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HPS_科学史_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_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 (1)

HPS_科学史_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_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 (1)

HPS_科学史_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_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 (1)
HPS_科学史_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_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 (1)

第24卷 第9期

2008年 9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 e

V ol.24,N o.9Sep.,2008

文章编号:1000-8934(2008)09-0083-05

HPS(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

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

张 晶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西安 710065)

摘要:在历史、哲学与社会学语境中理解科学是H PS 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分析HP S 教育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实施手段、学科定位以及对公众理解科学的意义,可以为科学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 42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08-05-28

作者简介:张晶(1973-),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哲学博士,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波士顿大学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研究。

在国际科学教育改革方案中,ST S 教育和H PS 教育最为普及与流行。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介绍并引进西方ST S 教育(science 、technolog y and so ciety ),ST S 如今已成为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但我国目前的教育界与学术界对H PS 教育却缺乏必要的了解,也没有专门的研究。相对于国际H PS 教育对推行科学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已产生的巨大影响,介绍西方H PS 教育理念对建构我国H PS 教育体系有一定借鉴意义。

1 HPS 教育的诞生背景:传统科学教育遭遇危机

H PS 系history 、philosophy &socio logy of sc-i ence 的简称,中文译为/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0。20世纪中后期,科学及其应用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科学及科学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卡逊(Rachel Carson)5寂静的春天6让沉浸在科学福祉的公众第一次冷思考科学。一些人举牌游行抗议科学的滥用;一些人去教会祈祷企图净化心灵;还有一些人去参观实验室想知道科学家如何制造知识。有必要让公众理解科学是什么。有的学者建议修盖科技馆向公众宣传科学的社会功能,更多的学者则倾向于通过学习历史、哲学的方法使公众了解科学的本质。基于这种理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推行H PS 教育,旨在让公众通过学习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

学(简称H PS)来促进科学教育,普及科学知识,推动科学传播。

科学教育以理解科学本质、反映科学文化为目标,强调科学的社会功能。后现代语境下,人们对科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与解构,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科学教育伴随着这种转变遭遇危机。传统科学教育侧重于科学实证知识的传播,以培养科学家或工程师为目的,这种科学教育忽视了对公众的培养而仅看重培养精英。但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从事着与科学研究不相关的职业,他们同样需要理解科学,毕竟公众理解科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科学传播、科学普及的前提。所以,科学要实现它的诸种功能,除了需要科学工作者之外还需要科学界以外的力量,这就是具备科学素养(sc-i

entific literacy)的公众。

另一方面,科学如今已经发展到需要公众参与的阶段。基于科学实证利益前提下的科学研究想要获得公众的支持,就必须寻求公众对科学的欣赏。公众需要对科学的社会功能、技术的社会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道德、伦理等诸多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审视与反思、充分了解科学的相关议题并进行参与。公众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则成为前提。当公众能够以推理的方法对待科学、以理性的眼光评判科学及其双刃剑功能时,科学及对科学的研究事业才可能走向民主与公众参与。由此,科学教育已经由过去的执行科学通识教育功能向公众理解科学过渡,由传授学科知识向理

83

解科学本质过渡,以培养并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为价值取向。这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强调科学对社会、文化以及人类自身的意义。对科学做史学、哲学与社会学层面的研究,也就是国际上流行的H PS研究,可以为科学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H PS教育可以使公众/了解科学概念及科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精神道德语境011239。科学教育专家马修斯(M.R.Matthew s)认为H PS 教育在现代科学教育体系中对理解科学本质起工具性作用:/科学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传播科学知识,包括对科学事实、科学规律、具体学科(物理、化学等等)相关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在于对科学本质的追问,而学习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本身就是追问科学本质的一个侧面0112102。

2HPS融入科学教育的两段历程

(1)HPS以科学史与科学哲学(history&ph-i losophy of science)身份进入科学教育

自19世纪科学进入课堂之后,科学教育就成为学校教育尤其是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20世纪70年代初期,鉴于长期奉行的科学教育模式未能够让公众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又提高相应的科学认知能力,受美国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科学课程改革首次将杜威(Jo hn Dew ey)与马赫(Ernst Mach)所关心的科学本质问题纳入美国的科学教育体系。同时,伴随美国主流哲学思想由分析哲学走向科学哲学,以及大批科学哲学与科学史学家的诞生,学者们开始将人、历史和社会等各种因素引入科学的发展,波普尔(C.R.Po pper)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规律、库恩(Thomas Kuhn)提出科学范式的转换、夏皮尔(D.Shapere)提出科学实在论等等。结合科学史与认识史来研究科学理论、促进科学教育是当时的一个热点。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正式走入科学教育,H PS作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简称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

(2)HPS以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history、philosophy&sociology of science)身份进入科学教育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英国爱丁堡学派所倡导的科学建构论的流行,一些学者开始将科学社会学尤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引入科学教育,尝试用社会学变量解释科学与科学的技术内容。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孟克(M ar tin M onk)和奥斯本(Jo nathan Osbor ne)在总结科学教育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借鉴建构主义理论,率先提出把社会学内容融入科学教育体系的新模式,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基础上增加并强调社会学对科学教育的意义,即新的H PS教育模式122405-424。从此,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共同承担起以改进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育使命。拥有建构主义背景的H PS教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与大趋势。

3HPS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个科学元勘分支

(1)将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

从萨顿(Geor ge Sar to n)创立5Isis6开始,科学史便结束自然哲学副产品地位而以学科身份正式步入学校教育,科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几乎与科学自身的发展同时进行。但长期以来,受拉卡托斯(Lmre Lakatos)科学编史学影响,科学史教育一直侧重于内史研究,例如,记载科学历史事件、编制科学发现或发明年表、记录科学家轶事尤其是强调科学家的非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等等。而科学教育往往以工具理性的形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符号化的公式、定理、定律几乎剔除了科学知识诞生的所有历史成分,更不用说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

将科学教育置于历史语境下,科学的公众形象变得立体。科学教育从侧重于科学实证知识的传授发展为强调科学概念的演化、科学方法的意义以及科学发现的人文因素等等。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科学事业,公众能够按照科学真正的发生方式来理解科学,或者说公众可以对科学做整体的理解,如同布拉什(S.Br ush)所言:/将科学史引入科学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科学家以及他们社会功能的理解013211-19。以科学史为线索的科学教育充分展示了科学的文化与精神价值,所以,当科学史从科学教育的边缘走入科学教育的中心后,公众在理解科学层面不再是单向度。

(2)将科学哲学融入科学教育

科学哲学是科学在概念或话语上的哲学思辨,在科学教育中加入对科学的哲学思考/能够鼓励公众联系理性并变得理性01428。科学发现的逻辑一直是科学哲学家们热衷的话题,对科学问题的研究无论从认识论还是方法论角度都是建构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来源,毕竟科学始于问题;而对科学过程的研究无论是科学事实的获取还是科学假说的证实或证伪都决定着公众对科学本质及其形象的理解。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则是形成良好科学素养的基础,/所有的学生,无论是否为自然科学专业,都应该了解有

84

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4卷第9期

关科学的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相应文化变革,,哥白尼日心说对宇宙图景的重新定位、伽利略与牛顿在方法论上的贡献、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的价值、牛顿引力定律如何将天上星体与地上物体统一起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对理解生命本身的意义,,01423同时,科学哲学在科学教育中的隐喻与影响增强了公众在思考科学时的批判性或多元性分析。公众可以理性地判断科学的双刃剑功能,并能够意识到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本身也是负荷了价值,在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不是科学本身而是人类自身。从科学教育层面而言,科学哲学的学习能够引起公众对科学做形而上学思考。

(3)将科学社会学融入科学教育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教育除了解释科学自身外,还必须指向社会。科学教育不仅要公众了解科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以社会因素或是从社会学角度追问科学本质及传播科学知识,是科学知识社会学流行以来科学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因为他们知道/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历史学家面临着相同的挑战:人们必须清楚科学的社会形成与科学建构的各种社会因素0152293-295。H PS教育一方面使公众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但又不仅仅强调科学对社会的线性作用,还要使公众意识到社会对科学的影响。

在建构论语境下,科学知识具有相对性与暂时性,受社会诸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宗教的影响,同时还要受产生知识的环境如实验室情境、材料的选取甚至是个人信仰与价值理念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学无法游离于社会,科学知识的产生、传播也受到社会诸因素影响与制约。这种对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否定也使公众对科学本质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对于科学知识而言,不在于知而在于求知,/以获得科学认知理论的完整语境为目标,也就是说,使公众理解他们所掌握知识的路径(how w e know w hat w e know)016269-87。这样,科学教育就不仅包括获取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宣传科学精神、提升科学方法。

4HPS教育的学科定位

关于H PS教育的学科归属问题目前有两种争论:一种是将H PS纳入教育学领域,隶属科学教育或素质教育学科分支,因为H PS教育是为了推行科学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另一种是将H PS纳入科学技术哲学领域,是科学学的分支学科。作为长期在科学技术哲学领域工作的作者自然倾向于后者,希望H PS教育能够像十几年前的ST S教育一样,能够归属于/大口袋0旗下,同时也希望由更多的科学哲学工作者当然也包括科学教育学工作者来介绍西方的H PS教育理念。

H PS教育虽然是迎合科学教育思潮诞生并快速发展起来的,但H PS教育的研究对象却是元科学领域。H PS教育以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为主要内容,这三者均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是科学学的重要分支。而研究对象是涉及H PS学科归属与学科定位的关键问题:从历史学角度研究科学就是科学史;从哲学角度研究科学就是科学哲学;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科学就是科学社会学。可见,H PS教育体现了科学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交叉,是一种将科学放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解读科学与史学、哲学、社会学的关系的学科,这明显属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同时,H PS教育是推行科学教育的路径,但H PS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让公众理解科学。从这一点来说,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更倾向于将之纳入科学传播学科,隶属科学哲学领域。国内最大的科学传播中心)))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也是挂靠在北大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门下,由著名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学家吴国盛教授牵头。而绝大多数与科学传播、公众理解科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相关的学术论文是刊登在科学技术哲学的专业期刊上,例如5自然辩证法研究6、5自然辩证法通讯6、5科学技术与辩证法6等等。

5HPS教育的实施

推行H PS教育的措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改革科学课程;另一种是培训科学教师。

(1)改革科学课程(curricular reform)

课程如同科学一样均是文化的一种形态。所以,自科学进入课堂之后科学课程就不是价值中立的,对科学课程的改革一直迎合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从历史、哲学、社会、文化等层面理解或解读科学一直是科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在科学社会化和综合化思潮影响下,发达国家开始了以H PS教育为目标的科学课程改革,比较有代表性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是英国/国家科学课程改革0(british cur ricu-lar refor m)和美国5普及科学)))美国的2061计划6(Project2061)。

英国科学教育协会(Association fo r Science

85

H PS(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

Educatio n,简称ASE)在1983年课程改革草案中提到:学生应该对科学原则(scientific principle)及科学理论(scientific theory)的历史发展有基本的了解。在1988年修订的教育改革法令中,A SE增加了与提高科学教育相关的课程设置,要求5-16年级与科学教育相关的课程要占据总学时的20%左右,其中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课程不少于总学时的5%,改革的终极目标(attainment target)是让学生对科学有自己的理解14245。52061计划6是一个在全美范围内改革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科学教育、提高科学素养的长远性、综合性学习计划,其目的是让所有美国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能够达到科学普及的要求与标准,掌握科学史的基本史料,了解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功能,拥有基本的批判性思维与能力。此计划于1985年制定,该年正值哈雷慧星扫过地球,为了让能够再次看见哈雷慧星临近地球(2061年)的人们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剧烈变化与挑战,美国科学促进会制定并颁布旨在促进科学普及、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计划)))52061计划6。1996年美国科学院颁布执行52061计划6的补充方案)))5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6,规定从幼儿园到大学均要学习相关的科学课程,普及科学教育。

欧美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大部分集中在对科学课程的改革上,贯彻H PS教育、增加或补充H PS相关知识几乎是这些国家不约而同的方式。一方面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科学元勘分支学科纳入科学教育;另一方面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科学素养基础。

(2)培训科学课程教师(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教师对科学的想象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科学的理解。科学课程教师(简称科学教师)是科学教育在课堂的代表与践行者,也是H PS教育引入科学教育的传播者。高水平的科学教师队伍是普及科学教育、提高科学教育水平的前提,然而在很长时间里科学教师却没有承担起这样的任务。改进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是各个国家贯彻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些学者认为H PS教育应该成为培训科学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认为科学的史学、哲学等等相关知识应该成为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尤其是科学教育工作的教师的重要知识储备0172203-214。对科学教师而言,/如果H PS教育成为推行科学教育的一个新的教学法,它将实现它所有的潜在价值0182295-315。

罗纳德#古德(Ronald Go od)和詹姆斯#万德希(James Wandersee)在1992年设置了专门培训科学教师的课程,其基本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史要充当科学哲学的介绍作用(introduction);二是科学哲学应该以非工具作用被引进到科学教育体系中;三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应该与培训科学教师紧密相连192423-434。1998年,美国科学教师协会与科学教育促进会联手制定5科学教师教育标准6,对科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思维方式、教学风格、教育观念等等制定了详细的要求。

在美国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在2000年公布了面向新世纪的国家科学教师标准;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积极制订自己的科学教师标准,为科学教师的专业化与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他们的共同理念是: /相关教育机构应该鼓励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加入H PS课程,,优先雇佣拥有H PS知识背景的科学教师,并让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传授自己的H PS知识0172203-214。

6HPS教育对公众理解科学的意义

随着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明显,理解科学本身与促进科学进步变得同样至关重要。从20世纪中后期,DDT、疯牛病、转基因食品、核泄漏等一系列事件的突发,公众对科学产生了怀疑。公众对科学态度的转变,缘于公众对科学的不理解。如今,科学已经发展到需要公众参与的程度,科学的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程度,只有公众理解了科学才能促进科学事业的真正进步。而公众理解科学的核心在于正确理解科学的本质,这对公众的科学素养提出了一定要求。

传统科学教育将科学看做一种实证知识,将公众看做是接收科学知识的容器,这是一种由传播者到受众者的单一线性模式,强调对科学知识的传播。引入H PS理念的科学教育则是将科学看做一种文化,放在历史、哲学、社会学语境中去理解,强调对科学本质的理解。/H PS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既联结了自然科学的不同学科,又联结了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例如数学、哲学、文学、心理学、史学、商学甚至是神学,但最终目的是促进科学与文化的联结01102pre.xiv。H PS教育的训练不仅使公众掌握了科学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公众的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价值判断能力甚至是科学的审美能力等等。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科学素养的公众才有能力参与科学,对攸关于社会利益的科学及技术问题做出正确判断。

86

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4卷第9期

所以,欧美发达国家均以H PS教育为切入点来推行科学教育,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20世纪80年代,美国成立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教育研究小组;198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召开第一次H PS与科学教育改革国际学术会议;1992年,美国创立专门刊登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与科学教育的国际性刊物5科学与教育6(Science&Edu-cation)。同年,加拿大安大略大学成功召开第二次

H PS教育国际会议;1995年与1998年分别召开第

三、四次国际会议,其中第四次国际会议受到欧洲物理学会物理学史与物理教育分会赞助182295-315。进入21世纪之后,H PS教育的国际会议每隔3-4年召开一次,会议的主题均围绕H PS教育与科学教育改革以及与H PS教育本身相关的课程设置。H PS 教育如今已经成为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的前沿课题。

参考文献

112M ich ael R M atth ew s.History,Philos ophy and Science T eaching[M].T or onto&New York:T eachers College

Pres s,1991.

122M artin M onk,Jonathan Osborn e.Placing the H istory and Philosoph y of S cien ce on th e Cu rriculum:A M odel for th e

Developm ent of Pedagogy[J].Science Education,1997,81

(4).

132S G Brus h.T he Role of H istory in the Teaching of Ph ysics [J].Th e Ph ysics T each er,1969(23).

142M ichael R.M atthew s.S cien ce Teaching)T he Role of H is-tory and Philosoph y of S cien ce[M].New York:Rou tledge Press,1994.

152Alison Wylie.Discour se,Practice,Contex t:From H PS to Interdisciplinary S cien ce[J].S tudies Proceedings of th e B-i ennial M eeting of the Ph ilosophy of S cien ce As sociation, 1994,2(2).

162IES Jos Ballester.A H istorical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em ical E qu ilibrium through the Evolu tion of the Affinity Concept:Some Educational Suggestions[J].

Ch emistry Edu cation:Reasearch and Practice,2004,5(1). 172M ichael R M atthew s.Opportu nities Lost:T he Pendulum in th e USA National Science E ducation S tandards[J].J ou rnal of S cience Edu cation an d T echnology,1998,7(3).

182M ich ael R M atth ew s,Jam es T.Robin son's Account of Ph-i los ophy of S cience and S cience T each ing:Some Les sons for T oday from th e1960s[J].Science Edu cation,1998,81(3). 192Ron ald Good,Jam es Wander see.A Voyage of Discovery:De-sign ing A Graduate Courses on HPST[J].H istory and Ph-i los ophy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ation,1992,1(1).

1102M ich ael R.M atth ew s.S cien ce T eaching)T he Role of H 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M].New York:Rou tledge Press,1994.

HPS(History,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A New Paradigm of S cientific Education

ZH AN G Jing

(H uman C ollege of Chan g'an 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Abstract:T he understan ding of science in the contex t of his tory,ph ilosophy and sociology is the m ajor content of HPS education and a new m ethod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edu cation reform.The analysis of HPS education on the background,content,means,subject and th e s ignif-i cance of public under standing science can d o a h elp for science edu cation.

Key words:h istory of science;ph ilosophy of science;sociology of science;scientific education

(本文责任编辑刘孝廷)

87

H PS(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一种新的科学教育范式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序 “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 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 来使大地丰产, 来使家禽牲畜不受摧残, 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 接着,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 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 他们的烟火缭绕的祭品, 在鲜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 后来又有大胆的哲人和圣贤, 制订了一套固定不变的方案, 想用思维或神圣的书卷 来证明大自然应该如此这般。 但是大自然在微笑——史芬克斯式的笑脸。 注视着好景不常的哲人和圣贤, 她耐心地等了一会—— 他们的方案就烟消云散。 接着就来了一批热心人,地位比较卑贱,他们并没有什么完整的方案, 满足于扮演跑龙套的角色, 只是观察。幻想和检验。 从此,在混沌一团中, 字谜画的碎片就渐次展现; 人们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 服从大自然,又能控制大自然。 变化不已的图案在远方闪光; 但它的景象不断变幻,

却没有揭示出碎片的底细, 更没有揭示出字谜画的意义。 大自然在微笑—— 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 她不可思议地保护着 猜不透的史芬克斯之谜。 1929年9月于多塞特郡希尔费尔德 原序 现代科学的巨大宏伟的大厦,或许是人类心灵的最伟大的胜利。但是,它的起源、发展和成就的故事却是历史当中人们知道得最少的部分之一,而且我们也很难在一般文献中找到它的踪迹。历史学家所讲的不外是战争、政治和经济;揭露原子秘密,在我们眼前揭开空间深度等活动,虽然使哲学思想起了革命并使我们有可能把物质生活提高到历代梦想不到的水平,但是关于这些活动的发展情况,大部分历史学家却没有讲到,或很少讲到。 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扬镳;因为自然哲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的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则引导唯心主义的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就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不过,进化论的生物学以及现代数学和物理学,却一方面使科学思想臻于深邃,另一方面又迫使哲学家对科学不得不加以重视,因为科学现在对哲学,对神学,对宗教,又有了意义。与此同时,物理学本来有很长时间就一直在寻找,并且找到了所观察到的现象的机械模型,这时却似乎终于接触到一些新概念,在这些概念里,机械模型是不中用的,同时也似乎终于接触到一些根本的东西,这些东西,用牛顿的话来说,“肯定不是机械的”。 大多数科学家一向朴素地认为他们所处理的就是终极的实在,现在,科学家们开始更清楚地看出他们的工作的真正性质了。科学方法主要是分析性的,要尽可能地用数学的方式并按照物理学的概念,来对现象作出解释。但是,现在我们晓得,物理科学的根本概念都是我们的心灵所形成的一些抽象概念,目的在于给表面上一团混乱的现象带来秩序和简单性。因此,通过科学走向实在,就只能得到实在的几个不同方面,就只能得到用简单化了的线条绘成的图画,而不能得到实在自身。不过,话虽这样说,就连哲学家现在也开始明白,在用形而上学的方法研究实在的时候,科学的方法和成果是现有的最好不过的证据,而一种新的实在论,如果可能的话,就必须利用这些科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建立。

尔雅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课后习题汇总

【尔雅】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 综合性科学史出现于()。 A、16世纪末17世纪初B、17世纪初18世纪末C、18世纪末19世纪初D、19世纪末20世纪初答案:D 促使独立的科学史学科形成的是()。 A、亚伯拉罕·派斯B、安德斯·哈尔德C、奥托·纽格伯尔D、乔治·萨顿答案:D 中国古代大量的历史资料不仅仅对与历史学有巨大的贡献,也可以对科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答案:√ 科学史是理科理学二级学科。()答案:×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过去的历史称为科学史。答案:√ 萨顿在()的帮助下,留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科学史的相关工作。 A、福斯特B、埃弗里特 C、科南特 D、萨默斯答案:C 乔治·萨顿出版的关于科学史的著作是()。 A、Dynamis B、Isis C、Centaurus D、Lychnos答案:B 乔治·萨顿的《科学史导论》从古代写到了()。 A、1300年B、1400年C、1500年D、1600年答案: B 萨顿倡导人文主义,强调把科学和人文适当结合。()答案:× 萨顿最重要的业绩在于他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答案:√ 科学史的作用不包括()。 A、帮助我们理解科学是什么B、历史材料的基础背景C、一般的普及性教育D、对现世发明产生直接影响答案:D ISIS创刊于()。 A、1909年B、1910年C、1911年D、1912年答案:D 萨顿的女儿梅·萨顿写的关于她父亲的回忆录是()。 A、《我认识一只凤凰》B、《我所知道的萨顿》C、《我的父亲》D、《我所知道的科学史》答案:A 萨顿本人就是萨顿奖的第一位获奖者。()答案:√ 目前科学史界最高奖励是“萨顿奖”。答案:√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第4卷 第12期 中 国 水 运 Vol.4 No.12 2006年 12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December 2006 收稿日期:2006-11-12 作者简介:龙佳红 女(1971-)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430070)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龙佳红 摘 要:简要梳理了译界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围绕翻跨语际转换性质来界定.当代译论则主要围绕跨文化转换性质来阐释翻译。对翻译界定的演进中还折射出翻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以原语为中心的规定性研究转向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从微观语言层面的内部研究转向宏观文化层面的外部研究。 关键词:翻译 翻译学 传统译论 现代译论 当代译论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06)12-0190-03 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是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对翻译的界定集中反映了人们对翻译活动性质、目的、过程和作用的认识。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将翻译视为语言转换活动。而当代译学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借鉴了西方当代多种文论思潮,主要从文化和权力等宏观层面将翻译界定为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和传播行为,从而凸显出翻译背后复杂的文化、政治和权力因素。这一核心概念的演进,折射出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即翻译内涵逐步扩大,翻译研究疆域不断拓宽。翻译研究也从单一视角微观层面的内部研究转为多维视角宏观层面的外部研究;从静态的以翻译结果(文本分析)为中心的研究转为以动态的翻译过程为中心的研究;从以原语为依规的规定性研究转为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 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类是参照潘文国“按学科意识的自觉与否,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当代三大类。”(2002:34)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语言学的发展,翻译研究者纷纷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来研究翻译,翻译研究告别了传统经验漫谈式的模式,从而走以语言学、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模式,代表人物有费道罗夫、奈达,卡特福德等。1976年比利时洛文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当代翻译学的诞生,也标志着翻译研究从现代的语言学范式开始转为更深厚的当代哲学话语范式。 一、传统和现代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界定 传统译论和现代翻译理论主要将翻译界定为语言转换活动,认为原文的意义可以准确地传达或移植到译文中,无论东方或西方都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忠实、对等。这无疑合理地界定了翻译的职责和译者的使命。例如中国译论主要围绕忠实来界定翻译。典型的定义有:“文学翻译是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茅盾,1984:511)从最早阐述翻译理论的支谦提出“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到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再到玄奘提出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再到近代严复提出的信 达雅,都是遵循忠实原则,将翻译视为能忠实再现原文思想的语言转换活动。西方译论也主要围绕“对等”来界定翻译。前苏联语言派译论代表人物安德烈.费道罗夫这样界定翻译—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美国翻译家奈达以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将翻译定义翻译为从语义到文本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奈达后来又将交际理论引入翻译研究,提出了“动态对等”和“对等效应原则”。英国翻译研究者卡特福德的定义为“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1991:24)卡特福德是等值翻译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参照,认为原语和译语的等值关系基本上可以量化。 传统译论和现代语言学翻译学派深刻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符际转换性质,为翻译学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翻译研究以内部微观研究为主,主要探讨如何去译,它将忠实或“等值”视为翻译研究的中心,将研究的视角锁定于具体的语言操作和文本分析之维度,揭示了翻译是跨语际、跨符际的转化活动,却忽略了翻译活动跨文化转换的性质,忽略了翻译所赖以发生的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历史语境。当代译学则以其宏大的研究视角,引入当代哲学话语范式,从文化之维揭示了翻译复杂的过程、性质和作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当代翻译研究是对传统和现代翻译研究的一种补充。 二、当代翻译理论对翻译的界定 当代翻译理论流派众多,翻译研究学派(也称文化学派、操纵学派),是其中影响深远的一个学派。该学派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该派最主要的贡献是将文化研究的宏大视角引入翻译研究,即从文化层面审视考察翻译与文化的复杂关系。从此翻译研究范式从以原语、原文为中心转向以译入语、译文为中心。文化学派大大提高了翻译的地位,认为翻译是构建译入语文化的重要力量,研究的中心从“如何去译”

北大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真题解析考试内容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参考书-育明考博

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复习资料-育明考博一、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招生人数初审复试内容 071200科学技术史2014年1人 2015年1人 申请—考核制 1、笔试100分 科学思想史、数学史 2、面试100分 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 事研究领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拟 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8:1左右(竞争较激烈) 2、本专业有2个研究方向:01.科学思想史02.数学史 3、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报考专业两门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和哲学。 4、2016年北京大学实行“申请—考核制”,没有提供雅思、托福等英语成绩等级证明的同学,需要参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 5、复试总成绩计算方法:笔试、面试各占50%,任意一项不合格不予录取。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北京大学哲学系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柒柒贰陆,柒捌,伍叁柒) 二、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招生人数及报考统计(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年份招生方式及人数公开招考报名人数报录比复试分数线2013年公开招考(34人)306人9:1 外语>=45 笔试>=60 2014年公开招考(34人)272人8:1 2015年公开招考(34人)265人8:1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此表格不包含:国学院、儒藏、高研院、儒学院

托马斯库恩范式转换 俞力洋

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转换 (学号:0617242 姓名:俞力洋专业:机械工程) 摘要: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在马克思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基础上,“扬弃”了证伪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定义了“范式”----这一新的科学哲学模式。库恩力图表明:我们在一些基本方面已经被一些陈旧的“范式”所误导,而科学革命的本质就是旧“范式”全部或部分地被一个与其完全不同的新“范式”所取代。之所以将这种新旧“范式”之间的转换称之为革命,一个机其明显的方面是,科学共同体中某一小部分人逐渐感觉到现存的、起引导作用的“范式”已无法有效的探究自然界的某一方面,因此,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总结出更加正确的、新的常规科学。 关键词:库恩;范式;科学革命 正文:1947年,库恩以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开始其学术生涯,后来库恩将自己注意力从物理学转移到科学史方面。库恩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敦促学术界改变对熟悉资料的看法和评价。如果我们总是考察和验证那些从经典著作或教科书中得出的、旧规老套的科学成就,而反对个别有足够理由支撑的新的客观结论视之若无物,甚至极力打压,那么新的科学观将永远无法诞生。如此一般,那科学的发展就变成了无数科学家对已有科学成就的编年史梳理以及对阻碍科学累积的“错误”和“神话”进行解释和描述。但是,科学史不是编年史学科,也不是科学累积发展观。因为研究牛顿是哪一天被苹果砸中的、勾股定理是谁先想到的是毫无意义的,并且那些被贴上是“错误”和“神话”标签的结论从某些角度来考虑确是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而大多数的科学家却视若无睹而继续着他们对科学的编年史累积的大学问。然而,这样的选择将很难把科学发展再看做是一个知识添加而增长的过程,同时这无疑也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库恩发现,一些基本观念,特别是一些经典著作或教科书上用于教学的、“言之有理”的观念与如今历史研究所展现的事业完全不相符。比如,人类在2006年之前一直坚信不疑地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而这一观点在经历了很多年的科技进步和外部环境变化后受到质疑。由于美国天文学家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后来还发现冥王星虽然质量足够大且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但是

德国科学哲学的发展与现状

德国科学哲学的发展与现状 ——访汉斯?波塞尔教授和李文潮教授 郭贵春成素梅 2013-4-6 13:25:00 来源:《哲学动态》(京)2006年11期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传统科学哲学的内在矛盾越来越尖锐,新的科学哲学传统的建立正处于探索之中。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全面了解德国科学哲学的研究与发展状况,我们对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哲学系的汉斯?波塞尔(Hans Poser)(简称波)教授和德国自由大学哲学系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李文潮(简称李)先生进行了专访。 问:英美科学哲学界普遍认为,科学哲学产生于孔德的实证主义,形成于逻辑经验主义,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波:一般认为科学哲学起源于孔德的实证主义,这是分析哲学的看法,分析哲学的典型特征是坚持经验主义传统,从经验主义中寻找起源,这样,很容易追溯到孔德。 李:德语中科学哲学这个概念叫做“Wissenschaftstheorie”,大约形成于上世纪中期。按照通常的看法,这个概念是对英美语言中“Philosophy of science”的翻译。假如这样的话,那么就是科学哲学一词首先在英美世界流行的。不过人们在德语中为什么没有直接使用“Wissenschaftsphilosophie”或者“Philosophie der Wissenschaften”?我猜测在把英语中的“Philosophy of science”引到德语中时,人们也许想到了德国哲学中的古典传统,譬如费希特的“知识学”(《全部知识学基础》,1794;《知识学第一导论》,1797)。只是这样一来,德语概念提供的信息便与英语中的“Philosophy of science”有

浅谈科学史及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

浅谈科学史及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 一、科学史简介 狭义来讲,科学观是指人类对科学基本的、总体的看法。把科学作为探究和反思的对象,并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形成对科学的认识观。而广义的科学观是指人类将实践规律或方法提升到科学的境界,去除客观对环境表面的错误认识,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自然界。 我们从小就进行科学的教育,学习语言和科学,通过动手做实验跟着老师一起探索自然的奥秘,了解了自己、他人和这个神秘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慢慢有了自己对科学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观。 1、古代科学 从久远的远古时代,人类已经开始利用自然、学习改造自然,形成古代科学技术萌芽。璀璨的四大文明古国。 在公元五世纪之前,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可以说各领风骚,古希腊的文化包括数学、哲学承受于埃及、巴比伦、波斯这些远古文明。他们最早的哲人泰勒斯和毕达哥拉斯相传到过埃及和巴比伦学习。古希腊哲学追求公平、理性和抽象思维。同时哲学家又是很好的科学家,欧氏几何、勾股定理、地心说等一系列科学成就。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是百家争鸣、群星荟萃的时代,涌出了一批杰出的哲学家和实干家。墨家的墨子就是一个汇集了中国文明的实干家、发明家和哲学家,道家的炼丹开启了化学的发展等。 公元五世纪到十五世纪,西方进入科技史和文化史上的千年黑暗(欧洲中世纪),很多学者指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尤其是保守教士对于哲学和科学的攻击,不断在间接、微妙而广泛得多的层面发生作用,其后果是自然哲学始终受到压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而中世纪的中国,一枝独秀。在这千年里,中国文化收获了璀璨的成就,对自然的认识上形成了独特而有价值的东西,如四大发明、中医学、农学、炼丹术为代表的化学、瓷器制造、数学、天文学等一系列重大创造。 2、近代科学 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学史的开端是在公元十五世纪左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和中国明清朝代)。而从这个年代开始,创造了千年灿烂文化的东方文化一蹶不

世界科技发展史与科技哲学

世界科技发展史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世界由运动的物质构成。物质有丰富的、多层次的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研究不同层次上物

教育的范式转换

教育的范式转换1 所谓范式(paradigm),是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理论或世界观2。此术语是由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Kuhn, Thomas)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1962)一书中提出的。由于一个成熟的范式将直接为实践者提供主题、工具、方法及前提。因而,"范式"的概念一经提出,就被科学界人士广为关注,继而成为各门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 范式不是静态的,而是通过应用来不断完善与拓展的3。用库恩的话来讲,范式是一个在新的、迫切的环境下进一步清晰和细化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某个范式初步成形后,其后的研究者所做的工作往往是为这一范式添砖加瓦,使这种范式更加完善与丰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某种新的范式将以竞争的姿态出现4。通过新的实践的选择,新的范式可能会取代旧有的范式,而成为学科的公认范式,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范式转换。 信息时代,知识的编码化与数字化将把人类带入知识经济与数字化生存的知识社会,知识老化的速度大大加快。据专家们分析:农业经济时代只要7~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往后40年工作生涯所需;工业经济时代,求学时间延伸为5~22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技急速发展,因此每个人一辈子的工作生涯中,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人们都必须持续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方能获得成功。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人类必须把12年制的学校义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的终身学习5。 终身教育的理念,最早是由蓝格朗(Paul Lengrand)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提出的6,此后,"终身教育"就成为联合国推动发展教育的基本理念。在此基本理念的引领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与学习一个固定的知识相比,学习如何学习更为重要。正如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所言:"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会读写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不会选择、不会反思的人。" 90年代初,学习范式已被提出,当时批评与质疑之声颇多,有人甚至斥之为"狂热"。然而,近十几年来,有关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异常活跃,将学习范式的理念原则、实现方法勾勒得越来越清晰。整个教育界的变革姿态无疑都在表明:在教学范式与学习范式的竞争中,学习范式胜出! 教学范式的基础理论是客观主义的,即认为世界是实在的、有结构的,而这种结构是可以被认识的,因此存在着关于客观世界的可靠知识。教学的作用便是将这种知识正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学生最终应从所传递的知识中获得相同的理解7;而学习范式的基础理论是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诸多新生代理论,认为理解是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的,因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8。(详见第二章第一节) 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的转换,是在整合了教学范式中的积极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却也是一种质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上加以阐释:一个是"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另一个是"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的转变。 一、"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在教学范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是主要的教学源,控制着学生对信息的访问。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广泛分布与方便获取改变了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再(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9。在学习范式中,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他们的角色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并将最终被培养成为具有处理信息能力的、独立的终身学习者。下表展示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

科学哲学-主要流派 1,逻辑经验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以马赫、彭加勒为思想先驱,借助于当时物理学革命的推动,由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开创。以维也纳学派为中心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作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哲学体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的诞生。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性原则作为意义标准来排除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以数理逻辑的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结构作静态的逻辑分析,并致力于逻辑重建,在数十年内成为科学哲学中公认的正统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亨普尔、赖辛巴赫等。 2,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20世纪40年代后,科学哲学在批评和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波普提出批判理性主义,反对建立在归纳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可证实性原则,代之以可证伪性原则,提出以知识增长的动态模式为研究中心,认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但仍致力于追求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原则。主要代表除波普外,有拉卡托斯和沃金斯(J.Watkins)等。 3,历史主义。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汉森、Th.库恩、费耶阿本德和图尔明等为代表的历史主义思潮,揭露了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缺陷。认为它严格区分发现的范围和辩护的范围,单纯研究科学活动的成果——科学理论,置科学活动的研究于不顾,不符合科学的历史和实际。批判理性主义以可证伪性为分界标准,完全否认归纳的作用,并提倡不断革命,否认了科学传统及发展中的连续性等,也难以与科学实际相一致。历史主义的产生,形成了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冲击,标志着现代科学哲学从逻辑主义转向历史主义的发展趋势。 4,科学实在论。科学哲学发展中反实证主义趋向使逻辑实证主义自身的演变日益远离实证主义传统,使作为实证主义对立面之一的实在论再次成为争论的热点。争论的分歧点主要在于,科学理论的对象是否独立于对它们的认识而客观存在和起作用?科学能否向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理论的目的是否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即获得真理?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夏皮尔、普特南、克里普克、W.塞拉斯、邦格等。反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有范弗拉森。 浅析波普尔与证伪主义 1、证伪主义的概念 波普尔是现代西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是证伪思想的创始人。证伪思想是在归纳主义方法论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并在批判归纳主义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的基础上以及现代科学革命的震撼和启迪下提出来的。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一般都表达为全称判断,经验的对象却总是个别的。个别的事例无论重复多少次,也证实不了一个全称判断。例如,即使我们观察到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也不足以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样一个全称判断。因为我们的观察不可能穷尽所有天鹅。然而,只要我们发现了一只黑天鹅,我们便可以立即证伪这一判断。因此,只有坚持证伪原则,我们才能够把经验观察作为检验理论的标准。换而言之,经验之所以能够成为理论的试金石,其真实原因不在于经验能够证实理论,而在于经验能够证伪理论。 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 1. 对历史主义的批判

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 李芳明 摘要: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懈探问, 在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中, 几乎总是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表明, 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形态建构具有前提性和规导性的意义。而反过来, 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考察为切人点, 也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关键词西方哲学科学问题史 对于“哲学是什么” , 即哲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理论特质和理论旨趣的不懈探问, 换言之, 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 是西方哲学在其历史演进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特征。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哲学观的创新, 也是西方哲学历史演进中理论形态更新和理论转向的基本前导因素和推动力。而在思考“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追问“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 对后一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成为哲学家进人前一问题和思考前一问题的切人点, 并在理路的展开过程中相互交织。那么何以会如此呢?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何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它何以会成为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个非常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该问题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的自我理解、理论定位和理论建构具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该问题是否以及如何内在地规范和制约着康德以来的西方主要哲学范型的构想、更替及其理论特质? 诸如

此类的问题, 在研究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时就进人了我们的视野。 一、问题的历史发生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作为一个问题凸显出来, 这一点始于康德。那么,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为什么直到康德才成为一个问题呢?原因在于哲学与科学之关系要成为一个问题, 没有较为成熟的哲学与科学形态, 没有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 没有作为一门不同于各门具体科学的科学或学科的哲学观念, 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在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历史发展中, 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和明确区分, 恰恰是从康德开始的。在康德以前, “哲学”与“科学”的概念虽早已出现, “哲学”与“科学”的理论特性等虽然也被系统地探究过, 但是, 在此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理论阐发和理解中, “哲学”一直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 它指称的是各门科学的总体:与此相联系, 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心目中, 并不存在区别于各门具体科学的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实际上, 我们只有从康德以来的作为一门独立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学科的哲学观念出发, 回溯看待此前西方“哲学”(作为科学知识之总体)的历史发展, 才可能谈论康德以前的西方哲学, 才可能研究此前的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 康德在观念层面对哲学与科学的明确区分, 是“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化的逻辑前提;而反过来, 我们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的历史发生的探究, 又是以康德对哲学与科学的区分及其理解为基点的.那么,康德又是如何来理解哲学的呢。在康德看来, 哲学即形而卜

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对当代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反思 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服务的同时,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 文章认为在医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技术至善主义是导致医学人文传统断裂 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需要人文关怀的呼声已开始被医学界重视。但是,人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两者既不可或缺也不能相互替代,而需要保持一种平衡和必要的张力。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 20世纪医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现代医学已成为囊括探 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缓解病痛的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人类在享受现代医学技术提供日益增多的保健服务的同时,人们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产生疑惑并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呼唤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期盼医学人文关怀传统的复兴。 一、医学人文精神:传统的断裂 由于医学的目的是救治在病痛中挣扎、饱受躯体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病人,因此 ,医生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 想途径之一。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东西方医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古代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并不囿于有病部位的治疗,而是主张机体的整体性康复。他们相信"人体是由其本身的各个部分的一致而又交流着的知觉环构成的,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侵袭时,整个身体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即使人的很小部分受伤,全身就感到疼痛,因为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医生不仅应当注意有病部位的治疗,而且也应当关爱病人。病人躯体上的不适往往也导致精神上的痛楚,更何况疾病有时被视为上苍对人类不良行为的惩戒,病人从而遭受到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所以医生舒缓病人的精神压力也有益于躯体疾病的康复。古代医生强调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病人的热爱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相信医术的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至少减轻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缺乏有效的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手段,于是他们在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的同时,更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 医学人文精神传统不仅在医生的治疗活动中延续,也凝结成稳固地体现慈善、博爱 精神的医学建制--医院。在医学史上,无论中外,医院的兴起无不与仁爱、照顾和关 怀相关。古罗马时期的一位慈善家,为护理贫病交加的患者,变卖了自己的财产,创办了第一家医院。我国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在疫病流行期间,为照顾无家可归的病人,创办了"安乐病坊"。还有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医院"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兴办的" 普通医院",都以照顾和医治贫困病人为己任,充溢着人道主义的关爱之情。 20世纪以前的医学,在疾病诊治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即便是在医院,也只不过是

2019年北大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2019年北大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 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随着考研大军不断壮大,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对于准备复试的同学来说,其实还有很多小问题并不了解,例如复试考什么?复试怎么考?复试考察的是什么?复试什么时间?复试如何准备等等。今天启道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复试相关内容,让大家了解复试,减少一点对于复试的未知感以及恐惧感。准备复试的小伙伴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对你的复试很有帮助啊! 专业介绍 科学技术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由于科学技术活动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因此,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单独对象考察和研究无论对科技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哲学原称自然辩证法,其研究实际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史、科学学、哲理数学、数学哲学、工程哲学、技术哲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中国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学术组织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是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的交叉学科一级学会。 复试时间 复试内容(科目)

复试分数线 复试流程 (1) 院系应及时公布复试细则(含复试时间、地点和复试成绩计算规则等信息)和复试名单。考生可登录院系网站查询,并按要求参加复试。

(2)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费标准为 100 元/人次,由院系于复试前收取。参加两次及以上专家组复试的复试费按次收取。 (3) 复试专家组秘书要在复试时填写《北京大学 2018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情况记录表》。 (4) 复试可结合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通过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突出对考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面的考核。 如仅对考生进行面试,院系须设立一定数量的题库,事先确定评分标准,由考生随机抽取适量的试题进行回答。试题难度要适中,并应尽量避免问题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综合面试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面试结束后,复试专家组成员现场独立评分,其平均分即为考生的面试成绩。 (5) 考生的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均在复试中进行,由各院系自行组织,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6) 同等学力考生除复试外,还须在复试期间加试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试卷满分为100分,60分为合格。考生的加试成绩由院系在考试结束后报送研招办。报考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法律硕士(非法学)的同等学力考生,其复试加试要求和办法由院系自行确定。 复试资料 (1) 《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登录“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网址: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81501960.html,/)打印。网站打印功能开通时间为2018年3月5日10:00。 登录规则: 用户账号为“bd2018”+报名号(北京大学报名点);“wd2018”+报名号(非北京大学报名点)。用户初始密码为考生本人出生日期的 8 位数字。例如:用户账号 bd2018110112345 用户密码19801001。考生登录后点击右侧“网上报名”按钮,在项目列表中选择“硕士研究生招生”,点击左侧的“复试相关表格”即可下载到本地后再打印。 (2) 个人陈述。登录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下载填写。 (3) 北京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中规定的证明自身研究潜能的其它材料,包括攻读硕士学位阶段的研究计划、毕业学校正式成绩单、科研成果等。

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 1、什么是科学哲学? 1.广义: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国外也称为科学的逻辑学,科学的方法 论)分为一般的科学哲学,专门的科学哲学。 2.狭义:专门指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某种流派,某种思潮。 2、简述培根的归纳法 答:归纳法分为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收集材料。准备充足完善的自然和实验的历史材料,这是全部工作的基础。第二步,运用“三表法”,整理材料。“三表法”中第一表是“本质和具有表”,它的任务是把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的一些正面例证放在一起。第二表是“接近中的缺乏表”(差异表)。它的任务是搜集和登记有关研究对象的反面例证。培根看来,研究事物的某一性质时,不仅要收集正面的例证而且要收集反面的例证。因为单有正面例证,不能正确地进行归纳。第三表是“程度表”(比较表)。它的任务是搜集和登记有关研究对象以不同程度出现的例证。培根认为这“三表”向理智提供例证,有了充分的例证,就为归纳做好了准备工作。第三步,进行真正的归纳。 3、简述笛卡尔的怀疑法有几条原则,各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 笛卡儿在在《谈谈方法》一书中指出了自己的怀疑方法所遵循的四条原则。“ 第一条, 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 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 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 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 不要多放一 点别的东西到我的判断里。第二条, 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 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 以便一一妥为解决。第三, 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 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 一点一点逐步上升, 直到认识缓复杂的对象。最后,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全面地考察, 尽量普遍的加以复查, 做到确信毫无遗漏。要得到确实性, 普遍怀疑就是基础、出发点。 4、简述休谟在归纳问题上的观点 答:休谟认为因果推理是建立在经验归纳推理上的,是“呈现于记忆或感官的一个印象到我们称为原因或结果的那个对象的观念的那个推移过程。”。它依赖于“过去的经验”,也依赖于“过去经验的恒长结合的记忆”。通过因果推理,最终建立的是“超出我们记忆和感官的直接印象以外”的具有普遍性的因果关系。这样一来,一个因果推理在形式上无疑就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在实质上与归纳推理有共同之处,即:都是结论超出前提的推理。而归纳推理是不能从前提必然地得到结论的。如果说因果推理的必然性只能以经验归纳推理为基础,那么只有归纳推理是必然性的推理,因果推理的必然性才具有合理性基础。因此要证明因果推理的必然性,则只有先证明归纳推理的必然性。如果不存在本身具有永真性而又能够扩展知识的归纳推理,那么因果推理就不具有必然性。我们据此就可以将休谟对归纳推理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怀疑重构如下:一、归纳推理不能得到演绎的证明,因为在归纳推理当中,存在着两个逻辑上的飞跃:第一个是从实际所经验到的有限事例跳到了涉及无穷对象的结论;第二个是时间上从过去、现在的经验跳到了对未来的预测。很明显,有限的不一定适用于无限,而且同时过去的和将来的也可能不同。二、归纳推理的必然性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证明,很多人喜欢根据归纳法在现实中的成功去证明归纳,那么这其中就不可避免的运用到了归纳的原则,因此导致了循环论证的问题。三、感官告诉我们过去一直如此,并没有告诉我们将来仍然如此;并且感官告诉我们的只是现象间的先后关系而不是因果关心,所谓的联系也只是出于人们习惯性的心理联系。

科学哲学的几个问题

科学哲学的几个问题 什么是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是哲学中以科学为对象的一个分支 ?科学哲学是关于由科学引发的哲学问题的反思 ?科学哲学主要关心的是科学作为关于世界的认识(knowledge),因此与其它主要的哲学 分支如认识论(epistemology)、形而上学(metaphysics)、语言哲学(philosophy of language)等有密切的关系 ?还有其它的以科学为对象的学科,如关于科学的历史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甚至政治学的研究 ?科学哲学与这些学科的主要区别是:这些学科关心的问题主要是经验的或实证的问题,而科学哲学关心的则是概念的问题,不能借助于经验方法可以解决的。如什么是“科学定律” 或“自然定律”(laws of nature),科学理论选择的标准,什么是科学等问题 ?一般科学哲学关注的是科学家使用但不考察的基本概念,如因果性(causality),定律 (scientific law),理论(theory)等 ?科学哲学是关于科学的,不是科学本身的一部分,尽管科学家也可以兼做科学哲学 为什么要研究科学哲学? ?科学在现代文明和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理论的:科学世界观(scientific worldview or world picture)是现代人理解和认 识世界的基础 –实践的: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是现代人类与世界打交道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也是构 建、支撑和影响现代社会的主要力量 ?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甚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可靠的方式(科学主义, scientism) 科学哲学要关注关于科学的: ?认识论问题:科学知识何以成为知识?科学知识的基础和辩护(foundation and justification) ?方法论问题:什么是科学方法?存在科学方法吗? ?形而上学问题:科学所揭示和描绘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什么是哲学? ?哲学与科学具有共同的起源: –理性和批判的态度:追问和探求信念成立的理由或根据 –经验和理性作为信念的两个来源和基础 –自然主义的态度:从自然本身去理解自然,不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去解释自然。Cosmos 观念的形成:宇宙作为有秩序和规律的整体 ?哲学与科学的分离在于哲学只关注概念的问题,而把经验问题留给科学 哲学的作用和意义: ?批判的考察科学的概念基础,反思科学自觉或不自觉预设的假定,澄清基本概念的意义和联系 ?哲学还可以试图去揭示现存科学概念体系的局限,并探求其它概念的可能性 ?将科学置于人类经验和思想的整体之中,从而得到一个关于世界、人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完整融贯的观点或图景 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 1 2 3 4 5 6 7 8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 自宇宙形成至今已有过百亿年了,20亿年前单细胞藻类出现, 生命由此开始进化。到后来进化成人类。在生命进化过程中,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都在不断地探索。然而人类的大脑进化的比动物高级一些,“人类会使用工具”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即便是高动物一 等的人类也抵不过大自然。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大自然就在不断地做斗争。古时候人们敬畏大自然,认为大自然有神奇的魔力,是他们所不能抗拒的,于是所谓的神便出现了,而神的使者边去推崇他们的神。所以宗教便产生了。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人发现所谓的神根本不存在,他们便是“无神论者”。在此期间,也产生了一 种学问叫做“哲学”。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W.C.丹皮尔著述的《科学史》一书便讲述了科学、哲学和宗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自发生,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相互纠葛。 作者W.C.丹皮尔先生以批评,实证精神对科学思想发展史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成就斐然。作者的眼光犀利独到,从古代一直叙述到现代。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怀着敬畏的精神去对待,去分析以前对自然科学哲学有所贡献的人或书籍。作者从不从某一个片面去看待问题,也不对任何一个时期的人或著作抱有偏见。作者在书的结尾介绍了科学的哲学,也对科学的哲学的未来做了展望。 《科学史》又名《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是一本值得 拜读的科学史经典名著。同时,它也是论述哲学的一本著作。全书一共12讲。从时间的角度上讲,作者从古代世界的科学写到20世纪的科学;从科学的角度上讲,从科学的萌芽到科学的慢慢成长再到科学的坚实壮大;从哲学的角度上讲,从以前的低级的不合理的哲学到以后的高级的行思缜密的哲学。全书语言平稳,尊重历史,尊重各个阶段的成果。《科学史》一书将带你领略到科学及哲学的发展历程,让 你对着两者有充分的认识。 《科学史》一书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从古代世界的科学开始写起,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牛顿时代一直写到18、19世纪的物理学、生物学、科学与哲学思想,最后又探讨了恒星宇宙,以及对科学的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