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同步练习_第10课 老王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同步练习_第10课 老王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同步练习_第10课 老王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同步练习_第10课 老王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同步练习

第10课老王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感触.(chù)惶.恐(huáng)田螺.(luó)

B.肿胀.(zhàng)僵.硬(jiāng)聊.天(liào)

C.冰伛.(òu)凑合(huò)镶.嵌(xiāng)

D.揣.摩(chuǎi)取缔.(dì)眼翳.(yī)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蹬三轮绕圈荒辟

B.夜盲症塌败闲聊

C.直僵僵欣然枯髅

D.滞笨愧作惶恐

3.将下列句子正确排序()

①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②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

③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④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⑤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

4.下列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B.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C.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D.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煌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5.下面不是关于老王外貌描写的一项是()

A.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B.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C.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D.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6.下面分析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台阶》——形象地写出了长期自卑压抑惯了的父亲,经过大半辈子的奋斗,在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时,“父亲”兴奋骄傲而又尽力收敛的微妙心理。)B.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背影》——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写出了作者对父爱的顿悟,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体贴之情。)

C.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老王》——运用象征的

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D.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台阶》——表现“父亲”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7.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8.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

(1)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2)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了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9.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请指出本段记叙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10.“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将“镶嵌”能否改为“站立”?为什么?

11.“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中的“强笑”能否换成“笑着”?为什么?

12.“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为什么害怕?结合文段简要回答。

(二)课外阅读

一个出身贫苦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而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这天傍晚,他奔走了一整天,又累又渴又饿,可身上只剩下一毛钱。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一口饭吃。

可是,当一位天使似的姑娘打开大门时,他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不好意思张口要饭吃,只求姑娘给他一口水喝。

姑娘看出他的疲惫和饥饿,微笑着给了他满满一大杯牛奶。

男孩饥不择食地喝完牛奶,嗫嚅地说:“我应该付您多少钱?”

姑娘仍旧微笑着对他说:“您不用付钱。妈妈经常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泪水涌上男孩的眼眶,他轻轻地说:“那么,就请您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

其实,男孩本来是打算退学的,如今,他仿佛看到上帝在朝他点头微笑,他觉得浑身有劲,男子汉的豪气又迸发出来了。

若干年之后,有一位来自小城镇的姑娘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束手无策,只好把她送到大城市去,请专家们会诊治疗。

一位有名的医生参加了会诊。当他看到病历上记载的家庭地址时,他马上直奔病房。来到病床前,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位病人就是当年送过满满一大杯牛奶给他喝的天使。他回到办公室,决心竭尽所能,回报这位“施以爱心,不图回报”的姑娘。

经过艰辛的努力,手术成功了,姑娘渐渐康复。这位医生要求医院把账单送到他的办公室,他付清了一切费用,并微笑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姑娘坚持要知道她应该支付多少医药费。可是,当账单送到她的手上时,她又不敢看,因为她确信:这笔费用将会花去她所有的积蓄,或许还不够。最后,她还是鼓起了勇气,颤抖地翻开了这沓厚厚的账单。末尾的签字锁定了她的目光,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医药费——满满一大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2.语言运用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二、语言运用 知识点:竹影 1.【题目】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A、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B、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C、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D、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了解,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等。【答案】C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2.【题目】最后爸爸“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下面不属于“如此”的一项是() A、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的一样。 B、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C、中国画像符号。 D、画竹只要照真竹一描,大多数成为竹的名画。 【解析】ABC三项都是爸爸所讲的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答案】D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3.【题目】指出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竹影》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⑵本文中,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写得真实恰当,语言通俗易懂。应为描写细致生动,意境清雅。全文于充满童趣的孩子的游戏中渗透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⑶中国画中有“朱竹”,是因为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竹子,它是红色的。() ⑷“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这句话写出了黄昏时分光线渐弱的变化过程,“弥漫”一词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光的朦胧。富于变化,充满美感。() ⑸“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把太阳落下去后天空慢慢变暗的情景表现得十分形象。() 【解析】本题考的知识点为句子理解,只要仔细分析,很容易判断说法是否正确。 【答案】⑴√⑵√⑶×⑷√⑸√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综合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4.【题目】填空:“艺术和美往往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这是________(作者)的《》一文所传达的题旨。与此类似,我们学过沈复的《》就是通过嬉蚊和两件趣事的描述,反映儿时从童稚活动中获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 【答案】丰子恺竹影童趣观虫斗物外之趣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填空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0课 绿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0课绿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叉、挥”4个生字,正确书写“墨水瓶、墨绿、教练、指挥”等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所描绘的不同的“绿”。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背诵诗歌,了解作者所描绘的不同的“绿”。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相关图片、相关的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诗歌《我爱这土地》: 同学们,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 2.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艾青)(齐读课题)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3.同学们,绿色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历来就是古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这节课,我们就和艾青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检查自学情况。 墨水瓶墨绿嫩绿淡绿粉绿集中交叉 教练指挥整齐节拍 3.指名再读生字词,教师正音。 4.生字书写指导。 5.学生朗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诗歌的节奏。 三、学习第一、二节。 出示句子: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1.指名读,“到处是绿的……”说明了什么?(这句话写了绿的颜色很多) 2.这么多的绿,有深有浅,文中省略号说明什么?(表示列举的颜色还有很多,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 3.这么多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发黑、出奇)如何理解这一特点?(“发黑”指颜色深。“出奇”写颜色绿得让人无法想象。) 4.有节奏朗读,想象绿的不同颜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 2.诗歌朗诵。 二、学习诗歌,读中悟绿。 自由朗读每小节诗歌,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反复朗读、感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竹影》同步阅读练习

三、阅读鉴赏 知识点:竹影 1.【题目】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着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因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1.从叙事的角度看,这段文字主要写“我”和小伙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表明__________往往就蕴涵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2.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人我们的眼中。”句中的“隐”字有怎样的意味? 3.童心是天真烂漫的。文中最能表现童趣的情节是什么? 4.文中说争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这说明了什么? 【解析】本题知识点是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仔细阅读原文,理解文段内容,即可概括出答案。 1、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主旨; 2、最关键的是从拟人方法的运用入手,品出赋予月亮以生命,把静物写活了,给人以美的遐思。这样,便能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 3、略; 4、略。【答案】1、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艺术和美 2、动词“隐”字,若隐若现,赋予了月亮生命力又使人产生无限遐思,想到美丽的嫦娥。这句描写,月儿朗照,竹叶轻摇,如同一幅美妙的画,自然成趣。 3、是弟弟提出的一个问题:“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大家于是先看,然后争论。这样的问题,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要点+讲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要点+讲解 课文知识点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写作背景: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多音字组词:

禁:jīn(情不自禁) jìn(禁止) 近义词: 破格──破例慰问──问候 反义词: 危险──安全悲痛──快乐 词 眷恋永别平平安安情不自禁自我安慰 踌躇黯然狂轰滥炸光荣殉职原封不动 句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地眷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原封不动:比喻像原样一样,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破格: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 眷恋:(对自己喜欢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意愿:愿望、心愿。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优秀教案

10绿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绿》一文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抓住“读”这一学习手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对绿、对生命的认识,进行美读诗歌的训练,在读中加深感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2.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你见过春天里什么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看到的春色。 3.小草探出了头,树木发芽,田野变绿,放眼看去,到处都是绿,就好像…… 出示句子: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4.今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绿》,一起去感受绿。

5.板书课题。了解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诗歌上的基本艺术特征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朴素、凝练、想象力丰富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绿》是诗人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一首抒情小诗。 设计意图:谈话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正确、流利的小节,再仔细读一读。 2.交流自学效果: (1)春风姑娘要考考大家认识了哪些字。 瓶、挤、叉、挥。 ①学生自由认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可以向同学请教。 ②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字音,着重读准多音字“叉”的读音。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多音字。 [chā] a.(—子)一头有两个以上长齿便于扎取东西的器具:鱼~|三齿~|粪~子。 b.用叉子扎取:~鱼。 c.交错:~着手站着。 d.形状为“×”的符号,表示错误或不同意等:反对的打~。 [chà][劈叉]两腿分开成一字形,臀部着地。是体操或武术动作。 [chǎ]分开,张开:~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同步练习题

一颗小桃树 一、基础知识 1.给括号前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忏()悔矜()持执着() 猥琐() 幼稚() 颤()抖 赤裸() tuì()尽服shì() miǎo()小魂pò()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考励志大会上,校长那激情四射、惟妙惟肖的演讲让同学们夺取中考胜利的信心更足了。 B.他虽然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却很沉得住气,从来不好勇斗狠。 C.正所谓祸不单行,他不小心跌了一跤,偏偏正巧摔到前面的大水坑里。 D.能引领人类心灵走向浩瀚的不是物质的囤积,更不是轰轰烈烈的精神锻造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如一棵树,总会有斜出的枝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修身养德,学会做人,就要学会剪弃不肖之友

②而狐朋狗友不仅会败坏你的声誉,影响你的事业,而且还可能断送你的前程 ③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好友终身受益 ④通过修剪自然会茂盛成长、绿叶葳蕤 ⑤亲朋挚友可成为自己的心灵知音,在困难之时相伴身边,得意忘形之时良言相劝,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A.④②③①⑤B.④①③⑤② C.②④①⑤③D.②④③⑤① 4.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1)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 (2)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5.本篇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进行叙述的?请简要说明。 二、综合性学习。 在学完《一棵小桃树》这篇课文后,班级开展以“微笑面对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一条简洁优美、富有感染力的(1)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练习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重点语句。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并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尝试运用] 一、用“﹨”划去加点字错误的读音。 决.口(jué qué)繁衍.(yán yǎn)江淮.( huái huǎi)折.腾( zhēshé)侵.蚀(qīn jìn)几亩.( mǔ mǒu)苦难.( nán nàn )叫苦不迭.(shí dié) 二、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空。 ()的苦难()的水灾()的保护层 ()的植被()地开垦( )地流进 三、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3.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巩固运用] 一、仿照例子写词。 例:不折不扣 成百上千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给句子换一个说法,使其意思不变。) 2.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缩句) 3.行动起来,拯救黄河。(设计一条保护黄河的公益广告语) 三、认真读课文,思考: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nǎi zhì()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那时候,黄河流域qì h?u wēn nuǎn( ),森林茂密,土地肥沃,yóu qí( )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 xu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备课

龙廷镇中心学校2017—2018学年度3443模式课时备课年级:年级学科:上课日期:2018年月日 课题老王课型新授主备人个备人 学习目标1、体会用善良体察善良,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下层人高尚的思想情操,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体验“愧怍”的真正含义。 2、掌握记叙性散文中通过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形象。从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段中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们共同的讨论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准备PPT 是否使 用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集体备课及二次备课 阶段环节教学活动设计 开始篇()作业讲评 ()预习检测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的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老王》就是展示这种底 层人物的个人操守,最终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 人的尊严和崇高。 过程篇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简介作者: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 生于北京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 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是著名学者、作家, 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并思考: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人”是文章的灵魂,能理解这是个怎样 的人是文本研习的重点。杨绛先生的散文被称为“杨式太极 拳”,她的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鲜有华丽的语 言,“老王”的形象就隐含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那么对于写 人记事的散文,其关键把握的内容是通过记叙哪些事来表现人 物怎样的性格特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这篇文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 课《一棵小桃树》教案(一)教学目标分析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孱弱、猥琐”等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夯实散文阅读基本法、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3、培养多角度阅读和创意阅读的学习思维能力,加深、拓宽对“生命”的认知; 4、扩大同主题散文阅读视野(关键词:人与自然,抗争精神,生命本能); 5、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语段的能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6、引导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搜集相关学习资料,并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现学习成果;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前要求学生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并查找、搜集有关“贾平凹”、“感悟自然”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2、情境导入:运用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课文主题吻合的课堂氛围,调动课堂气氛;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课堂上引导学生细读、研读,深入理解文学形象,散文主题; 4、诵读教学法:引导学生诵读重点语段,品味心理描写语言,体会人物心路历程; 5、拓展延伸、多媒体辅助法:回顾已学课文,推荐阅读及相关视频,加深理解文章主题; 6、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反观自我,积极思考,书写生命宣言;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悟小桃树默默坚守,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2、激发学生坚信生命潜能,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3、丰富学生对“生命内涵”的理解,引导其关注人性,思考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及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初中阅读教学训练,已初步掌握了粗读、细读、研读等阅读方法;在语言分析方面,已能熟练运用细节描写、修辞手法、重点字词分析等方式,剖析重点语句,明确人物形象,感知文章主题。 但是,据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发现,大部分七年级学生阅读散文仍存在“一望而知”粗浅阅读的问题,疏于体悟,也尚未提升到深入鉴赏,感知人性,关注自我的高度上来。《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因此需引导学生在把握情节、人物之中探寻人物内心世界,以达到认识人性,反观自我,认识自我的教学目的。 另,据平日生活观察了解,七年级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和感知能力,但认知还比较感性、粗浅,尚缺乏对精神的理性叩问,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该文的切身感受,体悟抗争精神,秉持对生命的热爱,直面自己的生活困境,理性生活,便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流程 一.激活课堂,情境导入 二.细读文本,走进小桃树命运 三.品味语言,感受小桃树精神 四.对比阅读,感知心灵蜕变 五.拓展文本,领悟人生启迪 六.阅读思己,书写生命宣言 七.结束教学,布置作业 第 2 页共7 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图文讲解

知识点 教材分析: 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艾青先生的名诗《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绿色真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作者介绍: 艾青 (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艾青诗选》《归来的歌》《北方》《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艾青诗选》等。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我会写: 瓶:花瓶酒瓶水瓶瓶颈守口如瓶 挤:拥挤排挤挤牙膏挤牛奶挤眉弄眼 叉:交叉叉鱼鱼叉铁叉叉烧叉车 挥:指挥挥动挥霍大笔一挥挥汗如雨 形近字: 挤(拥挤)济(人才济济)叉(交叉)杈(树杈) 挥(挥手)辉(光辉) 多音字: 倒:dào倒车dǎo摔倒 重:chóng重复zhòng重要 叉:chā交叉chǎ叉着腿chà劈叉 近义词: 【出奇】特别;不平常。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交叉】不同事物有部分相同,重合。 【指挥】发令调度。 【节拍】音乐中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是衡量节奏的单位。 反义词: 集中——分散整齐——杂乱 理解词语: 【出奇】特别;不平常。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交叉】不同事物有部分相同,重合。 【指挥】发令调度。 课内词语: 墨绿嫩绿集中交叉教练指挥

整齐节拍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写世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绿。 第二部分(4~5):写绿色聚集重叠的静姿和动态。 课文主题: 这首诗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的情景,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绿”的喜爱和赞美,对春天、生活、生命的热爱。 问题归纳: 1、诗中呈现了哪些绿色,有什么特点? 这些绿色的特点是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2、想象这些绿色集中在一起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场春雨润醒了小草,田野里小草破土而出,远远望去一片嫩绿;润绿了杨柳,杨柳摆动着腰肢,随风舞蹈。润动了河水,碧绿的河水,犹如一面绿色的大镜子,倒影出我们的笑脸,倒映这两岸的翠柳。一阵清风吹过,笑脸没了,翠柳的身姿也凌乱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同步练习1 一、辨字组词。 蹈()练()叉()按() 稻()炼()又()案()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交叉()节拍()整齐()飘动() 重叠()指挥()集中()出奇()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缩句) 2.所有的绿被春天集中在一起。(改为把字句) 四、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nèn)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huī),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1.按要求写词语。 (1)从文中摘抄出表示“绿”的词语。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再仿写两种绿。 橄榄绿 __________绿__________绿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老王》教案人教版

10老王 教案A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掌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2.学习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4.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2.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教学难点 掌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如贫富、善恶、强弱等,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与之同时存在的还有各种各样的人性,它们往往并不因为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而改变。富有者不一定高尚,贫困者不一定无知。在《老王》这篇课文中,杨绛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然而却是平凡的普通人物形象。 二、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等。 三、文本链接 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于1984年。主要写了作者从前同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革”时期,那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但是这一切对老王都没有产生丝毫影响,他仍然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作者夫妇。这篇文章就是写作者对老王的印象的。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概括出文章要点,列出提纲。教师作阅读提示: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条理有序,一脉相承。 学生读后概括,并互相交流,最后归结:课文开头4个自然段写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后面3个自然段则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段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段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段,是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反映出老王心地善良。 2.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那么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学生谈出自己的阅读感知。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 从课文写老王的生活片段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微但淳朴善良。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极其淳朴的好人。 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如知道老王有夜盲症,作者的女儿就送了大瓶鱼肝油;总是照顾他的生意等。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课文精读 阅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1.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揭示文章意旨的课 1 / 8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10杨氏之子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③。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②甚:很。③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④诣:拜见。⑤乃:就,于是。⑥示:给……看。⑦曰:说。⑧未:没有。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 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 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 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 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 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 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 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 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 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 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 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 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 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猜你感兴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老王》课文原文、知 识点及教案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 “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 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仅仅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仅仅“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 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 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 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 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 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 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 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 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 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

第10课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和文意。收集妙言妙语,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反应快说明很机智;妙在用否定的方式婉转礼貌地对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教学后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 10 老王(含答案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第三单元 10 老王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镶嵌 ..()()滞.笨() 阴翳.() 骷髅 ..()() 攥.着() 伛偻 ..()() 惶.恐() 愧怍.() 2.指出下列每组词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惶恐肿胀默许慰籍改为 (2)塌败凑合湖涂抱歉改为 (3)荒僻善良取谛闲聊改为 (4)包裹诲辱凑合僵直改为 3.下列句子中引号作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B.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C.“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条腿走不得路了。 D.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4.选出下面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对于这种盲目投资、虚掷钱财的行为,迄今在有些部门仍未得到制止。 B.在滴水成冰的冬季,筑路大军冒着料峭的北风在工地上紧张地劳动着。 C.我们20多个职工的子女今年要考大学或升高中。 D.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字、电报、电话、广播等传统信息手段相比,具有独特性。 5.说说下列语句在刻画人物方面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2)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3)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6.将下列选项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 爱心是________,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温暖;爱心是________,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________,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爱心是________,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①飘荡在夜空里的一首歌谣 ②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③洒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场甘霖 ④冬日里的一片阳光 A.④②③①B.③①④②C.①④②③D.②④①③ 7.在街头巷尾,我们常会见到这样的乞讨者:手足完好,但神志木然,双手向前,不知羞耻——“给一点,给一点”。他们与老王一样同属“不幸者”吗?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应施以援手,奉献爱心吗?你对“不幸者”有怎样的认识?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练习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练习题 一、词语。 1、填空。 ()声叹气大()进犯恍然大()不()而遇 不()情理()苦功高冲()陷阵赫赫()功 喜气()()一()人才()勇双全受之有() 不可思()忠孝两()巾帼不让()() 2、选择题。 (一)选择恰当的字填空。 【状壮】()纸()观不可名() 【厉历】()害严()日() (二)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良: A.优秀 B.善良的人 C.表示程度深 (1)用心良苦()(2)良辰美景() (3)除暴安良()(4)良师益友()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近义词。 (1)从小爹就说我的武艺并不比男子逊色,可现在空有一身武艺,没法帮爹。()(2)刘大哥恍然大悟的说:“我想错了,多谢各位指教!”() (3)花木兰所在的部队打败了敌人之后,凯旋回朝。() (4)李将军一表人才,年轻有为,不愧是国家栋梁。() (5)这下可好了,我们四人结伴而行,路上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4、根据要求填空。 (1)用几个词语来评价花木兰。 (2)仿写词语。 不可思议(写几个带有“不”字的成语。) 五、课文细细读。 1、这篇课文是一个,共有幕。 2、课文讲的是一位,的好女孩儿花木兰在外敌大举进犯边关,国家正紧急征兵的时候,,在边关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并晋升为将军的故事,赞美了花木兰 的崇高精神。 3、“巾帼不让须眉”中的“巾帼”本意指,这里代指;“须眉”本意指,这里指代,这种修辞手法叫。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 六、金苹果乐园 日常交往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下列不同场合和使用的敬辞谦语连线。 A. 托人办事说 a.恭喜 B. 询问长者年龄说 b.拙见 C. 请人原谅说 c.拜托 D. 谦称自己的见解说 d.包涵

【新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案

10 绿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3.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字和8个词语,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方法,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叉”读“chā”,要读准,重点指导书写“瓶”右边的“瓦”。 2.阅读理解 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以及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去感受现代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的特点。 3.表达运用 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诗歌的韵味,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想象画面、对比阅读感受 诗意、诗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诗文引路,入《绿》之境 1.图画导入。 (1)师导入一组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课件出示青山绿水、禾苗、竹林、绿树等图) ①师:看到这样一组图画,你想说些什么? ②示例:看到这一片绿色的景象,很自然地想起奶奶家的那片竹林,一场春雨过后,一个个手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就从土里探出来,可有意思了。 (2)师小结:这生机勃勃的绿景实在让人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绿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历来就为文人墨客所歌咏。 (3)你知道哪些带有“绿”的诗词? 示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引入课题。 (1)师引导:诗人艾青也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和艾青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 (2)板书课题,(板书:绿)生齐读课题。 (3)师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继续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出示课件)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本板块以吟诵含有“绿”的诗词为引,带领学生进入绿的意境,在旧知与新知、古诗与新诗中架起一座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板块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2)师指名读。 (3)师:读了简介,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谁想补充说明一下? 2.生听课文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停顿。 3.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查预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课时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课时练习 第一课时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mò shuǐ pínɡ jiāo chā zhǐ huī jiào liàn ()()()() 二、仿照例子,写词语。 绿墨绿嫩绿淡绿粉绿 三、汉字变脸(加偏旁组字组词)。 安_____()_____()军_____()_____() 四、字义推敲(选择恰当解释,填序号)。 1、()按着:①用手或手指压;②止住;③依照,按照;④考查。 2、()舞蹈:①践踏,踩;②跳动。 第二课时 一、仿照样子,写词语。 绿得发黑 二、选择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填序号) 集中:①把分散人、物或事集合在一起;②把意见、经验等归纳起来。 1、集中众人的智慧才能无敌于天下。() 2、烟尘污染要减轻,集中供热是途径。() 交叉:①方向不同的几条线或条状物互相穿过;②部分相重的。③间隔穿插 3、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之间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利益交叉。() 4、他告诉我每一个交叉点处都有埋藏的宝藏。() 5、晚会上的歌舞和时装表演,交叉进行。()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填空。 到哪儿去找那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1、这里写到绿的不同层次的词语有:()。 2、你还知道哪些绿:()。

【答案】 一、墨水瓶交叉指挥教练 二、蓝浅蓝深蓝瓦蓝湛蓝 三、安按(按时)案(方案) 军挥(指挥)辉(光辉) 四、1、③ 2、② 【答案】 一、红得发紫白得透亮紫得发黑 二、1、②2、①3、②4、① 5、③ 三、1、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2、碧绿,油绿,青翠,葱绿,黄绿、苍绿、新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一颗小桃树》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一、基础精练 1.根据拼音写词语。 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miǎo xiǎo( );山外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多。我从此也有了xuè qì fāng gāng( )的hún pò( ),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要hōng hōng liè liè( )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也没有去想了。 2.找出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早晨起来,就昕昕沥沥的,我还高兴地说:“春雨贵如油,今年来得这么早!” B.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 C.爷爷是喜欢服侍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 D.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今晚我要好好地睡一觉,养精蓄锐,好对付明天的考试。 B.李凯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他要去竞选班长。” C.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D.这个毒枭被缉毒警当场击毙,终于落得个马革裹尸的下场。 4.下面文段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①五一小长假期间,曲阜市创新性地推出了“背《论语》免费游三孔”,不仅为游客们提供了免费游览三孔景区的机会,还激活了广大游客学习儒学知识的动力。②自去年5月1日以来,我们已经将“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作为常态化的活动,目前参与者超过一万五千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欣赏 永不放弃 ①那天一大早,我15岁的儿子鲍伯又和我争吵了起来。他要穿那件剪掉了袖子的褪了色的旧运动衫去上学,而我则坚持让他穿圣诞节他奶奶送给他的那件印着蓝色花压字的漂亮衬衫。我用手指着那些字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穿上印着自己名字的大写首字母的衬衫的。”我跟他讲道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