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镇化拉动经济的增长

城镇化拉动经济的增长

城镇化拉动经济的增长
城镇化拉动经济的增长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方向的研究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大关,达到了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为社会主题的时代,开始进入了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城镇化的历史性变化使许多学者对此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尤其是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城镇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那么,城镇化究竟是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还是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呢?大概有两大观点:1、城镇化将会促进经济的增长2、城镇化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一、城镇化拉动经济的增长

我国在过去的30多年中,人均GDP从1978年的379元上升到2013年的41775元,2013年是1978年的110倍。在此期间,大批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中国成为世界上城镇人口增长率最快的国家之一,沿海地区成为中国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主要地区,中西部人口大省和人均耕地水平较低的地区是农村人口的主要迁出地。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这给中国经济注入了巨大的劳动力。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之一。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在“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直接和间接贡献为三个百分点左右。那么,究竟城镇化是如何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的?

1.普遍提高社会生产率

城市人口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的劳动力有50%以上已经集中在二、三产业,而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一产业,由第一产业大规模地转到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的二、三产业,这说明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有质的飞跃。社会生产率提高,当然会拉动经济的增长。

2.城镇化进程可以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农村人口减少,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收入。土地要向种田高手集中,一个人承包几百亩,发展规模经营,机械化操作,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更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我国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和拥有其他生产资料较少,不利于规模经营和机械化操作,目前农业生产多数以家庭单位,生产率低。下图是我国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对比情况。

由以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美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提高农业生产率,规模化经营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途径。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需要农业的规模经营,但发现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必然会让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土地不仅是农户的收入来源,也是他们的最后保障,只有在家庭的主要劳动力都稳定的转入城镇非农业部门就业,并获得稳定可靠的收入后,他们才有可能退出农业。所以,只有当城镇化顺利推进后,才能使农民安全的离开土地,土地才可能自由流动,从而使土地向部分种植能收集中,留在农村的农民生产资料增加,集约化经营才能实现。

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有限的土地上聚集的人口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没有多少社会分工,生产效率低,严重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农业产业化,并建立相应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这样可以解决分散的、信息缺乏的、能力有限的千千万万小农生产,从而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受益。

3.城镇化促进国内市场延伸,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我国城镇化促进了需求的增长,一种是外延式的增长,一种是内涵式的增长。外延式增长是随着人口的增长,消费数量上升,对产品的需求必然增加。这种需求的增长导致市场扩展从而影响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但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没有多少影响。内涵式的增长则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购买力提高,对产品的需求增加,这是社会经济增长进步的表现。由于工业企业在城镇集中,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和各企业间的协作,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生产成本得以降低,产生了经济的集聚效益;商业企业在城镇集聚,有利于商品信息的交流和商品交换的夸大,降低了流通费用,增加商业利润。城镇人口的增多,对住房需求以及相关需求的增长从而推动经济总量的增长。对住房需求又将派生出对住房装修、家具、家电等消费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城镇人口增多,对公共基础设施的

需求也将会增长。城市人口大规模增加,将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服务业、各种市政设施产生需求,其总规模与住房需求相当。

4.收入提高,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进城务工者,农产品种植者,收入提高,会扩大消费,来拉动积极地曾长。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下滑,许多专家怀疑,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接近尾声,从这方面来讲,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对经济增速来说是有意义的。一方面,从需求的角度,消费成为支撑高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发达国家,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中间力量。尤其是像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出口导向的国家,把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则作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突破口。

城镇化会拉动经济的增长,当然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城镇化不能拉动经济的增长,那么城镇化为什么又不能拉动经济的增长呢?

二、城市化不能带动经济的增长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

统计途径上采取常住人口,大部分的乡-城流动人口计入之列,这部分人口一到春节就回家了,因为亲人还在农村,不想发达国家那样,劳动力在城市,家属也在城市,并且我国进城务工者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并没有享受到市民待遇特别是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也就造成了所谓的“半拉子城镇化”。所谓的半拉子城镇化,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那么就可能造成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不符合的情况。从历史经验来看,城市化率与经济的发达程度不相匹配时,往往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像挪威、荷兰、日本等高收入国家具有较高的城市化率,同样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等中等收入国家也具有非常高的城市化率。其中委内瑞拉的城市化率高达94%,相较于同样是城镇化率超过90%的日本,其人均国民收入却仅仅是后者的1/4。城镇化具有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财富的集聚效应,同时也矛盾的积累效应和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当后者大于前者时,经济增长就会陷入困境,拉美地区尤为典范。

2.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并不是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

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率也不断提高,但并不能证明城市化是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原因,而城市化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根据有关研究,收入分配相对公平、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才是发

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性攻击的角度来讲,技术进步和资本的形成有效地支撑了经济的增长,而不是来源于城市化带来的劳动供给增加。以日本经济增长的黄金是时代上世纪60年代为例,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1.1%,资本贡献率为6.9%,全要素生产贡献率为3.7%,劳动贡献率仅仅为0.4%,而同一时期,十年间日本的城市化率增长了近十个百分点,可以表明,快速的城市化并未很好的帮助日本重振经济。

3.城镇化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当城市人口集中得过多了,必然带来交通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和社会犯罪的问题,也会给城市基础设施带来较大的压力。人口高度向城市集中,聚集大量不同代际、不同文化、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口,他们一方面使城市跨文化交流变得丰富多彩,城市也因此更具魅力和活力; 另一方面城市爆发各种冲突的社会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加,迫切需要更睿智的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建设,同时,人口的涌入也给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环境状况造成巨大压力,比如北京上海、广州以及其他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成为市民生活的常态,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面对城市软件和硬件的双重压力,城市管理面临两难的政策选择,是积极地推进城镇化还是消极地控制城镇化进程?

综上所述,城镇化可能拉动经济的增长,也可能阻碍了经济的增长。那么怎么才能够使城镇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呢?最重要的是解决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三、解决城镇化带来问题的措施

1.解决“半拉子”城镇化的关键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的推荐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要打破挂在户籍名义下的种种权利壁垒,不区分市民与农民,使二者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平等地享受权利,同时还要改变隐藏于户籍背后的权利资源分配体系。户籍制度的改革,不仅能促进农民市民化规模的扩大,而且能提高农民市民化的水平,也可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在职业和居住方式、身份和社会组织形态发生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其生活、行为方式的转变,促进文化融合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减少城乡矛盾,促进

健康和合理的城镇化进程。

2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加快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全面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产业水平和经济实力,特别是要提高城镇对人口和就业的吸纳能力。要以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的城市群,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吸纳人口和就业、带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在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要优先倾斜。大力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县城和重点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吸纳人口和就业方面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还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跨区域流动带来的种种问题。

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

2012年第4期总第214期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经济管理】 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孙金山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 要]分析现阶段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经济增长引起城市聚集、规模扩大和城 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也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明确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重视城市圈发展,发展小城镇,并加快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土地制度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93-02一、相关理论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率 不断提高, 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50%。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研究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现代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区域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必须重视生产要素流动,即资本流、劳力流在城市化过程中 的流动作用, 同时也注重从全球经济体系的角度探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城市化问题。 第一,城市化是一个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的过程。它表现为通过产业扩张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第二,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大量的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合理化,延长产业链,整合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价值。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居民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这一过程使得大批低消费群体转向高层次消费。可见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商品不断丰富的过程,是我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据主体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一个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即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告别小农经济,摆脱随遇而安的观念,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培养开拓进取的精神,此时整个社会将有别于传统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商品化、法治化将是城市社会秩序的基本特征。第五,城市化是各要素投入和整合的过程。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曾论述到,一国的财富主要是物质财富,增加一国的财富主要依靠各种要素的积累以及各种要素的使用方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要想实现经济增长,提升人们收入水平,就必须加大资源的投入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引起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也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城市化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过程,它包括了经济增长中 两个重要的变化,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转变,即经济发展主 要依靠第一产业为主到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其次是人口和经济活动(主要指工业和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过程。 城市化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及合理的过程,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可通过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即第一产业的现代化。随着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 农业上滞留的劳动力减少,存在着大批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城市人为了追求清新的环境,也会向农村流动。但中国的人口流动具有单向性,即从农村流向城市。以上的这一过程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产业的发展,由城市的聚集理论可知,其可以带来一定的外部效应和规模效应,从而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古典经济学家Smith (1776)认为,促进经济增长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的数量;二是提高劳动效率。后者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首先,他把劳动分为生产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和不能生产价值的非生产性劳动,并认为生产性劳动创造财富,而非生产性劳动只消耗财富。所以,在劳动投入量中增加生产性劳动投入的比例将会促进经济增长。其次,对于如何提高劳动 效率,Smith 认为主要取决于分工程度和资本积累的数量,因此分工协作和资本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因。基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减少工作转换所造成的损失,利于机器的发明,所以,分工使得单位 劳动的产出量增加, 进而导致收益递增。而分工程度受制于市场容量的制约。市场容量的扩大导致分工加深,而分工又促使劳动效率提高,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城市发展之前,一般经济增长都是依靠农业,走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有了城市后,其为要素的结合和分工提供了 一个合适的场合, 使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城市化的发展也是分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规模经济效应,它可以促进资本形成,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 经济增长引起城镇聚集规模扩大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反过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城市 3 9

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抓项目保增长 ——惠东县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之一,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可促进资本的形成,可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形成有效需求和有效拉动。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县各级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有明显效果,五年迈上新台阶”的工作目标,按照“构建三大经济中心区、打造五大产业县”的发展战略,坚持“大投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的思路,把扩大投资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积极因素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融资方式,积极激活社会投资,扩大投资规模,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生产性项目建设,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拉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 2008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54.9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增幅在全市排第一位,其中,“双十”项目等重点项目共投资16.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8%。从投资类型看,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7.1亿元,同比增长95.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7亿元,增长5.7%,房地产完成投资9.4亿元,增长14.6%。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35亿元,增长151.6%,第二产业投资21.61亿元,增长76.6%,第三产业投资31.91亿元,增长14.9%。 1、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一定时期投资量的多少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93.3亿元,年均递增16.6%,GDP年均递增9.7%;而“十一五”前三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合计124.3亿元,年均递增26.6%,GDP年均递增14%。两个时期数据对比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越快,经济发展越快,投资拉动作用越明显。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为41.8%,是“三驾马车”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动力。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大批项目的建成投产,一方面增强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2、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投资结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近年来,我县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引导,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使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先进制造业、第三产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都大幅增长,高耗能工业投资大幅下降。2008年,农业投资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第三产业投资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30.4%上升到31.6%。 3、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07年以来,我县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来谋划,坚持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后劲力来推动,坚持把生产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的推动力来落实,有力地促使一大批城市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生产性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或投产,发挥了大项目的带动作用。2007-2008年,引进了平海电厂、巽寮旅游,中航城、怡景湾、佳兆业、锦胜集团、股溢、富升房地产等一批大项目,其中平海电厂总投资108亿元,巽寮旅游总投资126亿元;启动了“双十”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县城文化广场、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飞鹅岭森林公园、县城路网改造工程、万隆新城、国际新城、丽景华庭、怡景湾等一大批市政设施和房地产项目,大力推进莞惠高速、惠深沿海高速、环城南路、环城北路、农村硬底化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巽寮旅游、平海温泉、国惠酒店、平海电厂、康

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摘要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消费予以支撑,而净出口难以维持一国或地区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消费是拉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亟需转变经济增长结构。内需不足,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而内需不足最主要的是指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水平偏高,而消费率偏低,消费需求难以发挥作为经济增长最终动力的作用。因此,研究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当前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述评,然后从机理上分析了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政府消费与城乡居民消费的关系。笔者通过实证分析2009年至2019年的国家统计数据发现,应优化政府消费结构,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发挥居民消费的导向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消费;经济增长;拉动

Abstract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net export are the "troika" of economic growth. Among them, the pulling effect of investment on economic growth needs to be supported by consumption, while net export is difficult to maintain the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of a country or region. Therefore, consumption is the ultimate driving force of a country or region'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facing many problems, and it is urgent to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 growth. The shortage of domestic demand is a serious problem faced by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the lack of consumer demand. At present, China's residents' savings level is on the high side, while the consumption rate is on the low side, so it is difficult for consumption demand to play its role as the ultimate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consumption and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statistical data from 2009 to 2019,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government consumption structure should be optimized, targeted policies and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especially the growth of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play the guiding role of residents' consumption, promote th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Key words: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pulling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的庞大经济主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市场竞争力逐渐让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转变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的差异。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与城市化之间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超前或滞后的城市化会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紧密结合中学地理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各大省区的城市化率做仔细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不同地理环境下二者的协调性不同,且二者的协调性呈现空间集聚状态,西北、东北、西南省内城市化差异大,而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化差异较小。 【关键词】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 0.引言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地理、人口、环境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具有显著地域环境和地域经济差异的国家。在新经济地理视域下,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要知道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域产业集聚、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密切相关。21世纪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逐渐提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代背景下,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为动因的关系,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道路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数据来源 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化率来表示,而人均GDP占有额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一章中提到人均GD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区域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内容,而产业结构与工资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大省份的城市化率数据和人均GDP数据(港、澳、台除外),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1.2计算方法 为了能够量化地表现出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将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数据二者的差值表示偏离平均正常水平的程度,通过计算每个省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标准差值,来探讨城市化率省内分布情况,并采用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格局状态。 (1)城市化率计算方式。实际城市化率=(实际城市人口数量/总人口)×100%。由于实际城市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每年的城乡人口流动量巨大,人口计算起来想多困难,因此可以用城镇人口乘以4/3的方式估算实际城镇人口。实际城市人口的估算方法:全国的实际城镇人口=(4/3)×城镇人口 (2)标准差标准化的计算方式。通常被认可有效的标准差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该式中Z表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结果,i表示样本变量,表示城市化率或者人均GDP 的平均值,S表示样本标准方差。S的计算公式如下:

王苏波简历

主持两岸首届现代农业与乡村建设项目对接大会 王苏波1955年2月出生。独立学者。国家宏观经济运行与乡村建设资深专家。中农合创乡村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战略导师、首席研究员。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早期的中青年学者和国家级专家,国内最早从事国防经济学和国家乡村建设的学者,中国西部开发研究中心创始人之一,中国后发展地区农业合作创业项目团队(中农合创团队)创始人,中国城镇化乡村社区建设模型主创人。 2001年至今为中央智力支边扶贫协调小组国家扶贫开发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成员,2006年至今受聘为国务院扶贫办项目开发指导司首席产业规划专家、首席项目评估师。2009年当选世界华商联合会乡村建设联盟主席。2010年出任海峡两岸农业发展促进会大陆创会

会长。2013年当选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工商委员会副理事长。 1970年加入海军航空兵,历任学员、飞行大队空勤人员、军委 领导专机机组成员、理论教员。197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研 究生班。1981年任海军司令部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后历任中国大百 科全书军事卷编辑、总参谋部国际战略学会高级研究员、国防科技工业军转民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国防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国防建设中长期规划办公室专家。1985年破格晋升为海军军事学术研究办公室 副主任、研究员,担任国家海洋国土与海军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编制负责人。1986年成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职硕博连读研究生,同时 为国家体改委主持的国家西部开发战略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创立中国西部开发研究中心。 1990年退出现役,转任交通部科学院研究员、发展战略研究室 主任。1992出任中国西部开发研究中心专职副理事长,成为独立学 者并创建中农合创团队。其领率的中农合创团队二十多年来重点探索中国乡村产业与创业组织模式、农村土地经营与合作开发模式、城镇化乡村社区建设模式,在全国20个省区的300多个县级行政区连续 实施了包括设施农业、基地建设、种植养殖、综合加工、乡村旅游、土地利用、连片开发、有机农业等20大类项目在内的实证研究和项 目运作。在乡村建设、社会扶贫、农民创业、产业技术集成、有机农业和大宗产品加工、城镇化乡村社区建设、农村金融创新(包括在四川省策划创立中国第一家村镇银行)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创造性地工作,30年来始终处于国内社会组织乡村建设、产业扶贫项目运作的前沿

中国城镇化建设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报告

中国城镇化建设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报告 城市化和城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两个词语进行理解和认识: 1、来源不一样。 “城市化”是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概念,城市是与乡村相对应的,有城市才可能有城市化。而城镇化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我国之所以有城镇及城镇化之说,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仅仅发展城市不可能实现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所以才提出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小城镇,通过小城镇吸纳大量的乡村人口,并在战略上将城市与小城镇的发展融人一体,就出现了城镇及城镇化的提法。 2、词性不一样。 “城市化”是一个形容词,是反映在一个行政区域中城市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的一个动态过程,只有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水平和质量才有城市化。而“城镇化”是一个动词,是反映如何进行城镇体系建设的一个概念,是如何进行城镇建设的意思。 3、内涵不一样。 “城市化”是一个发展变化过程的概念,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城镇化”是反映如何实现“城市化”目标的一个概念,即只有通过加快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才能实现城市化或推进城市化进

程,只有进行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才能加快城市化进程。 4、外延基本一致。 城市化并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或单纯发展特大城市或大中小城市,也包括发展小城镇,是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以及小城镇五个层次的城镇体系有机融为一体的城市化;城镇化也并不是仅仅发展小城镇,而是包括特大城市及大中小城市的建设问题。另外,城镇化还有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意思。 目录 第一章城镇化概述 第一节城镇化概念阐述 一、城市化与城镇化 二、城镇化定义 三、涵义 四、特征 五、城市、小城镇的界定及城市化的度量 第二节我国实施城镇化策略的必要性 第三节我国实施城镇化的意义 一、城镇化可以引发消费需求,培育高消费群体。 二、城镇化可以刺激投资需求,扩大民间投资。 三、城镇化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推进经济的服务化,壮大中产阶级消费群体。

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实证研究

摘要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经济国家的经济体系所不同的是,我国的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并非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推动其经济高速增长余年的主要力量,是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没有发挥其本来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省作为一个人口和经济大省,在经济发展中顺应国家政策,一直立足于扩大需,制定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居民增加消费。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字: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Abstract: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the consumption of our country especially the consumer is not always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main force to promote its rapid economic growth years, especially consumer consumption is th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and did not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t should play. Sichuan province is a large province of economy and population, conform to the national polic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based on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policy measures to encourage and guide the residents to increase consumption. The main problem of this study is Sichuan residents consumption on economic growth.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re used to analyze it Key words: consumer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analysis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 吴正阳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吴正阳 发表时间:2018-03-05T13:35:27.39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9期作者:吴正阳[导读] 城镇化来自英文“Urbanization”一词,传统的城镇化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化的过程,一般用城镇化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城镇化水平。扬州都市筑景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随着我国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城镇化成为了重要途径,而“新型城镇化”也逐渐成为全社会各方所关注的话题。同时,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一并为我国的未来指明了发展方向。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4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出台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建设1新型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来自英文“Urbanization”一词,传统的城镇化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化的过程,一般用城镇化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城镇化水平。在传统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表现为城镇化仅仅实现了人的集聚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农村空心化等问题。进入到21世纪,中央总结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教训,提出了中国城镇化发展要树立新型城镇化理念,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一是人口结构的转变,二是经济结构的转变,三是空间地域结构的转变,四是基础设施的完善。总的来说,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居民的物质需求,还要注重居民精神需求和权利需求,基本特征是人本性、集约型和统筹性。 2特色小镇 小镇多是由乡村自然生长而来的,如果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就会缺乏集聚人口的魅力。而如果大兴土木,则很可能“千镇一面”,丢掉特色发展的初衷。不建设不行,建错了更不行。在这个时候,规划理念就显得尤其重要。特色小镇的规划很专业,一定不同于城市规划。因为镇的规模小,就跟大人脸和小孩脸一样,比例关系不一样,功能也不一样,环境要求、风貌要求、舒适度要求都不一样。以往的乡镇建设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大量照搬城市。一旦确定为重点镇或者中心镇、特色小镇,往往照着理想中的现代化或者规模化搞建设,恰恰失去了小镇的特色。为此,从2016年开始,住建部对120多个镇进行了彻底调查,目的就是要搞清楚“小城镇”是什么,搞清楚“小城镇”与城市不同在哪儿。目前正在汇总成果,接下来将根据调查结果,抓紧制定小镇特色规划标准和理念。这项工作是基础性工作,需要一两年时间来完成。 做好特色规划对于特色小镇来说尤为重要。小镇规划不是单一的城市规划,特色小镇规划又不是简单的小城镇规划,而是以特色为导向的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特色小镇规划切忌大而全,应注重特色小镇的建设性和可实施性,切忌并坚决杜绝“千镇一面”。作为立镇之本的产业规划要找准自身的特色,要为自身发展提供充足的产业背景支撑,注重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要注重挖掘文化魅力,以文化特色、生态资源为导向,在空间、风貌、项目、活动、环境等方面进行落实。 说起特色小镇,很多人都会想起瑞士的达沃斯温泉小镇、美国的布兰森音乐小镇等。其实在中国,特色小镇也早有探索,随着工业化、市场化的推进,北京、广东、云南、江苏等地陆续出现以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 3江苏特色小镇的建设现状 江苏特色小镇数量多,发展势头好。总的说来,特色小镇分为两类,一类是建制镇。另一类是模仿浙江的“非镇非区”的“双创平台”。 3.1已有7个中国特色小镇 国家级特色小镇都是建制镇,需要各地申报。经过激烈的竞争和全面的考量,江苏有7个镇入选住建部公布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它们分别是被授予中国首个“国际慢城”称号的南京市高淳区桠溪镇、紫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镇、有“五金之乡”之称的徐州市邳州市碾庄镇、打造高端模具装备的江南水乡苏州市吴中区、“中国蚕丝之乡”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千年古镇”盐城市东台市安丰镇、有“康养旅游小镇”之称的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它们将受到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的直接指导,在发展策划、特色塑造、产业植入、运营管理等8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3.2已有25家省级特色小镇 经过地方政府申报、省政府考察、“授牌”等程序,江苏省发改委正式公布了首批25家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主要聚焦于高端制造(如汽车小镇)、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石墨烯小镇)、创意创业(如电商小镇)等江苏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优势产业。这些小镇都是非镇非区的。今后它们将在发展理念、产业技术、运营机制、投融资模式这四个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发改委还将加强金融支持、项目对接,探索建设共享小镇、开放小镇新模式。 4发展特色小镇建设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并正以每年增加1%的速度进入快速发展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城镇化面临诸多发展难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物的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产业城镇化,此外还有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建设缺乏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等问题。特别是存在农民进城难、城镇就业难,以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欠缺等严重问题,使得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发展的瓶颈期。 如何打破这个瓶颈?“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因为小城镇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和特色,有极强的人口聚集和市场发育能力。小城镇的落户条件和生活成本低,有利于农村人口就地转移实现城镇化,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可以避免房价高企、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大城市病”。更重要的是,小城镇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这种独特的环境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小城镇依托独特的区域条件和资源环境优势,还可形成“一乡(镇)一业”和“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小城镇还有与生俱来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区域特色和村风民俗,以及原始古朴的田园风光,使得小城镇发展极具个性化,防止了在建设中出现“千篇一律、千镇一面”等弊端。

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抓项目保增长 ——惠东县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之一,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拉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可促进资本的形成,可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形成有效需求和有效拉动。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县各级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有明显效果,五年迈上新台阶”的工作目标,按照“构建三大经济中心区、打造五大产业县”的发展战略,坚持“大投入、大建设、促进大发展”的思路,把扩大投资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积极因素来抓,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融资方式,积极激活社会投资,扩大投资规模,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生产性项目建设,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拉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特点 2008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54.9亿元,比上年

增长35.4%,增幅在全市排第一位,其中,“双十”项目等重点项目共投资16.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8%。从投资类型看,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7.1亿元,同比增长95.4%,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7亿元,增长5.7%,房地产完成投资9.4亿元,增长14.6%。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1.35亿元,增长151.6%,第二产业投资21.61亿元,增长76.6%,第三产业投资31.91亿元,增长14.9%。 1、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一定时期投资量的多少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93.3亿元,年均递增16.6%,GDP年均递增9.7%;而“十一五”前三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合计124.3亿元,年均递增26.6%,GDP年均递增14%。两个时期数据对比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越快,经济发展越快,投资拉动作用越明显。据初步测算,200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为41.8%,是“三驾马车”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直接动力。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大批项目的建成投产,一方面增强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拉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经济发展助推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不断攀升。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中共“十八大”更是多次提及城市化发展战略,从局限于“区域协调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再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见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觑,健康的城市化发展必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加快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但如何正确选择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模式,协调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仍是各界需要关注的课题。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相关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比国内外现有城市化模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联系,对我国更好的协调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现把各种观点分为国内与国外两部分综述如下。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利用二元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伴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人均产出将得到不断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增长课题组于2003年提出经济增长正从工业化的单引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 双引擎转变。 国内大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随之增长,就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形成城市化现象,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 周一星通过对1977年世界上157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对数曲线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079。他还于2005年利用自己修补后的数据构造了中国城乡人口增长的logistic型曲线,对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做了一个预测,结论是: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将为46.5%,2014年可能超

2021年全国特色小镇创建培育情况调研报告

全国特色小镇创建培育情况调研报告 全国特色小镇创建培育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全国特色小镇创建培育情况应该要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 家收集出来的有关于全国特色小镇创建培育情况,欢迎阅读! 今年下半年以来,相关部委密集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特色小 镇发展,各地也积极开展培育特色小镇的探索尝试。 ___经济分析师近期在多地调研了解到,当前各地培育创建特色小镇尚处于起步阶段,地区间发展水平高度分化。应警惕部分地区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一哄而上现象的出现,避免形成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进而造成新的难以消化的房地产库存。 各地创建特色小镇尚处起步阶段,地区间发展水平高度分化 今年下半年以来,相关部委密集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特色小 镇发展。7月份,住建部等三部委发文,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10月中旬,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共计127个 ___小镇 ___。随后,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按照三部委的文件,相当于我国600多个城市,每个城市至少要建1个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建设量多面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闵学勤分析指出。 在政策推动下,各地积极开展培育特色小镇的探索尝试。自xx 年1月浙江省提出创建特色小镇战略以来,以梦想小镇、云栖小镇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小镇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新亮点。 今年6月,福建 ___出台《关于开展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开启了全省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9月,福建公布全省首批28个特色小镇 ___。 以安徽安庆市岳西县温泉镇为例,该镇入选第一批 ___小镇 ___。目前,安徽省住建部门已进行了现场调研,对其规划建设工作给予指导性意见。下一步,温泉镇将力争打造成为全省首批特色小镇示范点。 专家指出,目前各方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热情高涨,预计未来几年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但整体来看,大部分地区培育创建特色小镇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2018-2019-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优秀word范文 (4页)

2018-2019-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优秀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摘要: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制约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消费动力不足,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保持稳健发展的长期战略。通过分析消费对辽宁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发现消费对辽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偏低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探 索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因素,并就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分配;经济增长;辽宁省 投资和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两个关键因素,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 十分明显,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拉动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增加投资是 各国政府常用的刺激经济回升的重要手段。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长期看, 市场需求规模是决定着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投资需求的增加对经 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经济增长进入正常运行后必须有消费需求相应 的增长加以配合。因此,我们应该在增加投资的同时,相应地重视消费需求对 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多方面启动国内市场,这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十 分重要的引领意义。 一、消费、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步入了出口导向与投资驱动快速发展的发 展模式,但是投资和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内需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消费、投资、出口难以共同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了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 与消费严重失衡,即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例)偏高,而消费率 (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则相对偏低。 基于1991―201X年间数据,采用国民核算支出法来测算辽宁省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01X年以前,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波 动幅度较大(见下页图1),1991年和1992年两因素的贡献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最终消费贡献率为62%左右。在1993年,资本贡献率一度超过消费贡献率,上升幅度与下降幅度都较大。1993―1995年,消费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在1995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达到历史最大值80%,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出现 了负值-14.1。1996年消费贡献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下降到15.4%。 1996―201X年,消费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小,保持在50%~70%之间。1994―201X 年,消费贡献率一直大于资本贡献率,也就是说,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份 额的最大需求。1996年以后资本贡献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最终消费支出贡 献率在201X年后出现下滑,201X年以后资本贡献率超过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

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一)城镇化发展不能搞“大跃进”, 必须循序渐进 许多地方近年来城市无节制的扩张无异于城市化的“大跃进”, 使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各类资源及环境不堪重负; 曾经普遍出现的小城镇建设中“有城无市”的状况甚至在不少大城市中也出现了; 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城市病”开始大量出现等。现在强调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城镇化, 是再及时不过了。 应当清醒的认识到, 城镇化决非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数量增长的过程, 它 还是一个质的提高过程, 包括: 城镇产业的升级及其结构的合理化; 城镇人口素质的大幅提高; 优秀的传统城镇文化得以保留并发扬; 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等。总之, 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绝大多数居民的幸福感也应不断增强, 居民的幸福感是一个与城镇化成本成相反方向变动的指标,所以我们应该控制城镇化成本的增长,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二)必须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城镇化 我们认为, 要以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来指导城市发展, 就必须牢固树立城市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城镇化。这里, 我们定义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是指某一特定城市的发展, 在确保当代城市居民达到并维持一个适当的福利水平的同时, 不剥夺或危及后代人和城市以外地区居民的福利和机会。即城市的发展不以牺牲后代和城市外居民利益与机会代价。相应, 可持续城镇化可定义为, 某一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在确保当代区域内居民达到并维持一个适当的福利水平的同时, 不剥夺或危及后代人及区域外地区居民的福利和机会。二者既区别又联系紧密, 尤其重要的是, 这二者均与上面讨论到的“城镇化成本”密切相关。就广义的城镇化成本而言, 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是成本较高的城镇化, 因此, 要大力倡导可持续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而降低城镇化成本。 (三)构建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 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 城镇体系结构的不合理, 必然使维系城镇发展的各类资源配置失当, 因而是高成本的城镇化。粗放型的城镇化是对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是高成本的城镇化。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核心是高效地利用城市资源,即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如对土地的占用, 水资源、能源的耗费以及环境成本), 求得较多的城镇发展的收益, 它与上面提到的城镇体系结构又紧密相关。其实, 所谓城市群组团的方式, 在美国也就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三个主要区域, 它们提供了美国总体经济的65%。而在我国, 提出要建设大都市的城市就达180 余个, 经济学的“短边原则”应当是“大都市冲动”的一副清醒剂, 否

探索城市发展规律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探索城市发展规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意义非凡。通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对如何探索城市发展规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一、必须切实尊重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第二,城市发展必须服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即城市的建设、发展、管理方式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公有经济在城市建设、发展、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如何得以实现,民营经济如何有序地参与城市建设发展工作,以形成公有经济、民营经济既竞争激烈,又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第三,城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规律。以人为本,就是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手让一切劳动、

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如果城市发展忽略了人的因素,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第四,城市发展必须遵循各具特色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相统一的规律。要在坚持集约,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的共同约束下,建好基础设施,让城市易居,再现绿水青山。但是如何实现易居环境、绿水青山,是要在每个具体城市的特定历史文脉、风土人情中展现出各具特色的。 第五,城市发展必须尊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规律。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同发展的结果。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构建出和谐的社会关系。如果不注意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必将导致城市发展出现畸形和短缺,严重影响和制约城市的发展。 第六,城市发展必须尊重继承与发展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规律。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都是历代文化的结晶,因此,城市的发展必须尊重继承与发展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发展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第七,城市发展必须尊重民主治市、依法治市、科学治市的发展规律。城市,历来被视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集中了几乎整个社会生产、生活、乃至整个时代所具有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