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摘要]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来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名称事例项目的产生的背景,归纳了工作内容、特点、作用和方法,评价了存在的误区和改进方向。通过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的研究,认为前者尽管有时冠以“规划”,但仍然只是一种研究类型;指出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不能也不应被“代替”

[关健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总体规划自2000年6月广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开展以来,类似的规划研究在全国大城市成“风起云涌”之势(仇保兴,2001),有的称“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有的称“城市战略规划”,也有的较准确地定名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空间战略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先后参与了广州、南京、宁波、杭州、深圳、呼和浩特、合肥、厦门、济南、哈尔滨等省会和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空间战略研究工作,笔者有幸参加了上述大多数项目中的研究工作。

1 背景:城市发展与规划的问题

1.1 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对于城市发展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结论。在城市与地区层面上,从规划师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当前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归纳为8个方面: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关系变动——城市地位变迁与区域竞争;

.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空间结构调整;

.人口、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压力——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与投资规模;

.社会结构多元化(原住民、城市居民、新移民、打工者),社会阶层分化及利益冲突——降低城市“门槛”,城市扶贫,社会空间结构整合;

.人文资源保护与文化传承压力——从空间结构上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城市特色继承和创造;

.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压力——资源合理配置,区域性生态环境建设;

.转型期政府角色的两面性——资金短缺的压力,资源开发;

.行政体制障碍与局部利益冲突——“属地经济”分散资源,整合空间利益。

上述问题大多数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引发的,其中一些问题并不属于传统意义的城市规划范畴,城市规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但这些问题都是城市规划的背景和条件,决定着城市规划制度的走向和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城市规划技术内容的扩展和方法的改进,也影响着规划师的思维方向和价值取向。空间战略研究可能比其他层面的规划研究更多地涉及到这些问题。

1.2 上版总体规划问题与政府动机

开展空间战略研究的大多数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在1999年至

2000年由国务院批准的。为什么新批准的总体规划不能满足城市政府对规划的要求,而要另起炉灶开展战略研究,继而修编总体规划?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既反映了上版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反映了城市政府的一些主观动机和对总体规划的认识误区。

上版总体规划基本上是1990年代初中期开始修订的。1990年代是我国经济社会与大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体制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期。传统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方法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并产生了如下问题:

(1)规划编制陷入“八股”,追求文件与图件完整性而忽视了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规划研究与编制的思想性和扎实程度看,许多城市上版总体规划水平还不及1980年代。

(2)国家强化耕地保护政策。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这一只能粗略判断的“假设性前提条件”,成了审批规划的核心问题,导致总体规划的合理性、适应性下降,也使规划编制、审批周期过长。

(3)现行总体规划技术方法较陈旧,区域分析研究不足,与土地利用、水资源、交通等专门性规划相互缺乏衔接,使总体规划与区域与城市发展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上版总体规划确实存在目标不清、策略不明、缺乏弹性和应变能力的问题。对有的城市而言,总体规划批准之日就是修编之时。

从政府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开展战略研究和修编总体规划的动机十分复杂。近年来大城市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注意力从企业和项目等微观层面转向经济与产业结构、功能完善、资源配置、生态环

境等宏观层面,因此更加关注城市拓展、整体布局、居住生活质量、城市特色等问题。如广州、济南对改变城市品质与形象的重视,南京、宁波对产业布局的关心,深圳、厦门对制度环境变迁带来新的竞争态势的担心,哈尔滨、呼和浩特、合肥对提高声誉、吸引投资的迫切愿望。政府注意力转向宏观层面战略问题,进而对总体规划提出新的要求是值得肯定的。一些城市因客观环境和条件变化而产生的动机也无可非议。如广州、杭州、宁波、济南的行政区划调整,如呼和浩特、济南、哈尔滨政府与社会投资快速增长等。

我们也发现有的城市政府的动机具有很强的负面色彩。如希望通过总体规划调整扩大土地供给,改变土地用途以增加政府土地收入或满足开发商的要求。有的城市每年实际开发城市用地为5km2左右,但希望把新增规划用地扩大到200km2;有的城市希望通过总体规划修编来认可在总体规划范围以外的违规出让土地或占用风景、生态用地的建设行为。这是制度造成的利益冲动和非理性的发展思路而与城市规划体制的冲突。规划主管部门和专家对城市政府利用空间战略研究来规避总体规划的约束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2 空间战略研究的内容,特点与作用

2.1 空间战略研究的内容

空间战略研究的工作内容基本来源于两个方面:地方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对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大多是比较原则的,有时又是十分具体的,规划师需要在研究中对这些目

标进行鉴别;规划师经过专业角度分析研究所识别的宏观战略性问题和规划层面的核心问题,大多是综合和相互联系的,同类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往往是相通的。因此,空间战略研究的内容既是目标导向的,又是问题导向的。单纯目标导向会造成研究成为行政决策的解释,单纯问题导向则会成为学术研究。空间战略研究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区域地位与城市竞争力。在现行政治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承担了促进经济发展,完成经济增长指标的责任。城市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心自身的竞争力和区域中的竞争地位(赵燕菁,2001),希望通过战略研究来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确定竞争目标和策略。市场条件下,城市地位的“涨落”已不再取决于行政和规模等级,政府的战略对发展的速度、方式和效果影响重大。率先提出开展概念规划的5个大城市恰恰是珠三角、长三角的5个副省级城市,这种“巧合”耐人寻味。但是,市场经济并不等同于市场社会。扭曲的竞争和不切实际的增长目标会伤害健康的发展;经济竞争力的最大化不应当成为政府的单一目标。这些问题应当在战略研究中予以关注。

(2)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城市空间结构必须适应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发展的速度、方式和数量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与规划布局难以适应社会经济活动深刻而迅速的变化;原有的城市发展方针下制定的内聚或均衡的增长模式无法适应快速的城市功能的聚集、规模增长与土地拓展。传统重工业、基础工业城市实现产业多元化的途径,民营中小企业生长环

境与区位选择,教育、旅游服务、物流等新兴产业的空间特征等研究,都是空间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认识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的规律与趋势,也许是这一轮空间战略研究实践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3)大型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过去10年是区域基础设施,尤其交通设施发展最快的时期,这种趋势还将继续保持。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和相互关系,也改变了城市之间对市场、资源与投资的竞争关系;大型基础设施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也引发了城市间对基础设施的过度竞争和盲目投入。研究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的影响,以及城市内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策略自然成为空间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4)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环境、建设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也巳被政府、市民所广泛接受。构筑区域和大城市周边地区自然生态体系,控制生态敏感区.确定永久性保护区是空间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如稀缺性资源(包括风景区、岸线和滨水地区、湿地、空域等)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策略,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空间结构与用地拓展策略等等。

(5)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特色。这一轮开展空间战略研究的大城市中许多是历史文化名城,都面临着历史文化保护的严峻问题。而名城的保护区与城市中心区往往是重叠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名城保护问题,我们对这些城市都提出了调整空间结构,疏解中心区功能,缓解保护压力的策略,把发展和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又从空间上分离

开来。城市风貌特色也是空间战略研究应涉及的内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总结和寻找代表城市特色的元素,提出总体城市设计构想。

(6)城市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这是以往城市规划工作很少涉及的领域,但恰恰是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因素之一,我们在空间战略研究中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主要包括提出振兴城市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如哈尔滨、杭州),培养新文化的策略,并把文化建设与名城保护相结合。在社会发展方面,主要工作是提出低成本扩张策略,如降低开发成本的土地拓展模式,整合社会空间结构等。

(7)体制与制度问题。空间战略研究自然涉及到体制和制度原因造成的问题,如行政区划造成的发展空间局促,两级政府利益分化导致分散建设,土地制度引发的供应失控,规划分散和多头管理造成的布局混乱等等。因此,空间战略研究大多包括体制与制度方面的建议。针对具体研究对象,规划师会根据目标和问题选择研究的重点方面。笔者既读到过全景式、近似总体规划或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式的成果,也读到过高度集中在个别领域的成果。

2.2 空间战略研究的特点

空间战略研究最重要特点是突出针对性。中规院承担的各个项目的研究重点和核心对策有较大的差别,体现了较强的针对性。

广州——重点从区域空间关系特征研究中心城市地位的重振,从城市发展速度与规模评价现行的发展模式。核心是识别区域经济空间关系,判断城市空间拓展方向,提出珠三角双中心区域空间构思,选择占据区域枢纽位置的南沙建设承担区域中心功能的新城,用轴向组

团的新区发展模式替代蔓延式的空间扩张,实施“跨越式”成长战略。

南京——重点从上海对南京区域中心地位的影响分析入手,判断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症结,从区域产业布局特征研究城市空间互动关系。核心是识别出区域产业布局x型结构,提出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力、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空间结构模型,提出以轴向发展替代“均衡”布局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时序安排。

宁波——重点从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交通环境突变性因素出发,研究产业发展趋势与港口功能对城市的影响。核心是提出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特大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原“三足鼎立”的布局及港口与城市关系,提出港口与物流产业发展竞争对策。

杭州——通过研究区域关系,确定区域旅游服务中心的城市定位;通过空间结构调整,强化区域辐射作用,实现西湖保护。核心是把原中心区转型为旅游服务中心,选择交通条件最好的地区安排区域服务功能中心.论证并否定中心区跨江而建的方案。

呼和浩特——重点从区域关系评价原总体规划的布局问题,合理安排近期建设项目和开发用地。核心是以近期建设带动空间结构调整,为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作好空间与基础设施安排。

合肥——重点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优势,继承和创造城市特色入手.结合区域分析,选择城市发展目标和方向。核心是提出替代“风车型”,适应生态与产业特征的“新三叶”空间结构,提出“引湖入城”的新区主题构思。

济南——重点分析区域经济格局对城市发展前景的影响.评价上

版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不适应性,分析城市中心区功能重叠、近期建设方向失误与规划用地严重不足等问题。核心是根据自然与区域条件提出新的总体空间结构和景观结构,根据城市用地、交通条件变化与产业布局特征论证新区的选址、功能和规模。

厦门——重点研究城市政治经济地位下降的原因,分析原总体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与结症,分析区域关系变化中的相邻城市的用地、港口资源整合。核心是提出“壮士断腕”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与“金蝉脱壳”的空间结构推进策略,实施以控制本岛发展、保护本岛环境为目标的跨海湾双中心结构与空间拓展的时序安排。

哈尔滨——重点从国家战略与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研究城市兴衰与成长规律,认识哈尔滨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判断城市国际国内合作前景和发展阶段,识别出现状内聚式的发展模式导致土地开发的低效率。横心是提出务实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与阶段目标,根据历史规律和区域环境确定空间结构,提出适应民营中小企业成长的产业布局模式,对跨江发展、CBD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提出对策。

以上只是从笔者个人体会所作的归纳,难免有失偏颇。笔者相信与本人一起工作的同事一定会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结论,因为这是一种研究,参与者态度和观念会影响其判断。

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不同地区大城市的差异。客观地对待差异,突出问题导向,因城市、地区而异分析判断城市问题的结症,强化针对性的战略目标与对策研究,是空间战略研究的精髓!

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市场经济环境比较成熟,体制和制度比较健全;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区域内城市之间竞争,有的甚至是攀比;经济的快速成长和城市快速扩张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大城市病”。这些城市面临着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的重大空革,而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允许他们做一些结构性的“大手笔”动作。

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之间差异较大,有的尚在低谷和调整期内,有的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总体上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多固难;城市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快速增长而是决策与管理水平不高;规划体制与规划编制存在问题较多。但这些城市往往不存在做”大手笔”动作的实际需求,也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这些大缄市普遍受到省政府的关注和支持,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中西部省会城市的发展速度已明显加快。这类城市空间战略研究的重点在于把握发展阶段,提出切合实际又符合趋势的预备性对策。

2.1 空间战略研究的作用

城市空间战略研究的直接作用就是一种城市与区域宏观战略性槟心问题的研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很大程度上,这些研究都应该在总体规划编制的前期或过程中完成,只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被忽略了.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相对独立的规划研究层面。

空间发展战略既然是在城市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成长起来的一种规划研究工作方法,自然产生出独到的现实作用。

首先,研究内容向区域和宏观层面的战略性问题集中,弥补了总

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已被忽视的前提研究。总体上看,空间战略研究一些重要结论被政府所接受,从而为总体规划修编或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广州概念规划工作使市政府坚定地采取了向南部“跨越式”发展的决策,甫京空间战略研究结论在总体规划调整中得到充分落实。

第二.在大多数已开展研究的城市,城市主要领导,甚至省的主要领导高度关注空间战略研究上作,井与研究工作组之间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这种充分的沟通使专业的观点能够直接影响政府的决策,建立了政府决策与规划研究的互动机制,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如济南战略研究中对土地问题的研究,帮助政府对土地供应管理采取了有力措施。

第三,研究过程也特别关注常规的城市规划修编以外的影响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从更高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来判断这些问题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策略性建议。从而使规划部门的意见能在相关决策中发挥作用。如宁波战略研究中对北仑港与上海洋山港之间的关系及北仑港发展对策的分析,广州战略研究中对珠三角轨道交通网布局的分析等。此外,较短的工作周期,使规划部门的工作可以对市政府的决策作出及时的回应,提高了决策的时效,节约了决策成本(张兵,2002).同时也改善了规划部门的被动局面。3 空间战略规划的方法

3.1 空间战略研究的方法

总结中规院的经验,笔者认为在前景研究中要把握宏观性、前瞻性和综合性;在对策研究中要把握战略高度和空间—时序落实。

宏观性是指把城市(具有重要区域地位的大城市)放在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大背景上,放在区域环境中,从政治、经济、资源多方面的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判断。

前瞻性是指尽可能探入研究城市未来各方面的发展前景,可能影响发展前景的各种因素、条件的变化趋势,以把握城市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在对哈尔滨和东北地区的研究中,我们以前瞻性思维得出的关于东北地区老工业

城市发展机遇的结论与国家的新决策异常吻合。

综合性主要反映在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等方面,以及产业、人口、土地、交通等具体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相互的关联性。

战略高度是指要针对关系城市整体与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提出战略性的对策。空间战略研究的工作方式允许研究者作出较为大胆的构想。但战略高度并不意味着只提出空洞的概念,而意味着提出具有战略性的可实施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空间—时序落实当然是空间战略研究的根本。规划师的责任就是把战略目标、对策、措施转化为空间资源的配置,井作出时序上的安排。恰当的空间—时序安排可以对城市宏观发展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把空间战略研究作为开放性的研究,是规划研究与编制实践的重要进步.可以使我们对城市发展确定性的把握多一些。注重对城市发展前景研究,注重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和风险的防范性策略研究,不拘

泥于过多细节的研究方法可能使后续编制的总体规划对未来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强的适应性。研究的承担单位往往不是总体规划的编制单位;由于工作周期相对较短,使承担单位有可能组织较强的工作班子。这无疑给规划研究提供了能力和经验方面的保障,开放的研究方式也使规划师避免陷入过于具体的问题,保持研究的敏感和锐气。空间战略研究的方法要求承担机构集合各种专业背景的人才。在中规院的实践中,许多项目都邀请了经济、产业、地理、环境、人口等领域的专家合作;我们也根据城市的特征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在广州、南京、宁波、杭州、哈尔滨等城市进行国际区域交通系统、海运与港口、国际旅游市场、寒带旅游与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工作。

3.2 应当避免的研究误区

空间战略研究的影响迅速扩大,可能会使一些同行把自己视为可以点石成金的“高手”,也可能会使一些城市政府把它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实际上,目前已完成的研究成果中,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以下是当前空间战略研究中存在着的几个明显误区;

盲目乐观的高目标。一些研究者不区别城市的发展阶段和经济能力,把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城市的做法盲目照搬到经济发展尚在低谷中的城市.提出不切实际的战略目标和空间布局对策。

无中生有的假问题。一些研究者不是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来判断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只是凭着主观臆断,或者没有节制地夸大存在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些看似时髦,但既不针对城市空间核心问题,又不很专业的假问题,空洞浮夸的“新概念”。城市规划行业不应该拒绝新

概念或概念的创新,但有些研究者热衷于在研究中以“新概念”为包装,让人如读“天书”,也使成果难以为用。

3.3 应当重视的技术改进

如果空间战略研究仍然作为一个以政府目标和城市问题为导向的”自由”的研究,那么,只要突出针对性.避免前述的“误区”.能满足地方需求,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并不需要特别的方法准则和技术要求。同时应当安排恰当的研究工作周期。目前许多城市把空间战略研究的工作周期压缩到2~3个月的时限内,实在是不明智也不可行的做法。时间上的急功近利只会伤害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效果。

如果希望空间战略研究成为一个具有推广意义的规范化的研究,进而演化和提升为大城市宏观层面的“准规划”(笔者将另文讨论这一问题),在技术方面则需要进行改进。

首先,在研究内容上应适当地扩展,至少应涉及影响城市空间的各个主要方面,涉及人口、环境、资源、重大建设等领域;在突出针对性的同时,增加一些共性和基础性问题的研究。

第二,避免过多偏重远期、远景目标与战略的研究,加强近、中期可实施的战略研究,使目标层面的研究份量与操作层面的研究份量相互平衡;加强战略实施的时序安排研究。

第三,研究者应增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重视公众参与,使研究既体现专业的判断,又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意愿。这方面的工作尤其应当注意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内部二元化结构的现实,防止公众参与变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参与和操控。

4 空间战略研究引发的思考

4.1 空间战略研究是一种研究类型

城市空间战略研究到底是一项什么性质的工作?在中规院承担大城市项目的过程中,规划师之间也有许多从认识论、行政、技术方法等不同角度的讨论,这里仅表达笔者个人之观点,与同行进一步商榷。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空间战略研究只是一项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的前期研究.或者是一项政府组织的宏观战略性研究。

赵燕菁先生以经济学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城市发展遭度与空间结构转换的问题,并构造了“外溢—跨越”的理论模型。从城市发展认识论上提出经济学意义的空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范型”,是他对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贡献。他的思维线索的确对广州概念规划的研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杭州、济南等城市的研究实践起了一定的指导与借鉴作用。但这一认识论意义上的进步能否构成“概念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笔者认为,对于城市这样的复杂和复合系统,任何单一学科观点出发的理论都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城市的认识,但都不足以成为一般意义的规划方法,也很难成为城市战略性决策的主要依据。其次,在应用层面上,这个理论模型并没有解释在什么样的规模(或特征值)下,城市必须从“外溢”转向“跨越”.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多大的“大饼”是不合理的?此外,这个理论模型忽略丁城市空间模式的惯性和改变的成本。因此,认识论的进步并不一定能直接产生一个“规划范型”,也不一定能构成一个规划类型的“理论与方法”。

张兵先生对战略规划的总结更关注从地方政府组织特征与行政

过程的作用评价战略研究的功能,较客观地把战略规划定义为“研究”,同时又肯定了规划专业工作者把握宏观战略性问题的“综合能力”。张兵先生很关注战略规划对区域分析的“合法性”,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有上一层次的区域性规划,战略研究存在的理由就会大打折扣?确实,我国尚未建立一般意义的区域规划体系:具有中国特色和区域意义的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在市域层面开展.省城或跨省的城镇体系规划刚在起步(赵民,2002)。从城市自身出发研究区域关系必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不同,区域规划不可能表达各个城市的发展愿望.无法取代城市对区域的认识,也不能决定城市在区域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建立和完善区域性规划与城市空间战略研究;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不一定有依赖或互补的关系。张兵先生关于防止成为“市长规划”的告诫,关于“自下而上”的规划研究需求对未来规划体系的影响等观点非常值得思考。

王凯先生对战略研究的述评也许代表了诸多从规划方法与技术角度讨论战略研究的作者的观点。但是.在理清战略研究规划或概念规划的作用与地位之前,这些讨论几乎不可能达成一致。笔者发现,参与空间战略研究实践较多的同行对方法和技术的实证分析较多,并倾向于强调战略研究的技术方法应当更加平衡些、全面些,这可能是因为不愿意被同行评价为“不成熟”。事实上,王凯先生和赵民先生在各自主持的多个研究中也在不断增加内容,“完善”方法。而参与实践不多的同行则比较热衷于把国内与国外的实践作比较,或给战略研究进行功能定位。

不少文章讨论了空间战略研究与国外概念规划、空间战略规划、结构规划的关系。有的认为相比之下我们的战略研究显得“不规范”“不成熟”。事实上,在大多数国家,这些宏观层面的战略性的规划都属于决策研究范畴,用于建立实体性规划的研究框架和操作平台;大多数国家对此井未赋予法定的效力,也没有法定批准程序。更重要的是,各国的类似规划或研究都有其产生、应用的背景和条件,往往同名不同义,或同义不同名,内容、深度也各不相同.相互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可比性。如新加坡的概念规划是为了认识一个国土十分狭窄的“城市国家”的合理容量与“终极”布局模式;堪培拉的战略规划类似于“新城”规划,更注重城市的形态布局;英国的结构规划则是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和城市稳定发展阶段的规划典型。面对中国大城市的问属和空间战略的需求,我们无法从它们之中“找到灵感”(赵燕菁,2001)。当然,我们更不能以它们为标尺来讨论规范与否或内容深度,甚至以此为据来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方法与技术。笔者参加的多次研讨会上,发达国家学者的观点和评价常常使人啼笑皆非,而一位韩国学者关于哈尔滨空间战略研究的观点倒十分发人深思,这显然是由于韩国经历了中国正在发生的快速成长。简单地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规划研究与编制上的差距是没有意义的,关键看不同发展程度和阶段的国家和城市政府对规划研究的实际需求是什么?中国与发达国家政治、行政体制和城市规划的功能有何差别?更何况当前的工作还只是一项研究,而非法定规划。

笔者注意到,很少见到从法规角度对战略研究或概念规划进行讨

论。这个角度对中国当前正在推进依法治国和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建设的形势具有特殊的意义。战略研究能否成为一个新的规划类型?并不取决于研究的宏观性、战略性与否;也不取决于研究的正确性或被政府采纳的程度;更不取决于成果的繁复或简单程度。法定规划取决于国家或地方法规的赋予的地位.法定规划只有通过一系列必要的程序,才能确立法定地位,井成为行政管理与规划实施的依据。繁复的法定规划程序恰恰是有关各方面达成共识和妥协的必要过程,由此保证了规划的功能。

4.2 城市总体规划是否应被替代

到目前为止,关于战略规划替代总体规划争论的主题是含糊的。我们应当分清两个不同的问题:第一,作为由上级政府批准的规划,究竟应该做到怎样的深度?换言之,上级政府有无必要干预目前总体规划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具体事务;第二,城市政府需要什么样探度的规划来把握当前总体规划层面的发展与控制问题?

笔者认为,从行政权限看,城市总体规划基本上属于地方政府事权范围;涉及国家或上一级政府管理的资源保护与使用、区域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关国家或区域发展政策的事宜需要经上级政府的批准;涉及安全、卫生、防护等公共利益的事宜要服从国家的法规和标准。事权明晰,行政与法规分离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般趋势。但在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行为的约束及重大事项的审批仍然是行政体制框架的重要内容。就一般而言,没有人比书记、市长更关心城市发展的问息,但反过来看.市长在巨大的发展与增长

压力之下的急功近利、盲目决策行为也比比皆是。因此,在没有更好的机制来约束城市政府的利益冲动时,对规划实施上级政府审批和监督是必要的。我国目前由上级政府(直至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是涉及到资源、环境、人口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具有长远影响的重大事项。当然,目前上级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已远远超出了其事权范围,而实际上,审批过程又并没有涉及全部内容。

对总体规划的批评似乎可以归纳为三个观点:总体规划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如同计划一般僵化的规划方法;总体规划已被发达国家所抛弃,是过时的规划类型;总体规划对战略性、体制与政策性问题研究不足,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笔者认为.对总体规划与计划经济的关系应该做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无法否认我国现行的总体规划在编制方法和内容上有许多计划经济的“烙印”,但总体规划这一类型井非计划经济体制所特有,许多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采用过类似总体规划的规划体制。在支持英国战后重建的1947年规划体制中,总体规划占有主导地位,1968年放弃总体规划是在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几无增长的背景下。西欧各国的情况大致相同。两德统一后,为了首都建设,柏林在1990年代重又采用了类似总体规划的手段。而东欧国家如捷克、俄罗斯,虽然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但并没有取消总体规划。在中国,中规院于1980年代中期编制的深圳总体规划,成功地支持了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特区城市20年的快速发展,被业内

人士评价为“伟大的规划”(王富海,2002年)。

对于快速成长的槭市,较为详尽的、实体性的总体规划恰恰是必要的。评价总体规划的功效,不能拘泥于用地功能(分类)的“兑现率”,不能苛求人口与用地预测的“准确率”;重要的是城市的拓展方向和整体格局、主要功能区(尤其是中心区)的布局、道路交通网络、重要设施的布局和市政工程系统等方面的指导与控制作用。对于一个要指导城市10至20年发展的规划而言,上述方面如能基本实现,其效果就是非常显著的。

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成长速度加快是否就意味着需要简化的、便于不断调整或修订的“快餐式”的规划来替代总体规划? 笔者认为,总体规划与经济计划、建设计划和项目决策等行为不屑于同一层次。总体规划以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来获取城市综合效益,从而使城市整体的利益获得永久性维护。它并不追求一时一事的效率和收益,不直接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更没有必要与经济计划“争宠”。总体规划带有更高层次、更长远的“战略意义”。因此,保持相对稳定和持续,也是总体规划的重要特征。同样是地方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前者需要上级政府批准的理由也正在于此。事实上,即便是西方的战略规划、新加坡的概念规划和香港的发展策略等,都没有过多地干预具体的、甚至重大的项目决策,也没有成为“快餐式”的不断更叠的规划。

有的同行认为,现行总体规划对战略性问题研究不够,而战略研究对体制、政策问题的研究要深入得多(张兵,2002;陈秉钊.2002)。

国外对空间剥夺及其城市社区资源剥夺水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国外对空间剥夺及其城市社区资源剥夺水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王兴中,王立,谢利娟,王乾坤,杨瑞,曾献君,廖兰 (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西安710128) THE STATUS AND TREND OF RESEARCHES ON DEPRIVATION OF SPACE AND CITY COMMUNITY RESOURCES ABROAD WANG Xing-zhong,WANG Li,XIE Li-juan,WANG Qian-kun,YANG Rui,ZENG Xian-jun,LIAO Lan (Institute of Human Geography,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 Abstract:Urban social spa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of urban geography in foreign countries.Especially,the scholars in this field abroad have been paying a lot of attention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urban social living space quality since 1970s.The research of urban social geography on the quality of urban living space has reached the level of the urban system from the regional level,and then has extended further to the space system of urban community.The paper maintains that the nature of the accessibility to community resources is to reveal the structure of spatial justice in community or the living places of urban space,while,the level of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is used to explore whether urban social living spaces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pace are just or not.In the light of the sciences of sociology and geography,the disciplines about deprivation phenomenon has formulated different genre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es.In addition,level of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measures urban living space quality of different classes.The research on level of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has been shaped into several directions as follows:1)The negative effect on society of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2)The fair allocation of place about rank of community system of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3)Dynamic development on coupling allocation about place and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As to research methodology,it also reviews the benefits of community resource mapping for integrating predefined-research areas in foreign countries.Furthermore,a case in point,integrated technolog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is Photo-based Q Method and PPGIS (USA)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eographies of community change.And mapping CLSC Deprivation Levels (France)are us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deprivation in individual local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s.Thirdly,Graph-theoretical Methods (UK)can identify patterns of deprivation.As a whole,the article combines related references abroad,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 ideas of researches on the deprivation of spatial and social community resources aboard,in the viewpoint of urban social living spaces.It also includes research concept,branches and methods formed on relevant disciplines.At last,the paper sums up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ity management,urban planning,spatial arrangement of commercial and entertainment places.This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abroad for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but enriches the study of urban social geography. Key words:urban;community;spatial deprivation;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文章编号:1003-2398(2008)06-0007-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XSH010) 作者简介:王兴中(1948—),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地理学、社区规划等。收稿日期:2008-07-10;修订日期:2008-09-26 2008年第6期总第104期 人文地理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2004-2008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

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文件要求,按步骤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特编制《天津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年)》。 1.2 近期建设规划的范围和时限: 1.2.1 本次近期建设规划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重点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外围重点发展地区以及各区县城区。 1.2.2 规划时限为2003年至2007年。 1.3 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 1.3.1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2 《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3 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1.3.4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1.3.5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1.3.6 《天津市国土规划(2002-2030年)》(阶段成果) 1.3.7 其它全市性、系统性的专项规划 1.4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 1.4.1 明确近期内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 1.4.2 确定天津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 1.4.3 确定天津市近期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1.4.4 提出天津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其他安排的意见。1.5 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1.5.1 依据十六大精神和天津市"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五大战略举措,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精编版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试卷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在空间权法制上,以判例形式确立了空间权制度,确立空间可被单独租赁、让与的国家是()。 A .美国 B.德国C.日本 D.中国 用户答案: [A] 得分: 2.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总体框架是( )。 A.以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整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B.改善老城区的人口,交通压力 C.现有地下空间主要有地下店铺和步行街组成 D.以市中心为核心,并辐射到与其相邻的地区 用户答案:[D] 得分: 3.下面关于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体系的主要应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对采集的地下空间实时数据分析处理,来时实现对安全隐患的排查。 B.事故发生后能够立马启动相应的事故等级预案并发布信息。 C.通过红外感应器实现对地下空间人、车、物信息的实时精确掌握。 D.通过对地下空间的人员流动、管线运行、出入口、设施巡检的实时监测及数据分析,作出风险预警及评估。 用户答案:[C] 得分: 4.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管理法制建设的关键问题不包括( )。 A .明确地下空间的国土资源属性 B.地下与地上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 C.地下空间的建设融资方案 D.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用户答案:[A] 得分: 5.上海市首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法规是于哪一年审核通过的( )。 A.2005年

B.2008年 C.2011年 D.2013年 用户答案:[D] 得分: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面关于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快速推进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B.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C.城市绿地建设与地下空间的复合开发 D.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促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E.深层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用户答案:[ABC] 得分: 2.下面关于专业职能部门牵头管理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B.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牵头部门的专业优势和控制作用 C.可应用于地下空间建设快速发展阶段 D.统筹协调管理能力得到强化,并兼顾了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优势 E.目前表现出来的弊端较少 用户答案:[BD] 得分: 3.综合案例分析,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当注重于()。 A.政策驱动力和商业理念 B.统一规划 C.合理开发 D.综合管理 E.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一体化 用户答案:[BCDE] 得分: 4.国内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主要应用在()。 A.地下研究,试验 B.轨道交通 C.地下街、地下商场 D.应急给水池,贮水池

基于剥夺理论的城市社会空间评价与应用

20lO-午g1期总第186期囊黼蒯学列 提要在社会阶层分化、居住空间分异加剧和新贫困问题涌现的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公共资源分配和设施布局不能仅建立在物质空间评价基础上。还应考虑社会问题的空间分布和社会需求特征,关注城市社会空间的基础评价。首先综述了西方学界社会指标和空间评价研究.以剥夺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空间和地域政策评价;再分析了中国规划领域内以物质空间为主的基础评价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广州市为例,借鉴西方研究尝试构建城市社会空间评价的指标内容、指标处理、综合和空间分析评价方法.并探讨规划启示。 关键词社会空间评价;剥夺理论:地域政策: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63(2010)01-0071-07 作者简介 袁嫒,博士。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 域规划学院博士后。yyuanah@163. Com 吴缚龙.博士,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教授.卡迪夫大学中国城 市研究中心主任基于剥夺理论的 城市社会空问评价与应用袁媛吴缚龙 TheEvaluationofUrbanSocialSpacefromthePerspectiveofDeprivationTheory YUANYuon.WUFulong Abstract:Onthecontextofaggravationofsocialdifferentiation,residential segrega—tionandnewurbanpovertyintransitionalChinesecities,thepaperhighlightstheimportanceofevaluationofsocialspaceinurbanplanninginordertoidentifythespatialdistributionofsocialissuesandsocialdemands.Firstly,thepaperreviewswesternresearchesonsocialindicators,evaluationofsocialspaceandarea—basedpolicybasedontheoryofdeprivation.Secondly,severalproblemsinevaluationand researchofsocialspaceinurbangeographyandurbanplanningareanalyzed.Thirdly,usingGuangzhouasacase,thepaperattemptstoconstruct anevaluationfi'ameworkthatintegratessocialindicatorsandevaluationmethods.Thelessonsfor urbanplanning arediscussedattheend. Keywords:evaluationof socialspace;theoryofdeprivation;area-basedpolicy;in?dexofsocialspace 西方学界和政策研究领域从1960年代开始,利用一系列数量化的社会指标(s沪cialindicator)评价社会空间和社会环境,进而论证并影响政策决策、合理引导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lJ。总共经历了“社会指标运动”(socialin.dicatorsmovement)和“社区指标运动”(communityindicatorsmovement)两轮研究热潮,其中剥夺(deprivation)概念、指标体系(indexofdeprivation)和以地域为基础的研究方法(area—basedapproach)产生于这两轮热潮中,并成为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方政府检测社会经济问题及空『日J分布的框架f2叫,成为公共决策领域里地域资源分配和相关政策制定、实施及监督的常用方法。 一直以来.中国城市和区域规划领域的基础空间评价对象是物质空间。包括用地条件、生态条件、经济条件等。毋庸置疑物质空间评价是规划的重点,将影响着土地利用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公共设施配置等。但是部分资源分配和设施布局不应该仅建立在物质空间评价基础上。更应该考虑社会问题的空间分布和需求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40701049)和国家留学基金博士后项目(2007—3035) 71 万方数据

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

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 发表时间:2019-10-28T09:21:30.95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5期作者:何琳琳 [导读] 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黑龙江省时代国土资产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30 摘要: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分析认为目前阶段我国城市空间开发存在地下与地上及地下各层次之间规划协调不够、城市空间管理职能划分模糊、缺乏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投资模式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应在规划阶段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遵循合理的规划原则,构建科学的可持续性评价体系,进行数字化城市空间规划并加快制定合理的城市空间开发法律法规;在开发阶段选择合适的城市空间投融资开发模式,采用科学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并加强城市空间的生态化建设,通过这些对策提高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空间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 引言 中国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既是传统经济、土地和建设三类空间规划的传承,也是满足从“物质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转变,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转变的新制度设计,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1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1.1城市空间管理职能的划分比较模糊 2001年11月建设部颁布了《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的决定》,在法律上明确了地方政府对城市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职权。尽管地方政府的绝对管理权明确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空间资源管理的空白,仍缺乏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特定的管理机构来协调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城市工程项目之间、地下工程同地表建筑物之间的矛盾。目前,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城市空间包含的众多要素的管控职能分散在国土、发改、人防、交通、市政、能源、电力、水利等部门,存在管理职能重叠甚至冲突。如此多头管理,势必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之间的缺乏更造成地下空间开发中重复建设、无序建设频频发生,也是目前城市空间开发可持续性差的主要原因。 1.2城市空间开发缺乏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城市空间具有无光线、恒温、恒湿、隐蔽、密闭、开发成本高,可逆性差,危险性大、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估至关重要,尤其对城市空间开发的可持续性评价。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对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影响,学术界一直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标。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体系本身也尚处于摸索和不断调整的过程,针对城市空间规划及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属于一个全新的空白领域。由于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因而城市空间开发应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另外,由于地质条件和城市工程的复杂性,城市空间开发建设事故屡见报道,针对城市空间开发建设的安全评估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城市城市空间综合评估机制,用于定量评价城市城市空间开发的可持续性、安全性和生态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的前沿趋势 2.1研究阶段 发达国家早期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研究多由政府组织与研究单位参加,主要是编制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报告,重点是制订可持续性的空间规划目标,强调公共参与城市空间规划的方式与程度,以及深入分析可持续性城市空间与其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体特征如下:一、20世纪50-60年代,城市空间规划趋向从传统的以“物质功能空间规划”为主,逐步兼容考虑“物质功能空间”、“自然生态空间”与“城市社会功能空间”。二、20世纪60—70年代,城市社会空间问题成为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关注的重要问题,形成了以解决公共福利为特征的阶段,这一时期亦开始重视“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的功能特性需求。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以美国为例的西方国家寻求城市中心区的更新与复兴,倡导城市空间经济的再生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讨论的热点。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开始讨论“空间可持续性”问题,部分城市强调城市可持续性经济的重要性。五、21世纪以来,强调对城市空间复兴的重视,认为城市复兴应该建立在优质规划、经济实力及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上,良好的执政以及社会福利的原则也是“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 2.2前沿理念 近年来,欧美国家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开始围绕“全球化思考、本土化生存”(Thinkglobal,actlocal)的理念展开。自1992年以来,欧盟呼吁在欧洲以及全球范围内,应采取广泛的国际行动,并与其成员国以及其他国家和所有国际组织通力合作,在制定可持续空间规划策略和政策执行监督等方面均要做出积极的贡献。1992年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在全球范围内提出并推行了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sustainablecitiesprogramme,SCP),现今已有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实施了SCP计划。在全球层面,过去十(多)年是推行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发展理念稳步发展的阶段,主要有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的“京都协议书”和“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HabitatII),以及欧盟的“奥尔堡(Aalborg)宪章”等,以上内容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发展内容。一些国家的地方政府还要求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可持续性的空间规划策略,诸如提高当地的康乐水平(localwellbeing)。发达国家还认识到只有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即通过改变每个公民(individualcitizens)、商企(businesses)和其他组织机构(otherorganizations)的行为,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规划应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压力相互碰撞的地方,两者必须要协调一致。麦克拉伦(Maclaren)和维吉尼亚(Virginia)研究认为,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近年来主要集中在:

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通常是以1863年英国伦敦建成的第一条地下铁道为起点,进入20世纪后,一些大城市普遍陆续修建了地下铁道,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始为改善城市交通服务,交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自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建设进入一个高潮,在数量和规模上发展很快。日本东京、大阪的地下商业街,美国曼哈顿的高密度空间的出现,都是在这一时期,以1973年石油危机为转折点。从七十年代中期起,发展势头渐趋平缓。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⑴经济方面:高密度市中心区地价的高涨使地下空间开发有利可图(投资上的赢利性);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使地下空间的建设成为可行(投资上的可行性)。 ⑵地理因素:北欧、北美气候寒冷,广泛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形成一个四季温暖的地下世界,人口的无限制增长需要不断地拓展新的生活空间,同时在质量上寻求高密度环境下的秩序性和高效率的交通联系。 ⑶社会和城市方面:节能抗灾的考虑;保护历史性风貌和复苏城市中心活力之间折衷的产物;城市中心凝聚性和吸引力客观上产生建筑和人口的高密度和立体化交通的需要;同时,进入信息化社会,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更为广泛和密切,需要更多功能化和集约高效的综合空间。此外,大型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对有效地使用土地,节省市政,公用设施的投资,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减少城市经营管理费,保护和改善城市景观都具有综合效益。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就较高的是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 1.1.1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近20年以来,上海地下空间建设的特点不包括()。 A.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平面布局 B.分层利用的竖向布局 C.人性化的构建形式 D.相互衔接的功能体系 用户答案:[C]得分:6.00 2.标志着国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的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是在()建成并通车的。 A.巴黎 B.伦敦 C.东京 D.莫斯科 用户答案:[B]得分:6.00 3.上海市首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法规是于哪一年审核通过的()。 A.2005年 B.2008年 C.2011年 D.2013年 用户答案:[D]得分:6.00

4.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总体框架是()。 A.以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整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B.改善老城区的人口,交通压力 C.现有地下空间主要有地下店铺和步行街组成 D.以市中心为核心,并辐射到与其相邻的地区 用户答案:[D]得分:6.00 5.下面关于地下空间火灾防救的描述错误的是()。 A.防火分区设计面积必须超过500平方米 B.建立监测系统和自动喷水系统 C.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至少要两个 D.提高自救能力 用户答案:[A]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面关于专业职能部门牵头管理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B.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牵头部门的专业优势和控制作用 C.可应用于地下空间建设快速发展阶段 D.统筹协调管理能力得到强化,并兼顾了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管理优势 E.目前表现出来的弊端较少 用户答案:[BCD]得分:0.00 2.下列选项中,属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战略意义的是()。

信息技术对城市社会空间影响的研究

叶敏≮c‘2007.3(下半月刊) 信息技术对城市社会空间影响的研究 口李荣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信息技术对生产生活影响的深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探讨“地理终结”到新型产业组织空间的发展,乃至信息技术对于整个社会公共资源的空间分配的影响,经历了长期的研究积累。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将更集中于技术对于空间变化影响的具体实证方面。 关键词流动空间虚拟集聚网络空间优质空间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7)03—174—02 伴随着信息技术对于人们生活进一步的渗透,其影响越来越被人们广泛的关注。信息技术怎样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信息技术通过怎样的途径对于城市空间进行重构?H?巴凯斯指出“电信网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空间和时间,地区和公司的发展中出现了计算机网络及其传输流,各种各样的电子行为的愈益增加的应用将导致地方发展、区域管理、组织形式和个人生活的变化。在电信网络和信息流缩主宰的时代,空间接近的优势被减弱。这些进步改变了部门的条件和地方、国家及全球各个层次的区域相互独立性”castells则进一步将这种变化以空间分化的形式划分。并提出“流动的空间”,即为通过流动而运作的时间共享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有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流动空间:第一层次,流动空间的第一个物质支持,又电子交换回路所构成,是通信网络的技术基础设施。第二层次,由它的节点和核心构成,是一种层级组织;第三层次,是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的空间组织。 同样地,这三个层次的空间可以更简单的被理解为数字信息空间、物质实体空间、以及联结及利用这两种空间物质的人的组织空间。信息空间与物质空间通过人一管理精英的联结,并按照其有目的实践活动或被重构。这便涉及到信息技术对于物质化地理空间的影响的研究。 在信息技术对城市城市空间影响的研究中,Yen和ma}lmassani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影响土体使用模式并且在经济活动增长与产业空间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影响组织办公室位置选择的两个方面,1.信息网络的接人的需求2.基础设施成本低于传统中心商业区。Gasp”和daeser(1998)尝试寻找出信息技术与面对面交流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中支持这种交流的因素。通过对于电话使用资料的实证分析,得出信息技术对于面对面交流的补充作用大于替代作用。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对于城市的集聚作用并没有消失,作者声称在回归模型中难以排除信息技术的影响。Gordon和Richardson(1997)推测,信息技术可能导致于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分散,甚至到达“地理消亡”的时代。他们指出,在运输与通信成本高额的时代,超高或集中解决方案占主流。但未来的运输与通信成本将继续降低。这里严格的问题是运输与通信是补充关系还是替代关系,如果是补充关系,地理的作用将持续发挥即使新的通信技术得以开发。salomon(1996)认为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消弱距离的影响,对于社会空间组织会导致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信息技术发展促使城市分散他还提出了四项假定:1.运输与通信技术的替代关系的存在2.信息对于实体物品替代关系的存在3.通信技术的普遍使用4.在拥挤和交通成本的压力下,对分散迫切性的认识。他甚至认为城市形态全新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在信息时代,不过他承认由于技术的原因城市将发生某些方面的变化。 另外,(c印ello1994)指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组织发生空间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这归咎于对于信息技术作用的过高估计,以及对于新技术与空间重构之间关系的肤浅及乐观的析。她还认为,长期来看,新技术的应用导致新的生产策略,比如“即时生产系统”(jus“ntime)。这需要各个公司之间空间位置上的临近,最终会导致经济活动的集聚。然而,Fuiita和haIllaguchi(2001)指出,如果公司之间具有良好的运输通信基础设施相连接,正如在许多发达国家看到的,它们仍然可以保持分散。Echeverri—carrou(1996)认为,对于组织之间地理上关系的概念化,不能离开对于计 174算机网络的理解,它将不同位置的不同部门,不同组织连接在一起。尽管在空间上逐步分散,但其活动却借助于信息网络进一步一体化。她还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企业内部联结的高额投资,同时对于员工技术以及生产活动严格控制。G”Ill一还注意到了在城市空间中,伴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所产生的基础设施分配不均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正在开始看到一个重新城市网络化基础设施,其中凸现了物质,社会以及政治上的不合理分配”并提出了“优质空间”概念(笔者译)。优质空间的出现是一个广泛的趋势,它是由于四个过程推动的。社会技术和政治经济的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分价提供、城市综合规划的侵蚀和新消费空间的出现、基础设施消费主义的盛行、面对城市空间自动化以和城市区域扩展,向城市外围转移趋势的出现。提出“最优网络空间”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中基础设施以及技术移动性的研究。传统城市与社会学当中,对于基础设施与技术研究仍然处于边缘。 国内对于信息技术对城市社会空间影响的研究则处于起步探索性阶段。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对区域层面影响的研究中,汪明峰(2004),从互联网骨干网络拓扑结构人手,对中国互联网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考察基于这种信息基础设施构架之上的中国城市体系格局。表明互联网正在重构城市的竞争优势,而地理区位因素仍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研究提出展望,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将成为中心。1.网络空间通达性研究2.网络空间积聚的动力研究3.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交互作用。 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对于产业组织空间影响的研究中,刘卫东通过诺基亚星网工业园的实例分析指出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导致企业的“虚拟集聚”,这是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和缩短供应链的必然结果,但是否选择积聚还取决于其它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成本正成为空间组织的重要影响因素。他还指出,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空间区域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制造业的积聚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快捷配送两种力量将成为决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在改造着商业模式和企业组织的模式,并导致企业明显的空间重组,一方面由于新的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传输十分便利,一个地理空间点上的消费者可以得到的相关产品的信息是海量的。对于越来越快的市场变化响应,驱动着企业改变其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新的技术也容许企业尝试新的管理实践。 甄峰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新空间形态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实空间、虚空间、灰空间的三元空间假设。并认为三元空间并存与共生将是一个持续现象。灰空间,即实空间与虚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形成的过渡性空间。“由物质场所,可上网的固定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以及网络基础设施构成。”(甄峰,2004)“从内容上讲,灰空间将由信息港、智能建筑、宽带网络、科技园区、创业基地等所构成” 总之,在信息化对于城市空间影响的研究中,国外学者所关注的方面有所差异。与此同时也对于这种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而国内伴随着信息技术影响的深入,在信息技术对于社会影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集中于概念的提出以及新现象的探索分析阶段,深入的实证研究还非常缺乏。与此同时,未来的研究也将更多地集中于信息技术对于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细致深入的实证研究。正如掣a}la-n所述”在当今城市快速转型时期,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  万方数据

032.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 ——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黄蕾 摘要: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总体规划层面,市域范围的规划,缺乏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更会出现重城镇建设空间,轻非城镇建设空间的管控研究的现象。本文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的研究为关注点,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对于协同城乡均衡发展、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空间、彰显城市独特人文魅力的重要意义。在技术内容方面,首先,从区域空间角度切入,从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格局分析入手,确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其次,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中生态、文化资源布局研究。最终提出以生态保育基底、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滨水生态廊道、环中心城休闲带等全方位构建全域山水田园空间规划。并加强对规划分阶段的时序安排,实现规划的空间落位与实施管控的实施策略研究。 关键词:空间规划,非城镇建设空间,山水田园,生态文化资源 1引言 1.1.以市域空间规划加强全域空间资源管控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可以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框架,空间规划的目标就是确保战略发展研究可以落地。 以往市域范围的规划,主要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侧重于市域结构管控,但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不足。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转变为市域空间规划,可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对全域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整体导控。从而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市域空间规划的方向,从而实现市域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 1.2.同等重视“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城镇建设空间” 在《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编制要点”—“加强空间开发管制”一节中,提出“在市域层次的规划,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和格局,确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对各类空间中的建设活动提出管理要求。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空间中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乡和村庄的规划建设”。 本文中所指的“非城镇建设空间”,即上述描述中除去“城镇空间”外的空间,主要以市域范围内大面积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农田、乡村)为主。 一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相对重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轻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新时期的空间规划体系需要秉持“综合性思维”,对于非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研究,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更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空间上“保护”与“发展”间的均衡。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在空间权法制上,以判例形式确立了空间权制度,确立空间可被单独租赁、让与的国家就是( )。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用户答案:[A] 得分:6、00 2、上海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总体框架就是()。 A.以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整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B.改善老城区的人口,交通压力 C.现有地下空间主要有地下店铺与步行街组成 D.以市中心为核心,并辐射到与其相邻的地区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3、下面关于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化体系的主要应用的描述,正确的就是( )。 A.通过对采集的地下空间实时数据分析处理,来时实现对安全隐患的排查。 B.事故发生后能够立马启动相应的事故等级预案并发布信息。 C.通过红外感应器实现对地下空间人、车、物信息的实时精确掌握。 D.通过对地下空间的人员流动、管线运行、出入口、设施巡检的实时监测及数据分析,作出风险预警及评估。 用户答案:[C] 得分:6、00 4、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管理法制建设的关键问题不包括()。

A.明确地下空间的国土资源属性 B.地下与地上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 C.地下空间的建设融资方案 D.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用户答案:[A] 得分:0、00 5、上海市首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法规就是于哪一年审核通过的( )。 A.2005年 B.2008年 C.2011年 D.2013年 用户答案:[D] 得分:6、00 二、多选题【本题型共5道题】 1、下面关于国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描述正确的就是()。 A.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快速推进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B.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C.城市绿地建设与地下空间的复合开发 D.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促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E.深层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用户答案:[ABC] 得分:8、00 2、下面关于专业职能部门牵头管理模式的描述正确的就是()。 A.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专题】天津空间发展战略和文化中心设计方案 一总体战略 以深化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为目标,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用区域和国际视野,着眼天津未来长远发展,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提出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 总体战略示意图: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 -双城是指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是天津城市功能的核心载体。 -双港是指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天津发展的独特优势。

总体战略示意图双城双港 (一)双城双港 双城是指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是天津城市功能的核心载体。 中心城区通过有机更新,优化空间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滨海新区核心区通过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实现城市功能的跨越,成为服务和带动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 双港是指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天津发展的独特优势。北港区包括北疆港区、南疆港区、东疆保税港区以及临港工业区(含临港产业区),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旅游和客运等综合功能以及重型装备制造业。南港区是指独流减河以南规划建设的新港区,近期主要依托石化、冶金等重化工,建设工业港区,远期将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港区。 通过“双城”战略,加快滨海新区核心区建设,与中心城区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实现市域空间组织主体由“主副中心”向“双中心”结构转换提升,构成双城发展的城市格局,促进北方经济中心建设。 通过“双港”战略,加快南港区建设,扩大天津港口规模,培育壮大临港产业,调整优化铁路、公路集疏运体系,促进港城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欧亚大陆桥优势,进一步密切与“三北”腹地和中西亚地区的交通联系,加快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增强港口对城市和区域的辐射带动功能。

城市绿色空间研究内容与展望

城市绿色空间研究内容与展望 杨振山1,张慧2,丁悦1,孙艺芸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4; 3.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伴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绿色空间对生态环境和宜居生活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同时,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绿色空间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不断减少的城市绿色空间,与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其休闲健康功能需求的增长间形成了一种空间错位。如何合理规划绿色空间,发挥绿色空间的效用和功能,已成为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实践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系统论述和梳理了城市绿色空间概念提出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不同学科对城市绿色空间的理解及研究成果,提出目前城市绿色空间的相关研究内容和进展;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从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城市绿色空间相关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绿色空间;功能;宜居;城市可持续性 1引言 绿色空间是城市的基础性要素之一,其稀缺性和重要作用正日益凸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在未来30年内,全球城镇化率将提升至2/3左右(Maas et al,2006),这一数字在发达国家将超过75%(Saulle et al,2012)。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城镇化率在2020年也将达到60%左右(陈峰,2009)。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一方面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从简单地追求经济收入、解决基本温饱到追求生活便捷和舒适,从对经济建设空间的依存到对休闲、绿色空间的喜爱(Hosseini et al,2011)。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断缩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其供给和需求间形成了一种空间错位。有数据显示:居民平均收入每增加10%,对城市绿色空间面积的需要就会增加1%(Choumert,2010)。因此,城市绿色空间逐渐引起城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关注,成为继城市经济空间、城市社会空间之外的另一城市重要研究空间。 事实上,作为城市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绿色空间一直没有离开研究者的视线。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理念,本身就蕴含了绿色空间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思想(何刚,2006)。实践中,美国于1851年颁布第一个《公园法》、1858年建立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成为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的里程碑(董立东,2007)。1875年,英国通过《公共健康法案》,该法案提高了政府用于休闲游憩用地的预算;1877年,英国国家健康协会首次提出“城市开放空间”这一概念,目的是鼓励学校建立操场,以方便学生放学或周末玩耍(Hickman, 201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对城市绿色空间的关注从单个公园转向整体城市,在“城市美化运动”中提出:城市应该多提供一些空间让居民进入,这将有益于居民的健康生活(Hickman,2013)。 但是,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绿色空间建设基本让位于经济发展 第34卷第1期2015年1月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4,No.1 Jan.2015 收稿日期:2014-07;修订日期:2014-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连续项目(41371008)。 通讯作者:杨振山(1979-),新疆博乐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研究,E-mail:yangzs@https://www.wendangku.net/doc/784105660.html, 。 18-29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