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3—1995

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3—1995

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3—1995
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3—1995

猩红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3—1995

前言

猩红热是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侵犯5~15岁儿童,是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少数病人在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是我国乙类的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佑安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莲芝、吴昌明。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猩红热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猩红热的诊断和防治。

2 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2.1 诊断原则

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须依赖病原学的检查。

2.2 诊断标准

2.2.1 流行病学资料

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可在潜伏期内有与猩红热病人,或与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丹毒病人接触史。

2.2.2 症状体征

2.2.2.1 普通型猩红热

2.2.2.1.1 起病急骤,发热,咽峡炎,草莓舌。

2.2.2.1.2 发病1~2d内出现猩红热样皮疹,皮肤呈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有针尖大小猩红色红点疹,压之褪色,亦可呈“鸡皮疹”或“粟粒疹”。皮肤皱褶处有密集的红点疹。呈皮折红线(即巴氏线)。同时有杨梅舌和口周苍白。2~5d后皮疹消退。疹退后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2.2.2.2 轻型猩红热:发热,咽峡炎,皮疹均很轻,持续时间短,脱屑也轻。

2.2.2.3 中毒型猩红热:严重的毒血症,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和感染性休克。

2.2.2.4 脓毒型猩红热:表现为严重的化脓性病变。咽峡炎明显,可有坏死及溃疡。咽部炎症常向周围组织蔓延,引起邻近器官组织的化脓性病灶或细菌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及迁徒性化脓性病变。

2.2.2.5 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皮疹常在伤口周围首先出现且明显,然后遍及全身,常无咽峡炎。

2.2.3 实验室检查(详见附录A)

2.2.

3.1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2.

3.2 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出A组链球菌。

2.2.4 病例分类

2.2.4.1 疑似病例:发热,猩红热样皮疹+2.2.

3.1。

2.2.4.2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2.2.4.1+2.2.2中任何一项。

2.2.4.3 确诊病例:具备2.2.4.2+2.2.

3.2。

3 猩红热的处理原则

3.1 预防原则(详见附录B)

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着手。

3.2 治疗原则(详见附录C)

3.2.1 一般及对症治疗。

3.2.2 病原治疗应及时应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G,疗程5~7d。

3.2.3 中毒型、脓毒型、外科型的治疗除积极抗菌治疗外,还应给予抗休克和必要的支持疗法,必要时外科处理。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猩红热的实验诊断方法

A1 A组链球菌的分离

A1.1 标本采集:采取咽拭子、伤口炎性分泌物等标本。

A1.2 分离培养:可直接划线接种血琼脂平板进行分离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及溶血现象,形成灰白色、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光滑、有乳光、直径0.5~0.75mm,圆形突起的小菌落,菌落周围形成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进一步涂片行革兰染色,证实为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5~1.0μm,链状排列,长短不一。分纯后进一步鉴定。

A2 A组链球菌的鉴定

A2.1 一般鉴定:可用以下试验加以鉴定。

A2.1.1 杆菌肽敏感试验:95%以上菌株对杆菌肽(每纸片含0.04单位)敏感,即抑菌环在10mm以上。方法是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用无菌棉棒将被检菌的肉汤培养物进行涂抹接种后,用无菌镊取杆菌肽纸片粘于平板上,于35~37℃培养18~24h观察结果。抑菌环大于10mm 为敏感,小于10mm为耐药。

A2.1.2 S×T敏感试验:S×T纸片含三甲氧苄氨嘧啶1.25mg和磺胺甲基异恶唑23.75mg。A 群链球菌对S×T不敏感。操作方法同上。

A2.1.3 糖发酵试验:本菌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和水杨素,产酸不产气,不发酵菊糖、阿拉伯糖和棉子糖。

A2.2 血清学分群法鉴定:

A2.2.1 沉淀法:先制备多糖体群抗原,提取方法较多,有Lancefield氏热盐酸提取法、甲酰胺提取法、高压提取法、酶提取法及亚硝酸提取法。以高压提取法最为简单,于30mL Todd -Hewitt肉汤中,接种链球菌后,置35~37℃培养24h,3000r/min离心30min,弃去上清液。将沉淀物悬浮0.5mL的0.85%生理盐水中。于1.05kg/cm(上标始)2(上标终)高压蒸15min,离心沉淀,上清液即为C抗原,可保存于无菌试管或瓶中备用。操作时最好在内径小的试管中进行。先将抗血清加入小试管中,再沿管壁徐徐加入上述提取物(C抗原,可用盐水稀释1∶10、1∶20、……),15~20min后,两液接触面出现白色沉淀环为阳性,否则为阴性。A2.2.2 葡萄球菌A蛋白(SPA)协同凝集分群法:先制备sPA稳定液,将金葡菌接种琼脂斜面,于35℃24h培养后用pH7.4 PBS 20mL洗下培养物,离心沉淀反复洗涤两次,加至原容量,再加甲醛溶液使最终浓度为0.5%,置室温3h,再放入80℃水浴30min,以PBS洗2次以上,配成10%溶液,加硫柳汞,使最终浓度为1∶10000。致敏时,将A群链球菌抗血清0.1mL 加入1mL10%SPA稳定液中,置室温30min,用PBS洗两次,再悬于10mL PBS中,加硫柳汞防腐。操作时,取培养4h的培养液10mL离心沉淀,弃去上清液。将沉淀细菌混悬于

0.3mL pH8.0的Tris缓冲液中,加0.1mL(5mg/mL)胰酶溶液,置35℃培养1h,取1滴置载物玻片上,与致敏SPA悬液1滴混匀,轻轻摇动玻片,在2min内观察是否出现凝集,结果以+~++++表示。++以上为阳性。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猩红热的预防

B1 传染源的管理

B1.1 病人应呼吸道隔离治疗,隔离期为6d。急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患者,也应按猩红热隔离治疗。对易感人群中的密切接触者,需行医学观察12d。

B1.2 药物预防:一般无需普遍投药,对易感人群的密切接触者,可选用青霉素40万~80万单位/日,肌注,连用3~4d。或用苄星青霉素120万单位,一次肌注。如青霉毒过敏者,可选用复方新诺明。

B1.3 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中的A组链球菌的带菌者,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接受10d的青霉素治疗,剂量为80万单位,每日两次,肌注,待病原菌连续培养三次阴性后,方可复岗。无效者应局部治疗,再无效应调离工作岗位。

B2 切断传播途径

在当地有链球菌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避免组织集体活动,减少飞沫传播病原而造成感染的机会。改善环境卫生和注意个人卫生。

附录C

(提示的附录)

猩红热的治疗

C1 一般治疗

强调卧床休息,病愈后仍应观察至病程三周,以早期发现各种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C2 抗菌治疗

青霉素G为首选。其他广谱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的应用并无必要。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成人80万单位/次,肌注,每6h一次;儿童2万~4万单位/kg·日,分四次肌注。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氯林可霉素,成人1~2g/日,儿童每日40mg/kg,分四次口服,疗程7~10日。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静脉给药,剂量宜略大,青霉素160万单位,每日两次,疗程至少10d。

C3 脓毒型和中毒型猩红热的治疗

青霉素加大剂量为600万~800万单位/日,静脉滴注,并给予新鲜血浆或全血。如有脓肿形成,则必须切开引流。有继发感染者,可根据病原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此型抗生索疗程不少于两周。如发生感染性休克时,则按感染性休克进行抢救。

C4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应予积极的病原治疗,抗生素治疗应加大青霉素的剂量为600万~800万单位/日,静脉滴入。在积极的支持疗法的同时还应抗休克治疗,例如: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必要时短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保护心肾功能等。

C5 并发症的治疗

猩红热在病愈后三周左右,少数患者可出现心、肾的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如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一旦出现并发症,急性期均应卧床休息并给予青霉素G(剂量同C2),疗程不少于两

周或用苄星青霉素,成人120万单位,小儿60万~120万单位,肌注,每月一次,直至病情稳定为止。如患者不能坚持长疗程,可定期做咽拭子培养,发现A组链球菌时则予青霉素G,每日40万~80万单位,肌注,10d~14d为一疗程。青霉素过敏者,可予红霉素,儿童用量为40mg/kg,成人每日1~2g,分4次口服,疗程同上。风湿性关节炎者应给予水杨酸制剂,若有严重的心肌炎可用激素治疗。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具体的治疗方法,参见儿、内科有关的治疗方法。

猩红热防控知识

猩红热防控知识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儿童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知识——猩红热 猩红热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病学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童。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热、对干燥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1.潜伏期一般为2~5天。起病急骤,早期以发热、咽痛、头痛、呕吐为主要症状。 2. 初起即发热,体温为38~40℃不等,伴有咽痛,影响吞咽或伴呕吐、全身不适等症状。咽部发红,扁桃体红肿,表面有白色渗出物,舌面光滑呈肉红色,乳头隆起,如同杨梅,故有“杨梅舌”之称。出疹期间继续发热,皮疹遍及全身后体温逐渐下降。 3.在起病12小时内出疹。皮疹先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处,很快全身都出疹,为细小猩红色丘疹,呈鸡皮样,皮疹密集,皮疹间呈一片红晕,用手指按压,可使红晕暂褪呈苍白色,松手后很快恢复原状;面部皮肤见红晕但不见皮疹,口唇四周皮肤苍白,肘、腹股沟等地方皮疹密集形成横纹线。皮疹消退后皮肤呈鳞片状脱皮,先由面部开始,依次为躯干、四肢。 猩红热的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 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 猩红热的传播途径 传播过程:病原体附在空气中灰尘或者飞沫上浮游一段时间,再经呼吸道进入身体。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猩红热皮疹通过空气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染。 也可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

猩红热的护理常规

猩红热患者的护理常规 【概念】 猩红热是一种较常见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由于病中发有鲜红皮疹,密集处可以连成红一片,一望猩红,故有猩红热之称。又因为易在咽偌位出现红肿溃烂,故中医刘叫它“烂喉痧”或“烂喉丹痧”。本病流行季节多在春冬,受染以儿童为多,但成人亦有染病。 【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感染、毒血症有关。 2.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与皮疹、脱皮有关。 3.潜在并发症:急性肾小球肾炎,与变态反应有关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消毒隔离 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处理,呼吸道隔离。隔离期限为症状消退后1周或每天1次连续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离至治愈为止。病房通风换气,每日3?4次,或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餐具、水杯煮沸15分钟可达消毒目的。病人鼻咽分泌物须以2%洗消净浸泡消毒。接触及护理病人应戴口罩。 2.饮食护理 急性期给予高热能饮食,并发肾炎者应进低盐饮食。红霉素应饭后服,或服前食用饼干、点心,可减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服送抗生素,不宜用茶水。给营养丰富的含大量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质、半流质饮食,恢复期给软食,鼓励病人进食。供给充足的水分, 以利散热及排泄毒素。 二、 症状护理 发热护理:发热期卧床休息,并发心肌炎应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接触其他传染病人,并做好一切生活护理,给予适当物理降温, 可头部冷敷、温水擦浴或遵医嘱服用解热镇痛剂,忌用冷水或酒精擦 浴。 口腔护理:口腔用温水或朵贝尔液含漱,每日4次。 皮肤护理:出疹期禁用肥皂水擦洗,大块脱皮不宜用手撕剥, 应让其自然脱落,或用消毒剪修剪,以免撕破发生感染。 三、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有无心肌炎及肾炎等并发症。病程中,注意观察心率、 心律、血压变化及有无眼睑水肿、尿量减少、血尿等。 四、 健康宣教 1?居室应通风,尽量让患儿隔离独居,避免传染给别人,也可 防止其他感染。在急性期 要卧床休息,以免产生并发症。 要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且要易消化, 发热出疹时应让患儿多饮水。 注意口腔卫生,可用淡盐水漱口,一日3~4次 清除口鼻腔分泌 物,用青霉素软膏涂口唇和鼻腔。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 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 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猩红热的预防和护理

猩红热的预防和护理 一、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由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学龄儿童多发病。其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热, 咽峡炎, 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后期明显的脱屑等。 二、患猩红热时有些什么表现? 猩红热潜伏期通常 2~ 4d, 潜伏期可无任何临床表现, 也可能有轻微乏力、精神萎靡、全身不适、咽喉不适等。典型临床表现包括: 急性咽峡炎(或扁桃体炎) , 猩红热皮疹。 临床表现过程分三个期: 1、前驱期:由于病原体已经在咽峡、扁桃体开始大量繁殖和毒素入血, 因而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全身不适、咽喉痛。部分患儿可有呕吐、腹痛, 甚至腹泻。此时患儿咽、扁桃体充血水肿, 甚至脓性渗出。舌苔增厚、舌乳突增生隆起(呈白杨梅舌) 。前驱期短,通常只有 1~ 2d,很快进入出疹期。 2、出疹期,:除前驱期症状和咽、扁桃体、舌面的体征更加突出严重外, 由于大量红疹毒素入血, 导致皮肤毛细血管中毒扩张,致使皮肤真皮层广泛充血发红, 患儿皮肤表现为: 广泛的弥漫性充血性斑疹, 疹间无正常皮肤,皮疹不高出皮面。发生皮疹的同时出现猩红热的典型体征: 杨梅舌、口周苍白圈、帕氏线、皮肤划痕征阳性。皮肤出现弥漫性充血性红斑疹同时, 由于有炎症细胞浸润和上皮细胞沿毛囊周围堆积, 高出皮面、红色、坚实像粟粒子样散布于充血性皮肤上称之为粟粒疹。猩红热皮疹出现后患儿感到皮肤剧烈瘙痒。 3、恢复期:经 3~ 5d 出疹期后, 咽部感染逐渐控制, 全身中毒症状逐渐好转,皮疹变暗, 体温渐正常,最后发生脱皮或脱屑。先出疹的地方,先退疹。病情越

重, 皮疹越重,最后的脱皮亦越重。由于躯干、四肢皮疹相对较多、较重, 这些部位又容易角化, 因此其脱皮较其他部位重。严重病例呈大块脱皮, 甚至出现手套样、袜套样脱皮。恢复期大约 1 周左右, 但脱皮或脱屑过程可持续 2~ 4 周。 三、孩子患病期间注意事项 1、出诊期皮肤瘙痒:不用肥皂等刺激皮肤, 可用温水轻轻擦洗, 不可抓挠; 疹退后, 皮肤脱屑, 可涂抹凡士林或液体石蜡,大片脱皮时用消毒剪刀剪去, 不可强行撕剥, 以免引起感染。同时注意口腔的清洁, 餐前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口唇干裂者可涂些甘油。 2、给予营养丰富的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如咽痛时给予流质和半流质食物(稀饭、少油食物如粥、蛋汤、牛奶、碎菜等。发热时给予清淡饮食,并鼓励孩子多饮水, 以加速毒素的排出, 减少中毒性并发症的发生。 3、定时测量体温,注意小孩的尿量, 观察咽部有无肿痛,耳道有无流脓,孩子有无浮肿, 血尿,关节肿痛等。患儿在家休息 ,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近、隔离期限自发病之日起 ,不少于7 天。如有化脓性并发症者 ,应隔至炎症痊愈。 4、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每天不少于 3 次 ,每次 1 5 分钟。患儿的痰、弃涕要吐或移在纸里烧掉。用过的脏手绢要用开水煮烫。日常用具可以暴晒 ,至少 3 0 分钟。食具煮沸消毒。患儿痊愈后 ,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消毒水擦洗一通 ,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 1 小时 ~ 2 小时。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由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等所引起的疾病均可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感染的概念 感染由微生物入侵繁殖或机体自身菌群的异位,比例失调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而发生的一种炎症反应叫做感染。 感染发生中的微生物因素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入侵门户等。单以数量而言,其致病数量经口途径,伤寒杆菌为105个菌体,志贺菌属则10个菌体即可,霍乱弧菌为108个菌体;吸入1~10个结核杆菌可使人受到感染,一般来说,病原体的数量愈大,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愈大,一旦大量病原体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病情较重,反之则潜伏期长而病情较轻,或不发病。 致病力是指病原体能引起疾病的能力,这种能力时病原体粘附于宿主体表、侵袭组织、产生毒性物质和抗拒、逃避宿主防御的各种能力总和。现分叙如下: 1、粘附病原体能否粘附于表皮细胞,能否引起感染的第一环节,如导致尿路感染的大肠杆菌菌株带有P-1菌毛,可与泌尿道上皮细胞的糖脂结合。 2、侵袭组织和在体内繁殖扩散某些病原体对组织侵袭力弱,附于粘膜后并不侵袭粘膜上皮细胞,仅在局部生长反之,产生毒素致病,如霍乱弧菌、产毒素大肠杆菌。某些病原体侵入粘膜,孳生反之,产生毒素,破坏粘膜和粘膜下层组织,形成病灶或溃疡,但不进入血流,如志贺菌属、非伤寒沙门菌属、侵袭性大肠杆菌、白喉杆菌等。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等可产生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多种酶,有利于其进入表层下组织后进一步蔓延,并侵犯附近入血流向全身扩散。 3、抗拒宿主防御机能肺炎球菌、肺炎克雷白菌(肺炎杆菌)的荚膜、链球菌属胞壁成分M-蛋白质、革兰氏阴性菌“O”抗原均有抗吞噬作用。 4、毒素一般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前者是细菌繁殖时分泌的蛋白质或多肽,可直接损伤组织。内毒素革兰氏阴性杆菌胞壁的脂多糖。 有病原体虽然是感染性疾病必备的条件,但是否致病,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只有在病原体数量大、毒力强、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也受外界干预因素影响,如抗菌治疗,侵入操作,气候变化等。 感染类型:分四类 1、病原体被清除 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如胃酸)或特异性免疫使病原体不能定植而被清除,如给志愿者口服铜绿假单胞菌后,部分被胃酸杀灭,部分成为过路菌而被排出体外。 2、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省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称为病原携带状态(如带菌状态、带病毒状态、带虫状态)。 慢性携带﹥3m 急性携带﹤3m 病原携带共同特征:能排出病原体,而无临床表现及免疫应答。 病原携带,常不易为人们识别,在HAI中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3、隐形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仅引起宿主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度组织损伤。无明显的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测才能发现,但宿主能排出病原体。 感染的结果,一部分人的病原体被消除,另一部分人转变为病原携带者,甚至持续携带

猩红热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猩红热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猩红热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细菌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冬春季节,并以2-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通常患者会出现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等症状。该病具有传染性,因此除了积极治疗外,做好猩红热的预防不管对患者还是健康的人群都是至关重要的。 生活中防治猩红热的有效措施 一、通风和消毒 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患儿使用的食具应煮沸消毒;用过的手绢等要用开水煮烫。患儿痊愈后,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肥皂水或来苏水擦洗一遍,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l—2小时。 二、加强学校卫生 在猩红热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要认真开展晨、午检工作,发现可疑者应请其停课、就医和隔离治疗。患儿接触过的食具要煮沸消毒,用具、桌椅等用来苏水擦拭消毒。 三、治疗和隔离患者 患儿应注意卧床休息,进行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触;其他人接触患者时要戴口罩。抗生素治疗必须足程足量。足量抗生素治疗24小时后,一般不再具有传染性,可视情况解除隔离。 四、及时就医 在高发季节、尤其是周围出现猩红热病人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觉儿童出现发热或皮疹,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猩红热预防具体的措施: 1、在本病流行期间,勿带儿童出入公共场所。 2、对病人进行严格隔离。 3、被褥要干燥洁净。 4、与本病有接触史的儿童,可服预防药,如大青叶或板蓝根或贯众,煎汤代茶饮。连服1周。 5、保持口腔清洁,咽部及时上药。

6、如为儿童,要将其指甲剪短,以防因搔痒而抓破皮肤。 7、病人卧室,保持安静。室内温度应在18-20℃为宜,湿度应在50%-60%之间。 8、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9、应垂挂窗帘、门帘,最好为红色。如无红色者也宜深色为佳。 10、饮食要清淡,多饮开水。 11、病后还需隔离,至鼻咽部分泌物化验两次阴性,一般为6-7天。 12、禁绝一切秽气、臭气及其他难闻的怪味。严禁焚烧纸类、布类,因这种气味可以使透泄正常的麻疹陷去,造成毒邪内陷的恶果。 13、病人衣服及餐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应加以消毒。 温馨提示:猩红热有很大的危害性,除了发热、咽峡炎、皮疹等猩红热症状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影响外,如果对猩红热患者的处理不当,乱就医、乱吃药,那么就可能会导致猩红热的并发症,例如:化脓性并发症、中毒性并发症、变态反应性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伤害更大。因此建议患者在治疗时还需选择正规的医院诊治。 原文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788917912.html,/xexhr/2014/0723/183301.html

传染病护理

1.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 2.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 3.皮疹的分布特点对某些传染病有重要的鉴别价值。() 4.每一个传染病可由多个病原体引起。() 5.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目前仍是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 6.任何传染病都有一定的传染性。() 7.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疾病,属于地方性传染病。() 8.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9.母婴传播指病原体由胎盘方式给胎儿或婴儿。() 10.蠕虫病感染后一般不产生保护性免疫,因而往往产生重复感染。() 11.动物间的传染病,均可传给人类,引起严重传染病。() 12.空气、食物、土壤、用具均可成为某些疾病的传播途径。() 13.寄生虫病和虫媒传染病对自然条件的领域性多不明显。() 14.水痘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天花的皮疹多分布于面部及四肢。() 15.传染病的护理诊断中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病原体排出有关。() 三、填空题 1.传染病具有传染的特殊性,所以在传染病的护理中要强调、等。 2.传染科护士不仅要有和,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3.传染病的4个基本特征为、、和。 4.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3个基本条件:、和。 5.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包括、。 6.传染病的皮疹形态可分为、、和。 7.传染病护理评估包括、、。 8 .严密隔离适用的病有、、、、、 。 9.常用的化学消毒剂为、、、、、。 10.对传染病病人必须做到五早,即、、、、。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时间是:() A.1989年9月1日B.1998年9月1日 C.1979年9月1日D.1989年10月1日E. 1989年8月1日 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 A.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免疫性 B.有病原体、流行性、传染性 C.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免疫性 D.有传染性、免疫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E.有病原体、传染性、免疫性3.某传染病在一个较小范围内短时间突然出现大批同类病例,称为:() A. 流行 B大流行 C散发 D暴发 E以上都是 4.构成传染的最基本因素是:() A. 机体免疫状态 B. 病原体 C. 季节变化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试题.doc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 1、传染源的概念是病原体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在体内生长、繁殖,然后排出体外,再经过 一定的途径,传染给其他人或动物,这些能将病原体播散到外界的人或动物就是传染源。 病人、病原携带者、被感染的人和动物均可成为传染源。下列不属于传染源的是( ) A:带狂犬病毒的狗B:带甲型肝炎病毒但未发病的人 C、体内带有的蚊子D:肠道内有猪肉绦虫成虫的人 2、传染病流行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 A.有传染源,有能实现的传播途径,有易感性高的人群B.有病原体 C.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实现,人群易感性低D.有人群易感,即可流行3、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对象为( ) A.全市所有拖幼机构新生B.全市所有托幼机构及小学生转学的学生C.小学入学新生D.以上都是 4、预防性消毒是指( ) A.在疫源地进行最后一次的彻底消毒 B.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进行消毒 C.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所污染及其所污染特别物品进行的消毒 D.对已存在的原疫源地进行的消毒 5、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导措施的消化道传染病是( ) A.脊髓灰质炎 B.霍乱 C.阿米巴痢疾 D.细菊性痢疾 6、麻疹主要的传播方式是( ) A.经鼻咽部或眼结合膜侵入 B.经呼吸道传播 C.密切接触 D.母婴垂直 7、艾滋病的英文缩写是( ) A.HIV B.AIDS C.HB D.HOB 二、填空题 1、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原为35种,现为3类37种,增加了2种。乙类和丙类传染病也进行了一些调整。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5种,除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新增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10种。对乙类传染病中、、,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疾病或者其它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5、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中要求做到五早:、、、、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青岛目前进入出血热病高发期,老鼠是该病的最主要传播途径。 青岛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主任姜法春介绍,出血热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通过老鼠传播的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主要发病人群是农民。 主要症状一个是发热,还有就是头痛、眼眶痛再加上腰痛,颈部、胸部,红肿发红的症状,后期有出血点。 和老鼠的接触是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和老鼠的直接接触,被老鼠咬伤了,再一个通过消化道,吃被老鼠污染的东西,如果有破损的话容易污染,再一个渠道是通过鼠身上的媒介,比如说螨虫,叮咬人类以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播。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 出血热容易被忽视和误诊 出血热初期症状和感冒相似,所以容易被忽视或者误诊。防治出血热除了要防鼠灭鼠,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对病毒性的疾病,目前通过疫苗保护是一个比较经济,比较有效的手段,建议高风险人群还是要做一个疫苗保护。据了解,出血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出血热的简介早期症状表现为: 早治疗的前提在于早发现。出血热病人发病早期的典型表现为突起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这种高热通常持续4—6天。由于病毒引起的神经中毒现象,病人会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即“三痛”症;因病毒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病人还会出现颜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俗称“三红”,很象“酒醉貌”,躯干及上肢皮肤出现条索状出血点,眼球结膜血。病人还常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人会出现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现象。 如果对早期病人不细心鉴别,很容易误以为是“感冒”。我国南方高发病区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寒热脸红酒醉貌,头痛乏力象感冒;皮肤粘膜出血点,呕吐腹泻蛋白尿”。这是当地基层医务人员早期发现病人的经验总结,也是普通老百姓认知出血热的基本点,大家可以据此对出血热有个初步的认识。 猩 红 热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常见于2----8岁的儿童。 猩红热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般发烧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这种现象叫“掌印”。面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唇周围及鼻尖则显得苍白,故被称为“口周苍白圈”。此外,舌乳头红肿,很象鲜红的杨梅,故称它为“杨梅舌”,这些都是猩红热的特殊症状。皮疹经3到5天消退,疹消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脱皮,呈米糠样脱屑,或大片的脱皮,极少数病儿症状严重,表现为高热、抽风、昏迷、甚至休克。有时可并发心肌炎、肾炎、风湿热、中耳炎、肺炎等疾病。 莱西市南墅镇中心中学 2012年1月4日 出血热和猩红热防控知识 2012年1月4日

猩红热护理

猩红热 主讲:杨尚艳 猩红热是由A组和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卸。少数病人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本病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差别较大,分为普通型、中毒型、脓毒型、外科型(或产科型)4个类型,以普通型最多见。本病目前重症者较少见,死亡率以下降到1%以下。 本病多见于温带地区,寒带和热带少见。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猩红热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本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创伤处或产道而引起“外科型猩红热”或“产科型猩红热”偶尔经污染的用具、书籍、饮料等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最多见,特别易发生于托幼单位及学校。 猩红热的临床表现主要由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病变综合而成。链球菌从咽部和扁桃体侵入后通过M抗原黏附于咽部黏膜,使局部产生化脓性炎症,引起咽峡炎和扁桃体炎,在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及溶血素作用下使炎症扩散和组织坏死;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使皮肤和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和白细胞侵润,以毛囊周围最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皮疹,恢复期表皮细胞死亡,形成脱屑;在病程第2-3周,少数病人可在心、肾、关节滑膜等组织出现变态反应性病变。 【护理评估】 1、了解病人一般情况,仔细询问所处环境中是否有类似病例出现,10日内是否有与猩红热病人或咽峡炎病人接触史。 2、评估病人体温的变化,注意热型、热程及伴随症状等。本病病人发热多为持续性,可达39℃左右,伴有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中毒症状。发热的高低及热程与皮疹的消长相一致。。自然病程约1周。 3、评估病人咽部、扁桃体及腭部是否有充血并覆有脓性渗出物,腭部可见充血或出血性黏膜疹。脓毒型病人主要表现为咽部严重的化脓性炎症。 4、评估出疹情况及伴随症状猩红热常在发热24小时内开始发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及全身。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为在皮肤上出现均匀分布的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制退色,伴有痒感。部分病人可见带黄白色脓头且不易破溃的皮疹,称“粟粒疹”。严重的出现出血性皮疹。在皮肤皱褶,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血呈紫色线状,称“线状疹”,又称pastia线。如颜面部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显得发白,称“口周苍白圈”。多数情况下,猩红热皮疹于48小时达高峰,然后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2-3日退尽,但重者可持续1周左右。疹退后开始皮肤脱屑,皮疹越多越密则脱屑越明显多呈片状脱皮,手掌、足底可见大片脱皮,甚至呈手套、袜套状。面部虽无皮疹,但可有糠屑样脱皮。 5、评估病人舌的大小、形状、颜色猩红热病人在发疹的同时常出现舌乳头肿胀,舌被白苔,红肿的舌乳头突出之外,程“草莓舌”;2-3日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舌乳头突起,称“杨梅舌”。

传染病诊断标准大全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具备2 实验确诊:具备1或3或4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猩红热病人的护理考点总结

猩红热病人的护理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退疹后片状脱皮为特征。 一、病因、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 传染性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易感人群以3~7岁儿童发病率高 好发季节四季皆可发病,以春季多见 二、临床表现 发热多为高热,伴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等 咽峡炎咽部、扁桃体充血、肿胀,表面有脓性渗出物 并发症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病等

皮疹时间 发热后第2日出现,于48小时达高峰,持续一周左右,按出诊顺 序逐渐蜕皮 发展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迅速波及全身 特点 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触之有砂纸感,疹间无正常皮 肤,有痒感 帕氏线肘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易摩擦出血呈紫红色线状 口周苍白 圈 面部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略显苍白杨梅舌舌被覆白苔,3~4日后白苔脱落,舌乳头红肿突起 躯干特点 糠皮样脱屑,手掌足底可见大片状脱皮,呈“手套”、“袜套” 状。无色素沉着 三、辅助检查 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取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可检测到溶血性链球菌。 四、治疗原则

青霉素为首选药物。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用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治疗。 五、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与感染、毒血症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细菌产生的毒素有关。 3.潜在并发症:急性肾炎、风湿热。 六、护理措施 发热的 护理 急性期绝对卧床,予以降温,多饮水,进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 黏膜完整 脱皮时可涂凡士林或液体石蜡,有大片脱皮时嘱患儿不要用 手强行撕脱,须用消毒剪刀剪掉,以防感染 预防感染隔离患儿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连续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 切断传播途 径 患儿分泌物污染的食具、玩具、衣被等采用含氯消毒液浸 泡、擦拭、蒸煮或日光暴晒等措施 易感人群密切接触者需观察7天 七、健康教育 向家长讲解猩红热的治疗和护理知识,指导家长做好隔离、饮食、皮肤护理等,学会观察病情。 本病流行时避免带患儿去公共场所。 猩红热患儿特有的体征是 A.口周苍白圈 B.躯干糠皮样脱屑 C.皮疹多在发热2天后出现 D.疹间无正常皮肤 E.多为持续性高热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猩红热患儿面部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略显苍白,称为“口周苍白圈”。为猩红热患儿特有的体征。 患儿,男,6岁。1天前突发高热,体温达39℃,并伴有咽痛、吞咽痛。发现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出现分布丘疹,舌头肿胀,呈杨梅舌。正确的护理措施是 A.严密隔离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讲义 一.《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1.甲类(2种):鼠疫、霍乱。(强制管理传染病) 2.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严格管理传染病) 3.丙类(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监测管理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有感染后免疫? 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

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ν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ν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ν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 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位臵表浅,形似露珠水滴,椭圆形,3~大小,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 (2)皮疹分布 水痘皮疹先后分批陆续出现,每批历时1~6天,皮疹数目为数个至数百个不等,皮疹数目愈多,则全身症状亦愈重。呈向心性分布,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近端,躯干皮疹最多,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3)发展过程

猩红热症状治疗预防及图片

猩红热症状,猩红热图片,猩红热预防和治疗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猩红热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呼吸道感染而引起。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引起很多疾病,在这些病人的鼻咽部存在大量的这种细菌,所以有很强的传染性,这类病人和带菌者都是猩红热的传染源。尤其是那些没有皮疹的感染者或病人,在猩红热的传播上比猩红热病人更危险,因为他们不易被发现。 猩红热皮疹

猩红热的线状疹症状与类型 猩红热“草莓舌”

猩红热“口周苍白圈” 猩红热“杨梅舌”

猩红热皮疹(手) 全身弥漫性发红,可见点状红色皮疹 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

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重者有脱发。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 (1)化脓性并发症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发症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3)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在病后2~3周出现,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幼儿园预防猩红热工作应急处置预案

幼儿园预防猩红热工作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园预防和控制猩红热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猩红热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消除猩红热的危害,保障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幼儿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本园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猩红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家长和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猩红热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猩红热不在幼儿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猩红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防护意识,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猩红热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猩红热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幼儿园猩红热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幼儿园的猩红热的防治工作。 3、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猩红热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成立猩红热工作小组。 4、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消毒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猩红热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工作职责 成立由园长负责的幼儿园突发传染病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幼儿园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猩红热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园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猩红热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幼儿园各部门各项猩红热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猩红热及其防控知识

猩红热及其防控知识 基本知识 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发热、咽峡炎、弥漫性皮疹、继而脱皮。其传染源是患者和健康带菌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细菌。猩红热的病原为革兰染色阳性A组β溶血性链球菌,该菌在体外的生活力较强,在痰液、脓液和渗出物中能生存数周,在碘酊中15分钟可以灭活。 猩红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的4~5月、冬季的11~12月多见。发病年龄以3~8岁小儿为主,<6个月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故很少发病。由于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猩红热疫情多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 临床表现 猩红热病情轻重可因机体反应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大部分表现为轻症病人。典型病人临床症状有以下4期。 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12天,一般为2~5天,此期细菌在鼻

咽部繁殖。 前驱期为1天左右,表现为突然畏寒,发热38~40℃,头痛、恶心、呕吐、咽痛、扁桃体红肿,局部有灰尘白色点片状渗出物,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年龄小的婴幼儿起病时可发生惊厥或谵妄。 出疹期大多在发病12~36小时内出现皮疹,个别可延缓到2天以后。 恢复期发病的第1周末期开始出现皮肤脱屑,脱屑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皮疹旺盛者,则脱屑多(90%病人有脱屑),面颈部为细屑,躯干四肢为小鳞片状,手掌足掌为大片状脱皮,经2~4周脱完,无色素沉着,如能早期正确治疗,出疹轻,可无明显脱屑。 治疗和预防 猩红热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特异性治疗首选青霉素,一般用药1天后发热消退,皮疹很快消失。治疗需足量使用青霉素10天,也可以选用羟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洁霉素、氯霉素等。 根据近年来疫情的周期性特点,2011年猩红热疫情正处于高发年份,报告发病水平较高。预防性措施应以加强儿童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为主,从而减少发病。 及时就医在高发季节、尤其是周围出现猩红热病人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觉儿童出现发热或皮疹,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37例猩红热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37例猩红热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郭荣华,郝晓霞 摘要:回顾性分析37例猩红热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猩红热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提高对患病群体的重视,强调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猩红热;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21.009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7C-1932-02 猩红热为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传播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红疹,疹后脱皮。少数患儿由于变态反应恢复期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和疾病[1]。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冬春季明显多于夏秋季。人群普遍易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为主要易感人群。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科收治37例猩红热病人,经综合治疗及整体护理,均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科收治猩红热病人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1岁~13岁,平均7岁;有猩红热接触史的17例,接触史不详14例,无接触史6例;发病2d入院21例,发病3d入院9例,发病4d入院7例;住院时间7d~10d,平均8.5d。 1.2 临床表现 1.2.1 发热 37例病人均出现发热,体温38℃~39℃,皮疹消退时,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1.2.2 皮疹 本组住院病人均有皮疹,发病24h内,皮肤出现典型皮疹,俗称“鸡皮疹”。疹间皮肤潮红,压之褪色。28例病人出现草莓舌,9例出现环口苍白圈及帕氏线,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1.2.3 咽峡炎 病人均出现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33例病人有浓性溢出液。 1.3 治疗及转归 病人均给予抗感染、降温、补液对症治疗。首选青霉素分每天2次或3次静脉滴注,连用一周,必要时予以超声雾化吸入缓解咽部不适症状,同时加以喜炎平、炎琥宁等清热解毒药辅助治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阿奇霉素,同时给 予相应护理,经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所有病人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猩红热为呼吸道传染病,应给以呼吸道隔离,指导家属及探视人员戴口罩,减少亲属探视人数与次数,禁止带儿童探视。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每天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1h。患儿日常用品专人专用,食具使用后用开水煮沸消毒,鼻、咽、口腔分泌物用卫生纸处理后及时焚烧,勤洗手。咽培养连续3次转阴,无化脓性并发症出现,即可解除隔离。 2.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4小时测体温1次,有病情变化随时测量;注意咽痛症状、咽部分泌物变化及口腔黏膜变化;仔细观察及认真倾听患儿及家属的主诉、代诉,注意有无咳嗽、胸痛、心慌、气短、呼吸困难、腰痛、眼睑水肿、关节肿痛,观察尿液颜色,定期化验尿常规,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予相应处理。 2.3 心理护理 患儿由于环境陌生、对医务人员生疏易产生恐惧心理,表现为哭闹、躲避。护理患儿时,护士应以和蔼可亲的态度、鼓励夸奖的语言,增加亲和力,减轻患儿恐惧心理。通过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减轻焦虑,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及护理,使患儿尽早康复出院。 2.4 卧床休息 A组链球菌产生的毒素可直接损害心、肾等脏器,因此,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恢复期要充分休息,这样不仅有利于体力恢复、提高免疫力,减少身体的消耗,而且还能减轻心、肾的负担,减少心肌炎、肾炎等并发症的发生[2]。儿童生性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经常巡视病房与家属共同督促患儿卧床休息。 2.5 高热护理 鼓励患儿多饮水,饮水可补充丢失的水分, 加

春季幼儿园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

涪陵区荔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 (主讲人:XXX) 春季是多种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水痘等.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伤寒、甲型肝炎、食物中毒等.这些疾病尤其对儿童和体弱的人容易感染。 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大多是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病原体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等传播途径而引起感染。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重症者还会发生呼吸困难、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的严重症状。 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食物、水、接触等传播途径而引起感染。主要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另外还有轻重不同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