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word打印版衡中2020版二轮复习 语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 始终练14习题带答案和解析

word打印版衡中2020版二轮复习 语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 始终练14习题带答案和解析

word打印版衡中2020版二轮复习 语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 始终练14习题带答案和解析
word打印版衡中2020版二轮复习 语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 始终练14习题带答案和解析

始终练十四

一、文言文阅读

(2019·河北武邑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才,字孝才,张掖酒泉人也。才少骁武,便弓马,性粗悍,无威仪,周世为舆正上士。高祖受禅,屡以军功迁上仪同三司。配事晋王,及王为太子,拜右虞候率。炀帝即位,转左

旧臣,渐见亲待。才亦恪勤匪懈,所在有声。岁余,备身骠骑,后迁右骁卫将军。帝以才藩邸

..

转右候卫将军。及辽东之役,再出碣石道,还授左候卫将军。在途遇公卿妻子有违禁者,才辄丑言大骂,多所援及。时人虽患其不逊,然才守正,无如之何。十年驾幸

汾阳宫,以才留

..

。十二年,帝在洛阳,将幸江都。才见四海土崩,恐为社稷之患,自以荷恩深重,无守东都

..

容坐看亡败,于是入谏曰:“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愿陛下还京师,安兆庶,臣虽愚蔽,敢以死请。”帝大怒,以才属吏。旬日,帝意颇解,乃令出之。帝遂幸江都,待遇逾昵。时江都粮尽,将士离心,内史侍郎虞世基多劝帝幸丹阳。帝廷议其事,才

之际,极陈入京之策,世基盛言渡江之便。帝默然无言,才与世基相忿而出。宇文化及弑逆

..

才时在苑北,化及谓才曰:“今日之事,只得如此,幸勿为怀。”才默然不对。化及忿才无言,将杀之,三日乃释。以本官从事,郁郁不得志。才尝对化及宴饮,请劝其同谋逆者一十八人杨士览等酒,化及许之。才执杯曰:“十八人止可一度作,勿复余处更为。”诸人默然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卒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隋书列传三十·赵才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诸人默然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卒/时年七十三

B.诸人默然/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卒/时年七十三

C.诸人默然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卒/时年七十三

D.诸人默然/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卒/时年七十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诸人默然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卒时年七十三”,这句话的含义是:诸人默然。赵才坐车行到聊城,染上疾病。不久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打败,赵才再次被俘,心中更加忿闷不平,几天后便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三岁。根据对原文文句的理解,“诸人默然”的“然”作形容词词尾,标志断句,所以可以排除A、C两项。“数日卒”几天后便忧愤而死,“数日”做“卒”的状语,不能拆开,所以可以排除D。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藩邸,是藩王或诸侯之宅第,文中指晋王的住所。邸,高级官员的住所。

B.驾,可专指帝王的车,又代指帝王;幸,天子到某地;驾幸,指天子驾临。

C.东都,指复都体系下位于东方的都城,隋朝时都城是长安,东都指开封。

D.弑逆,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的忤逆行为,文中指宇文化及杀害隋炀帝。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要注意平时多积累。选项C,“东都指开封”说法有误。东都是洛阳。故选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赵才英勇善战,深得倚重。赵才骁勇好斗,擅长骑马射箭,高祖时屡立战功;因是王府旧臣,所以深得炀帝赏识,多次升迁,官至左候卫将军。

B.赵才粗鲁耿直,言语无忌。在炀帝巡幸途中遇到公卿家人违犯禁令,他都直言不讳地斥骂,毫无顾忌;尽管有些人对他很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C.赵才忠于炀帝,直言进谏。赵才对炀帝极为忠诚,总是勤奋工作,能取得好名声;他冒死劝阻炀帝驾幸江都,结果惹怒炀帝,被交给执法官吏。

D.赵才明悉国势,深谋远虑。赵才对国家危亡之势很了解,劝炀帝返回京城安抚百姓,为此与虞世基产生争执,因炀帝犹豫不决,两人忿然而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要认真研读文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从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D,错在“因炀帝犹豫不决,两人忿然而出”。炀帝默然不语,不表明他犹豫不决。另外,原文的“相忿而出”,指两人互相忌恨,而非怨恨炀帝。故选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帝每有巡幸,才恒为斥候,肃遏奸非,无所回避。(5分)

译文:

(2)化及遣席德方矫诏追之,才闻诏而出,德方命其徒执之,以诣化及。(5分)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必考的内容,解答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巡幸”出巡;“恒”总是;“肃”严厉;“无所”没有什么。(2)“遣”派遣;“矫诏”假传诏书;“之”代词,他;“而”修饰连词;“执”捉住;“以”介词,把。

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就是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赵才,字孝才,是张掖酒泉人。赵才年青时骁勇英武,擅长骑马射箭,性情粗悍,但没有庄重的仪容举止。北周时担任舆正上士。高祖受禅即位后,赵才因多次建立军功升迁为上

仪同三司。被分派去事奉晋王,等到晋王立为太子后,被授予朝廷右虞候率。隋炀帝即位后,转任左备身骠骑,后提升为右骁卫将军。炀帝因为赵才是自己的府邸旧臣,逐渐亲近器重他。赵才也勤于政事,毫不懈怠,所任职之地都留下好名声。一年多后,转任右候卫将军。等到辽东之战,赵才率兵两次出击碣石道,回来后被授为左候卫将军。当时炀帝每次出巡,赵才总是负责侦察,严厉禁止违法乱纪之事,没有什么回避的。在途中遇到公卿的妻子儿女有违犯禁令的,他总是恶语斥骂,牵扯到很多人。当时的人虽然都憎恶赵才出言不逊,但因赵才公正廉洁,对他也无可奈何。大业十年,炀帝驾临汾阳宫,让赵才留守东都洛阳。大业十二年炀帝在洛阳,打算出巡江都。赵才看到天下四分五裂,担心成为国家的灾难。自认为蒙受皇恩深重,不允许自己坐视隋朝灭亡,因此进谏说:“现在,百姓疲惫劳苦,府库空虚,盗贼蜂起,禁令得不到施行,希望陛下回京都,安抚百姓,我虽然愚笨无知,冒死相请。”炀帝勃然大怒,把赵才交给执法官吏处置。十天后,炀帝怒气稍稍缓解,于是下令放他出来,炀帝于是就到江都,待赵才更加亲昵。当时江都粮尽,隋朝将士离心。内史侍郎虞世基多次鼓动炀帝前往丹阳,炀帝在朝堂上商议此事,赵才极力陈述回京的计策,虞世基极力陈说渡江的好处,炀帝沉默不语。赵才、虞世基互相忌恨,忿忿退出朝廷。反贼宇文化及弑君叛乱之际,赵才当时正在苑北,宇文化及派遣席德方假传诏书追回他,赵才听说有诏书就出来接旨,席德方命令自己的手下捉住了他,把他带到宇文化及处。宇文化及对赵才说:“今天的事只能这样了,希望你别放在心里。”赵才默然不语。宇文化及恨他不说话,想要杀他,三天之后才放他出来。赵才任原来的官职,但一直郁郁寡欢。赵才曾经陪同宇文化及宴饮,请求向跟宇文化及一同谋反的杨士览等十八人劝酒,宇文化及答应了他。赵才拿起酒杯说:“你们十八人只能做一次这样的事,不要再在别处做什么了。”诸人默然。赵才坐车行到聊城,染上疾病。不久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打败,赵才再次被俘,心中更加忿闷不平,几天后便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三岁。

二、古代诗歌鉴赏

(2019·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考冲刺押题卷)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5~6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B)

A.首联可以看出诗人手不释卷,酷爱读书。以“故人”喻“书卷”,喻体新巧;“多情”“相亲”又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读书的喜爱。

B.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三千”与“一点”构成鲜明对比,“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全无”体现用心之专,心无旁骛。

C.尾联以“寻芳客”与“我”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金鞍玉勒”的物质富贵远不如拥书而读的精神富有。

D.本诗体现了诗人以书为友、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语言朴素直白,直抒胸臆,虽有用典,但浅近易懂。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句意为: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全无’体现用心之专,心无旁骛”错误,此句意在体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巨大收获。故选B。

6.本诗抒写了诗人的读书之乐,于谦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读书给人一种亲切感。书如故友知音,晨昏不弃,忧乐相随。②读书可以荡涤心胸。自己沉醉于书海之中,陶然忘机,内心洁净无尘。③读书可以让自己增长新知。书如源头活水,不断更新着、丰富着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世界不是一时新,而是时时新。

④读书可以让自己放松身心,自得其乐。结尾诗人感叹,什么样的风光、游乐都比不上读书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

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地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诗首联通过“似故人”和“每相亲”写出了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拥有它的陪伴,亲切而温暖;颔联通过“直下三千字”和“全无一点尘”写出了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读书可以荡涤心胸,表达了因读书而感受到的快乐和舒畅;颈联运用典故,写出了读书可以增长新知,让自己变得更丰富;尾联通过“寻芳客”和“别有春”,写出了读书带来的快乐,就如同欣赏美景一样让自己放松、轻快。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19·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今年的央视春晚、观照时代,以欢娱、激扬的节目来表现70年来新中国的,激发新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豪迈情怀。这其中,歌舞节目最为凸显。这些节目中,满怀深情的歌唱与欢乐动感的舞蹈构成了节目的主体,后景的渲染画面也是的元素,()。在娱乐功能之外,今年的央视春晚有着更强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轴设计而获得了文化深度,因小品等节目的丰富创新而获得了娱乐维度,这形成了己亥年央视春晚两大亮点。今年春晚已过,明年的春晚又将出发。继往开来,获得文化价值与娱乐价值的统一,将是央视春晚面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选择的最佳路径。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B)

A.不务空名天翻地覆举足轻重陈陈相因

B.脚踏实地日新月异不可或缺推陈出新

C.脚踏实地天翻地覆不可或缺推陈出新

D.不务空名日新月异举足轻重陈陈相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文本,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①不务空名:切实地工作,不追求虚名。脚踏实地:形容做事踏实认真。句中突出央视的务实精神,也为了与下文“观照时代”形成对比,故选“脚踏实地”比较恰当。②天翻地覆:形容变化巨大或闹得很凶。也说地覆

天翻。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句中想要表现建国70年来的快速发展与巨大变化,选用“日新月异”更为恰当。③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不可或缺:指非常重要,无法替代或缺少的,稍微缺少一点点都不可以。比喻一点也不能缺少。根据句意可知,舞台背景只是歌舞节目的有机衬托,不能用“举足轻重”来形容,故选用“不可或缺”比较恰当。④陈陈相因:比喻因袭老一套,没有创新。不符合语境。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故选B。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C)

A.后景的渲染画面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

B.节目的艺术感染力因为后景的渲染画面得以增强

C.这些元素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

D.歌舞节目有了这些元素而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连贯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话题集中,前后一致”。A项,陈述对象是“后景的渲染画面”,没有紧承上句末尾的“元素”而展开,句子显得啰嗦而不够连贯。B项,陈述对象是“节目的艺术感染力”,中途易辙,与上句话题更不一致。D项,陈述对象是“歌舞节目”,与上句的主语也不一致,使得所连接的句子也有些突兀。比较而言,C项用“这些元素”与上文构成了称代连贯和顶真连贯,语句顺畅多了,因而补写得最恰当。故选C。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D)

A.由于新中国70周年主轴设计,春晚不再是一台以娱乐为目的的综艺晚会,而成为获得文化自信、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平台。

B.新中国70周年主轴设计,使得春晚不再是一台以娱乐为目的综艺晚会,而是获得文化自信、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平台。

C.由于新中国70周年主轴设计,使得春晚不再仅仅是一台以娱乐为目的的综艺晚会而是获得文化自信、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平台。

D.新中国70周年主轴设计,使得春晚不再仅仅是一台以娱乐为目的的综艺晚会,而成为获得文化自信、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平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

见类型。文中原句存在成分残缺和不合逻辑的语病。A项、B项,不合逻辑,“不再是”不符合事实,因为春晚仍然是有着娱乐功能的综艺晚会。C项,成分残缺。存在主语残缺的问题,“由于”“使得”要删掉其一。故选D。

10.某淘宝店家发错了客户订购的货物,下面是一封致歉函,其中有五处不恰当的表述,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简明、连贯、得体。(5分)

尊敬的顾客您好,首先在此向您表达发自内心的由衷歉意。因为我们的大意,客服发错了货物,给您带来了麻烦,请多多包涵。由此产生的运费,将由我们全部负责,同时为了表达我们的意思,我们将送给您一份小小的礼物,请您收下!欢迎您再次光临本店。

【答案】(1)“发自内心的”删掉(2)“大意”改为“疏忽”(3)“意思”改为“诚意”(4)“送给”改为“赠送”(5)“收下”改为“笑纳”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简明是指语言的简洁、明晰,即用最少的语言符号,传递所必须表达的全部信息,做到表达明确清晰,有条理,不啰嗦,无歧义。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要学会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在某种特定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么说效果好,怎么说效果不好。本题中,“发自内心的由衷歉意”中“发自内心”与“由衷”重复,可以删去“发自内心的”或“由衷”。“大意”“意思”“送给”都太过于口语化,应改为书面语:“疏忽”“诚意”“赠送”;“请您收下”是口语。

11.将材料一概括成一个五字短语,然后与材料二所给短语组合,写出下联。所给短语只写序号即可。(3分)

材料一:国内首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面对欧美公司的漫天要价,我们的技术团队决定自己攻坚克难。历时9年,造出了世界上里程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的跨海大桥。让“中国造”桥梁大步迈向世界,遍及亚洲、美洲、欧洲,正在成为一张响亮的“中国名片”。

材料二:①蜿蜒千寻②无分晴阴③审潮涌④顶超众岑⑤终年盐雾侵侵⑥潜龙入地⑦观台风

上联:桥接港珠澳横贯南雉彩凤凌波迤逦百里迎日出伴星斗尽日车流滚滚不舍彼此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技惊亚美欧④⑥①③⑦⑤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拟写对联的能力。答题前,先审题,本题要求考生先用一个5字短语概括材料一,然后结合材料二的短语组成下联,材料已提供了上联。结合上联提供的短语,可组织部分内容。“不舍彼此”对下联“无分睛阴”;“尽日车流滚滚”对下联的“终年盐雾侵侵”;根据平仄互对的原则,下联的“审潮涌”对上联的“迎日出”,“观台风”对“伴星斗”;材料一主要说的是港珠澳大桥的技术已经追赶上了亚洲、美洲、欧洲,结合上联对应位置的“桥接港珠澳”,可知下联该位置的句子结构,动词+三个名词,然后可概括为“技惊亚美欧”。最后排序为:技惊亚美欧④⑥①③⑦⑤②。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 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 (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 (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 (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根据句意断句为: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乃,于是;以,拿;奉,通“俸”,俸禄;资,资助;使,让;句子翻译为: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②顾,难道;不如,比不上;鄙,边境;句子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界的那个和尚吗?③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②微斯人________ 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___ ④有粮者亦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答案】(1)探求;如果没有;派,让;吃,给……吃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解析】【分析】⑴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① 求:动词,探求;② 微:表假设,如果没有;③ 使:动词,派,让;④ 食:动词,吃,给……吃。 ⑵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② 斯:这。不业:不是他做官以成就功业。句意是: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完整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班级()姓名()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答:。 五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训练 童趣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2)鹤唳.()(3)土砾.()(4)丘壑.()(5)癞蛤蟆 ..()(6)藐.小()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余.忆童稚时( ) 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方.出神()兴.正浓() 驱.之别院()则或.千或百() 以丛草为.林()心之.所向() 二虫尽为.所吞()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物外之.趣() 常蹲其.身()怡然.称快() 必细察其.纹理()果然.鹤也()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五、翻译下列句子。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5、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六、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3、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七、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1、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2、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 它们分别指的是: 3、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所倒之“树”指的是: 《论语》十则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 () 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 人不知而不yùn()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__ (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 _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何郁(北京朝阳教研中心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一、对中考试卷中古诗文考查的基本认识 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必须要关注中考语文对古诗文的考查。中考的导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怎么教,教什么。不要责怪我们的老师太现实,太功利,他们首先是要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离开这个前提,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中考古诗文是怎样考的呢?这里以2011年中考试卷为例,作一点说明,也算是一个抽样调查。我们一共选了40套试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河北、河南、安徽、江西、陕西、山西、广东七个省,南京、武汉、杭州、沈阳、哈尔滨、成都、贵阳、兰州、乌鲁木齐等十三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黄冈、荆州、金华等十六个教育较发达的中等城市,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区域较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有说服力。 这四十套试题对古诗文的考查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都有名篇名句的考查。分数不等,最少的也有5分,如北京卷,最多的有10分,如重庆卷、安徽卷等。这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内的积累。 第二,都有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分数也不等,最少的也有7、8分,如北京卷、上海卷,最多的达到16分,如天津卷、陕西卷。文言文考查又分课内、课外、课内外结合三种,也就是说有的省市区只考课内的,有的只考课外的,有的课内外相结合。试题类型有基础题,如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也有文意理解题,如人物品质的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等。 第三,一部分省市区没有诗词赏析的考查。共19家,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安徽、陕西、哈尔滨、福州、武汉、广东、沈阳、贵阳、南宁、呼和浩特、包头、深圳、苏州、青岛、烟台和安徽芜湖。既有教育发达地区,也有教育欠发达地区。没有设置古诗词阅读考查的省市区占抽样调查的将近一半,比例很大的。 这三个特点至少可以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都重视古诗文的积累考查。说明大家对古诗文阅读的积累有一致的理解。这种思想是符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 第二,文言文考查较全面。既重视对基础的考查,也重视对感悟、理解的考查。这样的考查导向,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告诉学生读文言文,既要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重点词句,又要做到有理解,有感悟。这一点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新课标强调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对此,老师们深有体会。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

初中文言文阅读的复习要点及答题方法 新课标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古文的考核重在考核学生记忆积累的过程,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不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情况,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顺畅朗读,断句停顿。 3、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4、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考查的选文内容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但材料短小,文意浅显,注重考查学生的文言迁移能力。本文将从以上四方面谈谈应试时的注意事项及方法。 一文言字词的复习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 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如:间(1)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 古今词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 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3)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准确辨别。 3 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及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 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 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①兔走.触株走.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 ④冀.复得兔冀. ()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 五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 六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 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 子: 。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 是: 。 七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语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积累集锦 一、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阅读《狐假虎威》完成习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亡 (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2)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2)故遂与之行: (3)其不善者而改之: (4)曾子之妻之市: (5)学而时习之: (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欣赏寓言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完成习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处:晋·傅玄《》。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 3.这句话被人们用来比喻什么,不正确的选项是() A.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 B.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C.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口 D。客观环境对人没有太大影响。 答案 一、1.(1)做首领(2)认为(3)对的(4)逃跑 2.(1)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3)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1)助词,无义(2)它,代狐狸(3)它,代缺点或错误(4)到 (4)它,代学过的知识(6)的 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5.从正反两面评价都可以。 二、1.太子少傅箴 2.靠近朱砂的变红,靠近墨的变黑 3.D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感情基调:忧愁、伤感、愧忙、寂寞、孤独、郁闷;闲适、恬淡、喜爱、喜悦、欢乐;激愤、悲壮、慷慨激昂等。 2、思想内容:托物抒情、托物言志;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孤傲高洁、坚贞不屈、坚守节操、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怀古伤今、怀古伤己、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追古伤今、感时伤怀;淡泊宁静、超然物外、闲适恬淡、闲情逸趣;惜花伤春、悲秋己;热爱自然;思乡怀亲;赠人送友;离愁别恨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借代、反问、设问、双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等 6、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想象和联想、渲染衬托、正面和侧面、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白描、象征、用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运用意象(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物、景物)。 7、语言特点:清新自然、平淡质朴、民歌风味、绚丽、含蓄(蕴藉)、简洁、明快等。 8、风格: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

著名诗人的特色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高适,悲壮苍凉;王维,诗中有画,诗中有道;陆游,宏丽悲壮;柳永,雅俗杂陈直抒胸臆;李清照,委婉含蓄;苏轼、辛弃疾雄阔、激昂、悲壮,辛弃疾还擅用典。 9、体裁:古体诗(唐以前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近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 10、意境: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意境深远、意境优美、幽静、苍莽、深远、热烈、高昂、壮阔、悠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荒芜、孤寂、冷寂、慷慨悲凉、缠绵宛转、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11、情感载体: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汉惜古迹--怀旧梅花--傲骨 分类例证: (一)咏物类 抓住所咏之物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流露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的美好理想,或隐含的生活道理。喜用术语: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 (一)孟子语录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只好)舍弃鲜鱼而选择熊掌。生命,原本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原本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二)女娲补天 原文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焱(y 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 é)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注释 1.女娲:女神名,传说是我国古代化育万物的创世神,有“抟黄土做人” 的故事流传 2.四极废:四极,指传说中支撑天体的四根立柱;极,边,端;废,毁坏, 此指折断。 3.九州:传说中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地区。

4.爁炎:大火绵延燃烧的样子。 5.颛:纯朴善良。 6.狡虫:凶猛的禽兽 译文 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裂毁,天不能覆盖,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 (三)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在大别山附近、、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最新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最新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 (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拏:通“桡”,撑(船)。毳衣:细毛皮衣。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 焉得,哪能。更,还。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分类汇总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分类汇总

————————————————————————————————作者: ————————————————————————————————日期: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分类汇总(一) 一、思想情感归纳 思想内容示例 忧国伤时(忧国诗)1.反映社会的黑暗、离乱的痛苦杜甫《石壕吏》、白居易《望月有感》 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泊秦淮》、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3.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观刈麦》 4.山河沦丧的痛苦,对国家前途和命运 的担忧 文天祥《过零丁洋》、杜甫《登楼》《春望》、夏 完淳《别云间》、李煜《相见欢》、陈与义《登岳 阳楼》 建功报国(边塞诗)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曹操《龟虽寿》《观沧海》、苏轼《江城子·密州 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李贺《雁门太守行》、王昌龄《从军行》、陆游《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龚自珍《己亥杂诗》 2.报国无门的悲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 苦心情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陆游《卜算子·咏 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登楼》 3.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 叹及被贬的愤懑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 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牧《赤壁》、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思乡怀人(思乡诗)1.羁旅愁思,边关思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湾《次北固山下》、 温庭筠《商山早行》、李白《峨眉山月歌》《春夜 洛城闻笛》《送友人》、崔颢《黄鹤楼》、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王维《使至塞上》 2.思亲念友苏轼《水调歌头》、李商隐《夜雨寄北》 3.闺中怀人李清照《武陵春》 生活杂感(田园诗、怀古诗、咏怀 诗)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对春色的赞美 陆游《游山西村》、陶渊明《饮酒(其五)》、王维 《竹里馆》《终南别业》、孟浩然《过故人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韦应物《滁州西涧》、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其一)》 2.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 慨,借古讽今的情怀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杜牧《泊 秦淮》 3.青春易逝的伤感,思念的惆怅与悲伤晏殊《浣溪沙》、李清照《醉花阴》《武陵春》 4.表达作者高尚的情操或蕴含哲理 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杨万里《过 松源晨炊漆公店》、朱熹《观书有感》、赵翼《论 诗》 送别不舍 1.深情厚谊,依依不舍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渡荆门送别》

初中文言文知识清单

初三语文总复习材料 文言文知识清单 一、七上文言文 1、《世说新语》二则 文学常识:1、《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2、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会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咏雪》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谢太傅和晚辈在下雪天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对她的赞赏之情。同时,谢道温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谢氏家族融洽、欢快和温馨的氛围。 写作特色:1、语言精练。2、本文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主讲人却未对两人的咏雪诗句作任何评价,只是“大笑乐”,这三个字耐人寻味。作者在文末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对谢道韫的才气的赞赏之情。 《陈太丘与友期行》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写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不讲信用、没有礼貌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写作特点: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2.详略得当。 人物形象:元芳:聪慧机智 友人:无信无礼 2、《论语》十二章 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 爱”。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文章主旨:《论语》一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这里所选的十二章,主要内容是谈学习态度(第七、九、十章)、学习方法(第一、四、五、十二章)以及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二、三、六、八、十一章) 写作特点:用只言片语来表现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生活态度、处世观点,既简洁,又富于哲理,体现出个人风格。 3、《诫子书》 文学常识: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他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小学文言文阅读短文 八篇

文言文成语故事 一、【例文】 1.执竿入城 (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1执:握,持 2 亦:也 3 计无所出:计,计谋,策略。指想不出办法4俄:不久5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6 至:来到7非:不是8但:只是9 矣:了10以:用11中截:从中间截断12而:连词,表承接,然后13遂:于是14 之:指竹竿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道理]做事要善于思考,不要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2.刻舟求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13.其--他,代词。14.者--……的地方。 15.求--找。16.之--剑,代词。17.矣--了。 18.而--但是。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1)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诸将效①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②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③,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④士大夫⑤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效:贡献,呈献,②倍:通“背”,背向,背着。③陈:通“阵”,布阵摆开阵势,④拊循: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⑤士大夫:指一般将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诸将效首虏,毕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B. 顾诸君不察耳/元方入门不顾 C. 置之亡地而后存/且焉置士石 D.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今非昔比(2)请用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1)A (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示: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②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解析】【分析】(1)A项,两个“毕”都解释为:全、都。B项,第一个“顾”:不过、但是;第二个“顾”:回头看。C项,第一个“置”:置于;第二个“置”:放置。D项,第一个“今”:这次。第二个“今”:如今、现在。故选A。 (2)这句话的大意是: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所以应该这样停顿: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韩信带领的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战法;并且他把战士置于死地,让他们为各自的生存而战,可以看出他通晓士兵心理。启示在于,遇到逆境,要迎难而上,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A ⑵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⑶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示: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②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