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预防乙肝 关爱健康

预防乙肝 关爱健康

预防乙肝 关爱健康
预防乙肝 关爱健康

什么是乙肝?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为主要病变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乙肝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因此,本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传染病之一。

乙肝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乙肝病毒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

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亦未发现乙肝病毒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

目前尚无根治乙肝的特效药物

虽然有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等抗病毒药物,但它们仅仅是抑制病毒的复制,而不能将病毒彻底清除。

一旦感染乙肝,面对的将是长期的药物治疗和沉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

乙肝的防治策略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乙肝疫苗是唯一可预防原发性肝癌的疫苗,并认为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明确指出:“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乙肝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

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接种乙肝疫苗后95%可产生免疫力。

我国自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根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我国人群HBsAg携带率比1992年下降26.36%,而且年龄越小,下降幅度越大,1-4岁组儿童下降90.07%。据此估算,通过十多年的采取乙肝疫苗接种为主的预防措施,我国儿童感染乙肝病毒人数减少了近8000万人,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减少了1900万人。

哪些人群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λ新生儿;

λ婴幼儿及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

λ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多个性伴侣者;

λ未曾接种乙肝疫苗的且无乙肝感染史的人群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程序

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

哪些人不能接种乙肝疫苗?

λ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及甲醛过敏者;

λ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λ妊娠期妇女;

λ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为什么新生儿要在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肝疫苗?

新生儿要在出生24小时内尽早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越好。母婴传播是我国的主要传播方式,而且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易发展成为慢性携带状态,发生感染的年龄愈小,成为HBsAg阳性携带者机率愈高,因此,24小时内及时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进行母婴阻断是预防乙肝的关键环节。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肝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

HBsAg阳性母亲母亲能否用母乳喂养宝宝?

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15岁以下儿童如果未完成全程3针乙肝疫苗接种,怎么办?

不需要重新开始3针的接种程序,只要完成未接种的针次即可。

接种乙肝疫苗后何种情况下进行加强免疫?

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的保护效果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

以前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是未出现抗体,怎么办?

建议加大剂量后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

在意外接触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如何处理?

意外接触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c、ALT和AST,并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剂次乙肝疫苗(20μg),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次乙肝疫苗(各20μg)。

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如何预防?

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该3种标志物均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

夫妻中一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性生活需要防御措施吗?

建议无病毒携带的配偶要去医院做下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是抗-HBs阳性,即配偶有抵抗能力,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过性生活;若配偶HBsAg及抗-HBs均为阴性,则表示配偶无乙肝抵抗能力,就应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在配偶没有产生抗-HBs保护性抗体之前,性生活时最好使用避孕套。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全网发布:2011-06-23 19:55 发表者:黄星244075人已访问 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治疗的目标有两个,即(1)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2)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要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需要阻断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而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抗病毒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目前被专家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一共两大类,共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这里我们就来对比一下这五种乙肝抗病毒药物的优缺点及如何正确选用抗病毒药物。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 有人将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层楼。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2005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通过美国FDA 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常值的10倍)、DNA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它居然能使一部分人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过这个数量不大,只有3%,而这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所不能做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干扰素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缺点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使用干扰素的开始几天,医生们发现很多病人都像得了重感冒一般:发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过,这种症状在注射三五次后便可消失。 有些病人用完干扰素后,发现脱发开始增多,有时拿起梳子一梳,头发便一缕缕往下掉。很多使用者的骨髓受到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会降低,病人感觉很难受。有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损害,如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只是在部分病人身上出现,而且其损伤是一过性的,停用后几天到几个月,上述不良反应便可烟消云散。所以,在用药过程中,病人需要密切留意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有异常情况马上告诉医生,这样医生便可根据不良反应的程度来调整剂量和给药频率。肝功能失代偿(转氨酶高于正常值的10倍以上)的病人要特别小心,因为他们一旦用了干扰素,肝功能将发生急剧的损害,出现严重黄疸。 高志良教授特别强调,使用干扰素者应密切监测副反应,要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如治疗前就已存在甲亢,最好先用药物控制好,再开始干扰素治疗。另外,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抑郁症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乙肝防治指引

精品文档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 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cccDNA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10-12]。 二、流行病学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 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3, 14]。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15, 1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17]。 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14]。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

乙肝的防治宣传资料

乙肝的防治宣传资料 什么是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乙肝患者症状 1、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其原因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这时可用杨.氏.乙.肝.方。 2、消化道症状:肝脏的炎症可能引起肝窦的血流障碍,导致胃肠道的充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食物消化不彻底,在小肠内大量的堆积发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有害物质和气体,因此,乙肝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1]

3、肝区疼痛:肝的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膜,称肝包膜,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肝脏发炎肿大时,肝包膜紧张,痛觉神经受刺激,因而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肝区疼痛是乙肝患者症状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4、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病情较重时,由于胆红索的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当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以后,胆红素从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变深.它是黄疸最早的表现。 5、肝外表现:不少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面色黝黑晦暗,称肝病面容,这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皮肤色素沉着.或者是由于持续或反复黄疸,胆绿素在皮肤沉着所致。手掌大、小鱼际显著充血称肝掌。皮肤上一簇呈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称蜘蛛痣,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压之退色,常见于面部、颈部、前胸和手背。 乙肝患者传播途径 乙肝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传播: 1、血液传播 如输入被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等血制品或其它血源性传播。 2、母婴传播

乙肝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肝传播途径有哪些 现实生活中乙肝患者都被人排斥,人们不敢跟患者接触,害怕传染,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正常生活接触会传染吗比如共餐、握手、喷嚏、拥抱等会不会传播乙肝病毒,在游泳池等公共场所会不会传播乙肝病毒,大家也不必太恐慌,乙肝的传播途径并没有那么多,日常生活多加注意卫生,提高身体免疫力,病毒自然不会找上门。 下面介绍乙肝的传播途径。 一、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母亲是家庭聚集的主体,我国约有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婴传播所致,成人肝硬化、肝癌90%以上是婴幼儿时期感染上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大家一直认为母婴传播就是垂直传播,其实不然。在宫内传播引起的只占10%,怀孕期间在子宫内在胎儿期间被传染的只是10%,不是很高。主要的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作为一个大三阳母亲,孩子出生后被感染性的可能性达到90%—95%,E抗原阴性的乙肝母亲生下的孩子感染几率要比E抗原阳性的低一半,大概45%—40%。 二、父婴传播 父婴生活中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病毒一般需要两个必要条件:1、孩子的机体免疫系统不健全,或孩子继承了他们对乙肝病毒免疫的缺陷,使得在生活中接触感染乙肝病毒。2、孩子的皮肤粘膜的损伤给乙肝病毒的传染带来机会。而这种生活密切接触的感染主要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免疫系统不健全的孩子中,因此,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医源性传染 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这个叫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器材。 四、输血传播 输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五、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包括一起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皮肤黏膜受到损害之

乙肝诊断标准

急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HBsAg阳性+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HBsAg阳性+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急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疑似乙肝+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2. 疑似乙肝+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3. 疑似乙肝+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4. 疑似乙肝+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慢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慢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2.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4.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乙肝抗病毒治疗推荐方案

乙肝抗病毒治疗推荐方案 (一) 慢性HBV 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对慢性HBV 携带者,应动员其做肝组织学检查,如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G2 炎症坏死者,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如肝炎病变不明显或未做肝组织学检查者,建议暂不进行治疗。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一般不需治疗。上述两类携带者均应每3~6 个月进行生化学、病毒学、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一旦出现ALT ≥2×ULN,且同时HBV DNA 阳性,可用IFN α或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Ⅱ-2)。 (二)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对于HBV DNA 定量≥ 1×105 拷贝/ml,ALT 水平≥2×ULN 者,或ALT1.普通IFN α 5 MU( 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每周 3 次或隔日1 次,皮下或肌肉内注射,一般疗程为6 个月 (I)。如有应答,为提高疗效亦可延长疗程至1 年或更长[52] (II)。应注意剂量及疗程的个体化。如治疗6 个月无应答者,可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2.PegIFN α-2a 180 μg,每周1 次,皮下注射,疗程1 年(I)。剂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等因素决定。 3.拉米夫定 100 mg ,每日1 次口服。治疗1 年时,如HBV DNA 检测不到 (PCR 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ALT 复常,HBeAg 转阴但未出现抗-HBe 者,建议继续用药,直至HBeAg 血清

学转换,经监测2 次 (每次至少间隔6 个月),仍保持不变者可以停药[85] (II),但停药后需密切监测肝脏生化学和病毒学指标。 4.阿德福韦酯 10 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 [85](II)。 5.恩替卡韦 ( 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为1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 (三)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DNA 定量≥1×104 拷贝/ml,ALT 水平≥2×ULN 者,或ALT 因需要较长期治疗,最好选用IFN α(ALT 水平应1.普通IFN α 5MU ,每周3 次或隔日1 次,皮下或肌肉内注射,疗程至少1 年 (I)。 2.PegIFN α-2a 180μg,每周1 次,皮下注射,疗程至少 1 年 (I)。 3.阿德福韦酯 10 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至少1 年。当监测 3 次 (每次至少间隔 6 个月),HBV DNA 检测不到(PCR 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和ALT 正常时可以停药[87](II)。4.拉米夫定 100 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至少1 年。治疗终点同阿德福韦酯[87] (II)。 5.恩替卡韦 (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为1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可参照阿德福韦酯。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0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前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 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 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1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 3.2.1 急性肝炎 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 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乙肝防治常识

乙肝防治常识 对艾滋病人人民谈虎变色,但人们对乙型肝炎(乙肝)的危害性认识却不足,由此导致对乙肝的传染不够警惕。有人说“乙肝不会死人呀”。其实不然,每年中国死于与乙肝有关的疾病人数要高出死于艾滋病的成千上万。乙肝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每年全国死于原发性肝癌的超过十万,死于肝硬化的就远远不止十万。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基本相同,但中国是乙肝高发区病毒携带者人数众多,带艾滋病的人数相对很少。而且乙肝病毒的感染力比艾滋病毒要强一百倍,使乙肝的预防更紧迫性。幸运的是,不像艾滋病,乙肝是可以通过疫苗接种得到预防。下面是关于乙肝的一些常识。 什么是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是一种引起肝在发炎的疾病,这种炎症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引起肝硬化,增加发生肝癌的危险。在中国,人口中近百分之六十感染过乙肝病毒。大约90%到95%的成年人能在感染后六个月内康复,从而不会再被感染。当然验血还能显示出他们曾感染乙肝病毒。大约5%至10%的成年人和25%至90%五岁以下儿童在感染乙肝病毒六个月后,体内还不活病毒,他们为慢性患者,通常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能将病毒传给他人。日前美国大约有一百多万慢性乙肝病人。而中国则有一亿二千多万,占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乙肝有那些症状? 多数乙肝病毒的急性患者通常没任何症状,或只有一些轻微的像感冒一样的反应,无食欲、恶心、呕吐、腹泻、疲乏、肌肉或关节以及低热,大约25%至30%人会注意到小便发黑,皮肤和眼睛发黄(黄疸),甚至轻微便血。少数会有严重的症状,有可能会在染病后短期内死于极度肝衰竭。

乙肝是如何传染的? 乙肝病毒通过接触病毒的体液传染的,如唾液、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月经)。因此,任何接触过带菌者血液或体液的人都有被感染的危险。乙肝最通常的是通过性接触传染的,其它传播途径包括接触被带病毒血液沾染过的锋利物体。如纹身、扎耳环洞、针灸和病人合用剃须刀或牙刷,被病人咬过的口香糖以及输入被染过病毒的血液。大约30%至40%的病人不知道如何被感染的。这个病毒能在体外干燥的表面至少七天,而且比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力强一百倍,艾滋病毒通常不通过唾液传染,但乙肝可以。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定期口腔保健,因此有牙病,包括牙龈发炎出血,增加了口腔(包括接吻)传染乙肝的机会。 高危人群包括: 毒品注射; 学生病人和血液透析病人; 接触输血者; 和病人生活一起的人; 携带病毒孕妇生下的孩子; 与病毒携带者有性接触的人; 犯人; 有许多性伴的人; 进入乙肝高发区的人; 从事需要接触血液工作的人(医生、护士); 如何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中国是乙肝高发区,加上该病毒强劲的感染力,以及最近性观念开放,人口流动性增加都是极大地提高了感染乙肝的机会,你周围至少十分之一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约20亿人被HBV感染,其中慢性感染3.5亿人,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是HBV感染高流行区,有1.2亿人口为HBV感染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为7000万。我国慢性HBV感染的特点是持续时间漫长,临床上可分为3个时期:免疫耐受期,慢性肝炎期,低或非复制期。在我国感染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主要因素。围产期感染多形成慢性感染,在成年期感染引起急性肝炎,其中10%可形成慢性肝炎。围产期与宫内感染HBV的婴幼儿形成免疫耐受,带毒持续时间长,而成年期感染者往往缺乏免疫耐受期[1,2]。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长短不一,此期肝功能检测正常,无症状,常称为慢性HBV携带者。以后进入免疫清除期,肝脏出现炎症反应,转氨酶(ALT/AST)升高,并出现轻重不一的临床肝脏炎症症状。当发展到慢性肝炎阶段以后,每年大约2%~5.5%的慢性乙肝患者发展成肝硬化,最后一部分发展成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往往夺去生命。 防治病毒性乙型肝炎要从源头上阻断HBV感染,同时,也不能忽视慢性HBV感染的治疗。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是从源头上阻断HBV感染的理想措施,然而我国是个肝炎大国,即使到2010年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者降到1%以下,全国人群HBsAg携带率降到7%以下,也仍将有约7000万人群携带HBsAg。因此,已形成大量的慢性HBV感染者的治疗问题,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3]。

1 慢性HBV感染要不要药物治疗 国内外肝病学者对慢性HBV携带者多数不主张抗病毒治疗,主张进行医学观察。对ALT<2 u/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亦如此。而这类患者最近已经有人研究证明形成肝硬化并发症的风险同样存在。已经有些肝病专家指出:目前已是重新评估现行美国肝病学会、欧洲肝病学会以及亚太肝病学会的治疗指南的时候了。重新评估什么呢?一是HBeAg血清转换是不是抗病毒药治疗特点的指标。因为即使抗HBe出现后,每年持续有4%的病例形成肝硬化,并且也可发生肝癌。二是HBV DNA降到<1×103 copies/ml,肝硬化并发症仍可发生。三是ALT<2 u/L仍然有出现肝硬化的风险,并且<1~2 u/L的风险最高[4]。 现在我们不能不重新评估我们对慢乙肝的治疗策略,应如何更好防止肝硬化并发症。目前国内外肝病学者共识:治疗慢性乙肝有效的方法是抗病毒疗法。 2 近年治疗慢性乙肝不同的抗病毒药物所取得的疗效[5] 2.1 拉米夫定最先上市的第二代核酸类似物,每日口服1片(100 mg),治疗1年可明显抑制HBV DNA水平。治疗1、2、3、4、5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可达到16%、17%、23%、28%和35%。然而,随着用药时间延长,病毒变异发生率逐渐增多,第1、2、3、4年后可分别达到14%、38%、49%、66%。虽然拉米夫定长期用药能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减少肝失代偿的不良后果。但由于耐药株的出现,使药物失去疗效。停药可能导致肝失代偿,不得不换成阿德福韦或思替卡韦等。

乙肝治疗诗词集乙肝治疗诗歌乙肝治疗乙肝传播乙肝预防

乙肝治疗诗词1.乙肝传播和疫苗 乙肝科普很重要,教育民众第一条。 防治肝病是国事,中小学生当知晓。 乙肝接触不传染,乙肝恐慌太可笑。 做饭共餐染不上,哪怕拥抱蚊虫咬。 那么携带为何多?听我慢慢把理道: 打针输血共牙刷,夫妻恩爱度良宵。 刺青纹眉穿耳洞,与人同用刮胡刀。 母婴感染常发生,血液传播知多少。 拔牙洗牙和针灸,传播统统是渠道。 其实根本不用怕,乙肝疫苗本领高。 疫苗三针护一生,产生抗体没事了。 照样工作谈恋爱,鸾凤和鸣乐逍遥。 三阳母亲生孩子,免疫蛋白加疫苗, 及时科学防病毒,母婴阻断机率高。 战胜愚昧与无知,拥有健康无价宝。

2.乙肝保健与治疗 生了乙肝不可怕,科学养生比药好。 带鱼羊肉要少吃,戒烟戒酒心莫燥。 蔬菜水果天天啖,牛奶杂粮不可少。 不咸不辣慢慢咽,七八分饱人不老。 熬夜过劳如毒药,早睡早起身体好。 抗菌治抑害肝药,肝脏解毒难除了。 恐慌更比病毒凶,快乐心态最重要。 家庭温馨心情好,恩恩爱爱把话聊。 适度锻炼常坚持,随遇而安笑一笑。 没有症状别滥治,转阴根治是造谣。 关注健康早预防,自动体检很必要。 定期随访莫回避,万一发病早治疗。

3.抨击乙肝假广告 虚假乙肝做广告,惟利是图不仁道。 花言巧语把人骗,昧着良心成富豪。 无知患者入圈套,雪上加霜没命了。 医疗市场要整顿,坚决取缔假广告。 诊疗标准当规范,职业道德须提高。 严禁滥开大处方,过度医检实在糟。 降低减免医药费,穷人也能把病疗。 投入重金搞科研,早日产出特效药。 乙肝患者笑开颜,甩掉肝炎大国帽。

4.消除歧视春天到 乙肝歧视似把刀,强制体检太霸道。 剥夺工作没法活,寒窗苦读白深造。 无可奈何去作弊,苟且偷生没情调。 男欢女爱不敢想,帅哥美眉无人要。 我本无错却受过,同根相煎骂声*! 似水年华都蹉跎,试问歧视何时了? 爱人就是爱自己,共享人生好味道。 战胜乙肝与歧视,相互关爱春天到。

乙肝的诊断标准

乙肝得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得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得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与/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她医源性感染,生活中得密切接触,尤其就是性接触。 2)症状:近期出现得无其她原因可解释得持续一周以上得明显乏力与消化道症状。 3)体征:A、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B、皮肤,巩膜黄染。 4)肝功能检查:A、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B、血清胆红素(Bil)大于 17、1μmol/L(大于1mg/dL)与/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她疾病所致得黄疸。 5)HBV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抗H Bc-IgM高滴度(1:1000稀释仍阳性),两项阳性或仅后者阳性。疑似病例:1-2)+1-3)+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如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正常,尿胆红素阴性为急性无黄疸性乙型肝炎,反之为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2、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1)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未痊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2)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3)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肝得病原学指标,抗HBc IgM 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4)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就是肝小叶内得炎症与肝细胞得变性及坏死; 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就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疑似病例:2-1)+ 2-2)+ 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2-4)或2-3)+2-4)。 3、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有明显得肝炎症状。 1)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她原因) 2)肝功能检查:ALT反复与/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 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与/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3)HBV标记物检测:同2-3)。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慢活肝得病理改变以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点状或灶状坏死,甚至灶性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乙肝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乙肝 乙肝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的疾病,而且其传播途径是非常多的,乙肝的治疗是很困难的,但是只要做到科学合理的预防及治疗,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是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注意很多方面,比如加强自我防范的意识,在饮食中多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定期到医院去进行检查身体,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正确吃药、治疗等等。 1、定期复查 乙肝病毒携带者患者要随时注意观察自己的病情,应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五项、B超、HBV-DNA、甲胎蛋白(AFP)等。一旦发现乙肝病毒携带者肝功能不正常,就要及时的采取措施治疗遏制其发展。 2、注意阻断传染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传染病,特别是在HBV-DNA阳性的时候起传染性比较大,所以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注意自身健康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醒身边接触到的亲朋好友及时的注射乙肝疫苗来预防感染。 3、调整饮食结构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膳食的均衡营养。平时饮食中药主要采用低脂肪、低糖、高蛋白饮食,例如豆制品、牛肉、鸡肉、鱼肉等、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4、禁忌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乙肝患者要注意禁忌烟酒、忌辛辣、刺激、高铜类饮食,少食油腻、油炸以及易上火食物以及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乌鸡、羊肉、猪蹄、动物内脏等。 5、注意劳逸结合和调畅情志 乙肝病毒携带者患者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规律,注意休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并结合适当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以便机体战胜病毒。 6、适量运动

乙肝患者多做户外活动,如去公园散步,田野踏青,和朋友打球,自己在一个地方打太极拳等,这样调理的话既能使人气血通畅,促进身体的吐故纳新,对于乙肝患者强健身体,又可以帮助乙肝患者怡情养肝,达到护肝保健之目的。 7、多饮水 天气干燥易缺水,乙肝患者多喝水可补充体质,增强乙肝患者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医学实验表明乙肝患者多喝水还可以促进腺体,尤其是消化腺和胰液,胆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废物的排除,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8、减少药物的伤害 乙肝大三阳、小三阳患者都不可乱服药,各种药物尽量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服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以防止和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温馨提示:乙肝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充沛的精力,如果经常熬夜、过度劳累、心理压力过大等都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对乙肝病情的恢复不利,建议乙肝患者不要参加高强度、重体力的工作,尽量放松心情,规范生活作息,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 原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9684426.html,/yg/2013/1223/150937.html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 简介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是指在治疗乙肝患者疾病的过程中,通过的药物制剂来抑制病毒复制,并最终清除乙肝病毒,能够控制病情进展的一类药物的统称。目前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的根本治疗方法。对于符合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只有采用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进行治疗,才能实现疾病的康复。 指南 抗病毒要讲究时机,并不是所有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需要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即使HBV DNA水平很高,只要肝功能正常,就无需进行抗病毒治疗。但要坚持定期检测,不能掉以轻心。 2010年最新出版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指出,HBV DNA水平超过1×104拷贝/ml和(或)血清ALT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肝活检显示重度至重度活动性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乙肝患者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此外,肝活检显示重度至重度活动性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患者,也应该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 后果 近期国内的一项万人调研结果显示:在口服抗病毒中,63%患者自行停药,其中57%的患者病情加重。专家指出,乙肝抗病毒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吃药,通常情况下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如果停药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不然病情不稳固的情况下停药,不仅起不到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而且还可能加速耐药的发生,甚至使病毒的复制反弹,导致病情加重。 毒药物治疗 治疗的适应症 乙肝带毒者不是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一般都不应当使用抗HBV药物。但是,当本人强烈要求进行治疗时,就一定要做肝穿刺检查,如能证明肝脏确确实实存在炎症改变,又符合慢性乙肝的病理学诊断标准,或通过肝穿刺证明是早期肝硬化,同时血清学检测HBv标志物证明有病毒的复制,这才可以给予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 2)症状: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3)体征:A. 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B. 皮肤,巩膜黄染。 4)肝功能检查:A.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B. 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5)HBV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抗HBc-IgM高滴度(1:1000稀释仍阳性),两项阳性或仅后者阳性。 疑似病例:1-2)+ 1-3)+ 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如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正常,尿胆红素阴性为急性无黄疸性乙型肝炎,反之为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2.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1)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未痊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2)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3)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抗HBc-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4)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疑似病例:2-1)+ 2-2)+ 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2-4)或2-3)+ 2-4)。 3.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1)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他原因) 2)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3)HBV标记物检测:同2-3)。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慢活肝的病理改变以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点状或灶状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并依据坏死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慢活肝。 疑似病例:3-1)+ 3-2)+ 3-3)+ 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3-5)或3-4)+ 3-5)。 4.重型肝炎 1)急性重肝 A.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B.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乙肝预防知识手册

乙肝预防知识手册

目录 防控乙肝,刻不容缓!------------------------------3 乙肝是什么?--------------------------------------4 乙肝有哪些症状?----------------------------------5 乙肝的危害----------------------------------------6 乙肝是如何传播的?--------------------------------8 哪些人是乙肝高危人群?----------------------------9 教你看懂乙肝五项检查化验单-----------------------10 如何预防乙肝-------------------------------------11 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13 接种乙肝疫苗后不要一劳永逸-----------------------15 接种乙肝疫苗,到底安全吗?-----------------------16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有哪些?-------------------------18 关爱特殊人群反对乙肝歧视------------------------20

防控乙肝,刻不容缓! 中国是世界上感染乙肝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中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每年近28万人死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相关疾病。 在我国,85%~90%的肝癌都与乙肝有关。乙肝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可导致肝癌的病毒之一,它会反复对肝细胞进行破坏,从而增加肝细胞对致癌因素的敏感性,同时还会促进细胞癌变。还有些乙肝患者缺乏科学的防病、治病知识,患病后依然不注意饮食健康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再加上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导致肝炎慢慢发展成肝癌。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肝炎病毒防控机制起步较晚,乙肝的防控意识及条件相对滞后,所以导致其感染呈全国性流行。而在乙肝患者中,每年又有2%~3%发生了癌变。数据显示,乙肝患者患上肝癌的风险比常人高出100~150倍。乙肝病毒正在一步步把我国推向肝癌的重灾区,防控乙肝刻不容缓!

乙肝的预防及宣传

乙肝的预防及宣传 做个有心人,尽早发现乙肝 乙肝病毒(HBV)感染可能在不知不觉之间发生 1.有些人感染了HBV,症状不是非常典型,例如只是感到乏力。 2.有些人的症状还会一度自行减缓。 3.有些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 以下人群感染HBV风险更大,因此更要小心 1.血液透析患者。 2.医务工作者。 3.HBV携带者的性伴侣。 3.性传播疾病患者。 4.公用污染针头注射吸毒者。 早发现,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您自己还有家人和朋友。

科学预防,远离乙肝 1.特异性预防——接种乙型肝炎预防疫苗:第0、1、6个月各注射一次乙肝疫苗。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剃须刀、洗漱、餐具等个人用品专人专用。 3.正常社交(如同处办公室、握手、拥抱)不会传染肝炎,请平等、友善地与乙肝患者交往。 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如何防止新生儿感染乙肝? 1.在出生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也可出生后12小时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 2.在出生后24小时内,在不同部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 检查项目:

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半年内至少每2个月检测1次;以后没3~6个月检测1次;至少随访12个月;随访中如有病情变化,应缩短随访间隔。 解读化验单 乙肝五项(乙肝两对半)指标 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以感染乙肝病毒。 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表示疾病逐渐恢复,不会在感染乙型肝炎。 e抗原(HBeAg):阳性表面复制活跃,并传染性较强。 e抗体(抗—HBe):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在肝组织内的复制逐渐减少,肝组织的炎症也由长活动变成不活动,传染性也减少。 核心抗体(抗—HBc):阳性表示有过乙肝病毒的感染。 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e抗原转阴,出现e抗体)可以显著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 乙肝病毒DNA载量 1.简写为HBV DNA,代表血液中乙肝病毒的数量。

乙肝类疾病的有效预防措施有哪些

乙肝类疾病的有效预防措施有哪些 根据调查显示,患者在乙肝类药物的服用后,病毒的控制得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为了降低病毒复制在停药之后卷土重来需要持续的服药,但是每个患者对于持续服药的时间,有不同的想法。在保持健康的前提下,大约有37.1%的患者愿意持续3年以上坚持服药,而愿意坚持服药2-3年的患者数量仅为总数的20.1%,此外,愿意坚持服药1年-2年的患者比例占据了总数的23.9%左右,但是也有患者表示自己不能坚持超过1年,这类患者占据总数的18.94%。 对于乙肝患者而言,药物治疗和控制是可以接受的,而在4900名乙肝患者中进行调查和走访,结果发现,93%的患者表明如果了解乙肝可以预防的话一定会积极的进行疾病的防治,可以为患者减免诸多痛苦,如下就是乙肝患者的有效预防措施。 1、卧床休息最佳 一般情况患有急性肝炎的患者在治疗之后还是有转化为乙肝的可能,不重视防治的情况下转化率高达43%,所以患者必须保持良好的作息。在早期的时候,患者最好是保持卧床休息,当患者的症状出现好转可以才可以逐渐的恢复运动和活动,但是也有一个原则,就是保持不会感到疲劳为佳,一直到急性肝炎的症状全部消失,并且在隔离的时间也足够后,检查和确认患者的肝功能恢复如初,这时候可以出现,但是还要休息30天-90天左右为宜。 2、选择清淡的饮食 饮食清淡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养生方式,但是大部分年轻人都无法接受此类饮食方式,而对于急性肝炎的患者来说,这就成为了必然措施。为了防止急性感

染发展成为慢性肝炎以及乙肝,患者必须控制自己的油腻食物摄入量,油炸的食物避免摄入。 3、选择适量的中药防治 中医和中药在乙肝的治疗和预防领域中有着超过300年的历史,而且适当的选择中药进行防治对于身体的养护也有极好的效果。但是要注意的是中药的选择必须是清热和利湿的,化解患者体内的浊气,达到活血的目的。 4、抗病毒治疗不可忽视 如果患者发现有病毒复制加强的情况发生,当务之急就必须进行治疗,在我国9000,0000左右的乙肝患者中,超过47.5%以上的患者在出现了病毒复制增强的情况后没有积极的进行治疗,导致了疾病的延误和症状的加重。 原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719684426.html,/yg/2014/0225/155191.html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由不完全双链DNA组织,约3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HB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 2.3 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是HBV DNA 复制的标志之一。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HBc 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感染,其中抗HBC IgM阳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IgG阳性,但抗HbcIgM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 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 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入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 3 诊断原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