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麻醉深度

麻醉深度

麻醉深度
麻醉深度

麻醉深度分期,吸入麻醉时,需掌控临床麻醉的深度和避免过度麻醉的危险,常以麻醉分期最明显的乙醚麻醉为代表药,

将吸入麻醉深度分为四期,简介如下:

第一期(镇痛期)是指从麻醉给药起始到意识和感觉消失为止。患者由清醒呈现意识和感觉消失而进入镇痛的麻醉状态。镇痛期的状态与大脑皮质和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受到抑制有关。

第二期(兴奋期)是指从意识和感觉消失到外科麻醉期开始。患者出现兴奋躁动、呼吸不规则、血压不稳定等大脑皮层下中枢脱抑制的症状。第一、二期合称为麻醉诱导期。在诱导期内,容易出现喉头痉挛或心跳骤停等麻醉意外,不宜做任何手术或外科检查。

第三期(外科麻醉期)患者由兴奋转为安静,呼吸和血压趋向平稳为本期开始的标志。随着麻醉深度再增加,大脑皮质下中枢由“皮质-间脑-中脑-脑桥”

自上而下逐步受到抑制,脊髓则由下而上被抑制。外科麻醉期可细分为四级:一般手术在此期第二、三级麻醉时进行。在深度达第四级麻醉时,延髓生命中枢受抑制,患者表现呼吸抑制,缺氧紫绀,血压下降,医生应立即减量或停药,避免麻醉意外。

第四期(延髓麻醉期)患者呼吸停止,血压测不到。万一出现延髓麻醉状态,必须立即停药,进行急救,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关注生命体征,全力进行复苏。

上述分期为单独应用乙醚麻醉的典型分期表现,为麻醉深度的理论基础,可作为一个参考性尺度去衡量麻醉的深度,对临床麻醉管理有重要作用。现在临床常用复合麻醉的方法,以减少麻醉诱导期的风险。

由于复合麻醉的应用快速进入外科麻醉期,上述典型麻醉深度的分期,尤其是麻醉诱导期(第一期和第二期合称诱导期)在临床麻醉实践中已不再存在。但必须在实践中仔细观察外科麻醉期第三、四级和第四期指症,掌握复合麻醉深度,在达到满意的外科麻醉时,避免麻醉过深造成危及生命。

非吸入性麻醉药①水合氯醛。味苦,有刺激性,有臭味,在空气中渐渐挥发;易溶于水、醇、氯仿及醚中;久置日光下缓慢分解,加热、遇碱易分解。吸收后迅速转化为三氯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小剂量镇静,中剂量催眠,大剂量麻醉与抗惊厥。为马属动物全身麻醉药。

②巴比妥类药物。巴比妥酸本身无镇静、催眠与麻醉作用,但第5位碳上,1位或3位

氮上被不同基团取代,以及2位碳上的氧被硫取代后即可得到各种具有催眠或麻醉作用的巴比妥。由于各种衍生物的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差异,在作用快慢和持续时间长短上也表现不同。按这些特点将巴比妥类分为长时(苯巴比妥、巴比妥)、中时(戊巴比妥)与

短时或超短时(硫喷妥)作用的药物。兽医临床上多用中时或短时作用的药物作基础麻醉或全身麻醉药。

③戊巴比妥钠。白色晶粉或颗粒;无臭、味苦、易溶于水。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而产生催眠或麻醉作用。对大脑皮质、边缘系统与下丘脑等部位也有抑制作用。异戊巴比妥钠是戊巴比妥钠的异构体,作用、作用时间和应用与戊巴比妥钠相似,可作小动物麻醉药,也可作各种动物的镇静与基础麻醉药。

④氯胺酮,又称凯他敏。白色晶粉,能溶于水,微溶于乙醇。能阻断大脑联络径路与丘脑向新皮层投射,产生镇痛作用。因能暂时、轻微地抑制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边缘系统、以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意识模糊乃至丧失。可作马、牛、羊及多种野生动物的基础麻醉药、麻醉药与化学保定药。临床上常用的其他吸入与非吸入全身麻醉药还有甲氧氟烷、安氟醚、麻醉氯仿、硫萨利妥钠等。

吸入性麻醉药的特性比较:

收集

冠心病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吃吃停停,停停吃吃,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禁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更危险。冠心病二级预防一般指的是A B C D E.

A.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pirin)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前者具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可减少冠脉内血栓形成;后者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重塑、变形,对合并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者有帮助。

B.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若无禁忌症的心梗后患者使用β阻滞剂,可明显降低心梗复发率、改善心功能和减少猝死的发生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控制高血压,对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一般来讲,血压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以下,可减少冠心病的急性事件,且可减少高血压的并发症,如中风、肾功能损害和眼底病变.

C.降低胆固醇和戒烟。众所周知,胆固醇增高是引起冠心病的罪魁祸首,血清胆固醇增高应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服用降脂药如他汀类药(如舒降之、来适可、普拉固等),把胆固醇降到4.6毫摩尔/升(180毫克/分升)以下,他汀类药

D.控制饮食和糖尿病。E.教育和体育锻炼。

比索洛尔从胃肠道几乎完全被吸收(>90%)。由于肝脏首过效应很小(<10%),故其表现出高达约90%的生物利用度。比索洛尔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30%,分布容积为3.5升/公斤,总清除率约为15升/小时。每天一次给药后血浆半衰期为10-12小时,在血浆中可维持24小时。

比索洛尔通过两条途径从体内排出。50%通过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然后从肾脏排出,剩余50%以原形药的形式从肾脏排出。由于药物从肾脏和肝脏清除的比例相同,轻中度肝、肾脏功能异常患者不需要进行剂量调整。对于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伴有肝功能受损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尚无研究

水杨酸类药不良反应。1) 以 2 岁以下小儿多见; 2) 对糖尿病患者或有肝肾功能障碍的非糖尿病患者,单用此药也可发生致命性低血糖昏迷;

3) 发病机制 i. 降低肝糖原的生成和胰岛素的分泌;

iii. 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iv. 药物相互作用(与磺脲类合用)。

比如水杨酸类药物与磺脲类药物合用的时候,由于两者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都很高,可以竞争性的结合血浆蛋白,而将游离药物置换出来。因此可能增强彼此的药效,比较典型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和保泰松。阿司匹林致低血糖的机制可能使胰岛β细胞分泌亢进,致血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同时又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而使血糖降低;而保泰松致低血糖的机制,可能是抑制肝细胞微粒体酶对于药物的氧化,与磺脲类药物合用的时候,发生低血糖。

病毒感染:①DNA病毒,分双链DNA病毒、不全双链DNA病毒和单链DNA病毒三大类。②RNA病毒,分单链RNA病毒和双链RNA病毒两类。

③可能由病毒引起的皮肤病,如急性发热性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为川崎氏病、Duke病。

病毒感染:1感冒, 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普通感冒与其它呼吸道病毒性疾病不同,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200多种抗原型): 如鼻病毒(30-50%)、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埃可病毒。2流行性感冒则比较特定地由某种血清型的流感病毒引起。如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丙型流感病毒。

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的感冒症状:1疼痛(头痛、肌肉酸痛)2发热3鼻部:咳嗽,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痰.

4感冒药:泰诺、日夜百服宁、新康泰克、白加黑、三九感冒灵、康必得、感冒通、感康、严迪、快克、维C银翘片、速效伤风胶囊、双黄连口服液、感冒冲剂、感冒清片、银得菲、小柴胡冲剂、板蓝根.

治疗:1.90%以上的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不能抗病毒,只有少数细菌性感冒才需使用抗生素。2感冒后最好的方法是多饮水和多休息,并补充高剂量维生素C(成人1000毫克/日,儿童500毫克/日)3每日服用1000毫克的维生素C可以减少感冒发生50%,减轻感冒症状,缩短感冒病程23%。

4解热镇痛成份 , 乙酰水杨酸非那西汀,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钠,氨基比林。5感冒的预防的良策:1. 与患感冒和打喷嚏者保持1米2. 应多喝水。3. 常洗手。4.注意饮食。5.充足的睡眠.。6.多运动。

5. NSAIDs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的长期疗效与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和萘普生相似. 主要优点是半衰期长,每天只需用药1次。

不良反应多且严重 1胃肠道:厌食、恶心、腹痛、诱发溃疡

2中枢:眩晕、额痛、精神失常.3肝损害:黄疸,转氨酶升高。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再障4过敏反应:皮疹、哮喘

不用于常规的抗炎和镇痛:关节炎、滑囊炎、腱鞘炎、强直性脊椎炎、痛经。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尿量<0.6 ml/(kg. h),停药)。

麻醉深度监测仪

技术参数 (一)、设备名称:麻醉深度监测仪 (二)、主要技术规格: 1.麻醉深度监测仪单机。 ★2.麻醉深度监测仪:能实时显示患者镇静、催眠程度,范围100 ~ 0(从完全清醒~无脑电信号)。 3.信号质量指数(SQI):范围0~100,能实时监测记录信号质量。 4.肌电信号:能实时监测范围在70~110HZ肌电强度,提供肌电活动和干扰的参考依据. 5.同屏脑电波显示功能:支持双侧大脑四通道脑电图同屏显示,实时原始脑电波形及波形趋势描记。 6.爆发性抑制比率(SR):范围0~100%,实时监测记录,为过深镇静提供定量参考数据,保证镇静安全。 7.趋势图:实时观察麻醉深度监测的变化趋势,显示整个镇静药物维持过程中患者镇静、催眠程度的动态变化。 8.具备除颤保护功能,保证使用安全。 9.数据存储、导出功能:可存储1200小时的数据和72小时趋势图形;具备所有数据USB端口输出、下载功能。 10.日志显示功能:显示全过程的意识深度数值和趋势图形,并持续更新。 11.图表数据时间间隔可选:1、5、10、15、30和60分钟间隔可选。 12.快照功能:可记录存储趋势显示上的重要事件。 13.报警功能:可调设高、低限报警数值。 14.有手术室模式、术后恢复室模式。 15.双侧大脑监测模式(选配),可应用于致密谱阵监测及左右大脑能量不对称指示监测 16.系统自检功能:主机、数据转换器、传感器顺序自检。 17.使用抗干扰无创脑电信号传感器,确保数据准确。 18.有自动检测、自动诊断功能。 19.彩色全触摸屏操作,显示窗口>6英寸。 20.终身免费软件版本升级,具有功能拓展能力。 21.提供FDA、CE、ISO认证。 ★22.可以与科室现有的麻醉信息系统相连接,满足麻醉过程中数据记录的要求。 23.提供配套耗材报价。

麻醉深度检测仪参数

麻醉深度检测仪参数 ★1、可存储不小于1200小时的数据和不小于1200小时趋势图形;具备所有数据USB端口输出、下载功能;显示窗口尺寸和类型:≥12英寸,彩色触摸屏. 2、系统自检功能:主机、麻醉深度导联线、传感器顺序自检 ★3、传感器自检功能:自动提示检测传感器的实时信息。具有四通道脑电信号采集功能。 4、同屏脑电波显示功能:支持脑电图显示,实时原始脑电波形及波形趋势描记 5、Ai趋势图:实时观察脑镇定程度的量化指数的变化趋势,显示整个麻醉过程中患者镇静、催眠程度的动态变化 ★6、超强滤波功能:有效肌电、电刀干扰等过滤,保证数据来源的正确和准确,为正确的监测数值提供保证,提供滤波模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7、Ai日志显示功能:显示全过程的Ai数值和图形,并持续更新 8、报警限制功能:可调设高、低限报警数值 9、传感器数据显示功能:显示传感器上每一编号电极的电阻值 10、保存设置功能:保存当前设置、恢复出厂设置或前次设置 11、电池工作时间:提供大于1小时的工作时间 12、自动诊断功能:提供运行中故障诊断及报警提示功能 ★13、抗干扰能力:主机对干扰波装有硬件、软件过滤器,传感器双通道抗电刀干扰设计,提供伪迹去除模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14、监测仪:一体机(非模块或子机、插件式)。算法时间:<12秒。采用国人(亚洲人种)数据库。 15、Ai指数(脑镇定程度的量化指数(Ai值)):实时,范围100~0 16、信号质量指数(SQI):范围0~100 17、肌电信号(EMG):实时监测范围在70~110HZ 18、爆发性抑制比率(BSR):范围0~100% 19、外形尺寸:主机:31.6cm(宽)x24.5 cm(高)x 11.5 cm(厚) 20、质量:主机:<4.5Kg 21、监测精度:<3μVp-p,<0.3μV RMS(1~250Hz) 22、输入信号范围:±1mV

麻醉学高级职称题-麻醉深度判断

麻醉学高级职称题-麻醉深度判断 1、下列哪种情况下临床体征类似浅麻醉() A.高碳酸血症 B.低氧 C.甲亢 D.嗜铬细胞瘤或类癌 E.以上均是 2、下列哪项与手术刺激相关() A.额肌电 B.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 C.食管下段收缩性 D.皮肤电阻 E.脑电图 3、以眼征判断麻醉深度应除外() A.流泪 B.眼裂大小 C.瞳孔大小 D.眼球运动 E.眼睑反射

4、下列哪项不属于伤害性刺激所致的自主反应() A.体动反应 B.催汗反应 C.血压反应 D.心率反应 E.内分泌反应 5、下列哪项不是Guedel的经典的乙醚麻醉分期() A.痛觉消失期 B.谵妄期 C.外科期 D.超外科期 E.延髓麻痹期 6、随麻醉加深中潜伏期诱发电位可发生什么变化() A.波幅降低、潜伏期不变 B.波幅增高、潜伏期不变 C.波幅增高、潜伏期延长 D.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 E.波幅不变、潜伏期延长

7、下列哪种电生理指标反映未用肌松药者麻醉出现过浅效果较好() A.脑电图 B.额肌电 C.食管下段括约肌收缩性 D.指端容积描记图 E.以上均是 8、按意识消失程度区分全麻深度未解决的问题为() A.不能同步监测 B.只能靠术后调查 C.与意识相关神经电生理指标界值耒确定 D.不同麻醉药抑制意识的效能未知 E.以上均是 9、EvansPRST评分包括() A.血压、心率、出汗、流泪 B.血压、心率、出汗、体动 C.血压、心率、流泪、瞳孔 D.血压、体动、出汗、流泪 E.血压、瞳孔、出汗、流泪

10、全身麻醉意识消失顺序() A.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指令反应 B.指令反应、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C.外显记忆、指令反应、内隐记忆 D.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指令反应 E.内隐记忆、指令反应、外显记忆 11、目前在监测全麻深度上的观点是() A.意识是全或无的,全麻无深度 B.无意识无疼痛也就达到了麻醉深度 C.一种与意识、镇痛、肌松及应激反应均相关的指标 D.多项指标监测综合判断 E.以上均不是 1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本质区别是() A.在提取阶段,内隐记忆无意识参与,外显记忆有意识参与 B.在识记阶段,内隐记忆有意识参与,外显记忆无意识参与 C.在识记阶段,内隐记忆无意识参与,外显记忆有意识参与 D.在提取阶段,内隐记忆有意识参与,外显记忆无意识参与 E.以上均是 13、按意识区分全麻深度分几个阶段()

麻醉深度监测

临床麻醉深度监测进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外科ICU 秦再生 围术期临床麻醉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手术患者提供无痛、安全、良好的手术条件。麻醉医生根据各种监护仪器反馈信息分析,综合判断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并加以的调整和干预,使之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理状态。临床麻醉中由于缺乏可靠的监测手段监测麻醉深度,同时”合适的麻醉深度”的标准也难以确定,使得患者有可能在术中存在知晓、疼痛、应激反应过强等现象,给患者带来身体精神心理上的创伤,同时,这类的麻醉质量投诉索赔也日渐增多,给患者、医生、社会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因此,麻醉深度的监测一直是临床麻醉医生关注的问题,且愈来愈受到重视。 一、麻醉和麻醉深度 麻醉 麻醉的定义随着麻醉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1846年Oliver Wendell Holmes首先使用麻醉一词,其定义为:患者对外科手术创伤不能感知的状态。1957年Woodbiridge将麻醉分为四种成份:感觉阻滞,运动阻滞,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的反射阻滞,以及精神阻滞(意识消失) 。1986年Pinsker将麻醉分为三种成份:瘫痪无意识和应激反应降低,凡能可逆的作用于这三种成份的药物均可用于麻醉。1987年Prys-Roberts对麻醉的概念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麻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对意识和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抑制。1990年Stanski认为麻醉是对伤害性刺激的无反应和无回忆,不包括麻痹和意识存在下的无痛。由此可见麻醉定义的完善是随着所用药物的不同而不断演化的,现代麻醉已不可能有一个简单一致的麻醉定义。 麻醉深度 何谓麻醉深度?如何正确判断麻醉深度?从1846年Morton医师公开示范乙醚麻醉获得成功以来一直深受临床关注,对其正确内涵的定义也始终颇有争议。1847年Plomley首先提出麻醉深度的概念,并将麻醉深度分为三期:陶醉、兴奋(有或无意识)和较深的麻醉。同年snow将乙醚麻醉分为五级,现在教科书上描述的乙醚麻醉分期是Guedel于1937年发表的,称为经典麻醉分期,它奠定了麻醉深度的理论基础。1954年Artusio将经典乙醚麻醉分期的第一期扩展为三级,第一级无记忆缺失和镇痛;第二级完全记忆缺失和部分镇痛;第三级完全无记忆和无痛,但对语言刺激有反应,基本无反射抑制。随着1942年肌松药的出现和麻醉中控制呼吸技术的实施,乙醚麻醉分期在临床上的实用价值明显降低甚至不存在。Prys-Roberts认为麻醉是药物诱导的无意识状态,意识一旦消失,也就没有疼痛,而意识消失是全或无的现象,故不存在深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迫切需要一种可靠的指标来判断麻醉是否合适,从临床角度看,合适的标准应该是术中无感知、无知晓、术后无回忆,然而,这些都是针对意识而言的,并没有包括血流动力学的反应等。在没有伤害性刺激的前提下,绝大多数麻醉状态都是过深

麻醉深度多参数监护仪技术参数要求

麻醉深度多参数监护仪技术参数 1.系统组成:由主机.导连线.电源线.电源适配器等组成,无需外挂子机。 2.注册证产品名称:麻醉深度多参数监护仪。 3.供电及散热:220V交流电,内置电源可交替使用(内置电源11.1V 2.6AH) 4.麻醉深度指数CSI(Cerebral State Index):贯穿整个麻醉手术的全过程,实时监测和反映 临床麻醉中手术病人的意思状态——镇静程度和麻醉深度。CSI的范围为0-100(从无脑电信号—完全清醒),40-60为最佳外科手术麻醉状态。 5.采样率:2000次/秒。 6.CSI计算时间:传感器连接后,2-6S内,实时计算并显示CSI的值。 7.肌电信号指数EMG:范围0-100,表示肌电活动的总功率,间接反映了患者的肌松程度。 8.爆发抑制比BS:范围0-100%,可以给麻醉师对术中用药过量实时提升,保证手术的安全 性。 9.信号质量指数:SQI:范围0-100,反映EEG脑电信号的质量,包括EEG信号的采集和传 输过程。 10.CSI趋势图:实时意识镇静深度指数展示,同时展示CSI值得变化曲线图。显示整个麻醉 过程患者诱导.维持.恢复的意识镇静水平。 11.同屏脑电波显示:8寸高亮液晶触摸屏,实时脑电波形及波形趋势显示。 12.抗干扰:有效肌电过滤.抗工频干扰.抗高频电刀干扰,抗肌电干扰。 13.数据存储:数据达2000小时存储空间,可无限扩展。有网路接口,可连接中央监护系 统,另可通过USB线导出数据。 14.打印功能:可将数据导出打印,打印波段可选,可打印出特定时段的曲线。 15.事件设置:可设置记录当前手术的状态,如诱导.Induction,插管Intubation,手术Surgery 等事件。并可对各手术状态进行标记。 16.报警功能:设置高.低限报警数值可调,具备声光报警功能。 17.时间/日期:显示时间和日期。 18.配件要求:使用专用一次性传感器,集成采集芯片,高保真采集。一次性传感器具有独 立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19.单机软件升级:软件版本升级.具有功能拓展功能。 20.输入阻抗:≥2.5MΩ. 21.CSI与更新:数值范围0-100,6-42Hz每秒更新。 22.EMG与更新:数值范围0-100,75-85Hz,每秒更新。 23.BS与更新:数值范围0-100%,每秒更新。 24.伪差排除:自动。 25.安全等级:内部供电II类,BF型。 26.功率:90VA。 27.显示:8寸高清液晶显示屏,全中文界面显示,全中文触摸屏操作界面。可中英文切换。

麻醉深度

麻醉深度及其监测——如何改进我们的麻醉? 有关麻醉深度及其监测,近年研究日益深入,新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层出不穷,使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根据这些新的认识,重点讨论我们面临的困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关于麻醉深度 笔者在数年前曾提出麻醉深度可从哲学层面和临床麻醉层面两个层面去认识的观点。从哲学层面上说,只要是通过使用药物,使意识达到可逆性的消失程度,即已进入麻醉状态。虽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在意识消失和内隐记忆消失之间仍然有一段距离(即仍有麻醉深度的变化),但从哲学抽象的角度来说,意识消失和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消失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哲学概念,而后者是科学概念。就意识而言,外显记忆的消失表明意识已丧失,即患者苏醒后已无法清晰回忆在麻醉期间所感受的刺激。他(她)们的大脑无法对所受到的刺激进行加工和储存,也无法在事后对这些刺激进行提取和复述。内隐记忆所反映的是大脑皮层下加工的感受和记忆,事后所能重现的也以躯体和植物神经系统反应为主,仍然可以认为是无意识的产物。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认为,意识消失就是全身麻醉的开始,意识恢复就是全身麻醉的结束。因而无所谓深度与否。 但是,哲学层面的麻醉不代表可以完成手术。因为手术所带来的强烈刺激,使得患者产生:1、逃避反射:表现为体动、挣扎;2、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的倔强状态:出汗、流泪、血压升高、心跳加快;3、以神经-内分泌轴为主的长时程反应:包括各种应激激素的释放和血管活性因子的释放。这些表现从根本上说反映患者感受到了“疼痛”。但是,如果患者已无意识存在,则这些在别人眼里所看到的“痛苦”,并不代表患者本人主观感受到了“痛苦”,而只是患者的身体感受到了“疼痛”,只是患者身体的反应而已。这些反应从根本上说对患者是有害的,必须加以适当的抑制。由此带来了临床上的麻醉深度问题。以吸入麻醉药的经典理论MAC为例:1MAC表示50%的患者对切皮刺激发生体动反应时的肺泡气麻醉药物的浓度;而只要0.6MAC患者意识就已经消失;但要使95%

麻醉深度检测综述

麻醉深度检测综述 【摘要】麻醉是手术过程最常用的手段,其主要目的为手术病人提供无痛安全的手术。麻醉医师需要根据手术病人的各项生理机能,进行综合深入的判断,才可以麻醉工作。麻醉过程中必须保证手术病人的各项生命指标与正常生命指标相同或相近的范围内,通过适当的干涉调整,保证手术病人麻醉效果的安全有效。买醉效果的控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麻醉过程,而是结合了多种检测形成的高精度的麻醉深度检测机制。通过对麻醉深度的控制,保证病人在不会全麻过程中个感受到手术带来的知晓、疼痛、应激反应等不良效果,保障手术病人的麻醉效果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关键词:麻醉深度,麻醉,知晓,方法 引言 麻醉深度(depth of anaesthesia,DOA)的概念是全麻药的控制作用与手术刺激反作用之间达到平衡时所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在过去仅仅使用一种药物进行麻醉时,麻醉深度的识别主要依靠临床判断,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误差,没有标准的认知功能分级。 1麻醉深度的认知功能分级理论 1847年乙醚的麻醉效果被Plomley分为欣慰期、浅度麻醉期和深度麻醉期。这种方法通过归纳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数学统计的方式,制定了第一种能够代表麻醉深度的分级标准。这一标准的确立,为麻醉深度提供了初步的分级基础,但是其本身是具有一定限制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麻醉深度的认知更加细致。一方面由于手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高难度手术的开展,需要更为精细的麻醉深度理论配合。另一方面,单一麻醉药物的麻醉效果开始出现差异化,导致在麻醉深度上出现了更为苛刻的要求。1937年,古尔德提出了四期四级乙醚麻醉分期,这一麻醉深度认知分级标准,在原有的分级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细化,更为全面的制定了麻醉深度的分级标准。其理论依据依然是根据临床测试进行统计分析,但是在数据宽度和广度上要远远高于前人,在分级的结构上更为完善。这一分级标准确立了麻醉深度的认知分级原则,为后世麻醉深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四期四级乙醚麻醉分期一直沿用到上个世纪末,是现代医疗史上一次伟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