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宜居城镇申报材料

生态宜居城镇申报材料

生态宜居城镇申报材料
生态宜居城镇申报材料

壮大区域绿色经济建设美丽生态家园--南召县云阳镇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城镇专题报告

一、云阳镇基本情况

南召县云阳镇位于南阳盆地北沿、伏牛山南麓,西距南召县城32公里,南距南阳市区、东距方城县城、北距鲁山县城均为60公里,是“两市”(南阳、平顶山)、“三县”(南召、鲁山、方城)、“七乡镇”(云阳、小店、皇后、太山庙、柳河、四里店、熊背)交界地带的区域性枢纽核心乡镇。境内交通便利,焦柳铁路、S331线、S231线重叠交叉穿镇而过,有县级火车站1个、汽车站1个。镇域总面积152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6个社区居委会,耕地面积3.7万亩。止2012年底,辖区社会人口10万人,其中镇区人口近6万人,是全县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

2011年以来,云阳镇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十一五成就十佳名镇”、“河南省绿化模范乡镇”、“河南省科普示范乡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南阳市五星级城镇”、“南阳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

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近年来,云阳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工业强镇、商贸重镇、生态大镇、文化名镇”的发展目标,围绕“突出两项重点(城市建设和项目建设),实现两个突破(苗木花卉产业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筑牢两条底线(信访稳定和计划生育工作),夯实两个保障(组织队伍建设和财政实力增强)”的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镇情,务实重干,攻坚克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形成了重点工作跨越发展、整体工作统筹发展、

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社会大局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2011年,云阳镇综合经济实力排序在南阳市206个乡镇中排第23位(含各县的城关镇),全县排第2名。2012年,全镇生产总值(含三次产业)完成11.3亿元,同比增长11.2%,净增1.1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7.2亿元;服务业总产值完成2.5亿元;农业总产值完成1.5亿元;财税收入完成1867.4万元,同比增长19%,净增30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亿元,同比增长20%,净增1.5亿元,位居全县前列;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233.9万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77元,同比增长10%,净增525元。

(二)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事业

云阳镇区内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社会养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教育机构设施健全。建有中韩中医药学校1所,高级中学2所(其中私立1所),初级中学6所(其中私立2所),小学7所,幼儿园24所,职业学校3家。医疗卫生及养老机构健全。设有县级医院2个、镇级卫生院1个,门诊15个,其中镇中心卫生院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南召县骨伤病医院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卫生医疗设施完善、医疗器械齐全,执业医师及护理人员队伍完备;每村都设有村级卫生服务室和专业的医务人员。现全镇每千人拥有医务技术人员4人、病床1.9张。全镇已有5000多城镇居民参加了城镇医疗保险,有5.5万农村群众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8万城乡居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建成“全国模范敬老院”1个;成立了全省第一家乡镇级的慈善协会,城乡医疗、养老保障和救助体系已基本形成。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镇区有文化站1个,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藏书2万册,配有电影放映机、乐器、体育器械等,组建了舞蹈队、合唱队等群众文艺团体;每村都设有文化活动室,配有图书室、电视等休闲娱乐设施。镇文化站定期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设有镇广播电视台1个,实施了广播电视“村

村通”工程,利用mmds系统为全镇住户发射电视信号。水电设施齐全。已建成日供水能力2万吨的自来水厂1个,镇区2万人已用上自来水。2012年,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建成30立方容量的蓄水工程11个,打机井近千个,建自来水管网18.5公里,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8000人以上,改水受益率提高到97%。境内有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共4座;全镇农网改造完成,供电入户率100%。公共服务职能机构健全。镇直及驻镇单位众多,设有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公安分局、两个派出所、法庭、交警队、刑警队等职能单位28家;有中行(河南省仅有2个乡镇设有中行支行)、农行、村镇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网点10多个;建成液化气站1处;设有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负责全镇农技推广、牲畜品种改良、动植物疫疾病防治等。位于镇区的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直属省农业厅,是河南省唯一从事蚕业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也是全国建立最早的省级蚕业科研机构之一,为全县乃至全省的蚕业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完善的城镇服务机构,为云阳经济社会发展和方便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

小城镇建设,特色产业是支撑。云阳镇党委、政府在城镇发展中,结合镇域经济特点,对工业经济、商贸流通经济、农业特色经济进行重点培育,着力实现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工业经济

云阳工业企业基础坚实,镇区及周边有布局合理、资源配臵雄厚的红阳、向东、兵工三五五库、河南物资储备局三七八处、国家直属粮食储备库等国有企业和机构,有济南军区后勤部工程驻军以及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和原南阳市云钢总厂(现为改制为天瑞集团云阳云铸有限公司)等。

一是大力发展汽配铸造业。全镇现有汽配铸造企业9家,年

产电机外壳、汽车配件等各类铸、锻造产品6万多吨,云阳镇已成为南阳防爆集团、湖北二汽、河北长城汽车等企业的配套锻、铸件产品生产基地。二是打造云阳铸造产业园。天瑞集团投资6.1亿元的450 m3熔炼高炉已竣工,为充分利用该项目年产55万吨铸造铁水的资源优势,云阳镇和周边4乡镇组团规划建设3平方公里的云阳铸造产业园,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实现年产55万吨生铁和60~80万吨优质铸件,把云阳打造成中原地区重要的现代绿色铸造产业基地。三是扶持壮大传统产业。为传统的微型电机企业和恒雪面粉、杰达特材、银河制衣等一批老企业的发展壮大搞好协调服务,使其成为镇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目前,全镇共有各类工业企业5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家。2013年元-9月份,工业总产值完成14.5亿元,位居全县第一;限额以上企业总产值5.8亿元,增加值完成1.9亿元,实现利润2500万元。以汽配铸造、微型电机、服装、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成为镇域工业经济的四大支柱,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步良性循环发展。

(二)商贸流通经济

云阳自古就是商贸重镇,如今小城镇面貌的不断改善和服务功能的日益完备,催生云阳成为宛北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聚集洼地。目前,全镇已建成专业市场3个,商业区4处,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000多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日人流量3.5万人次左右,日销售收入达100万元以上。货运物流畅通发达,有申通、圆通、韵达、EMS等10多个快递公司网点,经济活动集聚辐射带动总面积达1068平方公里,辐射半径达19公里。云阳镇已成为周边10个乡镇最大的商品及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区域性枢纽核心乡镇,辐射服务本镇及周边人口超过30万人,相当于全县总人口数的50%。

(三)农业特色经济

为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云阳镇积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打造“河南云阳玉兰之乡”为目标,大力发展辛夷、花卉苗木、品种桃三大特色农业经济,在资金帮扶、市场开拓、科技培训等方面搞好服务,助推产业规模急剧膨胀。

目前,全镇辛夷种植发展到15个村5.8万亩360多万株,年产辛夷在1500吨以上,已成为“中国辛夷之乡”、“中国辛夷原产地”的核心区域;品种桃种植面积达到1.5多万亩,成为河南省“无公害品种桃基地”。以辛夷为基础的玉兰苗木产业蓬勃发展,以玉兰系列为主的苗木花卉发展到12个村3.1万亩,共有100多个品种,苗木存储量达8000多万株,产品俏销全国10多个省市,形成了“玉兰花香名天下,风景花木进京都”的发展景象,云阳已成为全市的苗木花卉中心乡镇、豫西南最大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苗木花卉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

2012年以来,云阳镇以辛夷产业为基础,以玉兰产业为主导,在生态经济建设上实施“三三工程”,着力兴建“三大园区”和“三大基地”。“三大园区”即玉兰生态观光园、玉兰生态物流园、生态碧桃采摘园。玉兰生态观光园借鉴“中国第一农家乐”--四川成都徐家大院的发展理念,由南阳锦天园林公司投资1.2亿元,以山头村为中心,建设总规模1万亩,分三期实施,整个项目建设包括玉兰园景观中心区、苗木花卉示范基地、150亩“七彩花海”田园、4.8万平方米的苗木花卉交易集散中心、500平方米的苗木花卉研发中心及配套的基础设施等,将以玉兰产业为主线,建设集农业生产经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一体的现代农林生态示范园,把玉兰园打造成为全县苗木花卉产品的展示平台、全市知名的高效生态园。截至目前,玉兰生态园已完成投资3000

多万元,核心区域土地流转近千亩;在周边乡村建立苗木花卉基地1万亩;移植栽培玉兰、桂花、红枫、紫薇等绿化景观树种60余种,其中大规格名贵花木两万多棵,各类小苗10万余株;景观打造、生态餐厅等正在建设中。

玉兰生态物流园总投资1.3亿元、占地3280亩,已完成土地流转800多亩,将通过搭平台、建市场的模式,网上宣传推荐,把生态物流园内的摊位对外出租招商,吸引全国各地的客商到物流城内从事苗木交易活动,搞活苗木产品流通营销网络,打造辐射中国中部高端的苗木花卉交易集散中心、驯化基地,为苗木花卉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平台。

生态碧桃采摘园利用万亩有机桃产业基础,完善道路、水利、观光亭等基础设施,建设交易市场,发展农家旅游,建成集生产、交易、生态农家游为一体的乡村休闲采摘观光园。

三大特色农业基地包括涉及7个村1.5万亩的玉兰、女贞基地,涉及7个村1.6万亩的辛夷、桂花基地,涉及3个村1.1万亩的有机桃基地。

通过“四园”作引领、“三大基地”作支撑,加强政府主导、项目扶持、市场运作和技术培训,推行“公司+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模式,带动全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上档升级,提高附加值,实现多元化发展。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把云阳打造成全市的花木精品基地、全省知名的生态大镇、中国中部的苗木花卉交易中心。

三、新型城镇化推进情况

(一)城镇规划建设

云阳镇把城镇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头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通过争取国家扶贫项目、强力招商引资、社会筹资等多方融资渠道,近五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亿多

元,城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镇区已形成了“四纵三横一环”的道路格局。

1、坚持高起点规划。树立规划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根据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的要求,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逐步实施,十年属一流,二十年不落后”的原则,聘请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完善了《2010年-2025年云阳镇总体规划》,把城市规划用地扩展到16平方公里,镇区建设用地扩展到12平方公里。在规划上,把镇域分为“四区”、“两轴”,“四区”即中部综合工业发展区、北部辛夷特色经济发展区、东部油桃特色经济发展区和南部苗木花卉特色经济发展区。“两轴”即由S331、S231过境公路两侧共同构成两条一级城镇发展轴、从北部西花园村起到南部铁佛寺的二级发展轴。2012年,又邀请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实地考察,把云阳作为南召县次中心城市,高起点编制出云阳城镇的控制性规划及修建性详划,为城市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高标准投入建设。通过财政投资、项目支撑、招商引资等措施,逐步推进“一心”(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两带”(即沿鸡河、鸭河的滨河景观带)、“三轴”(即人民路、建设路、鹿鸣路三条镇区主干道)、“四区”建设。

(1)围绕“两带、三轴”,加快骨干路网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滨河景观带规划总长度5公里,计划总投资10亿元,在5年内建设环滨河商业店铺3000间6万平方米,住宅面积25万平方米;新建2座跨河大桥和3座橡胶坝;环滨河周边建设高档商务酒店、休闲广场等,打造集生态、休闲、商贸、防洪为一体的新景观带。其中,鸡河东岸综合开发工程已硬化道路1500米,铺设彩砖7500平方米,道路绿化3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5盏,年底前基本完成商品房建设和配套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以

崭新的姿态引领滨河景观带综合开发。鸡河西岸综合开发工程征地和附属物补偿等工作已结束,即将开工建设。鸭河上游综合开发工程已平稳征用地158亩,正在启动拆迁及护河堤的修建工作,鸭河下游的护河堤及商住房建设正同步进行。

(2)“三轴”建设上:一是鹿鸣大道建设。承接云阳南北的中轴线--鹿鸣大道全长近2000米,道路控制红线42米,计划总投资3.5亿元、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包括鸭河北岸、鸭河南岸、鹿鸣大桥和拆迁安臵区建设四部分。目前投资550万元的鹿鸣大桥已竣工通车,南段的商铺和道路的硬化、绿化、亮化及排水系统将于年底前全部完工,其余部分正在有序推进。二是打造人民路精品一条街。对人民路沿街的广告牌匾和门牌号进行统一规范;投资25万元在主要十字街口安设臵了红绿灯、道路指示牌,并新建水冲式公厕1个。三是建设路的提升。借助S231线修建机遇,提高建设路路面质量,对建设路的排水管网、人行道、慢车道进行了修建提升。投资30多万元,对人民路、建设路两侧的行道树和花坛进行补植补造;实施街景灯饰工程,安装缺失的过街彩虹,在进入云阳的主路口安装了展示云阳形象的LED灯,丰富城镇夜间景观。

(3)围绕“四区”建设,加快老城区改造,并突出御景华庭小区、丽景名都小区、黄金河岸小区、天骄城四个高档小区的建设。一是老城区改造。鼓励镇区居委会积极利用“一事一议”等项目,发动群众参与道路硬化、下水道及河道清淤等工程,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二是高档商住小区建设。御景华庭小区现已完成投资0.6亿元,建成10层以上电梯房9栋4万平方米,正在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丽景名都小区计划投资5000万元,新建12层以上电梯房4万平方米,同时启动一级批发城的招商和前期筹备工作。目前,已投资2500万元,3栋2万多平方木的主体工程

已封顶。黄金河岸小区计划总投资1亿元,占地6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已完成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500万元。天骄城计划投资3000万元,已建成2栋17层电梯房3万多平方米。

(4)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①自来水厂项目工程。计划总投资2800万,项目资金1400万,水厂及主管网和部分支管网已经建成使用,二期工程正在施工,到年底镇区居民5万人全部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②污水管网项目工程。计划总投资5010万元,目前已修建主管道8公里,为今后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升城镇形象做好铺垫。

③天然气管网铺设项目。计划建输气站2处,年底前完成部分主干道管网铺设,争取使镇区500户以上居民用上天然气。

④垃圾中转站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已完成了征地工作。

⑤道路桥梁建设。目前已投资1500万,建成了鹿鸣大桥,修建镇区道路8长公里,修建广场3处、游乐场2个,完成主要街道的边沟修建、彩砖铺设、绿化、亮化等工程。

⑥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1年以来,中央投入资金2200万元建教师周转房4000平方米、完成22所学校食堂建设、4个幼儿园建设及修缮教学楼共6000平方米。

通过“两带”、“三轴”、“四区”的逐步建设,使云阳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把云阳打造成一个白天碧波荡漾、绿树成荫、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夜晚灯火辉煌的“山城、水城、生态宜居城”。

(二)规范化的城镇管理

云阳镇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为载体,以统筹解决城镇、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加强和完善环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镇动员、全民动手,规范靓化镇容镇貌。

1、坚持高规格组织。成立城镇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党委

书记任组长,城建、土地、城管、工商、公安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共同负责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工作。

2、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加强城镇主要干道、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的管理,组织工商、交警、交管等部门联合治理乱摆摊设点和占道经营,坚决打击骑门摊点、流动摊贩,基本形成了划行归市、座商归店的良好经营秩序;对城镇广告进行统一规划,净化了城镇空间;对临街门面、建筑物,进行统一规划和装饰,极大地提升了城镇外观形象。

3、加大资金投入。近三年投入基建维护、卫生保洁、垃圾清运、花坛管护、路灯照明等费用500多万元,加强城管硬件设施,配臵新型洒水车1辆,每天为主街道洒水除尘;配备新型垃圾清运车2辆、垃圾压缩车1辆,城管执法车2辆;对人民路、建设路主干道进序行烤漆划线,规范车辆运行秩序。

4、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以“清洁家园”行动为载体,开展市容治乱工程,大力整治摊区摊点,加强了城镇主要干道、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大力整治临街门面及外墙装饰,对临街门面、建筑物,进行统一规划和装饰,极大地提升了城镇外观形象。狠抓城镇街道、小区保洁工作,认真搞好重点路段、窗口地区的清扫保洁工作,强化垃圾定时定点倾倒,坚决控制暴露垃圾;加大建筑工地的管理,做到封闭式施工、进出口道路硬化;对城镇所有垃圾均做到了日产日清,封闭式运输,垃圾清扫率、清运率达到100%,城镇的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目前,云阳镇区建成面积达到5.9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6万人,城镇化率达55%,全镇主次干道硬化率100%,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7%,路灯明灯率100%,人均绿地面积11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2平方米,实现了照明、绿化、供排水一体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镇区道路畅通整洁,城镇环境优美,城镇品位不

断提高,城镇的承载力和人气不断提升。到“十二五末”,云阳镇建成区面积将达到7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将超过8万人。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围绕小城镇建设的整体思路,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了城镇发展体系,按照“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产业支撑,打造精品”的工作理念,在全镇规划布局新型农村社区5处,2012年已建成了占地45亩、可容纳110户的的兴云社区;并以苗木花卉产业为支撑,按照“规划高端、建设高档、绿化美化到位、文化氛围浓郁、生态和谐宜居”的标准,在山头村规划建设全镇第一个大型、新型农村社区-玉兰家园社区。该社区远景规划面积800亩,计划容纳1万人;近期规划占地216亩,容纳725户3000人,分三期实施完成。社区内幼儿园、超市、小学等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俱全;社区借鉴徽派建筑风格,结合鸭河自然水系和云阳文化底蕴进行高规格设计,在全市100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规划中排名第五。目前,玉兰家园社区一期工程已建成住房185套,打造20亩集防洪、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滨河游园;完成3000平方的主广场美化、绿化和亮化工程。社区位于玉兰生态观光园对面,生态环境宜人,社区居民可以到生态园工作,也可以依托生态园发展苗木花卉、搞“农家乐”旅游,实现生态致富。

四、节能减排和生态宜居环境建设

近年来,云阳镇围绕“生态大镇”的发展定位,积极实施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提高生态承载力。

一是加强对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管理力度,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加大对矿区露天矿山边坡整治、复绿、景观修复和山体保护执法力度,狠抓水土恢复工程,积极推进小流域治理。现全镇林地面积达到1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

二是加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与管理力度,建立

垃圾填埋场,设立了固定垃圾箱,促进了全镇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在循环经济发展上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对本镇废气、废水、废渣及噪音污染进行了整治,按照“一控双达标”要求,对个别污染企业实行了限期治理,区域内多个项目已实现互相循环利用产品。目前,辖区内没有一家企业超标准排放,医源性废水实现了集中达标排放,医疗垃圾进行集中焚烧处理。生活垃圾由城管队统一清运处理,处理率达到100%,城镇乱倒现象得到了有效制理。

三是探索多种生态循环利用模式。推广养猪(鸡、牛、羊)--改厨改厕--建沼气池--种菜(茶、粮、果)的“一建四改”循环模式,现全镇3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村庄更加整洁,家禽牲畜全部实行圈养,村内无散放牲畜。通过制订奖励政策、鼓励农户打机井和集中建自来水管网等方式,近两年全镇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建成30立方米容量的蓄水工程11个、打机井近千个,建自来水管网18.5公里,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8000人以上,改水受益率提高到97%。通过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着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条件。同时,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从节能、节材、节水、节电、节地做起,培育节约型家庭、节约型社区、节约型社会,使云阳镇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水平迅速提升,城乡群众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四是创建省级卫生镇、市级卫生村。云阳镇在2008年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镇”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设臵固定的卫生宣传栏,及时开展了卫生防疫知识宣传,使爱清洁、讲卫生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全面落实了饮食、矿山等行业的卫生知识培训;辖区各中小学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100%;切实抓好公共卫生监管,认真执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公共场所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经常性和

预防性卫生监督;加强对垃圾、废弃物的管理,有效杀灭了蚁、蝇、蝉等害虫,对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2012年,朱坪、东花园等4个村被命名为“市级卫生村”。

综上所述:云阳镇作为豫西南知名的历史古镇、人口大镇、交通要镇和经济重镇,作为南阳市重点建设的小城镇、全县经济文化发展的次中心城镇,在区位、能源、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具备独特的经济发展条件和优势,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人口聚集规模大、特色产业明晰、综合承载能力较强,能够代表一定区域小城镇的发展水平。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云阳镇正逐步成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经济社会进步、投资环境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宛北名镇,云阳人民在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同时,也拥有了美丽、天蓝、地绿、水净、宜居的幸福家园。

特申报云阳镇为南阳市“生态宜居宜业城镇”。

云阳镇人民政府

二○一三年十月九日

蘑菇气镇美丽宜居小镇

蘑菇气镇:最美宜居生态小镇 蘑菇气镇地处扎兰屯市区西南75公里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区位优势明显、物产资源丰富。镇域面积7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全镇现辖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56万户,53160人,由汉、蒙、满、达斡尔、锡伯、鄂伦春、鄂温克等多民族组成。目前镇区建成区面积已达4平方公里。 近年来,蘑菇气镇的发展不断加快,已打造成扎兰屯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自治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自治区级环境优美乡镇、全区科普示范乡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镇、国家级生态乡镇。一是独特的区位优势。蘑菇气镇是扎兰屯市、呼伦贝尔市的南大门,东与黑龙江省龙江县接壤,南与兴安盟扎赉特旗毗邻,西接洼堤乡,北连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地势平坦,交通便捷,从该镇镇区到扎兰屯市区仅50分钟路程,是扎兰屯市西南乡镇经济、文化、商贸活动中心,是扎兰屯—乌兰浩特、扎兰屯—阿尔山、齐齐哈尔—柴河、齐齐哈尔—浩饶山公路的重要节点和交汇之地,是扎兰屯市乃至呼伦贝尔市连接黑龙江省、兴安盟的重要节点镇,区位优势凸显,距市区中心远近适中,既能享受扎兰屯市中心城区所带来的辐射效应,又能够自成一体,形成自我相对完整的发展体系。二是发达的交通优势。公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客货运输量居全市各乡镇首位,111线国道、阿海省际通道(阿荣旗—广西北海)、蘑柴公路、碾蘑公路、关浩公路在境内交汇贯通,历来商贾云集、商贸繁荣,是扎兰屯市西南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集散地。三是丰富的资源优势。镇区建有220KV变电站,国家骨干电力传输网和低压供电网覆盖全境,电力供应充足;镇区还建有电信、移动、联通等基站,电讯便捷。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有金代金边壕遗址、济沁河风景区等。现已建设以高产玉米、设施农业、太空蔬菜、有机水稻、特色种植、绿色品牌、科研育种、规模养殖、生态建设、新农民培育和农畜林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的,涵盖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的,集种植、养殖、加工、科研、推广、销售、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

2020年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事迹(精品范文).docx

精品范文,下载后可编辑 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事迹 泸溪县浦市镇浦溪村逐水而居,地势平坦,水路交通便利,距千年古镇浦市仅1.5公里,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大村。 走进浦溪村,巷道,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庭院,舒适雅致;花园,绿意盎然;田野,百花飘香……一幅如诗如画的新时代、新农村美丽画卷尽收眼底。 ■夯实发展基础,人居环境大改观 设施完善,是美丽乡村的基本形象,是群众对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浦溪村整合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入村、入户道路,停车场、文化广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村级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厕所等项目大干快上,建成了村部楼和村文化广场建设,规范设置了便民服务站、党员活动室、同心书屋等,建成了休闲公园,同心文化长廊,完善了污水处理管道,维修了垅头上溪坝……随着全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效改善了村民宜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新的形象。 在此基础上,浦溪村加大了村庄的美化、亮化工作,全村环境绿化工作全面开展,村庄公共区域乱搭建、乱堆放得到整治,村内空坪闲地、沟渠池塘得到清理,村民房前屋后杂物摆放得到规范,传统厕所逐步得到改造,小院落、小民居、小巷弄、小水井、小桥梁等古建筑得到保护

修缮,村庄面貌得到了大幅提升,“魅力浦溪、幸福农家”的浦溪村跃然立于人前。 最让人可喜的是,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容村貌不断靓丽,也促进了浦溪村乡村游和农家乐的融合发展,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村里观光休闲,全村走出了一条“村支两委带动、村民自发参与、共建共享共惠”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2020年,该村还因此获得了“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的荣誉称号。 ■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富裕腰包鼓 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必须把富民强村放在首要位置。浦溪村在切实抓好村庄建设、管理的同时,立足全村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结合全村资源特点,加大乡村产业培育力度,深入探索集体经济入股、党建引领、金融扶贫等多种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等。近年来,村里通过土地流转、能人带动、组建合作社、入股分红等方式,发展了蚕桑、花卉苗木、猕猴桃、山羊和黄牛养殖产业等。 为完善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浦溪村大力鼓励村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村里成立了浦市青水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了“同心富民基地”6个,其中猕猴桃基地100亩、苗木500亩、高笋基地300亩、莲藕500亩、大蒜200亩以及龙虾养殖基地1个。2019年,该合作社引导村民

关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几点思考

对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认识和思考 白塔镇泮怀宇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总结国内外城市化经验和教训得出来的城市建设努力实现的最终目标,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人类生存发展创造最方便、高效、环保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下谈一些个人对仙居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认识和思考: 一、对生态宜居城市的几点认识 1、生态宜居城市提出的背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城市的“生态性”和“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倡导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确保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近几年,国内也提出了“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新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宜居城市”加以具体阐释。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正悄然兴起。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00多个城市把“宜居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2、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的概念查阅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等,有关的定义或解释是: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在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对城市的生态城

市概念进行了解读。生态城市的概念存在了几十年,二十世纪工业文明以后,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而提出的生态城市。邹院士指出,首先生态城市的核心应当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由三个主要的子系统组成,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城市是三大系统协调而且良性运行的城市。生态城市应该是生态系统健康的、良性的城市。 3、宜居城市的内涵。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宜居城市又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在内,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等功效等。 因此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从内涵上讲应该是相互交融互通的,生态的才是宜居的,或者说宜居的城市必然也是生态良好的城市。 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思路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材料

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材料 申报单位:XX省XX市XX镇XX村 XX村隶属XX省XX市XX镇,村区域面积8平方公里,下辖3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5427亩。农户1645户,常住人口5100人,外来人口610人。2015年我村可用财力为231.91万,比2014可用财力增幅25%。农民纯收入为18000元,超本镇平均水平。 XX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 境、农业农村资源,以农业产 业为基础,因地制宜发展休闲 农业和乡村旅游,传承沙上文 化,提高品牌知名度,带动农 民增收致富,具有很强的示范 辐射和推广作用。 一、优美的生态环境 (一)自然条件优越。XX 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全村 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属北亚 热带南部湿润性气候区,四季 分明,雨水充沛,环境优美。 XX村土壤疏松肥沃、水资源丰 富,自然条件优越。 (二)优化环境卫生。对 照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创建标准,由点到面,整治村民家前屋后及家居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配置齐全,有专人管理,保洁到位。发动农户主动参与整治,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保持宅

前屋后整洁。 (三)完善公共设施配套。结合村庄形态和自然地理条件,在村口适宜位置设置村 庄标识。电力、电信、有线 电视等线路同杆架设,配置 路灯。完善现有道路网络, 建设公共停车场及健身场 地。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至市 政管网统一处理,将富氧水 用于蔬菜大棚种植。 (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XX村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XX蔬菜基地积极建设太湖流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废弃物收集池900立方米,沼液发酵池600立方米,将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堆 肥后还田利用。设施蔬菜、 生态沟渠、生态塘的农业废 弃物收集进行堆沤、发酵, 制成有机肥,以期达到农业 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项目建 成后有机废弃物利用率可达 90%以上。 (五)促进产业发展。以室内展示,室外体验等不同功能区划分空间布局,挖掘生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资源,打造“农家乐”餐饮住宿区、农业互动体验区、休闲垂钓区等三大版块。新建游客接待中心及20套苏式风格“农家乐”用房,扶持引导“农家乐”经济。规范经营农业互动体验项目,结合金XX5200㎡的农业科普园及根雕馆、农具农产品展示

湖北省美丽宜居乡村示范项目建设方案

湖北省美丽宜居乡村示范项目建设方 案

湖北省美丽宜居乡村示范项目建设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办发[ ]5号)的通知》要求,为加强试点示范,树立典型样板,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农村建设优先,以乡村振兴发展为目标,以改进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集中支持,重点投入,示范引领,着力建设一批“投入少、效果好、能复制、可持续”的美丽宜居乡村示范项目,为实现乡村现代化探索路径方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加强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吸引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参与,形成乡村振兴大合唱。 2、规划引导,综合施策。坚持“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建设思路,强化规划引领,精准产业定位,弘扬优秀文化,筑牢生态底盘,彰显田园风貌。 3、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分基础型、提升型、精品型三种类型推进示范项目建设,整体改进农村人居环境。

4、科学督导,动态管理。分培育期、创立期、提升期三个阶段有序推进,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形成比学赶超态势。 (三)目标任务与评价标准 至2020年,每个县(市、区)打造5个精品型、20个提升型美丽宜居乡村示范项目,所有村庄达到基础型村庄标准。 精品型美丽宜居乡村示范项目评价标准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提升型美丽宜居乡村示范项目评价标准为:生态优、环境美、建筑特、设施全、支部强、乡风淳。 基础型村庄评价标准为:干净、整洁、卫生。 本方案为省级精品型美丽宜居乡村示范项目操作指引,省级示范原则上每市、州1个,各地可结合实际参照制定地方示范项目管理具体办法。 二、工作程序 美丽宜居乡村示范项目采取创立制,按照“宽进严出”的方式,分批筛选创立对象,按培育期、创立期、提升期不同时间节点进行考评,并相应安排政策支持。 (一)申报条件 1、示范项目的申报对象是行政村内的中心村或若干自然村。本着拓展美丽宜居乡村创立面的要求,过去得到省级层面300万元以上资金支持的村原则上不再纳入选点范围。 2、村“两委”班子工作热情高,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宜居生态城市规划

宜居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充分有效地运用了各种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肯定,这样才有助于全人类的长期可持续化发展,维护好整个生态系统。本文对城市规划和生态宜居城市间的关系及规划进行阐述,以期指导。 一、城市规划与生态宜居城市间的关系 1生态宜居城市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 生态宜居城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追求以人为本,符合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流思想。生态宜居城市是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新方向。城市建设由单纯的追求GDP高速增长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转变。生态宜居城市规划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是城市建设理论和发展的正确方向。生态宜居城市能够有效地解决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协调人、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生态宜居城市理念将引导城市的稳健发展。 2城市规划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品质的重要因素。建筑密度、城市交通、绿地率控制、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布局均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城市设施布局、城市细节设计和城市功能布局均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交通通行和工作环境等,对生态环境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起到建设枢纽的作用。城市规划能够统筹各个部门、协调多方力量,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而共同努力,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保证。城市规划对社会网络的形成和居民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规划便利、安全、景观宜人的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的户外运动。 二、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原则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最直接的实践,是一项全局建设工程。将生态宜居作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城市规划建设能够满足居民健康生活和发展的需求。将以人为本作为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原则的出发点,并结合当地相关政策导向确立了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原则。第一,以人为本和面向大众的原则。将提高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第二人人参与和共建共享的原则。在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应当广泛地动员单位、家庭等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在人人参与规划建设的同时确保建设成果的共享。第三,坚持突出特色和夯实基础的原则。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因素和城市规划现状,探索具有城市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规划项目,并且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从而逐步建成生态宜居城市。 三、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总体战略 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和居民的健康生活。采取以项目建设为带动建设的策略,以影响生态环境改善的城市规划建设因素为切入点,制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总体控制的建设战略。首先,以项目建设带动生态宜居城市的整体发展。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应当将相关项目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细化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内容和条目,从较为具体的建设项目出发,提高项目建设的针对性,促进生态宜居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建设内容越具体、越细致就越能促进规划建设的发展。项目可以是以某项内容为单元的专项城市建设项目,或是以地域范围为单元的整体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是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细胞,只有局部功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建设,城市整体规划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将城市环境建设作为建设的切入点。日常生活环境和相关基础设施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健康生活水平,以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内容为依据,进行生态依据城市专向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从而达到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的。 四、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 1区域绿地规划 改善区域绿地体系是区域绿地规划的首要任务,加大对区域绿地的控制力度,对区域绿

美丽宜居村庄申报材料与美丽家乡活动总结汇编

美丽宜居村庄申报材料与美丽家乡活动总结汇编 美丽宜居村庄申报材料 留山镇下关村美丽宜居村庄介绍基本情况篇下关村地处留山镇北部,距南召县城13公里,村北紧邻旅游名胜古迹千年古刹--丹霞寺,西部留山河傍村而过,南面是莲花池,东部有人工塘堰,村内花卉苗木种植面积750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生态环境优美。全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庄,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80人,耕地面积1650亩,人均纯收入8760元,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花卉苗木及莲藕种植,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业近年来也得到了发展,通过招商引资,以玉雕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初见雏形,在产业上形成一产为主,二产、三产为辅的产业结构。田园风光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走进留山镇下关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星罗棋布、绿盖叠翠的荷花,荷花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带雨,皎皎无瑕。每逢荷花盛开的季节,遮天蔽日的荷叶及各色的荷花吸引无数游人前来观赏;田园里到处都是绿树成荫、姹紫嫣红的花卉苗木种植地,紧邻村庄的月季种植园,一年四季花香怡人,沁人心脾。“山环水绕千年古刹,松涛泉韵绝代风流。”丹霞寺历史悠久,素有“八百里伏牛,五百里丹霞”之称,景区内有千年古柏林100多亩,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此外还有千年银杏、塔林等古迹。在这里,你不但可以领略田园的风光之美、而且还可以体验农家乐趣。当地群众实现了种植业和旅游业的双丰收,成为当地经济收入的主要。村庄篇“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红砖、白墙、两层洋房”是绿树掩映下的下关村现代民居的特点,一幢幢民居错落有致,相映成趣。村内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道路两旁的各色菊花开的争奇斗艳,一行行垂柳正释放着青春而素雅的绿意,生态环境的改善,使下关村也成为鸟儿的栖息地,塘堰及池塘中几对野鸭在戏水嬉戏,白鹭三五成群在村庄周围飞来飞去,使人深受“人在村中走,如同画中游”之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留山镇下关村5个自然村庄都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新型农村社区--丹霞社区紧邻下关村,社区内水、电、路、文化广场、停车场、卫生室、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站、路灯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家中亮化、卫生洁化”的“五化”目标。生活篇“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进入下关村

市住建局关于《吕梁市2020年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行动方案》的解读

市住建局关于《吕梁市2020年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行动方案》的解读 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报送政策文件解读稿的通知》要求,现围绕《吕梁市2020年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作: 一、出台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吕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吕发〔2019〕14号)要求。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推行中发现的一些问题,2020年对指导意见做了进一步详细要求。本《行动方案》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制定,为使《指导意见》得到准确理解和全面落实,做的进一步细化。 二、关于《行动方案》的主要内容 《行动方案》主要依据国家、省相关政策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吕发〔2019〕14号),具体从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步骤、保障措施5个方面提出要求。 (一)总体目标、基本原则 《行动方案》明确了总体目标,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 《行动方案》第二项提出以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生态优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县为主的基本原则。 (二)主要任务 1.拆违治乱。全面清理示范村各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对影响村容村貌的违法建筑、危旧房屋、残垣断壁、废弃建筑、构筑物等予以拆除,确保村落建筑整洁有序。 2.垃圾治理。建立健全各县(市、区)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施城乡垃圾管理“一体化”、“市场化”、“专业化”是示范村垃圾整治的前提条件和长效根基。 3.污水处理。因地制宜,高标准建设示范村生活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特别是村办、乡办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废水。同步进行农村厕所改造。 4.厕所改造。加快农村厕所改造进度,新建改造公共厕所,推进农村厕所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维市场化、监督社会化。 5.绿化美化。村庄绿化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基本条件,绿化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是宜居、宜游的“美丽底色”。

关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

>> 城市发展 >> 城市建设 >> 内容阅读 关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 作者:李炜来源:网络搜集添加日期:07年12月26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描述城市的功能:“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城市的管理者往往更多地关注物质的极大丰富而忽略了城市的主体———人,或者只注重城市精英的生活质量,而忽略了占城市人口大多数的普通市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人居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城市正在向着它的本义回归。本文拟对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作一点探讨。 一、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思考 1、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背景分析。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城市的“生态性”和“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倡导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确保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近几年,国内也提出了“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新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宜居城市”加以具体阐释。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正悄然兴起。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00多个城市把“宜居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从全球角度来看,城市经历了一个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进入后工业阶段后,城市的服务功能逐渐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社会意识,城市居住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2、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一般理论分析。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包括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丰富厚重、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公共秩序安全这六个方面的内涵。 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如下: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文化丰厚度,生活舒适度,景观怡人度,公共安全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扬州就确立了跳出老城、建设新城的思路。2001年又提出建设“人文、生态、宜居”城市。这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城市建设中最直观的反映和要求。2004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2006年,又历史性地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扬州综合实力的增长,是扬州城市品位的提升,是扬州人民安居乐业的最好体现。 二、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思路

美丽乡村建设材料

美丽乡村建设材料 山村座落在风景名胜雨母山脚下,全村12个村民小组416户1564人,中共党员44人,村支两委5人,面积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81亩,林地4130亩,水面300亩,园林100亩。 灵山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累计投入资金1384.7万元,大力实施区委“产业发展领先、现代服务业领先、社会管理领先和生态环境领先”战略,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领先”目标,积极推进“全域公园化”建设,争当美丽乡村建设排头兵。2013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6559元,201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7.7万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荣获湖南省第四届“三湘读书月”活动“书香村组”、“XX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进村”、“XX区文明单位”、“XX区先进基层党组织”、“XX区先进村社区”等多项殊荣。 一、科学规划 加大村庄整治力度,落实村庄建设规划。聘请市规划设计院,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编制完成村庄布局规划,全村所有建设项目及村民建房严格按规划报批、建设。 二、产业发展 引进XX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荣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面积达

630亩的中心城区专业蔬菜基地,基地列入国家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蔬菜标准园)项目,获湖南省“设施蔬菜标准园建设优秀单位”。基地现有200多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年产蔬菜1800吨,产值达800多万元。产出的10种蔬菜已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检测,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雨母鲜”品牌。农业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衡阳金雨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建成了适宜居民阳台、屋顶盆栽蔬菜和珍稀水果示范园;衡阳泓雅生物科技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亩,在无土栽培及活体芽苗菜生产上,创立了“泓雅生态菜”品牌;衡阳菁晖林业技术开发中心,流转土地150亩,重点繁育枣、桃、梨、板栗四大良种果树苗木,年出圃苗木50万株;灵山村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集休闲、旅游、观光、采摘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体验园。产业的转型升级,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 三、设施完备 1. 通畅工程。硬化通组入户公路8.2公里,全村所有村民小组都已通硬化公路,公路通户率达到100%。村道与国、省、县、乡道连通,形成环路,路标设置规范、布局合理,村民出行方便。 2. 水利工程。硬化水渠4.2公里,整修、硬化骨干塘12口,完成雨母湖、过路塘水库、九塘冲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清淤、维修雨母湖、

【住建方案】衢江区关于加快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工程建设的方案

【住建方案】衢江区关于加快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工 程建设的方案 衢江区关于加快推进美丽宜居示 范村工程建设的方案 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为改善我区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房改造建设示范村工程的意见》(浙政办发〔2012〕135号)等文件精神,经区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快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工程(原名为农房改造建设示范村工程)建设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全面推行“政府引导、村级主体、社会参与、统筹推进”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工程建设模式,加快推动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生态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农村风貌。截止2016年3月,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复全区美丽宜居示范村达到11个,已通过省级验收 2个(全旺镇楼山后村、湖南镇破石村)。根据市美丽宜居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全市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情况的通报》(衢村镇示范办[2016]1号),我区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今年计划通过省级验收5个,分别是云溪乡车塘村、举村乡洋坑村、大洲镇狮子山村、全旺镇马蹊村,峡川镇东坪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强化村级主体责任意识。按照总体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要求,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与美丽乡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空间发展

格局。坚持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共建共享美丽幸福家园。 (二)坚持科学规划,注重长效管理。在现有村庄规划建设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修编示范村建设规划。严格控制村庄建设对自然生态和人文遗存的破坏,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充分利用原地形地貌进行村庄建设,延续原有水网与村落肌理,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三)坚持立足实际,着力彰显特色。立足村庄现有基础,把握村庄肌理结构和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培育、做强村庄个性特色,防止千户一面、千村一面,做到一村一品、一片一韵。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建新拆旧”政策,做到各类用地安排合理紧凑、村庄布局适度集中。项目建设要优先实施路面保洁、污水处理、“赤膊墙”整治、堆物处理等基础性工程。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大力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建设绿色生态村庄。 三、工作要求 (一)加快完善工作制度。区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作、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合力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工程建设。各乡镇(办事处)要成立美丽宜居示范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自的主体责任,把美丽宜居示范村工程建设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监督作用,严格执行示范村的民主推荐程序、建设项目的公开公示程序。区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健全督查、考核等工作机制,牵头组织对各示范村的实施情况开展工作督查和年终考核。 (二)加强建设资金保障。各乡镇(办事处)及各有关部门

在运河文化传承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_以天津市为例 (1)

在运河文化传承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
——以天津市为例
张萌 史延冰 王欣然
摘要:以传承运河文化为切入点,着重阐述天津市将运河申遗保护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升城市 宜居性、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本文明确了传承运河文化是天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契 机,进而论述了生态城市发展定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及区县统筹协调发展与传承运河文化和运河保护 发展的关系,并从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重塑自然生态环境、营造人居环境体系、带动文化旅游发展、突 出地区发展重点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带动天津运河沿线地区生态宜居建设和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天津 生态城市 京杭大运河 文化传承 宜居建设
1 引言
天津市是国务院 1986 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天津在深入推进 城市建设的同时,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通过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生态宜 居城市的建设步伐。 从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出台,到 2008 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名村保护条例》和《天津市文物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天津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编制了一 系列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在挖掘城市历史、守护城市记忆方面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9 年,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天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 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运河风貌、传承城市运河文化,不仅是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 也是体现天津地域文化价值、 建设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的迫 切要求。
2 天津运河文化的内涵与现实发展需求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北起武清区木厂闸, 南至静海县九宣闸, 以三岔河口为分界点分为北 运河和南运河两个区段,总长约 174 公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
7554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doc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 内容完整版 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那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xx中国科学院内容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揭秘。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

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 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区别

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区分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该文件指出,将加强统筹协调,加大项目、资金、政策等的支持力度。 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概念区别

基本情况 袜艺小镇,地处诸暨新老城区交接处,依托沪昆高铁、浙赣铁路和诸暨三环线的有利位置,是大唐镇上的一个“镇中小镇”。大唐袜艺小镇规划面积 2.9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78亩,建设用地1162亩。小镇紧扣打造“供给侧经济新模式”为核心,提出了“重构袜业、重塑大唐”战略目标,以转型升级作为主线,推进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和增长方式结构的调整。从而达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目标。并提出“把大唐打造成为全球唯一的以袜子为图腾的一个特色小镇,力争成为全球最先进的袜业制造中心、最顶尖的袜业文化中心和全球唯一的袜业旅游目的地”的愿景。 建设模式 小镇在规划过程中,紧扣“袜业”主业,通过与诸暨市域总体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大唐草塔小城市规划、大唐袜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明确了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的建设规划。确定了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投资方案,统筹推进工业、文化、旅游、时尚等项目建设。通过产业平台的搭建,从智能制造、原料和机器研发、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从微笑曲线的两端进行延伸;从做强“美丽经济”出发,做到文化、旅游、生态和特色小镇建设相互结合、相得益彰。通过袜业制造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着力打造融“智能、商贸、旅游、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现有基础 2015年,大唐镇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浙江省科技型企业7家、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限上服务业企业33家。2015年大唐镇生产袜子80.2亿双,同比减少5.7%,完成销售79.3亿双,同比减少4.2%。但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7.6亿元,增长3.8%,财政收入7.94亿元,增长9.74%。 发展目标 小镇重点规划建设“智造硅谷、时尚市集、众创空间”三大区域,预计到2017年,可实现产值150亿元,税收3.6亿元,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入驻企业495家,全年接待游客近24万人次。

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规划策略探析——以天台县后岸村为例

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规划策略探析 ――以天台县后岸村为例 吴琳,余建忠,鲁斐栋,任凌奇,金永洪 摘要:浙江多元的地形地貌、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的经济特色,为美丽宜居示范村的规划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和特色优势,并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类型,但也出现了规划引领不足、产业培育不够、文化挖掘不深、风貌特色不显等美丽宜居示范村规划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天台县后岸村是浙江美丽宜居示范村的典型代表之一,探索出了一条山区经济转型之路的“后岸模式”。本文以天台县后岸村为例,较为系统地探索和思考了具有浙江特色的美丽宜居示范村规划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美丽宜居示范村规划策略后岸村 1 引言 2012年年底,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构想。为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在浙江的实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浙江提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两美浙江”发展目标。浙江将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中国的起点,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乡村,并纳入“两美浙江”的战略框架。同时,根据自身发展条件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美丽乡村建设探索,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发展与建设模式,并以安吉、桐庐的“中国美丽乡村”,江山、龙游的“中国幸福乡村”等最为代表。 为了更好地加强示范带头作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的通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也发布了《关于实施农房改造建设示范村工程的意见》,加快建设一批“规划设计一流、质量安全一流、风貌特色一流、生态环境一流、社区管理一流”的农房示范村,以实现“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工作要求。截至2015年5月,浙江全省共有包括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德清县武康镇五四村、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开化县芹阳办事处桃溪村等在内的8个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以及560余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多元的地形地貌、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的经济特色,为美丽宜居示范村的规划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和特色优势,并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类型,

创建生态宜居城市汇报材料

创建生态宜居城市汇报材料 创建生态宜居城市汇报材料 尊敬的XX: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来到美丽神奇的XXX,这是对我市工作的莫大信任与支持,我代表XXX 市四大班子及各族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根据安排,下面,我就XXX市建设宜居城市的相关情况做以简要汇报,请给予指导。 一、XXX市建设宜居城市的优势 XXX市位于中国版图"鸡冠"处,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县级市。在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不到9万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3人。境内共1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4%,其中包括蒙古族、回族和俄罗斯族等,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陲小城。从XXX自身的资源、文化、区位及外部环境综合分析,主要呈现五个优势:生态完好。由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和XXX河三大生态系统合围而成。涵盖陆地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类型,保持了原生态、全生态的自然景观。全市70%为林地,17%为天然草原,6%为耕地,绿色覆盖率达90%以上,是天然的植物公园、绿色的基因宝

库。境内河流密布,长度在20公里以上、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81条,河流水质和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Ⅱ类标准。全年降水量360~410毫米,大风日数10~23天,有气象记录以来一直气候温和,风调雨顺。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占全市面积70%,其中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保护区达万公顷,是亚洲原生木本湿地中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物种最丰富的湿地系统,堪称"亚洲第一湿地"。 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各类矿产资源七类19种,主要有煤炭、黄金、铅锌、铁、铜、钼等,素有"黄金镶边"的美誉。野生动植物800余种,国家级保护动物63种,有经济价值的食用和药用植物达300余种。人均占有资源量大,淡水资源是全国的21倍,耕地是全国的19倍,草原是全国的23倍,森林是全国的211倍。 区位显著。隔XXX河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达公里,约占自治区中俄边境线70%,有黑山头、室韦两个国家一类口岸,为中俄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距离呼伦贝尔中心城区仅123公里,距离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仅2小时车程,是呼伦贝尔精品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海拉尔-拉布大林一级公路的开工建设,将使XXX与中心城市交通更为便捷。

乡镇建设美丽乡村典型经验交流材料

乡镇建设美丽乡村典型经验交流材料 凝心聚力,打造和谐美丽新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乡地处皖浙交界,与接壤,面积平方公里,辖村社区,人口万余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村位于我乡南部,是一个竹产业支撑型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3405人。近年来,我乡始终坚持以“ 争创省级新农村示范乡、打造最宜居住乡村”统揽全局,立足于乡域特色,认真谋划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有序地在全乡各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三新一带动”,即全村竹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一是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扶持、指导和规范,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组,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并驻村指导组织实施;二是从政府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服务;三是明确了村两委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了村组户三级网络。现我乡已初步建立“政府指导,村组主导,全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机制。 (二)明晰思路,科学规划 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发展要求,结合村的村情,通过多次会议讨论和调查研究,并带领经充分论证后明确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争创全省一流,打造4a旅游景区”,并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来抓。二是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依托村文化生态资源的优势,先后编制了三个层次的规划:首先聘请专家编制了高起点的《村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尔后聘请专家编制了具体的景观节点开发、建设及保护性规划;围绕打造“三a”旅游景区目标,组织编制《村旅游发展建设总体规划》。同时,我们十分注重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按规划办事,将规划落到实处。 (三)完善机制,开拓创新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南昌要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应该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上下功夫: 一、重视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心区域与次中心区域建设,应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兼顾”。南昌市中心区域空间有限,人口密集、居民生活质量低,商务成本高,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几乎丧失,城市扩容势在必行。在扩建城市中心区域,建设红谷新区的同时,要对南昌县、新建县、青云谱区、湾里区等的功能加以科学定位,提高城镇的服务功能和产业化发展水平,改善人口聚合与土地利用状况,使其组成若干个次中心区域和活动区域,在分散人流,缓解市中心压力的同时,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兼顾”的局面。把南昌建成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氛围开放的动感城市,成为各种资源与人气集聚的“洼地”。 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城市规划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南昌是动感和国家卫生城市,但是,南昌发电厂、造纸厂、江纺等工业污染严重企业位居市中,极不合理。煤烟与工业尾气混合污染威胁着南昌的空气质量。南昌绿化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城乡、地产开发造成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现象屡屡发生。

2007年芬兰、挪威等名列世界各国“环境可持续指数”前五。这些国家也许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都是环境管理最成功的国家。结合南昌的实际,政府必须强化管理,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进行细化、量化。如水的回收利用普及率、废物排放、污染治理标准等等。对南昌发电厂、造纸厂、江纺等工业污染严重企业从新布局。同时,提高项目准入“绿色门槛”,对污染重、难治理项目,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防止发达国家将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项目转移到南昌。 另外,城市规划必须体现前瞻性,保护和突出自然景观特色。江与湖是南昌的特色风光,也是宜居环境的主要因素。在南昌的城市建设中,应重视建设项目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强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但是南昌规划建设中,还是存在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如:南昌的滕王阁与周边居民房的不协调等。 城市规划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利用、开发的关系,延续历史,体现特色,兼顾发展。南昌的规划建设应该侧重做好“水”和“绿”的文章,可借鉴国外新加坡和国内大连的经验,水边岸线杜绝人工建筑,除休息观景座椅、照明路灯、步行道外,尽量保持大自然的原始风貌,并与生活区之间要有绿化隔离带。 调整现行绿化政策,鼓励发展私有绿化业,建立绿色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使绿化权利人得到实惠;加强生态教育,通过教育、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