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定义及发展

财政学定义及发展

财政学定义及发展
财政学定义及发展

财政定义:

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部分。在中国,对财政这一范畴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财政是由国家分配价值所产生的分配关系,这种价值分配,在国家产生前属于生产领域的财务分配,在国家产生后属于国家财政分配;第二种观点认为,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分配关系,它不是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而是随着剩余产品的产生而产生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会集中化的分配关系。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概念当然有所延伸和发展。如果简略地概括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财政

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财政的发展

财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国家产生以前,原始公社末期已经存在着从有限的剩余产品中分出一部分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经济现象。但这只是集体劳动成果由集体分配,属于经济分配,还没有财政分配。国家产生以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国家的存在,依靠政治力量,强制占有和支配一部分社会产品,以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行和社会的发展,从而便从一般经济分配中分离出独立的财政分配,于是产生了财政。由于社会生产方式及由此决定的国家类型不同,财政经历了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历史演变。资本主义国家及其以前的财政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对劳动人民进行的额外剥削,反映了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超经济剥削关系。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消灭了剥削制度,它是服务于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财政,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分配关系。但是,不同类型的国家财政,一般具有下列共性:即财政分配的国家主体性、无偿性、强制性和社会基金性。这些特性之间相互关联,使财政分配与其他经济分配相区别。

必须处理好“进”与“退”的关系。观念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财政部门要继续按照公共财政的方向,遵循财政工作规律和特点,敢于打破“无所作为”和“无所不为”两种错误理财观念,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全新理财观。一是主动“进位”。首先,要主动“买单”。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财政支出,一定要积极主动买单,决不能被动应付。其次,要主动献策。财政工作是经济工作的“晴雨表”,财政部门要认真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纵览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努力在培植财源、强化收入征管、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上,积极建言献策。再其次,要主动理财。对于部分部门和单位财务管理失控、支出无序等问题,财政部门一定要主动加强管理,履行好监管职能。二是主动“退位”。对于一些自身收入比较宽裕,符合市场化改革取向的部门和单位,财政一定要敢于“放手”,退出其资金供给链条,逐步让其“独立行走”。三是主动“让位”。对于一些适合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工程和项目,财政一定要主动“让位”,不争当“头把交椅”,使项目资金的大部分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

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国家(政府)财政。但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大量存在的只是帮助君主或帝王理财的财政思想,它们并没有形成现在我们所称的财政学。只是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财政学才得以创立。恩格斯曾经指出:“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自己关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著作,从而创立了财政学”。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一部古典经济学的巨著。在该书的第五篇中,斯密用了三章的篇幅讨论了政府的支出、收入和公债问题。斯密对政府财政问题的分析完全不同于以往人们为君主或帝王在财政领域的出谋划策,而是把政府的财政问题放到了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大环境中加以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财思想。以后在19世纪早期,德国学者又以财政学命名发表著作,从而最终确立了财政学科的独立地位。可见,财政学是从经济

学母体中分离出来的一门经济学的子学科,是经济学在政府财政领域的具体应用,属于经济学的应用学科(目前财政学专业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即属于“应用经济学”学科

二是“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国外学者的论述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两种表述。一是公共经济学是发展了的财政学,或者说,公共经济学是现代财政学。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是,传统的财政学侧重研究政府的收入方面,如税负转嫁与归宿,但忽略了对政府支出问题的研究。而公共经济学既研究政府的收入,也研究政府的支出,甚至更加注重对支出问题的研究。所以,这种研究范围广泛的公共经济学与过去的财政学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财政学历史上,它的对象范围较为狭窄,往往只局限于预算的税收方面。公共部门经济学是更为一般性的,它实现了从财政学到包括预算双方(公共支出和税收)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变化”。“考察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微观关系时,我们选择了一个既包括税收,又涵盖预算另一方即支出的框架。这打破了几乎完全局限于税收,而实事上忽略了公共支出的公共‘财政学’传统”。二是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只不过是同一个学科的两种不同称谓而已。例如,美国著名财政学家哈维.S.罗森在《财政学》(第五版)中指出:“这本书是关于政府课税和支出活动的,这个题目通常被称为‘财政学’(public finance)。但这个概念多少有些误用,因为政府收支的基本问题并不是融资(financial)方面的(即与货币相关)。而许多关键问题都与实际资源的使用有关。出于这个原因,一些学者倾向于把财政学贴上‘公共部门经济学’的标签,或干脆称其为公共经济学”[7]。美国非常著名的财政学家、被人们誉为财政学“教皇”的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在《财政学原理》一书中也指出:“的确,我一直不愿意把本书看做是对‘财政’理论的研究。从很大程度上说,问题不是融资(finance)问题,是资源利用和收入分配问题,而不是流动性或投资收益问题。因此,最好把本书看做是对‘公共经济’的考察

从以上两种表述来看,目前国外财政学界存在着一种用“公共部门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概念取代“财政学”的趋势。这种取代尽管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确实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财政学是研究政府财政收支问题的经济学,按次推理,公共部门经济学就应当是研究整个公共部门收支问题的经济学。但公共部门除了包括政府以外,还包括国有企业等部门,这样,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应当涵盖国有企业等其它公共部门。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公共经济学的著作也确实含有对公共企业定价等问题的研究。如鲍得威等所著的《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第7章就是“公共企业定价和投资准则”。这样,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超出了传统意义上财政学。如果一本教材或著作冠以公共部门经济学之名,但仍局限于研究政府的财政收支问题,这时就显得有些名不副实。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公共部门经济学的作者只得在序言中加以某种说明和澄清,可见,从研究范围上看,公共部门经济学要大于财政学。至于现代财政学既研究政府税收又研究政府支出,为了将其与传统财政学相区别而冠以“公共部门经济学”全新的名称,其实这种做法也不是很有必要。因为任何学科都是发展的,不能因为学科发展了,研究的范围扩大了,人们就轻易改变它的称谓。当然,关于“公共部门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尽一致的看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可能还会争论下去。

(2)凯恩斯主义革命与当代财政学的产生

在经济学说史上,凯恩斯主义革命的意义不亚于自然科学史上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也正因为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对国家干预理论的重新理解,使得财政学的发展产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从狭隘的“就财政论财政”的“政府收入论”,走向了全面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公共经济论”,财政学家们也首次扛起了“公共经济学”的大旗。当代财政学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凯恩斯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构架,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过去的那种就财政论财政并把政府经济活动作为经济增长外生变量的经济理论逐渐被抛弃。[11]自20世纪中期以后,主流经济学家基本上都成为了“凯恩斯主义者”,这使得现代财政学在研究的领域、范围和内容上得到了质的突破,传统上仅仅研究政府收入的“财政学”逐渐向全面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当代财政学过渡,财政学家们开始分析财政收入、支出结构以及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公共部门的生产活动以及共用品和外部性问题,分析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等传统财政学没有涉及的范畴,从此财政学开始从古典经济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3)新保守主义经济学思想与当代财政学的拓展

自20世纪70年代起,凯恩斯主义开始走下坡路,甚至一蹶不振,新保守主义经济学开始崭露头角。新保守主义经济学主要包括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主张强化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新保守主义的兴起使自由市场经济理论重新得以重视,凯恩斯理论中过度依赖政府干预和财政政策的思想得到了纠正。在此基础上,财政学家们修正了某些理论,并对货币学派、公共选择学派和供给学派的某些财政观点进行了论证。此外,为弥合经济学家们对政府和市场在经济活动中地位的分歧,财政学对于政府行为的研究还拓展到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公共选择理论作为基础,融合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思想,对公共部门的决策过程与不同决策结构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这是传统的财政学所没有涉及的范围。二是,理性地看待政府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确定政府和市场资源配置的合理边界,对财政政策和非财政政策(如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和非财政政策的搭配,财政政策和非财政政策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4)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与当代财政学

20世纪末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使当代财政学的研究彻底摆脱了传统财政学的束缚,并赋予了它更深刻的经济含义。与以往的财政理论有所不同,新凯恩斯主义试图立足于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来讨论财政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财政学框架,从而使财政问题与经济学的联系更加紧密。具体来说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更加重视研究公共经济领域的微观基础,把实际市场的不完全作为解释经济波动的关键。第二,更加重视适度的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确定性边界研究是新凯恩斯主义者对于财政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成为了财政学寻找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间平衡点的基础。第三,更加重视对经济运行内部的财政政策调节的研究,并强调调节的“质量”。这主要表现为对增进人力资本、研究开发等具有广泛外溢性的各种创新活动的投资与公共政策的相关性研究。

不论是用政府经济学取名的著作,还是用公共经济学取名的著作,两者在研究对象、具体内容以及运用的理论等方面,确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不同的地方还是有的

那么,政府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呢?我想,大致上有三方面的差别:

第一,研究对象和范围有差别。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经济主体是公共部门或公共组织,而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经济主体是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在西方学者眼里,两种经济主体基本就是一回事。但在实际的使用中,两者还是有差别。公共部门、公共组织是相对与私人部门、私人组织而言的,凡是涉及到社会的部门和组织,都可以归入公共部门、公共组织。目前正成为研究热点的“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服务组织”、“志愿组织”等,被理解为既不是私人部门又不是公共部门而归入“第三部门”或“第三域”(相对于公域和私域)。严格说来,这些组织和部门都属于社会性的公共部门,公共部门应该包括政府的和非政府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这些非政府性的公共部门和组织扮演着重要的主体角色,发挥着政府组织和部门无法替代的作用。[9](第270-286)所以,我认为,公共经济学应该研究包括这些非政府性公共组织在内的所有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和规律,而政府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以政府作为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规律。两种经济主体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那就是,政府组织及其部门是有不同的层级的,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具有不同的权限和职能,而一般的公共组织和部门很难区分其层级、权限和职能的。由于经济主体的差别,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大于政府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运用的理论和分析工具有差别。关于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鲍威尔和威迪逊在《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前言中作了概括:“作为一门同时涉及到规范与实证经济学分析的学科,……一方面,财政学(作者把财政学与公共经济学等同看待——本文作者注)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部门在影响资源配置方面究竟应当起什么样的作用。确定公共部门决策规则的一系列规范分析因而需要运用到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工具,就这点而言,我们可以将财政学归于应用福利经济学的范畴。另一方面,财政学也涉及实证分析问题,即研究政府活动(如税收、支出、转移)如何影响经济中的资源配置、相对价格和福利状况。”[10](第6页)也就是说,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福利经济学,其分析工具是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我认为,这也是政府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不同的地方是,政府经济学还必须借助政治学理论,尤其是国家理论(含政府理论),在进行经济分析的同时引入政治分析。“政治分析与经济

分析有着一定的区别。经济分析的关键在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即投入产出、成本收益比较的经济效益问题;而政治分析的核心在于在经济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利益冲突,即成本摊派的收益分享”。[12](第4页)公共经济学注重对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分析,而政府经济学注重对产生经济效益的制约条件的分析,包括分析政府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等对政府经济行为及其管理效能的影响。在公共经济学中,国家的意志及其贯彻国家意志的组织即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和行为方式等,往往被作为外生变量来处理,而对于政府经济学来说,这些都是影响经济效益的内生变量。

第三,学科性质的定位有差别。如果前两点差别合符逻辑的话,这一点差别也就不言而喻的了。政府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虽然有许多原理、知识、结构、内容是相同的、交叉的,但公共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定位在经济学是非常鲜明的,而政府经济学更像是一门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其学科性质的定位应该属于公共行政,或者我国所理解的公共管理学。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政府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差别并不是很明显,但在发展综合学科、边缘学科的同时,保持各学科之间的特色是非常必要的。

政府经济学的产生表明比财政学更完整和更系统的学科体系已经形成。因西北师范大学-政府经济学

此,政府经济学必然包括财政学的研究内容,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是,二者又有以下明显的不同:(1)在学科体系上,传统的财政学无法把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统一到帕累托效率状态,事实上是忽略甚至排斥市场机制作为先决条件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在政府经济学中则建立起了两者结合的理论模型。(2)传统财政学把政府决策作为既定事实予以首肯,国家和政府被拟人化了,因此,国家的意志和政府的决策是被作为外生变量来研究的。在政府经济学中,国家(政府)则是一个组织系统,国家的意志和政府的决策是由一套政治程序决定的,并且运用新古典分析方法分析政治程序的经济效应。(3)传统财政学侧重对政府财政收支形式和过程的研究,尤其对财政收入予以更多的关注。政府经济学重视政府财政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的研究,并特别强调政府财政支出的经济分析,因为政府支出是政府行为的成本,更能体现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意图

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公共经济学是财政学的继承和发展,专门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也研究非公共部门经济主体的公共经济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公共经济学的中心线索是效率、公平和稳定问题。

提要:为个人年收入20万美元以下、家庭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下的中产阶级永久性减税。这里的原因何在呢?无疑奥巴马有政治上的考量,因为拯救中产阶级也就等于拯救了美国经济和自己政党的民众基础。

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增长乏力使得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8月份美国失业率仍为9.6%。在奥巴马经济刺激政策中,除了提出总额5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外,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其税收政策。奥巴马政府新的税收政策主要有三点,一是为小企业减税,二是向富人加税,三是为中产阶级永久性减税。这一加两减,反映了奥巴马政府的天平倒向了何方。

美国的经济危机对中产阶级和贫困家庭的打击最大,失业使这些家庭的财务状况受到极大影响,而其后遗症是令美国贫富差距更加拉大。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美国家庭年收入13.8万美元以上的家庭约占美国家庭总数的10%,他们被称作是美国最富有的家庭。而接近或低于贫困线的家庭平均年收入只有1.2万美元,两者相差11.4倍,而2007年美国家庭的贫富差距为11.2倍。因此,美国的税收基本上是在这20%的群体上打主意。刺激美国经济,GDP在美国人心目中不算是个目标,因为国富绝代表不了民强。联邦政府现在是赤字连连,一幅要垮台的样子,但老百姓不关心,老百姓关心的是自己的荷包里有没有银子。所以,奥巴马并未把削减联邦赤字当作解救经济危机的首要任务,反而是把替中产阶级减税当成要务,这其实是符合美国国情的一种思路。美国历来被人们遵循的一种观念是民富国强,如果老百姓穷了,国家自然也富不起来。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是由不干预市场运行,到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来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计划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则是通过缩小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在培育和

发展市场的同时,向主要提供公共服务转变。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不同阶段,我们先后提出过,政府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政府要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这种情况表明,在政府转型的方向上,社会存在广泛的共识,并且这种共识在不断深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无效率,并能充分的调动市场主体的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其缺陷,在应对公共物品的供给、经济的周期波动、通货膨胀、外在效应及社会公平等问题上,就需要由政府来起作用,但是,有些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好,而且政府干预失败的代价更高、更可怕。因此政府干预应该保持在适度的范围之内。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由于经济制度的转变,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了行政体制的改革,政府由划桨者向掌舵者转化,从而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更多的对市场进行引导和调控,不存在完全的市场或完全的政府。

在转型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职能或政府干预行为是广泛的、多方面的,力度也是比较大的,在这一时期所应该采取的是“国家指导型”或“政府主导型”的干预行为模式,而不是“市场导向型”或“自由市场型”模式。从长期看,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则可以适当的放松政府管制,以市场为主,辅之以政府的干预,从而保证市场的有序运行。发展中国家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有必要了解市场的缺陷,以保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的两个重要目标。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建设中,需要对两者进行取舍,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坚持效率优先,但同时也要重视公平。最后,笔者认为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对社会经济效率的影响主要为:(1)由于我国税制设计不完善以及税收征管不力等导致偷逃税行为和地下经济泛滥,税基受到严重侵蚀,税款大量流失,因此影响了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发挥,扭曲了税收政策的效果,进而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的社会经济效益。(2)由于我国在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设计中缺少一些导向性的税收政策来鼓励纳税人从事特定的经济活动,导致我国个人所得税的额外收益不明显。

1、征税范围的公平性分析首先,我国税法采取了具体例举的形式。例举的11类中的所得,理应纳税,而11类之外的所得,就不用纳税,从而造成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相对狭窄。与之相反,美国个人所得税法采取排除法,即规定排除项目以外的所有所得都应被确认为所得的来源。其次,我国的税收减免优惠措施过多、过滥。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了10类免税所得和五类减税所得的优惠措施,而对各类减免项目的标准又缺乏严格统一的限定,形成了很大的税收漏洞。最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课税范围主要集中在现金领域,未将一些附加福利,如公有住房、免费就餐及各单位发放的实物福利等列入课税对象,不利于税负担分配的支付能力原则的体现。

2、以个人为纳税单位的公平性分析我国以单个个人作为纳税申报单位,并且不考虑纳税人的实际家庭结构而采用统一的费用扣除额和税率,不利于税负担分配的支付能力原则的体现。另外,在我国的以单个个人为纳税单位的税制条件下,也很难将纳税家庭的具体情况,如抚养人口多少等因素考虑进去并区别对待,而这些具体情况对纳税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分类税制模式的公平性分析首先,分类课税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用缴税或缴纳很少的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缴税的现象。

第三,在费用扣除上未能很好区分个人因疾病医疗、盗窃或灾害损失等因素而对纳税人的支付能力产生的影响。第四,对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的扣除费用仅为个体工商户在从事生产经营时发生的成本、费用和损失,而对个体工商户个人生计费用的扣除税法却未做出相应的规定,导致其税负偏重。第五,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前费用扣除未实行费用扣除的指数化,费用扣除标准的长期不变导致无法适应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

财政学练习题(2012-2013)

财政学练习题 (2012-2013) 导论 1、关于政府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将社会凌驾于个人之上,由政府制定社会目标。个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才有意义,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二是将政府看作是个人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而人为设立的东西。没有个人,也就没有国家,个人是社会最为重要的主体。请你评述这两种观点。 2、请你解释自由主义者、社会民主主义者和政府有机论者对下列法律法规的态度及理由: (1)禁烟条例;(2)强制使用安全带法规;(3)危害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言论法;(4)禁止上访条例。 第一章 福利经济学 1、结合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的前提条件,比较中国、北韩和美国的经济效率。 2、简述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公平观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其政策含义。 3、牛郎和织女两个人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们一共有100颗花生(x )作为食物。 (1)如何分配这100颗花生,才是帕累托最优的? (2)牛郎的效用函数是11U x =,织女的效用函数是224U x =。假设社会福利函数是功利主义的,如何分配花生才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4、“现代政府的目标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 )和财政收入最大化。”这一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5、当前中国哪些行业存在垄断?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假定牛奶需求由下式决定:Q=100 ?10P ,其中,P 是每升牛奶的价格,Q 是每年的需求量。生产牛奶的边际成本为2,没有固定成本。 (1)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求牛奶的均衡产量和价格。 (2)如果所有牛奶厂商被一家企业垄断,则会把价格定在多少?均衡产量是多少? (3)该垄断产生的租金是多少? (4)假定为了维持垄断,牛奶厂商要向官员行贿,最大行贿额是多少?造成的社会净损失是多少? 7、在中国,下列市场会产生效率结果吗?请说明理由。 (1)医疗;(2)高铁、邮政、航空和金融服务;(3)缺乏污染净化设备的造纸厂;(4)笔记本电脑。 8、请简要解释中国政府从事下列活动的原因。 (1)实行九年制免费基础教育; (2)在西部设立国家级新区,如兰州新区; (3)制定并实施反垄断法; (4)建设社会保障房; (5)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第二章 公共选择 1、假设A 、B 是某国的两个利益集团,其中A 集团人数占社会总人数的1%,但具有垄断优势(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B 是弱势集团,占社会总人口的99%。请运用林达尔模型说明:(1)A 利益集团损害B 集团利益的可能性;(2)如果仅在A 集团内部实行民主,能否解决社会不公正和不公平问题? 2、某宿舍甲、乙、丙三位同学计划购买一台电脑,现按多数票规则对价格不同的三种方案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复习与思考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 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 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金融学重点

金融学期末复习重点(艾倩版) 第一章:金融体系及其功能 1、金融体系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制度 2、直接间接融资的概念及优缺点。 直接融资 概念:P5 优点: (1)它是金融交易中最简单的模式,原始的直接借贷 (2)节约交易成本(直观上) (3)所筹资金规模大、期限长、稳定性高 (4)资金盈余方(投资者)可以获取较高的风险收益 缺陷: (1)投资者方面: 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承担较大风险;搜集信息的成本较高 (2)融资者方面: 融资门槛较高,中小企业和个体企业难以进入 (3)融资活动对融资环境的要求较高: 对于不通过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来说,融资行为很难发生,资金数量、期限 难以匹配 间接融资 概念:P6 优点: ①降低信息和合约成本 ②降低风险 ③间接证券流动性强 ④容易实现资金供求期限和数量的匹配 局限: ①对投资者来说:收益率较低 ②对企业来说:资金使用限制较多(资金规模、期限等方面) 3、金融体系的功能:P8-9 (1)、储蓄与金融投资功能(盈余方角度) (2)、融资功能(短缺方角度) (3)、配置金融资源功能(双方角度) (4)、提供流动性功能(便于盈余方实现资产转换) (5)、管理风险功能(提供转移风险、控制风险、管理风险的机制) (6)、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 (7)、提供信息功能 (8)、传递金融政策效应功能(发挥金融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 1、货币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重要)、价值尺度或价值标准、价值贮藏。 2、货币层次划分。 (1)依据:资产的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作为交易媒介的方便程度或指其转换为现金而不受损失的

《财政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

财政学简答题答案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 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 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 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 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 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市场是 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这已经为经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经济 发展史所证实,而且为各种经济学说所论证和肯定。亚当·斯密将市场规律形容为 “看不见的手”,认为不需要任何组织以任何方式的干预,市场就可以自动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而且宣称当每个人在追求私人利益的同时,就会被这只手牵动着 去实现社会福利。简而言之,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帕累托效率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作为我们分析经济效率和财政效率的一个规范性参照标准。 2.什么是市场失灵?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 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 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 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 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 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 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 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 固有的缺陷,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 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1)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 当等,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 关系,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 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 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 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 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 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 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 品中获得利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 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 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6.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答:一般来说,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 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这是共同性。公共需要又总是特殊的,即 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对它的历史性可以沿着两条线索去探讨:一是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社会产生了或可能 产生怎样一些公共需要;另一条是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 形态下,统治阶级或集团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将剩余产品的分配做有利于本 阶级或集团的安排。在财政领域,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将统治者个人及 家族的需要同社会公共需要区分开来,并为公共需要提供了显示或决定的途径。但 是,代议制并不能完全反映公共需要的真谛,通过这一制度满足的公共需要确有一 些是“公共的”,但同时通过这一制度也将公共需要向那些操纵国家预算审批过程的 阶级或集团倾斜。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经济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公共需要能够充分显示它的本来面貌,并通过不断完善 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给以保证。 7.如何理解财政的特殊性?答: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起源上考察, 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 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 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对财政与国家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论证:“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财政首先是作为经济范畴加 以研究的,所以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经济与政治 本来就是不可分的,而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与政 治的关系更为紧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学则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 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 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们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 殊的经济领域而加强了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 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8.试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答: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 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 治经济制度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因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 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政体 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1)首先是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 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的一切 活动都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征税、依法拨付支出、依法实施财税政策,同时财政活 动还必须增强透明度,便于立法机关、审计部门和人民大众的审查和监督。 9.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答: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 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和发展。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

(精选)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财政学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公共产品的共同消费性产生免费搭车等行为,决定了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失效或失灵,即市场无法或者基本上无法提供这类产品。 2.瓦格纳法则:瓦格纳认为:“随着人均产出的增长,政府支出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把导致政府支出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后人称之为瓦格纳法则。 3.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资金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即通过公共支出将财政资金向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单方面的无偿支付。这类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捐赠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5.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是指在一国的中央财政预算中,国债收入与财政支出之比。6.国家预算:政府预算,也称为国家预算.财政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的,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7.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8.阶梯发展理论:皮考克和威斯曼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这种非均衡增长是在一个较大时期内交替进行的,因而,这一理论主要是通过考察财政支出增长趋势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形态,从这些特定的时间形态中来寻找政府支出增长的根本原因。 9.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分配形式叱,“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10.国债:又称公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式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1.预算管理体制:是指确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12.投资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或其授权单位)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投资市场所发生的支出。特定的投资支出意味着所投资金不仅可以收回,而且可以得到增值,国家生产性投资都具有这一性质。广义的投资支出还包括国家财政用于非生产性领域的基本建设支出,如行政机关办公楼的兴建.国有医院医疗设备的采买等。 13.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指针对什么样的物品进行课税,即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明确对什么征税,又称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14.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制定的用来约束人们征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为实现其国家职能和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整套税收法规.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办法的总称,是国家责成其代理人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最全金融学知识点、概念理解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收支运动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经济学中的货币,狭义地讲,是用作交换商品的标准物品;广义地讲,是用作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物品。具体地讲,货币具有交换媒介、价值标准、延期支付标准、价值储藏、世界货币等职能。 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制度演变,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换的信用货币制度 美元化制度是指放弃本币而用美元代替本币执行货币的各项职能的制度。 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如赊销商品、贷出货币,买方和借方要按约定日期偿还货款并支付利息。 在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中,信用形式也不断发展,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收益资本化是指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 利率是按不同的划分法和角度来分类: 按计算利率的期限单位可划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 按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划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按借贷期内利率是否浮动可划分为: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按利率的地位可划分为:基准利率与一般利率; 按信用行为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按利率的真实水平可划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按借贷主体不同划分为:中央银行利率,包括再贴现、再贷款利率等; 商业银行利率,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贴现率等; 非银行利率,包括债券利率、企业利率、金融利率等; 按是否具备优惠性质可划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财政”是人们用以对政府分配一类现象的概括,这句话我慎重的记在笔记本上。从一个简单的层面来说,财政是政府的收入活动和支出活动。扩展开说,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事物基本上都有它的特征以便于我们区别它们,财政亦不例外,财政的基本特征有什么:首先是它的阶级性与公共性,其次是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最后是收入和支出的对称性。 开学至今,终于在财政学的逐渐学习中开始了解这门课程。从刚开始对财政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半知半解,从毫不关心到开始逐渐关注财经中的政府活动及政策动向,财政学的学习带给我的不仅是对新知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我生活里从不曾关注的另一面,让我学会了如何作为一名公民去关注政府不同时期的不同财政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成因和利益导向。我想,这些都是学习财政学之后所养成的一种意识,一种习惯。 财政学的学习是一个入门的过程。首先,我学会了一种

关注的意识和习惯,学会了从课堂到生活中去关注财政学。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现正需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体系,弥补市场的实效,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税收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对政府收支活动规律的学习变得更加重要。所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迫切需要去学习和去了解的意识,才会不仅仅把财政学当做是一门学科,而更多的是把财政学当做生活中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去研究、去探索。其次,通过学习对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对政府财政活动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理论篇到支出篇的学习中,对政府收支活动的影响、结构及规模有了一个概览的认知,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现状有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一方面通过理论篇的学习,对财政学学科体系和发展的追溯,能够在老师的讲解和课后的资料查询中对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支出篇的学习,知道了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等内容,也知道如何区分日常生活中政府的各种支出及作用。最后,通过学习还知道在财政经济学的发展中,李嘉图、穆勒、马歇尔及庇古等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虽然目前以我的专业知识及经济学基础还不足以将整个的脉络理清,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财政经济学的不同见解学习,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去了解去学习的

金融学七大概念

现代金融学中最重要的7个理念! 司金融学中最重要的七个理念 1、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 当你想知道一辆二手车的价值,你会参考二手车市场中的价格。同样,当你想知道未来现金流的价值,你会在资本市场中寻找比价关系,因为资本市场是以未来现金流的所有权为交易标的场所,而收入颇丰的投资银行家就是“二手现金流交易商”。如果公司经营者能替股东以比资本市场上更便宜的价格买入现金流,那就增加了股东投资的价值。这就是NPV的基本原理:计算一个项目的NPV,要先确定该项目是否比它的投入成本更“值钱”。估计项目价值的方法是计算出其现金流所有权在资本市场单独交易时能卖个什么价钱。这就是为什么在计算NPV时采用资金的机会成本作为现金流的折现率,即采用和项目风险程度相当的证券的预期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所有风险程度相当的资产的价格隐含着相同的预期收益率。 NPV原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重要性较大的结论。它的存在使得数以百计的股东——不论他们的财富程度和对风险的态度如何不同——都能参与同一企业的投资并委托职业经理人进行运做。股东们发给经理人的共同指示是:把企业的NPV最大化。 2、资产定价模型(The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有人认为现代金融学的全部就是资产定价模型,这完全不对!即使资产定价模型从未被发明,金融学家对金融经理的建议基本上还会一样。资产定价模型的吸引力在于给出了一个可定量操作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衡量出风险性投资能得到的回报率。 它对风险的定义有两种: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去除的非系统性风险和不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去除的系统性风险。资产的系统风险是指经济中所有资产价值总和的变动对该资产价值的影响程度,量化后可以用BETA衡量。人们关注的风险只是他们不能通过分散回避的系统风险,因此对资产要求的回报率和它的BETA呈正比关系。 很多人认为资产定价模型部分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认为估算项目和投资的BETA难度很大。也许10到20年后会有比现在更好的理论出现,但未来的理论也不可能会放弃对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区分。而这种明确的区分正是CAPM模型的精华所在。 3、有效的资本市场(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第三个基本理念是证券价格准确反映了市场上可得到的信息,并会随着新信息的披露而迅速作出相应变动。有效市场理论有三种形式,分别针对不同定义下的“可得到信息”。弱式有效理论(随机漫步理论)指出当前价格反映了所有包含在历史价格中的信息;半强式理论指出现价反映了所有的公开信息;强式理论则断言价格反映了所有的信息。 但有效市场理论没说不存在税收或交易成本,没说市场上没有聪明人和愚蠢者之分。其核心是说资本市场上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不存在所谓的赚钱机器,而证券的价格则反映了对应资产的内在价值。 4、价值可加性和价值守恒原理(value Additivity and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value)

金融学期末复习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 1.货币的职能:P3~5 2.价值尺度:即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所发挥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即货币商品流通的媒介时所发挥的职能。(用现实上的货币) 贮藏手段:即货币退出流通,被当作财富保存时所发挥的职能。(人民币没有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即货币作为价值独立形态单方面转移时行使的职能。 世界货币:即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上述五大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并随着商品交易的发展,其功能和相互关系也有所变化。 2.信用货币P10:信用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且不代表任何金属货币,它只是一种信用凭证,主要依靠银行信用的和政府信用而流通。由于信用货币属于银行和政府的负债,因而又称之为负债货币。 信用货币的主要类型: 辅币。主要担任小额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 现钞。主要承担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手段。 银行存款。经济交易中最主要的支付手段。 电子货币。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用电子数据形式实现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功能的货币形式。如信用卡、贮值卡、电子钱包等,以及利用自动柜员机、电话银行和电脑网络银行等电子支付系统使用的货币。它是信用货币发展到信息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3.货币制度P12: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1)银本位制 ①概念: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 ②类型:银两本位制(中国)与银币本位制(欧洲)。 ③崩溃原因:⑴世界白银价格剧烈波动,币值不稳定。 ⑵银币体重价低不适合用于巨额支付。 ⑶白银质地易于磨损。 (2)金银复本位制 ①概念: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的货币制度。 ②类型:平行本位制与双本位制。 (3)金本位制 ①概念: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②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财政学相关概念

导论 1.财政分配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财政活动只能存在于分配环节之中,因而财政体现着一种分配关系,也就是说,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财政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任务,在财政方面制定的处理各种财政活动的规则和秩序,是对财政关系的强制规定,它是根据统治阶级利益处理财政活动关系的准绳。 3.财政制度:是根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财政工作的依据和规范,即规范财政活动关系的具体形式。 4.实证分析法: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确的基本结论。 5.规范分析法:即确定若干准则,并据以判断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有偏离,应当如何调整。它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 1.财政: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活动,或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 2.社会总产品: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C+V+M)。 3.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出来的那部分价值(V+M)。 4.财政本质:财政本质从自然属性这一层次来看,就是指财政与信用、价格、工资、财务等的质的差异,或者指财政在同一社会或不同社会的共性;就社会属性这一层次来看,除了财政的共性特征之外,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财政,还具有社会(制度)特征,即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财政还有着特殊的差异。 5.社会主义财政本质:基于社会主义财政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基础上的,体现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可以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来概括。 6.经济:就是指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7.价格分配:是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从而引起价格背离价值的一种分配。 8.信贷分配:主要是一种资金使用权的调节分配,即在所有权与使用权分配的基础上,利用信贷活动,以保证所有权不变为条件,把分散闲置的货币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对使用权的调节分配,以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余缺的一种活动。 1.市场失灵:指由于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经济学假定的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的前提与条件,因而一些问题不能依靠市场解决或市场解决不好。 2.帕累托最优:指在既定前提下,一旦资源配置达到使一个人的效用或福利的改善必然造成另一个人的效用或福利受损害时状态。 3.外部性:指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它企业或其他个人强加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收益或提供补偿。 4.道德风险: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财政学简答题

《财政学》简答题(5个) 1、财政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机制和手段 资源配置目标:效率(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效率)——衡量指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或景气指数,我国采用GDP增长率。 机制和手段: ①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结构效率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 高经济增长率 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效率(支出、税收、管理) 收入分配目标:公平 机制和手段: 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②规范工资制度:公务员、事业单位 ③加强税收调节 1.征收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和遗产与赠与税,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2.征收企业所得税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征收资源税调节级差收入 ④安排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补贴等,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⑤增加公共投资,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 2、收集日常经济生活中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试用财政学原理进行分析 3、公共产品特征 ?非竞争性(Non-competition):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若按边 际成本定价就得不到最大利润——导致私人不愿提供 ?非排他性(Non-exclusion):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时并不排除他人同时使 用,即无法在技术上阻止不付费的人也使用;或者虽然在技术上可阻止,但阻止费用太高而不可能被采用——导致免费搭车 4、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 一是公共提供:税收弥补。成本为税收成本和税收的效率损失 二是市场提供:收费弥补。成本为收费成本和收费的效率损失 三是混合提供:部分拨款或补贴。为提高使用效率和减轻政府负担,多数混合品采用这种方式 ?从各国实践看,有效提供方式有: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5、衡量财政支出项目效益的主要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最低成本法 6、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变化的指标及含义 1、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比上年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 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比 7、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和包括的内容 性质: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经费的总称,是国家执行

金融学各章节概念

金融学各章节概念 第一章 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中,相互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等的价值(即生产这两种产品时,必须耗费同样多的人类劳动),这就是等价交换原则。 货币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这种特殊商品(黄金、白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它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它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信用货币包括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等形态。 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价格标准: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在历史上,价格标准和货币单位曾经是一致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单位名称和货币本身重量单位名称分离了。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就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界,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如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世界货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即贵金属的含量)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本位币: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本位币是一种足值的铸币,并有其独特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其特点如下①自由铸造。②无限法偿。 金银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又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它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形式有三种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无限法偿:即在货币收付中无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用本位币支付时,受款人不得拒绝接受,也即本位币具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即无限法偿。 有限法偿:有限法偿是指,货币在每一次支付行为中使用的数量受到限制,超过限额的部分,受款人可以拒绝接受。 格雷欣法则:即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银行券: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它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

《财政学》最新课程教学要点

《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5年制订,2008年修订) 课程编号:110001 英文名:Public Finance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分:3 课时:51 课程概述: 《财政学》是财政学本科专业和税务本科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效率、公平和经济稳定这一主线,系统讲授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课程从市场失灵引出公共部门(政府)的经济作用,在讲述公共产品、财政职能、公共选择等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而论述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政策等问题。具体说来,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部分,财政理论部分,阐述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论证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二部分为财政支出部分,阐述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分析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并将财政支出项目按照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分类进行具体分析。第三部分为财政收入和税收部分,主要分析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以及税收原理、税收制度、税制改革和税收管理。第四部分为国债部分,主要阐述国债原理、规模及国债市场。第五部分为政府预算,主要阐述政府预算及预算管理体制。第六部分为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主要阐述财政平衡、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第七部分,主要分析了开放经济下的财政相关问题。本课程一方面保证基本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根据理论发展与现实改革,不断进行调整,补充新知识,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教学目的: 1.财政学是当代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分支学科,由于是在基本理论和实践上全面论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内容,因而又可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其教学目的首先应该是使学生在研究经济基本要素与框架的基础之上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两个方面深入研究政府的作用和财政的职能,为进一步研究财政分配奠定理论基础。 2.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是财政专业的基础课,其研究的视野要透过繁杂的财政现象揭示本质和客观的规律性。财政运行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研究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这一相互关系,促进经济与财政的健康发展,是财政学教学的一条根本线索以及又一目的。 3.财政收支是财政分配的主要内容,各收支项目的成立依据、运行特点及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财政收支总量平衡与否与国民经济平衡的关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4.分析依据财政收支活动的规律,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如税收制度、支出制度、预算体制、财政监督制度等),深入探讨依据财政运行规律形成的财政政策(如政策的目标、手段、传导机制与效果等),都是财政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或教学目的。 教学方法: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再生产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理论,都要贯彻于教学全过程。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放在第一位。其次要运用好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 2.在基本理论上,既要借鉴西方经济学与西方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又要紧密结合我国转轨时期的经济、财政体制改革的实际,还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理财思想,发展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 3.明确对象,坚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繁有简。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尤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课堂讲授中,主要地采用提问和分析的方式,对那些学生自学可以理解掌握的,就不必在课堂上讲解;对那些学生似懂非懂的,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最后总结、答疑;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重点讲,但不应一讲到底,而应该留有余地,给学生课后深入学习和独立思考。 4.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借助于网络平台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