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春之家一组影子研修报告册

青春之家一组影子研修报告册

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

国培·信息技术

课例研修报告手册

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活动有效性的提升

研修小组:青春之家一组

专业导师:张庆秀

实践导师:唐国荣

刘洋

河北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中心、定岗支教指导中心

2012·11

课例研修准备阶段

课例研修项目组成员名单

信息技术课例研修任务分工一览表

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活动有效性的提升

文献综述

信息技术青春之家综述整理曹文辉李红李伟伟刘豹

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已经在中小学开设多年。它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组活动的教学注重点有很多,

我组关于本主题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活动的内涵、活动学习的基本要素、小组活动学习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关于小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发挥中介作用有效组织课堂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后评价作用等方面。笔者在网络中搜集十余篇论文资料,以了解关于小组活动的最新研究现状,为本次主题寻找理论与实践的借鉴。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在进行小组活动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进行小组活动学习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要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要教育学生成功的活动学习既要有统一的学习目标,又要心中有他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多为他人、集体着想;要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不自卑,要主动参与学习。这些思想品德教育是活动学习成功的很重要保证,也是活动学习的目标之一。

2、精心设计设计问题、认真准备教具,尽量减少干扰因素。活动学习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太简单了,没有活动的必要,太难了学生解决不了。教具也要认真

准备,尽量减少教具学具的缺点,使它们能真正帮助学生学习。

3、做到科学分组。在分组时,应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可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争取小组间的零差距,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二是组内成员的异质互补,就是将有各种特长的学生放到一个组内,让他们取长补短,尽量做到最佳组合。【参考文献】:

1、《小组活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徐仁凤

2、《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活动学习方法》,马建军

一、“活动”的内涵

(1)活动的内涵

国内外的许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对“活动”的概念进行过阐述,《心理学大词典》中指出:“活动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共同完成某一行为,是个体间协调作用的最高水平的行为。”

如多伊奇认为:“活动是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协同行为。”

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活动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或获得共同的奖赏而共同工作,以最小的付出来获得最大限度的共同利益。”

我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教授邵瑞珍指出:“活动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使能力差的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改进学习方法;活动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

从上面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活动的基本内涵包括:

(1)共同的目标:为共同完成某一目标或实现共同利益而活动。

(2)个体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只有依靠个体间的配合和协调才能实现共同目标。

(2)活动学习的内涵

活动学习是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由于各国国情及理论和实践的差异,人们对活动学习的概念及类型的理解和应用也相应存在着差异,如欧美国家称之为“活动学习”、“活动授课”,原苏联等国家称之为“活动的教育学”,而我国则称之为“活动教学”等。国内外许多研究活动学习的代表人物都给活动学习下了

自己的定义。

1、国外学者关于活动学习的定义

庞国斌,王冬凌.活动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8

庞国斌,王冬凌.活动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8

庞丽娟,陈琴.论儿童活动[J].武汉: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52

转引自[DB/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9398990.html,/Article/Class18/anlipx/200402/168.html

王坦.活动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5~68

(1)斯莱文的定义

活动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活动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2)约翰逊兄弟的定义

美国明尼苏达活动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活动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3)沙伦的定义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沙伦认为:“活动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活动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

小组通常3-5 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和

交流开展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2.国内学者关于活动学习的定义

(1)王红宇的定义

我国教育学者王红宇认为:“所谓活动学习,就是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活动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活动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发展的教学策略体系。”

(2)王坦的定义

原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坦认为:“活动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相互活动,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活动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利用动态教学因素的互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来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的活动。具体说活动学习的内涵包括:

(1)活动学习是以学习小组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学形、式上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王坦.活动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7

王坦.活动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79

(2)活动学习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活动为动力资源的一种教学活动,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视教学中动态因素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强调师生互动。

(3)活动学习是为达成一定教学目标而展开的目标导向的一种教学活动,活动教学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4)活动学习是以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团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活动达标,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二、活动学习的基本要素

当前世界各国的活动学习研究者大都有着自己对活动学习的基本要素的认识,但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大家比较公认的理论当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活动学习中心约翰逊兄弟俩提出的五因素论。

约翰逊等人认为,活动学习的关键因素有 5 个,它们是: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面对面的促进性活动(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个体和小组责任(individual and group accountability)、人际和小组技能(interpersonal and small group skills)和小组自评(group processing)。

把这些要素系统地有机地组合在小组学习的情境中,有助于保证活动学习的有序实施取得长期的成功。

三、小组活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目前小组活动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接纳,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得到了活跃,也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学到了东西。但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及听课中发现,目前的小组活动学习或多或少地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活动,各持己见。

小组活动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活动,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它要求小组内的成员既要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又要通力活动,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做好自己份内事的目的就是活动,也是活动的基础。但是在活动学习中,有些学生认识不到这一噗,只顾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懂活动,甚至不愿活动,各做各的,各说各的,这样根本就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小组活动学习也只是一个形式,根本不叫活动学习。

2没主见,人云亦云。

一个学习小组内的成员的素质是不一样的,必然会有好中差之分。对于同一个问题,好的学生会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差一点的学生则不会思考,或懒于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只能跟着别人走,别人说什么他就说什么。这一现象在目前的小组活动学习中是很常见地,也正是这一现象的常见而导致了小组活动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欠主动,坐享其成。

小组活动学习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是主人翁,都要主动地参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活动欠主动,往往是坐在旁边听别人说、看别人做,最后做个无功之臣,坐享他人之成。这样的学生在整个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听、说、思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小组活动学习的效率。

4不专心,易受干扰。

仔细观察一下平时的小组活动学习,我们发现学生不够专心,精力不集中,自制力不强,易受干扰,从而影响了活动学习的效果。如教具、学具的制作好坏,问题的多向性,学生之间的无关话题等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有影响。

四、关于小组活动

结合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以活动学习的有效性为切入点,从“科学划分小组,培养活动意识和纪律意识是小组活动学习有效的前提条件”、“注

重情景设置和活动设计,关注活动过程是小组活动学习有效的必要条件”、“改变评价方式,借助评价反馈小组活动成果,形成良好的活动循环”三大方面来谈如何进行小组活动。

(一)、科学划分小组,培养活动意识和纪律意识是小组活动学习有效的前提条件

1.科学划分小组,保证组间水平相当。

开学之初先进行综合测试,由测试结果进行初步划分,以4人为一组,然后对学生充分调查分析(以一个学期的时间为宜),根据性别、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爱好特长、动手能力等将原有小组进行调整。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小组成员的组成特别需要重视学生的爱好特长和动手能力。这是有别于其他课程学习小组形成的关键点。因为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动手操作。比如有美术特长的,他在学习绘图程序时就能起到领头雁的作用;有音乐特长的在学习用电脑编辑音乐时就有用武之地。强调动手能力,是信息技术内在特征造成的,某个在语数外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强、有特色,在此类学习小组中照样能起带头作用,从而有利于他们学习自信心的树立,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建立良好的活动行为,培养学生的活动意识。

在科学划分小组后要有目的地培养小组长,保证课堂活力有序。组长要求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乐于助人,有活动精神。我注重培养组长的管理、组织能力,有效的发挥组长协调、分工、督促的作用,使每一个小组具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对于各组员,我注意培养小组成员的活动意识,让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人人参与,各尽其职,这样即可激发学生的活动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活动的信心。

3.严抓课堂纪律,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习惯。

良好有序的课堂,是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信息技术学科每个班级每周上一节信息技术课,学生对授课老师不如其他学科老师熟悉,对教师的敬畏程度也不深,再加上课堂让学生上机动手操作的环节较多,学生的水平差异大,部分学生不注意听讲,自己偷偷玩游戏等,课堂易失控。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机和教师机中安装电子教室,在进行小组活动任务布置、学生发言以及反馈评价时要控制住学生机,让学生静心倾听,静心倾听是保证小组活动有效的前提条件。

(二)、注重情景设置和活动设计,关注活动过程是小组活动学习有效的必要条件

1.注重情景设置和活动任务的设计,明确活动目标。

信息技术课适合“任务型”教学,活动内容的设计核心就是活动任务的设计。而任务设计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有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学生对内容不陌生,底气足。因此要注重情景的设置,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完成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任务。

例如:在学习《信息集成》这一课时,正好在元旦前夕,因此课前我先利用音乐和动画营造出节日的氛围,学生一进机房就进入了迎接元旦的情景,在此基础上我展示了一些优美的电子贺卡,最后让学生用frontpage设计一份元旦贺卡。我在设计贺卡任务时尽量考虑小组内每个人的分工需要和层次,充分发挥每人学生的作用。要让小组内全部的学生共同努力,让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用评价标准明确小组活动后的任务要求。这样,在整个小组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发展了个体的特长,培养了活动意识,达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小组活动学习的有效性真正落实到实处。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关注小组活动学习过程。

小组活动学习的成功与否,与老师的引导是分不开的。在活动学习中,教师要将原先师生之间“权威-听从”关系转变为“指导-参与”的关系。在此,教师不是袖手旁观了,而是承担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能。在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善于鼓励学生挖掘与学习相关资源。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活动、交流,以保证活动学习的有效开展。

在开展小组活动学习初期,学生可能出现说与学习无关的话或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要合理地进行组织、调控,不能在学习的开端就将小组活动学习流于形式。在课堂上要经常举行小组活动学习竞赛活动,定期地进行评优,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养成小组活动学习的习惯。在展示评价时教师还应从不同角度发现各组优点,多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每个成员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享受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这样活动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进一步促进小组活动有效性。

(三)、改变评价方式,借助评价反馈小组活动成果,形成良好的活动循环评价是对教学实效性的检验,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以往的评价主要是老师点评,而在小组活动学习中改为主要是小组间互评,老师只是适当引导。

1、学习目标与评价标准相结合

课前先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制定好评价量表,因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活动意识,培养学生的获取、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因而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制定小组活动学习的评价一

般要体现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一个作品的评价不应仅仅是看最后的结果完成得如何,还应当关注小组是如何进行活动的以及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每组一名队员用电子文档记录下小组成员好的方法,借助评价的舞台,让学生展示活动过程中的闪光点。

2、对活动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小组内各成员要结合评价量表给自己和组内成员打分,小组长在组内要对各成员的表现及自评用标价量表总评。这样组内每个成员都能结合评价表知道自己本节课的目标成率是多少。每个组都要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作品及记录的好的作法,小组间互评,教师要给予各组总评,找出各组的闪光点,让小组成员都能以自己组的表现自豪,也更进一步加强了小组活动学习的有效性。

当然,以上这些做法只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要想进一步提高小组活动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还要在其他很多方面努力,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实践、去思考、去积累、去反思,真正地把握好教师指导与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之间的关系,就能让小组活动学习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信息技术学科小组活动学习有效性研究王晶晶

2、《中小学教育》期刊2012年7月期推荐稿

五、在教学中,教师发挥中介作用有效组织课堂小组活动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活动,相互影响,共同研究,共同解决,共同进步。在这种课堂活动组织形式下,教师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呢?社会建构主义提出了“中介者”的概念。他们认为:作为中介者的教师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和内在动机,从而达到自主学

习的目的,有效的进行课堂活动。中介理论建构主义认为人总是将个人意义带入自己的认知世界。其理论展示出,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个人经验的直接结果,而在不同阶段我们对经验的理解不同。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具有启示意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和促进这一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将自身经验带进学习过程,强调学习者作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中>》2011年第 08期作者:范丽萍

六、小组活动后评价作用

小组活动后,代表每个小组的主讲人都要走上前台陈述。如小组较多,每次可采取自愿和指定相结合的方法选派两三名学生陈述。然后可以让全班学生共同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赞扬学生们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教师借此机会可以把监控过程中了解到的学生表现进行反馈,对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当表扬,重视小组活动中活动学习的结果,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小组学习过程的评价;指出共同存在的语言错误,作适当的讲解,让全班学生改正。这样有助于他们语言流畅性和语言准确性的形成。教师对小组学习活动的评价既要注重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也要注意对小组个人的评价。教师对学习任务活动完成较好的小组给予肯定和鼓励,而对那些开展得较差或未完成活动学习任务的小组,应客观地指出问题所在,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发他们增强活动学习意识。

在小组评价时,教师也要对个人在活动学习中的态度和表现作出客观的评价,让小组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不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而且意识到促进小组共同成长的责任;让那些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在教师的评价激励中,增强信心和加深共同成长的认识,从而提高整个小组活动学习的效果。

及时评价小组活动学习中学生的表现评价是小组活动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时下的许多科学课,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不管学生回答得怎么样,理解得如何,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都一味叫好,廉价表扬。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但是一味叫好,廉价表扬,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认为: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不要都给予表扬,应有选择地加以鼓励。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一定要慎重评价,对有错误但又蕴含点滴创新的思路,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保护这一难得的创新火花。另一方面,评价不能仅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方向,因为只有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活动成效高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3.9。

第一轮

第三章电子表格第二节编辑和格式化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编辑与格式化》是河大版初中二年级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表格的编辑与格式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如何创建规范表格的前提下进行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表格的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

1、数据编辑是指对已经输入的数据进行修改、删除、移动和复制等操作。

2、单元格、行、列的插入和删除,

3、工作表格式化:行高与列宽、字体的颜色与大小,对齐方式,数据类型等。了解调整单元格高度和宽度的方法,掌握表格选取,合并拆分单元格的方法;

能力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发散思维能力和现有知识区向最近发展区迁延的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表格的编辑与格式化的方法;

难点:合并单元格的方法。表格内外边框的设置

二、教法与学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部分内容并不多,主要就是创建一个比较复杂的表格,再进行一些简单的排版,对表格进行美化。如果单一的教做一个表格肯定是枯燥乏味的。我认为学习是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的部分,教材的编写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将知识进行分内容、分阶段学习,

而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来说,我们应该看到知识之间存在的这种不可分割的连续与整体,在

平常的教学中应及时渗透相关连的知识点,使学生在整体性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许多高科技都走入我们的课堂,网络教学的特色为我们计算机教学中所需要的独立探究和体验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认为选择电子教室进行网络学习是最佳方式和手段,而一职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应该是相当不错的,相信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网络学习中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兴趣引入,复习铺垫:

导入新课:教师打开两张课程表让学生进行比较(告诉学生一张是经过编辑和格式化处理的,一张只是简单的录入),用比较的方式引出格式化的内容,并回忆在学习Word 时为了让文档美观,做过格式化设置,在Excel 中是否也能做格式化设置呢?如何做格式化设置呢?

课表

(二)分配任务

任务一:数据编辑

方式:根据已经分的组让学生合作完成

学生讨论完成学习任务,交流难点,分享成功经验,展示学习成果。

任务二:单元格、行、列的插入和删除

方式:根据内容让学生自主完成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交流难点,分享成功经验,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实时引导、发现问题,对重难点予以分析、必要进行讲解演示,并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做

任务三:工作表格式化

方式:鼓励小组代表重点讲解单元格格式对话框及跨列居中与合并居中的区别

教师总结发言、实时引导,重点讲解跨列居中与合并剧中

对已经编辑好的表格进行美化,渗透美育教育,还要实现分层教学

四、总结评价

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的纪律。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学生操作是否正确,指导有问题或操作有误的同学。时间到了以后看有多少同学完成。肯定还有一部分同学未完成,按时完成的同学很好给4分。再等待没有完成的同学,小组内互相帮助,给热心帮助同学的人加分。

鼓励学生主动展示作品,教师总结(表扬学生)自信能力提升。

最后保存并提交作业。最后完成的效果课后给予评价。

有了评价方案,就有了学习的方向和尺度,可以督促学生在课上有一个好的表现,要冲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激发学生竞争、要强的意识。

五、教学反思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学’。而且‘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该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在以后的计算机教学中,尽量考虑所教学生的特点,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