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国际关系学“三大范式”的反思——以比较政治学和历史社会学

关于国际关系学“三大范式”的反思——以比较政治学和历史社会学

2017年6月第19卷第2期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NAN SOCIAL UNIVERSIT^Y

Jun.2017

Vol. 19 No. 2关于国际关系学“三大范式”的反思

---以比较政治学和历史社会学建构“中国学派”

倪长文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〇〇72)

摘要:20世纪末,伴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重新构建、政治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国内学界开 始探讨区别于国际关系美英主流研究范式的中国式研究进路,“中国学派”一词开始出现在学界。随着“中国学派”的谈论与研究不断丰富发展,出现了关系建构主义、社会进化主义与道义现实主 义三大有影响力的范式。三大范式以及其他的讨论为“中国学派”的建构做出了长足的贡献,但是 并未从“理论”本身的功能、作用及如何与中国这一超大的文明体接续进行考察。在建构“中国学 派”的过程中,应吸收与中国传统思维相契合的比较政治学和历史社会学中历史主义的研究进路。要明确的是,中国学派的首要任务是“重新阐释中国”,核心议题是研究中国如何和平崛起。

关键词:理论的“主义”化;“中国学派”;比较政治学;历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26(2017)02-0049-06

自从梁守德教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 际关系理论”[1]以来,学术界关于构建国际关系研 究“中国学派”之探讨随着中国实力之增强、国际 话语权之提高而日渐热络。尤其是进入本世纪第 二个十年,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位置的中国,如 何克服“修昔底德陷阱”、贡献国际治理之中国智 慧,成为华人国际关系学界的一大现实诉求。尽管 对“中国学派”的论述与展望早已汗牛充栋且观点 各异,但大多数是以理论创新为突破口,进而试图 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层面对这一命题进行 学理论证,并未对“国际关系”和“理论”自身的形 态特征及其与“中国”这一超大文明体如何接续、结合进行考察。笔者认为,有必要认真思考理论本 身的功能、作用与效力,并以历史主义视角考察中 国自身的特殊性及其世界观于国际关系研究之意 义,在两者的交互格义及其内在紧张中发现“中国 学派”的独特价值,并归纳其生成路径。

一、“-ism”之迷思一一理论工具是否应具有价值属性

理论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假设和逻辑推导 构成的符号结构,其首要目的是反映和解释事实。作为对大量事实的抽象,理论要么揭示具有普适性的运动变化规律(以自然科学为主要体现),要么 以某种视角提供对某一种或某一系列现象问题的 认知方式从而揭示现象的某一侧面(以社会科学 为主要代表)。因此,社会学科将理论视为学科发 展重要因素的同时,也强调其多元与开放性。但国 内学界将国际关系许多理论翻译成“主义”却带来 了许多问题。将理论“主义”化,往往意味着人为 地将本是原理或范式的工具性知识上升为某种一 元论观念,这种一元论的观念往往具有排他独占的 意义。“主义”概念的本质是基于某种特定理念对 现实进行改造的政治行动方针,因而在某某学术理 论后面加上“-im”以及主义之间的论战将使得本 属客体性、工具性的理论变为带有主体性、目的论 式的思想,甚至会成为信奉该理论学者的“信仰”。把理论“主义化”隐含以论带史、静态比较、二元对 立的倾向。在国际关系学科中,各“主义”之间的 论战除了对现实问题进行定性之外,更多体现着各 自背后的世界观分歧,从而赋予某一 “主义”相当 程度的价值排他性特点。如果说在以英文为主的 欧美国际关系学界,学者在掌握大量复合知识的前 提下对理论把握更精准且多能自如地运用于学术 讨论中,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将“主义”本身作为 争论和批判的写作形式,则往往忽视对史实和实践

收稿日期:017-03-14;收修改稿日期:017-05-05

作者简介:倪长文(192-)男,山东枣庄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一49 一

相关文档