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和民族的大规模流动,斗志民族问题错综复杂备受关注。其中对民族关系的探讨以及好汉历史文化的认同观念、统一意识,反映了这一时期各民族在纷争中走向重新融合和政治统一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民族关系;融合;文化认同;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大激荡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其发展经过了三国西晋的和平发展、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武力征服中原和南北朝时期大融合的三个阶段,随着民族的大规模流动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民族矛盾的机会增多了,民族融合的条件也增多了。内迁各族和沿边各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或在中原建立政权,或居边地进行割据,各族间的混居以及各族政权的建立,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进步,为隋唐盛世到来准备了条件。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追溯本民族根源时大都同华夏族先民联系起来,如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的鲜卑族慕容部认为其先祖是“昔高辛氏由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另外建立先秦氐族的,后秦的羌族也都有这种认同,这种族源上的认同虽然有传说和假托成分,但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文化认同思想,当这些民族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加剧了各个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

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对十六国北朝历史有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作“五胡”的匈奴、羯、氐、羌和鲜卑,这些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各自的民族政权。匈奴族原居蒙古草原,后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后南迁,曹魏时期已深入到汾河流域。羯人入塞前属匈奴别部。羌原居青海草原,东汉时部分人口被强徙到关陇一带,被称为东羌。氐人原居西起陇西,东至略阳,南达岷山以北的地区,汉魏之际被曹魏和蜀汉分别徙至关中与巴蜀。再后分裂成三部:东部为段部、宇文部,中部为慕容部,西部为拓跋部。氐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不同,是个以定居农业为主的民族。关于鲜卑族的情况比较复杂,原居大兴安岭山脉一带,后居有匈奴故地,建立过统一的檀石槐汗国。而这些民族政权,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比如到了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等到了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之时,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

成了与汉族的融合。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前期的政治制度,行政中枢包括外朝与内行两个部分。内朝的行政对象主要是京畿地区的拓跋人,外朝管理的是其他地区的臣民。其特点是内重外轻,以内制外。地方官制则是分任互督的州郡县三长官制。其武力核心是内行武官中领将军统率的中央禁军和驻扎在地方的八个军府。负责维持统治的还有由城民组成的地方兵。对于归附的其他游牧民族则实行领民酋长制。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审时度势,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而迁都至洛阳,更可以直接地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这大大加速了胡汉民族融合,同时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孝文帝可以说既是鲜卑族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家。

在南方,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是分布在东南地区的山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蛮族、岭南及西南地区的僚族、赣南粤北地区的溪族以及一度在巴蜀地区建立过政权的巴氐。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地区的汉族人为了逃避战乱和苛重的税役,选择迁往河西陇右,或随晋室南迁而偏居江左,甚至在传统的蛮、俚、

僚等族聚居区,也能看到他们的踪迹。三国时期蜀汉对南中少数民族采取的安抚和怀柔政策最高明,与此同时,豫州蛮、荆、雍州蛮向北推移,荆人被征调内地,成为南朝的编户齐民。通过这种双向的、对流式的迁徙杂居,以及不间断的武力征伐、联姻结盟和左郡左县的设置等多种渠道,南方地区汉族的夷化和夷族的汉化现象也日渐普遍。

总之,这一时期,是我国民族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时期。活跃在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古老民族,大体上都在这个时期走完了他们的历史行程,融合到汉族中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必然要与其他民族发生关系。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也是一个具有特色的时期;周边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先后建立各类政权持续近三个世纪,其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政权林立,取代频繁,战争不断。各族间的关系,特别是各族与汉族间的关系,也在相互结合又相互斗争的矛盾中更加紧密了,最后完成了我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时教案总第19课时 课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思想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魏晋南北朝科技、思想概况;分析其历史背景和历 史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北朝科技的主要成就。难点: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备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 学 过 程 及 板 书 要 点 新课引入:在社会动荡与局部统一的大背景下,南北朝

的文化成就别具地域与民族特色。 教学过程: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刘徽、祖冲之与圆周率。刘 徽(魏晋)——计算圆周率方法“割圆术”。祖冲之(南朝)——精确推算圆周率;著《缀术》(领先近1000年)。祖冲之取得数学成就的条件(江南经济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祖冲之个人才华)。2.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的问世反映什么现象(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民族融合加强)。3.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裴秀(西晋)——著《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图原则(杰出地图学家)。郦道元(北魏)——著《水经注》(地理名著与文学作品)。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 新历——《大明历》,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在数学上,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 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 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Word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及连绵不断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但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规模最大的时期。经历了东汉以来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 【关键词】少数民的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封建割据和战争连绵不断。但由于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恒久不变的主题,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期后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这次融合无论从规模还是民族数量上来说,在我国历史上都是仅见的。当然这是建立在一定历史条件基础上的,东汉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都加速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的内迁 1、“五胡”的内迁 东汉末年,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使中国西北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其中以匈奴、鲜卑、羯、氐、羌族为主,中国古代把这几个民族称为“五胡”。他们越过农牧分界线同汉族杂居。这些民族本来就与内地汉族有频繁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加之各族的杂居,使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更加频繁,更加直接。到西晋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他们成为我国北部、西北部地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官僚、地主奴役与剥削这些少数民族,强迫他们当兵;西晋八王之乱中,诸王也都利用少数民族参加内战。一些少数民族的人还被掠卖,充当官僚、地主的佃客、奴婢。这样,许多少数民族人口因动乱、饥荒而成为生活无着的流民,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贫苦农民一样,生活上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西晋末年政治黑暗,统治者的自相残杀,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中原人口或死于战乱饥荒,或大批南迁,因而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内迁步伐。 2、“十六国”的民族融合趋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综合与测试姓名: 班级: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A B C D 2.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中提到了永嘉五(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原因是()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 D、南方经济发达4.《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桂陵之战 5.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A.公元3世纪初期B.公元3世纪20年代99 C.公元2世纪初期D.公元2世纪20年代 6.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7.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的落后状态。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纸币“交子”的出现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筒车的广泛应用 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 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 9.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 10.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该穿汉服 D.学说汉语 11.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郦道元 B.祖冲之 C.司马迁 D.贾思勰 12.《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 A.天文学著作 B.医学著作 C.农学著作 D.数学著作 13.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更迭”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应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4.小李在一次知识竞赛中,遇到一个难题,是有关“淝水之战”的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请你帮他作答 A.淝水之战是汉族政权与匈奴政权之间的战争 B.东晋政权势力强盛,因此打败前秦 C.经过淝水之战,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地区再度陷入分裂 D.前秦统治者顺应统一南北的民意,率各族人民进攻东晋 15.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的目的是 A.恢复北方生产 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C.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D.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16.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文帝 17.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 18.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初一七年级历史练习题第25课 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两者之间共同之处,能运用比较法去认识历史现 象和历史人物 3、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中国有三位高僧做出重要贡献,其中不包括( ) A.玄奘 B.义净 C.法显 D.鉴真 2、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4、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的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传到非洲、欧洲的国家是 ( ) A.天竺 B.波斯 C.大食(阿拉伯) D.东罗马 5、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原因是( ) ①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对外交通发达 ③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④西欧处于文化低潮时期 ⑤唐朝统治者大多推行三教并行的宗教政策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6、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统治者推崇佛教②佛经浅显易懂③雕版印刷佛经④人们盼望安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对日本影响深远的哪些事件( ) ①遣唐使②鉴真东渡③“大化改新”④明治维新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 8、假如你要查看有关印度的历史地理风俗,你该查阅下列哪本书( ) A.《徐霞客游记》 B .《西游记》 C .《大唐西域记》D.《史记》 9、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 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案正式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教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的结束;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的发展。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和影响;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对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政局稳定、民族团结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2.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速发展,他不愧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融合的加强使中华文明又向前迈进一大步。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西晋灭亡的多方面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关于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理论,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方式的教学,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史有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的归纳 教学准备 预习提纲、电脑课件等 教学要点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混战 1.少数民族的内迁 2.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3.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4.十六国历史的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2.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过程 【预习提问】 1.现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和鲜卑族吗?为什么? 2.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出现在什么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 族融合教案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的时间、分布的地区及其处境;匈奴贵族灭西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出现;南方及西南、西北等地的民族融合。二、能力培养目标 1.十六国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斗争不断。同时,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直接,更加频繁。原有的民族布局被大迁徙所打破,民族大融合加强。通过民族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2.通过北朝民族融合内容,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史有论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与表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古代民族大融合加强的重要时期。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迁都与改革措施,推动了鲜卑等北方民族学习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加速发展。从而进一步认识到,魏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民族大融合的加强使中华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教学要点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混战 1.少数民族内迁的时间 2.内迁少数民 族统治者的分布及处境 3.内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混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的历史作用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北方民族大融合2.南北及西南、西北的民族融合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为一课时,是带星号的非考试内容。教师可自行确定教学重点,并相机解决教学难点。二、讲授本节具体内容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上节内容,对东汉末年以来我国人口的移动及社会分裂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进而分析“永嘉之乱”出现的原因和影响,为讲授本节内容作好准备。三、关于“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以来,我国北方、西北一些游牧民族陆续越过农牧分界线,向内地迁移到辽

2020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课时训练 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题

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2019·绵阳]据《方舆胜览》记载,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刘备高兴地说道:“富哉!今日之乐乎!”绵阳富乐山因此得名。据此可知( ) A.当时的四川社会稳定 B.“相聚”发生在东汉末年 C.绵阳的经济领先全国 D.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2.[2019·青岛]“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3.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5.[2019·德州]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让学生进行探究,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6.南京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六朝”的先后顺序是 ( ) A.东晋—孙吴—宋—齐—梁—陈 B.孙吴—东晋—齐—宋—陈—梁 C.孙吴—宋—齐—梁—陈—东晋 D.孙吴—东晋—宋—齐—梁—陈 7.[2019·连云港]“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 ) A.得到大规模开发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8.“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概述的是( ) A.都江堰修筑的功效 B.张骞通西域的结果 C.佛教传入中原的过程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影响 9.[2019·赤峰]“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 )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 10.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建立北魏政权的古代少数民族是( ) A.女真族 B.鲜卑族 C.党项族 D.契丹族 11.[2019·烟台]“(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该材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2.“……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这句话表达了( ) A.北魏迁都遇到的困难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割据战乱时期,客观上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 曹操统一北方,扩大了北方民族的接触和了解,蜀汉平定南中,吴国招抚山越,都安定了地区民族关系,加速了民族融合。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大规模内迁至黄河下游,四川、甘肃少数民族在川、陕间移动,有的起义、有的起兵,打击了晋的统治。永嘉年间数以百万计的北方汉民族迁徙到南方,造成南方经济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变化,使南方经济发展起来。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更迭,北魏鲜卑族"混一戎华"政策,把中国早已形成并正在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大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采取分土定居,改变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以农业为主,他们设太学,重视用儒学培养官僚,重用汉人士人,对北魏法律及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以法律形式,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让鲜卑族用汉服、汉语、鼓励与汉士人通婚等,本身就具有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 北魏末年,爆发各民族大起义,这次大起义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共同斗争中民族关系改善了。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抽测】 1、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2、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3、唐朝时期出现的农用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用途分别是什么? 4、唐朝陶器中的精品是什么? 5、唐朝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是哪里? 6、唐太宗李世民的两点统治措施? 【学习目标】 1. 能记住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掌握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2.能掌握中外交流频繁的条件及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 能记住唐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并理解其重要意义。 (独学完成) 阅读教材P12—14,在书上标记出:①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②北方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③藏族祖先的名称;统一吐蕃的首领;他迎娶的汉族公主;汉藏通婚的影响;④唐蕃会盟的时间、盟约及意义。 2.阅读教材P14—16,在书上标记出:①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②与唐朝交往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③唐朝初年西行取经的僧人、目的地、他的著作及其地位;④唐玄宗时赴日本的僧人及其贡献;⑤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与频繁的中外交往的意义;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综合提升】(独学完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履我国都。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材料一中的“文皇”和材料二中的“联”指的是谁?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朕”之前的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怎样的?“朕”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 (3)“文皇统治”,为了密切汉藏之间的关系,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有什么历史意义? (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你有什么建议? 【知识梳理】(独学完成) 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称为: 民族关系唐与吐蕃:吐蕃概况:吐蕃是中国古代政权名,7世纪前期,统 一了青藏高原各部落,定都罗些。 唐蕃交往史实: 对外交往唐对外交往出现盛况空前局面的原因: 对外交往的表现: 对外交往的特点: 根据新知探究阅读教材并在书上做好圈点勾画,然后完成综合提升、知识梳理3、对学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和民族的大规模流动,斗志民族问题错综复杂备受关注。其中对民族关系的探讨以及好汉历史文化的认同观念、统一意识,反映了这一时期各民族在纷争中走向重新融合和政治统一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民族关系;融合;文化认同;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大激荡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其发展经过了三国西晋的和平发展、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武力征服中原和南北朝时期大融合的三个阶段,随着民族的大规模流动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民族矛盾的机会增多了,民族融合的条件也增多了。内迁各族和沿边各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或在中原建立政权,或居边地进行割据,各族间的混居以及各族政权的建立,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进步,为隋唐盛世到来准备了条件。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追溯本民族根源时大都同华夏族先民联系起来,如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的鲜卑族慕容部认为其先祖是“昔高辛氏由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另外建立先秦氐族的,后秦的羌族也都有这种认同,这种族源上的认同虽然有传说和假托成分,但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文化认同思想,当这些民族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加剧了各个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对十六国北朝历史有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作“五胡”的匈奴、羯、氐、羌和鲜卑,这些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各自的民族政权。匈奴族原居蒙古草原,后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后南迁,曹魏时期已深入到汾河流域。羯人入塞前属匈奴别部。羌原居青海草原,东汉时部分人口被强徙到关陇一带,被称为东羌。氐人原居西起陇西,东至略阳,南达岷山以北的地区,汉魏之际被曹魏和蜀汉分别徙至关中与巴蜀。再后分裂成三部:东部为段部、宇文部,中部为慕容部,西部为拓跋部。氐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不同,是个以定居农业为主的民族。关于鲜卑族的情况比较复杂,原居大兴安岭山脉一带,后居有匈奴故地,建立过统一的檀石槐汗国。而这些民族政权,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

巧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口诀

巧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口诀 兀与缀术南朝祖北朝齐民有要术 西晋裴秀禹贡图北魏道元水经注 东晋葛洪结合儒弘景学佛教义富 佛教盛行因为苦法显西行写成书 反佛范缜是唯物灭佛实践有两武 四五骚七完过渡建安文学写白骨 渊明归园不嫌苦山水灵运有乐趣 民歌采桑新乐府敕勒川上木兰舞 东汉书法成艺术曹魏钟繇创楷书 东晋羲之兰亭序龙门二十魏碑书 三国不兴佛画祖女史洛神东晋顾 大同洛阳有石窟闻名世界成宝库 龟兹音乐大面舞影响深远到戏剧 “兀与缀术南朝祖”是指圆周率与《缀术》是南朝祖冲之的成就。“北朝齐民有要术”是指北朝的《齐民要术》“西晋裴秀禹贡图”是指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北魏道元水经注”是指北魏郦道元写了《水经注》。“东晋葛洪结合儒”是指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弘景学佛教义富”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丰富了道教教义。“佛教盛行因为苦”是指佛教盛行是因为它为在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法显西行写成书”是指法显曾西行取经,回国后写成《佛国记》一书。“反佛范缜是唯物” 理论上反对佛教的范缜是唯物主义思想家。“灭佛实践有两武” 实践上灭佛的是两个武,即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四、五、骚、七完过渡”是指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度。“建安文学写白骨” 是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蒿里行》有名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渊明归园不嫌苦”是指陶渊明《归园田居》,不嫌苦累。“山水灵运有乐趣” 是指山水诗开始兴盛,谢灵运等是代表。“民歌采桑新乐府”,民歌《采桑度》是一种新乐府诗,“敕勒川上木兰舞”表面意思是在敕勒川上花木兰跳舞,实际指《敕勒歌》和《木兰辞》。“东汉书法成艺术”是指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曹魏钟繇创楷书” 曹魏时的钟繇创造了楷书。“东晋羲之兰亭序” 是指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龙门二十魏碑书” 是指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三国不兴佛画祖”是指三国时的曹不兴是佛像画的始祖。“女史洛神东晋顾” 是指《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大同洛阳有石窟闻名世界成宝库”是指大同的云冈石窟与洛阳的龙门石窟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龟兹音乐大面舞,影响深远到戏剧”是指少数民族音乐《龟兹乐》等传入, 《大面》舞对后世戏剧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及食品加工与贮存等技术的农书是A.《考工记》 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四民月令》 2.玄学在魏晋南北朝盛行的社会基础是 A.士族制度的发展 B.国家处于分裂状况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北方民族融合 3.范缜发表《神灭论》,直接针对 A.佛教宣扬转生来世 B.佛教盛行加重人民负担 C.统治阶级利用天命思想进行欺骗 D.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4.佛都传入中国后,尽管影响很大,但却未占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 A.教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B.民间道教的抵制 C.范缜等无神论思想家的批判 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巩固 5.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 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发展佛教艺术 C.对佛教教义抱对立态度 D.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6.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不具备的文化特色是 A.宗教特色 B.市民特色 C.民族特色 D.贵族特色 7.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技在不少领域内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其原因不包括 A.民族大触合B.频繁的对外交往 C.北方经济的发展 D.江南经济的开发 8.陶潜的《桃花源诗》①反映了人民质朴的劳动生活②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③向往一种世外桃源生活④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和勇 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实质是 A.抨击时政 B.崇尚清淡 C.维护庶族利益 D.为士族辩护 10.汉字书法发展的顺序是①篆书②楷书③行书④隶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二、材料解析题(共1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人之所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发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论衡?论死篇》材料2:“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神灭论》回答:(1)从材料1和材料2中判断是哪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并加以分析。

2013·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中考试题

2013·甘肃省白银市 3.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3·海南省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2013·黑龙江省龙东地区 3.北魏时期,把都城迁到洛阳的皇帝是 A.孝文帝 B.阿骨打C.阿保机D.元昊 2013·江苏省无锡市 2.《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随州市 9.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对这一巨大变迁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北方战乱频繁,南方较少 B.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C.自然条件变化,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快,超过了北方 D.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北方 10.公元前60年和清乾隆时期,我国为加强管理,在新疆分别设置 ①西域都护②北庭都护③伊犁将军④新疆行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013·威海市 3.下列战役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官渡之战②长平之战③郾城大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2013·玉溪市 4.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史实,下面正确的是(B) A.经济重心南移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 C.曹操建立魏国D.孝文帝迁都洛阳 2013·湛江市 2.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和官员: A.采用汉姓B.改穿汉族服装C.学习汉语D.与汉人通婚 2013·长沙市 15.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商鞅变法 B.戊戌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和民族的大规模流动,斗志民族问题错综复杂备受关注。其中对民族关系的探讨以及好汉历史文化的认同观念、统一意识,反映了这一时期各民族在纷争中走向重新融合和政治统一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民族关系;融合;文化认同;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大激荡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其发展经过了三国西晋的和平发展、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武力征服中原和南北朝时期大融合的三个阶段,随着民族的大规模流动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民族矛盾的机会增多了,民族融合的条件也增多了。内迁各族和沿边各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或在中原建立政权,或居边地进行割据,各族间的混居以及各族政权的建立,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进步,为隋唐盛世到来准备了条件。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追溯本民族根源时大都同华夏族先民联系起来,如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的鲜卑族慕容部认为其先祖是“昔高辛氏由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另外建立先秦氐族的,后秦的羌族也都有这种认同,这种族源上的认同虽然有传说和假托成分,但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文化认同思想,当这些民族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加剧了各个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

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对十六国北朝历史有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作“五胡”的匈奴、羯、氐、羌和鲜卑,这些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各自的民族政权。匈奴族原居蒙古草原,后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后南迁,曹魏时期已深入到汾河流域。羯人入塞前属匈奴别部。羌原居青海草原,东汉时部分人口被强徙到关陇一带,被称为东羌。氐人原居西起陇西,东至略阳,南达岷山以北的地区,汉魏之际被曹魏和蜀汉分别徙至关中与巴蜀。再后分裂成三部:东部为段部、宇文部,中部为慕容部,西部为拓跋部。氐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不同,是个以定居农业为主的民族。关于鲜卑族的情况比较复杂,原居大兴安岭山脉一带,后居有匈奴故地,建立过统一的檀石槐汗国。而这些民族政权,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比如到了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等到了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之时,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教材教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教材教法 一、教学重点:科技文艺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二、本节教学时数为2课时。建议:前一课时,讲授科学技术、宗教哲学的有关内容;后一课时,讲授文学、艺术的成就与发展状况,以及对魏晋南北朝文化进行归纳总结。如能在结束新课后还有时间总结全章则更好。 关于导入新课:建议教师照应本章引言,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对本章引言进行再认识,进一步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脉络与历史地位,由当时的特定环境自然引入文化内容的教学。反复对本章基本内容进行简要的系统回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加强记忆,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对本章内容反复认识,加深理解,而且这样导入本节新课,可以加强本章内容的整体感。 三、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有了显著进步。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冶炼技术、医学等许多方面又多有创新。基于高中教学的实际,本节的内容只能从中择其要者,简要述评。另外,本节内容比较侧重自然科学,这一时期的生产技术成就,如:马钧的机械制造、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百炼钢与灌钢技术等,已见于前节,对这些技术创新,教师在本目教学中不必展开,但可以提及。 数学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最为显著的学科之一,圆周率的推算又是古代数学发展最显著的成就。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了“周三径一”,即圆周率为3。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知道那太不精确了。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和其他相关问题建立起相当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刘徽所运用的初步的极限概念和直曲转化思想,非常可贵。祖冲之则更进一步精确推算了圆周率,求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两个数值之间,并提出其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在世界科技史上竟千年无人超越。他还著有《缀术》,并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农学成就当首推《齐民要术》。自古以来,我国就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农业很发达。据《汉书·艺文志》记录,西汉以前共有九种农书。《胜之书》是西汉农书,但已散佚,就靠一些农政书籍尤其是《齐民要术》的引文,人们才能知其残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农书。贾思勰的这部著作集中、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学成就,尤其是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生产经验。贾思勰治学严谨,“采捃(jùn,摘取)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最终写成这部农学的科学著作。 地理学也是我国古代深得重视的学科。西汉时期,人们已能绘制精确的地图。东汉时,桑钦著《水经》。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裴秀、北魏郦道元都是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地理学家。裴秀绘制了《禹贡地域图》,“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他对历史地理认真研究,方有此作。在《禹贡地域图·序》中,他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中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水经》记载了137条河流,《水经注》补入一千多条,文字也扩充了几十倍,内容涉及面更广,其内容远远超出了河道、水文,包括了河道流经地域的历史变迁、经济状况、自然景观等诸多方面,而且文笔生动流畅。 四、关于“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 本目首先应讲清道教的改造。道教源于民间,土生土长,常常成为民间结社的工具。东晋南北朝时期,葛洪、陶弘景、寇谦之等人对它加以改造。这个改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道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使道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二是吸取佛教的诫规,模仿佛教的寺院组织,建立道观,发展势力。葛洪在医学、化学方面有重要成就,陶弘景也精通医学。道教的健身法、拳法促进了中国武术的进步,他们的炼丹术无意中促进了古代化学的发展。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佛教炽盛。这是乱世为佛教广为传布提供了社会条件的结果。其一,这是统治者加强思想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国历史复习课(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焦村一中亢文芳

中国历史复习课(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焦村一中 亢文芳 ?1.朝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2.时间:220—— 589年 ?3.时代特征 ?政 治:政权分立 ?经 济:江南地区的开发 ?民族关系:民族交融 ?科技文化:科技进步 文化繁荣 ?政权分立篇 氐族建立前秦南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统一黄河流域 隋朝 北朝南朝 东 晋 十六国西晋 魏 蜀吴方 方 东汉

南北朝 北朝:南朝:宋 齐 梁 陈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北魏 鲜卑族建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国家篇 建业今南京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定都于此 今洛阳东周、东汉、曹魏、北魏曾定都于此 魏 蜀 吴 220年曹丕洛阳 221年刘备成都 222年孙权 三国鼎立示意图 ?战役篇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联军胜 联军火攻 孙刘联军和 曹军 208年东汉末 赤壁之战东晋胜 曹军胜 项军胜 结果 前秦亡,北方再度分裂混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 前秦(苻坚和东晋 383年两晋时淝水之战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声东击西各个歼灭曹(操)军和袁(绍) 军 200年东汉末官渡之战歼灭秦军主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项(羽)军和秦军主力前207年巨鹿之战意义 战术或成语交战双方时间战役名称 江南地区的开发 ?时期:东晋南朝时期

?原因: ?1、社会安定 ?2、北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3、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等。 ?表现:农业(育秧移栽、麦稻兼作)、手工业发展,促进商业繁荣。 ?影响:使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民族交融篇 东汉末年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 建立北魏316年灭掉西晋 建立前秦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494年迁都洛阳 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意义推行汉化: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通汉婚等。 措施 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趋势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又促进了民族融合,它们互为因果关系 ?科技文化篇 祖冲之制定《大明历》天文历法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雕塑南朝:祖冲之《缀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绘画三国:刘徽最早提出圆周率正确计算方法数学 曹魏:钟繇独创楷书书法西晋:设置书博士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集序》 北魏:《魏碑》书法北朝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农学 文化科技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沙场点兵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222年孙权称王 D 、220年曹丕称帝

唐朝的民族关系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唐朝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及政权的名称。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被唐朝册封的称谓,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2、能力与方法 通过概括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对历史地图和其他图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各族之间虽有兵戎相见,但相互之间的友好交往仍是主流,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2、难点: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课型:新课 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讲授法、阅读归纳法 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师:同学们都知道,今天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境内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大家能说出多少个民族? 生:略。 师: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回去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五十六个民族的情况。下面,这些图片,你们能说一说是哪个民族?(逐一展示几个有关民族的图片:藏族、彝族、白族、维吾尔族。)

师:(告诉大家这几个民族的祖先便是我国唐朝时边疆的少数民族。)今天,我们着重学习唐朝与这几个民族的关系。 学习新课: (多媒体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帮助学生认识唐朝边疆各主要少数民族名称及分布。 一、唐与吐蕃的关系 师:(指导学生按照教材进行学习) ①先让学生了解吐蕃族生活的地区及其生活。指出吐蕃是今天我国藏族的祖先,又是7世纪到9世纪青藏高原上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名. ②给学生介绍吐蕃杰出首领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建立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及其与唐朝通婚的史实。(介绍意义:两族的联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③通过教材小字部分介绍文成公主进藏的具体史实及其意义。 生: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团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汉藏两族的发展,特别是有利地促进了吐蕃民族的进步。 ④老师提问: 师:代表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还有哪些? 生: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完婚;823年(唐穆宗时),唐蕃双方会盟及建立会盟碑。 (多媒体展示)《会盟碑》,教师进行解释。 师:那从我们刚才讲的来看唐蕃友好往来的两种重要形式是什么? 生:联姻与会盟,完全回避了“兵戈”战争。 过渡:唐朝和其他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如何呢?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请学生先看完这一目的内容,教师提问: 1、对南诏进解释:教师强调它只是政权名而不像吐蕃、回鹘(回纥he )既是政权名又是民族名。同时“南诏”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六诏时代,它是指蒙舍诏(地处南部的一诏)。二是8世纪前期六诏统一性政权。 2、指导学生读小字,找出唐朝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