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一.思考题

1.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

优势: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

(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2.简析中西方古代社会结构的异同及原因(作业)

3. 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

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4.为何说中国传统农业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这种集约农业最显著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

1.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

(2)战国、汉、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4)明清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主要特点是适应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中国传统农业持久的生命力和巨大优势就在于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其成就主要表现在

(1)中国传统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驯化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良品种,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栽培植物的重要发源地和食物品种资源最富有的国家。

(2)中国传统农业在利用土地、保持地力方面创造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在人多地少的中国人地矛盾比较突出,因而很早就选择了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成为世界上土地利用率较高的国家之一。(3)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成就还突出体现在粮食亩产量和投入产出比上升。

此外,中国传统农业还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编著了大量的农书,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农业典籍最丰富的国家。

5.中国古代国家对精耕细作农业的调节机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调节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

1、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集中,造成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不均衡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2、措施:

(1)实行“限田”和“均田”等政策。

(2)迁徙富豪。

(3)制定限制商人占有土地的政策。

(4)通过一系列财政经济改革。

第二,修筑各种防旱抗洪的水利灌溉设施。

1、原因:小农家族经济的脆弱性,没有能力修建灌溉用渠道和抗洪排涝的水利工程。国家则可利用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兴修水利工程。

2、实例:都江堰、国渠、灵渠、白渠等。

3、设置官署:司空(汉)、水衡都尉()、放水部(西晋)、水部郎中(唐)第三,提倡、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等,以促进农业生产。

第四,赈灾救荒。

措施:(1)直接赈济。(2)派官吏到救灾区组织民众抗灾自救。(3)荒后减免赋税。

(4)建立各种仓储制度。

6.中国传统社会地权变化趋势?

1.土地买卖机制

土地可以作为一种商品,在中国传统社会很早就进入交换领域,开始商品化。特别自唐宋始,土地买卖更是合法化,“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2.土地兼并机制

指各种社会财富不断地产化、土地占有不断集中化。土地兼并早在汉时代就已产生,这种兼并土地的经济活动几千年来始终没有终止。

3.土地离散机制

是指通过土地买卖或其他方式,使土地占有规模日趋小型化、分散化的一种趋势土地离散机制是使我国传统社会一直未能出现稳定的产的重要原因。

7.试述中国古代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传统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

(1)依附农租佃制,这是一种超经济强制关系,地主对于佃客及其家属的人身享有管辖、处罚和役使的权利,还有权限制他们的自由,可以迁徙转让他们。

(2)分成租契约租佃制,这是一种经济强制关系,佃农基本上拜托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还处于半分离状态。

(3)定额租契约租佃制,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发生分解。

这三种租佃制对佃农的剥削是十分残酷的、具有封建性。严重影响了我国近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

8.试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手工业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汉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要反映在铁器的广泛使用、丝制品的发展与造纸工业的创建三个方面

2、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反映在矿冶业、雕版印刷工业以及纺织业的规模扩及印染技术的进步等方面。

3、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突出发展反映在制瓷、棉纺织等生产领域。

【发展特征】

1、手工部门不断增加

2、技术不断进步;劳动分工不断发展

3、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工场手工业的出现

4、手工业分布随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5、官营私营手工业并存

9.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商业中心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一过程,三国南朝始见征兆,唐后期加快发展,到宋代乃告完成。

2、城市之后,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专业市集,新兴市镇。

3、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加,行业细分,民用农副手工产品的地位提升。

4、商业开始时局限于流通领域,到传统社会末期逐渐与生产过程结合,如向小生产者预购、订货、贷款、当包买商等。

10. 试述中国古代主要的商业制度及其对其时商业发展的影响

1【专卖制度】

指某些重要的工商业部门禁止私人经营,而由政府垄断。主要有盐、铁、酒、茶等专卖政策。

早期阶段可能抑制奴隶主势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巩固统治政权。

其最终结果是造成生产萎缩,人民的需求不但不能扩大,反而日趋下降,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应不断减少。【均输平准法】

(1)均输法规定郡国应缴贡物,按照正常市价,折为当地出产的土特产品。这些产品是商人们一向贩运出境的物品,郡国只要就地交给均输官就行了。均输官像过去的商人那样将这些商品运往需要该种物品的其他地方去销售。这样一来就把贡品商品化了,政府不必再加一文钱就可以从土特产的辗转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而民营商业的贩运贸易却部分的被官府取代了。

随着均输法的全国推行,活跃了地区间的各种物资的交流;大大扩充了财政收入;私人批发商的贩运贸易则受到很大的限制。

(2)平准法由官府来吞吐物资,平抑物价。

使物价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

11.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中央集权王朝的传统政策。古代社会,商人一直受到压迫,商业在这种政策下曲折发展,同时,这一政策也成为中央集权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不能顺利发展的原因之一。

12.试述中国古代的财政收入制度,为什么经历从控制人丁为主到控制地产为主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大致分为人丁为本和地产为本两个阶段。

【人丁为本阶段】

中国古代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剩余产品有限且不稳定,国家必然对劳动者人身的直接控制来控制社会资源、获得财政收入。

【地产为本阶段】

唐中期均田制度名存实亡,逃避赋役,地主兼并等原因,不少农民远离故土,四处流散,没有固定的产籍,严重冲击了赋役征收,租庸调制难以为继,以地产为本获得财政收入的制度开始了,其标志是两税法的实施。以后基本保持不变。

随着农业生产进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力役和人头税直逐渐被摊入土地,从控制人丁为主演变为控制地产为主。

13. 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方面?

主要可以归纳为:军事支出,皇室支出,官俸支出,公共工程建设,社会救济支出,文化教育支出等。

1.军事支出通常包括养兵费,军事装备费,国防费以及战争经费四部分,占历代财政支出之大宗。

2.皇室费用占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财政支出的仪的显著特点

3.俸禄成为国家财政的一项重要支出。

4.公共工程建设支出包括筑城铺路,兴修水利,疏浚河流等。

5.中国是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对于遭受天灾人祸的百姓实施救济,是国家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社会救济费用也在财政支出中占有一定比重

6.重视教育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个优良传统,办学经费由国家承担。

14.分析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变迁和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特点?

制度变迁:

【战国汉】金钱并行货币制度

汉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黄金一般只作为价值尺度,支付工具和储藏手段,流通手段专用铜钱。【晋南北朝隋唐】钱帛兼用制度

由于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虽然铜钱流通,但各种实物充当交换媒介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各类实物中,绵帛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地位最为突出,绢帛充当货币是与商品经济落后情况下的简单交换相适应的。

【宋至明初】钱钞共存制度

纸币是在信用汇兑和“交引”等有价证券广泛使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发达,货币状况与商品流通的矛盾尤其尖锐,于是出现了纸币,铜钱为辅币。

【明中期至清】银钱咸通制度

随对外贸易的发展,外国大量输入;

明中期后,排挤纸币、取代铜钱成为主要流通手段,从此确立了中国古代后期以为主,以铜钱为辅的货币制度。清代市场对于货币制度的需求极大,但国家对于货币制度的供给严重落后、清末,各地开始依照外国银元铸造银币,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特点:(一)货币形态多样、货币职能分散多元(二)货币铸造流通地域性显著

(三)货币制度与政治、财政状况密切关联

15.试述中国古代几次巨大经济波动及其成因?

1、几次巨大的经济波动:

(1)汉到三国时期的三次巨大经济波动,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西汉末年的农民战争和三国间的战争等共有三次大的破坏,在此后的和平时期,经济有较大的发展。

(2)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波动,此期间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3)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经济反复波动,这期间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最繁荣的时期。

(4)宋代到元末的经济动荡,宋代采取的制度措施,经济呈现出兴旺的局面,元末又遭到破坏。

(5)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波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但其中也有停滞和破坏现象。

2、产生波动的原因

(1)自然灾害

中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低,完全是靠天吃饭,另外,中国历史上基本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小农经济特点使中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减弱,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周期是构成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原因。

(2)少数民族的进攻南迁

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着北方游牧族对中原的进攻和南迁,而在大规模南侵过程中,往往造成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倒退。

(3)周期性的土地兼并和农民战争

中国地主制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则必然发生土地兼并,通过农民战争土地实现再分配,重建自耕农体制,但与同时,这种生产关系调整的方式却造成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只要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兼并就不可避免的还会发生,农民战争也同样还会发生。

(4)小农经济的固有特征

小农经济始终处于贫困破产的边缘,一旦出现意外的变故,如自然灾害,小农经济就大批破产,从而不得不出卖土地或被迫出走,从而出现土地兼并引起的农民战争,造成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16. 简述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

1、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高峰阶段,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势态。

(1)春秋战国,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市场得

以扩展,金融货币广为流传,商品经济出现第一个高峰期,但到西汉武帝时期,发展势头嘎然而止。(2)唐宋,生产力又一次有大的发展,商人和商人资本再度崛起,商品经济步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与第一个高峰相比,发展水平更高。

(3)进入明代,商品经济不仅很快恢复到唐宋时期水平,而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第三个发展高峰。

2、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受政治力量的影响较大

在整个古代社会,中央集权对商品经济的干预极为突出,主要是通过重农抑商和禁榷制度对商品经济进行干预,“重农抑商”的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禁榷制度的目的是国家通过官营商业与商人争利,它是政府充当大商人的后果。

3、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元化

中国疆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和各民族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先有后,起点有高有低,发展速

度有快有慢,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多元化。

4、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商品经济在社会变革和转折的关头都起到了革命性的决定作用,只要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就会对原有社会结构产生一定的分化瓦解作用,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高峰相呼应。春秋战国、唐宋、明清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三个重大转折和变革时期,这三个时期,虽然变革的容不同,但从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看,则有很大的共同点,对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变革是由商品经济引发的。

17.鸦片战争后世界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国外商品的输入

(2)耕织结构的分解,小农经济逐渐瓦解①洋纱取代土纱,纺与织分离;②洋布取代土布,耕与织分离(3)商品结构的变化

传统农民之间的传统粮棉交换,地方小市场和区域市场交换

近代农民产品、西方工业品、中国工场手工业品、矿产品的埠际交换

18. 试述中国农业近代化迟滞的原因。

1、缺乏现代理性政府;

2、商品市场不发达,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交通落后;

3、农业近代化的步伐缓慢,化肥使用率、农业机械化程度在中国近代有所提高,但其增长的数量和水平是十分有限的。

4、缺乏资本主义革命,导致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甚至没有增长。

5、农业生产再投资的制约,一方面地主收取的地租转化为城市消费资金,从而使农业再生产缺乏资金,另一方面农民租税负担沉重。

6、缺乏稳定的政局,地主不肯投资,农民无力投资,政府不闻不问,水利设施不能恢复。

19. 试述近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手工业生产朝两个方向发展:传统手工业进化为机器大工业,另一部分仍继承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特点。形成了机器工业与传统手工业并存的二元结构,近代手工业发展特点及其影响有

【手工行业向机器工业转变】

中国的近代工业并非是由本国原有的手工业自发演化而来,由西方直接“移植”而来。其后建立的民办工业机器工业有很多是在原有手工业作坊的基础上引进新式机器而建立的。新技术的引进和发明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对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统手工业行业趋向没落】

在中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后,在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传统手工业与机器工业并存的二元结构,茶、糖、铁制品等传统手工业部门受外来商品排挤逐渐衰落。

【新兴的手工业行业出现】

鸦片战争后出现两类新手工业,

1、由国外引进的,但因市场尚狭小,改用手工生产。

2、因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出口的行业。

20. 近代新式商业与传统商业的区别是什么?

主要区别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联系程度

1、商业资本活动对象和围扩大,越来越多地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和管理制度;传统商业资本运作慢、存量流量小。

2、业种上,鸦片战争后,新兴商业行业出现,部分旧有行业衰落。

3、建立了大型百货公司、商品交易所等新式商业组织形式;

4、商业业种、户数、从业人员增长;分布有差异。

21. 近代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变化?

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大部分。人们一般讲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容概括为同业拆借、证券买卖、外汇交易、黄金与的买卖、票据贴现、申汇买卖、货币买卖等七个方面。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和货币贴现。票号是经营汇票的专门机构,而由银行所经营的汇票承兑和各种商业票据的贴现业务,到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

22. 政府对近代工商的管理的发展变化及其局限性。

答:发展的表现

第一,由原有代管或监管的部门向专业化部门转变,并且产生了一些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工商管理机构,这是由于再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第二,新增和旧有工商管理机构规模不断变大,人员数量不断增多,人员组成日益专业化,知识化。第三,逐渐建立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垂直式工商管理系统,工商控制权上移中央,加强了近代意义的经济集权体制。

第四,出现了近代含义的分科只是的机构组织形式,分工较为明确,依法办事,提高了管理效率。

第五,决策过程区域化和科学化,由工商管理职能部门提出议案,交议院审查,通过后由有关部门执行,改变了过去那种决策盲目有随机的弊端。

第六,工商管理机构职能逐步向服务性转化,为调节和干预社会经济运行及配置资源发挥了重要最用。局限性:

第一,经济权力始终未摆脱政治权利的约束,导致了政治与经济的不同质和不协调。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没有经历过西方那样一个私人财产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利的斗争和确立过程。

第二,清政府落后的封建政权性质决定了其工商管理机构是一种滞后性调整,变迁制度安排的时滞较长交易成本较高,因为付出的代价也较昂贵。

第三,新的工商机构中任然存在这旧式封建衙门的种种旧习,国家公务员制度未完善,表现出改革的不彻底性。

第四,虽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的工商管理系统,但中央并不能号令全国,正令难以统一,地方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