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早雁

早雁

早雁
早雁

早雁

杜牧出处:《全唐诗》创作年代:晚唐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宰相杜佑之孙。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又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别集》各一卷。

文学成就:杜牧擅长诗歌、古文、辞赋:《阿房宫赋》,尤以诗歌创作成就最高。

从全部诗作看,写得最为精彩的还是七律、七绝,尤以七绝著称。杜牧的五七言古风和七律多叙事述怀之作,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杜牧的绝句,无论是借景写情,还是吊古抒怀,其风格都可用“清新俊逸”来概括。在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形式写作咏史诗,用鲜明的史论笔法,通过追忆昔日辉煌以抒发末世的感伤,或寻找前人的覆辙以警戒当今,能从时代的变迁中参悟人生的哲理,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蕴藉的诗味之中。他极大地发挥了绝句诗体的妙用,创作出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优秀作品。如《赤壁》、《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七言律诗特点: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七言律诗影响和意义: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

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译文:

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惊散了雁群,发出哀叫飞向云天外。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要知道北方正当烽烟遍地,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主要思想内容: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纥乌介可汗率众

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

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

主要内涵:这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描绘了雁南飞的形象,寄托自

己的真实旨意,形神兼备。诗起句叙事领篇,接下写鸿雁惊飞四散哀的场面,再写诗人。表面写失群的雁,实际上抒发自己对失落的人民的关切。对孤雁哀鸿的抚慰关切,风格委婉细腻,清丽含蓄,想象丰富,意境无穷。

艺术手法:此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

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象征: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

思考与练习:

一、忧国忧民的情绪,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化为感发人心的形象的?

杜牧的早雁诗中“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潇湘”指湖南中部南部一带。据传雁到了湖南衡山回雁峰即止,不再往南,就在这一带停歇,次年飞回北方。诗人深表同情地告慰南飞的鸿雁,不要厌弃潇湘人烟稀少,那儿水中长着很多菰米,岸上长着很多莓苔,可供你们充饥度日,勉强住得下去。这也是为逃难中的百姓所作的设想和安慰,寄托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和爱抚。

二、你能否从唐诗中再找出几首咏雁之作,比较一下其中寄寓感慨的异同?

1:崔涂的《孤雁》作者将全文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个“孤”字上。他以孤雁自喻,表现他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情。

2:杜甫的《规雁》中,作者离家时日不短。见北归的大雁,思乡心切。表现了诗人渴望回乡而不能的急迫心情。

三、试析此诗咏物寄托手法的成功之处。

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

《鹭鸶》-(作者:杜牧)唐诗赏析介绍

《鹭鸶》-(作者:杜牧)唐诗赏析介绍 《鹭鸶》 作品介绍 《鹭鸶》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 》的第 522 卷。 《鹭鸶》 原文 鹭鸶 作者:唐·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 注释 ①觜:通“嘴”,指鸟喙。 ②远:全诗校:“一作低。” 《鹭鸶》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 《樊 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 《泊秦淮》、 《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 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 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 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 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 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 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 《容台集》 称: “余所见颜、 柳以后, 若温飞卿与 (杜) 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 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 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 岁时所书。帖为麻笺, 纵 28.2 厘米,横 162 厘米,46 行,总 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 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 是诗稿, 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 元、 明、 清人的题签、 题跋印章。
1/5

杜牧简介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注释 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迢迢:一作遥遥,指江水悠长遥远。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美人。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意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美人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诗的头两句写景。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扬州,为后两句询问韩绰别后的情况作垫衬。最后两句的重点在于探问韩绰在清风明月之夜,是不是和歌伎们倚箫而唱,歌舞通宵。 解读: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江南佳景无数,但我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就是扬州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

杜牧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父亲杜从郁“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太子司议郎,下调至闲官。唐文宗年间考取进士,授校书郎,《樊川文集》,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小李杜”生于晚唐,终年50岁,因秉性刚直,遭人排挤。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 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 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给《孙子注》序。 《孙子注》又称《孙子略解》,作者曹操,是《孙子》的最早释本。整理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对孙武的某些军事原则作了发挥和补充。如《孙子兵法*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曹操给予的阐述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祖父是宰相,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政治上的不得意,必定会影响他的创作,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他在《雨中作》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开始堕落了。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唐文宗时期的宰相)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杜牧见此,又愧又羞。在《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

杜牧的故事

杜牧的故事 杜牧是晚唐时期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和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下面是杜牧的详细介绍,欢迎阅读。【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的故事】 故事一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刚刚“乞酒缓愁肠”,却不料又是“得醉愁苏醒”。酒浸肝肠,愁萦心间,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发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的

杜牧的资料

杜牧的资料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说自己的创作是“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表明了自己在诗歌理论上的主张和创作上的积极追求。下面就是有关诗人杜牧的详情介绍,欢迎阅读。 杜牧- 人物简介杜牧(公元803-853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

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 生平事迹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

杜牧《清明》赏析教学内容

杜牧《清明》赏析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祖居长安南郊樊川,又称杜樊川。大和二年 (828)年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 历参沈傅师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及牛僧孺淮南节度使幕府。入为监察御史。武宗时,出为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宣宗时,为司勋员外郎,终中书舍人。 世称杜司勋。工诗、赋、古文。诗学杜甫而有独创,骨气豪宕,风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绝,为晚唐大家。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诗文今译】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扬扬的漫天漂洒,路上的行人一个个情绪低沉,面带忧愁之色。请问,往哪里去才有小酒店呢?牧童指了指远方那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 【诗文赏析】 要弄清楚这首诗,就要先弄清楚清明、寒食节、扫墓的关系。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就是说“清明”一开始只是一个节气,而并非是节日。 扫墓成为正式礼仪是唐朝的事情。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为常式。”也就是说在古代扫墓的“法定日期”是寒食节,而不是“清明节”。需要明确的是把“清明”作为“清明节”应该是唐朝以后的事了。 由于寒食节大多是在清明的前一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稀里糊涂”地把寒食、清明合二为一了。至于为什么到现在真正的“扫墓节”——寒食节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清明节凸显出来,就连专门研究民俗的专家也无从考证了。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这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首诗所描写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婉如一篇小小说。整首诗处在一个动态的情景之中,体现在诗句中的“雨纷纷”、“行人”、“借问”、“遥指”以及对话部分,每个诗句都是一个活动的场景,贯穿起来就是一个情景剧。“纷纷”交待的是春雨的意境,然而这一天恰恰是清明,是

晚唐诗人杜牧的个人简介

晚唐诗人杜牧的个人简介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的杜牧相信大家都认识这位以七言绝句著称的诗人吧!如果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诗人,那么你可千万不要错过了这篇文章哦,赶紧和我一起来了解这位唐代杰出诗人吧! 诗人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人物评价李商隐《杜司勋》:高楼风雨感斯文,刻意伤春复伤别,短翼差池不及群。人间惟有杜司勋。 《唐才子传》: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争也。 《宣和书谱》: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刘熙载: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胡震亨: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画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 董其昌: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 叶奕苞:牧之书蒲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宗伯(董其昌)云:颜、柳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 刘克庄云:“牧于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后村诗话》) 杨慎:(杜牧)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 赵翼《欧北诗话》说: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创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矫其弊。山谷因之,亦务为峭拔,不肯随俗为波靡,此其一生命意所在也。 轶事典故崔郾力荐 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此时吴武陵——崔郾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兴,听说吴老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过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前来迎接。吴老看见崔郾,把崔郾拉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万机,恐怕没有闲暇去浏览这篇文章,不如让我为你诵读一下。说到

杜牧的介绍及生平故事

杜牧的介绍及生平故事 导语:杜牧是晚唐顶尖级的大诗人,与另一个大诗人李商隐 并称为“小李杜”。 由于杜牧是世家出身, 所以从小他就有一种以天下为己 任的想法,用他的 杜牧是晚唐顶尖级的大诗人,与另一个大诗人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由于杜牧是世家出身, 所以从小他就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想法, 用他的话 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可不幸的是,杜牧的性格不太适合官场土壤,他因不屑逢迎权贵,长期被人 排挤, 生活很不得意。 而幸运的是, 正是杜牧的失意, 为中国文化留下很多华章。 文宗大和二年(828 年),杜牧 26 岁,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从万千儒生中脱 颖而出,考上了进士;不久,又考中了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 等职。 在京城做了几年的打杂工作, 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听闻杜牧的才气, 就征召他 来扬州做幕僚, 工作是处理公文。 杜牧工作清闲, 有时闲的无聊, 便去青楼消遣, 于是有了牛僧孺派兵保护杜牧去妓院的故事 。 杜牧在扬州活的很潇洒, 诗写得也很飘逸, 这大概是得益于他身边的那些歌 妓。从杜牧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骨子里其实是个文人。但事实是,杜牧却把 政治家设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写诗只是偶尔的消遣。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 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读书之余,特别关心军事,后来还专门研究过孙 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 获成功。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如此深刻直白的自我谴责,不是一 般士大夫能做到的。 然而杜牧在政治上却屡屡碰壁,大和九年(835 年),杜牧被朝廷征为东都洛 阳的监察御史,其后又转任地方和中央多个岗位。当时,统治集团中拉帮结派的 现象很严重, 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斗争特别激烈, 杜牧因 与牛僧孺关系比较铁,被李德裕划为牛党,在中央很受排挤,这让他很郁闷。 杜牧一生共经历五个皇帝, 频繁换帝说明国家的底气已成问题, 宦祸、 党争、 叛乱,生灵涂炭,唐王朝已走到尽头。在这种情况下,杜牧就特别向往昔日的盛 世。为此,他还跑到唐太宗墓前写了两首触景生情的诗,以称颂明主而发泄对时 下的不满。“千古销沉向此中”,这是诗人为晚唐提前写下的挽歌。五十年后,

唐代诗人杜牧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杜牧生平简介 杜牧字牧之,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下面是为你搜集唐代诗人杜牧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牧字牧之,是京兆万年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宰相杜佑的孙子,和众多诗人一样,杜牧也选择从政入仕这条道路,但是诗人放荡不羁的性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思,让自己的仕途并不顺利,这也是历朝诗人共同的命运吧。 杜牧作为晚唐杰出的诗人也逃不出被官场捉弄的命运,大和二年,杜牧考中进士,开始了他实现抱负的从官生涯,他被授为宏文馆校书郎,之后他远离家乡,在外做官多年,这期间,杜牧创作了一系列表示自己孤寂的诗歌,虽然远离朝廷,远离中央,但杜牧对自己报效朝廷的决心始终没有变。 此后,杜牧又在后历担任监察御史,但始终游离在朝政之外,成为可有可无的角色,他还当过黄州、池州的刺史,最后官职落定在中书舍人上,杜牧在为官的道路上并不顺利,但是他在诗歌的建树上可以说风生水起,杜牧擅长七言绝句,不仅如此,他在写文赋的时候,也非常厉害。 一篇《阿房宫赋》道尽了王朝衰败的无限辛酸,让人怀古伤今,除了感叹过去王朝更替的无情之外,还有对文中辞藻的揣摩,以及杜牧的想法与抱负,为后人所传诵。杜牧重视军事修养,他偏爱军事论

文,曾经为《孙子》注释,方便后人更好的理解战国时期优秀的作战方针战略,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朝廷效命。 《樊川文集》中收录了杜牧大部分作品,而且保存都较为完整,这位后人了解杜牧,学习他的思想精神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杜牧号什么杜牧因为晚年时候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内,所以后人多称它为“杜樊川”,杜牧号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樊川,是西安城南的一片平川,在少陵园和神禾园之间。清澈见底的涌河贯穿其中,就像一条绿带向西飘去,河岸两旁时常是百花齐放,光鲜亮丽,绚烂夺目,有阡陌交通绿树成行的秀丽。 随着季节的变化,两岸的风景也让人觉得秀色可餐,鸟语花香加上庄稼特有的成熟气息,醉人心脾。 西边的神禾园丘陵状的地貌,看上去起伏如画;东边的少陵园,有村民在那里安家落户,村舍相连,一派农家风光尽收眼底。两原之间,有古色古香的寺庙坐落,寺庙里的塔高耸入云,直指青天,让人们不由的产生追思之情。 樊川是西汉名将樊哙的封地,杜牧居住在此地,留下了不少传奇的诗歌和故事,杜牧自谓“樊川翁”,还将其的著作命名为《樊川集》。樊川自古就就风景秀丽,加上唐代推广佛学,这里兴建起许多寺庙,后来又在此处修建了杜公祠,让原本美丽的樊川井上添花。 樊川美景四季各异,春季最美,樊川在春天的时候,杨柳刚刚吐绿,麦田的正赶上生长的时节,桃花绽放让整个世界一片绯红,令人迷醉,流连忘返,也难怪杜牧晚期会选择生活在这里,试想忙碌了一

唐代诗人杜牧的资料介绍

唐代诗人杜牧的资料介绍 杜牧字牧之,唐代著名诗人,那关于杜牧有哪些资料介绍?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唐代诗人杜牧的资料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牧唐朝乃至整个古代有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家。杜牧,字牧之,所以也可以叫他杜牧之,晚年一直住在樊川的家中,号樊川居士,由于是家里的第十三个孩子,也称“杜十三”。 杜牧读书勤奋,从小就展示出了过人的文才,而且关心国家边防之事,仔细研读并注解了《孙子》这本书,自己也会写一些策论文书。其中的一篇平虏策论得到了当朝宰相李德裕的认可,被运用到了实际中,还取得了成功。 公元822年至839年,杜牧不断涉足政事,在26岁的时候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到各地任职。期间,杜牧当过弘文馆校书郎、监察御史、膳部员外郎等职。公元842年至847年,杜牧处于外放状态,在地方担任刺史。 晚年的杜牧最终回到了长安,住在樊川,一直到去世。 杜牧的诗杜牧的诗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偏向豪迈,一种偏向香艳,前者杜牧在描绘的时候往往较为伤感,有时是吊古,有时是感怀,表达的思想感情立意奇特。后者多用清新的笔调记录下不同的景物,诗的基调也以赞美为主。

杜牧平生忧国忧民,又有满腔的抱负,再加上他为人细腻情感丰富,也就成就了杜牧的诗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这在晚唐时期都是无人能及的,甚至在整个唐代都找不出第二位。 杜牧能在日常景观中发现独特的美,而且能找到和眼前基调最切合的意境,并通过画面的描述和情思的寄托,赋予诗歌生的灵性,对自然的歌颂也是杜牧自身抱负抒发的体现,诗中往往也蕴含着杜牧在晚唐真实的感受。 在诗歌的表达上,杜牧多用率真直赋寓理于事,也正因为如此,杜牧的诗又有豪爽俊朗的风格,他的诗歌形象鲜明,极具感染力,这与他擅长用比喻、寄情于景、以景表情活用对比等手法有密切的联系,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把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一派风格通过散文的形式夹杂着议论,杜牧的诗成为后人学习的目标。 杜牧的绝句,成就非常高,享有盛誉,受人敬仰。世人对他的绝句的评价也很高,杜牧的写景抒情,意境幽美已经超过盛唐时候绝句的水平了,杜牧善于从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中,提炼精华部分,他的绝句情景交融,含蓄精练,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人们喜爱。 李商隐与杜牧合称为李商隐杜牧合称“小李杜”,两人均是晚唐杰出诗人,他们的诗歌主张实践,不仅是对传统精神的继承,更是对未来诗歌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对宋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唐诗转向宋诗的过程中起到借鉴作用。 李商隐的诗词结构新奇,风格也非常特殊,在写一些爱情诗的时

杜牧简介杜牧小故事

杜牧简介*杜牧小故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阿(e)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xiū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这样一个小故事。当时,崔郾侍郎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百官公卿都到城门外摆好酒席饯行,车辆之胜,官员之多,举世罕见。此时吴武陵——他是柳宗元的老朋友——正任太学博士,也骑着一头老毛驴过来凑热闹。崔郾正在酒席上喝得高兴,听说吴老这位有名的清流人士也过来了,非常吃惊,连忙离席前来迎接。吴老看见崔郾,把他拉到一边,拍着崔郾的肩膀说: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万机,恐怕没有闲暇去浏览这篇文章,不如让我为你诵读一下。说到这里,吴老就字正腔圆地、摇头晃脑地将《阿房宫赋》读了起来。崔郾也是一个有品味的知识分子,听后也称赞不已。吴武陵乘热打铁,要求崔郾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崔郾面露难色,推辞道:状元已经被他人预定了。吴老穷追不舍,大声说道:如果真得当不了状元,就退一步,让他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崔郾还在踌躇犹豫,吴老倚老卖老地说:如果还不行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看有没有比这写得更好的赋。崔郾迫不得已,只好满口答应,然后目送吴老离开。 回到酒席上,喝酒的同僚问吴博士来做什么。崔郾回答说,吴老推荐了一个人为第五名进士。酒客连忙追问是谁,崔侍郎回答说是“杜牧”。旁边立刻有人接茬说:听说过杜牧这人,才气是大大的有,只是品行不太好,不拘小节,喜欢烟花风月,好出入娱乐场所。崔侍郎为难地说:我已经答应吴博士了。即使杜牧是个屠夫或卖酒的小贩子,我也不会改变了。 崔侍郎重承诺、讲诚信是好事,不过他以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考试前就如此轻易地决定众多考生的命运,还是让人对这样的考试产生怀疑,那里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黑幕呢?不过,杜牧终究没有辜负吴武陵,也没有辱没崔侍郎。大和二年(828),杜牧在洛阳高中进士。 大和二年十月,杜牧进士及第后八个月,他就奔赴当时的洪州,即王勃写《滕王阁序》那个地方,开始了他长达十多年的幕府生涯。其时沈传师为江西观察使,辟召杜牧为江西团练巡官。沈家与杜家为世交,沈氏兄弟是文学爱好者,对当时的知名文人都很眷顾,与杜牧的关系也颇为密切。杜牧撰写《李贺集序》,就是应沈传师之弟沈述师所请。杜牧经常往沈述师家中跑,听歌赏舞,蹭饭蹭酒,还对沈家中的一个歌女张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对此女子分外珍惜,抢先一步,成全了自己,将她纳为小妾,使小杜空有羡渔之情。大和八年,小杜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由于情绪饱满,不仅文笔清秀,而且书法更为飘逸,为杜牧赢得了书法家的美名。今人所能见到的唐朝真迹少之又少,这幅《张好好诗卷》自然珍贵异常,纸本上有宋徽宗、贾似道、年羹尧、乾隆等一堆名人的鉴定印章。当年溥仪皇帝“北狩”之时,仓皇之中还不忘携带此卷,后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张伯驹个人所有,又捐赠政府,藏于故宫博物院。 在此期间,小杜另一首与歌女有关诗歌为他博得了盛名,这就是《杜秋娘诗》。杜秋娘本是金陵美女,妩媚动人,能歌善舞,能联诗作曲,十五岁时,一曲《金缕衣》就俘虏了镇海节度使李锜: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李锜听后,将之收为小妾,让她度过一段甜蜜时光。后来李锜起兵对抗朝廷,兵败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继续发挥她的专长,充当歌舞姬。杜秋娘再以这一曲《金缕衣》俘虏了年轻的唐宪宗,被封为秋妃。杜秋娘虽然总是唱同一首歌,但智商很高,经常不著痕迹地参与军国大事,甚得宪宗皇帝宠信。后来宰相李吉甫劝唐宪宗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宪宗皇帝自豪地说我有一秋妃足矣。穆宗

杜牧的生平介绍

杜牧的生平介绍 1、生平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 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佑的孙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中进士,授弘文馆 校书郎。曾多年在地方官署中当幕僚,开成四年(839年)回朝任左补阙、膳 部及比部员外郎,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晚 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因号为杜樊川。 2、作品 杜牧的文学 创作以诗歌 最为突出,他的古诗 受杜甫 影响,多写社会政治题材,如《感怀诗》、《郡斋独酌》等。他还善于用绝 句的形式讽咏史事,寄托怀抱,如《赤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等。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 《阿房宫赋》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它以 秦朝的奢逸亡国为戒,给唐代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大和年间任幕僚时,写了《罪 言》 等重要的论文。 他还注重研究军事, 曾为古代兵书 《孙子》 十三篇重新作注, 还写了《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军事论文,对唐代兵制的沿革、唐 王朝与藩镇斗争的军事形势及有关战例,作了较为透辟的分析。 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有《樊川诗集注》。 3、评价 杜牧继承唐代文学中的优良传统,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 句为之兵卫。 他诗歌中的成功之作, 实践了这一理论。 他愤慨统治者的荒淫误国, 斥责大官僚将帅的昏懦苟安,反对藩镇拥兵自固,反对吐蕃、回纥统治者的掠夺 骚扰。后人把他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与同时代的李商隐 齐名,并称小李杜。李商隐比他小十岁,很欣赏他的为人和诗篇,曾在给他

的一首诗中写道: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份别,人间惟 有杜司勋。 杜牧的古诗,大都写政治、社会题材,往往豪健跌宕,流丽之中骨气遒劲, 这是由他政治上的识见和抱负决定的。近体诗却情致俊爽,风调轻丽。他那些抒 怀写景的绝句,创造出富有情韵的深远意境,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咏史 绝句,或再现历史事件的某些情景,寄寓自己的感慨和评价;或以咏叹的语调, 融入较多的史论成分。 例如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南军不袒左边袖, 四老安刘是灭刘等。杜牧的咏史作品中,在晚唐是有代表性的。在艺术上,杜牧 诗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丽,不满习俗,所谓不今不古,正是力图在晚唐肤浅轻 靡的诗风之外自具面目。但他的风格不像李贺的奇特,也不似元、白的平易,和 李商隐比较也能独树一帜。在散文 方面,他绝少抒写闲情逸兴的小品,大多是现实性较强的政论,寓意精警, 笔锋犀利, 条分缕析, 明白晓畅。 坚持运用散体, 在晚唐四六骈文风行的情况下, 捍卫了韩柳古文运动的成果。他还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写出像《阿房 宫赋》那样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并带有散文化倾向的新作风的赋,突破六 朝、 唐初以来赋作骈偶化、 声律化的趋势, 对宋以后的赋体的新发展有重要影响。

杏园杜牧诗歌介绍

杏园杜牧诗歌介绍 作品介绍 《杏园》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 》的第 521 卷第 49 首。 原文 杏园 作者:唐·杜牧 夜来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贴匀。 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 注释 ①杏园:在长安曲江西。唐时新及第进士宴集于此。 ②骅骝:赤色骏马。 ③贴匀:安稳有节奏。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 《樊 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 《泊秦淮》、 《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 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 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 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 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 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 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 《容台集》 称: “余所见颜、 柳以后, 若温飞卿与 (杜) 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

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 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 岁时所书。帖为麻笺, 纵 28.2 厘米,横 162 厘米,46 行,总 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 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 是诗稿, 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 元、 明、 清人的题签、 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 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 《容台集》、 《平生壮观》、 《大观录》 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 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杏園杜牧 夜來微雨洗芳塵,公子骅骝步貼勻。 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 [杏园杜牧诗歌 介绍 ]相关文章:

杜牧

杜牧写景抒情——寄情山水的达观之人 框架构思: 1杜牧的游历经历他在游览山水的习惯习性表现出他的性格简略作为介绍即可 2诗歌A 分析诗歌手法的运用修辞啊用典啊等等分析包括当时的背景季节景色缘由杜牧的人生阶段或当时的身份杜牧的心情变化 3诗歌B 分析诗歌情感的寄托寄情风流 4诗歌C D E 粗略的分析 5总结写景抒情的诗歌归类与重点比如他比较喜欢写什么或者他往往在什么地方寄情或者他最爱寄托哪种感情或者最爱用什么手法 6寄情山水给杜牧的改变为后世留下…… 给世人展现了一种….的视角与其他诗人写景抒情不同的是…… 生平:三十一岁到扬州受到牛僧孺的器重,做了掌书记。 扬州景色优美,激发诗性,李牧也作诗较多。作有《扬州三首》、《赠别二首》、《寄扬州韩绰判官》、《题扬州禅智寺》、《遣怀》等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开成二年(837)秋,杜牧弟杜觊患眼疾住扬州城东之禅智寺,杜牧告假,带同州眼医石公集一起前往扬州,探视其弟并为其治疗,作《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三十五岁在宣州为官。宣城是通都大邑,六朝以来繁华之地,山水秀丽,名胜众多,所以无论从其本人的气质秉性,还是客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都使杜牧爱上宣州风物并且多作咏吟。其中咏歌最多的当属开元寺。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下宛溪》云:“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廉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题宣州开元寺》 南朝谢脁城2,东吴最深处3。 亡国去如鸿4,遗寺藏烟坞5。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 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朱阁,白鸟两相语。 溪声入僧梦6,月色晖粉堵7。 阅景无旦夕,凭阑有今古。 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1 《江南春》绝句《宣州开元寺南楼》 睦州四周多山,很是荒僻。杜牧居此,心情寥落,经常思念家乡樊力的竹村、荷沼,作《忆游朱坡四韵》、《朱坡绝句》诸诗。 《睦州四韵》 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 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

《夜雨》杜牧鉴赏

《夜雨》杜牧鉴赏 作品介绍 《夜雨》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 》的第 524 卷。 原文 夜雨 作者:唐·杜牧 九月三十日,雨声如别秋。 无端满阶叶,共白几人头。 点滴侵寒梦,萧骚著淡愁。 渔歌听不唱,蓑湿棹回舟。 注释 ①萧骚:风雨声。 ②蓑:蓑衣。棹:以棹划(船)。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 《樊 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 《泊秦淮》、 《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 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 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 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 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 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 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 《容台集》 称: “余所见颜、 柳以后, 若温飞卿与 (杜)
1/5

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 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 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 岁时所书。帖为麻笺, 纵 28.2 厘米,横 162 厘米,46 行,总 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 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 是诗稿, 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 元、 明、 清人的题签、 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 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 《容台集》、 《平生壮观》、 《大观录》 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 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卷 524_62 夜雨杜牧 九月三十日,雨聲如別秋。 無端滿階葉,共白幾人頭。 點滴侵寒夢,蕭騷著淡愁。 漁歌聽不唱,蓑濕桌回舟。
2/5

杜牧人物介绍

杜牧人物介绍 杜牧在晚唐成就颇高,世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下面是杜牧人物介绍,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来源: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生平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

杜牧诗歌作品介绍

杜牧诗歌作品介绍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唐代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杜牧一生的诗歌作品繁多,下面由为大家介绍杜牧诗歌作品,希望能帮到你。 杜牧金谷园介绍《金谷园》是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在路过金谷园的时候触景生情,面对残破不堪的废弃园林,诗人想起了金谷园过去的繁华,过去的景象让人不敢相信如今的一切。 繁华的过去如今却成为一片荒芜,连一点生的迹象都没有,想到过去的锣鼓喧天,门庭若市,人们富足的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但是时局的变动,王朝的更替,让这里的繁华遭到毁灭,过去的美好如今香消玉损,留给我们的只有无限美好的过去,但我们却看不到崭新的未来。 再看这废园中的情景吧,我们不得不感叹时代的变迁,如此的沧桑,最终只是影响到小小的人类,流水和过去一样潺湲,春草也和过去一样绿的惹眼。似乎原本的景物丝毫不把人类这种毁灭性的变迁放在眼里。 正当诗人流连与春草和流水的遐想,听到东风送来鸟的啼叫,若是满园春色,这啼鸣无疑是对盛状的奏曲,但是眼前的悲凉确实在让人联想不起,也无心听闻。夜幕降至,加之傍晚略显凉意的春风,在诗人耳中的鸟鸣早已失去了那一份期待,带来的是无尽的悲凉。

就连那盛开的花瓣也因为此刻的悲情落下枝头,原本春天特有的生气,在这片废墟中着实十倍掩盖了吧,万物的死寂也许也是息息相关的吧,百花会争奇斗艳是因为想要展现自己,如今落花无情,应该是对眼前的悲凉毫无感觉,生无可恋了吧。 诗人用落花比喻当时盛世的落寞、沉寂,用景物抒发自己的悲情,景中有人,景中喻情,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杜牧清明介绍《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这一天正赶上清明时节,杜牧在路上走的时候,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都知道清明时节的时候天气变化无常。 第一句就用的特别妙,“纷纷”二字形象生动的点出这清明的雨绝不是大雨,是细雨,是润物细无声的小雨,它不同于夏日倾盘而下的暴雨,不同于淅淅沥沥冷瑟的秋雨,这雨像一层薄纱轻轻覆盖在世间每一寸土地上。诗人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将春雨那种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句小有转折,借游人对雨的不理解,通过游客一遇到下雨就慌了阵脚来说明当时人们的心境不是很成熟,或许和时代有关,或许是这景致有些太过凄冷,“路上行人欲断魂”多半是指那些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惆怅失意被这突如其来的处于激发出来,人们在雨中释放者负面情绪,将春雨当作发泄的对象。 诗人在第三句中并没有袒露是向谁问路,为的是引出第四句经典语录,牧童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不仅如此,在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

杜牧的简介资料

杜牧的简介资料 杜牧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 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 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 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 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 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人物生平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 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 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 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 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 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这 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

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 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 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 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岁,由扬州赴长安就任监察御史。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 团练判官。 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 修撰。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迁官外放 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 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 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 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 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 李德裕认为是牛党。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 关心人民。 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迁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 池州治所秋浦县(今安徽贵池)。 会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 施是很赞同的,后来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 详细叙述武宗禁毁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 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人生暮年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 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