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保概论考试重点

环保概论考试重点

环保概论考试重点
环保概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人力),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分类

按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可将环境问题分为两类。

1、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

2、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污染

(第二环境问题):环境干扰

生态环境破坏

3.(第一环境问题):

是由自然力引起的,主要是指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对于这类环境问题,目前人类的抵御能力还很薄弱。问题不完全属于环境科学所解决的范围。原生环境问题为灾害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4.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它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1)环境污染:一般认为,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根据其起因、机制和特点的不同,环境污染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干扰两类。

(2)生态环境破坏:是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界引起的。

例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等。

三.污染事件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SO2和烟尘)1930年12月初,比利时马斯河谷重工业区在短短的5天内,有几千人发病,患者咳嗽、呼吸短促、胸痛、恶心、呕吐,最后有60多人死亡。

2、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SO2和烟尘)1948年10月,美国匹兹堡南部多诺拉镇发生“杀人雾”事件,5000多人不停地咳嗽、喉痛、胸闷。就连医生也咳个不停,面对魔雾束手无策,17个居民相继死亡

四、当代环境问题阶段。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60年代)

1、英国伦敦烟雾事件(SO2和烟尘)1952年12月5日,更大的悲剧震惊了世界。英国伦敦,天空昏暗,烟尘满天弥漫,持续了4—5天。数万市民感到胸口窒闷,又咳又吐,几天内竟有4000余人死亡,8000多人事后病死。

2、四日市哮喘病事件(SO2)

发生于1961年前后的日本四日市,燃烧重油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病症剧增,尤其是哮喘病发病率大大提高,5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约为8%,死亡10多人。

3、爱知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1968年,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等地发生一起怪病。患者有痤疮样皮疹(状似米糠),眼睑浮肿,黄疸,四肢麻木,色素沉着,胃肠功能紊乱,受害者达13000多人。

因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使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这种毒物混入米糠油中被人食用后中毒。

4、日本的水俣病(甲基汞)

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因食用了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达38%,汞中毒者达283人,其中60多人死亡。

5、富山痛痛病事件(镉)

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而发生的一种慢性中毒,潜伏期长达10—30年。

患者全身各部位都觉得疼痛,腰痛、背痛、关节也痛,痛得好像针扎。走路时弯腰拱背,严重时只能在地上爬。活动时常有细微骨折,刺痛神经,令人叫声不绝。

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人,到1977年共死亡207人。

6、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汽车废气)

1848~1952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污染严重(主因:大量在紫外线作用下所致)。

其中1952年的一次最为严重,大批居民发生眼睛红肿、喉痛、咳嗽等症状,65岁以上老人有近400人死亡。

五.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形成原因:

1.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的速度加快。

2.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对人类认识环境问题来说是一个里程碑。

(2)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

人们共同关心的影响范围大和危害严重的环境问题有三类:

1. 全球性的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大面积森林被毁、草场破坏土壤侵蚀、荒漠

化。

3. 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起: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1984年12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1986年4月)、莱茵河污染事故(1986年11月)等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故10多起。

六.两次高潮的区别

1、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与人类的欲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产生、发展。

2、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存在于生产、生活、政治、工业、农业、科技等

全部领域中。

3、对人类行为具有反馈作用。

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新变化。

4、可控性。

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借助法律、经济和技术手段,可以控制在影响最小的范围。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一、概述。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一定空间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营养级

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营养级一般不超过7级,通常4~5级。

1/10理论,生物量金字塔当能量在食物网中流动时,其转移效率是很低的。下面营养级所储存的能量只有大约1/10能够被其上一营养级所利用。其余大部分能量被消耗在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上,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

四、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

1、营养信息:由食物和养分构成。

2、化学信息:由生物代谢作用产物组成的化学物质。

3、物理信息:由声、光和颜色等构成。

4、行为信息:

二、保持生态平衡的因素

1、结构的多样性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2、功能的完整性

三、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污染,资源不合理利用

2.使生物种类发生改变

3.信息系统的破坏

四、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1、结构上的标志:一级结构缺损:指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组成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二级结构变化: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各自的组成结构。

2、功能上的标志:能量流动受阻:在某一营养级上。物质循环中断:在某一环节上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

1972 年6月5~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事务议程。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会议的意义在于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的觉醒和关注。同年的第27届联合国大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从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到1992年,国际社会关注热点已由单纯关注环境问题逐步转移到环境与发展二者的关系上来,而这一主题必须由国际社会广泛参与。因此,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共有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出席。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3、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包括两方面: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的纵向公平。

2、持续性原则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共同性原则

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而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第四章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一、我国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面积土地质量退化

(1)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给人们带来了恶化的生态环境和频繁的旱、涝、风沙灾害。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水土流失的原因: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以至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使地表裸露,加重了水土流失。

(2)土地沙化在扩展

1)土地沙化的定义:土地沙化是指由于植物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在干旱和多风的条件下,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景观的现象。

2)土地沙化的原因:土地沙化主要是由于盲目开垦、过度樵采放牧、工矿交通建设中破坏植被以及水源变化和沙丘本身的移动造成的。

(3)土壤次生盐渍化面积较大。

(4)土壤污染日益加重。

2、土地浪费,有利耕地减少

二.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1.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下列耕地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入基本农田保

护区,严格管理:

(1)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用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2)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3)蔬菜生产基地;

(4)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5)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农田基本保护区的其他耕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80%以上。

三.我国陆地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1、局部地区缺水矛盾尖锐。由于人均占有水量少,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对水资源缺乏统筹安排,全国不少地区,尤其是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常常出现水荒。

2、水污染日益严重。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污染了江河水库的水质。地下水的污染发展很快

3、水资源浪费大。由于管理不善,工程配套差,用水的技术、工艺落后,一方面水紧缺,而另一方面又大量浪费。不少工矿企业产品用水单耗高,循环用水率低。农村多采用大水漫灌,利用率很低。另外,渠道渗漏很多,不仅浪费水资源,也易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降低土地的质量。

4、地下水开采过量。由于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问题,一些沿海城市导致海水入侵,影响了地下水水质。

5、农业缺水和城市缺水是中国缺水的两大主要表现。缺水量并不完全取决与供水资源的丰歉程度,而是与需水量和供水能力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发展经济和建设城市时,必须对可利用的水资源量进行周到的规划,并对水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进行相应的规划和建设,以尽可能缓解城市的水危机。

四、河流、湖泊、水库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1、陆地河流、湖泊面积日益缩小,影响河流、湖泊多功能的发挥。

2、污染比较严重

3、河流、湖泊水体资源利用水平低。

我国在利用河流、湖泊水体资源时,往往只注意它的某一种效益,如蓄洪、发电等,而不注意发挥它的综合效益,如水产养殖、旅游、气候调节等作用。同时,河流、湖泊和水库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还有待进—步提高其利用水平。

4、水利工程改变了河流、湖泊的生态环境状况。

1)在河流上游修建闸坝,尤其是修建大型水库,往往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引起库区小气候的改变,使周围地区地下水位升高,改变了水库下游河的冲淤平衡规律等。有些地方甚至还因库区水体负荷诱发地震。库区的淹没和滞水作用还会造成营养物质增加,使细菌和藻类大量繁殖,加速水体富营养化过程和寄生虫病的流行。

2)阻塞鱼类的洄游通道。在正常的水生生态系统中,很多鱼类需要在江河、湖泊洄游,它们的摄食、繁殖和越冬等生命活动才能进行,种群数量才能保持相对稳定。当江河上修建水利工程后或建成水库后,隔断了鱼类繁殖通道、并减少上游饵料的下泄,造成江河湖泊的生态隔绝,水产因而受到严重影响。

5、干旱造成草原退化,沙漠面积扩大,也会使河流湖泊面积缩小。

五、森林资源破坏对环境的影响

1、生态平衡的失调。森林面积的锐减,使复杂的生态结构受到破坏,原有的功能消失或减弱,导致自然生态进一步恶化。大片林地被砍光、使局部小气候发生变化,也使地表截蓄径流能力减弱,加剧了风沙、洪水等自然灾害,扩大了水土流失区。

2、环境质量退化。森林在生态平衡中起决定作用,森林破坏必然会引起环境质量退化,引起水土流失,土质沙化,对生物带来不利的影响。

3、造成野生植物物种减少,森林面积缩小,使野生动物失去了适宜的生活环境。

六、我国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

1、集中过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

2、计划外采伐量大,难以控制。

3、森林火灾及病虫害损失很大。

4、毁林开荒和滥伐现象极其严重。

七、森林资源的保护

1、健全森林法制、加强林业管理。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林业机构;二是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教育;三是严格森林采伐计划、采伐量、采伐方式;四是严格采伐审批手续;五是重视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防治;六是用征收森林资源税的方法,加强森林保护

2、合理利用天然林区

利用森林资源,一定要合理采伐,伐后及时更新,使木材生长量和采伐量基本平衡。

3、分期分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

4、营造农田防护林,加速平原绿化

建立起西北、华北等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发挥森林小气候作用,抗御自然灾害。

5、搞好城市绿化地带

城市应大力植树造林,把城市变为理想的人工生态系统。

6、开展林业科学研究

重点开展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关系研究。特别是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改善生态状况,力求生态、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相对协调发展。7、控制环境污染对森林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如S02、酸雨及酸沉降等都能明显对森林产生不同伤害,影响森林的生长、发育。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随着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也将对森林产生影响,控制环境污染的影响有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

八、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的丰富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基因多样性。

1、物种保护的意义

1、物种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的来源。

2、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材料。

3、物种是许多药物的来源。

4、物种资源提供大量的工业原料。

5、物种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6、环境生态效益。

7、许多野生动植物还有令人陶醉的观赏价值,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2、物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

1、生境交替。从一个高度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变化到简单、单一的生态系统,这种变化可使物种种群减少,物种丧失。

2、过度收捕。过度的收捕使得收捕率高于物种种群的自然生殖能力,导致物种濒临灭绝。

3、化学污染。

4、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如全球CO2的累积、臭氧层的破坏等,可能改变世界上生物群落的边界。

5、物种的引进。在一个区域或一个稳定自然生态内引进一个新的物种,可能导致这个区域或系统内原有物种的灭绝。

6、人口增长。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加大,森林超量砍伐、草原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地围湖造田、开垦沼泽、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破坏,甚至消失,影响到物种的正常生存。

九、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矿产资源利用不合理

采矿、选矿回收率低,矿产资源浪费严重,是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的普遍问题。一些地区乱采乱挖现象严重存在,破坏矿产资源的埋藏条件,不断丢失大量宝贵矿产资源,使许多矿山的开采寿命急剧缩短。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许多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白白流失无回收。2、生产布局不合理

目前我国矿产分属许多部门来管理,这样使综合性的矿山很难得到全面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此外,小矿山的开采给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个体或小集体随意乱采,导致一些大型矿脉破坏,给国家大规模采矿造成了困难。

3、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1)水污染。

主要由于采矿、选矿活动,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含酸性、含重金属和有毒元素,这种污染的矿山水称为矿山污水。矿山污水危及矿区周围河道、土壤,甚至破坏整个水系,影响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并且有毒物质的排放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2)大气污染。

露天矿的开采以及矿井下的穿孔、爆破以及矿石、废石的装载、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石场废石的氧化和自然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废石风化形成的细粒物质和粉尘等等,这些都

会造成区域环境的大气污染。

3、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3)土地破坏和土壤污染。

特别是露天开采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遭受破坏或侵占。

4)地下开采造成地面塌陷及裂隙。

地下采矿,当矿体采出后,原有的地层内部平衡破坏,岩石破裂、塌落,地表也随着下沉形成塌陷、裂缝,以及不易识别的变形等直接影响,破坏了周围的环境及工农业生产,甚至威胁人们的安全。

十、自然保护区的结构

1、核心(绝对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内,将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划出一部分作核心区,进行绝对保护。在核心区,禁止群众通行和开展旅游活动,一般也不允许进行科学研究。

2、缓冲区。规模较大的自然保护区,可在核心区的外围划出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在此区允许进行非破坏性的科研和标本来集活动,也可以从事教学活动,但一般不开展旅游活动。

3、实验区。缓冲区的外围可划作实验区。进行植物引种、栽培和动物饲养、驯化、招引等试验。在有向导指导下允许参观、旅游和教学活动。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一、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

1、毒物的侵入和吸收。毒物主要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也可经皮肤或其他途径侵入。气态——呼吸道;水和土壤中——消化道

2、毒物的分布和蓄积

分布是指污染物质被吸收后,由血液转送至机体各组织。机体长期接触某污染物质,若吸收超过排泄及其代谢转化,则会出现该污染物质在体内逐增的现象,称为生物蓄积。蓄积时,污染物质的体内分布,常表现为相对集中的方式,主要集中在机体的某些部位。

3、毒物的生物转化

除很少一部分水溶性强、分子量极小的毒物可以原形被排出人体外,绝大部分毒物都要经过某些酶的代谢(或转化),从而改变其毒性。毒物在体内的这种代谢转化过程,叫生物转化作用。肝脏、肾脏、胃肠等器官对各种毒物都有生物转化功能,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

4、毒物的排泄。排泄是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排泄器官有肾、肝胆肠、肺、外分泌腺等,而以肾和肝胆为主

二、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1、剂量。环境污染物能否对人体产生危害及其危害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剂量”。

2、作用时间。很多环境污染物具有蓄积性,只有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产生危害。

3、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环境污染物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经常与其他物理、化学因素同时作用于人体的,因此,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和综合影响。

4、个体敏感性。人的健康状况、生理状态、遗传因素等,均可影响人体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强度和性质。

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急性危害

2.慢性危害: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3.远期危害

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1、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1)固定污染源:位置固定,如工厂的排烟或排气。(2)移动污

染源:位置可以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气,如汽车等。

2、按污染物排放方式:

(1)高架源:污染物通过高烟囱排放。

(2)面源:许多低矮烟囱集合起来而构成的一个区域性的污染源。

(3)线源:移动污染源在一定街道上造成的污染。

3、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

(1)连续源:污染物连续排放,如化工厂的排气筒等。

(2)间断源:排出源时断时续,如取暖锅炉的烟囱。

(3)瞬时源:排放时间暂短,如某些工厂的事故排放。

4、按污染物产生的类型分:(1)生活污染源;(2)工业污染源;(3)交通污染源

二、大气污染物的种类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

(1)一次污染物(原发性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污染物,如SO2、氮氧化物等。它可分为反应性物质和非反应性物质。反应性物质不稳定,还可与大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者作为催化剂,促进其他污染物之间的反应,如SO2;非反应性物质比较稳定,在大气中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或反应速度缓慢,如CO。

(2)二次污染物(继发性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不稳定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物质发生反应,或者污染物之间相互反应而生成的新的污染物质,这种新的污染物质与原来的物质在物理、化学性质上完全不同。如O3、醛类、过氧乙酰硝酸酯等。

三、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1、颗粒物质

(1)粉尘(dust)(l~200μm )

1)定义:指分散于气体中的细小固体粒子,这些粒子通常是由煤、矿石和其他固体物料在运输、筛分、碾磨、加料和卸料等机械处理过程或由风扬起的土壤尘等所致。

2)按粒径不同,可分为:ⅰ、降尘:粒径>10μm,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ⅱ、飘尘:粒径<10μm。粒径小,重量轻,在大气中呈悬浮状态,可通过呼吸道被人吸入体内。(5)煤烟尘(soot):煤烟尘又名称烟炱,俗称黑烟子。煤烟尘是指伴随燃料和其他物质燃烧所发生的黑色烟尘,其中含有50%的碳。煤烟尘生成过程与燃料的种类、燃烧火焰的状态有关。一般来说,燃烧天然气,煤烟尘生成量少;燃烧煤或木材等碳化物,特别是燃烧其干馏生成物,如焦油(沥青)等一类燃料时,煤烟尘生成量就多。

(6)总悬浮微粒(TSP):指大气中粒径小于lOOμm的所有固体颗粒。

2.光化学烟雾

①定义:由HC、NOx及其光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所组成的特殊混合物,叫作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污染是典型的二次污染,即由污染源排放的一次性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转化而形成,污染区域可达下风向几百到上千公里,是一种区域性的污染问题。

②来源:机动车尾气是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机动车排放的主要一次污染物为CO、NOx、铅化合物和HC(碳氢化合物)。

四、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颗粒物: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化学成分,二是粒度。粒度决定着粉尘向肺泡的侵入以及沉降的速度。0.5—5μm的粒子可直接进入肺泡并在肺内沉积,还可能进入血液送往全身,因此,其危害最大。

五、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1、气象的动力因子

风:风向:污染物迁移、运动的方向。风速:污染物迁移状况

湍流:大气的不规则运动

2、气象的热力因子1)温度层结:气温沿垂直高度变化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称递减层结;气温不随高度变化,为等温层结;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称为逆温

2)大气稳定度: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稳定;不稳定;中性。

二、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1、从排烟中去除SO2的技术(排烟脱硫)

(1)湿法排烟脱硫用水或水溶液作吸收剂吸收烟气中SO2的方法。

(2)干法排烟脱硫用固体吸收剂或吸附剂吸收或吸附烟气中SO2的方法。

第七章水污染与控制

一.生化需氧量(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在有氧条件下,当温度为20℃时,由于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的活动,使可降解的有机物氧化达到稳定状态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mg/L)。

生化需氧量(BOD)越高,表示水中耗氧有机污染越重。由于温度对微生物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BOD测定时规定20℃为标准温度。在有氧的情况下,废水中有机物的分解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碳化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氨;

第二阶段:硝化阶段。主要是氨在进一步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因为氨已经是无机物,BOD一般只包括第一阶段,即碳化的需氧量。

一般有机物在20℃条件下需要20天才能完成第一阶段的氧化分解过程,20天的生化需氧量以BOD20表示。如此长的测定时间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目前世界各国均以5天作为测BOD的标准时间,所测得数值以BOD5表示,对于一般有机物BOD5约为BOD20的70%。

二.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

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mg/L)。COD值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污染越重。化学需氧量(COD):目前常用的氧化剂主要是高锰酸钾和重铬酸钾。高锰酸钾法(CODMn),适用于测定—般地表水,如海水。重铬酸钾法(CODCr)对有机物反应较完全(除苯、甲苯等芳香烃类化合物以外),适用于分析污染较严重的水样。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规定,化学需氧量指CODCr,而称CODMn为高锰酸盐指数。

三、水质指标(生物学水质指标)

(1)细菌总数(2)总大肠菌群数(3)各种病原细菌等。

四、水污染的分类:根据污染物及其污染形成的性质划分:

1、化学性污染

(1)酸碱污染。酸主要来源于矿山排水及许多工业废水,如化肥、农药、酸法造纸等工业的废水。碱性废水主要来自碱法造纸、化学纤维制造、制碱、制革等工业的废水。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可相互中和产生各种盐类;酸性、碱性废水亦可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也生成机

盐类。所以,酸性或碱性污水造成的水体污染必然伴随着无机盐的污染。酸性和碱性废水的污染,破坏了水体的自然缓冲作用,抑制着细菌及微生物的生长,妨碍着水体自净,腐蚀着管道、水工建筑物和船舶。同时,还因其改变了水体的pH值,增加了水中的一般无机盐类和水的硬度等。

2)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电镀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这类物质具有强烈的生物毒性,它们排入天然水体,常会影响水中生物,并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这类污染物都具有明显的累积性,可使污染影响持久和扩大。最典型的无机有毒物质是重金属,但也包括As等非金属元素,它们都有程度不同的毒性。

3)需氧性有机物污染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分解,分解过程中需消耗大量溶解氧,因此统称为需氧性有机物。人类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大部分工业废水,如食品工业和造纸工业等废水中都含有大量有机物质。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没有毒性,进入水体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有机物质,并在生物氧化分解过程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一旦水体中氧气供应不足,则使氧化作用停止,并引起有机物的厌氧发酵,分解出CH4、H2S、NH3等气体,散发出恶臭,污染环境,毒害水生生物。

4)营养物质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含植物营养物质的废水进入水体后,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藻类大量繁殖,并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从而导致鱼类等窒息和死亡。其次,水中大量的N03-、N02-,若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将危害人体健康,或有致癌作用。

5)有机毒物污染:各类有毒物质,如酚类、氰化物、有机农药等,进入水体后,在高浓度时,会杀死水中生物;在低浓度时,可在生物体内富集,并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最后影响到人体。

2、物理性污染物:

(1)悬浮物污染

(2)热污染,热电厂等的冷却水是热污染的主要来源。这种废水直接排入天然水体,可引起水温升高,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还会使水中某些毒物的毒性升高。水温升高对鱼类的影响最大,可引起鱼类的种群改变与死亡。

(3)放射性污染。主要由原子能工业及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引起。

3、生物污染物: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和屠宰肉类加工、制革等工业废水。主要通过动物和人排泄的粪便中含有的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类等污染水体,引起各种疾病传播。

五、水体的自净

1、自净作用的概念:是指受污染的各种水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下水中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的过程

2、自净的分类

(1)物理自净:物理自净是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改变其物理性状、空间位置,而不改变

其化学性质、不参与生物作用。如污染物在水体中所发生的混合、稀释、扩散、挥发、沉淀等过程。通过这些过程,可使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使水体得到一定的净化。物理自净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水体的物理条件如温度、流速、流量等,以及污染物自身的物理性质如密度、形态、粒度等。物理自净对海洋和容量大的河段等水体的自净起着重要作用。

(2)化学自净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以简单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迁移,并发生了化学性质或形态、价态上的转化,使水质亦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但未参与生物作用。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解吸、胶溶-凝聚等过程。这些过程能改变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能力和毒性大小,亦能改变水环境化学反应条件。

(3)生物自净是指水体中的污染物经生物吸收、降解作用而发生消失或浓度降低的过程。如污染物的生物分解、生物转化和生物富集等作用。水体生物自净作用也被称为狭义的自净作用。主要指悬浮和溶解于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氧化分解的过程。在水体自净中,生物化学过程占主要地位。生物自净与生物的种类、环境的水热条件和供氧状况等因素有关。

六、废水处理技术生物法:

(1)好氧生物法:利用好氧微生物作用,使废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1)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悬浮生长系统)。将空气连续鼓入嚗气池的废水中,经过一段时间,水中形成繁殖有大量好氧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它能吸附和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并以有机物为养料使微生物不断增生。离开嚗气池的废水与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沉淀池中沉淀,分离后的水即为得到净化的水。沉淀下来的活性污泥,部分处理掉,部分还可继续回流使用。(2)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兼性菌和厌氧菌分解稳定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方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有机物首先被水解和产酸细菌分解,生成各种有机酸;2)然后又由产氢、产乙酸细菌将各类有机酸转化为乙酸、氢气和二氧化碳;3)最后产甲烷细菌在将乙酸、氢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气体。

(3)自然生物处理法:

利用天然条件下微生物活动处理废水的系统。1)生物(氧化)稳定塘法。在稳定塘中,污水长期缓慢流动,有机物得到微生物的分解。2)土地处理系统。主要利用土壤中的大量微生物分解废水中有机物,同时也可利用废水及其中养分灌溉土壤上种植的作物。

七、污泥处理技术

1、稳定处理:污泥稳定处理的目的是稳定其中的有机污染物。最常用的方法是厌氧消化法。经过厌氧消化,40 %~50%的有机物得到了分解稳定,大部分致病菌和寄生虫卵能被杀死,还可产生沼气用作燃料或能源。

2、脱水处理:为减小污泥体积,必须进行脱水及干化。可采用晒泥场或机械脱水

3、最终处理:优先考虑利用污泥作农田肥料或进行其它利用,不能利用的污泥可采用填埋、投海或焚烧法处置。

八、废水处理流程

根据不同的处理程度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指只去除废水中悬浮态污染物的处理,主要采用物理法,如格栅、沉砂、沉淀等,处理后的水并未达到完全净化,往往不能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

二级处理指一级处理加上生物处理的流程,它可以去除废水中悬浮态的污染物和大部分溶解态的有机污染物,有时还能除去一部分氮、磷营养物。一般情况下,二级处理的出水可以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也可用于农田灌溉。

三级处理是指在二级处理流程后再进一步去除出水中残留的有机物、悬浮物、氮磷等的处理

流程,其目的是满足更严格的废水排放要求和回用要求。

第八章环境伦理观

一、环境伦理学的观点

1、生命中心主义。观点:不仅动物有“权利”,而且包括植物在内的所有生命体都有其自身的“固有的价值”。因此,都应当受到同等的尊重。

2、生态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论。观点:主张不仅生命体具有内在的价值,包括土地、岩石和自然景观在内的整个自然界都有其“固有的价值”和“权利”。

3、代际均等的环境伦理观。观点: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它只考虑人类各成员的均等,而将自然环境和其他生命有机体看作是人类均等的内容。

不同点:由于出发点和考虑问题角度的不同,各自成为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

相同点:这些不同思想取向的环境伦理在根本目标与思想取向上是一致的,就是试图通过提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伦理关系,来解决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

二、尊重与善待自然

对自然生态价值的认识与承认导致了人类对它的责任和义务。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责任与义务,从消极的意义上说,是要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防止自然生态的恶化;而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则是要保护和爱护自然,为自然生态的自组织进化和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1、尊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

2、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

3、顺应自然的生活:

1)最小伤害性原则2)比例性原则3)分配公正原则4)公正补偿原则

三、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1、正义原则2、公正原则3、权利平等原则4、合作原则

四、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1、责任原则2、节约原则3、慎行原则

五、企业行为中的环境伦理:

从人本主义的环境伦理出发,企业应当优先考虑的行为准则:

1、估量那些与企业没有直接商务往来的人所承受的损失。

2、不要认为公司或企业的利益就是国家或社会的利益。

3、充分利用非消费性物品以及尽量回收再利用。

4、勿滥用不可再生的资源。

5、勿被“消费主义”左右。

从自然主义的环境伦理出发,企业应当优先考虑的行为准则:

1、视生态系统为有效率的经济系统而加以尊重。

2、谨慎对待罕见和脆弱的环境。

3、尊重生命。

4、尊重物种。

5、尊重自然。

6、爱地球如爱己

第九章环境质量评价

一.表格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我国目前使用的空气污染指数API (Air Pollution Index )

计算方法:

①基本计算式:设I 为某污染物的污染指数,C 为该污染物的浓度。

则:

式中: C 大与C 小:在API 分级限值表(表1)中最贴近C 值的两个值,C 大为大于C 的值,C 小为小于C 的值。

I 大与I 小:在API 分级限值表(表1)中最贴近I 值的两个值,I 大为大于I 的值,I 小为小于I 的值。

表2 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类别

小小大小大)(I C C C C I I I +---=

我国目前使用的空气污染指数

计算方法: ②全市API 的计算步骤

1)求某污染物每一测点的日均值 式中:Ci 为测点逐时污染物浓度,n 为测点的日测试次数

2)求某一污染物全市的日均值 式中:l 为全市监测点数

3)将各污染物的市日均值分别代入API 基本计算式所得值,便是每项污染物的API 分指数。

4)选取API 分指数最大值为全市API 。

③全市主要污染物的选取

各种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数都计算出以后,取最大者为该区域或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API ,则该项污染物即为该区域或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API = max(I1,I2…Ii …In ) 例、假定某地区的PM10日均值为0.215mg/m3,SO2日均值

为0.105mg/m3,NO2日均值为0.080mg/m3,

解:则其污染指数的计算如下:按照表1,

PM10实测浓度0.215mg/m3介于0.150mg/m3和0.250mg/m3之间,

即此处浓度限值C2 =0.150mg/m3,C3=0.250mg/m3,而相应的分指数值I2 =100,I3 =200, 则PM10的污染分指数为:

I =((200-100)/(0.250-0.150))×(0.215-0.150)+100

=165

这样,PM10的分指数I =165;其它污染物的分指数分别为I =76(SO2),I =50(NO2)。 取污染指数最大者报告该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

API=max (165,76,50)=165 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

三、河流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常用的水环境质量指数

(1)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 (推荐标准指数法)

单项水质参数i 在j 点的标准指数: 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 1,表示未超标;

> 1,表明已超标

常用的水环境质量指数 (1)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 (推荐标准指数法)

DO 的标准型指数形式 DOj ≥DOs

DOj < DOs n

C

C n i i /1∑==点日均l C C l

i i /1

∑==点日均市日均j

i j i j i S C P ,,,=S f j f j DO DO DO DO DO P --=,S

j j DO DO DO P 910,-=

DOf =468/(31.6+T)

PDO,j ──j 点的DO 环境质量指数;DOf ──饱和DO 浓度;T ——水温(℃);DOj ──j 点的DO 浓度;DOs ──DO 的评价标准。

(1)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 (推荐标准指数法)

pH 的标准型指数形式

pH ≤ 7.0

pH >7.0

PpH,j ──j 点的pH 环境质量指数;pHj ──j 点的pH 监测值;pHsd ──评价标准中规定的pH 下限;pHsu ──评价标准中规定的pH 上限。

例1、气温为23℃ 时,某河段溶解氧浓度为4.5 mg/L ,已知该河段属于Ⅱ类水体,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多少?(根据GB3838-2002,Ⅱ类水体溶解氧标准为≥ 6 mg/L 。) 解:DOj < DOs

=10-9×(4.5/6)=3.25

例2、气温为23℃ 时,某河段溶解氧浓度为6.5 mg/L ,已知该河段属于Ⅲ类水体,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多少?(根据GB3838-2002,Ⅲ类水体溶解氧标准为≥5 mg/L 。) 解:DOf=468/(31.6+T)=468/(31.6+23)=8.57 mg/L

DOj ≥DOs

=(8.59-6.5)/(8.59-5)=0.58

例3、某水样pH 为13,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多少?

解:pH >7.0

=(13-7)/(9-7)=3

例4、某水样pH 为6.5,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多少?

解:pH ≤ 7.0

=(7-6.5)/(7-6)=0.5

四、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1、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管理程序

(1)环境影响分类筛选:凡新建或扩建工程,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分类管理名录”确定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①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A 类)

②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B 类)

③对环境不产生影响或影响极小的建设项目(C 类)

0707..,--=su j j pH pH pH P sd j j pH pH pH P --=0.70.7,S j j DO DO DO S 910,-=S f j f j DO DO DO DO DO S --=,0.70.7,--=su j j pH pH pH S sd j j pH pH pH S --=0.70.7,

环境保护概论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环境保护概论是为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要保护人类的环境,首先要认识环境,了解环境是如何被污染的,生态是如何被破坏的。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学习环境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正是以此为目的,对非环境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课程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较系统阐述。 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第二: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 第三:全球环境问题。 课程的重点在第二、第三层面,即各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难点为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的控制原理和方法。因为这一部分涉及到环境专业学科基础课的相关内容,对于非环境专业学生来讲具有较大的难度。 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第一章绪论 解释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介绍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环境要素、环境质量等概念,了解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1.1前言[2] 1.2环境及其组成[1]

整理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824环境保护 整理人尼克 概论考试大纲

824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I.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理论及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考查范围 1.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平衡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本概念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 3.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基本概念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基本概念 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大气污染的防治 5.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水体污染与自净 水污染防治 6.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基本概念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的防治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与管理 7.声学环境保护 基本概念 环境噪声评价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8.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基本概念 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城镇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9.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10.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类型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11.环境管理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 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12.环境经济 基本概念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环境保护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13.环境法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体制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14.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和方法我国环境标准的形成和发展15.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 环境污染物的特性

生态工程期末考试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生态工程:模拟自然生态的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原理,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去分析、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疏通物质、能量、信息流通渠道,开拓未被有效利用的生态位,使人与自然双双受益的系统工程技术。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大气、水、土地、动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环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数量超过最大容纳量,这一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 概念模型:是对真实世界中问题域内的事物的描述,不是对软件设计的描述。概念的描述包括:记号、内涵、外延,其中记号和内涵(视图)是其最具实际意义的。 十分之一定律:生物量从绿色植物向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按食物链的顺序在不同营养级上转移时,有稳定的数量级比例关系,通常后一级生物量只等于或者小于前一级生物量的1/10。而其余9/10由于呼吸,排泄,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等被消耗掉。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种植业生态工程:是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技术体系,它既是当代全球经济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也是解决我国农村人口、资源、环境需求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一种带有方向性的途径。 系统:指由一群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根据预先编排好的规则工作,能完成个别元件不能单独完成的工作的群体。系统分为自然系统与人为系统两大类。 二、简答题 1、简述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的区别 答:第一,从理论原理来说,生态工程的理论原理是生态学,环境工程是环境学,生物工程是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第二,从组织水平来说,生态工程是生态系统水平,环境工程是环境系统水平,生物工程是细胞水平。第三,从控制内容来说,生态工程是力学功能(水气、太阳能、生物),环境工程是对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的控制,而生物工程的控制内容主要包括:遗传结构和密码。第四,从生物多样性来说,生态工程是自我设计加人类设计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工程是人类设计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工程则是人类设计对生物多样化的改变,增加生物多样性。 2、简述生态工程学的核心原理(涉及到具体原理) 答: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2)物种多样性原理,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意义:生物多样性程度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3)协调与平衡原理,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4)整体性原理,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5)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理论基础: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理论基础:系统整体性原理: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系统很高的生产力。 3、简述生态工程的生物学原理 答:生态工程系统中,生物学原理在于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物种协调。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在群落生态学的研究中,常需了解物种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即种

《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绪论 环境问题的定义: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 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可持续发展 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应具备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 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 1、影响范围大 2、作用时间长 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4、污染治理难 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的涵义: 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环境保护与概论 学习心得

班别:应化11-2班姓名:李日霞学号:11114060203 学环境保护概论有感 学习了环境保护概论这门课,我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知识,很多我们平时不会留意但是都是很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学习这门课,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了解到了我国在环境保护道路上的历程以及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把环境放在了什么位置;了解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的基本原则;了解到了世界上的一些绿色能源……。20世纪以来,人类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气候改变、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等,这些环境问题无不威胁和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生存、发展,这是人类在发展中对自然环境采取不公允、不友好态度和做法的结果。 然而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八大公害中“日本的水俣病事件”。1925年日本氮肥公司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日本一个兴旺的渔产小镇上开设了合成醋酸厂。1949年后,这个公司开始生产氯乙烯,工厂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水俣湾中。1956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

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当时这种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这种“怪病”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病”的罪魁祸首是制造过程中用到的含汞催化剂,废水排到水中鱼虾受到污染,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了动物和人类的体中,甲基汞进入人体会使脑萎缩、侵害神经细胞、破坏掌握人体平衡的小脑和知觉系统,从而一起了病症。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性。重金属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约有45种,包括铅、镉、铬、铜、锌、镍等。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重金属排入土壤及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危害土壤、水生态环境。环境中的重金属不能被降解,主要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径进入动植物体,并经由食物链放大富集进入人体,极低浓度就能破坏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损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污染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重金属的来源非常广泛,传统上可以分为工业来源、城市来源还有就是突发性的环境事故。在工业上,工业能源大都以煤、石油类为主,它们是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在采矿、选矿、冶炼、锻造、加工运输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重金属污染;城市污染,城市日益变成重金属的重要来源之一,污染过程主要包括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污泥堆放、垃圾渗漏液的泄露、含铅汽油的使用以及汽车交通等,城市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飞尘中重金属也会超标;环境事故污染,近年来突发性的环境污染时间剧增,其中重金属污染的案例占很大比例,突发性事件会导致重金属在短时间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A)

期末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 ?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四、论述题(13分)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5、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 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10、荒漠化: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1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12、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3、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14、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 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15、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

最新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环境 :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 环境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 超城市化” 。 水体自净作用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光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排污交易 :它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指标在市场上交易。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权主义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环境保护概论论文

环境保护概论论文 【摘要】: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经济是高速发展,但带来的却是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 而且由于我国劳动力的廉价,外国资本主义都到我国来投资建厂,产品卖到世界各地,赚取高额利润,但把污染留在了我国。由于国人爱护环境的观念不强,导致外企越得寸进尺。所以,我们要重视环境,保护环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为企业带来的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关键词】: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 【调查目的和意义】 尽可能减少影响环境的不良因素,查找到影响环境的不良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基本情况与分析】 大气污染 我国现在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不仅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必须加强重视。而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1)、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控等状况。因此说缺乏对环境保护考虑的地方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造成加重大气污染的诱因,所造成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2)、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据资料显示,主要表现如下:A: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其它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84%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成是很不合理的。B: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的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同时,由于洗煤厂建设资金的限制、洗煤价格的不合理以及受铁路运力和流向的制约,洗,煤的能力的增长落后于原煤生产量增长,原有洗选厂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为22%,发达国家一般多在60%~80%。动力煤洗选厂的洗选设备利用率仅为69%。C: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遍。全国工业锅炉50万台,平均热效率仅有60%左右;工业窑炉平均热效率约为40%;城镇居民生活燃煤热效率平均仅为22%左右。D:乡镇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 点整理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8977448.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 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问答题: 1、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A人口问题 B资源问题 C生态破坏 D大气环境污染 E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管理 F生物多样性危机 G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 H海洋污染 2、请说明好氧生物处理的作用机制 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参与,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代谢过程。在有机物氧化过程中脱出的H是以O为受H体,如C6H12O6 + 6 O2=6 CO2 + 6 H2O +2880KJ 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比较彻底,最终产物是能量较低的CO2和H20,故释放能量多,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 3、请说明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 厌氧:是指在无分子态氧存在的条件下,能进行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的生物,如厌氧细菌、酵母菌等.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 (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厌氧消化厌氧生物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化学过程,依靠三大主要类群的细菌,即水解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联合作用完成 5、写出生物法脱氮方法与流程,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生物法脱氮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转盘、接触曝气法),而以活性污泥法使用较多 脱氮菌在脱氮过程中必须有能量的供给,也要有供氢体(H2-donor) 的存在。 其流程为:见复习题 6、简述好氧法与厌氧法处理废水的优缺点 好氧: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废水有机污染物稳定化,释放能量高,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缺点:对含有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废水,由于要供给足够的O2较困难,需耗用大量稀释水,处理成本高。 厌氧法的主要特点:(1)应用范围广(2)能耗低(3)负荷高(4)剩余污泥量少,且其浓缩性、脱水性良好(5)氮、磷营养需要量较少(6)有杀菌作用(7)污泥易贮存 缺点:(a)厌氧微生物增殖缓慢,因而厌氧设备启动和处理所需时间比好氧设备长; (b)出水往往达不到排放标准,需要进一步处理,故一般在厌氧处理后串联好氧处理; (c)厌氧处理系统操作控制因素较为复杂。 (d)厌氧过程会产生气味对空气有污染 8、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 1 传统活性污泥法(普通活性污泥法) 2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3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4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系统 5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6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7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8多级活性污泥法系统 9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0深井曝气池活性污泥法系统 11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2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9、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特点 1、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 2、有机负荷高 3、反应器内设三相分离器,被沉淀区分离的污泥能自动回流到反应区,一般无污

环境保护概论考点总结

第一章 1、环境的概念是指以某一事物为中心而存在于周围的事物。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本课程所讨论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内涵: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按属性分: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它是人类发生、发展与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 2.按空间范围可分为:聚落环境【人类聚居场所的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它是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污染是由居民的生活“三废”造成的。提倡院落环境园林化,在室内、室外,窗前、房后种植瓜果、蔬菜和花草,美化环境,净化环境,调控人类、生物与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与氧气平衡。)村落环境(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村落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源。特别是农药、化肥的使用和污染有日益增加和严重的趋势,影响农副产品的质量,威胁人民的健康。必须加强农药化肥的管理;开展综合利用,使农业和生活废弃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自然能源。)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2)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而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因此,城市气温、云量、雾量、降雨量、烟尘、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多环芳烃等有害气体含量较高。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影响水的循环;耗水量的增加,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2)对水质的影响:水环境的污染。3、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3、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破坏以至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情况称之为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4、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四点):(1)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不但包括了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包括了众多发展中国家。(2)危害后果不同。第一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也对经济造成损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损害人类健康,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3)污染源不同。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只要一个城市、一个工矿区或一个国家下决心,采取措施,污染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杂,既来自人类的经济再生产活动,也来自人类的日常生活活动;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只靠一个国家的努力很难奏效,要靠众多国家,甚至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行,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4)第一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一是带有突发性,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5、造成第一次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1)、首先是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的速度加快。(2)、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八大公害: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1、马斯河谷工业区烟雾污染事件;2、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烟雾污染事件;3、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4、伦敦烟雾; 5、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 6、米糠油事件; 7、水俣病; 8、骨痛病。 6、第二次环境高潮:(1)全球大气污染【重大突发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莱茵河污染事件)、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2)大面积生态破坏。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低空臭氧等。 由于这些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它会导致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 臭氧层耗竭,人类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制冷剂氟氯烃类化合物、氮氧化物,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臭氧层耗损意味着大量紫外线将直接辐射到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农作物受害而减产;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高空中臭氧虽在减少,但低空中臭氧含量的增加还会引起光化学烟雾,危害森林、农作物、建筑物等,并会造成人的机体失调和中毒。 酸雨: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酸雨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形成硫酸和硝酸后,又以雨、雪、雾等形式返回地面,形成酸雨。 水资源危机:一方面清洁水源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另一方面,淡水的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 7、当代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与污染、大气污染、能源短缺;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

环境保护法期末考试要点整理.doc

1.2014年新环保法对环境的定义: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主要是由于高发展和高消费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对策:发达国家可以率先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降低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污染、破坏和浪费;可以带头开发更洁净、非资源密集型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社会服务,在财力和科学技术诸方面支持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除了贫穷之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和转嫁污染,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策: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扩大生产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要使用清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维持生物多样性、控制人口,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 3.环境保护的概念:所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环境保护法的概念: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对……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总称。)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1)概念: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2)《环境保护法》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标准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D 。 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C。 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3.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A_____。 A. 有机污染物B.重金属 C.三氮 D.酸性污染物 4.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D。 A.重力分离B.过滤法 C. 离心分离法D.混凝 5.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称为__B_____。 A. TSP B. 飘尘 C.降尘 D. 烟尘 6.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A 。 A. 6月5日B. 4月22日C.9月16日 D.11月15日 7.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A。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 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8.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B。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9.工业三废是指 C 。 A.废水、废料、废渣 B.废水、废气、废料 C.废水、废气、废渣 10、导致日本“水俣病”的主要物质是什么?_____C____ A.甲苯B.甲醛C.甲基汞D.氯化镉 11、所有铬的化合物都有毒性,其中以什么毒性最大?_____A____?A.六价铬B.二价铬C.三价铬D.金属铬 12、一般污水处理厂中采用的活性污泥法,主要是去除_____C____ A.酸B.氮 C.BOD D.SS 13、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为称为______B___ A.TSPB.PM10 C.降尘 D. 烟尘 二、判断题 1.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处置的原则是规范化、最小化、无害化。(×) 2.城市热岛效应的特点是指城市温度比郊区的低。( ×) 3.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过多的植物营养物排入湖泊所致。(√) 4.溶解氧量越少,表明水体污染的程度越轻。(×) 5.城市垃圾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占用土地和污染土壤。(√) 6.导致日本“水俣病”的主要物质是六价铬。(×) 7.绿色植物在城市环境中的主要作用是扮演生产者的角色。(√)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步入21世纪后,人类面对的最主要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这是时代决定的,也是社会需要决定的。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采取行动防范。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在全球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生的土地“荒漠化”,不仅造成了长期的农业和生态退化,还曾引发过严重的环境灾难。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发生的大灾荒,就是荒漠化所引起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次环境灾难,难民的悲惨景象震惊了全世界。事实上,历史上一些繁盛一时的文明的神秘消失,往往同土地荒漠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二、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地球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

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2.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3.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 4.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 5.土壤圈

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试卷及答案

《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期末试卷 2011.12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50分) 1、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 A、行业标准 B、地方标准 C、企业标准 D、职业标准 2、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什么责任。() A 法律责任 B刑事责任 C 行政责任 D领导责任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规定,对依法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水体,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总量控制计划分配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该水体的什么实施方案。() A、总量控制 B、污染物控制 C 、氨氮 D、COD控制 4、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化学品气体的浓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时,工人必须使用适当的()。 A 预防药剂 B 个人防护用品 C 保健品 D治疗药剂 5、有毒有害物品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由呼吸道、()、和消化道。 A 皮肤 B 口腔 C 食品 D眼睛 6、对于不宜进行通风换气的缺氧作业场所,应采用()。 A 空气呼吸器 B 过滤式面具 C 氧气呼吸器 D口罩 7、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数值越低,爆炸极限范围越大,则爆炸危险性()。 A 越小 B 越大 C 不变 D 不确定 8、发生粉尘爆炸的首要条件是()。 A 粉尘自燃 B 浓度超过爆炸极限 C 起始能量 D与空气混合

9、为保证消防安全,在灌装易燃液体,容器应留有()的空间。 A 1% B 5% C 10 % D 15% 10、氧气瓶和乙炔气瓶工作间距不应少于()米。 A 3米 B 4米 C 5米 D 1米 11、如果触电者已经呼吸中断、心脏停止跳动,在现场可采取的急救措施有()。 A 喝水 B 施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C 揉肚 D立即送医院 12、锅炉规格指锅炉提供或加热的能力。() A 水、蒸汽 B蒸汽、水 C 热量、水 D蒸汽、热量 13、下列锅炉压力容器缺陷中最危险的是()。 A 均匀腐蚀 B 变形 C 裂纹 D 内部沉积污垢 14、安全阀是一种()装置。 A 计量 B 连锁 C 报警 D 泄压 15、《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应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 A、职工食堂 B、员工宿舍 C、职工俱乐部 D职工医院 16、《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命安全的()。 A、工艺、设备 B、工具 C、原材料 D产品 17.《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生产、储存装置每年进行一次安全性评价;生产、储存、使用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生产、储存装置每()年进行一次安全性评价。 A、半 B、1 C、2 D3 18、污染物排放指标COD是指:() A 化学需氧量 B 生物需氧量 C 有机物含量 D 浑浊物含量 19、用纯氮气置换可燃气体后进入密闭罐内作业,在没有任何个体防护措施时,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设计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 (7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精细化工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的专业拓展性课程。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其溶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为适应我国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了解农业、城市、工业、旅游、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途径;重点理解并适当掌握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领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趋势、理念、措施和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环境一般性法律法规,能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特点给出适当的环境治理建议,并能实际解决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与时俱进的正确心态。 3、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齐达标的理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绪论 明确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性;了解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3)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3)环境科学 (1)环境科学的概念 (2)环境科学的任务 (3)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学 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态规律;了解其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概述 (1)生态学及其发展 (2)生态系统 (3)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1)生态平衡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3)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三)自然资源 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自然资源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的模式。 1)概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