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养老问题——兼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女性与养老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养老问题——兼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女性与养老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养老问题——兼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女性与养老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养老问题——兼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女性与养老

养老本是一个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存在的话题。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了当今社会非常突出的重要议题之一,老年人的社会生存状况及其问题日益引起学者和专家们的普遍关注,涌现出不少关于老龄社会与老年群体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是把老年人作为一个同质性群体进行研究,而缺少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对老年群体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尤其是缺少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对少数民族老年群体的专门研究,而老年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年妇女问题,少数民族老年妇女遭受年龄歧视的同时,还遭受着性别歧视。本文在关注老年人整体生存状况问题的同时,特别关注其中存在的性别差异。

养老问题如何产生、解决历来为理论和实践层面所共同关注,一般把养老的解释归结为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两大阵营。从养老理论的群体分野上,女性并没有从一开始就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关注,

而且养老研究进入中国语境之时,面对的特定群体———

少数民族妇女,缺乏一个完整而有力的解释框架。因此,纵观这一多学科汇集的领域,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的学科研究目录可以持续地罗列下去,但研究的重心与主线始终没有得到清晰的呈现。女性学的介入,使得民族研究的范式一改原有学科的框架,甚至造成颠覆性的影响,因而为了运用女性学和社会性别视角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女性与养老问题的关系,研究者不得不在方法论层次上改变方向,本文可视为在此种背景下对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养老问题进行探讨的一种尝试。

一、养老问题中女性论题的导入

对养老的理解最初是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上进行讨论的,且对养老的认识也只是局限在经济收入上。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养老问题

———兼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女性与养老

林庆1李旭2

(1.云南民族大学哲学与政治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31;2.云南教育出版社,云南·昆明

650031)摘要:养老问题是当今社会非常突出的重要议题之一,长期以来,学界缺少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对老年群体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尤其是缺少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对少数民族老年群体的专门研究,而老年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年妇女问题。运用女性学和社会性别视角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女性与养老问题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性别;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养老问题

中图分类号:D669.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1)03-0029-06

Gender Perspective of the Old-age Problem :Rural Women and Elderly

in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LIN Qing LI Xu

(1.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Science Institute of Yun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31,China ;

2.Yunnan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Kumming ,Yunnan 650031,China )

Abstract :Old-age problem has become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oday's societ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rural women and elderly in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from gender perspective.

Keywords :gender ,ethnic minority areas ,women ,old-age problem

收稿日期:2011-04-15

[作者]林庆(1972-),女,硕士,云南民族大学哲学与政治学学院教授;李旭(1972-),男,硕士,云南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第32卷总第139期)Guizhou Ethnic Studies (Vol.32.General.No.139)

2011年第3期

贵州民族研究No.3,2011DOI:10.13965/https://www.wendangku.net/doc/729541293.html,ki.gzmzyj10026959.2011.03.023

2011年第3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11年6月版

由于该概念的简单和在实践中的易操作性,一般都据此划定养老标准,还在养老线基础上定义了养老发生率、养老深度等衡量养老的指标。随着对养老问题研究的深入,养老的内涵不断丰富,“养老的多元性”开始日益凸显。养老最终并不是收入问题,而是一个无法获得某些最低限度需要的能力问题,否则就是忽视了养老和福利中非常重要的非收入特征。我们应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给出一种更广泛、多元化的养老的

—经济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参与、休概念:人类养老是指老年人因缺乏自身生存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

闲娱乐、保健医疗、心理、体面的生活、自由、社会地位、自尊和他人的尊重等方面。这一定义强调养老所具有的多元化性质,包括收入水平、人类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如教育和卫生条件、妇女和男人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全体公民参与发展过程的能力,克服人类养老问题需要增强老年人口应付疾病、经济冲击、自然灾害、冲突和歧视的能力。可以看出,从这个层次理解的养老问题中已经把性别问题提到养老范畴内。

实际上将性别概念纳入研究并非偶然,养老之所以与性别联系到一起,主要是因为养老问题中存在很多性别不平等的现实,妇女通常是养老中的受歧视者,研究或实践中需要从性别角度出发考虑养老问题,以提高养老效果,同时避免性别不平等的加剧,促进女性的养老与生存。

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总结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必须重视老年妇女问题。西方的养老研究经验表明,妇女较之男性往往更艰难。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1999年国际老年人年的致辞中指出:“在老龄化过程中,我们应特别注意性别差异问题。女性老人一般比男性老人更贫穷,患慢性病及因病致残的比例更高,也更易受到歧视和忽视。”“政策应该解决由于妇女终生处于健康和营养方面的不利地位和有限的劳动就业参与机会,以及面临的财产和继承权方面存在的歧视而出现的年老时的长期贫困和脆弱问题。”[1]因此,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养老问题的研究和政策制定中,关注性别差异是各国在应对养老问题时无法回避的问题。国际社会已经充分注意到养老问题中性别差异带来的挑战和特殊需要。联合国2002年在马德里召开的第二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的《2002年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中强调了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各国老年政策的必要性:“老年妇女人数超过老年男子,而年岁越高超过得越多。世界各地老年妇女的境况必须成为采取政策行动的优先问题,认识到老龄对于妇女与男子的影响的差异性,对于保证男女地位充分平等以及制定有效措施来处理这一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所有政策、方案和法律中保证纳入性别观点是至关重要的。”[2]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约占75%。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的老年人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由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原因,无论在生活条件上还是在各种保障制度上,农村和城市都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处于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问题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因此,能否妥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和相关研究表明:在现在和未来的数十年中,中国老龄妇女在整个老龄人口中所占比例增加的趋势日趋明显(2006年,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8.9%,女性占51.1%,预计2050年80岁以上老龄人口男女比例为100:54),呈现出“高龄人口女性化”的特征,年龄越大,这种趋势越明显。[3]鉴于此,有专家指出:“老年妇女问题是老年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老年妇女问题充分反映了老年人问题的特征和本质”,“老龄问题的关键是老年妇女的养老问题”。由此看来,老年妇女的需求能否得到较好的满足,不仅是我们积极应对老龄问题的重要标尺,更是衡量中国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养老问题的关键是妇女养老,那么这个现象的出现在中国是源于过去三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一个短期后果。除经济因素以外,造成老年妇女养老问题严峻的原因还有僵硬的社会认定的性别角色,妇女获得家庭生活、社会参与、休闲娱乐、保健医疗、心理健康等资源的机会有限以及其他所出现的导致家庭不稳定的诸因素。

回顾中国养老研究的历史,女性养老论题的导入与西方女权主义话语系统的强有力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是持续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伴生现象,由于其所依附的“进步”、“现代化”、“发展”与“赋权”这样一些理念的普适性,女性主义的研究思维悄无声息地在应用领域和全世界的众多发展规划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林庆李旭: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养老问题

二、中国社会性别与老龄研究的概况及评析

从中国养老状况的不同侧面可以看到养老在城乡和性别上的不同特点:在教育上,农村妇女教育水平普遍低于男性;在参政上,农村妇女参政显著低于男性,显示了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欠缺;在就业上,农村妇女的家务劳动往往被忽视,而且社会流动显著低于男性,并导致农业劳动呈现女性化趋势;在权力上,农村妇女的地权、继承权等常被忽略,反映了她们在法律上的弱势地位。这些特征对于大部分非流动农村妇女特别明显,依据对养老认识的多元性,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中国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困难要甚于男性,农村养老中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现实。

(一)中国社会性别与老龄研究概况

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人口老龄化研究起步之初,中国老龄研究的学者们便开始关注到老年群体中所存在的显著性别差异,但由于缺乏分性别统计数据,有关老年妇女的研究主要是简要的状况描述和粗浅的定性评述。进入1990年代以来,老龄人口的调查数据逐步丰富,社会性别开始被作为一个人口学的解释变量纳入到老龄研究中,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有关中国老年妇女社会地位和角色的较为零散的定量研究分析成果。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的召开极大地推进了社会性别的分析研究方法在中国的普及。上述两方面的发展为此后开展专题性的、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老年妇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前国内较有影响的老年妇女研究项目和成果主要有:2000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实施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专设了“老年妇女”研究专题,《人口研究》在2001年设立专题论坛对中国老年妇女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探讨,中国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国妇女研究所也对老年妇女研究进行了资助,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承担了联合国人口基金关于老年妇女社会政策支持体系的理论研究课题,2005年上海市社科院在上海地区开展了老年妇女社会支持政策的干预性研究项目,2006年社会性别与老龄化研究列入了中国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名录之中。这些举措无疑将推动我们对老年妇女研究的开展。但相对如此庞大的老年妇女群体和她们所面临的复杂社会问题而言,中国在老年妇女研究方面依然还十分薄弱和欠缺,有关老年妇女的研究在妇女研究和老龄研究中依然处于边缘地位,这方面深入系统的研究还亟待加强。

(二)对中国老年妇女经济地位状况的分析

获得良好的教育、医疗保健和参与家庭之外的社会工作,被视为维护和保障女性社会地位的三个重要支点,老年妇女生存状况是建立在自己整个生命周期中累积起来的教育资本、健康资本和经济资本基础之上的。

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政治经济的剧烈变迁,也加剧了老年人口内部的分化,使得不同年龄组老年妇女的生存状况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对不同时期老年群体的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时代变迁对老年妇女群体生存状况变迁的影响。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生活在城市和农村老年妇女的生存状况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实证数据表明,在很多领域,如主要经济来源、收入及消费水平、个人资产等,老年群体在城乡之间的差异大大超越了性别之间的差异。

(三)对现行养老制度的简单评价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如果说中国政府在城市地区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措施进行养老,并取得令人瞩目的养老成就,那么在农村地区养老问题基本上属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基本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系统。尽管如此,但城镇地区仍存在社保体制不完善的严重问题,从养老金制度实施以来,城镇保障目前也只能现收现支,甚至很多地区还一直“收不抵支”。据劳动保障部的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在养老制度建设上还存在五个空白点或薄弱环节:一是城镇非就业的老年居民没有基本的养老保障制度,在新农保制度开始试点后,这一群体的问题凸显出来;二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仍实行原来的单位退休养老制度,这与社会化的社会保障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还缺乏顺畅衔接的机制,劳动者和公民在制度转换上还存在障碍;四是补充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相对缓慢,不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五是农村公共养老金制度覆盖的比例较低,2002年仅为11%,多数人完全依靠沿袭了几千年的家庭赡养方式。中国目前60岁以上人口约为1.4亿,到2003年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

2011年第3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11年6月版

退职人数仅仅有3860.2万人,2020年60岁以上人口预计达2.5亿,能有多少人得到基本的养老保障呢?

以上分析,其理论指向都是基于性别差距,旨在揭示中国社会中性别不平等与养老联系的事实。性别分析,特别是对于老年妇女的关注在目前应成为养老研究的重要取向。从性别角度看,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养老实践没有足够关注农村,养老的性别差距问题关注度也不够。评价现阶段社会养老制度主导型的巨大成就,似乎隐含了这样一种假设,即城市地区的养老包括了农村的养老,而农村的养老,不言而喻地包括妇女的养老,少数民族妇女的养老自然包含其中。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假设。

近十多年来,随着国际上对老年问题性别研究的扩展,相关理论也逐渐影响到国内,开始出现真正具有性别意识的养老实践及养老研究,在养老问题研究中也出现了考虑性别不平等的研究,由此性别与养老的关系问题开始得到重视与推广,但其分析很有些舶来品的色彩。不过,养老问题中对于少数民族女性的分析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三、中国养老问题民族及性别的差异性

由于历史原因,加之中国长期以来“二元”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普遍处于相对贫困的局面。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深化、全社会范围内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计划生育政策、民族平等政策实施的长期影响,对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传统养老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影响民族地区农村稳定和发展的潜在不良因素。因此,如何在此基础上,对民族地区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进行完善,成为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障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我们认为,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少数民族地区老年妇女的社会保障问题也会日益凸显,尽管目前尚少有学者关注该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养老现状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明显,民族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由于其所带有的民族性,使其在中国民族关系的处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家庭养老是目前民族地区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模式,而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农村家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统计资料表明,在中国人口整体老龄化的背后,农村人口早已迈入老年型人口的行列,并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民族地区仅青海、宁夏的城镇人口老化程度超过农村。曾有学者就云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村寨的老年人口进行调查,调查涉及云南所有25个少数民族村寨。结果显示:2001年云南约三分之一强(40%)的村寨已进入老龄社会,而更多的村寨也已呈现出老龄化趋势。[4]通过对其养老模式进行调查,学者们得出以下结论:家庭养老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占主导地位,其他养老模式兼而有之。那么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选择局面呢?

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考虑,民族地区当前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养老保险目前不能作为主导模式,民族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集体(社区)养老在民族地区无法大面积开展,同时,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一向以家庭生产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家庭负担着生产生活的各种职能。其二,从民族地区文化传统上看,一般而言,少数民族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孝”与“家”的观念,在少数民族的家庭中老年人很受尊敬,晚辈都十分孝顺。一方面,从人类自身的生产角度来说,老年人是子孙后代的生育者,后代对老年人理应孝顺尊敬。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是

—生产力提高”使用简单生产工具进行农业耕作,社会生产不是沿着“劳动分工——

—生产工具的提高——

—提高生产总量”这样一条外延式

—扩大耕地面积——

这样一条内涵式道路发展,而是走“增加劳动力——

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掌握着历代相传的农耕技术和经验,这使得他们在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相当的发言权,不论是农耕工具的改进还是农耕生产技术进步,都和老年人多年的耕作经验密切相关,老年人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被赋予一种“长者”和“智者”的身份和地位。鉴于以上的两点原因,老年人在家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理应受晚辈尊敬。

应该说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并不发达,甚至可以说是贫困,家庭养老作为一种成本较低、比较方便的养老方式,无疑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这是从实际出发做出的选择,也是在现有条件下唯一可行的选择。但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族地区农村的家庭养老将

林庆李旭: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养老问题

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种种挑战,如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土地保障的作用正在逐渐削弱等等。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养老仍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较符合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状况,在这些地区大部分老人都得到了家庭的很好的赡养。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必定不能解决养老问题。所以,只有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时期的养老需求。通过保护并强化民族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优秀作风,同时联系当地实际,多渠道、多层次地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从而建立以家庭保障为主,社区养老为辅,自我保障为补充的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二)对少数民族妇女养老问题的忽视

截止2006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657万人。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8.9%,女性占51.1%,女性老年人略多于男性老年人,按此比例计算约为7600万人。若按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4%计算,全国少数民族老年人口约为1400万。再按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正常值106.30计算,则少数民族老年妇女人口约为近700万。那么这700万少数民族老年妇女的生存状况如何呢?

学者李玉子曾以朝鲜族妇女为例做了认真调查,发现老年妇女的生活状况、养老设施、娱乐设施等都比较差,由此提出了改善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的措施,[5]逐步探索和解决少数民族老年妇女的老有所依、所养。

在制度的视野下,有研究者认为城市妇女养老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性别间的经济不平等,而是如何进行有效获取老年女性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公共支持体系和社会服务机构的支持,并从城市老年妇女经济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参与、休闲娱乐、保健医疗、心理健康等方面对城市老年妇女生活特点与需求作些探讨,认为我们应帮助她们能尽快适应目前的多重角色,使她们能顺利、有效并公平地参与到目前的经济改革大潮中,而不是被边缘化,加剧其养老困难。这种研究思路立足于城市妇女生产生活实践,一扫西方女权主义的个体本位视角,具有相当的解释力。但是,我们同时经常发现的是,在制度的主导下,制度逐渐由解释之一元演变为一元解释,制度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都成为唯一的解释元,同时严重忽视了农村地区的妇女养老问题,更忽视了少数民族妇女的养老问题。

因此,我们研究所关注的是,在承认政府通过“社会养老”计划所带来的变革的同时,有必要对“制度依赖”或“制度神话”进行反思,我们认为以“社会养老”、“社区养老”面目出现的养老工程,实际上与农村妇女尤其是少数民族妇女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关联。

在一般的研究中,对养老文化解释的兴起显然与不同文化伦理的影响有关。而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它则是更多地与“嵌入性”论题联结起来。解决人类养老问题不仅要增加和利用物质或资本,而且要改善老年人口总体框架:个人、社会、文化、制度和环境等。此外,解决人类养老问题还要注意一些对老年人口不利的因素如性别、种族、年龄和残疾,而改变这些可能加剧养老问题的制度性因素不是仅仅通过提高收入所能完成的。在养老问题研究中,越来越多的性别研究学者强调要将不同民族、社会的性别问题放在它们自身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去研究,并将其视为动态而不是静态的,与其他因素互动的而不是隔离的。经济的发达并不意味着就会消除城乡差别、性别歧视、民族差别。由于整个社会性别观念的落后,即使意识到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状况与养老之间的关系时,如果没有性别平等、民族平等观念,那么对于占有人口数量一半的女性的农村地区来说,要想达到真正的养老是难以想象的,更何况少数民族妇女。

(三)少数民族妇女养老现状的分析

随着妇女地位、妇女性别意识的增强,尤其是随着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规和政治体系及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维护少数民族妇女的权益网络进一步拓展,侵害少数民族妇女权益的违法行为和社会丑恶现象受到打击,少数民族妇女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也有所提升。尽管如此,但各种调研结果所显示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的生存状况和权益保障状况,都让我们深感忧虑。总体上说,民族地区妇女权益受侵害的情况要比汉族地区严重得多。对她们而言,生存权、生殖健康权、人身权、财产权更是急需受到保障的权利。尽管目前还较欠缺少数民族妇女养老问题的具体调查数据,但对比全国城乡老年人养老存在的性别差异问题,再结合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生存状况的分析,不难

2011年第3期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11年6月版

推断她们的境况比汉族妇女遇到的养老问题更为严峻。我们期待研究养老问题的学者在意识到养老问题存在城乡、性别差异的同时,也关注少数民族妇女养老问题存在的差异,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对少数民族妇女养老问题的展望

如果说,地区社会的发展要考虑的决非单纯的经济理性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伦理和道德问题的话,那么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公民对“现代化”和“养老”的解读却是不同的,而这些不同的解读恰恰是揭示出民族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除了养老外,助长并支持社会性别制度习俗中对妇女歧视的还有文化传统和更为复杂的其他因素,且诸种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少数民族妇女无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还是在家庭养老的行动过程中,都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一个在访谈中都需要经男性认可后才能接触,一个没有接受任何教育也没有任何社会流动经历的群体,很难想象仅仅凭借制度的移入能完成赋权的实践,如果有,那最可能是外来者的一相情愿!

现代社会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提出了社会学知识的反思化与常识化,移用到养老问题的制度研究中,我们便看到一幅这样的清晰图景,即少数民族个体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全方位的参与到制度的各个层面,会比制度实施者更为身受心感地对制度进行反思,而不是永久性的制度承受者。这种反思的后果在有些时候会对制度本身的实施产生颠覆性的后果。按照后结构女性主义的说法,社会性别不但是话语的运作表现,而且也不断制造新的社会现实。我们认为,民族养老或其中的妇女养老与该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紧密相关,由于这是一个很难利用实证主义方法得以证实的命题,自然引起其他研究者特别是该民族研究者的反对与责问,但是其中隐含的一个问题可能也是外来制度改造乏力后的过激反应。那么,民族文化解释到底有无效力?其对解释少数民族妇女养老的基本框架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在对前一个问题肯定回答的基础上对第二个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梳理。

我们期待用一种联系着少数民族妇女真实生活的理论,而非单纯学术性的解释框架的生成,因此,建立在对养老问题的双重理解之上,在一种综合的分析框架下进行分析是必要而有益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关性别与发展的理论受西方性别研究以及现代化理论的影响,仍然或多或少地建立在西方实践的基础上,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国情。因此,走出西方理论框架,立足本土国情,将外来理论、方法和实践与本土的历史、社会实践经验相结合,用以发展行之有效的解释框架、理论系统是最为急迫的问题。

那么,少数民族妇女养老解释框架,应该是在坚持实践社会学的视角下,立足少数民族妇女养老的社会学分析,以少数民族亚文化的结构功能状态为基本研究对象,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对教育资源、传统文化、制度体制、实用科学技术等因素与社会性别理念的结合,改善社区环境与基本生产生活设施,逐步通过社会流动与非农就业的影响,从纵向的历时态与横向的共时态出发,研究少数民族妇女养老问题产生的动因与结构,探寻性别理念导入与妇女自身变革的结合点,配合于多民族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交流与统筹发展的思路,推动妇女自身的“文化自觉”与发展,实现其个体现代性的拓展与社会文化空间的转型。

参考文献:

[1]赵俊康.我国农村老年保障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9.

[2]联合国.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的报告[R].2002.

[3]贾云竹.中国老年女性人口的发展趋势与生存状况[A].谭琳.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以云南少数民族村寨调查为例[J].思想战线,2004,(2).[4]张跃,王瑜,李超超.少数民族养老模式研究——

[5]杨国才.女性学学科建设与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200-201.

(责任编辑:冷非)

(责任校对:夏林)

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的调查报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我与以“青春奋斗成就梦想?勇于担当时代责任”为主题进行了调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 实践的主题:青春奋斗成就梦想?勇于担当时代责任 时间:2014年2月3日—2014年2月9日 地点: 一、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社会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得到明显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线上。主要表现在: (一)生活困难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一个是靠自己劳动收入,另一个是靠子女供养。在农村60-70岁之间的低龄老年人中有不少人身体比较健壮,能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或多或少的劳动收入,在经济上不完全依赖于子女供养。而不得不靠子女供养的农村老人,却因他们的子女生活本身就相当困难,其生活就难以为继了。尤其是80岁以上的纯农户特困独居老人因自身基本上已无经济来源,依靠吃低保、政府救助和子女少量赡养费维持生活。 (二)看病就医困难 农村老年人一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年老生理疾病较多,经济上抗病能力较弱。而当前农村医疗条件、医疗水平还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一旦生病,子女负担加重,后果不堪设想,因病致困、因病返贫的现象常有发生。虽然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医疗保障的缺乏,他们生病就医时,能拖则拖,不及时就诊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照料功能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约有60-70%的青壮年因外出打工,无暇顾及父母,许多老人成了“留守族”,他们不但享受不到子女的照料,还要承担种田、照料孙辈等繁重的田间和家务活动,负担重、压力大。特别是那些年迈体弱的老人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生活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状态,加上生活单调贫乏和长期独居带来的精神上的空虚,使得其性格怪异。 (四)安全令人担忧 目前农村老人业余生活枯燥,娱乐活动鲜得一见,加上长期“留守”,邻里彼此缺乏互相照应,他们的安全状况比较令人担忧。特别是农村高龄特困独居老人,他们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甚至病死陋室多日无人知晓的事情时有发生,事故日趋增多。 二、当前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制度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729541293.html,)/文秘知识/规章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党的*关于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精神,落实中共*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相适应的原则;坚持广覆盖、保基本、能转移、可持续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参保的原则。 第三条本试行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本市农业户籍、年满18周岁及以上(在校学生除外)的人员。 已经参加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 老保险的人员不纳入本试行办法的参保范围。

第四条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执行统一的制度、政策及业务流程。基金实行县级统筹,逐步过渡到市级统筹。 第五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推行。市人民政府负责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推进;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列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负责本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组织实施,实行年度目标考核。 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动员和参保的组织工作。 第七条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区(县、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八条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业务协调和指导工作;区(县、市)劳动保障部门下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新型农保经办机构),负责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及养老保险待遇核发工作。乡(镇)劳动保障所根据授权办理辖区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登记,负责养老保险费收缴和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申领及发放等工作。

性别视角下影响女性干部成长因素浅议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No.6,2012 General.No.130 2012年第6期(总第130期) 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性别研究一直是文学、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也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和文化、历史和语言等各个学术领域。同时,性别问题也一直对我们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力量对社会文化生活构建格局的形成起到反作用力,两者是对立统一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女性,不再仅仅作为存在于家庭内部的一个符号,现代社会开放性、包容性的生存空间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间。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及近现代妇女解放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女性人数在工作领域的比例越来越来,与之相对应的,女性领导在现代管理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与传统的男性领导的不同之处及女性领导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也被挖掘和研究,是今天谈的比较多的话题。 作为女性领导,毋庸置疑,有其特定的优势,在今天这样一个需要团结和合作的社会中,女性特有的团队合作能力,在领导的位置上可能更会胜任。另外,女性特有的细腻、有韧性、具有亲和力、语言表达能力强等特有的女性魅力也会让女性领导在很多方面更加如鱼得水。虽然女性领导在当今社会已经走出家门,在社会角色上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同样也应该看到,女性领导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到 很瓶颈。美世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提供机构,其顾问团队一直致力于协助客户规划和管理员工,曾与《人才管理与多样性》杂志(TalentManagementandDiversityExecutive)共同举办过一次名为“女性领导力发展调研”(Women′sLeader-shipDevelopmentSurvey)的调查,结果并不出乎意料:尽管亚太地区(APAC)各国的组织对员工多样的的关注日益增加,但73%的组织都没有明确表示要培养女性走上领导职位的理念。这在职场中被认为是女性领导的“天花板现象”,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做到中层领导以后,在向更高一级的职位晋升时,如同隔着一个透明的天花板,前途美好却无法超越。在中国尤其如此,虽然很多女性走上了领导岗位,但其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困扰,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文化和认知心理两个内外因素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对女性领导的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一、外部因素:传统文化造就的社会环境对女性领导造成影响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的“德”、“仁”、“礼”、“义”等为主要部分,间杂着道教、佛教等各种文化形态,中华文明的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封建社会又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和地位,“三纲五常”的 性别视角下影响女性干部成长因素浅议 李春祥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郑州450044) 摘 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领导岗位,女性领导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异,同时也遭遇了事业发展的瓶颈“天花板”现象,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影响女性领导事业发展的外在文化因素和内在心理内素进行探究,以期为女性领导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性别视角;女性领导;传统文化;心理认知中图分类号: I0-0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958(2012) 06-0074-03收稿日期: 2012-11-25作者简介:李春祥(1985———),女,河南省泌阳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文学。 Discussing Factors Influencing Women Leaders'Development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LIChun-xiang (DepartmentofCulturalCommunication,HenanBusinessCollege,Zhengzhou450044,China) Abstract:Incurrentsociety,moreandmorewomenhavesteppedintotheleadershippositions.Femaleleadershavetheiruniqueadvan-tages,butatthesametime,theyhavecometoacareerbottleneck.Thispaperexplorestheexternalculturalfactorsandinternalpsycho-logicalfactorsthathaveanimpactonthedevelopmentoffemaleleadersfromagenderperspective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womenleaderstopursuetheircareer. Keywords:genderperspective;femaleleaders;traditionalculture;psychologicalcognition 74——

胡澎著作《性别视角下的日本妇女问题》序——(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胡澎著作《性别视角下的日本妇女问题》序—— (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日本妇女问题研究,作为日本问题研究的组成部分,不仅在知识的内容上推动了对日本的认识,而且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提供了认识的有效途径。继《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妇女团体》之后,胡澎的新作《性别视角下的日本妇女问题》给出了这样的知识与途径。该著作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以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际妇女运动的发展和日本经济社会的变迁为背景,对那个时代日本妇女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变化、团体运动、就业、参政、人权、政策法规方面的基本情况作了详细的梳理,展示给读者一幅清晰的脉络图,提供了观察日本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崭新的切入点。 社会性别研究,既是一种现象,又是一门学科领域,还是一种方法。谈社会性别,首先要把社会性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把握。胡澎引用了美国历史学家琼.W.斯科特(Joan w. Scott)的定义:“社会性别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利关系的一种基本形式。”而正是由于社会性别现象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形成,它标志着社会对男女差异的一种理解,以及它代表着社会对男女不同社会群体特征的行为方式的认知,因此,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它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因其独立的视角构筑独特的研究方法。 顺着这个思路,作为问题研究,首先关注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妇女运动对日本产生的影响,以及日本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带来的时代呼唤。 自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把1975年确定为“国际妇女年”以来,在该委员

会主导下召开的历次世界妇女大会和各类专题会议,相继制定并通过了多个宣言、公约、行动纲领,为世界妇女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国际性政治保障和合作发展的舞台。1995年由北京承办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出席人数上创下了世界妇女会议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世界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是妇女问题融入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所然,是时代的呼唤所致,意味着两性平等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战略。全球性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到世界妇女运动的意义,同时也使我们注意到各个国家和地区因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所导致的问题,以及各个文化传统差异所带来的妇女问题的复杂和多样性。 日本妇女运动和妇女研究的发展受到上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推动,作为联合国成员以及国际妇女运动一个组成部分,日本的妇女运动和妇女研究正式置身于国际妇女问题的解决和研究大潮中。日本的国际参与是积极主动的。如胡澎特别着笔的日本“母亲大会”,就是在国际母亲大会感召下成立的,它几十年的活动历程对日本社会的和平运动以及多元化民主化的推动发挥了积极的贡献。开放的日本在70年代受到美国女性学研究的影响,以女性学研究为目的的非实体研究团体、实体研究机构、大学教育课程以及社会讲座等相继设立,逐渐形成和巩固了日本女性学的研究基础。我们可以从日本的书店一览其研究成果的风采,其中包括女性史、女性思想史、女性文学、妇女人权与参政、妇女就业与社会保障、亚洲妇女研究等著作均有其独当一面的位置。战后日本妇女问题研究之所以有较快的发展,从外部条件看,国际活动的参与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开展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日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是日本妇女运动和妇女问题研究的内在推

社会性别视角下《婚姻法解释(三)》之完善

社会性别视角下《婚姻法解释(三)》之完善 和睦幸福是每个人对家庭生活的最大企盼和追求。不论是传统中国的完全家庭主义,还是当代社会个人平等主义,中国婚姻家庭中夫妻双方的观念和财产分配方式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转变的同时,也继续保持着一些亘古不变的民间传统习俗。无疑,《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在夫妻财产分配方面的进步和创新值得肯定,但是其社会性别理念的缺失以及与传统观念的剧烈碰撞也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如今《婚姻法》已施行十余载,其三个司法解释也陆续出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民法典也会问世。希望在民法典之“婚姻家庭编”或“亲属编”中,对夫妻财产制的规定能更多体现社会性别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推动男女实质平等。 一、社会性别视角进入法律主流 该解释对妇女特殊权益的漠视,反映了制定者的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1995年北京世妇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倡议,即将性别观点纳入所有公共政策和法律的决策主流的主张,它要求评估所有立法政策、方案对男女双方的不同含义,从而使男女双方受益均等,不再有不平等发生。中国政府是承诺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49个国家之一,但该解释(三)说明,社会性别意识并没有被纳入我国法律的决策主流,社会性别主流化在中国仍然没有实质的进展为了兑现国际承诺,推动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中国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对决策者进行社会性别及其主流化的宣传和教育。 毋庸置疑,我们现有的立法机构成员主要由男性构成,司法机构中,男性也占绝对多数,部分立法者缺乏性别公正的理念,更多考虑男性和有产者的利益,忽略了缺乏话语权而又处于弱势的女性群体利益。要改变这种状况,社会性别视角应当进入法律主流,有关部门应当考虑在立法机构中增加女性成员的比例,并在立法过程中充分倾听不同层次的女性群体的诉求,在反复讨论和调研中形成社会共识,保证男女各方同等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我们应将性别平等的理念落实在相关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在法律法规层面努力推进真正的性别平等。 二、重视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 对家务劳动价值的无视是立法过程出现偏颇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婚姻财产的分割上,一些立法者恪守的原则是谁投资谁受益,不够重视家务劳动对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贡献,实际上,对家务劳动价值的轻视不仅仅体现在立法过程中,更反映在整个社会文化之中。当今中国社会,男外女内的分工模式仍然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妻子在家庭内承担了大量的家务劳动,承担了抚育儿童+洗衣做饭+赡养老人的工作,这些工作对家庭的维持和孩子成长极其重要,对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也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家务劳动普遍不受人们的重视,也很难通过家庭金钱财产的增加得到体现。新司法解释忽略了婚姻关系中家庭财产的特殊性,仅用物质利益单位来进行规范,必然使主要承担家务劳动的妻子的家庭地位普遍削弱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立法理念,在家庭财产的分割过程充分考虑双方在家务劳动方面的付出,并综合考虑结婚年限等多种因

我国农村养老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村养老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的现状用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农民子女扶养与农民个人自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随着社会变革进一步加剧,传统养老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农村很多地区的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一)农村土地养老保障不断弱化 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目前,我国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6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已经接近或低于联合国测算的、土地对人类生存最低保障警戒线0.8亩。这意味着,减少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大了农业生产继续增长的难度[1]。加上农业天生弱质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下,生产经营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非常巨大,绝对收益越来越低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承载农民的养老需要。 (二)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 我国农民的养老一直是以家庭为主。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家庭养老的问题日渐增多。 首先,家庭养老投入受到制约。人口流动性增强和社会价值观转变,使得更多的农村年轻人到外地独立谋生,以至于不能够切实地承担起扶养老人的责任。在农村,农民用在子女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所支付的养老费用。农民家庭的财富由父母向子女转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社会现象。 其次,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农民子女凸显养老负担。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规模小型化成为农村家庭的发展趋势。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农村家庭户均规模3.65人。越来越多的农民独生子女将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对夫妇可能赡养4个老人。农民子女的养老负担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 再次,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上升。子女不赡养,或者只提供很低的养老保障,老年农民只有自养。目前,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逐渐上升。他们年老体衰,生产经营能力很低,导致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已经沦为农民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拖累农民改善养老状况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06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表明:2001—2020年是中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97%。同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 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老龄化水平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2]。我国农村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民老年人队伍数量庞大,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人口因素。 (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重家庭养老负担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搞基础建设。而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松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支持。但是,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 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伤逝》研究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遭受重重阻力,发展非常缓慢。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新的历史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的封建残余思想有所抬头,性别歧视在某些领域在加重,两性平等的认识被歪曲,女性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与误导,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表面上看,《伤逝》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深刻认识,里面包含着鲁迅先生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反省,这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女权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伤逝;女性主义;男权思想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国外的各种文化思潮也进入中国,并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学科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尤为突出,其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的理论认知,到理论创建,最终在实践中逐渐中国本土文化的痛苦融合过程。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妇女始终被当做男权制度化的附属品,男权意识象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妇女的精神与肉体。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男权特征,成为女权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增加了女权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难度。 严重的男权思想,也使中国女性文学的生存与历史文化背景与西方的产生巨大差异,并在叙事方式、文体特征、性别意识以及情感世界等,都形成独特的特质。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关注和发掘不够,这无疑限制女性文学的影响了,因此,需要逐步的加以解决。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九十年前,鲁迅就已经敏锐的认识到,女性的觉醒,不仅仅是依靠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与对自由的勇敢追求就能实现。《伤逝》表面上看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女性地位的认识,还有对妇女个性解放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深入分析鲁迅对女性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性别平等的解读,以及《伤逝》对近、现代中国女性爱情观、价值观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研究《伤逝》中关于两性关系的思想认识对和谐社会建设下中国女性发展的现实意义。 2、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四”时期,女权主义运动传入中国,为这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封建大国的妇女展示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但是,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遭受重重阻力,发展非常缓慢。近百年来,中国的女性主义思维更注重于现实的需要与实际利益的争取,而很少从宏

创新农村社会养老模式 破解农村社会养老难题

创新农村社会养老模式破解农村社会养老难题——河北省大力推进农村互助幸福院 随着全国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河北省各地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社会养老比较落后。那么,如何破解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难题,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农村养老模式的探索、发展过程 肥乡县前屯村从年开始,创造性地成立了“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互助幸福院,走出了一条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养老新路子。年下半年,我们发现这一典型后,省民政厅党组和厅长古怀璞同志对互助幸福院这个新生事物给予了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古厅长、王云副厅长、陈先琴巡视员和省老龄办姜文汇主任先后多次率领相关处室深入实地慰问院民、了解情况,帮助研究解决问题,以极大的热情给予鼓励。并通过河北民政网和《河北民政杂志》进行宣传报道,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年月份、月份肥乡县就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作为农村社会养老的先进典型,先后两次在全省老龄工作会议和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他们的经验也开始通过新华社等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报道,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关注。今年春节长假刚过,民政部李立国部长,亲率民政部调研组对我省农村社会养老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考察。在听取邯郸市的汇报,到肥乡县、曲周县、涉县几个村幸福院调研后强调说:邯郸农村养老模式基本是三种。一是补贴型,村里集体经济较好,用

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支持幸福院建设,在生活上给予补贴。第二种是互助型,集体经济薄弱,主要靠自助互助、集资和政府支持实行互助养老。三是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完全福利型的。这三种模式,分别因地制宜地解决了农村老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动问题。这是基层组织的创造,是地方民政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创造,是河北破解农村社会养老难题一个尝试。在邯郸已经覆盖了个县、个村。当然在村子数量的比例中还比较小,不过有苗不愁长,只要方向对头,方法合适,再加上政府的指导支持,加快普及步伐是完全可能的。 立国部长在调研结束时再次十分肯定的说:肥乡县“互助幸福院”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群众需要的,村级组织有能力兴办和管理的,政府也是有条件支持条件的,是符合农村实际的,代表着发展的方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肥乡、邯郸之光有可能亮遍全国。 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在全省范围大力推进以“互助幸福院”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的信心和决心。肥乡县前屯村“互助幸福院”作为发生在中国农村土地上的一件新生事物,年建院至今近年时间,它不仅能够坚持下来,而且越来越受到农村老人及其子女的欢迎,他的典型意义在哪里?他的生命力在哪里?在于政府和村集体花钱不多,却实实在在的解决了农村老人,特别是子女外出务工家庭的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老人高兴,子女欢迎。他解决了这些家庭在外务工经商子女们的后顾之忧,解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生育性别偏好研究_郑百灵

收稿日期:2005-10-12 基金项目:联合国社会性别基金项目(Project N o.00040647)、中国妇女研究会2005年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郑百灵(1957-),河南偃师人,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校(院)刊编辑部编审,研究方向为哲学与社会学; 高莉娟(1972-),江西上饶人,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李丽华(1967-),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女性主义思潮。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生育性别偏好研究 郑百灵1, 高莉娟1, 李丽华2 (1.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 330003;2.江西科技师院,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生育性别偏好的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是从政府、市场、社区、家庭等层面分析性别不平等的状况及其对性别偏好产生的影响;各层面中存在的传统性别文化制度如继嗣制度、婚居制度、养老制度、继承制度、社会分工制度等制度的紧密交织强化了上述机制形成的男孩偏好。 关键词:生育性别偏好;社会性别视角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79(2005)0620040206 On the Study of Sex Preference and G ender Perspective ZHE NG bai 2lin , G AO Li 2juan , LI Li 2hua (1.Jiangxi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Nanchang ,Jiangxi 330003;2.Jiangxi C ollege of Science &T 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China ) Abstract :G ender Perspective of Sex Preference are analyzed.The situation of gender inequality and its ef 2fect on Sex Preference are analyzed from such aspects as g overnment ,markets ,communities ,families ,and s o on ;in every aspect ,traditional gender culture systems such as inheritance ,living style after marriage ,support 2ing the older ,division of labor in s ociety ,etc.strengthen the “boy preference ”mechanism. K ey w ords :Sex Preference ;G ender Perspective 一、社会性别分析及其视角 社会性别分析(gender analysis )是目前国际学术界非常 重视的新的研究视角,指用社会性别与发展(gender and de 2velopment )的理念、方法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它是旨在实现社会性别公平和平等的思维方法。它是由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发展学研究所的奈娜?卡比尔与一些决策者、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合作创立的。卡比尔认为,将社会关系分析法狭义地应用于一个具体的制度时,它会突出在单个制度中,社会性别不平等是如何产生和延续的。将它广义地应用于特定环境中的一些制度时,会发现社会性别和其他不平等的现象是如何通过不同制度之间的互动而交叉存在,从 而对个体造成具体的不利处境[1]。生育性别偏好看似个人和家庭的决策问题,但与社会大背景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是个人和社会互动的产物,这是本文使用社会性别分析框架的重要依据。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生育性别偏好的归因分析多着重行为分析,即是哪些行为造成了高出生性别比的结果,如男孩偏好的观念驱使人们采取瞒报漏报女婴、溺死女婴、进行性别鉴定流引产女婴等行为;90年代中期以后是多因分析,如有观点认为是计划生育政策刺激了男孩偏好,有观点认为B 超技术的广泛运用是首要原因,还有观点认为生育率下降使得人们求质量,以及歧视性性别偏好和人口管理工作的疏漏等因素。所有分析都认同“男孩偏好”因素存在, 第38卷第6期2005年11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xi N 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V ol.38N o.6 N ov.2005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别刻板印象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别刻板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旧社会中“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有所改变,从理论上讲,男女基本实现平等。但由于旧社会所遗留下来的性别刻板印象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很多的方面,很多领域仍存在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所谓的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男性或女性定型化的期望和看法。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度的固有印象。性别刻板印象严格界定了性别角色的标准,片面夸大两性之间的差异,缩小群体内部的差异,这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而且不利于男性自由发展。 老牌名校广州市真光中学因拟开“女子班”以培养淑女,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前段时间,真光中学高一级今年将开设两个“女子班”每天要穿旗袍上学,还将学习家政、社交等淑女课。真光中学校长认为,开设“女子班”是有感于“真正女孩”缺失以及“应有的品德和技能慢慢淡化。”真光中学希望女生更有气质,所以打算根据女性的心理生理特征,为“女子班”的学生设计一系列如缝纫、亨饪、礼仪、社交等教育课程。就这件事情而言,我持反对的态度。办“女子班”每天要穿旗袍上学,还将学习家政、社交等淑女课。用社会性别角度分析这无疑就是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是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是封建时代女性地位的复制和延续,与现代社会女性追求独立和自我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是女性物化的历史倒退,不利于女性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制约其激发潜能,施展才华,我们应该坚决抵制和摒弃。

让女性自由的发展。 再者,前段时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的副教授何光顺在课堂发表言论“女生应有充裕的时间来打扮自己,能跟上10点的第二节课就好了,从7点到9点的时间应该用来化妆,然后再优雅地进入学堂,于是男生因为美的感动和鼓励,就会赢得奋斗的动力了。”该教授还将这番言论发到了微博,引发网友热议,更是引起了多名女权主义者的抗议。对此,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性别教育论坛负责人柯倩婷对其微博评论道“化妆,或说过度的身体投资,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本应反思;而为鼓励男生而化妆而迟一小时上课,女生和家长都不会同意。但愿你是开玩笑。” 她认为,“保护女性权利应鼓励女性自由表达,化不化妆、学什么课程应由她们自己决定。女人不用负太多责任只要扮演贤妻良母或‘花瓶’的说法,并不是性别意识的回归。”女性想要以美貌打动男人,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制约和建构的结果。大多数女性希望的本真是,她的个性、才华、成就、风度总有一款打动人,被社会称许。对于柯倩婷老师的观点我表示称许。从社会性别角度分析,我认为发生这件事情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女性所形成的刻板印象,认为女性就应当扮演贤妻良母或‘花瓶’,应当以美貌打动男人,这种观念反映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观念,从一定的程度上讲,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作为女性的我们,应该强烈反对这种落后的观念。摈弃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积极追求自由以及高层次的自我发展。

2021年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2021年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2021年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使是农村新型医疗制度也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造成了目前农村养老、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我们在崇阳县路口镇进行了一次养老情况调查。 关键字:养老方式;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崇阳县路口镇;家庭养老 一、调查背景 社会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如何,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而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今老龄化日益严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做到使广大的农民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继承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

宏观政策背景 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提出,到XX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再至XX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由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 根据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顺利开展的指示精神,各试点县市在研究各自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 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的伟大落实,是持续多年的惠农政策的又一亮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并且实行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由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XX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后逐步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天使”形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29541293.html,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天使”形象分析 作者:吴桓球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4期 摘要:本文借助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相关理论,通过对华盛顿·欧文的一个作品《乡村的骄傲》中女主人公形象、恋爱的态度和话语权利的解读,发现欧文笔下这位所谓的天使女子不过是被男权意识和话语体系所扭曲异化的不真实形象而已。 关键词:女性主义;天使;《乡村的骄傲》 《见闻札记》是“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最伟大的文学成就,创作于1819—1820年间,收录了欧文的散文及短篇故事集。其中的故事是依据美国和德国的民间传说写成的,以幽默睿智的文风见长,而散文大多以作者旅英时目睹的英国景色和风俗习惯为背景。(1)欧文向往田园生活,向往古代淳朴的风土人情,英国那宁静、优雅的田园风光最能激发他的遐思和冥想,字里行间常常浸透着一股忧伤和怀旧的气息。《乡村的骄傲》(The Pride of the Village)正是《见闻札记》中的一篇,文体风格介于故事与散文之间。描述了作者在经过英格兰一个偏僻乡村时听到的一则其实的故事。全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正如作者所说,“与时常听到的相类似”:纯真美丽的农家少女爱上了英俊潇洒的贵族军官,但由于地位悬殊加上军令难违,军官无情地弃地而去,最后,少女因伤心忧郁过度而死。故事虽真实的,作者却只是从别处听来,未曾亲眼目睹。然而经作者细腻温婉的文笔娓娓道来,故事中少女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却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2)凡阅读过《乡村的骄傲》的评论家往往把焦点投注在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强调作者细腻、传神的表现手法,褒扬作者有着一颗善良、敏感,对妇女倾注了无限热忱、关怀和怜悯的心。认为作者成功地把握了少女微妙的心理特征及其在神情和动作上的表现,加上描写细致入微,富有感情,整篇文章深深地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久久不能平静。而对故事的女主人公,则冠之于美丽善良、纯洁温柔的天使,是所有男人的梦中情人。至于故事的男主人公——贵族军官,作为如花少女夭折的直接杀手,现有的研究往往忽略,几乎没有任何的评论。所以笔者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探讨欧文的这篇散文式故事《乡村的骄傲》。 吉尔伯特和古芭在女性主义经典《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指出(3)男性文化传统为妇女所设定的形象就是“天使”和“魔鬼”两类。天使类的理想女子是被动的、顺从的、无私的、奉献的。她们往往美丽温柔、贤良淑德,无怨无悔,为爱献出生命。在父权制文化传统中,男性是权威,女性被视为是低人一等的“第二性”,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话语,成为按男性期望和设计而产生的、囚禁在男性文本中的人物和形象,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是被男权意识扭曲和异化的女性形象。欧文在《乡村的骄傲》中也正是依此标准来设计女主人公——一位温婉可人,生来就是被男人疼爱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使。首先体现在女主人公的形象刻画方面。欧文通过对女主人公——乡村少女在与男主人公——贵族军官的初见、再见和永别的几个场景细腻传神而动人的描写,凸显了男性作家心目中的理想女子形象——百依百顺的柔情天使。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位被称为“村中的美人和骄傲”(4)的乡村少女(凡引用原译文部分均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问题

“剩女”还是”圣女”——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剩女问题 社132 石雪桐9号 目前多数人沿袭的择偶标准是:男选女,生物价值为主、社会价值为辅;女选男,社会价值为主、生物价值为辅。 于是剩女的困境由此而来,比如在社会上干得还可以的30多岁单身女士,到了择偶的时候她还会要求男人的社会价值不能低于自己,但满足条件的单身男人更有可能去找20岁的女人(生物价值更高),并且他们也能够成功,因为20岁 的年轻男人在30岁的成熟男人面前毫无竞争力。 剩女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两方面期待,一是男性不再只是看重女人的生物价值,二是女性不再要求男人的社会价值必须高于自己。 比如在西方社会,男人普遍认为30岁左右才是女人魅力的巅峰,这其中的审美标准显然加入了不少性格阅历因素。而中国男人的可悲之处是性压抑的时间太长,青春时对异性的生理需求很少能得到真正满足,所以年轻漂亮的女人对他们来说总是一个未了的心愿,于是一旦事业有成就马上要先把这个梦给圆了,因此这种饥渴状态的男人你又怎么期望他们去欣赏女性的内在美? 而中国的女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太深,当然其中原因也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太恶劣了。比如一个30多岁的男服务生,放中国的话大家就会觉得这是个loser,但放美国的话也许就是个正常职业。所以一个30岁的女白领跟一个30岁的男服 务生谈恋爱,在中国比在美国承受的压力要大很多。甚至即使女人自己过了心理关,男人还不一定愿意,因为许多中国男人觉得在收入比自己高的妻子面前抬不起头,所以他宁可找个比自己社会价值低的。 分析了一圈,看来更多还是取决于男人的作为,如果男人能在获得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之前先实现个体的成熟,有钱的不浅薄,没钱的不自卑,那剩女们或许就有救了。 “剩女”,是现代都市生活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特指那些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有思想、有品味、有长相却没有男朋友的大龄未婚女子。女性,由于她特有的生理特征,承载着繁衍后代的能力。但随着女性走出家庭、步入社会,也由于社会、女性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三高”(即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的女性未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以及基于此种划分的社会性别分工、价值判断和权利结构。社会性别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学是女性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社会性别学理论认为,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不在于先天决定的生理性别,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和对策

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02亿。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已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占全国70%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标签:养老现状对策 据国家统计数据,到2013年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02亿。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日趋严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已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是占全国70%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一、农村养老面临的现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也不断充裕,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致使广大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急剧增加,而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和绝对的贫困状态,农村养老问题现状堪忧,农村老年人的民生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1.家庭养老占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模式,这是由我国农村的传统文化、生产方式、经济水平低下等因素决定的,特别是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边远地区,还保留着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这就更决定了家庭养老必然长期占居主体地位。 2.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在经济供养上,一对农村夫妇往往要供养四个老人,因此,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正受到挑战。在生活照料方面,在精神慰藉方面,由于家庭小型化的推进,这就导致父母与子女间缺乏沟通和感情交流,难免造成老人孤单寂寞。同时,一些青年夫妇往往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 3.尊老敬老氛围不浓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全社会对老龄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和引起足够的重视. 4.空巢现象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群体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记录显示,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同时,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他们的老年生活的好坏也成了当前养老问题主要矛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