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历史地理看人与自然

从历史地理看人与自然


从历史地理看人与自然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江苏讲坛的演讲

今天我讲的主题是从历史地理看环境的变迁。什么叫历史地理?就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研究的是有人类文字记录历史以来到现在这一段时间的地理,研究的方法是以历史学为主。我们今天研究地理,主要通过实地考察和科学观测。但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比如一千年前某地的地理环境怎么样,绝大多数不可能通过实地考察和科学观测,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主要依靠历史文献,看当时人是怎么记载下来的,然后再研究这些记载可靠不可靠。如果把历史比成一场戏,那么它发生的舞台就是地理环境,了解了历史地理后,才能更加准确、全面地认识历史的真相,这就是为什么要用历史地理的方法研究环境的变迁。

地球真的在变暖吗

近年来好像很少有人不关心环境问题。大家比较关心的是全球变暖。但是,当大多数科学家预测未来变暖时,也有科学家提出,地球已经到了小冰期的前叶,也就是说未来不是变暖而是变冷。那么,到底地球是不是越来越热?会热到什么程度?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怎样来看这个问题?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的活动到底有什么关系?

曾经有报道说,上个世纪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个世纪。情况究竟怎么样?我觉得很难说。首先我们现在对过去气候变化的情况知道得非常有限。全球最老的一个现代气候观测站建立的时间不超过200年,160年以上的仅仅50个。中国历史最长的是位于徐家汇的上海天文台,有130多年历史。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才有气象站,记录降水、气温等变化。所以我们讲一两千年前那个地区的气候怎么样,并没有准确的数据,而只能依靠间接资料。问题还在于气候的变化是有周期的,有的周期比较短,比如十几年或几十年,这个规律比较容易把握。有的周期非常长,比如200年、300年甚至更长,就算根据目前巳知的一些数据,我们还是很难判定气候变化的那根曲线是继续在上升还是已经开始下降。更何况,全球大部分地方是海洋,还有很多是无人区,气候资料匮乏。偏偏这些地区的气候变化对我们人类关系特别重大。比如南极,面积只有1400多万平方公里,但它上面的冰雪占了全球的70%,淡水资源占全球的90%。这个地方气候稍微有些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比一个北京或上海要大得多。

我们现在对人类活动注意观察比较多,但对自然规律的了解还缺乏实质性进展,很多变化原因讲不清楚,比如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但气温升高唯一原因就是温室气体排放吗?如果这样的话,有些地区的气温应该始终升高的,有许多

现象不好解释。比如南极上空有臭氧空洞,有新闻说智利上面的空洞越来越大,所以女人头上都围纱巾,我到智利去问当地人怎么回事?当地人奇怪地说:夏天太阳大,戴纱巾有什么好奇怪的,又不是第一次,我没感到有什么威胁嘛。科学家也说看不出南极臭氧层的变化有多大,如果它与二氧化碳有关的话,应该越来越大才对,所以说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了解还缺乏实质性进展。

但是从历史地理上说,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至少在以往的四千年间,地球上气候已经发生多次变化。在中国三千年到四千年时间,也就是商到西周时期,气温是比较高的。正因为如此,当大多数科学家预测未来变暖趋势时,也有科学家提出,地球已经到了小冰期的前叶。也就是说未来不是变暖而是变冷。二氧化碳是不是全球变暖的因素,其实也是有不同意见的。美国到现在为止不愿意接受京都协定书,它表面的理由就是二氧化碳是致暖因素证据不足。 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来看一下,大变化已经不止一次了。目前我们从甲骨文上已解读出1000多个字,但没有“冰”字。人类创造文字一般是出于需要,没有需要是不会创造的。到后来春秋时期就有“冰”了,比如《春秋》里就有记载某年无冰,当时的国君专门有官员负责把河里的冰收起来,放在地窖里,再到夏天分给大臣们用,防暑降温。如果冬季没有冰或冰太薄,就被记载了下来。还有,甲骨文里多次记载了象,记载了猎象活动。甲骨文记载的地方在今天的河南安阳殷墟一带,象都是野象,每次猎的都很多。我们知道,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