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8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

18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

18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
18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

18论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

——浅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社会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

的发明,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铁器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秦汉时期,尤其西汉时期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大臣东方朔上个奏折,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抬着上去的,汉武帝用了二个月才读完。那个时期,纸还没有发明,至少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蔡伦以前的中国,书籍大多是竹子做的,这样的书极其

笨重;还有一些书籍是丝绸做的,代价极其昂贵,一般贫民子

弟是读不到的,所以得不到普及。在西方,在纸未引进以前大

多数书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这两种纸就是经过特殊加

工的羊皮和小牛皮;希腊人、罗马人和埃及人喜欢用的是纸莎

草纸。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价昂贵。

在蔡伦之前,中国没有方便的书写材料,而西方国家用的

纸莎草纸,虽有缺陷,但是却比木头或竹子做的书具有无比的

优越性。缺乏适当的书写材料,成为中国文化进步的一个极大

的障碍。

纸的发明,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有了纸这种方便的书写材料,中国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几百年间就赶上了西方,在随后中国又出现了诸如指南针、火药和刻板印刷术等重大发明。

那么,纸,究竟是谁发明的呢?

关于造纸术的起源,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记载:“伦有才学,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 年),

奏上之;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他认为纸是东汉时代宦官蔡伦于

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 年)发明的。其实,据古籍中记载,

在蔡伦“发明”纸之前,已经有人开始使用纸张,时间早于蔡伦

造纸近30 年。20 世纪以来,由于西汉古纸的发现,蔡伦发明纸的说法开始动摇,继而被否定。

我的观点是:蔡伦虽然不是纸的发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

造纸技术的革新者和推广者。

蔡伦造纸之后,造纸技术和纸张广为流传。东汉末年,东

莱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纸能手。他造的纸比蔡伦纸更为白洁细腻。

赵岐著的《三辅决录》中提到左伯的纸、张艺的笔、韦诞的墨,

说他们都是名贵的书写工具。笔墨和纸并列,说明纸已是当时

常用的书写材料。纸成为竹简、木牍、丝帛的有力竞争者,到了

三、四世纪就基本上取代了简、帛,成为唯一的书写材料,这就

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与纸相比,竹木简太笨重,丝帛价格昂贵,纸的发明,大

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

欧洲人在蔡伦以后一千年才开始造纸。发明一种造纸术是

相当困难的,它绝不会出现在发达程度一般的国家里,而且更

要有天赋的个人作出杰出的贡献,蔡伦就是这样的人,他使用

的造纸术基本沿用至今。

造纸术发明于西汉初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们为纪

念他,将他创制的纸称为“蔡侯纸”,尊奉他为造纸鼻祖,并建

祠祭祀。

造纸术在两晋时传入日本、朝鲜,唐时又传入印度、波斯,

后又传至北非和欧洲,取代了用于书写的欧洲羊皮、印度树叶

和埃及纸草,大大促进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

印刷术的发明,一般是指活字印刷术。在此之前,中国已

有雕版印刷,但用雕版印刷,每印文章,便要雕刻木板,十分不

便。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发明了活字印刷,即用胶泥刻字,。

一个字一个字地制做,经火烧煅,使其变硬,即可依需要编排,

并多次使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排字和印刷效率。这是印刷史

上的一次飞跃,对此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详细

记载。

雕版印刷术,同样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关于

谁是世界雕版印刷术的先驱,由于1968 年在韩国庆州发现唐代

武周时期印刷的《无垢金刚经》,曾经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争论。

我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潘吉星证实,该印刷品印自中国长安,而

且中国还有比此更早的印刷品,从而结束了这场历时30 年的大

争论。王渝生说:“中国成为世界雕版印刷术当之无愧的先驱”。

在毕活字印刷术的启发下,《农书》的作者王祯创造了一

套3 万多字的木活字,制定了制作木活字的规格,并发明了转轮排字架,活字依韵排列,排版时转动轮盘,以字就人,使排字工作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王祯将这些技术完整地记载下来,写

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活字印刷术的书籍——《造活字印书法》。由于易于操作,印刷效率高,木活字在全国各地广发流行。1908 年甘肃敦煌发现的回纥文木活字,其规格与王祯所说完全一致。

雕版印刷术在唐时传入朝鲜、日本、波斯,后又传至埃及,

元时传到欧洲。明时(1456 年),德国谷腾堡才在欧洲首次用活字印刷《圣经》。印刷术在欧洲出现时,正值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因此,它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走向近代化的进程。

宋代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首先表现在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这三项重大发明上。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已发明用来指示南北方向的司南。宋代在此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将指南针运用到航海

上。这是航海技术划时代的创新。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

大发明之一,指南针不仅解决了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海上航行辨

明方向的难题,减少了航海的危险性,有助于避免海难的发生,

而且为仪器导航奠定了基础,使人类真正摆脱了海岸的羁绊,可

以自由自在地扬帆于大海之上。航海技术的提高,也促进了指

南针的改进,创造出更精密的航海磁罗经或磁罗盘。此外,指

南针的运用,也使得宋代海船的制造工艺十分讲究。1974 年在

福建泉州湾出土了一艘宋代海船,船全长35 米,具有很好的速

航力和耐波性,结构非常坚固。它表明,在11-12 世纪,中国

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起源与炼丹术有着密

切的关系,是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无意中配制出来的,它

是硫磺、硝石、炭的混合物。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火

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和瘟疫。火药的发明是人们炼丹、制

药实践的结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朝末年,火药已

被广泛用于军事,特别是唐昭宗天佑元年(904 年),杨行密的

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

突火先登入城(《郑传》),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

之类。火炮是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

去;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将吊线点燃后用弓射出。

到了宋代,战争接连不断,促进了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北宋

政府建立了火药作坊,先后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

为主的武器和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较强的武器。南宋末年

(1259 年)造出了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的突火枪。到了元代又出现铜铸火铳,称为铜将军。这些都是以火药的爆炸为推动力

的武器,在战争中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蒙古军队在征服欧

亚大陆的战事中,大规模使用火药武器。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也

是火药武器的故乡。宋元时期中国的管形射击火器的性能堪称

世界一流。历史证明元代疆域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辽阔。

明朝著名大将袁崇焕在宁远之战中,用红衣大炮大败努尔

哈赤,打破了努尔哈赤不可战胜的神话。

清代,康熙帝两次御驾亲征,1685 年、1686 年用威力无敌的大将军神炮战胜沙俄,收复雅克萨。1689 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东部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它遏止了沙俄向东部的扩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清史专家戴逸先生说:《尼布楚条约》保障了中国东北边境一百多年的安定和平,为清王朝后来平定西北、西南地区的叛乱提供了稳定富饶的大后方,对于清朝的发展和繁荣、“康乾盛世”

局面的出现,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和非常重要的意义。王国斌

也坚信中国历史有过长期的辉煌,有理由傲视群雄。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伟大的成就,而且对于世界文明的发

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传入欧洲后,深

刻影响了欧洲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对此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

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

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和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

神发展的最强大推动力。

19 世纪中期,英、法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

国只是在近代才开始落伍于世界。

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说,1800 年以前,世界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欧洲实际上完全处于欧亚大陆

的边缘。

弗兰克坚信中国中心论,认为欧洲的兴起只是在近代。他

阐述了欧洲如何利用美洲获得金钱,强行分占亚洲生产市场和

贸易市场,从亚洲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支配地位谋取好处,从亚

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到了亚洲的肩膀上。

沃勒斯坦提出欧洲中心论,认为从欧洲向外扩张,将其他

地区纳入欧洲为基础的“世界经济”。

阿布—卢格霍德正确地指出:欧洲是一个暴发户,处于亚

洲兴旺发达的事业的边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

意义,一个因素是中国的生产和出口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领先地

位,中国在瓷器生产方面无与伦比,在丝绸生产方面几乎没有

对手,这些是中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使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终

极“秘窖”。

四大发明为中国奠定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地位,对中国

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唐宋时期,中国居于世界

霸主地位。隋唐时期,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摄于天朝权

威年年上贡,岁岁来朝,南方越南等小国也年年进贡,世界白

银流向中国。中国是世界瓷器、丝绸生产无与伦比的国家,欧

洲国家以黄金白银换取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白银内流,

中国贸易处于顺差地位,所以无怪乎弗兰克《白银资本》说:1800

年以前,世界政治、经济、科技中心是中国,即他所说的“中国

中心论”。

近代早期,中国仍然是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只是在近代中

晚期,中国才逐渐落后于西方。英国工业革命后,其他欧洲资

本主义国家也纷纷进行工业革命,而整个亚洲,生产力始终是

传统的、落后的和停滞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把亚洲唤醒,也

使中华民族开始从沉睡中醒来。

从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五次大的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从屈辱、沉睡中醒悟,

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百多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在

1949 年10 月1 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先进的科学技术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科学技术落后,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国家就会贫困落后,

落后就会被欺负,甚至挨打!历史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沉思。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社工理论汇总

社工理论汇总

社工理论汇总(上) 一、有关服务对象的理论 (一)青少年发展任务以及青少年社会化的相关理论 1.哈维葛斯特的发展任务理论 哈维葛斯特(robert havighurst,1972)提出,“发展任务”是指个体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需要去完成或发展的事项、工作或任务。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个人需要发展不同的技能、知识、功能与态度,以符合社会的期望或要求。能完成或达成阶段性发展任务者才是一个健康或适应良好的人,无法完成发展任务者将会产生焦虑、无能的情绪,或被社会所排斥。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类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而不同的文化所给予个人的发展任务亦不尽相同。 根据哈维葛斯特的理论,人在青少年时期共有九项重要的发展任务: ●接纳自己的外身体与容貌,适当的表现男性或女性特质。 ●与同年龄的同性及异性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情绪及生活独立照料,不再依附父母或其他成人。 ●追求经济独立,相信自己可以自食其力。 ●找到职业性向及所长,准备投入工作职场的自我充实。 ●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与概念。 ●了解并能努力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 ●为将来婚姻与组成家庭作准备。 ●建立价值观、价值体系,以符合现实生活需求。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与完成发展任务的敏感时期,是个体生理成熟,且几乎可以学习各种新能力的时期,此时期的学习如果效果不佳会影响后期的学习,因为发展任务亦具有次序性。 2.青少年社会化的发展理论 青少年时期发展任务的观点是从青少年本身出发而对青少年发展进行的论述。青少年阶段的各项发展任务,亦可视为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目标,如果从成人社会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的社会化应包括下列要素: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社会工作概论选择题汇总-附答案.

社会工作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汉堡制创于( ) A.1788年 B.1852年 C.1869年 D.1884年 2.1884年在英国伦敦创设的汤恩比馆是_________的开始。( ) A.慈善组织会社 B.睦邻组织运动 C.爱尔伯福制 D.社会保障制度 3.1982年世界老龄大会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_________当作老龄社会的标准。( ) A.5% B.7% C.8% D.10% 4.以下对社会工作与社会学之间的区别描述错误的是 ( ) A.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比社会工作广 B.社会学的任务解释社会,社会工作的任务解决社会问题 C.社会工作的知识领域超越社会学的学科范围 D.社会工作的产生早于社会学 5.团体发展的四阶段模型是由_________提出。( ) A.西伦与迪克曼 B.加兰 C.克洛德尼 D.特雷克 6.社会工作者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都要贯彻案主的_________原则。( ) A.自决 B.服从 C.主动 D.被动

7.以下属于社会工作间接工作方法的是 ( ) A.社会行政工作 B.社会团体工作 C.社会个案工作 D.社区社会工作 8.下列陈述与社会个案工作的特点不一致的是 ( ) A.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 B.是一对一的工作方法 C.协助案主完善人格和自我 D.调整和改善社会关系 9.社会工作的_________之一是:社会工作者承认每一个工作对象都有潜在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能力。( ) A.特征 B.职能 C.价值前提 D.使命 10.下列_________不属于托马斯关于行为修正派的三大基本类别的内容。 ( ) A.社会行动 B.反应制约 C.社会学习 D.操作制约 11.社会个案工作的功能派以_________为理论基础。 ( ) A.行为科学 B.激励理论 C.学习理论 D.自我心理学 12.以下不属于社会团体工作原则的是 ( )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就是行为科学得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得需求,安全上得需求,情感与归属得需求,尊重得需求,自我实现得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与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她得需求层次排列中,她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得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就是探讨个人得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得影响。按照班杜拉得观点,以往得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得制约作用。她们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她们得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得人得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得说服力。由于人总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会条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得社会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得行为。 三、舒茨得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得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得需要,即包容需要、得支配需要与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得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得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与预测她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得形成与个体得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她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得相互关系得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她得1909年出版得《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她认为,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社会互动形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因此,人得自我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相互作用形成得,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她人如何“认识”自己得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得想象; 3、自己对她人得这些“认识”或“评价”得情感。 五、贝塔朗菲得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与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与物理学中得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与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与把生物瞧作开放系统研究得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得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就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得代表人物.她认为,人得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她把自我意识得形成与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得顺序就是由遗传决定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人生回顾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方形生存曲线理论,等等。 一、人生回顾理论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 (1)和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 (2)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 (3)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和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 (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二、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和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1)成熟型(Mature Type) 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2)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3)防卫型(Armored Type) 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4)愤怒型(Angry Type) 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方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

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论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的比较

论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的比较 摘要:社会目标模式、交互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是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本文结合实例,从理论基础、运作目标、小组特点、实践原则、小组成员、工作者的角色等方面对三大模式进行比较,并对三大模式的优劣势进行说明。 关键词:小组工作、社会目标模式、交互模式、治疗模式 分工: 社会目标模式是透过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其原则与社区工作有诸多相似之处,强调组员的参与、共识和任务的达成,更重的是强调自我了解和专业训练 交互模式又称互动模式或调节模式,强调在小组的协助过程中,有类似问题的成员聚在一起,相互协助发展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工作技巧 治疗模式也叫预防与康复模型,是以治疗个人作为小组工作的任务,同时提供个人的预防和康复的一种干预方式。 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 1.社会目标模式:A.参与、意识提升和赋权。参与可激发个人的潜能,提升个人的意识。赋权及时过程也是结果,包括个人层面的赋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意识;社区层面的赋权:获得知识和理解,以便对个人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社会层面的赋权: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近年来一些针对弱势群体的小组,采用社会目标模式,贯穿了赋权理论。B.系统功能理论。根据系统功能理论强调的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认为小组是由不同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每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挥各自的功能,才能使小组功能最大化,带给成员真正的改变;小组必须建立总目标和过程目标;小组过程是一个动态化、情境化的过程。C.社会变迁理论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交互模式:A.系统理论,系统论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每一系统都有三个协助人生活的系统:非正式和自然系统,正式系统,社会系统。B.场域理论,场域理论汇总的行为环境论、生活空间论和此时此地的概念 C.镜中我、自我观念和符号互动论。 3.治疗模式:A.精神分析小组;B.阿德勒式小组;C.心理剧;D.行为治疗小组; E.玩型治疗小组; F.交流分析小组; G.案主中心的小组; H.理性情绪治疗小组; I.现实疗法小组。 运作目标 社会目标模式对各种弱势群体有很强的适用性,能够推动能力建设和应对市场压力。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扶贫”的非政府组织、村民自助组织、妇女手工艺制作

社会工作计划书的各种理论合集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工作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 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1)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都是一个一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在一起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学关注的则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因此,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实施原则 总体而言,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强调小组组员之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自终都要强调和贯彻如下几点原则性的“工作意识”: ①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要看到,每个小组的组员都具有社会参与的动力和潜能;关键是通过小组与组员、组员之间的互动来激发这种动力和潜能,从而提升其社会意识和

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和吸引弱势群体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特别关注提升弱势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能力。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3)社工角色 社会目标模式将社会工作者视为富有影响力的人,负责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并希望借助其工作,在小组中孕育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引导小组组员发生改变,并且组织、策划小组组员的集体行动,以达到影响社会变迁的效果。 2、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 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是精神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1)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个案理论模式(2013-03-12 10:12:51)转载▼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背景 最早室友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在1928年提出的,她发现在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中所列举的至少一半以上都是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所以她将个案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心理方面。1930年,美国汗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会的概念。193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出版了《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整理,不过当时他是以精神分析为主。托尔主张,对个人地理解必须从“人在情景中”着手。 方法和技巧 (一)直接治疗技巧 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工作者与求助者的沟通状况,把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映性直接治疗和反映性直接治疗。 1、非反映性直接治疗的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三种类型。(1)支持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常用的治疗技巧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同感和信任等削减求助者的焦虑和不安。 (2)所谓直接影响是指工作者通过直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和心理困容的消除。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直接影响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五种: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和干预。(3)探索—描述—宣泄不仅具有研究和诊断功能,同时还具有治疗的作用。通过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释探索求助者的问题,并为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供机会,以便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冲突,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 2、反映性直接治疗技巧 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和人格发展反映 (1)现实情况反映 主要涉及六个方面:1、外在反映2、内外在反映3、内在反映4、对环境刺激的反应5、自我评估6、对工作者和治疗的反应 (2)心理动力反映 工作者协助求助者认识、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倾向,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工作称为心理动力反映。 (3)人格发展反映 是指工作者帮助求助者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早年痛苦经历,调整求助者的人格发展。其技巧包括三个方面:1、宣泄2、分析3、修正。在求助者了解其不良行为的根源基础上,工作者需要帮助求助者重新评估以前的经历,调整求助者现有的人际关系。 (二)间接治疗技巧 其核心是希望通过改善求助者的外部环境来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求助者的外部环境涉及许多方面,主要有父母、朋友、亲属、邻里、同事和雇主等。 诊断 心里与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动态诊断、原由诊断和分类诊断。心理动态诊断 是指对求助者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三部分作横向的动态分析,以了解其人格的内部动力联系。 原由诊断 也称病因诊断。是指对求助者的过去和现在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进行纵向的分析,以便把握求助这问题产生的内在发展逻辑。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工作概论03任务

社会工作概论03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社会工作的对象是(D ) A.贫苦无依的儿童 B. 弃儿 C. 残疾儿童 D. 所有儿童 2.国际上通用老龄化标准是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A )作为指标。 A.10% B. 7% C. 15% D. 5% 3.在老年个案工作的辅导技巧中,国内外常用的两种方法是(B )和生命回顾。 A..回忆 B. 怀旧 C. 展望 D. 鼓励 4.在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 A.家庭系统理论可以使社会工作者运用综合、全局的眼光审视家庭成员的情绪。 B.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可以使工作者为家庭提供服务时与家庭一起讨论生命周期个阶段面对的不同生活内 容。 C.一般而言,家庭沟通理论适用于等级关系的调整。 D.家庭冲突理论可以对各类冲突进行分类辅导与干预。 5.中国对儿童福利方面的立法包括(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确答案 6.下列对于不幸儿童的救助工作说法正确的是(B ) A. 收养可以由收养家庭决定领养程序 B. 家庭补助主要针对贫困家庭或者单亲家庭儿童开展的一项社会工作 C. 机构教养的主要职能是对流浪儿童进行收养 D. 家庭补助的主要方式是对父母进行训练和辅导 7. 妇女社会工作在欧美近期的发展是(A ) A. 男性运动 B. 女权运动 C. 性别运动 D. 妇女解放运动 8. 下列人物中,属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者的是(B ) A. 苏拉米斯?费尔斯通 B. 贝蒂?弗里丹 C. 杰尔梅杰?格瑞尔 D. 凯瑟琳?麦金农 9. 某社区内住着一位终生未婚的孤老杨阿婆,属五保之列,脾气古怪,性格倔强,她所住的房间年久失修,,阴暗潮湿,非常不利于健康。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情况后决定替她装修,但是不管如何解释,阿婆 就是不同意。如果你是一位社会工作者,决定运用怀旧技巧来辅导,首先我们要注意的事项是(A ) A. 与杨阿婆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B. 引导杨阿婆缅怀一生的成败 C. 做邻里的工作,让邻里参与进来 D. 提升杨阿婆的社区意识 10. 某小区组织了老年腰鼓队,并且积极组织腰鼓队参与本区的系列表演活动,腰鼓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参与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这种腰鼓队属于下列哪一种老年小组类型(B )。 A. 老年再教育小组 B. 老年文体康乐小组 C. 老年治疗小组 D. 老年服务小组 11. 某社区中一位孤寡老人符合条件领取最低生活保证金,但是这位老人根本不知道这个政策,社会工作者 帮助老人了解政策并申请下来最低生活保障,这种做法属于(A )。 A. 老年社会救助 B. 老年生活服务 C. 老年家庭关系处理 D. 老年心理辅导 12. 随着社会结构与福利体系结构变迁、健康照顾地位和社会工作专业地位的提高,使(B )成为整合社 会服务和统领社会工作的核心领域。 A. 老年社会工作 B. 医务社会工作 C. 残疾人社会工作 D. 矫治社会工作 13. 在医务社会工作的健康理论中,健康状况不仅是指身体无病,而且指(C )和社会角色功能正常发挥 的状态。 A. .精神健康B情绪健康 C. .心理健康 D. 生理健康 14. 世界上第一家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是1780年由瑞士人(A )创立。 A. 奥比 B. 奥古斯特斯 C. 卡波特 D. 杜沃 15. 在社会矫治工作中,被誉为“感化工作之父”和“世界上第一位伟大的观护人”的是(A )。 A. 约翰.

社会实践对于我们自身和社会的重要性

社会实践对自身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导读 1社会实践的含义 2我的实践案例 3给我的启发 4论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5今后的实践计划 社会实践的含义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个方面正在飞速的发展。在这个人才最为重要的时刻,我们应该如何努力的建设自己,为社会的建设出一分力呢? 身为学生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无疑是学习,但是就目前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说,单纯的学习理论及专业知识并不能让我们得到全面的发展及社会的肯定。这个大的环境对于我们的要求并不仅仅在于知识,还在于社会经验和阅历! 社会实践是我们在校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活动的要方式,我们实践的过程是我们快速成长的良好助力。实践的过程既为我们日后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也为社会的建设添加了动力。积极的的社会实践经历的成果不仅助于我们自的发展,也让我们日后可以为社会的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的实践案例 暑期放假回家休息了几日后,我便踏上了找工作的旅程。通过到附近的工业城了解信息,发现适合我现阶段的工作真的不好找。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利用暑假进行实践的短工。 从以前同学那里了解到一家名为方圆食品加工厂正再召人。在那里保安的引导下来到了去三楼人力资源部,途中大概的观察这个企业内部的情况。这是一个很正规的企业,各个部门齐全而规范。当我到人力资源部表明来意后,人事经理给了我一张职员简历表。在填写那份简历表的过程中我就发现了我自身的一些问题。首先,虽然我填写了我的专业是会计,但是在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一栏我无从下笔。其次,在工种的选择方面也极其犹豫。如果我选择我的专业职位,希望几乎没有。当我把工种栏空着交上去时,我得到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需要没有工作经验的实习生,而普工我们希望的是男性,行为岗位的原因需要一定的体力。不好意思”。就这样我失去了的第一份期望。 机缘巧合下碰到附近有一家新开的超市,因为一时间找不到人,所以把我留下了。 新上班的第一天就来了一批皮箱,需要理货!刚刚开始时什么情况都不熟悉!有时候会手忙脚乱的。而且并不是做售货员就只是售货员,协助点货、检查质量、理货、上架、打印条码等等都在工作范围之内。在那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有新的品种上架前需要到电脑上面做登记,并且按照各个不同的货物打印出不同的条码,以便于服务台的扫描;商品要按生产日期从前到后摆放,并且要定期的检查生产日期,特别是食品。而且有部分的过期商品是可以找厂家退换的; 另外,人际的交往方面我获益良多!这个职位接触的人群可以简单的分为同

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

常用社会工作理论小结 (适用于小组、社区活动,可以依据自己的小组内容进行选择) 1、社会支持网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2、需求层次理论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改变,逐渐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小组工作中,每位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他们会真实地表现自我、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这样组员就能够充分分享利用这个资源,从而形成适应性行为,最终在心理层面达到一定的改变,提升自己的兴趣,并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工作人员还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对组员的积极行为和态度及时给予正面的称赞和评价,使该行为或态度得到满足,加强日后继续出现的可能。 4、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都不免存在交换利弊等。同样,在小组互动时,每个人都会选择一种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方式,在人类关系中就一直存在一种交换的关系,人们的付出就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得到。所以工作者要使每一位组员认识到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明确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组员的积极性。 5、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 首先,了解一下科学技术的概念。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科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性或精神性活动,属于意识形式范畴;技术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技巧等。总之,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辩证学告诉我们,事务都具有两面性。无例外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即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消极地抑制作用。 马克思曾概括: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我们论古谈今,可以发现其引起的社会巨大进步。 一、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 其二,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基本需求层次理论”) 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内容: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 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内容: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