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

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

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
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

旅游景区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策划、规划和开发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以获取广阔的旅游市场,还需要科学高效的管理,以能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在一个企业中,危机总与稳定相伴,而对于市场风险较大的旅游业和旅游景区来说,危机更是无处不在,研究旅游景区的危机和危机管理意义重大。

1我国旅游景区的主要危机

我们把那些事关组织或个人生死存亡的突变(突发性事件),称作“危机”[1]。“危机管理”,就是对危机进行管理,以达到防止和回避危机,使组织或个人在危机中得以生存下来,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限制在最低的限度。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情或事件,导致企业难以实现目标,甚至危及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危机几乎无处不在。唐代魏徵有句名言“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则存矣。”旅游业是个依赖性强的脆弱行业,旅游企业必须时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及时果断应对,才能不断更新以求生存和发展。

旅游景区危机是指任何危及景区经营目标的事情和事件,致使景区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威胁景区目标的实现。根据危机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对于旅游景区来说,可能发生的危机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由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前者如火灾、地震、台风等引发的突发事件,后者如游乐设施故障或管理不力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另一类则是完全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潜在危机,如规划失误、产品结构不合理、开发过度或保护措施不力导致的景区形象品牌破坏、生态破坏、景观破坏等。具体地说旅游景区危机的形式又可以分为战略危机、资源危机、产品危机、服务质量危机、形象和品牌危机、安全危机、财务危机、人才危机、客源地危机、目的地危机以及突发事件危机等10多种类型,限于篇幅,仅叙述如下几种:

1. 1战略危机

战略是贯穿于一个企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决策或经营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及其指导下关系到全局发展的重大谋划[2]。没有这种全局战略,景区就会陷入懒散、怠慢甚至混乱之中。战略制定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的环境分析和企业经营实力的优劣势的客观评估。一旦景区制定的发展战略不适应景区面临的优劣势和内外动态环境,必将威胁着景区的进一步生存和发展。景区战略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战略缺失。即景区没有制定发展战略或制定发展战略不完善。(2)战略混乱。景区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不明晰,甚至有几个发展战略,但其相互之间充满了矛盾而导致战略混乱。(3)战略滞后。即景区战略滞后于景区内外环境的发展,如不进行战略调整,则不利于景区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到其生存。曾经辉煌一时的“广州飞龙世界游乐城”短短4年便夭折,从旅游科学的角度来总结,就是战略和策略的失误。“飞龙”是由有“东南亚蛇王”之称出身于蛇医世家的港商钱龙飞先生创办,是一座以蛇文化为主题、民俗文化为背景的大型主题公园。按照“飞龙”的创意,景区

的建设必须是蛇文化及与其融合的民俗文化项目,但其首期12个景区中,有花果山水濂洞、飞龙大剧院、儿童乐园等6个景区与蛇文化无关,而且这些离题景区规模宏大、造价昂贵;第二期工程除赛蛇馆、恐龙山庄外,其他大部分景区如保龄球馆、赛车场、坦克大战场、大象乐园、野生动物养殖场、海豚表演池等,不但超越主题,而且与邻近的“飞图梦幻影城(后易主为森美反斗乐园)”重复,在背离主题的歪道上越走越远,经营收入每况愈下,陷入了战略混乱的危机,最终只得关门[3]。

1. 2资源(产品)危机

旅游资源(产品)是旅游区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观光活动的场所。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是历代的知名古迹和现代的人造景观,两者经开发后统称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产品)受到自然的尤其是人为因素的损害和破坏,使得旅游吸引力降低,旅游市场萎缩,旅游开发陷入危机。当前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产品)受到人为因素破坏,旅游品位降低。张家界武陵源自然风光独特秀丽,1992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成为国内外旅游热点。但该景区在开发过程中滥建食宿、娱购设施,至1997年充斥景区的建筑面积达36万平方米,著名的景点锣鼓塔成为一座“宾馆城”。有“世界最美丽的峡谷”之称的金鞭溪每天被迫接受1500吨生活污水,风光严重受损,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严厉批评。类似案例在全国务省区不乏其例。景区过度开发使自然景区某些珍稀动植物及其原始生活环境受到破坏,具有科学教学研究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损害。这种景区城市化倾向,游览景区局部水体被污染,如不制止,危机继续恶化,最终危机爆发,导致企业破产,景区走向死亡。

(2)游客超过旅游景区环境容量,“人满为患”。造成景点景物受到践踏磨损,水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公共设施常被挤坏。如2000年“五一”期间,泰山岱顶0.6平方公里地方在同一时段内达到6万人,踏得草都没法生长。北京故宫博物院最佳的日接待量3万人,最大日接待量为6万人,极限日接待量8万人,2000年5月2日曾创造日接待12万游客的纪录,给故宫的环境卫生和安全带来巨大的压力。

(3)景区产品重复建设,特色不鲜明,经济效益低。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成功实现了三级跳,开创了我国人造景观的先河。一时间,广东沿海地区人造景观一哄而起,广州的“世界大观”1996年建成开业,“华夏奇观”、“航天奇观”、“中华百绝”破土动工,广州增城的“华夏春秋”、“风情大世界”着手筹建,珠海“圆明新园”、阳江“宋城”、潮州“美人城”快速跟上……。结果或是胎死腹中,或是半途夭折,建成开业者亦好景不长,经济效益低下,惨淡经营,难以为继。重犯了20世纪80年代大造游乐园的错误。

1. 3形象和品牌危机

景区形象是旅游者对景区的感性反映,品牌反映了旅游者对景区认可和接受的程度,形象的好坏和品牌

知名度的高低对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及其生存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景区形象和品牌危机有如下述:

(1)景区形象不鲜明或形象重叠。笔者从广东省资源与市场处了解到,全省现已建有一定规模的注册旅游区400多个,但绝大部分景区没有进行过形象设计,以往的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亦大多忽略了这点。广州著名的白云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代的“羊城八景”几乎都金榜题名(入选),如宋代的蒲涧濂泉,元代的白云晚望,明代的粤秀松涛,清代的粤秀连峰、镇海层楼、白云晚望,1963年的白云松涛,1986年的云山锦绣,以及新世纪的云山叠翠(注:李文耀,广州行,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388-389。),但到底白云山风景区的总体形象是什么?与周边的同类景区形象差异如何等至今也模糊不清,危及其进一步的升级和发展。全国其他省(区)、市情况类似。

(2)景区形象差。由于没有进行形象策划或形象定位简单粗糙,因而景区建设主题不突出,个性不鲜明,服务设施以至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难以形成支撑,为塑造旅游区的形象服务。例如,广州从化温泉水质一流、生态优雅、开发悠久、区位优越,曾经是广东乃至我国温泉旅游度假开发的一面旗帜。然而近10多年来不注意形象和品牌工程建设,城镇化现象严重,主题混乱,形象不佳,“从化温泉”金字招牌日趋暗淡,已经危及旅游区的生存(注:陈文君等,从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广州市、从化市人民政府课题,1999. 6:5-8。)。广东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景区滥建仿古景点,广东南海西樵山滥建游乐设施导致幽、秀之美形象的异化,广州周边近年旅游农庄产品粗糙、形象雷同导致效益不佳的例子在我国并不少见[4]。

(3)宣传力度不足,知名度低。美国专家21世纪初即预测:未来15年中,发达国家将先后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跟其后。以旅游、娱乐、体育健身、文化传播等为主的“休闲经济”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休闲产业将在2015年前后占世界GDP的一半,成为最大支柱产业[5]。我国旅游景区如不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塑造出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形象突出的品牌旅游区,并实行科学的品牌管理和营销,危机将日益加重。

1. 4服务质量危机

景区服务质量是景区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关系到其对旅游景区的评价,从而产生“口碑”效应,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笔者总结,景区服务质量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设施和设备不健全、质量低下;(2)服务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质量低;(3)旅游商品质量低下、质价不符;(4)服务操作不规范、服务态度恶劣、服务技能质量低;(5)景区综合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投诉和奖惩机制;(6)景区解说不简明,甚至出现错误;等等。例如珠海御温泉旅游区,资源等级、规模和市场区位

并不优秀,但通过创立优质、特色的服务文化,使资源和产品增值,形成良好口碑和品牌,景区良性发展。

从化温泉等不少景区则情况恰恰相反,应引以为戒。

1. 5突发事件危机

近年国内外发生的海啸、瘟疫、火山、泥石流、热带风暴等自然灾害和军事入侵、国际经贸摩擦、恐怖

活动乃至景区本身管理不善等人为灾害等突发事件,均会对依赖性、关联性和脆弱性极强的旅游业带来重创。如2003年突发的SARS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重大疫情,给社会经济尤其是旅游业造成了重大的影响:(1)国内外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锐减、旅游业陷入困境;(2)SARS过后游客激增,部分旅游区出现超负荷运作。又如,完全依赖美国单一游客市场的著名旅游胜地海地,“9·11”事件导致其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顷刻陷入全面崩溃的危险境地。再如1995年广州从化天湖景区铁索桥超载致使38人坠湖死亡、多人受伤;2004年2月1 4日,俄罗斯莫斯科德兰士瓦水上乐园发生屋顶坍塌事故,造成28人死亡、百余人受伤等等特别重大事故等等情况,则完全是景区管理不善等人为灾害造成的突发事件。

1. 6人才危机

人才是景区建设、经营管理和进一步发展的支柱,上述诸多景区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是景区人才危机造

成的。据笔者多年调研,认为我国景区人才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景区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不足;(2)景区骨干人才流失,特别是掌握景区核心客源和商业秘密的人员以及技术、外联、营销等方面的骨干突然流失;(3)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的不当行为;(4)人才信誉和道德危机。

2旅游景区实施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般认为,企业危机具有普遍性、突发性、紧迫性、危害性、两重性的特点[6],作为特殊企业的旅游景区,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旅游业是个极其脆弱的行业。不仅战争、瘟疫、天灾、人祸、政治骚乱、经济风波、恐怖活动、刑事犯罪等危机是它的天敌;人为因素引起的其他形式的潜在危机也大量存在并无时无刻不

在威胁着脆弱的旅游业!严酷的现实警示人们,危机离我们并不遥远,旅游景区建设管理要有风险意识,在

制定发展战略和管理策略时,要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和机制上的能力,即实施危机管理。

2. 1旅游产品供给和消费的综合性与弹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个高风险行业,客观上要求旅游景区高度关注面临的各种危机

从旅游供给方面来看,旅游景区向消费者提供的满足其需求的旅游产品是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

服务和旅游购物等多种要素构成复合产品。它的生产部门和行业不仅包括旅游部门内部各个行业(吃、住、行、

游、购、娱),还涉及到国民经济中的许多相关行业,如外贸、交通、工艺品生产、建筑业等,所涉及方面的任何变动都会波及到旅游业。景区内部经营、管理、决策等因素也时刻影响产品,蕴藏着潜在危机。除此之外,景区开发过程外部的环境因素如战争、政局变化、政策变化、经济形式、贸易关系、供求状态、文化背景、传统观念等的变化,也会使旅游产品的生产出现较大的波动性。从旅游消费来看,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由于旅游消费是在人们的基本消费得到满足后,为满足享受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高层次的消费形式,属于非基本消费,其消费的质量和数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而消费弹性系数较大;另外,旅游消费品之间替代性和旅游消费的季节波动性也决定了旅游消费具有较大的弹性[7]。上述特征使旅游业成为一个对市场高度依赖的敏感性行业。

2. 2市场的快速成长和急功近利的行为弱化了对风险的认识,潜伏着各种危机

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伴随着放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旅游业得以快速增长,被冠之以“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全国有20多个省、市都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涌现了一大批旅游省长和旅游市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部门、地方、企业纷纷对旅游业投资。如广州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造月工程”,近距离主题雷同的大型人造景观遍地开花;近些年广东兴起的旅游农庄热等,投资一个比一个大。在人们的殷殷期待中,有的只是对旅游业的乐观、自信,而全无风险和危机意识。然而表面的繁荣却掩盖了我国包括旅游景区在内的旅游业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危机:一是休假制度和旅游方式的弊端进一步显现,现在的产业政策使旅游业的风险过度集中;二是旅游企业的散小弱,抵抗风险能力弱;三是产品结构亟待升级,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殊不知在经济活动中,危机就像普通的感冒病毒一样,种类繁多,防不胜防,更何况对市场高度依赖的旅游业。盲目决策、急功近利、风险和意识淡薄,顺境中势必潜伏危机,如果不及时扼制住上升的势头,必然使危机发展到高潮处(危机爆发)。20世纪90年代广州“造月工程”的失败、2005年国庆黄金周珠江三角洲农庄“千园一面”门庭冷落(注:林翎,李维宁. 农庄游“千园一面”难旺场[N],羊城晚报,2005. 10. 5,A3。)等教训十分深刻;还有" SARS" 、海啸、恐怖活动等对旅游景区伤害更令人铭记。因此,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甚为重要。

2. 3我国旅游景区实施危机管理的紧迫性

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典”冲击暴露出我国旅游企业应变乏术,损失之大,令人痛心;二是我国加入WTO后旅游市场发展的可预测性降低,单个旅游企业的竞争环境趋向严酷。三是近20年来全国各地旅游景区大开发大好形势潜伏的资源产品、生态环境、用地空间、形象品牌等危机在急剧生成和上升。譬如WTO竞争规则的实行,外资旅游企业凭借资本、技术、管理、外国游客易于认同等巨大竞争优势,对国内旅游企业造成极大冲击,我国旅游市场格局肯定要重组,涉及市场竞争的因素如市场细分、产品开发、价

格、销售网络、促销等因素将变得难以控制。国内旅游企业如不加速调整,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严峻形势,客观上要求我们尽快全面实施危机管理。

3旅游景区危机管理策略

对于旅游景区危机管理定义,往往只注重企业受到打击后的应付对策,[8,9] 忽视了危机两重性的特点,不利于科学实施危机管理。笔者认为,景区危机管理是企业为了预防、摆脱、转化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使企业脱离逆境、避免或减少企业财产损失、将危机化解为转机的一种企业管理的积极主动行为。危机管理是对危机潜伏、形成、高潮、消退全过程的全景式控制管理。显然,危机管理的精髓就是善于在危机中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危机管理的目标就是变危机为机遇,使企业走过困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类型日趋多样,景区危机类型也日趋复杂,因而无论发生何种危机,景区危机管理仍然有其共同的原理、应对技巧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内容:危机防范、危机处理和危机总结。下面分别从这3个方面来阐述旅游景区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

3. 1危机防范

危机管理主要是对危机进行防范,危机之前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减小危机影响的最佳方法就是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危机防范是危机管理的重点。绝对不能低估任何一种危机可能对旅游景区发展造成的损害。对于像自然灾害那样的“天灾”,在现阶段固然尚难以完全避免;但是,对于像事故等原因造成的“人祸”,大多是由于认识不足、感情冲动、管理松懈,以及误解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在预防和回避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和可能性。

3. 1. 1树立危机意识并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

长期以来很多景区忌讳谈危机,而实际上危机的发生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国内外企业管理的大量实践证明,越是有危机意识,越是实行危机管理,旅游企业就会离危机越远。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和管理者一方面要树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危机敏感度,严格管理,在源头上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另一方面运用危机教育先进经营理念,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系统性的危机教育,强化危机意识,建构危机处理的共识,培养他们的危机处理方法和技巧,提高反制危机的能力,培育景区无形的战斗力;同时,危机管理强烈的忧患意识,可以对员工产生压力,并由压力转化为动力,从而使组织自求发展,自我完善,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使企业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轨道中。

3. 1. 2评估旅游景区的风险

旅游景区的危机主要来自质量、人员、品牌、财务、公害、犯罪、事故、天灾等方面。旅游景区应在事前将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发生可能对景区造成的损失及处理危机的费用尽可能作出详细而科学的评估,以此作为建立危机预警和应变系统的依据。

3. 1. 3建立旅游景区危机预警和应变系统

景区危机是非常态事件,依靠常规管理程序是不能有效化解的,必须建立危机预警和应变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组建景区内部危机管理小组。我国旅游景区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危机管理小组应由企业最高决策人担任负责人,危机管理小组应建立工作制度,定期分析、研究企业可能发生的危机,并结合景区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模拟危机处理。(2)强化危机意识,观察发现危机前兆,分析预计危机情境。旅游景区发生危机大都有前兆,主要表现在:市场环境方面,服务质量投诉增多、产品价格非理性变化、新的竞争对手加入、国家调整旅游产业政策等;内部管理方面,信息沟通渠道堵塞、人际关系紧张、人才流失、亏损增加、过度负债、技术设备更新缓慢等;在产品促销方面,缺乏整体战略、新产品开发缓慢、促销费用不足等。旅游景区要从危机征兆中透视企业存在的危机,并引起高度重视,预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危机应变计划。危机管理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危机发生时,景区是否已有一套危机应对制度,它应该包括如下方面:设立专门的应对组织及企业发言人;设立对策负责人及联络方式;设立迅速、统一、公开的信息发布方式;注重与相关领域的重要媒体建立长期信任关系;将危机管理制度制作成手册或文件。(3)进行危机管理的模拟训练。定期的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危机管理小组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危机管理意识,还可以检测已拟定的危机应变计划是否充实、可行。

3. 2危机处理

“及时发现,妥善处理”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原则。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是在危机关头正确处理危机的保障。危机发生后,首先应当冷静对待,快速处理。景区危机管理小组应采取果断有效措施,隔离危机,防止危机态势的进一步扩大,在范围和程度上限制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及其危害,并迅速找出危机发生的原因,并有效地解决危机。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速度至关重要,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初期反应滞后,将会造成危机的蔓延和扩大。其次,要善于应变。由于危机情况的产生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因此尽管事先已制定出危机应变计划,由于不可预知危机的存在,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在处理危机时,应针对具体问题,随时修正和充实危机处理对策,做到有进有退,果断取舍。第三,千万不要忘记受害者[10]。一旦有人员伤亡,人们对经济损失就不那么敏感了。旅游业是一个人道主义的行业,所以要尽可能在处理危机中向公众展示其富有同情心的一面。着眼于大局和长远利益,危机期间,旅游景区应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公

司的短期利益。应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尽量为受到危机影响的公众弥补损失,这样有利于维护企业形象。第四,要与媒体保持良好关系,引导正确的报道,使景区尽快越过陷阱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 3危机总结

危机之后,科学总结,重塑形象,变危为机。危机总结是指对危机的表现形式、危机出现的原因以及危机处理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总结,以便能更加有效地管理危机。危机总结分为调查、评价和整改三个阶段。对危机发生的原因和预防与处理的全部措施进行系统的调查。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对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内容、危机应变计划、危机决策和处理等各方面的评价,要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危机涉及的各种问题综合归类,分别提出整改措施,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真正从危机中顺利走出,在危机中找到机会,实现危机管理的目标。

4结语

旅游景区危机管理是旅游景区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涉及的面非常广,几乎涵盖了旅游景区管理的方方面面,也是旅游企业管理中的一个较为复杂的课题。旅游景区可能发生的危机可归纳为由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和完全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潜在危机两大类。战略危机、旅游资源和产品危机、形象和品牌危机、服务质量危机、突发事件危机、人才危机等是我国旅游景区目前存在的主要危机类型。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类型日趋多样,景区危机类型也更趋复杂,但景区危机管理仍然有其共同的原理和策略,主要包括危机防范、危机处理和危机总结三方面内容。只要切实加强景区的危机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将危机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全面提升旅游环境、旅游安全、旅游观念、旅游服务,就能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健康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频频遭受旅游危机的冲击,但由于我国在旅游危机管理领域的实践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对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还未上升到学术层面,更多为研究报告或新闻报道,集中在对危机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方面,而对建立旅游危机管理体系等还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一、我国旅游景区存在的主要危机及类型

旅游景区危机是指任何危及景区经营目标的事情和事件,致使景区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威胁景区目标的实现。针对旅游景区的自身特点,根据危机的来源和可控程度,可将旅游危机划分为以下3类: 1。不可控外部危机

在战略管理中,常用PEsT模式来分析行业环境,以下也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4方面人手,结合景区发展实情分析其中的不可控危机。

①政治方面。一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条款所引发的危机己随着我国旅游立法的不断完善,若景区经营与新出台的政策法令目标相抵触,自然将受到很大限制,严重时还会导致诉讼,形成危机。

②经济方面。行业的市场化与集中化是我国的景区旅游业经济危机的主要来源。我国的景区最初多由政府或事业单位经营管理,随着行业的逐步市场化,其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与方法等都必须学会与市场接轨,否则就会被淘汰、至于行业的集中化,则可能会对小景点的经营形成危机。

③社会文化方面。旅游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这方面的变化对景区发展而言相当重要。目前的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家庭的变化。青少年将可能成为更重要的消费者,成为出游家庭中的核心。生活观念和方式改变。如今的旅游者会更趋向于到自然、洁净、

健康的生态景区旅游,对污染较多、人满为患的旅游地及以室内活动为主的景区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警戒和抖卜斥。

④科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给景区带来机遇,也会带来威胁。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可能威胁到一些纯视觉观赏性质的景点,因为人们在街区或家里就能观赏到这些景点。同时,如果在经营管理中不尽快引入电脑科技、网络技术,并进行高效宣传促销,就很可能被其他已经采用计算机技术的竞争对手击败。

2.可控内部危机

对于已基本走上市场化道路,管理机构也已实现责权清晰的景区而言,其发展中同样会面临众多的内部危机。这类危机通常由内部因素引起,最初都可以控制,但若对其重视不够,最终可能发展为一场危机。总结近几年国内景区发展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财务危机。·景区财务危机是指旅游景区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而投资计划的失败往往会直接导致财务危机的爆发,但即使投资项目科学合理,其他的内部危机也可能引发财务危机,旅游景区挽回败局的力量就会变得很微弱。

②营销危机。是指由于景区所处的宏观、微观环境的突变或营销管理的异常,使其服务或产品销售陷入极其窘困的状态。如今,国内大多数景区营销管理不善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管理者普遍缺乏正确的营

销观念。如大.多数管理者并不了解营销与推销的区别,不清楚营销应该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而非以产品为中,已、。

③公共关系危机。是指企业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因某种非常性因素,使企业公共关系状态严重失氯企业形象遭到破坏,处于高知名度、低美誉度的地位。鉴于景区产品的无形性,顾客在购买前无法体验或使用产品,只能在社会形象和可感知信息的基础上购买。

除上提到的常见的可控内部危机外,还存在如人力资源危机,主要包括景区在人才竞争中面临的危机和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遭遇的问题;质量控制危机,对设施设备未做好常规检查导致其出现故障从而引发事故;景区创新危机等。

3.内外交互作用危机

任何组织的内外部环境都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对于景区也是一样的:一些危机时有旅游者在景区内的活动所引发的,这是由于景区提供产品的过程同时也是其与旅游者发生互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旅游者数量危机,是指由于旅游者的数量问题所带来的危机,主要表现为旅游的饱和与超载。这种饱和与超载现象会给景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发危机。

旅游者素质危机,即使景区避开了游客的数量问题,少数旅游者也可能因其自身知识与素质的不足引起景区危机。其主要旅游者缺乏相关的自我保护意识及旅游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二、构建我国旅游景区危机管理体系

一般认为,企业危机具有普遍性、突发性、紧迫性、危害性、两重性的特点,作为特殊企业的旅游景区,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因此旅游景区建设管理要有风险意识,在制定发展战略和管理策略时,要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和机制上的能力,即实施危机管理,构建中国旅游景区危机管理体系。

1.树立旅游景区危机意识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是我国封建社会就有的危机管理意识。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要树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危机敏感度,在源头上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可能。

2。设里日常旅游景区危机管理机构

,危机管理机构应由旅游景区内的高层管理者和各部门管理人员组成,最好还应有法律、谈判、公共方面的顾问,以增加其权威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但必须拥有足够的权力和相对的独立性,在旅游景区内部

有相应的发言权,专职负责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成为旅游景区重要的常设机构。

3.制定有效的旅游景区危机管理计划

根据可能发生的不同一类型的危机,制定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计划,包括以下内容:背景描述、危机的识别分析、危机的预防措施、工作人员的准备、危机的发现,警报和报告程序、危机的应变程序和善后处理程序。

4.建立完善的旅游景区危机预警系统

危机管理中,监测和预警系统是一个整体。它们监视一个特定的环境,从而对每个细小的不良变化有所反应,并发出信号给其他系统或负责人。旅游景区危机预警系统作为旅游景区危机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对预警对象、预警范围中的预警指标这

一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获取预警信息,以便评估信息,评价危机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进行危机预处理。旅游景区危机预警系统包括5个子系统:

信息监测子系统:负责监测旅游景区的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环境,收集与景区相关的信息,尤其是造成负面影响的信息,并准确传达给信息加工子系统。

信息加工子系统:在接收到监测系统的信息后,对危机环境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类,将零散、无序的信息转化为预测子系统能够迅速识别利用的有效信息。危机预测子系统:收到经过加工的信息后,根据整个旅游市场状况和景区内部财务、人力资源、市场推广等指标做出考察和判断,’对每种风险进行分类,对已经确定的风险、威胁大小和发生概率进行评估,建立各类风险管理的次序。

危机警报子系统:判断各种指标和因素是否突破了危机警戒线,根据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发出警报,发出何种程度的警报以及用什么形式发出警报。

危机预处理子系统:根据危机警报子系统发出的警告应对处理各种类型的危机,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5.建立危机发生后的市场激活机制

危机发生后,面对危机对景区的发展已经造成的损失,危及管理的战略重心是全面修复受到危机影响的旅游景区供需结构,同时重新树立景区形象,逐步恢复公众对景区的消费信心与建立信息关系。具体包括:

①有效控制不良事件的影响。事件营销的风险来源于媒体的不可控制和新闻接受者对新闻的理解程度。景区公关事务中首要的工作就是与媒体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有选择地向新闻媒体介透露信息。在危机

发生之后,要特别注意避免媒体可能会发布某些对景区极为不利的情绪化报道。

②让外界了解景区危机处理的实情。世界旅游组织指出,“基于诚实和透明之上的良好的沟通是成功的危机管理的关键”。.政府和景区旅游管理部门应满足公众对危机知情权的需要,适度增加危机事件的透明度。

③调整旅游市场供需。危机消除后要通过对供需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重新激活市场。景区应从旅游供给角度调整产品结构,对危机后可能出现的旅游者行为模式变化趋势进行研究,从而创新产品形式,刺激旅游需求,恢复旅游信心。

④通过宣传促销树立旅游景区崭新形象。合理的宣传促销可以尽快消除危机的负面影响,以新形象重新占领市场。发生危机后的景区要调整宣传内容,着重分析景区消除危机影响的手段,确保危机不再发生的措施,消除旅游者心理恐慌和不良印象。

旅游业是一个敏感的行业,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处于如今的竞争时代中,没有危机意识旅游景区是无法立足的。强化风险观念,树立危机观念,学习预防危机的方法,掌握处理危机的措施,珊提高危机从业人员人员的素质,建立并完善旅游景区危机管理系统将成为旅游景区经营者的必然选择。

企业生产经营危机管理研究

企业生产经营危机管理研究 危机预防管理不仅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积极采取预控措施,而且能为可能发生的危机提前做好准备,拟定各种预案,从而在危机来临时应对自如。当前,我们的企业还没有全员树立危机意识,没有形成危机的氛围,就危机管理结合工作实际进行简单论述。 标签:危机;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9-0032-01 企业的生产经营是由一个一个的点所形成的直线,企业管理也就同样需要由点到线去抓,最终形成一个面。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多种危机,小到职工一个不经意的违章操作带来的危害,大到因自身创新不够而逐渐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境地,这些潜在的危机无论是哪一种的发生,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对于企业来说,对危机的预防和化解的能力就会决定其是否能长期的生存发展。 危机管理,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对市场的预测、行业的发展及竞争的走向,而且在管理中更加注重挖掘企业管理的深层次原因。那么,如何进行科学的危机管理呢· 1危机预防 危机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对危机的预防。管理的成功就在于细节,麦当劳、肯德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注重每一个细微末节的管理,其危机管理就是对每一个很小的细节进行危机的管理及预防,最终使之成为世界知名的快餐连锁。微软与IBM的竞争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一般的市场竞争,但究其实质已经深入到了产品开发的竞争,他们把行业竞争对手的进步和市场不利变化作为危机,最终得以发展和进步。 出色的危机预防管理不仅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积极采取预控措施,而且能为可能发生的危机提前做好准备,拟定各种预案,从而在危机来临时应对自如。 危机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在企业内部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 危机管理的理念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企业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都很容易看到企业存在的危机,各个层面都十分重视,查找并着力解决自身存在的不足,但是在企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居安思危则并非易事。所以,企业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强化危机意识,然而危机意识又不仅仅是企业的领导应该具备的,而且是企业所有的员工都应该具备这样的意识。 1.2引入危机管理框架结构 危机管理组织结构框架的成员必须经过危机训练,危机训练的目的在于使组织成员除了对既有的对应策略能有所了解及熟悉外,其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此种训练的过程,使其成员能够培养出分析的能力与知识取得的能力,并从中学习及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以使其在危机的情境下能快速作出创造性的决策,并能以弹性的行动来解决危机。危机管理组织结构框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信息系统,第二部分是决策系统,第三部分是运作系统。 1.3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要想在危机来临时做到不被动,仅仅具有危机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建立危机

旅游景区该如何进行有效安全管理

旅游景区该如何进行有效安全管理 文章来源:巅峰国智 旅游业因其综合性强、关联度高、辐射面广等特性,旅游企业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旅游的最终目的地和重要集散地,面临的环境相对复杂,要确保景区与游客的人身与财物安全,确保景区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安全管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旅游景区日常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指导思想,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努力消除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积极防范意外事故的发生,成为景区管理者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而能否根据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适合本景区的安全管理制度,发生意外事件后能否迅速启动响应机制,并做好善后处理,是对景区管理者综合能力的重大考验。 一、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许多矿难发生、制造工厂及娱乐场所发生火灾、景区范围内的交通堵塞、客人拥挤践踏等事件屡有发生,这里面除了经济利益的因素作祟之外,还有就是事前没有做好足够的安全防范措施,没有制定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

事后没有及时启动应急机制,不仅给企业本身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社会造成了极为不良的负面影响。 就旅游景区而言,包括策划宣传、市场营销、资源开发、服务质量、成本核算等等,任何一方面做不好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各项工作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而安全管理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份。一些旅游景区没有制定应急预案,平时的督导工作也流于形式,或者消极应付上级检查,更有甚者将意外事故视为忌讳避而不谈,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手忙脚乱,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每年国家的安检部门与旅游主管部门一起都会组织相关人员对景区进行安全检查,查看景区是否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是否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要求做好各项安全防范工作。实际上,面对不可控制的天灾人祸,景区可以启动应急预案和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游客及员工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加强日常的安全管理,不仅可以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几率,即使发生了意外事故,也可以将损失和负面影响降减小到最低限度。 因此,无论是国家对旅游行业的要求出发,还是从景区自身管理的角度考虑,加强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二、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责任承担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的前世今生 我国古代自古就有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传统名言 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 在没有危机管理之前危机管理叫什么 我们又是怎样定义那些被称为危机的东西 企业中危机和风险还要区别开来 危机究竟研究什么危机管理又是以研究哪一方面为重点呢 研究重点是决策 危机理论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主要分析的是政治危机,包括政治制度变迁、政权与政府的变更、政治冲突和战争等,危机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政治危机的根源、寻找处理和应对政治危机、维护政治稳定或促进政治变革的方法,研究方式主要是学院式研究和经验性研究,研究方法则是定性或思辨性的。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危机管理的研究出现了一次高潮,研究领域从政治领域向经济、社会领域扩展,从自然灾害领域向公共危机管理领域扩展,危机管理成为一门学科,形成了企业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两个既独立发展又相互融合的学科分支,前者的代表人物如巴顿、福斯特、格林、米卓夫等,后者的代表人物是罗森塔尔、罗伯特·吉尔、科塞等,大量的研究著作出版,危机管理成为大学的学科和专业,也成为一种社会职业。 关于危机管理的概念,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希斯提出的。他认为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日本学者龙泽正雄也认为危机管理是发现、确认、分析、评估和处理的过程,但是他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始终保持“如何以最少费用取得最大效果。笔者认为,所谓的危机管理是指对危机事件整体性的监测、预防或处理的动态过程。它用全新的科学的思维方法,非程序化的决策模式,有效的预控或者处理危机事件,其目标是尽可能使危机的损害最小化和机遇最大化。危机管理可以说是一种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早在美苏“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当时美国国防部长麦克马纳就曾经断言“今后的战略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危机管理” [3]胡平.国际冲突分析与危机管理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 危机管理理论的产生

公共危机管理考试题及答案.doc

1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5题) 29 1、《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立法的最首要的目的是()。 B、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设定()响应等级。 B、四个 3、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的行政部门是()。 D、民政部 4、阻断铁路干线、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交通8小时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属于()。 D、特别重大事件 5、阻断铁路干线、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交通4小时以上的事件属于()。 C、重大事件 6、由市地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负责调查,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属于()。 B、重大事故 8、定期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与危机有关的研究报告,提出为处置的建议和意见等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是()。 D、咨询系统 9、某省因发生台风,这次灾害造成该省行政区域内共倒塌房屋18万间,此时应启动()响应。 B、Ⅱ级 11、地方政府是发现公共危机事件苗头、预防发生、首先应对、防止扩散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指公共危机管理的()。 B、属地管理 12、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除了取决于公共管理机构特别是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外,还取决于()以及国民的综合素质。 B、社会发展水平 13、每一级政府都需要成立由其首长担任负责人的危机管理指挥机构、上下各级形成高度集中统一领导与指挥的危机管理指挥系统。这是指()。 C、常设性原则 14、对于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市(地)级政府须在事故发生后()之内报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 D、12小时 15、一次性紧急转移安置80-100万人的自然灾害应启动()应急响应的等级。

危机公关与危机管理

危机公关(public relations in crisis)由于企业的管理不善、同行竞争甚至遭遇恶意破坏或者是外界特殊事件的影响,而给企业或品牌带来危机,企业针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救行动,包括消除影响、恢复形象,就是危机公关。 危机公关属于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系统的危机处理部分 危机公关特点 意外性:危机爆发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始料未及的。 聚焦性: 进入信息时代后,危机的信息传播比危机本身发展要快得多。媒体对危机来说,就象大火借了东风一样。 破坏性:由于危机常具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特点,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危机,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企业造成破坏,造成混乱和恐慌,而且由于决策的时间以及信息有限,往往会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紧迫性:对企业来说,危机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会急剧恶化,使企业遭受更大损失。 [编辑]危机公关的流程和内容 从危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危机的终极爆发往往是一系列因素累积的结果。因此,对危机管理的审视应该放到对问题管理(issue management)加以研究的大背景中。一般而言,问题的发展演变方式都是可以预期的。它往往是从一个趋势或事件开始,接下来的变化脉络十分清晰。 其发展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划分为: ● 起源阶段——潜在问题 ● 干预和扩大阶段——问题在抬头 ● 成型阶段——当前问题和危机问题

● 解决阶段——休眠问题 根据问题发展的这一周期,危机公关主要包含以下流程和内容 ● 问题管理。对可能对组织产生影响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监控和评估。 ● 危机规划与预防。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情景进行预案研究与处理,建立危机管理机构。 ● 危机应对。面对爆发的危机实施全面管理方案,掌握危机管理的主动权。 ● 善后事宜。判断危机的损害程度、评估危机预案的效果,做出调整和修订 此外还要强调指出,危机公关的效果直接取决于是否得到企业高管层的重视和支持;是否有制度化、系统化的问题管理项目与危机公关项目;以及危机沟通系统是否高效通畅。在这里,国内外竞争情报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可以为问题管理和危机公关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工具支持。 危机公关的“三明主义”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的加剧,品牌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危机。当危机出现时,企业相关人员不可在危机中乱了阵脚,要平心静气,组合运用“三明主义”的公关原则,来一步步化解危机,或进一步转“危”为“机”。 其一,态度“明确”,公司对待危机的态度要明确,而且要在第一时间表明,不能采用任何手段来逃避危机事实。这是企业危机公关的第一要义。例如,中国百胜餐饮集团在《有关“苏丹红一号”问题的声明》中居然称:“我们虽然多次要求百胜的相关供应商确保其产品不含‘苏丹红一号’成分,并获得了他们的书面保证。但是非常遗憾,昨天在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中还是发现了‘苏丹红一号’成分。”这是什么样态度?暧昧?狡辩?这明摆着是要把责任全部推卸给供应商,以求转移媒体和消费者的视线。媒体和消费者能够满意这样的话语吗?显然不会。这样做终究是无济于事,肯德基的管理方首先应

[浅谈,高校,危机,其他论文文档]浅谈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

浅谈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 ”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危机管理校园安全 论文摘要: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表现是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如何维持正常的教学管理,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也成为目前高等院校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本文从高校组织所应担负的责任的角度出发,分析高校面对危机事件应采取何种对策。 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最初主要集中在企 业管理领域。西方危机管理学研究学者以罗森塔尔等人为代表,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一、高校危机管理的特点 1、突发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但其量变的过程又不被人们所重视,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这片净土中,与社会相对隔绝,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所以一旦危机事件出现会扰乱高校的秩序,超出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高校正常的运行机制造成冲击。 2、不确定性 危机事件的发生无论是从其发生的条件、表现的形式、造成的影响,还是从其波及的范围、今后发展的方向都体现出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没有规律可循,给制定应对危机的对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破坏性 所有的危机事件必须会造成损失,只是程度不同,范围不同,影响不同。大体上可分为有形损失,如人员伤亡、校舍损坏和无形损失,如形象受损,学校声誉下降。 4、紧迫性 危机事件一旦爆发就呈扩散趋势,反应越慢造成的损失就越大,所以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领导者要争分夺秒,快速正确地作出决策,阻止或延缓危机的连锁反应。 二、高校危机管理中学校组织的责任 1、保持校园稳定,快速恢复正常的责任

突发公共事件与危机管理研究

突发公共事件与危机管理研究 主讲:刘昌雄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志士不忘在沟壑 “危机如纳税与死亡一样不可逃避”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文·芬克 “我们面临一个风险社会。阶级社会的推动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则可以用另一句话来概括:我怕!”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一、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一)公共危机的涵义及特点 ?1、涵义: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公共危机的特点 ?(1)突发性; ?(2)威胁性; ?(3)紧迫性; ?(4)公开性; ?(5)不确定性。 (二)公共危机的分类、分级与分期 1、公共危机的分类 (1)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 (3)公共卫生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8日) 2、公共危机的分级 ?Ⅰ级(特别重大、红色) ?Ⅱ级(重大、橙色) ?Ⅲ级(较大、黄色) ?Ⅳ级(一般、蓝色) 3、公共危机的分期 ?根据公共危机的社会危害可能造成的威胁、实际危害已经发生、危害逐步减弱和恢复,可将危机事件总体上划分为:预警期爆发期缓解期善后期 二、我国公共安全的现状 (一)我国公共安全面临的形势 1、重大自然灾害频发 建国以来,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造成1.5至3.5亿人不同程度受灾,一万多人死亡,经济损失2000千亿元人民币。 其中,我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占全球的1/3,死亡人数近70万人,占全球的一半。 2、重大、特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3、重大传染性疾病形势严峻

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分析

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分析 学号:031B10129xx 摘要: 在分析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文章重点论述了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流程,包括公共关系预警、积极处理和公共关系危机的事后管理和重塑形象以及总结借鉴。公共关系危机管理将帮助企业将面临的降到最低,并在危机管理中发掘危机中蕴涵的“商机”,化企业危机事件为转机的机会。 关键词: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危机;危机管理 Research of enterprise public relations cris management Number: 031B10129 Qian Ting Abstract : In th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public relations cris management the necess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basi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nterprise public relations cris management process, including public relations, active treatment and early warning of public relations cris management afterwards and reshaping the image and to summarize. Public relation cris management will help enterprises will face to a minimum, and in cris management cris in excavation of implication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cris for the better chance. Key words: public relation; public relation cris; cris management 0引言:

第八章 危机管理

第三节危机管理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危机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一种风险经济。所以,危机管理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并成为公共关系理论发展的新领域,成为公共关系实务拓展的新天地。这种极富挑战性的管理工作,也是公共关系得以确立的一个支点与价值所在。一、危机及其管理的涵义与阶段 1.危机的涵义危机指危及企业形象和生存的突发性、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危机会直接影响企业生

产经营的正常秩序,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会损害公众的利益,会破坏组织及产品的形象,甚至使组织陷入困境,难以生存。所以,也把危机称为组织经营过程中的一段不稳定的时间和不稳定的状态。 2.危机的发展阶段危机是一段不稳定的时间、不稳定的状态,其全 1 程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仔细审视每一阶段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找出问题的症结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对策。(1)危机潜伏期。指危机发生前阶段。在这个阶段,某些导致日后危机爆发的因素已悄悄形成。

如果这些因素不能及时发现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快速的补救,“病源”将不断扩展,直至引发危机。潜伏期是危机可以挽回或减轻的时期。 (2)危机爆发期。引发危机的各种因素潜伏、积累到这一阶段,就失去了挽回的机会。接下来会因一个突发事件而使危机完全明朗化,全线爆发。如果把潜伏着的危机比做埋在土里的炸弹,那么,突发事件就是引爆炸弹的导火索。如果,在危机爆发之前,组织有所准备,对危机的控制及其调查、处理就会更加迅速。反之,将非常被动。(3)危机影响期。又称后遗症期。危机爆

发之后,任何单位都会迅速地、竭尽全力地对其进行控制。但调查、取证、查出责任人(揭发内幕)之后,索赔案件将不断增多。又因信息的不断扩散,组织形象必将受 2 到严重的损坏。在这种状态下,企业只得自我分析、自我检讨,想方设法收拾残局,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尽量挽回损失。这是一段必经的影响期。影响期的长短,和企业采取补救措施的果断与否、正确与否、得力与否等密切相关。(4)危机解决期。也称危机平息期。这是危机的最后一个阶段即尾声阶段。这个阶段危机的高峰和持续现象已得到

旅游景区的危机管理

旅游景区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策划、规划和开发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以获取广阔的旅游市场,还需要科学高效的管理,以能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在一个企业中,危机总与稳定相伴,而对于市场风险较大的旅游业和旅游景区来说,危机更是无处不在,研究旅游景区的危机和危机管理意义重大。 1我国旅游景区的主要危机 我们把那些事关组织或个人生死存亡的突变(突发性事件),称作“危机”[1]。“危机管理”,就是对危机进行管理,以达到防止和回避危机,使组织或个人在危机中得以生存下来,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限制在最低的限度。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情或事件,导致企业难以实现目标,甚至危及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危机几乎无处不在。唐代魏徵有句名言“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则存矣。”旅游业是个依赖性强的脆弱行业,旅游企业必须时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及时果断应对,才能不断更新以求生存和发展。 旅游景区危机是指任何危及景区经营目标的事情和事件,致使景区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威胁景区目标的实现。根据危机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对于旅游景区来说,可能发生的危机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由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前者如火灾、地震、台风等引发的突发事件,后者如游乐设施故障或管理不力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另一类则是完全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潜在危机,如规划失误、产品结构不合理、开发过度或保护措施不力导致的景区形象品牌破坏、生态破坏、景观破坏等。具体地说旅游景区危机的形式又可以分为战略危机、资源危机、产品危机、服务质量危机、形象和品牌危机、安全危机、财务危机、人才危机、客源地危机、目的地危机以及突发事件危机等10多种类型,限于篇幅,仅叙述如下几种: 1. 1战略危机 战略是贯穿于一个企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决策或经营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及其指导下关系到全局发展的重大谋划[2]。没有这种全局战略,景区就会陷入懒散、怠慢甚至混乱之中。战略制定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的环境分析和企业经营实力的优劣势的客观评估。一旦景区制定的发展战略不适应景区面临的优劣势和内外动态环境,必将威胁着景区的进一步生存和发展。景区战略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战略缺失。即景区没有制定发展战略或制定发展战略不完善。(2)战略混乱。景区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不明晰,甚至有几个发展战略,但其相互之间充满了矛盾而导致战略混乱。(3)战略滞后。即景区战略滞后于景区内外环境的发展,如不进行战略调整,则不利于景区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到其生存。曾经辉煌一时的“广州飞龙世界游乐城”短短4年便夭折,从旅游科学的角度来总结,就是战略和策略的失误。“飞龙”是由有“东南亚蛇王”之称出身于蛇医世家的港商钱龙飞先生创办,是一座以蛇文化为主题、民俗文化为背景的大型主题公园。按照“飞龙”的创意,景区的建设必须是蛇文化及与其融合的民俗文化项目,但其首期12个景区中,有花果山水濂洞、飞龙大剧院、儿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讲解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名称内蒙古电大鄂尔多斯分校 姓名杨利平 学号1215001209443 专业行政管理 教育层次本科 入学时间2012 指导教师土斌斌

论文提纲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梳理 (一)公共危机的内涵 (二)公共危机管理 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一)公共危机管理对我国的政治意义 (二)公共危机管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公共危机管理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三﹑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 (二)危机意识淡薄 (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四.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之策 (一)健全长效的反危机战略规划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危机预警监测系统 (三)建立常设的综合性、统一协调机构 (四)加强公共危机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危机意识(七)其他方面的努力 (六)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 (五)健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保障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公共危机具有的突发性﹑不可预知性及其强大破坏性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对经济和社会的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阻碍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还极有可能因此导致一个国家或地方政治的不稳定。能否解决好公共危机问题是对当前政府的极大考验,但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从公众的危机意识﹑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及法律制度等方面详细阐述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有效提高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公共危机危机管理机制系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多,其必然会面临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些也极有可能带来许多灾难性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积聚为一场大范围的公共危机事件,最终影响国家﹑社会﹑人民的正常秩序。回顾历史,中国自古就有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醒人们在安全时要提前做好危机发生后应有的各种积极应对措施。但是危机的突发性﹑破坏性等特征的存在会给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带来很多问题,例如灾前预警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如何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是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及其政府的很大挑战,也是新时期我国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梳理 在全面探讨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之前我们需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简单梳理。

浅谈危机公关与危机管理——以《大事件》为例

浅谈危机公关与危机管理 ——以电影《大事件》为例 法学091班尤雪羚 22609102 指导老师曾艳艳老师 摘要:今日中国传统媒体和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日益发达,必然会影响甚至改变公众的表达和思考方式。这样,政府在应对随时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时也要更加讲求策略。及时发布信息,增加事件处理的透明度,自觉接受舆论的监督,通过媒体与公众形成良好的互动,把公众和传媒都纳入到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去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将通过电影《大事件》里的相关情节,浅谈对危机公关及危机管理思考和理解。 关键词:危机公关;危机管理;大事件 危机公关是公共关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公共关系的职能除了形象的打造、理念的推广、产品的营销之外,另一重要的作用便是在企业、政府或者组织等遇到难关或危机时,第一时间做出合理、科学的应对措施,将企业或组织带离低谷或泥潭。本次课程通过观看电影《大事件》来了解危机管理,接下来将以该电影为例,对危机管理作出思考和理解。 一、危机公关与危机管理概述 什么是危机公关?什么是危机管理?这是在开篇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思考和分析。 曾老师在公共关系学这门课上介绍道,所谓危机就是指对组织的信誉或形象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威胁到组织的生存的事件,而危机公关即是指应对危机的有关机制,它具有意外性,聚焦性,破坏性和紧迫性。根据爱德华·伯尼斯(Edward Bernays)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功能,制定政策及程序来获得公众的谅解和接纳。危机公关具体是指机构或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包括危机的规避、控制、解决以及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危机公关对于国家、企业、个人等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危机公关主要有网络危机公关、政府危机公关和企业危机公关三大类。 关于危机管理以及为什么需要有危机管理,曾老师也向我们介绍了相关学者的看法。关于为什么要有危机管理,Caponigro认为:危机管理的作用是将企业危机可能引发的潜在损害降至最低,帮助企业有效掌握情势,让公司信誉的损害降至最低,并且进一步将危机化为转机,而从中受惠。而危机管理是组织为了避免或减轻危机事件所带来严重威胁,针对危机前、中、后所做的危机管理措施和因应策略,以期对危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实施有效的控制;危机管理是一种长期性的规划、适应和不断学习的动态过程。更有学者认为“危机管理的内涵是一组概念,也可以解释为系统性的作业流程与方法,当然更是一种组织结构与模式的建筑”。 二、从电影《大事件》看危机管理 1. 危机的出现总是突如其来,危机管理应未雨绸缪

浅谈企业危机管理

浅谈企业危机管理 论文摘要 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为防止爆发危机或危机爆发后为减少、消除危机带来的风险与损失,使企业管理者能更加主动地引导事物发展方向所采取的一系列办法与措施的综合管理过程。企业危机管理通常是根据企业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性和特征,通过一套有计划、有系统的方法正确应对事件,包括企业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企业不论规模大小、业务经营规模或行业类别为何,每天都面临各种不同危机发生的可能,一旦发生危机,倘若无法妥善的处理,不仅将为企业带来财务损失,进一步影响社会大众及消费者的权益与生命财产安全,连带的将破坏企业的形象,甚至撼动企业经营的基础。 一、危机管理概述 (一)危机管理的涵义危机管理是指企业组织或个人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警、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达到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的管理活动。 危机管理所涉及的主要有五个方面: 1、危机管理者对危机情境防患于未然,并将危机影响最小化。 2、危机管理者未雨绸缪,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做出响应和恢复计划,对员工进行危机处理培训,并为组织或社区做好准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及其冲击。 3、在危机情境出现时,危机管理者需要及时出击,在尽可能短的时限内遏制危机。

4、当危机威胁紧逼,冲击在即时,危机管理者需要面面俱到,不能小视任一方面。这意味着此事要运用与危机初始期不尽相同的资源、人力和管理方法。 5、危机过后,管理者需要对恢复和重建进行管理。这也意味着此时运用的资源、人力和管理方法会与危机初期和中期有所不同。 危机管理的本质是危机管理需要一个既使用权威又使用民主的决策程序,在此环境中激发出一个富有弹性但又极具力度的决定。在危机发生时,能否临危不乱保持冷静的头脑,是衡量企业领导人素质的一条重要标准。企业领导人的执行是对其下属工作的最好担保,而这种执行源自平时的准备。 危机管理的关键是捕捉先机,在危机危害组织前对其进行控制。制定危机处理计划有助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二)危机管理的特性 1、阶段性。企业面临的危机包含了灾难、意外的发生,或是与产品有关的失败等。若没有完整的危机管理计划,一旦发生危机,将对企业造成莫大的伤害。许多企业危机在浮上台面之前,几乎都有些许的征兆出现,让企业经营者有迹可循。危机的爆发一般都是会呈现阶段性的发展。 2、不确定性。危机出现与否与出现的时机是无法完全掌控的。因此,管理阶层的应变能力与组织的平日危机处理计划与演练,可以降低危机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帮助企业内其它人员积极面对危机的出现。

【文献综述】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危机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包括R·吉尔、S·亨廷顿、C·蒂利等。目前已有的危机管理理论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他们从各个方面对危机成因和危机管理进行了研究。西方对危机管理的研究比较重视,无论是学术团体还是政府部门和企业机构都会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促使危机管理理论不断完善。 近几十年来世界危机管理研究的主要方向有:国际关系研究、决策研究、灾难研究、冲突研究、个人与集团的心理研究、公共管理研究、全民综合研究。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若干重要的理论。目前西方关于危机管理的主要阶段划分理论有斯蒂文芬克的四阶段划分理论(1986),即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米特洛夫的五阶段划分理论(1994),即信号侦测阶段、探测和预防阶段、控制损害阶段、恢复阶段和学习阶段。奥古斯丁的六阶段划分理论(1995),即危机管理的避免阶段、危机管理的准备阶段、危机管理的确认阶段、危机管理的控制阶段、危机管理的解决阶段和从危急中获利阶段。罗伯特·希斯的4R理论(1998),即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在危机管理阶段划分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已经整合了诸如一般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法律等多学科的知识,逐渐形成了一套综合性的跨学科理论体系。目前主要的理论体系有下面几个:1、危机管理的系统论。系统论是将组织作为一个有机的生产经营实体,在市场所构建的平台上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此系统的倡导者建议组织管理者从检测环境的变化(规避风险)、优化内部环境(完善组织结构)、构建并通畅环境信息渠道等方面来实施危机管理策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且由于组织内外环境的复杂性,致使危机管理系统论的研究者还未提出具有实证性研究的一系列问题。2、危机管理的结构理论。由我国台湾学者朱延智在美国学者波特提出的“五种竞争力”架构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组织危机管理的结构论。主要的贡献在于从总体的角度(或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并详细剖析了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使组织可以从战略管理层面来实施应对环境威胁的管理策略。3、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由西蒙A布斯首先提出。他根据组织危机的成长特性,将组织危机管理划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危机酝酿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扩散期、危机处理期、危机处理结果及后遗症期,并详细阐述了对各阶段的生命特征及其处理策略的认知。主要贡献在于:使管理者对违纪及其从诞生、成长、成熟到死亡有了一个比较全面、清楚的认识,有利于组织的管理者对症下药、处理危机。4:危机管理的扩散理论。危机管理的扩散理论是研究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考试答案

兰州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2013年 干部在职自学科目《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学习辅导 第一单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总论 重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环节;我国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难点:如何切实增强全社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 一、简答题: 1.突发事件的概念及分类。 答案: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4个要件(特点):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分类: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遵循的普遍性、规律性原则有哪些? 答案:一是要坚持依靠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的原则。二是要坚持统一指挥、整体作战的原则。三是要坚持因情施策、区别对待的原则。要严格区别对待群体事件中的组织策划者与一般群众。四是要坚持慎用警力和强制措施的原则。五是要坚持快速反应、依法果断处置的原则。 3、简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环节。 答案:①预测预警: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②应急处置:包括: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指挥协调、应急结束等环节;③恢复重建: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组织实施等环节;④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4.简述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 答案:一是自然灾害处于多发频发期。二是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三是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增大。四是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5.简述为适应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应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答案:1.建立风险隐患排查和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制度。2.严格信息报告制度。 3.规范应急处置程序。 4.加强应急管理培训演练和宣传教育工作。 5.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6.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7.建设平战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 8.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评估和统计分析。 6.简述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做法。 1.突发事件预案是突发事件能够得到合理控制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2.应急管理的预案必须充分考虑同类事件和对事件进行分级,做到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应急资源; 3.演练并不断完善预案是发挥预案作用的保障; 4.相关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预案 二、论述题: 1、结合实际,试述如何切实增强全社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 一是正视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切实提高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全面做好应急管理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深化对应急管理工作规律的认识,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

公共危机管理

第一章 公共危机的概念:由突发事件引起,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是一种比危机更为特殊的危机状态。 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政府和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等危机管理主体,以公共危机为目标,通过检测、预警、预控来防止公共危机发生,或者通过控制、应急处置、评估、恢复补偿等措施减少危机损失,避免危机扩大和升级,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的一整套管理体系与运作过程。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1.效率性原则2.协同性原则3.安全性原则4.依法对应原则5.科学性原则6.适度性原则 基本理论:风险社会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群体心理狂热理论、转型期社会过渡理论 三个最基本的直观假设:1.危机是人为的,往往由事件或人物所导引;2.通过适当的危机管理,危机的影响是可以降低的;3.危机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 危机管理的阶段,有PPRR四阶段理论:预防、准备、反应、恢复。4R模型:缩减、预备、反应、恢复。 四阶段理论模型: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痊愈期 五阶段理论模型:信号侦测、探测和预防、控制损害、恢复、学习 三阶段理论模型: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 第二章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含义: 广义:指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企业甚至公民个人在内的各类主体在公共危机应对和处理中所形成的关系模式。 狭义:指国家和政府机关在进行公共危机管理中所采用或形成的关于机构设置、权责划分及运行机制等各种制度的总和。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指政府为完成法定的应对公共危机的任务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确定功能的危机管理组织结构和行政职能。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内容:1.组织结构:是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基础和载体 2.职责分工:体现着政府进行危机管理活动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作用 3.运行机制:决定着危机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原则:1.以人为本、以防为主;2.权责明确、依法行政; 3.指挥统一、运转协调; 4.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的功能:1.公共危机管理活动的组织保证2.有助于整合社会资源 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同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特点:1.党和政府主导2.专家参与 3.社会协同 问题:主要表现为部门化管理,没有形成同一的指挥体制,不同部门之间职责交叉,中央与地方管理职能没有完全理顺,责任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民间组织体制不健全,社会力量发挥不够;专家咨询作用发挥不够喝咨询组织不健全。 1.法律法规发面不健全 2.跨地区、行业、部门的公共危机管理的联动体制不顺畅 3.各级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公共危机管理习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 1. (答案:A A、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 2.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D、基本方针)。 3.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是国家层面的总体应急预案,总体预案共分(B、6章)。 4.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立法的最首要的目的是(B、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D、11月1日)起施行。 6. 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是(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7. 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D、承办单位)负责制定,按照有关规定重大活动应急预案,报公安机关批准后实施,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备案。 8.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C、县级)为基本行政单元。 9. 按照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属于(答案:B B、重大事故)。 10. 按照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特大事故一次死亡(答案:C C、10-29人)。 11. 保持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并尽快恢复正常秩序的危机周期阶段是(答案:CC、缓解期)。 12. 不论政府还是企业的任何预案,要经过(答案:CC、第三方)的评估认证后才有实效。 13. 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涉及范围、造成的危害程度、可控性等各不相同,实行(答案:BB、分类管理)。 14. 参与人数在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属于(答案:B B、较大事件)。 15. 城市人口中将闲置不用的物品捐献出来帮助困难人口的社会捐助制度属于(答案:CC、经常性捐助)。 16.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除了取决于公共管理机构特别是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外,还取决于(答案:B B、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综合素质。 17. 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在(答案:A A、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 18. 地方政府是发现公共危机事件苗头、预防发生、首先应对、防止扩散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指公共危机管理的(答案:B B、属地管理)。 19. 定期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与危机有关的研究报告,提出为处置的建议和意见等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是(答案:DD、咨询系统)。 20. 对公共危机管理本身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估活动属于(答案:C C、危机管理评估)。 21. 对紧急权力最重要的实质限制之一是(答案:A A、比例原则)。 22. 对可能出现危机事件的范围、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级,依法规范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分级处理,宣布突发事件的级别,科学应对,达到预防和缓解的目的。这是指(答案:CC、分级预警原则)。 23. 对于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县级政府须在事故发生后(答案:DD、24小时)之内报市(地)政府和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 24. 对于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市(地)级政府须在事故发生后(答案:DD、12小时)之内报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 25. 发生Ⅰ级或Ⅱ级突发公共事件应在(答案:C C、4小时)内报告国务院。 26. 发生火灾时,如果有人提一桶水来救火,大家就会冷静下来,跟着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大家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逃跑。这个行为就成为(答案:AA、紧急规范 27. 盖茨说:“微软离倒闭只有一百天”。这句话的意思是(答案:A A、树立危机意识)。 28. 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公共危机风险来决定财政支出,这属于(答案:DD、危机保障机制)。

旅游业的危机管理

2003年第3期 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 No13 2003 (总第67期) 学 报 G eneral No167 旅游业的危机管理 刘伟,刘志玲 (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广东广州510521) 摘 要:旅游业具有脆弱性的特点,易受各种事件的影响和打击,从而造成旅游业的危机,影响旅游业的正常发展。因而,对旅游业的危机进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视危机的性质、影响的规模和范围的不同,危机管理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旅游企业等。做好危机管理,要求危机管理的不同主体在危机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力争使旅游业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旅游业;危机管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45(2003)03-0026-06 2003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性的打击,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由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WTTC)于2003年5月15日至16日在葡萄牙南部海滨莫拉镇举办的世界旅游论坛上, WTTC副主席Andre Jordan在致辞中说:旅游业自二战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灾难。在全球范围内,受SARS疫情、恐怖主义威胁以及经济衰退的影响,许多航空公司取消了航班,饭店客房空置,更多的业内员工可能被解雇,旅游业可能将减少700万个就业机会。WTTC主席Jean-Claude Baumgauten进一步预计:“SARS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将是9?11事件对美国影响的5倍。SARS疫情将使今年三月WTTC对旅游业所作的增长预期减少一个百分点。预期今年全球旅游业总共将损失100亿美元。” SARS疫情发生后,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中国所有旅行社一直是零团队。旅行社在告急,饭店业在告急,旅游区(点)在告急,旅游业全线告急……。 一、危机管理的目标与主体 世界旅游组织把危机定义为:影响旅游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和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所谓危机管理,就是当旅游业遭遇战争、温疫、恐怖活动、政治动乱等非预期性事件时,应该采取的对策,以期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众所周知,脆弱性是旅游业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战争、温疫、恐怖活动、政治动乱等都会给旅游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就中国广东省而言,作为SARS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2003年4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对广东发出旅游警告到4月底,全省旅游外汇收入, 收稿日期:2003-06-1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