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考纲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韦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鼻祖:威尔伯、施拉姆

第一章传播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传播的定义(课本第4页)

1、三个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2、定义: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的障碍(课本第9页)

含义: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三、传播的隔阂

含义: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见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四、传播的特点:(课本第4页)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就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

一、人类传播史上的几次飞跃及其影响(课本第23页)

1、口语传播时代(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受时空控制)

2、文字传播时代(第一套体外化系统,传播在时空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加速体外化媒介系统进程)

3、印刷传播时代(复制文字、生产信息)

4、电子传播时代(远距离快速传播里程碑意义:形成体外化声、影系统,电脑执行人脑功

能,数字技术发展开创媒介大融合时代)

哈特的媒介划分(课本第28页)

1、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或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人体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

2、再现的媒介系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需要使用物质工具和机器,信息接受者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双方都需要使用机器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的一个著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即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一、符号的含义(课本第34页)

1、三种定义:1)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那么一个便

是另一个的符号,另一个便是这个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2)索绪尔:能指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

概念联想;所指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或意义。

3)特伦斯·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

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

2、理解:1)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没有这种关系就不会有符号

2)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

3)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只有通过传受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够获得。

4)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

3、基本功能(课本第38页):1)表述和理解功能:符号化和符号解读

2)传达功能:作为精神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

3)思考功能:引发思维活动

4、符号的结构:能指(意符)——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意指)——符号所指代和表

示的意义

5、符号的意义:辞典意义和引申意义

6、符号的特性:①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

一种联系。

②社会公有性: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义。很多引申意义是在

小群体中形成的。

③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二、意义的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认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合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容

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课本第39页)

2、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

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3、外延意义和涵意义:前者是概念符号(即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后者是对所指示事

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4、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前者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意义;后

者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与意义区分无关的因素一般不包括在。

符号定义的暧昧性:①本身意义模糊②多义性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①传播者的意义②受传者的意义③情境意义·(课本第41页)

象征行为的定义: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二、象征性互动理论(课本第43页)

1、创始人: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

2、观点: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

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

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3、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

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5、主要概念:意义、社会互动、解释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基本传播过程的要素:1)传播者(信源)2)受传者(信宿)3)讯息4)媒介5)反馈(课本第49页)

传播过程中的直线模式:

一、5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课本第50页)

1、容:

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2、缺点: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3、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就是沿着“5W”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

二、香农——韦弗模式(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课本第50页)

1、容: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噪音

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2、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到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因为缺少反馈的环节。

直线模式的缺陷:(1)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转换,而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这种转换时常见的,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2)缺乏反馈的要素和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一、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课本第52页)

2、容:

2、缺点: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能够体现人际传

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三、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及其特点(课本第53页)

1、容:

2、特点:1)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

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3)适用围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局限:提到唯一的外部条件和因素是“噪音”,且对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复杂性说明不够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结构:(课本第55页)

特质:多重结构

特性: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播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本质特点:(1)受传双方是个体系统,存在任传播(2)个体系统间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分属于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传播运行在社会系统中,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相作用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容:(课本第56页)

影响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自我印象、人格结构、人员群体、社会环境、组织、媒介容公共性约束力、受众反馈、讯息本身、媒介性质压力

影响受传者的因素:受传者自我印象、人格、社会环境、讯息容的效果或影响、媒介的压力

第五章人传播和人际传播

人传播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容: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理论体现了作为自我传播的人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这种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简单再现,而会进行自我加工。

省式思考——人传播的一种形式

特点:1)并非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2)其过程并非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3)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三、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动机

3、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4、动机:1)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

2)建立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四、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的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这种自我与他人的联系包括: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和评价的感情。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一、集合行为的含义及基本条件(课本第84页)

1、含义: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

态出现

2、基本条件: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3、特殊传播机制:1)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奥尔波的流言流通量公式:R =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目前采用的公式: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集合行为的“信息流”的特异点:①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②流言信息的变形与奇异回流现象③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二、群体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课本第79页)

1、本质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2、意义:1)推动社会发展,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

2)对个人成员也有重要意义: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

三、群体意识和群体规

1、群体意识:1)概念: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2)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

3)核心容:群体规

2、群体规:1)概念: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

2)功能: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的

共有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

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3)主要作用:排除偏理性的意见,将群体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围之,以保

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群体压力:群体中多数意见对成员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四、组织对外传播的几种主要方式(课本第88页)

组织的概念:广义: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

狭义: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角色分工,在任意意志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组织的结构特点:(1)专门化部门分工(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组合传播的功能:(1)部协调(2)指挥管理(3)决策应变(4)达成共识

组织传播的正式渠道:(1)下行传播(2)上行传播(3)横向传播

组织传播的非正式渠道:(1)组织的人际传播(2)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特点:(1)交流的信息广泛(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3)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组织传播的媒体形式:(1)书面媒体(2)会议(3)(4)组织公关媒体(5)计算机通信系统及互联网

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示系统(CIS)宣传

第七章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及特点(课本第99页)

1、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

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二、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社会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三、赖克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

2、解释与规定

3、社会化功能

4、提供娱乐

四、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1)政治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联系、遗产继承

(2)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传递、娱乐

(3)经济功能:经济信息收集、提供、解释、开创经济行为

五、拉扎斯菲尔德及默顿的功能观

5、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6、社会规强制功能

7、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了新闻、信息和知识,生活的有用信息,文化享受,娱乐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①“基于乐观主义期待”②“怀疑主义”

六、现代社会息环境的环境化(普曼)

8、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

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9、大众传播的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着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

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越来越环境化。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一、传播媒介的定义

1、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2、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造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课本第118页)

1、媒介即讯息、

2、媒介即人的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

三、媒介依赖症(课本第122页)

1、过渡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

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四、电视人及容器人的概念(课本第121页)

1、

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N M

2、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孤立封

容: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理论

一、极权主义的媒介规理论(课本第139页)

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3、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4、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二、自由主义的媒介规理论

1、核心: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这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

2、主要原理原则:1)任何人都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除了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需要同样得到保证

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一、大众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1、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那种

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

2、主要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二、受众的概念

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

三、政治既有倾向假说(IPP既有政治倾向指数)

1、概念: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

2、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

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

3、既有政治倾向不但决定着人们的政治选择,而且也制约着人们对大众传媒容的接触

四、选择性接触假说

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五、受众的基本权利

1、传播权(传统意义上的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权)

2、知晓权

3、媒介接近权

六、几种主要的受众观(课本第155页)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2、作为“市场”的受众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一、传播效果的两层含义(宏观和微观)(课本第172页)

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微观——具体效果)

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

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还是无意、直接还是间接、显在还是潜在(宏观——综合效果)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为层面

二、子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课本第176页)

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

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三、大众传播的“传播流”

概念: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代表性成果:(课本第178页)

(1)《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2)“选择性接触”假说(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

(2)《个人影响》(卡兹)和《创新与普及》(罗杰斯)

《个人影响》的“中介因素”:(1)选择性接触机制(2)媒介本身特性(3)讯息容(4)受众本身性质《创新与普及》:“两级传播”到“多级传播”或“N级传播”

(3)《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克拉帕)

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

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唯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

3、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

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着人们态度的改变

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极力强调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

(4)“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霍夫兰)

四、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1、可信性的基础要素:传播者的信誉;专业权威性

2、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五、休眠效果

概念: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5、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意见领袖的特征:(课本第189页)

(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层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4)意见领袖社交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一、议程设置功能假说(麦奎尔与温达尔)(课本第194页)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

1、 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 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 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三、培养理论(格伯纳)

1、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

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2、 基本观点: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

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事物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四、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1、 新闻框架: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

2、 框架效果:新闻框架作为媒体对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

新闻事件作出反应所具有的重要的影响

五、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1、 知沟假说

2、 上限效果假说

3、 信息沟

4、 数字鸿沟

六、第三人效果(戴维森)

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 或 你 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社会传播的三

X1

X2

X3 X4 X5 X6 X1 X2

X3 X4 X5 X6

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5W”模式

(2)卢因的“把关人”研究(3)霍夫兰的“说服效果实验”(4)拉扎斯菲尔德的经验性传播研究(5)施拉姆的传播学科创立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发展传播学简介

发展传播学简介 (本文取自一位考北大的同学的读书笔记) 发展传播学是施拉姆在60年代时开始提出来并进行研究的。那个年代,亚非拉各洲的“独立运动”不断,但新生国家如何发展却是个严峻的问题。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敏锐地嗅察到这片新的广阔天地,并借此使传播学真正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尤其是走向了大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发展传播学按理说如今有点过时了。但其实南北差距正在被因特网不断拉大,理论虽陈旧,但这个命题却潜力无限。 发展传播学 一、产生背景:国家发展和现代化 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战后,国家发展成为许多获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心事务。它们试图利用多种手段来促进国家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其中一种。 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视野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现代化理论基础 上的。概括起来,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值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力产生于人类在科学革命推动下所获得的空前增 长的知识。在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人们普遍认同这一模式:国家发展等于现代化、现代化等于经济增长。而历史证明,将现代化狭隘地理解为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倾向于重新定义现代化。发展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基本观点 (一)丹尼斯?麦奎尔:媒介的社会责任优先于媒介的权利和自由。

1、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2、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 3、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二)威廉?哈森:具体化5个方面 1、所有大众传播工具都应由政府进行调动,完成支援国家建设这一伟大任务; 2、媒体因此应该支持政府,而不应对它挑战。因此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 3、信息(或真相)因此成为国家财产,它是一种稀有的国有资源,必须被用来为进一步深化国家目标服务。 4、一个暗含、并不经常被表述的观点是:当大多数实行发展理念的国家仍不得不面对包括疾病、文盲以及种族在内的种种问题时,个人言论自由及其他公民权在这些问题面前显得似乎有点不着边际(批评者认为这种理念为旧式极权主义提供适时的理论基础)。 5、这种提倡媒体应接受指导的理念进一步表明,在控制外国记者进出国境,以及穿越国境的新闻流动进行控制方面,每个国家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三、具体理论和人物 (一)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1964) 1、大众传媒传播信息能有效促进国家发展的观点,强调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传播学学派整理

哥伦比亚学派:拉扎斯菲尔德、莫顿、赫佐格、斯诺耶鲁学派:霍夫兰经验学芝加哥学派(单独说)语用学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本雅明、霍 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弗洛姆政治经济学派:默多克、斯密赛、文森特、史麦兹、阿芒·马特拉、批判学赫尔曼、乔姆斯基、麦克切斯尼文化研究学派:霍尔、莫利、费斯克意识形态学派:葛兰西、阿尔都塞女权主义学派:伍尔夫英 尼斯:传播偏向论 麦克卢汉:媒介的延伸论、媒介讯息论尼尔波兹曼:媒介即隐喻媒介环境学派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论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注:哥伦比亚学派:主要人物:《人民的选择》(美)、拉扎斯菲尔德“选“意见领袖”、主要贡献:主持伊里调查(美

总统大选)、提出“二级传播理论”、。、倡导并确立“实地调查法”择性接触”,开创“有限效果论”的传统;他认为绝大多数广播电视节目及书刊否定“子弹论”都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鉴赏能力造成了影响,受众的平均审美水平下降,对精英文化而言是一种堕落。(美)亦作“莫顿”默顿。与拉扎斯菲尔德共同提出功能观(结构功能主义)内容: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耶鲁学派:主要人物:霍夫兰(美):传播学耶鲁学派的核心人物,致力于态度的形成和转变的研究,他的“劝服理论”对于劝服艺术和传播技巧的研究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主要贡献:一是吧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芝加哥学派:重要人物::初级群体、镜中我库利:主我与客我;符号互动论(象征互动论)米德:社会互动理论帕克:实用主义哲学杜威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1.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就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来说,特别是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的理论来说,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方向。.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2经验主义3.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觉解释,取而代之强调一种观点,即后来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3

第一章、第二章测试 1、人类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2、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是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 3、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分别是: (1)拉斯韦尔 (2)拉扎斯菲尔德 (3)卢因 (4)霍夫兰 4、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认为,只要是能够消除或减少事物的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都是信息。 5、十五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6、人类传播有哪些特点? (1)社会传播是信息在扩散中实现共享的过程。 (2)社会传播是传播双方的互动行为。 (3)社会传播的发生是以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前提的。 (4)社会传播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建立着新的社会关系。 (5)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各种类型的传播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7、什么是符号化?什么是符号解读? 符号化(编码):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声音或文字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符号解读(译码):是受传播者对其接受到的符号进行理解和阐释,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第三章、第四章测试 1、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传播者(C),受传者(R),讯息(M),媒介(MD),反馈(F) 3、1949年,美国的信息论学者(香农)和(韦弗)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4、1967年,美国学者(丹斯)强调了传播过程的动态性质,比如,谈话中双方“认知场”总是在不断扩大。麦奎尔将其观点概括为“螺旋形模式”。 5、在对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研究中,(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是由普遍联系的各种类型的传播所构成的复杂系统。(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则看到了大众传播各个环节都受到各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对传播者和受众具有重大的影响。 6、人内传播的一些理论与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看来,人的自我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则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 7、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提出了一个基于基模理论的个体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8、“镜中我”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依赖于同他人之间的互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是一面“镜子”,个体依此调整自身行为。 9、图示:拉斯韦尔五W模式。 10、图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三大学派(陈力丹总结)

一、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 施拉姆 (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 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 二、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系统论;控制论) (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 2.麦克卢汉 3.梅罗维茨 4.莱文森 5.詹姆斯·凯瑞 (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著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代表作:《软边缘》(1997)。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关于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的思想中,包含着对媒介技术形态和表现方式的深刻认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和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得分 评阅人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密封线内勿答题) 姓名 学号 学院(系) 专业 年级 班(密封线内勿答题)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传 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传播学专业 各方向介绍

传播学专业(050302) 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 的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的基本框架 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传播者研究(控制研究 传播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传播效果研究 四位主要奠基人以及创建者 拉斯韦尔 卢因 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德 威尔伯·施拉姆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什么是冗余?

冗余:讯息中可预测或者说常规的内容。 冗余在传播中有何作用? 冗余可以是一种“惯例”。有助于解码的准确。 有助于克服渠道的嘈杂。 有助于克服传递高熵值讯息的问题。 有助于解决与受众相关的问题。 在特定的传播渠道中需要冗余。 ?什么是符号? 人类是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的。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是形式,信息是内容。 ?符号的属性 (1指代性 (2社会共有性 (3发展性 ?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传播态度与情绪方面的信息 辅助语言传播 代替语言传播 ?传播的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什么是人内传播? 内向传播、自我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 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人际传播的动机 获得信息 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 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社交圈子、摆脱孤独感、释放压抑情绪等?人际传播使用的符号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 ?舆论领袖及其特征 传播活动中表现活跃的一小部分人。他们对某方面的事态发展比较关心,比较了解,能向其他人提供相关的信息并作出解释。即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断的人。 人数不多,是全体社会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 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的重任。 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何为两级传播?如何评价两级传播论? 含义: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 忽略了一个明显事实,即大量信息其实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 将大众传播的受众分为舆论领袖和芸芸众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舆论领袖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 信息的传播可能是多级的。 ?何为创新扩散?创新扩散过程的几大部分。 是指一种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 罗杰斯、休梅克《创新的扩散》 前提部分:主客观条件

传播学概论试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题(B卷)答案 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单项选择(1*10=10分) 1、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C ) A、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B、战争宣传研究的需要 C、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D、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 2、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A )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B、《传播与说服》 C、《人民的选择》 D、《舆论学》 3、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属于政治学家的是( D )。 A、拉扎斯菲尔德 B、卢因 C、霍夫兰 D、拉斯韦尔 4、提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功能的传播学者是( B )。 A、施拉姆 B、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5、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这是( B )媒介规范理论的观 点。 A、集权主义 B、民主参与理论 C、自由主义 D、社会规范 6、(B )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 7、下列与选择性理解意思最为接近的成语是(D ) A、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 8、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B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施拉姆 9、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 C )的交流 A、信号 B、象征符 C、意义 D、语言 10、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是 ( C ) A、传播权 B、知晓权 C、媒介接近权 D、文化权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着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着作中。 2、自我互动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 2006年12月7日至8日,来自大陆各主要新闻院系的负责人以及香港、英国、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共50余人,汇聚复旦大学,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联合举办,旨在全面总结并反思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状况,并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讨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与未来规划。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

传播学三大学派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 施拉姆 (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 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 (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 2.麦克卢汉 3.梅罗维茨 4.莱文森 5.詹姆斯·凯瑞 (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着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 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着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代表作:《软边缘》(1997)。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关于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全国传播学概论试题_1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 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传播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际传播仅指() A.自我传播 B.亲身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第一个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 A.李普曼 B.拉斯韦尔 C.卢因 D.施拉姆 3?卢因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 B.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

C.第一个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概念 D?从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4?霍夫兰的代表作是() A.《传播与说服》 B.《宣传、传播与舆论》 C.《报刊的四种理论》 D.《权力的媒介》 5?把符号还原成意思的过程叫() A.编码 B.译码 C.组码 D.释码 6?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过程的美国学者是() A.施拉姆 B.霍夫兰 C.赖利夫妇 D.拉斯韦尔 7?在控制实验中,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A.实验组B.控制组 C.测量组 D.模拟组 8?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群,以群为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再对抽中的群内各单位实 行普查的随机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发展传播学

发展传播学 发展传播学,是施拉姆在60年代时开始提出来并进行研究的。那个年代,亚非拉各洲的“独立运动”不断,但新生国家如何发展却是个严峻的问题。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敏锐地嗅察到这片新的广阔天地,并借此使传播学真正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尤其是走向了大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发展传播学按理说如今有点过时了。但其实南北差距正在被因特网不断拉大,理论虽陈旧,但这个命题却潜力无限。 目录 ?1学科简介 ?2发展传播 ?3三个阶段 ?4理论方向 ?5应用方向 ?6相关资讯 1学科简介 发展传播学是施拉姆在60年代时开始提出来并进行研究的。那个年代,亚非拉各洲的“独立运动”不断,但新生国家如何发展却是个严峻的问题。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敏锐地嗅察到这片新的广阔天地,并借此使传播学真正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尤其是走向了大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发展传播学按理说如今有点过时了。但其实南北差距正在被因特网不断拉大,理论虽陈旧,但这个命题却潜力无限。 2发展传播 一、产生背景:国家发展和现代化 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战后,国家发展成为许多获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心事务。它们试图利用多种手段来促进国家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其中一种。 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视野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现代化理论基础上的。概括起来,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值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力产生于人类在科学革命推动下所获得的空前增长的知识。在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人们普遍认同这一模式:国家发展等于现代化、

现代化等于经济增长。而历史证明,将现代化狭隘地理解为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倾向于重新定义现代化。发展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基本观点 (一)丹尼斯麦奎尔:媒介的社会责任优先于媒介的权利和自由。 1、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2、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 3、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二)威廉哈森:具体化5个方面 1、所有大众传播工具都应由政府进行调动,完成支援国家建设这一伟大任务; 2、媒体因此应该支持政府,而不应对它挑战。因此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 3、信息(或真相)因此成为国家财产,它是一种稀有的国有资源,必须被用来为进一步深化国家目标服务。 4、一个暗含、并不经常被表述的观点是:当大多数实行发展理念的国家仍不得不面对包括疾病、文盲以及种族在内的种种问题时,个人言论自由及其他公民权在这些问题面前显得似乎有点不着边际(批评者认为这种理念为旧式极权主义提供适时的理论基础)。 5、这种提倡媒体应接受指导的理念进一步表明,在控制外国记者进出国境,以及穿越国境的新闻流动进行控制方面,每个国家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三、具体理论和人物 (一)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1964) 1、大众传媒传播信息能有效促进国家发展的观点,强调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陈力丹

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 陈力丹 (2005-11-29 15:52:24.0) 内容提要:本文从传播学方法论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划分为三个学派,分别对它们的形成背景和研究特点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三个方法论学派的任何一个,都难以充分阐释如此丰富和复杂的传播现象,需要在方法论上相互补充,因为组合的整体力量大于分散力量之和。 关键词: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技术控制论学派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 我们历来把传播学划分为两大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近来读了陈卫星和胡翼青的书《传播的观念》、《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很受启发。我赞同他们将传播学划分为三个学派,虽然表述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总的看法相同。陈卫星划分为经验-功能、控制论、结构主义方法论三个学派;胡翼青划分为经验主义、技术主义、批判主义三种研究范式。 这样的划分对于深刻理解传播学很有必要。过去把技术主义控制论方向的传播研究大多归到经验主义学派,也有的被归到批判学派。其实,它与这两个学派的思路很不相同。在新媒介技术急遽发展的当前,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到了应当独立看待的时候了。 斟酌用词,“批判学派”之说,难以显示出所指学派的方法论特征,概括得过于笼统;“结构主义方法论”,体现不出该学派的另一个共同特征,即追究表象背后的权力因素。“经验主义”亦没有完整地表现出这个学派的方法论特征。技术主义的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三论”,特别是控制论。出于以上的考虑,我使用“经验-功能”、“技术控制论”、“结构主义符号-权力”这样的表述,从方法论角度将传播学研究划分三个学派,与陈、胡的划分依据差不多,有些地方略有不同。 传播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 为说明学派的划分,需要讨论传播学得以产生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条件。自从人类文明以来,信息的传播并没有被当作一种专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任何学科的发轫都源于社会关注,而任何社会关注来源于重大的社会变迁。 传播得以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只能追溯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从照相术、电报、电话、电影的发明和普及,到20世纪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传播科技的急遽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对世界的感知。人的关系相当程度上变成了如何使用新传媒的问题。 与此相联系的另一个情景几乎同时浮出水面,即工业国家城市人口的急遽增长。这类人口的增加,意味着读和写的传播成为必需,因为生活在城市的人比生活在乡村的人有更多和更复杂的信息需求,他们要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信息,以满足工作、生活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工业化激起的传播科技的急遽发展,以及迅速的城市化,促使人们必须关注传播。因为一系列新的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形态、内容、方式等等,均已明显地影响到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经济形态和创新模式的发展与变化。 如果从古代学者那里找寻关于传播现象的论述,总会有一些。但是作为现代传播学的较为直接的学科思想先驱者,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即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库利(Charles Cooley,1864-1929)、帕克(Robert Park,1864-1944),以及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er,1857-1913)。还有一位优秀的记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也在20世纪初为后来的传播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 杜威是库利、帕克的老师,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只有通过有机系统内循环的信息分享,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科学最终要汇集到能够产生相互理解、允许产生合作行为的传播当中。他把大众传媒看作是社会变迁的工具。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把人通过别人认识自己视为人的社会化过程,而传播是这个过程的惟一关键要素。新的传媒修改了传统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反应,改变了个人的日常生活概念。他于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是第一本关于社会传播的专著。他和另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米德(George Mead)共同创立了关于社会信息交换的“象征互动论”。 帕克是最早研究报纸的理论家,他在20多年中通过报纸持续考察不同种族背景的社会群体在美国社会的同化、移民整合问题。他认为传播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所在,它创造着和维持着社会。他提出了传媒与舆论如何相互影响、人际网络如何与传媒连接、媒体如何促进社会变迁等后来传播学的前沿问题。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1.传播的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 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3.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 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 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 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 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 8.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方法的名称: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及典型案例(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 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 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骚乱。产生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2.拟态环境: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 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提示的环境。 13.麦奎尔的六种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 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14.传播控制的结构(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政党和利益群体的控制、经济势力 的控制、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15.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和传播对象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受众心理四层防护圈: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