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胜天中学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历史导学案

七年级班姓名:日期:编号:审核:

课题: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设置【自研·互动+展示40分钟】课时: 2 课时【学习目标】

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学习流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sy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①语言②服饰③姓氏 ④婚姻⑤官制、律令⑥礼法 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4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 学生活动 答题方法:按教师指定要求回答与学生自由

2019-2020年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拔高训练十六

2019-2020年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拔高训练十六 ?第1题【单选题】 下列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无关的是( ) A、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 C、为了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D、为了逃避北方的战乱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是( ) ①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②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趋势③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④社会上佛教盛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 A、改穿汉服 B、改用汉姓 C、学说汉话 D、学习汉礼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赤峰中考)读图说史:读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 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胡风国俗”后,鲜卑人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生活在北魏的鲜卑贵族青年可能经历( ) ①学汉语②穿戴汉族服饰 ③改汉姓④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敕勒歌》是南北朝的一首优美和谐广为传诵的民歌,它产生在( ) A、匈奴族 B、羌族 C、柔然族 D、鲜卑族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答案】: 【解析】:

第23课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案之一

第23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之一 第23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之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心向背等情况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淝水之战双方实力、人心向背等情况以及战争结果和影响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中治乱、成败的原因。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教学建议教学重点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而且此战役对于当时的局势和以后的历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前秦统治瓦解,北方由统一走向分裂,南方则乘机收复部分失地,使南北势力趋近均衡,使南北对峙局面稳定持续下去。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改革,孝文帝为了稳固自身的政权,进行改革,采取了有利于民族融合的政策,也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同时也使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接受先进的统治制度。教学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是其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此时的民族融合又与以往有所不同,具有由边地向中心发展的趋势,学生不易区分。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及阅历的关系,对民族融合的重大意义难以理解。地位分析本课地位十分重要。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对当时甚至是以后的历史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民族融合对于我们今天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意义就更加重大。教法建议关于“十六国”,由于是阅读内容,教师可让学生自己看书,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白以下三个问题即可:时间、名称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关于“淝水之战”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后自己总结出前秦之所以能够盛的原因。之后通过列表使学生明白东晋为什么可以在此次战役中以少胜多的原因和淝水之战的影响。交战双方领导人结果胜利、失败的原因影响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03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能力方面: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民族融合。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北魏是怎么样发展前大起来的,还有北方似乎如何实现统一的呢?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各族人民和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往来,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领拓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2)、改革的主要内容: 出示孝文帝改革内容并帮助学生从中归纳出改革的作用。 北魏建立以后,文武百官没有俸禄,战时掠夺,平时贪污,成了官吏发财的手段,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造成北魏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一方面给官吏发俸禄,一方面严禁贪污,规定贪赃绢一匹即处死刑,而且令下以后马上执行,当年就惩办了40多个贪污的官员。 由于长期战争,人民流离失所,许多人成了无地的流民。大量流民的存在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为拥有土地的农户越少,国家所能收的土地税就越少。为解决这一问题,北魏政府从485年开始,将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得到土地的农民需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这项措施没有触动大地主的利益。实行这一措施的结果是: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实际是鲜卑统治者学习汉族统治经验的一个突出事例,即通过控制农民和土地获得财富,以保证封建政府的收入。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在迁都前后还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汉话、鼓励同汉人通婚。以上政策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更好地吸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 3)、改革的历史作用: 归纳: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并加以具体阐述。(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北方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注意施肥、选种、饲养等技术的提高。手工业者的地位也起了变化,他们由官府控制,改为允许民间生产,有些工匠还当了低级官吏。商品交换也日趋活跃,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几乎完全废弃货币,迁都洛阳后,首次铸行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改革之后,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提高,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鲜卑贵族也完全摆脱了部落旧俗,完成封建化过程,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关系得到了调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又反过来促进了各族的进一步融合。自五族内迁以来的二百年间,上百万人口从北而南,十几个政权交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虽然仍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但民族融合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促使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01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识记: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理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中原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全面思考问题: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意义(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综合思维概括表述归纳列举本课的知识点:黄河流域的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民族融合是指若干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逐渐形成新民族的过程,属于“自然同化”范畴。 民族情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以北的哪些少数民族开始向中原地区迁移?到西晋时,出现了什么情况? (有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族向中原地区迁移。西晋初年,人数达几百万。他们同汉族

劳动人民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但是,他们同时遭受汉族官僚地主的压迫,历尽苦难。西晋末年,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匈奴的一支武装还灭了西晋。) 2、西晋灭亡后,南北各出现哪些政权?史称什么? (此后,内迁各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16个政权,史称“十六国”。317年,西晋皇族逃到江南建立新的政权,史称“东晋”。420年,东晋大将夺得政权,江南先后经历四个朝代的更替,史称“南朝”。) 过渡置疑:黄河流域“十六国”最后演变成什么朝代?他们的活动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指导学生阅读106-107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思考回答: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哪个世纪?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这时,黄河流域出现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5世纪,鲜卑族,民族融合) 2、当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在服装上的表现如何?(南朝的汉族乐手穿上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裤褶服”,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穿上了汉族服装。) 过渡讲解:这说明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指导学生阅读107-108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课文、“文献资料?《魏书》摘录”、“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等,思考回答: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人教版七上《北方的民族大融合》word教案 (1)

人教版七上《北方的民族大融合》word 教案(1) 一,揭示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北魏建立以及统一中国北方的史实,明白北方显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缘故;明白得并经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缘故以及阻碍;明白得并经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阻碍;明白北朝。 2、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历史比较的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二,指导教学 1、阅读P114,找出北魏建立以及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刻,并找出当时北方各民族之间民族关系的特点以及缘故? 2、阅读P115,找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缘故及阻碍? 3、阅读P115,找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阻碍? 4、阅读P116,找出什么是北朝?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自学成效 五,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 3、民族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1)语言(2)服饰(3)姓氏(4)婚姻(5)政治(6)风俗 2、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六,当堂训练 《导与学》第20课练习 《教师用书》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差不多史实,包

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要紧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和摸索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第一,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明白得和摸索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摸索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进展差不多线索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确实是民族大融合,课文紧扣此问题展开:第一,简要地说明了自十六国以来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其次,比较全面地讲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采纳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调孝文帝改革对推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积极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注意讲清具体的改革措施,还应该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迁都洛阳和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有机地联系起来,看到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进展的必定结果。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是一个难点问题。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汉化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阻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这在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是不可能显现的,只有到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以后专门长的时期内才有实现的可能。目前学术界在论述古代的民族关系时,往往使用民族融合一词,一样指的是自然同化这一现象而言,本教材也是如此处理的。对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含义的区别,初中学生不易明白得和领会,教师不必作出说明,只要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就能够了。 二、教法建议 1.教师能够先比较形象生动地讲述文明太后与北魏孝文帝的故事,引起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的爱好。 2.教师能够通过运算机、投影仪或挂图的形式展现北魏兼并其他割据政权的地图,使学生形成关于北魏统一中原过程和形势的直观印象。具备相应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能够减轻学生思维上的困难和引起学生的学习爱好。 3.引导学生回忆前一课学习过的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的内容,提出问题:“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关于中原地区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什么样的阻碍?”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摸索来解答问题。教师依照学生解答问题的实际情形,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释。 4.教师提出问题:“北魏孝文帝什么缘故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关于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洛阳的繁荣与进展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摸索迁都与民族融合以及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关系。 为了缓解连续提问给学生造成的压力,教师应该在适当的地点进行一些富有味味性的讲述,鼓舞学生自己提出或摸索一些问题,如:什么缘故会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什么缘故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5.先由学生阅读明白得教材,概括孝文帝的要紧改革措施。教师可依照时刻进度生动有味地讲述一项或几项改革措施,增强学生的学习爱好。然后,要求学生谈一谈自己关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评判和感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篇 Lesson plan of the great fusion of Northern Nationalities 编订:JinTai College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篇 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2、篇章2: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与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轻易突破难点,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的历史课老师带来了新的任务,大家准备好了吗?大家听过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木兰诗》还记

第20、21、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北魏的建立:(1)时间_________(2)地点_________(3)民族_________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_________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_________ (2)服饰_________ (3)姓氏_________ (4)联姻_________ (5)汉制_________ (6)学礼法,尊孔子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 精讲点拨 1、民族融合与汉化不等同。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精神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和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A.北魏B.西魏C.东魏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邺城 二、论从史出→阅读材料后再回答: “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3)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答: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上历史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大屏幕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教师引导: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的情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课件展示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图片) 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4、(课件动态显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 5、(课件显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在学生归纳后,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6、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活跃作答) 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 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 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 D、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7、那么,孝文帝会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 8、其中,迁都洛阳是孝文帝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课件动态显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问: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 (学生答后)继续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学生小两组竞相回答,)

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点总结.doc

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点总结 北方民族大融合必考知识点 1.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2.议一议: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受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文明太后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反对汉化,就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自从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上和生活习俗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北方民族大融合重要知识点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干旱,粮食供应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

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下列哪一项改革凸显了这一现象( ) A.商鞅变法 B.张骞出使西域 C. 北魏孝文帝改革 D.文成公主入藏 2.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法错误的是( ) A.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B.迁都洛阳 C.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 D.不利于北魏经济的发展 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用汉姓 B.穿汉服 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 4. 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课标内容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2、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时间内迁的主要民族及其影响北魏建国和统一北方的年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北朝政权名称北周统一北方。 ①通过对少数民族内迁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 ②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内迁各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由此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三、教学纲要 (一)北方的统一 1、西晋统一南北 2、西晋时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 3、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4、东晋和十六国 (二)迁都洛阳与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迁都和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魏的分裂和北周统一北方 四、重点难点分析 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略) 2、新课教学 (一)北方的统一 1、西晋统一南北 提问: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结束的? 教师提示三个年代:263年、265年、280年。然后说明: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标志三国鼎立时期结束。 2、西晋时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 提问: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是在何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他们迁人内地后分布在什么地区? 第一、二问学生看书能够回答。第三问应运用《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进行讲解。 匈奴人内迁后,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和南部。羯族人是匈奴族的另一支,随匈奴人南迁,分布在山西东南部。鲜卑人原居住在东北地区,后逐渐占据原北匈奴旧地,控制了从辽河流域到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还有一部分迁居长城以南。氐族人原居甘肃东南部,后来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和甘肃东部。羌族人则在陕西和甘肃东部一带同汉族杂居。 3、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提问: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看书后展开讨论,然后教师作如下归纳: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内迁各族大都仰慕汉族文明。(以匈奴贵族刘渊为例说明。) ②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影响。 ③各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相互影响。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和技术,少数民族

七年级历史上册 (20.21.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案

第20课时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方统一 (1)北魏的建立 ①时间:后期。 ②民族:族。 ③都城:。 (2)统一的实现:年,北魏统一。 2.民族融合:的各族人民长期相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趋势。 1.原因 (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不能满足需要。 (2)平城位置,不利于北魏对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文化。 2.概况:洛阳发展快,多,繁荣。 1.措施 (1)朝廷中必须使用语,禁用语。 (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服饰。 (3)改鲜卑贵族姓氏为姓氏,拓跋改姓。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 (5)采用汉族的、。 (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以治国。 2.作用:促进了,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 3.北朝:北魏和由它分裂后而先后出现的四个王朝,统称为。 二、课堂学习 1、自主学习: 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基础训练学习笔记内容。 二、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①“北俗之语”是指什么? ②材料反映了哪一时期由谁主持的改革? ③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措施?用22个字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拓展延伸:如何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 四、系统总结: 理清西晋到隋的发展线索。 五、巩固训练: 1、最能体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的决心的措施是 A、使用汉语 B、改汉姓 C、与汉人通婚 D、迁都洛阳 2、5世纪,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一政权 A、北魏 B、北周 C、前秦 D、西晋 3、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守旧势力的阻碍 B、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C、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D、顺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 4、洛阳曾是多个王朝的古都,下列哪一王朝的都城不在洛阳 A、西晋 B、曹魏 C、北魏 D、西汉 5、我国历史上的"北朝"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个王朝 A、前秦 B、西魏 C、北齐 D、北魏 6、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 B.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D.禁止学习汉族的礼法 7、阅读下列材料: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中的“皇帝”是历史上的哪位皇帝?材料反映出这位皇帝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除上述材料反映出的改革措施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请举出三例。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3)你认为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北魏的建立:(1)时间:(2)地点:(3)民族: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作用: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2)服饰:(3)姓氏: (4)联姻:(5)汉制:(6)学礼法,尊孔子: 合作探究: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精讲点拨: 1、民族融合与汉化不等同。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 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精讲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和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基本史实。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初步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来学习本节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西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前秦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什么民族建立? 4、南朝指。 5、五胡指。 导入新课:结合复习提问,师问: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生答:56个。师问:56个民族中还有五胡吗?生答:没有。师问:那么56个民族到哪里去了?生答:被融合了。师答: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来看看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展示本课三目内容: 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过渡:这三目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三目内容。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展示自学指导目标: 1、北魏什么时间,由什么民族建立?什么时间统一了黄河流域?上节课学习的前秦政权统一过黄河流域吗? 2、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已经成为趋势。 3、黄河流域的居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129页的内容,找出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3分钟后,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教师点拨,同时展示民族融合的几幅图片。 通过刚才的讲述,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那么,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民族融合不够对战争会有影响吗?生答:会有影响。师问:上节课我们学过一次以少胜多的重要战役是什么?生答:淝水之战。教师展示淝水之战的图片,和学生一起回忆淝水之战的有关内容,最后得出结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融合不够,民族矛盾尖锐。过渡:面对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假如你是孝文帝,你会如何去做呢?学生思考,回答:我会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向汉族学习。现在我们来看看当时孝文帝是怎样去做的。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北魏刚建立时的都城在哪里?即今天的,后来把都城迁到哪里? 2、为什么要迁都?迁都是一帆风顺的吗? 3、孝文帝采取什么策略达到了迁都的目的? 4、迁都洛阳的意义。 5、不热心改革的皇太子遭到了什么样的命运?说明了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30页第二目的内容,回答上面的五个问题。5分钟后,让学生回答五个问题,教师点拨。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在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本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严重环节。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优秀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了伏笔。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严重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提问设疑,激发兴趣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亲如兄弟,和睦相处。那么,在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这节课将会给大家揭开谜底!(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比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3、初步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独立探索 1、根据“自学提示”,独立阅读文本,初步把握本课所要了解的知识点。 (“自学提示”见“学案”) 2、展示自学成果,形成本课知识框架(完成板书主体内容)。 四、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以下问题先分组讨论,然后反馈展示、点拨引导归纳。) 1、为什么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说说你对“民族融合”的理解。(提示:回顾前一课内容,结合本课教材回答) (依据前一课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及本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的“民族融合”作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