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卡尔森式疼痛管理对胃癌患者术后疼痛及康复的影响

卡尔森式疼痛管理对胃癌患者术后疼痛及康复的影响

卡尔森式疼痛管理对胃癌患者术后疼痛及康复的影响
卡尔森式疼痛管理对胃癌患者术后疼痛及康复的影响

DOI :10.13558/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8987884.html,ki.issn1672-3686.2016.01.038

作者单位:310013

浙江杭州,浙江医院重症监护室(姜

爱玉);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汤阿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通外科(陈俐娜)

通讯作者:汤阿毛,Email :tam6366@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8987884.html,

胃癌患者外科手术后若不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有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失眠、抑郁、焦虑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对病情恢复的信心。目前对胃癌患者术后疼痛实施评估和干预措施时往往依据临床经验,这使得在应对患者的疼痛时处于被动地位,疼痛管理工作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1]。卡尔森疼痛管理是一种用于评估疼痛经历并提供干预措施的综合行为。它以最佳研究证据为基础,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参考患者病史,自身条件和特点,利用所有可用资源为患者提供疼痛管理相关服务[2]。有不少相关研究报道,卡尔森式疼痛管理模式在提高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加强医护人员的疼痛管理理念,促进患者早日进行恢复训练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3,4],但是关于卡尔森式疼痛管理对胃癌患者术后焦虑、疼痛以及康复过程的研究仍较为少见。本次研究从2013 年11月实施卡尔森式的疼痛管理以来,有效减轻了胃癌患者术后焦虑及疼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浙江医院手术并住院的胃癌患者13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经影像学、检验学和病理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③具有癌痛及胃癌相关疼痛的患者;④功能状态评分(performance status ,PS )<4分;⑤知情本次调查,能够用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患者;⑥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有严重认知或智

力障碍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卡尔森组各6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住院付费方式、家庭月收入方面比较见表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止痛和护理模式,卡

尔森组采用卡尔森式疼痛管理进行术后止痛和护理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1.2.1建立卡尔森式疼痛管理小组明确卡尔森式疼痛管理概念,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疼痛专科医师、疼痛专科护士、家属、患者组成的小组,明确各成员分工。制定相关的制度,如健康宣教制度、人员考核培训制度、药品使用管理制度等;对小组成员定期进行培训考核,请疼痛专科护士和医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开展疼痛业务查房、医护病例讨论、情景模拟演练,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对每位小组人员考核采取日常工作督导及观察结合和定期考核的方式。1.2.2

建立癌痛管理档案

由本科室疼痛专科护士

·全科护理·

卡尔森式疼痛管理对胃癌患者术后疼痛及康复的影响

姜爱玉汤阿毛

陈俐娜

表1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基本资料卡尔森组(n =65)

对照组(n =65)

性别(男/女)31/3428/37中位年龄/岁58.26

57.85

文化程度/例小学及以下2522中学2125中专及以上19

18

住院付费方式/例公费1819医保2728自费

20

18

组别n 下床活动/d 肠道通气/d 睡眠时长/h 住院天数/d 卡尔森组65 2.13±0.62* 2.83±0.52*7.86±0.91* 5.83±0.71*对照组

65

3.45±0.71

4.37±0.42

5.72±0.57

7.93±0.65

并发症/%满意度/%1(1.54)90.77*2(3.08)

67.69

表3

两组术后康复情况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根据患者入院初步诊断建立患者疼痛管理档案,记

录患者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经济收入、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状况、兴趣爱好,对疼痛的认识、耐受情况及有效应对应措施;在病员一览表、床头牌、病例本设置疼痛管理标识。

1.2.3疼痛评估运用模拟视觉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进行疼痛评估。首次疼痛评估在入院8 h 内完成,以后每日早晨9时、晚上21时进行评估。连续评估3 d ,3 d 后根据VAS 结果再进行卡尔森式镇痛处理。若VAS ≥4分,则每4小时评估1次;若VAS<4分,则每日评估2次。记录日期、部位、用药情况、疼痛分值、睡眠情况及处理措施。

1.2.4卡尔森式疼痛管理根据VAS 结果进行卡尔森式镇痛处理,通常采用非药物和药物两种方式进行镇痛。如患者每天平均VAS 评分<5 分时,考虑可能由心理因素引起,要求患者放松情绪、调节呼吸节奏,采取抚触、音乐疗法、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暗示及陪伴等进行镇痛;如患者每天平均VAS 评分在5~7分时,可采取适当变取保护性及舒适体位、穴位按摩、冷热敷等方法进行镇痛;如果采用上述方法仍不能缓解疼痛,或患者每天平均VAS 评分在≥8 分时,要立即报告值班医生,遵医嘱采用药物镇痛方式,药物镇痛通常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三阶梯给药方案,按医嘱时间、剂量正确给药,并及时与医师沟通。对应用吗啡患者,护理人员应参与医生查房,与医生、患者确定控制疼痛目标,确保VAS 评分在3分以下,24 h 内疼痛频率、解救疼痛在3次以下,完成各项措施后,再实施评估,并准确记录。

1.3效果评价①疼痛评价:采用VAS 评分法。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由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进行评分,取连续评估3 d 的平均分。②焦虑情况评价: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 )。前20题为状态焦虑量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 ,SAI ),用来评价应激情况下的焦虑

水平;后20题为特质焦虑量表(trait anxiety inventory ,TAI ),用于评定患者的情绪。对量表项目进行4级评分,由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最合适的等级,分别计算分值,最大值为80分,最小值为20分(正性情绪项目均反序计分),结果得分越高,说明受试者的焦虑程度越高。国内调查正常值为SAI 为38.97分,TAI 为41.11分。③术后康复评价:包括术后下床活动起始时间、肠道通气起始时间、睡眠时长、住院天数及并发症。④术后对疼痛控制的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设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情况、VAS 评分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两组在干预前(镇痛处理之前)SAI 、TAI 、VAS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分别=0.87、1.05、0.66,P 均>0.05)。卡尔森组在干预后(镇痛处理之后)SAI 、TAI 、VAS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分别=14.32、7.58、6.15,P 均<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SAI 、TAI 、VAS 变化不明

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分别=1.58、1.79、1.26,P 均>0.05)。

2.2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比较见表3

表2两组患者焦虑、VA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 <0.05。

组别

SAI

TAI VAS 卡尔森组干预前57.32±7.96

56.83±7.92

5.58±1.81

干预后42.15±7.64*45.62±7.58* 3.42±0.96*

对照组

干预前56.92±7.5857.73±7.82 5.57±1.69干预后53.47±6.85

52.37±8.33

4.37±0.85

由表3可见,卡尔森组患者在术后下床活动起

始时间、肠道通气起始时间和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睡眠时长比对照组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分别=5.52、7.61、7.38、6.94,P 均<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χ2=3.62,P >0.05)。卡尔森组患者术后对疼痛控制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P <0.05)。

3讨论

疼痛不仅制约活动,影响食欲和睡眠,而且会引起营养失调、睡眠奈乱、活动受限、抵抗力下降,进而导致疼痛加重,折磨着病人的躯体,更使人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影响癌症的治疗效果,大大降低了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5~7]。而且患者的痛苦会延伸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外界环境中,进而又得到不良情绪的反馈,形成负面影响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有效地实施镇痛直至达到无痛成为胃癌患者术后治疗和护理的重点[8,9]。近年来,医院对疼痛的管理日益重视,各式各样的疼痛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包括平衡镇痛、提前镇痛、多模式交叉镇痛、急性疼痛服务、卡尔森式疼痛管理等[10]。然而目前我国癌痛治疗普遍仍存在镇痛不完全、不充分的现象,部分医务人员对镇痛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形成规范的治疗方案,有时没有将规范治疗方案加以有效执行,或者已经开始重视癌痛的个体化治疗,但在临床工作中,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11]。同时我国疼痛治疗及护理水平和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差距,所以需要借鉴国外培养疼痛专科护士的做法,培养疼痛专科医疗及护理人才,加强卡尔森式疼痛的在职培训及基础教育。

本次研究中卡尔森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干预前(镇痛处理之前)SAI、TAI、VAS无明显差异(P均>0.05)。卡尔森组在干预后(镇痛处理之后)SAI、TAI、VA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SAI、TAI、VAS变化不明显(P均>0.05),说明卡尔森疼痛管理能有效降低胃癌患者术后焦虑及疼痛水平。同时,也证明了卡尔森疼痛管理实践是一种用于评估疼痛经历并提供干预措施的综合行为。它以最佳研究证据为基础,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参考患者病史,自身条件和特点,利用所有可用资源为患者提供疼痛管理相关医护服务,并在患者的SAI、TAI及VAS水平取得良好成效。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卡尔森组患者在术后下床活动起始时间、肠道通气起始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睡眠时长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且卡尔森组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卡尔森疼痛管理不仅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感觉水平,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但是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差异(P>0.05)。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由医生、护士、患者共同参与,通过对医护人员卡尔森式疼痛管理知识的培训,有效提高了医护人员对胃癌患者术后疼痛知识的认知,强化了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提高了实践水平。同时通过实施卡尔森式疼痛管理,患者更容易袒露自己的心声,和家属以及医务人员更容易和睦相处,在一定程度提高了胃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对病情康复的信心,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是样本量尚不够大,观察时间不够长,未对方案的长期效应进行观察。且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未能充分解决季节、样本、回忆等方面存在的偏倚。

参考文献

1Suzuki T.Treatment of cancer pain and medical narcotics[J].

Yakugaku Zasshi,2015,135(12):1325-1334.

2Varilla V,Schneiderman H,Keefe S.Effective pain control with extraordinary opiate dosing in cancer[J].Conne Medi,2015,79(9):521-524.

3周领胜,许海珍.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在晚期癌痛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4):405-407.

4Panis C,Pavanelli WR.Cytokines as mediators of pain-re-lated process in breast cancer[J].Mediat Inflamm,2015,12(9):34-39.

5蔡皎皓,沈淑荣,吴林锋,等.六神丸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7(8):744-745.

6Gentili M,Clerico M,Spizzichino M,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8987884.html,e of a check-list to improve pain control in hospitalized cancer patients[J].

Future Oncol,2016,12(2):199-205.

7Lee J,Lakha SF,Mailis A.Efficacy of low-dose oral liquid morphine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non-cancer pain: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J].Drugs Outcome,2015,2(4):369-376.

8Hopkins KG,Hoffman LA,Dabbs Ade V,et al.Postthora-cotomy pain syndrome following surgery for lung cancer:symptoms and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J].Jour Advan Onco,2015,6(2):121-132.

9邱群华.重度癌痛患者盐酸丁丙诺啡片肛塞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2,10(3):360-361.

10Prommer EE.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cancer-relat-ed pain[J].J Canc Cent,2015,22(4):412-425.

11Yan XB,Peng TC,Huang D.Correlations between plasma endothelin-1levels and breakthrough pai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J].Onco Targets Ther,2015,12(8):3703-3706.

(收稿日期2015-10-21)

(本文编辑蔡华波)

进展期胃癌外科综合治疗的发展趋势

进展期胃癌外科综合治疗的发展趋势 朱正纲 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 (发表于本刊2012年第15卷第2期第99-102页) 在我国,胃癌为主要的恶性肿瘤,虽然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已有所上升,但进展期胃癌仍占近90%的比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欲要提高胃癌的整体疗效,除应继续加大力度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外,如何通过不断探索新的综合治疗的理念与方法?切实提高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将至关重要? 一?肿瘤分期(型)对外科综合治疗的影响 1. 术前分期的意义:胃癌术前分期的概念已逐渐被接受,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临床医生在术前能对原发肿瘤与其侵袭?转移范围等有一明确的了解,从而指导我们是否应首选手术?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是否实施新辅助放化疗及其方案?疗效的判断和预后的评估等,以减少治疗的盲目性?传统的胃癌术前分期手段包括胃镜?钡餐X线双重对比造影检查等;近年来,内镜超声检查(EUS)?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与腹腔镜超声检查(LUS)等技术的普及,使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在技术上基本满足了临床上开展这一项目的需求[1-2]?因此,有条件的单位都应将其作为常规性工作来开展? 2. 临床病理分期演进的意义:胃癌临床病理分期是指导术后治疗与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主要有国际抗癌联盟(UICC)与日本胃癌研究会(JGCA)制订的两种胃癌TNM临床病理分期法?其中,原发肿瘤的浸润深度(T)及转移淋巴结(LNs)数目是胃癌根治术后最重要的预后因子?JGCA与UICC分期法原来对LN分级曾都以淋巴结转移的解剖学范围为依据,但自第5版UICC与第14版JGCA分期法始,N分期决定因素已由淋巴结的转移范围先后更改为转移数目,使两者LN的分级基本一致[3]?第7版UICC的TNM分期同前几版相比,也有一定改动,主要表现定义为N0(无淋巴结转移)?N1(1~2枚淋巴结转移)?N2(3~6枚淋巴结转移)?N3a(7~15枚淋巴结转移)及N3b(15枚以上淋巴结转移)[4]?为明确新版UICC 的N分期相比于旧版的优势,各国学者进行了有关研究,所得结论总体认为,新版UICC或JGCA分期法中,N分期是显著的独立预后因子;相比旧版的N分期,在预后价值上更加科学和可靠;同时,对外科手术中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也更具有科学指导价值?因此,从事胃癌治疗的外科医师,必须掌握临床病理分期的演进内容与意义,使之更加规范地开展外科综合治疗工作? 3. 分子病理分型的意义:鉴于肿瘤是一类分子水平高度异质性的疾病,而传统上的临床病理分期仅能对临床治疗提供肿瘤形态学的信息,尚难以反映个体间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差异,故对于选择“个体化”的化疗或分子靶向治疗,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基于应用高通量芯片技术所获悉的?以肿瘤分子表达为特征的分子病理分型(molecular 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高通量的基因分析可以是DNA水平的基因多态性分析?DNA甲基化分析与基因拷贝数分析,也可以是RNA水平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微小RNA表达谱分析与蛋白表达水平的蛋白芯片分析等?做好分子病理分型是实现胃癌个体化治疗的基础,理想的个体化治疗就是依据肿瘤个体分子信息表达的差异,选择最合适的化疗或分子靶向药物,达到最佳疗效与最小不良反应?目前,胃癌分子病理分型的研究已见于临床应用的初步报道[5-6]?有望通过高通量组学研究,提取不同亚型胃癌的特征基因,再结合大样本临床验证,从而获得有临床推广价值的胃癌分子病理分型,这一新技术无疑将是全面提升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 麻醉MedicalGroup前天 来源:中华麻醉在线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17) 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冯艺,米卫东,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 和情感体验,或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 验。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 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 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 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 在。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 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术后痛 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

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改变。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镇痛,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还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 短期不利影响 (1)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

普外科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普外科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普外科术后疼痛的有效护理方式。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法。以此為基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技术。完成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疼痛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显著好转,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00%,观察组为96.00 %。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普外科手术者,在护理前对患者进行合理评估,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技术,可全面缓解患者不良情绪,调整身心,减少痛苦。全面促进患者术后身体恢复,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标签:普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护理干预 普外科是院内最为重要的手术科室,实施手术种类包含小肠手术,结肠癌手术,十二指肠手术等等[1]。在实施外科手术的时候,患者刀口疼痛现象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术后活动造成影响,如未能及时进行处理,还有可能引起并发症。由此能够看出,使用何种方式,做好普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工作,存在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对于缓解疼痛与手术并发症来讲,效果显著。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部分患者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技术,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本实验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患者自愿参加实验调查,在此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现依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阑尾炎手术者17例,泌尿手术者12例。肠梗阻手术者7例,颅脑手术者9例,其余患者5例。男患者33例,女患者17例。年龄区间为15.7-62.3岁,平均年龄为(35.9±1.7)岁。观察组阑尾炎手术者18例,泌尿手术者12 例,肠梗阻手术者10 例,颅脑手术者7例,其余患者 3 例。男患者35例,女患者15例。年龄区间为16.8-63.8岁,平均年龄为(39.4±2.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法。在完成手术之后,在第一时间为患者使用止痛药物,在此同时实施精神鼓舞,定时对其肌肉进行按摩。放松身心,调节呼吸。做好身体保护工作。 以此为基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技术,详细为:

第四节-外科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管理

外科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管理 术后疼痛是一种急性疼痛(通常病程小于6周),是困扰外科手术病人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75%手术病人有比较明显的术后疼痛。以往对术后疼痛的处理未能引起护理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病人也往往将术后切口疼痛视为术后一种不可避免的经历。随着现代护理观念的更新.术后急性疼痛引起了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已将术后镇痛视为提高病人安全性、促进病人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术后急性疼痛的处理已成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为及时控制和缓解术后疼痛提供了保障。 一、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和镇痛意义 (一)术后疼痛原因 术后疼痛是机体在手术后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主观感受,是感受神经元产生疼痛感知、传播疼痛的感觉。术后麻醉药的药效作用消失后就会出现疼痛感觉,术后疼痛主要分为伤口痛、躯体痛、内脏痛三类。引起术后疼痛的常见致痛因素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包括内源性致痛化学物质和降低痛阈的化学物质。物理(机械力学)因素包括:水肿、肿胀、梗阻、牵拉、挛缩、张力、撕裂、感染、炎症、压力等。每一类型疼痛可由多种致痛因素作用引起,但多以某种因素为主.疼痛的多因素性增加了术后疼痛研究和管理的困难。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现已认识到术后急性疼痛对病人病理生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术后恢复期的病人是十分不利的.要认识术后镇痛治疗的临床意义,首先有必要了解疼痛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镇痛治疗在其中的作用。 1.术后疼痛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疼痛刺激可以引起病人体内的一些内源性递质和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影响心血管功能。术后急性疼痛引起机体释放的内源性物质包括:①交感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的儿茶酚胺;②肾上腺皮质释放的醛固酮和皮质醇;③下丘脑释放的抗利尿激素;④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素。这些激素将直接作用于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并且通过使体内水钠潴留间接地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可导致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体内水钠潴留,甚至引起心力衰竭。 2.术后疼痛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水钠潴留可以引起肺间质体液的增多,而后者又可导致病人的通气/血流比例失常。在胸腹部手术的病人,疼痛引起的肌张力增加可以造成病人的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这些改变又可促使病人术后发生肺不张,结果导致病人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在大手术病人或高危病人中,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一50%),早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可刺激分钟通气量代偿性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做功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袁竭。 3.术后疼痛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疼痛可引起体内多种激素的释放,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除了一些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如儿茶酚胺、皮质醇、血管紧张素和抗利尿激素)外,应激反应的结果尚可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和高血糖素的增加。另一方面,应激反应导致了促使合成代谢的激素(如雄性激素和胰岛索)水平的降低。肾上腺素、皮质醇和高血糖素水平的升高通过促使糖原分解和降低胰岛素的作用,最终导致高血糖,蛋白质和脂质分解代谢增强,也使得术后病人发生负氮平衡,不利于机体的康复。醛固酮、皮质醇和抗利尿激素使得机体潴钠排钾,从而影响体液和电解质的重吸收,这亦可引起外周和肺血管外体液的增加。此外,内源性儿茶酚胺使外周伤害感受末梢更敏感,使病人处于一种疼痛→儿茶酚胺释放→疼痛的不良循环状态之中。 4.术后疼痛对胃肠道和泌尿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可能反射性地抑制胃肠道功能,平滑肌张力降低,而括约肌张力增高,临床上病人表现为术后胃肠绞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膀胱平滑肌张力下降导致术后病人尿潴留,增加了相应的并发症(如与导尿有关的泌尿系感染等)的发生率。 5.术后疼痛时机体免疫机制的影响 与疼痛有关的应激反应可以导致机体淋巴和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此外,麻醉恢复期病人体内的中性白细胞的趋向性减弱,从而抑制了单桉细胞的活性.这些因素使得术后病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术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6.术后疼痛对机体凝血机制的影响 疼痛等应激反应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包括使血小板黏附功能增强,纤溶功能降低,使得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这对临床上某些有心血管或脑血管疾患的病人尤为不利,甚至可能引起术后致命的并发症或血栓形成造成的心脏

术后疼痛专家共识(成人)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丁正年王祥瑞邓小明冯艺米卫东江伟李天佐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祝胜 美郭曲练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目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二、疼痛的评估 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 四、常用镇痛药物 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在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的炎性疼痛,属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柩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和病理生理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虽有警示和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疼痛治疗,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方案和程序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得痛苦,对病人得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就是就是病区使用镇痛泵得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得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对镇痛泵得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得疼痛管理提出了新得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得人性化管理。?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指定病区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制定术后镇痛得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得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得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得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得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 三、加强护理人员得规范化培训: 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得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得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得发生前兆与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得培训,尤其就是术后镇痛得新观点、新方法等。?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得普及: 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得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得好处及对

进展期胃癌治疗进展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11月第21卷第11期(下)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Nov.2012.Vol.21.No.11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发病例数居全世界首位。但全世界胃癌的5年生存率并不乐观,我国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40%。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分析统计显示[1]:进展期胃癌(AGC)占整个胃癌发病率的60%-80%。胃癌超过2/3的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即使可行手术切除其复发率也相当高。因此,综合治疗各种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现就AGC的治疗状况总结如下。1新辅助治疗 1.1新辅助化疗:目前国内外一些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NAC)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预后。如果患者对新辅助化疗有反应、能够降低分期,其术后3年生存率也明显提高,尤其是新辅助化疗后,能达到 R0切除者其生存优势更为明显[2] 。但作者认为胃癌是否能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目前还缺乏一个设计严谨、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证实NAC的效果。 1.2新辅助放疗:Fiorica等[3] 荟萃分析了9个试验,其中4个术前放疗试验共832例,对照单纯手术,得出结论认为术前放疗组比单纯手术组其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这一结果显示术前放疗可以取得一定 效果。但作者认为: 胃癌大部分为腺癌对放疗不敏感,而且放疗仅为局部治疗,部分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可能已出现转移。 因此新辅助放疗的可行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3新辅助放化疗:Reed等[4]回顾性分析了149例术前接受放化疗者,结果104例接受了R0手术,其中65例先接受诱导化疗再行同步放化疗,40例接受同步放化疗,3年局部区域复发率为13%(14例),病理CR为23%。我们采用上述学者的研究方法对2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给予同步放化疗后手术,对比同期单纯手术者,3年无复发生存 率分别为56%和32%(P<0.001)。这些研究结果初步显示胃癌患者术前放化疗可以提高疗效,明显降低局部区域复发率。 2辅助化疗2.1单药化疗:单药5-氟尿嘧啶、顺铂、蒽环类抗生素等都曾广泛用于胃癌的治疗,综合文献资料显示有效率为15%-30%。近年来,新药也已广泛应用于进展期胃癌的辅助化疗中。Ajani等报道以紫杉醇(PTX)210mg/m2或多西紫杉醇(DOC)100mg/m2,iv,21d为一周期单药治疗进展期胃癌(AGC),连续用药2周期后评价疗效,有效率(RR)为17%-24%,中位生存期(MST)为6.5~7.5个月。Koizumi及他的同事报道:希罗达828mg/m2每天2次,连服3周,停药1周为1周期,共2~3个疗程,总有效率为19.4%,中位生存期为8.1个月,疾病进展时间(TTP)为2.8个月;几组临床II期实验研究显示S-135mg/(m2·天)~80mg/(m2·天)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有效率为26%-49%;Lin在2000年美国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发表的文献报道CPT-11单药治疗进展期胃癌总有效率为14%-23%。以上几组数据显示,包括紫杉醇(PTX)在内的新药在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辅助化疗中均显出特有的疗效,均有一定的生存优势。 2.2联合化疗:联合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疗效明显优于单药和最佳支持治疗(BSC),总有效率为30%~50%,但至今胃癌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化疗方案。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5-FU为基础的FAM(5-FU、ADM、MMC)方案一度是治疗转移性胃癌的标准方案。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FAMTX(5-FU、ADM、MTX)方案,WilsJA等比较FAMTX和FAM的一个大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率(41%vs.9%),中位生存时间为42周vs29周。故FAM逐渐被淘汰。后来Schipper汇总报告了637例应用FAMTX方案,显示有效率仅为26%;故目前FAMTX方案在国内外都已经少用。铂类药物的出现,大大改善和提高了进展期胃癌治疗疗效,Rougier等以FP(DDP、5-FU)方案设计的一组临床II期试验总有效率为44%,(其中CR5%),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不良反应可耐受。近年来,Lordick等报道应用FUFOX(OXA、LV、5-FU),其RR为54%(包括2例CR),MST为11.4个月,作为一线治疗效果明显,毒性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及研究。EAP(Vp-16、ADM、DDP)方案的 研发是试图找到比含5-FU方案更有效的联合化疗来治疗进展期胃 癌。Kelsen等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EAP方案总有效率幷不高(RR20%,MST6.1个月)。目前基本放弃。ELF(Vp-16、CF、5-FU)是针对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或不适合用阿霉素类药物治疗的转移性胃癌病人设计的。Schulze-Bergkamen等报道有效率在31.7%-52%,Ⅲ-Ⅳ度血液学毒性发生率﹤10%。显示该方案比较温和,疗效尚可,不良反应轻,目前仍被广泛应用。2001年以来有多篇文献报道TCF(PTX、DDP、5-FU)方案以及加用LV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有效率高达46.2%~70%,Ajani等在一个大型随机III期临床试验中比较DC (DOC、 DDP)和DCF(DOC、DDP、5-FU)方案,报道RR分别为26%和43%,TTP为5.0个月和5.9个月,MST为10.5个月和9.6个月,显示了较好的疗效。形成了临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研究发展的基础。最近的研究数据显示CPT-11在进展期胃癌的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的联合方案有DDP+CPT-11,5-FU+LV+CPT-11,OXA+CPT-11。这些联合方案均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毒副反应可以耐受。是否有更优的方案,需要进一步研究发现。3辅助放化疗 胃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主要部位为:残胃、吻合口、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因此术后行局部区域放疗也十分必要。2001年美国INT0116对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研究(556例可切除胃癌病例),结果无远处转移的II-III期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组的总的生存率显著优于单纯手术组(50%vs41%,P=0.01),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6个月和27个月,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8%和30%(P﹤0.001),此研究确定了 放疗在胃癌术后的辅助治疗的地位。罗文广等[5] 进一步研究比较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和术后单纯放疗生存率的关系,结果1年生存率分别为92.8%和86.7%(P>0.05)。2年生存率分别为85.7%和66.7%(P﹤0.05)。副反应可以接受。进一步说明同步放化疗比单纯放疗可以提高疗效。4预后影响因素 进展期胃癌目前已探讨出很多治疗方式,但总体5年生存率仍不乐观。李英男等对441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经COX模型分析结果:肿瘤分期、组织类型、转移淋巴结个数、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其中肿瘤分期是影响胃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韩国Ahn等对9998例胃癌患者接受第7版TNM分期,统计各期5年累计生存率,结果提示各期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95.1%(IA),88.4%(IB),84.0%(IIA),71.7%(IIB),58.4%(IIIA),41.3%(IIIB),26.1%(IIIC)。5结语 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综合结果。随者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诊疗手段不断提高,进展期胃癌的生存率较前已有了明显提高。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指标日益增多的应用于临床,对进展期胃癌的预后评估必将不断跃上新台阶,进展期胃癌的诊治状况必将得到明显的改观。 [参考文献] [1]Park in DM.Intemational variation [J].Oncogene ,2004,23(38):6329-6340.[2]Persiani R,Picciocchi A ,Biondi A ,et al.T-downstaging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rcino-mal.Supppl Tumori,2005,4(3):S88. [3]Fiorica F ,Cartei F ,Enea M ,et al.The impact of radiotherapy on suivival in resectable gastric carcinoma:a meta-analysis of literature data.Cancer Treat Rev,2007,33(8):729-740. [4]Reed VK,Krishnan S,Mansfield PF,et al.Incidence natual history and patterns of locoregional recurrence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preoperative chemoradiotherapy.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vs,2008,71(3):741-747. [5]罗文广, 张红雁,赵于飞,等.胃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21):1704-1706. 进展期胃癌治疗进展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戴立群,赵素娇,冯建军,赵换敏,乔胜军,谷军旗,高立哲 (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 河北邢台 054300) 通讯作者:赵素娇,女,1975年出生,本科,主治医师,临城县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56 DOI:10.15909/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8987884.html,61-1347/r.2012.16.414

麻醉科术后镇痛及其管理

概述 免除疼痛是病人的基本权利和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术后疼痛是伤害性刺激,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严重损害病人的身心健康、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可引起恶心、呕吐、肠蠕动减慢、肌肉痉挛、血栓形成、心肺并发症及器官功能恢复延迟等不良后果。应用麻醉技术和镇痛药物给病人以有效的术后镇痛对循环、呼吸、消化、凝血、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积极作用,而结合微创手术的开展、早期经口营养、早期活动、使用生长激素等综合措施,促进病人康复。 一、术后镇痛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术后镇痛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根据手术的部位和性质,主动预防性地用药防治术后疼痛; 2.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尽量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用量; 3.镇痛药物需求个体差异大,疼痛治疗用药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做到用药个体化; 4.应用镇痛药物前,应观察和检查手术部位情况,明确疼痛原因,避免因疼痛治疗掩盖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二、术后镇痛的方法 1.口服给药:门诊手术或住院病人体表手术一般以口服给药 为宜。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曲马多和阿片类镇痛药。

2.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间断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麻醉性镇 痛药是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起效较快,但该方法有其显著的不足。给药后血药峰浓度过高易导致呼吸抑制,危及病人安全;给药后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镇痛浓度则镇痛不全。常用药物有哌替啶或吗啡。目前还常用的有环氧合酶-2 (COX-2)特异性抑制剂—帕瑞昔布钠等。 3.局部镇痛:手术结束时将局麻药浸润注射到手术切口周围, 可使切口疼痛减轻或消失数小时。常用药物为0.5-1%罗哌卡因。亦有在关节手术后在关节腔内或周围应用小剂量的舒芬太尼。 4.神经阻滞镇痛: (1)肋间神经阻滞:胸、腹部手术后可通过阻滞支配切口区和切口上下各一根肋间神经,达到术后止痛的目的。(2)椎旁阻滞:头部以下手术均可用椎旁阻滞解除术后疼痛。 穿刺技术要求高,可并发蛛网膜下腔阻滞,目前临床较少应用。 (3)臂丛神经阻滞:主要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可采用单次或连续法给局麻药,效果可靠。常用药物是利多卡因+罗哌卡因。 5.病人自控镇痛:PCA是一种新型镇痛药给药装置。病人佩 带输液控制装置,当意识到疼痛时,通过控制器将一次镇

2020年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的进展(一)全文

2020年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的进展(一)全文 序言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数约100万,而中国胃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约占全球的50%,居首位。根据近日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团队发布的“2015年中国癌症发病与死亡统计”,中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第三位。2000~2015年中国癌症发病和死亡趋势分析显示,虽然中国胃癌发病和死亡均呈下降趋势,但形势仍然很严峻,中国胃癌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30%左右,与同为东亚胃癌高发国家的日本、韩国相比,差距显著。究其原因是约70%的患者就诊迟,确诊时已是进展期胃癌。 近年来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有了新进展,在2020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始终贯穿胃癌综合治疗的理念和策略。目前,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主要包括术前治疗(包括新辅助治疗和转化治疗)、手术、辅助化疗、放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本文结合新版指南和近年国内外胃癌临床研究的高级别证据,重点介绍进展期可切除胃癌综合治疗的进展。 1. 进展期胃癌内涵 进展期胃癌指肿瘤浸润深度超过粘膜下层,可浸润至肌层、浆膜层,甚至穿透浆膜侵及周围组织或器官。根据影像内镜、组织病理学、分

子分型,TNM分期、外科学评估,指南将进展期胃癌分为进展期可切除胃癌(T2N1~2M0、T3N0~1M0、T4N0M0、T2N3M0、T3N2~3M0、T4aN1~3M0、T4bNanyM0,无其他不可切除因素)、进展期不可切除胃癌,包括潜在可切除胃癌(T2~4bNanyM0,有原发瘤外侵严重,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法分离或包绕大血管;区域淋巴结固定、融合成团,或存在手术禁忌证等)、进展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胃癌、进展期HER2阳性胃癌、进展期低度微卫星不稳定(MSI-L)/微卫星稳定(MSS)型胃癌、进展期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型胃癌。 可以说,进展期胃癌是涵盖于T2N1M0~4bNanyM0的胃癌总称,具有临床表现不一,异质性不同,分子分型多样,肿瘤生物学行为各异的特点,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预后不良,易复发和转移。目前在胃癌外科已经初步达成共识:单纯外科手术无法达到生物学意义上的根治,即使扩大切除和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也仍然如此。因此,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 2. 进展期可切除胃癌综合治疗 2.1 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 外科手术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胃癌的方法,但对于进展期胃癌,仅行单纯手术常伴随着术后高复发风险,患者预后较差。理论上,新辅助

进展期胃癌的化疗新进展

进展期胃癌的化疗新进展 【关键词】胃癌;化疗 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10~150/10万,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93.4万人,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每年死亡约70万人,死亡率位列所有肿瘤的第2位(占10.4%)[1,2]。近年来胃癌的发病率虽有下降的趋势,但疾病的预后并无明显改变,全球范围内的五年生存率仍仅为7%~14%。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进展期的患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即便是早期诊断的患者,虽有超过50%的人数接受了手术治疗,但这些人当中的60%仍然会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3]。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不佳,化疗是晚期胃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在提高该类人群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化疗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1 传统化疗:单药和联合化疗 在进展期胃癌的单药治疗中,有效的制剂包括:5FU,顺铂,蒽环类药物(阿霉素及表柔比星),丝裂霉素C和依托泊苷。这些药物的单药有效率不高,仅在10%~20%之间。然而这些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临床试验结果仍有可能高估计了它们的疗效.由于单药治疗疗效不理想,为了提高治疗的有效率联合治疗便应运而生。在传统的联合化疗方案中,常用的治疗方案有FAM,FAMTX,ECF,ELF和FUP。在一系列二期临床研究中,它们的总有效率在20%~60%之间。然而报告的有效率却存在着早期较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样本大小和范围的增加

而逐渐下降的趋势[4]。同时,这些方案的三期实验结果同样是无法令人满意的。这些令人难以信服的结果使得一些学者开始质疑晚期胃癌患者能否从姑息性化疗中受益。随后的三个三期临床试验打消了这种疑虑,同时也为系统性化疗在晚期胃癌患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这三个用FAM,FEMTX,ELF与最佳支持治疗相对比的独立试验中,试验组的总体生存时间(8~12m)均明显高于支持治疗组(3~5m)。后来,研究人员试图寻找出一种最佳的标准方案。然而近年的若干个对比联合化疗方案的三期试验中,并未找到一个明显优于其它的方案[4]。2000年,由Vanhoefer报告的比较FAMTX,ELF,FUP 的三期临床试验指出三种方案的总体有效率在9%~20%,同时并无任何一个方案优于其它[5]。而被给予厚望的ECF方案在随后的两个随机试验中,并无明显证据证明其优于其它。值得指出的是,这些试验为晚期胃癌的临床治疗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这些传统方案总体上的低有效率及相互之间并无显著差别,使得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案。 2 新一代化疗药物及联合化疗方案在进展期胃癌中的应用 尽管5Fu和DDP的联合化疗方案仍被公认为晚期胃癌治疗的基本方案,初治患者其有效率为40%左右,总体生存期8个月,中位生存期10个月。而对于耐药和复发患者,该方案疗效差。因此,有待新的化疗药物和联合方案进一步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目前,涌现出的新药主要包括多烯紫杉醇、紫杉醇、依立替康、卡培他滨、S1及三代铂类如奥沙利铂等。

普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普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23T14:51:14.4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5期作者:程红艳 [导读] 观察普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的效果 安徽省天长市人民医院外二科安徽天长 239300 摘要:目的:观察普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普外科收治的手术患者作为样本,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护理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护理组患者焦虑(24.59±2.06)分、抑郁(23.16±1.87)分、疼痛(2.02±0.46)分、患者疼痛知识知晓率97.83%,护理满意度97.83%,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化病房环境、加强心理护理、积极给予镇痛药物,可有效减轻普外科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术后疼痛;负面情绪 前言 普外科手术患者麻醉清醒后,切口疼痛往往较为严重。过度的疼痛,不仅容易对患者的舒适度造成影响,且易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产生。如疼痛长时间无法缓解,将增加各器官生理功能紊乱的风险,对患者的康复不利。为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病情康复。本文于本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普外科患者中,随机选取92例作为样本,阐述了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方法,并观察了护理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普外科收治的手术患者作为样本,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护理组患者共46例。性别:男:女=27:19。年龄最高88岁,最低14岁,平均(53.62±4.18)岁。对照组患者共46例。性别:男:女=28:17。年龄最高91岁,最低26岁,平均(53.77±4.20)岁。两组患者可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护理方法包括术前病情评估、手术准备,术中护理配合、病情观察,以及术后抗感染与并发症预防等。 护理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同时,联合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以减轻患者的疼痛为目的,采取措施对患者予以护理。护理方法包括疼痛评估、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分散注意力等。疼痛评估的目的,在于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方法的针对性。环境护理的内容,以“保持病房安静”、“提高患者舒适度”为主。心理护理的内容,以“沟通”、“激励”为主。分散注意力则可通过阅读、听音乐等途径实现。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况及疼痛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知识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 1.4 评分工具 心理状况包括焦虑与抑郁两种,评分工具依次为“SAS量表”及“SDS量表”。疼痛评分工具,以VAS量表为主。疼痛知识知晓率,需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估,问卷内容包括“术后疼痛的原因”、“疼痛的自我护理方法”等,共0--100分。得分≥60分者,视为知晓率较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况及疼痛评分 护理后,护理组患者焦虑(24.59±2.06)分、抑郁(23.16±1.87)分、疼痛(2.02±0.46)分。对照组患者焦虑(34.77±3.81)分、抑郁(36.50±1.04)分、疼痛(5.02±0.89)分。两组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疼痛知识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 护理组患者疼痛知识知晓率97.83%(45/46),护理满意度97.83%(45/46)。对照组患者疼痛知识知晓率86.96%(40/46),护理满意度84.78%(39/46)。两组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不一,采用相同方式给予护理,针对性差,效果欠佳。加之嘈杂的环境、严重的负面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时间,将明显延长。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的疼痛缺乏重视。患者术后24h内,疼痛往往较为剧烈。 根据导致患者疼痛的原因,及疼痛的影响因素,对普外科患者加以护理。能够排除各因素的影响,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1]。针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所实施的疼痛护理方法,及各方法的应用优势如下:(1)疼痛评估:根据患者耐受度的不同,术后疼痛程度同样不同。术后,护理人员可利用VAS量表,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针对疼痛严重者,可给予其镇痛类药物缓解疼痛。疼痛较轻者,建议采用其他措施予以护理。(2)环境护理:病房环境过于嘈杂,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烦躁的情绪,进而加重疼痛。对此,护理人员应在病房内外,粘贴“请保持安静”的警示牌。确保患者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休息,使疼痛得以减轻。另外,护理人员还可为患者播放轻音乐,并在病房内摆放绿色植物。在提高环境舒适度的基础上,使疼痛得以减轻[2]。(3)心理护理:疼痛过于严重,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负面情绪过于严重,同样会加重疼痛。对此,护理人员需与患者沟通,对其进行鼓励。利用“您的病情有所好转,请继续努力!”等语言,增强患者的信心以及自我效能。使患者能够保持热情、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护理,使疼痛能够逐渐减轻。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上述方法护理后,本组患者焦虑(24.59±2.06)分、抑郁(23.16±1.87)分。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患者的心理状态更佳。(4)分散注意力:护理人员可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通过阅读、看电视、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疼痛。另外,还可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使疼痛得以缓解。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上述方法护理后,本组患者疼痛评分(2.02±0.46)分、患者疼痛知识知晓率97.83%,护理满意度97.83%,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患者的疼痛程度更轻、护理满意度更高。证实了上述疼痛护理措施的实施,在减轻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方面的临床价

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规范

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规范 进展期胃癌的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要求达到R0切除,以尽可能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在胃癌手术中,淋巴清扫占有重要地位,一是因为在实体肿瘤中,胃癌的淋巴转移较多,血行转移较少;另外,淋巴转移复发也是影响胃癌病人生存的重要因素。在淋巴清扫范围方面,东西方一直存在争论,欧美国家主张行D1清扫,而亚洲国家则强调更广泛的清扫。争论主要是因为西方认为D2 及以上清扫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D1清扫术,而没有证据表明D2清扫能增加胃癌病人的远期生存率;而在日本等东方国家则认为扩大清扫能提高生存率且能很好地控制并发症,且大多也是基于大量的回顾性分析得出的结论。1999年,荷兰人报道了一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结果,结论认为D2手术与D1手术的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而D2 手术的术后并发症较高,但对于UICC分期的Ⅱ期和Ⅲa期病人,D2清扫与D1清扫存在差异。目前在亚洲国家已将D2 清扫作为可行R0切除胃癌病人的常规手术,并且也渐被西方学者认可,作为Ⅰb期、Ⅱ期、Ⅲa及部分Ⅲb 期胃癌病人的推荐标准术式。对于N3和T4N2的Ⅳ期病人,D3清扫可作为手术的适当选择,但由于手术操作复杂、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高,D3手术只能在少数研究中心进行,应不作为常规推荐手术。对于进展期胃癌,现正趋于认同将胃癌的D2 淋巴清扫术作为胃癌的标准根治术。 D2淋巴清扫术应在横结肠系膜前叶至胰包膜的囊外进行,切除横结肠系膜前叶、大网膜、胰包膜肝胃韧带,彻底清除1、2 站淋巴结,在根部结扎所涉血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D2清扫中强调第12组淋巴结的清扫,即肝十二指肠韧带的脉络化,特别是对胃下部癌,第12 组淋巴结的清扫可减少残留和增加十二指肠切除的安全。很多学者建议将12组淋巴结清扫纳入D2标准根治术;而在日本胃癌规约中,12a 淋巴清扫已被列入除了单纯胃上部癌外的胃癌D2 清扫常规。 以前胃上部癌的D2手术常倡导脾切除术,现在主张对Ⅰ期、Ⅱ期、Ⅲa 期胃癌应尽量保脾,除非肿瘤侵犯脾或脾门。除了因脾切除增加术

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后疼痛影响论文

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后疼痛的影响【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121-0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外科手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外科手术患者3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80例,对照组进行普外科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采用统一标准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术后24h镇痛需求干预组高;干预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满意度高、住院时间短,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术后镇痛,有效缓解术后疼痛。 【关键词】护理干预;外科手术后;减轻疼痛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s of pain after surgery.method choose our surgical patients 360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every 180 cases, the general post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routine for both groups,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just for intervention group,then adopt a unified standard assessment compared between the postoperative pain of the two groups patients.resultspostoperative analgesia 24h intervention group high demand, intervention group first bed activities, time to first anus exhaust time is short, satisfaction, and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