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父母应该学会与孩子互相交流

父母应该学会与孩子互相交流

父母应该学会与孩子互相交流

父母应该学会与孩子互相交流

别看小孩子年纪小,处世未深,有些时候大人的事情不一定能瞒的过孩子。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内容。父母们或许认为,他们在孩子面前成功地隐藏起了内心的担忧和压力,但美国心理协会11月9日公布的一项报告却显示:他们在这方面并不高明。

今年8月,美国哈里斯互动调研公司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1136位年龄在8~17岁之间的孩子填写了问卷。其中,91%的参与者表示自己可以发觉父母正面临压力,而这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

对此,美国心理协会首席执行官诺曼?安德森说:“父母们试图保护孩子远离压力的干扰,但不妙的是,调查报告显示孩子能看穿这一切。”

报告还显示,有34%的受访子女看到过父母大吼大叫,30%的孩子报告说父母在家中与他人发生过争执,另有18%的孩子说父母过于忙碌,“没有时间陪伴我”。40岁的安妮特?罗德里格斯来自纽约。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说父母希望保护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还是对他们开诚布公比较好,在金融危机的当下更是如此。“孩子们并不傻”,罗德里格斯说,“他们比我们想象得还要聪明。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

临床心理学家安德森对此表示赞同:“坦率地告诉孩子父母的处境的确更为明智。要传达的关键信息是‘我们正面临着一些困难,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会共渡难关的’。”

在接受调查的孩子中,有32%的人认为自己的父母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一直在为某些事感到压力或忧虑”,而报告“从未”发现父母处于压力之中的仅占6%。可见,对于察觉父母的情绪变化,孩子们确实相当敏感。

其实孩子有时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并不是像我们想的那样,什么都不懂。我们要学会与孩子互相交流。

爸妈学会“共情”,会让家教更走心

爸妈学会“共情”,会让家教更走心 古罗马的一位诗人曾说过:“只有一条路可以打动人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首先已被打动。”情感的迸发不是靠简单的开关就可以控制的,它需要共鸣、需要磁场,需要用真实的情感去催发。 很多家长都知道对待发脾气、情绪失控的孩子,需要共情。那到底什么叫共情?具体怎样去做呢?从心理咨询专业角度定义共情,就是从孩子的角度,而不是从父母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并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尝试与孩子一同思考,而不是代替孩子思考。这里强调了一个谁是主体的问题?是孩子,还是父母自己?共情关注的主体是孩子,是孩子的感受,是孩子的想法,是孩子的心理需求。根据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的观点,共情就是一方对另一方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验。一般孩子情绪上或者行为上出现问题,就意味着亟需父母的理解、关怀。因此,父母对孩子表示出的共情,恰是孩子最需要的,它能让孩子体会到,“我是被接纳的,是被爱着的,是值得爱的。”父母给予了孩子共情后,孩子的情绪得到了疏导,也能有更多精力去深入认识自己,以及学会自我管理。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情绪失控、大哭大闹等表现,往往要么各种哄,希望孩子立刻停止哭闹。要么选择大声喝止,或者干脆冷处理。其实,这些方法都不建议。最好的应对办法是给予共情。 运用共情进行教育时,要及时回应孩子的感受。有一位妈妈有事,不得不把两岁半的孩子寄放在朋友家里一会儿。妈妈走后,孩子开始大哭,要妈妈。朋友哄了半天,孩子还是哭。他着急的不行,后来灵机一动,尝试性地靠近孩子,说:“你很伤心呢,一定是很想妈妈。”孩子边哽咽边点头。他看到孩子有了回应,于是继续说:“妈妈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你很难过。”孩子说:“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他说:“妈妈很爱你,不会不要你的。她一会儿就回来了。在她回来之前,我们先玩一会积木好吗?”于是,他们轻松、愉快地度过了剩下的时间。这位朋友所用的技巧,就是对孩子当下的情绪感同身受。正因为尝试去体会孩子的感受,才不会使用父母们日常惯用的忽略、否定或者说教的方式。 孩子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正是在这些小事中,孩子学会了爱,学会了分享爱,学会了传递爱。有时候在父母看来,孩子的那点事儿真是“太幼稚了”,但如果不在这时候给他们幼稚的机会,他们就会永远幼稚下去。所以,换个角度看孩子吧!用欣赏,慈祥,鼓励,惊叹,和赞美。迟早有一天,你的孩子会成熟到对你说:妈妈,你好幼稚呀!这时候,我们的良苦用心就算是水到渠成了。有的父母尝试就孩子的情绪做回应,知道了孩子在生气或难过后,往往会接着问:为什么。其实,多数情况下,这种疑问只能给孩子增加新的难题。因为,好多时候,孩子

怎样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别人.

为孩子什么能做的都做了,可是一旦有什么没做到,孩子就心生怨恨,并且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家长。这件事让这位母亲很警觉,她说虽然孩子学习好,虽然为孩子做了很多,但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母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她感到以前都抓错了!没有从根本上抓,教育孩子花很大精力却教错了。 教育孩子根本是教什么?这是现在我们做家长的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当一个孩子怀着一份感恩心去学习,怀着一份感恩心去生活、去报答父母的时候,他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与你每天拿着鞭子催逼着,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有个门门功课成绩都很好的高中生,由母亲陪着学习书法,有一次母亲在一边睡着了,看到身旁母亲疲惫的身影,她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她说:"我所以会努力学习,都 是因为感受到父母为我付出太多!"一个孩子带着这样的心境去学习时,她能学 习不好吗?绝对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教育孩子时,若抓住最根本的就没那么辛苦,而根本要从孝道抓起,所以教孩子懂得感恩特别重要。 首先要让孩子懂得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现在我们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成为了家庭的核心,物质生活的充裕,让孩子感到生活很轻松,体会不到生活的艰难,更不会体会到他自己能够享受生活是因为父母甚至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为他付出了金钱、精力、健康甚至是生命力换来的。他缺什么了只会向我们要,并不知道这些生活用品、学习用品、高档的名牌服装等等都是买来的,钱是家长的脑力、体力工作挣来的,挣钱对每一个家长来说都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而我们对孩子的照顾付出的是心血而不是金钱,因此要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 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其实,我们也常常犯这样的错,那就是对别人给予的小恩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的恩情视而不见,这可以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遗憾。由于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所有事情都不让孩子亲自去做,在孩子潜意识里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需要回报,因此他们也就不懂得感激父母。 所以感恩的心也需要经过教导才会产生。爱孩子,就应该要在你忙的时候,让孩子帮你做些家务;在你累的时候,让孩子为你捶捶背;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从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也因此而爱父母,在爱中领略被爱。孩子渐渐长大,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教导孩子懂得感恩的生活态度是从小就要养成的,因为习惯会成为性格,而性格又可能决定命运。在这里我们都是为人父母或是即将为人父母,都会面临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都曾给孩子勾勒出一幅美好的人生蓝图,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孩子制定的种种要求,比如尊老爱幼、努力上进、懂礼貌等等,父母反而做不到,父母应该给孩子做表率,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是作为孩子最直接的行为影响者,父母的人格素养是孩子成长的钙质支撑,内在的是心灵源泉所在的蓄养,外在的是为人处事的状态。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只有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她才会学会感恩,对父母的感恩、对老师的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对祖国的感恩等等。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会善待的人会去善待别人吗?会感恩社会、热爱祖国吗?这就要求我们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再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例如:告诉孩子这件衣服是爸爸妈妈给你买的,你要感谢爸爸妈妈;这本书是爷爷奶奶送你的,你

让孩子学会尊重-善于沟通

让孩子学会尊重-善于沟通 让孩子学会尊重善于沟通 一、“学会尊重,善于沟通”,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必由之路 教育是一项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如果父母与孩子说话说不到一块,您说您的,他说他的,怎么谈得上有效的家教呢?根据家教专家的调查,我国中小学生蔑视父母权威的现象比较普遍,一项调查证实,在孩子崇拜的名人、偶像中,父母竟排列到第10和11位;有70%以上 中小学生的父母认为与孩子沟通有困难,有些幼儿的父母也已感到与孩 子交流不畅。世界已经进入了对话与合作的时代,我国加入WTO谈判 了15年之久;家庭教育面对新的挑战,需要更高的起点。其实,家庭教育也是一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与合作,称职的父母要善于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从小谈到大,从大谈到老;父母应该通过与孩子的对话,给孩子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一条捷径,通向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孩子的心理脉搏,才能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纳自己的父母,便是家教的最大成功。

学会尊重,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尊敬别人,给别人以重要的地位;在家庭中,就是建立真诚的、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尤其是对于尚不成熟的、似乎还“不值得尊重的”未成年人,父母要做到尊重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事。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孩子是需要尊重的,被尊重是孩子的一种权利,尊重孩子是家长的一种责任,尊重也是一种最好的家庭教育。 善于沟通,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进行平等和谐的对话,实现心平气和地相互倾听和理解,通过共同的学习和探讨,缩短两代人之间的距离,消除代沟障碍。亲子之间善于沟通,可达到某些共识,以便使家庭教育有的放矢、提高水平,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教育中为什么要“学会尊重,善于沟通” 当前,家教面对网络时代新的挑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父母越来越不了解孩子,孩子看不起父母,也不会轻易服从父母教导;亲子之间共同语言减少,矛盾增多,父母们感到底气不足,办法不多。家教与孩子成长需求之间之所以存在差距,亲子关系中缺乏相互的尊重和沟通,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东方的传统教育中,非常缺乏家庭民主和对孩子尊重的观念,自古以来,只讲“师道尊严、父道尊严”;孩子被看作幼稚 无知,完全处在自上而下被“管教”的被动地位。当前家教中存在的有关问题,主要是因为两代人之间沟通不够: 1)缺乏尊重与沟通的意识,引起家庭暴力。在家庭中,亲子关系既 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血缘关系,又是一种靠情感维系的亲情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有话好好说”,善于沟通,是一种善意的对话和商量,是化解

爱孩子的父母就要学会放手

爱孩子的父母就要学会放手 李先生前些日子才从郑州回到北京的家,结束了一个多月的送女儿上大学陪读的生活。作为一名“新晋”大学生的老爸,高大健硕的李先生回京以后出现了如下症状:敏感脆弱,看到大街上走过的父女就闪泪花;时常发呆,无论居家还是会友总是心不在焉;手机寸步不离,总盼着接到女儿的电话,但是电话真的来了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吃得怎样、睡得好不好”问了一遍又一遍……。 李先生和女儿这样的父女关系在我国很具代表性,也很容易被解读为父女间感情深厚,这诚然不错,可是,从教育的视角看,又难免使人感到隐隐的不安,不晓得在父爱的感情拖累之下,已是成年人的李先生的女儿是否也像老爸那样,独自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人生时会陷入无所依靠的心灵挣扎。 真正的爱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剥离,而后者其实意味着子女的独立。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认为,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可见,爱孩子,父母就应学会放手,让孩子真正独立起来。 与西方的父母相比较,中国式父母溺爱者多,包办代替者多,这也不让做,那也担心做不好,从而使得我们的孩子依赖性强,而独立性不足。可是,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独立生活能力欠缺时,父母又往往责怪孩子闯劲不足。殊不知,孩子的明天正是为人父母者昨日一手所造成。 几十年前,一篇《夏令营的较量》的报道让人看到了中外孩子行为表现上的差距;时至今日,啃老、傍老一族仍时见报端。考察这类人群的特点,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父母一般比较溺爱,生怕孩子受苦受累,过度保护的结果其实是对孩子养成自主生存能力的剥夺和伤害。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君不闻,当学校给孩子布置卫生清扫工作时,有的家长(微博)就亲自上阵;当孩子的书包、衣物等本该自己收拾整理时,要么是父母包办代替,要么就是请保姆代劳。精神层面上的包办代替更可怕:有的父母不允许孩子对家长的意见进行反对,即便是正确的意见也不被接纳。至于兴趣爱好、职业理想,也往往是父母“说了算”。长此以往,孩子怎会有自己的创见?可见,让孩子独立起来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精神方面,而后者往往更为重要。从小让孩子学会抉择其实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的教育,恰恰是当下不少父母所欠缺的。 需要指出的是,做父母的学会放手并非对孩子的事不管不问,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独立自主地自己决定,自己承担决定的后果。做父母的应该意识到,孩子并非自己的私有物品,而是社会意义上的公民。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不仅在于情感的付出、关心和照顾,更在于主动割舍和自觉剥离,还给孩子一片自主的天空。

家长要学会陪伴

家长要学会陪伴,更要学会放手题记:教育是个很大的课题,多少专家学者着书立说,其中家庭教育大家们也是各抒己见,各有论述。这里我只是对自己在从事教育工作中看到的一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粗略的表述。 又是一个开学季。 纵观各大小学校,校门口,校园内,一个孩子旁边总会陪伴着一两位家长甚至更多。家长陪伴孩子上学的报道,大到大中专院校,小至小学一年级入学,这些故事都已见惯不怪:现在的孩子么,多数独生子女,除了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宠的宠,惯的惯,难怪现在的孩子独立性那么差。 经常有报道说,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像那些留守儿童,父母为了工作,为了生活离家在外,把孩子留在家里,留给老人们,一走就是一年甚至几年,这会对孩子性格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孩子渴望陪伴,社会呼吁陪伴。然而,陪伴是讲究艺术的,它的内蕴很深刻。我见过很多家长,当孩子上学时,帮孩子背书包,拿水壶到学校,孩子大摇大摆走在旁边,家人倒像个跟班;也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千叮咛万嘱咐,好像有一千一万个不放心,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家长们,一会儿叮嘱已经坐到座位上的孩子,一会儿又找老师嘱咐半天,恨不能连上课他们也能代

替了。直到上课铃响了还依依不舍离去。有时候真不明白他们放心不下什么?难道这是最好的陪伴吗? 诚然刚入学的新生为了安全,有规定必须由家人接送上下学。这只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至于陪孩子进教室,为孩子背书包未免有点大包大揽,这对孩子来说有害而无益。小学低年级正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期。如果家长的陪伴是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那我们不妨多在陪伴的艺术上下功夫。这里我就自己的理解谈三点建议: 陪伴孩子学习,引领孩子成长 就拿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正规的学习环境不适应,对于学习任务也不易理解。这时就需要家长的陪伴。家长回去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内容,通过不同方式考察孩子掌握知识的程度,陪孩子写作业时帮孩子理解题意,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同时,家长陪孩子学习时,不应忽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有的孩子专注力不够,做几分钟作业,就停下来干别的事情;还有的孩子缺乏自己动脑和思考的习惯,稍有不会就要求家长帮忙。这时,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及时提醒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要时,和孩子约法三章:第一,孩子做作业,家长不能聊天玩手机。第二,和孩子一起学习。家长能留出专门时间陪孩子,了解孩子课程内容,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第三,给孩子营造书香氛围,家里有适量藏

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的重要性。 2,学会怎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 学会怎样尊重孩子的自尊性 三、教学时间: 1——2课时 四、教学方式: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第一课时以讲授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为主 五、教学内容 第一,孩子越小,心灵越不设防,越容易受伤害。父母需要给予小心呵护。例如:多关心孩子内心的冷暖;多给他一些微笑和关怀的眼神;多给他一些理解和支持;常拥抱他,并说:“孩子,妈妈爱你。” 第二,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说成败体验。要时刻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对他的任何努力都要给予鼓励,甚至允许孩子犯错误。家长不要只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笑逐颜开,“好孩子、乖孩子”这样叫着,而在他成绩退步的时候,脸一下拉好长,让孩子感觉你爱的不是他,而是他的成绩。 第三,多给孩子留面子,不要当着别人训斥、指责孩子;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唠叨孩子曾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使他感到难堪。 儿童是有自尊心的,如果我们在教育儿童时忽视他们自尊心的存在,常常对他们批评指责、甚至打骂,不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常在孩子同伴面前或外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责骂惩罚孩子,使孩子在同伴中抬不起头,没有地位,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大大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激动孩子的憎恨,敌对和紧张情绪,促使孩子养成报复,自卑的不健康心理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打骂出来的。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天下午,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学生放学后独自到一片树林里玩耍。天黑了,这个

胆小的孩子还没有走出树林,他怕遭到野兽袭击,就爬到一棵大树上躲了起来。父亲见孩子很晚还没回家,就沿孩子放学回家的路去寻找,在一片树林里,借着天空那微弱的星光,父亲隐约看见儿子正躲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父亲没有马上喊儿子下来,而是假装没有看见,吹着口哨在离儿子藏身的大树不远处溜达。儿子听到父亲的口哨声好像遇到了救星,马上从大树上溜下来,吃惊地问:“爸爸,你怎么知道我在这片树林里呢?”“我是独自散步,没想正碰上你在树上玩耍呢。”据说这个孩子长大后进入军官学校深造,毕业后成了一名作战勇敢的将领。 人们常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凡是人都有自尊心,不要认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们。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需要家长和老师去保护去尊重。如果教育者有意或者无意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和摧残,就会失去向善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不管什么情况下伤害或者诋毁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愚蠢行为。 现实生活中,不注意保护孩子自尊心、自信心,不尊重孩子隐私的事已司空见惯。有的孩子一件事没有做好,就说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平时有些胆小,就说你真是个胆小鬼;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佳,就说你怎么这么没用;孩子偶尔一次小小的失误,就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给人争气。有些家长、老师看孩子不顺眼,总是指责、埋怨,有的甚至打骂体罚。这样下去,久而久之,一个本来不错的孩子,会在一片指责埋怨声中,失去应有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最终难以成才。 简单粗暴,不讲方式方法,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一个合格的家长、教师应该用爱心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坚持多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发孩子成才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而使他们不断克服缺点,逐渐完善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才。

如何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如何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如何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听孩子说话:孩子在跟你说话的时候,你需要认真听孩子在说什么,在做什么,花时间听孩子说话,意味着孩子对你很重要,意味着你尊重他们,他们才会反过来尊重你、并学会尊重其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孩:你限制孩子动用你的物品、限制他们进入你的房间,但你在面对他们的物品和房间的时候,是否遵守同样的规则?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孩。这是因为你信任他们、尊重他们。 个人价值:鼓励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确保他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衣着干净得体、饮食健康,让他们对自己感到骄傲。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来源于父母对他们的信任。 培养独立性:让孩子承受与其年龄段相匹配责任,这是培养他们独立性和尊重他人品质的良好途径。如果父母相信孩子能够完成任务,那么他们就一定能够完成。 爱他就让他知道:请别害怕说出你的爱。一个晚安的吻、一个告别的吻、以及他们回家时候的一个拥抱,其实都意义重大、作用非凡。 如何处理孩子不敬行为轻度忽略不敬:有时候,孩子的一些不敬行为可以忽略不看,像是碎碎念、飘白眼、叹气等,太过注意这种小的行为,有时候反而引起更多的行为问题。

积极管教方式:这是一个可以扭转不敬的很好方式。提醒孩子的无礼行为,并且明确表示,他改用尊重的方式后会获得更多,如你降低音量我就会回答你的问题。 使用一点警告:有时候不敬的行为需要一点敬告,像是如果、那么,告诉孩子如果行为不改变会导致什么结果,这是给孩子一个改变自己行为的机会。 提供负面结果:中度或严重的失礼行为,需要直接给孩子一个负面的结果,像是当他不顾你的话贸然离开,就拿走一些他的特权。 赔偿以及恢复:要孩子赔偿或是恢复可以阻止孩子不尊重的行为再次发生。像是孩子因为愤怒打破东西,要他赔偿或是负责修理。 如何教导孩子行为恭敬创建家庭规则:你的家庭规则应该要包括行为尊敬的规则,包括尊敬私人空间和财产。创建一些鼓励尊重的行为,像是进房间先敲门,或是借东西前要先询问。 预期行为尊敬:你应该预期孩子每一天的行为都是尊敬的,这样当孩子出现不敬的行为时,你就不可能接受它是一个正常的行为。 指出不敬行为:孩子不会主动知道他做了什么不敬的行为,因此,指出孩子的不敬来帮助他学习,这样孩子就可以辨识哪些是不敬的行为。 维护家长身分:不要让孩子进入成年人的谈话或是批评你的决定。如果他质疑你的选择或是要求知道你在说什麽,坚决的提醒他,这是成人的问题,不关他的事。

家长应放手并鼓励孩子大胆的做事情

家长应放手并鼓励孩子大胆的做事情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很多都被视为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被家长包办代替,稍有点风吹草动,家长就紧张得吃不香睡不好。于是,这样的活动危险不让参加,那样的事情太脏太累不让做,很多事情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就能做好,但家长嫌孩子做得太慢,干脆代劳......结果,孩子逐渐形成了依赖、脆弱、优柔寡断等不良性格,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差,这明显不是现代社会需求的开拓创新型的人才。试想,当这些孩子长大了,能适应当今复杂的竞争社会吗?显而易见,对挫折没有较好的承受能力肯定被社会淘汰!那么,在孩子成长路上,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关键的领路人的家长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怎样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勇敢品格呢? 蒙女士有个儿子叫黄松,读初二了。但他却被同学说是“十四岁的婴儿”。十四岁的中学生怎么给人说成“十四岁的婴儿”呢?黄松是弱智还是手脚有问题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呢? 都不是。那么,为何获得如此殊荣?原来,黄松到现在还像一个两岁的小孩子那样,吃饭还要妈妈一勺一勺地喂,妈妈不喂,自己就不吃。可想而知,吃东西还要妈妈喂的人,别的事情还能自己做吗?难怪他的一些同学叫他“十四岁的婴儿”。蒙女士很无奈地跟我说:“黄松从小就是这样,除了上学,别的事都不会做,穿衣吃饭洗澡样样都得靠我来。现在大了,想让他自己学做,可一餐吃不了两口;让他自己穿衣,穿半天也没穿好。为了不耽误学习和影响身体,我只好代劳了。”她还说,“之所以弄成这样,全都怪我。我中年得子,非常疼爱他,正应‘捧在手心怕坏,含在嘴里怕化’这句话了。我从很小就成了孤儿,从来没能享受过父爱母爱。成家生子以后,我总想把自己没得到的爱加倍地奉献给孩子,以为这样是让孩子享受母爱,谁知反而害了孩子弄成现在这样。” 这时,我明白了黄松的依赖性格是因为他母亲“教”出来的。 当今的父母大多只拥有一个孩子。面对这独一无二的“宝贝”,该如何让他健康成长是一个大问题。孩子适当依恋成人,是对亲情的需要和体验,孩子安全性的依恋成人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受亲人的适当关爱和照顾,孩子的独立性更能得到发展。过度的溺爱、呵护,其实就是抑制了孩子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在促进孩子的心理能力向不健康的状态发展。从另一角度来讲,家长剥夺了孩子在成长中的独立性。正如蒙女士对待她儿子那样,出发点是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关心和照顾,其实不然。她爱她的儿子不假,但要给孩子真诚的、理智的爱,要教孩子学会独立于社会的本领,不能只片面地以为帮孩子做任何事情是让孩子享受爱,以为这样是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忽略甚至放弃了对孩子基本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一切帮孩子包办,这样的孩子怎能独立?如果当初蒙女士狠下心来,放手让孩子自己来,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鹰妈妈: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往谷底下坠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基本本领——飞翔! 鹰妈妈看似狠心,其实,它对待幼鹰的“狠”恰恰是它对幼鹰的爱。没有这种狠心,幼鹰将永远离不开妈妈,将无法掌握生存的基本本领——飞翔。我想作为一个家长,在无限度地溺爱、过度呵护自己的孩子时,应该想想鹰妈妈是怎样对待它们的孩子,怎样教给他们立足于大千世界的本领的。 孩子终究要长大,要离开渐渐老去的父母,走上处处埋伏有危险、挫折的竞争社会。这就要求孩子从小要掌握应有的本领,还要有吃苦耐劳、直面挫折的勇气。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直面危险与挫折的勇气呢? 林海先生是这样教他儿子的:当林先生的儿子四岁的时候,在别人防自己孩子去玩水弄脏

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分享

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分享 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尤为关键的是和自己的孩子建立和善而坚定的关系,这就有必要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对你来说他们都是最重要的,你都是与他们站在一边的。 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绝对的监管,但事实上,总有父母顾及不到的时候,而看得到的地方控制得越严,看不到的地方孩子就会越离经叛道,因为谁都有需要发泄的时候。而对可能发生的灾难性事件的最好的预防就是与孩子和善而坚定的关系,建立让孩子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要让孩子知道,即使他们偶尔犯了错误,你更愿意知道的是错误的原因以及帮助他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不只是责怪甚至打骂,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我相信孩子会更愿意与家长交流并且说真话。因为想象一下,如果孩子明知道说真话的后果只会是责骂和批评,那么他怎么会愿意说真话呢? 因此,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之中,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指导,建立情感联结,而不是外在的控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只会增加孩子的叛逆。 另外,同样重要的是,家长是否把自己的关心和爱传递给孩子。 当然,作为父母,你所做的自然是为了孩子好的,但是你的孩子往往不这么认为,或者说你的有些行为并不让他们这么认为。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个好的未来,希望他们有好的成绩,以后有好的工作,所以你会自然而然现在就对孩子施压,当孩子做不到你的要求的时候,往往会批评,说教,表达失望。但事实上,十几岁的孩子未来对他们来说还是模糊的,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爱,有的只有苛刻,或者会让他们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他们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他们才是爱我们的。这样的想法对于健全的人格的发展是有限制的。 那么如何与孩子建立和善而坚定的友好关系呢?首先,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并共情,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并且初步拥有了“探险”的能力,因此他们或许会做出一些让你血液沸腾的事情,事实上,他们只是在试探这个世界,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做的是先把自己长篇大论的激烈指责放在一边,先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孩子的想法。第二,要学会倾听并保持好奇心。非常多的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所以帮助孩子做各种决定,那么,现在学会倾听,并适当提出启发式的问题,父母要做的不是帮助孩子做决定,说服他们按照你的方式思考,而是帮助他们理清自己的想法以及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选择造成的后果。第三,用鼓励代替批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因此中国式的家长总是喜欢在别的家长面前说自己孩子的不是,这些无形之中会造成孩子的不自信,也会让他们觉得父母对他们过于苛刻,要多对孩子进行鼓励,让他们感觉到你的支持和爱。

家长对孩子的感言

家长对孩子的感言 篇一:伴随孩子一同成长 一、对孩子要关爱而不溺爱 、关心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孩子的良师益友,通过言传身教和榜样的作用,加强孩子的品德教育。在家营造学习向上的氛围,增强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单位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取得成绩和孩子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增强孩子勇争上游的信念,从小树立高起点的奋斗目标。 2、以平等的身份多和孩子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控孩子学习、生活动向,帮助孩子学会总结,积极正面的鼓励是孩子学习最大的动力,在沟通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求学观。社会竞争机制的无处不在告诫孩子要从接受竞争到适应竞争到勇于竞争,树立向强者挑战的决心。

3、对孩子的问题要防微杜渐,及时发现,提前预防,尽早帮助孩子分析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厌学、畏难、松懈或是骄傲自满的情绪,这可以贯穿在每天的沟通和交流中解决。 4、对孩子的要求不能照单全收。合理的要求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哪怕有条件也不能答应,如无节制地玩电脑、睡懒觉、学习效率低下、拜金等行为。这是检验家庭教育中价值取向的标准。 5、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要允许自己的孩子犯错误,人无完人,家长本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在要求孩子做得更好的同时,是否也能反思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好,要告诫孩子,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长大的,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能从错误中找到问题所在,下次不犯相同的错误就好。 二、对孩子放心但不放任 、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不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奴隶,让孩子在快乐

中学习,从学习中享受快乐,要让孩子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2、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同时尊重孩子的隐私,允许孩子青春期的一些反常行为,只要正确引导就好。 3、定期帮助孩子总结学习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并相对应地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真正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4、制订的学习方案要切实可行,循序渐进,切忌眼高手低。目标的制定要因人而异,要切实可行,且短时间应有效果,要让孩子在付出的同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孩子不断地增强信心。 三、不能将对孩子的牵挂演变成牵绊,关心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慰藉。 、在工作中要积极进取,要让孩子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开心、骄傲;

父母们!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走路

父母们,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路吧前言:转眼间各大、中学校已开学近一个月了。在学校开学至今的这段时间来,我常常听到了新生来到新的学校时的各种心里变化和表现,尤其是最令我心灵震颤的是父母们的一些作为,确确实实已经让孩子受到糟蹋了,祸害了。 我的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在其子女的教育上也走入了不少误区,今天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想与大家探讨,并让父母们了解真正的家庭教育、子女教育该如何进行才好。 一、社会的怪事 前些日子,我曾在网络新闻上看到了山东一位大一新入学女生,到山东师范大学报名时,看到学校的校门有点破旧时,就不愿意报名,并又哭又闹着强烈要求要返回复读的消息时。说实在的,我当时的那种感觉和思绪,好象打破了五味瓶,心内五味俱全。 我还看到了父母送孩子到学校报到,一次性带去了38双袜子,26条内裤的新闻报道。报道说这些父母是打算让孩子轮流着穿用,然后累积到一起寄回家换洗。父母真是用心良苦啊! 更有甚者,某地有一父母,送孩子到学校后,还不放心,第二天还请了保姆,在学校附近租了房,要求为其孩子一日的三餐和核洗等事做长期的服务。 有的父母亲,孩子第一次离开家、离开自己,很不习惯,也不管孩子是在上课还是下课,天天发信息、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担心孩子不习惯、担心孩子无法应对独立的生活、担心孩子被人欺负。父母好像不知道他们的这种“过度关心”已经让到他们的孩子受到学校和老师的批评。 还有一对父母,孩子刚刚到新的学校上课不到三天,就开着车带了很多“好吃”的,到学校来看望孩子。当老师问:“你们前两天不是才来过吗?怎么才过了两天就不辞辛苦开了4个小时的车又来看望孩子了?”孩子的父母说:“我们不放心他,是过来看他习不习惯?”你看看,这是什么父母呢?不就才两天嘛就担心到这样子,你叫你的孩子怎么做人啊! 本月中上旬,我在GDTV1看到一则新闻报道:北方某名牌大学,新生报到当天,很多家长都忙着在学校帮助孩子张罗安排宿舍床铺,希望把本来属于孩子自己完成的工作全包揽了。其中一些需要清洁洗涤的。期间有很多家长为了争个洗涤的地方竟然在学校大打出手,搞到后来校方报警处理。这是怎么啦?家长们。 我们家附近有一个金平二中,每天下班的时候,我都要经过这里,就会常常看到来接孩子的父母亲在为争夺车位而闹得不可开交。有几次我好奇与一些父母聊天,二中最低是初中部,初中生最少也有14、15岁了,怎么这么大的孩子还要接送呢?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说:“孩子还小,怕其出事,怕交了坏朋友”等等。怎么说呢?14、5岁的孩子还小? 通过观察,很多高中部的学生,也是由父母接送上学的。什么概念呢,高中生最少都有17、8岁了吧,都成年了还需要这样吗?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怎么会这样?是孩子主动要求的还是父母愿意这样做的?每每当我看到学校门口上学、放学的时候那种拥挤、那种混乱、父母亲的那种辛苦和无奈,心里真的有很多说不出的感觉。 由于离学校很近,我有几次跟有的学生聊天,就问起父母接送上学的事情来。谁知很多孩子也表示出无奈和厌烦,他们说:“他们中间有些实际上也不愿意这样子,其实他们的父母这样做,老师也曾批评过他们,他们也曾要求父母不要这

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共情

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共情。具体可采取如下做法:第一,绝对不要批评孩子,也不能对着孩子唉声叹气,更不可当着外人的面埋怨孩子不争气。第二,最好别跟孩子讲大道理。高考生大都已成年,所谓大道理他们都懂,唠叨只会令他们心生厌烦。第三,陪孩子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比如打游戏、踢球、旅游等,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放松情绪。第四,短时间内不要提高考的事。等孩子情绪稍稍平静之后,可试着与孩子共同商量下一步怎么走——是复读求学还是求职谋生?引导孩子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第五,过度抑郁有可能引发自杀或攻击他人的倾向。若发现孩子行为反常,如突然变得非常平静、还朋友钱、交代家人一些事情等,一定要提高警惕,必要时可求助心理专家。 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但要让孩子明白在高三每个阶段都要一直努力,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作为父母,千万不要责怪孩子,在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可以到学校和老师进行沟通,找到恰当的方法,一起帮助孩子。如可以帮助孩子积累成就感,只要是她能做到的,就表扬他,继续鼓励他。到了高三,尤其是在下学期,孩子们就是打满气的气球,一碰就爆。每次考试都会暴露出问题,这时家长应做孩子最好的依靠。家长要告诉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老师,帮助孩子将几次考试全部都罗列出来,发现问题的同时千方百计找优点。家长们一定不能在这一段时间急躁,更不能表现出来,不要过多地去问孩子成绩的问题。 去年高考前,我采取了“报喜不报忧”的方法,努力让孩子进入良好的状态,让他能始终如一有个好心情,从而渡过“非常阶段”的难关,他用实际行动,最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自己喜欢的上海名牌大学。 过去开家长会,一直是妻子的“专利”,可儿子高三时有一次开家长会,妻子高兴而去,扫兴而归,因为她听老师说儿子成绩下降了。其实,这只是一次小测验,但妻子却“如临大敌”,

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习惯了对家人指手画脚,在外面不懂得尊重别人,这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很不好的,家长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家长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一、要及时的教育,纠正孩子 有的孩子在做了冒犯别人的事情之后,他其实自己是不知道自己是错误的,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的,让孩子明确自己这件事情做的不对,也许孩子并不是故意的,但是家长还是应该严厉批评孩子,给孩子一个肯定的态度,让孩子了解这样做是不对的,谁错误的。这样孩子有了意识,才会改正自己的错误点。家长不要持有模棱两可的态度,这样的话,孩子也没有明确的错误是非观,说不定就会一直错下去。 二、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例如:教育孩子上学时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遇到熟人要热情打招呼,请人帮助时要用礼貌用语,等等同时,要有意识地向孩子介绍亲朋好友的性格、优点,鼓励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且父母要教育孩子谦虚谨慎,不骄傲自满,正确看待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不以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让孩子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多学习别人的优点,这样孩子

才会明白别人也有好的方面值得学习。才会懂得尊重别人。 三、让孩子明白你是如何尊重别人的 让孩子看到各种表达尊重的方式,从语言上表现出你的感激之情是显示尊重他人的强有力的方法。比如当着女儿的面,称赞她的舞蹈老师演出组织得很好,你还可以联合其他父母一起为生病的老师制作问候卡,并叫孩子们都签上名。这些小的表示和认可,传达的意思是:孩子们心中的权威人物都是为了他们好而努力工作的,他们值得尊重。 四、对于孩子的问题,要有好的解决方法 遇到解决问题时,通过合作来解决当孩子回家抱怨老师的时候,不要随口附和,甚至跟她一起攻击“敌人”。你应该客观地了解具体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找到礼貌的解决办法。不要提出具对抗性的办法,如果确实是老师有问题,你可以去跟她说:“我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式不仅会有好的结果,也会教会你的孩子一个最重要的道理:如果他尊重别人,他也必然会得到尊重。 家长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建议表达尊重从礼貌开始 礼貌是尊重别人的一个重要体现。当孩子开始社会交往时,礼貌用语就会成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这是一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顺畅的语言,也是对别人表达尊重的一种方式。在充满尊重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数都能够懂得礼貌待人。 让孩子明白你是如何尊重别人的 让孩子看到各种表达尊重的方式,从语言上表现出你的感激之情

对孩子,要学会放手

对孩子,要学会放手 今天,我又为了一点小事而去责骂儿子,儿子对我有深深的不满,说我总是控制他不能做这些,又不能做那些,儿子告诉我他已经长大了,他会做很多事情了,而我却认为儿子才5岁多,毕竟是小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要经过我们大人同意才可以做啊,看着儿子对我愤怒的眼神,我的心里打了一个颤,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也开始有脾气了?也有对我这个做妈妈不满意的地方?回想起儿子的成长路程,我对他确实有太多的“不”字,从来就不敢放手,担心他吃得不饱也担心他睡得不好,还记得儿子在4岁的时候很想用筷子吃饭,而我却阻止他,一定要他用勺子,当时我只记得他对我说:“妈妈,我真的会用筷子了,你让我试一下。”可是我却一再地阻止他,终于有一次,我因为晚下班,回来的时候已经看见儿子在用筷子夹菜吃饭了,那一刹那,我真的觉得儿子确实会做很多事情了。回想起儿子的第一次穿袜子、第一次脱衣服、第一次扣纽扣、第一次自己洗澡等等,我都是在一瞬间就发现儿子原来会做这么多的事情了,难道我这个当妈妈的真的就不敢尝试让儿子去独立吗? 晚饭后,我带着儿子去散步,回来的时候,因为我是兜了小巷,所以我也搞不清楚回家的方向,可是儿子却告诉我,他可以走出这条小巷,这一次,我没有否定他的话,于是儿子就带着我走出了那条长长的小巷,我确实不敢相信,可是我不得不佩服:“儿子,你好厉害啊!”他对我做了个鬼脸,说:“我都说我已经长大了,是你一直不相信我。”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回想起这么多年来我的确疏忽了对儿子的信任,总是担心他做得不好,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让他自己尝试过,虽然儿子只有5岁,可是他却不断地去想做我们大人要做的事情,我知道每个家长都心疼自己的孩子,都很想保护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在教育中总结经验,要作自我分析,对孩子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在磨难中不断地成长,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这才是我们家长所希望的。 愿所有的家长都能走出这个误区,学会对孩子多一份信心,多一分信任,少一些担心,那么,孩子们将会有无限的潜能创造出不一样的天空。

与孩子深入沟通的法宝,先共情

与孩子深入沟通的法宝,先共情 很多家长反映无法与孩子沟通,孩子不愿与家长谈任何的事情,根本原因是我们常用否定、拒绝、建议、提问、过分同情、逻辑分析等态度来否定孩子的态度,导致孩子们厌烦与我们沟通。看了下面的对话,相信您会明白? 当孩子说:“我真讨厌我们的那个语文老师,她就像个巫婆。”您的反应会是什么? “你怎么能这么说?!老师管你们是为你们好。”(否定了孩子的感受) “不是这样吧?刚开始你不是还挺喜欢她的吗?”(拒绝了孩子的感受) “不可能吧?我见过你们老师,她人挺好的!她发脾气可能是压力太大了吧!”(偏袒老师) “你千万不能让老师听见你这么说,不然你的语文就难过关了。”(表示同情) “好了,别生气了。用不着小题大做的。赶紧做你的作业吧!”(给出不切实际的建议) “老师做得事情让你感到不公平,你心里一定又委屈又气愤。”(试图了解孩子的感受)

? 看了这几种表达,再想想我们平时与孩子的交流,想必很多家长会有所感触。不是孩子不愿意与我们说话,而是我们堵住了孩子说话的意愿,孩子会认为父母根本不在乎他的感受,会感到困惑或者愤怒,在不被重视与尊重的谈话中,谁还愿继续下去呢? 只有最后一种方式说出了孩子的感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谈话才可以继续深入下去。我们与孩子交谈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进行正确情绪表达、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理清思路。 ? 面对此时孩子的负面情绪,最有帮助的就是主动倾听、全神贯注地倾听,说出并接受他们的感受。这样才能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困扰或问题,在孩子叙述的过程,适当的加入启发式提问来让孩子释放心中的压力,引导他们自己整理思路和感受过程,这样他就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现在很多父母会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礼貌,不尊重父母。不尊重他人,似乎已经成为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之一。究竟该如何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呢? 当家长指责孩子不尊重人的言行时,其实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大人是否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尊重别人的习惯,成年人之间是否在互相尊重方面做得够好,父母是否真正做到了尊重孩子等等。 尊重别人,会赢得别人对自己更多的尊重。孩子成长的过程,既是在学习如何尊重别人的过程,也是在体会自己为什么需要被尊重的过程。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他们对尊重的理解都不同,表达尊重的方式也不一样。那么,作为家长,我们究竟该如何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呢? 尊重意识从父母开始 孩子只有受到尊重,才能从中学会尊重别人。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很快就学会用同样的语调回应大人;如果父母喜欢对孩子指手画脚,孩子很容易就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同时,在没有互相尊重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也很难学会尊重别人。当夫妻之间经常出现不尊重的言语和行为,孩子就会耳濡目染,受到很大的影响。培养孩子的尊重意识,首先就得从父母尊重孩子以及夫妻互相尊重做起。

其实,对孩子的尊重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也一样,我们不能仅仅把“尊重”两个字挂在嘴上,而是需要体现在细节、落实到行动上,最终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和一种能力。 1.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孩子的内心世界很纯真,他们最愿意跟好朋友心贴心地交流。如果从好朋友的角度,他们会分享自己的快乐,也会告诉不好的消息,不会经过筛选和过滤。如果面对的就是一本正经的父母,他们更愿意报喜,而不愿报忧,展现给父母的就是自己好的一面,把不好的地方故意隐藏。 2.蹲下来跟孩子交流。认真倾听孩子,以及跟孩子平等交流,也是尊重孩子的一种体现。而要尽可能做到平视孩子,父母就需要养成蹲下来跟孩子讲话和倾听孩子说话的习惯,这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尊重和关爱。 3.不要随意打断孩子。当孩子高兴的时候,总会有很多说不完的话,问不完的问题,这就需要父母能耐心听孩子说完。如果孩子正在滔滔不绝地说话时,父母随意插嘴或打断孩子,一是会干扰孩子的思路,二是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话根本不重要。随意打断孩子说话的后果就是,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跟大人讲话,甚至还有可能模仿父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 4.尊重孩子的想法。很多父母会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不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一切都得听父母的安排。其实,无论孩子多小,他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应该被尊重。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观点,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千万不要轻易打压他的想法和见解。

让孩子学会尊重-善于沟通

让孩子学会尊重-善于沟通

让孩子学会尊重善于沟通 一、“学会尊重,善于沟通”,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必由之路 教育是一项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如果父母与孩子说话说不到一块,您说您的,他说他的,怎么谈得上有效的家教呢?根据家教专家的调查,我国中小学生蔑视父母权威的现象比较普遍,一项调查证实,在孩子崇拜的名人、偶像中,父母竟排列到第10和11位;有70%以上中小学生的父母认为与孩子沟通有困难,有些幼儿的父母也已感到与孩子交流不畅。世界已经进入了对话与合作的时代,我国加入WTO谈判了15年之久;家庭教育面对新的挑战,需要更高的起点。其实,家庭教育也是一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与合作,称职的父母要善于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从小谈到大,从大谈到老;父母应该通过与孩子的对话,给孩子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一条捷径,通向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孩子的心理脉搏,才能使孩子心悦诚服地接纳自己的父母,便是家教的最大成功。 学会尊重,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尊敬别人,给别人以重要的地位;在家庭中,就是建立真诚的、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尤其是对于尚不成熟的、似乎还“不值得尊重的”未成年人,父母要做到尊重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事。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孩子是需要尊重的,被尊重是孩子的一种权利,尊重孩子是家长的一种责任,尊重也是一种最好的家庭教育。 善于沟通,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进行平等和谐的对话,实现心平气和地相互倾听和理解,通过共同的学习和探讨,缩短两代人之间的距离,消除代沟障碍。亲子之间善于沟通,可达到某些共识,以便使家

庭教育有的放矢、提高水平,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教育中为什么要“学会尊重,善于沟通” 当前,家教面对网络时代新的挑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父母越来越不了解孩子,孩子看不起父母,也不会轻易服从父母教导;亲子之间共同语言减少,矛盾增多,父母们感到底气不足,办法不多。家教与孩子成长需求之间之所以存在差距,亲子关系中缺乏相互的尊重和沟通,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东方的传统教育中,非常缺乏家庭民主和对孩子尊重的观念,自古以来,只讲“师道尊严、父道尊严”;孩子被看作幼稚无知,完全处在自上而下被“管教”的被动地位。当前家教中存在的有关问题,主要是因为两代人之间沟通不够: 1)缺乏尊重与沟通的意识,引起家庭暴力。在家庭中,亲子关系既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血缘关系,又是一种靠情感维系的亲情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有话好好说”,善于沟通,是一种善意的对话和商量,是化解各种人际矛盾,防止家庭暴力的唯一途径。 2)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待人处事能力的培养。在有些家庭中,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自己,不理解父母,同时孩子非常缺乏待人处事的能力,见人不会说话,师生、同学关系也常会产生问题,就影响孩子了的学习效果与个性的发展,这也是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逐年增多的原因之一。 3)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比比皆是。在有些家庭中仍存在着打骂孩子的现象,至于强制孩子按照成人的命令参加学习培训、增加额外作业、干涉孩子的正常交往和课外活动、偷听孩子的电话、偷看孩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