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效应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

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效应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

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效应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
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效应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

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效应

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①

吴 宏1、2 刘 威1

(11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1浙江财经学院)

【摘要】本文实证研究发现美国货币政策对各国产出水平、净出口和物价具有国际传递效应,其中对各国物价的影响还具有同步效应。结构化脉冲响应分析表

明,美国货币政策可在基本不损害美国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改善美国的贸易收支,并

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对中国贸易顺差波动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必

须关注美国货币政策的道德风险,谨防美国采取损人利己行为所带来的全球性冲

击,并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挖掘平衡中国贸易收支的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传递效应 同步效应 SVAR

中图分类号 F82110 文献标识码 A

Empirical R 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Spillover

E ffects of US Monetary Policy and Their Impacts

Abstract:From empirical research,it showed t hat t here were international

Spillover effect s for t he U S monetary policy to outp ut level,net export s and price

levels of each count ry,and t he effect on price of each count ry was of synchronous1

The struct ural imp ulse respo nse analysis showed t hat t he U S monetary policy could

imp rove U S income and payment wit hout damaging U S economy growt h basically,

but t he shocks affected t he economy growt h of t he rest of t he world negative2

ly1Besides t hese findings,t he U S monetary policy shocks affect Chinaπs t rade sur2

plus fluct uatio ns st rongly1

K ey w ords:Monetary Policy;Spillover Effect s;Synchronous Effect;St ruct ur2 al Vector Auto2regression

①本文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美国“双赤字”与世界经济失衡》(07AJL016)、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互利共赢对外经济开放战略研究》(07AJL016)、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青年项目《美中贸易失衡中的利益分配不均、调整路径及其风险评估的实证研究》(08J C790078)、浙江省“政府管制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重点基地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地下”金融机构的转化与政府监管机制研究———基于金融发展的角度》(07J D GZ12Y B)资助。

引 言

2003年以来,世界经济失衡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经济组织、理论界和政界的普遍关注,并对其主要成因、影响及其可持续性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Frankel,2004;Bernanke,2005;Rajan,2006;Hausmann等,2005;张幼文,2006;李向阳,2006;陈继勇等,2008)。直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大规模爆发,各界人士才对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效应不对称性以及对世界经济失衡的影响有了进一步认识(Sousa和Zaghini,2007)。进入2008年,一场由美国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更是引发了人们对美国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的担忧。

本文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效应及其对世界经济失衡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从中观察美国政府,特别是其货币政策当局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而使中国能更好地应对世界经济失衡所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

论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回顾了有关货币政策国际传递的理论脉络,并对美国货币政策国际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及评述;第二部分对模型的构造和数据采集、加工方法进行说明;第三部分对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效应及其对世界经济失衡的影响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简要结论及建议。

一、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机制:简单的文献综述

在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之间建立联系是国际宏观经济学最艰巨的任务之一①。20世纪60年代早期,Mundell(1963)和Fleming(1962)在凯恩斯分析框架基础上创立了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 F模型)。该模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国际传递机制,认为在浮动汇率制下,积极的货币政策创新(意味着增加货币供给)将导致“以邻为壑”效应,即增加本国产出,并通过实际汇率的贬值效应,降低外国的产出(Bett s和Caroline,1999)。

M F模型本质上是建立在静态的汇率预期这一假定基础之上的。随着理性预期方法的出现,Dornbush(1976)运用完全预期扩展了凯恩斯主义的静态分析方法,建立了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MFD模型),论证了名义产出粘性价格会导致汇率的超调现象。虽然M FD模型有其局限性,例如不能很好地处理经常项目和财政政策的动态变化,但该模型仍是理解国际货币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主要工具,它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变化对汇率、利率和产出的影响提供了较为接近现实的预测方法(Frankel和Ro se,1995;Dooley,1995)。

长期以来,M FD模型的一个中心工作是解释非预期的货币紧缩对产出的影响。尽管可以用经济周期模型对其进行解释,但Friedman和Schwartz(1963)认为货币冲击起主要作用。但实际上估计货币冲击的效果并不容易。面对困难,研究者把研究重点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这样的重大事件上。已有的研究发现大萧条实际上是由外生的、世界范围的货币紧缩所引起的,而货币紧缩主要起源于美国,并且通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金本位政策错误和技术缺陷而传递到国外(Choudhri和K ochin,1980)。因此,Friedman和Schwartz (1963)把大萧条归咎于美联储的观点得到普遍赞同。

①莫瑞斯?奥博斯特弗尔德、肯尼斯?若戈夫著,刘红忠等译:《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第560页。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和贸易逆差逐步恶化,从收支相抵到2006年经常项目赤字占GDP的615%。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地区如东亚对美国形成了巨额盈余。世界经济失衡(或称全球经常项目失衡)成为新世纪国际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Roubi2 ni,2004;Caballero,2006;余永定,2006)。人们普遍担心巨额赤字会使美国融资困难,从而导致实际利率上升,给世界经济带来风险。为此很多学者对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可持续性及其调整机制展开研究(Greenspan和Kennedy,2005;Calvo和Talvi,2006;姚仲枝,2006;王胜等,2007)。现在学者不但关注美国的经济发展,而且还十分重视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全球经济的影响(Bems等, 2007)。因为,经济最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最为显著,而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效应较之相比微弱得多(K im和Soyoung,2001)。因此,对美国货币政策国际传递效应的研究成为分析世界经济失衡的核心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日益加强。2001年5月至2004年6月,为抵御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以及“911”恐怖袭击的影响,美联储连续13次调低联邦基金利率,将其从6%调至美国46年来的历史最低点1%,以刺激经济尽快恢复增长。到2003年,世界经济呈现出明显失衡的态势,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代表的一方拥有大量贸易赤字,而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一些经济体,即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Rato,2005)。自2004年6月以来,美联储又连续加息17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推高至5125%,导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进而引发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由2006年6月的5125%迅速降至2008年12月的0~0125%区间,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其他国家都出现剧烈动荡,产出和出口明显下滑,世界经济进入一场剧烈的调整过程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情况下,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进一步得到加强,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会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并导致世界经济失衡及其被动调整。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11模型的基本结构

向量自回归模型(VA R,vector autoregressive)在美国货币政策国际传递效应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VAR并不能给出变量间的当期关系,同时也存在模型参数过多的问题,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struct ural vector autoregressive)正是为了解决VA R 中存在的这种问题被提出的。SVAR是一种通过对参数空间施加约束条件从而减少所估计参数的一种方法,并能有效地消除模型中的干扰。同时,结构向量中结构因子的估计也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来估计(Waston,1994;Hartley和Walsh,1992),当对变量施加一个长期约束就可以考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冲击效应(Blanchchard和Quah,1989)。有鉴于此,我们以Bems等(2007)模型为基础,运用SVA R模型分析美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欧元区、东亚国家等)货币政策与贸易差额等诸多变量之间的动态波动效应。

在变量选取上,K im(2001)运用包含实际GDP、GDP平减指数、联邦利率和商品价格指数等变量的VA R模型考察了美国货币政策对贸易和其他国际性因素的影响。Bems等(2007)进一步扩展了Kim(2001)模型,以一阶对数差分而不是对数形式引入实际GDP和GDP平减指数,同时也引入贸易净额占GDP比率,并假设货币政策对贸易净额有影响,而

贸易净额对货币政策没有影响。Mackowiak(2006)认为用新兴经济宏观变量替代美国变量是可行的,并发现美国货币政策解释了新兴市场总体价格水平和实际总产出变动部分,并且比对美国自身的解释力更强。Sousa等(2007)采用加总的方法分析了全球货币政策冲击对G5(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和加拿大)的影响。参照上述研究结果,为考察美国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失衡的影响,我们构建如下SVAR模型:

Y t=[G t,D t,ΔN X t,i t](1)其中,G t表示美国的实际GDP增长率,D t表示GDP平减指数;ΔN X t是美国贸易差额的一阶差分;i t是联邦基金利率。模型分别估计美国货币政策对美国产出和贸易差额的冲击以及美国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产出和贸易差额的冲击,这里我们选择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欧元区、韩国和马来西亚,因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日本曾经是美国最大贸易顺差国,韩国和马来西亚与中国分别处于东亚产业分工的不同阶段,而欧元区相对平衡,可以作为参照物进行比较分析。通常,我们估计下面简约形式的VAR:

K(L)Y t=μt(2)其中,Y t是一组宏观经济变量的向量,K(L)Y t是一个矩阵多项式,其滞后算子L 使得该多项式K(L0)=I。其残差的基本假设包括:

E(μt)=0(3)

E(μtμ′s)=

∑ 当t=s

0 当t≠s

(4)

但为了估计动态效应,我们可以将模型的真实结构考虑进去,得到如下模型:

Y t=B(L)Y t-1+μt(5)其中:

E(μtμ′s)=∑(6)

B(L)=B1+B2L+…+B q L q-1(7)这里B1是非奇异矩阵,用以反映变量之间的同步关系。

总体上,SVA R可以用如下形式表示:

B i=-B1K i i=2,…,q(8)

B1μt=e t(9) E(B1μtμ′s B′1)=B1∑B′1=E(e t e′t)=I(10)根据已有研究文献及其理论解释,我们假定各变量之间存在如下的结构性影响,即

GDP平减指数影响实际GDP

,贸易差额对产出有影响,美国货币政策影响产出和贸易差

额。以此为依据,我们构建如下SVAR模型:

1000 b21100 b31b3210 b41b42b43

1μgdp

t

μdgdp

t

μnx

t

μi

t

=

e gdp t

e dgdp

t

e nx t

e i t

(11)

其中,0表示不发生即时影响,b21表示GDP平减指数对GDP产生的同步效应,b31表示净出口对GDP产生的同步效应,b32表示净出口对GDP平减指数产生的同步效应, b41表示联邦基准利率对GDP产生的同步效应,b42表示联邦基准利率对GDP平减指数产生的同步效应,b43表示联邦基准利率对净出口产生的同步效应。

21数据说明及处理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我们选取1993年第三季度到2007年第二季度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区间。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1993年7月22日格林斯潘在参议院作证时宣布,美国放弃实行了十多年的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来调节经济运行的货币规则,改为以调节实际利率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工具①。这一政策一直延续至今。因此我们在模型中选择联邦基金利率代表美国的货币政策;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贸易差额是基本平衡的,但随后持续扩大,特别是1997年以后美国显现出巨额贸易赤字,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我们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IFS数据库和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为了便于分析美国货币政策对欧元区经济的总体影响,我们借鉴So usa等(2007)的方法对欧元区8个主要经济体的GDP、GDP平减指数进行了加总②。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

11模型滞后区间的确定

对于模型的滞后区间,季度数据往往选择4或8等(张晓峒,2004),根据本文的数据量,结合A IC、SC信息准则的判断,除欧元区外的其他国家我们选择滞后4阶,欧元区选择滞后8阶。

21同期效应估计

从短期看,大多数国家通货膨胀对产出构成负向冲击,而中国却不同,呈现出正向效应,但系数不具备统计显著性;净出口增加对大多数的产出有利,但对中国和马来西亚不利,其中对美国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其他系数不显著;净出口增加对所有国家的通货膨胀都具有正向的影响,其中美国、中国和韩国统计上显著;美国货币政策的正向冲击对美国、中国和马来西亚形成正面影响,其中对美国的产出具有显著性;而对日本、欧元区和韩国具有负面影响,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美国货币政策对大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具有正向影响,并且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具有统计显著性,而对中国和韩国具有负面影响,其中对韩国的影响具有统计显著性;美国货币政策对净出口的影响除美国和马来西亚外都具有正向效应,但都不显著(见表1)。

综上所述,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期效应,特别是美国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国际效应,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上,这种传递效应具有很强的货币

①②1993年斯坦福大学的John B1Taylor提出了著名的“泰勒规则”。该规则认为,联储基金利率应等于三部分之

和:通货膨胀率、与长期充分就业目标一致的“均衡”真实联储基金利率、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两项的加权平均值。

我们选择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丹麦、西班牙、葡萄牙8国作为欧元区经济的代表,这8个国家的GDP总和占到整个欧元区的90%以上。首先将上述国家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以2000年汇率折算成统一货币、统一汇率的GDP,以此计算各国(或地区)的权重,然后用该权重对各国GDP平减指数计算加权和,得到上述地区的GDP平减指数。用GDP平减指数作为综合反映物价水平的指标,用上述地区的名义GDP/GDP平减指数3100得到它们的实际GDP。此外,我们对GDP用X11乘法进行了季节性调整,并对净出口用X11加法进行季节调整。

特征,从而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弗里德曼所认为的“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个货币现象”。

表1同期效应估计

a21a31a32a41a42a43美国

系数

-0104

017833311473330140333015533-0102p 值

017601000100010201030191欧元区

系数

-010*********-010401573330102p 值

018701820148018301010194日本

系数

-010*********-010201413330109p 值

019011001100018801010157中国

系数

0111-010201843330108-01110106p 值

014601910100016001580168韩国

系数

-010401010149333-0102-012830112p 值

017801950100019101080142马来西亚

系数

-0104-0102010901000122-0110p 值

0176

0187

0154

0199

0114

0150

注:3、33、333分别表示参数估计值在10%、5%、1%水平上显著。

31美国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为了揭示美国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我们引入脉冲响应函数来考察美国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净出口的累积效应。图1是货币政策一个标准差冲击对美国的影响,从图中可以发现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导致美国净出口增加,从而有助于改善美国的贸易收支,并且这种冲击在第12期达到峰值,累计增加净出口2013%。对产出的影响则是先升后降,在第3期达到峰值0127%后逐步下降,第8期后转为负效应。

图1 美国贸易收支(左图)和G DP (右图)对美国货币政策冲击的累积响应

美国货币政策对欧元区净出口的冲击存在很大的波动,经过初期上升后又迅速下降,而后上升,在第12期达到峰值4191%后逐步下降并趋于0;产出方面是逐步下降,在第11期达到最低-2615%,而后略有提升,显示出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欧元区而言较为不利。

美国货币政策对日本经济影响比较特殊,如图3所示,在2倍标准差下,对日本的净出口和产出的影响基本无法显现。改为1倍标准差后,从图4可以看到美国货币政策对日本净

图2 欧元区贸易收支(左图)和G DP(右图)对美国货币政策冲击的累积响应

出口初期有一个正向冲击,其后转为负冲击,但总波动幅度仅010043%,反映出美国货币政策对日本净出口的影响十分有限。在产出方面,在经历短暂上升后也迅速下降,在第12期达到峰值-1512%。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净出口的影响则是先显著上升,在第7期达到峰值6172,随后下降,在第18期转为负效应,并维持在-2%的水平上;而在产出方面,经过初期的上下波动后显著下降,并一直维持在-12%~-13%的水平上(见图5)。

美国货币政策对韩国净出口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并在第10期达到峰值-215%,随后小

图5 中国贸易收支(左图)和G DP(右图)对美国货币政策冲击的累积响应

幅波动;对产出的影响与中国类似,初期小幅波动,而后大幅下降,并在第16期达到峰值

-1116%,随后小幅波动(见图6)。

图6 韩国贸易收支(左图)和G DP(右图)对美国货币政策冲击的累积响应美国货币政策对马来西亚的冲击与中国和韩国不一样,与欧盟较为类似,在经过初期的快速下降后,迅速上升,并最终收敛于0,其中在第2期达到最低峰值-0127%,在第11期达到最高峰值0112%。在产出方面,具有典型的东亚特征,都是快速下降后逐步

稳定。 

图7 马来西亚贸易收支(左图)和G DP(右图)对美国货币政策冲击的累积响应

总体上看,美国货币政策对美国净出口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持续时间较长,对其他国家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弱于美国,其中在初期对中国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对韩国的抑制作用最强,但对日本基本上没有影响。在产出方面,尽管初期对日本、中国和韩国有利,但持续性不强。尽管美国货币政策对自身会产生负面影响但程度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弱,尤其对欧元区累计最大负面冲击达到2617%(见表2),显示出美国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不可小视。因此,特别要谨防美国利用货币政策损人利己。

表2美国货币政策对世界各国净出口和产出的冲击效果

国家/地区受冲击因素

累积最大正向冲击

冲击率%到达时期累积最大负向冲击

冲击率%到达时期

冲击效果描述

美国

净出口201312NA NA持续正向冲击

G DP01273-012830先短暂正向冲击后持续负向冲击欧元区

净出口41912-016530先持续正向冲击后负向冲击

G DP NA NA-261711持续负向冲击

日本净出口010023-010028

先短暂正向冲击后持续负向冲击,波

幅很小

G DP31273-1511912先短暂正向冲击后持续负向冲击

中国

净出口61727-211129先持续正向冲击后持续负向冲击

G DP11155-1212730先短暂正向冲击后持续负向冲击

韩国

净出口NA NA-21510持续负向冲击

G DP71422-111516先正向冲击后持续负向冲击

马来西亚

净出口011211-01272先负向冲击后持续正向冲击

G DP NA NA-1119514持续负向冲击

41中国净出口波动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中国净出口的标准差进行方差分解后,发现除第1期引起净出口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其本身外,其后各期差异的主要原因来自美国货币政策的冲击,其次是CPI的影响(见表3),这表明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贸易顺差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从中国CPI的方差分解结果也可以看出,美国贸易政策的实施将对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产生比较显著的影响,这说明美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会推动中国的通货膨胀,因此中国应注意美国政府货币政策的道德风险,以免美国采取损人利己的货币政策,使中国尽量减轻来自美国的政策损失,减少中国未来进入金融危机的可能。

表3中国贸易波动的方差分解

时期标准差G DP CPI净出口美国货币政策11100000021343158281897226817596201000000

21173650121154367111487052918332156152538

32142445411460020211413951012039466192209

(续)时期标准差G DP CPI净出口美国货币政策

42184099311161611401710957125353550187391

53129242211289124411668155198379551105893

104179227411379578431946875122578449144776

205155815511150616391358564115737855133345

305156055611144338391179764113279255154311

四、简要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效应及其对世界经济失衡影响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美国货币政策确实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即时地反映到各国的物价指数水平上,从而对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产生较强的同步效应。首先,从美国货币政策对自身及其他经济体净出口冲击的最终影响性质看,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美国净出口的影响是积极和有效的,而对其他经济体,虽然货币政策的调整对欧元区、日本和中国最初存在正向冲击,但最终都转化为负面影响;其次,美国货币政策对美国及其他经济体的GDP影响则主要表现为负向冲击。这可能是因为美国的货币政策主要针对本国及其他经济体的通货膨胀进行反向调整,因而从理论上政策的实施将对美国以及其他经济体的GDP产生负向效应,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美国货币政策在样本期间的有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货币政策对自身产出造成的不利影响很小,但能较大幅度改善其贸易收支,而这一改善可能会导致其他国家的产出产生较大幅度的下降。因此要谨防美国政府货币政策的道德风险,以免美国采取损人利己的货币政策。尤其是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贸易收支具有显著影响,这意味着一旦美国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持续采取膨胀性货币政策,缓解其流动性不足,将导致中国出口贸易失去持续增长的动力,进而导致美国逐步将金融危机的危害转嫁给中国,这必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虽然中国政府当前应当逐步采取相应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及货币政策来减缓中国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但在当前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危机时刻,中国政府应考虑运用适当的货币政策抵消美国货币政策对自身出口及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帮助中国出口企业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莫瑞斯1奥博斯特弗尔德、肯尼斯1若戈夫著:《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M],刘红忠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张晓峒编:《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第二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姚仲枝:《美国贸易逆差的可持续性:调整及其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2期。

[4]余永定:《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中国视角》[J],《国际经济评论》2006年第5期。

[5]王胜、陈继勇、吴宏:《中美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5期。

[6]Dornbush,R1A11976,Exchange R ate Ex pectations and Monetary Policy[J],Journal of Interna2

tional Economics,6,231~2441

[7]Choudhri,Ehsan U&K ochin,Levis A,1980,T he Exchange R ate and the I nternational T rans2 mission of B usiness Cycle Disturbances:S ome Evi dence f rom the Great De p ression[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Blackwell Publishing,Vol112(4),pages565~74,November1

[8]Sims,Christopher A,1980,Com parison of I nterw ar and Postw ar B usiness Cycles:Monetarism Reconsi dered[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Vol170(2),pages250~57,May1

[9]Blanchchard,O1J1&Quah D,1989,T he dy namic ef f ects of ag g regate su p pl y and demand dis2 turba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9:655~6731

[10]Hartley P1R1,Walsh C1E1,1992,A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ap p roach to estimating a st ructural vector autoreg ression[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14:199~2321

[11]Watson,M1W11994,V ector A utoreg ressions and Cointeg ration[M],in:R1F1Engle und D1L1 McFadden(Hrsg1),Handbook of Econometrics,Vol1IV,New Y ork:Elsevier1

[12]Dooley,Michael P&Isard,Peter&Taylor,Mark P,1995,Exchange Rates,Count ry2S peci f ic S hocks,and Gol d,A p 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J],Taylor and Francis Journals,Vol15(3),pages 121~129,J une1

[13]Frankel,J eff rey A1&Rose,Andrew K1,1995,Em pi rical research on nominal exchange rates [M],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in:G1M1Grossman&K1Rogoff(ed1),Handbook of Inter2 national Economics,edition1,volume3,chapter33,pages1689~1729,Elsevier1

[14]Betts,Caroline,1999,T he I nternational Ef f ects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in a T w o2Coun2 t ry model[R],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department of economics,Discussion Paper No1:99~10, http://web1arts1ubc1ca/econ/1

[15]Kim,Soyoung,2001,I nternational T ransmission of US Monetary Policy S hocks:Evi dence f rom V A R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148,339~3721

[16]Greenspan,Alan and Kennedy,J ames E1,2005,Estimates of Home Mort gage Ori ginations,Re2 pay ments,and Debt on One2to2Four2Famil y Resi dences[J],FEDS Paper No12005~41,September1

[17]Rato,Rodrigo de y,Figaredo,2005,Correcting Global I mbalance2A voi ding the B lame Game [J],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Financial services dinner,New Y ork city,February231http:// www1imf1org/eternal/np/speeches/2005/022305a1htm1

[18]Caballero,Ricardo J1,2006,On the M acroeconomics of A sset S hortages[R],MIT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No106~30,November231

[19]Calvo,Guillermo,&Talvi,Ernesto,2006,T he Resol ution of Global I mbalances:S of t L anding in the N orth,S ud den S to Pin Emerging M arkets?[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8,605~6131

[20]Roubini,N12006,Global I mbalances:Causes,S ol utions and Risks of a Disorderl y Rebalance [R],www1rgemonitor1com1

[21]Bems,Rudolf s,Dedola,L uca&Smets,Frank,2007,US I mbalances:T he Role of Technology and Policy[R],European 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7191

(责任编辑:陈卫宾;校对:曹 宇)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起伏较大,货币政策几经转变。而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形势更加的严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年来的宏观货币政策,思考国家在复杂的经济条件下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近年宏观经济,货币政策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着两个重大的部分,一个是微观经济学,而另一个就是宏观经济学,两者相辅相成,用各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研究解析国民经济。如果把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看作是一片大海,那么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组成这片大海的水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它波澜壮阔的海面。尤其在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形势受到国际国内多种条件的影响,可谓纷繁复杂。在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之前,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我国20世纪前后这一时期的经济情况。 正文: 一、实体经济分析 1、经济增长 1997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了结构性的总需求不足的通货紧缩时期,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7.1%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之后,经济增长率便开始逐步回升,2001年至2002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较为平稳,而从2003年起,经济增长率便迅速上升,到2004年第三季度,在国际原油以及其它中间投入品价格大幅上升、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经济增长率仍达到9.2%。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得到了一定的复苏。但是,复苏的前景并不容乐观。

2、投资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投资增长的驱动。自1993年投资增长率持续下降到1999年后,2000年我国的投资增长率开始迅速上升。2003年全年的投资增长率达到了28%强,进入2004年之后,投资增长率之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月份的投资增长率竟然达到了53%。这迫使中央政府果断地采取了包括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在内的严厉调控措施。在宏观调控的努力以及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自今年3月份,投资增长率开始缓慢下降,到9月份,投资增长率下降到了27.7%。对于宏观调控当局而言,投资增长率的这种变化是政府所期望看到的趋势。 鉴于投资增长率的波动是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的基本依据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造成投资增长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率快速上升,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固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以下两个因素不可忽视。 其一,我国人均GDP的上升、住房分配的市场化以及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对消费者贷款的增加),促使了我国城镇居民以住房和汽车为代表的第三次需求结构的升级,对以汽车、住房为代表的兼具投资与消费双重效应的需求日渐殷盛。而这次需求结构的升级,产业关联度很高,带动了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游产业新的盈利机会和新市场的出现。事实上,2003年以来投资比较活跃的领域也大多集中在这些行业之中。 其二,与我国居民需求结构第三次升级相呼应,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导致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迅猛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水平也稳步上升,到2003年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40.5%。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张,城市化必然带来更多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而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又带来了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和家居用品、家庭装修、装饰等行业的产出增长,进而也带动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长。 其三,居民需求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投资增长,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追求"以人为本"的经济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0-01-06T13:38:43.873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11期下供稿作者:朱晶晶,肖存泉[导读] 针对通货膨胀高企的现象,2006年至今,央行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作用效果并不明显。 朱晶晶,肖存泉(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南昌 330013;中国银行福清支行,福建福清 350300) 摘要:针对通货膨胀高企的现象,2006年至今,央行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有效性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 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继2007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4.8%后,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CPI同比增长8%。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⑶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 针对CPI高企的现象,2007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的货币政策,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一年内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今年以来又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一季度央行累计发行约1.7万亿元央票,正回购额超过1.8万亿元。银行为回收流动性采用了这么多政策,但必须看到,由于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流动性过剩依然严重。仅到11月末,外汇占款已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加31 639.4亿元人民币,扣除央行净回笼的2.63万亿元,仅外汇占款一项,基础货币新增约5 000亿元。由于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2006年和2007年基础货币余额只是增速放缓,但是绝对量还是以很快的速度增长。可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政策等。这些工具都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存在着制度缺陷,致使货币政策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制约了货币政策效率的发挥。 (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对冲工具,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搭配使用中央银行票据和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但是,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和持有结构不合理使得国债缺乏足够的操作规模,且多为中长期国债,而适用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短期国债却很少。2007年,通过在公开市场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所回笼资金5.14万亿,但净回笼仅为8 200亿元,比去年增加不到一成。原因在于今年有高达3.6万亿元的央行票据到期,如果再加上正回购量,则到期资金量高达4.4万亿元。因此,虽然通过央行票据等收回了部分流动性,但这些央票以后还会到期,只是把更猛烈的流动性问题给推迟了,因此,很难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压下去。 (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信贷资金供求情况,制定和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我国再贴现操作实行总量比例控制、期限比例控制和投向比例控制,再贴现所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偏低。这一操作规则在中国人民银行对再贴现限额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的管制下,显得缺少灵活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再贴现政策的活力。 (三)利率政策。⑴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加息虽然可以回笼流动性,但还不能真正反映资金供求状况,难以灵活有效地带动经济主体行为进行调整,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非常之小。作为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所经历的所有调整时间点上的名义利率和扣除同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幅度后的实际利率,从2007年,实际利率一直呈负值,并且负值水平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意味着信贷成本、资金成本偏低,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增长,与从紧的货币政策不符。 ⑵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与扩大,人们存钱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单是储蓄,资金还会向其他金融市场分流。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财富的积累,消费需求逐步升级以及提前消费的观念,带动了对房地产和汽车的消费,使居民更愿意采取银行消费贷款的行为。因此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得不敏感且利率弹性较小,从而货币政策失效。⑶央行今年连续五次调高准备金率而未采取加息,也是对当前经济“把脉”的结果。因为,人民币在不断升值的同时美元连续降息,中美利差进一步加大,国际热钱大举进入中国,因此缩窄了人民币加息的空间,制约了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空间。 (四)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此项政策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3月末仅为2%,比上年年末低1.3个百分点。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需要。从历史经验看,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都在2%以上。因此,目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已相对不足。而目前17.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二十年来最高,商业银行的头寸显得不足,未来提高法定存款准金率的空间已经很小。 二、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政策的独立性和透明度 研究表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大,其实施货币政策的效率就越高。而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够,在行使货币政策时受到多方干扰。在我国现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安排下,在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同时还要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尽量公开中央银行采取的措施和操作的相关信息,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公众形成合理的预期。 (二)发展完善货币市场

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嘹望 目 73 主持人:张 林 着金融市场逐步企稳,美国经济 复苏迹象显现,美联储正考虑逐 步退出危机期间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动,将会通过溢出效应间接影响到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的运行。决策当局需要对此作出前瞻性的政策调整,降低这种变动对中国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发生逆转 在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联邦基金利率处于历史低位,美元呈贬值趋势。美元走弱使得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2009年3月下旬以来,境内外远期市场人民币逐步走强。10月20日1年期人民币预期升值幅度一度接近2.5%和4.0%的年内最高点,至10月末分别回落至0.8%和2.6%。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中美利差倒挂和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预期,2009年短期国际资本呈现出加速流入中国的态势。按照错误与遗漏的方法测算,2009年上半年短期国际资本流入额为228亿美元;按照残差法的测算,这一数字达452亿美元。 未来一段时间里,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趋势仍将延续。首先,随着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去杠杠化”进程的结束,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其次,在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已企稳回暖。发达国家在2010年上半年仍将处于重建库存的阶段,中国出口有望稳步回升,经济复苏的步伐也将快于其他国家。再者,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降至接近零利率的水平,短期内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中美利差倒 挂的局面仍将维持。最后,美联储量化宽 松货币政策削弱美元长期信用,全球金融 市场企稳使得美元作为避险工具的作用下 降。 然而,随着美国经济步入持续复苏轨 道,通货膨胀预期将会抬头,美联储必将 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而推升美 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这将使使部分套 利交易平仓和美元走强,一些投机性资金 将流出中国,造成资产价格的波动,给中 国的金融稳定带来威胁。上世纪90年代初 期,美联储和日本央行因经济陷入衰退而 大幅下调利率,导致1991~1995年的美元 贬值和日元套利交易兴起。而同期东亚国 家利率明显高于美国和日本,短期国际资 本纷纷流入东亚国家,助推这些国家的资 产泡沫。1994年初美国启动加息周期, 1995年初美元止跌回升,加上随后美国因 IT革命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大量资金开始 流出东亚国家,导致东亚国家的泡沫破裂 并爆发金融危机。 人民币汇率调整进退两难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美元汇率的 波动,增加了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难 度。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 来,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波动幅度都发生了 明显变化。然而,从2008年7月~2009年 3月,金融危机急剧恶化,避险情绪升温, 国际金融机构和企业纷纷将资金撤回美国 或兑换成美元资产,导致美元对主要货币 汇率保持升值,人民币重归盯住美元的汇 率制度。2009年3月下旬,美国量化宽松 货币政策的推出导致美国通胀预期上升、 国债融资风险增加和美元融资套利交易活 跃,加上全球经济反弹使得美元作为避险 工具的需求大大减弱,以美元资产保值的 资金重新追逐高收益资产,美元呈贬值趋 势,使得人民币有效汇率持续贬值。根据 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09年前3个月,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各升 值4.09%和2.92%,此后人民币汇率随美 元走弱,连续7个月呈贬值态势,名义有 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各贬值9.17%和 7.67%。 在美元贬值和短期国际资本涌入的背 景下,人民币将再次陷入缓慢升值还是大 幅升值的尴尬选择。如果采取大幅升值策 略,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出现超调,资金流 向逆转的风险很大,或者是大幅升值以后 如果没有升到位,可能还会有下一次的升 值预期,造成过多的投机性资金流入。无 论是哪一种情形,都会造成资金大进大 出,产生宏观金融风险。如果采取慢速升 值,货币当局需要面对投机性资金流入、 资产价格泡沫浮现和通胀预期升温带来的 严重挑战。笔者认为,在当前国际经济环 境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出口尚未得到实质 性恢复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很 可能在2010年上半年维持不变。其后,当 确信中国出口好转和经济持续复苏后,人 民币进入温和、渐进和可控的升值通道。 一旦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 策,美元贬值的趋势将出现反转。根据历 史经验,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启动往往带来 美元的走强。1994年美联储将基准利率迅 速从3%开始升息,并在1995年中期维持 在6%左右的高位后,美元指数迅速上升。 2004年中期美联储开始加息,到2005年 12月13日共加息8次,美元对欧元、日元 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谭小芬 随

当前我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分析

一、根据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渠道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调控的重点。 答: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界一般认为现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主要有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两个途径,其中货币渠道主要包括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以及汇率渠道,而信贷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 (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货币渠道传导有以下几个前提条件,首先金融市场是信息完全的,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传导的各个参与方都将获得完全的信息;其次,金融资产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银行贷款只是债券的一种,贷款和债券可以相互替代;再次,价格不需要做及时的调整来抵偿名义货币量的变化;最后,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直接影响名义货币量。 在这些前提条件下,货币渠道通过利率途径、汇率途径、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等进行传导。 1、利率途径 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化来影响价格预期,从而影响通胀预期,再影响实际利率水平,进而影响总投资,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变化。凯恩斯的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传导机制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投资↑→支出↑→产出↑,货币供应量增加代表一种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既定的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函数)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市场利率的下降,在既定的资本边际效率下,更低的利率刺激投资支出的增加,投资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导致产出增加。在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凯恩斯认为,利率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利率是人们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而利率的高低则是由货币供给(货币数量)和货币需求两大因素共同决定的。凯恩斯模型中影响消费和投资的是真实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因为真实利率比名义利率对开支影响更大,即使名义利率降低到零,货币扩张仍然可以通过提高预期价格水平,使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从而导致名义利率为零的条件下真实利率的下降来刺激开支,其传导过程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预期价格↑→预期通货膨胀率↑→利率↓→投资↑→产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渠道 2、汇率途径 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导致利率发生变化,进而改变汇率从而影响净出口,最终影响产出。当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上升会导致国内利率下降,此时本币存款不如外币存款有吸引力,从而引起本币贬值,汇率(E)下跌,使得国内商品比国外商品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从而导致净出口(Nx)及经济产出的增加。汇率传导途径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净出口↑→产出↑。在汇率传导途径中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矛盾冲突、货币政策“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以及利率市场化程度过低,这些原因都大大的影响了汇率传导的有效性,使得汇率传导途径并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 以托宾q理论为代表的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是用于解释货币政策如何通过作用于股票价值来影响经济的理论。托宾定义的q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是指它的股票价值)除以其资本的重置成本所得到的值,托宾q理论的传导途径可以描述为:货币供应量↑→利率↓→股票价格↑→托宾q↑→投资↑→产出↑,当货币供应量上升时,利率下降,股票价格上升,更高的股票价格导致更高的q,这样就会催生更高的投资支出,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托宾q将资本市场与实业经济联系起来,揭示了货币经由资本市场而作用于投资,该理论已成为政策研究与政策制定的重要工具。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引言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 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而我们中国,自1998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 货币政策。即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 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需要,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货币政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 得益彰。稳健的货币政策是98年以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的,可见在当时的社 会经济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的背景 (一)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大的宏观环境。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使得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到了97、98年时 已相当突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几大风险 交互错杂,又衍生出更多的子风险,而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与此时的经济环境相 得益彰。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 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系列的约束,无疑让政策执行时的 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 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尽管当时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 贷款需求不足。具体地说,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七个方面: 1 1、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反差过大。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在持 续转化,而是经常出现波动、迁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贫 富差距越来越大。 2、区域差距继续扩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区域差距一度缩小,然而在1978一 2005年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GDP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56%、26%和18%。在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

我国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货币政策是说一国的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总和。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分析点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是这次会议的一大主题词。在分析明年经济形势时,会议强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会议同时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新常态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变了,决策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也在调整,宏观经济目标将会呈现多元化趋势。” 明年经济工作,既有稳字当头的不变,也有着力点的变化。会议提出“两个坚持”,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稳中更有进。会议提出,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 分析点二、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 会议强调,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同时,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增长不稳,调结构就缺乏基本前提。”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只有经济保持一定增速,就业和民生才有保障,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才能正常维持,才能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和全面深化改革等中长期目标的实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明年我国经济将呈现由弱转稳的趋势,出口、消费、投资均有望实现平稳增长,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将支持经济向新常态平稳过渡。 分析点三、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 步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再靠以往大规模投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及外部需求,难以继续维持健康增长。 会议提出,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促进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 “这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到中高速过渡必然发生的增长动力切换,也是重要的战略部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王军指出,下一步要通过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鼓励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投资,从金融、财税、科技、教育等多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分析点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会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范文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到着手制定政策再到实施政策,每一步 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段。1.认识时滞。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2.决策时滞。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认识到客观经济过程需要实行某种政策,就要着手拟定政策实施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然后才能公布、贯彻。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这也是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会有:金融部门对新政策的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所作的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的认识——企业部门的决策——新政策发生作用等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外部时滞也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1.操作时滞。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调整政策工具的操作方向或力度,需通过操作变量的反应,传导到中介变量。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政策工具,都要通过操作变量的变动来影响中介变量而产生效果。而政策是否能够生效,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态度、对政策工具的反应能力以及金融市场对央行政策的敏感程度。2.市场时滞。这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货币政策要通过利息率的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或者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经由消费的收入弹性产生效应。不仅企业部门对利率的变动、私人部门对货币收入的变动作出反应有一个滞后过程,而且投资或消费的实现也有一个滞后过程。各种政策工具对中介变量的作用力度大小不等,社会经济过程对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措施的反应也是具有弹性的。因此,中介变量的变动是否最终能够对目标变量发生作用,还取决于调控对象的反应程度。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外部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包括: 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美国的发展及其货币政策。

美国的发展及其货币政策。 1.美国的货币制度 (一)美国的中央银行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美国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913年12月23日,主要职责是保障美国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灵活和稳定。 《美国联邦储备法》规定,成员银行需向联邦储备银行缴纳相当于其资本和盈余总和的6%数量的资本。联邦储备银行则被要求每年向其成员银行支付其缴入资本的6%的红利,通常每年分两次支付。截止2006年12月31日,联邦储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135.36亿美元,占其总资本的51.2%。 根据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规定,美国在12个主要城市设立储备银行,成为联储体系的组成部分。这12家地区储备银行的职责包括为其成员银行进行支票交换、回收损毁货币并发放新币、对合并申请进行评估、向该区的成员银行投放贴现贷款、审查属于联邦储备成员的州立银行、就地方银行和经济状况提出分析和报告,以及进行一般的银行与经济研究并出版部分刊物。 联邦储备理事会是联邦储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事会由七位理事组成。他们均由美国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确认,任期14年。联邦储备理事会办公地点设在华盛顿,通常每周会晤若干次商讨与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有关的问题。 (二)美元 美元硬币由美国财政部发行,币值有1美分、5美分、10美分、25美分、50美分和1美元六种;美元纸币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发行,面额为1美元、2 美元、5美元、10美元、20美元、50美元和100美元七种。 二、美国的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目标 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美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联邦基金利率。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其最主要的是隔夜拆借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美联储瞄准并调节同业拆借利率就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并且将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 (二)美国货币政策的决定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美联储系统中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制定部门。其由7 位联邦储备理事会成员以及5位地区储备银行行长组成,其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为固定成员。一般来说,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主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任副主席。委员会通常每五到八星期在华盛顿会晤一次,对具体货币政策操作进行投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政策指令及会议概要于会后六周对外公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同名143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同名143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在西方货币经济理论中,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 货币是否能系统地影响产出;第二, 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第三,货币当局是否能够控制货币。货币与产出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实证检验问题而货币当局对货币的控制能力常常取决于货币层次, 并且也能够从实证检验中得到大致判断。因此, 判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最终取决于对货币是否能够系统影响产出的分析。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概念, 是按照西方货币理论的界定, 研究货币政策能否影响产出等真实经济变量, 而产出的波动必然引起短期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因此, 这种方法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归结为货币政策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广义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概念, 是把宏观经济目标与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对比, 依此判断货币政策的效果, 这种思路一般要涉及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以及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等方面的广泛作用。本文主要按广义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概念, 讨论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关系。 一、1984—1992年的货币政策实践及效应 1983年9月, 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其目的是分离银行系统的行政功能与经济功能, 通过货币政策, 加强宏观调控。1984—1992年货币政策的特点, 是在过松与过紧的货币供给之间剧烈波动。由于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 使不同层次货币供给量大幅增加, 大量超经济增长发行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引起供需失衡, 导致通货膨胀。年和年的两次紧缩, 由于时间短, 力度不够, 没能很好地达到调节经济过热的目的。致使年通货膨胀率达到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最高点, 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加大调控力度, 采取双紧政策, 这就是后来的1989—1991年三年治理整顿时期。 二、1992—1997年货币政策效用分析 1992年.中国经济出现“泡沫”势头,引发一系列问题①投资与消费需求同时膨胀, 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②通货膨胀率高达两位数;③货币供应量暴涨; ④金融秩序混乱, 乱集资、乱拆借、乱提利率、乱放贷款现象严重, 银行各付金骤降,支付困难;⑤乱搞开发区, 撂荒农田、耕地。 针对这种情况, 政府从治理整顿金融秩序入手,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到1996年底, 实现了宏观经济的“软着陆”。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措施主要包括:①整顿金融秩序;②扩大资金供给, 保证重点建设资金;③灵活利用利率杠杆, 加强利率监管;④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能力;⑤实施汇率并轨, 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⑥银行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离;⑦调整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开拓新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有效性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5日发布《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指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必须坚持多目标的“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结构调控”,一方面要保就业、稳增长、防风险、稳物价;另一方面也要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这份逢年底发布的年度报告提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实施“新常态下的新对策”,在潜在增长率下移、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5年中国经济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其有效性却仍有争议。 1.货币政策 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则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

的一切措施。 而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实证分析的VAR模型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实证分析的V AR 模型 为了研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变动对经济波动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及其贡献度,采用我国1995年1季度~2007年4季度的季度数据,并对变量进行了季节调整。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CPI_90 (1990年1季度=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为CPI 、实际GDP 的对数ln(GDP/CPI_90) 为ln(gdp)、实际M1的对数ln(M1/CPI_90) 为ln(m1) 和实际利率rr (一年期存款利率R-CPI )。 利用V AR(p)模型对 ?ln(gdp),?ln(m1) 和 rr ,3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其中实际GDP 和实际M1以对数差分的形式出现在模型中,而实际利率没有取对数。 一、建立V AR 模型 图1:V AR 模型建模窗口 ? ???? ??+?????? ? ???++?????? ????+????? ??=????? ????------t t t p t p t p t p t t t t t t gdp m rr gdp m rr c c c gdp m rr 3211111321)ln()1ln()ln()1ln()ln()1ln(εεεΦΦ

图2:V AR 模型回归结果 二、V AR 模型的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无论建立什么模型,都要对其进行识别和检验,以判别其是否符合模型最初的假定和经济意义。本文运用V AR 模型的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选择View/Lag Structure/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即可进行Granger 因果检验。 图3: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 ??+????? ????????? ? ?+????? ????????? ??+????? ??=?????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e e e gdp m rr gdp m rr gdp m rr 321222111)ln()1ln(0.034-0.0150.0040.002-0.124-0.00317.5511.2-0.387-)ln()1ln(0.495-0.004-0.005-0.404-0.1780.002- 4.0-1.51 -1.320.0390.040.17)ln()1ln(

应用文-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2001年我国加入WTO,金融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开放的五年中,我国顺应国际 大潮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初见成效,银行从分业到混业经营的趋势逐步加强,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一行三会的金融 体制正式形成,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草案》和《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更成为中国金融法制建设的又一座里程碑。2006年12月11日,我国金融市场全方位开放,在庞大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强大压力下,我国金融机构真正 到竞争的激烈程度。央行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顺利而稳妥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家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原理 所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动,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过程。西方学者形象地将它比喻为“黑箱”:货币政策操作→?→宏观经济变动。对“黑箱”观察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观点。Mishkin根据这些观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通过投资支出、消费支出、国际贸易起作用。本文以第一类的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一是利率渠道(Interest Rate Channel),其二是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Other Asset Price Channels),其三是信用渠道(Credit Channels)。以下分别说明它们的传导机理。 (一)利率渠道。这是传统的凯恩斯学派观点(Keynesian View),即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对投资产生相应的影响。凯恩斯学派认为,利率渠道的作用机制集中体现在IS-LM模型中:货币供应(M)影响利率(i),利率通过资本成本效应影响投资支出(I),投资支出对总产出或总支出产生(E)影响。即:货币政策操作→M↑→r(市场利率)↓→I↑→E↑→Y(收入)↑。 (二)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该渠道是对利率渠道的一种扩展。托宾q理论、财富效应以及汇率渠道等都可以归为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 1.托宾q理论。该理论由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提出,即货币政策通过对普通股价格的影响而影响投资支出。他把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除以资本的重置成本。如果q>1,则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此时,对企业而言,新厂房和生产设备比较便宜,它们能通过发行少量股票而进行大量投资。用这种机理来解释货币政策的传导(紧缩时)可得到:M↓→i↑→PS↓→q<1→I↓→Y↓(其中PS为股票价格)。 2.财富效应。佛朗哥·莫迪格利亚利用他著名的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假设对这类传导最早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消费者的支出取决于其毕生资财;金融财富是毕生资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货币紧缩时,就有:M↓→PS↓→金融财富↓→毕生资财↓→消费↓→Y↓。 3.汇率渠道。该渠道描述的是国际收支理论的一种标准模式,货币紧缩时,M下降导致国内利率i上升,本币的需求增加,本币升值,净出口下降,产出Y下降。 从以上对利率渠道与非货币资产价格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的作用机理都是考察货币供给变化如何引起利率变化,再通过资金需求者的投资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实体经济,因此,被统称为货币渠道或“货币观”(Money View)。

对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的辩证分析

对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的 辩证分析 一、我国货币政策具有弱效应自1998年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以来中央银行采取的一系列积极的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从现实情况看其货币政策操作力度是相当大的然而却与国内市场需求持续不旺、经济增长缓慢的政策实施效果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究竟是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已经陷入了“流动性陷阱”还是由于受客观经济新形势的影响货币政策有效发挥存在时滞一时间人们禁不住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如果仅仅从近几年货币政策的表现就断言货币政策无效似乎有失偏颇因为从我国货币政策实践来看1984年以前我国的金融政策一直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控制下因而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确立为中央银行后其职能和地位得到日益巩固和加强货币政策也日渐成为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加上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明显货币政策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例如1993-1996年为治理因社会总需求过剩而引发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同时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发

展因而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可以说这是我国中央银行首次成功地运用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其效果是显著的1998年我国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为扩大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中央银行又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应该说我国治理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也是有的但发挥得不够属于弱效应(这似乎验证了凯恩斯学派早已有过的解释货币政策的紧缩功能强而扩张功能弱)为此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二、对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的辩证分析199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弱效应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复杂的必须辩证地加以分析首先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具有金融制度的二元结构、金融市场体系残缺与滞后、政府对金融业过度管制等金融特征因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去衡量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因为西方国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是立足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市场体系完善、机制健全)而应更多地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分析框架换言之同样的货币政策在西方国家能够带动经济的复苏而在我国却可能无明显效果或短期有效、长期无效其次以物价稳定作为最终目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我国也不例外但物价应稳定在什么范围之内虽然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证分析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合理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