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2012: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2012: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2012: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2012年,全市公共文化工作围绕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以市民公共文化需求为导向,注重资源均衡配臵,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力争实现服务设施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服务方式向数字化、专业化转型,服务产品供给向大循环、全社会拓展,服务大局、关注民生、惠及全民,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为了反映2012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整体情况,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处、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会同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编写了《2012: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持续优化

近年来上海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对接需求,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截至2012年末,全市共建成公共文化设施:美术馆32家、公共图书馆238家;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120座;区级文化馆26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3家、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5245家;工人文化宫(俱乐部)19家;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活动营地36所;可容纳200至1500人以上公共文化活动广场百余座;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十一五”提出的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目标。上海将进一步优化网络设施功能布局,力争在人均文化设施享有面积等指标上趋近国际文化大都市标准。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均衡发展

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速。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10月1日起免费对外开放,成为上海市民欣赏、学习和交流文化艺术的高端平台。两馆的落成,标志着上海艺术博物馆体系已形成

基本完整的格局,即上海博物馆展示古代艺术,中华艺术宫展示近现代艺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示当代艺术。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改建工程、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刘海粟美术馆迁建、世博会博物馆、文艺活动中心等重要文化设施项目均于年内开工,将分别于2013年到2015年建成开放。与此同时,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朵云轩艺术中心、上海京剧院、上海交响乐团迁建、崧泽遗址博物馆等项目正加紧建设,有序推进。

区域性公共文化设施开展新一轮建设。根据“十二五”规划要求,宝山区图书馆新馆、嘉定区图书馆新馆,闵行区群众艺术馆新馆,崇明县文化馆、图书馆新馆和美术馆等一批区县级文化设施在2012年纷纷建成开放。新馆在接待能力和服务功能上都有了全面提升,以便让更多市民更方便地享受高品质的阅读、文化和娱乐环境。此外浦东新区群艺馆、嘉定区文化馆新馆、虹口区图书馆乍浦分馆、静安区文化馆等一大批文化设施的新建与改扩建项目也在加紧推进之中。

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布局。2012年,上海市继续按照覆盖十万人口,步行15分钟路程标准,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拾遗补缺建设。结合全市市政规划、新市镇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大型居住区和域外农场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布局,均衡配臵全市社区文化设施资源。

电子阅览室建设“补缺均衡、健全共享”。根据“补缺均衡”原则,今年全市新建社区信息苑10家。至此,全市17个区(县)220个街镇及行政村共建设379家东方社区信息苑和1669家东方农村信息苑。根据“健全共享”的原则,着力加强农民工电子阅览室建设。今年又在农民工集中地区稳步推进布点建设,新建并开放了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马陆镇九州公寓、松江区的车墩镇高桥村、新桥镇新华公寓和

闵行区莘庄工业区鑫泽阳光公寓5家农民工电子阅览室。

部分公共文化场所实现WLAN覆盖。为配合打造无线城市,上海市政府加快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覆盖城市重要公共场所的建设。2012年,WLAN已覆盖上海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馆60余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87个,覆盖后的公共文化场所,可为百姓提供一定时段的免费无线上网服务。

(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进一步优化

为适应社区百姓公共文化一站式服务的需求,2012年,本着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上海市修订完成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功能配臵标准》。新标准将“旅游信息服务点”、“百姓健身房”、“社区科普创新屋”、“东方书报亭”等更多功能嵌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不断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配臵及服务内容。配合《新标准》的实施,上海市旅游局今年共在10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设臵上海旅游e点通触摸屏(即“旅游信息服务点”),全方位涵盖旅游新闻、交通、美食、购物、公众服务等信息,成为居民出游好帮手。市体育局则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选点新建36家“百姓健身房”,年底全部建成开放。市科委已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完成26家“创新屋”的方案设计,预计明年5月全部建成。“创新屋”将为居民提供动手创造所需的工具及设备,让社区居民尽享创新乐趣。遍布上海大街小巷的“东方书报亭”今年也正式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东方书报亭将改变以往单一的书报刊经营活动模式,逐步转变成为集公益性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于一身的“文化便民亭”。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快速推进

根据中央部署、结合上海实际,上海从2011年开始创建国家和市

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2012年嘉定区和松江区作为市级示范区和项目分别通过验收。徐汇区作为国家级示范区建设也已完成各项指标,文化部将于明年对其进行验收。在创建国家和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带动下,有力推动了上海各区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机制的创新。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规范日常运营管理机制。浦东新区政府加强与东方艺术中心合作,坚持东方市民音乐会社会化、专业化运作,规范各项管理机制,提升各项文化活动的专业化水准和艺术品质;宝山区形成了以“三大平台为载体,三支队伍为依托,九项机制为基础”的项目管理运行制度体系。

建立多元经费投入机制。上海市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补贴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等也对示范项目进行资金扶持。同时,各创建单位建立项目多元经费投入机制,浦东新区“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的运作模式分析”项目积极吸引来自各方的资金,两年共投入宣传文化发展基金近6000万元,带动相关社会资金近3亿元。

建立创建成果固化机制。各创建单位积极巩固创建工作成果,扩大创建工作受益面。宝山区创建了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坚持全年开放,使广大市民在“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举办之外的时间里能随时欣赏国际民间艺术,受益人数比过去大大增加。

完善绩效评估及督导机制。推动各创建单位建立项目评估机制,依托政府各项资金的评审开展对示范项目创建工作的评估,将创建示范项目纳入“上海市大型文化活动绩效评估”系列。同时,上海对照国家创建标准,对示范区(项目)进行严格的市级督导。今年3月,国家文化部督查组来沪督查徐汇区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

建情况,对徐汇区创建工作给予“全优”的评分,宝山区“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平台建设”和浦东新区“高雅艺术走进百姓运作模式”示范项目也圆满达到文化部各项指标。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国家课题圆满完成

为切实做好由本市徐汇区承接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体系研究”和嘉定区承接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研究”两个国家课题研究项目,上海充分依托课题组专家,将课题研究与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紧密结合,圆满完成国家课题,课题研究成果被文化部评定为“优秀”。

徐汇区将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及政府文化服务等纳入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在全区覆盖试点评估,发挥实践基地作用,最终形成集创造性、操作性和指导性为一体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顺利完成“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体系研究”课题。下半年结合区政风行风建设,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考核”内容进行指标细化,作为徐汇区委《2012地区系统绩效考核方案》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工作实效。

嘉定区积极完成“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研究”国家课题任务,结合嘉定区创建实际开展制度设计工作。先后制定了“嘉定区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设施配臵的实施意见”、“嘉定区文化广场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嘉定区百姓说唱团管理办法”、“关于嘉定区群众文化团队评估定级办法”、“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测评办法”及“关于嘉定区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标准的实施意见”等配套制度。通过配套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长效机制。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末,上海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基本完成,2012

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不断丰富配送内容,提升服务水平,扩大覆盖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一)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向纵深发展

2012年,市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市区两级公办美术馆均已实现免费开放、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全市120家博物馆、纪念馆和陈列馆中,也有80多家实现长期免费开放。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使公益设施更好地服务社会成为今年工作的重点。

经费投入有保障。上海形成了市区两级专项资金投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并设臵奖励资金促进免费开放后的服务提升。上海通过“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紧紧围绕“扩大宣传普及”和“业务能力提升”两大核心内容,加大对民办博物馆的扶持力度。

创新服务有成果。2012年,上海积极引导各公共文化场所贴近观众的文化需求,精心策划更多更好的服务项目、引入更多更新的服务样式。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明晰服务内容,形成与免费开放相适应的运营管理机制。市文物局通过对“上海博物馆对口帮扶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试点项目的案例分析,积极探索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长效服务机制。

(二)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展开

下一代广播电视示范网建设成果显著。市政府积极推动郊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等重大项目的立项。该项目作为部市合作项目,年内已完成郊区100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市郊各100万用户NGB建设,示范网逐步拓展至闵行、浦东、松江、宝山、青浦、嘉定等区,形成全市400万户NGB用户规模。NGB网络的建成将成为新媒体时代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载体,从而进一步深化公

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信息化发展。

数字图书馆建设全面展开。根据国家对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支撑环境要求,上海今年已全面完成包括网络与安全建设、自动化系统扩充、存储扩充、RFID接入等市区两级数字图书馆硬件升级配臵。开展了数字图书馆课题调研,并制定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建设方案,推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本市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群共建共享机制。建成后的数字图书馆将拓展传统图书馆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多样化的用户体验。上海市还将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加快数字博物馆、美术馆和音乐馆的建设,进而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内容集中在同一网络平台,打造城市公共文化数字云。

搭建多渠道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发布平台。为提高公共文化信息市民知晓率,让市民实时、多维度地获取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信息,2012年,上海积极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发布平台。一是整合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制作文化地图。为适应新媒体时代需求,在完成纸质版地图的基础上,同步制作了网络版文化地图和手机版APP应用程序,引导市民走进文化场所,并且先期推出纸质版“文化上海”系列指南(共8个主题)及《书香上海地图》2012版。二是借助现有的信息发布渠道发布信息。充分利用东方社区信息苑专网、社区数字家园网、人民日报电子报栏、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信息管理平台信息发布窗口、东方宣教中心手机短信平台、社区电子宣传栏等,发布公共文化服务信息。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信息管理系统正式上线。2012年2月14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正式上线,现已实现对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全覆盖。此套信息管理系统是全国首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日常业务管

理系统、互联网平台、活动人群信息管理系统三大板块,通过活动中心信息员的服务信息录入、活动人群刷卡统计等方式实现各级主管单位对活动中心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分析及决策管理。

(三)“东方系列”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送亮点凸显

市级文化资源配送系统依托以“东方系列”为主体的资源配送平台,采用“资源整合、百姓点菜、政府买单、区县联动、按需配送”的方式,为社区、农村提供节目、讲座、教育培训、数字电影、文艺指导等服务,提升了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2012年,“六个东方”积极创新配送模式、提升服务,成效明显。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创新派送模式和演出模式,积极开展军队和地方演出团体“双进”活动,以“社区故事汇”活动为案例将各地社区居民与群众文化内容直接融入同一剧目演出。东方社区信息苑努力创建“一苑一品”,在标准化、专业化服务的基础上,增添了与各社区特色文化相结合的个性化服务。东方讲坛根据郊区县群众需求,组织专家学者深入郊区县举行近200多场新农村建设讲座。东方社区学校指导中心以校长研修为突破点,突破社区学校在理论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瓶颈,推动社区学校公共文化服务的再提升。东方艺术指导中心在原有三级网络的基础上,增设了居委级用户,使原有派送网络覆盖到居委的文艺团队,并实现了各级单位自主管理。东方永乐农村数字院线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向中心城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延伸服务。

据统计,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全年共实现配送文艺演出2071场、各类物化类资源29万件、经典艺术讲座41场,受众达50万人次,配送宣教短信858139条,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培训14033班次,学员

308780人次;截至11月底,东方社区信息苑开展公益培训14549 场,公益活动38502 场,服务总人次达到15万人次;东方讲坛已举办各类社科普及讲座1227多场,直接受众达20万人次,二次传播受众超过2500万人次;东方社区学校指导中心,培训课程数量突破1200多门, 开展各类培训活动近5500场,常年在校学员超过35万;截至9月底,东方艺术指导中心已对全市20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及2957家单位的3752支业余艺术团队派送了25066人次的指导,辅导73万人次,同比增长14%;东方永乐农村数字电影院线今年新增街道社区放映点6家,全院线为闵行等七区1县行政村的数字电影放映共选购影片748部,共放映影片78297场。

(四)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不断拓宽

广大市民享受公共文化内容进一步扩展。公益性演出和低票价工作取得成效,更多市民有机会走进艺术殿堂,近距离观赏高雅艺术和优秀民间艺术。2012年,本市10个公益性演出定点剧场、2个非定点剧场以及2个少儿戏剧定点剧场共举办公益性演出300余场,演出门类齐全,新增演出品牌受到观众欢迎。

在沪农民工的基本文化权益愈加丰富多彩。进一步加大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向农民工开放的力度,提高社区面向农民工的服务能力;开展农民工假日免费电影放映活动,2012年共在77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放映免费电影约220余场,观看人次近13000人次;启动“上海市万名农民工网络直通车”,在全市东方社区信息苑推出知识培训等活动;在国际艺术节期间举办上海农民工欢乐节,把丰富的文化产品送到农民工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

特殊人群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加大。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做到无障碍进出;大部分图书馆设有少儿图书阅览区;部分

图书馆设有盲人阅读室,开展人性化服务;为全市7万多智障人士建立了200多个“阳光之家”。针对老年人群,分别从匹配为老服务功能、拓宽免费开放服务、提升老年人文化资源供给、加强主题创作中满足老年人需求等方面提升为老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职龄人群积极踊跃参与公共文化活动。通过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指导、鼓励各文化场所延长服务至周末和晚间,根据职龄人群需求开发适合其参与的项目等,引导职龄人群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来,进一步丰富和引领职龄人群的文化休闲生活。

四、公共文化活动在创新中蓬勃发展

(一)持续提升公共文化品牌活动

通过不断整合资源,提升内涵,2012年上海各类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凸显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相匹配的文化品牌效应。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底蕴,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注重设计开发新领域新项目,开展多层次的国内外文化交流,扩大受众群体。本届艺术节期间,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652项,推出各类演出、展览、展示、论坛共计2230场,有来自5大洲19个国家的5764支团队参加演出,吸引观众445万,真正实现了“人民大众的节日”的预期目标。第29届“上海之春”群文活动注重推广交流、引导和鼓励参与、推动和扶持原创、发现和培养人才,围绕“唱我心声,舞动风采”主题,在全市开展50余项群文创作、展演等活动,164件新人新作参与了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作品在内的展评展演,数万名群文骨干演绎了音乐舞蹈的魅力,更有不计其数的上海市民、游客通过各种渠道感受音乐节的缤纷韵致。2012上海书展倡导名人“大家”牵手百姓“大家”,460余项丰富多彩的文化

活动,100多场名人大家荟萃的高端论坛和文化讲座,700多位海内外嘉宾,32万读者参与,打造了不同层次读者和作家“零距离”接触的平台;继续举办上海国际文学周等活动,推动城市阅读新风尚;首次推出实景版理想书房,鼓励人们重返书房进行“深度阅读”;努力打造“书香静安”阅读文化示范品牌;引导17个区县组织开展各类全民阅读活动,将“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送入千家万户。“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将读书节活动融入上海书展,成功实现与上海书展的资源整合、品牌对接,与新闻出版局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对接,使“书香上海”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楼宇、进军营系列读书活动成为读书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重要一环,共同营造“全民阅读”氛围。读书节共开展43项活动,参与对象涵盖各行业职工、各类社会群体。

(二)喜迎“十八大”,全市群众文化活动持续繁荣发展

2012年,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群文活动依托“城市文化广场”,全方位打造“百姓大舞台”,统筹安排“周周演”活动,在全市、各区县、各社区蓬勃开展,形成全城效应,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9月,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市文广影视管理局主办,上海市群艺馆及各区县文广局承办的大规模“伟大时代〃风采上海——上海市喜迎十八大群众文化主题系列活动”陆续展开。活动共推出广场展演、新品佳作、市民艺术、主题创作、民间民俗、社区文化、农民工文化等八大系列活动。中秋和国庆小长假期间共举行了1500余场次的群文活动,营造了浓郁的喜庆氛围。2012上海市民间民族民俗文化博览会汇聚15个省市民间艺术品4000余件;“倾听上海”主题故事创作讲演大赛在全市范围进行获奖作品巡讲、并编印发行《上海故事》特辑;2012上海市民艺术大

展共收到作品2300多件,举办多个专题展览,地点由一点变多点,进一步扩大参与面和影响力。

(三)以喀什上海文化周为抓手,不断促进沪疆两地文化交流

上海文化援疆以打造“我们喀什好地方”文化周活动品牌为抓手,深入开展援疆工作、展示援疆成果,进一步扩大援疆队伍、丰富援疆内容。2012年喀什上海文化周开展了三大板块共计十一项文化活动:一是汇聚上海表演艺术界众多名家的大型主题文艺晚会;二是沪喀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海书展”喀什专场、“我眼中的喀什--上海”摄影展等文化展览精彩纷呈;三是开展包括“春雨工程”上海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共建、解放报业集团“文化讲坛”喀什讲座等在内的多层次文化交流。喀什上海文化周活动受到了喀什各族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直接参与文化周活动的群众累计达5万多人次。通过喀什上海文化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促进了沪喀两地的文化交流,加深了两地之间、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五、公共文化各项管理机制日趋健全

(一)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取得新突破

上海市首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性法规出台。11月21日,市人大常委第37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2013年4月1日起施行。《规定》是国内首部面向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性法规,对于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各项公共文化服务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2012年,上海出台了《上

海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引导目录》,引导、扶持实体书店良性发展;对已颁布的《上海市公共图书馆行业服务标准(试行)》进行了修订,推动图书馆的发展更适应新需求;出台了《关于加强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档案工作和档案文化服务的意见》等文件,对丰富社区公共文化资源、发挥档案工作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安排“上海市公益性演出专项资金”和“上海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各1000万,鼓励公益性专场演出和营业性演出低价票,推动民办博物馆免费开放。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发展实体书店,优化出版物发行网点布局规划,打造出版物发行网点服务体系。

(二)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积极培育与扶持文化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加强政企合作。江宁等街道组织辖区内文化单位建立社区文化资源联盟,为社区居民和群众艺术团队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市文广局搭建平台与万科合作开展社区文化周活动,并以此为案例深入探讨政企合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三是公共文化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模式得到推广。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确立法人主体,落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可享受的优惠政策,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推广社会化专业化委托管理模式,培育发展了一批具备社会化和专业化管理资质的文化机构和组织;四是探索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民主管理机制。推动社区建立由社区居民、群众文艺团队代表等参加的民主管理机制,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社区事务管理的良性机制。如打浦桥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立“重大

事务民主协商”的决策机制和多方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嘉定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立“聚乐轩”群众文化志愿者管委会等;五是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协会成立。6月13日,由全市近20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同组成的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协会正式成立。协会以交流、服务、奉献、共赢为宗旨,努力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交流和自我提升,从而有利推动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公共文化多维监管评估机制日趋成熟

2012年,上海初步建立了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第三方、广大市民和媒体等共同参与的多维监管评估机制。一是全面实施公共文化设施登记工作,建立起完整的基础数据库。登记范围包括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二是委托市民巡访团每半年开展一次以市民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设施暗访工作,并邀请媒体对市民寻访团暗访的评分结果进行广泛报道。三是全面完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信息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工作。信息化监管手段得到完善。四是委托第三方机构建立“一月一点一查”的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日常巡查机制。此外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中,近四成市民参与了社区文化活动,市民总体评价较满意。

(四)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全面展开。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岗位轮训和业务培训全面展开。2012年已分层、分级、分类完成了三轮培训。分别对各区县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区领导、文化局局长及市区两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全市已建成的182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全市17个区县27个文化馆的60位馆班子成员进行了培训。

文化志愿者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逐步在全市公共文化设施中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完善招募、培训、管理、保障、激励等系列制度。2012年的亮点,一是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立美术专业志愿者队伍,共有800名社会人士成为两馆首批美术专业志愿者,从事两馆的艺术品讲解、教育活动协助等志愿服务。二是上海图书馆系统文化志愿者服务项目进一步深化。上海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现已拥有个人志愿者1100余名,团体志愿者70余个。每年共有6000多人次的志愿者参与读者咨询、图书整理、助残服务等活动。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齐驱并进

(一)持续推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大工程

推进非遗记录工程。2012年编辑出版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分卷10部;启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第二辑)编辑工作;摄制播出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系列高清专题片10部;完成了京剧、越剧、淮剧、江南丝竹等国家级项目中10名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化采录工作;启动《上海市本土民间文学资料丛书》的资料收集和前期调研工作。

完善非遗信息化工程。完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建设,启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绘制工作;创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数字博物馆和网上数字信息服务中心;优化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平台各项功能,做好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的对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三个突破”

试点进行非遗项目开发与利用。出台《关于开展上海市非物质文

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举办“海派旗袍”项目展示推广活动;举办首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拍卖会,曹素功传世老墨、紫檀雕刻、海派紫砂艺术、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三林刺绣等16项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114件精品力作亮相拍卖会,拍卖金额达到774.4万元。

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2012年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恢复办展,吸引观众3万多人次;举办2012年中华元素创意作品系列征集活动;将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等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认定范围;研究制定针对社会力量举办非遗活动的有关指导政策。

“非遗走出去”工程取得突破。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等国际平台上集中展示了“上海剪纸”、“上海面人赵”等一批本市优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动象牙篾丝编织、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以及海派玉雕、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等项目先后赴北京、深圳等地参加全国性展示活动。

(三)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工作

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出台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基地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评审认定了113名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举办2012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现场交流会、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和上海市江南丝竹比赛等百余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营造了全民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

2012年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十二五”

期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已从设施网络建设逐步转向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普惠性。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越发完善、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异常精彩、品质较大提升、服务彰显人性、管理不断创新,逐步建成一个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2014年7月10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市、县(市、区级艺术馆(文化馆8个,从业人员68人;有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 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83万余册,从业人员72人,阅览室座位近2000个;有市、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14个,从业人员292人,年均举办展览50多次,举办培训90多次;有演出场馆9个,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从业人员331人,年均服务观众44万人次,其中服务基层观众35万人次;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总藏书50多万册,从业人员184人;已完成全市178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面覆盖的建设任务;全市1900个行政村(含居委会实现了有线广播村村响;建成7个县级、134个乡镇街道办共141个广播室;建成了57个激情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 (二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成功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自2007年以来,我市承办了海峡客家高峰论坛、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红旗颂等大型文化活动近20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送书、送

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能产生多重效益,启迪人的心智,提高人的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文化产业是一个较新的、宏观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公认的界定。普遍的观点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其包括的行业主要有: 1、文化艺术业:包括艺术创作与表演、文艺表演场馆、图书馆(档案馆)、文物和博物馆(纪念馆)、群众文化活动(包括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文化中心、文化俱乐部)、文化艺术经纪代理及艺术品市场等。 2、新闻出版业:包括新闻业,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各类图片的出版、印刷(复制)业等。 3、广播电影电视业:包括广播、电视、电影的制作、发行、播映等。

4、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包括卫星传输、互联网等各种文化传播。 5、文化娱乐业:包括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厅、游乐园等。 6、文化旅游业:包括以文化艺术和文物为对象的旅游参观、旅游纪念品生产经营等。 7、体育业:包括竞技体育和休闲健身服务。 8、博彩业:包括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 9、广告业:包括广告制作、宣传等。 二、发展文化产业是与时俱进的要求 1、发展文化产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文化与其他产品一样,由政府组 织生产、流通和消费。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因此文化产品的市场化比其他物质产品滞后,从而制约了文化行业的生机和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化进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2、发展文化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2016—2020年) 一、服务项目与内容 (一)基本服务项目 1、读书看报 (1)公共图书馆(室)、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村指行政村,下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等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 (2)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不含电子文献)不少于0.6册(件),人均年新增公共图书馆藏量不少于0.03册。农家书屋基本配备的图书不少于1200种、 1500册,报纸期刊不少于5-10种,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不少于100种(张),年新增图书不少于60种,组织读书活动不少于4次。 (3)省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150TB,市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25TB,县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3TB。 (4)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实时更新,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2、收听广播 (1)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

(2)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提供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 观看电视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化转换的地区,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中央1、7、 13套,省第1套和地市1套电视节目)。 3、观赏电影 (1)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每一行政村每年不少于12场,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1/3。 (2)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4、送地方戏 (1)县(市、区)要在行政区域内重点扶持不少于1个文艺院团。 (2)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取政府采购方式,每个乡镇(街道)每年有5场以上戏剧戏曲等文艺演出。价格按照省级不低于10000元/场、市级不低于5000元/场、县级不低于3000元/场进行采购。 5、设施开放 (1)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和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

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一、服务项目与内容 项目内容标准基本 服务 项目读书看报1.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不少于28小时;农家书屋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小时。2.县级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1册以上,或总藏量不少于50万册;人均年新增藏书量不少于0.05册。农家书屋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报刊不少于10种,年新增图书不少于60种。3.市、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每年组织送书下乡1万册次;县级公共图书馆对乡镇图书分馆每年流通不少于4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每年指导举办1次全民阅读活动。4.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显示屏,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收听广播5.乡镇有线广播联网率达到100%,有线对农广播覆盖率达到80%;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每天播出次数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6.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7.通过直播卫星,免费提供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免费提供不低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免费提供不低于15套广播节目。观看电视8.有线电视联网率达100%(海岛包括微波方式),农村有线数字电视实际入户率达90%以上;电视自办对农栏目每周达3档(含)以上,平均每档不少于10分钟。9.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低于15套电视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化转换的地区,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在城市和有线电视通达的农村地区,为城乡低保户免费提供基本有线(数字)电视节目。观赏电影10.为农村群众提供

数字电影放映服务,合理调整放映结构,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两年)比例不少于1/3。11.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看戏12.根据群众需要,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平均每年为每个乡镇(街道)送地方戏曲等文艺演出5场以上。13.国有剧院每年举办公益性演出不少于12场。设施开放14.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健全。15.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实施门票减免,文化遗产日免费参观。16.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免费使用。17.学校、工人文化宫、体育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文体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开放时间和免费项目由地方政府制定。文体活动18.每个县(市、区)每年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不少于12次;每个乡镇(街道)每年举办文化节、读书节、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不少于6次;每个村(社区)每年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不少于2次。展览展示19.公共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公共美术馆每年分别举办免费展览不少于4次。文化走亲20.市、县(市、区)每年组织跨区域文化走亲5次。数字文化21.县(含)以上公共文化设施内免费提供Wi-Fi,公共电子阅览室免费提供上网服务。22.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可以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培训讲座23.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每年举办公益培训或讲座不少于12次;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举办公益培训不少于6次。24.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每年举办公益培训或讲座不少于6次。 项目内容标准硬件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附件1: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落实《2010年文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建立若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探索“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工作方式,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文化部、财政部拟将共同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以下简称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

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充分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调动各地政府的积极性,集成、整合、提升“十一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二、基本做法 (一)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确定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性意义的地区和项目,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以及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二)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相结合,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的具体实际,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设工作,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形成一系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努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是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度设计研究成果是示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状调研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状调研报告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第四调研组在倪建华副主席带领下,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2019年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2007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 1 / 10

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 (2016—2020年) 一、服务项目与容 (一)基本服务项目 1、读书看报 (1)公共图书馆(室)、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村指行政村,下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等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 (2)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不含电子文献)不少于0.6册(件),人均年新增公共图书馆藏量不少于0.03册。农家书屋基本配备的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报纸期刊不少于5-10种,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不少于100种(),年新增图书不少于60种,组织读书活动不少于4次。 (3)省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150TB,市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25TB,县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不低于3TB。 (4)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实时更新,提供时政、“三农”、科普、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2、收听广播 (1)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

(2)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线模拟提供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 观看电视通过直播卫星提供25套电视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提供不少于15套电视节目,未完成无线数字化转换的地区,提供不少于5套电视节目(中央1、7、13套,省第1套和地市1套电视节目)。 3、观赏电影 (1)为农村群众提供数字电影放映服务,每一行政村每年不少于12场,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1/3。 (2)为中小学生每学期提供2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4、送地方戏 (1)县(市、区)要在行政区域重点扶持不少于1个文艺院团。 (2)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取政府采购方式,每个乡镇(街道)每年有5场以上戏剧戏曲等文艺演出。价格按照省级不低于10000元/场、市级不低于5000元/场、县级不低于3000元/场进行采购。 5、设施开放 (1)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和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

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调研报告

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调研报告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需要找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的着重点、突破点和支撑点,让公共文化服务有标准可依。 把握着重点,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保基本。要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应达到的水平进行规范,加快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分类标准,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以基层为重点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加大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力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优先考虑将具有区域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中的共性和亮点转化为相应标准,率先执行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形成城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超市式”供给、“菜单化”服务模式。 促均等。以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各地实施标准为参照,以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困难群众为突破口,借助标准化手段推进区域、城乡和群体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进程。将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作为文化精准帮扶的重点服务对象,补齐短板,兜住底线,细化帮扶、验收、退出和后续指导等相应标准,建立精准帮扶长效机制。在政府保障、供给内容、设施建设、环境营造、管理服务等环节完善现有标准,更好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强标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标准制定工作,明确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的重点领域及关键标准。必须立足区域实际,在满足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应允许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性标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实施的保障工作和试点示范项目推进工作,逐步形成以示范区(项目)为带动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领域标准实施的试点、示范和引领作用。 找准突破点, 盘活公共文化资源 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规范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和利用率,对基础设施、供给、管理、保障等明确统一标准和要求,集中布局、共建共享,尤其要发挥标志性精品文化设施的引领和辐射功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品质与公平。重点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基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 方 案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2012年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

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6264-78 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完整 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

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剖析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正确导向。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巩固基层文化阵地,促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政府主导。从基本国情出发,认真研究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按照一定标准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实现社会公平。 坚持社会参与。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培育和引导群众文化消费需求。 坚持共建共享。加强统筹管理,建立协同机制,明确责任,优化配置各方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整体优势,提升综合效益。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立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

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达到“两室一厅(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厅)”的标准,形成覆盖全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截止到XX 年3月我市文化经营单位达609家。其中:印刷行业经营单位307家(包装装潢印刷173家,其他印刷品37家,打字复印96家,出版物印刷1家),电子游戏经营单位7家,艺术培训经营单位2家,歌舞演出场所经营单位12家,歌舞娱乐经营单位59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72家,网吧63家;书报刊经营单位90家。从文化市场结构分析,我市印刷业十分发达,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产业,XX年产值达17.1亿元,比XX年递增19%,职工达8783人,发展势头和规模都在浙江省印刷行业中名列前茅。 但是必须看到,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型产业,在我市第三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高,无论是产业的总量规模还是技术层次都还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上,我市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还比较滞后,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多。 2、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改革步履艰难,缺乏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3、现行投融资体制不利于产业资本扩张,特别是社会性投资渠道不畅,缺少吸引外资、民资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 4、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品级不高,新产品开发明显较弱。 5、市场对文化资源的调配能力不强,导致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 6、对我市的特色文化资源---“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7、文化产业人才紧缺,成为直接影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解决办法 ⒈切实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领导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在城市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一起督查。 ⒉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工作精神以及文化产业政策,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规范和拓宽投资、融资渠道,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制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引导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范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工作方案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范农村文化广场建设 工作方案 翰风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为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通过建设并充分利用农村文化广场,大力开展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以先进的思想和优秀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农村文明水平,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明确农村文化广场建设目标 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到“十三五”末,逐步实现行政村文化广场建设的全覆盖。初步建成现代化、标准化、广覆盖、高效能的农村文化广场设施网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广场文化活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广场的文化载体功能和凝聚人心作用,组织引导、整合吸纳各类文化资源向农村文化广场集聚,调动农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农村群众就近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分享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农村文化广场建设是文化惠民的德政工程、改善民生的福祉工程,并将带动农村文化的全面繁荣,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农村文化广场建设保障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集思广益,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确保农村文化广场工程顺利实施,推动文化大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目标提供支持。 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明确领导责任分工,加强对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工程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将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纳入部门责任目标,强化督查。建立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落实资金保障。提倡和鼓励拓宽建设资金渠道,加大投入提高建设项目的档次。针对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国家和省级采用先建后补的扶持方式,即主建设方先行投入建设,工程完工报请主管部门,经验收合格后,给予适当补助。除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地方扶持力度,建立多渠道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因地制宜,统筹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可采取专项资金统筹、地方财政支持、村(社区)自筹、共建单位帮扶、社会捐助的办法,形成多渠道有效融资机制。 农村文化广场规范化建设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应纳入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允许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本着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经济适用,合理规划,反对浪费的原则。整合有效资源,提高利用率。活动室能综合利用的绝不分设。文化广场应具备多种服务功能,以满足文艺演出、大型集会、多项体育运动等文体活动的开展,以及应急避难等。避免重复建设。 一、农村文化广场的基本建设要求 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及配套设施。农村文化广场是村屯文化中心,选址应方便群众参与,利于疏散的安全地带。基本建设要求:要做到“硬化、亮化、绿化、美化、人性化、标识化”。 (一)硬化:农村文化广场面积一般按当地人口计算,人均占地1平米左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材料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大学生调研报告 题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调研区域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 姓名めめめ 系别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指导教师めめめ 时间 2012年8月2号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处、院团委制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めめめ 指导教师:めめめ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加强政府对文化公益事业的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意义。 一、调查目的 作为学习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我,虽然即将是大二的学生了,但是我国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因为我们学习此专业才一年的时间,而且还未正式步入社会,所以社会上的很多事情还不是很了解或许有些陌生。 为了了解我家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在暑假期间我对我的家乡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以抽样调查和亲身观察的方式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背景及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的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了。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需求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 为了进一步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之所以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由此,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

走进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doc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科学发展之路 ——走进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为贯彻落实中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精神,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文化部、财政部在2011年共同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主要内容是:在“十二五”期间,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创建工作对于进一步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地方人民政府的积极性,整合、集成“十一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更好地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表明这项工作已经由文化系统的部门行为上升为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 示范区创建工作引起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各示范区创建城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一批31

个示范区创建城市,由市委书记或市长担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就有23个,并首次全部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制定下发了《创建规划》和《创建方案》,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文化、发改、财政、人事等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创建工作格局。通过开展创建工作,各地公共文化经费投入、设施建设、服务供给等各个环节的任务都得到了明确,体系化、定量化、指标化程度明确提高,有效推动了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同时,浙江、江苏、上海、湖北、重庆等省份还参照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机制和标准,全面启动了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了文化部门层层推动创建、全国各地积极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从创建工作情况看,各示范区创建城市将创建工作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推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跨越式发展。一是撬动地方大幅投入。粗略估算,首批中央财政3.05亿元示范区创建补助资金撬动了31个城市财政投入资金超过100亿元。31个示范区创建城市均以创建工作为契机,推动落实了中央关于“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政策要求,部分创建城市2011年比2010年文化事业费投入实现了翻一番。二是设施建设大幅提速。通过开展创建工作,许多示范区创建城市将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并加快施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至少提速5年,不少创建城市启动了一些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实

中国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材料

中国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红色文化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她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和创业经验,是当代中国非常珍贵和优秀的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对于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30 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拥有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却出现了“荒漠”。“红色文化热” 的兴起则满足了人们心灵的需求。这一时期,红色小说的再版,红色电影的播放,红色之旅的推出,红色歌谣的传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唤醒了储藏在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 而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红色文化” 日渐成为文化产业中一支颇具潜力的重要力量,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进出口”比例为12:1 ,呈现出极大不平衡的态势,而红色文化产业符合中国的实际,这一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如今的红色文化产业可以成为红色文化产品的中流砥柱。红色文化只有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产业,才会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如何把红色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更好地弘扬红色精神,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转化为核心价值理念一直是各级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研究探讨的热门话题。 一、红色文化产业逐渐成为部分地区经济的招牌产业 虽然红色文化产业在我国的起步普遍较晚,在规模、档次、市场占有方面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重庆和江西瑞金的这两座站立着的红色之城以唱红歌、读经典、演艺红色歌舞节目等活动,打造出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经典传承,将红色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成了当地经济的招牌产业。 重庆拥有蕴含着震撼人心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瑰丽壮观、斑斓绚烂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通过有效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得来的。从历史资源进行整合:重庆具有独特的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资源,并将其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现在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从地区资源进行整合,包括城区内资源整合和区间资源整合:重庆市主城区内的红色资源丰富,红岩联线秉持“整合资源,联点成线”的发展方针已经对重点景区如渣滓洞、白公馆、红岩村、曾家岩周公馆、桂园等进行了整合,营造了非常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主城区内的红色资源与江津、酉阳、城口、铜梁、潼南、开县等进行系统整合,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的合力。重庆红色文化产业市场,目前以红色旅游、展演奏响了序曲,要全面推进就要以市场开发促资源整合,以整合资源促进市场占有,以此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能和高效益。红岩联线在红色文化产业上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努力和尝试,从20 年前账面资金不足5 万元,发展到今天收入数千万,固定资产上亿的规模,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重庆红色文化产业在这二十多年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缩影。重庆人吹响了红色文化抢机突围的集结号和冲锋令,创造了红色文化发展的新天地,推动了红色文化产业逐渐成为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的招牌产业。 江西省瑞金以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为基础,努力寻找文化与市场的结合点,精心培育红色文化产业。如今,该市已初步形成以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教育和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体 系,红色文化产业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瑞金市域经济发展中的一支新生力量。2007 年以来,红色文化产业直接经济收益达3500 多万元。瑞金市顺应文化市场的需求,抢抓机遇培植、壮大本地红色文化产业。以闻名中外的“红井” 、大柏地战斗、沙洲坝一家八兄弟全部参加红军、由瑞金籍战士组成的长征先遣队英勇壮烈捐躯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为素材,创作出《红井水》、《大柏地》、《血洒长征路》、《红 都,生命的礼赞》等30 多个红色歌舞节目,受到观众的欢迎与好评,并掀起长盛不衰的红色文化热潮。另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西部)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西部)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法律法规,完善公共文化制度规范,加强改革创新,率先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1.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网络健全,符合国家相关建设标准,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达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先进水平。实现市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非遗展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县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建有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有文化广场)。 2. 公共图书馆建设。80%的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人均占有藏书0.6册以上;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0.6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04册以上;人均到馆0.4次以上。 3. 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建设。80%的市、县两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 4.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乡镇(街道)建有独立设置的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管理服务等达到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和文化部制定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要求。 5. 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建设。60%的村(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统筹建有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200平米,配套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广场。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6. 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公布当地公共文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