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艺心理学考试

文艺心理学考试

文艺心理学考试
文艺心理学考试

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的代表性观点。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指的是那种由于某种潜在体验的普遍性而形成的人类悟性的基本模式或原型的贮存。它并不为个体的显意识所掌握,尽管它包含了边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时代积淀的经验及其影响。集体无意识的意义远在个体无意识之上。

原型:原型是荣格的代表性观点。原型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经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原型尽管归属于集体无意识,但是却能够体验为一种印象式意象。如英雄、大地母亲、智慧老人、魔鬼等原型在艺术品中屡屡出现。

潜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中充满着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它们时刻想冲出前意识和意识的层面表现出来,然而由于意识的抑制作用,它成为一种被压抑的东西,成为人的内心生活的能量蓄积库。

俄狄浦斯情结:这是弗洛伊德泛性论的代表观点。认为,人从儿童时期就有了性的意识,即所谓的男孩有恋母弑父的情意综。当然,这个术语的直接的艺术案列来自古希腊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

缺失性体验是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精神的和物质的)体验。一般来说,艺术家的缺失越多,其缺失性体验也就越强烈。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往往成为他们的创作动因。

超越体验:艺术家的超越体验,指的是他们超越实用功利和超越个体实存时的经历和感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超越现实生活,超越世俗风尚,超越艺术惯性和文化环境,超越个体存在等。

崇高体验:是艺术经由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外在刺激所唤醒的压抑在内心的带有痛楚和狂喜成分的激情体验。崇高体验的主要特征有:崇高体验是由衷的、诚挚的高尚体验,它摒绝一切矫饰和虚伪;崇高体验是遭受挫折后的异常体验;崇高体验渗透着强烈的献身冲动。

潜动机,指艺术家从事创作时内心的某种无意识驱动力量。潜动机主要特点有二:一是驱动性,二是潜在性,即无意识性。

显动机:创作显动机是从事创作的直接心理驱力。显动机的主要特征是意象、情绪情感与创造性等。

动机簇:动机簇是指一个动机内由几个子动机形成的丛簇现象。在这中间,各个子动机之间会形成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指一个动机簇内各种子动机的矛盾纠葛。其主要的表现形态有双趋式动机冲突、双避式动机冲突、趋避式动机冲突、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等。

接受图式:艺术接受的全部奧秘都根源于接受主体在接受艺术品是业已存在着的一种独特的、先在的接受图式。

简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念。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念包括以下几点:

(1)潜意识。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确认了潜意识的心理现象的存在于作用。

(2)泛性论。泛性论把性欲视为高于—切、决定一切的根本因素。

(3)本能说。本能是指由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一种先天状态,本能是人内部的需求和冲动。

(4)人格结构。人格的构成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生来就有的潜意识部分。自我代表着理智。超我是伦理化的自我。

(5)论梦。弗洛伊德提出梦是愿望的满足的观点,形成了梦的分析技术。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涵。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作为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需要。

(2)安全需要。人需要有稳定的职业,有生活的保障,喜欢处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产生安全感。

(3)归属与爱的需要。人希望归属于某一团体,成为其中一员。希望得到爱并把爱给予别人。

(4)尊重需要。希望尊重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5)认识需要。人们渴望了解外在与内在世界的要求。

(6)审美需要。人对美的事物的观照,品味与享受的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是一种实现个人的理想,充分发挥自己潜能,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待人物的需要。

4.简述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体验阐释者的艺术家。也可称为创作主体心理。艺术家要把生命的体验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首先要有深刻的生命体验。

(2)作为体验迹化的创作过程。也可称为创作过程心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实际就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迹化过程。

(3)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存在,不仅在于它再现了客观世界和表现了艺术家的情感,还在于它能使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体验形式化

(4)作为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观众和听众是艺术家原体验的的二度阐述者,他们的艺术接受过程,是对艺术家原体验的接受和升华。

简述艺术家的体验类型。

艺术家的体验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与丰富性体验。缺失性体验指主体对各种缺失的体验。丰富性体验指艺术家获得爱,友谊,信任等时的内心感受。

(2)艺术家的崇高体验与优美体验。崇高体验是指艺术家被自然的或者社会的外在触媒所刺激唤醒了压抑在内心带有痛楚又带有狂喜的一种混合激情体验。

(3)艺术家的超越体验与愧疚体验。超越体验是指艺术家超越实用功利超越个体实际存在时的经验和感受。

(4)艺术家的孤独体验与同情体验。愧疚体验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感受。

(5)艺术家的神孤独验与同情体验。孤独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和组成部分。孤独从本质上讲源于对人类的爱,源于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6)艺术家的神秘体验与皈依体验。

简述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

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癫狂状态。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一种极致状态时,便会出现一种奇异的创作现象----癫狂。

(2)沉思状态。艺术沉思是由生活经验变为审美体验的转换过程。艺术沉思使人对自身的心理世界加以对照改观。是艺术创造心理过程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3)内觉体验。那些深层的心理内容的捕捉和体验常常是创作主体最艰难的心理活动,对于这种心理活动称之为内觉体验。

简述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整体性原则。认为人的一个知觉视野具有组织起来的趋势,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图形。知觉的各个部分之间构成一个结构框架,这也就是一个格式塔。格式塔作为一个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相加。在整体上显示出的特性不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这便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结论。这种观点对美海陆空与文艺理论影响很大。

(2)同形论,也称为异质同构论。认为在知觉活动中,在作为对象的物理现象与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大脑生理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同形关系。

(3)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

(4)每一件艺术都具有表现性,而表现性存在于结构之中

结合你所熟悉的某位艺术家(或作家)及其作品,试论述其童年体验和其艺术创作的内在关系。

(1)童年体验的内涵。

(2)童年经验与艺术家的体验生成。

(3)童年体验在艺术家的创作与作品的表现。

(4)艺术家的向童年的归依。

(5)结合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从略。要求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童年体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童年经验对于体验生成的意义:每个人的一生都要受其的童年基本选择的影响。人的知识积累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不可逾越的开端。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的形成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同时个体以后的经验也会反过来作用于早期经验,重塑并改造它们。美国作家凯瑟认为8到15岁之间是一个作家一生的个性形成时期,这个时期他不自觉地收集艺术材料,成熟之后可能积累许多有趣而生动的形象。但是形成创作主题的材料却是在15岁以前获得的。童年经验之所以被艺术家珍视,还在于童年经验包蕴着最深厚,最丰富的人生真味,它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体验。童年经验作为人类的一种本真生命体验超越了现实世俗的干扰,是对经历物所做的天然纯正,直观的把握,这种体验最接近人的本性。

结合你所熟悉的某位艺术家(或作家)及其作品,试论述艺术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1)艺术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作家体验不同于站在对象的旁边,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做外部的描写和观察,而是进入对象,物即是我,我即是物。这样作家对描写的对象就有了极为真切的理解,那么作家笔下的形象也就会生机勃勃。

(2)艺术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意思是当作家的体验达到出乎其外的境界,所写的事物的根本的性质就会凸现出来,放射出诗意的光辉。审美的心态与眼光看待,脱离实用与功利的童心。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大海。

(3)王国维认为作家的体验“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作家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4)结合作家、作品的具体分析从略。

【免费下载】《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

2007年02月13日星期二 12:35 一、单项选择题。 (略) 二、多选题(略) 三、名词解释题。 审美体验高峰体验母题心理时空 四、判断分析题。 1、愤怒出诗人是有科学依据的。() 2、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二者之间有统一,又有矛盾。() 五、简答题。 1、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学说。 2、艺术体验的生成的特征。 3、模仿对人类审美心理的生成、艺术美的创造有何作用? 4、艺术作品中的异态有哪些表现? 六、论述题。 1、为什么不能说只有信仰宗教的人才有神秘体验? 2、论述娱乐的深刻意义。 2007年1月四川《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0816) 2007年02月13日星期二 12:4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是()。 A、康德 B、费希纳 C、布洛 D、克罗齐 2、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 B、作家的创作活动 C、读者的接受心理活动 D、作品的心理蕴含

3、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和“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是()。 A、荣格 B、阿德勒 C、拉康 D、柯勒 4、艺术家保留赤子之心的体验类型是()。 A、爱心体验 B、宗教体验 C、归依体验 D、崇高体验 5、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最根本原因是()。 A、模仿 B、情感 C、节奏 D、宗教 6、作为艺术技巧的拟人手法直接脱胎于()。 A、形象思维 B、神话思维 C、原始思维 D、具象思维 7、高原体验是()提出的。 A、弗洛伊德 B、荣格 C、马斯洛 D、拉康 8、愧疚体验与艺术家的道德水准有密切关系,还与之有关的心理特征是()。 A、情感 B、感知 C、认识 D、想象力 9、动机簇活动中最复杂和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 A、趋避式动机冲突 B、双避式动机冲突 C、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 D、双趋式动机冲突 文艺心理学自考试题(复习题)(0816) 2007年02月14日星期三 18:25 第一部分: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心理学和产生是以()为代表的实验心理学的出现。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名著之一,适用于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 《文艺心理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了介绍,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编辑本段作者自白 这是一部研究文艺理论的书籍。我对于它的名称,曾费一番踌躇。它可以叫做《美学》,因为它所讨论的问题通常都属于美学范围。美学是从哲学分支出来的,以往的美学家大半心中先存有一种哲学系统,以它为根据,演绎出一些美学原理来。本书所采的是另一种方法。它丢开一切哲学的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所以我不用《美学》的名目,把它叫做《文艺心理学》。这两个名称在现代都有人用过,分别也并不很大,我们可以说,“文艺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观点研究出来的“美学”。 这部书还是我在外国当学生时代写成的。原来预备早发表,所以朱佩弦先生(朱自清,字佩弦——编者注)的序还是1932年在伦敦写成的。后来自己觉得有些地方还待修改,一搁就搁下了四年。在这四年中我拿它做讲义在清华大学讲过一年,今年又在北京大学的《诗论》课程里择要讲了一遍。每次讲演,我都把原稿更改过一次。只就分量说,现在的稿子较四年前请朱佩弦先生看过的原稿已超过三分之一。第六、七、八、十、十一诸章都完全是新添的。 在这新添的五章中,我对于美学的意见和四年前写初稿时的相比,经过一个很重要的变迁。从前,我受从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传的形式派美学的束缚,以为美感经验纯粹地是形象的直觉,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迁他涉,所以抽象的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等都是美感范围以外的事。现在,我觉察人生是有机体;科学的、伦理的和美感的种种活动在理论上虽可分辨,在事实上却不可分割开来,使彼此互相绝缘。因此,我根本反对克罗齐派形式美学所根据的机械观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这种态度的变迁我在第十一章——《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里说得很清楚。我两次更改初稿,都以这个怀疑形式派的态度去纠正从前尾随形式派所发的议论。我对于形式派美学并不敢说推倒,它所肯定的原理有许多是不可磨灭的。它的毛病在太偏,我对于它的贡献只是一种“补苴罅漏”。做学问持成见最误事。有意要调和折衷,和有意要偏,同样地是持成见。我本来不是有意要调和折衷,但是终于走到调和折衷的路上去,这也许是我过于谨慎,不敢轻信片面学说和片面事实的结果。 编辑本段目录 第一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一) ——形象的直觉 第二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二) ——心理的距离 第三章美感经验的分析(三) ——物我同一 第四章美感经验的分析(四) ——美感与生理

苏童“红粉系列”小说中的病态女性形象

论苏童“红粉系列”小说中的病态女性形象 摘要:苏童在“红粉系列”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病态女性形象,本文依据心理学上的观点,分别从依从型、攻击型、离群型三种神经质性格,来分析她们病态的心理特征和表现,进而探究苏童擅写病态心理的原因。 关键词:苏童;红粉系列;病态;童年;女性 苏童“红粉系列”小说包括《妻妾成群》、《红粉》、《一种妇女生活》和《另一种妇女生活》四部小说。因这四部小说均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红粉》是其中的力作且篇名具有鲜明的女性特征,因而评论界以之命名,称这四部小说为“红粉系列”。在这个系列的小说里,出现的大都是一些在心理上呈现病态的女性,更确切地说是一群具有“神经质性格”的神经症患者。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所谓的神经质性格,是一种对自己无信心、对他人多怀疑、对环境充满忧虑与不安的异常性格”[1],她将所发现的各种神经质,按性质分为三类,每类代表一种性格。依据卡伦.霍妮对神经质人格的分类,并结合苏童小说中这些病态群体的具体表现,将这些病态女性进行类别化分析,并进而探究苏童擅写女性病态心理的原因。 一、依从型病态女性形象 依从性格:指个体缺乏独立,强烈需求别人的关爱,依赖别人情感支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亲近人,而在潜意识中却是借依从消除

焦虑感[2]。这里所说的依从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依赖,适度的依赖并不是病态,也不成为神经质的性格,尤其对女性来说,适度依赖常被视为小鸟依人,惹人怜爱和疼惜。依从性格的人,表现出的则是过度地依赖别人,只有依靠别人才能感到安全和继续生活下去;他们表面上看是在依赖人,心理上却是对人的一种极端的“占有”,当你不能满足她的要求时,她便会极度痛苦。 在《红粉》中小萼和秋仪同是妓女出身,由于解放以后政府对妓女进行改造,于是两人便被送到劳动训练营,秋仪途中跳车逃跑,小萼便开始了劳动改造的旅程。从小依赖于秋仪的小萼感到无所适从,“她想起秋仪,秋仪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如果她在身边,小萼的心情也许会好得多。这些年来秋仪在感情上已经成为小萼的主心骨,什么事情她都依赖秋仪,秋仪不在她就更加心慌。”[3]小萼在心理上习惯了依赖别人,不能独立的生活。在劳动营里她因为缝不完三十只麻袋而要上吊自杀,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她一个人时总是暗暗的哭泣,总是感到生活的灰暗无光。“到了一九五二年的春天,小萼被告知劳动改造期已满,她可以离开劳动营回城市去了。小萼听到这个消息时手无足措,她消瘦的脸一下子又无比苍白。” [4]她对于新的生活是充满了恐惧的,害怕一个人面对陌生的生活。从这些可以看出小萼对于男人的依附已经过度。她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并以悲剧收场,这与特殊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有关,但她的这种依从性格是造成老浦和她自己苦痛的最大原因。

最新自考文艺心理学历年试题答案及精华资料资料

自考文艺心理学历年试题答案及精华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B ) A.美学和文艺学的发展 B.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C.科学实验和马克思主义 D.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A) A.弗洛依德 B. 弗洛姆 C.荣格 D. 歌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B ) A.异质同构理论 B.唤醒理论 C.深度知觉理论 D.心理距离说 4.以下不属于朱光潜著作的是(A ) A.《论诗三札》 B.《变态心理学》

C.《文艺心理学》 D.《悲剧心理学》 5.体验的核心是(A ) A.情感 B.认识 C.经历 D.意蕴 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C) A.镜像阶段论 B.表现性 C.简化原则 D.格式塔质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D ) A.第一个层次 B.第二个层次 C.第三个层次 D.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B ) A.实验心理学 B.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人本主义心理学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B) A.拉康 B.阿德勒 C荣格D柯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B ) A.只有积极意义 B.主要是积极意义 C.无所谓 D.只有负面影响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C) A.爱心体验 B.崇高体验 C.归依体验 D.宗教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A ) A.荣格 B.弗洛依德

文艺心理学练习题答案(已整理_全套_可直接打印)

《文艺心理学》导论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 1、在西方,文艺心理学是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2、19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或文艺心理学理论有: 实验心理学、移情说、距离说。 3、实验心理学是文艺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 4、实验心理学与传统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研究对象不同。二是研究方法不同。 5、实验心理学使美学研究发生了由“自上而下”的研究向“自下而上”的研究的转变,开辟了现代美学的新纪元,标志着文艺心理学的产生。 6、“移情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里普斯。“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来的。 7、20世纪西方主要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有: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8、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的精神病学家荣格。 9、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泛性论为基础,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 10、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自力门户,创立了“心理分析学派”。同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和性本能的立论不同,荣格强调集体无意识,认为艺术就是要揭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11、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 12、阿恩海姆把格式塔心理学系统运用于美学研究之中,主要以视觉艺术作为分析对象。 13、人本主义是20世纪文艺心理学的最新潮流,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14、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是苏联的一个文艺心理学流派,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代表人物是维戈茨基、列昂节夫和鲁利亚。 15、王国维是我国现代文艺心理学的鼻祖。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运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明《红楼梦》的悲剧。在《人间词话》中,他提出了“境界”说。他的“境界”说是对西方的“移情说”说和“距离说”说的创造性运用。 16、郭沫若在《论诗三札》中把诗的创作看成是一个由生活现实转化为心理现实再转化为艺术现实的过程。在其他文章中,他还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解释《西厢记》的创作动机和自己的小说《残春》主人公梦的起因和变态。 17、鲁迅翻译了日本学者厨川白村文艺心理学著作《苦闷的象征》。 18、中国现代最早在高等学校开设文艺心理学课程的人是鲁迅。 19、朱光潜在美学研究方面走的是一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学的道路,他的文艺心理学专著有《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其中《悲剧心理学》是他在1933年用英文写作的,此书使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国外出版。 20、在现代中国,是第一个对审美经验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的人。 21、朱光潜的三本文艺心理学专著的出版,特别是《文艺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22、胡风结合革命文艺的实践对创作心理进行独特的研究,他把创作主体提到主要地位,认为创作过程是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相生相克”的过程。 23、文艺心理学的产生和兴起始终受到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文

《茉莉香片》作品分析

爱恨交织的荒凉悲剧 ——张爱玲《茉莉香片》 摘要:张爱玲的《茉莉香片》以男性的视角叙述故事,聂传庆的扭曲和病态可以说就是由他不完整的家庭造成的。幼年丧母、父爱的缺失使聂传庆逐渐变得心理变态,终日沉迷在幻想中,追求完美的爱,但最终却一点一点走向了毁灭。家庭与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聂传庆便是一个家庭悲剧的牺牲品。 关键词:家庭;爱的缺失;恨;荒凉 《茉莉香片》是张爱玲早期的作品,也是她创作的顶峰时期的作品。但是却与同时期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以及《倾城之恋》等不同,《茉莉香片》以男性口吻讲述了一个与茉莉香片一样苦的故事。少年聂传庆由于从未感受过家庭给予他的温暖与爱,所以在面对想要帮助他的少女言丹朱时,他却将满腔的怨恨和委屈发泄到她身上,甚至对她萌生了杀意。他嫉妒言丹朱的家庭,嫉妒她的父亲是言子夜,嫉妒她的一切,聂传庆认为是她夺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一切。 小说中聂传庆的形象多少有一点儿张爱玲童年的影射:冷漠残忍的父亲、离家出走的母亲、抽鸦片的父亲和继母、缺乏爱的家庭……这些都与聂传庆的家庭相似。张爱玲通过这个故事将她对于亲情与家庭的思考传达了出来。 一、聂传庆其人 小说的一开始便用艳丽的杜鹃花将聂传庆带了出来:“开车的身后站了一个人,抱着一大捆杜鹃花。人倚在窗口,那枝枝丫丫的杜鹃花便伸到后面的一个玻璃窗外,红成一片。后面那一个座位上坐着聂传庆,一个二十上下的男孩子。说他是二十岁,眉梢嘴角却又有点老态。同时他那窄窄的肩膀和细长的脖子又似乎是十六七岁发育未完全的样子。他穿了一件蓝绸子夹袍,捧着一叠书,侧着身子坐着,头抵在玻璃窗上,蒙古型的鹅蛋脸,淡眉毛,吊梢眼,衬着后面粉霞缎一般的花光,很有几分女性美。惟有他的鼻子却是过分地高了一点,与那纤柔的脸庞犯了冲。”1以红花暗示聂传庆不同于其他的男孩,而接下来对他的描写就越发

艺术风格与心理因素

2006年04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A pr.2006第32卷 第2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olia U niversity for N at ionalities (So cial Sciences) V ol.32N o.2 艺术风格与心理因素 赵志红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 要 本文解释了艺术风格的概念,进而探讨了艺术风格与心理因素的关系。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的类型倾向与他本人的个性心理密不可分,因生理遗传将影响生理特征及个性气质,从而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喜好、艺术风格。同时,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与心理体验的关系密切,心理体验是经历过后能够让人回味的收获和感受,不同的心理体验会导致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也与色彩心理有关,色彩对于人的知觉造成各种刺激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色彩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同样,艺术家会因心理感受、情绪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色彩。总之,艺术风格受个性心理、心理体验、色彩心理的影响。 关键词 艺术风格;个性心理;心理体验;色彩心理 中图分类号 J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15(2006)02-0122-03 引言 艺术风格,是创作者在艺术创造实践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马克思曾经说过,风格就是人;德拉克洛瓦也认为,艺术的风格就是人自己。艺术家的风格主要是他的思想性格,或是他在作品中集中体现出来的独特风貌。影响艺术风格的诸因素包括艺术家的心理特征,社会时代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等等。文中将着重从心理因素对艺术风格方面进行探究。 一、艺术风格与个性心理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首先表现在对现实事物的一贯态度上的特征,也表现在恒常的行为方式的个性特征。性格的形成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前提,对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由于遗传和所处环境的不同,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不相同的。艺术作为一种语言,作为人们相互交流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也各不相同。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的类型倾向与他本人的先天素质密不可分,这种由于生理遗传所形成的生理特征及个性气质是后天的主观努力与短期的外因条件不能促成,也不可取代 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或内倾型。外倾型,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经常对外部事物表示关心和兴趣,开朗活泼,不拘小节,善于交际。另一类型是内倾型,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一般表现为沉静,深思熟虑,交际面窄,较孤僻。在19世纪的现代艺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象征主义画派的代表奥狄龙 雷东(1840-1916)和纳比派的代表爱德华 维亚尔(1868-1940)是两个不同类型的艺术家。虽然两者都是法国人,同属一个时代,但是艺术作品表现出的却是迥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奥德龙 雷东代表作品有: 独眼巨人 (1900), 少女维奥列塔 海曼 (1910)等,其中 独眼巨人 描绘了一位独眼的巨人正从地下爬出来,用一只大眼睛窥探着深埋在地层里的一个好似熟睡的裸体女性。作品中充满怪诞性和神秘性。奥狄龙 雷东把自己关在幻想的个人世界里,完全按照自己的内心情感创造出一种纯粹个人的独特艺术语言。他追求的真实并非真实,而是人的潜意识领域中存在的真实。而爱德华 维亚东自称是 家庭派画家 ,有着一种略带装饰性,色彩斑斓闪烁,宁静平和,朴实亲切的画风。家庭生活和室内活动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而与他共同生 122 收稿日期 2006-01-17 作者简介 赵志红(1983-),女,内蒙古通辽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2004级在读研究生。

论童年经验对安徒生创作的影响

论童年经验对安徒生创作的影响 作为生命的起点和人性最初的展开,童年经历孕育了作家在最初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1]包括童年时期的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知识、意志等多种因素。这种童年经历作为基调和底色参与到作家的审美心理建构过程之中,成为作家审美心理确立成型的最初动因。 童庆炳先生曾撰文《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认为“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把自己的章年经验看成是巨大而珍贵的馈赠,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的源泉”[2]在文章中,他从“童心和诗心结构的对应关系”、“童年经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方式”、“社会化与保持重心”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童年经历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意义、作用与价值,得出“童年经验的这种性质对作家至关重要。事实上,作家的童年经验经常作为一种创作原型和素材出现在作品中。无论是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朝花夕拾》、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萧红的《呼兰河传》、郁达夫的《自传》,还是托尔斯泰与高尔基的《童年》、勃朗特的《简爱》、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海明威的《在印第安人营地》……都能或多或少看到作者童年的影子,感觉到作者对当初记忆的回望与同味。可见,童年经验与文学创作的紧密联系已是文艺心理学领域中一个不争的事实。[4]冰心就曾说过:“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足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地刻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5]托尔斯泰说:“童年时期的印象,保存在人的记忆罩,在灵魂深处生了根,好像种子撒在好的土地中一样,过了很多年以后,它们在上帝的世界罩发出它们的光辉的、绿色的嫩芽。”[6]对于作家来说,这些“光辉的、绿色的嫩芽”就是他们作品的内核。当代作家余华说:“我的写作就是回家”[7],这个“家”指的是余华的故乡浙江海盐,也必然还指余华那永不能忘怀的童年。小说家莫言曾这样叙述自己的童年和小说的关系:“为什么我用这样的语言叙述这样的故事?因为我的写作是寻找失去的故乡,因为我的童年生活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8] 那么,童年中的哪些因素会对文学家的创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呢?文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发现,苦难和女性对一个作家的影响最大。海明威曾说不幸的童年是作

文艺心理学 复习题

名词解释 21艺术典型(177) 所谓典型,就是一种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深广的概括性、性格丰富而又有机统一的圆整的人物形象。 22意境(181) 意境,是由客观景象与主观情趣互渗交融而生成的趋于空灵的艺术天地。 28召唤结构(253) 伊赛尔指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本文的基础结构,即本文的召唤结构。 29期待视野(254) 前理解包括前拥有、前观念和前假定,从前理解中产生出期待系统,姚斯称之为“期待视野”。 30共鸣(261) 在声学中,共鸣是指两个物体振动频率相等或相近,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共振而视振幅急剧增大、声音骤然加强的现象。文艺学借用过来,用以指称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常常出现同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相同或相似情感的精神感应现象。 25现实主义(333) 是艺术中一种偏于反映现实,要求按事物本来的样子描写,力图真实再现现实存在的生活图景的创作倾向。 26理想主义(333) 是艺术中一种偏于超越现实、要求按实物应该有的样子描写,力图真诚表现主体向往的生活情景的创作倾向。 37古典主义(339) 是一种强调继承传统、贯通古今,要求遵循规范、恪守规则,重视理智的驾驭、追求形式典雅的创作倾向。 38浪漫主义(339) 是一种强调个性显现、要求手法变异,反对千人约束而寻求新的突破,注重情感的宣泄而导致形式相对“无序”的创作倾向。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艺术创作 1简述创作激情的特点(107-108) 深刻性。肤浅的情感仅与感性欲念相关联,不能体现人性的深度,也就缺少必要的文化价值。别林斯基认为,“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

文艺心理学复习考试资料

《文艺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琼州学院06中文本2 王李雄 一、填空、选择、判断 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弗洛依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 4、朱光潜著作的有《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5、.体验的核心是情感。 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阿德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是积极意义。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归依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荣格。 13、癫狂状态往往是无意识创造的突发。 14、一般来说,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个人的无意识有关。 15、反映事物本质化属性的范式被称为属相范式。 16、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谈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 17、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攻击性气质。 18、大雁南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母题是怀乡。 19、实验派心理学代表人物:费希纳、吉布森、贝里尼和基泽。费希纳被人尊为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著有《美学导论》;吉布森力图研究有关人知觉世界;贝里尼提出“唤醒理论”,《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基泽《内在的视觉:对于艺术和大脑的探索》。 20、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精神文艺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荣格。弗洛伊德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的主要理论观念有潜意识、泛性论、本能说、人格结构和论梦。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的理论体系包括集体无意识的描述、原型说与心理类型等方面的研究。另外还有阿德勒和拉康,拉康提出“镜像阶段论”。 21、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考夫卡和阿恩海姆。主要观点有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个格式塔(这是格式塔文艺心理学最基本的观点)、表现性、艺术抽象的重要意义、视觉艺术中的运动和视觉艺术中的平衡。 22、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主要论述有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高峰体验理论和存在性世界的描述。 2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维戈茨基(主要著作《高级心理机能发展》、《思维和语言》、《艺术心理学》)、列昂节夫(主要著作《心理发展的问题》、《活动·意识·个性》和鲁利亚(主要著作《人的脑和心理过程》、《神经心理学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有决定论的原则、意识和活动统一的而原则和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的原则。 24、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是费希纳。 25、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是审美体验。

浅谈童年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浅谈童年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摘要: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张爱玲童年阶段对家庭内部父母之爱、和睦之乐的缺失性体验是其小说创作的宿因。童年期间华美而不幸的家庭生活体验直接影响了张爱玲在小说关于中家庭伦理 主题的表达,通常呈现亲情异化、畸形腐朽的家庭图式。同时,童年伤痛性的家庭经验致使张爱玲在小说中将世俗化的物欲观体现得极其透彻。而在张爱玲小说孤独悲凉的风格背后对人的同情也与其童年时期对家庭关系的体察息息相关。本文将就以上三方面内容探讨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字:童年时期家庭经验张爱玲小说创作 童年时期家道中落背景下家庭分崩离析的破碎化状态对张爱玲的性格和气 质的影响尤其巨大,张爱玲易感多思的性格偏向更使其对童年阶段的家庭生活体验得深刻透彻。海明威曾直言不愉快的童年是对作家最好的写作训练,而张爱玲无疑诠释了这一观点,她能够将自己有限的、独特的童年时期的家庭阅历在日后的人生经验中转化为深度的生存体验,由此构筑成一个虽然狭小却相当深邃、完整的经验世界,童年家庭经验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题材选择、人物原型、情感基调、艺术风格等。(1)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也成就了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一、家庭伦理与亲情关系的异化 张爱玲出身于典型的败落式贵族家庭,其父亲是执缉遗少,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而且性情暴躁、乖张,其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而又清丽孤傲的女子(2),旧习气与西洋化格格不入的矛盾在一个只是仰赖着先人余荫的家庭中暴露并强化。而后父母的离异也只是家庭悲剧的开始,被迫留在父亲家中的张爱玲忍受着继母的泼辣跋扈、父亲的毫无温情和举家的冷眼漠视,而张爱玲在强烈的冲突和怨愤中转而投入向母亲的家中,然而母亲的生疏高冷并未真正得使幼年时期的张爱玲摆脱那种窒息的心灵囚禁处境,其举动反而加深了“父亲的家”和自身之间冲突对立,在这种家庭处境的张爱玲所产生的癫狂的心理感受将一颗尚未成熟的心灵被摧残。其实张爱玲并不归属于父家或母家

自考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部分重点 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记忆标示:“↑”。)它不是高度思辩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证的、归纳的方法。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的审美心理机制。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 是作为体验阐释者的作家。艺术家要把对生命的体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首先要有深刻的体验。 2, 是作为体验化的创作进程。 3,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存在,不仅在于它再现了客观世界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在于它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体验形式化。 4,作为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艺术接受者如果没有生命体验,实际上不可能体验到作品里的艺术生命内容观众和接收者是艺术家愿体验的二度体验着,他们接受艺术的过程是对艺术家愿体验的升华。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运用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研究文艺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核心心理——审美心理。艺术情感是人类情感,带有普遍性。 第一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第一节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 一、费希纳: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主要著作《美学导论》,其中有16种审美原则: 一是审美阈原则,这一原则运用于意识水平,它要求刺激在它能够使主体产生快乐或者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换言之,进入审美阈限的刺激,才有可能唤起审美愉悦。 二是审美加强原则。 三是多样中的统一原则。 四是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 五是清晰性原则。 六是审美联想原则。 七是审美比较原则。 1 八是审美序列原则。 九是审美调和原则。 十是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满的原则。 十一是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 十二是审美的传导原则。

简评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

简评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 众所周知,朱光潜是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他是一个特别严谨的学者,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 最近两天把朱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大致看了一遍,很受启发,他书中的观点我很喜欢,因为我自身就喜欢在自然中发现美,在生活中挽留美,我是活在我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我的是感性的,而朱先生的把美上升到一种理性的角度,研究文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后生不断学习的,因为只有把一切理性化、系统化、理论化,一切才能持久,才能够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朱先生认为人生是有机体,科学的伦理的和美感的种种活动在理论上虽可分辨,在事实上却不可分割开来,使彼此互相绝缘。因此根本反对克罗齐派形式美学所根据的机械观,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一切事物都有研究价值,在文艺方面,对其作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们若果忽视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 在朱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一书中,朱先生对美感经验的分析(形象的直觉、心理的距离、物我同一、美感与生理)有了很详细的介绍与探讨,并且谈及了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同时,朱先生在书中还介绍了美感与联想、文艺与道德、自然美与自然丑、什么叫做美、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艺术的起源与游戏、艺术的创造、刚性美与柔性美、悲剧的喜感、笑与喜剧。 通读这本书后,对美学,对文艺心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首先我们接触到了美感经验这个概念,美感经验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我们在生活中接触不同的场景,接触不同的境界,或得诸自然,或来自艺术,种类千差万别,都是美感经验。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这种美感经验。“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直觉的对象是“形象”,所以“美感经验”可以说是“形

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

《文艺心理学》 (Literature psychology) 课程代码:0501C0104 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 学时/学分:30/2 课程简介: 《文艺心理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制定选修课,它是建立在《文学概论》、《文学批评及批评史》、《美学》、《文艺学》等各门文学学科以及《普通心理学》基础上的专业非学位课程。本科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文艺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审美主体、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为将来从事相关教学工作及文化事业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知识基础。本课程讲授1个学期(30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水平与教学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体验与接受等的心理机制及其关系的分析与讲授,使学生系统地把握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等环节的内在规律,更好地认识艺术的心理规律与情感真实,增强对艺术文本的亲和力和亲切感,逐步揭开艺术世界的心理神秘面纱,提升对文艺作品的解读能力和感受能力,为文本解读、论文写作和学术思考提供方法论上的启迪意义。 2、能力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地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课程论文等。 (2)科学思维的能力——运用所掌握的文艺心理学基础知识,通过分析、例证、演绎、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现当代文艺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新成果,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文学素养。 3、素质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引导学生形成开拓创新的精神。 (2)培养较高的道德素养――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汲取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逐步培养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及高度社会责任意识。 (3)培养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能力――通过课程教学,促使学生形成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艺术体验、艺术创作心理、艺术接受心理

文艺心理学单选多选题库

《文艺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已选或已填): 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心理学(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弗洛伊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 4. 动机簇活动中最复杂和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是(双重趋避式动机冲突) 5.文艺心理学的核心观念是体验,体验的核心是(情感) 6.阿恩海姆不仅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是(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是(阿德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是积极意义)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归依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荣格) 13.癫狂状态往往是(无意识创造的突发) 14.一般来说,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个人无意识的作用)有关 15.反映事物本质化属性的范式被称为(属相范式) 16.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谈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 17.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攻击性气质) 18.大雁南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母题是(怀乡) 19、奠定现代心理学基础的心理学流派是(实验心理学派) 20、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人是(弗洛伊德) 21、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审美体验) 22、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学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它独特的贡献在于揭示了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的新大陆及其对艺术创作和审美的作用。 23、“净化说”(宣泄说)的提出者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提出(“迷狂说”)。 24、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 25、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最根本原因是(节奏)。

00816文艺心理学自考真题6(含答案)

2014年4月自学考试文艺心理学试题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1、奠定现代心理学基础的心理学流派是() A、精神分析学派 B、实验心理学派 C、格式塔心理学派 D、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答案:B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人是()。 A、弗洛伊德 B、厨川白村 C、弗洛姆 D、荣格 答案:A 3、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 A、作家心理 B、作品的心理蕴含 C、读者接受心理 D、审美体验 答案:D 4、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学流派是()。 A、格式塔文艺心理学 B、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 C、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D、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答案:C 5、“净化说”(宣泄说)的提出者是()。 A、苏格拉底 B、德谟克利特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答案:D 6、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 A、深度知觉理论 B、唤醒理论 C、异质同构理论 D、心理距离说 答案:B 7、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

A、格式塔质 B、表现性 C、简化原则 D、镜像阶段论 答案:D 8、在马斯洛看来,人的最高需要是()。 A、爱 B、尊重 C、审美 D、自我实现 答案:D 9、体验的核心是()。 A、经历 B、认识 C、情感 D、意蕴 答案:C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6.文艺心理学 答案:文艺心理学{P7}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用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的现象来阐释心理学原理。研究的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经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机制。27.愧疚体验 答案:愧疚体验{P114}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感受。当个体因自己的某种行为违反内心的道德准则而引起了愧悔、内疚、自责的心理反应时,这种种心理为愧疚体验。 28.动机冲突 答案:动机冲突{P147}指一个动机簇内各种子动机的矛盾纠葛。动机簇指一个动机内由几个子动机形成的丛簇现象。 29.心理治疗 答案:心理治疗{P319}艺术的心理治疗是以设定的艺术手段所形成的“心理反馈”调动主体在系统发育中所具备的特定反应潜能,从而调节其神经系统以趋向比较稳定而舒展的心境状态。 三.判断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判断正误,将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简述理由。 30.经验即体验。( ) 答案:错。作为人的生物的与社会阅历的个人见闻和经历,以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体验是艺术家(创作者)在以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体验来自于经验,但又包含生命的意义、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诗意。 {P74} 31.艺术接受中的异态表现是不正常的。( ) 答案:错。艺术接受中心理反应不是对应于作品的单向线状的反射弧。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好多无

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巴金的小说

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家》 “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童年,一个由童年经验所够早的内在世界。童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的知识积累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更是因为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不可逾越的开端,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地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人们早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艺术家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 1940年,巴金出生在成都正通顺街“楼台亭阁、朱槛玉彻、水榭花园的”李家公馆。那时是他的祖父当家,祖父既保守又顽固,对子孙坚持守旧的教育方法。什么都是他自己说了算。巴金的父亲李道河,谨守封建规范、安分守己、温和宽厚、并且很爱巴金。经常带巴金出入剧院看戏。巴金一叔曾留学日本,在成都开办律师事务所,但是他道貌岸然。在老太爷去世之后,巴金大嫂生产之际,以‘血光之灾”为名强迫巴金大嫂迁出城外,致使巴金大嫂难产而死。巴金的二叔、四叔、五叔均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巴金的大哥大巴金六岁,从小聪慧、能文能武,深得父母宠爱。喜欢化学,幻想去德国深造。可是在母亲去世不久,便被祖父和父亲用拈阉的方法决定了他的婚事。又找到了商业场的工作。一年后,父亲去世,作为长房子孙的他彻底充当了牺牲品。巴金的二哥与巴金关系甚好。童年时一道读书、游戏,后来又一起去上海、南京读书。 当然,巴金的童年经历中还有母亲的爱。巴金说母亲是他“第一个先生”,“在我幼小的时候,她是我的世界的中心。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正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在爱的环境中,巴金也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在自己富裕的家庭中,另一些人在过着不幸的生活,“在这时候我就己经感觉到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安排得很不合理了。”他回忆道,“我愈是多和‘下人’在一起,愈是讨厌‘上人’中间那些虚伪的礼节和应酬。心里起了火一般的反判的思想,我宣誓要做一个站在他们一边、帮助他们的人。在一群没有知识、缺乏教养的人中间,我得到了我的生活态度,我得到了那个近乎原始的正义的信仰,我得到了直爽的性格。1914年巴金母亲病逝,1917年父亲病故,家庭内部争斗愈加激烈,他萌发了冲出这座囚笼的心思。他说:“父亲死后这个富裕的大家庭变成了一个专制的大王国,在和平、友爱的表面下,我看到了仇恨的倾轧和斗争。15岁的时候,巴金进了成都一所公立学校一外专,终于第一次冲出了大家庭的罗网。 关于童年经验与一个人日后体验生成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发展过程的每个早期阶段仍同由它发展而来的后期阶段并驾齐驱,同时存在。早期的精神状态可能在后来多年内不显露出来,但是其力量却丝毫不会减弱,随时都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势力的表现形式。”实际上,艺术家记忆中的童年经历,有许多是艺术家的“遮蔽性记忆”,一方面,童年时的某种经验被纳入整个人生经验的长河中,其自身意义和价值被不断变换、生成;另一方面。这种经验融入生命运动和心理结构的整体后,参与了心理结构对于新的人生经验和行为方式的规范建构,因此说艺术家的体验生成总是与他的童年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由于巴金的童年经验给巴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使得巴金养成了直爽、爱憎分明、勤于思考、积极进取、敢于批判社会的性格。 对比小说《家》,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巴金童年经验的影子。巴金的祖父就是小说中高老太爷的人物原型;巴金的大哥就是觉新的人物原型;巴金的二哥就是觉民的人物原型,小说描写的也是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分化与没落,并且在这个封建家族里面充满着家人之间的斗争。总而言之,《家》的创作形成是作者童年经验艺术化的过程。巴金自己曾说过:“我写这部小说,仿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 在心理学领域,各派心理学家之间尽管有许多分歧,但都十分重视童年经验对个人成长

四川2018年4月自考00816文艺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C018·00816(专卡) 绝密★考试结束前 四川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艺心理学 课程代码:00816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20世纪初,试图运用西方心理学来阐明文学艺术创造现象,并以叔本华的观 点来说明《红楼梦》的悲剧性的是 A.朱光潜 B.郭沫若 C.王国维 D.鲁迅 2.20世纪初,把诗界定为:“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的 学者是 A.冯至 B.王国维 C.郭沫若 D.胡风 3.“美学理论只有建立在大脑的工作原理之上,才会变得理性而又深刻,没有一 种美学理论在缺乏坚实的生物学基础的情况下而可能显得完整,更谈不上深刻

了。”这句话出自 A.贝里尼 B.吉布森 C.费希纳 D.泽基 4.创立个体心理学派的人是 A.弗洛伊德 B.阿德勒 C.吉布森 D.荣格 5.提出“镜像阶段论”的是 A.拉康 B.阿德勒 C.荣格 D.贝里尼 6.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布森闻名于世是因为创立了 A.认知发现理论 B.唤醒理论 C.唤起理论 D.生态光学理论 7.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反应的品性使它的外部反应最容易表现于形体动作,心理学上把它叫作 A.行为趋势 B.动作趋势 C.形体趋势 D.情绪趋势 8.“格式塔”的意思是 A.用标准格式修建的塔 B.指不同质料建筑的塔 C.指“完形” D.指心物同构 9.“遮蔽性记忆”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大师 A.弗洛伊德 B.马斯洛 C.詹姆斯 D.考夫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