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名医论方治风剂

名医论方治风剂

名医论方治风剂
名医论方治风剂

一、疏散外风

【小续命汤方论】

明?吴昆: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中风。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头疼、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补气;芍药、川芎,四物汤之二也,《局方》用之以养血。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气虚、血虚者,皆在所必用也。风淫末疾,矿佐以防风;湿淫腹疾,故佐以防已;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阳淫热疾,故佐以附子;盖病不单来,杂揉①而至,故其用药,亦兼该也。热者,去附子,用白附子;筋急、语迟、脉弦者,倍人参,加慧苡、当归,去黄苓、芍药,以避中寒;烦躁、不大便,去附、桂,倍加芍药、竹沥;日久大便不行,胸中不快,加枳壳、大黄;语言蹇涩,手足颤掉,加石菖蒲、竹沥;口渴,加麦门冬、瓜萎、天花粉;身痛发摔,加羌活;烦渴、多惊,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黄;舌燥,加石膏,去附、桂。(《医方考》)

清?张璐:续命方,专为中风六经形证而立,以其死生反掌,较之伤寒尤为叵测。盖伤寒之邪,卒然从表而入,非若中风皆由本虚,虚风直犯无禁,且多痰涎内壅,表里纠缠之难于分解也。所以小续命汤虽本《古今录验》,而麻黄、桂枝两方皆在其中,以其本虚,

必加人参驾驭。麻、桂发越在表之邪,又需附子直入少阴,搜逐在里之邪,不使外内交攻,正气立断,续命之名,信乎不虚。其余川芎、黄苓、防风、防己,不过为麻黄之使,以祛标热耳。(《千金方衍义》)清?张秉成:此方所治之不省人事、神气渍乱者,乃邪气骤加,正气不守之象。筋脉拘急者,筋得寒则收引也。半身不遂者,乘人所禀阴阳之偏盛,气血之盈亏,以致虚邪客于身半也。语言蹇涩者,风中于络而舌本强也。口眼斜者,受邪之处反缓,正气为邪所引而

急也。方中用麻黄、桂枝、防风、防己大队入太阳之经祛风逐湿者,以开其表;邪壅于外,则里气不宣,里既不宣,则郁而为热,故以杏仁利之,黄苓清之;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以人参、甘草益气而调中;白芍、川芎护营而和血;用附子者,既可助补药之力,又能济麻黄以行表也;姜、枣为引者,亦假之以和营卫耳。(《成方便读》)

【注释】①杂揉:混杂揉合。

【大秦艽汤方论】

明?虞抟:此方用归、芎、芍药、生熟地黄以补血养筋,甚得体。既曰外无六经之形证,但当少用羌活、秦艽,弓I用以利关节。其防风、独活、细辛、白芷、石膏等药,恐太燥而耗血。虽用此,川芎止可六分之一。尤宜加竹沥、姜汁同剂最好,达者详之。(《医学正传》)

明?吴昆:中风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此方主之。中风,虚邪也。许学士云: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用驱风养血之剂,兼而治之。用秦艽为君者,以其主宰一身之风,石膏所以去胃中总司之火,羌活去太阳百节之风疼,防风为诸风药中之军卒。三阳数变之风邪,责之细辛;三阴内淫之风湿,责之苓、术。去厥阴之风,则有川芎;去阳明经之风,则有白芷。风热干乎气,清以黄苓;风热干乎血,凉以生苄。独活疗风湿在足少阴;甘草缓风邪上逆于肺。乃当归、芍药、熟苄者,所以养血于疏风之后,一以济风药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医方考》)

明?张介宾:大秦艽等汤,在《机要》、《发明》俱云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如是血弱不能养筋,宜养血而筋自荣,以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主之。夫秦艽汤虽有补血之药,而寒散之剂居其半。夫既无六经之外邪,而用散何为也?既无阻隔之大邪,

而用寒何为也?寒散既多,又果能养血气而壮筋骨乎?(《景岳全书?杂证谟?诸风》)按此汤(大秦艽汤),自河间、东垣而下,俱用为中风之要药。夫既无六经之外证,而胡为用羌、辛、防、芷等药?既内无便溺之阻隔,而何用石膏、秦艽、黄芩之类?其为风寒痛痹而血虚有火者,乃宜此

方耳。(《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和阵》)

清?汪昂:此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也。以秦艽为君者,祛一身之风也;以石膏为臣者,散胸中之火也。羌活散太阳之风,白芷散阳明之风,川芎散厥阴之风,细辛、独活散少阴之风,防风为风药卒徒,随所引而无所不至者也。大抵内伤必因外感而发,诸药虽云搜风,亦必固里。当归养血,生地滋血,芎活血,芍药敛阴和血,血活则风散而舌本柔矣。又气能生血,故用白术、茯苓、甘草补气以壮中枢,脾运湿除,则手足健矣。又风能生热,故用黄芩清上,石膏泻中,生地凉下,以共平逆上之火也。(《医方集解》)

【三生饮方论】

明?薛己:夫前饮(三生饮)乃行经络、治寒痰之药,有斩关夺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参两许,驾驱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足以取败矣。观先哲用芪附、参附等汤,其义可见(《内科摘要》)

清?柯琴:风为阳邪,风中无寒不甚伤人,惟风中挟寒,害始剧矣。寒轻而在表者,宜发汗以逐邪;寒重而入里者,非温中补虚,终不可救。此取三物之大辛大热者,且不炮不制,更佐以木香,乘其至刚至锐之气而用之,非以治风,实以治寒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知勇于攻邪,若正气虚而不支,能无倒之患乎?必用人参两许,以驾驭其邪,此立斋先生真知确见,立于不败之地,而收万全之效者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昂:此足太阴、阳明、厥阴、手少阳药也。南星辛烈,散风除痰。附子猛峻,温脾逐寒;乌头轻疏,温脾逐风,二药通行经络,无所不至。皆生用者,取其力峻而行速也。重加人参,所以扶其正气,少佐木香,所以行其逆气也。(《医方集解》)

清?王子接:三生者,一本而用其三,不炮不制,故名。即《肘后方》名三建汤者是也。《大明本草》云:大者为乌头,中者为附子,小而丛生者为虎掌,悉是天雄一裔,古方并用之,取其小者力锐,搜其隐曲①;大者力雄,破其冲要②;中者力缓,荡其余邪。佐以木香者,时珍云:苦辛泄肺,芳香悦脾,又能通大肠、膀胱之滞,为三焦气分药,复入三生饮中,乘其至刚至锐之气,直上直下,为斩关夺门之剂。苟非寒痰气厥,昏不知人,证偏于实者,不可轻用。但后人方中,虎掌皆用南星,以南星亦名虎掌,乃相沿之误,实非南星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张山雷:痰涎塞而肪已沉,且身无热,则唇舌淡白,可想而知。是为寒痰上涌,胸中清阳之气已为浊阴蔽塞不通,非燥烈大温,不能开泄。此方三者,俱用其生,非仅为回阳计,正赖其雄烈刚燥,始能驱逐浊阴。苟得阴霾③一开,寒痰少减,即当随证用药,似此大燥大烈,非可多服频服也。(《中风诠》)【注释】①隐曲:隐秘曲折之处。

②冲要:即交通要道。这里比喻本方所治的主要证因。

③阴霾(mai埋):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这里比喻病人体

内浊阴之气。

【三化汤方论】

明?吴昂:中风二便数日不利,邪气内实者,以此微利之。大黄、厚朴、枳实,小承气汤也。上焦满,治以厚朴;中焦满,破以枳实;下焦实,夺以大黄。用羌活者,不忘乎风也。服后二便微利,则三焦之气无所阻塞,而复其传化之职矣,故曰三化。此方惟实者可用, 虚者勿妄与之。(《医方考》)明?刘裕德:三者,风、滞、痰也;化,变化以消散之也。方用羌活以化风,厚朴、大黄以化滞,枳实以化痰,故曰“三化”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

清?程国彭:中风入脏,热势极甚,闭结不通,便溺阻隔不行,乃风火相搏而为热风者,本方主之。设内有寒气,大便反硬,名曰阴结。阴结者,得和气暖日,寒冰自化,不可误用攻药,误即不能复救,慎之慎之。(《医学心悟》)

清?徐大椿:腑中风邪,关窍闭塞,故大便不通焉。小承气本方枳实消痞,厚朴除满,大黄荡胃热以通地道。大便不通,病为在里,本于中风,故加羌活以宣通经络之气。名曰三化者,化气、化热、以化外邪也。(《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今?蔡陆仙:三化汤,即小承气加羌活是也。治肠胃热实致气血不行,而风邪因之外中。是外邪之中,盖由内之实积也。故宜攻下其内,乃为探本穷源。否则,徒散其风,内之实阻未去,营卫终不能行,风邪虽去何济?且又安能必其不乘隙再入耶?此中风之所以有攻下一法也。(《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

【风引汤方论】

明?赵以德:风者,外司厥阴,内属肝木,上隶手经,下隶足经,中见少阳相火,所以风自内发者,由火热而生也。风生必害中土,土主四肢,土病则四末不用,聚液成痰。瘫痪者,以风邪挟痰于四肢故也;痫者,以风热急其筋脉,内应于心主故也。由是二者,尽可用此汤治之。首用大黄之寒、走而不止者泻之,俾火退风息,凝痰扫去矣。复用干姜之热、止而不走者何哉?前哲有云:大黄之推陈致新,如将军之戡定祸乱,然使将无监军,兵无向导,

能独成其功乎?夫一阴一阳之为道,故寒与热相济,行与止相须,然后寒者不惨,热者不酷,

行者不疾,止者不停。所以大黄逐热行滞,以通营卫而利关节,则必以干姜安之,桂枝导之,佐大黄之达四肢脏腑而不肆其峻快;不然,将从诸药石而下走矣。桂枝又散风木,干姜之热

中,更以石膏、滑石制之,禀清之金性,经制木救土,泻阳明热,解肌肉风痹也。阴水不足,火因妄动而生风,满招损,自役其心,精神不守,非镇重之剂则不能安其神、益其水,故以寒水石补阴水,紫石英、白石脂、赤石脂、牡蛎、龙骨敛精神、定魂魄、固根本也。(《金匮玉函经二注》)

明?徐彬: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迸归入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故大人、小儿风引惊痫皆主之。巢氏用治脚气,以石性下达可胜湿热,不使攻心也。(《金匮要略论注》)清?沈明宗:热风而乘血虚中人,邪正相搏,木火互征,风化为热,则心热炽盛,血脉痹着,故成热瘫痫也,是以大黄下彻心脾之热,龙、牡收摄心肾相交,牡蛎同寒水石济水主而镇阳光,赤白二脂、紫石英以养心脾之正,石膏专清风化之热,滑石以利窍通阳,桂枝、甘草和营卫而驱风外出。然以大黄、石膏、牡蛎、寒水石诸寒药为君者,因时令热风之制,恐寒凉太过致伤胃气,故用干姜温中为佐。巢氏治脚气,因其药性下达,龙、牡收镇心肾故也。(《张仲景金匮要略》)

清?尤怡:此下热、清热之剂,孙奇以为中风多从热起,故特附于此欤?中有姜、桂、石、脂、龙、蛎者,盖以涩驭泄,以热监寒也。然亦猛剂,用者审之!(《金匮要略心典》)清?汪绂:此治以风成惊,外有余则生热者。重以镇之,滑石靖三焦火,石膏靖肺胃

火,寒水石靖心火,紫石英益心肝之血,白石脂附胃火,寒水石靖心火,紫石英益心肝之血,白石脂坠肺胃之痰,赤石脂去血中之瘀。风火动摇,重所以镇之。寒以荡之,滑石、石膏、大黄,皆以荡除邪热。辛以补之,干姜、桂枝、石膏、大黄,皆辛以补肝。酸以敛之,龙骨、牡蛎,皆涩而敛。甘以和之。要以去风除热,而镇安心神,则惊定矣。此证日数十发,是急惊也,故属之外有余而宜镇静。(《医林篡要探源》)清?陈元犀:大人中风牵引,小惊痫,正火热生风,五脏亢盛,及其归迸入心,其治同也。此方用大黄为君,以荡除风火热湿之邪,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用桂枝、甘草以缓其势,又用石药之涩以堵其路。而石药之中,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平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湿,龙骨、牡蛎以敛其精神魂魄之纷驰①,用寒水石以助肾之真阴不为阳光

所烁,更用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恐心不明而十二经危也。明此以治入脏之风,游刃有余矣。

后人以石药过多而弃之,昧孰甚焉!(《金匮方歌括》)

【注释】①纷驰:指心神杂乱。

【消风散方论】

今?裴正学: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散风邪,开发腠理而为主药。苦参、苍术、木通,皆主除湿而为辅药。风湿搏郁,久则化热,方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而为兼治。治风先治血,当归养血活血;有B久化热则血燥,生地、麻仁养血润燥,同为兼治。甘草调和诸药,而为引和。(《新编中医方剂学》)

【川芎茶调散方论】

清?汪昂:此足三阳药也。羌活治太阳头痛,白芷治阳明头痛,川芎治少阳头痛,细辛治少阴头痛,防风为风药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风热在上,宜于升散也。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薄荷、荆芥并能消散风热,清利头目,故以为君,同诸药上行,以升清阳而散郁火。加甘草者,以缓中也。用茶调者,茶能上清头目也。(《医方集解》)

清?徐大椿:风邪久郁遏热,而清阳之气不舒,故头痛连额,眩晕不已焉。川芎上行头

角,下行血海,能行血中之气,香附内调血气,外达皮毛,能彻腠理之邪;羌活散太阳之经,

白芷散阳明之经,防风散肌表之风,荆芥散血分之风,薄荷清利头目,甘草缓中和药也。为散茶调,使风邪外解,则热亦得泄而头目清利,何头痛眩晕之不瘳哉?此疏风解郁之剂,为久风头痛眩晕之方。(《医略六书?杂病症治》)

清?费伯雄:川芎茶调散,轻扬解表,三阳并治。兼用细辛,并能散寒,惟虚人宜去此

一味。盖细辛善走,试恐重门洞开,反引三阳之邪内犯少阴,此不可以不虑也。(《医方论》)清?张秉成:夫头痛久而不愈,即为头风。头风久必害眼者,以目为肝窍,风气通于肝,若风热相灼,则肝肾所聚之精华,渐致耗损,故目亦渐致失明,斯时如不先去风热者,以之为君;川芎、荆芥皆能内行肝胆,外散风邪,其辛香走窜之性,用之治上,无往不宜,故以为薄荷之辛香,能清利头目,搜风散热者,以之为君;川芎、荆芥皆能内行肝胆,外散风邪,其辛香走窜之性,用之治上,无往不宜,故以为臣;羌、防散太阳之风,白芷散阳明之风,以病在于巅,惟风可到也,以之为佐;细辛宣邪达窍,甘草和药缓中,茶性苦寒,惟风可到也,以之佐;细辛宣邪达窍,甘草和约缓中,茶性苦寒能清上而降下,以之为使也。食后服者,欲其留恋于上,勿使速下耳。(《成方便读》)

【苍耳散方论】

明?吴昆:鼻流浊涕不止者,名曰鼻渊。乃风热在脑,伤其脑气,脑气不固,而液自渗泄也。此方四件皆辛凉之品,辛可以驱风,凉可以散热。其气轻清,可使透于巅顶,巅顶气清,则脑液自固,鼻渊可得而治矣。(《医方考》)

清?汪昂:此手太阴、足阳明药也。凡头面之疾,皆由清阳不升,浊阴逆上所致。白芷主手足阳明,上行头面,通窍表汗,除湿散风。辛夷通九窍,散风热,能助胃中清阳上行头脑。苍耳疏风散湿,上通脑顶,外皮肤。薄荷泄肺疏肝,清利头目。葱白升阳通气,茶清苦寒下行。使清升浊降,风热散而脑液自固矣。(《医方集解》)

清?王子接:《准绳》芷辛散专治鼻渊,《三因方》易名苍耳散,又谓其统治鼻中之病。按《灵枢》云:手太阴开窍于鼻,而手阳明之脉搏挟鼻上行,故以白芷入手阳明,疗风去腐;辛夷入手太阴,消涕止渊,然二者性皆外通九窍,升清气于表之功居多。故王好古曰:白芷与辛夷同用,则能入里托散鼻中之病矣。苍耳仁善通顶脑,去鼻中恶肉死肌;薄荷叶气味俱薄,能清至高之风热。合而言之,风火在上,非辛散不能愈也。再按,经言胆移热于脑,则为鼻渊,是胆热为病之本矣。余谓前方与黄芩、鲜生地、天麦冬同用,以清胆热,变治本之理欤!(《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张秉成:治鼻渊成:治鼻渊证浊涕不止,时时下流,乃热灼于脑,而液下渗为涕也。经有云:胆移

热于脑,则辛鼻渊。以胆火最易上升,而其经又络于脑也。脑病虽悉由热致,但清者既化而为浊,病在上焦,不得不用辛香上达之品,以解散之。若徒以苦寒清降之品服之,不特浊不能化,即上热亦不能遽除。故以白芷辛温香燥入阳明而疏邪胜湿者为君;阳明之脉络于脑而挟于鼻,白芷又治头面之疾也。薄荷散风热于上焦,辛夷宣浊邪于清窍,苍耳之疏风散热,能上通脑顶,外达皮肤,所以成其升散之力。引以葱茶调服,葱可升清阳而上达,茶乃引热势以下行,其浊自降耳。然此方总嫌其升散之药多,苦降之药少,不如用藿香叶净末,猪胆汁泛丸服之愈为妙也。(《成方便读》)

今?李畴人:此方亦可作汤,用语入肝入肺,轻清上浮,散风清热?助以青葱之辛通,茶叶之苦降, 能化脑中之伏风、伏热,而鼻管得清,则鼻流浊涕之病可除矣。(《医方概要》)今?朱良春:鼻渊俗名脑漏,是因为风热之邪郁结日久,上扰清窍,以致清阳不升,浊阴逆而袭踞所致。苍耳子能上通脑顶,治一切风气,最善治头痛、鼻渊。白芷上行头面,通窍祛风,能治头目鼻齿诸痛,又能排脓止浊涕。辛夷通九窍,兼散风热。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头目。葱白升阳通气,茶能清火降浊。清升浊降,风热得散,则鼻渊自可好转或向愈。(《汤头歌诀详解》)

今?冉雪峰:此方清轻上达,芳香透利,义取冲动,故用辛夷为独多,不求外发,故用薄荷为独少。用薄荷以佐苍耳,上达之力更优:用白芷以佐辛夷,透利之功更大。肺开窍于鼻,肺主气,,此方既通肺气,又可达巅顶,故《准绳》用治鼻渊。予往岁著温病鼠疫问题之解决,治燥病上犯脑海,拟有太素清燥救病汤,尚是清润、清疏、清散、清泄,而非清通。此方则清轻而兼辛通矣。(录自《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牵正散方论】

明?吴昆:中风,口眼斜,无他证者,此方主之。艽、防之属,可以驱外来之风,而内生之风,非其治也;星、夏之辈,足以治湿土之痰,而虚风之痰,非其治也。斯三物者,疗内生之风,治虚热之痰,得酒引之,能入经而正口眼。又曰:白附之辛,可使驱风,蚕、蝎之咸,可使软件痰,辛中有热,用其毒经攻毒者,《大易》所谓同气相求,《内经》所谓衰之以属也。(《医方考》)

清?费伯雄:但口眼斜而别无他症,则经络、脏腑均未受伤,乃太阳、阳明两经之风

痰蕴热所致。三药直走内络,祛风化痰,极为得力,故不必加血药也。(《医方论》)清?张秉成:夫中风口眼斜一证,《金匮》有言邪气反缓,正气即急,天气引邪,解不遂数语。尤注谓其受邪之处,筋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是以左者邪之处,盘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是以左者邪反在右,右者邪反在左也。然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外眦,则中风一证,无不皆自三而来。然二气贯于一身,不必分左血右气,但左右者,阴阳之道路,缘人之禀赋,各有所偏,于是左右不两协其平,偏弊相仍,外邪乘袭而病作矣。此方所治口眼斜无他证者,其为风邪在经而无表里之证可知。故以全蝎色清善走者,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白附之辛散,能治头面之风;僵蚕之清虚,能解络中之风。三者皆治风之专药,用酒调服,以行其经,所为同气相求,衰之以属也。(《成方便读》)

【玉真散方论】

今?裴正学:风邪自破口而入,遂致痉,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均为痉之风症。方中防风祛风,南星止痉,共奏祛风止痉之功而为主。白附子亦具祛风止痉之功,以助上药而为辅。

羌活解太阳之风,白芷解阳明之风,天麻熄厥阴之风,三药使祛风之力更大,而为兼治。(《新编中医方剂学》)

今?冉先德:破伤风是由风毒之邪,侵入破伤之处而成。亦属外风为患。它的临证特征是:神志清楚,

有持续性或发作性口噤,手足拘急,初起多有寒热间作,牙关微紧,继则口噤目斜,身体强直,角弓反张。《沈氏尊生书》说得很明确,其云:“惟跌打损伤,疮口未合,贯风而成,乃为真破伤风。”治法当以搜风定搐,导邪外出。方中以防风、南星祛风化痰,白附子祛头面之风,定搐解痉,羌活散太阳之风,白芷祛阳明之风,天麻息厥阴之风。诸祛风药合用,疏散经络中之风邪,导邪外出。热酒、童便,疏通经络,且助药势。各药合用,使风散搐定,诸证可图解。(《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青州白丸子方论】

清?汪昂:此足厥阴、太阴药也。痰之生也,由风、由寒、由湿,故用半夏、南星之辛温以燥湿散寒;川乌、白附之辛热以温经逐风。浸而暴①之者,杀②其毒也。(《医方集解》)

清?吴仪洛:此治风痰之上药也。然药味虽浸曝,毒气已杀,温性犹存,热痰迷窍,非所宜施。(《成方切用》)

清?徐大椿:痰壅肠胃,风入肝脾,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故左瘫右痪,呕吐不已焉。脉弦紧滑,乃痰壅风伏之象。南星散风痰,半夏燥湿痰,川乌逐风寒,白附通经络。此疏痰逐风之剂,为痰壅风伏,已成瘫痪之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

今?蔡陆仙:此治风寒痰液纠结之方也。痰得寒则凝,譬之天寒,冰固不可融化,得温则寒谷春回,阳和冻解矣。因寒极而风生,亦犹之凛冽之寒风也,得温煦嘘拂,亦将变为和风,而敷荣万物焉。青州白丸之用乌、附,所以回寒谷之春,而布阳和之煦化者也。益以南星、半夏之辛温,燥湿祛风化痰,犹之冰凝既解,草木皆欣欣向荣,奚患气血不调和、风痰不尽消豁耶?(《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注释】①暴:“曝”的古字。晒。

②杀:消灭;减除。

【小活络丹方论】

明?吴昆: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痰死血,此方主之。南星之辛烈, 所以燥湿痰;二乌之辛热,所以散寒湿。地龙即蚯蚓也,湿土所生,用之者何?《易》曰方以类聚,欲其引星、乌直达湿痰所聚之处,所谓同气相求也。亦《内经》佐以所利,和以所宜之意。风邪注于肢节,久久则血脉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没药以消瘀血。(《医方考》)清?费伯雄:(此方)药力颇峻,果有顽痰死血则可用。若寒湿流筋,及血不养筋者,不可误投。(《医方论》)

清?张秉成:夫风之中于经也,留而不去,则与络中之津液气血浑合不分。由是卫气失其常道,络中之血,亦凝而不行;络中之津液,即结而为痰。经络中一有湿痰死血,即不仁且不用,腿臂间痛,所由来也。然治络一法,较治腑治脏为难,非汤剂可以荡涤,必须用峻利之品,为丸以搜逐之。故以川乌、草乌直达病所,通行经络,散风邪,逐寒湿,而胆星即随其所到之处,建祛风豁痰之功。乳、没之芳香通络,活血行瘀;蚯蚓之蠕动善穿,用为引导。用酒丸酒下,虽欲其缓,而仍欲其行也。(《成方便读》)

二、平熄内风

【羚角钩藤汤方论】

清?何秀山:肝藏血而主筋,凡肝风上翔,症必头晕胀痛,耳鸣心悸,手足躁扰,甚则, 狂乱痉厥,与夫孕妇子痫,产后惊风,病皆危险。故以羚、藤、桑、菊熄风定惊为君。臣以川贝善治风痉,茯神木专平肝风。但火旺生风,风助火势,最易劫伤血液,尤必佐以芍、甘、鲜地,酸甘化阴,滋血液以缓肝急;佐以竹茹,不过以竹之脉络通人之脉络耳。此为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之良方。然惟便通者,但用甘咸静镇,酸泄清通,始能奏效;若便闭者,必须犀连承气,急泻肝火以熄风,庶可救危于俄顷。(录自《重订通俗伤寒论》)

今?秦伯未:本方原为邪热传入厥阴,神错搐搦而设。因热极伤阴,风动痰生,心神不安,筋脉拘急,

故用羚羊、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为主。佐以生地、白芍、甘草甘酸化阴,滋液缓急;川贝、竹茹、茯

神化痰通络,清心安神。由于肝病中,肝热风阳上逆,与此病机一致,故亦常用于肝阳重证,并可酌加石决

明等潜镇。(《谦斋医学讲稿》)今?李飞:本方中配伍川贝、竹茹、茯神木化痰安神,既能治疗肝风夹痰热之证,又能宁心安神,增强平肝熄风之下之效,为同类方剂所未备。(《中医历代方论精选》)

【镇肝熄风汤方论】

清?张锡纯:风名内中,言风自内生,非风自外来也。《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于

肝。”盖肝为木脏,木火炽盛,亦自有风,此因肝木失和,风自肝起。又加以肺气不降,肾气不摄,冲气、

胃气又复上逆。于斯,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由之上注于脑者,亦因之太过,致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

经。其甚者,致令神经失其所司,至昏迷不省人事。西医名为脑充血证,诚由解剖实验而得也。是以方中重

用牛膝以引血下行,此为治标之主药。而复深

究病之本源,用龙骨、牡蛎、龟版、芍药以镇熄肝风,赭石以降胃孤芳自赏冲。玄参、天冬以清肺气,肺中

清肃之气下行,自能镇制肝木。至其脉之两尺虚者,当系肾脏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相维系。其真阳脱而上奔,并挟气血以上冲脑部,故又加熟地、萸肉以补肾敛肾。从前所拟之方,原止此数味,后因用此方效者固多,间有初次将药服下,转觉气血上攻而病加剧者,于斯加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即无斯弊。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发其反动之力。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升发之气,与肝木同

气相求,泻肝热兼舒肝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

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又能折其反动之力。方中加此三味,而后用此方者,自无他虞也。心中热甚者,当有

外感,伏气化热,故加石膏。有痰者,恐痰阻气化之升降,故加胆星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今?李飞:……配伍用药上有两大'特点值得重视,一是重用牛膝引气血下行。盖肝肾阴虚,肝阳上

亢,气血逆乱,并走于上,单纯平潜镇逆,其力较逊,若能与引血下行药并驾齐驱,则相得益彰。张氏指

出,“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此为治标之主药。”……二是佐以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条达肝气之郁滞,清泄肝阳之有余。盖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气血内乱之内中风证,每寓肝失疏泄条达之病机,加之肝为将军之官,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单用平

潜镇逆,难免肝气受抑,使气血郁滞进一步加重。因此,在平肝潜阳,引血下行的同时,酌情配伍疏肝理气,清泄肝热之品,则有利于肝气的条达与肝阳的平降。(《中医历代方论精选》)

【黄连阿胶汤方论】

金?成无已:阳有余,以苦除之,黄苓、黄连之苦以除热;阴不足,以甘补之,鸡黄、阿胶之甘以补

血。酸,收也,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热。(《注解伤寒论》)

明?吴昆:寒邪径中三阴者,名曰阴证,始终只是一经,不复再传。今自三阳经传徕,虽至三阴,犹曰阳证。所以有传、有不传者,以阴静阳动也。少阴病者,有舌干口燥,欲寐诸证也。欲寐而不得寐,故曰

心烦不得卧也。少阴者水藏,水为热灼,不足以济火,故心烦。阳有余者,泻之以苦,故用黄芩、黄连

之苦;阴不足者,补之以甘,故用鸡黄、阿胶之甘;阴气耗者,敛之以酸,故复佐以芍药之酸。(《医方考》)

清?柯琴:此少阴之泻心汤也。凡泻心藉连、苓,而导引有阴阳之别。病在三阳,胃中不知,而心下痞硬者,虚则加参、甘补之,实则加大黄下之。病在少阴,而心中烦不得卧者,既不得用参、甘以助阳,亦不

得用大黄以伤胃矣。用连、芩以直折心火,佐芍药以收敛神明,所以扶阴而抑阳也。然以但欲寐之病情,而

至不得卧,以微细之病脉,而反见心烦,非得气血之属以交合心肾,甘平之品以滋阴和阳,不能使水升而火降。若苦从火化,而阴火不归其部,手少阴之热不除。鸡子黄秉离宫之火色,入通于心,可以补心中之血,

14方剂学治风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十四章治风剂 第一节疏散外风剂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组成】薄荷叶不见火,八两(12g)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g)细辛去芦,一两(3g)防风去芦,一两半(4.5g)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各6g)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菊花茶调散(《丹溪心法附余》) 上方再加僵蚕菊,菊花茶调力更强。 组成:菊花川芎荆芥穗羌活甘草白芷各二两(各60g)细辛洗净,一两(30g)防风去节,一两半(45g)蝉蜕僵蚕薄荷各五钱(各15g) 功用: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主治:风热上犯头目之偏正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 苍耳子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苍耳散用辛夷芷,薄荷葱茶并煎汤; 鼻塞涕浊风热扰,清热疏风又通阳。 组成:辛夷仁半两(6g)苍耳子炒,二钱半(5g)香白芷一两(9g)薄荷叶半钱(3g) 功用:疏风止痛,通利鼻窍。 主治:风邪上攻之鼻渊。症见鼻塞、流浊涕,不辨香臭,前额头痛等。 【鉴别】川芎茶调散、菊花茶调散、苍耳子散均可治疗外感风邪头痛。川芎茶调散总体药性偏温,对于外风头痛偏于风寒者较为适宜;菊花茶调散在川芎茶调散基础上加菊花、僵蚕、蝉蜕以疏散风热,清头明目,故对头痛及眩晕而偏于风热者较为适宜;苍耳子散用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配白芷、薄荷辛散祛风、清利头目,故适用于鼻渊头痛伴有鼻塞、流浊涕者。 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术草,养血祛风通治方。 【组成】秦艽三两(9g)甘草川芎川独活当归白芍药石膏各二两(各6g)川羌活防风吴白芷黄芩白术白茯苓生地黄熟地黄各一两(各3g)细辛半两(1.5g)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麻黄防己人参桂心黄芩芍药甘草川芎杏仁各一两(各9g)防风

医宗金鉴之删补名医方论

医宗金鉴之删补名医方论 古医方得人乃传,非人勿言。故扁鹊、仓公皆称禁方不轻授人,诚重之也。后汉张机著《伤寒杂病论》,始立众方,公之天下。故建安以前,苦于五方;元丰而后,虽有局方,漫无指归,不可为法。今博集《金匮》《千金》《外台》诸书及王好古、李杲、刘完素、朱震亨、张从政、薛己诸方之佳者,采录成编。然方论始于成无己,近代则有吴琨、李中梓、柯琴、汪昂诸家,于医方虽各有发明,但其间或有择焉未精、语焉未详者。复推其立方之意,综其简要,删繁补阙,归于明显,名之曰:删补名医方论,以昭示来兹云。 独参汤治元气大虚,晕厥,脉微欲绝,及妇人崩产,脱血,血晕。 人参分两随人、随证 【集注】柯琴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权而专任之;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当大其服而独用之。故先哲于气几息、血将脱之证,独用人参二两,浓煎顿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间,非他物可代也。世之用者,恐或补住邪气,姑少少而试之,或加消耗之味以监制之,其权不重、力不专,人何赖得以生乎?如古方霹雳散、大补丸,皆用一物之长而取效最捷,于独参汤何疑耶! 【按】若病兼别因,则又当随机应变,于独参汤中加熟附补阳而回厥逆,或加生地而凉血止吐杻,或加黄芪固表止汗,或加当归固血之脱,或加姜汁以除呕吐,或加童便以止阴烦,或加茯苓令水化津治消渴泄泻,或加黄连折火逆冲上治噤口毒痢。是乃相得相须以有成,亦何害其为独哉?如薛己治中风,加人参两许于三生饮中,以驾驭其邪,此真善用独参者矣。 参附汤治阴阳气血暴脱等证 人参附子(制) 水煎服 【集注】先身而生,谓之先天;后身而生,谓之后天。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所化。先天之气为气之体,体主静,故子在胞中,赖母息以养生气,则神藏而机静;后天之气为气之用,用主动,故育形之后,资水谷以奉生身,则神发而运动。天人合德,二气互用。故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化而不穷也,若夫起居不慎则伤肾,肾伤则先天之气虚矣。饮食不节则伤脾,脾伤则后天之气虚矣。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后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藏虚之微甚,参附量之为君主。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气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若表虚自汗,以附子易黄芪,名人参黄芪汤,补气兼止汗。失血阴亡,以附子易生地,名人参生地黄汤,固气兼救阴。寒湿厥汉,以人参易白术,名术附汤,除湿兼温里。阳虚厥汉,以人参易黄芪,名芪附汤,补阳兼固表。此皆参附汤之转换变化之法也,医者扩而充之,不能尽述其妙。生脉饮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出汗。 人参麦门冬五味子 水煎服 【集注】经曰:大气积于胸中,则肺主之。夫暑热伤肺,肺伤则气亦伤矣。故气短、倦怠而喘咳也。肺主皮毛,肺伤则失其卫护,故汗出也。热伤元气,气伤则不能生津,故口渴也。是方君人参以补气,即所以补肺。臣麦冬以清气,即所以清肺。佐五味以敛气,即所以敛肺。吴琨云: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备矣。名曰生脉,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李杲谓:夏月服生脉饮,加黄芪、甘草,名生脉保元汤,令人气力涌出;更加当归、白芍,名人参饮子,治气虚喘咳,吐血扭血,亦虚火可补之例也。 保元汤治男妇气血之总方也。婴儿惊怯,痘家虚者,最宜。 黄芪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 上四味,水煎服。

历代名医效方大全

508首 2015年初夏 1,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辛附汤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汤麻桂各半汤 麻 2,大青龙汤越婢汤加半夏还魂续命甘草麻黄汤 黄 3,小青龙汤加石膏苓甘五味姜辛汤 4,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豆汤 1,桂枝加芍大黄?知母?术附苓?芍姜人参?厚杏?芪 桂 2,苓桂术甘五苓散防己茯苓汤木防己汤茯苓泽泻 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近效术附汤 汤 3,枳实薤白桂枝汤桂甘龙牡汤炙甘草汤温经汤 太阳归芪建中汤当归四逆汤加吴姜 葛根芩连汤 葛葛根加半夏汤 柴葛解肌升麻葛根 汤 1,小柴胡加石膏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苓桂龙牡柴胡枳桔汤 2,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生姜泻心汤黄连汤黄芩汤加姜夏白头翁加甘草阿胶 小 3,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干姜半夏人参丸 伤柴干姜芩连人参汤厚朴姜夏甘生汤橘皮枳实生姜汤 胡甘遂半夏汤 少阳 4,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桔梗白散排脓散 瓜蒂散葶苈大枣十枣汤大陷胸丸 寒大大黄黄连泻心栀豉小半夏加茯苓大半夏汤 茵陈蒿汤枳实栀子大黄豉汤栀子柏皮?干姜汤 胡 1,四逆散枳实芍药散枳术丸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 2,大柴胡加芒硝?石膏?厚朴?龙牡芍甘附子汤 1,白虎加桂?苍?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竹皮大丸复脉汤三物黄芩八味丸猪苓汤黄连阿胶汤 阳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酸枣仁汤 2,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 明麻仁丸己椒苈黄丸大黄硝石汤大陷胸汤 3,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 抵挡汤下淤血汤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 1,人参汤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连理汤乌梅丸

阴 2,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吴茱萸汤肾着汤 黄土汤芎归胶艾汤桃花汤薯蓣丸 证 3,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 防己黄芪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破格救心汤 六朝 千金方 1,续命汤及散独活寄生汤 2,犀角地黄汤十味地黄汤紫雪 3,温脾汤紫丸紫葛丸 4,孔圣枕中丹磁朱丸驻车丸苇茎汤鲤鱼汤肾热汤补养地黄丸消渴方 5,翼方万病耆婆丸 外台方 1,外台茯苓饮温胆汤神秘汤二加龙骨汤 2,黄连解毒汤三黄石膏汤葱白七味饮 3,香丸八首八白美颜珊瑚丸松石丸 局方 1,至宝丹抱龙丸苏合香丸黑锡丹半硫丸 2,凉膈散甘露饮八正散地榆槐角丸洗肝散补肝散 3,二陈汤平胃散七气汤(参桂夏甘)藿香正气散五积散六和汤香薷饮缩脾饮4,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无比山药丸十全大补汤十四味建中汤青娥丸真人养脏5,华盖散参苏饮苏子降气汤十神汤香苏饮逍遥散人参败毒散川芎茶调散 6,失笑散小活络丹香连丸戊己汤牡蛎散五皮饮(五加皮非桑皮) 钱氏药证直决陈文中 1,六味地黄丸凉惊丸泻青汤导赤散泻白汤补肺阿胶汤泻黄汤 2,七味白术散异功散益黄汤消积丸紫霜丸 3,升麻葛根汤保元汤 严氏济生方 1,牛车肾气丸实脾饮疏凿饮子小蓟饮子 2,乌药顺气汤四磨汤涤痰汤 3,归脾汤十补丸 4,蠲痹汤丁香柿蒂汤清脾汤橘核丸 妇人良方仙方活命饮导痰汤天仙藤散缩泉丸三痹汤四生丸 三因方控涎丹加味四斤丸应梦人参散荆公妙香散四七汤十味温胆汤人参养荣汤圣散子方 百一紫金锭指迷茯苓丸杨氏马兜铃丸牵正散本事方硇砂丸白金丸 朱肱白虎加苍术汤玄参升麻汤金沸草散 河间 1,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当归龙荟丸三一承气汤三花神佑丸 2,六一散桂苓甘露饮 3,地黄饮子 4,清震汤石膏羌活散 戴人木香槟榔丸禹功散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研究材料)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难经 医经原旨 2、本草 本草备要 本草便读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害利 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录 本草新编 本草衍义 本草易读 本草择要纲目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经验丹方汇编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名方集锦中医名医秘方汇集

名方集锦中医名医秘方 汇集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名方集锦】中医名医秘方精选汇集 编者按:我收藏的这些药方多数是有人用过,确有特效的,可供参考。但我还没有全部用过,如想试用请咨询专业医生,然后再使用。这是奉献给你的最珍贵的礼物啊,好好收藏,必将受益无穷! 但耍注意:“是药三分毒”,任何医方、药物都不可随便使用的,如想采用最好咨询一下当地医生,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实施。一切后果自负!笔者不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民间秘方:高烧不退两服退烧 名医秘方:小儿久烧不退神效方 郭老秘方:止咳屡用屡验疗效百分百 名医验方:咳嗽痰多秘方杏苏二陈汤 滋阴润肺止咳汤—专治干咳: 沙参20克、百合、款冬花、鱼腥草各15克、麦冬、桑白皮各12克、桔梗、前胡、百部、浙贝母各9克、生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加冰糖调味,分三次服。专治干咳(无痰),一剂见效,2剂愈、屡用屡效。凡干咳,不论内伤或外感所致,均系阴虚、肺燥,服此滋阴润肺汤,自然药到病除。陈东飚自拟方 名医秘方:小儿久咳不止三剂即愈 名医秘方:小儿久喘不止圣方 儿童哮喘、支气管炎益肺化饮方 民间秘方:扁桃体炎断根圣方

名医秘方:声音沙哑神方 名医秘方:重症救命神方金银花汤仲景神方:起死回生经典妙方 祖传秘方:神经性火牙痛蛀牙神方祖传秘方:根治各类胃病天下奇方秘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断根秘方名医秘方:胃脘痛速效神方 治疗盲肠炎千年神方 结肠炎惊世绝方 名医秘方:糖尿病灵验效方三月根治糖尿病根治神方 名医秘方:糖尿病国家级圣方 糖尿病神方! 秘方:糖尿病从此有救啦! 名医秘方:糖尿病神方固本降糖丸秘方:重症肌无力圣方强肌健力饮名医秘方:陈年心脏病验方 冠心、心绞痛圣方阴维心痛饮

方剂学重点(全)

. 编辑doc 方 剂 学 ——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删补名医方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删补名医方论》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组成】麻黄一两附子一枚炮细辛二两热微者,以甘草易细辛微发汗。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少阴主里,应无表证,病发于阴,应有表寒,今少阴始受寒邪而反发热,是有少阴之里,而兼有太阳之表也,太阳之表脉应不沉,今脉沉者,是有太阳之证而见少阴之脉也,故身虽热而脉则沉也,所以太阳病而脉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此少阴病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里,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便远,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方主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方主之。 【组成】桂枝汤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法同,不须歠粥。 【集注】柯琴曰:发汗太过,阳无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元府不闭,风乘虚入,故复恶风,津液外泄,不能润下,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柔则养筋,开阖不得,风寒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是方以附子加入

桂枝汤中,大补表阳也,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汗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而从化变病则异,服桂枝麻黄后,大汗出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救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枝麻黄汤,大汗出遂漏不止,是阳亡于外急当救阳,故用桂枝加附子汤,要知发汗之剂,用桂枝不当,则阳陷于里者多,用麻黄不当,则阳亡于外者多,因桂枝汤有芍药而无麻黄,故虽汗大出而元府尚能自闭,多不致亡阳于外耳。 发汗病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方主之。 发汗病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方主之。 【组成】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 【集注】柯琴曰:发汗病解而反恶寒,比未汗时更甚,其阳虚可知矣,夫太阳少阴为表里,太阳之病本由少阴之虚不能藏精而为阳之守也,今恶寒反见于发汗病解后,是寒邪已从汗解,太阳阳虚不能卫外而为阴之使也,则阳亡之兆已见于此,若仍以桂枝汤攻表,非以扶阳反以亡阳也,故以芍药收少阴之精气,甘草缓阴邪之上行,附子补坎宫之少火,但使肾中元阳得位,在表之虚阳恶寒自解耳。 小建中汤治伤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烦,或腹中急痛,而脉阳濇阴弦者。 治伤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烦,或腹中急痛,而脉阳濇阴弦者。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胶饴一觔大枣十二枚擘以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火消解,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注】是方也,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名曰小建中谓小小建立中气,以中虽已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也,故以桂枝汤仍和荣卫,倍芍药加胶饴调建中州,而不歠稀粥温服令汗,盖其意重在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也,中虚建立,荣卫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烦悸可除矣,伤寒浮得脉濇,荣卫不足也,沉得脉弦,木入

【中医良方】名医秘方大全(175个名医秘方)

【中医良方】名医秘方大全(175个名医秘方) 丹参天麻三七山楂西洋参瓜娄壳何首乌这七味药各等量,放在一起打成粉,每天早晚一小勺,(胶囊可5粒)坚持吃3--5个月的。 2:调节虚寒体质方子; 干姜,肉桂,蜀椒。1:1:1的比例,3味药等份混合打成粉,装入两层(袜子,手套,帽子)之间,那发凉发冷的部位就行了。 3:各种骨刺; 用干皂角捣碎加最好的山西老陈醋合成糊狀,贴在患处。每次可用半小勺多,后固定好,上面用热宝加热,将骨刺软化掉。 4 :预防血脂的升高和缓解轻度血脂高代茶饮方子: 山楂20克,红曲10克,决明子1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5:治疗尿蛋白方;每天一两花生仁(红皮),用水煮烂,每天早晨空腹当早餐吃,约40天就好了(一般肾炎。糖尿病出现的尿蛋白都可治。 6:治心肌缺血方;(同仁堂大夫开的) 五味子,桂圆肉,丹参各3两,红参须,红花各1两,红枣半斤,共分成3份煎成药汁,每天随意喝。 7:心阴虚失眠,手足热;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合用

很好的。 8; 小米粥可控制糖尿病。每天早晨煮一碗小米粥,要煮的干一点,里面放点核桃仁,枸杞子,又补脑,又补肾,又不升糖。 9; 王院长也给出了一个代茶饮小方,大家平时可以喝一些来达到强筋壮骨的目的。枸杞 10克,大枣(炙烤)3枚,菊花5朵。开水冲泡代茶饮。王院长还推荐了一个具有很好的壮骨功效的小方——鹿茸酒。鹿茸10克,白酒500毫升,泡1个月每 次服用30毫升. (对于肝肾筋骨有补益作用,预防退行性骨关节病,帮助睡眠,睡觉前喝每晚30克。) 10 :胃溃疡,胃粘膜脱落:用猪蹄2-4个煮烂,沾白胡椒面(几岁就用几粒,研成面,分成7包),每天早空服一次,大约7天。一般2-3次即愈。 11:脑中风出院后用药:同仁堂牛黄安宫丸一丸(好的)+民间种的葫芦籽研粉,早晚各一勺大约用12丸。后在用步长脑心通。 12; 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肠胃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 既能祛寒,又能祛火,一滴入脐,正好对付暑天之火和食物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古今名医方论

WELCOME YOU<篇名>古今名医方论 书名:古今名医方论 作者:罗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刻方论小序 属性:自昔彼美云遐,良遘难再,士生其间,动成慨往,无叩角短之谣,有戴月归锄之兴。是以陆沉之志,思似长沮;麋鹿之情,实甘丰草。微吟午夜,耿怀人至曙星;梦北窗,享羲皇 去而 以口 五脏 医, 痛心 绍,始自 经论证治 日用常行 耳前之嚆 固然,而 \x时康熙乙卯巧月既望\x \x新安罗美书于虞山麓之古怀堂\x <目录> <篇名>凡例 属性:一、古之方书,得人乃传,非人勿言,诚重之也。故扁鹊仓公辈,皆称禁方,不轻授人。 后 人 寒 心知其故。则见为古方难用,竟营肤浅,以矜捷得,所以瓦釜雷鸣也。兹编本欲以仲景方为首简,恐人犹重视而畏远之,姑以日用诸方表表耳目者为先导。诸方义明,而后入仲景之门,亦行远登高之自尔。 一、汉建安以前,苦于无方;宋元丰以后,《局方》猥赜。蔓延今时,何有根柢,漫无 指归 《外台》诸书,及洁古、东垣、太无、丹溪方之佳者,咸择而录焉。仲景有云∶学人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一、有方即有柄,自仲景始也;有方更有论,自成无己始也。明代赵以德有《金匮衍义》,于方颇有论,吴氏鹤皋着《医方考》。近时医林复有张景岳、赵养葵、喻嘉言、李士材、程郊倩、张路玉、程扶生诸公,各有发明,余喜得而集之矣。然其间或择焉而未精,语焉而未详,亦间有不惬于心者。因与素交诸同人,往来探索古作者之意,时时析疑欣赏。得见一斑,即各与分方补论,因而附列增入,少开后学。本非啖名,实未辞续貂之愧云。

一、病名多端,不可以数计,故仲景分六经而司治之,使百病咸归六经,是扼要法也。 后人不知六经为杂病辨证设,竟认为伤寒设,由是仲景辨证之权衡废。夫不知证,便不知方矣。 金》,是后来《局方》之祖。然论虽多,方虽广,而不得治之要,实千载迷途矣。后此继起者,莫不贵叙证之繁,治法之备,集方之盛,求胜前人。不知病名愈多,后学愈昏;方治愈繁,用者愈无把柄。一遇盘根错节,遍试诸方,眇无所措。岂如得仲景法,不于诸病搜索,但于六经讲求,一剂而唾手可愈耶。友人韵伯,于仲景书探讨有年,所着《伤寒论翼》,多所发明。故是编于伤寒方中,录其论最多,亦欲学人因之略见仲景一斑耳。 一、吴氏作《医方考》,其意未尝不欲以立方本源,开后学之蒙也。究乃拘证论方,譬 多疏 与方 用, 方之 命名 之。 人 一、僭评方论,非取文章。故所批阅,必于眼目肯綮,指出所以然,以质证同志。人有 共目 一、兹选不本以数年心目,遍搜古今名医经论,删纂其要,定为《古今名医汇粹》八 卷, 以为 <目录>卷一 <篇名>补中益气汤 属性: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 于言 黄人参云术炙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 上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柯韵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中气,用甘草、饴、枣培土以御风,姜、桂、而生垣知有余温之品汗;元三味除且以散诸其本位,品而气益损其肺者下者不宜木香,赵养葵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肾肝,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凡方陆丽京曰∶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者宜于周慎斋曰∶下体痿弱,虚弱者不可用补中,必当以八味丸治之。凡内伤作泻,藏附子于白术 <目录>卷一 <篇名>黄建中汤 属性: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诸不足。黄胶饴白芍甘草桂枝生姜大枣 上七味,水煎服。 喻氏曰∶虚劳而至于亡血失精,津液枯槁,难为力矣。《内经》于针药所莫制者,调以 甘药 复其

名医秘方精选推荐(一滚动模式)

名医秘方精选推荐(一·滚动模式) 名医秘方精选推荐(一·滚动模式)资料来源/网络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精】祖传秘方:健忘症神效验方【精】三代祖传:肝癌圣方龙蛇铁汤 【精】名医秘方:崩漏(宫血)圣方 【精】民间秘方:肝硬化腹水断根永不复发 【精】教授秘方: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炎神方 【精】名医验方:中心性肺癌根治秘方 【精】祖传秘方:银屑病根治,永不复发 【精】畲族秘方:疝气一周根治 【精】瑶族秘方:红斑性狼疮两周根治 【精】祖传秘方:跌打肿痛神水舒筋止痛水 【精】祖传秘方:食道癌神效四脚蛇酒 【精】名医名方:再生障碍贫血祖传秘方 【精】秘笈:突发心梗抢救简单易行神效 【精】头皮屑多油腻,搔痒两服清 【精】民间秘方:高烧不退两服退烧 【精】秘方:膝关节积液特效验方四神煎 【精】神奇薰衣草抚平妊娠纹不留痕! 【精】脏器与老年斑的对应关系及消除秘笈 【精】祖传秘方:眼底出血圣方密蒙花汤

【精】男性福音:精子不足三月根治【精】名医名方:臁疮(老烂脚)一周即愈【精】名医秘方:下肢水肿过膝狠方【精】祖传:清烦疏肝调神圣方柴芍龙牡汤【精】秘方:胸闷抑郁疏肝解郁圣方木金散【精】祖传秘方:中风神方续命汤 【精】名医秘方:重症救命神方金银花汤【精】名医忠告:女性滋补阿胶的服用秘技【精】回族秘方:高血压祖传验方金芹葛汤【精】发白更黑还年却老神方地黄酒酥【精】名医验方:乙型肝炎秘方茵陈姜附汤【精】名医秘方:糖尿病灵验效方三月根治【精】白族秘方:血虚淤滞痛经神方【精】祖传秘方:日光性皮炎一周根治【精】祖传秘方:老人便秘一周根治【精】祖传奇方:肺癌专药五朵云汤【精】秘方:小儿多动症圣方益智宁神汤【精】祖传秘方:病毒性肝炎十天根治【精】祖传秘方:骨质疏松症强效验方【精】祖传秘方:小儿蛔虫一次根治【精】名医忠告:根治癌症特色疗法大全【精】非常实用的宝宝家庭推拿方法大全

(完整版)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I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I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 〈〈五十二病方》 2、 〈〈黄帝内经》 二、 汉代 〈〈伤寒杂病论》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 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廉) 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 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 〈〈外台秘要》王焘 五、 宋代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 2、 《小儿药证直诀》 六、 金元时期 1、 《伤寒明理论》 2、 金元四大家 ① 刘完素:字守真 788首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金?成无己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倡导“相火论” 七、 明代 1、 〈〈普济方》朱棣 2、 〈〈医方考》吴昆 八、 清代 1、 〈〈医方集解》汪昂 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② 吴鞠通(瑭) ③ 薛雪(生白) ④ 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I 方剂与病证 I 方剂与治法 一、 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载方61739首 如:知柏地黄丸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著有〈〈温病条辨》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创“三焦”辨证 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 (与方剂)关系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 、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 “八法” 一一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历代名医效方大全(附方)

1,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辛附汤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汤麻桂各半汤 麻2,大青龙汤越婢汤加半夏还魂续命甘草麻黄汤 黄3,小青龙汤加石膏苓甘五味辛汤 汤4,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豆汤 1,桂枝加芍大黄?知母?术附苓?芍人参?厚杏?芪 桂2,苓桂术甘五苓散防己茯苓汤木防己汤茯苓泽泻 枝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近效术附汤 汤3,枳实薤白桂枝汤桂甘龙牡汤炙甘草汤温经汤太阳归芪建中汤当归四逆汤加吴 根芩连汤 根加半夏汤 根柴解肌升麻根 汤 1,小柴胡加石膏柴胡桂枝干汤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苓桂龙牡柴胡枳桔汤 2,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生泻心汤黄连汤 黄芩汤加夏白头翁加甘草阿胶 小3,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干半夏人参丸 伤柴干芩连人参汤厚朴夏甘生汤橘皮枳实生汤 胡甘遂半夏汤 少阳4,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桔梗白散排脓散 瓜蒂散葶苈大枣十枣汤大陷胸丸 寒大大黄黄连泻心栀豉小半夏加茯苓大半夏汤 柴茵蒿汤枳实栀子大黄豉汤栀子柏皮?干汤 胡1,四逆散枳实芍药散枳术丸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 2,大柴胡加芒硝?石膏?厚朴?龙牡芍甘附子汤 1,白虎加桂?苍?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竹皮大丸 复脉汤三物黄芩八味丸猪苓汤黄连阿胶汤 阳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酸枣仁汤 2,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 明麻仁丸己椒苈黄丸大黄硝石汤大陷胸汤 3,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 抵挡汤下淤血汤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 1,人参汤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连理汤乌梅丸 阴2,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吴茱萸汤肾着汤 黄土汤芎归胶艾汤桃花汤薯蓣丸 证3,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 防己黄芪汤当归生羊肉汤破格救心汤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 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治风剂)-试卷2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小活络丹的药物组成不包含 (分数:2.00) A.地龙 B.天南星 C.乳香 D.全蝎√ 解析:解析:小活络丹的药物组成包含:川乌炮、草乌、地龙、天南星、乳香、没药。小活络丹的趣味方歌:二乌南星乳没龙。 2.小活络丹的功用不包含 (分数:2.00) A.祛风除湿 B.化痰通络 C.活血止痛 D.补益肝肾√ 解析:解析:小活络丹的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主治:风寒湿痹。 3.温病热邪久羁,灼伤真阴,症见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治宜选用 (分数:2.00) A.增液汤 B.复脉汤 C.大补阴丸 D.大定风珠√ 解析:解析:大定风珠所治证乃温病后期,邪热久羁,灼伤真阴;或者误汗、妄攻、重伤阴液所致,治当滋阴养液,以填补欲竭之真阴,平息内动之虚风。主治手足瘛疭,形消神倦,舌绛少苔,脉气虚弱,时时欲脱者。 4.羚角钩藤汤的功用是 (分数:2.00) A.凉肝熄风,滋阴养血 B.清热凉肝,滋阴潜阳 C.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D.清热凉肝,镇惊安神 解析:解析:羚角钩藤汤的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热盛动风证。综观全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化痰、安神之品,标本兼治,为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 5.凉肝熄风法的代表方 (分数:2.00) A.羚角钩藤汤√ B.镇肝熄风汤 C.天麻钩藤饮 D.半夏白术天麻汤 解析:解析:羚角钩藤汤的功用: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热盛动风证。综观全方,以凉肝熄风为主,配伍滋阴、

中国名医秘方集007

中国名医秘方集007 601、妬乳:小儿变蒸口内微肿恶乳不食,名曰妬乳。方用青黛一钱元明粉二钱硼砂一钱薄荷五分冰片一分研细 末擦口内;两颐,吐出恶涎即愈。602、吐乳:方用莲子七粒焙干丁香三粒党参五分共研末。乳汁浸一宿炖热令儿吮食即不吐甚效、603、遗精:秘方加减地黄丸治遗精极效。方用熟地六钱山萸肉山药各四钱芡实丹皮茯苓各二钱莲须一 钱龙骨飞研三分鱼螵蛸四钱蛤粉炒成珠二钱共研末蜜丸。桐子大。每日早午晚服四钱一次。一月即止。屡试如神功在诸方之上。604、腹痛泄泻:小儿腹痛泄泻,呕吐痰浊,恶寒头重,胸窒,苔白脉微口不渴,用六和汤加减治之。方用:藿香六分木香六分壳砂仁七分姜炒朴八分南楂炭三钱半夏 三钱炙草五分赤芍三钱盐陈皮七分丝瓜络七寸水煎服。服后症见微汗出,舌黑,便短色黄,腹满,饮食不进,转以丹栀通解三焦加减理之。丹皮二钱栀子二钱郁金一钱苦杏一钱半连翘三钱通草一钱水煎服。605、痞块:消痞膏治积年恶痞至重两张即消。屡试神验。苋菜十斤不拘红白。洗去泥,不必去根。以河水煎汤两大钵,用活甲鱼即穿山甲一个重十二两者,不必切碎入苋菜汤连骨煮烂如膏。去渣将甲鱼膏薄摊晒末。研末。用麻油八两,熬至滴水成珠,下甲鱼末四两,如甲鱼膏不足以铅粉添配。搅匀成膏收之。用青布裱纸一层。

量块大小摊贴。七日即消。重者贴至两次。永不再发神效。又方用樗白皮二斤熬膏。先以生姜擦去垢以麝香一分掺在膏中烘热贴痞上,微痛,半日即止。胀满腹硬过脐者两张即愈。真神方也。孕妇忌贴。又方雄黄末白丸末各一两面糊调膏贴之。大便必胀即愈。此秘方也。606、囊脱:阴囊肿烂,肾子落出名曰囊脱。又名囊痈。用紫苏煎汤日日洗之。并用紫苏梗为末日敷用青荷叶包好。内用黄连六分归尾连翘云苓各一钱半甘草木通各二钱煎服。后仍以生肌散搽之。用凤仙花子生甘草各二钱为末。麻油调敷。老母鸡蒸食。而愈。607、下疳茎烂:徐灵胎先生治下疳后,玉茎烂尽再用长灵根方,五十日玉茎复生,其方列后;煅乳石三钱半琥珀七分朱砂六分人参一钱真珠七分牛黄四分真水粉五分胎狗一个雄黄六分 何首乌威灵仙牛蒡子蓼草汁煮一日夜炒如银色,右为末每服三厘。日进四服。卧又一服。俱以土茯苓半斤阴阳水十二碗煎五碗。连送五服七日验。按煮一日夜而炒如银色之药品。即上文乳香水粉九味也。胎狗乃初生之狗。用泥裹定火上煨透煨燥色黑为末。分两必数倍于诸药。必同炒十味。炒如银色也。濮院沈维德患下疳。前阴连根烂尽。溺从骨缝中出。沥灌肾囊中,哀号痛楚。肛门亦复烂弥半寸。载至余家。只求得生为幸。余亦从未见此病。故勉为治之。内服不过解毒养血之剂,敷药屡易,以不痛为要。两月后结痂能行。惟阴茎仅留根耳。余偶阅秘本,有再长灵根一方,内有胎狗一个,

中医方剂学文本详细记录材料

\\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八法”——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1 ·注意: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 / 药常不宜久煎 2、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注意: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3、下法: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淤血、结痰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在胃肠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证俱实者 ·分类: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使少阳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5、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寒证。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阳气受损,或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 ·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里热证。 ·分类: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 7、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范围: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适应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脏腑虚弱·分类: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药物配伍■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常见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配伍目的:(增效与减毒)

名医方论—历代名家对常用方证地论述【理气剂篇】

一、行气 【越鞠丸方论】 元?朱震亨: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苍 术、抚芎总解诸郁,随证加入诸药。凡郁皆在中焦,以苍术、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假如食 在气上,提其气则食自降矣,余皆仿此。(《丹溪心法》) 明?吴昆: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香附理气郁,苍术开湿郁,抚芎调血郁,梔子 治火郁,神曲疗食郁。此以理气为主,乃不易之品也。若主湿郁加白芷、茯苓;主热郁加青黛,主痰郁加南星、海石、瓜蒌;主血郁加桃仁、红花;主食郁加山楂、砂仁。此因病而变通也。如春加防风,夏加苦参,秋冬加吴茱萸,乃《经》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耳。(《医方考》) 清?季楚重:《内经》论木郁达之五句,前圣治郁之法最详。所谓郁者,清气不升,浊气 不降也。然清浊升降,皆出肺气,使太阳失治节之令,不惟生气不升,收气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郁成矣。故《经》云:太阴不收,肺气焦满;又云:诸气有皆属于肺。然肺气之布, 必由胃气之输;胃气之运,必本三焦之化;甚至为痛,为呕,为胀,为利,莫非胃气不宣、三焦失职所致。方中君以香附快气,调肺之怫郁;臣以苍术开发,强胃而资生;神曲佐化水谷梔子清郁导火,于以达肺,腾胃而清三焦;尤妙抚芎之辛,直入肝胆以助妙用,则少阳之生气上朝而营卫和,太阴之收气下肃而精气化。此丹溪因五郁之法而变通者也。然五郁之中, 金木尤甚。前人用逍遥散调肝之郁,兼清火滋阴;泻白散清肺之郁,兼润燥降逆。要以木郁上冲,即为火;金郁敛涩,即为燥也。如阴虚不知滋水,气虚不知化液,是又不善用越鞠矣。 (录自《古今名医方论》) 清?吴谦:夫人以气为本,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病从何生?若饮食 不节,寒温不适,喜怒无常,忧思无度,使冲和之气升降失常,以致胃郁不思饮食,脾郁不 消水谷,气郁胸腹胀满,血郁胸膈刺痛,湿郁痰饮,火郁为热,及呕吐恶心,吞酸吐酸,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