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精选初中九年级上册科学第2节 机械能浙教版巩固辅导第四十七篇

最新精选初中九年级上册科学第2节 机械能浙教版巩固辅导第四十七篇

最新精选初中九年级上册科学第2节 机械能浙教版巩固辅导第四十七篇
最新精选初中九年级上册科学第2节 机械能浙教版巩固辅导第四十七篇

最新精选初中九年级上册科学第2节机械能浙教版巩固辅导第四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

2014年12月7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的发射任务,如图所示是火箭发射时的情景,关于卫星加速上升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动能变小,势能变大,机械能保持不变

B、动能变大,势能变小,机械能保持不变

C、动能变小,势能变大,机械能变大,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动能变大,势能变大,机械能变大,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如图所示,图中速度υ的方向是小强同学在体育中考“原地掷实心球”项目测试中球出手时的飞行方向。对从球出手到落地的过程,下面关于机械能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空气阻力忽略不计)( )

A、球出手时动能最大

B、球出手时势能最大

C、球落地时机械能最大

D、球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如图所示是一种游戏,叫蹦极.游戏者将一根有弹性的绳子一端系在身上,另一端固定在高处,从高处跳下.图中a点是弹性绳自然下垂时的位置,c点是游戏者所到达的最低点.对于游戏者由跳台至最低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游戏者的动能一直在增加

B、游戏者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C、游戏者通过a点之后,绳子具有弹性势能

D、游戏者到c点时,他的势能为零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和财产损失.下列有关地震涉及物理知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救灾直升飞机保持一定高度匀速飞行并空投物资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B、强烈地震引发珠峰雪崩,冰雪石块飞速涌下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机械能减小

C、由于惯性,救援人员必须提前在飞机还未到达目标区域上方时投放物质

D、直升飞机升空时,因螺旋桨高速转动在桨上下表面形成压强差使飞机所受升力大于重力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始终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飞机,在投放救灾物资的过程中( )

A、动能、势能都变小

B、动能变小,势能不变

C、动能、势能都不变

D、动能不变,势能变小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图为小强打篮球时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篮球表面凹凸不平的花纹是用来增大压力的

B、相对于在空中飞行的篮球,篮球筐是静止的

C、投入篮筐的篮球在空中下落时,势能主要转化为动能

D、篮球抛出后仍能向上运动,是由于受到了惯性的作用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如图,一木块从斜面上匀速滑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木块只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B、下滑过程中,木块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下滑过程中,木块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内能

D、下滑过程中,木块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如图是掷铅球的场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铅球在空中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

B、铅球离开手后能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受到惯性的作用

C、铅球在空中运动时,运动状态在不断改变

D、铅球落到地面上越滚越慢,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的作用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2015年3月30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在释放卫星入轨之前,相对于火箭卫星是______(选填“静止”、“运动”)的;卫星入轨后相比发射前机械能______(选填“变大”、“不变”、“变小”或者“不确定”).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机械能守恒

(1)物体通常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

(2)当物体只受重力和弹性力时(不受阻力时),机械能总量______。即动能减小了多少,势能就增加多少;势能减少多少,动能就增加多少。

(3)物体受到摩擦力作用,那么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减少。

【答案】:

【解析】:

第11题【解答题】

安全带结构一般由软带、卷带装置等部分组成(如图甲)。汽车正常行驶时,卷带装置中的卷收器借助弹簧(如图乙)使软带随身体的移动而自由伸缩且不会松弛。当紧急制动、碰撞或车辆行驶状态急剧变化时,安全带能在人尚未移动时拉紧软带,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待冲击力峰值过去时,适当放松安全带,避免因拉力过大造成二次伤害,同时卷收器内的敏感元件将驱动锁止机构锁住卷轴,使软带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上,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当紧急制动、碰撞或车辆行驶状态急剧变化时,系上安全带可以有效防止驾乘人员由于惯性而造成伤害。这时人和车具有的______能也急剧变化。

将安全带拉伸,卷收器弹簧的弹性势能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发生碰撞时,安全带对人的拉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A、

B、

C、

D、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紧急刹车时,安全带能自由伸缩

B、汽车突然启动时,安全带能对人起到保护作用

C、为了安全,安全带要尽可能系得松一些

D、用手快速拉安全带,安全带不能被拉动

【答案】:无

【解析】:

第12题【解答题】

小球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沿无摩擦轨道运动。

如图1所示,小球从A点静止释放,小球到达C点时速度是否为零?;

将轨道BC段改为水平,如图2所示,小球仍从A点静止释放,小球经过M点时的机械能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其在A点的机械能?______。以小球经过M点时为计时起点,大致画出小球在MN段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3题【解答题】

避险车道是与公路主干道相连的一段距离很短的分岔专用车道,供速度失控车辆安全减速。一般设置在长陡坡的拐弯处,保证驾驶员能看到(如图一、二)。这种车道很特别,一般长度在50~100米,有一定的坡度,路面上铺着疏松的石子、沙土层,两侧及顶部用废旧轮胎或防撞桶围起来(如图三、四)。避

险车道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汽车刹车失灵时的安全隐患。请你谈谈避险车道设置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并作简要解释。

【答案】:

【解析】:

第14题【实验探究题】

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判断弹簧弹性势能的大小。

比较______(选填实验序号),说明弹簧的弹性势能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大小有关。

由实验结果可知,弹簧的弹性势能大小还与弹簧的______有关。

【答案】:

【解析】:

第15题【实验探究题】

小科在观看台球比赛时发现:有时运动的白球去撞击一个静止的球后,白球会立即静止在碰撞时的位置,而被撞的球似乎接替了白球,沿白球原来的运动方向,以几乎相同的速度向前运动。

小科想:白球碰撞后立即静止,被撞的球是以白球撞前相同大小的速度运动出去的吗?通过了解和初步实验,小科发现只有当体积和质量均相同的两球,而且球心在同一直线上相碰时,才可能出现上述现象。为进一步探究,小科设计了下述实验方案:将一个两端翘起、中间水平的轨道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取两个相同的台球A、B,将B球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A球置于轨道左端斜面上某处,测出该点到水平桌面的高度h1 ,如图所示,释放A球,撞击后,A球静止,B球向前运动并冲上轨道右端斜面能到达的高点,测出该点的高度h2。通过比较h2与h1的大小关系即可作出判断。请你作答以下问题:

A球从斜面滑下的过程中,______能转化为动能。

若轨道光滑,且h2=h1 ,则B球被撞后速度______A球被撞前速度(填“>”、“=” 或“<”)。

在实际实验中,测出的h2总小于h1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轨道不光滑,那么你认为小科的设计是______价值(填“有”或“无”)。

【答案】:

【解析】:

(完整word版)新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xx》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第3节《科学观察》 第4节《科学测量》 第5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细胞》 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4节《常见的动物》 第5节《常见的植物》 第6节《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 球》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 结构》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

震》 第5节《泥石流》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1节《物质的构成》 第2节《质量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密度》 第4节《物质的比热》 第5节《熔化与凝固》 第6节《汽化与液化》 第7节《升华与凝华》 第8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第2节水的组成 第3节水的浮力 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5节物质的溶解

第6节物质的分离 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 第二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大气层 第2节气温 第3节大气的压强 第4节风和降雨 第5节天气预报 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7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节人体激素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 第4节动物的行为 第5节体温的控制 第四章电路xx

第1节点和与电流 第2节电流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 阻 第4节变阻器 第5节电压的测量 第6节电流与电压、电阻 的关系 第7节电路分析与应用九年级上册 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 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 第2xx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3节常见的材料第4节材料的发展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第4节动能和势能第5节物体的内能第6节电能的利用第7节电热器 第8节核能的利用第9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4章代谢与平衡第1节动物的食物与摄食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节能量的获得第5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第6节代谢的多样性 七年级下册

浙教版中考科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科学 第1页(共8页) + 2013科学初三综合测试卷 说明: 1. 全卷分二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共8页。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2.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C-12,Ca-40,N-14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76分) 本部分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一、选择题 1.感受厨房中的科学——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下列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 A.食用山茶油的密度为2.0×103千克/米3 B. 食醋的pH <7 C.白酒是纯净物 D. 我们平常吃饭用的筷子长约1.5米 2.站在电视机背后时,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散发出这种气味的物质是臭氧(O 3), 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氧气属于化合物 B .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 . 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D .臭氧是由原子构成的 3.某些物质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化学反应并拌随颜色变化。下列现象在中,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引起颜 色变化的是( ) A.切开的苹果变成咖啡色 B.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银白色的铁钉变成红棕色 D.白色硫酸铜粉末变成蓝色 4.下图是用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变化的模型示意图,图中“ 、 ”分别表示两种不 同元素的原子。能用该示意图表示的反应是 A .2H 2+O 2 点燃 2H 2O B .2CO+O 2 点燃 2CO 2 C .2H 2O 通电 2H 2↑+O 2↑ D .H 2+Cl 2 点燃 2HCl 5.日常生活中,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错误.. 的是 A .食盐和蔗糖 —— 尝味道 B .白酒和白醋 —— 闻气味 C .蒸馏水和自来水 —— 看颜色 D .味精和纯碱 —— 加食醋 6.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 的是 A .CO 2→H 2CO 3 B .CaO →Ca(OH)2 C .H 2CO 3→CO D .Fe →Cu 7.下列对右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图分析正确的... 是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3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30克甲物质

完整word版新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科学xx》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第3节《科学观察》 第4节《科学测量》 第5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细胞》 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节《常见的动物》第4 节《常见的植物》第5 节《生物的多样性》第6 ——地第三章《人类的家园球》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1第结构》节《地球仪和地图》第2 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第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第481/ 震》节《泥石流》第5 节《地球表面的板块》第6 节《地形和地形图》第7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1第节《物质的构成》2节《质量的测量》第3节《物质的密度》第4节《物质的比热》第节《熔化与凝固》5第节《汽化与液化》第6 节《升华与凝华》第7 节《物

理性质与化学性第8 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1节地球上的水第节水的组成2第节水的浮力第3 4第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节物质的溶解第52 / 8 节物质的分离第6 节水资源的利用、开第7 发和保护第二章:天气与气候1第节大气层2节气温第3节大气的压强第4节风和降雨第节天气预报5第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第6 因素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第7 主要气象灾害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第节节人体激素的调节2第节神经调节第3 4第节动物的行为节体温的控制5第xx 第四章电路3 / 8 第1节点和与电流 第2节电流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 阻 第4节变阻器 第5节电压的测量 第6节电流与电压、电阻 的关系 第7节电路分析与应用九年级上册

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 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 第2xx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3节常见的材料第4节材料的发展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3节认识简单机械第4节动能和势能第5节物体的内能第6节电能的利用第7节电热器第8节核能的利用第9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4章代谢与平衡第1节动物的食物与摄食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3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节能量的获得第5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 第6节代谢的多样性 七年级下册 4 / 8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节《新生命的诞生》第1 节《走向成熟》第2 节《动物的生长时期》第3 节《植物的一生》第4 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第5 样性》6节《细菌和真菌的繁殖》第第二章《对环境的感觉》节《感觉世界》第1 节《声音的产生》第2 第3节《耳和听觉》第4节《光和颜色》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6节《透镜和视觉》第第三章《运动和力》节《机械运动》第1 节《力的存在》第2 第3节《重力》第一定律》节《第4xx 第5节《二力平

(完整word版)浙教版初中科学公式

S F 初中阶段常见物理公式 1.速度公式: 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v s t =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3.合力公式: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 F = F 1 - F 2 [ 同一直线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计算 ] 4.密度公式: V m = ρ 5.浮力公式: (1)F 浮=G – F (2)F 浮=G 排=m 排g =ρ 水gV 排 (3) F 浮=G 6.压强公式: p =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G ——物体的重力 N F ——物体浸没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N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ρ ——密度 kg/m 3 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

t W 总 有用W W =η217.液体压强公式: p =ρgh 8. F 1L 1=F 2L 2 或写成:12 21L L F F = 9.滑轮组: F = n 1 G 总 s =nh 对于定滑轮而言: ∵ n =1 ∴F = G s = h 对于竖直拉的动滑轮而言: ∵ n =2 ∴F = G s =2 h 10.机械功 W =F s 11.功率: P = 12.机械效率: ×100% 注意:深度是指液体内部 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 提示: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时,L 1、L 2的单位只要相同即可,无须国L 1——动力臂 m F 2——阻力 N L 2——阻力臂 m 物理量 单位 s ——动力通过的距离 m h ——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m n ——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 物理量 单位 W ——动力做的功 J F ——动力 N s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m 提示:克服重力做功或重力做功:W =G h

最新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七上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

浙教版科学九下 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资料化学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资料化学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资料化学》的内容,具体内容:为了帮助教师和同学们的复习工作。下面我整理了2020,供你参考。一、常见物质的俗称和化学式生石灰—— CaO 熟石灰、消石灰—+KNO3 2、检验稀硫酸(或SO42-)——滴入少量BaCl2溶液和稀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滴加Ba(NO3)2溶液和稀HNO3 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样品含有 SO42- (Ba(NO3)2+H2SO4=BaSO4+2HNO3)\ 3、检验CO32-——滴入几滴稀HCl,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K2CO3+2HCl=2KCl+ CO2+H2O +4、检验NH4——滴入适量NaOH溶液并加热,有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的气体产生。 5、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各滴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稀盐酸。 6、鉴别Ca(OH)2和NaOH溶液——分别取少量待检液体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通入CO2气体(或各滴入几滴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Ca(OH)2,无现象产生的原溶液是NaOH。 7、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者加入锌粒,有气泡产生。

8、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9、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溶于酸并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红色的固体——Cu、Fe2O3、P(红磷) 白色沉淀——BaCO3、CaCO3等不溶性碳酸黑色的固体——C、CuO、Fe3O4、FeO、盐的沉淀 MnO2 溶于酸但不产生气体的白色沉淀—Mg(OH)2、白色的固体——KClO3、P2O5、P(白磷)、Al(OH)3等不溶性碱的沉淀 CuSO4(无水硫酸铜)、KCl、NaCl等蓝色的溶液—— CuSO4、CuCl2、Cu(NO3)2暗紫色的固体——KMnO4 等含Cu2+溶液 黄色的固体—— S 浅绿色的溶液——FeSO4、FeCl2等含Fe2+蓝色的固体——CuSO45H2O 溶液 蓝色絮状沉淀——Cu(OH)2 黄色的溶液——FeCl3、Fe(Fe(NO)32SO4)3、+红褐色絮状沉淀——Fe(OH)3 等含Fe3溶液 常见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钙,氯化镁,浓硫酸;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精,汽油,浓氨

浙教版初中科学总复习提纲

浙教版科学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 第一章 1. 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重) 调平:①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②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 0”刻度线处 ③调节横梁一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天平调平衡了。 注:若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边(左边大,右边小),则把平衡螺母向右移;反之向左移。 称量:④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从大到小) ⑤等砝码加到指针离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不多时(在中央刻度线左边),应向右移动游码(此时不能移动平 衡螺母),直到天平再次平衡, ⑥这时右盘里的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的指示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若物体和砝码放错位置,则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的总质量,砝码的总质量=物体质量+游码质量 称量完毕:⑦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注意:①不能用手去触摸天平托盘和砝码②砝码用镊子拿取,轻拿轻放 ③不可把潮湿物品或者化学药品直接放到天平上,可放在纸上(各放一张)或烧杯中称量。 ④使用前要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称量范围) 2. 长度的单位是米,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和毫升。 3. 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实验室测量液体体积用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 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4. 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排水法) 5. 在使用一把刻度尺前先要找到它的a零刻度线、b测量范围(最大刻度、量程)、c最小刻度 6.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1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7. 温度计的结构组成?(①玻璃泡、②玻璃管、③液体) 8.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A、先要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B、再选用合适的温度计(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C、把温度计放入被测物体里(要和被测物体充分接触,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者侧壁)

新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知识点总结完整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 律 2、书写:(注意:a、配平b、条件c、箭号) 3、含义以2H2+O2 ===点燃====== 2H2O为 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 2 (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案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节机械运动(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明确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叙述速度的意义,写出速度的单位和 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能够利用运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能够对速度的不同单位进行 换算。 4.能够说出平均速度的作用,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 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重点难点: 1、学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速度的涵义和计算 三、教学过程 [思考] 1.运动会上,怎样确定运动员跑步的快慢程度? ——通过相等的的路程,利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2.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确定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远,速度越大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相同的时间内,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的长、短 2.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两个物体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实例] 在“森林运动会”中龟兔进行赛跑,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相同 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跑得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觉,“裁判员”通过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的长短确定最先到达的乌龟跑得快。科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是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思考:这两种方法存在着什么缺陷? 想一想:如何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测量哪些数据用什么测量工具提问:你认为可以只用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你认为可以只用通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问:怎样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

浙教版初中科学课本目录完整版

浙教版初中科学课本目 录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科学七年级上 第1章科学入门【物理】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观察和实验 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第4节温度的测量 第5节质量的测量 第6节时间的测量 第7节科学探究 第2章观察生物【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常见的动物 第3节常见的植物 第4节细胞 第5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第6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第3章地球与宇宙 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太阳和月球 第4节观测太空 第5节月相 第6节日食和月食 第7节探索宇宙 第4章物质的特性【物理】 【化学】 第1节熔化与凝固 第2节汽化与液化 第3节升华与凝华 第4节物质的构成 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 第6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校园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二哪些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大米防霉、防虫的方法 四观测当地四季的星空 五霜冻的预防 六水分蒸发的速度 附录1常用法定计量单位科学七年级下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物理】 第1节感觉世界 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第3节耳和听觉 第4节光和颜色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6节眼和视觉 第7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第2章运动和力【物理】 第1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第2节机械运动 第3节力的存在 第4节力的图示 第5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第6节摩擦的利和弊 第7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8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3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生物】 第1节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1节新生命的诞生 第2节走向成熟 第3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第4节植物的一生 第5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1节地球的自转 第2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 间”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第4节日历史上的科学 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第6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 块 第7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二哪些事物含有更多的能量 三自行车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措施 四地形特征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附录1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科学八年级上 第1章生活中的水【化学】 第1节水在哪里 第2节水的组成 第3节水的密度 第4节水的压强 第5节水的浮力 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8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 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 气 第1节大气层 第2节天气和气温 第3节大气的压强【物理】 第4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第5节风 第6节为什么会降水 第7节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第8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9节中国东部的季风 与西部的干旱气候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生 物】 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第2节神奇的激素 第3节神经调节 第4节动物的行为 第5节体温的控制 第4章电路探秘【物理】 第1节电路图 第2节电流的测量 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 第4节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 素 第5节变阻器 第6节电压的测量 第7节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 系 第8节电路的连接 研究性学习课题 一不用密度计怎样测量液体的密度 二水对生命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动物行为的形成 四本地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对策 五太阳黑子活动与本地降水的关系 六调查在自然界或生命活动中的电现象 附录1?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2?部分物质的溶解度表 科学八年级下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上课讲义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 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新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新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

浙教版初中科学目录【全】

七上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第2节:观察和实验 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第4节:温度的测量 第5节:质量的测量 第6节:时间的测量 第7节:科学探究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 第2节:常见的动物 第3节:常见的植物 第4节:细胞 第5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第6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7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第1节:我们居住的地球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第3节:太阳和月球 第4节:观测太空 第5节:月相 第6节:日食和月食 第7节:探索宇宙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1节:熔化与凝固 第2节:汽化与液化 第3节:升华与凝华 第4节:物质的构成 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 第6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七下 第一章:对环境的观察 第1节:感觉世界 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第3节:耳和听觉 第4节:光和颜色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6节:眼和视觉 第7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第二章:运动和力 第1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第2节:机械运动 第3节:力的存在 第4节:力的图示 第5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第6节:摩擦的利和弊 第7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8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三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1节: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2节:新生命的诞生 第3节:走向成熟 第4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 第5节:植物的一生 第6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1节:地球的自转 第2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第4节:日历上的科学 第5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第6节:地球表面的七巧板 第7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浙教版 初中科学 教案

第二节机械运动(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明确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叙述速度的意义,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 间的换算关系。 3.能够利用运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能够对速度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4.能够说出平均速度的作用,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公式 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重点难点: 1、学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速度的涵义和计算 三、教学过程 [思考] 1.运动会上,怎样确定运动员跑步的快慢程度? ——通过相等的的路程,利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2.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确定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远,速度越大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相同的时间内,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的长、短 2.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两个物体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实例] 在“森林运动会”中龟兔进行赛跑,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相同 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跑得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觉,“裁判员”通过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的长短确定最先到达的乌龟跑得快。科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是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思考:这两种方法存在着什么缺陷? 想一想:如何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测量哪些数据?用什么测量工具? 提问:你认为可以只用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你认为可以只用通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问:怎样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秒内通过的路程多的物体运动得快。 二、速度匀速直线运动 1、涵义:速度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可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概念 3、公式: 速度=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一章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 原子结构的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 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 (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五、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组成物质的元素 1、由多种物质组成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4、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海水中含量多到少:氧、氢、氯、钠。有机物主要由碳、氢、氧组成 表示元素的符号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新、全)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纪(上)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