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

1.Tissue :即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人体组织可

归纳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型。

2.HE染色法: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长用的组织学

染色方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嗜酸性:易于被伊红等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酸性。

4.嗜碱性:易于被苏木精等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碱性。

5.Microvillus:即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6.Cilium:即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电镜

下,纤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纵行的微管。

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7.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

膜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内褶;内含大量长杆状的线粒体。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8.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交错形成网络,

带状环绕细胞;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模,具有屏障作用。9.Basement membrane:即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

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电镜下基膜可分为基板和网板两部分。具

有支持、连接、固着和物质交换的作用。

10.Gap junction:即缝隙连接,相邻细胞膜上有分布规律的柱状颗粒,

称连接体,相邻细胞膜上的连接小体对接,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相邻细胞内的某些小分子物质可借小管彼此交换,传递化学信息。

11.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 complex):在相邻细胞的侧面,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紧邻存在,即可称为连接复合体。

12.细胞外基质:包括基质、纤维和组织液。主要对细胞起支持、连

接、营养和保护作用。

13.Plasma cell:即浆细胞。浆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多位于

细胞的一侧,染色质成粗块状沿核膜呈辐射状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电镜下,胞质内含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的功能。14.Fibroblast:即成纤维细胞,它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

细胞较大,多突起。细胞核大,卵圆形,着色钱,核仁明显,呈弱嗜碱性。成纤维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蛋白质勇于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各种纤维和基质。

15.间充质(mesenchyme):是胚胎时期一种较原始的组织,由间充

质细胞和基质组成,不含纤维。

16.组织液: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内的液体称组织液。组织液

不断更新,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成为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17.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

质内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判断骨髓造血功能,对血液病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18.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e granulocyte,neutrophil):占白细胞总数

的50%~70%。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胞质内含细小的、淡红色的特殊颗粒和少许嗜天青颗粒,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作用。

19.嗜酸性粒细胞(eosihophilic granulocyte,eosinophil):占白细胞总

数的0.5%~3%。细胞核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将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的作用。

20.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仅占白细胞总

数的0%~1%。细胞核分叶后呈S型或不规则形。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蓝色嗜碱性颗粒。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细胞基质内有白三烯,具有参与狗民反应的作用。

21.Hemopoietic stem cell:即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

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最早起源于卵黄囊血岛内。

具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多向分化能力和自我复制能力。

22.同源细胞群(isogenous group):是由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增殖

形成的软骨细胞群。每个庭院细胞群有2~8个软骨细胞,包含在一个大的软骨陷窝内,后者又分成几个小的陷窝,各含一个软骨细胞。越靠近软骨的中部,同源细胞群的细胞数目越多,反映了

软骨的间质性生长。

23.Haversian system:即哈弗斯系统,又称骨单位。骨单位由多层同

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组成。骨单位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结构单位。

24.骨板(bone lamella):是呈板层状的骨基质,由大量胶原纤维、骨

盐及少量无定型基质组成。同一层骨板内的胶原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胶原纤维相互垂直。

25.骨祖细胞(osteoprogenitor cell):是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干细胞,

位于软骨膜和骨膜内层。细胞呈梭形,较小,胞质少,核呈椭圆形或细长行。骨祖细胞课分化为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

26.Sarcomere:即肌节,是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

带+A带+1/2I带组成。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7.横小管(transverse tubule):是肌膜向肌浆网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

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在人与哺乳动物的骨骼肌纤维横小管位于的明、暗带交界处,在心肌纤维则位于Z线水平,其功能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年内部。

28.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是肌纤维中特化的画面内质网,

位于横小管之间。其中部纵行包绕一段肌原纤维,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肌浆网上有钙泵,可贮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网内钙离子浓度。

29.三联体(triad):主要见于骨骼肌纤维内,由一条横小管与其两侧

的终池组成。三联体的功能是将肌膜的兴奋传递到肌浆网膜,当肌浆网膜接受兴奋后,钙通道开放,大量贮存于肌浆网内的钙离子涌入肌浆,为肌丝滑动、肌纤维收缩创造必备条件。

30.闰盘(intercalated disk):是心肌纤维相互连接的部位,为心肌的

特征性结构。LM下呈深染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EM下可分为两部分,横位部分位于Z线水平,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牢固的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的传导,使心肌整体的收缩和舒张同步化。

31.尼氏体(Nissl body):是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胞质的特征性结构之

一。LM下,HE染色强嗜碱性,呈紫蓝色粗大斑块状或细小颗粒状,EM下,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主要合成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及肽类的神经递质。

32.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是神经元胞质内的特征性结构之一。

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并伸向树突和轴突内,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组成,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33.Synapse:即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

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突触按信息传递方式不同,可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

34.神经纤维(nerve fiber):由神经元的长轴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

胞构成。根据神经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核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类。

35.郎飞结(Ranvier node):是周围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中相邻的

施万细胞之间的狭窄部分,在有髓神经纤维穿导神经冲动时从一个郎飞结跳到下一个郎飞结,呈跳跃式传导,传导速度快。

36.神经胶质细胞:分布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

之间,对神经细胞起支持、营养和绝缘作用。

37.Capillary:即毛细血管,其管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及其基膜构成,

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38.心脏传导系统:是指心壁内有特殊心肌纤维组成的传导系统,包

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各级分支。功能是发生冲动并传导到心脏各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节律舒缩。

39.Purkinje fiber:即普肯耶纤维,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短而粗,

形状不规则,染色浅,有1-2个核,肌原纤维较少,细胞间有发达的闰盘。功能是将冲动快速传递到心室各处,导致所有心室肌同步收缩。

40.W-P小体:系内皮细胞所特有的杆状细胞器,有膜包裹,内有许

多平行细管,具有储存vWF的作用,vWF与止血、凝血功能相关。

41.Microcirculation:即微循环,是指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

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42.血窦(sinusoid):为毛细血管的其中一类,管腔较大,形态不规

则,内皮细胞间隙较大,其基膜不完整或缺如,有窗孔,无隔膜,有利于大分子物质甚至血细胞出入血管;主要分布于肝、脾、骨

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43.黑素细胞(melanocyte):胞体多分散在基底细胞间,胞体圆形,

有许多细长突起,胞质内有特征性的小泡状黑素体,具有合成黑色素、形成黑色素颗粒的功能。

44.真皮乳头(dermal papillae):是紧靠表皮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向

表皮突入形成真皮乳头,是表皮与真皮的连接面扩大,有利于两者牢固连接,并有利于表皮从真皮组织液中活得营养。

45.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来源于血液单核细胞,散在于

棘层浅部。头尾数染色可见其树突状突起,它是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在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微生物、监视癌变细胞中起重要作用。

46.淋巴小结(lymphoid nodule):有较明显界限的球形小体,内含大

量B细胞,根据有无生发中心可分为初级淋巴小结和次级淋巴小结。

47.Thymic corpuscle:即胸腺小体,由胸腺上皮细胞同心圆排列形成

的结构,散在分布于髓质内,是胸腺的特征性结构。胸腺小体功能未明,但缺乏胸腺小体的胸腺不能培育出T细胞。

48.Blood-Thymus barrier:即血-胸腺屏障,指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

其周围结构有屏障作用,称为血-胸腺屏障,由下列结构组成:1)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2)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质;3)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4)上皮基膜;5)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血-胸腺屏障能阻挡抗原物质进入胸腺皮质,维持内环境稳定,保

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

49.Marginal zone:即边缘区,指白髓和红髓交界的狭窄区域,含有T

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央动脉的侧支末端在此区膨大,形成边缘窦,是血液内抗原及淋巴细胞进入白髓的通道,白髓内的淋巴细胞也可以进入边缘窦,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50.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指在白髓中,中

央动脉周围含有大量T细胞、少量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等厚层弥散淋巴组织所构成的结构,为胸腺依赖区,但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当发生细胞免疫应答时,动脉周围淋巴鞘内的T细胞分裂增殖,鞘也增厚。

51.脾索(splenic cord):由富含血细胞的淋巴细胞组织构成,呈不规

则条索状,并互连成网的结构。脾索含较多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52.副皮质区(paracortex zone):位于淋巴结皮质深层的弥散淋巴组

织,内含大量T细胞,又称胸腺依赖区,此区有许多高内皮微静脉,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部位。

53.皮质淋巴窦(cortical sinus):位于淋巴结被膜与浅层皮质之间,

包括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淋巴窦内含有星状内皮细胞支撑窦腔,巨噬细胞附着于内皮细胞上;淋巴在窦内缓慢流动,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54.Hypophyseal portal system:即垂体门脉系统,由第一级毛细血管

网、垂体门微静脉和第二级毛细血管网组成,其功能是将释放激

素和释放抑制激素运送到远侧部,调节远侧部各种腺细胞的分泌活动。

55.Parafollicular cell:即滤泡旁细胞,位于甲状腺滤泡和滤泡上皮细

胞之间,体积稍大,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淡,含分泌颗粒,其内含降钙素,降钙素可使血钙浓度降低。

56.内分泌腺:是以分泌激素的内分泌细胞为主组成的器官。内分泌

腺的共同特点是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或围成滤泡状,无导管,细胞间或滤泡之间的结缔组织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细胞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该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

57.Thyroid follicle:即甲状腺滤泡,由单层立方的滤泡上皮细胞围成,

大小不等,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滤泡腔内充满透明的胶质。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的功能。

58.球状带(zona glomerulosa):位于肾上腺被膜下方,腺细胞聚集成

许多球团,细胞较小,呈锥形,胞质较少,含少量脂滴,功能是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为醛固酮。

59.束状带(zona fasciculata):是肾上腺皮质中最厚的部分,腺细胞

较大,呈多边形,排列成单行或双行的细胞索,胞质内含大量脂滴,呈泡沫状,染色浅,功能是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为皮质醇。

60.网状带(zona reticularis):位于肾上腺皮质最内层,细胞索相互吻

合成网,胞质呈嗜酸性,细胞较小是,内含较多脂褐素和少量脂滴,功能是主要分泌雄激素,也分泌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61.Parietal cell:即壁细胞,体积大,呈圆锥形;核圆、深染、居中、

可有双核;胞质嗜酸性。壁细胞功能是合成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62.吸收细胞(absorptive cell):呈高柱状,核椭圆形,位于基部,细

胞游离面在光镜下可见纹状缘,电镜下纹状缘是由微绒毛构成。

微绒毛表面有细胞衣,是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

63.Intestinal villus:即肠绒毛,是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形成。

表面是单层柱状上皮,中轴是固有层结缔组织,其内有中央乳糜管,还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细胞吸收的单糖、氨基酸由此入血,此外还有少量的平滑肌细胞,其收缩利于淋巴和血液运行。

64.Chief cell:即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多位于腺的下半部,光镜

下细胞呈柱状,核圆形,位于细胞基部,基部细胞强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可合成和分泌胃蛋白酶原。

65.Paneth cell:即潘氏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三五成群分布

于肠腺底部。细胞呈锥体形,胞核卵圆形,位于细胞底部,细胞顶部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含有分泌防御素和溶菌酶,杀灭肠道微生物的功能。

66.胃底腺(fundic gland):又称泌酸腺,为分支管状腺。分布于胃底

和胃体部,由壁细胞、主细胞、颈黏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干细胞组成,其分泌物参与胃液的组成。

67.胰腺腺泡:由一层胰腺泡围细胞成,胰腺泡细胞具有浆液性细胞

的形态特点。胰腺泡细胞分泌多种消化酶,胰腺腺泡无肌上皮组织,腺泡腔内有泡心细胞。

68.Portal area:即门管区,是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

缔组织小区。其内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69.Pancreas islet:即胰岛,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分布于腺

泡之间。在HE染色中,胰岛细胞着色较淡,胰尾部较多,大小不等,细胞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用免疫组化法课鉴别出A 细胞、B细胞、D细胞、PP细胞四种。在HE染色的切片中不易区分。胰岛的功能是A细胞分泌高血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

70.Perisinusoidal space:即窦周隙,为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小

间隙;充满血浆。肝细胞血窦面的大量微绒毛侵泡在血浆中,可以和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窦周隙内有贮脂细胞,贮脂细胞能贮存维生素A和产生细胞外基质。

71.胆小管(bile canaliculus):是相邻肝细胞的质膜局部凹陷而成的

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肝细胞的胆小管面的微绒毛突入管腔。靠近胆小管的相邻肝细胞膜有紧密连接、桥粒形成的复合体,封闭胆小管周围的细胞间隙,防止胆汁溢至细胞间隙或窦周隙。胆小管内的胆汁从肝小叶的中央流向周边。

72.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位于肝板之间,腔大不规则,相邻血

窦间借肝板孔互连成网。血窦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围成。内皮细胞上由许多小孔,孔上无隔膜。细胞间有较大的间隙,有利于肝细胞与血窦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73.肺小叶(pulmonary lobule):是肺的结构单位,它是由一个细支气

管连同它的分支及其终末的大量肺泡组成。肺小叶呈锥形,尖朝

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小叶间以结缔组织间隔,每叶肺约有50-80个肺小叶。

74.Blood-air barrier:即气-血屏障,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的气体将

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由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连续性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构成。气-血屏障很薄,主要行使气体交换的功能。

75.终末细支气管(terminal bronchiole):是肺内导气部管道的末段部

分。其结构特点是:上皮为单层柱状,无杯状细胞,多为克拉拉细胞;管壁内无腺体和软骨片,有明显的环行平滑肌;黏膜皱襞明显。

76.I型肺泡细胞(type I alveolar cell):细胞呈扁平状,整个细胞含核

部分略厚,其余部分扁菲薄,覆盖了肺泡约95%的表面积,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并参与构成气-血屏障。

77.肺泡隔(alveolar septum):是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属

肺间质。其内的主要成分有连续毛细血管,参与气-血屏障的组成;

弹性纤维,其弹性起回缩肺泡的作用;还有肺巨噬细胞,吞噬清除肺泡和肺间质的尘粒、细菌等异物,其重要免疫防御作用。78.Ⅱ型肺泡细胞:镶嵌在I型肺泡细胞之间,细胞呈立方形或圆形,

核圆形,胞质染色浅。电镜下,胞质内有许多较多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分泌颗粒,颗粒内含同心圆或平行排列的板层状结构,故称板层小体。细胞将颗粒内容物释放后,在肺泡上皮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称为表面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稳定肺泡大小的作用。

79.肺泡(pulmonary alveolus):肺泡为半球形小囊,开口于呼吸性

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壁很薄,由单层肺泡上皮构成,其中包括扁平形的I型肺泡细胞和立方形的Ⅱ型肺泡细胞。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

80.Nephron:即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与其相

连接的肾小管组成。根据肾小体在皮质中的位置不同,肾单位可分为浅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肾单位和集合管共同行使泌尿功能。

81.血管球(glomerulus):是位于肾小体内一团盘曲的毛细血管。毛

细血管为有孔型,孔上多无隔膜,利于血液中物质滤出。

82.近曲小管(proximal convoluted tubule):是近端小管的起始部,

与肾小囊相通连,管腔小、不规则;管壁上皮细胞为立方形和锥体形,胞质强嗜酸性,细胞分界不清。细胞游离面有刷状缘。是重吸收原尿的主要场所。

83.远曲小管(distal convoluted tubule):是远端小管的终末部分,

与弓形集合管相通连。管腔较近曲小管大而较规则;上皮细胞呈立方形,体积较小,着色较浅;游离面无刷状缘;基部有质膜内褶,远曲小管有重吸收水和Na离子,并向管腔分泌K离子、H离子和氨的作用,使尿液浓缩。原尿曲小管的重吸收水和Na离子分别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

84.Filtration membrane:即滤过膜,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

血浆内的部分物质从毛细血管进入肾小囊腔所经过的结构称滤过膜或滤过屏障。由血管球毛细血管的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组成,允许分子量7万以下、直径4nm以下的物质通过,其中以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于通过。

85.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是指入球微动脉行至近肾小

体血管极处,管壁中的平滑肌细胞变为上皮样细胞称球旁细胞。

细胞呈立方形,体积较大,核椭圆形,细胞质呈弱嗜酸性,电镜下可见较多分泌颗粒。可合成和分泌肾素。

86.致密斑(macula densa):为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血管极侧的上皮

细胞形成的一个椭圆形斑;此处上皮细胞呈柱状,排列紧密;胞质色浅,核椭圆形,位置近细胞顶部;基膜常不完整。致密斑是离子感受器,感受远端小管内滤液的Na离子浓度变化。

87.足细胞(podocyte):构成肾小囊内层;体积较大,电镜下,足细

胞从胞体发伸出几支大的初级突起,从初级突起上再分出许多指状的次级突起,次级突起呈栅栏状,紧贴在毛细血管基膜外面。

88.生精小管(seminiferous tubule):由生精上皮构成,生精上皮

由支持细胞和5-8层生精细胞组成,生精小管是产生精子的产所。

89.精子发生(spermatogenesis):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称精子

发生。包括精原细胞的增殖、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精子形成三个阶段。

90.Blood-testis barrier:即血-睾屏障,指生精小管与血液之间存

在的屏障,其组成包括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圣经

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其中紧密连接是血-睾屏障的主要结构。血-睾屏障课阻止血液内某些物质进出生精上皮,形成并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还能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到生精小管外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91.精子形成: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精子细胞是单倍体,细胞不再分

裂,经过复杂的变态,由圆形逐渐转变为蝌蚪状精子,这一过程称精子形成。

92.Testicular interstitial cell:即睾丸间质细胞,位于生精小

管之间的睾丸间质内。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核圆,胞质嗜酸性。

电镜下,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从青春期开始,睾丸间质细胞在黄体生成素作用下,分泌雌激素。

93.精原细胞(spermatogonium):是生精小管内一种罪幼稚的生精细

胞,细胞紧贴生精上皮基膜,圆形或卵圆形,是生精细胞中的干细胞,分为A、B两形。B细胞精原细胞经过数次分裂后,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

94.Ovulation:即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连同其周围的

透明带和放射冠一起随卵泡液从卵巢排出的过程,成为排卵。排卵时间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

95.卵泡(follicular):由卵母细胞和其周围的卵泡细胞共同组成的

结构,成为卵泡。它的发育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

96.Corpus luteum:即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uanpao颗

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伸入颗粒层,这些成分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称黄体。根据排出而的卵是否受精,黄体可分为月经黄体和妊娠黄体两种。97.Menstrual cycle:即月经周期,自青春期始,在卵巢分泌的雌激

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即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子宫内膜功能层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成为月经周期。

98.透明带(zona pellucida):位于初级卵母细胞与放射冠之间,HE

染色呈均质状、嗜酸性、折光性强的带状结构;由初级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共同分泌的;构成透明带的蛋白质有ZP1、ZP2、ZP3;

ZP3是精子受体,在受精过程中,对卵细胞和精子的相互识别与特异性结合有重要性意义。

99.Fertilization:即受精,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

受精。受精的时间一般在发生在卵排后12小时内至24小时内。

部位多在输卵管壶腹部。

100.Blastocyst:即胚泡,受精后约第4天,桑葚胚发育成为囊泡状,称胚泡。其表面的单层细胞称滋养层,中央的腔称胚泡腔,附于腔内一侧的一群细胞称内细胞群。

101.Implantation:即植入,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为植入。

植入约于受精后第5-6天开始,第11-12天完成。正常植入部位在子宫底部或体部,最多见于后壁。

102.蜕膜(decidua):胚泡植入后的子宫内膜称蜕膜。根据蜕膜与胚的位置关系,可将其分为三部分:①基蜕膜,位于胚深面;②

包蜕膜,覆盖在胚的宫腔侧; 壁蜕膜,为胚植入位置以外的蜕膜。

103.Embryonic disc:即胚盘,胚盘形成于受精后的第二周,内细胞群细胞增殖分化逐渐形成由上胚层和下胚层组成的圆盘状结构,至第三周,胚盘由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组成。胚盘将形成胎儿本体。

104.胎膜(fetal membrane):是指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基本上不参与胎体组成的一些临时性结构。包括羊膜、绒毛膜、卵黄膜、尿囊和脐带。

105.Placental membrane:即胎盘膜,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及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细胞组成。它可阻挡母血中的细菌和异物等有害物质进入胎儿血循环,但某些药物、病毒和抗体等可透过胎盘膜。

106.Cleavage:即卵裂,受精卵从输卵管向子宫方向运行中,在透明带包裹下不断进行的特殊的有丝分裂称为卵裂。卵裂产生的细胞称卵裂球。随卵裂球的数目增加,该细胞的体积逐渐变小。107.Morula:即桑葚胚,受精卵通过卵裂产生卵裂球,在受精后第3天,卵裂球数目达到12—16个,共同组成一个实心胚,外观如桑葚,为桑葚胚。

108.Primitive streak:即原条,人胚发育的第3周初,部分上胚层细胞增殖较快,在上胚层正中线的一侧形成一条增厚区,称原条。109.Notochord:即脊索,人胚发育的第三周内,原结处的细胞增

殖并在上胚层和下胚层之间向头端迁移,形成一条索状结构,即称脊索。脊索可诱导外胚层形成神经板。

110.血岛(blood island):胚胎第15天左右,卵黄膜壁体蒂和绒毛膜的胚外中胚层内间充质细胞增殖形成许多细胞团,称为血岛。

血岛周边的细胞变扁,分化为内皮细胞,中央的游离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

111.室间隔膜部:第7周末,由一对球嵴对向生长融合,同时向下延伸,分别与室间隔肌部的前缘和后缘融合,关闭了室间孔上部的大部分;室间孔的其余部分由心内膜垫的组织封闭,形成了室间隔膜部。

112.静脉窦(sinus venosus):是原始心房尾端背侧出现的一个膨大,分为左、右两个角。以后由于血液大量流向右角,使右角逐渐变大,并被吸收并入右心房,成为永久性右心房的光滑部;而左角则萎缩变小,其近段形成冠状窦,远段形成左房斜静脉的根部。113.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包括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和右心室肥大四种缺陷。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动脉干和心球分隔不均,使主动脉肺动脉隔偏向肺动脉一侧所致。114.心内膜垫(endocardiac cushion):心房与心室之间原是以狭窄的房室管通连的。此后,房室管背侧壁和腹侧壁的心内膜组织增生,各形成一个隆起,分别称为背腹心内膜垫,两个心内膜垫彼此对象生长,互相融合成一个,称心内膜垫,将房室管分隔成左右房室孔。

115.房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常见的为卵圆孔未闭,可由下列原因产生:①卵圆孔瓣上出现许多穿孔;②第1 房间隔在形成第2 房间孔是过度吸收,导致卵圆孔瓣太小,不能完全遮盖卵圆孔;③第2房间隔发育异常,形成过大的卵圆孔,不能完全被卵圆孔瓣遮盖;④第1房间隔过度吸收,同时,第2房间隔又形成过大的卵圆孔,导致更大的房间隔缺损;此外,心内膜垫发育不全,第1房间隔不能与其融合,也可造成房间隔缺损。

药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药理学 名词解释 绪论 1.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 药物diug 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5.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受试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查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 1.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drug effect 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5. 特异性specifity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具有特异性。 6. 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7.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8.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9.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0.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 11.副反应side reaction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反应,亦称副作用。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是因药物选择性低而引起的,一般不严重,难避免. 1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药物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敏感性过高时对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毒性反应。一般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和避免。 1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4.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病情加重现象。又称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 1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iton)药物对过敏特质病人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1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发生的与往常性质不同的不良良应。是由于遗传缺陷造成的。

病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学 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2、适应 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3、萎缩 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4、肥大 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5、假性肥大 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间质脂肪细胞可以增生,以维持器官原有体积甚至使体积增大。 6、增生 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常导致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7、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或组织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或组织所取代的过程。有成熟组织中非成熟细胞直接转变。 8、损伤 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后,可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9、变性/可逆性损伤 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10、细胞水肿/水变性 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过多积聚。 11、气球样变 细胞水肿极期,水钠进一步积聚,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可见于病毒性肝炎时的肝细胞。 12、脂肪变 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13、虎斑心 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红黄色斑纹。 14、脂肪心/心肌脂肪浸润 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并非心肌的脂肪变性。 15、玻璃样变/透明变 细胞内或间质内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HE染色呈均质红染状。 16、淀粉样变 细胞间质出现淀粉样蛋白—黏多糖复合物沉淀。 17、黏液样变 细胞间质内黏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18、病理性色素沉着 病理情况下,某些色素增多并积聚于细胞内外,常见的有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胆红素。 19、病理性钙化 骨、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重点Word版

【简答题】 答:(1)细胞多,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 (2)细胞分布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3)无血管 答:单层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分布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其他:肺泡和肾小囊 (2)单层立方上皮分布:肾小管和甲状腺滤泡 (3)单层柱状上皮分布:胃.肠.胆囊.子宫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呼吸管道 复层上皮 (1)复层扁平上皮分布未角化的:口腔.食管和阴道角化的:皮肤表皮 (2)复层柱状上皮分布: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3)变移上皮分布: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 答:一.游离面 (1)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而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功能: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呼吸 (2)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深处的粗而长的突起。功能:定向有节律的摆动,把粘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颗粒物等定向推送排出体外 二.基底面

(1)基膜功能:1)支持.连接.固着2)是半透膜,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3)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影响细胞增殖和分化 (2)质膜内褶功能: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3)半桥粒功能:将上皮细胞周围固着在基膜上 三.侧面 (1)紧密连接功能: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质,有屏障作用 (2)中间连接功能:1)粘着作用2)保护细胞形状3)传递细胞收缩力(3)桥粒功能:1)固定.支持2)加强连接 (4)缝隙连接功能:1)连接2)传递化学信息 答:(1)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 (2)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3)基质:蛋白多糖.纤维粘连环.组织液

病理学名词解释1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诱因:是指在疾病的条件中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或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者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萎缩:因患病或其他因素作用,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变性:是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质内脂滴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原不含脂肪的细胞出现游离性脂滴的现象。 坏死:指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溃疡: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缺损溃烂。 充血: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梗死:因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坏死现象。 出血性梗死: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又称为红色梗死。 贫血性梗死:当梗死灶形成时,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称为贫血性梗死(又称为白色梗死)。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指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 高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脱水: 是指水钠等比例丢失,血Na+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一310mmo1/L的脱水。 等渗性脱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同一患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内源性致热原:产热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源性致热原。原位癌:癌细胞占据上皮全层,但基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油。 乳腺癌:是乳腺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多数来源于导管上皮,少数来源于腺上皮。 绒毛膜癌: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其发生比率约为2:1:1,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患者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少数发生于绝经以后,这是因为滋养细胞可隐匿(处于不增殖状态)多年,以后才开始活跃,原因不明。 畸胎癌: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或具有可分化为三胚层各种组织潜能的裂球错位所产生的恶性肿瘤。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 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尿道周围的粘膜和粘膜下腺体;外层为前列腺体。后者构成前列腺的主体,两层之间有纤维膜隔开。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内层,在膀胱颈至精阜一段后尿道的腺体间质中,现称该部分为移行带镜检可见。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属免疫系统的实体性恶性肿瘤。 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其特点为:①临床上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的少见。②瘤组织成分多样,但都含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位于免疫系统的包括淋巴结,骨髓,脾脏和消化道的淋巴样细胞。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附,。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内皮(endothelium):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淋巴液的流动。 间皮(mesothelium):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表面光滑,利于内脏的运动。 微绒毛(microvillus):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微绒毛在小肠上皮细胞游离面紧密排列成纹状缘,在近曲小管处为刷状缘;在电镜下,其胞质中可见纵行排列的微丝。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利于物质的吸收。 基膜(basement membrane):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间的一层均质状薄膜,电镜下分为基板和网板。 浆细胞(plasma cell):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圆,常偏位,染色质常呈粗块状,在核膜下排列成车轮状,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电镜下,浆细胞胞质内可见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及中心体位于核旁浅染区。由B淋巴细胞分化而成,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 分子筛(molecular sieve):许多蛋白多糖分子立体构型构成许多微孔隙的结构,以透明质酸为主链,侧面有许多蛋白多糖亚单位,具有防御功能。微孔能限制大分子物质通过,使基层有屏障作用;但却能让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起到物质交换的作用。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外周血中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0.5%-1.5%。熿焦油蓝染色可见其内有蓝色的细网或颗粒,为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主要合成血红蛋白。它既是判断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贫血疗效的指标。 贫血(anemia):红细胞少于3.0×10^12/L,血红蛋白少于100g/L即为贫血。 骨板(bone lamella):骨质结构呈板层状,同层骨板的纤维平行排列,相邻骨板的纤维垂直排列。 软骨陷窝(cartilage lacuna):软骨细胞在软骨基质中所占据的腔隙。 肌节(sarcomere):是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周期性横纹(cross striation):由于肌原纤维紧密聚集,各条肌原纤维的明带、暗带相互对齐,准确地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因而构成了骨骼肌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 肌纤维(muscle fiber):肌细胞因呈细长纤维形,故又称肌纤维。 肌原纤维(myofibril)由大量粗细两种肌丝构成,两种肌丝沿肌原纤维的长轴规律地平行排列。 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形成纵小管和终池,有贮存、释放Ca+的作用。 横小管(transverse tubule):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纵小管(longitudinal tubule):肌浆网中央部分纵行包绕每段肌原纤维,称为纵小管。 闰盘(intercalated disk):是心肌纤维间的连接结构,光镜下,HE染色标本中呈深染的线状或阶梯状。电镜下,位于Z线水平,横向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部分有缝隙连接,有利于传递化学信息和电冲动,使心肌纤维同步收缩。 尼氏体(chromophilic substance):又称嗜染质,光镜下神经元胞体内可见有颗粒状或块状嗜碱性物质,即为尼氏体;电镜下由发达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合成蛋白质、酶等。神经元(nuron):即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和整合信息的功能;其间以突触彼此连接。 突触(synapse):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传递信息的部位,是一种细胞连接方式,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 1. Tissue :即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人体组织可归纳为上 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型。 2. HE 染色法: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长用的组织学染色方 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 嗜酸性:易于被伊红等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酸性。 4. 嗜碱性:易于被苏木精等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碱性。 5. Microvillus :即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电镜 下,微绒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6. Cilium :即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电镜下,纤毛的 便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纵行的微管。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7. 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 向胞质形成的许多内褶;内含大量长杆状的线粒体。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8.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交错形成网络,带状环绕 细胞;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模,具有屏障作用。 9. Basement membrane即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 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电镜下基膜可分为基板和网板两部分。具有支持、连接、固着和物质交换的作用 10. Gap junction:即缝隙连接,相邻细胞膜上有分布规律的柱状颗粒,称连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 药效学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作用原理、量效关系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科学,也是选用药物的主要依据。 药动学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及体内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治疗作用 凡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作用。 不良反应 用药后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它作用。 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症状轻。 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 指少数人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它也是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与毒性反应不同。 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绛至有效水平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继发反应 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三致反应 致畸、致癌、致突变 个体差异 个体之间同一药物的反应可以有明显差异 高敏性 对同一个药物,有的个体特别敏感,只需很小剂量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效应,常规剂量就能产生强烈效应或中毒反应。 耐受性 有的个体对药物敏感性低,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同等药效 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的大小和效应强弱之间呈一定关系 治疗量 大于最小有效量,并能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极量 是由国家药典明确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比治疗量大,但比最小中毒量小,也是医生用药选量的最大限度。 效能 指继续增加剂量药效不在提高时的效应。 效价强度 该药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病理学》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 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蜂窝织炎: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精华版

组织由许多在结构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细胞核细胞间质所组 成的基本结构 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 的结构 系统: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器官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生理活动即构成系统 被覆上皮被覆上皮是指广泛分布于人体内外表面的上皮 内皮与间皮内皮是指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 上皮 腺和腺上皮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是由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 细胞间质和基质细胞间质是位于细胞之间的非细胞物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基质呈均质状,是细胞间质的组成成 分之一 白脂肪组织和棕脂肪组织白脂肪组织是指由单泡脂肪细胞组成的脂肪组织,棕脂肪组织 是指由多泡脂肪细胞组成的脂肪组织 胶原纤维与神经纤维胶原纤维是位于细胞间质内,由胶原蛋白组成的纤维状非细胞结构, 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突起和神经胶质俩种细胞成分组成的纤维状结构

气血屏障 : 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中气体分子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包括肺泡表面的液体层、I 型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 层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其总厚度为 0.2 ~ 0.5 微米 , 有利于气体交换能迅速进行。 HE染色 : 苏木精—伊红染色, 苏木素是碱性染料, 可使酸性物质着色;伊红为酸性染料, 可使碱性物质着色。 微绒毛 :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 由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可使细胞的表面积增大 , 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 : 是细胞游离端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指状突 起。 质膜内褶 :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垂直折向胞质内而形成的 许多内褶 , 该结构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 缝隙连接 : 又称通讯连接 , 作为化学信息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更重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 腺细胞 : 主要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 称腺细胞。 腺上皮 :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称腺上皮。 腺: 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基膜 : 又称基底膜 , 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 一层薄膜。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说课材料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 1.Tissue :即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人体组织可 归纳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型。 2.HE染色法: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长用的组织学 染色方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嗜酸性:易于被伊红等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酸性。 4.嗜碱性:易于被苏木精等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碱性。 5.Microvillus:即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6.Cilium:即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电镜 下,纤毛的便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纵行的微管。 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7.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 膜折向胞质形成的许多内褶;内含大量长杆状的线粒体。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8.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交错形成网络, 带状环绕细胞;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模,具有屏障作用。9.Basement membrane:即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 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电镜下基膜可分为基板和网板两部分。具

有支持、连接、固着和物质交换的作用。 10.Gap junction:即缝隙连接,相邻细胞膜上有分布规律的柱状颗粒, 称连接体,相邻细胞膜上的连接小体对接,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相邻细胞内的某些小分子物质可借小管彼此交换,传递化学信息。 11.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 complex):在相邻细胞的侧面,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紧邻存在,即可称为连接复合体。 12.细胞外基质:包括基质、纤维和组织液。主要对细胞起支持、连 接、营养和保护作用。 13.Plasma cell:即浆细胞。浆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多位于 细胞的一侧,染色质成粗块状沿核膜呈辐射状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电镜下,胞质内含有大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的功能。14.Fibroblast:即成纤维细胞,它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 细胞较大,多突起。细胞核大,卵圆形,着色钱,核仁明显,呈弱嗜碱性。成纤维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蛋白质勇于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各种纤维和基质。 15.间充质(mesenchyme):是胚胎时期一种较原始的组织,由间充 质细胞和基质组成,不含纤维。 16.组织液: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内的液体称组织液。组织液 不断更新,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成为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 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22.配伍禁忌:指药物在体外配伍间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变化,出现如沉淀、变色、潮解或失效,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消失。 23.拮抗作用:两药配伍(联合用药)使药效小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 24.增强作用:又称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超过各药单用时的效应之总和,如磺胺类与增效剂甲氧苄啶(tmp)并用,其抗菌活力远远大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的几倍或十几倍。25.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为各药单用效应的总和,如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 26.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27.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 28.抗菌活性: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其活性高低表示抗菌能力的大小。29.耐药性:又称抗菌性,指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48482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1.HE染色:是最常用的组织切片染色方法,是用苏木精和伊红染料进行染色,简称HE染色。苏木精是碱性染料,能和苏木精结合的称嗜碱性,呈蓝色;伊红是酸性染料,能和伊红结合的称嗜酸性,呈红色。 2.PAS反应:又称过碘酸-Schiff反应,简称PAS反应,是组织化学方法中的一种,用于显示多糖和粘多糖。PAS反应阳性时呈红色,表示有糖原和多糖的存在。 3.生物膜:包裹在细胞外表面和细胞器及细胞核的表面,化学成分主要是脂类、蛋白质和少量糖类。在电镜下可见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中间一层电子密度低。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是脂类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排列成的液态膜。生物膜的功能主要为物质交换、屏障、细胞识别、细胞分化等。 4.细胞器:是分散在细胞质内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有形成分。包括核糖体、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体、微丝、中心粒、中间丝、微量网格。它们能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细胞的各种功能。 5.核仁:具有制造核糖体的功能。核仁呈球形,多为1~2个。核仁位置不定,数量及大小常随细胞类型及功能状态而改变。核仁由蛋白质、RNA和少量DNA构成。 6.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和包膜共同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其内含有许多纵行微丝。在光镜下为所见的纹状缘或刷状缘。其功能是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7.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和薄膜共同向外伸出能摆动的细长突起,其内含有纵行排列的微管。纤毛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其功能是能快速、定向和有节律的摆动,把粘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物等向一定方向推送。 8.缝隙连接:又称通信连接,呈斑状。相邻细胞间有2~3nm间隙,有许多连接点。冷冻蚀刻复型法相邻细胞膜上有许多柱状颗粒,称连接小体。每个连接小体由6个亚单位围成,中央有小管。相邻连接小体对接,小管相通。其功能是进行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细胞间交换、传递化学信息、协调细胞功能及降低电阻,有利于细胞间传递电冲动。 9.基膜:是介于上皮细胞基底面和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PAS反应呈阳性。电镜下基膜分为基板和网板。基板由细丝状物和细颗粒状物组成,由上皮细胞产生。网板由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基膜的化学成分为IV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硫酸乙酰肝素和纤连蛋白。其具有支持、连接作用及半透膜性质。 10.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的液体,内含有营养物质、氧和电解质等小分子物质,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细胞的代谢产物经组织液从毛细血管静脉端或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或淋巴液。组织液对维持组织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11.分子筛:是由长链透明质酸借蛋白质与其他糖胺多糖结合而构成有许多微小孔隙的网状结构。小于孔隙的水、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和肿瘤细胞等则不能通过,构成局部可限制性扩散的防御屏障,可防止细菌等蔓延。 12.肥大细胞:是结缔组织细胞的一种,常沿小血管分布,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中含异染性颗粒,内含祖胺、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当受到刺激时,颗粒内物质释放,导致过敏反应。 13.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主要分布于长骨的骨密质中,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密质的主要支持性结构单位。骨单位是由中央管和数十层骨单位骨板所构成的圆筒状结构。中轴为中央管,内含穿行的血管、神经等,其周围有4~20层呈同心圆环绕排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 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4.离子障(ion trapping ):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 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另一侧。 5.首关消除( first pass metabolism ):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 ,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肝肠循环( enterohepatic cycle ):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 (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9.零级动力学消除( 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量消除,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Css) :也称坪值。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 11.半衰期(half life, t1/2) :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2.清除率( clerance, CL):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的总和,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 13.表观分布容积( apparr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时所需体液容积。 14.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 ):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时,能被机体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15.生物等效性 ( bioequivalence ):两个药学等同的药品,若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别,则称为生物等效。 16.药物作用( drug action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 17.药理效应( pharmacological effect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18.兴奋: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提高。 19.抑制: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降低。 20.对因治疗( 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1.对症治疗( 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不能根除病因。 22.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23.副反应(副作用) (side reaction ):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24.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 ):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得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得改变;就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与水得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得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与牙齿之外得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与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与转移性钙化。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与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就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得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得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得毛细血管与增生得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得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得肉芽。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得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得状似槟榔切面得条纹。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得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得情况下出现。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得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得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与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与粘膜表面得过程。 蜂窝织炎: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得疏松结缔组织中得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就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得腔,主要发生于皮下与内脏。 慢性肉芽肿:就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得、境界清楚得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 肿瘤:就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得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得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上皮组织得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得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得细胞形态与组织结构相应得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得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她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得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得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得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得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 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得纤维素可因心脏得不停冲动与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得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得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得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得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与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与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与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与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得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与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 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得纤维组织分割原来得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得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1、细胞:是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单位,是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增殖分化的结构基础 2、组织:是由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细胞,借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细胞群体 3、嗜酸性:伊红为酸性染料,能被其染色的结构称嗜酸性 4、嗜碱性:苏木精为碱性染料,能被其染色的结构称嗜碱性 5、异染性:有的细胞或组织在染色时,会出现与染料颜色完全不同的情况 6、生物膜:又称单位膜,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生物膜,不仅包在细胞表面形成细胞膜,而且将细胞内部分隔成细胞核与细胞质两部分 7、细胞骨架系统: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 8、细胞周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由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历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9、微绒毛:是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突向腔面形成的细小指装突起,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 10、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向腔面的能摆动的小突起 11、基膜: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是一薄层均质半透明的薄膜,使上皮组织牢固地附着于结缔组织上 12、腺上皮和腺: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称为腺 13、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和桥粒三种结构,其中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共同存在时,称为连接复合体 14、分子筛:指具有均匀的微孔,其孔径与一般分子大小相当的一类物质。 15、同源细胞群:软骨细胞多为2~8个成群分布,它们是由一个细胞分裂增殖而成 16、网织红细胞:为有核红细胞刚失去核阶段的未成熟红细胞 17、肌原纤维:骨骼肌纤维的肌浆内有大量细丝状的肌原纤维。光镜下,每条肌纤维是由明带和暗带都整齐地排列在同一平面上,使肌纤维纵切时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 18、肌节:是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每个肌节包括一个完整的暗带和与其相邻的两个1/2明带 19、横小管:基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与肌原纤维长轴相垂直的小管 20、三联体: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三联体 21、润盘:相邻心肌纤维的两端连接成阶梯状的粗线,称为润盘 22、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细胞之间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23、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起与包在其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24、神经:是由聚集成束的神经纤维所构成,而本神经纤维身构造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外被神经胶质细胞所形成的髓鞘包覆;其中许多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 25、郎飞氏结:相邻两个结间段之间的狭窄处,无髓鞘包裹,称为郎飞氏结 26、血-脑屏障:脑和脊髓的毛细血管,可限制血液中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入中枢神经内,以维持神经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7、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微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 28、心传导系统: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心肌纤维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29、抗原呈递细胞:又称免疫辅佐细胞,指参与免疫应答,能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30、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31、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离开次级淋巴器官进入淋巴及血液循环后,又可穿越淋巴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