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题

第一课时:

1、有一山峡宽1200米,两旁都是竖直徒壁,有一人在山峡内放一枪,头两次回声间隔5秒,则人离两壁的距离是(设声速v=340米/秒).()

A.1025米,175米 B.600米,600米C.1000米,200米 D.850米,350米

2、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A.一声 B.最多声 C.3声 D.4声

3、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A.大于17m B.大于34m C.小于17m D.小于34m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

A.电磁波 B.真空 C.空气 D.耳朵的鼓膜

5、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A.运动 B.振动 C.温度升高 D.体积膨胀

6、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A.快 B.慢 C.一样快 D.无法比较

7、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 B.0.1秒 C.0.01秒 D.0.001秒

8、(10·绵阳)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这个事实说明( )

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

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

C.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9、(10·南允)声音从水中传入到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的大小将 ( )

A.不变 B.变大C.变小D.如何变化不能确定

10、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___发生___.

11、人耳能区分开回声和声源的条件是二者相差_____秒以上.

12、一架在3015米高空飞行的飞机,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35米/秒.则飞机发出的声音传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时间是________秒.

13、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传播得______.

14、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

15、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m/s)

16、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17、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1、A 2、C 3、A. 4、C 5、B 6、A 7、B 8、D 9、C 10、空气,振动. 11、0.1. 12、9. 13、

快. 14、填“振动”,“空气”. 15、

16、液体(水)也能传声. 17、振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1. 我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 _________把信号传给_________,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人失去听觉是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发生了障碍.

3.声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4.人如果将双眼蒙上,靠听觉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是因为_________

5.从生物课上我们知道,耳聋分为____耳聋和____耳聋两种;前者____治愈,后者____治愈.

6.实验表明骨____(填“能”或“不能”)传导声音.

二、选择题

7.下列关于人感知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鼓膜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B.将耳朵堵住后,仍能够感知声音

C.听小骨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D.听觉神经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8.人们凭听觉可判断声源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靠骨传导判断的

B.靠声源的音调判断的

C.靠双耳效应判断的

D.靠声源的响度判断的

(1.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大脑

2.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3.头骨,颌骨

4.人的双耳效应

5.神经性、非神经性;不可以、可以

6.能

7.D

8.C )

第二课时:

1.声源发声时,声音的响度跟声源振动的_____________有关.当声源的_____越小时,声音的响度会越__________.

2.“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_____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__________很高;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____不同.

3.如果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_______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_________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__有关.

5.音调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决定的,________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有关系,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

6.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产生的现象是_____,这是由于_______.7.张平同学学了“声学”知识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小实验.A是一根一固定桌面上的橡皮筋,另一端用细绳绕一个定滑轮连着一个小盘B,在小盘中逐渐地增加小石子或硬币,就能利用竹片在橡皮筋上弹出不同的声音.解释:(1)这些声音主要区别是______不同;(2)声音有这些区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8.乐音的三要素是:音调、________和音色.

9.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________,声源振动的振幅越大,离声源的距离越近,响度越________.10.男生说话粗犷,而女生讲话较尖细,这是因为他们说话的________不同,其原因是男女同学的________不同.

一、填空题

1.噪声是发声体做_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人们生活、学习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中其声音的强弱为_________dB~_________dB.

4.长期生活在_________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关于噪声的来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街道上的汽车声

B.安静的图书馆里的轻声耳语

C.建筑工地的机器声

D.半夜里邻居家的电视声

6.经过实验,影响人们工作效率的声音强度为

A.40 dB以下

B. 40 dB~70 dB

C.70 dB以上

D.90 dB

7.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环境,要求声音的强度不能超过

A.70 dB

B.50 dB

C.90 dB

D. 30 dB

8.为了保护听力,声音强度不能超过

A.90 dB

B.70 dB

C.110 dB

D. 30 dB

9.(多选)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控制噪声的途径是

A.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B. 阻断噪声的传播

C.减小噪声的振动频率

D.防止噪声的产生

10.(多选)要控制和减弱噪声的危害,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A.在公路边种植花草树木 B.在耳朵里塞棉花团 C.把机器固定在大底座上 D.给发动机安装消音器

1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B.凡是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凡是敲鼓的声音一定是噪声 D.声源振动越强烈,它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12.当夜深人静你正欲入睡时,从邻居家传来了悠扬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你认为它是乐声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13.如果你家居住的地方附近正在施工建筑楼房,每天晚上都有吵闹嘈杂的噪声,你将如何防止这些噪声对你的危害,说出你采取的措施和物理依据.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某同学听到校园的钟发出“铛、铛铛”的声音时,就知道上课了。这些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表明:只有回声比原声晚0.1s到达人耳,人才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这时人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要_________________m。(声速取340 m/s)

3、在一个两端开口的纸筒的一端蒙上橡皮膜,用橡皮筋扎紧。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火焰会_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实例中不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 B.医生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工作状况

C.牙医用超声波洁牙 D.利用声呐测海深

5、蝙蝠夜间出来活动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蝙蝠的眼睛有夜视功能 B.夜晚有月光

C.蝙蝠的嗅觉很好,可以嗅出前面是否有物体

D.蝙蝠发出超声波可以在物体上返回,根据回声就可以判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6、下列现象或做法中不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 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

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D.人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

7、人民大会堂四周墙壁都做成有许多针孔状(像蜂窝似的小孔),这主要是为了()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加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装饰礼堂、美观好看

第三课时:

当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2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

1、一束与镜面成40°角的光线射到平面镜,则入射角是________,反射角是_______,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____。

2、当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时,则入射角是_________。

3、如果你从一块小平面镜中看到了另一位同学的眼睛,那么无论这个平面镜多么小,你的同学也

一定能从平面镜中看到你的眼睛,这说明了光路的_________性。

4、人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了_________的缘故。

5、雨后初晴的月夜,地面坑洼,处有积水,在月光下行走时,如果发现前面某处特别亮,夜行者通常认为那是积水,他的判断依据是。

6、坐在教室各个位置的同学,眼睛能清楚地看到黑板上面的字,这是由于()

A.粉笔字发出的光射入眼内 B.眼睛发出的光觉察到黑板上粉笔字

C.粉笔字对光产生了镜面反射 D.粉笔字对光产生了漫反射

7、在黑暗的房子里,桌子上立着一平面镜,镜子后面是白色的墙,用手电筒正对着镜子和墙照射,则从侧面看去()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墙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墙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8、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光线与镜面间的夹角逐渐减小时,则()

A.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增大 B.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减小

C.入射角逐渐增大,反射角逐渐减小 D.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逐渐增大

9、利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00°,则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应该是:( )

A.100° B.80° C.40° D.50°

10、在下图中画出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11、在下左图中画出平面镜

12、如上中图,是潜望镜的原理图,试画出光经潜望镜两次反射的光路图

13、如上图所示,太阳光线跟水平方向成40°角,要利用太阳光垂直照亮井底,应把平面镜放在跟水平方向成_____________角的位置。(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1、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挂在墙上的平面镜,他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将()

A.逐渐变小 B.逐渐变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不变

2、某人站在平面镜前,他在镜中的像是()

A.实像 B.虚像 C.缩小的像 D.放大的像

3、下列事例中观察到的是物体虚像的是()

A.看电影 B.看湖水中船的倒影 C.小孔成像 D.太阳下物体的影子

4、小猴子在水中捞不到月亮,这是由于水中的“月亮”是()

A.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实像B.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C.光的漫反射所成的实像 D.光的折射所成的虚像

5、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

A.平面镜 B.凹面镜 C.凸面镜D.平行玻璃板

6、平面镜成像时,若像与物之间距离减小了12cm,则物体()

A.向镜面靠近6 cm B.远离镜面6 cm C.向镜面靠近12 cm D.远离镜面12 cm

7、一个人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1.5m处,若将镜子向人平移1m,则人和像之间的距离是()

A.3m B.2m C.1.5m D.1m

8、一个人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以1m/s的速度向后离开镜面,则像相对镜面的速度的大小是()

A.0.5m/s B.1m/s C.2m/s D.4m/s

第四课时: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平面时,光的__________方向发生了改变,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空气,这种现象叫做光的________,还有一部分光进入水中,光线发生______,这种现象叫做光的________,这两种现象是同时发生的。

1、有经验的渔夫在叉鱼时,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叉到;看到游泳池的水比实际的浅,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光的_________造成的。

2、通过放在写字台上的玻璃板观察板下的文字,所看到的文字的位置往往比实际位置______(填“高”或“低”)一些,这是由于___________造成的。

3、如图所示为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的光路图,由图可知,

入射角是_______,折射角是________。

4、水缸内灌满清水,我们看到缸底的深度比实际深度要()

A.深 B.浅 C.一样深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5、某同学涉水过河时,看到水底的石头是()A.变浅了的石头的实像

B.变浅了的石头的虚像C.变深了的石头的虚像 D.变深了的石头的实像

6、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界面发生了折射,下图中正确的是()

7、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看到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曲 B.平静的水面上清楚地看到映出的岸上的景物

C.池塘水的深度,看上去比实际的要浅 D.灯光下靠近墙的地方,手的各种姿势形成的手影

8、站在池边往水中看,可以看到:水面上漂浮的木块、水下的游鱼、池边的树木和天空的白云。那么,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像是()

A.木块 B.游鱼 C.树木 D.白云

9、下列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1) 斜插入水中的筷子,从水面上看水下部分向上弯折了 (2) 海市蜃楼的现象

(3) 在太阳光照射下树木出现的的影子 (4) 平静的水面映出岸上的景物

A.(1)、(3) B.(1)、(4) C.(1)、(2) D.(2)、(4)

10、潜水员在水下看见鱼在水中游动,这是由于光的()

A.反射 B.折射 C.直线传播 D.反射和折射

11、如图是一束光线斜射入厚玻璃砖,并通过玻璃砖折射的光路图,其中符合折射规律的是()

1、太阳光通过棱镜后,会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则白屏上的颜色顺序为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彩色电视机的色彩是由电视机中的电子枪射到屏幕内侧的荧光粉上产生的,根据色光的混合规律,在电视机中只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颜色的电子枪即可配出各种绚丽的色彩来。

3、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了各种颜色的光,这说明()

A.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B.三棱镜中有各种颜色的小块

C.三棱镜具有变色功能D.三棱镜可以使单色光变成多色光

4、判断: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为七种不同的颜色,这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5、判断:彩色电视机的画面颜色是由七种不同的颜色合成的。()

1.红外线是一种看不见的光,通过红外线的照射,可以使物体的温度;任何物体均可以辐射红外线,温度较高的物体发出的红外线也。

2.紫外线也是一种看不见的光,紫外线能杀死,能使荧光物质,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

3.医院里杀菌用的紫外线灯看起来发出淡紫色的光,其原因是()

A.其实那盏灯并不是紫外线灯,因为紫外线本身是看不见的

B.灯管在发紫外线的同时,还发出少量的蓝光和紫光

C.该灯管发出的紫外线与太阳发出的紫外线不同,前者是淡紫色的,后者是看不见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过度晒太阳会使皮肤粗糙,甚至会引起皮肤癌,这是由于太阳光含有以下哪种光线造成的()

A.红外线 B.X射线 C.紫外线 D.γ射线

第五课时:

透镜可以分为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______透镜,它对光线有_______作用;中间薄边缘厚的叫_______透镜,它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

1、近视眼镜片是________镜,远视眼镜片是________镜。

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_____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从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_________。不同透镜的焦距可以不同,同一个透镜有_____个焦点。

3、如图所示,O点为凸透镜的 ___ ,F点为凸透镜的,OF为。

4、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镜子是:( )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凸面镜 D。凸透镜

5、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镜子是:(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凸面镜 D。凹面镜

6、将一个发光的电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它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将:( )

A.变为发散光线 B。会聚在焦点上 C.变为平行光线 D。方向不变

7、图中光路图错误的是:( )

8、作出图中的折射光线

1.凸会聚凹发散 2。凹透凸透 3。会聚焦距 2 4。光心焦点焦距 5。

D 6。C 7。C 8。D

1、让一凸透镜正对太阳照射,在离凸透镜10 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小亮点,若想要得到放大的字,则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应该_________________。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胶片上得到被拍景物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员 C.放大、倒立的实像 D。缩小、倒立的实像

3、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够成缩小实像的现象来拍摄照片的,若镜头焦距为15cm,那么被拍景物到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应该是:( )

A.超过30 cm B。在15 cm到30 cm之间 C.正好30 cm D。正好15 cm

4、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离镜头的距离u和镜头焦距f的关系应是:( )

A.u>2f B。u=2f C。2f>u>f D。u<f

5、将凸透镜作为放大镜观察物体时,必须把物体放在:( )

A.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 B.透镜的2倍焦距处C.透镜的焦点以外 D.透镜的焦点以内

6、以下各图中成虚像的是:( )

A、a、 b

B、b、c

C、a、

c D、a、d

7、如图所示,小男孩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放大镜,伸直手臂观察窗外远处的物体,可以看到物体的像。小男孩观察到的是:( )

A.正立的像 B.虚像 C.倒立的像 D.放大的像

8、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2cm,把一物体置于主光轴上,当距透镜15 cm和6cm 时,两次所成的像:( ) A.前者成缩小的虚像,后者成放大的实像

B.前者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后者成放大的、正立的虚像

C.都成放大的实像 D.都成正立的虚像

9、某同学经过一节课的实验探究,写出了如下一些结论,你认为她的记录中不正确的是:( )A.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 B.凡是虚像,都是正立的

C.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既有放大的,又有缩小的 D.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既有放大的,又有缩小的

10、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一定是:( )

A.正立的像 B。缩小的像 C.放大的像 D。倒立的像

11、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也能用光屏承接 B.实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D.实像是实际存在的像,虚像是实际不存在的像

12、一蜡烛位于凸透镜前3倍焦距处,在它移近凸透镜1.5倍焦距过程中,光屏上得到的像将:

( )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13、已知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 cm,银幕上成放大的像,则该投影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下列数据中的哪一个:( )

A.10 cm B。20 cm C。30 cm D。40 cm

1.小于10cm 2。D 3。A 4。C 5。D 6。D 7。C 8。B 9。D 10。D 11。

C 12。A 13。B

第六课时: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2、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__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3、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4、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5、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1.凸透镜凸透镜凸透镜 2。倒立缩小实倒立放大实 3。大凸透正立放大虚 4。D 5。D 6。C

1、眼球好像一架_________。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它把来自物体的光

会聚在_________上,形成物体的像。

2、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________,_______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_______,_______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所以,正常的眼睛能看清近处和远处的物体。

3、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_____cm,叫做明视距离。

4、要使近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应配戴合适的________;要使远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应配戴合适的__________。

5、来自远方的物体的光,经眼球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情况如图,根据该光路图这个人可配戴装有__________镜的眼镜加以矫正。

6、小明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花眼(远视眼),爷爷的老花眼更重一些,小明的妈妈则是近视眼。他们的三副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所示,现在爸爸要看书,让小明把眼镜递给他,小明应该拿图_______中的那一副。

7、对于正常眼来说,外界的物体不管是远处的还是近处的,在视网膜上成像后,所成的像都是:( )

A.正立缩小的虚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8、下面对近视眼产生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B.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

C.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个点

D.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个点

9、关于眼镜的度数叙述正确的是:( )

A.眼镜的度数就是透镜的焦度 B.眼镜的度数就是透镜的焦距

C.眼镜的度数就是透镜焦距的倒数D.眼镜的度数就是透镜焦距的倒数乘以100

1.照相机凸透镜视网膜 2。较薄远处变厚近处 3。25 4。凹透镜凸透镜 5。凸透镜 6。甲 7。B 8。D 9。D

1、观察细胞等微小物体要用__________,观察远处的物体和天体的运动要用________。

2、显微镜和望远镜在构造上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大都是由______组_________组成,并且大都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

3、为了得到更加清晰的天体照片,可把天文望远镜安置在________外,以避免_______的干扰。

4、显微镜的反光镜用的是:( )

A.凹透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凹面镜

5、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镜有发散作用,目镜有会聚作用 B.物镜有会聚作用,目镜有发散作用

C.物镜得到放大的像,目镜再次等到放大的像 D.物镜得不到像,目镜得到物体放大的像

6、关于天文望远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让更多的光射入到物镜中 B.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

C.采用焦距很大的凸透镜作物镜 D.增大观察的视角

7、关于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 B.望远镜都是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构成的

C.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做物镜 D.只有用透镜才能做望远镜

第七课时: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____________的物理量,水银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1、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________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2、人的正常体温是“37℃”,读作_____________;黑龙江某次测的气温是“-21.5℃”,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观察它的___________和认清它的____________,

如右图所示,甲的示数是_______,乙的示数是_________。

4、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______,它能准确到_____℃,使用体温计读数时可以________(填“离开”或“不

离开”)人体读数。

5、如图所示是体温计的一部分,其示数应为_____℃。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比0℃的水冷B.可以用体温计测开水的温度

C.寒暑表是用来测气温的D.用体温计也可以测出35℃以下的温度

7、关于温度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普通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观察温度B.体温计的测量

范围是35℃-42℃ C.常见的温度计都是用水银作测温物质 D.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8、某温度计的示数为“—8℃”,下面读法正确()

A.摄氏零下8度 B。零下8度 C.零下8摄氏度 D。零下摄氏8度

9、下图中温度计的使用正确()

10、某同学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是37.5℃,若没有甩过,又用它去依次测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乙和丙的实际体温是36.5℃和38.2℃,那么两次测温后,他的记录数据是()

A.36.5℃和38.2℃ B。37.5℃和38.2℃ C.36.5℃和37.5℃ D。37.5℃和37.5℃

11、为了提高液体温度计的灵敏度,下述哪些结构的改变是正确的()

A.把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做大一些 B.把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做小一些

C.把温度计的内径做粗一些 D.把温度计的内径做细一些

12、有一支刻度均匀的温度计,当把它插入冰水混合物时,显示的温度是为4℃,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显示的温度是96℃,把它插在温水中,示数为20℃,则该温水的实际温度是多少?

1.冷热程度液体热胀冷缩 2。冰水沸水 3。37摄氏度负21.5摄氏度(或零下21.5摄氏度) 4。量程分度值 5℃-3℃ 5。35℃-42℃ 0.1℃离开 6。37.3 7。C 8。C 9。C 10。

C 11。B 12。

D 13。17.4℃

1、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状态,物质处于哪种状态跟______有关,当_______改变时,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

2、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这是个______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这个温度叫做该物质的________,同一种晶体的________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4、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 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_。

(2) 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

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 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

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 锡从9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状态。

5、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 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 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7、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

A.冰和水 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 D。海波和萘

8、图中表示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其中表示晶体凝固的是:( )

9、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0、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

A.铁的密度比锡小 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 D。

铁的熔点比锡高

11、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

极的气温,应选用:( )

[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水银—39℃煤油—

30℃冰0℃]

A.体温计 B。煤油温度计 C.酒精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

12、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 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 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3、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酒精灯对烧杯

底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

A.也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 D。无法确定

14、上课时,有一组同学在用萘做实验,研究萘的熔化过程,他们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24681

1

2

1

4

1

6

1

8

2

2

2

2

4

2

6

温度(℃)

5

6

6

6

4

6

6

7

7

6

8

0.

5

8

0.

5

8

0.

5

8

0.

5

8

0.

5

8

3

8

7

9

(1) 请你作出萘的熔化图象

(2) 从图象中可看出萘是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

(3) 萘熔化用了_______min

1.固态液态气态温度温度 2。熔化吸凝固放 3。不变熔点熔点凝固点变化熔点 4。230℃ 230℃固液共存液体 4 吸不变固液共存 5。B 6。C 7。B 8。C 9。

D 10。D 11。C 12。D 13。C 14。(略) 晶体 80.5℃ 8

第八课时: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________;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

1、汽化的两种方式是:______和_______;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蒸发是在________温度下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 _________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蒸发是只在液体_______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___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的方法使石油气变为液体储存在钢罐中的。

4、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1) 冬天早晨出来跑步,嘴里往外呼“白气”,是_____现象. (2) 冰雪化成水,是________现象.

(3) 洗过的衣服晾干了,是_____现象. (4) 钢水变成钢锭,是_____现象. (5) 夏天,自来水管常“出汗”,是________现象.(6) 掀开沸水锅的锅盖,可以看到有水从锅盖上滴下,这是_______现象。

(7)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暖和的屋子里,镜片上往往会出现水珠,这是______现象.

5、在未加盖的烧杯中装上水,加热到沸腾后,再用猛火给水加热,这时水的温度会:( )

A.慢慢升高 B。不变 C.迅速升高 D。无法判定

6、对于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汽化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由液态变为气态 B.都需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C.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D.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热

7、下列哪项措施,不能够加快液体的蒸发:( )

A.降低液体的温度 B.提高液体的温度C.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D.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

8、酒精涂在皮肤上,皮肤感觉很凉,这是因为:( )

A.酒精放出了热量 B.空气吸收了皮肤的热C.酒精的温度低 D.酒精蒸发时从皮肤上吸收很多热

9、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降低了周围的空气温度 B.降低了人的体温

C.加快了人身上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10、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会有凉爽的感觉,如果把一只温度计放在这个吊扇下,温度计的示数

将会:(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人在水中游泳后上到岸来总觉得冷,这是因为:( )

A.岸上温度很低 B.水中的温度较高 C.人身上的水珠蒸发吸收热量 D.自我感觉,主观认识

1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气体都可用降低温度方法液化 B.用液化石油气是为了减轻重量 C.烧开水时壶口冒出“白气”不是小水珠 D.夏天自来水管外表面常常湿漉漉的,这是水管漏水造成的

13、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天热扇扇子觉得凉快些,是因为空气的温度降低了B.冬天看到人们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被100℃水蒸气烫伤比100℃开水烫伤还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放热的缘故

D.湿衣服变干,是液化现象

14、在26℃的室内将温度计从装有酒精的瓶中取出,它将会:( )

A.立即上升 B。先上升后下降 C.先下降后上升 D。一直不变

15、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情况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16、闷热的夏天,从电冰箱取出一块冻肉放在台式秤盘中,过一会秤的示数将:( )

A.增大 B。减小 C.保持不变 D。无法判断

实验题

纸锅烧水:取一张光滑的厚纸,如图做成一个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

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过一会儿水就会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想想为什么纸锅不会燃烧?

1.汽化液化 2。蒸发沸腾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3。任何一定表

面内部和表面 4。压缩体积 5。液化熔化汽化凝固液化液化液化 6。B 7。B 8。A 9。D 10。C 11。不变 12。C 13。A 14。C 15。C 16。B 17。A 实

验题提示:因为用火焰加热纸锅底部时,纸吸热温度升高,并迅速把热传递给锅内的水,因此纸的

1、物质从____态直接变为_____态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________。在这两种现象中,________过程吸热。

2、下列天气现象的发生各属于物态变化的哪一种?

(1)露是_________ (2)霜是_________ (3)雾是____________

3、熔化、凝固、液化、汽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收热量的是______________过程;放出热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

4、放在箱子中的卫生球不见了,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汽化

C。升华 D。同时升华和汽化

5、在夏天会看到冰棍冒出白色的“气”,这是因为:( )

A.冰棍蒸发产生的水蒸气

B.冰棍升华产生的小冰晶

C.冰棍熔化成小水珠

D.冰棍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6、白炽灯炮使用久了,玻璃壁会变黑,这是因为:( )

A.落上了灰尘

B.钨丝发生升华现象

C.钨丝发生凝华现象

D.发生了升华与凝华现象

7、下列现象中都发生了物态变化,其中属于升华的是:( )

A.卫生球放了一段时间会变小

B.江面上逐渐形成了大雾

C.擦在玻璃上的酒精很快干了

D.冰块吸热后逐渐熔化

8、下面几组物态变化过程,都是放出热量的是:( )

A.熔化、汽化、升华 B。凝固、液化、凝华

C.熔化、液化、凝华 D。凝固、汽化、升华

9、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霜的形成 B。露的形成

C.冰化成水 D。水结成冰

10、为了抗旱,向空中云层中发射“干冰炮弹”,就能实现降雨,这是因为:( )

A.干冰熔化变为水

B.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C.干冰在云层中迅速升华又凝华而形成的

D.干冰在云层中升华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1.固气凝华升华 2。液化凝华液化 3。熔化、汽化、升华凝固、液化、凝华 4。C 5。D 6。D 7。A 8。B 9。C 10。

第九课时:A.一些物体被后能够带上电荷,因而能吸引物体。这种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就是现象。

B。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把规定为正电荷,把规定为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C.:验电器的原理是,作用是。电荷量的单位是。

D.电荷可以沿金属棒。常见的导体有,常见的绝缘体有,各种金属导电靠得是。

1、电荷:物体有了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

3、正电荷的规定:的电荷叫正电荷。

负电荷的规定:的电荷叫负电荷。

4、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5、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原理:。

6、电荷单位:,符号:

7、导体是善于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石墨等。绝缘体是导电的物体如: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油等。

8、电风扇叶片上经常布满灰尘,是因为风叶转动时与空气_________而产生________,,带有_________的叶片会把空气中的灰尘吸着不放,以致叶片上特别容易脏

9、打开自来水龙头,放出一股细小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可以观察到水流___________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______________,用带电体接触它的金属球时,它的两片金屏箔就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张开,且带电体带电量越多,张开的角度就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这是因为桶内汽油会不断与桶璧摩擦,使塑料桶带了__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12、电视机的荧光屏表面经常有很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

A荧光屏具有吸附灰尘的能力 B房间内灰尘的自然堆积

C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温度较高 D 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有静电

13、在编织某种地毯时,编织过程中夹杂一些不锈钢丝,这是因为( )

A便地毯更好看B使地毯更耐用

C使地毯更善于传热 D释放静电,便地毯不易沾上灰尘

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D.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B.与毛皮摩擦过的橡

胶棒带负电

C.电源的作用就是不断产生电荷 D.用电器的作用就是消耗电荷

4、下列电路连接没有错误的是()

5、电路和水路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电路中和如图所示水路中的阀门作用相似的是

A.电源B.用电器 C.开关D.导线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路中有电源就有电流;B、在闭合电路中,要产生持续电流,必须有电源;

C、物体中有自由电子,就一定有电流;

D、使带电体与导体接触,导体中就有持续电流。

7、小玉根据电路中的小灯泡是否发光判断电路中有无电流,采用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是:

A.控制变量法; B.类比法; C.转换法; D.模型法.

8、连接在电路中的蓄电池:() A、一定是电源 B、一定是用电器;

C、既不是电源,也不是用电器;

D、既可以是电源,又可以是用电器.

9、从显像管尾部的热灯丝发射出来的电子高速撞击在电视机的荧光屏上,使荧光屏发光产生图象,则在显像管内:

A、电流方向从灯丝到荧光屏;

B、电流方向从荧光屏到灯丝;

C、显像管内为真空,根本无法通过电流;

D、电流方向无法确定.

10、如图所示的实物连接中,开关闭合时会造成电源短路的是:

A、开关的接线柱上接线不牢;

B、灯座的接线柱上接线不

牢;

C、开关的两接线柱上用导线连通;

D、灯座的两接线柱用导线连通

12、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 )定向移动形成的,它的定向移动方向跟电流的规定方向( )。

13、电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常用的电源的有____、____.

14、物理学中规定,把________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根据这一规定,我们可以认为导线中的电流是从电源的_______极流出的。

15、在如图所示电路中,提供电能的装置是______;要使这个电路中产生电流,必须________。

16、金属导电是由带电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17、一个完整的电路应包括、、导线和开关四部分:电荷的形成电流,把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闭合电路的电源外部,电流是从电源的极流向极的。

19、使用电器工作,在电路中必须接入电源,这是因为____.

20、某手电筒闭合开关后不发光,请写出灯泡不亮的两种可能原因.

(1)在电路某处可能发生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

(2)在电源处可能发生的情景是:________________

22、在图15中,用箭头标出当开关闭合后电流的流向。

1、A

2、B ;4、C ;5、C 6、B ;7、C;8、D;9、B;10、D 12、( 自由电子 );( 相反 ) 1

3、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干电池、发电机 1

4、正电荷,正(或+) 1

5、电源(或电池)、闭合开关 1

6、负;自由电子 1

7、电源,用电器;定向移动,正电荷,正,负19、电源是形成电流的必要条件20、(1)电路某处接触不良(松动、断路或灯丝烧断等,);(2)电池供电不足(电池没电或没装电池、电池漏浆、电池反接等,)21、铅笔芯(碳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 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 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 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 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 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T,距离L= S/2(注意:请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审题再下结论) 四、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集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 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 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 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二、中小学实验教室要配备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材,并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三、中小学生必须熟悉实验教室的安全规则,并要严格遵守实验教室的纪律。 四、中小学实验教室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以及实验时产生的废液。 五、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允许,任何人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及其它实验材料,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实验教室的公共财产不得带出室外。 六、实验前,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检查仪器、药品及有关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和完好,如有缺损,及时报告。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批准,不得进行实验。 七、实验时,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仪器设备,要节约药品、水、电等实验材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完全归纳

什么是物理? 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怎么学?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物体振动 传播:介词 例子:月球 概念: 声波:声以波的形式传播 声速:15°空气340米/m 测量声速? 固体,液体,气体?看表 声源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耳朵,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前额、耳后的骨头,牙齿,头骨,颌骨 双耳效应 (正是通过对这种声像定位原理的逆向运用,人们发明了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双声道立体声系统,即在录制声音时,在不同的位置用两只话筒进行录音,而在重放时则使用两路独立的放大器和两个扬声器,从而使听者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录音中不同音源的准确位置。) (立体声具有强烈的空间感(方位感和深度感),用一套高水准的双声道音响系统播放音乐节目时,听众几乎感觉不到音箱的存在,整个乐队就像活生生地坐在你面前演奏一样。) 三、声音的特性 音调 钢尺(振幅、音调):振动、频率和音调,乐器 频率,赫兹Hz(一秒振动一次),人20-----20,000Hz 次声波,超声波 猫:60-65,00Hz 火山、地震、蚊子 响度与振幅(鼓,力量大,幅度大,绷紧) 音色(颜色、脸色) 瓶子做的乐器 题:2s做700次振动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五、声的利用 生活中的例子:

唱片(发音盒), 问题: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_____,声音能靠一切物质传播,真空_____传声 ?声音要靠____________传播。若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其传播速度是________米/秒 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述符合科学道理吗?解释一下你的看法。 我国考古队员利用超声波探测沉船,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米每秒,如果探测声呐从海面发出信号,信号从发出到遇到沉船,再到被声呐接受所花时间为0.024秒,求沉船在海面下多深处 1.光的传播自然光源: 1.1.光源:自身正在发光,且能持续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1.1.1.自然光源:如水母、太阳、萤火虫、星星等。 1.1. 2.人造光源:如电灯、手电筒、蜡烛等。(注意:不月亮是光源) 1.1.3.光的传播: 1.1.4.可以看见是因为光从光源到了眼睛。 1.1.5.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条直线叫光线。(在同一 种介词中) 1.1.6. e.g, 隧道挖着 1.1.7. e.g.小孔成像实验,画光的径迹图。 1.1.8.光的传播速度: 1.1.8.1.比声音快(先看闪电后听打雷) 1.1.8. 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2.99792*1000000000m/s, 计算时取c=3*100000000m/s (宇宙间最快的速度) 1.1.8.3.光在水中的速度为真空的3/4, 在玻璃中的为真空中的2/3. 1.1.8.4.光速绕地球(7.5圈/1s),光速到太阳(1000km/h, 17年;光8min) 1.1.8.5.光年: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牛郎、织女,16光年) 1.1.8.6.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4.3光年 1.1.8.7.最近的星系,小麦哲伦云(16万-19万光年);仙女座大星云(225万光年); 测到最远140亿光年。 1.1.9.可以看见的 2.光的反射 a)反射:遇到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发射(水面,玻璃) b)实验:反射光的射出方向。 c)求反射角。 d)反射光线所在平面。 e)法线,入射角=反射角(i=r) f)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发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 入射光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g)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h)漫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1 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 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 )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 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物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锁定目标 1.(知识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 2、知道测量由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 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预习巧导航 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 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 mm= nm 4、测量时间的工具有: 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一放:刻度尺要放,刻度要。 二读:视线要与刻度尺,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 三记:记录的结果由和组成。 例:1.林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 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错误之处.

㎝ 2 3 1 ㎝ 2 3 1 (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和 。 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_____cm ;乙_____cm ;丙______cm. 3、如图所示,用A 、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其中,A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不正确.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 4、测得一物体长28.4 cm ,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 __,准确值是____ _,估计值是_ __; (二)、误差: 1、.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 、8.45cm 、8.56cm 、8.44cm 、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2、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 .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 .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 .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 .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2016汇总

初二上期物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1Km =103m 。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 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8、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 a 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100页纸的厚度,再除以5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了 b 化曲为直:用无弹性的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重合,再拉直,就能测量两地的距离了 c 平移法:三角板和直尺等可以测量圆的直径 d:滚轮法:先测出一个圆的周长,再乘以转过的圈数,就能得到这段长度的大小。 9、当一个问题受到多个因素(变量)影响时,为探究一个因素(变量)对某个问题的影响,通常保持其他因素(变量)不变,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这里的“变量”指的是影响问题的因素。例A 、B 、C 都影响D ,我们研究B 对D 的影响,就保持A 和C 不变。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t S (S=Vt t=V S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 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 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 平=总总t S =212 1t t S S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 平=2 1212V V V V + 1m /s =3.6km /h 1km /h=6.31m /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初二一定要看看! 无论你是即将踏入八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同学,还是初三将要中考的同学,都应该看看!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精品】

教科版初二上期物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1Km =103m 。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 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8、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 a 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100页纸的厚度,再除以5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了 b 化曲为直:用无弹性的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重合,再拉直,就能测量两地的距离了 c 平移法:三角板和直尺等可以测量圆的直径 d:滚轮法:先测出一个圆的周长,再乘以转过的圈数,就能得到这段长度的大小。 9、当一个问题受到多个因素(变量)影响时,为探究一个因素(变量)对某个问题的影响,通常保持其他因素(变量)不变,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这里的“变量”指的是影响问题的因素。例A 、B 、C 都影响D ,我们研究B 对D 的影响,就保持A 和C 不变。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t S (S=Vt t=V S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 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 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 平=总总t S =212 1t t S S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 平=21212V V V V + 1m /s =3.6km /h 1km /h=6.31m /s

2017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1 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进度表

2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3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

科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教科版)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 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 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 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第2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两课时) 一、目标要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贵州望谟三中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 (范围:1~3章满分:100分出题:蒙锡奇)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面关于声现象的一些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B.太空中的宇航员可以直接用语言交流 C.雷声是由于空气振动发声的 D.狗趴在地上睡觉,耳朵贴着地面,很容易发觉人走动,是因为狗的耳朵特 别灵敏 2.蝴蝶在飞行时不停地扇动翅膀,但我们不能听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这是因为() A.人耳有故障 B.翅膀振动发出的声波响度不够大 C.翅膀振动不产生声波 D.翅膀振动的频率比较小 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与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4.正在拉二胡的一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 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 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 D.阻止琴弦振动发声 5.甲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一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乙同学听到的声音次数是()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6.小明拍完毕业照合影后,想拍一张单身照,摄影师应采取的方法是() A.使照相机靠近他,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B.使照相机靠近他,同时镜头向前伸,离胶片远一些 C.使照相机远离他,同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D.使照相机远离他,同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 7.检查视力时,人眼与视力表的距离应为5m,可是检查视力的房间东西墙壁最大的距离为 3.5m,此时,眼科医生把视力表挂在东墙上,在西墙上挂一面大平面镜,此时被检查者应面向西坐在平面镜前合理的位置是() A.距镜面3m B.距镜面2m C.距镜面1.5m D.距镜面1m 8.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取决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