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茶学专业学习资料:茶文化知识点总结

茶学专业学习资料:茶文化知识点总结

茶文化知识点总结

期末考试题型:

判断、选择、概念、简述或分析

第一章中国茶文化概念

1.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和在协调自身情感过程中所表现

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式样。

2.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道佛三家思想相融的浩大的文化系统。

3.茶文化:把饮茶作为修身养性的载体,在茶事活动(主要是茶茗品饮)中,注入人生真善

美,表达茶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追求。

4.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子系统,中国茶文化必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但也有其自身特点和表现形式。

5.茶文化的基本特征。

6.茶文化的结构。

答:茶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层次。

7.茶文化研究内容(茶文化的学科体系)。

答: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而又雅俗共赏,能给人以真实而又虚幻空灵之受。文理通融的茶文化的阐述,也给论述增加了难度。从茶文化的称呼、茶之史、茶之真、茶之善、茶之美和茶之道(茶道是茶之真、善、美认识的高度概括)提出自己的认识,并就茶文化与素质教育的相关实践进行探讨。

8.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及与茶文化的关系。

答:

9.同是饮食文化,为什么只有茶文化有茶道?

答:

10.从哲学高度论述茶文化的物质性。

答:

11.试论中介文化的特征。

答:(1)从广义角度看,精神与物质是相联系的,纯精神或纯物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精神必须要建立(或依附)与物质的基础上,要以物质为载体,而物质性的事物也

必然表现其文化内涵。所以从广义文化角度看则无所谓“中介文化”之称谓。

(2)从狭义角度看,由于“文化”特指思想意识领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和制度。

那么,物质性的事物就不包括在“文化”范畴内,所以,物质性事物的“文化”就

被称为“中介文化”。

(3)在客观现象中,有大量事物是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这些物质本身或物质的消费过程,非常明显的体现“狭义文化”的内涵。如服饰、饮食、建筑等。这些事物我

们暂且冠之为“中介文化”。茶文化是“中介文化”中最富特色。最富精神内涵的

“中介文化”。

一般的“中介文化”诸如酒文化、烹饪文化、建筑文化等一般体现真与美,而茶文化不仅真与美,而且体现善,即具哲学、道德的思想内涵,茶文化也就蕴含“形而上学”之“道”的境界,“中介文化”只有茶文化有道,即“茶道”。

12.儒家四大典籍:

经(四书五经)、史(二十四史)、子(诸子百家著作)、集(诗词歌赋等)

13.道家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拐个弯入世。

14.佛家提出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谛为苦寂灭道。

15.茶文化学是广猎经史,包含自然、社会、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文理交叉学类门科。

第二章茶文化的特性与结构

1.茶文化的层次结构:

(1)茶文化的物质层面(茶的物质文化产品的总和)

(2)茶文化的制度层面(茶礼法、茶礼俗)

(3)茶文化的精神层面(把茶的天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升级到精神象征如茶艺、茶道、茶德、茶人)

2.茶文化的基本特性:

物质性、继承性、民族与地域性、社会广泛性、时代性、多样性。

3.茶文化精神层面的理解。

答:这个层次是把茶的天然特征(是指茶的物质属性)和社会特征(是指茶的消费、使用过程中的社会现象)升华为一种精神象征,把茶事活动上升到精神活动层面。比如,将煮茶、品饮等过程与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结合,由此产生的认识、理念及生发的丰富联想,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到哲理高度,形成所谓茶道、茶德、茶人精神等,它是茶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精神层面还可以分为茶艺、茶道、茶德、茶人精神等方面,他们有联系但也各具内涵。在精神层面上,茶已经不完全是自然物,茶已成为体现审美雅趣,展示和历练人品气度的载体,把茶事活动作为审美修身的过程。

在精神层面上茶已经不是自然物,而是体现审美雅趣,展示个历练人品气度的载体,茶事活动是审美修身的过程。

4.茶文化的物质性。

答:物质性是茶文化的第一属性,没有茶的物质功能就没有茶文化。

(1)没有茶的使用价值(物质功能)就没有茶文化;

(2)没有茶的生产等物质创造过程就没有茶文化;

(3)没有茶的物质特性,精神文化内涵就失去载体;

(4)从哲学角度看,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精神;

(5)茶的物质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5.茶文化物质性是茶文化的第一特性。

6.怎么理解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答:(1)文化的继承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继承性、稳固性与同化能力;

(3)中国茶文化从神农时代至今,经历了五千年的积淀和发展,才有今天的风貌;

(4)对待传统文化,继承和扬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处理两者的关系是弘扬中国茶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茶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论题。

第三章茶之源

1.茶树起源于中国云贵高原。

2.茶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的起源: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本草经》不是神农时代的是汉代所著)

3.茶叶作为饮品的起源:最迟于西汉产地巴蜀(具体时间尚待商榷)

4.饮茶与思想文化、精神内涵联系的时间为两晋南北朝

5《茶经》形成了我国完整的茶文化学科体系

6.茶文化的形成条件

(1)茶已经以饮用为主

(2)茶已经与思想文化精神内涵相联系。

(3)形成了完整的茶文化学科体系

7.茶叶最初发现是作为药用价值。

8.《尔雅》始于周公,成于孔子,增于汉儒。王褒《僮约》其武阳买茶说明了当时已有茶市出现了茶叶饮用。

第四章茶史

1.茶文化发展变化时期:

(1)茶文化物质文化时期(东汉末年之前结束)

(2)茶文化萌芽时期(起于两晋南北朝,茶文化进入了宗教时期且茶文化成为被文人歌颂)(3)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唐代)

(4)茶文化的兴盛时期(宋代)

(5)茶文化的持续发展时期(明代)

(6)茶文化的发展和转型期

2.茶文化的雏形为“以茶养廉”

3.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内外因条件:

(1)唐代国家统一,政治开明,经济强盛,学术的兼容并蓄和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2)当时社会环境下佛教的兴盛赋予了茶的文化内涵

(3)唐代科举以茶(麒麟果)作为给举子们提神醒脑的吉祥物使饮茶之风盛行。

4.茶道一词出于皎然,皎然三饮,卢仝七碗。

5.宋代茶文化兴盛的外部因素:

(1)由于茶文化在在宋前的发展。制茶技术的提高。茶政制度的完善。

(2)宋代民族大交融,思想大碰撞,促进茶文化兴盛。

(3)宋代文化的持续发展,呈现繁荣状态。

(4)皇权的推崇.

6.宋代茶文化兴盛表现:

(1)形成了“龙凤茶”为代表的精湛的制茶技术

(2)“斗茶”成为时尚

(3)宫廷茶文化和民间茶文化协同发展

(4)茶文化向边疆传播

(5)茶文学作品,艺术制作空前繁荣。

(6)茶馆出现和茶具的发展。

7.宋代名窑:官、哥、汝、定、钧。

8.宋代斗茶以兔毫盏为宜。

9.为什么说明代是茶文化的转型时期?

饮茶风尚和制茶工艺发生划时代的变革,完成了从蒸青饼茶向炒青散茶的转变,从而促进了传统茶叶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和品饮艺术的普及,文人雅士们的品饮艺术与审美鉴赏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

10.人们利用茶的过程:

生叶咀嚼→生煮羹饮→生叶晒干→蒸青制饼→蒸青散茶→炒青散茶→六大茶类。

11.明代是茶审美观与茶文化的转型关键期。

12.清代茶文化的生产发展:

(1)茶区扩大(2)栽培技术的进步

(3)制茶技术的改造和提高(4)茶叶品质风格千姿百态

13.清代茶业衰弱的原因:

(1)国内政局纷乱,经济衰退;

(2)茶叶界自身原因,即经营不善,生产落后,品质下降,产品花色不对路,茶业生产法发展的盲目性;

(3)帝国主义的扼杀;

(4)国际茶业市场的竞争等。

14.清代为茶馆文化。

第五章茶与宗教哲学

1.茶道:是通过茶事活动(主要是茶茗品饮)修身养性,表达生命个体之人生观,世界追求,

是精神世界的完善和人生境界的提升过程和结果。茶道就是以茶修道,以茶悟道。

2.中国茶道:是指以茶茗品饮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思想为内涵,通过品饮活动,修身养性,

逐步完善精神世界和不断提升思想境界的过程和结果。

3.茶道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人生观、世界观在茶茗品饮中的体现。

4.茶道与茶艺不可分离。

5.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茶道无形而可悟,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

6.老庄思想与茶人气质:

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生活中一事一物所表现出来的内涵与道的本质是相通相融的。

7.儒家积极入世与儒家茶道精神:

8.禅与茶的关系及茶禅一味的内涵:

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禅具体来讲是心法,是着眼与内在的。在中国后来叫禅定。就是达到三昧的状态。所以禅宗又叫佛心宗,是达摩大师来到中国所传。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止,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禅要介绍给别人还是要说的。

禅宗是经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改造过的佛教宗派,也就是汉化了的佛教。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永平元年,公元67年)后,发起来的诸多宗派之一,禅宗在发展中又分成“五家七派”。

茶禅一味,是禅宗茶道核心内涵。所谓茶禅一味,本人理解:茶所体现的精神内涵与禅的思想境界是相似相通的。

“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苦、静、凡、放。

9.佛教对茶文化的贡献:

禅宗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贡献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

(1)推动了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

(2)对植茶园建茶山做出了贡献;

(3)对中国茶文化尤其是中国茶道向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日本茶道就是唐宋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以禅悟为主要内涵的茶道。

禅宗对中国茶文化尤其是茶道的贡献是创造了饮茶的意境,把禅引入茶的品饮,即茶禅一味。

10.儒家礼、乐思想与儒家茶艺茶道的社会意义:

11.三家思想的主要特性:

中国的主要哲学有儒家的仁义与和谐,道家的无为与因顺自然,佛教禅宗的苦、空、禅、12.三家茶道的基本特征:儒家-----视茶为人品,情品

道家-----茶为自然物,自然即道

禅家-----茶禅一味

13.三家之间的联系:

哲人们把茶和茶叶品饮这一社会活动看作道的本体,饮茶就是道,茶叶品饮就是道(饮茶既道)。

我们老百姓坐下来喝茶,最直接的追求就是和谐,淡雅与宁静,这种氛围就是儒家、道家、佛家的共同追求。

15.儒家:

1)等待的过程就是“独善其身”的过程

2)《需卦》的启迪:一是要善于等待;二是要做好准备工作。

3)《序卦传》中“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稚嫩事物的成长离不开各方面的滋养。4)需卦是一弱卦,是事物处于稚嫩状态生存和发展启迪,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弱德。

5)《中庸》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天容万物,海纳百川”。

6)亲亲与尊贤是礼之所生的基础。

7)仁,是以血缘为基础的爱(情感)。

8)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是与禅学结合而后生,以研究“心性义理”为内容,传承孔、曾、思、孟之道统的“道统之学。”(理学同时也吸收了道家思想内容。)

16.道家:

1)道家与老子所著的《老子》亦称《道德经》。

2)《老子》中的三大哲学命题:

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②柔弱胜刚强③无为而无不为

3)“无为”:不妄为,不强为。因顺自然。

4)老子追求的“美”就是自然之美,老子追求的社会,就是这种自然社会。

5)老子全部哲学精髓就在于“因顺自然”

6)道家思想与茶文化(道家茶道):

道家思想为中国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因顺自然”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茶道的精髓部分。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观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7)自然化的人,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回归的渴望以人对“道”的体认。

8)中国茶道“自然化的人”的渴望特别强烈,表现为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

9)人化自然即自然万物的人格化和人性化。

10)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人化,而且包含了茶具的人化。11)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茶道精髓,而人化自然和自然化的人是茶人在茶茗品饮中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体现。

12)坐忘是道家为了在茶道体悟中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13)道家不拘名教,纯化自然。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在茶道体悟中追求的“无我”。14)“无我”并非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在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致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

第七章茶艺

1.艺与茶艺:

(1)艺(兿)之词义层次

1)种植

《诗经?唐风?鸨羽》:“不能艺黍稷”“不能种植粮食”。这个意义本写作“埶”,后来又写成“蓺”。按陆羽观点,茶艺从艺茶开始,艺茶就是茶树的种植。

2)才能、技能、本领

《史记?龟策列传》:“博开艺能之路”此义项与上义项有联系,即种植中有技艺。由动词延伸为名词。

3)艺术

当技艺达到如火纯青、出神入化的高度,技艺赋予一定的审美观,表现出某种审美境界时即为艺术。诸如庄子笔下的庖丁,其解牛技艺可谓艺术。

呈现茶的物质美是技艺。即呈现茶的物质美,又展现人的审美观,在茶茗品饮中获得精神慰藉才是艺术。茶茗泡饮艺术应该是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过程与结果。

(2)茶艺:是茶茗泡饮技艺和茶茗品饮艺术。

茶艺是茶文化的基础,是茶道的表现形式。

2.艺茶与鉴茶:

(1)按陆羽的观点,茶艺是从“艺茶”开始的。艺茶是指茶树种植和茶的制造。

(2)艺茶需应天时

1)选种应知天时:茶树品种的耐寒性、耐旱性要与气候环境相适应。

2)好茶采摘应得天时:天的晴、阴、雨、光照、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都影响茶叶质量。

3)好茶采摘应抓住时机:各种茶类都有其最佳嫩度,按其要求及时采下,才是最大程度发挥茶鲜叶的经济价值。

(3)艺茶需合地利

(4)艺茶更需合人和

人和体现在采好茶,制好茶,藏好茶三个面。

(5)鉴茶时胸中藏有一定量的历史名茶:

唐代:湖州紫笋和阳羡紫笋、东川神泉小团、歙州谢源茶、岳州泸湖含膏、睦州鸠坑、洪州西山白露、荆州玉泉山仙人掌茶等。

宋代:大小龙团、片茶、绍兴日铸、修水双井绿

明清:武夷岩茶、西湖龙井、徽州松萝、洞庭碧螺春、岳阳君山银针、宣城敬亭绿雪、泾县涌溪火青、太平猴魁、六安瓜片、信阳毛尖、老竹大方、祁红、婺绿

(6)脑中应知名茶概念与当代著名茶种

(7)名茶的特点

1)五名:名山、名水、名胜、名种、名人

2)四精:原料精细、制工精湛、品质精良、包装精美

3)三定:相对稳定的工艺流程与技艺;稳定的品质风格与质量标准;稳定的市场

4)二旺:产旺(有一批量的产品)、销旺(声誉大、价格高、效益好)

5)一补取:各种名茶在品质规格,原料选取,加工技术等方面都是呈取长补短、启迪补益,推陈出新趋势,是各自都在稳中求发展,在变中求效益,这就是名茶

品质风格的与时俱进问题。

60--90年代的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狮峰、梅家坞、西湖

洞庭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西山

黄山毛峰:黄山风景区之汤口、岗村、杨村、芳村

六安瓜片: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毗邻地带

太平猴魁:清末茶农王魁成在猴坑凤凰岭茶园采取原料创制的魁尖

庐山云雾:江西庐山(烘炒类型)

狗牯脑:江西遂川汤湖狗牯脑山

涌溪火青:安徽泾县丰坑、盘坑、石井湾、湾头山一带

婺源茗眉:半烘半炒

信阳毛尖:尖形茶

十大名茶新提法:

三种细嫩绿茶: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

二种大宗出口绿茶:婺(屯)绿、平水珠茶

二种大宗红茶:滇红、祁红

三种乌龙茶:大红袍、铁观音、冻顶乌龙

3.论水与择器:

历代鉴水专家对水的判断强调:

“源清、品活、水甘、质轻”八字,也有归纳为“轻活清冽”四字。

茶艺四事即精茶、真水、活火、妙器。

有唐以来茶具的发展总趋势是由繁趋简,由粗而精。

宋时的瓷器主要分为两大支系,一为青白瓷系,另一为黑釉瓷系。

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4.习茶与品饮:

茶艺大致可理解为饮茶艺术,它看似是饮茶生活艺术化,实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思维为精神核心的饮茶生活方式。

5.茶艺的构成要素:

(1)茶、水、器、火是构成茶艺的四项基本要素。如果加上茶艺的主体——人和茶艺活动的场所——境,则构成茶艺的六要素。

(2)茶艺的六要素又通过“艺”来贯穿,所以要达到茶艺之美,就必须人、茶、水、火、

器、境、艺俱美。

(3)在习茶与品饮中强调的是人之美、艺之美与茶之美。

6.论水品、茶品与人品:

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和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及其所能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是以水品喻人品的著名论断,体现了中国水文化的核心与精髓。

水的文化内涵与茶的精神文化是相似相通的,我们没法区分一杯茶中哪是水,哪是茶;同理我们也无法区分它们两者差异,水文化本应包含于茶文化体系中。当水与茶比德为高尚品格的化身,道德的体现时,水品、茶品也就是人品了。

7.茶艺创造美的环节与鉴赏美的角度:

茶艺活动中通过呈现美和鉴赏美的互动,使受众获得美的陶冶。

美是茶艺的基本特征,茶艺的技艺层次要求茶之色香味形之美,而茶艺的艺术层次则要求环境美、技艺美和心灵美(心灵美即善),需要强调的是茶艺的美是由主泡者和品饮者共同创造的。两者的和谐配合,各尽其职才能创造美和鉴赏美。当然,主泡者(表演者或展示者)处于创造美的主体位置,品饮者则主要在于鉴赏美,但两者如配合不好,则事倍功半,难成事功。

8.中华茶艺美学的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审美客体:

这属于客观的范畴,主要指茶的色、香、味、形之美,器之美、水之美、境之美等。(2)审美主体:

这属于主观的范畴,主要表现为审美心理,包括审美经验、审美直觉、审美表象、审美知觉、审美判断等。

(3)审美活动:

指审美主客体结合的范畴。审美活动是衡量审美效果的唯一标准。

第八章茶礼

1.礼是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等的总称。

2.等级是礼的本质内涵:

(1)礼在社会社交中体现在礼仪形式中。

(2)礼的外在体现是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3)礼的社会功能是维护封建王权、皇权、等级利益和社会秩序。

(4)礼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等级观念,等级制度的体现,等级是礼的本质内涵。

3.礼包括礼法和礼俗两部分。

(1)礼法是等级观念、等级制度的具体化、条文化、系统化的体现。

礼法的目的:

以暴力形式强制人民去遵守等级秩序,维持社会正常安定和正常运转,维护王权统治。(2)礼俗指礼仪习俗,即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

4.礼法与礼俗的关系:

(1)礼法与礼俗最早源于祭祀,即祭祀天地和祖宗。

(2)礼的共性在于“对人都有约束力,都是规范人们的行为思想的手段。”

(3)礼法是由统治者以正规条文颁布的具有强制性执行性质的行为规范;

礼俗则以约定俗成的形式存在的非正规的行为规范。

5.茶礼仪是等级观念,长幼尊卑,主客亲疏在茶叶烹饮中通过一定的程式得以体现的过程。

6.茶礼仪具有“道”的内涵。

7.《百丈清规》载有中国最早的成文的茶礼仪。

8.茶文化的“教化”作用就是在礼仪程序中实现的。

9. 儒家茶礼仪最能体现等级观念和等级意识,尤其是宫廷茶礼仪。

10.在茶文化的三大支柱茶道,茶艺,茶礼中,儒家茶礼最森严,道家茶艺美仑美奂,佛教禅宗茶道内涵深邃。

11.茶俗就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民间饮茶用茶习俗。

茶俗是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体的风俗、习惯、礼仪,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下的产物(还应加上自然条件,这条很重要。自注)。

12.茶俗具有地域性、社会性、继承性、播布性和自发性等特点,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信仰等各个层面。

13.内容各异的茶俗:生产习俗、经营习俗、品饮习俗。

14.不同阶层茶俗:宫廷茶俗、文士茶俗、僧道茶俗、世俗茶俗、草莽茶俗。

15.茶俗的文化表现

(1)日常生活茶俗文化

(2)人生礼仪茶俗文化

(3)祭丧茶俗

(4)古代茶馆茶俗文化

(5)茶艺的流变

16.不同民族的茶俗:(民族茶俗特色)西南民族茶俗、西北民族茶、其他民族茶俗。

17.不同地区的茶俗:

南北茶俗的差异、城乡茶俗的比较、都市茶俗、闽台茶俗的探寻、粤港澳茶俗的特性18.茶俗举例:

桃源擂茶、藏族酥油茶、福建广东喝乌龙茶、蒙族奶茶、维吾尔族喝茯砖茶、白族三道茶、傣族竹筒茶、云南佤族的烤茶、陕甘罐罐茶

19.茶俗是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茶为主题或以茶为媒体的风俗、习惯、礼仪。

20.茶俗之俗绝非低俗、庸俗之俗。

21.雅俗共赏是指茶可雅饮,也可俗饮。

22.茶的“俗饮”是指平民百姓日常之饮,非低俗之饮。

23.“雅饮”是指文人雅士艺术性之饮,雅饮与俗饮其区别可以是烹饮方式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的追求不同。

24.“俗”与“雅”是辩证的,没有广大民众的俗饮之俗,哪有文人仕大夫的之雅饮之风尚。大雅若俗,俗到极致自然雅,俗中见雅;上层社会“雅饮”成风气亦为俗,此既雅中有俗。雅植根于俗。

25.礼的功能就是教化和规范作用,是协调等级(或称差等、差异)秩序,调节社会关系,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为礼的组成部分的礼俗,也同样有教化、约束、规范作用,也同样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

26.茶俗与茶艺的关系:

(1)个别与总体的区别

(2)审视角度的差异

(3)艺中有道

所以说,茶道、茶艺与茶俗三者是茶文化的三大支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又各自有其本质属性。

27.茶礼分茶礼俗和茶礼法。

28.我国古代茶礼法包括贡茶、税茶、榷茶、茶马互市等制度。

29.茶礼法是国家针对茶叶生产、贸易、税收等所颁布和制定的规定、制度法令和政策等的总称。

30.唐时贡茶.以早为贵。

宋代贡茶,比唐尤甚,不但求早求量,更重品质,且花样翻新,名目繁多。

宋代贡焙

元代贡茶

31.“裴休茶法”,其主要内容为:①理清税权②取缔私茶③保护茶园减税

第九章茶与文学艺术

1.茶诗包括咏茶和有茶两大类。

2.茶诗的形式:

古风、歌行、律诗、绝句、联句、宝塔、回文、顶真以及竹枝词、试帖诗、宫词等。

3.现存最早的涉茶诗,是晋代孙楚(约218-293)的《出歌》。

4.荼荈即是茶,“茶苑出巴蜀",说明直到西晋时期,茶仍是巴蜀的特产。

5.六清是指古代的6种饮料,即水、浆、醴、凉、医、酏。

6.晋代左思的《娇女诗》是一首五言叙事长诗。

7.鼎是一种三足两耳的食器,这里用来煮茶。唐代以前还没有专门的茶器,往往与酒器、食器混用。

8.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以荼为主题的茶诗,也是名茶入诗第一首。

9.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10.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11.“斗茶”又称为“茗战”,是一种品评、鉴别茶叶品质的活动。

它起源于福建建安北苑贡茶选送的评比,后来民间和朝中上下皆效法比斗,成为宋代一时风尚。

每到新茶上市时节,竞相比试,评优辨劣,争新斗奇。

12.苏轼《汲江煎茶》: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3.词萌于唐,而大兴于宋。宋代文学,词领风骚。宋代茶文学在茶诗、茶文之外,又有了茶词这样一个新品种。宋以后,元、明、清及现代,茶词创作不断,但佳作不多。

14.散曲是一种文学体裁,在元朝极为兴盛风行,因此,元代又有茶事散曲的出现,为茶文学领域,增添了新的形式。李德载的《阳春曲?赠茶肆》小令十首,便是茶曲的代表。

15.最早的涉茶文是西汉王褒的记事散文《僮约》,其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荼”。

16.西晋杜育的《荈赋》是现存最早的一篇茶文,可惜散佚,幸赖《北堂书钞》、《艺文类聚》等书得以部分保留下来。《荈赋》是文学中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颇有影响。

17.杜育,字方叔,与潘岳、左思、陆机等合称“二十四友”。

18.苏轼《叶嘉传》通篇没有一个“茶”字,但在细读之下,茶却又无处不在,其中的茶文化内涵丰厚。苏轼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双关、虚实结合等写作技巧,对茶史、茶的采摘和制造、茶的品质、茶的功效、茶法,特别是对宋代福建建安龙团凤饼贡茶的历史和采摘、制造,宋代典型的饮茶法——点茶法有着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

叶嘉其实是苏轼自身的人格写照,更是茶人精神的象征。《叶嘉传》是苏轼杰出的文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