省乃至全国畲族最为集居的地区。

第二节演唱形式

畲族音乐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山歌,是自然人在自然环境下,以自然的心态,用自然的声音延长自然的传统音调,它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小曲,是劳动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极为普遍的民歌体裁。各民族、各区域的人民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本地、本民族的独特的演唱风格。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畲族人民还擅长一种二声部重唱性质的歌唱形式,人们称之为“双音”,畲族称“双条落”,这些演唱形式一般很少伴随动作,也无乐器伴奏。

1. 独唱,多半是在山上一个人劳动或一个人行路时唱,有时是在自己村里,应亲戚朋友的要求,把某一段历史歌或小说,从头演唱一遍。

2. 对歌,是畲族歌唱中最主要的也是常见的一种形式。对唱时,男的坐在一边,女的在一边,妇女们还特别爱挤在一团,不参加唱歌的本村妇女也与她们坐在一起,以壮声势。在对唱时,有时同一边的人,还会加进来形成齐唱。男女双方对唱山歌,有赛歌性质。双方可以各唱一条,也可以各唱多条,如谱例《古人歌》[⑧]:

(唱) :歌句娘唱郎也唱, 娘好唱歌来问郎,

问你歌是那人造, 留传子孙男女唱?

(对) :歌句娘唱郎也唱, 蓝念五郎造出来,

做法行教夜路行, 书语当歌唱出来。

(唱) :你娘唱歌奈明功, 问你歌肉几斤重,

问你歌皮在那府, 问你歌骨在那村?

(对) :我娘唱歌唔明功, 歌句论条唔论重,

歌皮又在广东省, 歌骨又在凤凰村。

3. 齐唱,一个人开口唱后,其他人知道他唱的是哪一条,便接进去唱,但并不为大家所喜欢。因为畲族人觉得一齐唱听不清,容易引起混乱,如畲歌叽评:“当先不唱都不唱,一下唱起齐齐唱,真像岗头人赶麂,又像洋蟆来喊声”。

4.双条落,是畲族多声部的歌唱音乐,这是一种带有轮唱性质的二声部,即由一个歌手先唱两个字或四个字,另一个歌手紧接着再唱下去,是我国民歌演唱中稀有的形式,丰富了我国的民间音乐。由于唱起来热烈紧张,当地群众都很喜欢听,目前这种唱法流传不多。[8]

由于畲族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和半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劳动,所以畲族人民普遍喜爱用假声演唱,声音高亢,响亮动听,这样才可以传得远,省力而且持久。畲族假声唱法追求恬静、清秀、古朴,由于唱法的不同,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现平讲调、

假声唱和放高音三种不同曲调。平讲调是用本嗓唱的,其旋律进行与语言音调较为接近,曲调平稳、深沉。假声唱的曲调其音区比平讲调高五度,音调高亢有力,延长音和装饰音较多。放高音比假声唱的音区又再提高,由于音域和旋律进行的伸展,其曲调显得更为清亮、激越,只有好歌手才唱得出来。

第三节歌词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 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 只能借助汉字来记录。但畲族人民却能歌善舞, 有“ 畲族生来爱唱歌” 之说,因此,畲歌歌词的文学性就显得更珍贵了。除了一些传统的仪式歌曲歌词相传不变, 且在规定的场合和节日演唱外, 绝大部分都是在演唱时即兴创作的。

畲族山歌基本上都是七言一句,他们称四句二十八个字为“一条”(即一段)。一首民歌,少者一、二条,多者长达七、八十条,称为“连歌”。在杂歌中有时也见到第一句是五个字或三个字的。山歌的曲调,多半是以一条四句构成一个乐段。山歌的歌词都有严格的韵脚,第一、二、四句一定要用同韵,他们称不押韵为“不平”,歌编得不平就唱不来。用汉语编的山歌,用畲语就不一定能唱。因为用汉语念起来是押韵的,而用畲语一念就不平了。加上一些语汇、语法的不同,汉歌一定要改成畲语后,他们才能唱。对歌词的韵脚也很讲究,大都优美铿锵,便于传唱。[9]如《长毛歌》[⑨]:

咸丰皇帝心唔通出来理事人唔容

广东出个长毛王造反世界没富穷

长毛前年坐南京一心想打北京城

三年反透顺天府府中兵马闹战天

顺天兵马闹战天铳火雷声烟成条

长毛太见就唔打临时回转打东边

一去便反东边上反了一年透浙江

反尽浙江各州县州县官府都走光

畲族民歌中还运用了许多的修辞格,如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等,这是畲歌的一大特色。在畲歌演唱中,还按不同地区借用“哩”、“啰”、“噜”、“哦”、“哎”等有音无义的虚词,以增强语气,丰富韵味,这既是歌手对歌时缓和思维的方法,又更体现出畲族民歌的特色。

第三章畲族民歌与民俗活动之关系

第一节民俗的含义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⑩]

无疑地,千百年来的畲汉共处,畲族风俗,如出生礼俗、婚嫁礼俗、丧葬礼俗等,既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小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插艾蒲、春节的“敬牛”、春季的播田、农历六月的尝新米、除夕夜焐年猪,以及孩子的满月“剃头蛋”、周岁酒和十六岁的“成丁礼” ;大到婚嫁、丧葬,畲族人把风俗演绎得丰富多彩。

天下的大道理都可以用常情来度量,任何一种风尚习俗、族规戒律的延续,是必须和人类的生存紧密相联的,畲族也是如此。所有利于生命繁衍与兴旺的事物,都被创造、保护、继承和发扬。一种渴望人性本能的自由与公众道德约束的对应,达到了和谐统一。

有风情的地方,必定缠绕着其最浓厚的民风,这是一阵足够掀起心灵感动的风。

第二节民俗活动中的畲族民歌

每当人们走进畲族山村,几乎随处可以听到悠扬悦耳、韵味无穷的歌声。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主要的一种活动形式,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随时有歌唱,也随时可唱歌。他们不但在各种节日和喜庆场合唱歌,即便在丧事中也是成夜地唱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山间劳动时,更常以歌当话,互相对答。

陪来客唱歌是畲族村寨盛行的风俗。农闲时,村上来了客人,村上年龄相仿的异性就活跃起来,天一黑,众歌手到客主家门口放一鞭炮,涌入中堂起歌头:“日头落山岙里黄,太(看)见阿哥(妹)娘洞(郎洞)来,阿妹(哥)冒(无)纳(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如果客人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不是歌手,则以歌骂得他回去以后非学起来不可。若客人来了,村上无人对歌,也会被人视为此村无能。找客人对歌,村上上场唱者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客人必须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丧服期内或造房竖柱时,不对歌,要对也要放别人家去对。来客对歌,主要是唱情歌,已婚者双方也不拘束,完全可假戏真演,双方都未婚则求之不得,往往唱来一个终身伴侣。[10]

来客对歌,一般对一整夜,半夜时主家烧点心招待所有在场者,对唱的双方要唱“点心歌”,以示感谢。唱到天亮时,要唱十二生肖歌以送歌神,结尾是“唠歌唠到天大光,送你歌神出外乡,唱条歌儿安香火,一年四季保安康”。对歌结束时,主方要送客人一个“红包”,叫“送手薪”,一般“手薪”是三至五元钱,由主方几个歌手凑集。如果一对一唱得入迷,有了感情,那就不是一个红包了,送珍贵的东西也是常事。无缘的话就各自拜拜回家了。

在畲族的诸多民俗里,婚俗最复杂、最细致、也最有人情味儿。畲族婚俗中,有三个热闹的场面。一是迎亲队伍到达女

方家门时;二是借锅和杀鸡时;三是婚宴酒过三巡,赤娘、姐妹举杯敬酒时,新娘端上装有一对红烛灯、酒盏、银手镯的敬酒盘,由陪同新娘的姐妹按席位向客人唱《敬酒歌》。敬酒从首席第一位客人舅公开始,唱罢敬酒歌,送上一双鞋给舅公,舅公则将备好的红包放到盘内,并将酒一饮而尽,再一一敬其他客人。婚礼之夜,畲家人还要长夜对歌,而且要按时辰唱婚嫁惯例歌。这些惯例歌有《头夜点心歌》、《二夜点心歌》、《留夜歌》、《一枝红花歌》等。待天亮时,要有唱《十二生肖歌》。这首歌是盖歌,此歌唱完,长夜对歌就此结束。

畲族的节日有两种,与汉族相同的和畲族特有的,春节、元宵、三月三走娘家等都是与汉族相同,属于畲族特有的则有二月二会亲节,四月八分龙节等。畲族的节日歌会是全民聚会,最喜爱唱歌的是青壮年,但唱歌绝不只是青年人的事,少年等待着步青年的后尘,中老年人则都是过来人,原来就个个能歌,只是由于年纪大了,声音不好了,又添了几道皱纹,不好意思再在青年人面前献丑,他们的兴趣往往不低于青年人,哪个歌会都不会少他们。

畲族最看重的节日是“三月三”。“三月三”来了,春天也来了,这是生命力快乐的颤动,是一次精神的狂欢。“哩啰哩,天地相和万物生,五谷丰登国太平。世有五谷万民安,谷神五月念五生……”畲家人就是这样祭祀谷神,欢庆畲族“三月三”传统节日的。“三月三”事别具一格的畲族传统节日,也称“乌饭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吃传统的“乌饭”,畲乡里处处飘荡着浓浓的香味。[11]

传统的“三月三”,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一种人生易老的人生感受,激励了人们尽情欢娱、自由狂欢的情绪,使人们洋溢着火一样的乐观情怀,忘却了生活中的艰辛和悲哀,忘却了贫富贵贱的门第和隔阂。山歌成了人们释放种种人生感怀的决口,成为倾诉对生命的理解和展示生命本身的舞台。

如今的“三月三”,已发展成对歌节,并有了不同的意义。这一天畲族的同胞们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欢聚一堂。他们以歌迎客,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整个“三月三”活动围绕着民族团结,宣传畲乡的主题,充分展示畲族文化内涵和美丽神奇的风光。“三月三”形式的创新及主题的扩展,预示着这个民族和这个节日美好的未来。在坚守里吸附,在吸附里坚守,畲族的魅力由此而来。

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是快乐的。只要有畲族人居住的地方,田间、山头、家里、婚礼、葬礼上处处可以听到动人心弦的歌声。那是内心的声音。在倾诉和聆听里,世界变得宽阔。这些声音,与栖居在畲乡的人水乳相融,深刻地扎根在这方饱满的水土之中,从此有了属于乡村的浪漫和恬静。

第四章畲族民歌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的思考

第一节畲族民歌的发展现状

畲族民歌,曾经创造了它的辉煌,而今天,当历史的巨轮以变速的节奏驶进21世纪时,我们不得不说它正面临着一片贫瘠。

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过去又没有读书的机会,畲族民歌人人善唱,代代相传,但都是口传心授。每一个畲族孩子,当他们还在母亲怀抱中,就已经开始参加各种歌会,长大以后,不论山上放牛,田间耕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常常哼唱,歌唱的多、唱的好都被视为一种荣誉。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畲族歌俗的传承势必面临严峻的考验。现在的畲区,扎民族服装的习惯已经空前淡化,平时除偶尔可见极少数上了一定年纪的妇女还梳盘龙髻,扎件民族装外,其余着装均与汉族无异。原有的土屋竹楼,都变成了“小洋楼”。现在电视进入畲乡家家户户,可供鉴赏、仿学的文艺形式多种多样,现在的畲族年轻人中,会唱传统畲歌的已经只剩一小部分,特别是一些在校的学生,基本不会唱传统的畲族民歌。至于舞台上、银屏上出现的畲族音乐创作节目,畲民对之反应淡漠,因为这些节目无论是创作手法或演唱技巧,都和畲族音乐传统相之甚远,畲民并不认为这些与自己有太大关系,所以至今似乎尚无发现一首畲族创作歌曲能在畲族地区广泛流传,也无发现一位畲族歌曲演唱家能被畲族认定是本民族的歌唱家。[12]

畲族的“祭俗”情况也在变化。过去是在本民族内秘密举行的,现在随着信息工具的先进,畲汉交往的频繁密切,畲族人民本身的观念也在渐变。族内制度的神秘色彩日渐减退,盘瓠观念日渐隐消,畲族群众现在多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凤的后裔,这是今天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

第二节畲族民歌的传承保护

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并不等于原封不动、画地为牢式的保留,那些认为少数民族音乐就应该永远停滞在原来的发展阶段的人,总是抱着“正宗”、“原汁原味”不放,认为少数民族人民因生活方式的改进而导致一些古老乐种的进化是令人遗憾的,这种观念是与历史发展规律相违背的,也不符合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的思想观念应该与时俱进,接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更新这一客观现实。

我们所言“保护”实际上包含了传承与发展两方面的内容:既要继承和抢救那些已丧失生存环境的古老乐种,在其逐步消亡之前进行大量的收集、整理、记录、保存工作,保证我们民族音乐文化基因库的相对完整性,同时又要为畲族音乐及时寻找一条能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发展之路,以免其传承出现断裂,在中国音乐的语言体系中依然要保有其独特的成分。

首先,我们要对畲族传统形式进行保护,在音乐文化中,畲族的迎客、婚嫁、劳作、哭丧、祭祀、过节等等都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歌唱内容和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莫过于农历“三月三”歌会,今仍受畲民的欢迎和喜爱。这类传统形式,不仅使得许多畲族特征得以延续,更使畲族音乐大放异彩。因此,对畲族传统文化形式的保护,就是对畲族民族音乐的传承。

其次,是对畲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传承即原模原样保留,必须确保其对象的原形原貌与原汁原味。就浙江丽水市目前的情况看,畲族的服饰和物品用具,在各地的努力下,已经作了一些保存,但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一个系统的上规模的(如畲族博物馆)专业保存场馆。畲族音乐的保存形势更不容乐观。虽然目前还有一批上了岁数的歌手,但年青

的歌手廖廖无几,畲族音乐存在着失传的危机。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比如说建立畲族博物馆、音像资料馆,广泛收集畲族传统音乐,通过科技手段,建立一套声光音像资料,但这套资料必须是原汁原味的;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一些畲族音乐的欣赏课,让大家了解畲族音乐,还可以聘请一些畲族歌手现场演唱;在举办畲族传统节庆活动时,重点策划传统音乐演唱的表现手段和形式,在演唱方面保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采取多种表现手段和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我们还可以在地方高校设立畲族音乐文化研究所或招收畲族歌手进行专业培训和民族史的学习,以可持续发展的目光和手段培养人才、研究理论、指导专业,形成传统音乐文化保护的良性空间和有机循环。

[13]

我们还能以建立民族特色村、畲族风情区、古文化沙龙、文化古镇等一些形式,有选择性地让民歌与其生存环境共生共存,求其交相辉映,并优化整体的素质,优化传承机制。[14]

我们要把古老传统文化与现当代艺术进行对接,或融汇吸收,发展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要想将畲族音乐更好的发展下去,既要体现本民族的基本特色,又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兄弟民族文化的长处,还需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突破自我封闭,拓宽发展空间,去除保守的、与新生活相矛盾的旧形式,借鉴、吸收现代音乐的多元化形式,推陈出新,那么,它必将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制作能为畲族所接受的新畲乐,对祖祖辈辈延留的古老形式注入现代元素,促使畲族音乐在本土更加兴旺发达。例如加入变唱手法,用畲语和畲族演唱方法演唱,还可以加入乐队伴奏和加入表演等等。这些都需要更多的音乐人花心思去创作。

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11]畲族民歌就是畲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历史写照,在人类不断发展前进、民族区别逐渐缩小的现代社会,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勤力栽培,我相信畲族民间音乐这朵鲜花必将开得更鲜艳,必将更好的为弘扬民族优良传统,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出新的贡献。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领会到,畲族民歌音乐独特的音乐个性和特征,从而充分认识畲族民歌音乐所表现的魅力。本文仅仅是对畲族民歌音乐进行了初步而又浅显的的总结。我们期盼更多的人能够熟悉和喜爱上畲族民歌音乐,了解畲族民歌音乐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使得畲族民歌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改革发展和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愿畲族民歌音乐,能在中国的民族音乐发展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施联朱. 畲族[M] . 民族出版社,1988(4).

[2] 同[1]

[3] 李兴金. 畲族起源与风俗[J]. 寻根.2004(05)

[4] 何丽萍. 畲乡景宁[M].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12)

[5] 罗俊毅. 浙江丽水畲族山歌的调式分布特点及内在联系[J]. 中国音乐.2008(2)

[6] 杨建伟. 畲族民歌“丽水调”音乐形态探析[J]. 中国音乐.2007(2)

[7] 同[6]

[8] 李德洙等. 畲族简史[M] . 民族出版社.2007(12 ).

[9] 同[8]

[10]同[4]

[11]同[4]

[12]丁献芝. 畲族的歌俗与传承[J]. 中国音乐.1996

[13]蓝孝文. 现代文明背景下畲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J]. 丽水学院

学报. 2007(01)

[14]丁缨. 畲族民歌生存现状与发轫[J]. 中国音乐. 2005(01)

[①]何丽萍:《畲乡景宁》,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7页

[②]畲族自称“山哈’,即指山里人或居住在山里的客人

[③]蓝雪霏:《畲族音乐史三题》,载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3月第78卷第1期,第44页

[④]何丽萍:《畲乡景宁》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68页

[⑤]马骧:《浙江畲族民歌初探》浙江民间音乐编辑部,1987.16

[⑥]文成调:流行于温州市所属的文成、瑞安两县,为徵调式,核心音调为3 2 1 6 5

[⑦]瑞安调:仅流行于瑞安县部分地区,为宫调式,核心音调为6 5 3 2 1

[⑧]浙江省畲族民族民间文艺学会. 浙江畲族民歌集[M ]. 1993.23

[⑨]浙江省畲族民族民间文艺学会. 浙江畲族民歌集[M ]. 1993.36

[⑩]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2页

[11]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3月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景宁县民风民俗文化研究

景宁县民风民俗文化研究 摘要:景宁是浙江、江西、安徽等身份畲族最早的迁入地,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境内的畲、汉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着密切联系,长期的交错杂居使得他们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对景宁县民俗民风的研究其实就是对畲族风俗的研究。本文选取了饮食、节日、工艺、婚嫁四个富有代表性的角度来探讨景宁独具特色的畲乡风俗。 关键词:畲族,民风,民俗,研究 一、景宁的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饮食也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民俗特色。 景宁畲族人自称“山哈”或“山特”,意思是山里的人。这个名字极富表现力,它深刻地表现了畲族先祖的生活生产方式。在岁月冲洗下,畲族传统习俗已难得一见,但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这传统语言相伴的是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畲家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即先把黄豆洗净用水浸涨,再用石磨(现在有的地方用电磨)磨成浆,再用温火烧熟,配以辅料,其味道非常鲜美。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卤咸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用以做菜的竹笋有雷竹、金竹、乌桂竹、石竹、牡丹竹、蛙竹等十余种之多。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煮熟,撕成两半,晒干或熏干即可。在景宁一带的畲家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切成片,加盐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干,装入竹筒内,用竹壳封口倒置,民间称这种干笋为“扑笋”。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 二、景宁的节日 景宁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最著名的是“三月三”。“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在长期的迁徙与山地农业生产、

浙江重点项目-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医院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浙江重点项目-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医院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申请资金、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等领域常用的专业文档,主要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如何实施、相关技术方案及财务效果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

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报告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申请资金、申请土地、银行贷款、境内外融资等 关联报告: 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医院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 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医院建设工程项目申请报告 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医院建设工程项目商业计划书

民族音乐

一、判断题: 1.在《门外文谈》中阐述了中国民歌劳动号子是怎样产生的。 2.劳动创造了一切,但“事实上民歌中的各类歌种的创作及产生情况各有不同”应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民歌是一综合词,它不包括民谣、小调等短小的抒情成分较重的作品,而不包括长篇和叙事诗在内。 4.我国现见最古老的一部民歌集是《诗经》,它反映的是从西周到春秋五百年间的作品、反映的是北方十五个地区繁杂的社会生活。 5.《诗经》共305首歌曲,真正反映人民生活的民歌有136首。 6.《诗经》中的歌曲多为四字句。 7.《楚辞》是一部南方歌曲集,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九歌》共是一首歌曲组成,这些歌曲是用来祭祀的。 8.《楚辞》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屈原的,一类是经汉代文人整理的民歌歌词。 9.乐府最早出现在秦代。 10.汉代乐府主要负责音乐人是李延年。 11.《关山月》是汉代边防战士歌曲。 12.《苏武牧羊》这首歌曲产生于二十世纪的辛亥革命后的三四年。 13.《胡笳十八拍》是蔡琰的作品。 14.《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15.《满江红》一曲牌是二十世纪中期杨荫浏先生将元代萨都刺的《满江红.金陵怀古》的曲调与相传岳飞的词《满江红》配在一起而形成一首歌曲。 16.《交城山》是山西民歌。 17.《小白菜》是河北民歌。 18.搬运号子是劳动号子的一个种类。 19.劳动号子在四川叫哨子。 20.《黄杨扁担》是四川民歌。 21.《走绛州》是陕西民歌。 22.《十二莲花》是山东寿张民歌。 23.《小小水车长又长》是安徽安庆民歌。 24.《拔根芦柴花》是江苏江都民歌。 25.《川江船夫号子》共有八段组成。 26.《黄河船夫曲》共两段歌词是分节歌形式的。 27.《清江河》是湖北民歌。 28.劳动号子的节奏基本有三种类型。 29.劳动号子一般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30.劳动号子的音乐材料是采用反复使用、形式简单,较少有装饰和变化。 31.劳动号子的曲式结构受劳动号子的影响。 32.劳动号子的起停是由劳动条件和劳动过程决定的。 33.山歌是一高度成熟而又及为普及的品种。 34.陕北地区的山歌叫“信天游”。 35.山西的山歌叫“山曲”。 36.内蒙汉族地区的山歌叫“牧歌”。 37.四川的山歌叫“神歌”也叫“晨歌”。 38.安徽的山歌叫“慢赶牛”。

畲族山歌

畲 族 山 歌 吴琴 08文管1班 08152020132

畲族山歌 一、畲族简介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意为山里客人。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图为几位畲民在青山绿水间畅谈 二、畲族山歌来源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畲族群众不仅在生活中形成一套独特的以歌舞代言,以歌舞叙事,以歌舞抒情的民族歌俗歌会,畲族山歌也成了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三、畲族山歌介绍 畲族山歌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畲族群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样式、民俗风情,历史足迹,许多有关畲族的历史、传说、故事,都以山歌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对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一)山歌格式 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山歌多唱“假声”,有独唱、对唱和齐唱。很少伴随动作和音乐。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二)山歌分类 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情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山歌、儿歌、杂歌等种类。 叙事歌如《十八小妹学插田》:十八妹崽学插田,屎窟朝后脸向前,路头客商莫笑话,代我丈夫插年田。 (三)传统山歌 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肠。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达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对美好的追求。这是因为旧社会的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所以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故20世纪60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农闲时,村上来了客人,村上年龄相仿的异性就活跃起来,天一黑,众歌手到客主家门口放一鞭炮,涌入中堂起歌头:“日头落山岙里黄,太(看)见阿哥(妹)娘洞(郎洞)来,阿妹(哥)冒(无)纳(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如果客人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确无歌手,则以歌骂得他回去以后非学起来不可。若客人来了,村上无人对歌,也会被人视为此村无能。找客人对歌,村上上场唱者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客人必须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丧

浙江民歌采茶舞曲歌词

浙江民歌----《采茶舞曲》歌词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你东山西山采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采茶采得心花放 插得秧来匀又快呀 采得茶来满山香 你追我赶不怕累呀 敢与老天争春光 争春光 哎呀争呀么争春光 左采茶来右采茶 双手两眼一齐下 一手先来一手后 好比那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 妹妹呀,采茶好比鱼跃网 一行一行又一行 摘下的青叶篓里装 千缕万缕千万缕呀 缕缕新茶放清香 姐姐妹妹来采茶呀 青青新茶送城乡 送城乡 哎呀送呀么送城乡 采茶舞曲,浙江民歌。[周大风作曲]原是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及舞蹈曲。全曲以越剧的音调为素材,具有舞曲风格。(乐曲采用浙江民间音调的特点,旋律优美流畅,其中逗趣性的乐句,如一问一答,似年轻人在相互嬉戏,像老年人对丰收的赞美。)歌舞曲。周大风词曲,作于1958年。原为越剧《雨前曲》主题歌及舞蹈配乐,后根据歌曲改编成舞蹈小品《采茶舞》。"采茶"原是中国一种民间歌舞体裁,流行于南方产茶区,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这首采茶舞曲保持了民间采茶歌舞的基本风格,采用民族的五声徵调式,又有调式交替的素材,曲调欢快、跳跃,再现了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采茶舞曲》在50年代一度极为流行,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987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为亚太 地区优秀民族歌舞保存起来,并被推荐为这一地区的音乐 教材。这是中国历代茶歌茶舞至今得到的最高荣誉 ------------------------------------------- 《采茶舞曲》采自泰顺 2004年,周大风重回泰顺时,当地小学生为他唱起了《采茶舞曲》。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很多人对《采茶舞曲》耳熟能详,很多人以为这首歌是以杭州梅家坞茶农生活为原型创作的。直到2000年,苍南县文化馆副馆长萧云集

浙江省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浙江省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序言 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专题报告旨在运用严谨的数据分析,以更为客观、真实的角度,对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剖析和阐述。 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专题报告同时围绕关键指标即土地面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对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专题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需注明出处。 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专题报告可以帮助投资决策者效益最大化,是了解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重要参考渠道。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数据客观、精准。

目录 第一节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 (1) 第二节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指标分析 (3) 一、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土地面积现状统计 (3) 三、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比重统计 (3) 四、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同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景宁自治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分析 (7) 一、景宁自治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景宁自治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统计分析.7 四、景宁自治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景宁自治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2018)统计分析 (9)

浙江省丽水景宁自治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

浙江省丽水景宁自治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情况3年数据解读报告2020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丽水景宁自治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情况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丽水景宁自治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情况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丽水景宁自治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情况提供重要参考及指引。 丽水景宁自治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情况数据解读报告对关键因素全社 会就业人员总数量,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等进行了分析梳理并展开了深入研究。丽水景宁自治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情况数据解读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需注明出处。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丽水景宁自治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情况数据解读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丽水景宁自治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丽水景宁自治县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量指标分析 (3) 一、丽水景宁自治县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三、丽水景宁自治县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量占全省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量比重统计 (3) 四、丽水景宁自治县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丽水景宁自治县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丽水景宁自治县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量同全省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量(2018-2019)变 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丽水景宁自治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指标分析 (7) 一、丽水景宁自治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丽水景宁自治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占全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比重统计分析.7 四、丽水景宁自治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丽水景宁自治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畲族历史文化资料 哭丧时,眼泪不得滴在死身者上哭丧 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唱完。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分种,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女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衣毕,为其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这个过程均伴哭歌。死者梳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庆”。而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人殓时扔到河里。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吊唁死者,打破哀伤寂寞的局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涨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装殓时,丧女哭唱《落棺歌》。 入殓 超度:为死者设立灵位,有的用纸扎灵屋、马和钱币等为供品,请和尚,亦称斋公(迷信职业者)和八音乐队,念经做斋,超度亡魂,引入天国,使死者安息,并寄托亲朋的哀思。一般做一昼夜,多则三天三夜。

在闽东、浙南,一般在山坡侧挖水平墓葬洞穴,用两根圆木垫着,推棺入穴,石块封口。少数在平地挖穴入棺,俗称“仰天窟”。 一次土葬 原墓穴不合理想,或当时找不到理相墓穴,而临时安葬者,一般在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捡拾先人骨骸装在陶制的金罂之中,另择风水好地作第二次安葬、修建墓地,俗称“二次葬”。 二次土葬 在近村山野处建三面墙的屋子,用于停棺,畲语叫“起厂”,在棺木四周打上泥墙,停棺数年后在拾骨装陶罐土葬。停棺拾骨土葬,应是迁入闽东、浙南之前的古习俗。 停棺拾骨火化土葬 畲族有悬葬之俗。悬葬又称岩葬。通常的葬法有2种:一是将盛有骨灰的陶瓮置于高处的石洞和田崖的石穴之中,外叠乱石遮挡。罗源县安井村灰瓮岩石洞至今仍保存3个古时陶瓮及部分骨灰;二是在山上的半崖处挖掘土洞,将棺木置其中,洞口用石块和泥巴封堵,过三年或更长些时间取骨(个别还采用焚烧)装于陶瓮,然后移葬他处。此俗,罗源县霍口、飞竹等地畲村仍沿袭。据罗源县内部分畲族相传,此葬俗始于古时的悬棺葬。其说法有二:一种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为天上“星辰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悬葬则寓其意;另一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生前被鹿撞死凤凰山崖,葬于崖前,其子孙仿其祖先葬法。 悬棺葬

采菱

《采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认识D.S.反复记号 2、歌曲《采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D.S.反复记号,能够准确运用到歌曲之中。 2、能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采菱》,知道这是一首具有浙江民歌风格的歌曲。 3、即兴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从而受到爱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掌握D.S.反复记号的作用,并准确运用于歌曲之中。 2、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歌曲《采菱》。 3、准确为歌曲创编新歌词。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表演。 2、准确创编新歌词,并试唱。 教材分析: 歌曲《采菱》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曲调流畅、婉转,歌曲运用了许多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以及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歌曲是一段体结构,为五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引子后第1-4小节)和第二乐句(第5-8小节)都是方整的4小节乐句,对称呼应;第三乐句(第9-14小节)分裂为由间奏隔开的两个乐节,显得更为活跃,生动;第四乐句(第15 -18小节)节奏拉宽,运用了“ ”这样的切分节奏,前后模进,模拟了划船时有力的重复的动作节奏;最后乐句扩充为6个小节,旋律较多地出现在高音区,酣畅地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 教学准备:录音机、电子琴、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 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出示挂图,或展出实物)。

(菱角) 教师引出歌曲,学生读出歌曲名字 板书歌曲《采菱》 二、寓教于乐 1、.请学生认真地听范唱。(教师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唱得要细腻亲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风格。)学生回答对歌曲的感受。 教师揭示歌曲主题:这又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用优美的旋律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 看江南水乡的图片,加深了解。 2、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情绪,让学生想象歌曲的情景,跟随录音轻声哼唱,感受水乡的美,孩子们的快乐。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首歌曲,我们再来听一遍。 (1)这首歌都唱了些什么? (2)演唱者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播放音乐,学生回答) 3、教师范唱歌谱。(歌谱的范唱要同样的有感情,流畅而动听,有力度起伏。) 4、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学唱曲调。 (1)教师教唱2遍。 (2)生随琴视唱。 (3)师生进行接唱练习。 (4)随琴完整视唱曲谱。 5、学唱歌词 (1)听音乐唱词,初步做到节奏、音准。 师生一起随琴唱词 (2)随琴加前奏演唱歌曲。 过渡语:有进步,同学们在唱歌曲时,你发现歌曲里有你不认识的新朋友了吗? 生:有!D.S。 (3)认识反复记号D.S. 师:这首歌曲只有一段,但有了反复记号D.S.,我们就要再唱一遍。 (4)请同学们说说歌曲的演唱顺序。自己写一段旋律用上D.S。 (5)现在我们就完整的把这首歌曲唱一遍。

浙江省丽水景宁县总户数及人口数量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浙江省丽水景宁县总户数及人口数量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序言 本报告全面、客观、深度分析当下丽水景宁县总户数及人口数量现状及趋势脉络,通过专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手段,剖析丽水景宁县总户数及人口数量重要指标即总户数,总人口数量等,把握丽水景宁县总户数及人口数量发展规律,前瞻未来发展态势。 丽水景宁县总户数及人口数量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处理。无数据不客观,借助严谨的数据分析给与大众更深入的洞察及更精准的分析,体现完整、真实的客观事实,为公众了解丽水景宁县总户数及人口数量提供有价值的指引,为需求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目录 第一节丽水景宁县总户数及人口数量现状 (1) 第二节丽水景宁县总户数指标分析 (3) 一、丽水景宁县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三、丽水景宁县总户数占全省总户数比重统计 (3) 四、丽水景宁县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丽水景宁县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丽水景宁县总户数同全省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丽水景宁县总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 一、丽水景宁县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丽水景宁县总人口数量占全省总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丽水景宁县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丽水景宁县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浙江省丽水景宁自治县非私营单位建筑业和金融业就业人数3年数据研究报告2020版

浙江省丽水景宁自治县非私营单位建筑业和金融业就业人数3年数据研究报告2020版

前言 丽水景宁自治县非私营单位建筑业和金融业就业人数数据研究报告围绕核心要素年末非私营单位就业总人数,建筑业就业人数,金融业就业人数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丽水景宁自治县非私营单位建筑业和金融业就业人数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丽水景宁自治县非私营单位建筑业和金融业就业人数研究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客观反映当前丽水景宁自治县非私营单位建筑业和金融业就业人数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丽水景宁自治县非私营单位建筑业和金融业就业人数数据研究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目录 第一节丽水景宁自治县非私营单位建筑业和金融业就业人数现状 (1) 第二节丽水景宁自治县年末非私营单位就业总人数指标分析 (3) 一、丽水景宁自治县年末非私营单位就业总人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年末非私营单位就业总人数现状统计 (3) 三、丽水景宁自治县年末非私营单位就业总人数占全省年末非私营单位就业总人数比重统 计 (3) 四、丽水景宁自治县年末非私营单位就业总人数(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丽水景宁自治县年末非私营单位就业总人数(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年末非私营单位就业总人数(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年末非私营单位就业总人数(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丽水景宁自治县年末非私营单位就业总人数同全省年末非私营单位就业总人数 (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丽水景宁自治县建筑业就业人数指标分析(均指非私营单位) (7) 一、丽水景宁自治县建筑业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建筑业就业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丽水景宁自治县建筑业就业人数占全省建筑业就业人数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丽水景宁自治县建筑业就业人数(2017-2019)统计分析 (8)

浙江省景宁自治县常住人口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数据研究报告2019版

浙江省景宁自治县常住人口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数据研究报 告2019版

前言 景宁自治县常住人口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数据研究报告围绕核心要素年末常住人口数量,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景宁自治县常住人口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景宁自治县常住人口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研究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相关科研机构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全面解读景宁自治县常住人口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现状及发展态势,客观反映当前景宁自治县常住人口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景宁自治县常住人口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数据研究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目录 第一节景宁自治县常住人口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现状 (1) 第二节景宁自治县年末常住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3) 一、景宁自治县年末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3) 三、景宁自治县年末常住人口数量占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数量比重统计 (3) 四、景宁自治县年末常住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景宁自治县年末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景宁自治县年末常住人口数量同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景宁自治县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7) 一、景宁自治县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7) 二、全省生产总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景宁自治县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景宁自治县生产总值(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景宁自治县生产总值(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生产总值(2016-2018)统计分析 (9)

民族乐器演奏家简介

民族乐器演奏家简介

笛、箫 1、张维良老师简介 张维良:男、1957年 11月出生。笛子演奏家、 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 笛箫演奏家、教育家。现 任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 主任、中国竹笛学会会 长、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 席、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 音乐委员副主任。 1982 年获全国民族器乐比赛 笛子组第一名;1983年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太湖春》获中国音乐学院首届创作比赛一等奖;1987年获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集体一等奖;1988年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南韵》获全国第六届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三等奖;1995年CD专辑《箫的世界》获中国金唱片奖;2000年舞蹈《庭院深深》获中国电视舞蹈比赛一等奖(担任音乐创作);2001年古筝与电子音乐《沧浪秋吟》MTV获中央电视台“新光杯”一等奖(担任音乐创作);2002年获北京市“德艺双馨”奖;2003年创作的男子独舞《竹梦》音乐获“桃李杯”全国舞蹈大赛音乐创作一等奖。出版著作《笛子演奏法》、

堂内录制了个人笛子独奏专辑《惊破梅心》和琴箫专辑《云水吟》、《琴箫引》,被音乐界推崇为精品。 他几度出访日本、美 国、新加坡、朝鲜及 港澳地区,他的名字 多次被编入当代名 人 录······· ·· 3、沈英彪老师简介 1970年生于杭州。从小就 表现出非常的音乐天赋,能熟练演 奏笛子、口琴、二胡、吉他等乐器。 先后师从中国著名笛箫演奏家罗 守诚先生、著名笛箫演奏家陈杭明 先生研习笛箫,并得到中国音乐学 院张维良教授的指点。他演奏的洞 箫音色纯美、韵味隽永、除了继承 了传统的洞箫演奏风格以外,更注 重和发扬洞箫音乐的严谨性。在虚心向老师学习的同时,他还刻苦钻研

畲族山歌

畲族山歌

畲族山歌 一、畲族简介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意为山里客人。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图为几位畲民在青山绿水间畅谈 二、畲族山歌来源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畲族群众不仅在生活中形成一套独特的以歌舞代言,以歌舞叙事,以歌舞抒情的民族歌俗歌会,畲族山歌也成了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三、畲族山歌介绍 畲族山歌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畲族群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样式、民俗风情,历史足迹,许多有关畲族的历史、传说、故事,都以山歌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对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一)山歌格式 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山歌多唱“假声”,有独唱、对唱和齐唱。很少伴随动作和音乐。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二)山歌分类 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情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山歌、儿歌、杂歌等种类。 叙事歌如《十八小妹学插田》:十八妹崽学插田,屎窟朝后脸向前,路头客商莫笑话,代我丈夫插年田。 (三)传统山歌 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肠。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达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对美好的追求。这是因为旧社会的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所以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故20世纪60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农闲时,村上来了客人,村上年龄相仿的异性就活跃起来,天一黑,众歌手到客主家门口放一鞭炮,涌入中堂起歌头:“日头落山岙里黄,太(看)见阿哥(妹)娘洞(郎洞)来,阿妹(哥)冒(无)纳(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如果客人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确无歌手,则以歌骂得他回去以后非学起来不可。若客人来了,村上无人对歌,也会被人视为此村无能。找客人对歌,村上上场唱者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客人必须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丧

弘扬民族音乐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弘扬民族音乐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天台实验中学王月萍 内容提要:青少年学生审美素质薄弱,良莠不辨,对祖国璀璨的民族音乐了解肤浅,追求低级的流行小调(流行歌曲),而对祖国的优秀民歌,却生疏了,无亲切感了,民族音乐在青少年一代中逐渐销声匿迹,学校是弘扬民族音乐的主阵地,作为音乐教师,怎样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接受民族音乐,通过民族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值得深思与深讨。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学弘扬方法 近年来,许多高雅的音乐艺术在学校音乐教学中被庸俗或格调低下的艺术形式所取代,民族歌曲被流行歌曲所取代,为什么流行歌曲能流行,无非是你唱、他唱,形成一族,形成时尚,学生以回唱为荣。而民族歌曲,你不唱,他不唱,反而让人生疏而陌生,唱民族歌曲反而感到有背时代。久而久之,流行歌曲取代了民族音乐在学生中的地位,成为校园歌曲的主体。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健康的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例如:许多学生中对流行音乐趋之若鹜,张口就唱,而对民族音乐却知之甚少,学习兴趣低下。大部分中学生对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民歌,却分辨不出它是出自我国的什么地区,什么民族,甚至连常见的民族乐器也区分不清,这种令人痛心的现状正是由于音乐教学长期以来忽视民族音乐教学的结果。而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56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不同风格的民歌及品种繁多的民间歌舞、曲艺及戏曲等,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怎样重振中华民族之风,唱响民族歌曲,从而增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力,是人们对于音乐教师的重任。在音乐教育中,如能发挥好民族音乐教学,则对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民族音乐教学 该说现行的音乐课程里面也编有不少民族音乐的内容,但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使他们学有兴趣,教师就必须要研究教材,广泛地寻找能吸引学生,符合学生实际及与民族音乐相关联的知识,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展示给学生。在实施教学中进行创新,让学生在愉悦学生习潜意识地接受民族音乐。 在音乐欣赏中,可选择播放古今优秀民族乐曲。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受学生欢迎。欣赏时,教师要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和民族风土人情,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认知。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介绍阿炳的悲惨命运,?二泉映月?曲名由来,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二泉”的地理方位等。使学

浙江省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生产总值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浙江省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生产总值数据解读报告2019 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生产总值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生产总值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生产总值提供重要参考及指引。 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生产总值数据解读报告对关键因素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生产总值数据解读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和生产总值现状 (1) 第二节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指标分析 (3) 一、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土地面积现状统计 (3) 三、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比重统计 (3) 四、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景宁自治县土地面积同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景宁自治县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7) 一、景宁自治县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7) 二、全省生产总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景宁自治县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景宁自治县生产总值(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景宁自治县生产总值(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生产总值(2016-2018)统计分析 (9)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1995修正)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1995修正) 【法规类别】民族自治区域 【批准部门】8;811;81101; 【批准日期】1995.04.29 【发布部门】景宁畲族自治县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1995.04.29 【实施日期】1989.07.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1989年4月15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89年7月1日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1995年4月29日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修改)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自治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第三章经济建设 第四章教育和文化建设 第五章干部和职工队伍建设

第六章财政管理 第七章民族关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结合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景宁畲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是依法实行畲族区域自治的地方。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设在鹤溪镇。 第三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县级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第四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把自治县建设成为团结、繁荣的民族自治地方。 第五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保证宪法、法律、法规在本县的遵守和执行,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国家机关依法交给的各项任务。自治县依法享有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在投资、贷款、税收、技术、物资等方面的支持和照顾。 第六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保障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自治县的各族公民都享有宪法 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 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自治县的自治机关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七条自治县的自治机关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根据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

中国民族乐器分类介绍

一、吹管乐器典型乐器: 笛子、箫、排箫、埙、笙、芦笙、巴乌、管子、唢呐。我国吹管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振动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管子、双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排箫、巴乌等。 二、弹拨乐器典型乐器: 柳琴、琵琶、阮、月琴、古琴、筝、杨琴、三弦、东不拉、热瓦甫。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等。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 三、打击乐器典型乐器: 堂鼓(大鼓)、碰铃、定音缸鼓、铜鼓、大小锣、小鼓、排鼓、大钹。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 1、响铜,如:大/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 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 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等。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四、拉弦乐器典型乐器:

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京胡、中胡、高胡。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古琴 阮 笛子 埙 扬琴 中国民族乐器概述 作者:舒泽池 一、八音分类法 中国乐器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从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的河南舞阳骨笛与浙江河姆渡骨笛和埙来看,至少都可以上溯到七千至八千年之前。夏商之后直到周代,现有记载存留的乐器即已达七十多种,因而产生了主要以乐器材质分类的“八音分类法”,将乐器分为金(如钟、铎)、石(如磬)、丝(如琴、瑟)、竹(如箫、篪①)、匏②(如笙、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