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基本准则释义

{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基本准则释义

{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基本准则释义
{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基本准则释义

{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基本准则释义

本准则第二条对内部审计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是由组织内设的内部审计机构所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活动,它的目的是通过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使组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认识和解决,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和意见,使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进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本准则第三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组织按目的可分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例如公司、企业等;以非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例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内部审计活动包括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等多种类型。本准则适用于各种类型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从事的各种内部审计活动。

(四)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本准则的第四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考虑组织的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组织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的性质、规模及内部治理结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取得组织高级管理层的支持,既要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拥有必要的权威,以取得被审计单位的配合,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又要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能够进行公正、客观的审计。例如,当存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的内部治理结构时,内部审计

机构通常应归属于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的领导。

在确定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编制时,应考虑组织的规模,包括资产规模和人员规模,组织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和业务量,组织下属机构的地理分布等因素,以合理估计所需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

此外,由于内部审计涉及组织各种经营活动、交易循环的各个环节和组织的内部控制、各种政策和计划的审查,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可能的情况下配备具有法律、信息技术、工程等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规划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各个岗位的设置,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所需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对各个岗位安排具有相应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

(五)质量控制和参与内部控制的建设

本准则第五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

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以保证其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其他相关的法规及内部审计机构自行制定的规章的要求,保证能够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内部审计机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可以包括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及外部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督导制度用于规范级别较高的内部审计人员对下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督导应贯穿于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

内部自我质量控制应由内部审计人员自行实施,其目的在于在日常的内部审计工作中采取适当的质量控制政策保证审计质量,并且对审计质量进行自我评估。

外部评价是由内部审计机构外部的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所作的一个评估。外部人员应当

独立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并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以保证评价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利害冲突。外部人员可以是来自于组织内部其他机构的人员、组织外的咨询顾问或外部审计人员等。外部评价结束后,应提出正式的书面报告,对内部审计机构遵循内部审计准则等相关规范的情况及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出意见及改进的建议。

内部审计活动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评价其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可行的审计建议,以便于被审计单位进行改进。因此,内部审计活动实质上也是组织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组织正在制定和已经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从而参与组织内部控制建设。但是,内部审计人员不应负责内部控制的决策及实施过程,以避免影响其独立性。(六)专业胜任能力

本准则第六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足以胜任当前工作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内部审计工作不仅会涉及组织的财务系统,还会涉及组织经营管理的其他环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内部审计准则、财务会计的相关准则、法规及组织的会计制度,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税收、金融、管理学及相关业务经营知识,才能对组织的财务系统、经营系统、管理系统做出恰当的评价。

鉴于组织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相关知识的不断更新,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通过持续的后续教育,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保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

(七)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和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

本准则第七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品质、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内部审计职业以独立性、客观性为职业形象,因此,遵循职业道德规范,是维护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形象,树立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发挥内部审计工作效用的必要条件。

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内部审计业务时,应秉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根据所审查项目的复杂程度,合理使用职业判断。应有的职业谨慎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具备人们所期望的谨慎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在相同或类似情况下应该具备的谨慎态度和技能。内部审计人员应视审计项目的工作范围和复杂程序,警惕可能发生错误、遗漏的情况。应有的职业谨慎意味着合理的谨慎和能力,但是并非意味着永不出错。

(八)独立性与客观性

本准则第八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

独立性与客观性是内部审计最为基本的概念,是内部审计的基础。

所谓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独立于被审计对象,与审查对象之间不存在任何可能的潜在利益冲突,不能负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只有保持独立性,才能使内部审计人员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才能使内部审计结果为使用者所信任。

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根据事实,公正、无偏地做出判断和评价。独立与客观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是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秉持的原则。

(九)人际交往能力

本准则第九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贯穿于整个组织,与组织内各个阶层的人员打交道,审查、评价他们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需要去揭露被审计单位的错误或不足之处,如果不能与后者进行

有效的沟通,很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处理好与组织内部相关人员的关系,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是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条件。

交际能力、出色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可以使内部审计人员有效地完成审计活动,并将审计结果清楚地表达出来。

人际交往能力包括理解他人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体现在工作中即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多从建设性的角度进行评价。应当注意的是,讲求人际交往能力并非意味着放弃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能违背职业道德。

(十)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本准则第十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问题。”在内部审计中,重要性的概念是指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中可能存在的差异和漏洞的严重程度。与外部审计不同的是,内部审计活动中的重要性概念并不仅仅与财务信息有关,而是视审计项目的内容与性质,涉及业务、经营、组织及控制系统等组织运作的各个方面。在考虑重要性时,应当结合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规模、经营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来考虑。

现代的内部审计不可能采取详细审计的方法,因此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确定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并结合考虑相应的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接受,以确定项目审计计划。

内部审计活动中的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的结论偏离事实的可能性。

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有:

(1)内部审计的工作对象是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由于内部控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导致了内部控制虽然设计良好,却仍然有可能失效,例如决策人在决策过程中的判断失误,执行人的无心疏忽或多人的合谋都可能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这就给内部审计带来了风险。

(2)现代内部审计由于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只能在一定合理的水平上进行抽样,审计抽样的局限性决定了审计结论只能是一定概率水平上的保证。

在制定项目审计计划时,应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估计审计风险的大小,并据以确定所需的审计程序以及审计证据的数量等问题。

(十一)审计计划

本准则第十一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在考虑组织风险、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做出合理安排。”

审计计划是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事先规划。由于内部审计资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因此,需要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事先规划,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此外,内部审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根据组织的需要、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复杂程度,提前对审计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包括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审计人员的配备等,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计划分为三个层次:年度审计计划、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结合组织战略和组织年度工作目标,充分考虑组织重大的风险因素以及高级管理层的需要,并统筹一定的审计资源,对年度审计计划进行规划。在年度审计计划基础上,充分了解审计项目概况,制定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合理安排审计工作。年度审计计划一般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制定,应当报组织适当管理层批准后实行。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是针对具体审计项目进行的事先安排,应当在审计项目实施前编制完成。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一般由审计项目负责人编制,报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后实行。

(十二)审计通知书

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前,应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内部审计通知书,并做好必要的审计准备工作。”

在实施具体审计项目之前,内部审计机构应事先向被审计单位送交审计通知书,通知被审计单位审计时间、审计目标和范围,被审计单位应当事先准备的资料等事项。

审计通知书事先通知被审计单位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可以提高审计效率,避免对被审计单位的正常经营产生过多的影响。

(十三)内部控制的测试

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深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采用抽样审计等方法,对其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

内部控制是组织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完整,保证对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循,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要素。

出于成本效益考虑,现代审计基本上采取了抽样方法,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也是如此。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计划安排,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全部或部分要素分别进行调查、研究,并测试其运行状况,对其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做出评价。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效果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参与组织内部控制的建设,但是内部审计人员不能负责内部控制制度的决策及实施,以免独立性受到影响。

(十四)审计证据的获取

本准则第十四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审核、观察、询问、函证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

审计证据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取得的,用以证实审计事项,做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是内部审计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收集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充分性是审计证据数量上的标准。内

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收集的审计证据必须足以证实审计事项,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相关性是审计证据质量上的标准。内部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必须和审计目标相关联,与审计事项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这样的证据所反映的内容才能够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可靠性也是审计证据质量上的标准。审计证据必须能够反映审计事项的客观事实。

审计证据的取得可以采用审核、观察、询问、函证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

1.审核。是指对书面文件的审阅和复核。

2.观察。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的实地察看。

3.询问。是指向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其他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人员以及独立的专家了解情况的程序。

4.函证。是指为印证审计事项而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第三者发出书面陈述并要求其作答的程序。

5.分析性复核。是指通过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关系或比率来获取审计证据的一种程序。(十五)计算机系统下的内部审计

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积极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下进行审计,不应改变审计计划确定的目标和范围。”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内部审计的工作对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改变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方法和工作环境。

计算机在组织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使内部审计的对象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计算机对内部控制的各个组成要素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计算机应用所带来的信息革命从许多方面改变了人类的思维、生活方式。组织的管理层和其他成员对计算机的认识程度决定了计算机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方式和程度。例如,仅仅是把

计算机作为一个复杂的机械化处理工具,还是能够认识到计算机作为管理工具的巨大潜在价值,所带来的结果将完全不一样。这对于组织控制环境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同样,计算机也给内部控制的其他组成要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处理能力、速度和准确性的优势,影响了内部控制的信息与沟通要素。但是计算机技术在软、硬件方面的技术特点也使组织面临着新的风险,如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系统被侵入等,这就要求组织在风险管理、控制活动和监督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在享受计算机带来的好处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计算机带来的不利因素。

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时,应当评估计算机对内部控制各个要素的影响,重点关注计算机系统所产生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系统的安全性。内部审计应该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审查、评价。

同时,计算机改变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方法与工作环境。成熟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对文档、资料的处理,更为快捷、方便,同时资料的储存也更为方便,因此计算机成为审计人员的得力助手。

尽管计算机信息系统下,内部审计的对象与审计方法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是内部审计依然是要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其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是不变的,不会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而发生变化。

(十六)审计工作底稿

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将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及收集和评价的审计证据,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记录和收集了出具审计报告所需要的各种审计证据,是内部审计活动一个集中的信息库,为做出审计结论提供了依据。也是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复核、检验、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了参考的

依据,并且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本准则采用了狭义概念上的工作底稿,是指从审计计划开始到审计报告前的所有记录,不包括作为内部审计活动最后结果的审计报告。

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应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

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以确保工作底稿的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妥善管理,并作好保密工作,限制内部审计机构以外的个人或机构未经批准或授权而接触工作底稿。

(十七)审计报告的编制

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当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做到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

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活动的最终结果。审计报告质量决定了内部审计是否能够有效发挥其效用。内部审计人员应以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为基础,编制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的审计报告。

客观,是指审计报告应根据确凿的证据,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地反映被审计事项,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

完整,审计报告应当做到要素齐全,叙述事实完整,格式规范,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审计结论完整。

清晰,审计报告应做到富有逻辑、突出重点、简明扼要。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使内部审计报告更清楚。

及时,在执行审计项目时,应提高效率,及时完成项目。使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

决,审计建议能尽快得以落实。

建设性,审计报告中所提出的审计建议,应该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客观实际,应该是切实可行的,有助于改善、纠正问题,有助于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重要性,在形成审计结论与建议时应充分考虑审计项目的风险水平和重要性,考虑所做审计建议的成本与效益的对比。

在特殊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也可以先行出具期中报告。

(十八)审计报告的内容

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审计报告应说明审计目的、范围,提出结论和建议,并应当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

在通常情况下,审计报告的内容应主要包括:(1)审计概况;(2)审计依据;(3)审计结论;

(4)审计决定;(5)审计建议等部分。但是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类别的变化,审计报告的内容并非一定完全由以上部分组成,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视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审计报告的组成内容。但仍应至少包括对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和结果的说明。

在完成审计报告后,应就审计报告的内容向被审计单位征求反馈意见。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听取被审计单位的解释、说明,以防止审计人员做出错误的判断。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应当以附件的形式,附于审计报告后,一起递交给组织的适当管理层。

(十九)内部申计准则的遵循

本准则第十九条规定:“审计报告应声明内部审计是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若存在未遵循该准则的情形,审计报告应对其作出解释和说明。”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是对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内部审计活动时的行为所作的规范。是保证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执业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做出

公正、客观的评价。

如果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确实无法遵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报告中进行解释,并对未遵循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说明。

(二十)审计报告的分级复核制度

本准则第二十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审计报告的分级复核制度,明确规定各级复核的要求和责任。”

分级复核是指由级别较高的人员对低级别工作人员所完成的工作进行复核、检查,以确定已经完成的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报告的分级复核制度,在提交审计报告前,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核、检查,以确保审计报告的质量。

复核人应对审计结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的正确性、客观性、合理性进行核查,检查审计报告中是否存在错误、遗漏;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认真的检查,审核工作人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是否能够支持审计结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工作人员是否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以及执行审计项目人员的经验和水平,设置适当的复核级次。

(二十一)后续审计

本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进行后续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纠正措施。”

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正式提交后,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及时、有效地采取改进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所作的审查。后续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一个监督,促使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尽快解决问题。

在后续审计中,应注意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与内部审计人员双方各自的责任分别是:被审计单

位管理层应当针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结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及时、有效地采取纠正措施,以解决问题;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在于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是否针对审计所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及时、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进行审查和评价。(二十二)内部审计年度计划

本准则第二十二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确定年度审计工作目标,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编制人力资源计划和财务预算。”

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必须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内部审计机构的章程,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编制人力资源计划和财务预算。内部审计机构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在下一工作年度中在审计项目实施,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等各方面的目标。

年度审计计划应该详细列出未来年度预计将实施的审计项目,并配备合理的审计资源,安排实施日程,选择审计项目时应按照风险因素评估的结果,对于最高风险的项目优先安排实施。年度审计计划应报送组织适当管理层批准后实施。如果在年度中期,实际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需要修改和补充年度审计计划,应及时向组织适当管理层报告及审批。

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力资源和财务预算是在年度工作目标和审计计划的基础上编制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根据每一审计项目预计的审计时间和所需人力、财务资源,进行预算编制。以保证机构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二十三)内部审计工作手册的制定

本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结合本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审计工作手册,以指导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结合组织的性质、特点,根据组织内部审计的特点和应注意事项,制

定内部审计工作手册,以指导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

内部审计工作手册应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目标;职责、权力的说明;对组织的总体情况,如组织结构、经营特点的介绍;部门的组织、管理及工作说明;部门各个岗位的工作说明;主要的工作流程;部门的相关制度;审计中应注意事项等。

审计工作手册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提供指导,同时也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

(二十四)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本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建立内部激励约束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其工作业绩。”

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其业绩,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举措有助于帮助内部审计人员发现自身工作的优缺点,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绩评价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审计人员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创造性能力;(2)写作能力;(3)人际交往能力等。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绩进行评价,有助于其本身的专业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内部审计机构的发展。

(二十五)协调

本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在组织适当管理层的支持和监督下,做好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包括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之间的协调。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进行协调是为了确保充分的审计范围;减少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共享审计成果,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改进内部审计工作;维护组织利益。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应当在组织适当管理层的支持和监督下,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双方的协调可以通过定期会议、不定期会面或其他沟通方式进行。

内部审计应做好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就双方的审计范围进行沟通,并可以互相交流交换必要的资料,在具体审计程序和方法上达成共识。

感谢阅读

多年企业管理咨询经验,专注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精品管理方案,企业诊断方案,制度参考模板等

欢迎您下载,均可自由编辑

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审计方案

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审计方案 为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推进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按照公司****年审计工作计划,对****开展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审计。为确保审计有效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审计目的 通过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查找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促进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加强内部会计监督,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经营目标的全面完成。 二、审计范围 本次审计范围为20**~20**年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根据工作需要可延伸审计其他年度。 三、审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2.《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3.《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四、审计内容及重点 在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预算管理、

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对外投资、融资等方面的内控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 (一)预算管理 1.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企业是否制定预算管理的相关制度,制定的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可行,是否与上级管理部门的预算管理方面的要求一致; 2.预算编制和审核:预算编制是否遵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审批”的程序;预算是否涵盖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营业务活动,重点关注除电费收入外的其他收入是否纳入预算管理;预算审核是否有专业人员的参加;预算项目是否细化,是否存在预算项目过粗,不利于执行和考核的情况(如其他费用支出过大);是否根据年度预算编制月份预算或季度预算;预算审核时是否考虑公司发展目标和资产经营目标。 3.预算执行和调整:经审核批准的预算是否进一步分解细化到各部门(单位),并形成预算责任体系;是否按照预算目标,并结合实际业务活动逐月编制月度资金预算;是否建立预算管理台账;是否按资金预算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预算外支出是否按照制度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预算调整是否经过上级预算管理部门审批。 4.预算分析和考核:是否定期召开预算分析会,对月度

(财务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基本准则释义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释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一、制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意义 本准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是制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及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依据和基础。 内部审计准则是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对内部审计活动的原则要求、审计过程的基本步骤以及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进行了规定,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发挥着提纲掣领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框架 本准则共分六章二十七条。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至第三条),主要说明制定本准则的目的和依据,内部审计的定义和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第二章“一般准则”(第四条至第九条),主要说明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作业准则”(第十条至第十六条),主要说明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全过程各个主要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报告准则”(第十七条至第二十一条),主要是对审计报告的质量要求、内容、编制等进行规范。 第五章“内部管理准则”(第二十二条至第二十五条),主要针对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提出了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 第六章“附则”(第二十六条至第二十七条),主要说明本准则的解释权及生效日。 三、本准则的规范要点说明 (一)制定本准则的目的和依据 制定本准则的目的是对内部审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程序、基础事项进行规范,以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本准则是各个具体准则及实务指南制定的基础。 本准则的制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 (二)内部审计的定义

本准则第二条对内部审计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是由组织内设的内部审计机构所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活动,它的目的是通过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使组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认识和解决,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和意见,使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进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本准则第三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组织按目的可分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例如公司、企业等;以非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例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内部审计活动包括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等多种类型。本准则适用于各种类型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从事的各种内部审计活动。 (四)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本准则的第四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考虑组织的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组织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的性质、规模及内部治理结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取得组织高级管理层的支持,既要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拥有必要的权威,以取得被审计单位的配合,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又要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能够进行公正、客观的审计。例如,当存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的内部治理结构时,内部审计机构通常应归属于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的领导。 在确定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编制时,应考虑组织的规模,包括资产规模和人员规模,组织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和业务量,组织下属机构的地理分布等因素,以合理估计所需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 此外,由于内部审计涉及组织各种经营活动、交易循环的各个环节和组织的内部控制、各种政策和计划的审查,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可能的情况下配备具有法律、信息技术、工程等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规划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各个岗位的设置,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所需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对各个岗位安排具有相应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3版 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3版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法规文号:发文时间:2013-08-26 发文单位: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打印】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准则 第四条组织应当设置与其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结构等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五条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责和权限等内容应当在组织的内部审计章程中明确规定。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并通过后续教育加以保持和提高。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履行保密义务,对于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中所获取的信息保密。 第三章作业准则 第十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运用重要性原则,考虑差异或者缺陷的性质、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二八定律的解说和应用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则(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及企业管理学等,EMBA、MBA等主流商管教育均对二八定律对企业管理的启示及对管理者组织决策的影响有所介绍。 1、理论来源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发现大部份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同时,他还从早期的资料中发现,在其他的国家。都发现有这种微妙关系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于是,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同时,人们还发现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平衡的现象。因此,二八定律成了这种不平等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为80%和20%(从统计学上来说,精确的80%和20%出现的概率很小)。习惯上,二八定律讨论的是顶端的20%。而非底部的80%。人们所采用的二八定律,是一种量化的实证法,用以计量投入和产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2、二八现象 1.管理学: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这个80/20定律被一再推而广之--经济学家说,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有这样两种人,第一种占了80%,拥有20%的财富;第二种只占20%,却掌握80%的财富。 2.心理学: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他们一出生就鹤立鸡群。

3.日常生活中的“二八法则”:以下是二八定律在生活中的体现: 20%的人成功------------------80%的人不成功 20%的人用脖子以上赚钱--------80%的人脖子以下赚钱 20%的人正面思考--------------80%的人负面思考 20%的人买时间----------------80%的人卖时间 20%的人找一个好员工----------80%的人找一份好工作 20%的人支配别人--------------80%的人受人支配 20%的人做事业----------------80%的人做事情 20%的人重视经验--------------80%的人重视学历 20%的人认为行动才有结果------80%的人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20%的人我要怎么做才有钱------80%的人我要有钱我就怎么做 20%的人爱投资----------------80%的人爱购物 20%的人有目标----------------80%的人爱瞎想 20%的人在问题中找答案--------80%的人在答案中找问题 20%的人在放眼长远------------80%的人只顾眼前 20%的人把握机会--------------80%的人错失机会 20%的人计划未来--------------80%的人早上起来才想今天干 嘛 20%的人按成功经验行事--------80%的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20%的人做简单的事情----------80%的人不愿意做简单的事情 20%的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80%的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 20%的人如何能办到------------80%的人不可能办到 20%的人记笔记----------------80%的人忘性好 20%的人受成功人的影响--------80%的人受失败人的影响 20%的人状态很好--------------80%的人态度不好

(完整版)内部审计练习题(带答案)

内部审计练习题 第一章强制性指南 一、名词解释 1.确认服务:是指内部审计师为了对机构、业务、流程、系统或其他对象提供独立意见或 结论而做出的客观评价。 2.内部审计章程:内部审计章程是确定内部审计活动宗旨、权力和职责的正式文件。它确 立了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内部的地位,授权内部审计部门接触与业务开展相关的记录、人员和实物资产,界定内部审计活动的范围。 3.职业审慎:是指内部审计师在复杂的环境中,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熟练性和技巧,识别损 害组织利益的行为,对故意作假犯错、发生错误和遗漏、消极怠工、浪费、工作无效、利益冲突和不正当的行为,以及最可能发生违法乱纪现象的情形和活动保持警惕。 5. 外部服务提供者:是指独立于内部审计所在组织的个人或公司。这些个人或公司拥有某一学科或领域的专门知识、技能和经验。外部服务提供者丰富多样,包括精算师、会计师、评估师、证券专家、统计师、信息技术专家、组织外部审计师和其他审计机构。 6.风险:是影响组织目标实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7.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判断题:(3、4、7、8、15、18、32、36、37、40正确,其他错误。) 1.客观原则要求勤恳地开展工作。 2.内部审计具有处罚权。 3.内部审计可以提出建议。 4.内部审计可以对被审计的对象进行评价。 5.内部审计独立性是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要求。 6.内部审计章程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统一制定的。 7.内部审计可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 8.内部审计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 9.内部审计意见应该尊重董事长的意见。 10.内部审计可以由会计人员兼任。 11.内部审计师应该精通IT技术。 12.发现和揭露舞弊的知识和技能是内部审计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3.应有的职业审慎是指要对所有交易进行详细检查。 14.内部审计师应该尊重被审计单位专家的意见。 15.内部审计师在审计期间可以接受被审计人员赠送的挂历。 16.如果对首席审计官负责的业务提供确认服务,应由内部审计部门的质量保证部门进行监 督。 17.内部审计师不能对其以往负责的运营业务提供咨询服务。 18.蓄意参与违法活动属于不诚信。 19.出于对本单位相关信息保密性要求和内部审计的性质,内部审计师可以不配合外部审计 师的工作。 20.外部评估只评估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即可。 21.首席审计官不需要向董事会和高管层报告内部评估的结果。 22.内部定期评估和外部评估结果应该至少每年报告一次。 23.为保持独立性,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不应该考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意见。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实施遵循性审计的行为,明确相关责任,保证遵循性审计工作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遵循性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审查组织在经营过程中遵守相关法规、政策、计划、预算、程序、合同等遵循性标准的情况并作出相应评价的审计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组织管理层负责确定、制定并执行遵循性标准。为保障遵循性标准的执行,组织管理层应建立适当、合法、有效的内部控制。 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负责审查、评价组织执行有关遵循性标准的情况。 第六条遵循性审计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做好遵循性审计中的保密 工作。 第三章遵循性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第八条遵循性审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国家相关法规的遵循情况; (二)行业、部门政策的遵循情况; (三)组织经营计划和财务计划的遵循情况; (四)组织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的遵循情况; (五)组织所定各种程序标准的遵循情况; (六)组织签定的各类合同的遵循情况; (七)其它标准的遵循情况。 第九条在确定审计目标时,内部审计人员应考虑向以下方面询问相关遵循性标准:(一)组织经营、财务等相关方面负责人; (二)组织的法律顾问; (三)投资人、合同方; (四)政府及其他主管机构; (五)外部审计人员; (六)其他。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遵循性审计时,应当充分关注组织的以下情况: (一)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或处罚; (二)重要的法律诉讼; (三)异常的交易或事项; (四)计划、预算执行结果严重偏离标准; (五)信息严重失真或资料不完整;

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制度

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严密财务会计核算手续,保证公司各项业务的顺利,制定本办法。 一、财务管理原则 财务管理部门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坚持节简办事的原则,严格控制费用开支,合理安排各项财务指标、加强和改进内部管理,增强自我约束力,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二、资金管理原则 (一)公司资金的使用.调配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权限范围以内),稽核财务部具体负责 (二)遵守有关现金.银行存款管理规定,加速资金周转,确保公司资金安全。 三、财务开支范围 (一)人员经费支出:员工工资的发放按公司薪酬管理办法执行,其他人员经费由财务部门统一造册控制列支;保险及补贴每月有关规定比例提取。

(二)办公费用支出:办公费、低值易耗品购置支出、电子设备运转费等公用经费支出,若属零星购买,须经行政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方可采购,若大宗购买,需报经总经理审核。 (三)固定资产购建支出:采购应严格控制在总经理核批范围内,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做到账实相符。 (四)业务招待费必须严格执行报批制度,由总经理掌握列支标准;财务人员应仔细核对相关单据,对单据的有效性进行审核。 (四)其他支出:诉讼费、审计咨询费和公益性捐助账户的列支,必须按总经理核批的指标,严格控制,据实列支。 四、财务列账具体规定 (一)周转金限额规定:各部门负责人周转金均核定为5000元,经总经理签字审批后借用,会计挂账核算。其他人员因业务需要借款的,由部门负责人签字后报总经理审批,并于业务工作完结后一周内日内报抵或归还借款,不得超过一周,否则不再办理新的借用手续。 (二)出纳要定期核对业务周转金,不得坐支现金和白条抵库,对发生的现金收支和转账业务要逐笔详细记载现

第22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强烈推荐)

第22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信息系统审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信息系统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信息系统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组织的信息系统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和流程所进行的审查与评价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信息系统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信息系统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对组织是否实现信息技术管理目标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基于评价意见提出管理建议,协助组织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职责。 组织的信息技术管理目标主要包括: (一)保证组织的信息技术战略充分反映组织的战略目标; (二)提高组织所依赖的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及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提高信息系统运行的效果与效率,合理保证信息系统的运行符合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监管要求。 第五条组织中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责任是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和维护,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和监控;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并出具审计报告。

第六条从事信息系统审计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必要时,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可以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第七条信息系统审计可以作为独立的审计项目组织实施,也可以作为综合性内部审计项目的组成部分实施。 当信息系统审计作为综合性内部审计项目的一部分时,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应当及时与其他相关内部审计人员沟通信息系统审计中的发现,并考虑依据审计结果调整其他相关审计的范围、时间及性质。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审计方法进行信息系统审计,风险评估应当贯穿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全过程。 第三章信息系统审计计划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信息系统审计前,需要确定审计目标并初步评估审计风险,估算完成信息系统审计或者专项审计所需的资源,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及审计活动的优先次序,明确审计组成员的职责,编制信息系统审计方案。 第十条编制信息系统审计方案时,除遵循相关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规定,还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高度依赖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关键业务流程及相关的组织战略目标; (二)信息技术管理的组织架构; (三)信息系统框架和信息系统的长期发展规划及近期发展计划; (四)信息系统及其支持的业务流程的变更情况; (五)信息系统的复杂程度;

二八定律及其应用

二八定律及其应用 二八定律名词解释:二八定律又名帕累托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80/20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明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 来由: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他发现大部份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同时,他还发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其他的国家,从早期的资料中,都发现有这种微妙关系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 于是,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同时,人们还发现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平衡的现象。因此,二八定律[1]成了这种不平等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为80%和20%(从统计学上来说,精确的80%和20%不太可能出现)。习惯上,二八定律讨论的是顶端的20%,而非底部的80%。后人对于帕累托的这项发现给予了不同的命名,例如,巴莱多定律、80/20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以上这些名称,在本词条中统称为二八定律。今天人们所采用的二八定律,是一种量化的实证法,用以计量投入和产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定律模式:80/20定律,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统计学家、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的,他指出: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管理学界所熟知的二八法则——即80%的公司利润来自20%的重要客户,其余20%的利润则来自80%的普通客户。 有人说:“美国人的金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为什么?犹太人认为,存在一条78∶22宇宙法则,世界上许多事物,都是按78∶22这样的比率存在的。比如空气中,氮气占78%,氧气及其他气体占22%。人体中的水分占78%,其他为22%等等(注:现代医学认为成年人人体中的水分占65%,其他为35%)。而自己则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户上。不久,他一个月就赚到了1000美元。穆尔学会了犹太人经商的二八法则,连续九年从不放弃这一法则,这使他最终成为凯利—穆尔油漆公司的董事长。 不仅犹太人是这样,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公司也非常注重二八法则。比如,通用电气公司永远把奖励放在第一,它的薪金和奖励制度使员工们工作得更快、也更出色,但只奖励那些完成了高难度工作指标的员工。摩托罗拉公司认为,在100名员工中,前面25名是好的,后面25名差一些,应该做好两头人的工作。对于后25 人,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对于表现好的,要设法保持他们的激情。诺基亚公司也信奉二八法则,为最优秀的20%的员工设计出一条梯形的奖励曲线。 应用广泛:巴莱多定律(也叫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生活中普遍存在“二八定律”。商家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商品,80%的业务收入是由20%的客户创造的;在销售公司里,20%的推销员带回80%的新生意,等等;“二八现象”竟如“黄金分割”一样普遍。 二八定律:你开发客户的分类,也就是说:你花8成精力去开发大客户,花2成精力去开发小客户,这样大小客户兼得,你的业务就会省时间省精力,二八定律是销售行业的潜规律。 大多数人只是为了求生存,而没有把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并且有的尽力了不一定能成功,最终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创造百分之八十的销售业绩。. 企业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大客户或者忠实客户 80/20法则不仅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应用广泛,它对我们的自身发展也有重要启示。让我们学会避免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琐事上,要学会抓主要矛盾。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学会合理分配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要想面面俱到还不如重点突破。把80%的资源花在能出关键效益的20%的方面,这20%的方面又能带动其余80%的发展。 应对策略: 目标:进入20%。 计划:要遵守下列事项:鼓励特殊表现,而非赞美全面的平均努力;寻求捷径,而非全程参与;选择性寻找,而非巨细无遗的观察;在几件事情上追求卓越,不必事事都有好表现;不必苦苦追求所有机会。当我们处于创造力巅峰,幸运女神眷顾的时候,务必善用这少有的“二八定律”。 行动:行动开始行动,注意坚持。 管理学定律特点:定律的特点,是可证,而且已经被不断证明。 管理学范畴有一个著名的80/20定律,它说,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这个80/20定二八定律图示:律被一再推而广之--经济学家说,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有这样两种人,第一种占了80%,拥有20%的财富;第二种只占20%,却掌握80%的财富。为什么呢?原来,第一种人每天只会盯着

资产控制制度原则—财务管理制度—内部审计管理办法

内部审计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公司内部审计监督,使审计工作制度化、法制化,根据国家审计法规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审计机构和人员 第二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方案有: 1.设立审计部,配置若干专职人员; 2.附属财务部,设专职审计人员; 3.不设机构、专职人员,聘请外部兼职审计人员。 公司根据发展规划,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审计监督体系。 第三条内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审计专业职称、专业知识和审计经验。 第四条内审人员必须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公司应对审计人员工作进行奖励和处罚。 第五条内审人员按审计程序开展工作,对审计事项应予保密,未经批准不得公开。 第六条内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部门、个人不得阻挠和打击报复。 第三章审计对象、范围和依据 第七条内部审计的对象: 1.公司各职能部门、员工; 2.公司全资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 3.公司参股企业的派驻人员; 4.总经理认为需要检查的其他事项和人员。 第八条内部审计范围: 1.与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 2.财务计划的执行和决算; 3.公司资产的使用、管理及保值增值情况; 4.基建工程预、决算的真实合法性; 5.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6.公司领导离任的经济责任; 7.管理活动、行政活动;

8.其他认定事项。 第九条内部审计依据: 1.国家法律、法规、政策; 2.公司规章制度; 3.公司经营方针、计划、目标; 4.其他有关标准。 第四章审计种类和方式 第十条公司内部审计包括: 1.财务收支审计。对被审单位财务收入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检查。 2.专案审计。对被审单位及人员违反公司经济纪律问题进行审计查处。 3.专项审计。包括: (1)管理审计。对被审单位管理活动的效率性进行审计。 (2)效益审计。在财务收支审主计基础上,对其经济活动效益性、合理性进行审计。 (3)任期审计。对被审单位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审计。 (4)审计调查。对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 第十一条公司内部审计方式有: 1.报送(送达)审计。 被审单位接到审计通知书,应在指定时间将有关材料送审计机构接受审计检查。 2.就地审计。 审计人员到被审单位进行审计,后者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 第五章内部审计和内容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的内容包括: 1.财务计划及其预算的执行的决算; 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立项、资金来源,以及预处算、决算、竣工、开工审计; 3.资产管理情况; 4.经营成果,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5.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严密、有效性; 6.重要经济合同、契约的签订; 7.各部门、下属企业领导离任审计;

内部审计定义与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

IIA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e Framework(IPPF)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9年1月修订) (红皮书)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译

★内部审计定义 ★职业道德规范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 ★实务公告 修订讲明 作为整合IIA所公布标准的概念性框架,《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的范围缩减到只包括由IIA国际技术委员会按照适当程序制定的权威标准。该权威标准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强制性指南。遵循强制性指南的原则关于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是必须且重要的。强制性指南的制定遵循既定的尽职审查程序,包括公布征求意见稿,广泛听取各界的意见。《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的三个强制部分为“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国

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强力推举的指南。强力推举的指南是IIA通过正式批准程序认可的,阐述有效执行“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的实务,包括立场公告、实务公告和实务指南。 ↓ 新版IPPF所作的重大改变是: (1)程序改进。加强了IPPF的各个部分,提高了透明度并确定了权威标准和修订周期。标准的修订周期目前确定为三年,尽管

并非每三年都需要进行修改,IIA仍致力于确保对标准作全面的审核,并视需要进行修订。 (2)进展与实务关心。这一部分不再纳入柜架体系。它曾经包含了内部审计师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所有资源(例如培训、出版物和研究报告等)。由于新版IPPF的范围只包括上述的权威标准,这项内容不再适合于新的框架。 (3)释义。这是新增的对标准中的术语和短语作出的进一步阐释,置于需要加以解释的相关标准条款之下。 (4)实务公告。这部分内容在范围上差不多缩减为只包括用于实施“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的技术和方法。原框架中涉及工具及技术方法的内容差不多移至实务指南部分。 (5)实务指南的立场公告。这是IPPF新增的内容,实务指南侧重于在工具和技术的具体运用方面提供指引,包括详细的流程、程序、方案和步骤(例如每一步所形成的结果的范例)。立场公告表明IIA关于内部审计在特定事项中的角色及职责所持的立场或观点。 前言 IPPF包括下列内容:

浅谈二八法则原理与应用

浅谈二八法则原理与应用 二八法则又称“马特莱法则”,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企业法则。经过实践的检验,二八法则是企业提高效率、实现科学系统管理制胜的法宝。二八法则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环节: 一、“二八管理法则”。企业主要抓好20%的骨干力量的管理,再以20%的少数带动80%的多数员工,以提高企业效率。 二、“二八决策法则”。抓住企业普遍问题中的最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决策,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应。 三、“二八融资法则”。管理者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营的重点项目,以此不断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二八营销法则”。经营者要抓住20%的重点商品与重点用户,渗透营销,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二八法则实际侧重的是“榜样的力量”。做企业的都知道,企业80%的效益是由20%的核心员工来完成的。这20%的骨干员工在企业中是顶梁柱,也是“鳗鱼效应”的主题,通过他们积极主动的工作与活动,来带动整个团队的活力,从而为为整个企业创造价值。 从企业决策的角度来讲,二八法则主要侧重与抓典型、抓关键问题进行有效、正确的决策,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几乎每天都有很多问题需要决策,但是能够左右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企业成败关键问题只有关键的几个,能够善于认清“关键问题”,进行正确的“关键决策”无疑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人生之路遥远漫长,但是关键的也就是几步,能够影响你一生的命运。因此,抓住企业的关键问题进行正确的决策就象走好人生关键的几步一样重要。 二八法则在企业资金运作中主要体现在: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投放到关键的项目,

也就是优化投资结构、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利用率。现代化企业拼的是速度,“以速度冲击规模”是现代企业所倡导的全新理念。当你在一味的抱怨自己企业资金不足的时候,早已经有很多企业家把眼光放在了提高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利用率上了。国内曾经涌现出一大批“以速度冲击规模”的典范,当年的TCL,曾经创造了用10亿流动资金,创造出年销售收入150亿的经营奇迹。可见,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速度冲击规模”,是企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关键。 二八法则在营销环节中,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重点产品,二是重点客户。即企业80%的销售是由20%的重点商品完成的;企业80%的销量是由20%的核心客户完成的。无论是厂家或者商家,都要明白这个道理。比如,我们的冰箱产品线规划,几十款冰箱产品,产品线很长、很丰富,但是丰富的产品线是为了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但是经过每个月的销售结构统计你会发现,一定是有20%的产品占到总体销量的80%.而我们的客户也是一样,展台上摆放20多款冰箱产品,其实每个月主要销售的也就是那么几款。明白了二八法则在营销中的应用原理至关重要,作为经销商来讲,要根据自己区域的特点,找准核心产品进行主推;作为厂家和代理商来讲,一定要将自己的客户进行A、B、C分类,认清哪些是完成你80%销售任务的核心客户,然后对核心客户进行重点的支持和关注。 关于二八法则的应用,可以说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在:社会的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80%的有效工作是用20%的时间完成的;80%的大房子是被20%的人购买并居住等等……总之,“二八法则”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抓关键人员、关键环节、关键用户、关键项目、关键岗位

公司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广西创新港湾工程有限公司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目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释义 (1) 第二条目的 (1) 第三条范围 (2) 第二章内部审计机构 (2) 第四条执行董事 (2) 第五条审计委员会 (2) 第六条审计员 (2) 第七条外部审计机构职责 (3) 第三章内部审计的范围、依据 (4) 第八条内部审计范围 (4) 第九条审计依据 (4) 第四章内部审计内容 (4) 第十条财务活动及财务工作 (4) 第十一条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4) 第十二条经济业务活动 (5) 第十三条离职审计 (5) 第十四条其他交办审计事项 (5) 第五章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5) 第十五条公司年度内部审计计划 (5) 第十六条内部审计立项 (6) 第十七条内部审计执行 (7) 第十八条专项内部审计 (7) 第十九条内部审计报告 (8) 第二十条内部审计结果的处理 (9) 第二十一条内部审计档案管理 (9) 第二十二条重大经济事项监核 (10) 第六章外部审计管理 (10) 第七章审计结果的评价与奖惩 (11) 附件:内部审计通知书 (1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释义 公司的审计工作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1)内部审计是指公司审计员在执行董事的直接领导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企业内部审计协会规范和公司有关规章制度,独立行使审计职权,对公司各部门以及公司的业务经营各环节、财务系统和经济效益开展监督、稽核、评价工作,查明其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一种专职经济监督活动。 内部审计工作直接对执行董事负责,审计员发表审计意见及审计决定,并向执行董事报告工作;同时将审计结论和有关决定通报经理层,以督促经理层改进工作。 (2)外部审计指由执行董事代表股东委托公司以外的会计师(审计)事务所或其他专业机构,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收支等情况,以及特殊经济事项独立进行检查,就其合法合规、客观公正等方面发表独立审计意见和管理建议。 外部审计工作直接对执行董事和股东负责,由审计员配合工作,审计报告直接呈报执行董事。 第二条目的 通过审计工作,实现以下目的: (1)加强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业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 (2)查错揭弊,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对公司各部门的监督与控制; (4)确保有关规章制度的切实有效执行,改善经营管理; (5)为执行董事的经营决策提供相对独立、客观的资料。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运用抽样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抽样,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特征并作出相应结论的过程。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确定抽样审计总体、选择抽样审计方法时应当以审计目标为依据并考虑被审计单位与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 第五条抽样总体的确定应当遵循相关性、完整性和经济性原则。 (一)相关性是指抽样总体与审计目标相关; (二)完整性是指抽样总体的内容能全面反映项目的实际情况; (三)经济性是指抽样总体的确定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第六条在抽样审计过程中,可以采用统计抽样方法,也可以采用非统计抽样方法,或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第七条抽取的样本应有代表性,具有与审计总体相似的特征。样本的代表性是保证审计抽样结论正确性的基础。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在选取样本时,应当对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和审计过程中的检查风险进行评估,并考虑因抽样引起的抽样风险及其他因素引起的非抽样风险。 第九条评价抽样结果应当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对于样本的影响,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合理推断审计总体特征。 第三章抽样程序和方法 第十条审计抽样的一般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一) 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抽样方案; (二) 样本的选取; (三) 对样本的评价; (四) 根据样本评价结果对总体进行推断; (五) 形成结论。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依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抽样方案,抽样方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审计总体,是指作为一定的具体审计对象的各个单位组成的整体; (二)抽样单位,是指构成审计总体的单位项目; (三)误差,是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差异或缺陷; (四)可容忍误差,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所愿意接受的差异或缺陷的最大程度; (五)预计总体误差,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预先估计的审计总体中差异或缺陷发生的概率; (六)可靠程度,是指预计抽样结果能够代表审计总体质量特征的概率; (七)抽样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 (八)样本量,是指能够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总体作出审计结论所确定的抽样单位的数量; (九)其他因素。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重要性标准合理确定预计总体误差、可容忍误差和可靠程度的水平。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目标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抽样审计方法。抽样审计方法分为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两种。 (一) 统计抽样是指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础,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选取样本进行审查,并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审计抽样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抽样、连续抽样等属性抽样方法,以及单位均值抽样、差异估计抽样和货币单位抽样等变量抽样方法;

财务管理制度基本架构

财务管理制度基本架构 一、财务管理制度概述 (一)财务管理制度的概念 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针对财务管理、财务工作制定的企业管理制度。 (二)财务管理制度的作用 1.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责任,提供系统性、确定性财务信息; 2.发挥财务在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3.保护企业各方利益,提供合作机制; 4.提供激励和处罚机制。 二、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 (一)财务决策制度 (二)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三)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四)具体财务活动管理制度 1.资金筹集财务制度 2.资产营运财务制度 (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 (2)销售与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销售与收款循环管理制度) (3)存货管理制度 (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5)对外投资管理制度 (6)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7)对外担保管理制度 (8)对外捐赠管理制度 3.成本控制财务制度 (1)成本费用开支范围、标准管理制度 (2)采购管理制度(采购与付款循环管理制度) (3)薪酬管理制度 (4)研发费用管理制度 (5)差旅费管理制度(标准) 4.收益(利润)分配财务制度

5.重组清算财务制度 (五)财务信息管理制度 1.财务报告制度 2.财务预警制度(机制) (六)财务监督制度 1.会计监督制度 2.内部审计制度 三、怎样制定财务管理制度 (一)制定实施财务管理制度的原则 1.合规性原则 制定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必须符合国家各级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得有冲突。 2.全面性原则 财务管理制度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3.重要性原则 财务管理制度应当在全面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4.制衡性原则 财务管理制度当在企业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体系,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5.可操作性原则(4W1H原则) 财务管理制度应当明确“谁(Who)”于“什么时间(When)”在“什么地点(Where)”,做“什么事(What)”及“怎样(How)”做这件事。 6.实用性原则 财务管理制度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7.成本效益原则 财务管理制度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的管理。 (二)制定财务管理制度的基本方法 1.了解熟悉业务流程; 2.查找分析风险点;

第2101号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

第21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 2013-08-26 09:51:4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计划的编制与执行,保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审计业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计划,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对审计工作或者具体审计项目作出的安排。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审计计划一般包括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审计方案。 年度审计计划是对年度预期要完成的审计任务所作的工作安排,是组织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审计方案是对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所需要的审计内容、审计程序、人员分工、审计时间等作出的安排。 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本年度编制下年度审计计划,并报经组织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批准;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在审计项目实施前编制项目审计方案,并报经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批准后的审计计划组织开展内 部审计活动。在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如有必要,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审计计划进行调整。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定期检查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 第三章年度审计计划 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工作。 第九条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应当结合内部审计中长期规划,在对组织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和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况,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及时间安排。 第十条年度审计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基本内容: (一)年度审计工作目标; (二)具体审计项目及实施时间; (三)各审计项目需要的审计资源; (四)后续审计安排。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前,应当重点调查了解下列情况,以评价具体审计项目的风险: (一)组织的战略目标、年度目标及业务活动重点; (二)对相关业务活动有重大影响的法律、法规、政策、计划和合同; (三)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水平; (四)相关业务活动的复杂性及其近期变化; (五)相关人员的能力及其岗位的近期变动; (六)其他与项目有关的重要情况。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性质、复杂程度及时间要求,合理安排审计资源。 第四章项目审计方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