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痛风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断治疗 已读

痛风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断治疗 已读

痛风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断治疗 已读
痛风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断治疗 已读

及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尿酸增多和核酸分解代谢产生尿酸加速。

高尿酸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嘌呤代谢受一些酶的调节,而遗传缺陷可导致酶的缺乏或酶活性的改变。酶缺陷的部位可能有:(1)PRPP合成酶活性增高,PRPP的量增多;(2)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的浓度或活性增高,对PRPP的亲和力增强,降低对嘌呤核苷酸负反馈作用的敏感性;(3)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部分缺乏,以致对嘌呤代谢的负反馈作用减弱;(4)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加,加速尿酸的生成。上述酶缺陷的前3项已证实可引起临床痛风,经家系调查表明为性连锁遗传。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主要见于某些疾病,如血液病、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后、银屑病等疾病导致的核酸代谢亢进致尿酸生成增多。此外,细胞毒性药物短时间内大量破坏细胞导致细胞核裂解,核酸分解加速,尿酸生成增多。Ⅰ型糖原贮积症和Lesch-Nyhan综合征患者因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而使尿酸合成增多。1.1.2 尿酸的排泄减少此因素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病的主要机制,约占80%~85%。放射性核素示

踪研究显示正常人体内尿酸池平均为1200mg,每天产生约750mg,排出500~1000mg,其中2/3~3/4从肾脏排出,其余1/3从肠道排出或经分解后以其他代谢产物形式排出,因此肾脏在排泄体内的尿酸、维持体内尿酸代谢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肾脏在排泄尿酸的过程中,涉及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肾小管的分泌以及肾小管分泌后的重吸收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可以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此外,年龄、PH值、细胞外液量、酸中毒、激素、药物等因素也会影响肾脏对尿基金项目:沈阳市科委支持项目

痛风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断治疗

郑旭1 王杰2

1、沈阳医学院2007级检验专业

2、沈阳医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近年来,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改善,痛风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好发于男性、绝经期女性,40-50岁为发病高峰。其临床表现是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等。痛风发病的先决条件是高尿酸血症,即37℃时,血清尿酸的饱和浓度约为420umol/L(70mg/L),高于此值即为高尿酸血症。然而高尿酸血症者仅一部分发展为临床痛风,其转变机制未明,只有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炎和(或)肾病、肾结石等时,才能称之为痛风。因此,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生化基础标志与痛风的产生密切相关。1 痛风的发病机理1.1 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

1.1.1 尿酸的生成增多

若限制嘌呤饮食5天后,如每日尿酸

排出超过3.57mmol/L(600mg),可认为

是尿酸生成过多,是导致痛风发病所占比例

的15%~20%。由于人体内缺乏尿酸酶,不

能将其分解为可溶性的尿囊素排出体外,使

尿素成为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2]

。人体内

嘌呤代谢有两种来源:(1)外源性:从富含

嘌呤和核蛋白的食物中分解而来。因此高嘌

呤饮食可使血尿酸浓度增高,是痛风诱发和

加重的原因。(2)内源性:是体内尿酸生成

增多的首要因素,包括体内氨基酸、核苷酸

酸的转运。

尿酸为一种极性分子,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因此,在肾近曲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有赖于离子通道。近年研究发现,一些尿酸盐转运蛋白参与近曲肾小管对尿酸盐的主动分泌和重吸收,其基因变异可能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发病机制。

人尿酸盐阴离子交换器(rate anionexchanger 1,hURAT1):是有机阴离子转运体家族中的一员,由SLC22A12基因编码,该基因位于染色体11q13,cDNA全长2642bp,编码区1659bp,编码55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与人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4(hOAT4)有42%的同源性。Enomoto等和Ichida等的研究表明,hURAT1具有转运尿酸盐的功能,主要参与肾近曲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并呈时间依赖性和有饱和性,其基因突变可导致低尿酸血症。Taniguchi等[9]

发现SLC22A12基因的G774A突变是痛风发生的抑制因子,杂合子G774A突变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明显比健康人低。所以,hURAT1对促进尿酸排泄和抗尿酸排泄的药物有重要意义,将是今后开发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的新靶点。

人尿酸盐转运体(hUAT):hUAT基因位于17p11.2~17p12之间,含11个外显子,其编码产物有3个同分异构体。Lipkowitz等研究表明,hUAT为贯穿于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的高度选择性离子通道,有4个跨膜区,在跨膜区2、3之间可能存在尿酸结合位点,是细胞转运尿酸盐的主要作用点,将尿酸由细胞内转运至细胞外,在近端小管将尿酸分泌入近曲肾小管腔。hUAT的mRNA在肠道表达较为丰富,肠道中的hUAT可能发挥与在肾脏相似的分泌功能,因此,认为hUAT在调节全身尿酸盐的稳态中起重要作用。

 人有机阴离子转运体(hOAT1):hOAT1由SLC22A6基因编码,该基因位于染色体11q13.1~11q13.2,含有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由551个氨基酸组成,有12个跨膜区。hOAT1主要表达于近端小管细胞基底外侧膜,为电中性的对氨基马尿酸(PAH)/α-酮戊二酸交换子。hOAT1基因突变可能与家族性青年性痛风性肾病(Familial juvenile gouty nephropathy,FJGN)有关[12]。

人有机离子转运体(hOAT3):hOAT3由SLC22A8基因编码,该基因位于11q11.7,由536个氨基酸组成,12个跨膜区。在肝脏、肾脏、脑和眼表达。Erdman等研究发现,hOAT3是一个有机阴离子/二羧酸盐转运子,调节许多有机阴离子进入肾近端小管细胞,在肾脏清除药物中起重要作用。

SLC22A8基因编码序列的改变可使hOAT3功能丧失,推测其功能的丧失可能与肾脏高尿酸血症有关。多药物抵抗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protein 4,MRP4):是一种ATP依赖性单向流出泵,MRP4的基因位于13q32,由640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在肾脏和肝表达,是肾小管细胞顶膜有机阴离子流出转运体。MRP4表达于肝细胞基底外侧膜,推测它可能调节尿酸由肝细胞进入血液,而这种机制是否与尿酸排泄入肠道的相同目前尚不清楚。1.2 尿酸盐沉积引起的炎性反应高尿酸血症并不等同于痛风,只有高尿酸血症持续多年后,在全身因素(精神紧张、疲劳、酗酒、感染等),局部因素(温度、PH值等)的诱使下使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急性痛风发作。尿酸以尿酸盐微小结晶的形式沉积在关节滑膜、软骨、肌腱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之后,被吞噬细胞、白细胞吞噬后,可破坏细胞的溶酶体等细胞器,释放出蛋白水解酶、激肽、组胺、趋化因子等物质,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白细胞聚集等炎性反应,使受损关节与组织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2 痛风的诊断方法

中老年男性,常有家族及代谢综合征

表现,在诱因基础上,突然半夜关节炎发

作或尿酸性结石肾绞痛发作,大致可考虑

痛风,查血尿酸增高可基本确诊。

参照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痛风的诊

断标准包括:(1)关节液内有特异的尿酸盐

结晶;(2)用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证实

有尿酸盐结晶的痛风石;(3)具有下列临床、

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条中的6条者:1次

以上急性关节炎发作;炎症表现在1日内达

高峰;单关节炎;关节发红;第一跖趾关节

肿或痛;累及第一跖趾关节的单侧发作;单

侧跗骨关节受累;可疑痛风石;高尿酸血证;

X线示关节内不对称性肿胀;X线示骨皮质

下囊变不伴骨糜烂;关节炎发作期关节液微

生物培养阴性。凡具备以上三个条件中的一

条即可确诊。

3 痛风的治疗原则

尽快终止急性关节炎发作、防止复

发;纠正高尿酸血症,消除沉积于关节、

肾脏的尿酸盐结晶以逆转并发症。

3.1 一般治疗

调节饮食结构是预防痛风发作的重要

环节,避免高嘌呤饮食;素食以碱性食物

为主;多饮水,禁止饮酒;低脂饮食,防止

肥胖或超重。对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患

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防寒保暖。3.2 药物治疗3.2.1 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的药物

急性痛风性关节的治疗多采用一些传统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对于一些有基础代谢病的患者,根据身体状况的不同选择不同药物进行治疗。3.2.2 间歇期和慢性期的治疗促进尿酸排泄药 增加肾脏排泄尿酸,降低血尿酸浓度,适用于尿酸排泄减少型患

者。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内生肌酐清除率<30ml/min时无效),无尿路结石及MSU肾病者均可选用。如(1)丙磺舒(probenecid),为排尿酸药,开始每次0.25g,每日2次,两周后可增至0.5g,每日2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g。因属于磺胺类药物,

磺胺过敏者禁用,使用时注意碱化尿液。(2)苯磺唑酮(sulfinpyrazone),其排尿酸作用强于丙磺舒,开始每次50mg,每日2次,逐渐增至100mg,每日3次,每日最大量为600mg。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皮疹,过敏反应等,有轻度水钠潴留作用,慢性心功能不全者慎用。(3)苯溴马龙(benzbromarone),开始每次25mg,每日1次,逐渐增至100mg。

中度肾功能不全、有肾功能减退倾向的老年患者更适合。抑制尿酸生成药 目前这类药主要有别嘌呤醇(allopurinol)一种。每次100mg,每日2-3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600mg。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使用,定期查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等。3.2.3 新药新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febuxostat,FT)是新型嘌呤氧化酶的非嘌呤选择性抑制剂,其抑制酶活性的机制是联合抑制作用,它通过占据进入酶活性部位的通道而阻止底物进入嘌呤氧化酶的蝶呤钼部位。FT主要在肝脏代谢,经肠道和尿排泄的量几乎相同,对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安全性较高。Takano等研究显示FT对降低血清尿酸和维持血清低尿酸水平的效果优于别嘌呤醇,对嘌呤和嘧啶代谢过程的酶的影响很小。提示FT有迅速降尿酸作用,对不同程度肾功能

不全的患者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为痛

风患者进行降尿酸药物的治疗增加了一种新

的选择。

尿酸酶(Uricase)可以将尿酸直接分

解为溶解度很高的尿囊素,降尿酸的作用

强于别嘌呤醇。天然尿酸酶具有抗原性

强、半衰期短、易过敏等特性,能诱发

严重的和潜在致命的副作用。现已研制出

甲氧基聚乙二醇共价结合的重组尿酸氧化酶,持续3个月用重组尿酸酶能加速痛风石的溶解。目前其生物制剂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4 展望

人类认识痛风的历史已经有几百年,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遗传学的进展,痛风的发病机制已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为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痛风治疗药物总结

痛风的药物治疗 一、痛风降尿酸治疗的条件: 根据《2017年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降尿酸治疗适用于痛风性关节炎发作≥2次;或痛风性关节炎发作1次,且同时合并以下任何一项的患者:年龄<40岁、有痛风石、尿酸性肾结石、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冠心病、卒中、性功能不全。 二、降尿酸治疗的药物

三、药物的选择: 1、当单药治疗血尿酸无法达目标值时,可联用另一种具有不同降尿酸机制的药物。如非布司他(机制:抑制尿酸生成药)+苯溴马隆(机制:促进尿酸排泄)。 2、为防止尿液中尿酸过多导致尿酸结晶,每日饮水量不得小于1.5~2L,并酌情给予碳酸氢钠或柠檬酸钠以碱化尿液(尿液pH应调节在6.5~6.8之间),以增加尿酸的溶解度。 三、用药交待: 1、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2L。 2、用药期间避免食用西柚或西柚汁。秋水仙碱是P糖蛋白和CYP3A4的底物,已有秋水仙碱与红霉素、克拉霉素、西柚汁等合用引起致命的秋水仙碱中毒事件相关报道。 3、若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尿色深黄等立即就诊。非布司他、苯溴马隆,都可引起肝功能异常,开始用药前需测定肝功能,长期用药时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 3、若出现胸部疼痛、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不规律、头晕、说话困难、突然剧烈头痛时,请立即就医。 注:1、有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非布司他的患者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脑卒中)的概率为0.74/100例患者-年。 3、有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非布司他的患者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脑卒中)的概率为

痛风详细解析

痛风详细解析

痛风病因概要: 痛风的是多原因的,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的基本属遗传性,继发性痛风继发于某些先天性代谢紊乱疾病:1型糖累积病。缺乏6磷酶葡萄糖,可伴有嘌呤合成增加,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可引起高尿酸血症,但发展为临床痛风少见。 --------------------------------------------------------------------------------------- 痛风详细解析: 病因 人体内尿酸有两个来源,从富含核蛋白的食物中核苷酸分解而来的属外源性;从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和核酸分解代谢而来的属内源性。本病是多原因的。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的基本属遗传性,但遗传方式不同,英格兰和美国经过较严谨的家族研究后报道,40%~80%有阳性家族史,痛风患者的一一级亲属约25%有高尿酸血症。遗传方式大多

数未明,仅1%~2%因酶缺陷引起,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RS)亢进症,至今仅有30家系报告;次黄嘌呤一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症,发生率为1,10万;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缺乏症,仅156例报告。越来越多的报告表明原发性痛风与肥胖、原发性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继发性痛风继发于某些先天性代谢紊乱疾病:1型糖累积病。缺乏6磷酶葡萄糖,可伴有嘌呤合成增加,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可引起高尿酸血症,但发展为临床痛风少见。 1.骨髓增生性疾病和淋巴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溶血性贫血、癌、肿瘤化疗和放疗后,由于核酸转换增加导致尿酸生成增多。 2.铝中毒肾病和某些药物(噻嗪类利尿剂、速尿、小剂量阿斯匹林、乙胺丁醇、盐酸及乙醇等)可使尿酸排泄减少。 3.饥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酒精性酮症,乳酸性中毒等。由于过多的有机酸如一羟丁酸,自由脂肪酸、乳酸等对肾小管分泌尿酸起竞争性

痛风药物治疗原则与合理用药

痛风药物治疗原则与合理用药 大家好!今天的课件名称是痛风药物治疗原则与合理用药,我来自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有一个新病种叫做代谢综合症概念比较新,但是它包括下面的指标,第一是高体重和肥胖当我们体重指数 BMI 大于25,第二个指标是高血糖包括我们空腹血糖大于6.1个毫摩尔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7.8个毫摩尔,或者已明确诊断为二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症的第三个指标是高血压,也就是收缩和舒张压大于140/90毫米汞柱,或已确诊为高血压患者。 第四个指标是高脂血也就是我们空腹血三酰甘油大于1.7个毫摩尔或者高密度脂蛋白小于0.9个毫摩尔,或者女性空腹高密度脂蛋白小于1.0个毫摩尔,或者血液黏度高于正常的患者,最后一个指标呢就是高尿素,当男性高于0.48毫摩尔,女性高于0.32毫摩尔或者诊断为痛风的患者,所以代谢综合症刚才谈到是一个新概念它包括五高症也就是高体重、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 痛风我们又称为帝王病或者酒肉病为什么呢?因为它和酒肉的关系非常密切,痛风的原因是体内嘌呤代谢异常所致,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持续的血尿酸水平升高,第二是过多的尿酸钠结晶在关节、滑膜、肌腱、肾和结缔组织沉积形成痛风结石,第三是出现发作性的单关节和多关节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的急性关节炎、肾绞痛、

血尿和肾功能损伤等,所以痛风的主要表现是三个方面。 痛风在欧美和日本的发生率是非常高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据统计痛风者中50岁以上的比例为63%,在老年痛风中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女性60岁前的发病率仅为7%,但是60岁以后升高到60%。 痛风近年在我们国家的发病率也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980年的发病率1.4%到1998年的10%到最近的13%,所以大家看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原因呢就是由于我们饮食结构的改变。 下面讲第一个问题就是尿酸从何处而来?大家知道尿酸是由人体中嘌呤合成的,体内的嘌呤来源途径有三个,第一个是合成途径,自然界以嘌呤碱的形式存在,它含于 DNA 和 RNA 中,他们所含的嘌呤碱主要是腺嘌呤和鸟嘌呤,他们氧化以后形成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再经过酶的氧化进一步合成尿酸。 第二个途径是回收途径,也就是腺苷酸所分解的嘌呤可以经过肾脏重新被人体回收和利用,第三个就是我们人所共知的饮食途径,我们人类所含的摄食中食入含有高嘌的食物比如说动物的内脏、海鲜、鱼卵、啤酒、白酒所以人类的嘌呤来源有三个途径。 这张图是尿酸的合成途径也是刚才复习刚才我们的鸟嘌呤、腺嘌呤经过酶合成黄嘌呤、次黄嘌呤再进一步酶的氧化形成尿酸。 第二个呢我们谈一下有关尿酸的性质,大家知道尿酸在

痛风详细解析

痛风病因概要: 痛风的是多原因的,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的基本属遗传性,继发性痛风继发于某些先天性代谢紊乱疾病:1型糖累积病。缺乏6磷酶葡萄糖,可伴有嘌呤合成增加,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可引起高尿酸血症,但发展为临床痛风少见。 --------------------------------------------------------------------------------------- 痛风详细解析: 病因 人体内尿酸有两个来源,从富含核蛋白的食物中核苷酸分解而来的属外源性;从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和核酸分解代谢而来的属内源性。本病是多原因的。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的基本属遗传性,但遗传方式不同,英格兰和美国经过较严谨的家族研究后报道,40%~80%有阳性家族史,痛风患者的一一级亲属约25%有高尿酸血症。遗传方式大多数未明,仅1%~2%因酶缺陷引起,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RS)亢进症,至今仅有30家系报告;次黄嘌呤一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症,发生率为1,10万;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缺乏症,仅156例报告。越来越多的报告表明原发性痛风与肥胖、原发性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继发性痛风继发于某些先天性代谢紊乱疾病:1型糖累积病。缺乏6磷酶葡萄糖,可伴有嘌呤合成增加,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可引起高尿酸血症,但发展为临床痛风少见。 1.骨髓增生性疾病和淋巴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溶血性贫血、癌、肿瘤化疗和放疗后,由于核酸转换增加导致尿酸生成增多。 2.铝中毒肾病和某些药物(噻嗪类利尿剂、速尿、小剂量阿斯匹林、乙胺丁醇、盐酸及乙醇等)可使尿酸排泄减少。 3.饥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酒精性酮症,乳酸性中毒等。由于过多的有机酸如一羟丁酸,自由脂肪酸、乳酸等对肾小管分泌尿酸起竞争性抑制作用,使尿酸排泄减少。 发病机制 目前尚无证据说明溶解的高尿酸有毒性。痛风的发生虚取决于血尿酸的浓度和在体液中的溶解度。 一、高尿酸血症的机制

痛风的概念及发病机制

痛风专题讲座 痛风的概念及发病机制 毕黎琦 李 萍 编者按:本专题讲座特邀毕黎琦教授主持。毕黎琦教授现为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风湿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吉林省和长春市风湿病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委。主要从事风湿性疾病的免疫发病机理、早期诊断及免疫调节治疗研究。 1 痛风的概念和流行病学 痛风(G 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导致尿酸盐在组织沉积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由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所导致的反复发作的急、慢性关节炎和软组织损伤,尿酸性肾结石所导致的痛风性肾病。患者还可伴发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病等。 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即血尿酸浓度超过正常上限。正常人血尿酸浓度(血清,尿酸酶法)波动在较窄的范围,男性为0.15~0.38mmol/L(2.4~6.4mg/dl),女性更年期以前为0.1~0.3mmol/L(1.6~5.2mg/dl),女性更年期后其值接近男性。这是由于雌激素对肾脏排泄尿酸有促进作用。因此,痛风好发于男性和停经期妇女。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血尿酸超过0.42mmol/L时,发生痛风性关节炎或肾尿酸结石的危险性增加。但有高尿酸血症者只有10%左右发展为痛风,出现痛风的临床症状。有一种人有持续血尿酸水平增高而无痛风发作,称之为特发性高尿酸血症。因此,有高尿酸血症不等于就是痛风。 痛风是十分古老的疾病,人类对痛风的认识可追朔到两千年前,西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帝王将相都曾患有痛风,故又称痛风为帝王病,也一直被视为和“酒肉”有密切关系的富贵病。但直到100多年前,才证实其发病与血尿酸增高有关。 痛风是一种遍布世界的常见病,其患病率与经济发展程度、饮食结构及医疗水平等因素有关。无论是在欧美国家还是在东方民族痛风的患病率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欧美地区约2%~18%,南太平洋的土著人群则高达64%。而痛风的患病率则远低于高尿酸血症。近年来的统计结果表明,在所有年龄段痛风的患病率为0.84%。我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亦呈直线上升趋势。2 痛风的分类和病因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痛风(primary gout)和高尿酸血症:是由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引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99%可能属多基因遗传缺陷,其中约90%为尿酸排泄减少,主要的遗传缺陷是使肾小管尿酸分泌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肾小管重吸收增加;不超过10%的患者是尿酸产生过多。原发性缺陷中1%~2%是由于酶缺陷所致,绝大多数病因不明。 继发性痛风(secondary gout)和高尿酸血症:包括3种情况。 (1)继发于其他先天性代谢紊乱疾病:如糖元累积病Ⅰ型,是由于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所致,可伴同嘌呤合成增加,尿酸合成过多和排泄减少而发生高尿酸血症。Lesch-Nyhan综合征,是由于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完全缺乏导致尿酸生成过多。 (2)继发于其他疾病:如骨髓增生性疾病和淋巴增生性疾病(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慢性溶血性贫血、癌,以及肿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后,由于核酸转换增加,致尿酸生成增多。慢性肾病和铅中毒性肾病可使尿酸排出减少。另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酒精性酮症、饥饿等,可导致过多的有机酸(如β-羟丁酸、自由脂肪酸、乳酸等)对肾小管分泌尿酸起竞争性抑制作用而使尿酸排出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但发展为痛风者少见。 (3)继发于某些药物:使用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乙胺丁醇、小剂量阿司匹林、吡嗪酰胺、乙醇、烟酸、化疗药等,可使尿酸排出减少。肾移植术后病人由于使用抗排斥药物环孢菌素也可能使痛风患病率增加。 因此,进食富含嘌呤的食物(肝、肾、心、脑、蚝、鱼卵、沙丁鱼、酵母)、饮酒、饥饿、食物过敏、劳累、受寒、感染、创伤、手术等为常见发病诱因。 ? 2 1 ?中国社区医师

痛风

痛风 编辑词条 疾病概述 编辑 痛风又称“高尿酸血症”,属于关节炎一种,又称代谢性关节炎。是人体内嘌呤的物质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致使人体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当人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异物炎性反应,即痛风。 1.简介 痛风古称“王者之疾”、“帝王病”、“富贵病”,因为此病好发于达官贵人的身上。“痛风”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典籍里,因其痛来的快如一阵风,故由此得名。古代又称为“痛痹”。多发人体最低部位的关节剧烈疼痛,痛不欲生的”痛“,很快1-7天痛像”风“一样吹过去了,所以叫”痛风“。40+男性多发(95%),女性一般在绝经后常见,因为雌激素对尿酸的形成有抑制作用;但是在更年期后会增加发作比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生无直接关系,只是高尿酸有更高发生痛风的可能,一些人高尿酸血症一生都不会引发痛风,而一些人在发现高尿酸血症一周或者一个月之内会发生第一次痛风。第一次痛风后一般会有1-2年的间歇期,也有10年间歇期(5%),期间需积极治疗,预防痛风石的形成。 临床表现 编辑 可有阳性家族史,30岁以上男性多见。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多夜间及淩晨突发,受累以拇趾关节及第一跖趾关节多见,亦可累及踝、手、腕、膝、肘关节等,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1-2周内可完全缓解。常因饮酒过量、高嘌呤饮食、手术、创伤、急性感染及用塞秦类利尿剂等诱发。 2.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个月至2年内复发,常累及多个关节,发展为慢性关节炎,导致关节肿大、畸形和功能障碍。 3.痛风石性关节炎:为尿酸盐沉积所致,痛风石性关节炎发作后平均11年后出现,好发于耳郭和手指、足趾关节等处。痛风石经皮肤破溃处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形成瘘管不易愈合。受累关节有破坏及功能障碍。 4.肾结石及肾病:肾尿酸结石阻塞泌尿道引起肾绞痛和血尿,多数患者有肾性高血压及蛋白尿,少数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痛风在临床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高尿酸症期,病人除了血尿酸升高外,并未出现痛风的临床症状; 第二阶段为痛风早期,血尿酸持续性增高,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突然发作,绝大多数人是在睡梦中像被刀割般的疼痛所惊醒,首发部位常是脚的大拇趾,关节红肿、灼热发胀,不能盖被子,脚伸在外边,若有轻微的风吹过或稍有触碰,活动一下脚趾头,立马疼痛得像钻心一样,但在几天或数周内会自动消失,这种“来去如风”的现象,称为“自限性”。一次疼痛

住院病历痛风、首次病程记录

ⅩⅩ市ⅩⅩ医院 病史记录 科室:内5 病区:床号:住院号:1 姓名:ⅩⅩ性别:ⅩⅩ年龄:ⅩⅩ婚姻:ⅩⅩ职业:ⅩⅩ民族:汉族出生地:ⅩⅩ 住址:ⅩⅩ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可靠程度:供参考 入院日期:2012-05-03,09:00 记录日期:2012-05-03,14:00 主诉:反复趾指关节肿痛10年,加重7天。 现病史:患者10年前始无明显诱因下突发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肿,以夜间发病多见,持续数天后自行缓解,未予足够重视,后渐累及趾指各关节,同时伴关节功能障碍,疼痛发作时不能屈伸,曾于上海市长征医院就诊,确诊为“痛风”,平时不规则服用“小苏打片、别嘌醇”,患者关节肿胀渐为严重,关节畸形变硬,近7天来患者前述症状更为明显,经当地游医针刺疗法后,关节出现溃烂,疼痛难忍,故来本院要求住院治疗。本病程中患者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呼吸困难,无咳嗽、咯痰,无腹泻、黑便,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无双下肢水肿。发病以后食欲差、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患者原有“冠心病”史4年,否认有肝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无溃疡病史,无食物、药物等过敏史,无手术、重大外伤史,无输血史,预防接种随社会进行。 个人史:出生本地,未长期居住外地,无疫水接触史,无烟酒等特殊嗜好。适龄结婚,配偶体健,育有三儿二女,子女体健。 家族史:家族中无传染病接触史、无遗传病史可询。 体格检查 T 36.9℃P 74次分R 19次/分Bp 135/80mmHg 神志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步入病房,自主体位,体检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瘀点、瘀斑、蜘蛛痣、肝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两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畸形,无脓性分泌物。唇无发绀,口腔粘膜无溃疡,咽不充血,扁桃体不肿大。颈软,颈静脉不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胸廓无畸形、压痛,胸壁静脉不曲张,两侧呼吸运动均匀对称,两侧语颤对称,两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

痛风治疗的中医药方:痛风目前也是临床上常见 的慢性疾病,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痛风的症状一般是半夜或清晨急性发作,有发热、头痛、口干口苦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早期多累计足跟、指、趾等中小关节,晚期或见关节肿大、畸形、僵硬、耳轮、指间、指掌处呈现黄白色痛风或破溃形成瘘管。 中医治疗很有疗效!辨证治疗。中医在结合前人经验及现代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将痛风分为3个病期13个类型治疗。 一、急性期 1.寒湿痹阻型: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红肿不甚,得热则减,关节曲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治以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乌头汤加减。川乌头、麻黄各6克,黄芪20克,炒白芍、鸡血藤、当归、生苡米、萆各15克,甘草9克,桂枝5克,细辛3克,土茯苓30克,生姜3片。 2.湿热痹阻型: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萆、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3.痰(湿)阻血瘀型:痛风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暗红色,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舌暗有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羌活、秦艽各12克,地龙、牛膝各20克,五灵脂、川芎、没药、香附各9克,生甘草、全虫、蜂房各6克,乌梢蛇、白芥子、僵蚕各10克。 4.血热毒侵型:关节红肿痛,病势较急,身热汗出,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利尿,痛风止痛汤(经验方)加减。生地、红藤、川牛膝、金钱草、土茯苓、金银花各30克,丹皮、黄柏各10克,虎杖、赤芍、车前子(包煎)、路路通、水牛角各15克,地龙12克,生甘草9克。 5.肝郁乘脾型:头眩、胸闷憋气、烦躁易怒、脘腹胀满、肢节酸楚、肿胀、结节,下肢沉重、精神紧张加重,舌红苔薄,脉弦数,治以舒肝泄热、健脾祛湿,疏肝解郁消骨汤(经验方)加减。柴胡12克,红花、枳实、木香、香附、郁金、丹皮、木瓜、夏枯草、元参各10克,龙胆草、黄芩、黄柏、木通、丹参、萆各15克,元胡、黄芪各20克。 6.脾虚湿阻型:关节酸楚沉重、疼痛部位不移,关节畸形、僵硬,有痛风石,自觉气短,纳呆不饥,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而小数,治以健脾祛湿,泄浊通络,运脾渗湿汤(经验方)加减。萆、白术、川牛膝、石韦各20克,猪苓、滑石、桃仁各15克,瞿麦、蓄、车前子(包煎)、熟大黄、红花、穿山甲、当归各10克,桂枝5克,生薏米30克,土茯苓50克。 7.肝肾亏虚型:痛风日久,关节肿胀畸形,不可屈伸,重着疼痛,腰膝酸软,肢体活动不便,遇劳遇冷加重,时有低热,畏寒喜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数或沉细无力,治以补益肝肾,除湿通络,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防风、川芎各10克,秦艽、当归、生地、白芍、杜仲、川牛膝、茯苓、鸡血藤各15克,细辛3克,肉桂、人参各5克,甘草6克,寄生20克。

痛风药物治疗原则与合理用药详解

痛风药物治疗原则与合理用药 北京积水潭医院张石革 大家好!今天的课件名称是痛风药物治疗原则与合理用药,我来自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有一个新病种叫做代谢综合症概念比较新,但是它包括下面的指标,第一是高体重和肥胖当我们体重指数 BMI 大于25,第二个指标是高血糖包括我们空腹血糖大于6.1个毫摩尔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7.8个毫摩尔,或者已明确诊断为二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症的第三个指标是高血压,也就是收缩和舒张压大于140/90毫米汞柱,或已确诊为高血压患者。 第四个指标是高脂血也就是我们空腹血三酰甘油大于1.7个毫摩尔或者高密度脂蛋白小于0.9个毫摩尔,或者女性空腹高密度脂蛋白小于1.0个毫摩尔,或者血液黏度高于正常的患者,最后一个指标呢就是高尿素,当男性高于0.48毫摩尔,女性高于0.32毫摩尔或者诊断为痛风的患者,所以代谢综合症刚才谈到是一个新概念它包括五高症也就是高体重、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 痛风我们又称为帝王病或者酒肉病为什么呢?因为它和酒肉的关系非常密切,痛风的原因是体内嘌呤代谢异常所致,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持续的血尿酸水平升高,第二是过多的尿酸钠结晶在关节、滑膜、肌腱、肾和结缔组织沉积形成痛风结石,第三是出现发作性的单关节和多关节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的急性关节炎、肾绞痛、血尿和肾功能损伤等,所以痛风的主要表现是三个方面。 痛风在欧美和日本的发生率是非常高的,年龄都在50岁以上,据统计痛风者中50岁以上的比例为63%,在老年痛风中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女性60岁前的发病率仅为7%,但是60岁以后升高到60%。 痛风近年在我们国家的发病率也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980年的发病率1.4%到1998年的10%到最近的13%,所以大家看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原因呢就是由于我们饮食结构的改变。 下面讲第一个问题就是尿酸从何处而来?大家知道尿酸是由人体中嘌呤合成的,体内的嘌呤来源途径有三个,第一个是合成途径,自然界以嘌呤碱的形式存在,它含于 DNA 和RNA 中,他们所含的嘌呤碱主要是腺嘌呤和鸟嘌呤,他们氧化以后形成次黄嘌呤和黄嘌呤,再经过酶的氧化进一步合成尿酸。 第二个途径是回收途径,也就是腺苷酸所分解的嘌呤可以经过肾脏重新被人体回收和利用,第三个就是我们人所共知的饮食途径,我们人类所含的摄食中食入含有高嘌的食物比如说动物的内脏、海鲜、鱼卵、啤酒、白酒所以人类的嘌呤来源有三个途径。 这张图是尿酸的合成途径也是刚才复习刚才我们的鸟嘌呤、腺嘌呤经过酶合成黄嘌呤、次黄嘌呤再进一步酶的氧化形成尿酸。

痛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什么

痛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什么 一、诱发原因 饮食不当是诱发痛风的重要原因,痛风饮食营养治疗的作用是防止或减轻痛风急性发作,避免急性发作期的延长,减轻尿酸盐在体内的沉积,预防尿酸结石形成,减少抗尿酸药的应用,从而减少其副作用。急性发作期的病人不主张进补温热性的食物,应少食“血肉有情”之品,并配合药物治疗。而缓解稳定期可在以下痛风饮食原则下,根据各自体质选择进补,如体虚者可进食适量猪肉、鸡蛋、奶油、核桃等,气血虚者可服党参、太子参、当归、桂圆等。 痛风饮食营养治疗总原则是“三低一高”,即低嘌呤饮食、减轻体重、低盐低脂膳食和大量饮水。 杜绝高嘌呤类食物的摄入含有高嘌呤类食物易引发和加重痛风症状,所以必须把住入口关。含有高嘌呤类的食物主要有动物内脏(包括心、肝、肠、肚)、黄豆、香菇、浓肉汁、海鱼、贝类、酵母等。 杜绝含有酒精类饮料的摄入饮酒是诱发急性痛风的重要因素,故必须杜绝饮酒。含有酒精类饮料主要有白酒、啤酒、葡萄酒、干红、黄酒、酒糟等。 减少中等含嘌呤类食物的食用中等含嘌呤类食物虽然不能快速诱发痛风,但也不宜多食用,应尽量地减少。这些食物主要有鸡肉、鹅肉、猪肉、牛肉、草鱼、鲤鱼、腰果、花生、扁豆、菠菜、龙须菜、蘑菇、芹菜等。 适当食用低含量的嘌呤类食物如小麦、大麦、燕麦、大米、小米、玉米面、奶油、植物油、咖啡、蜂蜜、核桃、大部分蔬菜水果、可乐、汽水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已是中国中老年人较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结石形成,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以及在病程后期出现肾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病,甚至肾功能衰竭。 二、发病原因 血液中尿酸长期增高是痛风发生的关键原因。人体尿酸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1)人体细胞内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核酸和其它嘌呤类化合物,经一些酶的作用而生成内源性尿酸。

痛风

痛风 痛风(gout)是由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特指急性特征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疾病,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重者可出现关节残疾和肾功能不全。痛风常伴腹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等表现。 二病因 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正常成人每日约产生尿酸750mg,其中80%为内源性,20%为外源性尿酸,这些尿酸进入尿酸代谢池(约为1200mg),每日代谢池中的尿酸约60%进行代谢,其中1/3约200mg经肠道分解代谢,2/3约400mg经肾脏排泄,从而可维持体内尿酸水平的稳定,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1]。

1.原发性痛风 多有遗传性,但临床有痛风家族史者仅占10%~20%。尿酸生成过多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病因中占10%。其原因主要是嘌呤代谢酶缺陷,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和磷酸核糖焦磷酸盐(PRPP)合成酶活性亢进。原发性肾脏尿酸排泄减少约占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90%,具体发病机制不清,可能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但应排除肾脏器质性疾病。 2.继发性痛风 指继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也可因某些药物所致。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计数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和癌症等可导致细胞的增殖加速,使核酸转换增加,造成尿酸产生增多。恶性肿瘤

在肿瘤的放化疗后引起细胞大量破坏,核酸转换也增加,导致尿酸产生增多。肾脏疾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多囊肾、铅中毒和高血压晚期等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可使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浓度升高。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小剂量阿司匹林和烟酸等,可竞争性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而引起高尿酸血症。另外,肾移植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也可发生高尿酸血症,可能与免疫抑制剂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有关。 三分类 痛风依病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指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引起;继发性痛风指继发于肾脏疾病或某些药物所致尿酸排泄减少、骨髓增生性疾病及肿瘤化疗所致尿酸生成增多等。 四临床表现 痛风多见于中年男性,女性仅占5%,主要是绝经后女性,痛风发生有年轻化趋势。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四期,即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3]。临床表现如下:

治疗痛风的五种药品是什么

治疗痛风的五种药品是什么 痛风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脚踝关节或脚指,手臂、手指关节处疼痛、肿胀、发红,伴有剧烈疼痛。近年来,已有多种新型痛风药物陆续上市,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分析分析其中的药物成分。 一、秋水仙碱 药品名:秋水仙碱ColChiCinum 性状:为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遇光色渐变深。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氯仿。 作用与用途:为抗痛风药及抗肿瘤药。主要用于急性痛风,对一般疼痛、炎症及慢性痛风等均无效。口服后症状可在6-12小时减轻,24-48小时内控制。并对细胞的有丝分裂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故用于白血病、皮肤癌及何杰金氏病等有一定疗效。 用法与用量:口服:急性痛风发作,初量每次lmg,以后每2小时1次,每次0.5mg,服至有胃肠道反应时为止。24小时内总量不得超过3mg;预防痛风发作:每次0.5-1mg,睡前服。 副作用与毒性:1.对年老、体弱、心血管及胃肠道疾患或肝、贤功能不全等患者慎用或不用。2.本品毒性大,必需在医生指导和密切观察下使用。如出现毒性反应时,应即停药。3.静注时药液漏出血管时,应立即处理,可给半胱氨酸甲酯 0.5g,加灭菌生理盐水10ml,做局部皮下注射,效果较好。4.静滴时加入适量氢化可的松或氟美松或改为隔日1次给药,均可使毒性反应减轻。5.毒性很大,有恶心、呕吐、腹泻与便秘等,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静注时如药液漏于血管外,可致局部组织坏死。 贮藏:避光,密闭保存。制剂:片剂:每片0.5mg。 二、别嘌醇 药品名:别嘌醇Alloptlrinolum 别名:别嘌呤醇、HPP、B1emino1、Foli-gan、IsoPurin0l、Zyloprim、Zyloric。性状:为白色或类白色细微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极微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氯仿和乙醚,溶于氢氧化碱的稀溶液。 作用与用途: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阻断黄嘌呤、次黄嘌呤通过黄嘌呤氧化酶氧化成尿酸的过程而减少尿酸的生成,因而血中尿酸浓度降低,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的沉着。口服易吸收,6小时左右由尿排出。

风湿性关节炎诊断及鉴别诊断

1987年美国风湿病会所修订的诊断标准,对本病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在90%以上,为目前广泛采用的诊断标准。具体诊断条件是①早晨关节僵硬至少持续一个小时。②具有三个以上关节肿胀。③手关节掌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④关节肿胀呈对称性。⑤包括手部关节X线照片上的变化(表现为关节及其邻近骨质疏松或明显的脱钙现象)。⑥皮下结节。⑦类风湿因子阳性。其中一、二、三项应持续6周以上。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一)强直性脊椎炎Anky Losing spondylitis以往认为是类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变型,现知两者各异。强直性脊炎的特点有①绝大多数为男性发病。②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③与遗传基因有关,同一家族有较高发病率,HLA-B27阳性达90-95%。④血清类风湿因子为阴性,类风湿结节少见。⑤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及脊椎,四肢大关节也可发病,易导致关节骨性强直,椎间韧带钙化,脊柱呈竹节状。⑥手和足关节极少发病。⑦如四肢关节发病,半数以上为非对称性。⑧属良性自限性疾病。(二)Reiter氏综合征又称Reiter氏病,多侵男性20-40岁,反复发作多关节炎,主要发生在下肢,骶髂关节及脊椎。病人伴有泌尿及生殖道炎症。腹泻、结膜炎、虹膜炎、粘膜及皮肤病变也较常见。关节炎以膝、踝、蹠趾及趾间关节等受累较常见,多为急性起病,受侵关节不对称。皮肤出现红斑,压痛明显。跟腱炎achilles tendinifis或跖筋膜炎明显,可发生痛性后跟综合征Painful heeli syndrome.骶髂关节炎可引起强烈下部背痛。这些症状在三个月内自行缓解。复发常伴有结膜炎、尿道炎、膀胱炎或皮疹。继之,逐渐发生脊椎炎。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三)银屑病性关节炎Psoriaatic arthrieis又称牛皮癣性关节炎,属血清阴性关节炎。伴有牛皮癣的皮肤表现。关节病变多发生在手指末端指间关节,母指指间关节及及足趾间关节,骶髂关节和脊柱也常受侵。当皮肤病变发展到指甲时指间关节炎相继发生。早期的关节病变就可呈强直性变,后期累及骶髂关节及脊柱。脊柱中以颈椎较多见。无皮下结节,但血沉加快,有时血尿酸增高,在诊断银屑病性关节炎时,首先应肯定牛皮癣的诊断。(四)肠病性关节炎溃疡性结疡炎和局限性迥肠炎,约20%合并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约10%合并肠病。说明这些疾病在病因及发病机方面有某些联系。肠病性关节炎可分二型;①周围关节炎,先有慢性肠炎,后发生关节炎。不对称性关节炎,有自限性,一般不出现侵蚀性病变,若出现也很轻微。以膝、踝及腕关节最常受侵,但髂关节、肩及肘关节也可发病,往往同时伴发结节性红斑。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②肠炎并发强直性脊椎炎,病变主要在脊椎及骶髂关节,X线摄片与典型强直性脊椎炎没有区别。(五)感染性关节炎有两种类型一为病原体直接侵犯关节,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及链球菌等感染,尤其发生败血症时。在原发感染的基础上,病人出现寒战、高热、受累关节剧烈疼痛,关节肿胀活动障碍。以下肢负重关节。如髋关节和膝关节发病最多,不对称,多为单关节炎。关节腔穿刺液呈化脓性改变。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细菌。X线关节摄片可见关节局部脱钙、骨质侵蚀及关节间隙变窄。易并发骨膜炎及骨髓炎。另一为感染性变态反应性关节炎;在感染过程中,由于细菌毒素或代谢产物所致。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后关节炎、菌痢后关节炎、脑膜后关节炎及布氏杆菌性关节炎等。主要表现为四肢大关节游走性疼痛,可有局部红肿,一般经1-2周自愈。(六)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以急性发热及关节肿痛起病。主要侵犯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腕、肘、肩等关节,关节红肿热痛,呈游走性,一处关节炎症消退,另处关节起病。关节炎症消退后不留永久性损害,X线关节摄片骨质无异常,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抗链球菌溶血素、抗链激酶及抗透明质酸酶阳性。(七)结核性关节炎为全身性结核及低热、盗汗等结核病毒性症状。初期关节肿及瘘管形成。另一类型为结核变态反应性关节炎。好发于青年而有肺或淋巴结结核病者。急性期关节有轻度红肿热痛,呈游走性,有周期性好转与恶化。主要侵犯指、腕、肩、踝及膝关节,可有结节性红斑,无骨质异常,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八)系统性红斑狼疮本病多见于青年女性,面部有蝶形红斑,有心、肾、肺、

痛风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断治疗 已读

及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尿酸增多和核酸分解代谢产生尿酸加速。 高尿酸血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嘌呤代谢受一些酶的调节,而遗传缺陷可导致酶的缺乏或酶活性的改变。酶缺陷的部位可能有:(1)PRPP合成酶活性增高,PRPP的量增多;(2)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移换酶的浓度或活性增高,对PRPP的亲和力增强,降低对嘌呤核苷酸负反馈作用的敏感性;(3)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部分缺乏,以致对嘌呤代谢的负反馈作用减弱;(4)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加,加速尿酸的生成。上述酶缺陷的前3项已证实可引起临床痛风,经家系调查表明为性连锁遗传。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主要见于某些疾病,如血液病、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后、银屑病等疾病导致的核酸代谢亢进致尿酸生成增多。此外,细胞毒性药物短时间内大量破坏细胞导致细胞核裂解,核酸分解加速,尿酸生成增多。Ⅰ型糖原贮积症和Lesch-Nyhan综合征患者因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而使尿酸合成增多。1.1.2 尿酸的排泄减少此因素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病的主要机制,约占80%~85%。放射性核素示 踪研究显示正常人体内尿酸池平均为1200mg,每天产生约750mg,排出500~1000mg,其中2/3~3/4从肾脏排出,其余1/3从肠道排出或经分解后以其他代谢产物形式排出,因此肾脏在排泄体内的尿酸、维持体内尿酸代谢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肾脏在排泄尿酸的过程中,涉及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肾小管的分泌以及肾小管分泌后的重吸收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可以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此外,年龄、PH值、细胞外液量、酸中毒、激素、药物等因素也会影响肾脏对尿基金项目:沈阳市科委支持项目 痛风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断治疗 郑旭1 王杰2 1、沈阳医学院2007级检验专业 2、沈阳医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近年来,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改善,痛风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好发于男性、绝经期女性,40-50岁为发病高峰。其临床表现是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等。痛风发病的先决条件是高尿酸血症,即37℃时,血清尿酸的饱和浓度约为420umol/L(70mg/L),高于此值即为高尿酸血症。然而高尿酸血症者仅一部分发展为临床痛风,其转变机制未明,只有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炎和(或)肾病、肾结石等时,才能称之为痛风。因此,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生化基础标志与痛风的产生密切相关。1 痛风的发病机理1.1 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 1.1.1 尿酸的生成增多 若限制嘌呤饮食5天后,如每日尿酸 排出超过3.57mmol/L(600mg),可认为 是尿酸生成过多,是导致痛风发病所占比例 的15%~20%。由于人体内缺乏尿酸酶,不 能将其分解为可溶性的尿囊素排出体外,使 尿素成为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2] 。人体内 嘌呤代谢有两种来源:(1)外源性:从富含 嘌呤和核蛋白的食物中分解而来。因此高嘌 呤饮食可使血尿酸浓度增高,是痛风诱发和 加重的原因。(2)内源性:是体内尿酸生成 增多的首要因素,包括体内氨基酸、核苷酸 酸的转运。 尿酸为一种极性分子,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因此,在肾近曲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有赖于离子通道。近年研究发现,一些尿酸盐转运蛋白参与近曲肾小管对尿酸盐的主动分泌和重吸收,其基因变异可能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发病机制。 人尿酸盐阴离子交换器(rate anionexchanger 1,hURAT1):是有机阴离子转运体家族中的一员,由SLC22A12基因编码,该基因位于染色体11q13,cDNA全长2642bp,编码区1659bp,编码55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与人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4(hOAT4)有42%的同源性。Enomoto等和Ichida等的研究表明,hURAT1具有转运尿酸盐的功能,主要参与肾近曲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并呈时间依赖性和有饱和性,其基因突变可导致低尿酸血症。Taniguchi等[9] 发现SLC22A12基因的G774A突变是痛风发生的抑制因子,杂合子G774A突变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明显比健康人低。所以,hURAT1对促进尿酸排泄和抗尿酸排泄的药物有重要意义,将是今后开发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的新靶点。 人尿酸盐转运体(hUAT):hUAT基因位于17p11.2~17p12之间,含11个外显子,其编码产物有3个同分异构体。Lipkowitz等研究表明,hUAT为贯穿于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的高度选择性离子通道,有4个跨膜区,在跨膜区2、3之间可能存在尿酸结合位点,是细胞转运尿酸盐的主要作用点,将尿酸由细胞内转运至细胞外,在近端小管将尿酸分泌入近曲肾小管腔。hUAT的mRNA在肠道表达较为丰富,肠道中的hUAT可能发挥与在肾脏相似的分泌功能,因此,认为hUAT在调节全身尿酸盐的稳态中起重要作用。  人有机阴离子转运体(hOAT1):hOAT1由SLC22A6基因编码,该基因位于染色体11q13.1~11q13.2,含有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由551个氨基酸组成,有12个跨膜区。hOAT1主要表达于近端小管细胞基底外侧膜,为电中性的对氨基马尿酸(PAH)/α-酮戊二酸交换子。hOAT1基因突变可能与家族性青年性痛风性肾病(Familial juvenile gouty nephropathy,FJGN)有关[12]。 人有机离子转运体(hOAT3):hOAT3由SLC22A8基因编码,该基因位于11q11.7,由536个氨基酸组成,12个跨膜区。在肝脏、肾脏、脑和眼表达。Erdman等研究发现,hOAT3是一个有机阴离子/二羧酸盐转运子,调节许多有机阴离子进入肾近端小管细胞,在肾脏清除药物中起重要作用。

治疗痛风的几种药

治疗痛风的几种药 2017年8月6日 1、戴芬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郝振锋常用):适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确切的解热镇痛消炎效果,而强镇痛是该药的特点,适用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痛、风湿类风湿等。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或食欲不振。用量:成人一日一次。一次1粒。必要时可增至一日2次,一次1粒。 2、别嘌醇片:拟制尿酸合成,每天1片,2-3天后增至2-3片,服1-2天尿酸浓度下降,7-14天降到最低。 3、非布司他片:通过抑制尿酸合成降低血清尿酸浓度。适用于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的长期治疗。它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不按正确使用会导致副作用。220元-350元/盒,40mg、10片/盒。淘宝搜:台湾济爱堂的较便宜,药效也可以。 4、秋水仙碱片:治疗和预防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消炎止痛。成人量每1-2小时服0.5-1mg,直至关节症状缓解,或出现腹泻或呕吐,达到治疗量一般为3-5mg,24小时内不宜超过6mg,停服72小时后一日量为0.5-1.5mg,分次服用,共7天。预防:一日0.5-1.0mg,分次服用,但疗程酌定,出现不良反应随时停药。

5、尼美舒利分散片:为解热镇痛的处方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6、十味乳香胶囊:其中的十味碱基尿酸酶具有迅速止痛,强力降酸作用。能有效平衡肝脏酶系统,抑制尿酸大量生成,持续降酸;靶向消石。使各部位的痛风石变软、缩小、消失;恢复肾脏自主排酸功能。十味碱基尿酸酶能全面修复肾小管功能,恢复肾脏自主排酸,防止尿酸在体内再次聚集,阻止痛风复发。 服用后关节能感觉发热,发烫。对风湿性关节炎及通风引起的关节红肿疼痛、黄水国盛所致的皮肤湿疹疗效显著。 痛风可以常喝的茶: 1、正小种红茶、祁门红茶(利尿、养血) 2、车前草、金钱草、海金沙:煮水或当茶泡喝 车前子和海金沙一起煎汤饮用可预防痛风,车前子利尿排毒,海金沙通淋排石。 金钱草也有利尿作用,还可以促进结石排泄,预防泌尿结石。 护肝片:广东鹅城的便宜,7.8元/瓶。养肝一个疗程3个月左右。

最新执业药师网络培训痛风与高血酸血症的发病机制及常用治疗药物答案

2013年执业药师网络培训痛风与高血酸血症的发病机制及常用治疗药物答案 痛风与高血酸血症的发病机制及常用治疗药物 执(从)业药师继续教育)在线考试 单选题、(由一个题干和两个以上的备选答案组成,其中只有一个为正确答案。选出正确答案。) 1、痛风是 A.由于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和(或)排泄减少,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 B.是以反复发作的关节炎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C.由于肾功能减退,导致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导致的疾病 D.由于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导致的一组代谢性 E.由于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尿酸生成减少和(或)排泄过多,血尿酸浓度过低导致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痛风必伴有高尿酸血症 B.高尿酸血症患者不会全部发展成痛风 C.尿酸水平升高是痛风的生化基础 D.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前期状态 E.随着病程的延长高尿酸血症患者都会发展成痛风 3、痛风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B.痛风性肾病 C.痛风石

D.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E.体温升高 4、 引起痛风与高尿酸血症发病的因素不包括 A.饮食与饮酒 B.职业及环境 C.受教育程度 D.遗传因素 E.大量水量 5、 尿中排泄的尿酸约占肾小球滤过量的 A.6%-10% B.15%-20% C.20%-25% D.25%-30% E.35%-40% 6、每日嘌呤代谢产生的尿酸有()由尿排出体外

A.1/3~1/2 B.1/2~2/3 C.2/3~3/4 D.3/4~4/5 E.全部 7、下列原发性痛风与高尿酸血症发病发病机制正确的是 A.尿酸生成增多 B.尿酸排泄减少 C.包括尿酸生成增多与尿酸排泄减少两方面 D.肾功能不全 E.使用噻嗪类利尿剂 8、尿酸盐转运体的功能是 A.主要参与肾近曲小管对尿酸盐的分泌 B.主要参与肾近曲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 C.主要参与肾远曲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 D.主要参与肾远曲小管对尿酸盐的分泌 E.主要参与髓襻升支对尿酸盐的重吸收 9、尿酸盐-阴离子交换体的功能是 A.主要参与肾近曲小管对尿酸盐的分泌 B.主要参与肾近曲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 C.主要参与肾远曲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